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7

6 月 16 日時,我去了位於光復新村的科博館九二一教育園區。這裡保留了

九二一地震後的一些原樣,包括光復國中以及校內凸起的跑道,而地上也有車
籠埔斷層的標線。北棟現在是完全保留其樣貌。
而南棟則是介紹了建築物在九二一地震後所產生的破壞,其中介紹了短柱現象:
在教室的四面牆中,有兩面是是填實的隔間牆,另外沿走廊方向的兩面,以砌
矮牆作為開窗之用。開窗有利於通風和採光,但因為這些矮牆緊貼柱體兩側,
使得柱底到窗檯間的局部段落動彈不得。在地震時,這些柱體的可變形長度縮
短了,讓柱體破壞提早發生,此為短柱現象。而為了避免短柱現像,,可以在
柱與矮牆之間保留間隙,並在其中填充可伸縮的材料,使柱體能維持原有的設
計高度。我覺得這就有點像橋樑或是高架公路中間會保留縫隙的概念,不過目
的不太一樣,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熱脹冷縮造成的道路變形,但其道理同樣是給
予較無韌性的鋼筋水泥有一定的變形空間。

我曾在大里的瑞城國小讀過一年,當時的九二一地震就將瑞城國小震毀,不過
我就讀時已搬進了新校區,我小時候對九二一地震所帶來的衝擊的第一個認知
就是學校也有可能會被震垮,而這裡也提供了為何老舊校舍所受到的震害型態
相似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 教育部於 1966 年出版之校舍藍圖,主要考量採光、通風,走廊採用懸臂式
設計,外側沒有廊柱,支撐建築的桂子數量嚴重不足。
2. 早期的耐震設計觀念不足,不瞭解校舍的短柱效應特性,所建校舍走廊方
向的牆壁量不足,加上柱箍筋不足、柱內埋置管線,耐震度較差。
3. 各棟校舍的興建缺乏整體規劃,經常分期進行,將新校舍疊建在老校舍上,
導致建築結構不良。
4. 相鄰建築間沒有保持足夠的距離,致使地震時彼此碰撞、毀損。
九二一地震對於中華民國政府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而作為管理台灣的政
府也勢必要做出因應措施以面對將來可能發生的地震,因此有了一些防震措施。
在補強柱子上,有擴柱補強工法以及翼牆補強柱工法,前者在柱體外側包爱鋼
筋和混凝土以加粗柱體,可增加柱體的韌性及強度,提升地震時所能承受的力
量,後者在柱體的單側或兩側加設鋼筋混泥土(RC)翼牆,以協助柱體共同抵
抗地震力。
在館內,也展示了九二一地震當下的災民、本國及各國的搜救隊的照片,
以及各大報紙所記載的情況。
這裡也有模擬九二一地震的裝置,在五分鐘內會鎮兩次,第一次是正常情況下
的九二一地震,第二次是同時帶入現今的防災裝置。現今多已有地震警報,其
原理是地震當下產生的 p 波和 s 波之差異,前者傳遞較快,威力較小,後者則
是傳遞較慢,威力較大。憑著這兩者的差異,人們在面臨地震時有了少許的反
應時間,這也運用到了裝置,如:電子鎖在地震或火竟會立刻解鎖,以確保門
不會變形,人能夠方便進出;煙霧偵測器、熱感偵測器與排煙風扇提供了人更
多的準備時間,盡可能降低了地震所導致的火災對住戶帶來威脅;智慧電源開
關在收到警報時即連動電器做開關動作。
在防震工程上,台灣在經歷了九二一地震後有了一系列的升級。在地震來
臨時,台北捷運會依據震度的大小來決定減速或停駛,高鐵及台鐵則在達到一
定的震度後自動斷電。同樣的還有核電廠和瓦斯公司,在偵測到一定等級的震
度後也會自動停止運作。在建築上,主筋的搭接有了規範,箍筋間距和須符合
約 10 公分之規定,箍筋及繫筋也有一定的規範,混泥土與海砂的使用也須符合
標準。
在房屋居住的選擇上,我們作為消費者對於建築物的施工過程並不能完全
掌控,但還是有一些可以注意的事項。首先可以先了解建築物結構類別,目前
建築物主要分為加強磚造、鋼筋混泥土、鋼骨鋼筋混泥土、鋼骨等四大類,正
常情況下這些都能承受震度六級的地震。第二,購屋前可向起造人或建商索取
地質鑽探證明,以確保地基與土質的穩定性。第三,目前法規規定高度 50 公尺
以上的建築物針對消防、結構、防災等項目需經過嚴格的審查,10 樓以上還需
具備灑水、緊急用電系統。第四,優先考慮方正、對稱的地基,如此一來受地
震影響較小、安全性較高,建築物的造型也不宜太過複雜。第五,在九二一地
震時不少地區發生土壤液化,導致建築物下陷,如果建築物的基樁能打入岩盤
或非液化區則相對安全。第六,一般超高層建築多採鋼骨結構,其實與低樓層
建築相比,安全性不會比較差。第七,像施工管理完善的營造商及有信譽的建
商購屋,並索取建照、施工藍圖、材料品質等文件。第八,需與河川、山地保
持一定的距離。第九,房屋與擋土牆的距離最好超過擋土牆的高度,以避免擋
土牆倒塌時壓到建築物。第十,檢查房屋樑柱交接處是否有裂痕,若有則應馬
上找結構或土木技師進行診斷及補強。最後,對於挑高、夾層的設計需考量到
地板和樑柱的厚度,確保其耐震度。
讓我感到新奇的是,原來樓層的高低在面臨不同程度的地震波頻率會不同
的結果,頻率低(週期長)的地震波會使高樓建築強烈震動,頻率高(週期
短)的地震波則會使低樓建築強烈震動。而這裡也有實作的裝置能夠輕易讓人
理解。

另一個有趣的實作裝置是頂樓加蓋以及結構牆之設置在地震下有什麼不同的結
果。
上圖為四種不同情況,左右是有無結構牆之區別,上下則是頂摟加蓋與否,可
以依直角坐標的四大象限劃分。
在搖晃下首先倒塌的是無結構牆,並且頂樓加蓋的建築,第四象限的建築並沒
有防護措施,並且有頂樓加蓋,此為可預期之結果。
接著是有結構牆且有頂樓加蓋的建築,這就展現出了第三象限與第一象限兩種
建築的差異,頂樓加蓋是十分危險的,結構牆減損了應有的作用,即使一個建
築物沒有結構牆,它仍比有結構牆的頂樓加蓋建築物更加穩固。
再來是無結構牆且無頂樓加蓋的建築,結構牆的重要性展現於此。
最後倒塌的是有結構牆、無頂樓加蓋之建築。由此可以得知結構牆可以在一定
程度上穩固建築物,然而當有了頂樓加蓋後則會使結構牆之功能有顯著的下降。
台灣四處可見的頂樓加蓋不只影響了美觀,同時也是地震發生時會加劇災害程
度的潛在因素,這似乎是經常面臨地震的台灣居民不會注意到的。為盡可能降
低地震所帶來的災害,台灣的居民應該要意識到這一點,而政府也該有更積極
的管制措施。
在九二一當下,中華民國政府原有的災害救援機制與準備是不足的,為了
強化國家與人民對緊急危機的反應南利,時任總統李登輝便於 9 月 25 日發布緊
急命令,同時也推動了股市暫停交易,以穩定金融。此外還有許多措施,面對
危險房屋加以拆除、發放慰助金、災戶役男申請停役或提前退伍已投入家園重
建、結合民資源辦理災區認養、設立緊急收容所緊急安置災戶。這些措施在初
期救災有良好的功效。在法制上,,政府成立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
委員會,統籌辦理救災重建事宜;制定「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突破原
有法令限制:編列特別預算,因應重建需求,為九二一震災重建奠定堅實的基
礎。
面對九二一地震,當下最需處理的其中一個項目就是災戶的安置,這也攸
關了災害下的治安問題。為緊急安置災民,政府提出「申請居住組合屋」、
「請領租金」 及「優惠購買國宅」等三種方案,供災民擇一安置。而在興建組
合屋方面,同時也要顧及公共衛生,避免在震後出現流行疾病使情況惡化。
除了賑災外,政府在此後也規劃了重建計畫,而重建並非單純的復舊,因
具有前瞻性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同樣規模,甚至更嚴重的災害。重建包括很多
層面,如:社區重建、公共建設重建、產業振興等。在這部份提到了中橫公路
復建的爭議,也就是現在谷關通往梨山的便道。基於人道考量,多僅提供梨山
居民前往,現在也有幾班客運有通行以促進觀光,而我也曾經走過這段路幾次,
我認為這段路確實有一定的危險性,若是將來要開放給大眾,則需有良好的規
劃。
在經歷九二一地震後,政府更加重視了台灣位於地震帶的這個事實,於是
在因應地震這種的天然環境災害有了進一步的升級,以降低未來災害所帶來的
威脅。然而現階段仍有許多值得改進的措施,期待未來在防災上能夠做得更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