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考古与文物 2012 年第 6 期 17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的葬仪
张 弛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市 100871)

关键词:仰韶文化中期 墓葬 葬仪
摘要:仰韶文化的兴盛时期大致是指仰韶文化中期( 庙底沟期) ,但也包括有些学者所认为的仰韶晚期的偏早阶
段。近年来,由于灵宝西坡、邓州八里岗、三门峡南交口等墓葬和墓地的发现,使得目前有了更多的材料,可以对这一
时期墓葬和葬仪的一些情况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本文简略讨论了这个时期相关墓葬的年代,概述了对这些墓葬葬仪
的认识,并对这个时期仰韶文化葬仪与周邻文化葬仪之间的联系有所讨论。
KEY WORDS: Middle Phase of the Yangshao Culture Tombs Mortuary rites
ABSTRACT: The prime time of the Yangshao Culture refers to the middle phase (Miaodigou Phase) of the Yangshao
Culture. The newly discovered tombs at Xipo in Lingbao County, Baligang in Dengzhou County, and Nanjiaokou in Sanmenxia
City, provide us with more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ombs and mortuary rites of the period.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summari-
ly the chronology of tombs of this period, the mortuary rites of them, and the connection of mortuary rites of the Yangshao cul-
ture and those of neighboring cultures.

仰韶文化的兴盛时期一般认为是在其中期 前对于庙底沟时期墓葬研究的缺乏或含混 ,一方


也就是庙底沟期,但仰韶文化的墓葬、墓地和葬 面的确是与过去庙底沟时期墓葬发掘材料相对
仪资料及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也就是半坡 不多,可以研究的内容较少有关; 另一方面其实
[1]
期 ,庙底沟时期的墓葬材料过去一直都比较 也与随仰韶文化研究的深入,学界对如何划分
[2、
3]
少,
相关的研究也不多见 。近年来,由于灵宝 “庙底沟时期”( 或庙底沟文化的上下限 ) 产生较
西坡、邓州八里岗、三门峡南交口等庙底沟时期 多歧义,进而对已有墓葬材料是否属于庙底沟时
墓葬和墓地的发现,使得目前有了更多的材料, 期意见不一有关; 此外也还与这个时期有很多墓
可以对这一时期墓葬和葬仪的一些情况有一些 葬不出随葬品或只随葬跟居住遗址形态差异比
初步的认识。 本文将简略讨论这个时期相关墓 较大的明器而造成的年代判断困难有关 。
葬的时代,概述对这些墓葬葬仪的认识,并就这 一般所指庙底 沟 期,是 指 庙 底 沟 遗 址 第 一
个时期与周邻文化葬仪之间的联系略加申论 。 期。但也有研究者认为东庄村一类遗存已经具
备了“庙底沟文化 ”的特征,是庙底沟文化的早
一、关于“仰韶文化兴盛时期” 期阶段,也因此将淅川下王岗第二期墓地归于庙
[4]
底沟时期 。也还有研究者认为这类遗存与史
本文之所以使用仰韶文化兴盛时期这样的 家期的 文 化 特 征 更 为 接 近,可 以 单 独 成 为 一
[5]
说法,一方面意在明确仰韶文化这样一个发展阶 期———原子头第三期 。 本文无意讨论文化分
段以及这个时代葬仪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 期的问题,在这里只想说明的是,无论东庄村一
学界对 于 所 谓 仰 韶 文 化 中 期 即“庙 底 沟 期 ”或 类遗存归入哪个时期,目前都还没有足够的证据
“庙底沟文化 ”的时代含义意见不一,不做进一 说明这个时期已经开始进入了仰韶文化的兴盛
步说明,难以用来涵盖这样一个大的时期 。而此 时期,仰韶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还是在接下来的

* 本文的研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公元前 3500 年至前 1500 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的资助和


“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的资助。
18 研究与探索

一般认为的仰韶晚期 ( 或半坡遗址晚期 )
[6]
偏早阶段,也就是灵宝西坡墓地的时期 。
灵宝西坡墓葬的相对年代在关中地区应当
[7]
相当于“福临堡二期 ” ,在豫西南地区则
[8]
相当于淅川下王岗第三期 ,这些遗存或
者被认为是属于庙底沟期向半坡晚期的过
渡阶段,或被认为是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
偏早阶段。 不过在豫西晋南地区,这个时
期的文化遗存仍然保留着庙底沟时期强烈
的文化因素,因此也有研究者认为这个时
[9]
期仍 然 应 当 属 于“庙 底 沟 文 化 ”时 期 。
无论如何,这个时期的仰韶文化还没有像
真正仰韶晚期那样发生分化,也还有像灵
宝西坡、华县泉护村和秦安大地湾四期那
样的大型聚落和大型墓地,因此仍然处于
仰韶文化的兴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结束年
代,以灵宝西坡墓葬的测年来看,已经大致
是在 3000 ~ 2900BC 之间了。
本文在此讨论的即是上述两个时期的
墓葬材料,明确属于有这两个时期的墓葬
材料包括墓葬数量比较多的秦安大地湾、
灵宝西坡、洛阳王湾、郑州西山、宝鸡福临
图一 A 灵宝西坡 M8 平、剖面图
堡、渭南北刘、渑池关家、郧县大寺、邓州八
里岗、三门峡南交口、汝州洪山庙等墓地,
[10]
还有很多遗址如陕县庙底沟 、郑州大河
[11] [12] [13]
村 、翼城北橄 、垣曲小赵 出有零星
的这个时期的墓葬材料。 此外,伊川伊阙
[14]
城墓地也很重要 ,但发掘报告仅仅根据
其中 M7 出土的一件“红顶钵 ”( 灰陶红顶 )
形制,认为这个墓地属于“仰韶文化秦王寨
类型中期”,这种钵至少在淅川下王岗三期
时已经出现。而这批墓葬中还出有分体玉
璜和鸟头形玉璜 ( M6 ∶ 1、M5 ∶ 1 ) ,是北阴阳
营-凌家滩文化系统玉璜的特征,而北阴阳
营-凌家滩 文 化 的 年 代 不 会 晚 于 庙 底 沟 时
期,因此伊川伊阙城墓地的年代不会晚于
灵宝西坡墓地的年代。
图一 B 灵宝西坡 M8 出土器物

二、仰韶文化兴盛时期的墓地与墓葬
以庙底沟一期遗存为代表的时期。 这也正是本
文所要涉及的时期。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的墓葬有两种主要的埋
此外,仰韶文化的兴盛时期实际上还包括了 葬方式,一种是单人一次葬,如秦安大地湾、灵宝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的葬仪 19

也有一次葬的两或三人合葬( 或一人一次 + 一人
二次葬) 的情况,但数量不多; 另一种是多人大型
二次合葬,如郧县大寺、邓州八里岗、三门峡南交
口、汝州洪山庙。 两种葬式并不混出,也就是说
不在一个墓地中。
单人一次葬除了常见的儿童瓮棺葬以及很
多遗址有报导的零星土坑墓以外,在宝鸡福临
堡、渑池关家、郑州西山和渭南北刘发现有单人
葬成片墓地。渭南北刘发掘 9 座墓葬,均为单人
仰身直肢葬,其中有 3 座分别随葬了陶环、刀和
锉,只有 M1 随 葬 品 较 多,有 彩 陶 盆、陶 盆、碗、
钵、瓶、罐、环、石 斧、锛、刀、切 割 器、骨 矛、笄 等
16 件,但多为残器[15]。福临堡墓地 45 座仰韶时
期墓葬中有 12 座头向西的单人墓大约也是庙底
[16]
沟时期的 ,没有随葬品。 西山发掘 143 座墓
葬,
其中大多应当在庙底沟或仰韶的兴盛时期,
分布在两处墓地中,一处在西山城址外西部,均
为单人葬,没有随葬品; 另一处在城内北部,始建
于庙底沟时期,后一度废弃,在仰韶晚期( 大河村
四期) 又成为墓地,这片墓地中有成年男女合葬
墓及一次葬与二次葬合葬墓,但合葬墓的年代尚
[17]
不清楚 。此外发掘的一批儿童瓮棺葬有的在
北部墓地中,有的在房屋周围。 渑池关家遗址发
掘墓葬 50 多座,多为头向西北的仰身单人一次
图二 伊川伊阙城 M7( 上) 和 M5( 下) 平、剖面图
葬,仅一座合葬墓,很少随葬品,个别出少量陶器
和绿松石饰件。 墓葬主要集中在遗址西北部一
片墓地中,遗址东南部也有一片墓地,多为有二
层台的墓葬,有朱砂涂面的现象。 西南部瓮棺葬
[18]
区发现 19 余座瓮棺 。 此外,这一时期在秦安
大地湾遗址发掘了三期墓葬 3 座,四期墓葬 15
座( 其 中 第 四 期 有 些 墓 葬 可 能 晚 于 仰 韶 兴 盛
期) ,都零散第分布在居住区左近,单人葬,很少
[19]
有随葬品,个别随葬了陶瓶、盆和骨笄 。 洛阳
王湾一期发掘土坑墓 32 座,零散分布于房屋之
间,其中 4 座有二层台也就是有椁室,有二层台
图三 伊川伊阙城墓葬随葬器物 的 M45 长 2. 36、宽 0. 9、深 2. 15 米,墓主为女性,
1. 罐( M7∶1) 2. 石斧( M9∶2) 3. 钵( M7∶2) 4. 石斧( M9∶3) 仰身直肢,头骨和右臂都“涂朱 ”,头部出骨匕 2
5. 玉佩饰( M5∶2) 6. 玉饰 ( M9 ∶ 1 ) 7. 玉璜 ( M5 ∶ 1 ) 8. 石铲
和穿孔绿松石 3,胸部随葬陶碗 1 件,无二层台的
( M9∶5) 9. 玉饰( M6∶1) [20]
墓葬没有随葬品 。
西坡、郑州西山、伊川伊阙城、渭南北刘、宝鸡福 上述单人葬墓地的墓葬规模都很小 ,也没有
临堡、渑池关家,这种单人一次葬的墓地中有时 什么随葬品,但在灵宝西坡和伊川伊阙城则发现
20 研究与探索

下或 脚 坑 中,有 釜、灶、簋 形 器、碗、


钵、壶、大口缸、筒形杯和带盖小杯,
均为明器,与陶器一道随葬有时还有
匕形骨器,这些都应是饮食器具 ( 图
一 A、B) 。有两座墓葬脚坑中还出有
钺( M17、34 ) 。M8 人 骨 头 部 有 朱 砂
痕迹,其他如 M27 等在大口缸和填土
图四 A 华县太平庄 M701 平面图 中也有使用朱砂的迹象。
1. 陶鸮鼎 2. 陶小口单耳瓶 3. 陶釜 4. 陶钵 5. 陶灶 6. 石斧 7. 石铲 伊川伊阙城一处墓地发掘了并
8 ~ 21. 骨匕 22、
13. 骨笄
列的 5 座墓葬,墓室都很 宽 大,长 3
有墓葬规模比较大的墓地。 其中灵宝西坡墓地 米、宽 2 米、深 1 米以上,最大的 M7 长 4. 56、宽
位于聚落南壕之外,发掘墓葬 34 座。 这批墓葬 2. 5、深 1. 2 米,M3 深 2. 2 米。 所有墓葬都有二
的墓室都十分宽大,一般长 3、宽 2、残深 1 米左 层台,椁室较西坡所见更为宽大,椁室内均有木
右,最大的 M27 长 5. 03、宽 3. 36、深 1. 92 米。除 棺( 图二) 。M5 和 M7 甚至有两层二层台,不知
M19、 31 外都有二层台,M27 发掘表明二层台
22、 是否为双重椁室。所有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 ( 成
上覆盖了木板,因此有二层台的墓葬都有椁室, 人) 。4 座墓葬出有随葬品,其中 M5、 9 人骨胸
6、
没发现 二 层 台 的 M19、22、31 保 留 的 墓 室 都 很 部有玉璜和佩饰 1 ~ 2 件 为随身佩戴物品 ( 图

浅,仅与人骨平齐,因此不能排除二层台被破坏 三) ; M9 有 4 件玉石钺置于身侧; M7 人骨头上和
的可能,有 13 座墓葬有脚坑。 除 M11 葬一儿童 脚下分别出陶罐、钵各 1 件。M6 人骨顶部发现
和一成人外,其余均为单人 ( 成人 ) 一次仰身直 有“涂抹”朱砂的痕迹。
肢葬。半数以上的墓葬有随葬品,最多的有 15 此外,华县太平庄发掘的 M701( 泉护村一期
件。随葬品中骨簪、箍形器一般出于人骨头部, 三段) 墓穴保存不好,残长在 2. 7 米以上,葬一位
是随身穿戴之物,因此也可以不算是随葬品; 有 30 ~ 40 岁女性,仰身直肢 ( 图四 A) 。 头部有骨
10 座墓葬随葬了玉石钺,最多 3 件,均放置于头 笄 2、身侧随葬骨匕 14 件、石钺 2 件; 脚下放置陶
[21]
部或身侧,有的身侧还有骨匕; 随葬陶器均在脚 釜灶、鸮鼎、钵和瓶各 1 件 ( 图四 B) 。 这座墓
葬无论从墓葬的长度还是随葬器物的情况来看
都很像是灵宝西坡墓葬的形制。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的另一类墓葬是大型的
二次合葬墓,目前发现于豫西和豫西南地区的郧
县大寺、邓州八里岗、三门峡南交口和汝州洪山
庙。其中邓州八里岗有仰韶文化兴盛时期各个
阶段的合葬墓至少 10 座,其中已经发表的 M14
和 M13 年代分别相当于庙底沟期和淅川下王岗
仰韶文化三期 ( 相当于西坡墓地的时代 ) ,并有
M13 打破 M14 的层位关系。M14 长 3. 3、宽 1. 8、
深 0. 7 米,人骨按个体成堆放置共计 31 个个体
( 图五 A) ,随葬陶器 10 件放置于头端,有大口
缸、壶、瓶、钵、附杯罐各一对共 10 件 ( 图五 B) ;
M13 墓穴更大,深 0. 5 米,有南北二层台,北台上
放猪下颌骨约 20 副,南台满摆猪下颌骨上百副,
图四 B 华县太平庄 M701 随葬器物 墓穴内成排放置 90 个体的人骨,并随葬了 5 件
[22]
1. 钵 2. 釜 3. 小口单耳瓶 4. 鸮鼎 陶器 。其他墓葬出人骨数具至 79 具不等,大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的葬仪 21

图六 A 汝州洪山庙 M1 平、剖面图

图六 B 汝州洪山庙 M1 出土部分瓮棺

图五 A 邓州八里岗 M14 平面图


括男性 8、女性 10 具,其余为 13 岁以下的儿童和
4. 陶壶 2、
1、 5. 陶钵 3、
6. 陶瓶 7、
8. 陶带把壶 9、
10. 陶缸 [25]
婴儿,无随葬品 ( 图七 ) 。 郧县大寺仰韶文化
有相当于史家期和庙底沟期两个时期 ,发现的合
葬墓 3 座不知属于哪个时期,其中 M7、M14、M12
[25]
分别有二次葬人骨 8、
12 和 10 具 。

三、葬仪的比较与讨论
图五 B 邓州八里岗 M14 部分随葬器物图

仰韶兴盛时期的单人墓及单人墓墓地与多
多也有随葬陶器。
人二次合葬墓在葬仪的意义上是很不相同的。
这个时期发掘出来的最大的合葬墓是汝州 前者完全是为了处理刚刚去世的死者的尸体所
洪山庙 M1,这个墓的墓坑长 6. 3、宽 3. 5 米,坑内 实施的仪式的结果,后者则是以早已完成过一次
以瓮棺盛装二次葬人骨,每瓮 1 个个体,摆满全 葬仪的死者的尸骨为道具所进行的仪式的结果 ,
坑,墓葬东南角被破坏,尚残留瓮棺 136 个,复原 可以说是二次葬仪,也可以说是与葬仪不完全一
[23]
后当接近 200 个之多 ( 图六 A、B) 。 类似的瓮 样的一种仪式。两种葬仪的意义当有不同。
[24]
棺合葬墓还见于临汝中山寨等地 。 一次葬的单人墓一般都葬于聚落旁边的墓
三门峡南交口发现的 1 座 M2 为长方形,长 地中,但墓地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大多是几座或
2. 06、宽 1. 8 米,合葬二次葬人骨 24 个个体,包 几十座墓葬,也有像秦安大地湾那样零散地葬于
22 研究与探索

有两种,一种是小型墓穴,没有葬具
也很少有随葬品,这类墓葬的集中墓
地见 于 宝 鸡 福 临 堡、房 屋 周 围 的 情
况。从郑州西山和渑池关家的情况
来看,一个聚落同时期当不止一处这
样的墓地,说明当时聚落中以墓地所
代表的继嗣群体各有葬所,这样的继
嗣群体或许是家族一类的社群。 单
人一次葬的墓葬和墓地的规模目前
发现渑池关家、郑州西山、洛阳王湾
和渭南北刘等遗址,零散的墓葬则见
于秦安大地湾、陕县庙底沟、郑州大
河村等很多遗址,分布的地区遍及陇
东、关中、豫西、晋南和豫中,可以说
是当时在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内十
分普遍的一种葬仪。 由于这类墓葬
下葬程式简单,墓穴仅可容身,大多
也不见随葬品,因此从墓葬现存的情
况看没有什么葬仪可言。 随葬品比
较丰富的小型墓葬如渭南北刘 M1 所
见陶器都是当时的生活实用器,也有
石器 工 具,与 大 型 墓 葬 随 葬 明 器 不
图七 三门峡南交口 M2 平、剖面图
同。
另一种是像灵宝西坡、伊川伊阙
城和华县太平庄一类大型墓穴有棺
椁的墓葬,墓地规模与前述小墓的墓
地的墓葬数量相当,但墓葬规模则一
般要大一倍以上,墓穴内挖有盖木板
的椁室,伊川伊阙城则有双重椁室以
及用棺为葬具。 灵宝西坡和华县太
平庄墓葬人骨头部有发簪、伊川伊阙
城人骨胸部有璜等佩饰,灵宝西坡墓
地发掘者根据人体饰物和人体姿势
复原了这类墓葬死者敛尸的大致情
况。这类墓葬的随葬品有两类,一类
是玉石钺,出于人骨头部或身侧,有
的一墓中随葬多件,以大致同时期同
一区域所见河南临汝阎村“伊川缸 ”
上著名的“鹳鱼石斧图 ”中钺的形象
[27]
来看 ,应当是权力的象征; 另一类
是饮食器具,放置于脚下,在灵宝西
图八 A 泰安大汶口 M2007 平、剖面图 坡则多放置在脚坑中,是在葬仪中特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的葬仪 23

的墓地相区隔。 这些大型的墓葬和墓地均位于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文化最发达和聚落规模最大
的关中东部和豫西一带,表现了区域之间的社会
分化情况,而如果渑池关家东南墓区确为大型墓
葬的墓地,那么也说明同一社群也有了社会分
化。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大型墓葬的葬仪在当时
社会和观念上的意义还可以从同时期其他地区
图八 B 泰安大汶口 M2007 部分随葬器物
的不同文化葬仪情况的比较中看到更多的内容 。
意开辟的仪式空间。 随葬陶器大多是为丧葬而 其中同时期与仰韶大型墓葬规模相当的墓地在
[28]
特别制作的明器,多有红衣,死者头部或在下葬 红山文化晚期有辽宁牛河梁 ,在大汶口文化
[29]
早期有泰安大汶口 ,在崧泽文化中新近发现
过程中也有用朱砂的情况,也可能是服饰或木质
[30]
器具上的颜色,说明红色在这类墓葬的丧葬观念 了张家港东山村 ,在北阴阳营文化中有含山
[31]
凌家滩 ,在大溪晚期 ( 或油子岭文化时期 ) 有
中有特殊的意义。 在渑池关家东南部一片墓地 [32]
荆门龙王山 。这些文化和墓地都位于仰韶文
中其实也集中发现有二层台和人骨“朱砂涂面 ”
化的周边。
的墓葬,只是渑池关家具体的材料没有发表,不
以墓地的规模来看,红山文化所见均为积石
知道这些墓葬的形制,但肯定与西北部一片小墓
冢,有一冢多墓和一冢一墓等不同情况,一冢一
墓往往有多冢存在于同一地点,这样的冢或地点
就相当于仰韶兴盛期墓地的规模。 泰安大汶口
早期在遗址上至少发现有三处墓地,各有墓葬
10 余座,其中有一处墓地 ( 74 北区第一墓组 ) 墓
葬规模要比其他两处大很多,不少墓葬都有二层
台( 有椁室) ,长度超过 3 米。含山凌家滩墓地位
于遗址高处一座所谓的祭坛之上,共发掘 40 余
[33]
座墓葬,分为几个墓区 ,其中靠中间的位置分
07M23 等一组大型墓葬,墓葬长度多
布有 87M4、
在 3 米以上。 东山村至少清理了两处崧泽文化
墓地,其中一处大型墓葬共 9 座集中在一处墓地
中,另一处是小型墓地。 大型墓葬中 M91、M93、
M94、M96 开口于④层下,出矮粗直口大口缸,年
代相当于 灵 宝 西 坡 墓 地,M90、M92、M95、M98、
M89 开口于⑤层下,出红衣细长卷沿大口缸,年
代相当于庙底沟中期,早于灵宝西坡墓地。 这些
墓地无论就大小型墓地的分化还是大型墓地的
墓葬数量来看,均与同时期仰韶文化基本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大汶口 74 北区第一墓组中大型墓
葬 M2007 墓主为一个 6 岁左右的儿童 ( 图八 A、
B) ,正好说明死者之被厚葬是由于所在墓地为
这个聚落中高等级继嗣族群这样一个基本的事
实。
图九 辽宁牛河梁十六地点 M4 平、剖面图 以大型墓葬的墓穴规模和结构来看 ,红山文
24 研究与探索

有的墓葬有木棺,最大的 M91 墓穴长 3. 15、


宽 1. 76、深 0. 5 米 ( 图一一 ) 。 这些大型墓
葬的墓穴尺寸乃至棺椁设置情况竟然与灵
宝西坡、伊川伊阙城惊人地一致。 只有红
山文化墓葬是以石板为椁并保留了墓上建
筑,而其他文化的墓葬墓上情况已经不清
楚了。
以葬仪中随葬器物的残存情 况 看,红
山文化墓穴中只见玉器,都是墓主随身系
戴之物,陶器都在墓上。 泰安大汶口随葬
很多的陶器,其中 M2005 随葬器物 104 件,
主要为陶器,M2007 人骨被扰乱但大致可
以看出在手的部位左右各有 1 件石钺和一
件獐牙勾形器,其余 49 件陶器等随葬品放
在二层台两侧( 图八 A、B) 。荆门龙王山墓
地也以随葬陶器为主,而且大多是陶明器,
如 M132 随葬陶明器鼎 110、杯 131、壶 2、豆
5、罐 9、曲腹杯 2、盆 1 件,共计 260 件; M10
仅随葬陶罐就达 113 件并发现有朱砂; 三分
之一的墓葬随葬了夹砂红陶大口缸。 含山
凌家滩则以随葬玉石器为主,其中 07M23
随葬器物 330 件,多为玉石钺、环、镯、璜、
璧、锛、凿等,放置在棺的位置,陶器 30 余件
放置在两侧二层台上,东北角一件大口缸
为矮胖型,年代应与灵宝西坡墓葬所出者
图一 含山凌家滩 07M23 平、剖面图
相当。张家港东山村多数墓葬随葬器物 30
化辽宁牛河梁多见长度在 3 米以上的大型墓穴, ~ 40 件,器物种类和放置位置与灵宝西坡所见
并以石板砌棺 ( 应当称为椁 ) ,如第五地点一号 葬仪最为相似,主要包括三类,即墓主随身佩戴
冢中心部位发现的墓葬,墓穴开凿于基岩上,长 的璜、玦、镯、环; 放置在身侧的玉石钺; 放置在墓
3. 8、宽 3. 1、深 2. 8 米; 第十六地点中心大墓 M4, 穴两侧的陶器。材料已经全部发表的 M91 随葬
也直接开凿在基岩上,长 3. 9、宽 3. 1、深 4. 68 米 成对饮食器具和成对大口缸与西坡 M27、M8 所
( 图九) 。泰安大汶口早期 74 北区第一墓组的大 见更为相似。
型墓葬 中,最 大 的 M2005 长 3. 6、宽 2. 28、深 这些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中的大型墓葬仅就
1. 13 米,有双重二层台; M2007 长 3. 3、宽 1. 9、 墓穴的体量、结构以及棺、椁的设置情况来看几
深 0. 75 米,有矮二层台,似为棺的位置。含山凌 乎与仰韶兴盛时期的大型墓葬完全一样。 不同
家滩最大的 07M23 长 3. 45、宽 2. 1、深 0. 3 米,深 的是随葬品的种类、数量有些不同。 红山文化仅
度肯定是后来破坏的结果,墓穴底部的浅二层台 随葬几件随身系挂的玉器,至少在墓穴内没有其
表明有棺或椁 ( 图一 ) 。 荆门龙王山墓地发掘 他的东西。泰安大汶口和荆门龙王山随葬很多
墓葬 203 座,墓葬规模大小不一,尚无报告发表, 的陶器,成套的饮食器具表明丧葬仪式中以宴饮
因此不知道墓地分区的具体情况。 其中大型墓 为中心的倾向。 含山凌家滩随葬大量重复的玉
葬如 M132 墓穴长 3. 7、宽 1. 7、深 1. 65 米。张家 石器,显示财富的可能性很大。 而张家港东山村
港东山村大型墓葬的墓穴多数长度在 3 米以上, 无论是随葬品的种类还是摆放位置均与灵宝西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的葬仪 25

各个时段的合葬墓,其中的 M14 大约与汝州洪


山庙 M1、三门峡南交口 M2 同时,是庙底沟中期
的墓葬,邓州八里岗 M13 随葬器物与淅川下王
岗仰韶文化三期一样,是灵宝西坡墓地同时期的
特征,测年也与灵宝西坡墓葬大致同时。 这样的
大规模多人二次合葬最早见于关中和豫西南地
区仰韶文化史家期,如临潼姜寨、华县元君庙、渭
南史家、华阴横阵和淅川下王岗,临潼姜寨埋葬
[36]
人数最多的 M358 有 84 人 。在仰韶文化兴盛
期目前则仅见于豫西和豫西南地区。 在同时期
的仰韶文化之外还见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早期 ,
[37] [38]
如兖州王因 和长岛北庄 。 现有证据表明,
这些合葬墓在聚落中的埋葬位置并不与单人墓
墓地在一处 ( 除王因墓地外 ) ,而多位于聚落的
中间,如姜寨就在聚落中房屋合围的中间广场
上,邓州八里岗合葬墓墓地则在南北两组房屋之
间宽 20 米空场的东部中间,长岛北庄一期合葬
墓最大的为 M44、M45,应当在一期村落的中部。
[39]
这样埋葬位置也应该有仪式上的象征意义 。
此前对仰韶史家期多人二次合葬的研究认
为,一座合葬墓应当是一个母系家族一定时期内
[40]
死者的合葬 ,一个像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
华阴横阵或临潼姜寨那样的合葬墓地则应是一
[41]
图一一 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 M91 平面图
个氏族乃至胞族的葬地 。 由于仰韶文化单人
墓在一个聚落中多位于村落的边缘并分为多个
坡一样,显示出类似的丧葬观念。 这些情况一方 墓地下葬,而多人二次合葬墓一般则只有一处墓
面说明了当时各地区各文化处于大致一样的社 地且位于聚落的中央,因此一个合葬墓地应当就
会发展阶段,产生了规模和层级大致一样的社群 是一个聚落社群利用全村一定时期内死者的尸
分化,另一方面显然也表明社会上层集团之间葬 骨举行合葬仪式的场所。对八里岗合葬 90 人的
仪观念和社会观念有着频繁的交流 。 此外,伊川 M13 中 14 个个体的人骨随机采样所测碳十四数
伊阙城随葬品中的分体玉璜和鸟头形玉璜显然 据 中,年 代 最 早 的 BA071647 校 正 为 3360BC
来自北阴阳营—凌家滩玉器系统,应当是远途贸 ( 94. 2% ) ~ 3080BC,年代最晚的 BA071660 校正
[34]
易的结果 ,表明伊川伊阙城墓葬主人具有进 为 3030BC( 95. 4% ) ~ 2880BC,是知这 90 个死
行远程交换的能力和需要。 灵宝西坡墓葬随葬 者至少是在 200 多年间死亡的。如果测年无误,
的玉石钺也与含山凌家滩的十分相近。 李新伟 而一个合葬墓又为一个族群一定时期的全部死
认为这个时期已经产生了社会上层间的“交流网 亡人群的话,那么这个群体的人数恐怕就太少
[35]
络” ,而实际上只有社会上层才有能力进行远 了,因此 M13 很可能只是一个社群在一定时期
途的物品和观念的交流,也只有远距离的物品和 内搜集起来的部分死者的尸骨。 这个时期多人
观念才最能在社会权力的竞争中体现出更高的 二次合葬墓很可能只是利用族群死者的尸骨所
社会威望。 进行的某种仪式的结果,这种仪式在一个聚落中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的多人二次合葬墓与单 反复举行,可能具有凝聚族群的意义。 而八里岗
人墓是同时并存的,邓州八里岗有仰韶兴盛时期 不过是当时一个普通的小聚落。
26 研究与探索

大型二次合葬在仰韶早期首先见于关中地 地更大型的墓葬。
区,到仰韶兴盛时期逐渐扩散至豫西、豫西南乃 仰韶兴盛时期大型墓葬的形制与周围其他
至山东地区,而关中地区反而不太多见了。 只是 地区如红山文化中晚期、大汶口文化早期、崧泽
仰韶兴盛时期的多人二次合葬的葬仪更为繁复 , 文化、北阴阳营 - 凌家滩文化、大溪文化晚期的
在汝州洪山庙 M2 中接近 200 个个体的人骨均用 大型墓葬在规模和结构上完全一样 ,随葬品虽有
瓮棺盛敛,不少瓮棺上都有彩画,而且彩画大多 差异,但随葬品种标示身份的物品和程式十分相
是不同于日常用器上的彩陶图案。 邓州八里岗 近,甚至还有来自远途贸易的装饰品和武器 。 其
M13 在南北二层台上放置了 120 多副猪下颌骨, 中仰韶大型墓葬的葬仪与泰安大汶口和含山凌
墓穴内随葬了 5 件陶器。M14 随葬陶明器有成 家滩更为相近,特别是与崧泽文化的张家港东山
对的大口缸、壶、瓶、钵、附杯罐共两套。 这样的 村墓地几无差别,说明当时各个地区和文化特别
合葬仪式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 ,其中至少随葬 是中原与东南部地区中的上层社群有密切的社
成对明器以供饮食的做法更为接近上述大型墓 会观念的交流,上层社会争相以外来的仪式和物
葬的葬仪,似乎可以理解为普通社群在模仿社会 品提高自己在当时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 。
上层的行为模式。 二次合葬与上述葬仪是有区别的,没有实际
的处理遗体的功能,纯属以死者尸骨为道具举行
四、总结 的仪式。这个仪式起源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早
期,在仰韶兴盛时期向东向南扩散至山东沿海和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从庙底沟时期一直延续 汉水中游地区。邓州八里岗合葬墓的测年表明,
到西坡墓地的时期即 3000 ~ 2900BC 间。这个时 这个时期的合葬葬仪是以聚落为单位的族群在
期的葬仪有多种形式,至少目前所知有两种,一 一定时期中搜集部分族众的人骨进行二次合葬
种为单人一次葬,出现在聚落的周围或房屋左 所开展的仪式,埋葬的位置一般在整个聚落空间
近,一种为多人二次合葬,一般出现于聚落的中 中的中部,极具象征意义。在仰韶文化分布的地
心部位。 区合葬葬仪较此前日益繁复,出现彩画瓮棺、随
一次葬墓地的规模都不是很大,一般几座、 葬大量猪下颌骨以及特别制作的陶制饮食器具 ,
或十几到二十几座墓葬,并有大型和小型墓地的 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并有模仿上层社会葬仪的
分化。小型墓地的小型墓葬仅有简单仅可容身 趋势。二次合葬仪式的日益隆重正好反过来说
的墓穴,很少有随葬品,没有葬仪可言,这样的墓 明当时社会群体至少在社会意识中开始出现了
地见于从陇东直到豫中的各个地区。 大型墓地 更为严重的离散趋势。
则有成倍于小型墓葬的墓穴,有椁室甚至还有木
棺,随葬品数量虽然也不算多,但有象牙和玉饰
件,大量随葬显示权力的玉石钺,并随葬成套的 [1]严文明. 仰韶文化研究. ( 增订本) 之“肆、埋葬制度”[M]. 北

饮食陶制明器。陶明器红衣鲜明,与日用陶器不 京: 文物出版社,
2009: 258 - 318.
[2]余西云. 西阴文化—中国文明的滥觞[M]. 北京: 科学出版
同,人骨头部也有“涂抹 ”朱砂迹象,可能是某种
社,
2006: 13 - 139.
器物或服饰上的红颜色残留物,这种葬仪中“尚
[3]戴向明. 庙底沟文化的聚落与社会[C]∥北京大学中国考古
朱”的观念还只见于大型墓葬,也许仅仅表明朱 学研究中国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古代文明( 第 3
砂资源不易获得。 大型墓地只发现于关中东部 卷)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4: 27 - 30.
和豫西,而这里恰巧正是目前发现数十乃至上百 [4]余西云. 西阴文化—中国文明的滥觞 [M]. 北京: 科学出版

万平方米大型聚落的地方,说明这里是仰韶兴盛 社,
2006: 84 - 100. 戴向明. 庙底沟文化的聚落与社会[C]∥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国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
时期社会分化最严重的地方,社会分化只出现于
心. 古代文明( 第 3 卷)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4: 19 - 33.
大型聚落中。 只是在陕晋豫邻境地区像灵宝西 [5]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陇县原子头[M]. 北
坡这样的聚落并不是面积特别大的 ,想必在那些 京: 文物出版社,
2005: 268 - 275.
百万平方米以上的特大聚落中还会有比西坡墓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灵宝
仰韶文化兴盛时期的葬仪 27

西坡墓地[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0. 物,
1986( 8) . 辽宁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 M1) 发
[7]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 宝鸡福 1997( 8 ) . 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 21
掘简报[J]. 文物,
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号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97 ( 8 ) . 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四
1993. 号冢筒形器墓的发掘[J]. 文物,
1997( 8) . 魏凡. 牛河梁红山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 文化第三地点积石冢石棺墓[J]. 辽海文物学刊,1994 ( 1 ) .
队. 淅川下王岗[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 李恭笃. 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 考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灵宝 古,
1986( 6) .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C]∥国家文物局主
西坡墓地[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0. 编. 2003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4. 辽宁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庙底沟与三里桥[M]. 北京: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
文物出版社,
2001: 15. 大墓发掘简报[J]. 文物,2008 ( 10 ) .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 究
[1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郑州大河村[M]. 北京: 科学出版 所. 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一号冢石棺墓的发掘[J]. 文
社,
2001: 187. 物,
2008( 10) .
[1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翼城北橄遗址发掘报告[J]. 文物 [2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
季刊,
1993( 4) . 次发掘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 山西垣曲小赵遗 [30]南京博物院,张家港市文广局,张家港博物馆. 江苏张家港
址 1996 年发掘报告[J]. 考古学报,
2001( 2) . 市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J]. 考古,
2010( 8) . 南京博物院,
[14]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河南伊川县伊阙城遗址仰韶文化 张家港博物 馆. 江 苏 张 家 港 市 东 山 村 遗 址 M91 发 掘 报 告
遗存发掘简报[J]. 考古,
1997( 12) . [J]. 东南文化,
2010( 6) .
[15]西安半坡博物馆,渭南市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渭南 [3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
北刘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简报[J]. 史前研究,
1986( 1,
2) .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6.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
[16]余西云. 西阴文化—中国文明的滥觞[M]. 北京: 科学出版 徽含山凌 家 滩 遗 址 第 五 次 发 掘 的 新 发 现[J]. 考 古,2008
社,
2006: 147 - 148. ( 3) .
[17]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 郑州西山仰韶时代遗址的发 [32]龙永芳. 湖北荆门龙王山墓地考古发掘[C]∥国家文物局
掘[J]. 文物,
1999( 7) . 主编. 2007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8: 16
[18]樊温泉. 关家遗址发掘获重要成果[N]. 中国文物报,
2000 - 19.
- 2 - 13( 1) . [33]严文明. 序[C]∥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凌家滩—田野考
[1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秦安大地湾[M]. 北京: 文物出版 古发掘报告之一.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6: 1.
社,
2006: 390 - 391,
644 - 648. [34]张弛. 中国史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C]∥北京
[20]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洛阳王湾———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古代文明( 第Ⅰ卷) . 北京: 文物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9 - 30. 出版社,
2002: 35 - 57.
[2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华县 [35]李新伟. 中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兼论中国东部史
泉护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73 - 75. 前复杂社会的上层交流网[J]. 东南文化,
2004( 3) .
[22]北京大学考古系等.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 1992 年的发掘与 [36]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 姜寨———
1997 ( 12 ) .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 河南邓州
收获[J]. 考古, 新石器时 代 遗 址 发 掘 报 告[M]. 北 京: 文 物 出 版 社,1988:
八里岗遗址发掘简报[J]. 文物,
1998( 9) . 182.
[2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汝州洪山庙[M]. 郑州: 中州古籍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山东王因———新石器时
出版社,
1995. 代遗址发掘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95 - 209.
[24]临汝县文化馆. 河南临汝中山寨遗址调查简报[J]. 考古, [38]1983 年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发掘资料。
1986( 6) . [39]陈雍. 姜寨聚落再检讨[J]. 华夏考古,
1996( 4) .
[2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三门峡南交口[M]. 北京: 科 [40]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元君庙仰韶墓地[M]. 北京:
学出版社,
2009: 92 - 94. 文物出版社,
1983.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青龙泉与大寺[M]. 北 [41]严文明. 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和社会制度[C]∥严文明. 仰
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167 - 169. 韶文化研究 ( 增订本) . 北京: 北京大 学 文 物 出 版 社,2009:
[27]严文明. 鹳鱼石斧图跋[J]. 文物,
1981( 12) . 277 - 318.
[2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 ( 责任编辑 张鹏程)
粹[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7.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辽
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 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