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0

從 《漢書 · 藝文志 》、《文心雕龍 》

看中國文學之抒情與
敍事兩大傳統之關係
汪春泓
提    要
將《漢書·藝文志》與《文心雕龍》作爲一個文化參照來看中國文學裏的抒
情傳統和敍事傳統,此二者完整地存在於這兩種文獻之内,並且屬於不可分
離、割裂的關係;從《漢志》所謂“九流十家”,闡發中國抒情與敍事兩大傳統的
民族特點,也可與西方形成對照。
關鍵詞:《漢志》  《文心雕龍》  抒情  敍事  九流十家

《Œ‡·´Sµ》%¼­_µ¬¦*•Ñ§2¶õ5„Y•·,oA°]
D¸57ú;。M 《〈Œ‡ · ´Sµ 〉¹¼ 》a 《Jê 》Á¥Q®ºá:
“—Ý《Œ‡·´Sµ》,—’N*•‡。《´Sµ》g,5Ga»X,ƒºa+
¼°。 ”?¯_è,Ø_¾½5gó_¾、“‡O/3ë^N¹v “?/5¿`
^Á”®, Á起Ø_À}5gxY“É,a;&€,¬?/bˆ°8起ÑÑÁ
Â。ÃgNs, ›ñČ5<‚¥ä,啟ÅSI, oAç§;, Ú<,"–W
Ï,ŽŽü`‹ºe?/S55PÏ, ØAúÆaÇ。

? ,
ÈÉS M¹¼ :《〈Œ‡·´Sµ〉¹¼》(¯Ø:¯ØPƒ3}~,2009 &),w 1。
28  人文中國學報( 第二十八期)

, ,
z†zç” yʧ¼­¸ËoAÌÍ:ù$h ïð¿`7¼ùaù
®,?/±:S­、S¦5¿`Pù,뗒Î"¯ÏNs›%?¾D¸2P
A5úÅ。ÐFÐÑR¶, >Òɶ、ӕ°2o¿`ù, Øs¡/2£Ô。µ
<,ùy…y4《Œ‡·´Sµ》。<¬?/S5Ž¯E¬¿`^ÁauO,
×ÎiE¬ƒæ,Ÿ·^Á, ñ",5í—AAO¹g。Ú<, is€5ã
5PgS:5ƒi, 《S‰ÕÖ》ñ"Ø×Å“Ø&•Ù,`h,Ú”5¹º。[
“,²]¿`ú·, ÛÜ=A¥as,¦a•§, ?,Ýa+Þ, ñ"ã—x
߀ïÝ。<T‚《S‰ÕÖ》Þ《Œ‡·´Sµ》5àS²G°;`…†。k
《ᇷÛEaÑ^》CÐ,ÛEa%Œ÷âãLä¼,<ÛÜÉÛC,%á
—€Ûåaa…, Ûåaç%ÛEa–æH,ç"’µÛÜ°%Œ“ÉÛ#a
½, Áñò]zNL¼5ۚ、 ÛèaST5§é^8, ’N$sš、 èê
HëìeÛÜa5<,ÛÜeÎrJ9¥iš、èa55^¼。këó/í
《Œ‡´Sµf€ŸS·êÔ》h:“ÈÉi《´Sµ》,îNÛè5《v¼》sï
8,<《v¼》U%#$ۚ5 《9 》。 ”?《v¼》ú《9》\òš、è:u‰
Â,>?„Nۚ¾¿=A。ÛÜ 《S‰ÕÖ 》7ia?。k 《˜H 》=›:“ð
ŒÄgI, HñòB, ]%《v¼》óô, ÿÂõö。 ”《:h》á:“k《v¼》、《´
S》,÷øù。 ”《ùü 》=·:“Œ_ 《ü‡ 》,;A<=,è、ÉSS,aÓ
ú。”《Oê》=°ä:“HûüI]ýý,HñòB]u´,—²]。”›%ÛÜ
ñ]š、 胺Õs÷©5-`þv,《v¼ 》、ÿÂÿhÛÜ5!?"#。$
¼zª‰Š《Œ‡·´Sµ 》、 《S‰ÕÖ》•‡,NT‚š、èêHdÛÜFt
$h¿`ú·5²G,"ÿ·—%aô+。=W]Á¢5ŔghƒP¼
ÛÂW‡, e”›,Ï, ñ$*a5<í, MYA啟%g°。
ýy²]S?gS:a­5SOՌ, 5¼5†ÀeΒ&’', :j(
《/ç¹Ú》a《S59¼》ä:“S5g,NASOƒ]#N,ç·aS;¹>ô
Ö,·aS5。 ”?<SOƒ]#N,@C¼0ÕaC·,U¯Ð¼’Õ5I˜
? :《 》( : , ), 。
ó/íS Œ‡´Sµf€ŸS ({ ?¾‡T 1983 & w 1
? , 、 :《 》( : , ),w 247。
:j( )* !¹+¼v /ç¹Ú¼v ({ ?¾‡T 2008 &
從《 漢書·藝文志》 、《 文心雕龍》 看中國文學之抒情與敍事兩大傳統之關係   29

, 、 ; 《 》 《 》《
ú`, 7¼­|) ·Ç4Ó59ú :5¹ SŽÝ ­, b=, a -
÷¯》á: “uœÓŽ°。P¼—ƒ‡,P¼ÿV·<Ôf,uœÓyLañ
‚°。 ”?:³$s ,uœÆ%*Ž ,?g%Ž‘ ,Áile?/P¼I³
PÏ ,P¼2.apf ,ހJ]k4M/?2¬a·| ,<,>V&o¦
·| ,0€5pf×Î1—E¬ ;u' ,P¼—2AV·<¿`g ,P¼2·
·,¿û¼5~44ÓN8¼52ACshõ ,@A3Ô4C ,?A5Cß
n,6699 , k4a8›?[¼­˜¹=ÅÆAr ,’º—A 。<¬uœ?
Sa? , †– “· ”°3%·? ,`V32·`?¿` ,"7à`78 ,×Î
]f—Ý° 。Sasn°Y , S:A¿`Pù ,\ڗo^·5¿ª ,ñ
"%g , 《Œ‡ · ´Sµ 》úÛÜ 《S‰ÕÖ 》FtèÉ9"²G,õ:;º
F• 。

一 、 關於 《 漢書 · 藝文志 》 與 《 文心雕龍 》 之抒情

《 ·´Sµ》“v¼”a`­,] “u´¼”a “《§》”­,>9‰á:


W Œ‡
“《‡》á:‘§Ôµ,ÓøÔ。’ç<¶a‰,,<Óøakô。=>Ô·a§,ø
>k·aÓ。 ”²&l§Ó%¼,]<¶aùÚù5¿ô,7¼ù5®†ú“
U,%¼­·Ç4Óú·Çk<5ùډc, < 《>§Yê》ñ§¶?VC,¦
is¼­Ôµ¿`5@A<k0­d>¿ªA=^o¦5‹º。]%,“u´
¼”a“§B¼”©\º: “J*Gó¶C<DÓ÷,]%AgEaF,±za
G,Ó,]<¶, ¶·<ô, —’NWGÜ,µHI›。 ”£Ue《§》a“ç<¶
a‰,”, 《¯|z$ 》a 《ù` 》á:“*`a8 [g,< ]¶s¤。”? 《S‰Õ
Ö·<J》=á: “《§》ÛÔµ,Køu《‡》,L《G》M‘p’,NOPr;Q&¬
=,穏ÀR。 ”?ÛÜɺ《凷S‚》0T2·“§Ôµ”®,>hºË
¼ÀI, Áf”5“§Ôµ ”,®†Þ “L 《G 》Mp,NOPr ”no起€ï,2

? , :《 》( : , ), 。
:5¹ƒ ïUBf SŽÝBf ({ ?¾‡T 1994 & w 1
? :《 》( : , ), 。
@A ¯|z$V=BC ({ ?/¼DY53}~ 2007 & w 67
? , :《 》( : , ), 。
Û܃ VSWf S‰ÕÖf ({ ¼DS53}~ 1958 & w 22
30  人文中國學報( 第二十八期)

《 》,gä;B《/G》、Yß《X》úV《Y》;<>2·p,°éƒiAB
· G
Þ[,HB、 [、pVg。2Ne¦5 《§Yê 》2äa 《§ 》“u ”\ZÀ>
?,Ú<iA][aONÞ\]aY^,˧@-_3]7,U¿ûM*;
,›,ÍƦõe¼b‰n`’a5Ib、 `,P4Ó, nÚ, ²] “§Ôµ ”
a“µ”5-, ÛÜ5f”;`cd。GW《S‰ÕÖ·Q»》=: “e]H<,
°›‘ÔN¬µ, SN¬Ô’;o¹´H, °›‘`öl, Oö™ ’。"Ÿ›+Sa
Q°。Ú°µ¬<ÔS, `l<O™, 7û:afg, ÊSa®‹。 ”?>2·
“µ¬<ÔS”,nÚ°]µš、­4PTh,$syAÅi5b‰jW起1Þ
8k,›Ž%ÔS55/?fv,ÔS3—ŽoAÕÖa],=;o`,:l
aY^。2N, 《S‰ÕÖ》;`Ž3Fi0­05“µ”,°3%`bamn,
‰Caop, N8—’Jq, `Ó]?<Õ]Ô, ]%S3rI<3, ,¼8À,
!ÕÄAkÿYaS。
W《§》ð§B, 5s—, ’·*K’t, ìlðuÄ。 “§B¼”U›:“^
á:‘—Ó<=·aB,v“ªB,’NsYç。’”ëìd´µOp˜wDB
§Ôµ5^Á, ÁºðHá:“—5 《§ 》,’NÔ。”Úhô>xg:“´µa
,wpyz, {GÓø—C]Ñ/, 5《§》a|}¬~K, <¼ÞµaBi
。”˜w、€Yç、IPJ“—5《§》,’NÔ。”‚ƒ 《§》5š~Ka|³
„,YQ…€, z†“, “ÓiBNG,‡AˆüP§a”,GÕ,!‰k3
áf、 Š‹,N8Œg5‘Œ、 —K[FNd5iŽ, ¿`‡=AWo^S
|›5¼€°\,Ø°ghƒOg5kR。1*5ø€)` “§¼a
B”ú“O¼aB”, ";`¥ˆl《§》、 P§NdOBaÂg。 ? 2N “§
B¼”éÎP¼is¼­ÌÍ5`,ê´a®, 2ñU5Y%?/S5a¿
`íî, 2N,=《Œ‡ · ´Sµ 》;`¥ˆ‘ne?/¼SôŒ?ìM’
“e,Ÿ¿`5^Á。
<《S‰ÕÖ》aS¦¹,ýÑ 《m§ 》=,Ês 《¶C 》=,=Ês 《)B 》

? , :《 》, 。
Û܃ VSWf S‰ÕÖf w 15
? , ,
W]5ŒB5ˆC“]Ó§ µ" yBGOÓ§ 。
從《 漢書·藝文志》 、《 文心雕龍》 看中國文學之抒情與敍事兩大傳統之關係   31

, 《 》,
= ŒÌ°s Y” = M¶¯çâUe Œ‡ 《 ·´Sµ》a“§B¼”5FÜ。
<kis“Sa•–”5《Q»》=Þ《Fœ》=, ~ô“”ñ] 《Œ‡ · ´Sµ 》
a“u´¼”ñ“˜H¼”d “§B¼ ”5Á—ˆC。ÛÜ 《S‰ÕÖ 》²AEì
5f”ú)€, ’Nþv“§B¼”7W 《§œ 》‰k<3。ç<ÛÜ 《Fœ 》=
›:“BYӔ,°《§》ó>8。”?nÚ¯ºS¦¹&˜Ì=adÉ,ìÎZ™
《Œ‡·´Sµ》aI˜,《§》%“§B”aS˜。
J《§》<•, 《Œ‡·´Sµ》ñ]BšÑe̖­ë:>DA†“Ba
ò、›œBaò、 ¿€Baòú¡B,¦%,¯º²] “§B¼ ”59‰,¼ï
ðš、èX½Šáf、 Š‹、œž、‘Œ、—K[FNd,de,áf、
Š‹、œž、‘Œú—K[FÞÑ]†“Baò,Ú°BäÉ]›œBa
ò,î3]ÈÉ5;I,¶]ñ†“JŸd—K[FBA2jM,2NÞ
†“、—K[FyA2) 。9a,is “MBaF ”5†“N•,áf、Š‹、
œž、‘Œ、—K[FNdàÄe./N85ŒS:5Û¡c,Á¢¢
e%–《§œ》、 《zO》H“G£”ôo,N8~K¿`5¤3gh,>S:5;
°]e> VgaOB, °¥lƒS5ôŒ5њ。
ùyf;, ¯º“§B¼ ”a9‰,©Od:“J*Gó¶C<DÓ÷,]
%AgEaF,±zaG,Ó,]<¶,¶·<ô,—’NWGÜ,µIH›。 ”
"®m“,]<¶”a¿`, ùyW“¶·<ô”[¦Š, %°,¿`3’–Œ&,
W"’µš、 èÃÄ>ó、 0€、b¹ˆO¹¿`, ¿`%Wo¦Óöa “· ”2
žô5。–《S‰ÕÖ》[d 《[p 》,=,=“”?/§Ó¿`V—&[p¨
ã5D¸S„PÏ, 《S‰ÕÖ·[p》=`û:“《§》S§¨,¿©u,>F
º《^》,X½p¦。ª—NGÝ<Bu,[n<pü«?ç[g,°;pg,
起°。fg, Í­Nä·; 起`g,#jN¬"。起`,çp¦Nó;f,ç
[éNk。 ”瑏瑠<’¹nü,[p°ìd·,"ñ]­O?/S5¿`^Ág,°
†Á起¬®5…¥。2N, ?/Ö¿`,Þ灷, %gŠa°+],Va°•

? ,
Û܃ VSWf :《S‰ÕÖf》,w 22。

瑏 ,
Û܃ VSWf :《S‰ÕÖf》,w 601。
32  人文中國學報( 第二十八期)

, ,
i ²]"–Pâ²G =—’¥<—Å° 。
›¯《SB》¡Ú°: “§¶`<±²”,瑏瑡’%,ÁiOð:“5ÌON³Y,
´Ü|<Iµ。¶dï]·µ,¸&_]¹´。 ”瑏瑢’¹¶¸,ÞW,O,|³
YIµ<žô, 㒺€<€a¿`。 《S‰ÕÖ·|q》=º:“%NTƒô
´,
Ö§a`»; ¼¼½¾, ¿Àa‰Á; *“¯¥, |Ÿaµ?; ÂÒa, 3Ä
a‘À; ƒA>|,|A>c; `N|Å, ON`ô。,ïì?Æ;, ÇkA¬Á
‰。¤¥GÞmÉuÈ, –ÈÞ´6:Ï«! ”瑏瑣`N|Å,ON`ô,E숋
ºe`ú|, °3%¿`ú·5™m²G。 《S‰ÕÖ·ð£》=›:“ç>
`É, °¿Ê<-,; ºV¾, °ËÌ<P­。 ”瑏瑤·ú¿`KLÍÄ,¯,P
N`”。
《S‰ÕÖ·<J》=ä3:““ç<OY¦,`Û]Îi,<OLçÏÐ。
эÄn, ç҄]Óã; ,—Ôt, çâ^ÎÕq。ü‰<‰S°·Ö,WS
<ò‰° ¦ ­。 ­ ¦ s O,° ¡ [ — <;ù I ` Õ 4 ¶,S € Á ×,7 > +
Ø。”瑏瑥<O2¦õ35`,,ÞÞ<â5ñ¹Aýš²G,ŽÔa,ÓÞo¦5
·WÙÚ; 《S‰ÕÖ·ÛÒ》=›:“WÜÝaÛÞy,~>VE,S—Õß,<
;Í·m; à¢S|, Ûa¦! ”瑏瑦《"ñ》=›:“F¿añ,$<|,Ú9
†NZS, ·Í<`Š, 2Nj¾•, <*Hᯰ。 ”瑏瑧“;Í·m”?“·Í
<`Š”5“;”3%`;, ä`;,ͪ®Ó¼, ùy·Zm, W"<kÏâ
žË, ’Å`、 ·—’÷`g°。
《S‰ÕÖ·m§》=›:“¼ãv`,U|ä,;,|åµ,ÄNJÚ。”瑏瑨
U°: “UP§æ[,?h‘';>《>#》,=,°çèaM。[D<§,•Œa


瑡 ›¯ƒ ,%’é‹€:《SB‹€》(({:¼DS53}~,2002),w 99。

瑏 ›¯ƒ ,%’é‹€:《SB‹€》,w 20。

瑏 Û܃ ,VSWf:《S‰ÕÖf》,w 256。

瑏 Û܃ ,VSWf:《S‰ÕÖf》,w 47。

瑏 Û܃ ,VSWf:《S‰ÕÖf》,w 240。

瑏 Û܃ ,VSWf:《S‰ÕÖf》,w 378。

瑏 Û܃ ,VSWf:《S‰ÕÖf》,w 439。

瑏 Û܃ ,VSWf:《S‰ÕÖf》,w 65。
從《 漢書·藝文志》 、《 文心雕龍》 看中國文學之抒情與敍事兩大傳統之關係   33

iÎ ?W>‰¦HS,ý<—ä;]ñ|,êëÍ`:MBÔaìí°。”瑏瑩"
–º,Ûܓ=vm¼5`,,7U|ä,,《¨C · ¨q 》á:“t·¼`?
¸、î、<、ï、Ï、 5、ö,vg¾5<ª。 ”瑐瑠v`ajW起1,¬S:0,V—&
þaN·, %°, `ap起,3’€W、 ’ƒde。
《S‰ÕÖ·)B》=›:““çv“aÜ,îð|p`。`N|p,çù
mX; |N`ð, çMù™[。 ”瑐瑡"âUe¯º“§B¼”a2·“¶·<ô”,
“|”,¬S:?A·;ñ,ä3ã’V&·a¿`。~4k4,¼k«¶,
òóŸô,UV%S5a¶起,%k4?·|žÓig`I,<igNõ_5
`I€WÓ·|, ŽAS5CÓ5ÃöSD, %g[{÷。2N ã·^
Á€O¿`^Á, w%ë—Ke5。
æg,>óˆO¹S5¿`^Ág,×Σ¼5`,øù„e,S:a`
,,¶õANی, ÐF《S‰ÕÖ · ú» 》=2·:“çûüý,°þ…V
aÿ; \S!», °¯ûG"a#; $%&', °Ã(ʌa¾; Â)*û,°k
A+,a-; .­/0, °SA´ºa1;mº$ô,°OAµ2a3:"ú»
aY¼°。 ”S¦4Æ,`,ëg,HINGØÃÉ,Ø°çOÁ,ç",U*
S¦, °’N7`,mn起1, ¤85‰Ó6。 《S‰ÕÖ·:h》=:“k《v
¼》、《´S》,÷øù;:、h、7、",œ/a•¯,Ú8<—9g,7`Aç
·,~¬:—°。 ”isÏ;aFS­S¦,ÛÜ$sÒ¢—Þ《v¼》a“§B
¼”AuP57, a2Nš、èêH¸AS9Î> 《v¼ 》, %µsÒ¢`9f
E¬:—a¶ç,ç",FS7i°,`º,#—0Þ÷ø­S¦A2—u
Ø。$¼O¿`^Á, dNñ“`”5bÔi3+-, %°, ¶]`5 ¡ù,›
:M*ù?FS­S¦×Î%ä@¼5,—Þš、èdÛÜPP¼aW‡—
u。ÂÃ<§, >MA—`=>57, —cH"I9。
,ÔN?a, ×%<NˆO¹?/S55¿`^Á, ×A@”*Ž·Ma
A,°Uu…y5“I。


瑩 , :《
Û܃ VSWf S‰ÕÖf 》,w 66。

瑐 , :《
}?f ðBMç ¨Cç 》(¯Ø:¯ØPƒ3}~,2008 &),w 915。

瑐 , :《
Û܃ VSWf S‰ÕÖf 》,w 136。
34  人文中國學報( 第二十八期)

二 、 關於 《 漢書 · 藝文志 》 及 《 文心雕龍 》 之敍事

《 ·´Sµ》“v¼”a`­,¬“u´¼”a“´µ”­ýÑ“《´µ
kë Œ‡
Pœ》;%=”, "H 《´µ¡³^ 》°。; 《´µ 》%;VR,“”?/S?Â
R5ŽüS„^Á, ¡5Œ《FC 》、《DE 》ó]5ü,¦%,isFF[Â,¬
_,ç&3“Ž5”,üg, N《´µ¡³^》Äò, ç 《Œ‡ · ´Sµ 》a “u
´¼”a《´µ》%;VRa,š、è\á:“GHIE5»aI …… çÞ¡J
mW>ŽC, $C·, a¼p, µpNó¿, 3ßNĺ, cÈÉN-¬@,ÎÏ
{N稶。 ”P9/Ï¡JmisðH+…H¬《´µ》5KL5PâˆC。
J《´µ¡³^》8 《jŽF‡ 》NM,µ<,– 《´µ 》­8Ìü?ÌNaœH
Ž‹a“Ž”,s?/o起’[ÀH5·^Á。¦3《´µ 》Y<Ô, O0
µ,,ONeP, ÏÏ55, Q5Ï,RAàY5`,Y^, ——ªNsÞ¿
`’ì。
《S‰ÕÖ·Fœ》=Od:“è^SÛ,°《´µ》sf。”k《Œµ》,《´µ
Pœ》&Ž^S¦ayÔ, ÛܧÂýS, “k《´µ》œ^,Šéô;”,ÀTŽ
^S¦、_éa¶起úxg,ç<> 《S‰ÕÖ · Ž^ 》=,ñ]?/·^Á
a9‰,ŔFU。èVWXYú“Ž·N>\C”, 瑢VSW 《
瑐 S‰ÕÖf 》v
Þ/I,ä3Ûµe《ŽÝ》a· “<Yú²&>yÔ ”; 瑣 mgLZ 《ŽÝ

øK》›:“[@f《S‰ÕÖ》g,µ‡ŠjŽA›:‘¹S°《S‰ÕÖ》,\
Ž°《ŽÝ》,%‡—’—W。 ’MA{]5,=öž《ŽÝ》fa。”瑐瑤ŠjŽ3
%(áŠ\], <《S‰ÕÖ 》1—’ŽN “¹S ”,o+a,> 《Ž^ 》=—
s?/Ž5Ž¯5Y¨Ã。µ<, óŠ\]P9É, m¥Op, ÆA5g%‡;
Âg,Á¢Æf”%‡aDE¬ƒb¬5²n。
《S‰ÕÖ·Ž^》=›:“Ú^Ü(EÞ)_ü,œS]Z,JmuO,M

瑢 :《 》( : , ),w 143。
èV è`a\S‰ÕÖ b cdnePƒÇu~ 1998 &

瑐 , :《 》,
Û܃ VSWf S‰ÕÖf w 288。

瑐 :《 》( : , ), 。
LZ ŽÝøK ¯Ø ¯ØPƒ3}~ 2006 & w 247
從《 漢書·藝文志》 、《 文心雕龍》 看中國文學之抒情與敍事兩大傳統之關係   35


jÔ 7“˜†‚ Fs^¦, 。”ÛÜmìä3¡Jm《´µ¡³^》ñ]Ž^°
3%?/Ž5?gº^Á,MoAôfa¿。›°%_] 《Œ‡ · ´Sµ 》
235‰¹。 《S‰ÕÖ·Ž^》=á:“Ϻ“œa„,_égdaÞ,'O
¹aZ。 ”hi《S‰Õ֝v》Á!jÚ 《S‰ÕÖ\¹iR5eŸPÏ》
›:“《Ž^》=kleÈmñ《ŽC》5/\……¸Açìä3《ŽC》¬S5
ѧ5I˜;ú´<7,›nÚ%óeNQRsçF5I˜9É5¶
ç。”瑐瑥JЌN€,3ñ—KÅ《ŽC》a“M”ú“Ϻ”5'(,ÆAj
M,瑦<is`¦S:5ߎ,
瑐 《Ž^ 》=S¦¹a…Ϭ]éå “|Žaý
Ô,<T¸Ž^·a¿ª,NdŽÃaÞ,ÛÜlÕ¬Ž^7i? “tl
8ºa†”, 瑧"KLfŠŽ^S¦aP),
瑐 ¯º/\, ח¤Ö, ãñ—ªËŽ
RsÅ´2·“S5ѧ5I˜;ú´<7”, <@¼ŽR´,5:n, %
°,3opS¦, 8úÈÉe。¼’N¬ 《ŽC 》03 “’qa 《V£ 》”5
¤ñ, Ú<, ŽRؗªN"s7iaX½。
•ŒOp, „>5Œ, ¡Ú《´µFC^》a5, ¬õMñÂ?i*rY, Ú
°¬Ž‘STѧ, 《´µ¡³^》a7Ø’’st,ð=W《?/œ5Ž5
_«》$s: “Œ%Ï%《ŽC·Q6Ñ^》?Ôd《>§》d《¡³^》,›°
%óðBœ||5+u …… ¦Á¬ 《;%˜w&hê 》?,MN 《¡³^ 》^´
µa;Y]《FC 》、《DE 》;ì 《;%˜w&h 》dA² 《_R 》?,—m*
《¡³^》s©A,ìm《¡³^》?5‘´Há’。°Á¬《Q6Ñ^》?—Ôd
《¡³^》,#ª§d"7µBœ||?ó《¡³^》||aç。”瑐瑨ð³"v
Ô¹hºe《¡³^》5Pâ;; L- 《¹Ú · ò‡》=›:“《¨C》Ò]ðH
aƒ, jŽFŒaݼ°, ¡³aÔÞ%‡Š。FC“、 DEw、àȳ—[Š。
U˜RÎðH?, ?—Fa,œ—FÅ。 ”瑐瑩—KÅdš、èêHNM,Á¢§é

瑥 :《 》( : , ), 。
hi S‰Õ֝v ¯Ø ¯ØPƒ3}~ 1989 & w 579

瑐 , :《 》( : , )。w 413、507。
Åxy# óGçÏB ôԝ¼ ({ ?¾‡T 1987 &

瑐 , :《 》, 。
Û܃ VSWf S‰ÕÖf w 287

瑐 :《 》( : , ), 。
ð=W ?/œ5Ž5_« }( 5k‡T 1982 & w 82

瑐 :《 》( : , ), 。
Šz ¹ÚB€ ({ ?¾‡T 1990 & w 1163
36  人文中國學報( 第二十八期)

《¡³^》,《´µ¡³^》{-?/Ž55_«,ç<,《´µ¡³^》aŽÃ,
à˜S:·a5, "ñÛÜeŸS:5¦Ð9ÉÀ?。
《S‰ÕÖ·Ž^》=*@:“Pg,¡ŽCÔ,¢ŽC·。Ԝ°《å‡》,
·œ°《´µ》°。ŠAÂ|‚、 },s¾ä|'~。wÿ³y, €F-ô;
VçNÈ*, ’ÌONn·。 ”瑑瑠"°Éº 《Œ‡ · ´Sµ》g°。D´µC·
oN&ÉÈ, Ž5aOD€D†‡Nìó,"ñ]?/·5<k6Og9
É。《S‰ÕÖ·Ž^》=›:“îSÛ°8,+lŽ°。”瑑瑡<"–Ž5;h,‚
ƒ擴Œ&Î, N`¦S:YÞy5ê—@,M5“°。
《S‰ÕÖ·Ž^》=$s《ŽC》¦é“¡âPÖ,<·êB”,瑑瑢jŽF
s_Ž‡·‚óeÓÖ, <Rš3"– “·êB”ÓÖ, —KÅoA&F
a¿!
《S‰ÕÖ·Ž^》=Uá:“Úè^sÖ,S&ƒ·,SNo¹,kM<‡。
ƒ?°u!Pm, ·o°起„-¼, äÉ94asP°。?Au¿,·, <@¼
`¿, •C°Þ] …, úŠ°ø]—w,"U…¦a-°。 ”瑑瑣OŽ‘èf,
“kM<‡”7ŽRa†t,¶",ùy†ã“‡4Þï;ˆÂ。2N,《S‰
ÕÖ·“p》=á: “(、‰å·,è¬《VŠ》;<&_‹,kD²Å。”瑑瑤?P
a·, W]ST—¬Q, _²—ª>Œ, <^®°UÑ]EÛaӎ,k
ÛÜ"–ïô, ޗKÅë’%。
《S‰ÕÖ·Q»》=á:“ç《´µ》,ONeP。”瑑瑥SOÏÏ55,ª^
rY, ÛÜ1 《´µ 》,ۆ%ä 《´µ¡³^ 》。《´µ 》Éò]ÛÜ2Fa
《Bœ》a,,@²Î“ÔAê”,U‘n“ÔA|”,瑑瑦"ËÁ˜‚郎R͐


瑠 , :《
Û܃ VSWf S‰ÕÖf w 283》, 。

瑑 , :《
Û܃ VSWf S‰ÕÖf w 287》, 。

瑑 , :《
Û܃ VSWf S‰ÕÖf w 284》, 。

瑑 , :《
Û܃ VSWf S‰ÕÖf w 286》, 。

瑑 , :《
Û܃ VSWf S‰ÕÖf w 2 》, 。

瑑 , :《
Û܃ VSWf S‰ÕÖf w 15 》, 。

瑑 :《
{Å%“\ [·òOÞPSô ——— “ ” 》(}(:ySÅ3}F
ё œ<;S: ¹

— 2016 & )。
從《 漢書·藝文志》 、《 文心雕龍》 看中國文學之抒情與敍事兩大傳統之關係   37

, 《 》
€3¥S: "¬ S‰ÕÖ T¸`¦S:O’ ÆA2¶õ "’Û%ÛÜ , ,
¹Sa,YPÏ。
Û܅¥`¦S:a· ,《S‰ÕÖ·“c》=á:“*î、”•,ð–[
{,W>ê·F^, O²—ü, ɓaŽ°……w、 àòc,ÄN·U。>·°
V<†, >ƒD°X<˜。 ”瑑瑧 《S‰ÕÖ · <J》=›:“d™š±i,M›>
]。W>‘œOg, `¶ž, ·F^。 ”瑑瑨
"Vèìd“·”, ?F^, ?V<†, p3"­S¦â‡Yg, >·@
†o^^C¿ª,¦%Uy·†,’·^Cao¦<jg,ò]Ž^·a
g¦。
8]·, iùyNSO[¦, ŽMoŸSON Ç]O€³®ab。 《S
‰ÕÖ·Q»》=á: “}¡Îó,NSOs¿;áÉ¢£,NASŠ¨。"·Ä
+SaQ°。 ”瑑瑩《S‰ÕÖ·Fœ》=›:“ç《o》hÜ?、OS,Ô?·ü。”瑒瑠
"žd·?SO°ÎÔh5¿ª, ’NÁôga¤I, MÞ§Ó[Ý。
<“Fœ”2“¦Au ”a,:“V°·l<—¥。 ”·:›,M5ô
®,°’NÃĦ¥—œ。ç<,《S‰ÕÖ · ç§ 》=2·:““ç•籙aÅ,
7¨*©ÿ, ·Nª», N¦œ。 ”瑒瑡z)aN“·l”、“lŽ”aEÚ,§‡a
·M¶¯起𓪻 ”i*, ÐF†MÄ “¨Œ ”X5,2N,,Mù3YÍ
¢«。ñ",P€|¼eÚ]‰,2N,ÛÜ$sÒ¢ “N¦œ ”,“>¬A
Ì”,>ù)°—’Þœ‚P^÷W,#—0 “·Åº­,OÆ®¯,’{œ‚,
<AöS:”, 瑢W>·PQ,
瑒 ÐF˜¹ºP<U°­,ÓOÅÆF¾1a±
±,¡’{œ‚, ØñS:YA啟%,\Ú,"²²3ñ “Ž^ ”S¦5Z…,=
WŠ1#§BPS¦。
F"Nœ‚sM÷S:5½E, _Ϭ],M’l, W 《S‰ÕÖ · ð£ 》


瑧 Û܃ ,VSWf:《S‰ÕÖf》,w 213、214。

瑑 Û܃ ,VSWf:《S‰ÕÖf》,w 240。

瑑 Û܃ ,VSWf:《S‰ÕÖf》,w 15。

瑒 Û܃ ,VSWf:《S‰ÕÖf》,w 21。

瑒 Û܃ ,VSWf:《S‰ÕÖf》,w 30。

瑒 Û܃ ,VSWf:《S‰ÕÖf》,w 31。
38  人文中國學報( 第二十八期)

=› :“ÈÉNsºŽ9,³´Ÿc;µ、¶、%·,Þ 《¡³》—Š。”瑒瑣z—Š
Î《¡³ 》,° >  · — ’ ¸ l;《S ‰ Õ Ö · ð £ 》= ›:“W ¹ Ì ·,u ]
《G》、《X》g°。”Uá:“º"Ì·,!Μ‚g°。”2·•Ÿ “Ì·”,ì»
《V£》a·,tNu!Î《G》、《X》dœ‚,ÛÜ÷øa#$,nÚÓ3]
>ŽR5óÝ。 《S‰ÕÖ》?åA—’ˆÑ¦õeÛÜ/2·Keù、Eì
ù5Û%:

管、晏屬篇,事覈而言練。(《諸子》篇)瑒瑤
其取事也必覈以辨,其摛文也必簡而深,此其大要也。(《銘箴》篇)瑒瑥
自賈誼浮湘,發憤 《弔屈》,體周而事覈,辭清而理哀,蓋首出之作也。
(《哀弔》篇)瑒瑦
夫文小易周,思閑可贍。足使義明而詞凈,事圓而音澤,磊磊自轉,可稱
‘珠’耳。(《雜文》篇)瑒瑧
及光武勒碑,則文自張純,首胤典謨,末同祝辭;引鉤讖,敍離亂,計武功,
述文德,事覈理舉,華不足而實有餘矣!凡此二家,并岱宗實跡也。及揚
雄《劇秦》,班固《典引》,事非鐫石,而體因紀禪。(《封禪》篇)瑒瑨
又郊祀必洞於禮,戎事必練於兵,田穀先曉於農,斷訟務精於律。然後標
以顯義,約以正辭,文以辨潔爲能,不以繁縟爲巧;事以明覈爲美,不以深
隱爲奇:此綱領之大要也。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
巧,空騁其華,固爲事實所擯,設得其理,亦爲游辭所埋矣。(《議
對》篇)瑒瑩


瑣 Û܃ ,VSWf:《S‰ÕÖf》,w 46。

瑒 Û܃ ,VSWf:《S‰ÕÖf》,w 309。

瑒 Û܃ ,VSWf:《S‰ÕÖf》,w 195。

瑒 Û܃ ,VSWf:《S‰ÕÖf》,w 241。

瑒 Û܃ ,VSWf:《S‰ÕÖf》,w 256。

瑒 Û܃ ,VSWf:《S‰ÕÖf》,w 394。

瑒 Û܃ ,VSWf:《S‰ÕÖf》,w 438。
從《 漢書·藝文志》 、《 文心雕龍》 看中國文學之抒情與敍事兩大傳統之關係   39


¯ºS¦Þ¼ìð·KeEìù5G  òOgq*SO½™‰ÂS: ¦ ,
, 、 , ,
% ·¾ ·Md·¿5†´—’@” ig?ÃÀS HIØÁÂà FcAÄ,
·51R, °4pW>“5‰c。 《Œ‡·ÈmÑ^》CÐ:“¹á:—
KÅ、 ÈÉêH …… "g‡h%HA|ŽaŽ。ÅSý<·¾,ÉSœ<·
Z。”瑓瑠²]Ft\7iRiŽ,NdFtäÓS¦a·、`,ÛÜ[Uˆ—
éå“·¾”, Û%·ùy,M、 ·†,SO°ym2, ѪËSo‚起b¬5
Y^, ôÅrY5Ã*。
《S‰ÕÖ·m§》=›:“Ò­ä·,—´Æma™。”瑓瑡§Ó°oA·
ù,¿ô­4ށº·WyǗ’`V, ¦%,is§ÓS¦, >·éA=Y
ÈÉù, n[x$Z,2N—´[mK^,N´fŠ§ÓS¦aPÏ。《S‰
ÕÖ·ùü》=-:“‘Ê ’g,ü°。ËONü;,PÐNä·°。 ”瑓瑢–?’
NÌÅ, ’¹FtçiÍÎ,©A2ä·, —Ï>·5ù)。
《S‰ÕÖ·¹®》=›:“‘ê’gÊ·。”瑓瑣oAÐ職ʌ5;ñ,Þ
“ÔAê”;a,《S‰ÕÖ·:þ》=á:“·Ñ>Ê,°ÒÓ<—Ð。”瑓瑤—¼ì
Pg·55…YÔ 。
9<Ôa, ÛÜʯ《´µ¡³^》5Ž5·Ç, ¬,ü《S‰ÕÖ 》?h€
eÅÆ5·5W‡,U¥s>S:55…†bÔ。8]·úigÛ¦;
hHŽRóÝ, ?gÞ¿`a²G,>MÕÐÔ。《Œ‡ · ´Sµ 》a “u´
¼”a《´µ》%;VRa, š、è\ðHú¡JmŸ 《´µ 》á:“A2eÖP
«”,ŽR€,ŸOÆY:ƒÀH5`,, ŽR58`%Y,>×&, 3<k—
e­Y5Ž5。
FcNØáaDY§¼Ààmsé,~’NþvÃg¯º;Å。À0 “ô
‡”, ‚눶õ>QpÙ45I˜‰à, QR¹A2—s, HI¼ùƸÚ


瑠 V±Â ,@Pf:《Œ‡》(({:?¾‡T,1965 &),w 1386。

瑓 Û܃ ,VSWf:《S‰ÕÖf》,w 66。

瑓 Û܃ ,VSWf:《S‰ÕÖf》,w 271。

瑓 Û܃ ,VSWf:《S‰ÕÖf》,w 326。

瑓 Û܃ ,VSWf:《S‰ÕÖf》,w 571。
40  人文中國學報( 第二十八期)

, , , ;
Æ+ ¦% —N>pa 3Û]epna`Ü <íXpR°&.¼k7%
,JÚ0­, ¼aÝÞ2, Þò ßC, ›', ¼kHIz2·Ä¿, °3
ë’Ât;。µ", “åa|Þ"¬_í5no, ©s+®<Ô, °3%J9
úR¼Kß、 ¾2a2, FcAà°=æ, Ž"<²! 《¿Î€ÚO》·:“á’
âã, kk2, Å><。 ”瑓瑥†”XøäG ,,°å›æçËÀ0<k†è
,,《,|—¬B》›:“9M¼aÏé,7êë<¿ì……@=íaNy,ªí
îasï……ð>ñNgƒ, ò|7]óÏ。 ”瑓瑦ç<èÚô¿õ,yATö
4ˆ, ѪË_í,Í÷øJ¡5¡t,]%—fùd,À0 《åú 》›:“ûÚ
J¬, 4üû,。 ”;瑓瑧%°¿ì,ؗkE°PNs±。<¬·Ç¯FtJ¡ý
Î,Náð w – b ‰ þ ÿ 5 f W,> 《B ! y k ^ 》›:“ª " “ ‰,# $ %
€。”瑓瑨N“¾&'”5(àJ[,48ô起·Çe),]%,*ú、cij、X+、
À,F、 ¡-、LH.、 ðH、 (à、 “/、˜,、01、*2、、%¼、3Ð、%
G4, PP,›%,Ÿ“5p—56 ”5»·Ð,æA 《ŽC 》、《Œ‡ 》N8a
g’@¼œ|, ¬>Õ, Óµ87€。À0《8à%;ý 》a,›: “’&2
¼·, õô¬uœ。 ”瑓瑩 ÀàmÀT 《§œ》d 《´µ¡³^》a5,„>ñ 《Ž
C》、《Œ‡》°=™fÀÍ5²f。µ",À§7¿`ú·[‰Ša‚Ó。
ýy, À³ìdøŽa§,ÐF 《9¯ž? 》2ø<C*Ž¼|,ÞA·(
Ð]ST, ÀàmÎö:­›:P¼,¿ô> “8Ô@¬,J_Ó© ”5¼k
W‡。 瑠

>Ê, À³;ÀŽ‘a§, 《S‰ÕÖ·<M》=á:“=†2—,:¬<M,


>À`f, ?zSD°。 ”瑔瑡f$“S,gŽS¦,*§5Õրx@*Ž·Wú
¼|,"¬À§?,éF 《ø%¼ 》,33] 《Œ‡ · %¼^ 》a8·;< 《øV


瑥 , :《 》( : ,
Ààmƒ 逯AóBf Ààm‹ ({ ?¾‡T 1979 & ),w 159。

瑓 , :《 》, 。
Û܃ VSWf Ààm‹ w 148

瑓 , :《 》, 。
Û܃ VSWf Ààm‹ w 24

瑓 , :《 》, 。
Û܃ VSWf Ààm‹ w 175

瑓 , :《 》, 。
Û܃ VSWf Ààm‹ w 96

瑔 , :《 》, 。
Ààmƒ 逯AóBf Ààm‹ w 177

瑔 , :《 》, 。
Û܃ VSWf S‰ÕÖf w 543
從《 漢書·藝文志》 、《 文心雕龍》 看中國文學之抒情與敍事兩大傳統之關係   41

》 《 ·±G·ŠÝ》Nd《¡^·SFu&》aCº;8]>《ø*
| 7#$ §œ
2》°,8Î《ŽC· «BÑ^ 》。À0@~M]*Ž¤‘,ø\>›_«¶,
uO°hMJ9ÀÍ5,C, "DP¼8起eÀ³b‰`,ajW。
ŒV,[py*a§,Š;《§œ》a[p,,¸AI*¬=ý, <À0°—
Ú,[p¨ô8>¨¯, ôkFÒùg„。¬QpI˜EFa•, ²œGÒeÀ
0“å5¼(`ê, ç",W>õ§,ìÃÄ>,Ãoaò|°¼(„e, Ž;
QR[naT+,,Íò|‹7Þúf½ù、·ùE¬ƒ—”a¶,Áô
g²]3‚a¤˜。
《×÷‡·¶µ》›:“+mu&,H>îûI&J,ÅKLM~,–€22
ð°。îp|,N½Nœ, ¯OۇPGDò¥,NsǪ。j¶Ë}Qò
¿pFBÒ*RîS, iTUKL、 p|VWXaÛ,U)B。 ”瑔瑢"CСÒ
]À³¬_a&, ¦%"–hxù5´<ÕÖ, \.33õ。$"’N§¨, q
ÃÞS?, KL’NMÄYZ’D,\Ààmô¿ “b6 ”、“çà ”,¬YJÚ
?,óŒÌ[, *¼Š,,Á*›¦ú‰CÎ,óJW5\Ö, ’·’|—ƒ¡
`,a]^。
>《‰_ƒVÉs=-{¥IƜ`a》›:

我不踐斯境,歲月好已積。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微雨洗高林,飇矯
雲翮。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伊余何爲者,勉勵從兹役?一形似有
制,素襟不可易。 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 終懷在歸舟,諒哉宜
霜柏。瑔瑣
、 ,
,“?Ô§ õb§¤8îl§PW‡cd‰˜57ief À§â¿,Í5
,ó,]%=? “j"j“6,¥g?ûh ”,@%iX2Å,°;A[p5i
*,
À³b‰5¥yú“?, ‡ÉÚK¯,78 “3ñ ”、“¿j ”d “2k ”P,Ó


瑢 :《 》( : , ),w 983。
lHn ×÷‡ ({ ?¾‡T 2017 &

瑔 , :《 》, 。
Ààmƒ 逯AóBf Ààm‹ w 79
42  人文中國學報( 第二十八期)


W]>b¬*ŽS„omÀH Þ>®%;¹ i—F$soA[p5;ñ , ,
“ ” , ,
"–ŒÓ Ón 2¿ûç·ù?·ù %—Ô<r5 ›ç%À0§Ó£
·ú¿`[‰Š,
NolpÒÙaÓé!<"PϬÀ§?oAÌÍù,ãN
Pé°。

三 、 關於 《 漢書 · 藝文志 》 “ 九流十家 ”
之說於抒情 、 敍事之意義


    ²]?/Ö¿`ú·5PÏ W]óu]>ÛÂ5<úS„ R { N ,
, , 、
€ QR¾]8qˆC ¬¿`5rsù tuù v3®dA'ù˜Ñ§ N 、 ,
、 、 、
d·5˜¹Y “¹Y FÒY Uƒùd­Û·Ç˜o Þ«QRI˜5 ,
+u¤8wx ,ç" , ,-­®¯àÄ?/S´5Pâ¯) ,>D——ÄE¬
ƒy§59 É 。 z ¸ A 《í 》、《£ 》· Ç a © - 、« 8 ,? / S ´ ù Ú Y s
£q 。
《Œ‡·´Sµ》A“ÿÂ;R”a®,mmºe˜H;R,Øst†‹z
>?,RHß®R, ›Ë¼‰kÛ{。 《Œ‡·´Sµ》a“˜H¼”›: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爲也。”然亦弗滅也。閭
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
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蠭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
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
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
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
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
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瘉於野乎?
從《 漢書·藝文志》 、《 文心雕龍》 看中國文學之抒情與敍事兩大傳統之關係   43

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瑔瑤

N†–;R0rbÎß®R›,R "73]ÀÑÊ5‘ 。
《íH·_|》=A2· “ßß®N$|Ë”a®,瑔瑥 "=¹ð,Ÿç·:
“QN《§》、《¨》ô},YQš^á:‘ÖÑi,·atz?’ßQá:‘”~
,¦?A˜。《§ 》É A a á:“R R a €,k ] e 。 k — ~ ‚,ƒ t û ˜
s!”’š>„,…>†,QN®‡í>ˆ,ð9>‰,’i¦?˜。”Y¦¯Sè
›'5ç·, UV6¿“ß®R ”Ôӎ。kë 《íH · ÓÔ 》=2›: “ÓÔ;
ÿ,…Ô;v, ŠÔÈ3, úN*‹。”瑔瑦µ<,5í,¸£《íH》?ÅAï×H
pˆÂ5緔€sÓÔP。–ç·¿ª<¹, 0§ìM¿ûÓ;, גha
sÓÔ, ח’—\。 《ŽC·XHÑ^》2《íwÑ^》°®:“ç>ƒ‡; 
ÜÔ, YŒÓÔ°。 ”瑔瑧¦%,›–7i5ÑÖ,?g3¤5€S,Ø%èàù
5,Þ*ŽèMeΒì,2N,z£›,­SO,-s “ß®R ”Ô,’ª=
^fŠM¶。
《ŽC·XHÑ^》2《íwÑ^》Od《íH》:“NŽðHa»,Nm
《XH》a<。《è》、《‘’H》aò,ӀӒ·M。ÚÏò‡VO,ä·
­`, *“–Q、 ö,¡\_”5—ªJ”Ä°。 ”瑔瑨《íH》֒·Ma“€Ó”
N•'QösµI, 2I*Ãö½™’·’2—*>2,Pp—ç% “–O'
Ó,pw—®ga2Ò° ”?Ò¢Þ 《½H 》2· “÷Öä¼Þ ”,起, ¤8ðH
°¬>ü˜ú™XaÑ, »!䚕ÇS。<¬óò,o, SÒç·, ›Y>
M,œ¼wœ, º™ë3,’N_¬òk5¥wpÝ,©ªYC>p,《¹
Ó· (à 》›:“Há:‘N¨ž¥,N¨žw,N¨žÔ,N¨žÓ。 ’”瑔瑩õMØ
Þa[“,]%4ÕÄ,Ÿ£*ŽŽMx„5 ¡,ˎM¢¸]”®a


瑤 ÈÉÂ:《Œ‡》(({:?¾‡T,1963 &),w 1745。

瑔 6û£Â,%{¾ÏB:《íHµ》(¯Ø:¾ÖGÓY53}~,2011 &),w 298。

瑔 !í¤Â:《íH‹€》(({:?¾‡T,1961 &),w 947。

瑔 —KÅ:《ŽC》(({:?¾‡T,2013 &),w 2594。

瑔 —KÅ:《ŽC》,w 2144。

瑔 Û#¥Â:《¹Óç》(({:?¾‡T,1999 &),w 484。
44  人文中國學報( 第二十八期)


? ÁÄ5*Ž·(µ"<\¦§O? 。›ñ]QR»¼ú《´µ》jÔY
ÆàÄUƒ¤8¨ø5-©,ß®Rª„÷øeðHÕ¹,¤<8]Ë “eÅ
,O,+Û=í;P¬¯Ô,ªÀ«¬”瑖瑠5 《´µ 》Y·!°ÞÎÇ»ùú­-
ù,ý]“"—,%N,9—,%N”5è’a?。<®Ÿ《éS9X€ 》,
­(:V;_)a“ß®­”ä3:“《‡》á:‘ çaÔ,»¼¯B。’Uá:‘°|
±²’,%ß®a—’³°。Pgï•`a´]¯œ,瀃½´,Nﵶ|
O,m>G÷<Wa。8]·Ô'Ó,—¬ž°。$PÑ<Ea。 ”瑖瑡®Ÿ°
6-eß®RÔa“”~4õM5¿ª,[ 《Œ‡ · ´Sµ 》5%¸¹ï=^
&m¿c。
<š、
èêH“ŠQRaYº,¬ 《Œ‡ · ´Sµ 》0C”QR “]p©s
“”,Á¢ÀTQRPÞß®R—ª;ca·M,µ<quß®Rap起úo
»,3%> ?UAa;。¬>;h?, *ŽA—’Ó¼5铈C, *Ž5·
M—’½Í,<ñ]*Žç¾%NÏ55h€,°#ª1–»¼aÔ,Fcß
®RÉ¿>?,•g[À,w3%!o¾®, yÁ‚3Î。›°äøe?/·
5,Mù†´,éå“M”,èàù·°\«ðOk, ÂFÂðyÄã, 2
N*Žúß®—’•ó, yAÅÆß®RÇ%çp, yA 《´µPœ 》d>Ƚ
Žo^·5Šôù。
$¯º¹v’µ·ú¿`%—’÷`5, uO,?/Ö¿`°%Éf¬
·M_«¯5¿`, %°,
3ä$s%è`?»`。

(作者: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瑠 , :《 》,
Û܃ VSWf S‰ÕÖf w 287 。

瑖 , :《 》( :
®Ÿƒ @}ÐÏB ®ŸL‹ ({ ?¾‡T 2001 , ),w 1893。
從《 漢書·藝文志》 、《 文心雕龍》 看中國文學之抒情與敍事兩大傳統之關係   45

Á * ‡ X


ÈÉS M¹¼ :《〈Œ‡·´Sµ〉¹¼》,¯Ø:¯ØPƒ3}~,2009 &。
Û܃ ,VSWf :《S‰ÕÖf 》,
({ :¼DS53}~ , 1958 & 。

@A :《¯|z$V=BC 》,({ :?/¼DY53}~ , 2007 & 。

›¯ƒ ,%’é‹€ :《SB‹€ 》,


({ :¼DS53}~ , 2002 & 。

xy# ,óGçÏB :《ôԝ¼ 》,({ :?¾‡T ,1987 & 。

:j(Â ,)* 、
!¹+¼v :《/ç¹Ú¼v 》, ({ :?¾‡T , 2008 & 。
46  人文中國學報( 第二十八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ajor Traditions


of Lyricism and Narrative in The “Monograph
on Literary Writing ”of the Hanshu and
the Wenxin diaolong

Wang Chunhong
(Lingna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present essay attempts to examine two major traditions in Chinese
, ,
literature namely lyricism and narrative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Monograph on Literary Writing ”of the Hanshu and the Wenxin diaolong. It
argues that these two traditions have a substantial presence in these two sources
and that they have an undividable relationship.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raditions as seen in the socalled “nine streams and ten
” “
schools in the Monograph on Literary Writing ,”which form a contrast with its
counterpart in Western thought.

Keywords :“Monograph on Literary Writing”in the Hanshu;Wenxin diaolong;


lyricism;narrative;“nine streams and ten school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