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 35 卷第 11 期 学报 No. 11 Vol.

35
2020 年 11 月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20

DOI: 10. 16069 / j. cnki. 51-1610 / g4. 2020. 11. 007

《后山诗注 》 版本考述

李默涵
(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 宋代四川名士任渊所注 《后山诗注》 是北宋江西诗派诗人陈师道诗歌一个较好的注本,自宋代成书以来,


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同地区,乃至海外均刊刻过此书。由于 《后山诗注》 在刊印时间上具有一定连贯性,该书
现存版本也比较丰富,包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以及整理本等在内共有十余种。诸刻本在刊刻时间和刊刻内容上也
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以及源流、递传关系。弘治刻本是该书流传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版本,针对该版本的现有研究
中尚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后山诗注; 版本; 任渊注本; 弘治刻本
中图分类号: G256. 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66 ( 2020) 11-0050-08

北宋 诗 人 陈 师 道 ( 1053—1102 ) , 字 履 常, 月先后为序,每首诗下有注, 释词阐义、 说明材


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 曾学诗于黄庭坚, 是江 料出处等都较精审。 后山诗中各类典故, 任渊也
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师道生前曾手订其诗 能勾陈事实,疏通诗意, 由是该书流传较广, 是
文稿为甲、 乙、 丙三编, 北宋政和五年 ( 1115) 今天我们研究陈师道、 江西诗派不可不参考的诗
又由其门人 魏 衍 整 合 后 编 订 为 诗 六 卷、 文 十 四 注本。
卷,共二十卷的卷帙。 这个整合本经魏衍之手传 今存 《诗注》 版本较为丰富, 包括刻本、 活
至王云,王云为此作题记一篇。 任渊得到王云题 字本、石印本等在内共十余种。 有宋以来, 任渊
记本后,又更进一步为之作注, 就是流传至今的 注本每朝每 代 都 被 刊 刻, 有 些 时 期 还 曾 多 次 开
《后山诗注》 ( 以下简称 《诗注 》 ) 一书。 任渊, 雕; 在域外,特别是朝鲜、 日本等地也被多次刊
字子渊,四川新津人,曾师事黄庭坚, 并有 《山 印和收藏, 足见此书内容之精善、 流传之广泛。
谷诗内集注》 广泛流传。任渊是南北宋之交的名 《诗注》 的文献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但现有
士,其人其时去元祐江西诸人不远, 熟谙文坛往 研究并没有一篇专门讨论任渊注释本的版本源流
事,他广搜佚文遗迹, 注释详赡, 所注后山诗可 问题的文章,有一些小篇幅提及 《后山诗注 》 版
信度颇高。任渊注陈师道诗,寓 《后山年谱 》 于 本问题也并不十分完善。林海在 《陈师道诗校读
[1]
目录之内,考其著诗时间, 编定有序; 以写作年 札记》 一文中的一段简单介绍了该书的存世情

收稿日期: 2019-12-03
作者简介: 李默涵 ( 1996— ) ,女,陕西西安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8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
古典文献。

50
[2]
况; 汪桂海 《元刻宋人别集 》 则简要著录了元 一时佳话。 此书六卷下之卷末还有周叔弢跋文、
刻本的 版 式、 行 款 等 基 本 信 息; 近 人 冒 广 生 在 题记各一篇。跋文记周氏于辛未年 ( 1931) 购此
[3]
《诗注》 上下的功夫最深, 他在 《诗注补笺 》 书之始末,并略述此本与其他版本之异同。 题记
的序言部分梳理了 《诗注 》 和 《全集 》 的版本 补叙周氏所见黄丕烈题跋本与此本在卷目上的区
情况,由于他所见书的版本不全, 所以内容也较 别。该书 每 卷 卷 首 自 下 而 上 钤 有 “皇 次 子 章 ”
为简略。笔者参考前人的论述, 全面、 大量搜集 “养正书屋” 朱文印、 “华文从龙” “以及周暹 ”
《诗注》 的 版 本 信 息, 并 结 合 文 献 的 著 录 情 况, 白文印、 “北京图书馆藏 ” 朱文印, 卷末有 “叔
试图对 《诗注》 的版本问题作简要考述, 并尝试 弢” “周叔弢 ” 等朱文零印几方, 此书或为旧时
探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 内府散出,后由周叔弢购入,今藏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 书 馆 所 藏 另 一 宋 刻 本 为 黄 丕 烈 题 跋
一、《诗注 》 的宋元刻本 本,仅存一卷,版心题字俱被割去, 黄丕烈以明
今存 《诗注》 最早刻本为宋刻本, 主要有两 本对照,判断为十二卷 《诗注 》 之第六卷, 并为
部存世,现均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其中一部为 之题名。该书经黄丕烈、 傅增湘鉴定为宋刻, 傅
南宋初年蜀刻小字本,是后世所有版本的祖本, 增湘比较周、黄所藏二书, 判断后者乃据前者覆
[9]700
仅存三卷半,即卷三下至卷六下, 共七册。 该版 刻,是晚出的宋覆刻本 。 这部宋刻本行款是
本多次见于文献著录,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 半页十三行, 行二十三字, 白口, 左右双边, 版
记: “《注后山诗》 六卷,新津任渊子渊注,鄱阳 心上端镌刻字数, 卷末有黄丕烈手书跋文一篇,
许尹为序, 大抵不独注事而兼注意, 用功为深 ” 叙述得书之缘由,并钤有几方黄氏藏书印。 跋文
[4]593 [5]515
、 《爱日精庐藏书志 》 、 《铁琴铜剑楼藏 中提 到 “此 正 文 与 注 各 自 为 行, 当 是 旧 式 ”
[10]181
书目录》
[6]308 [7]700
、 《藏园群书题识 》 等书中均有 , 按 蜀 刻 本, 正 文 与 注 也 各 自 为 行, 元 刻、
对此宋刻本的记载。钱曾在 “ 《陈后山诗注 》 十 黄丕烈所跋宋本亦是, 可知早期宋元刻本的确能
[10]181
二卷” 一条提及: “山谷、 后山诗注, 虽有旧板 借之 “见后山真面目也 ” 。 李致忠也曾提及
行世,仅而 得 见。 予 所 藏 俱 宋 刻 本, 可 称 合 璧 这部宋刻本: “《诗注》 宋时还有另外的刻本,当
矣。”
[8]136
按钱曾也曾藏有宋刻本 《诗注 》, 后来 年黄丕烈曾藏有残帙, 今藏国家图书馆, 日本内
[11]622
为汪阅源士钟艺芸精舍所得, 残缺不全, 辗转又 阁文库所藏亦此本。” 傅璇琮也著录过: “国
入爱日经庐,已经残破不堪, 而后散失, 今见张 家图书馆还藏有宋刻十二卷本的第六卷, 日本内
[12]190
月霄 《藏书志》 记载。 阁文库藏有十二卷完本。” 值得一提的是二人
南宋 蜀 刻 本 版 框 高 20. 2 厘 米, 宽 12. 9 厘 著录的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宋本, 今不见于任何日
米,行款版 式 为 半 页 十 三 行, 行 二 十 四 字, 白 本文献和目录著录中, 笔者以为应当为元刻, 或
口,左右双边; 版心上鱼尾下方记卷数, 下鱼尾 因元刻本乃据宋刻本覆刻, 二位学者无意中将宋
上方镌刻工姓名, 可辨认出的有 “李彦” “甘 刻、元刻弄混了。
祖” 等人。 正 文 部 分 注 大 字 低 二 格, 诗 题 低 三 元刻本的行款、版框以及编次分卷与前一宋
格,任渊 自 注 则 双 行 小 字 排 列。 宋 讳 缺 笔 止 于 刻本明显不同,而与后一种宋刻本在行款上相同,
“构”字,而 “慎”“敬 ”皆不讳,应当是南宋绍 版框大小、 字体风格也极相近。 据此可以推断,
兴间刻本。观其字体刀法, 古劲有力, 与蜀刻唐 元本或许是以后一种宋本为底本而重新刊刻的。
人诗集类似,经傅增湘鉴别乃宋蜀刻本无疑。 按 元刻 本 共 12 卷,4 册, 版 框 高 19. 8 厘 米, 宽
任渊乃南宋成都新津人, 这个本子又系蜀刻, 当 13. 6 厘米,行款和版式是半页 13 行, 行 23 字,
为 《诗注》 初刻本,也是最早的版本了。 白口,左右 双 边, 双 黑 鱼 尾, 上 鱼 尾 下 方 记 卷
宋刻本 《诗注 》 一面世, 就引起极大轰动, 数,下鱼尾上方记页数, 部分页数记在下鱼尾下
学者们争相奔走相告, 傅增湘经眼后特地撰写了 方。国家图书馆所藏元刻本 《诗注 》 没有序、 刻
[9]700
《宋刊残本后山诗注跋 》 。 民国二十年, 周叔 书题跋和目录。书叶虽经虫蠹已残破, 除卷一配
弢以一千多元高价在文德堂购得此宋残本, 传为 日本抄本外,其余各卷尚无缺失, 在早期刻本中

51
尚属较完备者,十分难得。 这部元刻本卷首有袁 无版心题名而无法断定了。 但是元刻本据宋覆刻
克文丁巳年 ( 1917) 所 题 “宋 椠 后 山 诗 注 ” 书 本而出,版式、行款也全依此本, 所以推测后一
名和跋文,谓此书乃宋椠, 这是错误的, 应当纠 种宋刻本 ( 黄跋本) 已经改过卷目。
正。跋文后有袁克文 “百宋书藏 ” 朱文印; 卷一
卷端有 “北 平 图 书 馆 所 藏 ” 朱 印; 每 卷 卷 首 有 二 、 弘治年间的多次刊刻
“靖斋”、“忻氏家藏 ” 朱文印, 中华再造善本的 宋元刻本存世稀少, 加上时代久远, 书籍散
《后山诗注 》 便是据此本影印的。 此外国家图书 佚严重,到明弘治年间, 陈师道诗集刻本几乎不
馆还著录有另一相同版本的元刻本藏于馆内, 其 存。在现存 《诗注》 的诸多刻本中, 最重要的一
中序言、卷一至卷三补配了清抄本。 个本子就是弘治十年由汉中知府袁宏主持刊刻、
有一部元刻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 董康 《书 杨一清题识的弘治丁巳刻本。 弘治十年本今存有
[13]
舶庸谭 》 卷 三 著 录 作 宋 刻 , 乃 误, 李 致 忠、 六部刻本和一部影抄本。 其中两部刻本、 一部抄
傅璇琮也误认为宋刻。日本所藏 《后山诗注 》 元 本藏于国家图书馆; 一部刻本藏于湖南图书馆;
刻本共十二卷六册, 序言、 题跋、 目录及正文均 南京图书馆藏一部丁丙题跋刻本; 上海图书馆藏
完整,是现存最完善的元刻本。 这部书原为日本 有二 部 刻 本, 其 中 一 部 有 王 宗 炎 题 跋 本, 存
昌平坂学问所藏书, 经近江西路藩主献上, 后藏 八卷。
于内阁文库。日藏元本 《后山诗注》 卷首有 “日 今存各大图书馆著录的弘治十年刻本的行款
本政府图书” “浅草文库” “昌平坂学问所 ” 等 版式均 为 半 页 九 行, 行 十 七 字, 黑 口, 四 周 双
几方朱印; 卷 末 有 下 总 守 市 桥 长 昭 在 文 化 五 年 边,双黑鱼尾,上鱼尾下方记卷数, 下鱼尾上方
( 1808) 二月手写的跋文一篇,记录了献书一事。 记页数, 当 为 同 一 刻 本。 卷 首 依 此 为 魏 衍 所 撰
几部宋元刻本之间的渊源关系比较简单, 现 《彭城陈先生集记 》、 王云题记以及任渊自序和
存宋元椠本都是在南宋蜀刻本的基础上覆刻的, 《目录》 附年谱。 在某些弘治刻本、 嘉靖刻本王
又经由知名藏书家和学者鉴定、 收藏后归入公共 云题记后,还有一篇弘治丁巳年 ( 弘治十年 ) 秋
图书馆。因刊刻时间距离较近, 又是覆刻, 所以 九月朔石淙杨一清的识记, 其中有关刊刻的内容
这几个版本在内容上差别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分 说道:
卷问题,魏衍编陈师道诗集为六卷, 任渊在自序
然予尤酷爱后山, 尝携其遗稿过汉中, 令生
中说到: “诗止六卷, 益以注, 卷各釐为上下。”
徒录过,用便旅览。 而宪副朱公恨世无完集, 不
《陈振孙》 也记为六卷本, 然后世目录多记十二
与欧黄诸家并行,遂属知府袁君宏加板刻焉。 顾
卷,或云任渊作注时就已经分为十二卷, 这是不
舛讹太甚,兼有脱简。 嘉其志而惜其费, 盖不独
客观的。从南宋蜀刻本卷目上可以看出, 至少在
予然也。 丙辰岁, 予南归, 获定本于江东故家。
南宋初年 《诗 注 》 还 是 六 卷 本, 只 是 分 了 上 下
朱公喜,得如重宝, 复以嘱袁君再板以行。 精缮
卷。到后出的宋覆刻本时可能才把原来的六卷改
奚翅什百,而为功为惠,固不尠矣。
为十二卷。前面提到的黄丕烈题跋本, 由于版心
题字均被剜去,黄氏只得根据内容推断是十二卷 杨一清此篇序提到他曾带着陈师道诗的遗稿
本之卷六,故自题为第六卷, 由是不知宋覆刻本 路过汉中,并让学生们抄录、 阅读了遗稿。 汉中
的原始卷目样貌。这一问题周叔弢在跋文中也提 宪副朱公遗憾世上没有后山诗完整流传下来的集
到了: “此本独存任氏旧式”,推测 “任注之分十 子,便嘱咐汉中知府袁宏对后山诗加以版刻, 但
二卷盖自弘治本始也,他本因袭其误而不知改。” 是这次刊刻由于底本不善, 所以错讹较多, 兼有
周叔弢误认为该书是从弘治本开始改六卷为十二 脱简的情况,刊刻出来后因并非善本又为其破费
卷,也是 因 为 没 有 看 到 元 刻 本。 据 上 述 可 以 推 刊印感到可惜。 丙辰年, 即弘治九年, 杨一清从
断,至少在元时, 《诗注 》 就被改为十二卷, 而 江东家中取得后山诗之定本, 朱公得到后非常珍
后出的一种宋本 ( 宋覆刻本) 到底是按任氏旧式 惜,又一次吩咐袁君刊印, 此次刊刻较之前一版
还是已经改成十二卷之样式, 由于仅存一卷, 又 本更加精善。

52
按杨一清题记所叙, 汉中知府袁宏至少主持 丁巳刊任注 《后山诗 》, 两诗分刻, 相隔仅止一
了两次后山诗的刊刻工作。 第一次刊刻是否就是 年。故均半 页 九 行, 黑 口 双 边, 字 数 则 略 有 差
以杨氏所携遗稿为底本实则无从考证, 但可能性 异。是任注 《后山》,明代第一刻本也。
极大,按朱公所言, 后山全集世所不存, 而杨氏 明弘 治 间 所 刻 宋 元 人 集, 如 戴 复 古 《石 屏
此时恰有遗稿。弘治十年这一次刊刻是杨一清从 集》、刘秉忠 《长春集 》 之类, 均半页九行, 行
江东家中带来的定本作刻印底本的善本, 杨氏为 十七、十九字不等, 殆亦一时风尚矣。 弘冶十二
此专门作了 一 篇 序。 但 由 于 杨 一 清 题 记 较 为 简 年,马暾、 王鸿儒刻 《后山集 》, 袁宏又刻任注
略,有关此版本的一些细节并未提及。 一方面, 并行,则均半页十一行, 行廿字, 是为任注第二
杨氏题记中并未记载袁宏 初 次 刊 刻 后 山 诗 的 时 刻本。
间,其可 能 是 弘 治 年 间, 也 可 能 更 早。 按 《明
据叶氏跋文可知,除弘治十年本外,《诗注 》
史》,杨一清曾督学陕西, 弘治年间三任陕西三
还有其他的明刻本, 即文中提到的 “仲兄定侯 ”
边总 制, 在 任 十 多 年, 期 间 曾 刊 刻 过 多 部 书
[14]3483 所藏的明黑 口 双 栏 本, 该 刻 本 行 款 是 半 页 十 一
籍 。据此判断袁宏初次刊印后山诗歌的底
行,行二十字, 为作者所经眼, 应当是可信的。
稿很可能就是杨一清路过汉中时所携遗稿, 《诗
此外,叶东明自己藏有一部缺失杨一清题记的弘
注》 也应当是在这一时期刊刻的。 据此, 笔者判
治十年袁宏刻本。由于半页十一行、 行二十字的
断袁氏前后两次刊印应当都是在杨氏任职陕西的
“黑口双栏本 ” 没有记录刻书人信息, 叶东明误
弘治年间。另一方面, 杨一清序文没有提及袁宏
认为这个本子就是杨一清题记中 “遂嘱袁君再板
初刻本的具体内容以及版式、 行款等信息, 因此
以行” 的再刻本,而自己所藏的九行十七字本就
袁氏初次刊刻的底本内容是否为 《诗注 》 亦不得
是袁宏初刻本。值得关注的一点是, 跋文中提到
而知。
的两个本子, 一个行款整齐, 一个行款不整齐,
由于能够提供版本信息的题记过于简单, 后
世学者在弘治年间 《诗注》 的刊刻以及版本问题 考弘治十年本的目录与正文行款不一, 那么 “仲

上产生了分 歧; 加 之 存 世 的 弘 治 本 大 多 缺 失 杨 兄定侯” 所藏的明黑口双栏本应该就是文中所指

序,若非考之于文献和其他版本, 亦难以判定这 行款整齐的一个本子。

几次刊刻的前后关系。 此外, 一些经验不足的藏 相关著录 又 见 于 叶 启 勋 所 著 《拾 经 楼 紬 书

书家经眼他书后,更容易混淆弘治诸刻本之间的 录》 卷下题名为 “《诗注》 十二卷明弘治丁巳黑


[16]113
关系,对读者的学习和认识产生了误导。 举以下 口本” 的一篇跋文 :

例子加以说明。 余曩从湘乡王佩初计君礼培许得见县人袁氏
《华鄂堂读书小识 》 卷四中叶东明有一篇题 旧藏明弘治丁巳刊本,每半叶八 ( 九 ) 行, 每行
为 “ 《后 山 诗 注 》 十 二 卷 明 弘 治 刊 本 ” 的 跋 大小十七字,小注双行, 板心上下大黑口。 有石
[15]254
文 ,其中说道: 淙杨一清识此书后,乃知明弘治时袁君已一再镂
丁卯新春,仲兄定侯得此明黑口双栏本 《后 板。顾传本甚少, 历来藏书家罕见著录, 且无有
山诗注》 十二卷,前后无刻书人序跋、 目录, 每 知此书之一再刊板者。 计君并为余言, 曾从县人
半页十一行,行廿字。 本书则半页九行, 行十七 杨氏见一本,似即弘治所刊, 唯前后无序跋, 目
字。仲兄曾见一本有杨一清识语, 行款与此本书 录与全书行款参差。
同,知此本为弘治丁巳杨氏序、 袁弘刊本也。 其 余闻而识之者有年, 顷估人持此本求售, 每
目录、行款与此书不合者, 据杨识称袁氏再板以 卷首有 “朱印彝尊” 白文方印、 “竹坨老人 ” 朱
行,知袁氏本有两刻。 其一全书行款整齐, 其一 文方印,盖秀水朱氏潜采堂藏书也。 其 《潜采堂
则行款本未画一者也。 宋金元人 集 目 》 不 载, 殆 编 目 后 所 得 欤? 又 有
又 《后山诗注》 十二卷, 云: “明有杨一清 “湘乡杨氏藏书 ” 长方印, 为估人摹敝, 而其印
序刊本, 在 弘 治 丁 巳 秋, 云 以 属 之 汉 中 知 府 袁 文固隐约可辨,知即计君曾见之本。 目录每半叶
宏” 云云。 据此则弘治丙辰刊任注 《山 谷 诗 》, 十一行,每行二十字, 全书则与计君藏本行款正

53
同,字体 纸 墨 亦 无 差 异。 盖 此 为 袁 氏 据 遗 稿 所 氏,别有刻本。半页十一行, 行二十字, 黑口。”
[15]255
刊,王藏则为袁氏据定本再刻, 故整齐一番耳。 马氏所刻 《后山先生集 》 中还保留有任渊
亟购藏之,惜王藏又经流散, 不知归于何人, 无 所作的 《后山诗注序 》, 马氏当时注意到了两年
由校订其异同。 考杨序云: “初刊本讹脱太甚, 前由袁宏刊刻的 《后山诗注 》。 因为十一行本现
因再板以行 ”, 余谓遗稿与定本本自不同, 则文 已不存,仅仅被一些藏书家经眼而见于著录, 所
字不必相同。” 以只能推测这个本子可能 是 在 弘 治 十 二 年 刊 印
《后山先生集 》 三十卷时, 零出的本子, 加上印
根据现存版本实际情况以及文献著录可知,
量不多,且不 如 三 十 卷 的 诗 文 《全 集 》 更 有 价
明弘治十年的九行本有些没有杨氏题记, 有些却
值,于 是 收 藏 者 很 少, 十 分 稀 见, 所 以 存 世
有杨氏题记。叶启勋所藏 《诗注 》 原为朱彝尊旧
不多。
藏弘治九行本,于湘乡杨氏处购入递藏。 叶启勋
叶东明认为十一行本乃袁宏于弘治十二年为
以为,县人袁氏所藏 ( 后归王藏 ) 丁巳刊本与自
了迎合马、 王 诸 人 刻 《后 山 全 集 》 的 版 式 而 再
己所藏行款不齐之弘治本实乃袁宏再刻与初刻之
刻、并出 的 一 个 本 子, 这 一 看 法 不 符 合 实 际 情
区别,初刻本目录正文行款不一, 再刻本则行款
况。按杨氏序,袁宏在丁巳年刊印的这个本子已
整齐一致。
经是十分精善的, 且刊印过程不易, 耗费不菲,
汪桂海 《元刻宋人别集 》 关于 《诗注 》 有
[2]32 若袁宏只是为了迎合 《全集》 刊刻之风而翻版开
如下说法 :
雕,这一点于理不通。 按叶东明之说, 弘治十二
袁宏本源 自 杨 一 清 于 “江 东 故 家 ” 所 获 “ 年刊刻之十一行本乃杨序所云 “复以嘱袁君再板
定本”,该 “定本”与此元刻本属于怎样的关系, 以行” 之再板本,则杨氏于十年秋既已写定的序
已经无从查考。 言中称 “此本精缮 ” 便前后龃龉。 杨 氏 的 “精
冒广生在 《后山诗注补笺》
[3]11
前言中提道: 缮” 应是仅仅针对丁巳本而言, “再板以行 ” 也
是针对袁宏以遗稿为底本的初刻本而 “再板 ”,
袁宏刻 《后山诗注 》, 前后有两个刻本, 而
与十一行本并无关系, 大概是因为叶东明并没有
第二个刻本较完整…… 杨一清为袁宏第二个刻本
亲自看到杨序的全文, 仅靠朋友转述杨序内容,
做了跋。
凭借记忆著录下来,难免有错漏。
诸家的 不 同 意 见 主 要 集 中 在 以 下 几 处 问 题 国家图书馆所藏三部弘治本以及叶东明收藏、
中: 其一,《诗注》 在弘治年间的具体刊刻次数; 经眼的几个弘治本都没有杨氏序,而嘉靖本、朝
第二,半页十一行本是何时何人主持刊刻的哪一 鲜活字本以及日本元禄刻本却都有弘治十年秋杨
个版本; 第 三, 汉 中 知 府 袁 宏 主 持 刊 刻 了 哪 几 一清的序,但可确定的是,弘治刻本中是有杨氏
次、哪些内容的后山诗集; 第四, 除了丁巳本之 序的, “袁氏旧藏明弘治 丁 巳 刊 本, 每 半 叶 八
外,弘治年间其他版本为何不存; 此外, 弘治十 ( 九) 行,每行大小十七字,小注双行,板心上下
年本有些有杨氏题记, 有些却没有; 有些弘治年 ” “仲兄曾见一
大黑口。有石淙杨一清识此书后。
间的本子行款整齐划一, 有些却前后不一致, 影 本有杨一清识语,行款与此本书同,知此本为弘
响因素有哪些。 治丁巳杨氏序、袁弘刊本也。
” 是为弘治本有杨一
笔者从现存版本的信息和可考的文献著录出 清序之确证。不过缘何有些刻本又缺失了杨一清
发,尝试探讨以上几个问题。 除袁宏在弘治十年 序言? 按国家图书馆著录袁宏此刻为弘治十年刊
刊刻过 《诗 注 》 外, 弘 治 年 间 应 当 还 有 过 一 次 本,实则此书弘治九年业已刊成,李致忠提到此
[11]622
《诗注》 的刊刻活动, 即叶氏提到的半页十一行 书时著以 “弘治九年袁宏刻本” ; 傅璇琮则
本。这个本子很可能是弘治十二年时, 马暾、 王 记: “明弘治九年,袁宏刊 《诗注》 十二卷本,次
鸿儒刊刻 《后山集》 时,一并刊刻的。 傅增湘批 ”[12]190 接袁宏得到
年杨一清序之,今国内有著录。
《后山集》 廿四卷: “明马暾刊本,廿八卷; 弘治 杨一清的江东定本后便主持开雕和刊印,并于弘
十二年 刊 本, 三 十 卷, 乃 王 鸿 儒 重 校, 亦 列 马 治九年完成刊刻工作,而杨一清作序则是在十年

54
秋,其中的这段时间或许 《诗注》 已经印成发售; 朝鲜活字本题名 《陈后山诗注 》, 具体刊刻
抑或是杨一清作序之后过了一些时日袁宏才刊了 年代 不 可 考, 据 冒 广 生 推 断, 当 为 明 末 的 版
[3]12
序。综上,不论弘治九年还是弘治十年刻本、有 本。 该刻本的四篇序均完整,版框高七寸, 宽
无杨一清题记,弘治本都是指这一部以杨氏江东 四寸,行款为九行十六字, 小字双行, 白口, 四
定本为底本的刻本。 周双边,版心上鱼尾下方刊刻 “后山 ” 及卷数,
弘治本目录与正文部分行款不一, 而叶氏所 下鱼尾上方镌页数, 用朝鲜薄皮纸印刷, 排字疏
见的 “十一行本” 则行款整齐, 正与弘治本目录 朗古致。朝鲜活字本存世数量并不少, 日本红叶
部分行款一致。这正说明 “十一行本 ” 可能是后 山文库藏有一部,日本公文图书馆藏一部, 中国
来再版的本子。按弘治九年陈沛、 陈沾于江南刊 国家图书馆也著录有一部在藏。 涵芬楼曾借傅氏
[17]182
刻任注 《山谷诗集注 》 , 弘治十年袁宏刻任 双鉴楼藏朝 鲜 活 字 本 影 印 出 版 了 《四 部 丛 刊 初
注 《诗注 》, 二 书 行 款 皆 半 页 九 行, 黑 口 双 边, 编》 中的 《诗注》。
字数略有差异,相隔仅一年, 可知此行款实为弘 日本东山天皇元禄三年 ( 1690) 洛阳 ( 即京
治年间刊刻宋元人诗集之一时风尚。 直到弘治十 都) 柳枝轩书林茨木多左卫门也翻刻过弘治本。
二年马暾、王鸿儒等人刻 《后山全集 》 时才出现 这个版本书签题名 《陈后山诗集 》, 内容实则是
了十一行、行二十字的整齐行款。 任渊注本,共十二卷六册。 该版本行款版式为半
按杨一清序,袁宏前后主持了两次陈师道诗 页八行,行十六字, 有双行小注, 白口, 双黑鱼
歌的刊刻工作。由于杨氏对前一次刊刻的信息记 尾。版心镌 “后山” 及卷数和页数, 每个汉字旁
载不详,袁氏初刻的时间、 内容以及版式信息俱 边都标注有日文训读。 和刻本的序跋均存, 杨一
不明确,也难以断定该书是否就是 《诗注 》。 且 清序后有一段刊语: “元禄三年庚午孟春吉辰雒
袁氏初版错讹较多, 兼有脱简, 恐怕被后出的本 阳书林茨木多左卫门新版 ”。 该刻本日本公文书
子取代了,故不被收藏,亦不见任何著录了。 馆著录藏有两部, 国立国会图书馆著录有一部,
京都大学藏有两部, 静嘉堂文库藏有一部。 我国
三 、 弘治本的几个翻刻本 国内民间也曾拍卖过有莫棠题跋, 又经周越然、
弘治本是最重要的一个刻本, 经过后世多次 吕贞白递藏的一部元禄本, 因国内存世和刻本数
翻刻,现今存世的嘉靖十年本、 朝鲜古活字本、 量不多,加之此本版刻精美, 字大且整齐, 故而
日本元禄三年刊本、 武英殿聚珍本、 三榆书屋石 广受藏书家追捧。
印本等都是弘治本的翻刻本。 入清后,雍正三年 ( 1725) 嘉善陈唐刊过活
嘉靖十年 ( 1531) 辽藩朱宠瀼的梅南书屋翻 字印本的 《后山先生诗集》 六卷、 逸诗五卷, 有
刻过一次弘治本, 这个版本的序跋、 刊刻信息、 诗无注,前六卷即 《诗注》 中所包括的诗, 未注
目录和年谱等内容都十分完备, 杨一清序附在十 者为 “逸诗 ”; 雍正八年云间赵骏烈也刻过陈师
二卷卷末。嘉靖本行款半页九行, 行二十字, 白 道诗歌,亦无注释。 《四库全书 》 本 《诗注 》 著
口,有双行小注。 版心上方记书名, 版心内记卷 录为浙江巡抚采进本, 《总目提要 》 中也没有说
数、页数,版心下记 “梅南书屋 ” 四字, 字体是 明此采进本具体是弘治本还是嘉靖本, 今按其文
典型的方体字。嘉靖本现存世六部, 国家图书馆 字、考其内 容 当 为 弘 治 本。 武 英 殿、 内 聚 珍 的
藏有三部,湖南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和浙大图书 《诗注》 刊印后又有同治江西重刊本和光绪福州
馆各藏一部。 国 家 图 书 馆 收 藏 有 一 部 经 惠 栋 批 修补本,光绪二十五年 ( 1899) 广雅书局又重新
校、邓邦述题跋的本子, 卷首有惠栋题记介绍自 刊印了一次,做了文字上的校对。 尽管三个外聚
己批校 的 事 由, 天 头 处 有 多 处 批 文, 书 内 有 圈 珍本版式不尽相同, 但也基本保留了原刻面貌,
点,卷首钤有 “惠栋之印 ” 白印、 “栖泉” “重 延续了乾隆内聚珍的版式与行款: 半页九行, 行
远书楼” 朱印。国家图书馆所藏另一嘉靖刻本上 二十一字,白口, 四周双边, 单黑鱼尾; 鱼尾上
钤有 “曾在周叔弢处 ” 朱印和 “张载华印 ” 的 方题书名 “后 山 诗 注 ”, 鱼 尾 下 记 卷 目 和 页 数。
白印。 聚珍本 《诗注》 存世数量也比较多, 北大图书馆

55
藏有三部江西局本、 一部广雅局本、 一部福建修 至今不同时期都有刊刻出版,使得这部珍贵的文
补本; 国家图书馆藏有乾隆五十六年 ( 1717) 的 化原典得以保留下来。《诗注》 的版本源流和递传
殿本、道光八年 ( 1828) 重修本、道光二十七年 关系是十分清楚的: 南宋绍兴蜀刻本作为 《诗注》
( 1847) 二修本、 同治七年 ( 1868) 三修本、 同 的初刻本,是所有版本的祖本。稍晚出的宋刊残
治十年 ( 1871) 改刊本和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一年 本 ( 即黄丕烈题跋本) 覆刻了祖本的蜀刻本,元
( 1892—1895) 的增刻本。 另外, 日本东京大学 刻本又覆刻第二个宋刻本。弘治本是以杨一清江
图书馆也著录有一部殿本。 东定稿本为底本刊刻的,而嘉靖本、朝鲜活字本、
清末三榆书屋还排印了石印本的 《诗 注 》, 和刻本、殿本、石印本都是弘治本的翻刻本。诸
这个印本卷首牌记: “三榆书屋藏版 ”, 行款和版 刻本一脉相承,利用任渊注本这种前后相承的关
式是半 页 十 二 行, 行 二 十 八 字, 白 口, 左 右 单 系,在判断异文和内容是非时,一般而言如无其
边,单黑鱼尾, 鱼尾上方记 “后山诗注 ”, 鱼尾 他版本根据,那么后出的本子多属误刊。
下方记卷数和页数。1918 ( 民国七年 ) , 上海文 《诗注 》 流传过程中最重要的弘治本, 并没
明书局据此本再版了石印本。1937 年商务印书馆 有得到足够重视。按杨一清序,朱宪副感叹 《诗
发行 《丛书集成初编 》 时也整理了 《诗注 》, 将 集》 乃世所不存,可见至少到明弘治年间, 《诗
其与 《西渡诗集 》 一齐用铅 字 繁 体 竖 版 排 印 出 注》 已成稀世之籍。考虑到宋元刻本的残缺和散
版,1985 年中华书局再版了这个本子。1995 年 佚,若非杨、袁之功, 陈师道的诗歌也不会流传
由冒广生补注的 《后山诗注补笺 》 上下两册由中 如此广泛,在后世的影响也不会如此深远。 明马
华书局出版发行,这是目前阅读、 研究和学习陈 暾刊 《全集》 刚好在袁刻两年之后, 也是受到了
师道诗歌最精善的一个整理本。 《诗注》 刊刻的影响。 对 《诗注 》 一书的研究仍
以上提及的 《诗注》 版本,共有十多种,虽 然需要不断深入,而进一步探究任渊注本诸版本
然版本较多,存世数量也不少,但早期宋元刊本 在不同时期的刻印情况对于研究陈师道诗歌以及
多残缺不全或是藏于海外难以见到,给研究 《诗 江西诗派诗文的流传和影响也大有裨益 。
注》 带来一些不便。值得庆幸的是,《诗注》 自宋

参考文献:
[1]林海 . 陈师道诗校读札记[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 01) : 90-100.
[2]汪桂海 . 元刻宋人别集[J]. 文献季刊,
2007( 01) .
[3]冒广生,冒怀辛 . 后山诗注补笺[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4]陈振孙 . 直斋书录解题[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5]张金吾 . 爱日精庐藏书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6]瞿镛 .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7]傅增湘 . 藏园群书题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8]钱曾 . 读书敏求记[M].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3.
[9]傅增湘 . 藏园群书题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0]黄丕烈 . 荛园藏书题识[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11]李致忠 . 昌平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12]傅璇琮 . 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9.
[13]董康 . 书舶庸谭[M]. 上海: 开明书店,
1928.
[14]张廷玉,等 . 明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15]叶东明 . 华鄂堂读书小识[M]/ / 湖南近现代藏书家题跋选 . 长沙: 岳麓书社,
2011.
[16]叶启勋 . 拾经楼紬书录[M]/ / 湖南近现代藏书家题跋选 . 长沙: 岳麓书社,
2011.
[17]孙钦善,李家浩,李零,等 .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 1) [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 下转第 87 页)

56
Tik Tok App's Brand Value Accumulation Path
in Cross - border Development
LIANG Ruiming 1 ,LIU Yaping 2 ,XU Chong 1
( 1.Heyuan Polytechnic Business College,Heyuan Guangdong 517000,China;
2.Department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uizhou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dge,Huizhou 516000,China)

Abstract: With Tik Tok 's cross - border brand expansion,brand expects to take a step up in scale and
depth. It is bound to promote the marketing strategy in a deeper level of planning. Attracting users with low cost,
differentiated drainage,building a creative content model of ecological UGC,integration into other countries
platforms,localization of Tik Tok and spillover of positive energy with cultural value,the brand value of Tik Tok
has accumulated a variety of accumulation paths in cross -border development.
Keywords: Tik Tok App;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Brand Ecology; UGC; Cultural Communication.

【责任编辑: 王 菁】

( 上接第 56 页)

The Research on Edition of Houshan Poetry Annotation


LI Mohan
(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5,China)

Abstract: Houshan Poetry Annotation,annotated by Renyuan,a Sichuan celebrity in the Song Dynasty,
is a better annotated version of the poetry of Chen Shidao,a poet from the Jiangxi poetry school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oushan Poetry Annotation has been published since the Song Dynasty,through the dynasties as
Song,Yuan,Ming and Qing,and even overseas. Due to the coherence in the time of inscription and publica-
tion,the existing version of Houshan Poetry Annotation is also relatively rich,including more than ten editions
comprising engraved,movable type,and lithograph. These editions also have a certain relationship in chronolog-
ical order and the content of the source and transmission. Houshan Poetry Annotation in the Hongzhi period in
the Ming Dynasty is a relatively important version of the book's circulation history. There are still some unre-
solved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bout this vers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Keywords: Houshan Poetry Annotation; Editions; The Edition Annotated by Ren Yuan; The Edition In-
scribed in the Hongzhi Period

【责任编辑: 王 菁】

8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