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72

封面

书名
版权
前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生态学与人类生存的环境/3
二、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5
三、生态学的发展史/8
四、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3
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4
第二章 有机体与环境(一)/19
第一节 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21
一、环境/21
二、生态因子及其分类/21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点/22
四、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耐受限度/23
五、生物对各生态因子耐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25
六、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27
七、适应组合/28
八、生态位/29
第二节 温度及其生态作用/30
一、地球上环境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31
二、动物对低温和高温的耐受极限/35
三、温度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40
四、动物热能代谢的类型和体温调节的特点/46
五、动物对低温环境和高温环境的适应/51
六、个体大小与尺度问题/60
七、温度与动物的行为/62
八、温度与动物的地理分布/65
九、温度与动物的数量变动/68
十、热污染/69
第三节 水分的生态作用/70
一、陆地环境中水的分布/70
二、水对陆生动物的影响/72
三、水生动物的水盐代谢和渗透压调节/81
第三章 有机体与环境(二)/89
第一节 光和辐射/91
一、光、辐射的一般意义/91
二、光照周期与动物的季节节律/93
三、光与动物的昼夜节 律/95
四、月周期或潮汐周期/99
第二节 大气和水环境/99
一、气体代谢与大气、水环境中的氧/99
二、水中溶解的其他气体/103
三、pH值及其在水生动物生活中的作用/103
四、水的物理性质对水生动物生活的意义/104
五、水体的基底性质和对底栖动物的影响/105
六、空气的流动——风/106
七、水流/108
八、火的生态作用/109
第三节 土壤和基底在动物生活中的作用/110
一、土壤的一般意义/110
二、土壤的化学性质对于土栖动物的意义/111
三、土壤的结构及其机械组成对土壤动物的影响/112
四、土壤的湿度及通气性能土壤动物的意义/113
第四节 气候对动物的综合影响/114
一、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共同作用/114
二、大气候和小气候/117
三、物候学与生态学/118
第四章 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121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123
一、生物因子的特点/123
二、种群的定义/124
三、种群生物学和种群生态学/124
四、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126
五、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126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统计/127
一、绝对密度测定/128
二、相对密度测定/137
第三节 种群统计学/139
一、种群的基本参数/139
二、种群的年龄分布和性比/141
三、生命表/146
四、内禀增长能力/156
第四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161
一、种群的空间分布型/161
二、空间尺度和种群的空间结构/164
三、空间异质性与集合种群/167
四、空间生态学/169
第五章 种群增长/171
第一节 种群增长模型/173
一、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差分方程)/174
二、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微分方程)/178
三、实验种群和野外种群的证据/185
四、具时滞的种群增长模型/190
五、具年龄结构的种群增长模型(Leslie矩阵)/193
六、种群增长的随机模型/198
七、植物种群模型/199
第二节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200
一、种群数量的季节 消长/200
二、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和周期性波动/202
三、种群的衰落和灭亡/212
四、生态入侵/213
第三节 种群调节/214
一、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214
二、气候因素/215
三、种间因素/217
四、食物因素/218
五、种内调节/219
六、种群调节理论的新进展/224
第六章 种群遗传与进化生态学/229
第一节 种群的遗传和进化概述/232
一、基因库和基因频率/232
二、变异和遗传漂变/232
三、自然选择模型/233
四、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236
五、自然选择的类型/237
六、物种形成/237
第二节 影响自然选择的生态因素/239
一、引起选择压力变化的空间因素/240
二、引起选择压力变化的时间因素/241
三、密度制约性与自然选择/242
四、r-选择和k-选择/243
五、具有年龄结构种群的进化/245
六、协同进化/246
第七章 行为生态学/247
第一节 行为生态学概况/249
一、行为生态学的发展/249
二、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内容/249
三、行为生态学研究方法/250
四、行为生态学思想/252
第二节 觅食行为和栖息地选择/259
一、最佳食谱的选择/260
二、营养对动物觅食的制约/260
三、食物运输中的“经济学”/261
四、对食物的处理/263
五、取食与危险之间的权衡/264
六、反捕食对策/265
七、栖息地选择/271
八、迁移和扩散/272
第三节 社群行为/273
一、婚配行为和双亲行为/273
二、竞争行为/281
三、利它行为/288
四、社会组织和集群生活/304
第四节 动物的通讯/314
一、动物的通讯方式/314
二、通讯与生态条件/316
三、动物通讯的进化/316
第八章 种群间相互作用/319
第一节 种间竞争/322
一、种间竞争的典型实例/322
二、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324
三、似然竞争/324
四、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n)模型/326
五、实验种群的竞争/332
六、自然种群的竞争和生态位分比/334
七、斑块环境中的种间竞争与共存/338
八、竞争与进化/344
九、Tilman模型/345
第二节 捕食与被食/348
一、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348
二、捕食策略和功能反应/350
三、捕食者与被食者种群相互动态的数学模型/354
四、实验种群研究/359
五、野外研究/359
第三节 食草作用/361
一、植物和食草动物的相互适应/361
二、食草动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种群动态/365
三、植物——食草动物系统的分类/368
第四节 寄生物和宿主/371
一、寄生物类型/371
二、寄生物和宿主的相互适应/372
三、寄生物和宿主种群数量的相互动态/373
四、微寄生物传染病模型/375
五、寄主—寄生物协同进化/378
第五节 互利共生/379
一、仅表现在行为上的互利共生/379
二、包括种植和饲养的互利共生/380
三、有花植物和传粉动物的互利共生/380
四、动物消化道中的互利共生/380
五、高等植物与真菌的互利共生——菌根/381
六、生活于动物组织或细胞内的共生体/381
第九章 群落生态学/383
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85
一、群落的概念及其产生/385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386
三、群落结构的松散性和边界的模糊性/386
第二节 群落的结构和成分/386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长型/387
二、垂直结构/389
三、水平格局/391
四、时间格局/392
五、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393
第三节 物种多样性/394
一、群落中物种——多度分布/394
二、多样性指数的测定/398
三、一些多样性等级的实例/401
四、决定多样性等级的因素/402
第四节 种间关连、相似性和排序/404
一、有关群落性质的两种观点/404
二、种间关连的测定方法/405
三、相似性系数/408
四、群落的排序/410
第五节 群落的演替/417
一、演替的概念及其产生/417
二、群落演替的实例/418
三、演替的分类/420
四、关于群落演替的顶极问题/422
五、群落的周期性“演替”/423
六、经典的和个体论的演替观/424
第六节 形成群落结构的因素/426
一、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426
二、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429
三、岛屿与群落结构/430
四、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433
五、干扰与群落结构和动态/433
六、空间异质性与多样性/436
七、平衡说和非平衡说/436
第七节 世界上的主要生物群系/439
一、陆地生物群落/439
二、淡水生物群落/446
三、海洋生物群落/446
四、湿地/447
第十章 生态系统/449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451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意义/451
二、系统与反馈/452
三、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454
四、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457
五、生态系统中的同资源种团/459
六、下行控制或上行控制/461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462
一、生产力的基本概念/462
二、一个最适条件下初级生产的效率估计/463
三、全球初级生产力的分布/463
四、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变化/466
五、决定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子/469
六、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474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475
一、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475
二、次级生产量的测定/476
三、食物链能流和生态锥体/476
四、生态效率/478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480
一、分解过程的性质/480
二、分解者生物/481
三、资源质量/483
四、理化环境对分解的影响/484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487
一、淡水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487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489
三、草地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490
四、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491
五、不同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494
第六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495
一、水循环/495
二、气体型循环/498
三、沉积型循环/503
四、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收支/506
五、再循环途径和循环指数/508
第七节 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09
一、稳定性的概念/510
二、对复杂性与稳定性关系的各种观点/511
第八节 生态系统的发育/512
第十一章 大尺度生态学/515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517
一、景观生态学的概念/517
二、景观结构/517
三、景观功能/521
四、景观结构的起源和演变/522
五、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523
第二节 全球生态学/524
一、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生态影响/524
二、人类活动与全球氮循环/526
三、全球土地利用格局与生物多样性/528
四、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气候变暖/529
五、全球生态学研究与工具/531
第十二章 应用生态学/533
第一节 有益生物种群的产量/535
一、逻辑谛模型/535
二、动态库模型/541
三、补充量与亲体量的关系/544
四、最大持续产量与环境变化/547
第二节 有害动物的防治与管理/548
一、消灭种群问题/549
二、控制数量问题/552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保育/559
一、生物多样性价值/559
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560
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561
四、生物多样性研究/563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565
第四节 生态系统服务/568
一、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意义/568
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568
三、生态系统服务项目内容/569
四、生态系统服务服务的价值比较/571
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计的重要意义/574
第五节 生态系统管理/575
一、生态系统管理定义/575
二、进行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因/575
三、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575
四、生态系统管理与人类地位的双重性/576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持续力/576
六、生态学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基础/576
七、可适应的生态系统管理/577
参考文献/579
英文名词索引/594
中文名词索引/608
有关网址/6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