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儒家:我认为儒家的学说思想是一个比较注重内外兼顾的学说。首先是孔子提倡的“仁”和“礼”,

仁提倡的是爱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友爱并帮助他人。他会提倡“仁“的思想观念是因为他认
为春秋时期的纷争和周礼遭受破坏都是是因为大家不爱彼此而造成的,而提出以仁的观念为基
础的礼治和仁政,仁政主要提倡国君应该爱惜人民,这样人民就可以遵循国君的话并尊重国君,
我认为这是孔子对于当时春秋乱世礼崩乐坏、国君再也无力制裁“叛王命”的诸侯等情况的解决
方法。礼治主要根据礼来治理国家,无论国君、百姓等阶级都要遵循礼制,所谓”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便表示了各个阶级都应该要遵守相应的“礼”,春秋时代的形成是因为各个阶级没有遵守相
应的“礼”,如周幽王改立太子、周平王弑父、诸侯相互兼并和发起内乱,都逾越了周礼的规范。
因此礼治旨在恢复应有的“礼”,要达到仁就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并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礼制,
这样社会也不会再发生混乱。但是,我认为“礼”是由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时所定的,到了西周
末期才遭到破坏,而且破坏得越来越严重,这就说明已经有人试图打破周礼的秩序,而这个人
数是不断上升的,这可以说明周礼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趋势了(不管这个发展趋势是好是坏),
那孔子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要恢复周礼的秩序,回到西周时期的和平,对于当时陷于水深火热之
中的诸侯们、霸主们都是很难的。当然,孔子提倡的仁和礼放到古代或现在都是可以让人提高
自己的内心修养(“仁“让我们学会友爱他人,强化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且规范自己的外在行
为(”礼“让我们知道不同阶级身份的秩序,应该要做的事情如学会尊重长辈,友爱同辈,照顾
晚辈等),古代诸侯们若友爱彼此,友爱周天子,周天子友爱所有人的话那就不会有纷争,也
不会陷入乱世。“礼”和“仁”可以互相搭配,如行为上尊重长辈的同时内心也对长辈有恭敬、仁爱
之心,因此我认为儒家学说是一个注重内外兼顾的学说。而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等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看法。西周时贵族垄断知识,教师教导的对象永远是贵族,孔子
的有教无类正是批评了这样的一个现象,提倡教育不应该分类别,只要有心学习的人都能接受
教育。教师教书一般都有几十个人在听,但老师教导时使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去教导学生,每
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老师能理解的学生不一定也能理解,就算 A 学生能理解也不代表 B 学生
一定能理解,而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要提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性格等、通过
深入了解学生才去教导他,这样学生才能吸收到老师所教的知识、学会正确地运用等。虽然现
代教育很难办到因材施教,但倘若能成功办到因材施教的话,还是可以让很多现代学生受益。

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这些学说被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孟子除了和孔子一样主张仁政,
也由仁政发展出以人民为根本的思想,认为国君应该将人民看作最重要的,因为有了人民的拥
戴,国君才能继续管理国家,才能拥有江山社稷。而孟子的重民思想又有“礼”为规范,因为孟
子也尊礼尚德,这就代表孟子不会提倡逾越阶级秩序的观念,所以就算按照孟子的思想,国君
以民为本,我认为人民也不会因为重民思想里的“君为轻”对国君有不尊重的行为,国君也会实
行王道,实行仁政来爱护人民。人民和国君相亲相爱,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会共同发
展国家。仁政和重民思想放到现在可说是各国当权者都该实行的观念,因为现在有些国家的当
权者不爱民,不重视人民,人民也因此不尊重当权者,形成统治与被统治阶级的对立,国家根
本不能繁荣发展,可能连和平共存的目标都无法达成。因此只有当权者表现和实行爱民与重民
思想,国家才能繁荣发展。国君表现出自己爱民与重民的形象如:深入民间帮助有需要帮助的
人民、愿意聆听民众对自己的意见,人民才会拥护并尊重当权者;实行重民与爱民思想,就是
用自己的权利通过政治措施让人民受益、所出台的政策都要以人民为重点,并非满足私欲,君
民才能团结一心。孟子也强调“性善论”,说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当时尔虞我诈的春秋战国
时期,孟子却提出人性本善的理论,我个人认为有可能孟子常接触一些心灵层次较高、不会为
了自己的利益去做违背道德或破坏“周礼”的事,因为环境对人影响很大,比如说一个不喜欢读
书的人到了一个读书风气很好的班级,就算自己原先不喜欢读书,但在大家都读书,无一人例
外的环境加上朋友去劝他读书的情况下,最终这个人也会开始读书了。因此,孟子对人的看法
和提出“性恶论”的荀子不一样。

相反的,荀子可能常接触心灵层次较低、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违背道德或破坏“周礼”的
事,也可能因为当时战国晚期社会秩序更加混乱,所以他认为内心修养不再能感化人心,进而
提出性恶论,强调要用“礼”去教育民众,“法”用于限制民众。他也提出重君的概念,强调国君应
该受到尊重,提高地位以实行礼和法的教育和限制。如果国君不受到尊重,百姓都不归附于国
君,那荀子所提倡的礼和法没有一个具有威望的人去实行,最后还是不能改变社会现有的混乱。
国君需要以民为本,而人民也需要尊重国君,承认国君的地位和威望才可以让荀子的礼和法顺
利推行。而要让人民尊重国君,我认为就必须有一个人跳出来先带头尊重国君,这个人必须在
百姓中享有威望,大家都听他的话才行,就像春秋时代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中的“尊王”一
样,齐桓公有强大的实力所以也有一定的话语权,他带头尊敬周天子,惩罚弑君者。百姓之中
一定要有这样一个人出现,所有的其他百姓才能尊重国君,礼和法才能推行,荀子的思想才能
派上用场。虽然他算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我认为他可以算是儒家和法家思想结合的一个
代表。这是因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如李斯和韩非正出于荀子门下,他们认为只需要用“法”来约束
民众,这个“法”就是荀子所说要用来惩罚那些不受“礼”的教育的民众,荀子将儒家先辈(孔子、
孟子)都注重的“礼”与后来法家注重的“法”结合为自己的学说,所以我才认为他是两家思想结合
的代表人物。

法家:我认为法家的思想学说是个以较注重社会整体秩序的学说。这是因为法家提倡刑
法和奖赏,人们的内心修养不被法家重视,只要愿意尊遵守法律就能被奖赏,反之只要违反法
律就会被惩罚,企图达到大家都守法并共同发展国家的目标。并且只要人民遵守或违反法律,
就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奖赏和惩罚,国君的信用提高了,大家也肯定会遵守法律因为一定能得到
奖赏,也不敢违反法律因为一定会遭到惩罚。社会的秩序被法律维持,如果所有人都守法那社
会就能和平并且国君可以顺利地治理国家,不用再花太多时间去维持社会的秩序,因为当时社
会秩序混乱,但是,人的内心思想在法家学说的影响下得不到发展,因为法家没有提倡儒家所
说的仁和礼,也没有其他关于内心修养的学说观念来替代。虽然不一定是不好的,但是如果国
君只推行法家思想的话,那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人民不会有像儒家思想说的仁爱他人的心、帮
助他人的善举、尊重长辈等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善良、友好、孝顺的行为,因为人民
就算没有这些行为也不会犯法,也就不会违反法家的思想,至少在发展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君
还是能执行一切政治措施,只是大家就像没有感情的机器在为国家工作。这个放在现代社会也
是适用的,因为现在各国也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但很多人一直在法律的边缘试探,甚至触犯法
律,因此法家的信赏必罚思想能让大家都不敢触犯法律,国家的社会秩序会变得更好。

除此之外,法家也有和荀子类似的重君思想,但法家除了要国君受尊重外还强调国君的
政策一定要确切执行,这个观念如果结合“强迫大家都要遵守法律”的这个观念来看,有可能会
发展成独裁思想。这个观念我认为不适合用来治理现代国家,因为现在很多知识分子都是平民,
民主的观念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人民运动(如菲律宾的人民力量革命推翻独裁者马可斯、印尼的
反苏哈托运动等)和很多国家先后举行的大选而深入人心。所以如果现代当权者“威申令行“的
话,大概率会遭到人民的反抗,造成国家不稳定,因为威申令行这句话是说当权者的政策必须
确切执行,没有提及人民的意愿,所以可说这是不民主的,而在这个民主风气盛行的世界,哪
个当权者敢于“威申令行”的话,那很可能会被推翻。但当时法家没有提倡民主,所以如果国君
只推广法家思想,那国君说的一切人民都会遵循,因为没有民主的观念,大家怕被惩罚所以都
听话。我在儒家时说的如果国君不爱惜人民,人民会不尊重国君是在人民都接受儒家思想的熏
陶的情况下,而我在法家说大家会听从国君的命令是在大家都接受法家思想的熏陶的情况下才
会发生的。

法家的思想理念很博大,但是要实行就需要靠君权。所以为了提高君权,法家进一步发
展出“重法”、“重势”、“重术”三个流派。重法就是注重法律条文,用法律来提高君主的地位和强
化君权,如商鞅便是重法派,他推行的商鞅变法改革了很多旧有的制度也推行了很多新规定,
而不守法的人不管是贵族身份或平民身份都要受到惩罚,以立木为信的故事来提高商鞅实行法
律的诚信度,这样大家就会遵守法律,秦孝公就有了实行法律的权力,君权在法律方面就进一
步提高了。重势主要是建立起国君的威势,这个威势是要让属下惧怕的。从古至今,对朝廷有
贡献的大臣不是升官就是发财,但在法家“重势”的思想下,这些功劳很大的功臣都将面临被国
君去除的危险,因为既然要建立势力,那功臣可能成为阻碍国君势力发展的绊脚石,国君是肯
定要将其除掉的。国君有了权势后,就能顺利执行法律条文而无人反抗,杀了功臣后国君独揽
话语权,没有人能再阻止国君实行任何计划,一切都能照国君的想法进行。国君失去权势后,
就算法律条文再严格国君也不能实行法律,大臣的势力会慢慢和国君一样,这对于国君实行法
律也是有阻碍的。“重术”,则是注重国君的权谋手段。国君分裂朝廷中的大臣们,将各族人民
或拥有较大差别的两派人民分而治之,大臣和人民都在彼此之间竞争,国君无形中成了胜者,
正当这些对立的人产生纷争时,国君在两个派系的人之间游说,大家都无法团结起来抗衡国君,
国君则能对每个派系的人实施权力,管治他们。国君用这种鹬蚌相争,渔人获利的方法驾驭臣
民。

国君用重术派的手段驾驭臣民,等到大臣和人民都在彼此纷争时,分而治之再用重势派
的思想增强自己的声势,排除异己,直到没有人能在威胁国君的地位后再去实行重法派注重的
法律条文。这三个流派相辅相成,最终君权得以提高,国君推行的“信赏必罚”、“威申令行”更能
发挥其作用,法家崇尚的“刑”和“赏”才能顺利推广。而这些法家流派的学说、“信赏必罚”、”威申
令行“等思想都没有提及个人的内心品德修养,反而都是让人守法、国君增强威势、驾驭臣民等
外在的行为,而这些外在行为都是为了让大家守法、惧怕国君,这样社会才不会陷入混乱,社
会秩序得以建立,所以我认为法家是较注重社会秩序的思想学说。

道家:我认为道家是一门较注重自然、随心的学说。老子和庄子都不爱受当权者的约束,
这就代表他们希望当权者不要过度管教人民,应该任由人民自由发展,这就和法家主张当权者
应该提高君权从而管制人民相反。老子说的“无为而治“就是让当权者根据自然发展的趋势再加
以协助,比如人民想要种田,当权者就给人民一片田地;人民想要成立一个军队,就协助他们
训练军队。老子说当权者不应该改变自然发展的趋势,反而该尽自己的努力推动自然的发展趋
势,随着人民的心去发展。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相互兼并、纷争不断,这些兼并的行为都是
诸侯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扩张权势)而做的,不是自然的发展,所以他认为应该回到”小国寡民
“的国家形态,老子不是要回到没有国家的原始社会,但是要回到任由人民自由、随心发展的小
国家,人民稀少就不会造成太多的纷争,大家都和平安宁地过生活,有点像桃花源记里没有纷
争战乱的理想社会。老子和庄子都将功名利禄、官位视为伤害,伤害了我们的自由,因为这些
都是我们个人想要得到的,是我们有了欲望才去争取的,不是我们原本就有的东西,我们得到
这些利益的过程不是自然发展得来的。老子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乱世都是因为诸侯的过度欲望
造成的,例如扩张领土、人们自荐为卿相等,所以主张不要争取功名利禄或者官位,应该让自
己的人生顺着自然发展,不要刻意地干预这个人生的发展过程。老子甚至反对人们制定的一切
制度,因为人们制定的这些制度只是用于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宇宙浩瀚无比,他认为人们根本
不可能窥得宇宙的全貌,人们发展出的学说思想都是不能符合”道“,即整个宇宙自然的本来面
目,所以我认为道家是较注重自然的学说。

庄子除了和老子一样反对争取功名利禄、官位等,还由“自由发展“的思想再延伸出“逍遥”
的观念。由于宇宙实在浩瀚无比,就代表人类其实在宇宙中是很渺小的,人类做了什么都不会
影响到宇宙自然,所以他认为人类根本不必执着于自己创造的价值观,如有钱就是成功,贫穷
就是失败等,甚至连人类在乎的成败、得失都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存在于宇宙的价值观。即
使得到了也只是相对的,不必感到高兴;即使失去了也只是相对的,不必感到伤心,因为这些
成败、得失都是需要某个过程才能得来的,我们就算失败了也只是回到没有得到成功之前的时
候,我们就算成功了也只是相对于之前失败的时候才算成功了。所以既然这些东西都是相对的,
庄子就再进一步认为人类应该自得其乐,不应该自找烦恼,自己觉得快乐就行了,得到了某样
东西就不要再执着,也不要为了害怕失去、已经失去、想得到一样东西而烦恼,因为这些都是
相对的而已,我们也曾经经历过没有得到那样东西的时候,这些不是我们原本就有的。道家的
某些思想理念要是放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的,比如“将功名利禄视为对自己的伤害”的观念,因为
现在商业活动很发达,物价随之上升,也很少人在经营农业活动了,所以如果按照道家自然发
展的思想的话,没有钱买食物,也无法像之前的人一样自给自足,那就无法满足基本需求了。
但道家认为成败、得失都是相对的这个观念却能让我们更容易看开,我们不用照着道家将功名
利禄视为伤害,但在失去了这些功名利禄后可以引入道家的观念,比如 A 先生本来是一间公司
的经理,享受着高薪的生活,但有一天被老板降职或开除了,A 先生如果引入道家的观念,认
为他也曾经经历过还不是经理、甚至没有工作的时候,现在只是回到了那个时候而已,从而不
会过度伤心,可以给予自己继续找下一份工作的信心。总的来说,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
提出的这些思想都是基于”自然“、”随心“产生的,如随着人民的心去发展国家、让自己的人生自
然发展、不必自寻烦恼等,所以我认为道家的学说核心就在于自然和随心。

墨家:我认为墨家是个追求统一、无差别的学说。墨家和儒家都推崇“友爱彼此”,但墨
家认为儒家的爱是有等级差距的,因为儒家提倡礼制,礼制有阶级秩序的观念,所以这个儒家
的这个爱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的,就造成彼此之间的待遇有差异。墨家反对儒家这样有差别的
爱,而提倡“兼爱”,强调爱人要广泛,有多爱自己的亲人就要多爱不认识的人。这里说的兼爱
都还是个人方面,如果“兼爱”这个观念到了一个国家身上就延伸成“非攻”观念,既然各国要友爱
彼此,那就不该有战争。墨家提倡不该有战争所以当然也反对利益的争夺,大家之间的利益有
差距所以才造成利益较少的人想要争夺利益较多的人的东西,所以墨子反对浪费,通过“节用
“、”薄葬“来让大家的花费都一样,没有差距,就没有争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要节省在家人身
上的资源,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发挥”兼爱“的原则。要实行“兼爱”、“节用”等原则不容易,
所以墨子提出“尚贤”思想,应该尊重有才德的人,让他带领大众实现这些原则,进而达到高度
的集权,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所有人思想统一的尚同社会。

墨家的思想很难适用于现代社会,因为墨家追求尚同思想,需要集权于当权者,并让下
属绝对服从,现在很多国家都实行民主制,很多人都习惯了投票来选政府、政府的政策不好时
就抗议这些举动,如果将墨家思想套在现代社会身上,人民也是不可能接受重新让政府掌握一
切的权力,因为人民经历过专制时期的统治,后来才发展成为民主的国家,现代很多的国家都
是实行民主制的,所以民主发展已经是必然的历史走向了。总的来说,尚同思想是墨家最后的
追求,尚同强调统一、没有贫富差别和仇视争夺,“兼爱“强调要给予一样的爱,”节用“也让不管
贫穷或富有的人需要用到的财富变得一致,所以我认为墨家是个追求统一、无差别的思想学说。

儒家思想对我未来人生的用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这些恰好是现代人
很缺少的,包括我自己。儒家里的“礼”是阶级秩序,但不一定是封建的阶级观念,如君王要对
臣子负责而臣子要忠于君王之类的观念因为对于个人来说这种君臣观念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不代表不用遵守,比如我们每个柔佛人心中是尊敬柔佛王室的,只是没有以行动表达出来,
没有每天喊着吾王万岁的口号等)。我说的礼更多的是对自己的长辈的态度,例如说通过儒家
的“礼”我可以学会尊重长辈(或师长),像是长辈和我说话时认真听、见到师长时主动行礼
(鞠躬、打招呼)等等。礼的实行要以仁为基础,而儒家的“仁”,即是爱人,通过学习儒家的
仁我可以学会友爱同学、师长,由内心的友爱再去实践外在的礼,比如先爱师长然后才可以更
好地尊重他们,见到他们的时候因为心中对他们有“友爱”的观念所以会自发行礼。

至于孔子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如果我以后当上老师的话,也是可以作为我必须
牢记的观念之一。有教无类就比如当我遇到一个很有钱的学生和一个贫穷的学生,有钱的学生
有能力给我很多的学费,贫穷的学生甚至不能给我学费,这就形成了两类学生,但我不会因为
得不到学费而传授给贫穷的学生较少(跟有钱学生比较)的知识,而就算有钱学生给了我很多
学费我也只会传授他和贫穷学生一样多的知识。因材施教就是我教到两个班级,这里作 A 班和
B 班,A 班同学普遍成绩优秀,B 班同学普遍成绩不好,那我在教书时会根据他们的能力去教。
就比如 A 班的学生因为数学能力较好,我会用更进阶的方法去教他们解题目,这样就可以增加
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可以随着题目变化去运用所学知识;B 班同学数学能力较差,我会多加强
他们的基础观念,不会急着教正式的内容,因为一栋大楼的地基打不稳就算用顶尖的技术再往
上建好几十个楼层都会倒塌,学生就好比这大楼,我会针对数学的基础理念去教,等到他们基
础理念掌握了过后我才引导他们进入正式的内容,这样他们比较容易明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