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这两位史学家对于宋朝的看法在我看来都是正确的。他们两位对宋朝

评价的角度不一样,陈寅恪的评价以宋朝的文化为主,而钱穆的评价以政
治为主,他们针对不同角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陈寅恪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他的意思是中国人的文化,经过了千万年的演变,其发展的顶峰正于赵姓家族
建立的宋朝时期。这句话之所以对的原因从中国四大发明便可见一斑。中国四
大发明有罗盘、火药、印刷术、造纸术。除了造纸术于西汉被创造外,其他的
三项发明都要到宋朝时才出现。宋朝之前历经许多朝代,兴盛达百年的朝代也
有几个,如汉朝、唐朝。这些朝代不像宋朝一样,立国不久就要面对日渐强大
的辽军,不久后又面对西夏国的进攻,之后又有金国、蒙古国与宋朝对抗,金
国和蒙古国甚至分别灭亡了北宋和南宋,但是宋朝时期的人们仍旧可以研究出
三项伟大的发明。反观汉朝、唐朝这些强盛的朝代,没有面对过于严重的外
患,却不能将华夏文化的发展推至顶峰,由此可见经过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
后,宋朝的文化研究已远超汉朝、唐朝。
除了宋朝三项发明,宋朝其他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上的成就也带来了
巨大影响(不论好或坏的影响)。
两宋时中国南方开始开发梯田和圩田,让耕地面积扩大,还有新的农具如
秧马出现,水利灌溉系统还更加完整,致使两宋的粮食产量远超前代,这些成
就也为后代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宋朝的手工业技术也明显提高,瓷窑遍布
全国,也出现了独具艺术气息的陶瓷制品如青白瓷、以及在我国砂拉越考古发
现的宋龙泉窑青瓷莲瓣碗,大量运销海外,让宋朝政府的收入增加。宋陶瓷制
品的分销也能促使世界各地人更加了解中国制品,从而吸引外国人来研究及吸
收中国文化。
宋朝在北部用岁币外交的政策让各国边境得以和平并进行交易,让自己不
用打仗也能和其他国家来往交易,增加政府收入。宋朝政府甚至不设坊与市的
界限,也不限制店家的营业时间,让人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前来到宋朝的土地,
受宋朝文化的渲染,商业的繁荣间接地更加方便传播华夏文化,来中国做生意
的外国商人被中国文化影响,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这些政策是前代所没
有的,且前代要和周边的国家做贸易往往需要通过战争屈服才可以,如唐朝需
征服了突厥汗国,回纥以及吐蕃才与唐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宋朝造船技术提升,直接带领航海技术走向成熟阶段。宋朝的商人因此可
以通过船只远航海外进行贸易,让世界各个角落都有宋朝商人的身影,也具有
间接让中华文化逐渐传向全世界的重大意义。就如赵汝适所著《诸蕃志》记录
了与外国商人交流的经历,就表示真的有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那多少就可以
吸收到中国文化。除此之外,由于和外国的贸易关系逐渐紧密,宋朝在重要港
口设置市舶司收税,也设立蕃坊让外国人居住。这些贸易政策让宋朝即使有大
量冗兵也不会面临经济崩溃,虽说收入与开销不能拉开巨大差距,但在前朝从
未见过的“养冗兵”的情况下仍可以获得经济上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宋朝的
商业发达让经济实力也不处于下风。
宋朝时民间修族谱,发展出各种平民的家族礼仪,尤其朱熹所著的《家
礼》更加让原本只有贵族才有的家族礼仪通过纸本的方式变得庶民化,平民们
可以根据此书制定祭拜祖先、办理喜事等的规矩。因为这些礼仪的普及化,让
我们现在海外华人家中祭拜祖先时仍有规定的格局。虽说不会完全按照《家
礼》等古书去执行,但是不能否认这些和“礼”有关的书籍对我们现在的家族
生活文化有一定影响。修族谱、建祠堂这些文化在现在的社会中也没有绝迹,
比如马来西亚的刘氏祠堂、廖氏祠堂等等。同样还有朱熹的《四书集注》,明
清都将此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定本,作文只能根据此书议论,虽说此举禁锢了读
书人的思想,可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本就包含好和坏的方面,因此朱
熹撰《四书集注》也是在推动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发展。他强调礼乐制度,重
新解释的儒家思想传到日本和朝鲜,让他们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被中国文化影
响,例如朝鲜安垧在元朝抄回朱熹的著作并在自己的太学院讲授朱子理学,朱
熹理学遂成为高丽后期的显学;日本方面朱子学的传入也让儒学成为当时支持
幕府统治的意识形态,并将理学的理论改造为对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解释,而这
些要求日后也成为武士集团的要求。朱熹创立的白鹿洞书院也成为了中国四大
书院之一,和《白鹿洞书院揭示》还成为元明清三代书院的指标。书院对中国
文化影响也很深,我国吉隆坡就有于清代成立的著名的陈氏书院,以及元明清
时期创立的许多书院,成为后世读书人接受教育的中心,影响了中国的教学文
化。
另外,曾公亮等人所编撰的《武经总要》成为后世学习军事理论研究的重
要参考书籍,也对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军事科学史有非常大的帮助,从而将中国
古代军事技术与现代科学做结合,可以用于国家的军事发展。另外,宋朝史学
也有相当的成就。司马光以统治者政绩所撰的《资治通鉴》让现代政府仍旧可
以参考古代明君如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吸取其中的经验
和教训,让国家可以繁荣发展,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 还有袁枢所创造的纪事
本末体,方便了日后的通史编撰。
钱穆
反之,钱穆说:“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意思
是说宋朝对外的势力衰弱,而宋朝内部也贫弱不堪 。这句话说得非常正确,对
外只需要看宋朝在面对辽、夏、金、蒙古时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对内的政治局
势只从宋太祖颁布的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政策便可了解。
首先说对外的辽国,宋朝拥有比辽国更多的军队,理应可以将五代时期中
原失去的燕云十六州轻松夺回,却因为宋朝实行的强干弱枝政策,地方军的素
质日渐低下,以及重文轻武政策使得很多人都想要靠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改变生活,只有遭受天灾的难民或嫉妒贫困的百姓才想要去当兵,至少还有政
府赡养着,而导致宋朝对辽国不仅不能征服,还要在好不容易击溃辽军时向辽
军求和。虽说有打赢,可如果宋朝的军队真的强悍,宋真宗又何必一心求和,
反而应该一鼓作气直捣辽首都,事实却与此相反。
接下来便是西夏,西夏和辽国一样,在此前皆是臣服于唐朝(与宋朝同是
中原王朝)的地区,也吸收汉人文化,效仿汉人官制,宋朝领土也远远大于西
夏领土,可在屡次交战中仍旧不能大胜,甚至遭受严重的损失,需靠尔后双方
签署和议两国才能安定下来。要是没有签署和议,辽国再和西夏联手,宋朝也
存活不了三百多年。
之后的金国和蒙古,原先的文明也没有宋朝发达,人口也没有宋朝多。惊
人的是,他们两国之后的国势却蒸蒸日上,甚至完胜了宋朝,金国接连俘虏了
辽国和北宋皇帝,迫使接下来的南宋向其称臣,并掌握册封南宋皇帝的权力,
并每年获得宋朝的大量进贡物品;蒙古国更是杀戮无数,最后直接将南宋彻底
消灭,并夺得了千年来未曾被其他“夷狄”所拥有的占领中原地区、建立王朝
的机会。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宋朝经历了辽夏的兴亡,经历了金国靖康之难的
耻辱,遭受了强大蒙古帝国的灭国战争,却始终没有成功整顿军队,就因为以
下的内部问题。
内政方面,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
为世人所效仿,且宋廷还为此开放了许多科举名额,很明显便是在鼓励百姓都
来读书做官。这样就造成了官员冗滥,为了让这些官有事情做,不得不开设许
多职位,可是一个国家的政府职位能有多少?于是就造成了政府机构重叠,两
个用处相近的政府机构正在消耗国家的钱财,宋朝虽经济实力强悍,但在官员
方面的开销却也庞大,难以利用他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打上大展拳脚。
军队方面,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军队大权由中央掌握,朝廷选择将地方
上的精兵全部编入中央禁军,地方军不进行训练,却依旧要派发俸禄,加上大
量招募灾民为兵(况且灾民中的年长者也被招募为兵,在年长者不能参战的情
况下继续招募新兵,宋廷被迫大量耗费国库定期给予俸禄),导致不仅冗官无
数,冗兵也在浪费国家资源。除此之外,前面说宋朝为了避免武人专政,中国
再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乃大量选拔文人为官,连军事机构皆由文人领导。俗
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文人的专长是读书,即使领导军事机构的文
人也就只是精于军事的“理论知识”,可没有亲身参与战争,无法将理论和实
践两方面的知识融合运用,故发生军队指挥不当,战斗力下降的问题。如果宋
廷采用文人和武人同时管理军事机构,想必宋朝军队可以变得强盛。
宋朝内政与军事的情况如此恶劣,当然有清官、贤臣想来改变这个情况。
范冲淹推行庆历新政,想要将官员考核制度变得更严格以及限制通过恩荫取得
官位的现象,以防止官员冗滥、政府机构臃肿的情形发生;他也裁并州县,让
政府官员直接减少,以及减轻人民的赋税。这是因为宋朝需要赡养这么多的官
员,也要对外征战,免不了收税,但新政前的残酷赋税也在压迫人民。继庆历
新政后,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他除了要减轻赋税外,也要裁减冗兵,加强训
练禁军,农民也兼顾生产,空闲时接受训练以在战争时充当兵卒。南宋则有岳
飞、韩世忠等人精忠报国,顽强抵抗强盛的金军,却遭奸臣秦桧镇压,无法在
朝廷上施展拳脚。此外,这些新法因为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长年以来官
僚子弟可以通过恩荫做官、只要考上了功名政府就给官位等)因此没有得到重
视,反而有些新法甚至不被执行,可见宋朝有些达官贵族自私贪婪、根本不顾
国家利益的恶劣性格。
总而言之,宋朝的文化的的确确是中国历代以来难以超越的一个顶峰,其
中包括了朱熹理学的兴起、新史学体裁的诞生、中国三大发明,以及宗族观念
在平民中根深蒂固的现象。相反的是,宋朝的军事实力(养冗兵)却积弱不
堪,内政混乱(官员冗滥、官僚保全自己的利益),不及其他朝代如汉朝、清
朝前中期、明朝前中期的相对稳定及强盛局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