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與集體記憶 期末報告 郭大維 b34106106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猶太人大屠殺加害者在近代媒體中的形象

災難集體記憶 期末作業 郭大維 B34106106

前言
自二次世界大戰至今,已過近八十年,猶太人大屠殺的歷史記憶之保留,也隨
生還者的凋零而成為一個日益迫切的問題,根據皮尤研究中心與 2019 年所進行
的問卷調查來看,僅有 45%的美國人能正確答出有近 600 萬猶太人因此喪命,
而且 15%的人回答數量不到上述的一半,值得慶幸的是,根據接下來針對猶太
人態度的調查,大部分的受訪者是出自認真錯誤而誤答,而非大屠殺否認說的
散播。1

上述資料明顯的顯示當前教育上的不足,猶太人大屠殺教育之重要,不僅僅只
是出於對受難者的尊重,也是避免反猶心態、新納粹主義思想散播的關鍵所在。
有鑒於一般民眾接觸歷史文獻、研究的屏障,大眾媒體在這一方面所傳達的訊
息便顯得相當重要,故本文便決定以此做調查,來探討目前媒體描述上可能帶
來的迷思,並提供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研究問題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美國和蘇聯形成的兩大政營之鬥爭,成為各國外交之
重點,東西德兩國也在這樣的情勢下開始被重新武裝,針對德國戰犯———其
中牽涉大量軍官、專業人員的審判,也因而被放寬、拋棄,納粹德國的罪行被
凝聚到政治高層、黨衛軍的身上,而德國國防軍則成功的逃離了犯罪組織的標
籤,許多被審人士得到釋放,以滿足雙方重建德國軍事武力的需求,在這樣的
氛圍下,1950 年開始,出現了許多以德軍士兵為題材的電影、回憶錄,這類作
品強調國軍的非政治性,淡寫其與其他納粹組織的合作與戰爭罪行,來表現一
般士兵、大眾們也同樣是希特勒政權底下的受難者。2

這樣的歷史觀念形成了所謂「無辜的德國國防軍迷思」(The myth of the clean


Wehrmacht),此思想認為國防軍性質上與其他國家正規軍隊無異,其作戰乃
因出於對國家的忠誠而非種族主義,大部分人並不知道種族屠殺的事實等等,
這忽視了德軍在這些罪行中的主動性,並英雄化它們的行為,如此說法之流行,
在 1995 年於德國漢堡舉行的國防軍展覽(The Wehrmacht exhibition)上便可輕
易看出,此展覽以國防軍戰爭罪行為主題,在德國國內引發震撼,許多人拒絕
接受其消息,展覽的照片更被錯認地指控為蘇聯士兵的暴行。
1
https://www.pewresearch.org/religion/2020/01/22/what-americans-know-about-the-holocaust/
2
Narayan J. Saviskas Jr.,The Clean Wehrmacht: Myths about German War Crimes Then and
Now,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2020。
在此爭議發生後約 30 年,有關國防軍罪行的研究資訊傳播也改善了許多,但大
眾的認知如今又還留存著多少過去的迷思呢?

研究方法
本文章採用於由 Christopher Browning 所寫的《Ordinary Men Reserve Police
Battalion 101 and the Final Solution in Poland》一書作為學術界對於德國平民在猶
太人大屠殺扮演角色之回答。此書專注在後備警衛隊 101,這些人多處中年,
政治上並非納粹黨的死忠追隨者,他們缺乏戰鬥經驗和政治宣傳,也因此免去
了那種暴力帶來的激進化,這再加上其在戰後留下來完整的受訪資料,使其成
為偷窺一般平民在大屠殺中的角色地位之絕佳方式,此本書也因而得以成為猶
太人大屠殺歷史研究中的代表之作。

媒體上針對大屠殺的描述,我選擇以電影和電子遊戲兩大類別來各自敘述,這
是因為電影的觀眾群廣大,而電影上我則挑選了 2023 年出版的《血黃金》
(Blood&Gold)和 2008 年的《為愛朗讀》(The Reader)做例子,前者描述一
名德國國防軍士兵在戰爭末期時躲避黨衛軍的生活,後者則講述一名律師發現
自己 15 歲時交往的女友,過去在二戰期間擔任集中營的守衛,知道不識字的她
被迫承擔一些不完全屬實的罪名,主角企圖協助她。

電子遊戲上,我選擇了 2013 年出版的英雄連隊 2(Company of Heroes 2),一


個講述東線戰場紛爭與殘酷的策略遊戲,以及鋼鐵雄心 4(Heart of iron 4),
一個沙盒二戰模擬遊戲,來討論電玩應如何描述種族滅絕等嚴肅的歷史議題。

本文將針對這些媒體對德國大眾、軍人的描繪與學者之研究做比對,並討論
「無辜的德國國防軍迷思」這一概念是否還留存在媒體記憶之中。

《Ordinary Men》
簡介:後備警衛隊 101 的成員出身在各方面都於典型的納粹支持者不同,它們
缺乏年輕人那種衝動的愛國情操,階級上多處應支持左派的勞動階級,不少人
甚至在平民生活中經常接觸猶太人,未受戰爭洗禮的它們卻在 1942 年七月收到
命令,要求其前往波蘭佔領區小鎮 Jozefow,處決當地約 1500 人的猶太人,這
項命令給整個隊伍帶來很大的衝擊,但即使在隊長宣布沒有能力去完成這一責
任的人可不必參與的情形下,絕大部分的士兵都選擇參與了。在日後的行動中,
雖然以被證明不參加的士兵不會因此而受處分,仍依然少有士兵願意去接受這
樣的條件。

由戰後的訪談紀錄來看,那些選擇不參加的士兵並不會以道德的角度來解釋自
己的選擇,即使這樣做對自己的形象相當有利;反而,他們以自貶的方式宣稱
自己缺乏勇氣,讓同胞被迫去承擔更大的責任。在參與屠殺的士兵上,他們的
行動對士氣有著顯著的打擊,但這並沒有轉變為正式、明目的反抗、抵制,有
些人決定以偷懶的方式,稍微減輕自己在屠殺中要負起的量,針對不參與的同
胞們則出現了嘲諷和厭惡,會針對他們的非男性化和「自私」進行言語攻擊。

作者對於所觀察到的行為,以心理壓力和社會期待的角度來做解釋,認為德國
大眾對身為男性國民、士兵該負的責任,和與同胞一同受難的情景,是促使這
些人犯下平時無法想像罪行的重大因素。

他也反駁同樣研究這個警備隊,但將背後因素歸咎與德國反猶文化的 Daniel
Goldhagen,指出納粹屠殺性的反猶主義和傳統主流的反猶思想之間仍存在更本
的差異,這種大屠殺本身並不須仰賴德國特有的文化傳統,而是一種人人藉由
可能淪落的社會環境所造成。

《血黃金》

劇情介紹:時間設在 1945 年戰爭未聲,一名名為海因裡希的國防軍士兵對戰爭


失去希望,逃兵後開始尋找因戰爭而失聯自己的女兒,但卻受到殘酷無情的黨
衛軍進行追捕,一名名叫艾爾莎的年輕女子救助他脫離被絞死的命運,並將他
帶回自己的農村躲避。

但黨衛軍很快便抵達這座農莊,聽聞這裡的猶太人在被抓走以前藏下了黃金,
他們對待當地居民的手段殘暴,搶奪居民牲畜還企圖性侵婦女,迫使海因裡希
挺身出面對抗他們,他與女主角聯手成功擊退了入侵者。它們決定展開逃離,
但女主角弟弟卻意外被黨衛軍擒獲,迫使主角們返回農村,雙方展開激戰,黨
衛軍最後全軍覆沒,故事最後以主角成功與女兒會面以及盟軍的抵達告終。

形象分析:故事很明顯的以動作場面為中心,因此在整體社會的描述上顯得有
些薄弱,猶太人大屠殺僅以台詞帶過,電影裡納粹罪行的受害者是德國的普羅
大眾,顯然符合本篇文章所討論的迷思。主角國防軍的身分也沒有被多加討論,
其個人道德品格絲毫不受質疑,雖然我不認為這是刻意的想要捏造特地的歷史
觀點,而比較算是電影對相關議題缺乏興趣,加上主角只有一個人,可被認定
是對單一特例的描述,而非導演認定的常態。但即使如此,過去錯誤歷史觀念
的影響在這裡仍被感覺的到,若導演只想要拍攝打倒納粹的動作片,為何特地
選擇兩個被納粹迫害的德國人當作主角?無論有心與否,這樣的電影或多或少
都會在缺乏背景知識的觀眾心中埋下錯誤的概念。
《為愛朗讀》
劇情介紹:主角邁克爾在 15 歲(西元 1958 年)時,曾於一名叫漢娜的女子交
往,但它們的關係卻因漢娜突然的消失而結束。時間快轉至 8 年後,在法學院
就讀的主角偶然發現在針對德國戰犯的審判上,漢娜正因身為集中營守衛而受
審,漢娜承認自己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但被其他集中營守衛誣告為戰爭罪行
的首腦,主角知道漢娜不識字,無法在相關文件上簽名,因此打算出庭協助證
明她的清白,但他最終沒有決心面對漢娜,她也因此接受長年監禁。

時間再度快轉,主角透過錄音帶的方式協助漢娜識字,但仍拒絕拒絕書信回應,
一直到了 1988 年,漢娜即將出獄,主角終於與她會面討論回到社會後的生活,
但她參與猶太人大屠殺帶來的代溝實在太大,主角最終氣憤離場。

主角在出獄當天探訪時,得知漢娜自殺的消息,她將遺產留給他,主角最終決
定將其捐贈給猶太人慈善機構。電影再度快轉 7 年,以主角探訪漢娜的墳墓結
束。

形象分析:這部電影雖然以猶太人大屠殺的陰影做為背景,但重心其實是放在
男女主角的情感糾紛上,因此即使其接觸到相當有趣的議題,例如不同世代對
德國罪行的認知差距、加害者心理和女性在大屠殺中的角色等,其所說的仍是
相當有限的。在關於本文議題的準確度上,對於女主角的罪行是相當坦然的,
沒有以常見的服從命令、不清楚事實等方式來撇清加害者責任。但在探究這些
行為的後果和後續補償的劇情上,這部電影卻給了女主角許多曖昧的空間,其
行為的嚴重性沒有清楚的向觀眾表達,反而助重的是當下她無助、可憐的處境,
也難怪這部電影會招來淡化屠殺事實的批評。

整體上,整部電影過度聚焦在女主角個人與大屠殺的關係,沒有實際展現當時
社會氛圍和政策時如何系統化地促使屠殺的發生,在促進大眾的理解這一方面,
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英雄連隊 2
劇情介紹:故事主角為蘇聯的一名中尉,正因對國家不忠而被 NKVD 審問,他
回顧自己在二戰中的經歷,這些包括蘇聯實行焦土戰略,焚燒平民建築來阻擋
德軍推進,戰爭中指揮階層的無情,包括大規模射殺企圖逃離的士兵、整個連
隊因違背命令而被處決,以及自殺性的人海戰術攻擊。這些殘酷的行徑讓主角
企圖叛變,以揭發蘇聯的罪行,最終以同情的 NKVD 軍官協助主角脫逃結束。

形象描述:德軍在劇情內隨作為主要敵人,但卻鮮少有對其行為詳細的描述,
製作團隊著重於蘇聯的戰爭罪行,這在表面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在軸
心國在這一連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完全被忽略的狀況下,(劇情裡絕大多數的
無辜傷亡都乃是蘇聯自己造成)這不免讓人感覺有著淡化納粹罪行的作用。尤
其劇情尾端由主角哀嘆戰爭缺乏意義,並反思這些犧牲是否值得,在考慮到德
國是以種族清洗為目的而發動侵略性的戰爭下,不免顯得相當誇張。

鋼鐵雄心 4
遊戲簡介:每次遊戲中玩家可操作一個國家,透過選取「政治樹」上的選擇來
模擬國家政治、外交與經濟上的走向。特定國家有者與現實歷史不同的選項,
這可包括不同的戰略決定、資源分配的不同、新的盟友或改變政府的意識型態
等等,例如義大利的「政治樹」,便可決定是否干擾德國併吞奧地利、如何侵
略巴爾幹半島等等。

形象分析:由於猶太人大屠殺的敏感性,製作者自然對模擬其發生充滿忌諱,
尤其考慮到遊戲,不同於其他媒體,是仰賴觀眾自己去接觸、促使劇情的發生,
更為此添加許多困難。若設計一個讓玩家有主動權的「屠殺系統」,如此鼓勵
玩家去執行不免顯得相當無禮,而且也可能吸引納粹份子。這也是為什麼至今,
遊戲內對種族滅絕的行為皆一字不提。

這樣的解決方式帶來許多問題,軸心國的核心思想打從根底便包含著種族歧視、
屠殺的思想,忽略其重要性自然會扭曲玩家對其發展的認知。更令人擔憂的是,
隨著遊戲幾次的更新,有關蘇聯政治清洗、印度饑荒和英美種族隔離的系統也
陸續的被添加,這不免形成一個雙重標準,玩家可以輕易的從遊戲中得知盟軍
在人權紀錄上的各式黑點,但軸心國卻因其嚴重性和影響力而在遊戲內完全消
失,有反當初避免榮耀化法西斯的目的。

除此之外,遊戲內針對德國「另類歷史」的選項,似乎也不經意的重複了「無
辜的德國國防軍迷思」。除了由希特勒掌權以外,玩家還可以在遊戲一開始
(1936)選擇由國防軍謀反,推翻納粹政權並重新建立君主立憲或專制。這樣
的描述忽略了此時德國軍官與納粹藉共享類似的擴張目標、軍方內部普遍的反
民主態度,以及希特勒在國內享有的高支持率。再度犯下將納粹視作獨立於德
國社會以外的統治階級之錯誤。

統整和建議
在電影方面,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其視野上的狹隘,主題上對德國整體社會的
描繪不感興趣,使其即使清楚地承認加害者的罪行,也無法形成一個有效、對
當時社會氛圍的批評,導致其缺乏深度,可慶幸的是,至少已經少有直接英雄
化整體國防軍的行為。但學界依然仍需要持續推廣對軍隊戰爭罪行相關的訊息,
來激發對其主題探討的市場。
在電子遊戲上,玩家本身主動權讓其高敏感議題在描述上困難許多,這方面可
能必須放棄將其「遊戲化」,以教育性的文字敘述以及相關資源連結取代。而
在戰爭罪行的描述,其品質遠低於電影產業,仍可在許多地方看到來自 50 年代
的政治宣傳的陰影,有時甚至接近於大屠殺否認,這大致出在遊戲設計者對於
歷史知識的缺乏,業者可考慮雇用相關領域專家來檢視遊戲劇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