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张庆利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2009年 9月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 11卷 第 5期

   
Sep.
2009 J
OURNALOFTI
ANJI
NUNI TY (SOCI
VERSI ENCES)
ALSCI Vo .
l11 No
.5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太史公曰 ”发微

2
张庆利
(1.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 150080;2.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大连 116029)

摘 要:“太史公曰 ”是 《
史记 》
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学界对 《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太史
公曰 ”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结合屈原的作品和
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
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
关键词:司马迁;太史公曰;屈原评价;汉代楚辞学
207.
中图分类号:I 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4339(2009)05-
0434-
05

  司马迁 《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是今见较早的屈 其志 ”‚然未明言其志‚故后人 “悬揣其意而为之说者
原、
贾谊的传记资料‚是后人研究屈原、评价贾谊的重 则纷如 ”。二是文意不好厘清。清人李景星 《
史记评
要依据。但由于时代久远‚一是间有窜乱‚致使其中有 议》
说:“赞语凡四转‚全以骚赋联合屈、贾‚沉挫中有
流逸之致。” 他虽未直言 “四转 ”为何‚但从传赞可
[2]
些文义前后不相连属‚有些记述前后似有矛盾;二是后
人认识与理解有所不同‚因而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见仁 见‚“悲其志 ”是一转‚读其文‚逆其志‚悲从中来;“想
见智‚不一而足。前者先贤时人多做梳理‚意见渐趋一 见其为人 ”为二转‚适其地‚念其行‚泪由心生;“而自
致;后者则涉及角度和方法诸问题‚争议仍时见简端。 令若是 ”为三转‚观贾文‚系屈事‚为屈不平;“又爽然
“太史公曰 ”是史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的 自失矣 ”为四转‚读鵩赋‚同死生‚感怀贾生。这是从
创格‚是 《
左传 》“君子曰 ”类体制的新发展‚其中代表 结构层次上加以分析。但从文意上进行梳理‚其前后
了作者的历史观‚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体现了作者对 似有矛盾:既赞叹其 “为人 ”‚又责怪其行事‚而二者本
传主的基本认识和对事件的基本态度。因而对 《
史 应相辅相成。对此‚历代学者曾做出不同的解释。刘
记·屈原贾生列传 》“太史公曰 ”内容的理解‚不仅涉 永济先生在作于 1
958年的 《
屈赋通笺 》
中以 “故为跌
及到对屈原和贾谊人生、思想与作品的认识‚也可见史 宕之词 ”说之:
迁的历史观、人生观。 战代之季‚六国君相‚争以养士相尚‚而士之
不得志于秦者‚则去而之齐、之楚、之燕‚甚而士之
一 不得志于本国者‚则助他国以伐本国‚如伍子胥之
于楚‚是也。屈子主合齐以抗秦‚又尝使于齐‚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太史公曰 ”原文如下: 去而之齐‚未必不见用。太史公所谓 “以彼之材‚
太史公曰:余读 《
离骚 》
、《天问 》
、《招魂 》
、 游诸侯‚何国不容 ”也。按太史公此语‚故为跌宕

哀郢 》
‚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 之词‚故下文又曰:“读 《
鵩鸟赋 》
‚同生死‚轻去
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 就‚又爽然自失矣。”盖以贾生吊屈文有 “所贵圣
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 《
鵩鸟 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又有 “历九州而相
赋》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 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之词。而鵩赋多道家言‚
[1]

这一段文字虽然不长‚却存在着不少似乎很好理解却 于同生死‚轻去就之理‚反复陈说‚以自广其沉郁
实际颇难明了的问题。一是其志未详。史迁既说 “悲 之情。屈子非不知此‚特以宗臣之义‚与国同休

2009-
  收稿日期: 04-
23.
作者简介:张庆利 (1962—   )‚男‚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通讯作者:张庆利‚Zha
ngs
ht@ 163.c
c om.
第 11卷 第 5期 张庆利:《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太史公曰 ”发微 435

也。”
[6]
戚‚且其所学与所处‚并异贾生‚故不为耳。子长 有的认为是忠义不得施展的哀伤‚如王治皞
读《
鵩鸟赋 》 。 说:“屈、贾以忠义博雅之人‚俱逢时得主后遭贬斥‚不
[3]
而自失以此
得已而以虚文自见‚此其志有足悲者。”
[6]6
15
但刘先生未条理原文‚细加论说‚故致汤炳正先生 李大明先
辩难。 生更直接地说:司马迁的 “悲其志 ”‚“就是‘悲 ’屈原
汤先生认为赞语自身的矛盾反映着史迁思想的复 ‘以彼其材 ’而不为君王所用‚就是‘悲 ’屈原的不得
杂性‚而与 《
悲士不遇赋 》
的情感相通。在作于 1
962 志” 。
[5]1
62-
163

年的 《
〈屈原列传〉理惑 》
一文说‚这段话对屈原生死去 章学诚在 《
为谢司马撰楚词章句叙 》
中说:
就问题的评价有三层意思:1)对屈原大志未遂‚沉渊 夫屈子之志‚以谓忠君爱国‚伤痛疾时‚宗臣
而死的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故云 “悲其志 ”;
2)同意 之义不忍去‚人皆知之;而不知屈子抗怀三代之
贾谊的观点‚认为以屈原的才智‚应别逝他国‚以求有 英‚一篇之中‚反复致意‚其孤怀独往‚不复有 《

所建树‚不当沉渊而死‚故云 “又怪 ”;
3)以 《
鵩鸟赋 》
中 秋》
之世宙也。故其行芳、志洁‚太史推与日月争
“同死生‚轻去就 ”的道家观点作结‚说明 “去 ”与 “就 ” 光。而于贾生所陈三代文质‚终见馋于绛灌者‚同
固不必过分执著‚即 “生 ”与 “死 ”也不能绝对化‚这是
[7]
致异焉。太史所谓悲其志欤?
从另一 个 角 度 对 前 两 观 点 的 补 充‚故 云 “又 爽 然 自 章氏综合前说‚创为新意‚以屈子之 “志 ”为志洁行芳、
失” 。
[4]
孤怀独往。应该说比前人的理解又进了一步‚然惜未
他认为‚司马迁对屈原虽深表同情‚但却同意贾谊 展开详加论说。
的观点而责怪屈原应远逝他国‚不应轻生沉渊。这一 太史公明言 “余读 《
离骚 》
、《天问 》
、《招魂 》
、《哀
观点影响很大‚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具有代表性。李 郢》
‚悲其志 ”‚因而其志意所在‚必求之作品而方可得
大明也认为‚司马迁论屈原‚“从‘悲其志 ’到归本于道 合理之释。
家‘同死生‚轻去就 ’的思想‚从思想意识看大致与贾 在《
离骚 》中‚诗人把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
谊同调 ” 。但这样解释‚就会产生下面的问题。 来‚自豪地叙写 “内美 ”与 “外修 ”‚兴奋地描述内政与
[5]

三是与传文有矛盾。主张司马迁完全同意贾谊的 外交‚伤感地指责 “浩荡 ”的君王‚愤怒地批判 “贪婪 ”


观点‚便会遇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传文中充满着作 的党人‚热烈地追求不悔的理想‚低回地陈述心中的犹
者对屈原 “存君兴国 ”、“怀石自沉 ”的礼赞与称扬‚传 豫‚
毅然地宣布自己的死志。诗人将这些内容反复咏
赞却满含着对屈原固守楚国、未游诸侯的不解与责难。 叹‚或委曲婉转‚或高亢激越‚因而全诗波澜起伏‚并一
对此‚汤炳正先生在文中认为传文中评 《
离骚 》
的两段 次次地将情感的波澜推向高潮。所以‚司马迁在传文
文字‚即从 “离骚者‚犹离忧也 ” 到 “虽与日月争光可 中或称引刘安之文‚或申述自己之意‚说 《
离骚 》“其文
也 ”和从 “虽放流 ”到 “岂足福哉 ”两段‚均为刘安 《
离 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
骚传 》
之语‚而且为后人窜入‚非史迁引入‚因而不代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因而 《
离骚 》
之 “志 ”是披香
表史迁的观点。但是‚除了上述第一段中 “ 《
国风 》
好 戴芳的高洁之志‚是勇于抗争的坚韧之志‚是以死殉国
色而不淫 ”到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一段班固、刘勰等 的不悔之志。
明称为刘安语外‚第一段中的其他文字 “ 《
离骚 》
者‚犹 《
天问 》是一篇奇文‚全诗以一 “曰 ”字 领 起‚在
离忧也 ”到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以及第二段 3
74句诗中‚一连串提出了 1
72个问题。诗人置身于
文字‚均于文献无征‚史无旁证;而前者恰与史迁 《
报 无穷无尽的宇宙空间和无始无终的历史长流中‚发出
任安书 》
中的思想相为表里。 了震撼天地、响彻古今的滔滔诘问:从宇宙未成的混沌
今人又有不少论著涉及这些问题‚但或没有明确 状态‚问到天地上下的各种现象;从神话传说中的人
论证‚或以汤先生之说为立论基础‚因此这一问题没有 物‚问到夏商周三代的兴亡;从洪荒久远的史事‚问到
得到根本的解决。 楚国的现实和他自己的遭遇!天文、地理、历史、哲学‚
诸如宇宙本原、天体构成、神话传说、天命注定、兴亡治
二 乱、寿夭祸福‚总之‚诗人把当时整个社会文化思想各
个领域的一切都调动起来‚构成一个个穷之难尽、纷至
什么是令司马迁悲伤动容的屈原之 “志 ”?千百 沓来的问题‚林林总总‚而又咄咄逼人。但正如林云铭
年来‚异解纷呈。有的认为是一种忠君伤谗的愿望‚如 所说:“滋味其立言之意‚以三代兴亡作骨。……全为
李晚芳说:“其慻慻君国‚不忍遽死者‚冀君之一悟‚而 自己抒胸中不平之恨耳!”可以说‚《
天问 》
之 “志 ”是通
鬻熊之血食可延;冀谗佞之一改‚而高阳之苗裔不斩 古贯今的探究求索‚是顶天立地的孤独感受‚是叩天问
436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200年 9月

地的不平之鸣! 由以上分析可见‚屈原之 “志 ”正是他贯穿于全部



招魂 》
在 “巫阳 ”的招魂词中‚历陈天地、四方之 作品和整个人生的热爱故国的深厚感情、坚守高洁的
险恶‚极写楚国之美好‚将深挚的感情寄托于铺排的描 可贵气节和追求美政的斗争精神。而对这种感情的肆
述之中。诗人写到天、地、四方均非久居之所:东方有 意践踏、这种气节的不被理解和这种斗争的最终失败‚
千丈长人‚专食鬼魂‚十日代出‚炎热无比;南方是蛮荒 正是屈原的悲剧所在‚是楚国的悲哀所在‚也是太史公
之地‚生灵野蛮‚荆棘丛生‚凶兽纵横;西方流沙千里‚ 的悲情所在。
旷野无极‚五谷不生‚土地烂人;北方冰雪连绵‚寒冷难
耐;人间向往的天堂是天门九重‚虎豹守关‚神怪往来‚ 三
啄害下人;阴曹地府更是恐怖异常‚妖魔怪兽穿行不
已‚头角锐利以人为食。只有楚国环境幽雅‚五彩辉 传赞中 “怪 ”的主体是谁? “爽然自失 ”是何意?
映‚人盛物丰‚安宁祥和。因而诗人热切地呼唤:“魂 这是理解这段文字的又一关键之处。清何焯 《
义门读
兮归来‚返故居些!”这样看来‚《
招魂 》
之 “志 ”是魂兮 书记 》
曰:“赞又怪屈原以彼其材云云‚即赋内历九州
归来的热切呼唤‚是固守宗国的铮铮誓言‚是流观天下 二句‚谓贾生怪之也。爽然自失‚亦谓贾生。”认为是
的理性抉择。 在客观上叙述贾谊的观点。而更多学者认为这是司马

哀郢 》的作意虽有争论‚但不管是王逸主张的 迁的思想‚是以赞同贾谊观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虽被放‚心在楚国‚……蔽于谗谄‚思见君而不得 ”之 前引汤炳正、褚斌杰、李大明等先生的观点即为此例。
作‚还是汪瑗倡导的为秦将白起破郢而作‚抒写悲愤忧 从文意 来 看‚“怪 ”的 主 体 仍 是 史 迁。 “读 《

伤之情则为历来学者所共认。诗人以被放逐离开故都 骚》
……适长沙‚……观屈原……及见……又怪……
而漂流的路线为经‚以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纬‚纵横交 读《
鵩鸟赋 》
……又爽然自失矣 ”的主体均为 “余 ”‚是
错地描写了自己辗转流徙的艰难经历、百姓离散相失 司马迁‚这样才文气通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渡湘
的悲惨境遇、楚国谗人高进贤人远引的黑暗现实‚抒发 水时作 《
吊屈原赋 》
。赋中一方面同情屈原的遭遇‚由
了诗人去国怀乡的哀怨和国势日蹙的悲愤。那么 《
哀 于生不逢时‚在 “阘茸尊显兮‚谄谀得志;贤圣逆曳兮‚
郢》
之 “志 ”是顾念 “旧乡 ”的拳拳忠心‚是哀时悯乱的 方正倒植 ”的 黑 暗 现 实 中‚屈 原 坚 持 高 洁‚“乃 陨 厥
殷殷热肠‚是 “狐死首丘 ”的坚定信念! 身 ”。对此‚贾谊深表同情‚因而他 “敬吊先生 ”。另一
离骚 》
值得注意的是‚《 、《招魂 》
、《哀郢 》
三篇作 方面‚他又不同意屈原最后的选择‚不必宁赴湘流而固
品的篇末都有一段 “乱 ”辞。 “乱 ”本是乐曲的尾声‚在 守楚国‚赋篇最后的陈词便是表达这一思想:一者曰既
楚辞中‚这些乱辞往往归结全文‚是全文内容的收束与 无人理解自己‚则可远逝他国;二者曰世风险恶‚容不
概括。 《
离骚 》
的乱辞说:“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 得圣贤在位;三者曰要懂得深潜高翔‚要明哲保身‚相
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 时而动。
居!”开头一句就表现了对现实政治的绝望‚无人理解 贾谊以才能 “超迁 ”‚遭到高官勋贵的嫉恨谗害‚
的孤独、欲说还休的苦痛、美政难以实现的悲哀‚最后 际遇与屈原相同。他由自身之遭遇遥想屈原之处境‚
化为以死殉国、殉理想的不悔决心! 《
哀郢 》的乱辞 因而对屈原充满景仰与同情。但他生当汉世‚政治上
说:“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 已然一统‚思想上亦渐趋一致‚战国时代的自由与解放
兮‚狐 死 必 首 丘。信 非 吾 罪 而 弃 逐 兮‚何 日 夜 而 忘 使他心向往之。因而他对屈原离尤殒身的劝阻‚既是
之?”在漂泊之地‚他极目远眺‚冀盼能够早日返回故 对自己无咎被贬、怀才不遇的激愤之词‚也有对政治多
都‚那里才是他实现理想、发挥才干的希望之地。尽管 元、
思想自由时代的向往之意。司马迁的遭遇与感慨
他被谗受害‚遭遇种种不公‚但是他系怀国家的感情、 与此相类‚所以他对贾谊的个人观点是赞同的‚这正是
苏世独立的人格却始终不变! 《
招魂 》
的乱辞则从叙 史迁责怪屈原 “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
述自己初春时节被逐南行写起‚沿途的山川草木使他 若是 ”的来由。
眷恋不已‚也使他感慨不已‚为自己忠而被谤的不幸‚ “爽然自失 ”即茫然自失。为什么会茫然自失?
为当时执政者苟且偷安的享乐‚因此最后发出 “魂兮 “自失 ”的原因何在?汤炳正先生认为 “是史迁也同意
归来哀江南 ”的悲鸣!蒋骥说:“卒章‘魂兮归来哀江 贾生‘同死生‚轻去就’的论点而认为前面所说生死去
南’乃作文本旨‚余皆幻设耳。”这些 “乱曰 ”之语虽很 就问题也未免太绝对化了‚故感到‘自失 ’”‚“它是代
简短‚却均为点睛之笔‚深刻而充分地概括了全诗主 表了史迁对屈原生死去就问题的个人看法 ”。但是一
旨‚点明了作者心志。 个十分明显的问题是‚既然感到 “自失 ”‚修改或删除
第 11卷 第 5期 张庆利:《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太史公曰 ”发微 437

也就可以了‚何必使这种失误仍然存在并 “藏之名山‚ 在司马迁的思想意识中‚生无理想‚生亦何为?死


传之后世 ”呢!于情于理显然难通。笔者认为‚“自 既警世‚死不足惜!他生死观的核心是价值的轻重:
失 ”的原因就在于读了 《
鵩鸟赋 》
‚“自失 ”所指是自己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因而在 《
史记 》
中‚他既
责怪屈原的态度。 肯定 “不轻于一死而能别有建树 ”的人‚如伍子胥、魏

鵩鸟赋 》之作‚已是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之 豹、彭越、季布、栾布等‚又高度评价那些视死如归、
后‚“卑湿 ”的环境使他神意消散‚“谪居 ”的处境更使 “知死必勇 ”的人‚如项羽、李广、荆轲等‚赞美他们以
他悲哀无限。因而‚当 “不祥 ”之 “鵩鸟 ”飞入馆舍‚“止 死来殉自己的事业‚来维护人格的尊严‚来展示不屈服
于坐隅 ”‚自然使他产生了 “寿不得长 ”的联想。于是 的精神。因而他感到前面受贾谊感染而对屈原的责怪
他 “为赋自广 ”‚自我宽解‚自我安慰‚实际也是一种心 是不适当的‚所以在这里说自己 “爽然自失 ” 。
[8-
10]

灵的自我救赎。 《
鵩鸟赋 》
的主体是假托鵩鸟对自己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
屈原贾生列传 》“太史
所提问题的回答。贾谊的问题一是吉凶‚二是迟速‚归 公曰 ”中反映了司马迁评屈思想中的一些变化‚也展
根结底是一个生死忧患的问题。鵩鸟的回答一是言万 示了史迁反思的过程‚但其基本思想并不矛盾。 “爽
物变化之道‚二是言生死齐一之理‚归根结底是一个 然自失 ”一句‚是对自己 “怪屈原 ”思想的否定‚是认为
“遗世忘形 ”的问题。万物变化‚既无穷无息‚又相互 其 “失 ”。由此‚可以认为司马迁在屈原本传中论屈的
转化。无穷无息‚因而无以尽言其极‚也不必穷尽其 思想是一致的‚始终如一的‚文中所记所论与 《
太史公
极;相互转化‚因而无以明断吉凶‚也不必分清吉凶。 自序 》
称 “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
离骚 》
有之 ”的作
人生各有不同‚有的为利驱遣‚有的为名奔忙‚只有那 传缘由、与 《
报任安书 》
中 “盖文王拘而演 《
周易 》
‚仲尼
些摒弃了物欲、不羁于时空、超然于生死的 “大人 ”、 厄而作 《
春秋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此人皆意
“至人 ”、“真人 ”‚才得到了人生的真谛。显然‚贾谊立 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的思想也
论的根本在道家思想。清人王伯海在 《
评注昭明文 是一致的。由此‚怀疑传中对刘安语的引用为后人窜
选》
中说: 入、怀疑对 《
离骚 》
的评论亦为刘安语的窜入‚也是没
前半是见天道深远难知‚世间生死得丧‚皆有 有根据的。
定分‚但未值其时‚难以逆亲‚私忧过计‚总属无
参考文献:
益‚安见鵩鸟定为不祥‚此一自广法也。后半见生
必有死‚生不知其自来‚死何妨听其自往‚而以达 [1] 司马迁.史记 [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2503.

人、大人、至人、真人、德人‚博征众说‚见皆能自外 [2] 李景星.《
史记 》
评议 [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
87.
形骸‚不累生死‚达观旷怀‚与道消息‚即鵩鸟为不
[3] 刘永济.屈赋通笺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7:
12-
13.
祥‚何足恐怖‚又一自广法也。
[4] 汤炳正.屈赋新探 [M ].济南:齐鲁书社‚
1983:
17-
18.
他是借老庄 “一生死‚齐得丧 ”的思想排遣内心的郁
[5] 李大明.汉楚辞学史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 社‚
结。所以司马迁说 《
鵩鸟赋 》
是 “同死生‚轻去就 ”。既
2004:
106.
然生死不过如此‚何时得生何时赴死‚自不必强求。死 [6] 杨燕起‚赖长杨‚陈可青.历代名家评 《
史记 》[M ].北京:
生既可齐同‚去就何足争辩!所以没有必要非要求屈 1986: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15.
原 “以彼之材‚游诸侯 ”不可。在史迁看来‚贾谊的思 [7] 章学诚.章 氏 遗 书:卷 八 [M ].北 京:文 物 出 版 社‚1982:
想是矛盾的。从汉文帝三年 (前 1
77)贾谊作 《
吊屈原 26.
赋》
‚到汉文帝六年 (前 1
74)贾谊作 《
鵩鸟赋 》
‚时移事 [8] 洪兴祖.楚辞补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变‚贾谊的思想自然会发生许多变化‚再加上贾谊为此 [9] 王洲明‚徐 超.贾谊集校注 [M ].北京:人民文学 出 版


1996.
赋有 “依托老庄‚强为排遣 ”之意。所以‚二赋所表现 社‚
[10]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全汉赋校注 [M ].广州:广东教
的思想自然不甚一致。如果说前者还有些愤激的话‚
2005.
育出版社‚
那么后者更多的则是排解了。
438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200年 9月

De
tai
le
dSt n “Gr
udyo andAst
rol
oge
rSad” i
i nHis
tor
ica
lRe
cor
ds·Bi
ogr
aphi
es

fQuYua na
ndJ i
aYi
-

2
ZHANG Qi
ngli
(1.Co
lle
geo
fLi
ber
alAr
t‚Ha
rbi
nNo
rma
lUni
ver
sit
y‚Ha
r n150080‚Chi
bi na;
2.Co
lle
geo
fLi
ber
alAr
ts‚Li
aoni
ngNo
rma
lUni
ver
sit
y‚Da
lin116029‚Chi
a na)

Abs
trac
t: “Gr
anda
str
olo
gers
aid” i
sthes
ymbo
licl
ang
uag
etha
tSi
maQi
ane
val
uat
edhi
st
ori
ccha
rac
ter
sande
vent
sinhi

Hi
st
ori
calRe
cor
ds.Pe
opl
eofa
cade
micc
irc
les
ti
lla
rguea
boutwha
tthe“g
randa
str
olo
gers
aid” i
nBi
ogr
aphi
eso
fQuYua


ndJ
iaYii
nHi
st
ori
calRe
cor
ds.Andho
wtounde
rst
andt
hewo
rdsr
ela
tedt
oho
wtounde
rst
andSi
maQi
anʾ
sat
ti
tudet
owa
rds
n.Fr
QuYua o nʾ
mQuYua swo
rksa
ndSi
maQi
anʾ
stho
ug ‚i
ht tc
anbes
eent
hatSi
maQi
ans
pokehi
ghl
yofQua nʾ
nYua -
spa

ri
oti
smo
nhi
sna
tiv
eco
unt
ry‚s
ti
cki
ngt
ono
ble
nes
sandpur
sui
tofs
ubs
tant
ialg
ove
rna
nc.Thec
e omme
nda
tio
nal
sor
efl
ect
ed

hatSi
maQi
anʾ
sco
gni
ti
ono
fQuYua
nwa
sal
soi
nfl
uenc
edbyJ
i .Buti
aYi nt nd‚a
hee fte
rre
fle
cti
on‚hes
ti
lla
ffi
rme
dthe

oft
ypa
tri
oti
cspi
ri
to n.
fQuYua
Ke
ywor
ds: Si
maQi
an;“g
randa
str
olo
gers
aid”;e
val
uat
ionQuYua
non;Chuc
ist
udyo
fHa
nDy
nas
ty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