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55

ANSI/AISC 360-05

美国国家标准

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

2005 年 3 月 9 日发布

本规范取代下列规范: 1999 年 12 月 27 日颁布的《 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荷载


和抗力系数设计法 》(LRFD) 、1989 年 6 月 1 日颁布的《 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
容许应力设计法和塑性设计法 》、其中包括 1989 年 6 月 1 日颁布的附录 1《单角
钢杆件的容许应力法设计规范 》、2000 年 11 月 10 日颁布的《 单角钢杆件的荷载
和抗力系数设计法设计规范 》、2000 年 11 月 10 日颁布的《 管截面杆件的荷载和
抗力系数设计法设计规范 》、以及代替上述规范的所有从前使用的相关版本。

本规范由美国钢结构协会委员会( AISC)及其理事会批准发布实施 。
本规范由美国钢结构协会规范委员会( AISC )审定,由美国钢结构协会董事会
出版发行。

美国钢结构学会
One East Wacker Drive , Suite 700
芝加哥,伊利诺斯州 60601-1802
版权 ?2005

美国钢结构学会拥有版权

保留所有权利。 没有出版人的书面允许, 不得对本书或本书的任何部分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

本规范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基本上是根据公认的工程原理和原则进行编制的,并且只
提供一般通用性的相关信息内容。虽然已经提供了这些精确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在
未经许可的专业工程师、设计人员或建筑工程师对其精确性、适用性和应用范围进行专业
审查和验证的情况下,不得任意使用或应用于特定的具体项目中。本规范中所包含的相关
材料,并非对美国钢结构协会的部分内容进行展示或担保,或者,对其中所涉及的相关人
员进行展示或担保,并且这些相关信息在适用于任何一般性的或特定的项目时,不得侵害
任何相关专利权益。任何人在侵权使用这些相关信息时,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所有相关责
任。

必须注意到:在使用其它机构制订的规范和标准时,以及参照相关标准制订的其它规范和
标准时,可以随时对本规范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或修改并且随后印刷发行。本协会对未参
照这些标准信息材料,以及未按照标准规定在初次出版发行时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责任。

在美国印刷发行

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
2005 年 3 月 9 日发布
美国钢结构协会
献辞

Lynn S. Beedle 教授

本 AISC 规范的出版得益于 Lynn S. Beedle 博士, Lehigh 大学著名的教授。 Lynn S. Beedle


博士在 Lehig h 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已有 41 年的时间,并且荣获了大量的专业及教育工作奖
状,包括 1973T.R.Higgins 奖状和 AISC 的 2003 Geerhard Haaijer 奖状。他是几个 AISC 规
范版本的主要制订人员, 并且长期担任 AISC 规范委员会成员。他在开发塑性设计方法和实
施 AISC 规范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他担任结构稳定性研究委员会主任长达 25 年,并
且在处理和解决各种稳定性问题和开发理性设计规范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使用, 而且其中的
很多问题和方法已经收入 AISC 规范中。1969 年,他创建了高层建筑及城市居住环境委员会,
并且成功地将建筑原理、 工程结构、 施工、环境、社会和政治要素很好地融入每项大型高层
建筑项目中。 他积极参与这种工作直到 2003 年去世, 享年 85 岁。他对钢结构建筑设计和施
工的贡献,将会永远地铭刻在 AISC 中,并且同样地铭记于:钢材工业和结构工程专业领域
中。

想要获得更多的有关 Lynn S. Beedle 博士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成就,请参见由 Mir Ali 编著,


并且由高层建筑及城市居住环境委员会出版发行 (2004 )的《摩天大楼分析方案专家: Lynn
S. Beedle ——传奇的人生》 。
序言

(本序言不属于 ANSI/AISC360-05 , 钢结构建筑规范的组成部分, 而是仅用于提供信息的


目的而包括在内。 )

本规范根据过去成功的使用案例、先进的知识结构和设计实践经验而予以制。 2005 年的美


国钢结构协会制订的钢结构规范首次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 ASD 《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容
许应力设计法》和 LRFD 《钢结构建筑设计规范:荷载和抗力系数设计法》的处理方法;因
此本规范合并取代早期用于分别处理这两种设计方法的相关规范。按照本规范章节 B 的规
定,可以按照 ASD 或 LRFD 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相关设计。

本规范作为一种协议性的文件已经成为一种开发手段, 并且提供一种适用于钢结构建筑及其
它结构建筑设计时的统一性的惯用方法。 本规范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日常作用的设计标准,
而不是提供一种只适用于不是经常遇到的问题的特定标准, 并且这种设计标准可以适用于整
个结构性设计的所有范畴。 .

本规范是由具有广博经验及高度专业性的结构工程师组成的委员会所形成的一致意见的结
果,并且这些工程师代表了整个美国地域范围内的工程师。 这个委员会几乎包括了相当数量
的私自经营及规范化的工程标准制订机构, 其中的工程师涉及到科研和教育工作, 并且这些
工程师受雇于制造和生产钢材的相关公司。 在此,也同时感谢那些 50 多名分别在 10 年工作
委员会协助工作的专业志愿者所做出的贡献和协助性的工作。

本规范中的相关符号、 术语及附录部分为本规范的整个组成部分。 在本规范中已经提供的一


种非强制性的注释说明部分只提供有关规定的背景知识内容,并且鼓励用户予以咨询和利
用。另外, 在整个规范中分别配置了各种便于使用的注释部分内容, 以便于在应用本规范的
相关规定时,为用户提供明确的和实用性的指导工作。

正如在本序言之前中有关放弃声明的相关说明性的内容所述, 相关使用人员必须注意到, 在
使用本规范中所适用的相关数据或建议时, 必须运用相应的专业判断能力来具体应用本规范
的相关规定。
本规范的核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如下:

James M. Fisher, Chairman Tony C. Hazel


Roger E. Ferch, Vice Chairman Mark V. Holland
Hansraj G. Ashar William F. Lawrence A. Kloiber
Baker John M. Barsom Roberto T. Leon
William D. Bast Reidar Stanley D. Lindsey
Bjorhovde Roger L. James O. Malley
Brockenbrough Gregory G . Richard W. Marshall (deceased)
Deierlein Duane S. Ellifritt Harry W. Martin
Bruce R. Ellingwood Michael David L. McKenzie
Engelhardt Shu-Jin Fang Duane K. Miller
Steven J. Fenves John W. Thomas M. Murray
Fisher Timothy P. Fraser R. Shankar Nair
Theodore V. Galambos Louis F. Jack E. Petersen
Geschwindner Lawrence G. Douglas A. Rees-Evans
Griffis John L. Gross Robert E. Shaw, Jr.
Donald R. Sherman
W. Lee Shoemaker
William A. Thornton
Raymond H. R. Tide
Cynthia J. Duncan, Secretary

本规范委员会由衷地感谢下列为制订该项文件做出贡献各个工作委员会成员:

Farid Alfawakhiri Christopher Hewitt


Georges Axmann Joseph Ronald Hiatt Keith
Bohinsky Bruce Butler Hjelmstad
Charles Carter Robert Socrates Ioannides
Dexter (deceased) Carol Nestor Iwankiw
Drucker W. Samuel Richard Kaehler
Easterling Michael Dean Krouse
Engestrom M. Thomas Barbara Lane Jay
Ferrell Christopher Foley Larson Michael
Arvind Goverdhan Lederle Kevin
Jerome Hajjar Tom LeSmith J. Walter
Harrington James Harris Lewis Daniel
Steven Herth Todd Linzell LeRoy
Helwig Richard Henige Lutz Peter
Marshall Brian
Meacham Saul
Mednick James
Milke
Heath Mitchell James Swanson
Jeffrey Packer Emile Troup
Frederick Palmer Chia-Ming Uang
Dhiren Panda Sriramulu Vinnakota
Teoman Pekoz Robert Weber
Carol Pivonka Donald White
Clinton Rex Robert Wills
John Ruddy Ronald Ziemian
David Samuelson Sergio Zoruba
Thomas Schlafly
内 容 目 录
符 号 ............................................................................................................................................ 17

术语表 ............................................................................................................................................ 39

第 A 章 总则 ................................................................................................................................. 52
A1. 范围 ................................................................................................................................. 52
1. 适用于较低的地震级别 ............................................................................................ 52
2. 适用于较高的地震级别 ............................................................................................ 52
3. 原子能应用 ................................................................................................................ 53
A2. 所引用的规范及标准 ..................................................................................................... 53
A3. 材料 ................................................................................................................................. 56
1. 钢结构材料 ................................................................................................................ 56
1a. ASTM 名称 .............................................................................................................. 56
1b. 未经确认的钢材 ...................................................................................................... 57
1c. 轧制的重型钢材 ...................................................................................................... 57
1d. 组合的重型钢材 ...................................................................................................... 57
2. 钢材铸造煅 -造 .......................................................................................................... 58
3. 螺栓、垫圈及螺母 .................................................................................................... 58
4. 锚定螺杆 .................................................................................................................... 59
5. 填料金属及熔化焊接材料 ........................................................................................ 59
6. 柱头螺栓剪切连接器件 ............................................................................................ 59
A4. 结构设计图纸及其技术规格 ......................................................................................... 60

第 B 章 设计要求 .......................................................................................................................... 61
B1. 一般规定 ......................................................................................................................... 61
B2. 载荷及其组合 ................................................................................................................. 61
B3. 设计基础 ......................................................................................................................... 61
.1. 所要求的强度 ........................................................................................................... 62
2. 极限状态 .................................................................................................................... 62
3. 适用于使用载荷和抗力系数的设计 ( LRFD ) .................................................... 62
4. 适用于使用容许应力设计法 ( ASD ) .................................................................. 62
5. 稳定性的设计 ............................................................................................................ 63
6. 连接构件的设计 ........................................................................................................ 63
6a. 简单的连接构件 ...................................................................................................... 63
6b. 力矩连接构件 .......................................................................................................... 63
7. 工作性能的设计 ........................................................................................................ 64
8. 积水的设计 ................................................................................................................ 64
9. 疲劳设计 .................................................................................................................... 64
10. 防火条件的设计 ...................................................................................................... 64
11. 腐蚀效应设计 .......................................................................................................... 64
12. 管截面( HSS)壁厚设计 ...................................................................................... 65
13. 毛截面积以及净面积的确定 .................................................................................. 65
B4. 局部压曲时的截面分类 ................................................................................................. 65
1. 未设加劲肋的杆件 .................................................................................................... 66
2. 加劲肋杆件 ................................................................................................................ 66
B5. 制造、安装及质量控制 ................................................................................................. 69
B6. 现有结构的评估 ............................................................................................................. 69

第 C 章 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 70
C1. 稳定性设计要求 ............................................................................................................. 70
1. 一般要求 .................................................................................................................... 70
2. 构件稳定性设计要求 ................................................................................................ 70
3. 系统稳定性设计要求 ................................................................................................ 71
3a. 支撑框架及剪切墙壁系统 ...................................................................................... 71
3b. 力矩框架系统 .......................................................................................................... 71
3c.重力框架系统 ............................................................................................................ 71
3d. 组合系统 .................................................................................................................. 71
C2. 所要求的强度的计算 ..................................................................................................... 71
1. 二阶分析的方法 ........................................................................................................ 72
1a. 一般二阶弹性分析 .................................................................................................. 72
1b. 使用增强性的一阶弹性分析的二阶分析 .............................................................. 72
2. 设计要求 .................................................................................................................... 74
2a.二阶分析设计 ............................................................................................................ 74
2b. 一阶分析设计 .......................................................................................................... 75

第 D 章 受拉杆件的设计 .............................................................................................................. 77
D1. 允许长细比 ..................................................................................................................... 77
D2. 张力强度 ......................................................................................................................... 77
D3. 面积的确定 ..................................................................................................................... 78
1. 毛截面积 .................................................................................................................... 78
2. 净面积 ........................................................................................................................ 78
3. 有效的净面积 ............................................................................................................ 79
D4. 组合构件 ......................................................................................................................... 79
D5. 插销连接构件 ................................................................................................................. 79
1. 张力强度 .................................................................................................................... 79
2. 尺寸要求 .................................................................................................................... 81
D6. 眼杆 ................................................................................................................................. 81
1. 张力强度 .................................................................................................................... 81
2. 尺寸要求 .................................................................................................................... 82

第 E 章 受压构件的设计 .............................................................................................................. 83
E1. 一般规定 ......................................................................................................................... 83
E2. 允许长细比及有效长度 ................................................................................................. 83
E3. 适用于非杆件弯曲拉紧时的受压强度 ......................................................................... 84
E4. 适用于非杆件的扭曲及弯曲扭曲拉紧时的受压强度 .................................................. 85
E5. 单一角度的受压构件 ..................................................................................................... 86
E6. 组合构件 ......................................................................................................................... 88
1. 受压强度 .................................................................................................................... 88
2. 尺寸要求 .................................................................................................................... 89
E7. 杆件 ................................................................................................................................. 90
1. 杆件加劲系数 Qs ...................................................................................................... 91
2. 杆件加劲系数 Qa ...................................................................................................... 93

第 F 章 弯曲构件的设计 .............................................................................................................. 95
F1.一般规定 ........................................................................................................................... 96
F2. 双重对称紧凑工字形构件及围绕主轴弯曲的槽钢 ...................................................... 97
1. 屈服 ............................................................................................................................ 98
2. 侧向扭转压曲 ............................................................................................................ 98
F3. 相对于主轴发生弯曲且具有紧凑腹板及非紧凑或细长型翼缘的双重对称工字形构
件 ............................................................................................................................................ 99
1. 侧向扭转压曲 .......................................................................................................... 100
2. 受压翼缘局部压曲 .................................................................................................. 100
F4. 其他相对于主轴发生弯曲且具有紧凑腹板及非紧凑翼缘的双重对称工字形构件 100
1. 受压翼缘屈服 .......................................................................................................... 101
2. 侧向扭转压曲 .......................................................................................................... 101
3. 受压翼缘局部压曲 .................................................................................................. 103
4. 抗拉翼缘屈服 .......................................................................................................... 104
F5. 双重对称及单一对称的工字形构件,其细长腹板相对于主轴发生弯曲 ................ 104
1. 受压翼缘屈服 .......................................................................................................... 104
2. 侧向扭转压曲 .......................................................................................................... 105
3.受压翼缘局部压曲 .................................................................................................... 105
4.抗拉翼缘屈服 ............................................................................................................ 106
F6.工字形构件及围绕其次要轴线弯曲的槽钢 .................................................................. 106
1.屈服 ............................................................................................................................ 106
2.翼缘局部压曲 ............................................................................................................ 106
F7. 方形和矩形管截面( HSS)及箱子形状的构件 ........................................................ 107
1. 屈服 .......................................................................................................................... 107
2. 翼缘局部压曲 .......................................................................................................... 107
3. 腹板局部压曲 .......................................................................................................... 108
F8. 圆形管截面( HSS) .................................................................................................... 108
1. 屈服 .......................................................................................................................... 108
2. 局部压曲 .................................................................................................................. 108
F9. T 字形及双重角钢载荷位于对称平面上 ..................................................................... 108
1. 屈服 .......................................................................................................................... 109
2. 侧向扭转压曲 .......................................................................................................... 109
3. T 字形的翼缘局部压曲 ........................................................................................... 109
F10. 单角钢 ......................................................................................................................... 110
1. 屈服 .......................................................................................................................... 110
2. 侧向扭转压曲 .......................................................................................................... 110
3. 支脚局部压曲 .......................................................................................................... 111
F11. 矩形钢筋及圆形杆件 .................................................................................................. 112
1. 屈服 .......................................................................................................................... 112
2.侧向扭转压曲 ............................................................................................................ 112
F12. 非对称的形状 ............................................................................................................. 113
1. 屈服 .......................................................................................................................... 113
2. 侧向扭转压曲 .......................................................................................................... 113
3. 局部压曲 .................................................................................................................. 114
F13. 梁及立柱的比例关系 .................................................................................................. 114
1. 孔洞的缩小 .............................................................................................................. 114
2. 适用于工字形构件的比例限制 .............................................................................. 114
3. 覆盖的钢板 .............................................................................................................. 115
4. 组合梁 ...................................................................................................................... 116

第 G 章 剪切构件的设计 ........................................................................................................... 117


G1. 一般规定 ....................................................................................................................... 117
G2. 具有非加劲或加劲的腹板的构件 ............................................................................... 118
1. 标称抗剪强度 .......................................................................................................... 118
2. 横向加劲肋 .............................................................................................................. 119
G3. 张力场作用 ................................................................................................................... 120
1. 有关张力场作用的使用限制 .................................................................................. 120
2. 具有张力场作用的标称抗剪强度 .......................................................................... 120
3. 横向加劲肋 .............................................................................................................. 121
G4. 单角钢 ........................................................................................................................... 121
G5. 矩形管截面( HSS)及箱子构件 ................................................................................ 121
G6. 圆形管截面( HSS) ................................................................................................... 122
G7.单一与双重对称形状内的弱轴剪切应力 ..................................................................... 122
G8. 具有腹板开口的梁及立柱 ........................................................................................... 123

第 H 章 组合应力及其扭转构件的设计 ................................................................................... 124


H1. 受到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双重及单一对称构件 ................................................... 124
1. 受到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双重及单一对称构件 .............................................. 124
2. 双重及单一对称弯曲及受拉杆件 .......................................................................... 125
3. 在单一轴线弯曲及受压时的双重对称构件 .......................................................... 126
H2. 非对称的及其它受到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构件 ................................................... 127
H3. 在扭转及组合扭转、弯曲、剪切和 /或轴向应力作用下的构件 .............................. 128
1. 圆形及矩形管截面( HSS)的扭曲强度 ............................................................... 128
2. 管截面( HSS)承受组合扭转、剪切、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构件 ............... 129
3.在扭转及组合应力作用下的非管截面( HSS)构件的强度 ................................. 130

第 I 章 合成构件的设计 ............................................................................................................. 131


I1. 一般规定 ........................................................................................................................ 131
1. 合成截面的标称强度 .............................................................................................. 131
1a. 塑性应力分布方法 ................................................................................................ 131
1b. 应力兼容方法 ........................................................................................................ 132
2. 材料限制性 .............................................................................................................. 132
3. 剪切连接器件 .......................................................................................................... 132
I2. 轴向构件 ........................................................................................................................ 132
1. 外包组合柱 .............................................................................................................. 133
1a. 限制性规定 ............................................................................................................ 133
1b. 受压强度 ................................................................................................................ 133
1c. 张力强度 ................................................................................................................ 134
1d. 抗剪强度 ................................................................................................................ 134
1e. 载荷转移 ................................................................................................................ 135
1f. 具体要求 ................................................................................................................ 135
1g. 柱头螺栓剪切连接器件的强度 ............................................................................ 136
2.填充的组合柱 ............................................................................................................ 136
2a. 限制性规定 ............................................................................................................ 136
2b. 受压强度 ................................................................................................................ 136
2c. 张力强度 ................................................................................................................ 137
2d.抗剪强度 .................................................................................................................. 137
2e. 载荷转移 ................................................................................................................ 137
2f. 具体要求 ................................................................................................................ 137
I3. 弯曲构件 ........................................................................................................................ 138
1. 概述 .......................................................................................................................... 138
1a. 有效宽度 ................................................................................................................ 138
1b. 抗剪强度 ................................................................................................................ 138
1c. 施工时的强度 ........................................................................................................ 138
2. 具有剪切连接器件的混合梁的强度 ...................................................................... 138
2a. 正的弯曲强度 ........................................................................................................ 138
2b. 负的弯曲强度 ........................................................................................................ 139
2c. 具有成型的钢板的混合梁的强度 ........................................................................ 139
2d. 剪切连接器件 ........................................................................................................ 140
3. 混凝土包装的及填充的构件的弯曲强度 .............................................................. 143
I4. 组合的轴向应力及弯曲 ................................................................................................ 144
I5. 特殊的情形 .................................................................................................................... 144

第 J 章 连接设计................................................................................................................................ 145
J1. 总则 ............................................................................................................................ 145
1. 设计基础 ........................................................................................................... 145
2. 简单连接 ........................................................................................................... 145
3. 连接力矩 ........................................................................................................... 146
4. 带有支承连接的受压构件 ............................................................................... 146
5. 大型材钢的接合 ............................................................................................... 146
6. 主梁的处理和焊缝检查孔 ............................................................................... 146
7. 焊缝和螺钉的布置 ........................................................................................... 147
8. 螺钉与焊缝的结合 ........................................................................................... 147
9. 高强度螺钉与铆钉的结合 ............................................................................... 147
10. 对螺钉和焊接头的限制 ................................................................................... 147
J2. 焊缝 ............................................................................................................................ 148
1 坡口焊 ....................................................................................................................... 148
1a. 有效面积 ........................................................................................................ 148
1b. 局限性 ................................................................................................................ 150
2. 圆角焊缝 ............................................................................................................ 151
2a. 有效面积 ............................................................................................................ 151
2b. 局限性 ................................................................................................................ 151
3 塞焊焊缝和槽焊焊缝 ............................................................................................... 153
3a. 有效面积 ............................................................................................................ 153
3b. 局限性 ................................................................................................................ 153
4. 强度 .................................................................................................................... 153
5. 组合焊接 .................................................................................................................. 157
6. 焊料要求 .................................................................................................................. 157
7. 混合焊缝金属 .......................................................................................................... 158
J3. 螺栓部件和螺纹部件 .................................................................................................... 158
1. 高强螺栓 ................................................................................................................ 158
2 尺寸和孔洞的使用 ................................................................................................... 161
3 最小空间 ............................................................................................................. 162
4 最小边沿距离 ..................................................................................................... 162
5 最大空间和边沿距离 ......................................................................................... 162
6 螺栓部件和螺纹部件的张力和抗剪强度 ............................................................... 164
7 结合张力与承受连接剪切面 ................................................................................... 165
8. 摩擦型连接的高强螺栓 ................................................................................... 165
9 摩擦型连接的组合张力及剪力 ....................................................................... 166
10. 螺栓孔的承压强度 ........................................................................................... 167
11. 专用扣件 ........................................................................................................... 168
12. 张力扣件 ........................................................................................................... 168
J4. 构件和连接元件的受侵袭元件 .................................................................................... 168
1. 受拉部件强度 ...................................................................................................... 168
2. 受切部件强度 ...................................................................................................... 169
3 组合抗剪强度 ....................................................................................................... 169
4 受压部件强度 ....................................................................................................... 169
J5. 垫板 .............................................................................................................................. 170
J6 拼接处 ............................................................................................................................. 170
J7 承压强度 ......................................................................................................................... 170
J8 柱基及混凝土承压 ....................................................................................................... 171
J9 地脚螺栓及嵌入 ............................................................................................................. 172
J10 有组合力的翼缘和腹板 ............................................................................................... 172
1 翼缘局部弯曲 ....................................................................................................... 172
2 腹板局部屈服 ....................................................................................................... 173
3 腹板压屈 ............................................................................................................... 173
4 腹板侧移挫屈 ....................................................................................................... 174
5 腹板受压屈曲 ....................................................................................................... 175
6 节间腹板区剪力 ................................................................................................... 176
7 梁和立柱的无框架端 ........................................................................................... 177
8 附加加劲肋对组合力的要求 ............................................................................... 177
9 附加复板加劲板对组合力的要求 ....................................................................... 177

第 K 章 管截面杆件和箱构件连接的设计 ............................................................................... 179


K1 组合力在管截面杆件 .............................................................................................. 179
1 参数定义 ................................................................................................................... 179
2 使用范围 ................................................................................................................. 180
3 组合力的横向分散 ................................................................................................. 180
3a 圆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 180
3b 矩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 180
4. 组合力纵向的分散在管截面杆件直径或宽度的中心,是管截面杆件轴的垂直
线。 ............................................................................................................................... 182
4a 圆形高速高的标准 ............................................................................................... 182
4b 矩形管截面杆件的规范 ....................................................................................... 182
5 组合力纵向的分散在管截面杆件宽的中心,并且于管截面杆件的轴平行 .....182
6 集中轴向力在矩形管截面杆件顶板的尾部 ....................................................... 183
K2 管截面杆件-管截面杆件桁架连接 ............................................................................ 183
1 参数定义 ................................................................................................................. 184
2 圆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 185
2a 应用范围 ............................................................................................................... 185
2b 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轴向载荷的支杆 ................................................... 186
2c. 在 K 型连接中轴向载荷的支杆 ........................................................................... 187
3 矩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 187
3a 应用范围 ............................................................................................................. 188
3b 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轴向载荷的支杆 ..................................................... 189
3c. 在 K 型连接中轴向载荷的支杆 ........................................................................... 190
3d. 重叠 K 型连接中,有轴向负荷的支杆 ............................................................... 191
3e. 焊接到支杆 ............................................................................................................ 192
K3. 管截面杆件到管截面杆件的力矩连接 ....................................................................... 193
1. 参数定义 .................................................................................................................. 193
2 圆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 194
2a. 应用范围 ................................................................................................................ 195
2b. 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在面内挠矩的支杆 ............................................ 195
2c. 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在面外挠矩的支杆 ............................................ 195
2d. 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有力矩与轴向力的支杆 .................................... 196
3. 矩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 197
3a. 应用范围 ................................................................................................................ 197
3bT 型和四通连接中,面内挠矩的支杆 ................................................................... 198
3c. 在 T 型和四通连接中,面外挠矩支杆 ................................................................ 199
3d. 在 T 型和四通连接中,结合挠矩和轴向力的支杆 ............................................ 200

第 L 章 适用性设计 .................................................................................................................... 201


L1. 总则 ............................................................................................................................... 201
L2. 拱形 ......................................................................................................................... 201
L3. 挠度 ......................................................................................................................... 201
L4. 偏移 ......................................................................................................................... 202
L5. 振动 ......................................................................................................................... 202
L6. 风生运动 ................................................................................................................. 202
L7. 膨胀及收缩 ............................................................................................................. 202
L8. 连接滑移 ................................................................................................................. 202

第 M 章 建造、装配及质量控制 ............................................................................................... 203


M1. 施工图与装配图 ...................................................................................................... 203
M2. 建造 .......................................................................................................................... 203
1. 翘曲、弯曲及平直度 ....................................................................................... 203
2. 热切割 ............................................................................................................... 203
3. 边缘刨平 ........................................................................................................... 204
4. 焊接结构 ........................................................................................................... 204
5. 螺栓安装 ........................................................................................................... 204
6. 压力接合 ........................................................................................................... 204
7. 尺寸公差 ........................................................................................................... 205
8. 柱基和底座的磨光 ........................................................................................... 205
9. 地脚螺栓孔 ....................................................................................................... 205
10. 排水孔 ............................................................................................................... 205
11. 镀锌构件的要求 ............................................................................................ 205
M3. 施工涂漆 .................................................................................................................. 205
1. 总要求 ............................................................................................................... 205
2. 难以接近的表面 ............................................................................................... 206
3. 接触表面 ........................................................................................................... 206
4. 加工面 ............................................................................................................... 206
5. 邻近施工焊接的表面 ....................................................................................... 206
M4. 装配 .......................................................................................................................... 206
1. 柱基校直 ........................................................................................................... 206
2. 支撑 ................................................................................................................... 206
3. 对准 ................................................................................................................... 206
4. 柱压力接合和底座的密接 ............................................................................... 207
5. 现场焊接 ........................................................................................................... 207
6. 现场涂漆 ........................................................................................................... 207
7. 现场装配 ........................................................................................................... 207
M5. 质量控制 .................................................................................................................. 207
1. 合作 ................................................................................................................... 207
2. 返工 ................................................................................................................... 207
3. 焊接检查 ........................................................................................................... 208
4. 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的检查 ........................................................................... 208
5. 钢的鉴定 ........................................................................................................... 208
附录 1 非弹性分析及设计 ......................................................................................................... 209
1.1. 总则 ....................................................................................................................... 209
1.2. 原料 ....................................................................................................................... 209
1.3. 弯矩再分配 ........................................................................................................... 209
1.4. 局部压屈 ................................................................................................................. 210
1.5. 稳定性与二阶效应 ................................................................................................. 211
1. 刚性构架 ........................................................................................................... 211
2. 力矩构架 ........................................................................................................... 211
1.6. 支柱与其它受压构件 ............................................................................................. 211
1.7. 梁与其它挠曲杆件 ................................................................................................. 212
1.8. 复合受力构件 ....................................................................................................... 212
1.9. 连接 ....................................................................................................................... 212

附录 2 积水设计 ........................................................................................................................ 213


2.1. 积水的简单设计 ..................................................................................................... 213
2.2. 积水的改良设计 ....................................................................................................... 214

附录 3 疲劳设计 ........................................................................................................................ 216


3.1. 概要 ......................................................................................................................... 216
3.2. 最大应力极限及应力范围的计算 ....................................................................... 216
3.3. 设计应力范围 ....................................................................................................... 217
3.4. 螺栓及螺纹部分 ........................................................................................................... 218
3.5. 特别制作和装配要求 ................................................................................................... 219

附录 4 火灾条件下的结构设计 ................................................................................................. 234


4.1. 总则 ................................................................................................................. 234
4.1.1. 性能目标 .......................................................................................................... 235
4.1.2. 工程分析设计 .................................................................................................. 235
4.1.3. 资格测试设计 ............................................................................................... 235
4.1.4. 载荷组合及需要强度 ................................................................................... 235
4.2. 分析火灾条件下的结构设计 ............................................................................... 236
4.2.1. 设计基准火灾 .......................................................................................... 236
4.2.1.1. 局部火灾 ................................................................................................... 236
4.2.1.2. 轰燃后间隔间火灾 ................................................................................... 236
4.2.1.3. 外部火灾 ................................................................................................... 237
4.2.1.4. 火灾持续时间 ........................................................................................... 237
4.2.1.5. 积极消防系统 ........................................................................................... 237
4.2.2. 火灾条件下结构系统的温度 .................................................................... 237
4.2.3. 高温下的材料强度 .......................................................................................... 238
4.2.3.1. 受热延长 ................................................................................................... 238
4.2.3.2. 高温下的机械性能 ................................................................................... 239
4.2.4. 结构设计要求 .......................................................................................... 239
4.2.4.1. 普通结构的整体性 ................................................................................... 239
4.2.4.2. 强度要求与变形极限 ............................................................................... 240
4.2.4.3. 分析方法 ....................................................................................................... 240
4.2.4.3a. 高级分析方法 ............................................................................................... 240
4.2.4.3b. 简单分析方法 ........................................................................................... 240
4.2.4.4. 设计强度 ................................................................................................... 241
4.3. 合格性测试的设计 ............................................................................................... 241
4.3.1. 合格性标准 ................................................................................................... 241
4.3.2. 约束建筑 ....................................................................................................... 241
4.3.3. 无约束建筑 ................................................................................................ 242

附录 5 现有结构评价 .................................................................................................................. 243


5.1. 总则 ....................................................................................................................... 243
5.2. 原料性能 ............................................................................................................... 243
1. 必需测试的测定 ............................................................................................... 243
2. 抗张性能 ........................................................................................................... 243
3. 化学成分 ........................................................................................................... 244
4. 基底金属缺口韧性 ........................................................................................... 244
5. 焊接金属 ........................................................................................................... 244
6. 螺栓和铆钉 ....................................................................................................... 244
5.3. 结构分析评价 ......................................................................................................... 244
1. 尺寸数据 .......................................................................................................... 244
2. 强度评价 ........................................................................................................... 245
3. 适用性评价 ....................................................................................................... 245
5.4. 荷载测试评价 ......................................................................................................... 245
1. 测试测定荷载分类 .......................................................................................... 245
2. 适用性评价 .................................................................................................... 245
5.5. 评价报告 ................................................................................................................. 246

附录 6 柱与梁的稳定支撑 ......................................................................................................... 247


6.1. 总则 ....................................................................................................................... 247
6.2. 柱 ........................................................................................................................... 247
1. 相对支撑 ........................................................................................................... 247
2. 交点支撑 ........................................................................................................... 248
6.3. 梁 ............................................................................................................................. 248
1. 横向支撑 ........................................................................................................ 248
1a. 相对支撑 ........................................................................................................ 249
2. 扭转支撑 .............................................................................................................. 249
2a. 交点支撑 ............................................................................................................ 250
2b. 连续扭转支撑 .................................................................................................. 251

附录 7 直接分析法 ..................................................................................................................... 252


7.1. 总要求 ................................................................................................................... 252
7.2. 名义荷载 ............................................................................................................... 252
7.3. 设计 --分析系统规定参数 .................................................................................... 252
符 号

右边一栏目中的章节编号为首次使用符号所在位置的章节编号。

符号 定义 章节编号

2 2
A 纵向横截面积, in. ( mm )・・・・・・・・・・・
・・・・・・・・・・・・・・・・
・・・・・・・・・・・・・J10.6

2 2
A 整个构件的横截面面积 in. ( mm )・・・・・・・・・・・
・・・・・・・・
・・・・・・・・・・・・・・・・E7.2

2 2
AB 混凝土的载荷面积, in. ( mm ) ・・・・・・・・・・・・・
・・・・・・・・
・・・・・・・・・
・・・・・・I2.1

2 2
A BM 基焊料横截面积, in. ( mm ) ・・・・・・・・・・・・・
・・・・・・・・
・・・・・・・・・・・・・・・・ J2.4

2 2
Ab 螺栓或螺纹部分的标称非螺纹部分的面积 in. ( mm ) ・・・・・・・・・・・・・・・・・J3.6

2 2
A bi 交叠时区域中的横截面面积, in. (mm ) ・・・・・・・・・・・・・
・・・・・・・・・・・・・・・・K2.3

2 2
A bj 重叠后的横截面面积, in. ( mm ) ・・・・・・・・・・・・・・・・・・・
・・・・・・・・・・・・・・・・K2.3

2 2
Ac 混凝土的面积, in. ( mm ) ・・・・・・・・・・・・・・
・・・・・・・・・・・・・・・・
・・・・・・・・・・・I2.1

2 2
Ac 在有效宽度内的混凝土板的面积, in. ( mm ) ・・・・・・・・・・・・・
・・・・・・・・・
・・I3.2

2 2
AD 在主要螺纹的螺旋轴端的面积, in. ( mm ) ・・・・・・・・・・・・・・・・・表格 J3.2

2 2
Ae 有效净面积, in. ( mm ) ・・・・・・・・・・・・・
・・・・・・・・・
・・・・・・・・・・・・・・
・・・・・・・・D2

2 2
A eff 基于递减有效宽度上的有效横截面总和 in. (mm )・・・・・・・・・・・・・
・・・・・・・・・E7.2

2 2
A fc 受压翼缘的面积 in. ( mm ) ・・・・・・・・
・・・・・・・・・・・・・・・・・・・・・・・・
・・・・・・・G3.1

2 2
A fg 翼缘抗拉毛截面积, in. ( mm ) ・・・・・・・・・・・・
・・・・・・・・
・・・・・・・・・・・・・・・F13.1

2 2
A fn 翼缘抗拉净面积, in. ( mm ) ・・・・・・・・・・・・・・・・・・・・・・
・・・・・・・・・・・・・・・F13.1

2 2
A ft 抗拉翼缘面积, in. ( mm ) ・・・・・・・
・・・・・・・・・・・・・・・・・・・・・・・・
・・・・・・G3.1

2 2
Ag 构件的毛截面积, in. ( mm ) ・・・・・・・・・・・・・・・・
・・・・・・・・・・・・・・・・
・・・・・・B3.13

2 2
Ag 基于设计壁厚的截面总的面积, in. (mm ) ・・・・・・・・・・・・・
・・・・・・・
・・・・・・・
・G6
2 2
Ag 合成构件毛截面积, in. ( mm )・・・・・・・・・・
・・・・・・・・・・・・・・・・
・・・・・・・・・・ I2.1

2 2
Ag 弦杆的毛截面积, in. ( mm )・
・・・・・・・・・・・・・・・・・・・・・・・・・・・・・・・・・
・・・・・K2.2

2 2
A gv 剪切时的毛截面积, in. ( mm )・・・・・・・・
・・・・・・・
・・・・・・・・・
・・・・・・・・
・・・・・・・・J4.3

2 2
An 构件的净面积, in. ( mm )・・・・・・・・・・・・・・・・・・
・・・・・・・・・・・・・・・・
・・・・・ B3.13

2 2
A nt 屈服于张力的净面积, in. ( mm )・・・・・・
・・・・・・・・・・・・・・・・・
・・・・・・・・・・・・・J4.3

2 2
A nv 屈服于剪力的净面积, in. ( mm )・・・・・・・・・・・・・・・・・・・・・・・・・・・・・・・・・・・J4.2

2 2
A pb 轴承投影面积, in. ( mm )・・・・・・・・・・・・・
・・・・・・・・・・・・・・・・・・・・・・・・・・・・・・J7

2 2
Ar 混凝土板有效宽度纵向钢筋完全展开的面积, in. ( mm )・・・
・・・・・・・・・ I3.2

2 2
As 钢材横截面面积, in. ( mm )・・・・・・
・・・・・・・・・
・・・・・・・・
・・・・・・・・・・・・・・・・
・I2.1

2 2
Asc 螺栓剪切连接器件中的横截面面积, in. (mm )・・・・・・・・・・・・・・・・・・・・・・
・・ I2.1

2 2
A sf 故障路径上的剪切面积, in. ( mm )・・・・・・・・
・・・・・・・・・・・・・・・・・
・・・・・・・・・D5.1

2 2
A sr 连续钢筋的面积, in. ( mm )・・・・・・・・・・・・・・・・・・・・・・・・・・・・・・・・
・・・・・ I2.1

2 2
A st 加劲肋面积, in. ( mm )・・・・・・
・・・・・・・・・・・・・・・・
・・・・・・・・・・・・・・・・・・・・・G3.3

2 2
At 净拉伸面积, in. ( mm )・・・・・・
・・・・・・・・・・・・・・・・・・
・・・・・・・・
・・・・・・・附录 3.4

2 2
Aw 腹板面积, 总的深度乘以腹板的厚度, dt w ,in. (mm )・・・・・・・・・・・・
・・・・・・・G2.1

2 2
Aw 有效焊接面积, in. ( m )・・・・・・・・・・・・・・・・・・
・・・・・・・・・・・・・・・・
・・・・・・・
・ J2.4

2 2
A wi 任意第 i 个焊接构件焊缝厚度的有效面积, in.( mm) ・・・・・・・・・・
・・・・・・・・・
・・.J2.4

2 2
A1 混凝土支撑钢质同心轴承的面积, in. ( mm ) ・・・・・・・・・・・・
・・・・・・・・・・・・・・J8

A2 支持表面部分的最大面积,其中的几何尺寸类似于并且与其中的载荷面积相同,
2 2
in. ( mm )・・・・・・・・・・・・・・・・・・・・・・・・・・
・・・・・・・・・・・・・・・・・・・・・・・
・・・・・・・J8

2 2
B 矩形构件管截面 ( HSS)的总宽度, 角度为 90 度;并且与连接平面垂直, in. ( mm )

・・・・・・・・・・・・・・・・
・・・・・・・
・・・・・・・・・・
・・・・・・・・・・・・・・
・・・・・・・・・
・・・・・・・表格 D3.1

B 矩形主要构件管截面( HSS)的总宽度, 角度为 90 度; 并且与连接平面垂直, in.


( mm)・・・・・・・・・・・
・・・・・・・・・・・・・・・・
・・・・・・・・
・・・・・・
・・・・・・・・・・・・・・・・・
・・K3.1

B 用于侧面扭转 T 字形压曲及双支角钢杆件的扭矩因数・ ・・・・・・・・・・・・・・・・・・F9.2.

Bb 矩形管截面 ( HSS)支杆构件的总宽度, 角度为 90 度; 并且与连接平面垂直, in.

( mm )・・・・・・・・・・
・・・・・・・
・・・・・・・・・
・・・・・・・・
・・・・・・
・・・・・・・・・・
・・・・・・・ K3.1

B bi 交叠时支杆构件总的宽度・ ・・・・・・・・・・・・・・・・・・
・・・・・・・・・・・・・・・・・・・・・・・
・K2.3

B bj 重叠后支杆构件总的宽度・ ・・・・・・・・・・・・・
・・・・・・・
・・・・・・・・・・・・・・・・
・・・・・・ K2.3

Bp 金属薄板的宽度, 测量时的角度为 90 度并且与连接平面垂直, in.


( mm )・
・・・・・.K1.1

Bp 金属薄板的宽度, 横向主要构件的轴线的宽度, in.( mm)・・・・


・・・・・・・・・・・・・・K2.3

B 1,B 2 在确定时使用的因数, 适用于第一序列使用时的合并弯曲和径向力的情况・ ・・C2.1

C 管截面( HSS) 扭力常数・ ・・・


・・・・・・・・・・・・・・・・
・・・・・・・・
・・・・・・・・・・・・・・・・
・・H3.1

Cb 非均匀力矩图表在无支持片断得到支撑时的侧向扭转压曲修订因数・ ・・・・・・・・ F1

Cd 与支持硬度及弯曲相关的系数・ ・・・・・・・・
・・・・・・・・・・・・・・・・・・・・・・・・
・・・・附录 . 6.3.1

Cf 基于应力范畴时的常数, 表格 A-3.1 ・・・・・・


・・・・・・・・・・・・・・・・
・・・・・・・・・・附录 3.3

Cm 假设无侧面平移框架时的系数・ ・・・・・・・・・・・
・・・・・・・
・・・・・・・・・・・・・・・・
・・・・・・・C2.1

Cp 适用于平顶上的主要构件时的积水挠性系数・ ・・・・・
・・・・・・・・・・・・・・・・・・・附录 2.1

Cr 腹板丝侧面压曲时的系数・ ・・・・・・
・・・・・・・・・・・・・・・・・
・・・・・・・・・・・・・・・・・・・・ J10.4

Cs 适用于平顶上的次要构件时的积水挠性系数・ ・・・・・・・・・・・・・・・
・・・・・・・・・・附录 2.1

Cv 腹板剪切系数・ ・・・・・・・・・・・・・・・・・・・・・・・・・・・・・・・・・・・・・・・・・・・・・・・・・・・ J2.1

6 6
Cw 变形常数, in. (mm ) . ・
・・・・・・・・・・・
・・・・・・・・・・・・・・・・・・・・・・・・
・・・・・・・・・・E4

D 标称固定载荷・ ・・・・・・・・・・・・・・・・・・・・・・・・・・・・・・・・・・・・・・・・・・・・・・・・・附录 2.2

D 圆形管截面 (HSS)构件的外部直径, in.( mm)・・・・・・


・・・・・・・・・・・・・・・・表格 B4.1

D 外部直径, in.( mm )・・


・・・・・・・・・
・・・・・・・・・・・・・・・・・・・・・・・・
・・・・・・・・・・・・・・・・E7.2

D 圆形管截面 ( HSS)主要构件的外部直径, in.( mm)・・・・・・・・・


・・・・・・・・・・・・・・・K2.1
D 弦杆的直径, in.( mm) ・・・
・・・・・・・・・・・・・・・・・・・・・・・・
・・・・・・・・・・・・・・・・
・・・・・・・K2.2

Db 圆形管截面 ( HSS)支杆构件的外部直径, in. ( mm) ・・・・・・・・・・・・・・


・・・・・・・・・K2.1

Ds 用于等式中的因数, 根据用于金属薄板支架内的横向加劲肋的类型予以确定・ ・
・・G3.3

Du 在滑动临界连接时,一种乘法器件能够反映出平均比率关系,并且这种比率为已经

安装的螺栓预张强度与规定的最小的螺栓预张强度之比例关系・ ・・・・・・・・・・ J3.8

E 钢弹性模数 = 29,000ksi( 200 000MPa ) ・・・・・・・・・・・・・・・・


・・・・・・・・
・・・・・・表格 B4.1

Ec 混凝土弹性模数 = ・・・・・・・・・・・・・・・・ .I2.1

Ecm 在温度升高时混凝土的弹性模数 ksi( MPa) ・・・・・・・・・・・・・・・・・


・・・・・・・
・・附录 4.2.3

2 2
EI eff 合成截面的有效劲度, kis-in. ( N-mm ) ・・・・・・・・・・・・・・・
・・・・・・・・・・・・・・・・・・I2.1

Em 钢材在升温时的弹性模数, ksi ( MPa)・・・


・・・・・・・・・
・・・・・・・・
・・・・・・・・・・・附录 4.2.3

Es 钢的弹性模数 = 29 ,000ksi( 200 000MPa )・・・・・・・・・・


・・・・・・・・・・・・・・・・
・・・・・・・・
・I2.1

Fa 可以用于涉及到的相关点上的径向应力, ksi ( MPa ) ・・・・


・・・・・・・・・・・・・・・・
・・・・・H2

F BM 单位面积上的基焊料的标称强度, ksi ( MPa ) ・・・・・・・・・・・・・・・・・・・・・・ J2.4

Fbw 在围绕主要轴线所涉及的相关点时的弯曲应力, ksi ( MPa)・・・・・・・・・・・・・・・・・・H2

Fbz 在围绕次要轴线所涉及的相关点时的弯曲应力, ksi ( MPa)・・・・・・・・・・


・・・・・・・
・・・H2

Fc 可以利用的应力, ksi( MPa)


・・・・・・・・
・・・・・・・・・・・・・・・・
・・・・・・・・・・・・・・・・
・・・K2.2

Fcr 临界应力, ksi( MPa ) ・・・


・・・・・・・・・・・・・・・・・・・・・・・・・・・・・・・・・
・・・・・・・・・・・・・・E3

Fcr 在由分析确定时, 截面上的压曲应力, ksi( MPa) ・・・・・・


・・・・・・・・・・・・・・
・・・・・F12.2

Fcry 围绕次要轴线上的临界应力, ksi( MPa) ・・・・・・・・・・・・・・・・


・・・・・・・・・・・・・・・・
・E4

Fcrz 临界扭力压曲时的应力, ksi( MPa) ・・・・・・・・・・・・・


・・・・・・・・・・・・・・・・
・・・・・・・・
・・E4

Fe 弹性临界压曲应力, ksi( MPa) ・・・・・・・・・・


・・・・・・・・
・・・・・・・・・・・・・・・・
・・・・・・・C1.3

Fex 围绕主要轴线时弹性弯曲压曲时的应力, ksi ( MPa) ・・・・・・・・・・


・・・・・・・・・・・・・・E4
FEXX 电极分类数量, ksi ( MPa)・・・・・・・・・・・・・・・
・・・・・・・・・・・・・・・・・
・・・・・・・・・・・・・J2.4

Fey 围绕次要轴线时弹性弯曲压曲时的应力, ksi( MPa ) ・・・・・・・・・・・・・・・・・・・・・・・・・E4

Fez 弹性扭转压曲时的应力, ksi ( MPa)・・・・


・・・・・・・・・・・・・・・・
・・・・・・・・・・・・・・・・・・・E4

FL 用于计算标准弯曲强度时的计算时的应力强度, ksi( MPa)・・・・・・・・・・・・・・・表格 B4.1

Fn 标称抗扭强度・ ・・・・・・・・・・・・・・・・・・・・・・・・・・・・・・・・・・・・・・・・・・・・・・・・・ H3.3

Fn 标称拉伸应力 Fnt 或剪切应力; Fnv , 表格 J3.2, ksi( MPa)・・・・・・・・・・・・・


・・・・・・J3.6

Fnt 标称拉伸应力, 并且包括剪切应力的相应修改时的应力 J3.2, ksi ( MPa)


・・・・・・・.J3.7

F’
nt 标称拉伸应力, 并且包括剪切应力的相应修改时的应力, ksi( MPa ) ・・・・
・・・・・・・・J3.7

Fnv 标称剪切应力, 见表格 J3.2, ksi (MPa )・・・・・・・・・・・・・・・・・・・・・


・・・・・・・・・・・・・J3.7

FSR 设计时的剪切应力范围, ksi( MPa )・・・・


・・・・・・・・・・・・・・・・・・・・・・・・
・・・・・・・附录 3.3

FTH 疲劳应力范围内的极限数值;最大应力范围内所适用的非确定的设计寿命,见表格

A-3.1 , ksi ( MPa )・・・・・・・


・・・・・・・・・
・・・・・・・・・・・・・・・・
・・・・・・・・・・・・・・・附录 3.1

Fu 正在使用的钢材类型所确定的最小抗拉强度, ksi( MPa)・・・・・・


・・・・・・・
・・・・・・・・D2

Fu 螺栓剪切连接器所特定的最小的抗拉强度, ksi( MPa) ・・・・・・・・・・


・・・・・・・・・・・I2.1

Fu 连接材料的特定的最小的抗拉强度, ksi( MPa) ・・・・・・・・


・・・・・・・・・・・・・・・・
・J3.10

Fu 管截面( HSS)材料的特定的最小的抗拉强度, ksi ( MPa)・・・・・・・


・・・・・・・・・・・・K1.1

Fum 在升温时正在使用的钢材类型的最小的抗拉强度, ksi ( MPa)


・・・・・・・・・・・・附录 4.2

Fw 单位面积内焊接金属的标称强度, ksi ( MPa) ・・・・・・・・・・・


・・・・・・・・・・・・・・J2.4

Fwi 位于任何第 1 焊接构件内的标称应力, ksi (MPa) ・・・・・


・・・・・・・・・・・・・・・・・
・・・J2.4

Fwix x 构件的应力 Fwi ,ksi (MPa) ・・・・・・・・・・


・・・・・・・・・・・・・・・・・・・・・・・・・・・・・・J2.4

Fwiy y 构件的应力 Fwi ,ksi ( MPa)・・・


・・・・・・・・・・・・・・・・・・・・・・・・・・・・・・・・・・・・・J2.4

Fy 正在使用的钢材类型中所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 MPa)。正如本规范中所使用的,

“屈服应力” 是指特定的最小屈服点 (适用于具有屈服点的钢材) 或特定的屈服强


度 (适用于不具有屈服点的钢材) ・・・・・・・・・・・・・・・・・・・・・・・・・表格 B4.1

Fy 受压翼缘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MPa) ・・・・・・・・・・・・・・・・・


・・・・・・・・.附录 1.3

Fy 纵向腹板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MPa) ・・・


・・・・・・・・
・・・・・・・・・・・・・・・・
・J10.6

Fy 管截面(HSS)构件材料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MPa ) ・・・・


・・・・・・・・・・・・・・K1.1

Fy 管截面( HSS)主要构件材料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MPa )・・・・


・・・・・・・・
・・K2.1

Fyb 管截面( HSS)支杆构件材料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MPa )・・・・


・・・・・・・・
・・K2.1

Fybi 交叠时的支杆材料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MPa ) ・・・・・・


・・・・・・・・・・・・・・・・K2.3

Fybj 重叠后的支杆材料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MPa )・・・・・


・・・・・・・・・・・・・・・・
・ K2.3

Fyf 翼缘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MPa )・・・・・・・・・・・・・・・・・・・・・


・・・・・・・・・・・ J10.1

Fym 在升温时正在使用的钢材类型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MPa)・・・・


・・・・・附录 4.2

Fyp 金属薄板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MPa)・・・・・


・・・・・・・・・・・・・・・・
・・・・・・・
・K1.1

Fyr 增强钢筋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 MPa) ・・・・・・・・・・・・・・・・・


・・・・・・・・ I2.1

Fyst 加劲肋材料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 MPa ) ・・・・・・・・・・・・・・・・・・・・・・・・・G3.3

F yw 腹板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 MPa ) ・・・・・・・・・・・・・・・・・・・・・・・・・ .J10.

G 钢材的弹性剪切模数 = 11, 200ksi ( 77 200MPa ) ・・・・・・・・・・・・・・・・・・・・・・・・・ E4

ΣH 用于计算侧面应力所产生的剪切应力之和 Δ H,kis( N) ・・・・・・


・・・・・・・
・・・・・・・・・C2.1

H 矩形管截面 (HSS)构件在连接平面内测量时的总高度, in. ( mm)・・・・・


・・・・表格 D3.1

H 矩形管截面( HSS)主要构件在连接平面内测量时的总高度, in. ( mm) ・・・ K2.1

H 弯曲常数・・・・・・・・・
・・・・・・・・・
・・・・・・・・・・・・・・
・・・・・・・・・・
・・・・・・・・・・・・・・
・・・・・・・E4

Hb 矩形管截面 ( HSS)支杆构件在连接平面内测量时的总高度, in. ( mm)・・・・・・・・・.K2.1

H bi 交叠时的支杆构件的总的深度・ ・・・・・・・・・・・・・・・・・・・・・・・・・・・・・・・・・・・・・・
・・・ K2.3

4 4
I 弯曲部位的惯性力矩, in. ( mm) ・・・・・・・
・・・・・・・・・・
・・・・・・・・・・・・・・・・
・・・・・・・C2.1
4 4
I 在弯曲轴线附近位置的惯性力矩, in. (mm ) ・・・・
・・・・・・・・・・・・・・・・
・・・・・附录 7.3

4 4
Ic 混凝土截面的惯性力矩, in. ( mm ) ・・・・・・
・・・・・・・・・・・・・・・・・
・・・・・・・・・・・・・I2.1

4 4
Id 支撑于次要构件的钢板的惯性力矩, in. ( mm ) ・・・・・・・・・・・・・・・・
・・・・・附录 2.1

4 4
Ip 主要构件的惯性力矩, in. ( mm ) ・・・・・・・・
・・・・・・・・・・・・・・・・
・・・・・・・
・・・附录 2.1

4 4
Is 次要构件的惯性力矩, in. ( mm ) ・・・・・
・・・・・・・・・・・・・・・・・・・・・・・・
・・・・・・・附录 2.1

4 4
Is 钢材成型时的惯性力矩, in. ( mm ) ・・・・・・・・・・・・・・・・
・・・・・・・・・・・・・・・・
・・・・I2.1

4 4
I sr 增强钢筋的惯性力矩, in. ( mm ) ・・・・・・・・・・・・・・
・・・・・・・・
・・・・・・・・・・・・・・・・
・I2.1

4 4
I x, I y 在主要轴线附近的惯性力矩, in. ( mm ) ・・・・・・・・
・・・・・・・・
・・・・・・・・・・・・・・・・・・E4

4 4
Iy 平面外的惯性力矩, in. (mm ) ・・
・・・・・・・・・
・・・・・・・・・・・・・・・・
・・・・・・・・
・・附录 6.2

4 4
Iz 次要的基本轴线的惯性力矩, in. ( mm ) ・・・・・
・・・・・・・・
・・・・・・・・・・・・・・・・
・F10.2

I yc 涉及到受压翼缘时或反向弯曲时所涉及到较小的翼缘时,在 y 轴线附近的惯性力矩,

4 4
in. ( mm ) ・・・・・・・・・・・・
・・・・・・・・・・・・・・・・
・・・・・・・・・・・・・・・・・
・・・・・・・・・・・・・・F1

4 4
J 扭转常数, in. ( mm ) ・・・・・・・
・・・・・・・・
・・・・・・・・・・・・・・・・
・・・・・・・・・・・・・・・・
・・・E4

K 按照章节 C 所确定的有效长度因数・ ・・・・・・


・・・・・・・・・・・・・・・・
・・・・・・・・・・・・・・・C1.2

Kz 适用于扭转压曲时的有效长度因数・ ・・・・・・・・・
・・・・・・・
・・・・・・・・・・・・・・・・
・・・・・・・・E4

K1 在弯曲平面内的有效长度因数,基于没有侧面转换的假设时,并且在分析较小的数值

时因数等于 1.0 时的有效长度因数・ ・・・・・・・・・・・・・・・・


・・・・・・・・・・・・・・・・
・・・・・・・
C2.1

K2 在弯曲平面内的有效长度因数,基于对侧面压曲分析的计算所获得的有效长度因

数・・・・・・・・・・・・
・・・・・・・・・・・・・・・・・・・・・・・・・・・・・・・・・・・・・・・・
・・・・・・・・・・・・・・・・C2.1

L 层面高度, in. ( mm) . ・・・・・・・・・・・・・・・・・・・・・・・・・・・・・・・・・・・・・・・・・・ C2.1

L 构件的长度, in.( mm) ・・・・・・・・・・・・


・・・・・・・・・・・・・・・・・・・・・・・・・・・・・・・・・・・・・・H3

L 末端载荷焊接时的实际长度, in. ( mm)・・・・・・・・・・・・・・・・・・・・・・・・・・・・・・・・・ J2.2

L 标称占用时的活动载荷・ ・
・・・・・・・・・・・・・・・・・・・・・・・・・・・・・・・
・・・・・・・・・・附录 4.1.4
L 构件侧面无支撑长度 (自由长度) , in. ( mm) ・・・・・・・・・・・・・・・
・・・・・・・
・・・・・・・・・E2

L 跨越长度, in.( mm) ・・・・・


・・・・・・・・・・・・・・・・
・・・・・・・
・・・・・・・・・・・・・・・・
・・・附录 6.2

L 位于支架弦的中心线上的作用点之间的构件长, in. ( mm) ・・・・・・・・


・・・・・・・・・・E5

Lb 位于作用点之间的构件长度,这些作用点用于阻止受压翼缘的侧面位移或阻止横向

截面的扭转, in.( mm) ・・・・・・・・・・・・・・・・


・・・・・・・・・・・・・・・・・・・・・・・・・・・・・・・・・F2

Lb 位于撑条之间的距离, in.( mm)・・・


・・・・・・・・・
・・・・・・・・・
・・・・・・・・
・・・・・・・
・・附录 6.2

Lc 管道剪切连接器件的长度, in. (mm) ・・・・・・・・・・・・・・・・・・・・・・・・


・・・・・・・
・・・・・・I3.2

Lc 净空间距,在作用力的方向上,位于孔的边缘和邻近孔或材料边缘之间的间距,

in.( mm)・・・
・・・・・・・・・・・・・・・・・・
・・・・・・・・・・・・・・・・・・・・・・・・・・・・・・・
・・・・・・・・J3.10

Le 总的有效焊接长度,位于矩形管截面( HSS)构件的槽焊和圆角焊缝内的相关部位上

的长度, in.( mm) ・・・・・・・・・・・・・・


・・・・・・・・・・・・・・・・・・・・・・・
・・・・・・・・
・・・・・K2.3

Lp 用于限制屈服时的限制侧面无支撑长度 (自由长度) in. (mm ) ・・・・


・・・・・・・・・・・F2.2

Lp 在支撑方向上的纵向间距, f t ( m)・・・・・・・・・・・・・・・・・・・・・・・・・・・・・・
・・・・・・附录 2

L pd 用于塑性分析时的限制侧面无支撑长度 (自由长度) , in.( mm)・・・・・・・・・・・・附录 1.7

Lq 最大的无支撑长度 (自由长度) Mr (所要求的弯曲强度) , in. ( mm )・・・・附录 6.2

Lr 用于限制非弹性侧面扭转压曲时的限制侧面无支撑长度 (自由长度) ,in. ( mm)・・F2.2

Ls 垂直于支撑方向的纵向间距, f(
t m) ・・・
・・・・・・・・・・・・・・・・・
・・・・・・・・・・・・附录 2.1

Lv 从最大到零剪切力的距离, in.( mm) ・・・・・・・・・・・・・


・・・・・・・・・・・・・・・・
・・・・・・・
・G6

MA 位于无支撑区域 1/4 处的力矩的绝对数值, kis-in.( N-mm ) ・・・・・・・・


・・・・・・・・・・
・・F1

Ma 在使用 ASD 载荷组合时所要求的弦杆的弯曲强度; kis-in.( N-mm )・・・・・・・・・・


・・K2.2

MB 位于无支撑区域中心线上的力矩的绝对数值, kis-in.( N-mm )・・・・・・・・・・・・・・・・・F1

M br 所要求的支撑力矩, kis-英寸 (N-mm


. ) ・・・・・・・・・・・・・・・・・・・・・・・
・・・・・・・附录 6.2

MC 位于非固定断面 3/4 处的力矩的绝对数值, kis- 英寸 (


. N-mm )・・・・・・・・
・・・・・・・・ F1
M cxy ) 按照章节 F 中的规定所确定的有效弯曲强度, kis- 英寸 .( N-mm ) ・・・・・・・・
・・・H1.1

M cx 按照章节 F 中的规定适用于强轴径向弯曲时所确定的有效弯曲扭转强度, kis- 英寸 .

(N-mm )・・・・・・・・・・・・・・・・・・・・・・・・・・・・・・・・・・・・・・・・・・・・・・・・・・・・・・・・・・ H1.3

Me 侧面弹性扭转压曲力矩, kis- 英寸 . ( N-mm )・・・・・・・


・・・・・・・・・・・・・・・・
・・・・・・F10.2

M lt 只由侧面转换框架引起的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条件下的第一阶力矩, kis- 英寸 .

(N-mm ) ・・・・・・・・
・・・・・・・・
・・・・・・・・・・・・・・・・・・・・・・・・・
・・・・・・・・・・・・・・・・ C2.1

M max 位于非固定断面内的最大力矩的绝对数值, kis- 英寸 (


. N-mm ) ・・・・・・・・・・・・
・・・・・F1

Mn 标称弯曲强度, kis-英寸 (
. N-mm ) ・・・・・・・・・・・・・・・・・・・・・・・・・・・・・・・・・・・・・・・・F1

M nt 在假设没有侧面框架转换时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条件下的第一阶力矩, kis-

英寸 .(N-mm )・・・・・・・・・
・・・・・・・
・・・・・・・・・・・・・・・・
・・・・・・・
・・・・・・・・・・・・・・・・
・C2.1

Mp 塑性弯曲力矩, kis- 英寸 . ( N-mm )・・・・・・・・


・・・・・・・・・・・・・・・・
・・・・・・・・・表格 B4.1

Mr 在 LR FD 或 ASD 载荷组合条件下所要求的第二阶弯曲强度, kis- 英寸寸 .

(N-mm ) ・・・・・・・・・・・・・・・・
・・・・・・・・・・・・・・・・・
・・・・・・・・・・・・・・・・
・・・・・・・・・C2.1

Mr 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条件下所要求的弯曲强度, kis- 英寸(N-mm


. )・・・・・・・・・H1

Mr 位于弦杆上的所要求的弯曲强度, kis- 英寸 . (N-mm )・・・・・・


・・・・・・・・・・・・・・・・・K2.2

M r-ip 位于支杆区域内的所要求的平面的弯曲强度, kis- 英寸 . ( N-mm ) ・・・・・・・・・・K3.2

M r-op 位于支杆区域内的所要求的非平面的弯曲强度, kis- 英寸 . ( N-mm )・・


・・・・・・・K3.2

Mu 在使用 LRFD 载荷组合条件下位于弦杆上的所要求的弯曲强度 R , kis- 英寸 .

(N-mm ) ・・・・・・・・・・・・・・・・・・・・・・・・・・・・・・
・・・・・・・・・・・・・・・・・・・・・・・・
・・・K2.2

My 在弯曲轴线附近的屈服力矩, kis- 英寸 (
. N-mm ) ・・・・・・・・・・・・・・・・
・・・・表格 B4.2

M1 从一阶分析计算时的较小的力矩,并且位于构件部分末端位置,而且在所涉及到的

弯曲平面上没有固定时的较小力矩, kis- 英寸 . ( N-mm ) ・・・・・・・・・・・・・・・ C2.1

M2 从一阶分析计算时的较大的力矩,并且位于构件部分末端位置,而且在所涉及到的

弯曲平面上没有固定时的较大力矩, kis- 英寸 . ( N-mm ) ・・・


・・・・・・・・・
・・・・・・C2.1
N 支承长度 (在梁末端反向作用时不小于 K 的情况下),in.( mm)・・・・・・・・・・・・・・J10.2

N 载荷时的支承长度, 在平行于管截面( HSS )构件的轴线测量时, (或者在存在

载荷盖板的情况下测量管截面 (HSS)构件的横向宽度时) ,in.( mm)・・・・・・・・・・


・・K1.1

N 在设计寿命内应力数量的波动范围・ ・・・・・
・・・・・・・・・・・・・・・・・・・・・・・・・・・附录 3.3

Nb 处于拉紧状态下的螺栓数量・ ・
・・・・・・・・・
・・・・・・・・・・・・・・・・・・・・・・・・
・・・・・・・・・J3.9

Ni 附加的侧面载荷・ ・・・・・・・・・・・・・・・・・・・・・・・・・・・・・・・・・・・・・・・・・・・・・・・ C2.2

Ni 作用于水平面 i 上的理论上的侧面载荷, kis( N ) ・・・・・・・・・・・・・・・


・・・・・附录 7.3

Ns 滑动平面的数量・ ・・・・・・・・・・・・・・・・・・・・・・
・・・・・・・・・・・・・・・・・・・・・・・・・・
・・・・・ J3.8

Ov 重叠连接系数・ ・・・・・
・・・・・・・・・
・・・・・・・・・・・・・・・・・・・・・・・・
・・・・・・・・・・・・・・・・
・・K2.2

P 每个螺纹的螺距英寸 (毫米 /每个螺纹) ・・


・・・・・・・・・・・・・・・・
・・・・・・・・・・・・附录 3.4

Pbr 所要求的支撑强度, kis( N) ・・・・・・・・・・・・・・


・・・・・・・・・・・・・・・・・・・・・・・・・・附录 6.2

Pc 径向有效耐压强度, kis ( N)・・・・・・


・・・・・・・・・・・・・・・・・・・
・・・・・・・・・・・・・・
・・・・・H1.1

Pc 拉长时的有效强度, kis (N )・・・・・・・・・・・・・・・・・・


・・・・・・・・・・・・・・・・
・・・・・・・・・・H1.2

Pco 离开弯曲平面时的有效耐压强度, kis ( N ) ・・・・・・・・・・・・・・・・・・・・・・・・ H1.3

Pe1, Pe2 用于固定及非固定框架的弹性临界压曲时的各个载荷, ,kis( N)・・・・・・・・・C2.1

PeL 欧拉压曲临界载荷, 在弯曲平面内进行评估时, kis( N)・・・・・・・・・・・・・・・・附录 7.3

Pltc 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时,第一阶径向作用力,并且只由侧面框架转换时引起

(拉紧或受压时) , kis ( N) ・・・・・・・・・・・・・・・・・・・


・・・・・・・
・・・・・・・・・・ C2.1

Pntc 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时,第一阶径向作用力,并且在假设没有侧面框架转

换时(拉紧或受压时) ,kis (N )
・・・・・・・・・
・・・・・・・・・・・・・・・・・・・・・・・・
・・・・・・・C2.1

Pn 标称轴向强度, kis( N ) ・・・・・・・


・・・・・・・・・・・・・・・・・・・・・・・・
・・・・・・・・・・・・・・・・
・D2

Po 在不考虑长度影响的情况下, 标称轴向耐压强度, kis ( N )・・・・・・・・・


・・・・・・・・・・・I2.1

Pp 混凝土支承的标称强度, kis( N ) ・・・・・・・・・・・・・・


・・・・・・・・・・・・・・・・
・・・・・・・・
・・・I2.1
Pr 在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的情况下, 所要求的第二阶轴向强度, kis( N )
・・・・C2.1

Pr 在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的情况下, 所要求的第二阶径向耐压强度, ( N )・


kis C2.2

Pr 在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的情况下, 所要求的拉紧强度, kis( N )・


・・・・・・・・・H1.2

Pr 所要求的强度, kis( N) ・・・・・


・・・・・・・・・・・・・・
・・・・・・・・・・
・・・・・・・・・・・・・・
・・・・・J10.6

Pr 所要求的支杆构件的轴向强度, kis(N ) ・・・・・・・・・・・・・・・


・・・・・・・・・・・・・・・・
・・K3.2d

Pr 所要求的弦杆上的轴向强度, kis( N) ・・・・・・・・・・・・・・・・・


・・・・・・・・・・・・・・・・
・・・K2.2

Pu 所要求的受压构件的轴向强度, kis (N )・・・


・・・・・・・
・・・・・・・・・・・・・・・・
・・・・・附录 1.4

Py 构件的屈服强度, kis ( N ) ・・・


・・・・・・・・・・・・・・・・
・・・・・・・・・・・・・・・・
・・・・・・・・
・・C2.2

Q 受压杆构件在完全受压时的因数・ ・・・・・・・・・・・・・・・・・・・・・・・・・・・・・・・・・・・
・・・・・・ E7

Qa 受压杆构件在受压时的因数・ ・・・・・・・・・・・・・・・・・・・・・・・・・・・・・・・・・
・・・・・・・・・・ E7.2

Qf 弦杆上应力相互作用时的参数・ ・・・・・・・・・・・・
・・・・・・・・・・・
・・・・・・・・・・・・・・・・・・ K2.2

Qn 螺栓剪切连接器件的标称强度, kis( N) ・・・・・・・・


・・・・・・・・・・・・・・・・
・・・・・・・・・・・I2.1

Qs 未加劲的受压杆构件在受压时的因数・ ・・・
・・・・・・・・・・・・・・・
・・・・・・・・・・・・・・・・・ E7.1

R 除积水外, 由于雨水或雨雪引起的标称载荷, ksi( MPa)・


・・・・・・・・・・・・・・・・・附录 2.2

R 地震响应修正系数・ ・・・・・・・・・・・・・・・・・
・・・・・・・・・・・・・・・・・・・・・・・・
・・・・・・・
・・・A1.1

Ra 所要求的强度 ( ASD ) ・・・


・・・・・・・・・・・・・・・・・・・・・・・・・・
・・・・・・・・・・・・・・・・・・・B3.4

R FIL 只使用一对横向角焊接缝时的受压因数・ ・・・・・・・・・・・・・・・・・・・・・・・・・附录 3.3

Rg 考虑组合影响时的系数・ ・・・・・・・・・・・・・・・・・・・・・・・・・・・・・・・・・・・・・・・・
・・・・・・・ I3.2

Rm 在根据系统工程类型公式 C2-6b 中的因数・ ・・・・・・・・


・・・・・・・・・・・・・・・・
・・・・・・ C2.1

Rm 横向截面单一对称参数・ ・・・・・・・・・・・・・・・・・・・・・・・・・・・・・・・・・・・・・・・・・・・・・・・ F1

Rn 根据章节 B 至 K 中的规定的标称强度・ ・・・・・・・・・・・・・・・・・・・・


・・・・・・・・・・・・・・・・B3.3

Rn 标称防止滑动强度, kis
( N )・・・・・・・・・・・・・・・・・・・・・・・・・・
・・・・・・・・・・・・・・・・・・・・J3.8
Rp 用于剪切螺栓的定位效果因数・ ・・・・・・・・・・・・・・・・・・・・・・・・・・
・・・・・・・・・・・・・・・・ I3.2

R pc 腹板的软化因数・ ・・・・・・・・・・・・・・・・・・・・・・・・・・・・・・・・・・・・・・・・・・・・・・・ F4.1

R PJP) 用于增强或非 -增强横向部分焊透焊缝 ( PJP)坡口焊缝・・・・・・・・・・・・・・・・・・・・附录 3.3

Rpt 腹板的软化因数, 并且对应于紧张翼缘屈服极限状态・ ・・・・・・・・・・・


・・・・・・・
・・・・・F4.4

Ru 所要求的强度 ( LRFD ) ・・・・・・・・・・


・・・・・・・・・・・・・・・・・
・・・・・・・・・・・・・・・・・・・・・B3.3

R wl 按照表格 J2.5 中的规定,纵向载荷角焊时的总的标称强度・ ・・・・・・・・・・・・・・・・ J2.4

Rwt 按照表格 J2.5 以及章节 J2.4 ( a)中的规定,横向载荷角焊时的总的标称强度・ ・J2.4

3 3
S 圆形管截面 ( HSS)构件的截面弹性模量, in. (mm ) ・・・
・・・・・・・・・・・・・・・・・・・・・F8.2

3 3
S 相对于弯曲轴线上的最低的截面弹性模量, in. ( mm ) ・・・・・
・・・・・・・・
・・・・・・・・F12

S 次级构件的间距, ft( m) ・・・・・・・・・・・


・・・・・・・・・・・・・・・・・・・・・・・・・・・・・・・・・附录 2.1

S 标称的积雪载荷・ ・・
・・・・・・・・・・・・・・・・・・・・・・・・・・・・・・・・・・・・・・・・・・・・・・・附录 4.1.4

3 3
S 弦杆上的截面弹性模量, in. ( mm ) ・・・・・・・・・・・・・・・・・・・・・・・・
・・・・・・・・・・・・K2.2

3 3
Sc 相对于弯曲轴线向底部受压时的截面弹性模量, in. ( mm ) ・・・・・・・
・・・・・・・・F10.3

3 3
Seff 在主要轴线附近的有效截面模量, in. ( mm ) ・
・・・・・・・・
・・・・・・・・・・・・・・・・・・F7.2

3 3
Sxt, Sxc 分别参照扩张和受压翼缘的弹性截面模量, in. ( mm ) ・・・・・・・・・・
・・表格 B4.1

Sx, Sy 在主要轴线附近所采取的弹性截面模量, in. ( mm ) ・・・・・・・・・・・F2.2,F6

Sy 对于相关通道, 所采取的最小的截面模量・ ・
・・・・・・・
・・・・・・・・
・・・・・・・・・・・・・・・・
・・F6

T 按照章节 4.2.1 中的规定,由基于防火设计所引起的标称的作用力及其相关变形

・・・・・・・・・・・・・・・・・・・・・・・・・・・・・・・・・・・・・・・・・・・・・・・・・・・・・・・・・・・・附录 4.1.4

Ta 由 ASD 载荷组合引起的张力, kis ( kN ) ・・・・・・・・・・・・・・・・・


・・・・・・・・・・・・・・ J3.9

Tb 由表格 J3.1 或 J3.1M 给定的最小的紧固件的张力, kis (kN )


・・・・・・・・・・・・・・・・J3.8

Tc 有效的扭转强度, kis- 英寸 . ( N-mm )・・・・・・・・・・・・


・・・・・・・・・・・・・・・・
・・・・・・・
・H3.2
Tn 标称扭转强度, kis- 英寸 (
. N-mm ) ・・・・・・・・・・・・・・・・・
・・・・・・・・・・・・・・・・
・・・・・・・H3.1

Tr 所要求的扭转强度, kis- 英寸 . (N-mm )・・・・・・・・・・


・・・・・・・・・・・・・・・・
・・・・・・・
・H3.2

Tu 由 LRFD 载荷组合引起的张力, kis ( kN )・・・・・・・・・・・・・・


・・・・・・・・・・・・・・・・・・・・J3.9

U 剪切滞后因数・ ・・・・
・・・・・・・・・
・・・・・・・・・・・・・・
・・・・・・・・・・
・・・・・・・・・・・・・・
・・・・・D3.3

U 利用比率・・・・・・・・・
・・・・・・・・・
・・・・・・・・・・・・・・
・・・・・・・・・・
・・・・・・・・・・・・・・
・・・・・K2.2

U bs 受压系数, 用于计算剪切块的断裂强度・ ・・・・・・・・・・・・・・・・・・・・・・


・・・・・・・・・・・・・J4.3

Up 应力指数・・・・・・・・・・・・・・・・・・・・・・・・・・・・・・・・・・・・・・・・・
・・・・・・・・・・・・・・・附录 2.2

Us 应力指数・・・・・・・・・・・・・・・・・・・・・
・・・・・・・・・・・・・・・・
・・・・・・・・・・・・・・・・
・・・・附录 2.2

V 作用于支柱上的所要求的剪切力, kis( N) ・
・・・・・・・・・・・・・・・・
・・・・・・・・・・・・・・・・・・I2.1

V’ 由剪切连接器件转移的所要求的剪切力, kis (N ) ・・・・・・・・・・・・


・・・・・・・・
・・・・・・・・I2.1

Vc 有效抗剪强度, kis ( N ) ・・・・・・・・・・・・


・・・・・・・・・・・・・・・・・
・・・・・・・・・・・・・・・・・・・G3.3

Vn 标称的抗剪强度, kis( N) ・・・


・・・・・・・・・・・・・・・・
・・・・・・・・・・・・・・・・・
・・・・・・・・・・・・G1

Vr 在加劲肋定位时所要求的抗剪强度, kis( N) ・・・・・・・・・・・


・・・・・・・・・・・・・・・・
・・・G3.3

Vr 在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时所要求的抗剪强度, kis( N) ・・・


・・・・・・・・・・・・H3.2

Yi 施加在水平面 i 上的 LRFD 载荷组合或 1.6 倍的 ASD 载荷组合时的重力载, kis( N ) ・C2.2

Yt 孔洞缩小系数, kis( N) ・・・・・・・・・・・


・・・・・・・・・・・・・・・・
・・・・・・・・・・・・・・・・
・・・・・ F13.1

3 3
Z 在弯曲轴线附近的塑性截面模量, in. ( mm ) ・・・・・・・・・・・・・・
・・・・・・・
・・・・・・・F7.1

3 3
Zb 在正确的弯曲轴线附近的支杆构件的塑性截面模量, in. ( mm ) ・
・・・・・・・・・・K3.3

3 3
Z x, y 在主要轴线附近的塑性截面模量, in. ( mm ) ・・・・・・・
・・・・・・・・
・・・・・・・F2,F6.1

a 在横向加劲肋之间的净空间距, in. ( mm) ・・・・・・・・・・・・・・・・・・・・・・・・・・・


・・F13.2

a 在内置构件中的连接器件之间的距离, in. ( mm ) ・・・・・・


・・・・・・・・・・・・・・・・・・・・・E6.1

a 从螺栓孔的边缘到构件的边缘在平行于作用力的方向时所测量的最短的距离, in.

(mm )・・・・・・・・・・・
・・・・・・・
・・・・・・・・・
・・・・・・・・・・・・・・・・・・・・・・・・
・・・・・・・・・・・・・・・・
・・D5.1
a 在拉紧载荷钢板的厚度方向上的没有焊接的根部表面的一半长度, in.( mm)・附录 3.3

aw 两倍的腹板面积的比率, 主要由轴线弯曲力矩单独作用时引起的受压面积与受压翼缘

构件的面积之比率・ ・・・・・・・・・・・・
・・・・・・・・・・・・・・・・・・・・・・・・・・・・・・・
・・・・・・・・・F4.2

b 受压杆支脚的外部侧面的宽度, in.( mm) ・・・・


・・・・・・・
・・・・・・・・・・・・・・・・
・・・・・・F10.3

b 最长的角钢支脚的整个宽度, in. ( mm)・・・・・・・


・・・・・・・・・
・・・・・・・・・・・・・・・・・・・E7.1

b 未加劲受压构件的宽度;对于 I 型翼缘构件和 T 型构件, 宽度 b 是整个翼缘宽度 bf 的

一半;对于通道中的角钢和翼缘上的 Z 字形角的支脚,宽度 b 为整个标称尺寸;对于

钢板,宽度 b 为从自由边缘部位到第一排紧固件或焊接线之间的距离,或者在相邻紧

固件线路或焊接线路之间的距离;对于矩形管截面( HSS)构件,宽度 b 为每个侧面

上的小于内部侧面角度半径的腹板之间的距离, in.( mm)・・・・・・・・・・・・・・・B4.1 ,B4.2

b 位于角钢支脚阻止剪切力的宽度, in.( mm) ・・・・・・・・・


・・・・・・・・・・・・・・
・・・・・・・・G4

bcf 支柱翼缘的宽度, in.( mm)・・・・・


・・・・・・・・・・・・・・・・・
・・・・・・・・・・・・・・・・
・・・・・・J10.6

be 缩小时的有效宽度, in.( mm) ・・・・・・・・・・・・・・・


・・・・・・・・・
・・・・・・・・・・・・・・・・・・・E7.2

beff 有效边缘距离;从孔的边缘到零件的边缘的距离,并且在垂直于所施加的作用力的方

向进行测量时所获得的宽度, in.( mm) ・・・・・・・・・・・・・・


・・・・・・・・・・・・・・・・
・・・D5.1

b eoi 将支杆构件表面焊接到 -弦杆上的有效宽度・ ・・・・・・・・・・・・・・・・・・・・・・・・・・・・ K2.3

beov 将支杆构件表面焊接到重叠支架上的有效宽度・ ・・・・・・・・・・・・・・・・・・・・・・・・・・・・ K2.3

bf 翼缘的宽度, in.( mm) ・・・・・・・・


・・・・・・・・・・・・・・・・・・
・・・・・・・・
・・・・・・・・・・・・・・・・B4.1

bfc 受压翼缘的宽度, in. (mm ) ・・・・・・・・・・・・・・


・・・・・・・・・・
・・・・・・・・・・・・・・
・・・・・F4.2

bft 抗拉翼缘的宽度, in.(mm ) ・・・・・・・・・・・・・・・・・・・・・・・・・・・・・・・


・・・・・・・・・・・・・・・・G3.1

bl 角钢的较长的支脚宽度, in.( mm)・・・・・・・・


・・・・・・・・・・・・・・・・・
・・・・・・・・・・・・・・・・
・E5

bs 角钢的较短的支脚宽度, in. ( mm)・・・・・・・・


・・・・・・・・・
・・・・・・・・・・・・・・・・
・・・・・・・・・・E5

bs 用于单一侧面加劲的加劲肋宽度, in. ( mm ) ・・・・・・・・・・・・・・・


・・・・・・・・・・・・附录 6.2

d 紧固件的标称直径, in. ( mm)・・


・・・・・・・・・・・・・・・・・・・
・・・・・・・・・・・・・・・・
・・・・・・・J3.3
d 截面的整个标称深度, in. ( mm)・・・・・・・・・・
・・・・・・・・
・・・・・・・・・・・・・・・・
・・・・・・・B4.1

d T 型构件的整个标称深度, in.( mm)・・・・・・・・・・・・・・


・・・・・・・・
・・・・・・・・・・・・・・・・E7.1

d 长方形杆件的深度, in. ( mm ) ・・・・・・・


・・・・・・・
・・・・・・・・・
・・・・・・・・・・・・・・・・・・F11.2

d 截面的整个标称深度, in. ( mm)・・・・・・・・・・


・・・・・・・・
・・・・・・・・・・・・・・・・
・・・・・・・B4.1

d T 型构件的整个标称深度, in. ( mm)・・・・・・・・・・・・・


・・・・・・・・
・・・・・・・・・・・・・・・・E7.1

d 直径, in. ( mm ) ・・・・・・・・・・・・・・・・・・・・・・・・・・・・・・・・・・・・・・・・・・・・・・・・・・・・・ J7

d 轴梢直径, in. ( mm ) ・・・・・・・・・・・・・・・・・・・・・・・・・・・・・・・・・・・・・・・・・・・・・ D5.1

d 滚轴直径, in.( mm) ・・・・・・・・・・・・・・・・・・・・・・


・・・・・・・
・・・・・・・・・・・・・・・・
・・・・・・・・・J7

db 梁深度, in. ( mm) ・・・・・・・・・・・・・・・・・・・・・・


・・・・・・・・・・・・・・・・
・・・・・・・・・・・ J10.6

db 标称直径(主体或侧身直径) ,in. ( mm)・・・・・・・・・・・・・・・・・・・・・・


・・・・・・・
・・・附录 3.4

dc 立柱深度, in. ( mm). ・・・・


・・・・・・・・・・・・・・・・
・・・・・・・・・・
・・・・・・・・・・・・・・
・・・・・J10.6

e 在连接支架时的偏心率, 并且正向偏离支杆构件, in. ( mm )・・・・・・・・・・・・・・・・・・ K2.1

emid-ht 从螺栓主体到钢板腹板的距离,并且在钢板肋拱的中心高度进行测量,而且承受载

荷的方向为螺栓的承受力的方向 (换言之,即为用于简单地支撑梁的最大的力矩

方向上),in. ( mm) ・・・・・・・・・・・・・・


・・・・・・・・・・・・・・・・・・・・・・・・
・・・・・・・・・ I3.2

fa 在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时所涉及到的相关点上所要求的径向应力, ksi

( MPa ) ・・・・・・・・・・・・・・・・・・・・・・・・・・・・・・・・・・・・・・・・・・・・・・・・・・・・・・・・・・ H2

f b( w , z) 在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时所涉及到的相关点(在主要和次要轴线上面)

上所要求的弯曲应力, ksi ( MPa )・・・・・・・・・・・・・・・・・・・・・・・・・・・・・・・・・ H2

f c’ 混凝土的特定的最小的耐压强度, ksi ( MPa ) ・・・・・・・・・・・・・・・・・・・・・・・・・ I1.1

f’
cm 在升高温度时, 混凝土的特定的最小的耐压强度, ksi( MPa) ・・・・・・・
・・・・・附录 4.2

fo 源于 D+:R 的应力(除积水作用外, 由雨水或积雪引起的标称固定载荷 +:标称载荷),

ksi ( MPa ) ・・・・・・・・・・・・・・・・・・・・・・・・・・・・・・・・・・・・・・・・・・・附录 2.2

fv 单位面积内所要求的抗剪强度, ksi ( MPa) ・・・・・・・・・・・・・・・・・・・・・・・・・・・・ J3.7


g 横穿中心部位的间隔 (标准计量器件) 并且穿过标准计量器件的组合线路之间的间隔

, in. ( mm ) ・・・・・・・・・・・・・・・・・・・・・・・・・・・・・・・・・・・・・・・・・・・・・・・・ B3.13

g 位于支杆构件底部之间的间隙,并且使用间隔 K 型连接器件但是忽略焊隙, in.

(mm ) ・・・・・・・・・・
・・・・・・・・・・・・・・・・
・・・・・・・・・・
・・・・・・・・・
・・・・・・・・・・・・・ K2.1

h 位于轧制成型的较小的圆角及方角半径之间的净空距离; 位于邻近紧固件之的距离或者

位于使用焊接的翼缘之间的距离;对于 T 型构件,则为其整个深度;对于矩形管截面

( HSS )构件,则位于每个侧面上的内圆角半径较小的翼缘之间的净空距离, in.

( mm) ・・・・・・・・・・・
・・・・・・・・・・・・・・・・
・・・・・・・・・・・・・・・・・
・・・・・・・・・・・・・・・・
・・・B4.2

h 单个构件中心部位之间的距离, 并且垂直于压曲时的轴向构件的距离, in. ( mm)・・E6.1

hc 两倍的距离,从中心部位到下列部位:对于轧制成型的构件,位于受压翼缘的圆角及

方角半径之间的距离;对于内置的截面,则位于受压翼缘在焊接时的内部表面和最接

近紧固件部位之间的距离, in. ( mm ) ・・・・・・・・・・・・・・・・・・・・・・・・・・・・・・・・ B4.2

ho 位于翼缘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 in. ( mm) ・・・・・・・・・・・・・・・・・・・・・・・・・・・・・・・ F2.2

hp 两倍于从塑性中间轴线到最接近的紧固件之间的距离,并且位于受压翼缘或者位于在

使用焊接时受压翼缘的内部表面, in. ( mm)・・・・・・・・・・・


・・・・・・・・・・・・・・・・
・・・B4.2

h sc 孔的因数・ ・・・・・・・・・・・・・・・・・・・・・・・・・・・・・・・・・・・・・・・・・・・・・・・・・・・・・・・・・ J3.8

j 由公式 G2-6 确定的因数,并且适用于横向加劲肋的最小惯性力矩・ ・・・・・・・・・・G2.2

k 从翼缘的外层表面到圆角腹板趾部的距离, in.(mm )・・・・・・・・・・・・・・・・・・・


・・・・J10.2

k 管截面( HSS)构件的外层方角半径, 如果未知时, 可以容许视为 1.5t,in.( mm)・・・・


K1.3

kc 未加劲肋件的系数, in. ( mm )・・・・・・・・・・・・・・・・・・・


・・・・・・・・
・・・・・・・・・・・表格 B4.1

ks 滑动临界状态张力与剪切力的组合系数・ ・・・・・・・・・・・・・・・・・・・・・・・・・・・・・・・・ J3.9

kv 钢丝钢板压曲系数・ ・・・・・・・・・・・・・・・・・・・・・・・・・・・・・・・・・・・・・・・・・・・・・・・・・・・ G2.1

l 沿着载荷作用点时的最大侧面无支撑长度 (自由长度) ,in.( mm) ・・・


・・・・・・・・・
・J10.4

l 支承长度, in.(mm ) ・・・・・・・・・・


・・・・・・・・・・・・・・・・・
・・・・・・・・・・・・・・・・・・・・・・・J7
l 在载荷方向上的连接长度, in.( mm ) ・・・・・・・
・・・・・・・・・
・・・・・・・・・・・・・・
・・表格 D3.1

n 在跨度范围内支撑节点的数量・ ・・・・・・・・・・・・・・・・・・・・・・・・・・
・・・・・・・・・・・・附录 6.2

n 每英寸的螺纹数量 (每毫米) ・・・・・


・・・・・・・・・・・・・・・・
・・・・・・・・・・・・・・・・
・・・附录 3.4

p 构件 i 变形与其处于最大应力时的变形之比率・ ・・・・・・・・・・・・・・・・・
・・・・・・・・
・・・J2.4

p 位于弦杆上的重叠支杆构件的突出长度・ ・・・・・・・・・・・・・・・
・・・・・・・・・・・・・・・・・ K2.2

q 位于两个支杆构件下面的弦杆上并且沿着连接表面进行测量时的重叠长度・ ・・ K2.2

r 旋转控制半径, in.( mm) ・・・・・・


・・・・・・・・・・・・・・・・
・・・・・・・・・・・・・・・・・
・・・・・・・・・E2

r crit 从瞬间转动中心到具有最小 Δu/ri 比率的焊接构件的距离, in.( mm)・・・・・・・・・・J2.4

ri 单个构成的内置构件在旋转时的最小半径, in. ( mm ) ・・・・・・・・・・・・


・・・・・・・・・
・ E6.1

r ib 由单个构件相对于其中心轴线平行于压曲构件轴线的构件在旋转时的半径, in

( mm )・・・・・・・・・・・・・・・・・・・・・・・・・・・・・・・・・・・・・・・・・・・・・・・・・・・・・ E 6.1

ro 在剪切中心附近旋转时的极地半径, in. ( mm) ・・・・・・・・・・・


・・・・・・・・・・・・・・・・・・・E4

rt 翼缘构件在弯曲受压时的旋转半径加上在受压时腹板络面积的 1/3 并且只施加主要轴

线上的弯曲力矩・ ・・・・・・・・・・・・・・・・・
・・・・・・・・・・・・・・・・
・・・・・・・・・・・・・・・・・
・・・ F4.2

r ts 在确定 Lr 时所使用的旋转有效半径,并且适用于侧面扭转压曲极限状态以及用于主

要轴线弯曲及双重对称紧凑 I- 型构件和通道的情况・ ・・・・・・・・・・・・・・・・・・・・・・ F2.2

rx 在几何轴线平行于连接支脚进行旋转时的半径, in. ( mm)・・・・・・・・・・・・・・・・・・・E5

ry 围绕 y-轴旋转时的半径, in. ( mm) ・・・・・・・・・・・・・・


・・・・・・・・・・・・・・・・
・・・・・・・
・E4

rz 围绕次要主轴旋转时的半径, in.( mm )・・・・・・・・・・・・・・・・・・・・・・・・・・・


・・・・・・・・ E5

s 任何两个连续孔的纵向中心至中心的间隔 (螺距),in.( mm) ・・・・


・・・・・・・・・・・B3.13

t 构件的厚度, in.( mm)・・・・・・・・・


・・・・・・・・・・・・・・・・・・・・・・・・・・・・・・・・・
・・・・・・・B4.2

t 壁厚, in. ( mm )・・・・・・・・・・・・・・・・・・・・・・・・・・・・・・・・・・・・・・・・・・・・・・・・・・・ E7.2

t 角钢的支脚厚度, in.(mm ) ・・・・・・・・・・・・・・


・・・・・・・・・・・・・・・・・
・・・・・・・・・・・F10.2
t 平行于弯曲轴线的长方形杆件的宽度, in. (mm ) ・・・・・・・
・・・・・・・・・・・・・・・・
・F11.2

t 连接材料的厚度, in. ( mm)・・・・・・・・・・・・・・・・・・・・・・・・・・・・・・・・・・・・ .J3.10

t 钢板的厚度, in.( mm) ・・・・


・・・・・・・・・・・・・・・・・・・・・・・・・・・・・・・・・
・・・・・・・・・・・・D5.1

t 管截面( HSS)的设计壁厚等于 0.93 乘以 ERW 管截面( HSS)标称壁厚并且等于 SAW

管截面( HSS )标称壁厚, in. ( mm ) ・・・・・・・・・・・・・・・・・・・・・・・ B3.12

t 填充材料的总厚度, in.( mm)・・・・・・・・・・・・・・・


・・・・・・・・
・・・・・・・・・・・・・・・・
・・・・ J5

t 管截面( HSS)主要构件的设计壁厚, in. ( mm )・・・・・・・・・・・・・・・・・


・・・・・
・ K2.1

tb 管截面( HSS)支杆构件的设计壁厚, in. (mm ) ・・・・・・・・・


・・・・・・・
・・・・・・K2.1

t bi 交叠时的支杆构件的厚度, in.( mm) ・・・・・・・・・・・・・・・・


・・・・・・・・・・・・・・・・
・・・・・・・K2.3

t bj 重叠后的支杆构件的厚度, in. ( mm) ・・・・・・・・・・・・・・・


・・・・・・・・・・・・・・・・
・・・・・・・K2.3

t cf 支柱翼缘的厚度, in. ( mm)・・・


・・・・・・・・・
・・・・・・・・・・
・・・・・・・・・・・・・・・・
・・・・・・J10.6

tf 载荷翼缘的厚度, in. ( mm) ・・・・・・


・・・・・・・・・
・・・・・・・・・・・・・・・・
・・・・・・・
・・・・・・J10.1

tf 通道剪切连接器件的翼缘厚度, in.( mm) ・・・・・・・


・・・・・・・・・・・・・・・・
・・・・・・・・・I3.2

t fc 受压翼缘的厚度, in. ( mm)・・・・・・・・・・・・・・・・・・・・・・・・


・・・・・・・・・・・・・・・・・・・ F4.2

tp 钢板的厚度, in. ( mm) ・・・・・・・・・・・・・・・・・・・・・・・・・・・・・・・・・・・・・・・・・・・ K1.1

tp 拉紧载荷钢板的厚度, in.( mm)・・・・・・・・


・・・・・・・・・
・・・・・・・・
・・・・・・・・・・・・附录 3.3

tp 横向附属钢板的厚度, in.(mm ) ・・・・・・・・・・・・


・・・・・・・・
・・・・・・・・・・・・・・・・
・・・K2.3

ts 钢丝加劲肋的厚度, in. ( mm) ・・・・・・・・・・・・・・・・・


・・・・・・・・・・・・・・・・
・・・附录 6.2

tw 通道剪切连接器件的钢丝厚度, in. ( mm) ・・・・・・


・・・・・・・・・・・・・・・・・・・・・・・・ I3.2

tw 梁腹板络厚度, in.( mm) ・・・


・・・・・・・・・・・・・・・・・・・・・・・・・
・・・・・・・・
・・・附录 6.3

tw 腹板的厚度, in. ( mm ) ・・・・・・・・・・・・・・・・・・・・・・・・・・・・・・・・・・・・・表格 B4.1

tw 立柱腹板的厚度, in. ( mm) ・・・・・・・・・・・・・・


・・・・・・・
・・・・・・・・・・・・・・・・・・・・・・J10.6

tw 构件的厚度, in. ( mm) ・


・・・・・・・・・・・・・・・・・・・・・・・・・・・・・・・・・・・
・・・・・・・・・・・・E7.1
w 盖板的宽度, in. ( mm ) ・・・・・・・・・・・・・・・・・・・・・・・・・・・・・・・・・・・・・・・・・・・ F13.3

w 焊接支脚的尺寸, in.( mm) ・・・・・・・・・・・


・・・・・・・・・・・・・・・・
・・・・・・・・・・・・・・・・J2.2

w 主要轴线弯曲时的相关标注符号

w 钢板的宽度, in. ( mm )・・・・・・・・・・・・・・・・・・・・・・・・・・・


・・・・・・・・・・・・・表格 D3.1

w 用于增强或等值处理圆角时的支脚尺寸,如果可能时,必须在拉紧载荷钢板的厚度

方向上进行加固处理, in.( mm) ・・・・・


・・・・・・・・・・・・・・・・・
・・・・・・・・・・・・附录 3.3

3 3
wc 每个单位体积的重量 ( 90 ≤ Wc ≤ 155lbs/ft 或 1500 ≤ Wc ≤ 2500kg/m )・I2.1

wr 混凝土肋拱或拱腋的平均宽度, in. (mm )・・・・・・・・・・・


・・・・・・・・・・・・・・・・・・・・・I3.2

x 强轴的相对标注符号

xo, yo 剪切中心与中心质点相配的相关坐标, in. ( mm)・・・・・・・・・・・・・・・


・・・・・・・・E4

x 连接时的离心率, in. ( mm)・・・・・・・・・・


・・・・・・・
・・・・・・・・・・・・・・・・
・・・表格 D3.1

y 弱轴的相关标注符号

z 相对于次要主轴弯曲时的标注符号

a 用于 B2 公式中的因数・ ・・・・・・
・・・・・・・・・
・・・・・・・・・・
・・・・・・・・・・・・・・・・
・・・・・・ C2.1

a 用于内置受压构件的间隔比率 =h/ 2rib ・・・・・・・・・・・・


・・・・・・・・・
・・・・・・・・・・・・・・
・ E6.1

β 由公式 J2-1 给定的缩小因数・ ・・・・・・・・


・・・・・・・・・・・・・・・・
・・・・・・・・
・・・・・・・
・・・・・ J2.2

β 宽度比率;支杆构件直径与圆形管截面( HSS)弦杆上的直径之比率;整个支杆构件

的宽度与矩形管截面 ( HSS)弦宽之比率・ ・・・


・・・・・・・・・・・・・・・・・・・・・・・・
・・・・・・・
・・K2.1

βT 除钢丝变形外的固定加劲要求的强度, kis- 英寸 ./ 弧度 ( N-mm/ 弧度)・・・


・・・・.附录 6.2

β br 所要求的支撑硬度・ ・・・・・・・・・・・・・・・・・・・・・・・
・・・・・・・・・・
・・・・・・・・・
・・・・・・附录 6.2

β eff 有效宽度比率: 两个用于 K 接点的支杆构件的周长总数, 并且除以 8 倍的弦宽・・・K2.1

β eop 外层冲孔有效参数・ ・・・・・・・・・・


・・・・・・・・・・・・・・・・・・・・・・・・
・・・・・・・・・
・・・・・・ K2.3

β sec 钢丝扭曲硬度,包括横向加劲肋的影响(如果可能) , kis- 英寸 ./ 弧度( N-mm/ 弧


度) ・
・・・・・・・・・・・・・・・・
・・・・・・・・・・・・・・・・・・・・・・・・
・・・・・・・・・・・・・・・・・附录 6.2

βw 用于表示不等边支脚角钢的截面特性, 正值表示压杆的短支脚,负值表示压杆的

长支脚・・・・・・・・
・・・・・・・・・・・・・・・・・
・・・・・・・・・・・・・・・・・・・・・・・・・・・・・・
・・・・・ F10.2

Δ 由于设计载荷的影响而引起的第一阶层面间的漂移偏差, in. ( mm)・・・・・・・・・・C2.2

ΔH 由于侧面作用力的影响而引起的第一阶层面间的漂移偏差, in. (mm)・


・・・・・・・C2.1

Δ i 位 于 中 间 应 力 层 面 上 的 焊 接 构 件 的 变 形 偏 差 ,

与转动时的瞬间中心上的临界变形构成线性比例关系, in. ( mm)・・・・・・・・・・・・・・J2.4

Δm 焊接构件在最大应力时的变形, in. ( mm) ・・・・・・・・・・・・・・・・・・・・・・・・・・ J2.4

Δu 焊接构件在极限应力时的变形 (断裂时) , 通常在构件远离瞬间转动中心时产生

的变形, in. ( mm) ・・・・・


・・・・・・・・・・・・・・・・・
・・・・・・・・・・・・・・・・
・・・・・・・・・・・・・・J2.4

γ 弦 杆的 长 细 比 ; 直 径 的 一 半 与 圆 形 管 截 面 ( H SS)壁 厚 的 比 率 ;

宽度的一半与矩形管截面( HSS)的壁厚的比率・ ・・・・・・・・・・・・・・・・・・・・・・・ K2.1

ζ 间隙比率;带有间隔 K 接点的支杆构件和矩形管截面( HSS)弦宽之间的间隙比

率・・・・・・・・・・
・・・・・・・・・・・・・・・・・・・・・
・・・・・・・・・・・・・・・・・・・
・・・・・・・・・・・・・・・ K2.1

η 载荷长度参数, 只能适用于矩形构件管截面( HSS);其中的相关比率为接触支杆

构件在与连接钢板的弦杆上的宽度连接时的相关长度之比率・ ・・・・・・・・・・・・・・・K2.1

λ 长细比参数・ ・・・・・・・・・・・・・・・・・・・・・・・・・・・・・・・・・・・・・・・・・・・・・・・・・・・・・ F3

λp 用于紧凑构件的限制性的长细比参数・ ・・・・・・・・・・・・・・・・・・・・・・・・・・・・・・ B4

λ pf 用于紧凑翼缘的限制性的长细比参数・ ・・・・・・・・・・・・・・・・・・・・・・・・・・・・・・・・ F3

λ pw 用于紧凑腹板的限制性的长细比参数・ ・・・・・・・・・・・・・・・・・・・・・・・・・・・ F4

λr 用于非紧凑构件的限制性的长细比参数・ ・・・・・・・・・・・・・・・・・・・・・・・・・・・・・ B4

λ rf 用于非紧凑翼缘的限制性的长细比参数・ ・・・・・・・・・・・・・・・・・・・・・・・・・・・・・・・・ F3

λ rw 用于非紧凑腹板的限制性的长细比参数・ ・・・・・・・・・・・・・・・・・・・・・・・・・・・・・・・ F4
μ 用于 A 或 B 等级表面的平均滑动系数, 或按照试验所确定的系数・ ・・・・・・・・・・・J3.8

φ 阻力因数, 按照章节 B 至 K 中的规定予以确定・ ・・・


・・・・・・・・・・・・・・・・・・・・・・・
B3.3

φB 用于混凝土支承的阻力因数・ ・・・・・・・・・・・・・・・・・・・・・・・・・・・・・・・・・・・・・・・・ I2.1

φb 弯曲时的阻力因数・ ・・・・・・・・・・・・・
・・・・・・・・・・・・・・・・・
・・・・・・・・・・・・・・・・・・・・・・・F1

φc 受压时的阻力因数・ ・・・・・・・・・・・・・・・・・・・・・・・・・・・・・・・・
・・・・・・・・・・・・・・・・・・・・・E1

φc 轴向载荷组合柱的阻力因数・ ・・・・・・・・・・・・・
・・・・・・・・・・
・・・・・・・・・・・・
・・・・・・・・ I2.1b

φ sf 位于故障路径上的剪切阻力因数・ ・・・・・・・・・・・・・・・・・・・・・・・・・・・・・・・・・・・・・・ D5.1

φT 扭转时的阻力因数・ ・・・・・・・・・・・・・・・・・・・・・・・・・・・・・・・・・・・・・・・・・・・・・・・・・・ H3.1

φt 拉紧时的阻力因数・ ・・
・・・・・・・・・・・・・・・・・・・・・・・・
・・・・・・・・・・・・・・・・・・・・・・・・・
・D2

φv 剪切时的阻力因数・ ・・・・・・・・・・
・・・・・・・・・
・・・・・・・・・・・・・・・・・・・・・・・・
・・・・・・・・・・G1

Ω 安全因数・ ・・・・・・・・・・・・・・・・・・・・・・・・・・・・・・・・・・・・・・・・・・・・・・・・・・・・・・・・・ B3.4

ΩB 混凝土支承的安全因数・ ・
・・・・・・・・・
・・・・・・・・
・・・・・・・・・・・・・・・・
・・・・・・・・・・・・・・ I2.1

Ωb 弯曲时的安全因数・ ・・
・・・・・・・・・・・・・・・・・・・・・・・・・・・・・・・・・・・・
・・・・・・・・・・・・・・・ F1

Ωc 受压时的安全因数・ ・・・・・・・・・・・・・・・・・・・・・・・・・・・・・・・・
・・・・・・・・・・・・・・・・・・・・・E1

Ωc 轴向载荷组合柱的安全因数・ ・・・・・・・・・・・・・・・・・・・・・・・・・・・・・・・・・・・・・・ I2.1b

Ω sf 位于故障路径上的剪切时的安全因数・ ・・・・・・・・・・・・・・・・・・・・・・・・・・・・ D5.1

Ωt 扭转时的安全因数・ ・・・・・・・・・・・・・・・・・・・・・・・・・・・・・・・・・・・・・・・・・・・・・・・・・ H3.1

Ωt 拉紧时的安全因数・ ・・・
・・・・・・・・・・・・・・・・・・・・・・・・
・・・・・・・・・・・・・・・・・・・・・・・・・
・D2

Ωv 剪切时的安全因数・ ・・・・・・・・・・
・・・・・・・・・
・・・・・・・・・・・・・・・・・・・・・・・・
・・・・・・・・・・G1

ρsr 纵向加固时的最小的加固比率・ ・・・・・・・・・・・・・・・・・・・・・・・・・・・・・・・・・・・・・・・・・・ I2.1

θ 从焊接纵向轴线开始进行测量时的载荷角度・ ・・・・・・・・・・・・・・・・・・・・・・・・・・・・・ J2.4

θ 位于支杆构件和弦杆构件之间的锐角・ ・・・・・・・・・・・・・・・・・・・・・・・・・・・・・・・・・・ K2.1


ε cu 对应于耐压强度的张力, ・・・・・・・・・・・・・・・・・・・・
・・・・・・・・・
・・・・・・・
・附录 4.2

Tb 在使用直接分析方法时,用于减小弯曲硬度的参数・ ・・・・・・
・・・・・・・・・・・・・附录 7.3
术语表

在本说明文本中首次出现的术语使用了斜体。

注释 :

(1)使用符号 +表示的术语:为 AISI-AISC 普通术语,并且在两个标准之间起到协调的作


用。

(2)标明有 *的术语通常为受载荷类型限制的,例如:标称抗拉强度、可用耐压强度、设计
弯曲强度。

(3)标明有 ** 的术语通常为受部件类型限制的,例如:腹板局部压曲、法兰局部弯曲。

可容许的应力 * +:标称强度由安全因数划分为: Rn/ Ω .

可容许的应力 :可容许的应力由适当的截面特性划分,如,截面模数或横截面的面积。

扩大因数 :表示一阶分析结果反映第二阶效果的乘数。

可适用的规范 +::进行结构设计时可以适用的建筑规范。

ASD (可容许的应力设计) +:使用比例配置对结构组件进行设计的方法,例如,可容许的


应力,在 ASD 载荷组合作用下等于或超过构件所要求的强度。

ASD 载荷组合 +:按照可适用的建筑规范规定的载荷组合,其意图在于可容许应力的设计

(可容许的应力设计) .

管辖权限 :相关组织、 政治团体、 官方或个体必须负责对可适用的建筑规范加劲管理和实施。

有效强度 *+ :适当地设计强度或容许强度。

有效应力 * :适当地设计应力或容许应力。

平均肋拱宽度 :在成型钢板内锯齿肋拱的平均宽度。

条形钢板 :连接两个平行构件并且具有内置立柱或梁的刚性钢板, 主要用于传送构件之间的


剪切应力。

梁:结构构件,主要功能为阻止弯曲力矩。

梁立柱 :结构构件,阻止径向力和弯曲力矩。

支承 :在使用螺栓连接时,由螺栓传送剪切应力到连接构件上的限制状态。

支承 (局部受压屈服):由某一构件支撑于另一构件或其表面上而产生局部受压时的限制状
态。
支承类型的连接 :由螺栓支撑于连接构件上传输剪切力的螺栓连接。

阻止剪切断裂 :在连接时, 沿着某一路径拉紧时, 限制断裂的状态或剪切屈服或沿着另一路


径限制断裂的状态。

支承框架 +:一种基本垂直的支架系统,起到阻止侧面的力,而稳定结构系统的作用。

支杆表面 :管截面( HSS)支杆构件的墙壁。

支杆构件 :适用于管截面( HSS)连接,构件终止于基本构件或主要构件。

压曲 :任何构件,或某一种结构的几何尺寸,处于临界载荷条件下,突然限制变化的状态。

压曲强度 :用于压曲或限制不稳定状态的标称强度。

内置构件、横向截面、截面、形状 :由焊接或使用螺栓连接在一起的钢结构材构件制造的
构件、横向截面、截面、形状。

拱形 :为了补偿由载荷引起的变形偏差而制造成为一种梁或支架的弯曲形式。

夏比 V 型切口冲击试验 :用于测量样品韧性的标准动态试验。

弦形构件 :对于管截面( HSS),主要用于伸出穿过 桁架 进行连接的主要构件。

覆盖层面 :结构的外部覆盖层面。

冷成型钢结构构件 +:由冲压制动钢板并且从钢板剪切制造的形状、切割卷绕或钢板、或使
用冷压或热轧成型的卷绕的钢板; 这两种成型作业必须在室温条件下进行, 即,没有明显的
附加性的加热条件进行成型的钢结构构件。

立柱 :结构构件,其主要功能为阻止轴向力的作用。

组合系统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侧面阻止载荷系统组成的结构。

紧凑的截面 :能够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完全塑性应力分布, 以及在开始进行局部压曲之前几乎


能够自由转动的截面。 .

完全焊透焊缝 (CJP )坡口焊接 :用于焊接的金属, 能够延伸通过整个接缝厚度的坡口焊缝,


管截面( HSS)的连接不适用。

合成的构件 :将钢材和混凝土构件用作一个单一的构件, 并且有效地分布内部作用力的合成


式构件。

混凝土的压制 :混凝土由于处在极度疲劳时所引起的受压性的故障发生时的限制性的状态。

混凝土加掖 :在使用成型钢上承梁结构的组合楼盖系统中, 对位于立柱每个侧面上的上承梁


进行固定的固体混凝土的部位。

混凝土包覆的梁 :使用整块石板及浇灌混凝土完全罩盖的梁。
连接构件 +:用于传输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之间作用力的结构构件和接缝的组合构件。 .

罩盖构件 :位于结构构件中为了移动翼缘和与交叉构件保持一致而形成的构件。

盖板 :使用焊接或使用螺栓连接到某一构件的翼缘上以便增加横向截面面积、 截面模量或惯
性力矩的钢板。

横向连接 :管截面( HSS)连接,其中的支杆构件或连接构件横向连接到主要构件,主要用


于平衡其它支杆构件中作用力的影响或位于主要构件的相对侧面上的连接构件。

设计载荷 *+ :根据 LRFD 载荷组合或 ASD 载荷组合所确定的载荷,并且可适用于这两种情


况的载荷。

设计强度 *+ :由标称强度乘以阻力因数, φR n。

设计应力范围 :由重复施加和移开活动载荷时所引起的应力变化幅度。 对属于其反向应力的


位置,设计应力为最高应力的代数差额。

设计应力 * : 根据截面本身的特性所划分的设计强度,比如,截面模量或横向截面面积。 .

设计壁厚: 根据截面特性所确定的假设壁厚。

对角支撑构件: 主要用于传输支撑框架中的轴向力的倾斜的结构构件。

对角加劲肋: 位于立柱面板的区域内, 并且对角指向翼缘, 在腹板一个侧面或两个侧面上的


构件。

横向隔离钢板: 具有平面内剪切硬度和强度的钢板,用于将作用力转移到支持构件上。

横向隔离构件 +:位于屋顶、地板或其它隔膜或支撑系统中用于平面内的作用力转移到侧面
阻力系统中的构件。

直接分析方法 :用于确定残留应力以便获得稳定性的设计方法, 并且在第二阶的分析过程中,


通过降低框架的硬度和施加理论性的载荷而获得起始的非垂直度的设计方法。

直接结合交叉作用 :在结合应力形成的合成截面内, 主要用于将作用力转移于钢结构和混凝


土之间的机械装置。

扭曲故障: 某一管截面( HSS)支架连接构件在将某一矩形管截面( HSS)弦 -构件变成某一


长菱形构件时的限制状态。

扭曲硬度 :腹板的非平面弯曲硬度。

双重弯曲 :某一梁在其跨度内具有一个或多个变形位置时的外部变形。

双重集中应力 :在载荷构件的相同侧面上形成力偶的两个相等和方向相反的应力。

加倍装置 :增加到并且平行于梁或立柱腹板的钢板,以便增强集中应力。

偏移 :结构向侧面的偏移。
有效长度因数 K:构件的有效长度和构件的无支撑长度(自由长度)之比率。

有效长度 :在分析螺栓末端条件时,其它相等的立柱具有相同长度时的有效长度。

有效净面积 :考虑到剪切滞后影响时所修订的净面积。

有效截面模量 :在考虑到长细比受压构件压曲时所减小的截面模量。

有效宽度 :钢板或石板在假设其具有一致的应力变形时能够对结构构件产生相同的作用时所
减小的宽度,并且实际的钢板或石板的宽度具有非一致性的应力变形。

弹性分析 :一种基于相关结构在移开载荷时,回复到其原来的几何尺寸时的结构性分析。

包覆组合柱 :由结构性的混凝土和一个或多个嵌入的钢材组成的组合柱。

末端面板 :邻近面板只具有一个侧面的腹板面板。

末端返回 :角焊的长度,在相同平面上继续围绕某一方角的长度。 .

记录工程师 :具有执照的专业工程师,并且负责密封合同文件。

膨胀摇动构件 :能够倾斜以适应膨胀要求的表面弯曲的支撑构件。 .

膨胀滚轴 :能够滚动以适应膨胀要求的圆形钢质杆件构件。

眼杆:使用螺栓连接并且具有一致的厚度的拉紧构件, 具有铸造的或热量切割的并且其宽度
大于其主体部分的头部, 而且在其头部主体部分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便能够提供几乎相等
的强度。

设计极限载荷 +:载荷因数及其标称载荷的乘积。

紧固件 :一般是指螺栓、铆钉或其它连接装置。

疲劳: 是指由于重复施加活动载荷而开始断裂的极限状态。

接合表面 :用于传输剪切应力的连接构件的接触表面。

填充的组合柱 :由管截面( HSS)管子内部填充结构性的混凝土组成的组合柱。

填料金属材料 :用于制造焊接接缝的金属或合金材料。

填充材料 :用于构筑某一构件的厚度的钢板。

角焊的加固: 增加到坡口焊缝的角焊。

角焊 :一般是指在构件的交叉表面之间所形成的三角形横向截面的焊接。 .

一阶分析 :一种明确表示出未变形结构的平衡条件的结构性分析; 可以忽略二阶分析时的影


响结果。

配合支承加劲肋 :用于支持或集中载荷时紧密配合梁的一个或两个翼缘以便通过支承传动载
荷。 .

斜喇叭坡口焊缝 :用于具有弯曲表面的构件与平坦的构件相连接时所形成的坡口焊缝。

V - 喇叭坡口焊缝 :由具有弯曲表面的两个构件所形成的坡口焊缝。

扁平钢板的宽度 :矩形管截面( HSS)的标称宽度减去两倍的外层方角半径。在未知方角半


径时,扁平钢板的宽度可以采取整个截面的宽度减去 3 倍的厚度。

弯曲压曲 :受压构件在没有再现横向截面形状变形或扭曲时其向侧面弯曲时的压曲模式。 .

弯曲扭曲压曲 +:受压构件在没有改变横向截面形状的情况下同时弯曲扭曲时的压曲模式。 .

应力 :在指定面积上的应力分布时的合成应力。

成型截面: 参见冷成型钢材结构构件。

成型钢板: 在合成建筑中,冷成型钢板用于恒定的混凝土的成型。

完全受控力矩连接 :能够转移力矩并且忽略连接构件之间的转动时的连接。 .

标准计量器具 :用于紧固件的横向定心的间隔。

间隙连接 :管截面( HSS)支架连接,位于交叉支杆构件之间的衔接表面上配置一定的间隙


或间隔的连接。

一般极限 :圆形管截面( HSS)衔接构件在进行横向连接时,其相对侧面处于衔接软化的极


限状态。

几何轴线 :平行于腹板络、翼缘或角钢支脚的轴线。

钢梁填充材料 :在使用成型钢板建筑的合成地板系统中, 用于钢梁翼缘和钢板之间的填充材


料的狭窄的钢板。 .

钢梁 :参见梁。

围绕长度 +:支撑墙壁面板的水平结构构件的周围长度,其中的功能是在水平载荷作用下,
比如,风力载荷,受到弯曲力作用而伸长。

槽钢 :由移出材料或塑性变形引起的相对光滑的表面开槽或空心的钢材。

重力轴线 :构件沿着其长度方向穿过构件的重力中心部分的轴线。

重力框架 :不包括在侧面载荷阻力系统中的部分框架系统。

重力载荷 :由固定载荷和活动载荷形成的作用于向下方向的载荷。

构件的夹紧部分(螺栓的夹持部分) :螺栓所通过的材料的厚度部分。

坡口焊缝 :在连接构件之间的坡口中的焊接。同时参照 AWS D1.1 规定。


加固钢板 :连接支架构件或支撑到梁或支柱上面的钢板构件。

水平剪切应力 :位于混合梁内的钢材和混凝土表面之间界面上的应力。

管截面( HSS ):按照管子或管道产品规范形成的方形、矩形、或圆形空心钢结构材截面。

用户注意事项 :只要符合 ASTMA53 等级 B 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在设计中使用适当的参数,


对于圆形管截面( HSS)截面,可以使用相同的设计规则来设计管道。

非弹性的分析 :考虑到非弹性材料的性能的结构分析,包括塑性分析。

内部平面的不稳定性 :梁支柱, 在使用侧面支撑来预防侧面压曲或侧面扭曲压曲时, 围绕其


主轴弯曲时的极限状态。

不稳定性 :在结构构件、 框架或结构受到载荷或几何尺寸微小干扰而产生较大位移时所达到


的极限状态。

接缝离心率 :对于管截面( HSS)支架连接构件,从衔接构件的重力中心到支杆构件作用点


的交叉位置的垂直距离。

接缝区域 +:位于两个或多个末端、表面、或边缘相互连接的区域。并且可根据紧固件的类
型或所使用的焊接方法以及应力转移方法进行具体分类。

K 接点构件 :位于支杆构件或连接构件横向连接到主要构件的管截面( HSS)连接构件,主


要功能在于平衡其它支杆构件或连接构件中位于主要构件的相同侧面上的应力。

缀条 :位于格子结构中的钢板、角钢或其它钢材形状,并且连接两个钢材构件。

重叠接缝 :在平行平面内,两个重叠连接构件之间的接缝。

侧面支撑 :对角支撑,剪切墙壁或等效墙壁,主要用于提供内部平面的稳定性。

侧面载荷阻力系统 :用于阻止侧面载荷并且提供结构稳定性的结构系统。

侧面载荷 :由风力或地震作用于侧面方向上的载荷。

侧面扭曲压曲 :有关弯曲构件偏移垂直于弯曲平面, 并且同时围绕横向截面的剪切中心部位


扭转的压曲模式。

倾斜支柱 :用于传输重力载荷的支柱,并且其中的连接构件并不提供面向侧面载荷的阻力。

长度效应 :有关构件在基于其无支撑的长度越长强度越弱的效果。

极限状态 :结构或构件变得不适应其工作条件, 并且判断为不再适用于其本身的功能要求 (工


作性能极限状态) ,或者说,已经达到了其承受载荷的极限容量(强度极限状态) 。

载荷 +:由建筑材料、占用人员及其所有物品、环境影响、差别运动、或限制性的尺寸变化
所引起的重量应力或其它作用力。

载荷效应 +:在结构构件内,由所施加的载荷所产生的作用力、应力及其变形。 .
载荷因数 +:由于标称载荷偏离于实际载荷所引起的因数,在分析其不确定性时,将载荷变
为载荷效应;而在分析其概率时,则可能同时存在多于一个极限载荷的情况。

局部弯曲 ** :翼缘在集中拉力作用下所发生的较大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局部压曲 ** :在横向截面内受压构件处于压曲时的极限状态。

局部曲折 ** :在钢丝钢板处于集中载荷或反向作用力的中间邻近区域内发生局部故障时的极
限状态。

局部屈服 ** :发生在构件的局部区域内的屈服。

LRFD (载荷及阻力因数设计) +:结构构件的比例关系设计方法,比如,设计强度,在


LRFD 载荷组合的作用下,等于或超过构件所要求的强度。

LRFD 载荷组合 +:在适用的建筑规范中用于强度设计时的载荷组合 (载荷及阻力因数设计) .

主要构件 :适用于管截面( HSS)连接构件、衔接构件、支柱或其它管截面( HSS)构件,


并且支杆构件或其它连接构件连接到其上面的相关构件。

机械装置 :结构系统, 包括具有足够数量的实际存在的铰链、 塑性铰链或两者具有足够数量,


以便于能够连接一个或多个刚性主体构件。

轧辊脱落 :由热量轧制过程所形成的钢材上的氧化表面涂层。

轧制的表面 :使用机械导向工具已经将表面加工成为平坦光滑的情况。

力矩连接 :在已经连接的构件之间传输弯曲力矩的连接。

力矩框架 +:框架系统,提供面向侧面载荷的阻力并且提供面向结构系统的稳定性,而且主
要由框架构件及其连接构件的剪切和弯曲应力所形成的框架系统。

净面积 :有关拆除材料时所减少的总的面积。

节点支撑 :用于防止侧面移动或独立于其它位于邻近支撑点的支撑而扭曲的支撑 (参见相


关支撑内容) 。

标称尺寸 :按照截面特性表格中的相关规定,指定的或理论的尺寸。

标称载荷 + : 由可适用的建筑规范所规定的载荷数量。

标称肋拱高度 :成型钢板的高度,从钢板的最低点的下面到其最高点的顶部所测得的高度。

标称强度 *+ :结构或构件的强度 (在没有施加阻力因数或安全因数时) ,以便阻止载荷


效应,并且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规定。

非紧凑截面 :受压构件在发生局部压曲之前能够变成屈服应力的截面, 但是不能变成 3 个构


件的转动容量。

非破坏性试验 :在不损毁材料以及不影响材料或构件的整体性能的情况下, 所进行的试验检


验程序。

切口韧性 :按照夏比 V-切口试验的规定,并且在所规定的温度时,所吸收的能量。

理论性的载荷 :在进行结构分析时, 用于解释在设计规定时的其它场合不能解释的非稳定性


的效应时所使用的虚拟载荷。

平面外压曲 :梁支柱, 在不能由侧面支撑防止侧面压曲或侧面扭曲压曲时, 围绕其主轴弯曲


的极限状态。

重叠连接 :管截面( HSS)支架连接,其中交叉支杆构件重叠组成。

面板区域 :通过连接、 传输穿过剪切面板的力矩, 梁和支柱翼缘延伸时所构成的梁到支柱连


接的腹板状区域。

部分焊透焊缝( PJP )坡口焊缝 :在焊接时的穿透有意地小于连接构件的整个厚度时的坡口


焊缝。

部分限制性力矩连接 :能够在连接构件之间的转动不能忽略时转移力矩的连接。

延长百分比 :延展性的度量, 在由原始标准长度除以标准长度的最大延长的长度时, 将在拉


力试验予以确定。 .

恒定载荷 +:时间变量几乎为零或较小时的载荷。所有其它载荷为可变载荷。 .

导管 :参照管截面( HSS)构件。

螺纹间距 :紧固件的纵向定心间距。螺栓螺纹沿着螺栓轴线方向的定心间距。

塑性分析 :基于假定刚性塑性的结构分析,换句话说,即,整个结构获得平衡,并且应力等
于或小于屈服应力。

塑性铰链 :在结构构件内部形成的屈服区域, 并且在获得塑性力矩时形成。 而且假设这种构


件继续转动,好像已经成为铰链似的,除非这种转动受到塑性力矩的限制。

塑性力矩 :在整个屈服横向截面内所形成的理论阻止力矩。

塑性应力分布方法 :用于确定合成构件内应力的方法, 并且假定位于横向截面内的钢材截面


和混凝土具有充分的塑性。

增加塑性作用 :在管截面( HSS)连接构件内,位于衔接支杆构件连接时的机械装置,基于


平面外弯曲屈服时的极限状态。 .

钢板立柱 :构筑梁。

插销焊接 :位于构件内部的循环孔中所形成的焊接, 并且具有能够熔化连接构件到另一构件


的接缝。

积水 :由于只存在扁平钢材顶部框架的单独偏移所保留的水分。
后面压曲强度 :在开始压曲发生后,由构件或框架传输载荷或应力。

预张力接缝 :使用高强度的螺栓拉紧到特定的最小预张力强度的接缝。

适当地加固钢筋混凝土 :在使用加固钢筋时, 必须以延展的方式, 并且在混凝土处于压碎之


前钢筋逐渐处于屈服状态。 加固钢筋必须符合 ACI 318 中的相关规定, 并且必须适当地增加
其长度、间隔和范围。

拉紧作用 :在增加螺栓的拉紧应力时, 通过施加载荷点、 螺栓和连接构件的反作用力之间的


杠杆作用而产生的拉紧作用。 .

冲压载荷 :垂直于衔接构件的支杆构件的载荷。

檩构件 +:支持屋顶甲板的水平结构构件,并且在垂直载荷,如雨雪、风力或固定载荷的作
用下,主要承受弯曲载荷的作用。

P-δ 效应 :作用于接缝或节点之间变形构件上的载荷效应。

P-Δ 效应 :作用于产生位移的结构内的接缝或节点位置上的载荷效应。在重叠建筑结构中,
这种载荷效应为作用于地板和屋顶上的侧面位移位置上的载荷效应。

质量保证体系 :由业主或其指派的代表履行车间和现场活动及其控制职责的体系, 以便向其


业主和建筑机关提供保证其执行质量要求。

质量控制体系 :由制造商和建筑商履行车间和现场控制职责的体系, 以便确保符合合同和公


司制造和安装的相关要求。

合理的工程分析 +:一种基于理论性的分析,并且在具有有效的情报资料和相关的试验数据
时能够形成可靠的工程判断。

凹面 :在处理焊接通道孔时, 在方向上处于突然变化的地方有一个切口, 并且所暴露的表面


为凹面。

相关性的支撑 :控制两个相邻支撑点的相关运动的支撑, 并且沿着梁或支柱或框架内部两个


层面的相关侧面上的位移。 (参照节点支撑中的相关内容。 ).

所要求的强度 *+ :作用于结构构件上的作用力、应力及其变形,并且由结构分析,适用于
载荷组合,或者按照适当的 LRFD 或 ASD 组合载荷,或者说,按照本规范或标准中的相
关规定,确定这些 . 作用于结构构件上的作用力、应力及其变形

阻力因数 φ +:用于解释标称强度不可避免地偏离实际强度以及故障的方式和结果的因数。

逆向弯曲: 参照双重弯曲中的相关内容。

接缝的根部: 在构件之间处于最为接近时进行焊接的接缝部分。

旋转容量: 某一假定形状的构件, 在超载脱落之前,可以接收的增加一定角度的旋转,并且


根据所达到的非弹性旋转与位于第一屈服点时的理想的弹性旋转的比率予以适当的定义。
断裂强度 :在连接构件内,由张力或剪切断裂限制的强度。

安全因数 Ω +:用于解释实际强度偏离标称强度 、实际载荷偏离标称载荷的因数,并且用


于分析将载荷转换成为载荷效应的不确定因数,而且用于解释故障的方式及其结果。

二阶分析 :用于分析变形结构中的平衡条件的构成的结构分析, 同时也包括二阶效应 (在没


有特别规定时也同时包括 P-δ 和 P-Δ )。

二阶效应 :作用于变形结构上扔载荷效应;同时也包括 P-δ 和 P-Δ 效应。

地震响应修正系数 :将地震载荷效应降低至强度水平的因数。

工作载荷组合 :用于评估工作极限状态下的载荷组合。 .

工作载荷 +: . 用于评估工作极限状态下的载荷 。

工作极限状态 :影响结构的保持、 维护、 耐久性或在正常工作时乘座时的舒适性或其中的机


械功能的极限条件。

剪切压曲 :钢板构件,如,梁的腹板,在纯剪切应力作用于钢板平面时的压曲模式。

剪切连接器件 :柱头螺栓、线槽、钢板或其它焊接到钢材构件上的成型钢材,并且已经嵌入
合成构件的混凝土中,以便于传输位于两种材料之间界面的剪切应力。 .

剪切连接器件强度 :在达到剪切连接器件的强度时, 并且在由连接支承对石板内混凝土进行


控制时,或由拉力连接器的抗拉强度进行的极限状态。

剪切断裂 :由剪切应力引起断裂的极限状态。

剪切墙壁 +:对墙壁平面内侧面载荷提供阻力时的墙壁,并且提供结构系统的稳定性。

剪切屈服 :由剪切引起的屈服。

剪切屈服(冲压):在管截面( HSS)连接构件内,衔接墙壁基于平面外的抗剪强度,并且
支杆构件与其相互连接。

钢板构件 :在合成地板系统中,用于封闭钢板或其它用于成型钢板的修理的钢板。

薄垫片 :用于填充接合或支承表面之间的空间的材料薄的层面。

侧面压曲 :位于集中受压应力相对位置上的抗拉翼缘的侧面压曲时的极限状态。

侧面墙壁曲折 :位于管截面( HSS)支架连接构件上的衔接构件的侧面墙壁上的腹板曲折时


的极限状态。

侧面墙壁压碎 :位于管截面( HSS)支架连接构件上的衔接构件的侧面墙壁上的基于支承强


度的极限状态。

简单连接 :用于传输连接构件之间的可以忽略的弯曲力矩的连接。
单一集中的应力 :垂直施加在构件翼缘上的张力或受压力。

单一弯曲 :在跨度内没有任何变形点的梁上的变形。

杆件截面 :具有足够长细比的钢板构件上的横向截面, 并且在其弹性范围内将会发生局部压


曲现象。

滑动: 在进行螺栓连接时,连接部分在达到连接时的有效强度之前相对运动的极限状态。

滑动临界连接 :在螺栓夹持应力的作用下, 用于阻止位于接合连接表面上的摩擦运动的螺栓


连接。

狭窄接缝的焊接 :位于熔化连接构件的延长孔的内部的焊接。

暖和加紧的接缝 :按照第 J 章的规定,使用硬性接触连接层的接缝。

特定的最小张力强度 :按照 ASTM. 中的相关规定, 对于特定材料的张力强度的较低的限制。

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按照 ASTM. 中的相关规定, 对于特定材料的屈服应力的较低的限制。

接合 :两个结构构件之间在其末端连接形成一个单一的较长的构件的连接。

稳定性: 在结构构件、 框架或结构的载荷达到所要求的条件, 并且在载荷或几何尺寸方面存


在较小变动或干扰时而没有产生较大位移时的情形。

加劲肋 :相邻连接的平面外的构件,沿着平行于载荷方向的两边而形成的扁平受压构件。

加劲肋结构构件 :通常为角钢或钢板, 并且连接到某一构件以分布载荷、 转移剪切或预防压


曲的结构构件。

硬度 :阻止构件或结构变形的强度,并且由所施加的应力(或力矩)与对应的位移(或转动
位移)的比率进行测量。

张力兼容性方法 :用于确定合成构件中的应力的方法, 并且涉及到, 在有关横向截面的中心


轴线上,每种材料及其位置上的应力与张力之间的关系。

强度极限状态 :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并且达到极限载荷传输容量时的极限条件。

应力 :由轴向应力、力矩、剪切或扭转引起的单位面积的应力。 .

应力集中 :由于几何尺寸或局部载荷的突然变化, 局部应力大大地超过平均应力 (甚至于在


具有相同的厚度的横向截面上具有相同的载荷时仍然如此) 。

强轴 :横向截面的主要重心轴线。

结构分析 +:根据结构机械原理确定构件及其连接构件上的载荷效应。

结构构件 +:构件、连接器件、连接构件或装配构件。

结构钢 :符合标准“ AISC 钢建筑及桥梁标准实用规范”章节 2.1 规定的钢材构件。


结构系统 :将传输载荷的构件连接在一起并且提供相互作用或独立性的装配集合。

T-连接:支杆构件或连接构件垂直于主要构件,并且横向连接到主要构件的应力,主要用于
平衡主要构件的剪切应力的管截面( HSS)连接。

张力断裂 :由张力引起的断裂(骨折)的极限状态。

拉力强度 (材料的拉力强度) +:按照 ASTM 的规定,材料能够支持的最大拉紧应力。 .

拉力强度 (构件的拉力强度):构件能够支持的最大拉紧应力

张力屈服 :由张力引起的屈服。

拉紧及剪切断裂: 在螺栓内, 由于同时存在拉紧及剪切应力时所引起的断裂 (骨折)极限状


态。

张力场作用 :面板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在横向加劲肋以类似于 PRatt 构架的方式,在腹板内


所形成的对角应力及受压应力的面板性能。

热量切割 :使用气体、等离子或激光的切割。

连接板 :用于连接两个平行构件的钢板构件, 并且将建筑支柱、 立柱或刚性支柱连接到平行


构件,而且用于传输这些构件之间的剪切应力。

角焊缝的焊趾 :角焊表面和金属材料的基础部分的连接部位。 轧制角焊横截面的正切点的部


位。

扭曲支撑 :梁或支柱上的阻止扭曲时的支撑。

扭曲拉紧 :受压构件围绕其剪切中心轴线的拉紧模式。

扭转屈服 :由扭转引起的屈服。

横向加固 :在封闭结合或使用焊接钢丝结构提供封闭式混凝土, 并且围绕钢材核心部位, 使


用封闭式混凝土组合柱的钢材加固构件。

横向加劲肋 :用垂直于翼缘并且连接到腹板上的加劲肋。

管道材料 :参照管截面( HSS)。

螺母转动方法 :在高强度螺栓内,通过转动固定构件,并且在螺栓拉紧后旋转一定的数量,
对特定的预张力进行控制的相关程序。

无支撑长度(自由长度) :构件上的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并且在支撑构件的重心之间进行测
量。

不平均的载荷分布 :在管截面( HSS)连接构件中,载荷在进行分布时并没有通过连接构件


的横向截面,而且也没有以容易确定的方式进行分布的情形。

无框架的末端 :构件的末端不受加劲肋或连接构件的转动限制的情形。
容易弯曲的构件 :用于相邻连接平面外的构件, 并且沿着平行于载荷方向的一边边缘的扁平

受压构件。

可变载荷 +:不能分成恒定载荷的载荷。

垂直支撑系统 :剪切墙壁、 支撑框架或两者之间的系统, 并且通过建筑物的一个或多个地板


进行延伸的系统。

弱轴 :次要的横向截面的重心轴线。

风化的钢材 :高强度、低合金钢,在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时,可以用于正常的大气中(而不
是位于海上) ,并且可以在没有保护油漆涂层时也能暴露于大气中。 .

腹板压曲 :腹板在侧面处于不稳定时的极限状态。

腹板受压压曲 :腹板由于存在集中受压应力,而产生平面外受压压曲时的极限状态。

腹板侧面压曲 :抗拉翼缘在相对于存在集中受压应力的位置而产生侧面压曲时的极限状态。

焊接金属 :在焊接过程中, 已经完全熔化的焊接部分。 焊接金属具有填料金属材料和在焊接


热量循环中已经熔化的基础金属材料。

焊接根部 :参照接缝的根部中的相关内容。

Y-连接 :. 管截面( HSS) 连接,其中,支杆构件或连接构件不垂直于主要构件,并且横向


连接到主要构件的应力主要由主要构件来进行平衡。

屈服力矩 :在易于弯曲的构件内部,最外层的纤维部分首先达到屈服应力的力矩。

屈服点 +:按照 ASTM 中的相关规定,在某种材料内部,第一次出现的应力,此后,增加张


力时而应力并没有相应地增加。

屈服强度 +:按照 ASTM 中的相关规定, 某种材料出现特定的限制性的偏离于应力与张力比


例关系的应力强度。

屈服应力 +:对于一般的材料而言,表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的一般性术语。

屈服 :在达到屈服应力后,在发生非弹性变形时的极限状态。

屈服 (塑性力矩):在弯曲力矩达到塑性力矩时,遍及构件的整个横向截面的屈服。

屈服 (屈服力矩):在弯曲力矩达到屈服力矩时, 某种构件的横向截面上最外层纤维的屈服。
第 A章

总则

本章规定本规范的范围, 总结所引用的相关规范、 标准文件, 并且规定材料要求和合同文件。

本章的组织结构如下:

A1. 范围

A2. 所引用的规范及标准;

A3. 材料

A4. 结构设计图纸及其规定

A1. 范围

钢结构建筑规范,下面简称为规范,将适用于钢结构系统的设计,并且适用于 AISC 钢建筑


物及桥梁实用标准规范章节 2.1 中所规定的钢构件。

本规范包括符号、术语表、章节 A 到 M 、以及附录 1 至 7。穿插于其中的相关性注释和用


户注意事项不属于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用户注意事项 :用户注意事项的目的在于,在适用相关规定时,提供简明及实用的指导。

本规范规定适用于钢结构建筑物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时的相关标准,其它方面的相关结构,
将按照类似建筑物的结构设计、 制造和安装的方式进行相关定义, 并且包括类似建筑时的垂
直及侧面载荷阻力构件。 本规范未能涵盖的相关条件, 在设计时, 可以容许根据试验或分析
加以确定, 但是必须经相关权力机关予以核准。 可以容许采用替换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但是
这些方法或标准必须是相关权力机关可以接收的。

用户注意事项 :在设计结构构件时,除非空心结构截面(管截面( HSS))为冷成型的形状


外,如果相关构件的厚度不大于 1 英寸( 25 mm)时,建议符合标准“ AISI 适用于冷成型钢
结构构件的北美规范”中的相关规定。

1. 适用于较低的地震级别

在地震响应修正系数 R, (按照可以适用的建筑规范的规定)等于或小于 3 时,钢结构框


架建筑物及其它结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规定。

2. 适用于较高的地震级别

在地震响应修正系数 R, (按照可以适用的建筑规范的规定)大于 3 时,钢结构框架建筑


物及其它结构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必须符合钢结构建筑抗震规定( ANSI-AISC-341-05 )。
中的相关要求,同时必须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规定。
3. 原子能应用

原 子能结 构的 设 计 必须符 合有 关核 设 施钢 -安 全结 构 设计 、制造 和 安 装规 范


(ANSI/AISCN690 ) 包括附录 2 中的相关要求, 或者有关核设施钢 -安全结构载荷及阻力因
数设计规范( ANSI/AISC N690L )中的相关要求,

A2. 所引用的规范及标准

本规范将引用下列规范及标准:

ACI 国际标准( ACI )

ACI 318-02 结构混凝土建筑规范要求及注释

ACI 318M-02 公制的结构混凝土建筑规范要求及注释

美国钢结构协会规范及标准( AISC )

AISC303-05 适用于钢建筑物及桥梁的实用标准规范;

ANSI/AISC341-05 钢结构建筑物地震规范;

ANSI/AISC N690-1994 ( R2004) 有关核设施钢 -安全结构设计、制造和安装规范中的相关


要求,包括附录 2

ANSI/AISCN690L-03 有关核设施钢 -安全结构载荷及阻力因数设计规范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ASCE )

SEI/ASCE 7-02 适用于建筑物及其它结构的最小设计载荷

ASCE/SFPE29-99 适用于防火结构的标准计算方法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ASME )

ASMEB18.2.6-96 适用于钢结构设计的紧固件

ASMEB46.1-95 表面结构、表面韧性、波纹性及铺设性能

ASTM 国际标准( ASTM )

A6/A6M-04a 适用于包金钢结构材、面板 、形状及钢结构打桩工程的标准规范的一般要求

A36/A36M-04 碳素钢结构标准规范

A53/A53M-02 适用于管道、钢材、黑色金属及热量浸入、锌涂层、焊接及无缝钢材的标准
规范

A193/A193M-04a 适用于合金钢不锈钢在高温工作条件下的螺栓材料的的标准规范

A194/A194M-04 适用于碳素钢及其合金钢螺栓以及高压高温环境工作条件螺栓螺母的标准
规范
A216/A216M-93 ( 2003 ) 适用于钢铸造、碳素钢及其高温环境工作条件的熔化焊接的标准
规范

A242/A242M-04 适用于高强度低合金钢结构的标准规范

A283/A283M-03 适用于低的及中间张力强度碳素钢钢板的标准规范

A307-03 适用于碳素钢螺栓及柱头螺栓, 60, 000 PSI 张力强度的标准规范

A325-04 适用于结构螺栓、钢、加热处理的 120/105

ks 最小张力强度的低的及中间张力强度碳素钢钢板的标准规范

A325M-04 适用于钢结构接缝高强度螺栓的标准规范(公制单位的标准)

A354-03a 适用于淬火及退火合金钢螺栓、柱头螺栓、及其它外部螺纹紧固件的标准规范

A370-03a 适用于钢材产品机械试验的标准试验方法及相关定义

A449-04 适用于淬火及退火钢螺栓、柱头螺栓的标准规范

A490-04 适用于加热处理钢结构螺栓, 150 ksi 最小张力强度的标准规范

A490M-04 适用于高强度钢螺栓,等级 10.9 及等级 10.9.3,并且适用于钢结构接缝的标准规


范(公制单位)

A500-03a 适用于冷成型焊接及无缝碳素钢结构圆形管道的标准规范

A501-01 适用于热成型焊接及无缝碳素钢结构管道的标准规范

A502-03 适用于钢结构铆钉的标准规范

A514/A514M-00a 适用于高屈服强度、淬火及退火的合金钢钢板及其焊接的标准规范

A529/A529M-04 适用于高强度碳锰钢结构质量的标准规范

A563-04 适用于碳素钢及其合金钢螺母的标准规范

A563M-03 适用于碳素钢及其合金钢螺母的标准规范 [公制单位 ]

A568/A568M-03 适用于钢材、钢板、碳素钢、高强度、低合金钢、热轧及冷轧及其一般要
求的标准规范

A572/A572M-04 适用于高强度低合金钢及铌钒钢结构的标准规范

A588/A588M-04 适用于高强度低合金钢钢结构并且具有 50ksi[345MPa] 最小屈服点至 4英


寸 [100mm] 厚度的标准规范

A606-04 适用于钢材、钢板及连接板、高强度、低合金钢、热轧及冷轧钢材,并且具有改
进大气腐蚀性能的标准规范

A618/A618M-04 适用于热成型焊接及无缝高强度低合金钢结构管道的标准规范

A673/A673M-04 适用于钢结构材冲击试验采样程序的标准规范

A668/A668M-04 适用于一般工业用途的钢材铸造、碳素钢及其合金钢的标准规范

A709/A709M-04 适用碳素钢及其高强度低合金钢钢结构材形状、钢板、及钢筋和淬火退火
的用于桥梁的合金钢结构板的标准规范
A751-01 适用于钢材产品化学分析的标准试验方法、惯例及相关术语

A847-99a( 2003)适用于冷成型焊接及无缝高强度低合金钢结构管道、 并且具有改进大气腐


蚀性能的标准规范

A852/A852M-03 适用于淬火及退火低合金钢钢结构板并且具有 70 ksi [485 MPa] 最小屈服


点至 4 英寸 [100mm] 厚度的标准规范

A913/A913M-04 适用于高强度低合金钢形状及结构质量,并且符合淬火及半退火过程的标
准规范( QST)

A992/A992M-04 适用于建筑框架结构形状的钢材的标准规范

用户注意事项 : ASTM A992 是最为通用的适用于 W 型钢的引用规范。

A1011/A1011M-04 适用于钢材、钢板及连接板、热轧、碳素钢、钢结构、并且具有改进成
型性能的高强度低合金钢的标准规范

C33-03 适用于混凝土骨料的标准规范

C330-04 适用于结构混凝土轻量级骨料的标准规范

E119-00a 适用于建筑材料施工时的标准防火试验方法

E709-01 适用于磁性颗粒检验的标准导则

F436-03 适用于加劲钢垫圈的标准规范

F959-02 适用于配合使用结构性紧固件的受压垫圈类型的直接张力指示器的标准规范

F1554-99 适用于锚钉螺栓、钢材、 36, 55 及 105ksi 屈服强度的标准规范

用户注意事项: ASTM F1554 是最为通用的适用于锚定螺杆的标准规范。相关等级及可以


焊接性必须具体规定。

F1852-04 适用于 “
扭曲分离 ”类型的张力控制结构螺栓 /螺母 /垫圈装配、钢材、热处理的、
120/105ksi 最小张力强度的标准规范

美国焊接协会标准规范( AWS )如下 :

AWS D1.1/D1.1M-2004 适用于钢结构焊接的规范

AWSA5.1-2004 适用于碳素钢电极屏蔽金属电弧焊接的规范

AWS A5.5-96 适用于低合金钢电极屏蔽金属电弧焊接的规范

AWSA5.17/A5.17M-97 适用于碳素钢电极熔化埋入电弧焊接的规范

AWS A5.18:2001 适用于碳素钢电极电棒气体屏蔽电弧焊接的规范

AWS A5.20-95 适用于碳素钢电极熔化核心的电弧焊接的规范

AWSA5.23/A5.23M-97 适用于低合金钢电极熔化埋入电弧焊接的规范

AWSA5.25/A5.25M-97 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电极熔化电渣焊接的规范

AWSA5.26/A5.26M-97 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电极电气化焊接的规范

AWS A5.28-96 适用于低合金钢电极电棒气体屏蔽电弧焊接的规范


AWS A5.29:1998 适用于低合金钢电极熔化核心的电弧焊接的规范

结构连接研究理事会 ( RCSC )标准如下 :

适用于使用 ASTMA325 或 A490 螺栓, 2004 结构接头的规范

A3. 材料

1. 钢结构材料

由制造商或实验室提供的材料试验报告, 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以便能够证明符合上述 ASTM


标准中的一种标准的相关规定。 对于热轧结构正形状的钢材、 钢板及钢筋, 这些试验必须符
合标准 ASTMA6/A6M 中的相关规定; 对于钢板,这些试验必须符合标准 ASTM A568/A568M
中的相关规定; 对于管道和管子, 这些试验必须符合上述列出的有关这些产品形式的可适用
的 ASTM 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如果有任何要求时,制造商必须提供宣誓书,以便证
明所提供的钢结构材符合规定的等级标准。

如果有任何要求时, 制造商必须提供宣誓书, 以便证明所提供的钢结构材符合规定的等级标


准。

1a. ASTM 名称

符合下列 ASTM 规范的钢结构材料厂将由本规范核准使用:

(1)热轧结构成型钢材

ASTMA36/A36M
ASTMA529/A529M
ASTMA572/A572M
ASTMA588/A588M
ASTMA709/A709M
ASTMA913/A913M
ASTMA992/A992M

(2)结构管道

ASTMA500
ASTMA501
ASTMA618
ASTMA847

(3)导管

ASTMA53/A53M , Gr. B

(4)钢板

ASTMA36/A36M
ASTMA242/A242M
ASTMA283/A283M
ASTMA514/A514M
ASTMA529/A529M
ASTMA572/A572M
ASTMA588/A588M
ASTMA709/A709M
ASTMA852/A852M
ASTMA1011/A1011M

(5)钢筋

ASTMA36/A36M
ASTMA529/A529M
ASTMA572/A572M
ASTMA709/A709M

(6)薄的钢板

ASTMA606

A1011/A1011MSS , HSLAS ,以及 HSLAS-F

1b. 未经确认的钢材

对于无损伤缺陷的未经确认的钢材, 可以用于非重要的构件, 但是这些钢材的物理特性及其


焊接性能必须明确规定其不能影响结构的强度。

1c. 轧制的重型钢材

ASTMA6/A6M 热轧成型的钢材,并且具有厚度超过 2 英寸( 50mm),

适用于张力或弯曲及接合构件, 而且使用完全的接缝穿透坡口焊缝以便熔化穿过构件厚度的
钢材, 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相关合同文件必须要求这些钢材符合标准 ASTMA6/A6M 中有关
夏比 V 型切口( CVN )冲击试验的规定,以及符合钢结构材夏比 V-切口冲击试验及替换核
心位置中的附加要求 S30 中的相关规定。这种冲击试验必须符合 20ft-lbs ( 27J)

所吸收的能量 +70 F( +21 C)最小平均数值中的要求。

如果使用螺栓进行接合及连接时, 上述要求并不适用。 上述要求将不适用于热轧钢材具有翼


缘厚度大于 2 in. ( 50 mm) ,并且具有翼缘或腹板构件厚度小于 2in. ( 50mm)及使用完
全接缝穿透坡口焊缝方法及比较厚的构件将其焊接到钢材的表面的情形。

用户注意事项: 对于轧制的重型构件的附加要求,将会在章节 J1.5,J1.6, J2.7,和 M2.2


中予以规定。

1d. 组合的重型钢材

由钢板组成的组合的横向截面,并且具有厚度大于 2 in. ( 50 mm) ,适用于张力或弯曲及


接合构件, 而且使用完全的接缝穿透坡口焊缝以便熔化穿过构件厚度的钢材, 必须符合下列
规定。相关合同文件必须要求这些钢材符合标准 ASTMA6/A6M 中有关夏比 V 型切口( CVN )
冲击试验的规定以及符合钢结构材夏比 V-切口冲击试验及附加要求 S5 中的相关规定。 所进
行的冲击试验必须符合标准 ASTMA673/A673M 中频率 P 的相关规定, 并且这种冲击试验必
须符合 20ft-lbs (27J)所吸收的能量 +70 F( +21 C )最小平均数值中的要求。

上述要求必须也适用于由钢板组成的组合横向截面,并且钢板厚度大于 2 in. ( 50 mm) ,


耐用使用完全接缝穿透坡口焊缝方法将其焊接到其它截面的表面的情形。

用户注意事项: 对于重型组合连接的重型构件的附加要求,将会在章节 J1.5,J1.6, J2.7,


和 M2.2 中予以规定。

2. 钢材铸造煅 -造

铸造钢材必须符合标准 ASTM A216/A216M , Gr. WCB 附加要求

S11。煅 -造钢材必须符合标准 . ASTM A668/A668M 中的相关规定。

所提供的试验报告, 必须符合上述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并且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 以便能够


证明其符合这些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3. 螺栓、垫圈及螺母

螺栓、垫圈及螺母必须符合下列 ASTM 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并且必须经本规范核准予以使


用:

( 1)螺栓 :

ASTMA307
ASTMA325
ASTMA325M
ASTMA449
ASTMA490
ASTMA490M
ASTMF1852

( 2)螺母 :

ASTMA194/A194M
ASTMA563
ASTMA563M

(3)垫圈 :

ASTMF436
ASTMF436M

(4)受压垫圈类型直接张力指示器 :

ASTMF959
ASTMF959M
制造商的证明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以便证明其符合这些标准。

4. 锚定螺杆

锚定螺杆材料必须符合下列 ASTM 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并且必须经本规范核准予以使用:

ASTMA36/A36M
ASTMA193/A193M
ASTMA354
ASTMA449
ASTMA572/A572M
ASTMA588/A588M
ASTMF1554

用户注意事项 : ASTM F1554 为适用于锚定螺杆的首选材料规范。

A449 材料可适用于任意直径的高强度锚定螺纹杆。

锚定螺纹杆上的螺纹必须符合统一标准系列 ASME B18.2.6 并且必须具有等级 2A 公差。

制造商的证明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以便证明其符合这些标准。 .

5. 填料金属及熔化焊接材料

填料金属及熔化焊接材料必须符合美国焊接协会的下列规范之一中的相关规定 :

AWSA5.1
AWSA5.5
AWSA5.17/A5.17M
AWSA5.18
AWSA5.20
AWSA5.23/A5.23M
AWSA5.25/A5.25M
AWSA5.26/A5.26M
AWSA5.28
AWSA5.29
AWSA5.32/A5.32M

制造商的证明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以便证明其符合这些标准。 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填料金属
及熔化焊接材料。

6. 柱头螺栓剪切连接器件

柱头螺栓剪切连接器件必须符合结构焊接规范 –钢材, AWS D1.1. 中的相关要求。

用户注意事项 :柱头螺栓必须由冷拉钢筋成型, 并且为半镇静、 或者镇静铝或硅的氧化物构


成,而且必须符合标准 ASTM A29/A29M-04 ,以及适用于钢筋、碳素钢及其合金钢、热成
型钢的标准规范中的一般要求。
制造商的证明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以便证明其符合标准 AWS D1.1 。

A4. 结构设计图纸及其技术规格

结构设计图纸及其技术规格必须符合钢建筑物及桥梁标准实用规范中的相关要求, 除设计图
纸及其技术规格中有特殊规定外。
第 B章

设计要求

钢结构分析及设计时的一般要求适用于本规范的所有章节,并且在本章中予以规定。

本章的组织结构如下 :

B1. 一般规定

B2. 载荷及其组合

B3. 设计基础

B4. 局部压曲截面的分类

B5. 制造、安装及质量控制

B6. 现有结构的评估

B1. 一般规定

构件及其连接部分的设计, 必须与框架系统的内在特性相一致, 并且与结构分析中的假设相


一致。如果不受适用建筑规范限制时, 可以使用任何构件和连接构件的组合形式提供侧面载
荷强度和稳定性。

B2. 载荷及其组合

载荷及其组合必须符合适用的建筑规范中的规定。在没有相关规定时,必须符合 SEI/ASCE

7 中的相关规定。 为了便于设计工作, 标称载荷必须符合可以适用的建筑规范中的相关规定。

用户注意事项 :对于 LRFD 设计,适用于 SEI/ASCE7 ,章节 2.3;对于 ASD 设计,适用于

SEI/ASCE 7 , 章节 2.4。

B3. 设计基础

在进行相关设计时,必须符合载荷和抗力系数( LRFD )、或者符合容许应力设计法( ASD )


中的相关规定。
.1. 所要求的强度

结构构件及其相关连接部位所要求的强度,必须按照章节 B2 有关适当的载荷组合的结构分
析来予以确定。

在进行设计时, 可以容许采用弹性、 非弹性或塑性分析。 对于非弹性及塑性分析, 必须符合


附录 1,非弹性分析及设计中的相关规定。对于连续梁上的力矩重新分布的相关规定,必须
符合附录 1,章节 1.3 中的相关规定,并且只容许进行弹性分析。

2. 极限状态

设计必须基于这种原则: 在结构承受所有适当的载荷组合时, 不得超过结构中可以适用的强


度 或工作性能极限状态。

3. 适用于使用载荷和抗力系数的设计 ( LRFD )

按照载荷和抗力系数设计( LRFD )的相关规定的设计,在每个结构构件的设计强度等于或


大于由 LRFD 载荷组合所确定的强度要求时,必须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要求。除章节 B3.4 中
的相关规定外,必须适用于本规范中的所有相关规定。

在进行相关设计时,必须符合公式 B3-1 中的规定:

Ru ≤ φR n (B3-1 )

其中:

Ru =所要求的强度( LRFD )
Rn =标称强度,按照章节 B 到 K 中的规定;
φ =阻力因数,按照章节 B 到 K 中的规定;
φR n =设计强度

4. 适用于使用容许应力设计法 ( ASD )

按照容许应力设计法 (ASD )的相关规定的设计,在每个结构构件的可容许的应力等于或


大于由 ASD 载荷组合所确定的强度要求时, 必须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要求。 除章节 B3.3 中的
相关规定外,必须适用于本规范中的所有相关规定。

在进行相关设计时,必须符合公式 B3-2 中的规定:

Ra ≤ Rn/Ω ( B3-2)

其中:
Ra =所要求的强度( ASD )

Rn =标称强度,按照章节 B 到 K 中的规定;
Ω =安全因数,按照章节 B 到 K 中的规定;

Rn/ Ω=可容许的应力

5. 稳定性的设计

结构及其构件的稳定性必须按照章节 C 的规定予以确定。

6. 连接构件的设计

连接构件的设计必须符合章节 J 和 K 中的相关规定。在设计中所使用的应力和变形必须与
连接构件的内在性能和结构分析中所采用的假设保持一致。

用户注意事项: 可以参照实用标准规范章节 3.1.2 中的相关信息以便于连接构件的设计。

6a. 简单的连接构件

简单的连接构件, 可以对横跨连接构件的力矩予以忽略。 在进行结构分析时, 简单连接构件,


可以假设容许位于连接框架构件之间的自由地相对转动。 简单连接构件必须具有足够的转动
容量,以便于提供结构分析时所确定的必要的转动惯量。 可以容许连接构件的非弹性转动惯
量。

6b. 力矩连接构件

力矩连接构件可以传输横跨连接构件的力矩。 按照下面的规定, 可以容许存在两种类型的力


矩连接构件, FR 和 PR。

( a)完全限制的( FR)力矩连接构件

完全限制的( FR)力矩连接构件在连接构件之间转移可以忽略的转动力矩。在进行结构分
析时, 可以假设这种连接构件没有相对转动惯量。 FR 连接构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硬度,
以便维持在强度极限状态时连接构件之间的角度。

( b) 部分限制的( PR)力矩连接构件

完全限制的( PR)力矩连接构件能够传输力矩,但是不能忽略连接构件之间的转动惯量。
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必须包括连接构件的应力变形响应特性。 PR 连接构件的响应特性必须
记录在技术文件中,或者通过分析或实验手段予以建立。 PR 连接构件的组成部分,在处于
强度极限状态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硬度和变形容量。
7. 工作性能的设计

整个结构、 单个构件、 连接构件和连接器件必须检查其工作性能。 有关工作性能方面的设计


要求将在章节 L 中予以规定。

8. 积水的设计

屋顶系统必须通过结构分析进行研究以便确保在积水条件下具有适当的强度和稳定性, 如果
说屋顶表面没有提供一定的坡度 1/4 in. per ft ( 20 毫米 / 每米)或者说具有更大的坡度以便
于自由排水,或者说以便于提供适当的排水来预防积水。

参照附录 2,积水设计,检查积水的方法等相关内容。

9. 疲劳设计

疲劳必须符合附录 3,疲劳设计,构件及其连接构件受到重复载荷作用时的规定要求。疲劳
无需涉及到地震效应或风力载荷作用于建筑物侧面载荷阻力系统及建筑物的围墙构件上的
相关影响。

10. 防火条件的设计

防火设计的两种方法将在附录 4,防火条件的结构设计中予以规定:合格试验工程分析必须
符合可适用的建筑规范中有关防火方面的相关要求, 并且必须符合附录 4 及本章节中的相关
要求。

本章节并没有打算或暗示一种合同要求: 记录工程师或设计团队中的任何其它成员来负责结
构设计。

用户注意事项 :合格试验设计,在多数建筑规范中,规定为说明性的方法。从传统来说,对
于多数工程项目,需要专业建筑师负责规定和协调防火设计要求。工程项目分析研究设计,
是一种新的防火工程方法。 指派人员负责防火条件设计, 是一种每个工程项目必须涉及到的
合同事宜。

11. 腐蚀效应设计

腐蚀可能会损伤结构的强度或工作性能, 结构构件必须设计腐蚀容量或者说必须设计防止腐
蚀。
12. 管截面( HSS)壁厚设计

设计的壁厚, t, 必须适用于涉及到空心结构截面(管截面( HSS))的计算。设计壁厚, t,


对于电阻焊接( ERW )管截面( HSS)而言,必须等于 0.93 乘以标称壁厚,对于埋入电弧
焊接( SAW ) 管截面( HSS)而言,必须等于标称厚度。

13. 毛截面积以及净面积的确定

a.毛截面积

构件的毛截面积, A g,为构件的总横截面积。

b.净面积

构件的净面积, A n 等于每个构件的厚度及净宽度乘积总和,并且计算如下:

在计算张力及剪切构件的净面积时,螺栓孔的宽度必须为比孔的标称尺寸大 1/16 英寸
(2mm )。

对于某部分沿对角线或之字线方向有系列孔洞横贯排列时, 该部分的净宽度是从总宽度里减
掉所有孔洞的直径或如 J3.2 中的规定的槽的尺寸之和,对于一排中的每个线距,再加上数
2
值 S /4g。其中:

s =任何两个连续孔洞纵向中对中间距(栓距) in. ( mm)


g = 在紧固件规线之间横向中对中间距(线距) in.(mm )

对于角钢来说,相对的邻接支的螺栓孔的线距应为从角钢背面起除去肢厚的线距的总和。

对于焊接到三角钢板的槽形管截面( ,净面积
HSS) An 为毛截面积减去厚度与用以形成焊
槽的材料总宽度的乘积。

在确定横截面有塞焊或槽焊缝的净面积时,焊接金属不应考虑加到这种净面积中。

用户注意事项:对 于带孔的接合钢板来说,章节 J4.1( b)限定 A n 最大为 0.85A g。

B4. 局部压曲时的截面分类

截面分成紧凑的、非紧凑的,或细长型截面。 对于一个可称为紧凑的截面, 其翼缘必须连续


地连接到腹板上,并且其中的受压构件的宽度比,不应超过表格 B4.1 所示的极限宽度厚度
比 λp
。如果一个或多个受压构件的宽度厚度比超过 λp
,但不超过 λr
(如表格 B4.1 所示),
这种截面为非紧凑的截面。如果任何构件的宽厚比超过 λr
时,这个截面为细长截面。
1. 未设加劲肋的杆件

对于未设加劲肋且只在平行于压力的方向仅沿一边设支撑的截面,宽度应按如下规定采用:

(a)对于工字形和 T 字形截面的翼缘,宽度 b 为整个翼缘宽度 b f 的一半。 .


(b)对于角钢、槽钢及 Z 字形截面的肢脚,宽度 b 为整个标称尺寸。
(c)对于板件,宽度 b 为从自由边缘到第一排紧固件或焊接线的距离。
(d)对于 T 字形截面的故腹板, d 为截面的整个标称深度(高度) 。

用户注意事项 : 参考表格 B4.1 中有关杆件尺寸的图解示意图。

2. 加劲肋杆件

对于设加劲肋且在沿平行于压力方向沿两边皆有支撑的构件,宽度应按如下规定采用:

(a)对于轧制或成型的截面的腹板, h 为翼缘之间的距离减去每个翼缘的圆角半径后的净
距; hc 为从重心到受压翼缘的内表面减去圆角半径后的距离的两倍;

(b)对于拼接截面的腹板, h 为相邻两排紧固件的距离,或者说,在焊接连接时,就是翼
缘之间的净距离; hc 是从重心到最近一排紧固件的距离的两倍, 在焊接时, 为到受压翼缘内
表面的距离的两倍; h p 从塑性中心轴线到受压翼缘的最近的紧固件的距离的两倍, 或者说,
在焊接时,为到受压翼缘的内部表面的距离的两倍;

(c)对于拼接截面的翼缘或隔板,宽度 b 为相邻紧固件或焊接线之间的距离。

(d)对于矩形空心结构截面( HSS)的翼缘,宽度 b 为腹板之间的距离减去位于每个侧面


上的内部方角半径。对于矩形管截面( HSS)腹板, h 为翼缘之间的距离减去位于每个每
个内角半径 ;如果说内角半径为未知数时, b 和 h 必须等于外部尺寸减去三倍的厚度。 这
种厚度 t,必须为设计壁厚,并且必须符合章节 B3.12. 中的相关要求。

用户注意事项 :参考表格 B4.1 中有关加劲肋尺寸的图解示意图。

对于轧制成型的锥形翼缘截面,厚度为自由边处及腹板边处的厚度值之和的一半的标准值。
表格 B4.1

受压构件的允许宽厚比
构件说明 宽厚比 允许宽厚比

λp Λr 示例

(紧凑的) (非紧凑的)
1 工字形轧制截面及槽 b/t
钢的翼缘弯曲

2 单一及双重对称工字 b/t
形组合截面翼缘的弯

3 轧制的工字形截面的 b/t NA
均匀受压翼缘,轧制
的工字形截面的外伸
板;连续接触的呈对
角钢的外伸肢,翼缘
件 和槽钢

4 组合工字形截面的均 b/t NA
匀受压翼缘,组合工
字形截面的外伸肢和

5 均匀受压单角钢支柱 b/t NA
的肢,具有膈板的双
角钢支柱的肢,以及
所有其它未设加劲肋
的构件

6 单角钢支柱的肢的弯 b/t
曲构件
表格 B4.1(继续)

受压构件的允许宽厚比

构件说明 宽 允许宽厚比

厚 λp Λr 示例

比 (紧凑的) (非紧凑的)
7 T 字形翼缘的弯曲

8 T 字形主干均匀受压

9 双重对称工字形截面
及槽钢的腹板弯曲

10 双重对称工字形截面
腹板均匀受压

11 单一对称工字形截面
腹板弯曲

12 均匀厚度的受压或受
弯的矩形箱形及空心
结构截面的翼缘均匀
受压;紧固件与焊缝
之间的翼缘板及隔板

13 在矩形管截面( HSS)
腹板弯曲
表格 B4.1(继续)

受压构件的允许宽厚比
构件说明 宽 允许宽厚比

厚 λp Λr 示例

比 (紧凑的) (非紧凑的)
14 所有其它的均匀受压
的加劲构件

15 均匀受压受弯圆型中
空截面;

[a] 但是用于计算时不得小于 0.35 且不得大于 0.76. (参见样例 2 和 4)

[b] F L=0.7F y,用于短轴弯曲,细长截面腹板组合工字形构件长轴弯曲,紧凑的和非紧凑的腹板


组合工字形构件长轴弯曲( Sxt/S xc ≥0.7); F L=0.7F ySxt /S xc≥ 0.5 Fy 用于紧凑的和非紧凑的腹板组
合工字形构件长轴弯曲( Sxt/Sxc ≤ 0.7)(参见样例 2)

B5. 制造、安装及质量控制

车间图纸、制造、车间油漆、安装、以及质量控制必须符合章节 M ,制造、安装及质量控
制中的相关要求。

B6. 现有结构的评估

对于现有结构的评估的相关规定,将在附录 5,现有结构的评估中予以规定。
第C章

稳定性分析与设计

本章涉及到构件及框架的稳定性分析及设计的一般要求。

本章的组织结构如下:

C1. 稳定性设计要求

C2. 所要求的强度的计算

C1. 稳定性设计要求

1. 一般要求

必须对整个结构及其相关构件进行稳定性的设计。

任何设计方法必须涉及到二阶效应的影响(包括 P-Δ 和 P-:δ 效应),弯曲、剪切及轴向变


形、几何尺寸缺陷、以及构件硬度降低,由于存在这些残留应力,可以容许存在这些效应。
在本章中规定的方法,以及附录 7,直接分析方法,将会满足这些要求。所有构件及连接构
件,由于侧面的位移而发生的相关变形必须在稳定性分析中加以考虑。

在由弹性分析所设计的结构中, 单个构件的稳定性以及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将由下列条款予以
规定:

(1)构件、 连接构件和其它构件所要求的强度的计算必须使用章节 C2.2 中规定的方法之一


进行相关计算,以及

(2)构件和连接构件的设计必须符合本规范中基于所要求的强度的设计要求。

在由非弹性分析所设计的结构中,必须符合附录 1,非弹性分析与设计中的相关规定。

2. 构件稳定性设计要求

单个构件的稳定性必须符合章节 E, F, G, H 和 I 中的相关规定。

用户注意事项: 横向截面构件的局部压曲可以使用章节 B4 中规定的紧凑截面来加以避免。


在相关构件设计成为支架以便确定支柱及梁的无支撑长度(自由长度) ,这种支撑系统必须
具有足够的硬度和强度以便控制构件在支撑点的活动。符合这种要求的方法将在附录 6,支
柱及梁的稳定性支撑中予以规定。

符合这种要求的方法将在附录 6,支柱及梁的稳定性支撑中予以规定。
3. 系统稳定性设计要求

侧面稳定性必须符合力矩框架、 支撑框架、剪切墙壁或其它等效的侧面载荷阻力系统的规定。
漂移的推翻效应及重力载荷的不稳定性的影响等必须予以考虑。 应力转移及框架系统构件之
间的载荷剪切必须予以考虑。 支撑框架和剪切墙壁系统、 力矩框架、 重力框架系统以及组合
系统必须符合下列特定要求:

3a. 支撑框架及剪切墙壁系统

在侧面稳定性只由对角线支撑、剪切墙壁,或等效方式提供的结构中,有效长度因数, K,
对于受压构件,必须为 1.0,如果结构分析没有规定适当的较小的数值时。在支撑框架系统
中,可容许设计支柱、梁、以及对角线构件成为一种垂直的悬臂简单连接支架。

用户注意事项 :膝盖支撑框架功能可以作为力矩框架系统, 并且应当符合章节 C1.3b 中的规


定。离心支撑框架系统功能可以作为组合系统,并且必须符合章节 C1.3d 中的相关规定。

3b. 力矩框架系统

在使用连接梁及支柱的弯曲硬度提供侧面稳定性的框架中,有效长度因数 K 或弹性临界拉
紧应力 Fe,对于支柱和梁支柱必须符合章节 C2.的规定。

3c.重力框架系统

重力框架系统中的支柱必须根据其实际长度 ( K = 1.0 )进行设计, 如果分析表明可以使用较


小的数值时。 重力框架系统的侧面稳定性必须由力矩框架、 支撑框架、 剪切墙壁或其它等效
的侧面载荷阻力系统提供。 P-Δ 效应由重力支柱上的载荷产生, 必须转移到侧面局部阻力系
统中,并且在侧面局部阻力系统的强度要求的计算中必须予以考虑。

3d. 组合系统

在由力矩框架、支撑框架、和 /或剪切墙壁及重力框架的组合系统中的构件、连接构件及其
它构件的分析及设计,必须符合各自系统中的相关要求。

C2. 所要求的强度的计算

除章节 C2.2b 中容许的情形外,所要求的强度必须按照章节 C2.1 中的规定,使用二阶分析


予以确定。使用第二阶或一阶分析研究的设计,必须符合章节 C2.2 中的相关要求。
1. 二阶分析的方法

二阶分析的方法必须符合本章节中的相关要求。

1a. 一般二阶弹性分析

可以使用任何二阶弹性分析方法对涉及 P-Δ 和 P-δ 效应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在章节 C2.1b 中规定的增强性的一阶弹性分析方法是一种适用于支撑、 力矩及组合框架系统


的二阶弹性分析的已经认可的方法。

1b. 使用增强性的一阶弹性分析的二阶分析

用户注意事项 :在本节所提供的方法用于解释第二阶框架效应, 并且增强构件中的轴向应力


及力矩以及从一阶分析中的连接构件中的相关应力来进行分析研究和设计。

以下是有关侧面载荷阻力系统构件的弯曲及强度计算的适当的二阶分析程序。 所要求的第二
阶弯曲强度 Mr ,以及轴向强度 Pr,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其中:

对于承受轴向受压的构件, B1 的计算可以根据第一阶评估公式 Pr = Pnt + Plt. 确定。

用户注意事项 : B1 为计算支撑点( P-δ )之间的位移所引起的二阶效应的乘数,而 B2 为


计算支撑点( P-Δ )之间的位移所引起的二阶效应的乘数。

对于 B1 ≤ 1.05 的构件, 可以断续扩大非摆动及摆动力矩 (例如, 通过学习一阶弹性分析


获得) ,并且使用 B2 的乘数,即, Mr = B2 (Mnt + Mlt ) .
用户注意事项 : B2 乘数 (公式 C2-3) 可以在初步设计时进行评估,并且使用最大侧面

漂移极限对应于层面剪切 Σ H 及公式 C2-6b 。

以及

Mr = 要求第二阶弯曲强度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 kis-in. ( N-mm )


M nt = 第一阶力矩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 假设没有侧面框架转换时, kis-in.
(N-mm )

M lt = 第一阶力矩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 并且只由侧面框架转换引起的, kis-in.


(N-mm )

Pr = 所要求的第二阶轴向强度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 kis( N )


Pnt = 第一阶力矩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 假设没有侧面框架转换时, kis (N )
ΣPnt = 由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的层面支持的总的垂直载荷,包括重力支柱载荷,

kis ( N)
Plt =第一阶力矩使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 并且只由侧面框架转换引起的, kis ( N)
Cm = 假设没有侧面转换框架时的系数,其数值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 i ) 对于不承受位于弯曲平面上支撑之间横向载荷的梁支柱,必须符合下面要求:

其中, M1 和 M2, 由一阶分析计算,分别为较小的和较大的力矩,位于支撑于所


涉及到的平面内无支撑构件部位的末端位置上。 M1/M2 为正数时,此时的构件处
于逆向弯曲状态;为负数时,则处于单一弯曲状态。

( ii ) 对于承受支架之间的横向载荷的梁支柱, Cm 的数值由分析或保持在所有情况下
的数值 1.0 时加以确定。

Pe1 = 位于弯曲平面内的构件的弹性临界拉紧阻力,必须根据假设中间数值为零时进行计
算, kis( N)

ΣPe2 = 弹性临界拉紧阻力层面由侧面拉紧分析确定, kis ( N)

对于力矩框架,侧面拉紧有效长度因数 K2 由支柱确定,并且可以容许计算弹性层
面侧面拉紧阻力如下:

对于所有类型的侧面载荷阻力系统,可容许使用下列公式:
其中:

E =钢材的弹性模量 = 29, 000ksi (200 000MPa )


RM =1.0 适用于支撑框架系统;
=0.85 适用于力矩框架及组合系统,如果由分析验证 -较大数值时。
I = 弯曲平面上的惯性力矩, in. ( mm )
L = 层面高度, in.( mm)
K 1 =弯曲平面内的有效长度因数,根据假设没有侧面转换计算,并且等于 1.0,如果分析时
规定可以使用一个较小的数值时;

K 2 =弯曲平面内的有效长度因数,根据侧面拉紧分析计算;

用户注意事项 :计算 K2 的方法将在注释中加以讨论。

=第一阶侧面应力引起的层面之间的漂移, in. (mm ) .在 结构两面面积变化时,


必须为平均漂移并且与垂直载荷成比例关系,或者说成为最大的漂移。

ΣH = 使用侧面应力计算出的层面剪切应力的乘积 , kis( N)

2. 设计要求

这些要求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支撑、 力矩及组合框架系统。 在二阶漂移到一阶漂移的比率等于


或小于 1.5 时,构件、连接构件及其它构件的要求强度必须符合附录 7 或章节 C2.2a 或 C2.2b
直接分析方法中的相关规定。在二阶漂移到一阶漂移的比率大于 1.5 时,构件、连接构件及
其它构件的要求强度必须符合附录 7 直接分析方法中的相关规定。

用户注意事项 :在二阶漂移到一阶漂移的比率由 B2 表示,并且按照公式 C2-3 计算。即,


这种比率可以通过比较二阶漂移到一阶漂移的两次分析的结果进行计算,并且在进行分析
时,可以在 LRFD 载荷组合直接作用下,或者说,施加载荷因数 1.6 f 到 ASD 重力载荷的

ASD 载荷组合时进行相关计算。

适用于章节 2.2a 或 2.2b 中规定的方法如下:

(1)进行上述分析时,必须符合章节 B3.3 ( LRFD ) 或章节 B3.4 ( ASD ) .中规定的设


计及载荷要求。
(2)对于所有结构构件,在分析时,必须使用标称几何尺寸及标称弹性硬度。

2a.二阶分析设计

由二阶分析所确定的强度要求的情形如下:
(1)必须符合章节 C2.1 中的规定的情形;

(2)对于 ASD 设计,在分析时必须符合 1.6 倍的载荷组合要求, 并且相关结果必须除以 1.6,


以便获得所要求的强度。

用户注意事项: 章节 C2.1b 中的增强性的一阶分析方法,必须结合 1.6 乘数,直接扩大因数

B1 和 B2 ,因此无需其它修订。

( 3)所有只有重力载荷组合必须包括一个最小的侧面载荷,并且施加在结构的每个平面

0.002Yi 上,其中 Yi 为设计重力载荷,施加在 i 平面, kis ( N)上。这个最小侧面载荷必须


独立施加于两个直角方向上。

用户注意事项 : 最小的侧面载荷 0.002Yi ,在与其它设计分析连接时受到本节中的规定的限


制,必须使用其它方式限制错误, 并且忽略起始非垂直构件及硬度构件由于分析残留应力下
降时的情形。

(4)在第二阶漂移到第一阶漂移的比率小于或等于 1.1 时,可以容许使用 K = 1.0. 设计构件。


否则,梁及支柱位于力矩框架内,必须使用因数 K 或支柱拉紧应力 Fe,确定侧面拉紧结构
分析时的相关应力。 硬度下降调节时由于支柱非弹性时, 可以容许确定因数 K 。对于支撑框
架,适用于受压构件,必须等于 1.0,如果说,结构分析规定可以使用一个较小的数值时的
情况。

2b. 一阶分析设计

所要求的强度容许使用一阶分析加以确定,并且所有构件必须使用 K = 1.0 进行设计,而且


规定如下:

(1)所要求的耐压强度适用于所有构件,其中的弯曲硬度必须涉及到结构的侧面稳定性,
并且必须符合下列限制性条件:

其中:

α= 1.0 ( LRFD ) α = 1.6 ( ASD )

Pr =要求的轴向耐压强度及在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 kis( N)


Py =构件屈服强度( = AFy ), kis ( N)

(2)所有载荷组合包括一个附加的侧面载荷, Ni , 并且施加在与结构中的每个水平面上
的其它载荷组合的载荷上面,其中:

Ni =2.1 ( A/L ) Yi ≥ 0.0042Yi ( C2-8 )


Yi = 重力载荷 LRFD 载荷组合或 1.6 倍的 ASD 载荷组合, 并且施加在水平面 i 上, kis (N )
Δ/L = 最大比率 Δ至 L 适用于结构中的所有层面;
Δ=第一阶层面之间的漂移由设计载荷产生, in. ( mm).其中 Δ 为结构平面上的面积变量。
Δ 必须等于平均漂移并且与垂直载荷构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即,最大的漂移。

L = 层面高度, in.( mm )

用户注意事项 :漂移 Δ 的计算根据载荷组合 LRFD 的直接作用条件下及组合载荷 ASD 因数

1.6 施加在重力载荷 ASD 上的漂移。

这种附加侧面载荷必须施加在两个直角方向上。

(3)这种非摆动增强性的梁力矩必须符合章节 C2.1 中有关施加因数 B1 到整个构件力矩的


相关规定。
第D章

受拉杆件的设计

本章适用于受到轴向张力作用的相关构件, 并且这些张力是由通过中心轴线作用的静态应力
而引起的。

本章的组织结构如下:

D1. 允许长细比性
D2. 张力强度
D3. 面积的确定
D4. 组合构件
D5. 插销连接构件
D6. 眼杆构件

用户注意事项 :本章没有包括的相关情形下列章节适用:

・B3.9 易于疲劳的构件;
・章节 H 受到组合轴向张力及弯曲作用的构件;
・J3. 螺纹连杆
・J4.1 张力连接构件;
・J4.3 在受拉杆件的末端连接构件的滑轮剪切断裂强度

D1. 允许长细比

对于受拉杆件的设计,不存在最大的长细比极限。

用户注意事项 :根据张力所设计的构件,长细比 L/r 不得超过 300。这种建议不适用于张力


螺纹连杆或吊具器件。

D2. 张力强度

设计张力强度, φ t Pn, 以及容许张力强度, Pn/Ωt,受拉杆件,必须按照张力屈服的极


限状态所获得的较小的数值, 并且在总的截面上, 以及在净的截面上的张力的断裂时的相关
数值。

(a)对于总的截面上的张力屈服情形 :
(b)对于净的截面的张力断裂情形 :

其中:

2 2
Ae = 有效面积, in ( mm )
2 2
A g =构件毛截面积, in ( mm )
Fy =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及所使用钢材的类型, ksi (MPa)
Fu =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及所使用钢材的类型, ksi ( MPa)

在构件没有孔, 并且完全焊接连接时,有效面积使用公式 D2-2 必须符合章节 D3 中的规定。


在孔洞出现在构件中, 并且具有焊接的末端连接时, 或者说在焊接连接处于插头或接缝焊接
的情形时,有效面积,即通过孔的净面积必须使用公式 D2-2。

D3. 面积的确定

1. 毛截面积

构件的毛截面积 A g 为总的横向截面面积。

2. 净面积

构件的净面积, A n 等于每个构件的厚度及净宽度乘积总和,并且计算如下:

在计算张力及剪切构件的净面积时,螺栓孔的宽度必须为比孔的标称尺寸大 1/16 英寸
(2mm )。

对于某部分沿对角线或之字线方向有系列孔洞横贯排列时, 该部分的净宽度是从总宽度里减
掉所有孔洞的直径或如 J3.2 中的规定的槽的尺寸之和,对于一排中的每个线距,再加上数
2
值 S /4g。其中:

s =任何两个连续孔洞纵向中对中间距(栓距) in. ( mm)


g = 在紧固件规线之间横向中对中间距(线距) in.(mm )

对于角钢来说,相对的邻接支的螺栓孔的线距应为从角钢背面起除去肢厚的线距的总和。

对于焊接到三角钢板的槽形管截面( ,净面积
HSS) An 为毛截面积减去厚度与用以形成焊
槽的材料总宽度的乘积。

在确定横截面有塞焊或槽焊缝的净面积时,焊接金属不应考虑加到这种净面积中。

用户注意事项:对 于带孔的接合钢板来说,章节 J4.1( b)限定 A n 最大为 0.85A g。


3. 有效的净面积

受拉杆件的有效面积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其中 U 是剪切滞后因数,确定时参照表格 D3.1.

相关构件,如,简单角钢、双重角钢及 WT 截面必须具有连接比例关系,如, U 等于或大于

0.60。即,一个更小的数值 U 可以容许,如果这些受拉杆件设计用于符合 H1.2 或 H2 规定


的离心效应时。

D4. 组合构件

对于限制纵向接合连接构件之间的连续接触点时, 必须由一个钢板或两个钢板成型, 参照章


节 J3.5。

穿过盖子钢板或底部钢板, 并且没有边缘装饰品可以容许使用组合受拉杆件的公开侧面。 这
些钢板必须具有小于 2/3 组合受拉杆件的长度。 部分钢板的距离必须为焊接或连接构件的紧
固件之间的距离。这些钢板不得小于这些线之间距离的 1/5。纵向间隔焊接及紧固件位于部
分钢板,不得超过 6 英寸( 150mm ).。

用户注意事项 :位于构件之间的连接器件的纵向间隔必须将位于连接器件之间的任意构件内
的允许长细比于 300。

D5. 插销连接构件

1. 张力强度

设计张力强度, φ t Pn, 以及可容许的张力强度, Pn/Ω t ,在插销连接构件,必须按照张


力断裂、剪切断裂、支承及屈服的极限状态所获得的较小的数值予以确定。

( a)对于有效面积上的张力断裂情形 :
表格 D3.1
适用于连接构件及受拉杆件的剪切滞后因数
情形 构件说明 剪切滞后因数, U 示例
1 所有受拉杆件, 其张力载荷通过紧固件或
焊接直接传输到每个横截面构件。 (除情
形 3, 4, 5 和 6 外。)
2 所有受拉杆件,除钢板及管截面( HSS)
外, 其张力载荷通过紧固件或焊接传输到
一些但不是所有的横向截面构件 (即适用
于 W , M , S 和 HP , 情形 7 可使用)

3 所有受拉杆件,除钢板及管截面( HSS)
外, 其中张力载荷传输到一些但不是所有
的横向截面构件 -并且使用紧固件或焊接
方法。
4 钢板,其中张力载荷只使用纵向焊接传
输。

5 具有单一同心钢板的圆形管截面( HSS)
构件。

6 矩 形 管 截 面 具有单一同心的钢板
( HSS)

具有两个侧面的钢板

7 W, M, S 或 具有翼缘连接 3 个或
HP 多个紧固件或每 条
形状或 T 型钢材, 线,位于载荷方向。
从这些形状切割
具有腹板连接 4 个或
形成 .
多个紧固件或每 条
(如果 U 计算于
线,位于载荷方向。
情形 2, 可以容
许使用较大的数
值)
8 简单的角钢 具有腹板连接 4 个或
(如果 U 计算于 多个紧固件或每 条
情形 2, 可以容 线,位于载荷方向。
许使用较大的数 具有腹板连接 2 个或
值) 3 个紧固件或每条线,
位于载荷方向。
I = 连接长度 in.( mm); w = 钢板宽度 in. ( mm); x = 连接离心率 in. ( mm);
B = 矩形管截面( HSS)构件总的宽度,在连接平面内测量时为 90 度 in. ( mm);
H = 矩形管截面( HSS)构件总的高度,在连接平面内进行测量, in. ( mm)

(b)有关面积上的剪切断裂情形 :

其中:

2
A sf =2t ( a +d/2), in2. (mm )
a =最短的距离,从插销孔的边缘到构件边缘,并且平行于应力方向进行测量, in. ( mm)
Beff =2t +0.63 , in. (= 2t +16 , mm)但是不得大于实际距离,从插销孔的边缘到构件
边缘,并且平行于应力方向进行测量

d = 插销直径, in. ( mm)


t = 钢板厚度 in. ( mm)

(c)插销突出面积,参见章节 J7.

(d)总截面上的屈服,使用公式 D2-1.

2. 尺寸要求

插销孔必须位于构件边缘之间的部位, 并且在垂直于施加作用力的方向上。 在预期插销提供


连接零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时,并且在整个载荷时,其直径不得大于 1/32 英寸( 1mm ),不得
大于其直径。

位于插销孔的钢板的宽度不得小于 2beff +d ,并且最小伸长,超过其支承末端位置时,并且


平行于相关构件时,不得小于 1.33 ×
b eff 。

超过插销孔的方角可以容许切割为 45 度与构件形成的夹角,但是,在净面积超过规定数值
时,并且平面垂直于这种切口时,不得小于所要求的角度,并且必须平行于构件的轴线。

D6. 眼杆

1. 张力强度

眼杆的有效张力强度必须符合章节 D2 中的规定,并且 A g 等于主体横向截面面积。

为便于计算,眼杆的主体宽度不得超过 8 倍的眼杆自身厚度。
2. 尺寸要求

眼杆必须具有均匀的厚度并且在插销部位没有增加厚度,而且其周围同心部位具有环形头
部。

环形头部和眼杆主体之间的过渡半径,不得小于其头部直径。

插销直径不得小于 7/8 倍于眼杆主体宽度,并且插销孔直径,不得大于 1/32 英寸( 1 mm)


大于插销直径。

对于具有 Fy 的钢材,并且大于 70 ksi (485 MPa )时,这个孔的直径不得大于 5 倍的钢板


厚度,并且眼杆主体的宽度必须适当地减小。

对于厚度小于 1/2 英寸 ( 13 mm )可以容许只适用于外部螺母提供张紧钢板及填充材料钢


板。从孔的边缘到钢板边缘的宽度,必须垂直于施加载荷的方向,必须大于 2/3,并且为了
便于计算,不得大于 3/4 倍于眼杆主体的宽度。
第E章

受压构件的设计

本章将涉及到通过重心轴线易于轴向受压的相关构件。

本章的组织结构如下 :

E1. 一般规定
E2. 长细比极限与有效长度
E3. 适用于非杆件弯曲拉紧时的耐压强度
E4. 适用于非杆件扭曲及弯曲扭曲拉紧时的耐压强度
E5. 简单角钢杆件受压构件
E6. 组合构件
E7. 杆件
用户注意事项 : 本章不包括的相关构件 :适用于下列章节的规定:
・H1. –H3. 受到组合轴向受压及弯曲的构件 .
・H4.. 受到轴向受压及扭曲的构件
・J4.4 连接构件的耐压强度 .
・I2. 合成轴向构件

E1. 一般规定

设计耐压强度, φ cPn, 以及容许的耐压强度 Pn/Ωc 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标称耐压强度, Pn,必须按照弯曲拉紧、扭曲拉紧和弯曲扭曲拉紧的极限状态获得最小的
数值。

(a)适用于双重对称及单一对称构件的弯曲拉紧时的极限状态。
(b)适用于单一对称及非对称构件,并且一些双重对称构件,比如,十字形或组合支柱,
而且也适用于弯曲拉紧、扭曲拉紧和弯曲扭曲拉紧的极限状态。

φ c = 0.90 ( LRFD ) Ω c = 1.67( ASD )

E2. 允许长细比及有效长度

有效长度因数, K , 适用于支柱长细比的计算, KL/r , 必须符合章节 C 中的规定

其中:
L = 构件的侧面无支撑长度(自由长度) ,in. (mm )

r = 旋转的控制半径, in. (mm )


K = 有效长度因数符合章节 C2

用户注意事项: 根据受压设计的构件,长细比 KL/r 不得大于 200。

E3. 适用于非杆件弯曲拉紧时的受压强度

本节适用于受压构件,并且具有紧凑和非紧凑截面,符合章节 B4 ,而且适用于均匀受压的
构件。

用户注意事项: 在扭曲无支撑长度(自由长度)大于侧面无支撑长度(自由长度)时,这种
截面可以控制宽度翼缘及其类似形状支柱的设计。

标称耐压强度, Pn,必须根据弯曲拉紧极限状态予以确定。

弯曲拉紧应力, Fcr,符合下列规定 :

其中:

Fe =由公式 E3-4, 章节 E4, 或章节 C2 规定的弹性临界拉紧应力 ksi ( MPa),可以适用


用户注意事项 :上述两个公式用于计算极限数值,并且适用于章节 E3 ( a)和 E3( b)中

KL/r 和 Fe 的相关规定。
E4. 适用于非杆件的扭曲及弯曲扭曲拉紧时的受压强度

本节适用于单一对称及非对称构件、 以及一些双重对称构件, 比如,十字形或组合支柱,并


且具有紧凑及非紧凑的截面,符合章节 B4 规定的均匀受压构件。这些规定不要求适用于单
一角度,即章节 E5 中规定的构件。

标称耐压强度 Pn,必须符合弯曲扭曲及扭曲拉紧的极限状态,并且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a)对于双支角钢杆件及 T 字形受压构件 :

其中:根据公式 E3-2 或 E3-3, Fcry 等于 Fcr,对称 Y 轴的弯曲拉紧,并且

(b)适用于所有其它情形, Fcr 必须符合公式 E3-2 或 E3-3, 使用扭曲或弯曲扭曲弹性拉


紧应力, Fe,符合下列规定 :

( i )适用于双重构件 :

( ii )适用于单一对称构件,其中: y 对称轴线 :

( iii ) 适用于非对称构件, Fe 为立方公式中的最小值 :


其中:

2 2
A g =构件的毛截面积, in. ( mm )

6 6
Cw = 扭曲常数, in. ( mm )

G =钢材的弹性剪切模量 = 11, 200ksi ( 77200 MPa)

4 4
I x, I y =围绕轴线的惯性力矩, in. ( mm )

4 4
J = 扭曲常数, in . ( mm )

K z =扭曲拉紧时的有效长度因数

x o, y o =有关重心剪切中心的坐标, in.( mm)

r o =围绕剪切中心旋转时的极的半径, in. ( mm)

r y =围绕轴线旋转半径, in. ( mm)

用户注意事项: 对于双重对称工字形截面, Cw 可以等于 , 其中: ho 为翼缘


重心之间的距离,在处于更加精确的分析时,为其距离。对于 T 字形及双重角钢,当计算

Fez 且 x o 等于 0 时,可以忽略 C w。

E5. 单一角度的受压构件

标称耐压强度, Pn,为单角钢杆件,必须符合章节 E3 章节 E7 中的规定,并且必须适当


地施加轴向载荷的情形,而且必须符合章节 E5 (a)或 E5( b)中有关长细比修订的要求,
必须符合强制性标准。
位于单角钢杆件上的离心效应,可以忽略,并且在构件受到评估时及施加轴向载荷受压时,

必须符合下列有关长细比的相关规定,必须规定如下: (1)相关构件在载荷时,通过一个
支脚在其末端进行受压的构件; (2)使用焊接或使用最小的两个螺栓连接的构件; 以及 ( 3)
没有中间横向载荷。

(a)对于等边支脚角钢或不等边支脚角钢,通过单个构件的较长部分连接到平面支架的环
形构件上,而且相邻构件必须连接到支架钢板的相同侧面上:

( i)当

( ii )当

对于不等边支脚角钢并且其长度比率小于 1.7,而且通过较短的支脚进行连接,公式
2
E5-1 和 E5-2 中的 KL/r 必须增加 4[( bl/bs ) -1],但是构件的 KL/r 不得小于 0.95L/rz 。

(b)对于等边支脚角度或不等边支脚角度,通过构件较长的支脚连接相邻构件箱子或空间
间隔,必须连接到支架钢板的相同的侧面上或衔接部分上面:

( i)当

( ii )当

对于不等边支脚角钢并且其长度比率小于 1.7,而且通过较短的支脚,进行连接,公式 E5-1


2
和 E5-2 中的 KL/r 必须增加 4[( bl/bs) -1] ,但是构件的 KL/r 不得小于 0.95L/rz 。

其中:

L = 构件位于支架衔接中心线工作点之间的长度 in. ( mm)


bl = 角钢较长的支脚, in.( mm)
bs =角钢较短的支脚, in. (mm )
rx = 围绕几何轴线并且平行于连接支脚的旋转半径 in. (mm )

rz = 围绕主要次要轴线的旋转半径, in. ( mm)

( c)单角钢构件具有不同的末端条件必须符合章节 E5(a) or( b),并且必须具有支脚,


长度比率大于 1.7,或者说, 具有横向载荷时, 必须对其是否适用于组合轴向载荷进行评
估,而且必须符合章节 H 的相关规定。末端连接到不同的支脚,并且在每个末端或者说
末端连接到两者之间的情形。在使用简单螺栓或连接相邻环形构件到相对侧面钢板上或
衔接构件上面,并且在每个末端或者说末端连接到两者之间的情形。在使用简单螺栓或
连接相邻环形构件到相对侧面钢板上或衔接构件上面, 并且必须符合章节 H 中的相关要
求和规定。

E6. 组合构件

1. 受压强度

(a)组合构件的标称耐压强度由两个或多个形状构成的强度,并且由螺栓或焊接连接的构
件必须符合章节 E3,E4 ,或 E7 中的相关规定。在需要更加精确分析时,如果拉紧模式
涉及到产生剪切应力的单个形状之间的连接器件的情形时,由( KL/r ) m 代替 KL/r ,并且
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 i )对于中间连接器件的螺栓加固情形 :

( ii )对于焊接、或预定张力螺栓的中间连接器件 :

其中:

=修订的支柱长细比组合构件

=组合构件作用于单位拉紧方向上的支柱长细比

a =连接器件之间的距离, in.(mm )

ri = 单个构件的旋转时的最小半径, in.( mm)


rib = 单个构件的旋转时的半径, 并且相对于重力中心轴线平行于拉紧构件轴线, in.( mm)

a =分隔比率 = h/2rib

h = 单个构件垂直于拉紧构件轴线的重力中心之间的距离, in.( mm)

( b)组合构件的标称耐压强度由两个或多个形状构成的强度, 并且由螺栓或焊接连接的构
件必须符合章节 E3 , E4,或 E7 中的相关规定。在需要更加精确分析时,如果拉紧模式
涉及到产生剪切应力的单个形状之间的连接器件的情形时,必须符合章节 E6.1( a)中
规定的修订。

2. 尺寸要求

由两个或多个形状构成的受压构件中的单个构件, 必须相互间隔地连接, 比如说, 其有效长


细比 Ka/ri 中的有关构件形状、紧固件之间的间隔等,不得超过 3/4 倍的组合构件中的控制
长细比。

由两个或多个形状构成的受压构件中的单个构件, 必须相互间隔地连接, 比如说, 其有效长


细比中的有关构件形状、 紧固件之间的间隔等, 不得超过 3/4 倍的组合构件中的控制长细比。
旋转时的最小的半径, ri,必须使用计算每个构件部分的长细比。末端连接必须使用符合等
级 A 或 B 接合表面要求的焊接或预定张力螺栓。

用户注意事项: 这种组合受压构件的设计适用于完全受压载荷并且具有剪切螺栓及螺栓数
值基于支承数值, 是可以接收的, 但是螺栓必须进行预定张力处理。 必须使用计算每个构件
部分的长细比。末端连接必须使用符合等级 A 或 B 接合表面要求的焊接或预定张力螺栓。

在组合构件支承底部钢板或轧制的表面上的末端位置, 所有相互接触的构件, 必须使用焊接


长度不小于构件的最大宽度进行连接, 或者说使用螺栓进行纵向间隔, 并且不大于 4 倍的直
径进行间隔,其中的间隔距离为 1 又 1/2 倍的构件的最大宽度。

沿着位于上述要求的末端连接部位之间的组合构件的长度方向, 纵向间隔适用于中间焊接或
螺栓连接的相关部位必须提供适当的应力转移。 对于限制纵向间隔的紧固件, 并且位于连续
接触构件之间的钢板及两个钢板的形状,必须符合章节 J3.5 中的要求。其中: 组合受压构
件由一个外部钢板、 最大间隔不得超过外部钢板的厚度乘以 0.75 E/Fy ,不得超过 12 in. ( 305

mm),在提供中间焊接时必须沿着构件的边缘,或者说,在提供紧固件时,沿着每个截面
的所有标准线的构件必须符合上述要求。 在紧固件处于交叉排列时, 每个标准器件的最大间
隔不得超过外部钢板厚度乘以 1.12 E/Fy),即,不得超过 18 in. (460mm)。

受压构件的外部侧面由钢板构成, 必须提供连续的盖子穿过连续的孔洞。 非支撑的钢板或连


接孔洞必须符合章节,并且必须假定涉及到有效强度时,必须规定符合下列相关要求: .

( 1)宽厚比必须符合章节 B4 中的相关限制性规定。 .

用户注意事项: 必须继续使用情形 14 及表格 B4.1I 中有关宽厚比的限制性规定, 并且


宽度 b 为最近紧固件线路之间的横向距离钢板的纯净面积为最宽的孔洞的面积。在使用

这种方法进行设计时,这种限制性规定的宽厚比可以通过分析予以确定。

( 2)长度比率(在应力方向上)与孔洞的宽度相比时,不得超过 2;

( 3)在应力方向上, 位于孔洞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连接紧固件或焊接时的最近线路之间的
横向距离;

( 4)在所有点的孔洞的外围必须具有最小的半径 in. ( 38mm) .

作为一种穿过盖子钢板的替代方法, 具有装饰边缘的钢板, 可以容许在其末端及其中间位置


配置这种装饰边缘部分。 这种底部钢板必须具有接近实用的末端。 在提供有效强度的构件中,
这种钢板的末端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并且不得小于构件中紧固件或焊接线路之间的距离。
中间的钢板必须具有不小于这种距离的一半。 .在焊接结构中,在连接每条线路钢板的焊接
必须具有整个钢板长度不小于 1/3。在螺栓结构中,在这种钢板中的应力方向上的间隔不得
大于 6 个直径,而且这种底板必须使用至少 3 个紧固件对各个区段进行连接。

装饰边缘部分、包括扁平的钢筋、角钢、槽钢、或其它形状的相关装饰边缘部分,必须进行
适当的间隔,并且翼缘的比率 L/r 位于连接构件之间时,不得大于 3/4 倍的整个构件的长细
比控制比率。装饰边缘部分必须提供一定比例的抗剪强度,并且垂直于构件轴线,等于 2%
的有效耐压强度。 L/r 适用于装饰边缘的钢筋并且布置在单一系统中时,不得超过 140。对
于双重装饰边缘部位,这个比率不得超过 200。对于受压时的装饰边缘钢筋,长度可以容许
等于没有支撑焊接钢筋长度, 并且双重装饰边缘钢筋必须进行交叉连接, 而且必须使用紧固
件或使用单一的装饰边缘部分对组合构件进行连接,并且具有 70%的这种距离适用于双重
装饰边缘部位。

用户注意事项: 相对于构件轴线的装饰边缘钢筋的倾斜,必须不得小于 60 度适用于单一装


饰边缘, 以及不得小于 45 度适用于双重装饰边缘部分。 在翼缘中的焊接或紧固件线路之间
的距离大于 15 in. ( 380 mm),时,这种装饰边缘部分必须进行双重方角处理。

有关附加间隔要求,参见章节 J3.5.

E7. 杆件

本节适用于具有细长截面的受压构件, 并且必须符合章节中的相关规定, 适用于均匀受压的


构件。

标称耐压强度, Pn, 必须根据弯曲、扭曲及弯曲扭曲拉紧的极限状态予以确定。

其中:
Fe =弹性临界拉紧应力, 在计算时使用公式 E3-4 和 E4-4f 适用于双重对称构件; 公式, E3-4
和 E4-5 适用于单一对称构件; 公式 E4-6 适用于非对称构件; 除单角钢中的 Fe 计算使
用公式 E3-4 外。

Q =1.0 适用于具有紧凑及非紧凑截面,符合章节 B4,适用于均匀受压构件。

= QsQa 适用于具有杆件截面,符合章节 B4 ,适用于均匀受压构件。

用户注意事项 :对于横向截面只由非加劲杆件组成时, Q = Qs ( Qa = 1.0 );对于横向截面


只由加劲杆件组成时, Q = Qa ( Qs = 1.0 );对于横向截面由非加劲杆件和加劲杆件组成组
成时, Q = QsQa.

1. 杆件加劲系数 Qs

缩小因数 Qs 适用于杆件加劲系数,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a)对于翼缘、角钢以及钢板轧制凸柱或其它受压构件:

(b) 对于翼缘、角钢以及钢板混合凸柱或其它受压构件

其中:
不得小于 0.35 及大于 0.76,以便于计算。

(c)对于单角钢

其中:
b = 最长的角钢支脚的整个宽度 in.( mm)

(d) 对于 T 字形的主体部分

其中:

b = 非加劲的受压构件的宽度,见章节 B4 , in. (mm )

d =T 字形的整个标称深度, in. (mm )

t = 构件的厚度, in.( mm )
2. 杆件加劲系数 Qa

缩小因数 Qa 适用于杆件加劲系数,并且符合下列规定:

其中:

其中:

2 2
A = 构件的总的横向截面面积, in ( mm )

Aeff = 基于缩小的有效宽度的横向截面的有效面积的总数

缩小的有效宽度, be,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 a)对于均匀受压的杆件, 使用公式 , 除具有不均匀的厚度的方形及


矩形截面的翼缘外; :

其中:

f 等于 Fcr ,并且 Fcr 的计算必须根据 Q = 1.0;

(b)对于具有均匀厚度的方形及矩形的杆件截面的翼缘,适用于:

其中:

用户注意事项:在计算 f=Pn/Aeff , 时,要求反复使用公式, f 可以等于 Fy。这将会引起对


支柱的容量具有稍微保守的估计。

( c) 对于轴向载荷环形截面 :

其中:

D = 外部直径, in. (mm)

t = 壁厚, in.( mm)


第F章

弯曲构件的设计

本章适用于围绕一个主要轴线进行简单弯曲的构件。 对于简单的弯曲, 构件在其相关平面内


所承受的载荷平行于主要轴线, 而这个轴线通过剪切中心或在载荷作用点及支撑位置上阻止
扭曲。

本章的组织结构如下 :

F1. 一般规定
F2. 双重对称紧凑工字形构件及围绕主轴弯曲的槽钢
F3. 双重对称紧凑工字形构件及围绕主轴弯曲的腹板及非紧凑的或细长型翼缘
F4. 其它工字形构件具有紧凑的或非紧凑的围绕主轴弯曲的腹板
F5. 双重对称及单一对称的工字形构件,及具有宽薄腹板的围绕主轴弯曲的构件
F6. 工字形构件及围绕主轴弯曲的槽钢
F7. 方形和矩形管截面( HSS)及箱子形状的构件
F8. 圆形管截面( HSS)
F9. 位于对称平面上的 T 字形及双重角钢
F10. 简单的角钢
F11.长方形杆件
F12. 非对称的型材
F13. 横梁和立柱的比例

用户注意事项: 本章不包括适用于下列规定的相关构件:

・H1 –
H3. 属于双轴向弯曲或组合弯曲及轴向应力的构件; .
・H4. 属于弯曲及扭曲的构件
・附录 3.属于疲劳的构件
・章节 G.剪切设计规定的相关构件 .

为了便于指导确定本章所适用的相关章节的规定,可以使用表格用户注意事项 F1.1。
表格 用户注意事项 F1.1
适用于章节 F 中的截面的选择表格
章节编号 横向截面 翼缘长细比 腹板的长细 极限状态

F12 非对称形状 N/A N/A 所有极限状态


Y = 屈服, LTB = 侧向扭转压曲 FLB = 翼缘局部压曲, WLB = 腹板局部压曲,
TFY= 抗拉翼缘屈服, LLB= 支脚局部压曲, LB= 局部压曲, C=紧凑的, NC= 非紧凑的,
S = 长细比

F1.一般规定

设计弯曲强度, φ bMn , 以及容许弯曲强度, Mn/ Ω b, 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适用于本章的所有规定
并且标称弯曲强度 Mn, 必须按照章节 F2 至 F12 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确定。

(2)本章的规定基于这种假设,横梁和立柱上的支撑点必须能够阻止其纵向轴线的转动。

下列术语,除特别规定外,适用于本章内的所有相关公式:

Cb =侧向扭转压曲修正因数,用于非均匀性的薄膜,并且无支撑管片的两端处于支撑状态。

其中:

M max =无支撑管片的最大力矩绝对值, kis-in. ( N-mm )

M A =无支撑管片 1/4 点处的力矩绝对值, kis-in. ( N-mm )

M B =无支撑管片的中心线处的力矩绝对值, kis-in. ( N-mm )

M C =无支撑管片的 3/4 点处的力矩绝对值, kis-in. ( N-mm )

Rm =横向截面非对称参数

=1.0, 双重对称构件

=1.0,屈服于单一弯曲的单一对称构件

= 屈服于逆向弯曲的单一对称构件

4 4
I y =围绕 y-轴线的惯性力矩, in ( mm )

I yc =围绕 y- 轴线的惯性力矩,参照受压翼缘,或者,如果有逆向弯曲时,参照较小的翼缘,
4
in ( mm 4 )

在屈服于逆向弯曲的单一对称构件中, 须检查这两处翼缘的侧向扭转压曲强度。 有效弯曲强


度必须大于或等于引起相关翼缘受压的最大要求力矩。

对所有情形, C b 可以保守地视为 1.0,而对于自由末端位置无支撑的悬臂或吊具, C b=1.0。

用户注意事项 :对于支撑点间没有横向载荷双重对称构件,在对置(异号)端力矩相等时,
公式 F1-1 右端的值减少到 2.27;在其中一端力矩为 0 时,公式 F1-1 右端的值减少到 1.67。

F2. 双重对称紧凑工字形构件及围绕主轴弯曲的槽钢

本节适用于双重对称紧凑工字形构件及围绕主轴弯曲的槽钢, 并且具有紧凑的腹板及紧凑的
翼缘(章节 B4 )。
用户注意事项 :除了 W21× 48, W14× 99, W14× 90, W12× 65, W10× 12, W8× 31, W8× 10,

W6×15, W6× 9, W6 × 8.5, 以及 M4 ×6,所有现行标准 ASTM A6 W , S,M ,C 和 MC


型钢都具有致密的翼缘, 且符合 Fy ≤ 50 kis ( 345 MPa ); 所有现行标准 ASTM A6 W , S,

M , HP, C 和 MC 型钢都具有致密的腹板,且符合 Fy ≤ 65kis ( 450MPa ).。

标称弯曲强度 Mn , 必须按照屈服(塑性力矩)极限状态及侧向扭转压曲的极限状态获得
较低的数值。

1. 屈服

其中:

Fy =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类型的钢材, kis ( MPa)

3 3
Z x =X 轴的塑性截面模量; in ( mm )

2. 侧向扭转压曲

(a)当 L b ≤ L p 时,不适用于 侧向扭转压曲 的极限状态。

(b)当 L p < L b ≤ L r 时,

(c)当 L b > L r 时

其中:

L b =防止受压翼缘侧向偏移或截面扭曲的支撑点之间的长度, in( mm);

其中:

E=钢材的弹性模量 =29, 000kis ( 200 000Mpa )

4 4
J=扭曲常数, in. ( mm )

3 3
Sx=钢材的弹性模量, in. (mm )

用户注意事项 : 公式 F2-4 中的平方根项可以保守地取值为 1.0.。

极限长度 L p 和 L r 按照下列公式确定 :
其中:

对于双重对称工字形构件 : c=1 ( F2-8a)

对于槽钢 :

其中:

H 0=翼缘重心之间的距离 in.( mm)

用户注意事项 :如果公式 F2-4 中的平方根项可以保守地取值为 1,则公式 F2-6 变形为:

注意:这个近似数值可以极其保守。

对于带矩形翼缘双重对称工字形构件, ,因此公式 F2-7 变为如下:

1
r ts 可以精确而保守地近似为受压翼缘的旋转半径加上腹板旋转半径的 /6:

F3. 相对于主轴发生弯曲且具有紧凑腹板及非紧凑或细长型翼缘的

双重对称工字形构件

如章节 B4 所释, 本节适用于 相对于主轴发生弯曲且具有紧凑腹板及非紧凑或细长型翼缘的


双重对称工字形构件。
用户注意事项 : 下列形状构件具有非紧凑翼缘, 适用于 Fy ≤ 50 kis ( 345 MPa): W21×48,

W14×99, W14×90, W12×65, W10×12, W8×31, W8×10,W6×15,W6×9, W6×8.5,


和 M4× 6。所有其它 ASTMA6W ,S,M ,以及 HP 具有紧凑翼缘形状,适用于 Fy ≤ 50 kis
(345 MPa ).

标称弯曲强度, Mn ,须选用根据侧向扭转压曲及受压翼缘局部压曲的极限状态获得的较小
值。

1. 侧向扭转压曲

侧向扭转压曲必须符合章节 F2.2 中的相关规定。

2. 受压翼缘局部压曲

(a)适用于具有非紧凑翼缘的截面

(b)适用于具有细长型翼缘的截面

其中:

λ pf =λp,是紧凑翼缘的极限细长度,参见表格 B4.1

λ rf =λr ,是非紧凑翼缘的极限细长度,参见表格 B4.1

kc =党员 ,,并且不得小于 0.35 或大于 0.76,以便于计算。

F4. 其他相对于主轴发生弯曲且具有紧凑腹板及非紧凑翼缘的双重

对称工字形构件

本节适用于: ( a)相对于主轴发生弯曲且具有非紧凑腹板的双重对称工字形构件; 以及( b)


如章节 B4 所释,相对于主轴发生弯曲且具有紧凑或非紧凑腹板(连接到翼缘中部)的单一
对称工字形构件。

用户注意事项: 本节中适用的工字形构件,可以使用章节 F5 中的规定方式进行设计。


标称弯曲强度, Mn ,须选用根据受压翼缘屈服、侧向扭转压曲、受压翼缘局部压曲及抗拉

翼缘屈服的极限状态获得的最小值。

1. 受压翼缘屈服

2. 侧向扭转压曲

(a)当 L b ≤ L p 时,侧向扭转压曲极限状态不适用;

(b)当 Lp < Lb ≤ Lr 时,

(c)当 Lb > Lr 时,

其中:

对于, , J 取值为零;

应力 F L,按下列公式确定:

(i ) 对于

(ii )对于公式

屈服极限状态下,侧向无支撑极限长度, Lp ,为:
非弹性侧向扭转压曲极限状态下,侧向无支撑极限长度 Lr ,为:

腹板塑性因数, Rpc,确定如下: :

(i ) 对于

( ii )对于

其中:

3 3
Sxc , Sxt =分别为相对于抗拉翼缘和受压翼缘的弹性截面模量, in ( mm )

,是紧凑腹板的极限细长度,参见表格 B4.1

,是非紧凑腹板的极限细长度,参见表格 B4.1

侧向扭转压曲有效旋转半径, r t,按下面公式确定:

(i )适用于具有矩形受压翼缘的工字形构件:

其中:

bfc =受压翼缘宽度, in. (mm )


t fc =受压翼缘厚度, in. ( mm)

(ii )适用于具有通道盖子或钢板连接至受压翼缘的工字形构件:

r t =翼缘构件旋转半径,其位于弯曲受压区域加上 1/3 的受压腹板区域(由于单一施用主轴


上的弯曲力矩, in. ( mm)产生)

aw =由于单一施用主轴弯曲力矩产生的两受压腹板面积与抗拉翼缘构件面积的比率。

用户注意事项: 对于具有矩形受压翼缘的工字形构件, rt 可以精确而保守地近似为受压翼


1
缘的旋转半径加上腹板旋转半径的 /3,换言之,

3. 受压翼缘局部压曲

(a)对于具有紧凑翼缘的截面,局部压曲极限状态将不适用。

(b) 对于具有非紧凑翼缘的截面

(c)对于具有细长型翼缘的截面

其中:

FL 由公式 F4-6 和 F4-6b 确定;

Rpc 腹板塑性因数,并且由公式 F4-9 确定。

kc = ,不得小于 0.35 大于 0.76 以便于计算。

λ pf = ,是紧凑翼缘的极限细长度,参见表格 B4.1

λ rf = ,是非紧凑翼缘的极限细长度,参见表格 B4.1
4. 抗拉翼缘屈服

(a)当 Sxt ≥ Sxc ,抗拉翼缘屈服极限状态不适用;

(b)当 Sxt < S xc

其中:

M yt = F ySxt

腹板塑性因数对应于抗拉翼缘屈服的极限状态, Rpt ,符合下列规定:

( i )对于公式

(ii )对于公式 ‘

其中:

λ pw =λp,是紧凑腹板的极限细长度,参见表格 B4.1
,是非紧凑腹板的极限细长度,参见表格
λ rw = λr B4.1

F5. 双重对称及单一对称的工字形构件, 其细长腹板相对于主轴发生

弯曲

本节适用于双重对称及单一对称的工字形构件及长细比的围绕主轴弯曲的构件, 并且宽薄腹
板连接至翼缘的中间部位,围绕其主轴弯曲,而且按照章节 B4 中的规定。

标称弯曲强度, Mn , 必须按照侧向扭转压曲及受压翼缘局部压曲及抗拉翼缘屈服时时的极
限状态获得最低的数值。

1. 受压翼缘屈服
2. 侧向扭转压曲

(a)当 L b ≤ L p,不适用于侧向扭转压曲的极限状态;

(b)当 L p<L b≤ L r

(c)当 L b>Lr

其中:

L p 由公式 F4-7 确定;

Rpg 为减少弯曲强度因数 :

aw 由公式 F4-11 确定,但是不得超过 10;以及 r t 为侧面拉紧时的旋转有效半径,并且符合


章节 F4 中的规定。

3.受压翼缘局部压曲

(a)对于具有紧凑翼缘的截面,不适用于受压翼缘局部压曲的极限状态。

(b)对于具有非紧凑翼缘的截面

(c)对于具有细长型翼缘截面的截面

其中:
k c= , 并且不得小于 0.35 大于 0.76,以便于计算。

λ pf =λp,适用于紧凑翼缘的极限长细比,参见表格 B4.1

λ rf =λr ,适用于非紧凑翼缘的极限长细比,参见表格 B4.1

4.抗拉翼缘屈服

(a)当 Sxt ≥Sxc,不适用于抗拉翼缘屈服的极限状态;

(b)当 Sxt<Sxc

F6.工字形构件及围绕其次要轴线弯曲的槽钢

本节适用于工字形构件及围绕其次要轴线弯曲的槽钢。

标称弯曲强度, Mn , 必须按照屈服(塑性构件)及受压翼缘局部压曲时的极限状态获得较
低的数值。

1.屈服

2.翼缘局部压曲

(a)对于具有紧凑翼缘的截面,必须适用于屈服时的极限状态。

用户注意事项 : 所有现行 ASTM A6 W , S, M , C 和 MC 形状除外 W21× 48, W14× 99,

W14×90, W12×65, W10×12, W8×31, W8×10,W6 × 15, W6× 9, W6× 8.5, 和 M4


×6 具有翼缘在 F y≤50kis ( 345MPa) .

(b)对于具有非紧凑翼缘的截面

(c)对于具有细长型翼缘的截面

其中:
λ pf =λp,适用于紧凑翼缘的极限长细比,参见表格 B4.1

λ rf =λr , 适用于非紧凑翼缘的极限长细比,参见表格 B4.1

Sy 对于槽钢,必须等于最小截面模量

F7. 方形和矩形管截面( HSS)及箱子形状的构件

本节适用于方形和矩形管截面( HSS)及双重对称的箱子形状的构件并且围绕其轴线弯曲,
具有紧凑或非紧凑的腹板以及按照章节 B4 规定的紧凑非紧凑的或细长型翼缘的相关构件。 .

标称弯曲强度, Mn , 必须按照屈服(塑性力矩) 、翼缘局部压曲,以及腹板局部压曲与完

全弯曲时的极限状态。 侧向扭转压曲及受压翼缘局部压曲及抗拉翼缘屈服时时的极限状态获
得较低的数值。

1. 屈服

其中:

3 3
Z = 围绕轴线弯曲时的塑性截面的模量, in. ( mm )

2. 翼缘局部压曲

(a)对于紧凑截面,不适用于翼缘局部压曲的极限状态;

(b)对于具有非紧凑翼缘的截面

(c)对于具有细长型翼缘的截面

其中:

Seff 为有效的截面模量,并且具有专长受压翼缘的有效宽度如下:
3. 腹板局部压曲

(a)对于紧凑截面,不适用于腹板的局部压曲时的极限状态;

(b)对于具有非紧凑的腹板

F8. 圆形管截面( HSS)

本节适用于圆形管截面( HSS),并且具有比率 D/t ,小于公式;

标称弯曲强度, Mn , 必须按照屈服(塑性力矩) 、局部压曲时的极限状态获得较低的数值。

1. 屈服

2. 局部压曲

(a)对于紧凑截面,不适用于翼缘局部压曲时的极限状态;

(b)对于非紧凑截面

(c)对于具有宽薄壁的截面

Mn = FcrS (F8-3)

其中:

3 3
S =弹性截面模量, in. (mm )

F9. T 字形及双重角钢载荷位于对称平面上

本节适用于 T 字形及双重角钢载荷位于对称平面上的构件。

标称弯曲强度, Mn , 必须按照屈服(塑性力矩) 、侧向扭转压曲及翼缘局部压曲时的极限


状态获得最低的数值。

1. 屈服

其中:

M p = F y Z x ≤ 1.6M y 对于张力主干

≤ M y 对于受压主干

2. 侧向扭转压曲

其中:

上面 B 的正号适用于张力主干, 负号适用于受压主干。 如果主干的顶部沿着无支撑长度 (自


由长度)方向受压时,则 B 的数值必须使用负数。

3. T 字形的翼缘局部压曲

Sxc 为弹性截面模量参照受压翼缘;

Fcr 符合下列规定 :

(a)对于紧凑截面,不适用于翼缘局部压曲时的极限状态

(b)对于非紧凑截面

(c)对于细长截面
F10. 单角钢

本节适用于单角钢,并且沿着其长度方向具有及没有连续的侧面预制。

单角钢具有连续的侧面扭曲限制沿着长度,必须容许,根据几何轴( x, y)线弯曲情形进
行设计。 没有连续的侧面扭曲限制沿着长度必须使用主要轴线弯曲的规定进行设计, 除可容
许围绕几何轴线弯曲的规定外。

用户注意事项 :对于几何轴线的设计,使用截面特性计算位于 X 和 Y 轴线的角度,并且平


行及垂直于支脚位置。对于主轴的设计,使用截面特性计算其主要及次要轴线角度。

标称弯曲强度, Mn , 必须按照屈服(塑性力矩) 、侧向扭转压曲及翼缘局部压曲时的极限


状态获得最低的数值。

1. 屈服

其中:

M y =围绕弯曲轴线的屈服力矩, kis-in. ( N-mm )

2. 侧向扭转压曲

对于没有连续的侧面扭曲限制沿着长度的单角钢

(a)当 M e ≤ M y

(b)当 M e > M y

其中:

M e,弹性侧向扭转压曲力矩,符合下列规定 :

(i )对于围绕几何轴线的弯曲,一条等边支脚没有侧面扭曲限制;

(a)在底部具有最大的受压;

(b)在底部具有最大的张力
M y 必须等于 0.80 倍于屈服力矩并且使用几何截面模量计算。

用户注意事项: Mn 可以等于 My 对于单一的角度,并且具有垂直受压支脚,而且具有一


个跨度至深度的比率,或者说,等于:

(ii ) 对于围绕几何轴线弯曲并且等于侧面扭曲应力,位于只有最大的力矩的位置上。

M e 必须是 1.25 倍, Me 的计算公式为 F10-4a 或 F10-4b.

M y 必须等于屈服力矩,并且使用几何截面模量进行计算。

(iii ) 对于围绕主要轴线弯曲时的相等支脚角度 :

(iv ) 对于围绕主要轴线弯曲时的非相等支脚角度 :

其中:

Cb 计算公式为 F1-1 具有一个最小值为 1.5

L = 侧面无支撑的长度, in. ( mm)

4 4
I z =次要的惯性轴向力矩, in . ( mm )

r z =次要轴线旋转时的半径, in. ( mm)

t = 角钢支脚的厚度, in.( mm)

β w =一个截面适用于非等边支脚角度,正数为短的支脚受压,负数为长腿受压。如果说长
腿受压时,并且在沿着构件无支撑长度(自由长度)上的任意位置上时, β w 负数必须使用
这个负的数值。

用户注意事项: 公式中的 βw ,以及通常使用的角度及尺寸等方面的相关数值将在注释中予


以列出。

3. 支脚局部压曲

支脚局部压曲的极限状态适用于支脚的下趾在受压。
(a)对于紧凑截面,不适用于支脚局部压曲时的极限状态; .

(b)对于具有非紧凑支脚的截面;

(c)对于具有细长支脚的截面

其中:

b = 腿受压时的外部宽度, in. ( mm)

3 3
Sc =弹性截面模量到相对于弯曲轴线, in . ( mm ) .对于等边支脚角度没有侧面扭曲限制,
Sc 必须为几何轴线截面模量的 0.8。

F11. 矩形钢筋及圆形杆件

本节适用于围绕几何轴线弯曲的矩形钢筋及圆形钢材。

标称弯曲强度, Mn , 必须按照屈服(塑性力矩) 、侧向扭转压曲及翼缘局部压曲时的极限


状态获得较低的数值。

1. 屈服

对于矩形钢筋具有公式中的围绕其主轴弯曲, 以及围绕次要轴线弯曲的矩形钢
筋,以及圆形钢材如下:

2.侧向扭转压曲

(a)对于矩形钢筋具有 公式并且围绕其主要轴线 :

(b) 对于矩形钢筋具有公式并且围绕其主要轴线弯曲
其中:

t = 平行于弯曲轴线的矩形钢筋的宽度, in.( mm)

d = 矩形钢筋的深度, in. ( mm)

L b =位于各个点之间的长度,必须能够阻止受压区域内的侧面移动,或者说,阻止横向截面
的扭曲, in. (mm )。

(c)对于围绕次要轴线的弯曲的圆形钢材及矩形钢筋,无需考虑到侧向扭转压曲的极限状
态。

F12. 非对称的形状

本节适用于所有非对称形状,除单角钢外。

标称弯曲强度, Mn , 必须按照屈服(塑性力矩) 、侧向扭转压曲及翼缘局部压曲时的极限


状态获得最低的数值。

其中:

其中:

S =相对于弯曲轴线的最小的弹性截面模量, in. 3 (mm3 )

1. 屈服

2. 侧向扭转压曲

其中:

Fcr =截面上的拉紧应力由分析确定, kis ( MPa)

用户注意事项: 在 Z 形构件的情况下, 建议 Fc 等于一个槽钢的 0.5Fcr;并且具有相同的翼


缘及腹板特性。
3. 局部压曲

其中:

Fcr =截面上的拉紧应力由分析确定, kis ( MPa)

F13. 梁及立柱的比例关系

1. 孔洞的缩小

本节适用于轧制的或组合的形状及具有孔洞的盖子钢板, 并且在总的截面的弯曲强度的基础
上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的相关构件。

除适用于本章其它章节规定的极限状态外,标称弯曲强度, Mn ,必须按照抗拉翼缘的拉紧
断裂极限状态进行适当的限制。

(a)对于 Fu A fn ≥ Y t F y A fg ,不适用于张力断裂的极限状态。 .

(b)对于 Fu Afn < Yt Fy Afg ,标称弯曲强度, Mn,在位于抗拉翼缘内的孔洞位置时,不


得大于:

其中:

2 2
A fg =总的抗拉翼缘面积, 按照章节 D3.1 , in . ( mm )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

2. 2
A fn =净的抗拉翼缘面积, 按照章节 D3.2 , in ( mm )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

Yt =1.0 对于 F y/F u ≤ 0.8

=1.1 其它方式

2. 适用于工字形构件的比例限制

单一对称的工字形构件必须符合下列限制要求:

具有宽薄腹板的工字形构件也必须符合下列限制要求:
(a)对于公式 ≤ 1.5

(b)对于 1.5

其中:

a = 横向加劲肋之间的间距, in. (mm )

在非加劲的立柱 h/tw 内,不得大于 260。腹板面积与受压翼缘面积的比率不得大于 10。

3. 覆盖的钢板

焊接的横梁或立柱的翼缘可以通过接合钢板或使用覆盖的钢板来改变其厚度或宽度。

螺栓连接的立柱上的覆盖的钢板的总的横向截面面积,不得大于总的翼缘面积的 70%。

高强度螺栓或连接翼缘至腹板的焊接部位, 或盖板至翼缘, 必须形成一定的比例, 以便阻止


总的水平剪切, 并且这种剪切是由立柱上的弯曲应力引起的。 这些螺栓或中间焊接部分的纵
向分布应力必须形成一定的剪切应力强度比例关系。

但是,上述纵向间距不得大于章节 E6 或 D4 中分别规定的受压或受拉杆件所适用的最大值。
螺栓或焊接连接翼缘至腹板也必须形成一定比例关系以便于将直接施加的载荷传输到腹板
至翼缘上,如果没有规定将这种载荷直接由支承承受的情况下。

部分长度覆盖的钢板必须延伸超过上述理论上的切割位置, 并且这种延伸部分必须连接到横
梁或立柱, 而且必须使用高强度螺栓将其连接到滑动临界连接构件或角焊部位上。 这种连接
必须适当的,并且符合章节 J2.2,J3.8,或 B3.9 中有关可适用的强度规定,以便于形成盖子
钢板的弯曲强度所构成的理论切割位置的弯曲强度部分。

对于焊接的覆盖钢板, 焊接连接钢板终端至横梁或立柱必须具有连续的焊接沿着盖子钢板的
两端, 并且其长度为,在下面予以确定, 而且必须适当的确定,以便于形成横梁或立柱的强
度及覆盖的钢板的强度,以及必须间隔一定的距离盖子钢板的末端的距离。

(a)当存在连续的焊接部位等于或大于跨越于钢板末端的厚度的 3/4 时:

其中:

w = 盖子钢板的厚度, in. ( mm)

(b) 当连续的焊接部位小于跨越于钢板末端的厚度的 3/4 时:


( c)在钢板的末端没有焊接部分时,

4. 组合梁

在使用两个或多个梁或槽钢并排地形成弯曲构件时,必须按照章节 E6.2 中的规定将其连接


起来。 在将集中载荷传输到梁之间时, 或者说分布于梁之间时, 这种薄膜必须具有足够的硬
度,以便于分布载荷,并且必须焊接或使用螺栓连接在梁之间的位置上。
第G章

剪切构件的设计

本章涉及到单一或双重对称构件, 易于受到腹板平面上的剪切应力作用的构件、 单角钢及管


截面( HSS)截面、以及单一或双重对称形状的构件在较弱的方向的受到剪切应力作用的构
件。

本章的组织结构如下 :

G1. 一般规定

G2. 具有非加劲或加劲的腹板的构件

G3. 张力场作用

G4. 单角钢

G5. 矩形管截面( HSS)及箱子构件

G6. 圆形 管截面( HSS)

G7. 单一及双重对称形状内的弱轴剪切

G8. 具有腹板开口的横梁和立柱

用户注意事项: 本章未涉及到的适用情况如下:

・H3.3 非对称的截面

・J4.2 连接构件的抗剪强度 .

・J10.6 连接面板区域内的剪切应力

G1. 一般规定

计算抗剪强度的两种方法表述如下。 在章节 G2 中所表示的方法不适用于构件的后面拉紧强


度(即张力场作用) 。章节 G3 中所表示的方法适用于张力场子作用。

设计抗剪强度, φ vVn , 以及容许的抗剪强度, Ω Vn/v , 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除章节 G2.1a 外,适用于本章所有相关规定:


G2. 具有非加劲或加劲的腹板的构件

1. 标称抗剪强度

本节适用于单一或双重对称的构件, 并且适用于易于受到腹板平面内剪切应力的作用的相关
构件。

标称抗剪强度, Vn ,有关于非加劲的或加劲的腹板的抗剪强度,必须符合剪切屈服及剪切
拉紧时的极限状态的相关规定。

(a) 对于轧制的工字形构件,

φ v = 1.00( LRFD ) Ω v = 1.50 ( ASD )

以及

用户注意事项: 所有现行 ASTM A6 W , S 和 HP 形状除外 W44× 230 , W40× 149,

W36×135, W33×118, W30×90, W24×55, W16×26 和 W12 × 14 符合标准 G2.1( a) 对


于 Fy ≤ 50 kis ( 345MPa) .

(b) 对于所有其它的腹板,双重对称及单一对称形状及槽钢,除圆形外,腹板剪切常数,

Cv 符合下列规定:

(i )对于

(ii )对于

(iii ) 对于 h/tw > 1.37 kv E/Fy

其中:

2 2
A w =整个深度乘以腹板厚度, d tw , in ( mm )

腹板拉紧系数 k v 符合下列规定:
(i )对于非加劲腹板,在 /t w < 260 , k v = 5 除 T 字形主干外。

其中: k v = 1.2.

(ii )对于加劲腹板,

其中:

a = 横向加劲肋之间的距离, in. ( mm)

h =对于轧制的型材,翼缘之间的距离小于圆角或方角的半径, in.( mm)

=对于组合焊接的截面,翼缘之间的距离, in.( mm)

=对于组合螺栓连接的截面,紧固件之间的距离, in.( mm )

=对于 T 字形构件,整个深度, in.( mm)

用户注意事项 : 适用于所有标准 ASTM A6 W , S, M 和 HP 形状除外 M12.5×12.4 ,

M12.5 ×11.6, M12×11.8, M12×10.8, M12×10, M10×8,和 M10×7.5, 当 Fy ≤ 50kis


(345MPa ),Cv = 1.0.

2. 横向加劲肋

横向加劲肋不要求的情形: ,或者说,所要求的抗剪强度小于或等于有
效抗剪强度,并且符合章节 G2.1 对于 k v = 5 中的相关规定。

横向加劲肋用于形成有效期的腹板抗剪强度,符合章节 G2.1 中的规定,并且必须具有一个


惯性力矩围绕加劲肋的腹板中心轴线或围绕与单一加劲肋的腹板接触的表面上进行旋转, 并
且不得小于公式中的 ,其中:

横向加劲肋可容许阻止短的抗拉翼缘, 规定无需传输一个集中载荷或反作用。 焊接横向加劲


肋连接到腹板上面, 必须在末端时, 不小于 4 倍或不大于 6 倍的腹板厚度, 从接近的底部到
腹板至翼缘。在使用单一加劲肋时,必须将其连接到受压翼缘上,如果由矩形钢板组成时,
必须阻止任何由翼缘内的扭曲而引起的提升力的作用。 在侧面支撑连接到一个加劲肋时, 或
者说连接到一对加劲肋, 反之,则必须将其连接到受压翼缘以便于传输 1% 的总的翼缘应力,
如果翼缘不只是由角钢构成时的情形。
螺栓连接加劲肋到立柱腹板上,时必须具有一定的间隔,并且不得大于 12in.

(305 其中心位置。如果使用中间角焊时,焊接位置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 16 倍的腹板厚度,


也不得大于 10 in. ( 250mm )。

G3. 张力场作用

1. 有关张力场作用的使用限制

在涉及到张力场作用时, 容许翼缘构件在将腹板支撑于所有翼缘或加劲肋上。 在涉及到张力


场作用时,将不可适用于下列情形:

(a)所有构件的末端面板具有横向加劲肋;

2
( b)相关构件在 a/h 超过 3.0 或 [260/ ( h/tw) ] 时;

(c) 2A w /( A fc + A ft) > 2.5 ; 或

(d) h/bfc or h/b ft > 6.0

其中:

2. 2
A fc =受压翼缘的面积, in ( mm )

2. 2
A ft =抗拉翼缘的面积, in ( mm )

bfc =受压翼缘的宽度, in. ( mm)

bft =抗拉翼缘的宽度, in.( mm)

在这些情况下,标称抗剪强度, V n,必须符合章节 G2 中的规定。

2. 具有张力场作用的标称抗剪强度

在按照章节 G3.1 的规定容许张力场作用时,标称抗剪强度,按照张力场屈服时的极限状态


的规定,具有张力场作用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a)对于 时

(b)对于 时

其中:
k v 和 C v 由章节 G2.1 确定。

3. 横向加劲肋

承受张力场作用的横向加劲肋,必须符合章节 G2.2 的相关要求,并且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 1)

(2)

其中:

(b/t ) st =加劲肋的宽厚比;

Fyst =加劲肋材料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is( MPa)

Cv =由章节 G2.1 确定的系数;

D s =1.0 对于成双的加劲肋;

=1.8 对于单角钢加劲肋;

=2.4 对于单一钢板加劲肋;

V r =位于加劲肋位置上的所要求的抗剪强度, kis ( N)

V c =有效的抗剪强度; φ vV n ( LRFD ) 或 V n/Ω v (ASD ) ,而且 V n 由章节 G3.2, kis


(N )定义。

G4. 单角钢

标称抗剪强度, V n,位于单角钢支脚,必须使用公式予以确定: G2-1 在 C v = 1.0 , A w =

bt 其中: b = 阻止剪切应力的支脚宽度, in. ( mm) 及 k v = 1.2.

G5. 矩形管截面( HSS)及箱子构件

标称抗剪强度, V n,矩形管截面( HSS) 及箱子构件,必须使用章节 G2.1 中的规定予以


确定,并且 A w = 2ht 其中: h 表示阻止剪切为私的宽度,必须等于翼缘之间的距离减去每
个侧面上的内部方角半径,并且 t w = t 以及 k v = 5 ,如果方角半径未知时, h 必须等于外部
尺寸减去 3 倍的厚度。
G6. 圆形管截面( HSS)

标称抗剪强度, V n,为圆形 管截面( HSS)时,必须符合剪切屈服及剪切拉紧时的极限状


态,并且如下: ,

其中:

Fcr 必须大于:

以及

但是不得超过 0.6Fy。

2 2
A g =根据设计壁厚确定的总的截面面积, in . ( mm )

D = 外部直径, in. (mm )

L v =从最大到零剪切应力的距离, in. ( mm)

t =设计壁厚,等于乘以 0.93 标称壁厚,对于 ERW 管截面( HSS)


,并且等于标称厚度,对
于 SAW 管截面( HSS), in. ( mm)

用户注意事项: 剪切拉紧公式 G6-2a 和 G6-2b 将适用于 D/t/100 ,高强度钢材,以及长度


构件。如果标准截面的抗剪强度符合要求时,通常适用于剪切屈服。

G7.单一与双重对称形状内的弱轴剪切应力

对于单一及双重对称形状, 在载荷于没有扭转的弱轴时, 标称抗剪强度, 对于每个阻止剪切

应力的构件,必须使用公式 G2-1 及章节 G2.1( b) 并且具有 A w = b f t f 和 k v = 1.2 予以确


定。

用户注意事项: 适用于所有标准 ASTMA6W ,S, M 和 HP 形状,当 Fy ≤ 50kis( 345

MPa), C v = 1.0.时。
G8. 具有腹板开口的梁及立柱

有关钢材及其混合梁上的所有腹板的标称抗剪强度必须予以规定。 在所要求的强度超过位于
开口部位的构件的有效强度时,必须提供适当的增强钢筋材料。 .
第H章

组合应力及其扭转构件的设计

本章适用于围绕一个或两个轴线弯曲及受到轴向应力作用的相关构件,并且具有或没有扭
转,以及只有扭转作用的相关构件。 .

本章的组织结构如下 :

H1. 双重及单一对称构件受到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构件

H2. 非对称及其它受到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构件

H3. 在扭转及组合扭转、弯曲、剪切和 /或轴向应力作用下的相关构件

用户注意事项: 对于合成构件,参见章节 I.

H1. 受到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双重及单一对称构件

1. 受到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双重及单一对称构件

在双重对称构件及单一对称的构件中的弯曲及受压时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示为: 0.1 ≤
(I yc/I y ) ≤ 0.9, 这种涉及到围绕几何轴线( x 轴线和 /或 y 轴线)弯曲的构件,必须由公
4
式 H1-1a 和 H1-1b ,予以限定,其中, I yc 为围绕轴线 y 的惯性力矩,并且参照受压翼缘 in
4
(mm )。

用户注意事项 :章节 H2 容许适用于本节中的相关规定。

(a)对于

(b)对于

其中:

Pr =所要求的轴向耐压强度, kis ( N)

Pc =有效的轴向耐压强度, kis ( N)

M r =所要求的弯曲强度, kis-in. ( N-mm )

M c =有效的弯曲强度, kis-in. (N-mm )


x = 强轴弯曲相关符号脚标;

y = 弱轴弯曲相关符号脚标;

对于符合章节 B3.3 (LRFD )要求的设计

Pr =所要求的轴向耐压强度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 N)

Pc =φ cPn = 设计轴向耐压强度,由章节 E 确定, kis( N)

M r =所要求的轴向耐压强度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in. ( N-mm )

M c =fbMn = 设计弯曲强度,由章节 F 确定, kis-in. ( N-mm )

Ф c =受压时的阻力因数 = 0.90

Ф b =弯曲时的阻力因数 = 0.90

对于符合章节 B3.4 (ASD )要求的设计

Pr =所要求的轴向耐压强度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 N)

Pc = P n/2c = 容许轴向耐压强度,由章节 E 确定, kis ( N)

M r =所要求的弯曲强度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in. ( N-mm )

M c = Mn/2b = 容许弯曲强度,由章节 F 确定, kis( N )

Ω c =受压时的安全因数 = 1.67

Ω b =弯曲时的安全因数 = 1.67

2. 双重及单一对称弯曲及受拉杆件

双重对称构件和单一对称构件相对于几何轴线 ( x 和 /或 y)的弯曲及受压时的相互作用, 必
须由公式 H1-1a 和 H1-1b ,予以限定。

其中:

对于符合章节 B3.3 (LRFD )要求的设计

Pr =所要求的张力强度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 N)

Pc =ft Pn = 设计张力强度,由章节 D2 确定, ,kis ( N)

M r =所要求的弯曲强度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 N) .( N-mm )

M c =f bM n=设计弯曲强度由章节 F 确定, kis-in. ( N-mm )

φ t =张力阻力因数(参见章节 D2 )
φ b =弯曲时阻力因数 = 0.90

对于双重对称构件,在章节 F 中, Cb 可以通过,与弯曲同时发生作用的轴向张力

进行增大,

其中:

对于符合章节 B3.4 (ASD )要求的设计

Pr =所要求的张力强度使用 ASD 载荷组合, kis ( N)

Pc = P n/Ω t = 容许张力强度,由章节 D2 确定, kis (N )

M r =使用 ASD 载荷组合时所要求的弯曲强度, kis-in. ( N-mm )

M c = M n/ Ω b =容许弯曲强度由章节 F 确定, kis-in. ( N-mm )

Ω t =张力安全因数(参见 D2)

Ω b =弯曲安全因数 = 1.67

对于双重对称构件,在章节 F 中, Cb 可以通过,与弯曲同时发生作用的轴向张力

进行增大,

其中:

容许对公式 H1-1a 和 H1-1b 中弯曲及张力的相互作用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3. 在单一轴线弯曲及受压时的双重对称构件

对于双重对称构件, 在主要力矩作用在某一平面上时, 可以考虑两个独立的极限状态, 平面


内不稳定性和平面外拉紧或弯曲扭曲拉紧,并且分别采用章节 H1.1 中的组合方法。

(a)对于平面内不稳定性的极限状态,必须使用公式 H1-1 并且 Pc , M r ,和 M c 在弯曲平


面内确定。

(b)对于平面外拉紧的极限状态

其中:

Pco =有效的耐压强度在平面外弯曲时, kis( N)

M cx =有效弯曲扭曲强度,强轴弯曲由章节 F 确定, kis-in. ( N-mm )

如果弯曲只发生在弱轴时,公式 H1-2 中的力矩比可以忽略。

对于具有重要的双轴力矩的构件, ( Mr/Mc ≥ 0.05 在两个方向) ,必须符合章节 H1.1 中


的要求。

H2. 非对称的及其它受到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构件

本节适用于章节 H1 中没有包括的弯曲及轴向应力的构件。 可以容许采用本节的规定来代替


章节 H1 中的规定。

其中:

f a =所要求的轴向应力位于相关点, kis( MPa )

Fa =有效的轴向应力位于相关点上, kis (MPa)

f bw , f bz =所要求的弯曲应力位于相关点, kis ( MPa)

Fbw , Fbz =有效的弯曲应力位于相关点上, kis ( MPa )

w = 主轴弯曲相关符号脚标;

z = 从轴弯曲相关符号脚标;

对于符合章节 B3.3 (LRFD )要求的设计

f a =所要求的轴向应力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 ( MPa)

Fa = = 设计轴向应力, 由章节 E 确定, 适用于 受压, 章节 D2 适用于张力, kis( MPa)

f bw , f bz =所要求的弯曲应力位于特定位置上的横向截面时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 MPa)

f bM n

Fbw , Fbz = =设计弯曲应力由章节 F 确定, kis ( MPa) . 使用特定位置上的横向截面及


涉及到的应力符号的截面模量。

Ω c =受压安全因数 = 0.90

Ω t =抗拉安全因数 ( D2 章)

Ω b =抗弯安全因数 = 0.90

对于符合章节 B3.4 (ASD )要求的设计

f a =所要求的轴向应力使用 ASD 载荷组合, kis ( MPa)

Fa = = 容许轴向应力由章节 E 确定,对于受压,或章节 D2 对于张力, kis ( MPa)

fbw , fbz = 所要求的弯曲应力位于特定位置上的横向截面时使用 ASD 载荷组合, kis ( MPa)


=容许弯曲应力(按 F 章确定), ksi (MPa)(在横截面的特定位置上使用
截面模数,并要考虑到应力的正负号) 。

Ω c =受压安全因数 = 1.67

Ω t =抗拉安全因数 ( D2 章)

Ω b =抗弯安全因数 = 1.67

必须使用主要弯曲轴线评估公式 H2-1,并要考虑横截临界点的弯曲应力。这类弯曲项都是
根据需要,添加到轴上或从轴上减下。在轴向应力受压时,根据 C 章中的相关规定,必须
包含二阶效应分析。

容许对公式 H2-1 中弯曲及张力的相互作用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H3. 在扭转及组合扭转、弯曲、剪切和 /或轴向应力作用下的构件

1. 圆形及矩形管截面( HSS)的扭曲强度

设计扭转强度, Ф T T n,以及容许圆形及矩形管截面( HSS)扭曲强度 T n/Ф T ,必须符合下


列规定:

Ф T = 0.90( LRFD ) Ф T = 1.67( ASD )

标称扭转强度 T n,必须符合扭转屈服及拉紧的极限状态 :

T n = Fcr C ( H3-1 )

其中:

C 为 管截面( HSS)扭转常数

Fcr 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

(a)对于圆形管截面( HSS), Fcr 必须大于

以及
但不得大于 0.6F y ,

其中:

L = 构件的长度, in. ( mm)

D = 外部直径, in. (mm)

(b)对于矩形管截面( HSS)

(i )对于

(ii )对于

(iii ) 对于

用户注意事项: 扭转剪切常数, C,可以保守地取值为:

对于圆形管截面( HSS)

对于矩形管截面( HSS)

2. 管截面( HSS)承受组合扭转、剪切、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构件

当所要求的扭转强度, T r ,小于或等于 20%的容许扭转强度时, T c,管截面( HSS)承受组


合扭转、 剪切、 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的构件, 必须由章节 H1 确定, 并且扭转效应必须忽略。
在 T r 大于 T c ,的 20%时, 扭转、剪切、弯曲及轴向应力作用必须限制于:

其中:

对于符合章节 B3.3 (LRFD )要求的设计

Pr =所要求的轴向强度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 N )

Pc =ФPn,设计张力或耐压强度由章节 D 或 E,确定, kis ( N )

M r =所要求的弯曲强度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in. ( N-mm )

M c =Ф bM n, 设计弯曲强度由章节 F,确定 kis-in. ( N-mm )

V r =所要求的抗剪强度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 (N )


V c =f vV n,设计抗剪强度由章节 G,确定, kis ( N)

T r =所要求的扭转强度使用 LRFD 载荷组合, kis-in. (N-mm )

T c =Ф T T n,设计扭转强度由章节 H3.1,确定, kis-in. ( N-mm )

对于符合 B3.4 ( ASD)要求的设计

Pr =所要求的轴向强度使用 ASD 载荷组合, kis (N )

Pc = P n/Ω , 容许张力或耐压强度由章节 D 或 E 确定, kis( N)

M r =所要求的弯曲强度使用 ASD 载荷组合并且由章节 B5 确定, kis-in. (N-mm )

M c = M n/ Ω b, 容许弯曲强度由章节 F 确定, kis-in. ( N-mm )

V r =所要求的抗剪强度使用 ASD 载荷组合, kis ( N)

V c = V n/Ω v, 容许抗剪强度由章节 G 确定, kis( N)

T r =所要求的扭转强度使用 ASD 载荷组合, kis-in. ( N-mm )

T c = T n/Ω T ,容许抗剪强度由章节 H3.1 确定, kis-in. ( N-mm )

3.在扭转及组合应力作用下的非管截面( HSS)构件的强度

设计扭转强度, f T Fn,以及容许扭转强度, Fn/Ω T,

对于非管截面( HSS)构件必须按照屈服极限状态获得最低的数值,并且在正常应力、剪切
屈服及应力或拉紧应力的作用下,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a)对于正常应力作用下屈服极限状态

(b)对于剪切应力作用下屈服极限状态

(c)对于拉紧应力作用下屈服极限状态

其中:

Fcr =按照分析所确定的截面拉紧应力, kis( MPa)

一些限制性的局部屈服可以接近于所保留的弹性面积。
第I 章

合成构件的设计

本章适用于组合柱,并且由轧制的或组合的钢结构材形状或管截面( HSS),以及结构混凝
土作用在一起, 以及钢结构梁支撑一个加劲钢筋混凝土石板并且相互连接以便于梁和石板一
起作用阻止弯曲。 简单的及连续的混合梁具有剪切连接器件及混凝土加固的梁, 在施工时具
有或没有临时层面的相关构件,可以适用于本章的相关规定。

本章的组织结构如下 :

I1. 一般规定

I2. 轴向构件

I3. 弯曲构件

I4. 组合的轴向应力及弯曲

I5. 特别情况

I1. 一般规定

在确定结构构件及连接构件的载荷效应时, 并且包括合成构件, 必须考虑到在增加施加在构


件上的载荷时的有效截面。 在设计与混凝土及合成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相关的具体材料设计
时,必须符合钢筋混凝土及其钢筋的设计规范, 并且必须符合可以适用的建筑规范中的相关
规定。在建筑规范中没有特别规定时,必须符合标准 ACI318 中的相关规定。

1. 合成截面的标称强度

这里提供两种方法,用于确定合成截面的标称强度:塑性应力分布方法及应力兼容性方法。

混凝土的张力强度,在确定合成构件的标称强度时,必须予以忽略。

1a. 塑性应力分布方法

对于塑性应力分布方法,标称强度必须在计算时首先假设钢材构件已经达到应力 Fy,并且
在张力或受压及混凝土构件处于受压时已经达到应力 0.85fc 。对于圆形管截面( HSS)填充
混凝土的构件, 可以容许使用应力为 0.95fc 的构件,并且可以均匀地受压以便于填充混凝土。
1b. 应力兼容方法

对于应力兼容性方法, 在截面上的应力线性分布必须首先假设, 并且具有最大的混凝土受压


应力等于 0.003in./in. ( mm/mm )。应力张力关系适用于钢材及混凝土,必须根据试验或根据
已经公布的类似材料的试验结果来获取相关信息。

用户注意事项: 应力兼容性方法应当用于确定标称强度, 适用于不规则的截面和钢材不能展


示弹性塑性性能的场合。 适用于包装支柱的这种方法的一般指导原则可以在标准 AISC 设计
指导 6 和标准 ACI 318 章节 10.2 和 10.3 中予以规定。

2. 材料限制性

在合成系统中的混凝土及其钢筋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有效强度 fc 的确定,混凝土必须具有耐压强度不小于 3 kis ( 21 MPa)和不大于

10 kis (70MPa)适用于标准重量的混凝土,并且不小于 3 kis ( 21 MPa )和不大于 6kis


(42MPa )适用于轻微重量的混凝土。

用户注意事项: 高强度混凝土材料可以用于加劲计算,但是不可用于强度计算,如果说不
能由试验或分析进行正确验证时。

(2)钢结构材及钢筋的特定最小屈服应力, 并且用于计算组合柱的强度时, 不得大于 75kis


(525MPa )。

在由试验或分析进行正确验证的情况下,可以容许使用高强度的材料。

用户注意事项: 附加的钢筋混凝土材料的限制性规定将在标准 ACI318 中予以规定。

3. 剪切连接器件

剪切连接器件必须为头部钢材柱头螺栓,在安装或热轧的钢材加工后,其长度不得小于 4
倍的柱头螺栓直径。剪切螺栓设计数值必须符合章节 I2.1g 和 I3.2d( 2)中的相关规定。柱
头螺栓连接器件必须符合章节 A3.6. C 中的相关要求。槽钢连接器件必须符合章节 A3.1 中
的相关要求。

I2. 轴向构件

本节适用于两种类型的合成轴向构件:包装的和填充的截面。
1. 外包组合柱

1a. 限制性规定

为了获得合格的外包组合柱,必须符合下列限制性规定:

(1)钢材核心部位的横向截面面积必须至少由 1% 的总的合成横向截面组成。

(2)钢材核心部位的混凝土必须使用连续的纵向钢筋及侧面系带或螺旋体进行加固。最小
2 2
的横向加固必须至少为 0.009in. per in. ( 6 mm per mm )的间隔。

(3)适用于连续的纵向的加固时的最小的加固比率 psr,必须为 0.004,并且 psr 规定如下:

其中:

2. 2
A sr =连续的加固的钢筋的面积, in ( mm )

2 2
A g =合成构件的毛截面积, in ( mm )

1b. 受压强度

设计耐压强度, f c Pn, 以及容许耐压强度,

Pn/Ω c, 对于轴向载荷外包组合柱, 必须确定为弯曲拉紧时的极限状态, 并且基于下列支柱


长细比规定:

( a) 当 Pe ≥ 0.44P o

(b)当 Pe < 0.44P o

其中:

并且其中:

2 2
A s =钢材截面面积, in .(mm )
2 2
A c =混凝土的面积, in .( mm )

2 2
A sr =连续钢筋的面积, in .( mm )

Ec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

Es =钢材的弹性模量 = 29, 000kis ( 210 MPa)

F’
c =混凝土的特定耐压强度, kis ( MPa)

Fy =钢材截面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is ( MPa)

Fyr =钢筋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is ( MPa)

4 4
I c =混凝土截面的惯性力矩, in . ( mm )

4 4
I s =钢材形状的惯性力矩, in . ( mm )

4 4
I sr =增强钢筋的惯性力矩, in . ( mm )

K = 有效的长度因数由章节 C 确定;

L = 构件的侧面无支撑的长度, in.( mm)

3 3
w c =单位体积的混凝土的重量( 90 ≤ wc ≤ 155lbs/ft or1500 ≤ wc ≤ 2500 kg/m )

其中:

2 2
EI eff =合成截面的有效硬度, kis-in ( N-mm )

其中:

1c. 张力强度

对于外包组合柱,在屈服极限状态下,其设计张力强度, Ф t Pn, 以及容许张力强度, Pn/

Ω t 确定如下:

1d. 抗剪强度

有效抗剪强度的计算基础是,仅用 C 章中规定的钢材截面的抗剪强度加上连接钢筋提供的
抗剪强度,或者,如果有钢筋混凝土的话,就可单独用其抗剪强度计算。
用户注意事项 :用于加固时的标称抗剪强度可以按照 A st Fyr( d/s)确定,其中, A st 为连接

钢筋面积, d 为混凝土截面的有效深度,以及 s 为连接钢筋的间距。钢筋混凝土的剪切容量


可以按照 ACI318 ,章节 11 中的相关规定予以确定。

1e. 载荷转移

施加在轴向载荷包装组合柱上的载荷必须在钢筋和混凝土之间进行转移, 并且必须符合下列
要求:

(a)在外部应力直接施加在钢筋截面上时,剪切连接器件必须提供以便于转移所要求的剪
切应力 V ′,如下:

其中:

V = 引入支柱所要求的剪切应力, kis (N )

2 2
A s =钢材横截面积, in. ( mm )

Po =标称轴向耐压强度,不考虑长度效应, kis (N )

(b) 在外部应力直接施加在混凝土外壳上时, 剪切连接器件必须提供以便于转移所要求的


剪切应力 V ′,如下:

(c)在载荷施加在外包组合柱上时,并且通过直接承受设计支承强度, Ф B Pp,以及容许支
承强度, Pp/Ω B ,这种混凝土的强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其中:

2 2
A B =混凝土荷载面积, in ( mm )

1f. 具体要求

至少 4 个连续纵向钢筋必须用于外包组合柱。横向加固必须间隔为最小的 16 个纵向钢筋直
径,48 个连接板直径或 0.5 倍的最小尺寸的合成截面。 在包装时, 必须提供至少 1.5 in. ( 38

mm)的盖住钢筋。

剪切连接器件必须提供以便转移章节 I2.1e 中规定的所要求的剪切应力。剪切连接器件必须


分布于构件的长度方向上, 并且至少距离 2.5 倍的位于载荷转移区域上下的外包组合柱的深
度。最大的连接器件间隔必须为 6in. ( 405mm)。用于转移轴向载荷的连接器件必须放置于

钢材形状的两个表面上,并且必须配置成为围绕钢材形状轴线的对称结构。

如果合成的横向截面由两个或多个包装钢材形状组成时,这些形状必须使用装饰边缘部分、
带状钢板、 板条钢板或类似的构件进行相互连接, 以便于防止单个形状由于在混凝土加劲之
前所施加的载荷所拉紧。

1g. 柱头螺栓剪切连接器件的强度

一个嵌入固体混凝土内的柱头螺栓的标称强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其中:

A sc =柱头剪切连接器件的横向截面面积, in. 2 ( mm 2)

Fu =柱头剪切连接器件的特定的最小的张力强度, kis ( MPa)

2.填充的组合柱

2a. 限制性规定

为了获得合格的填充的组合柱,必须符合下列限制性规定:

(1)钢管截面 ( HSS)结构的横向截面面积, 必须至少由 1%的总的合成横向截面面积组成。

(2)最大的比率 b/t 适用于矩形管截面( HSS),用于组合柱时,必须等于 。在


通过试验或分析能够正确地验证时,可以容许更高的比率。

(3) 最大的比率 D/t 适用于圆形管截面( HSS),用于组合柱时,必须等于 0.15 E/Fy.。在


通过试验或分析能够正确地验证时,可以容许更高的比率。

2b. 受压强度

设计耐压强度, f c Pn, 以及容许耐压强度,

Pn/Ω c, 对于轴向载荷填充组合柱,必须予以确定,用于弯曲拉紧时的极限状态,并且根据
章节 I2.1b 的规定修订如下:

C2 = 0.85 对于矩形截面及 0.95 对于环形截面;


2c. 张力强度

设计张力强度, ftPn,以及容许张力强度, Pn/2t,对于填充的合成的支柱,必须确定为屈


服时的极限状态如下:

2d.抗剪强度

有效抗剪强度必须根据钢材截面抗剪强度进行计算,并且必须符合 G 中的相关规定,或根
据钢筋混凝土中相关部分进行计算。

用户注意事项 :钢筋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可以按照 ACI318 ,章节 11 中的相关规定予以确定。

2e. 载荷转移

施加到填充的组合柱上的载荷必须在钢筋和混凝土之间进行转移。 在外部应力施加于钢筋截
面上或施加在混凝土填充材料上时, 要求将应力从钢材截面转移到混凝土核心部位上, 并且
要求进行直接接合相互作用、 剪切连接或直接承受。 用于转移这种应力的机械装置可以适用
于提供最大的标称强度。这些转移应力的机械装置不得进行叠加操作。

在载荷施加于一个包装的或填充的组合柱时,并且直接承受设计支承强度, fB Pp,以及容
许支承强度, Pp/2B,适用的混凝土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其中:

2 2
A B 为载荷面积, in . ( mm )

2f. 具体要求

在所要求的、 剪切连接器件转移所要求的剪切应力时, 必须分布于构件的长度方向上, 并且


至少具有距离, 2.5 倍的矩形管截面( HSS)的宽度或 2.5 倍的圆形管截面( HSS)的直径,
而且位于载荷转移区域内的上下表面上。最大的连接器件的间距必须为 16in.( 405mm)。
I3. 弯曲构件

1. 概述

1a. 有效宽度

混凝土石板的有效宽度为梁中心线每个侧面的有效宽度的总和, 并且其中的每个宽度不得大
于:

(1)梁跨度的 1/8,即,到中心线的距离;

(2)到相邻梁的中心线的距离的一半;或

(3)到石板边缘的距离。

1b. 抗剪强度

具有剪切连接器件的混合梁的有效抗剪强度,必须只能根据钢材截面的特性以及章节 G 的
规定予以确定。 混凝土包装的及填充的合成构件的有效抗剪强度, 必须只能根据钢材截面的
特性以及章节 G 的规定予以确定。或者说,根据混凝土及纵向钢筋的特性予以确定。

用户注意事项: 增强的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可以按照标准 ACI 318 ,章节 11 中的相关规定


予以确定。

1c. 施工时的强度

在临时支撑不适用于施工时, 只有钢材截面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 以便于在混凝土达到其特


定强度 fcJ 的 75%之前支持所有施加的载荷。 钢材截面的有效弯曲强度必须按照章节 F 中的
规定予以确定。

2. 具有剪切连接器件的混合梁的强度

2a. 正的弯曲强度

屈服极限状态下的设计正弯曲强度, Ф bM n,以及容许正数弯曲强度, M n/Ωb,如下确定:

(a)对于,

M n 须在屈服(塑性力矩)极限状态下,根据合成截面上的塑性应力分布方法确定。
用户注意事项: 所有现行标准 ASTM A6 W , S 和 HP 形状符合章节 I3.2a( a)对于 Fy ≤

50 kis (345 MPa )中的限制性规定。

(b)对于 ,

在屈服(屈服力矩)极限状态下,考虑到支撑效应, M n 须根据弹性应力的叠加而确定。 .

2b. 负的弯曲强度

设计负的弯曲强度, Ф bM n,以及容许负的弯曲强度, M n/Ω b,必须按照章节 F 中的要求确


定钢材截面。

也就是说,有效的负的弯曲强度必须根据合成截面上的塑性应力分布确定为屈服 (屈服力矩)
的极限状态,并且具有:

Ф b = 0.90 ( LRFD ) Ω b = 1.67(ASD )

假定 :

(1)钢梁为紧凑的,并且按照章节 F 规定进行适当的支撑;

(2)剪切连接器件连接石板至位于负的力矩区域内的梁上;

(3)石板的加劲部位平行于梁,并且在石板的有效宽度范围内,而且进行适当的扩展。

2c. 具有成型的钢板的混合梁的强度

(1)概述

由混凝土石板在成型的钢板上连接至钢材梁所组成的合成结构的有效弯曲强度, 必须有按照
章节 I3.2a 和 I3.2b 中的可以适用的相关部分予以确定,并且符合下列要求:

(a)本节可适用于钢板,其中的标称肋拱高度不大于 3 in. ( 75 mm)。混凝土肋拱或腰部,

wr,的平均宽度不得小 2 in. ( 50 mm )于。但是,在钢板的顶部附近,不得大于其宽度进


行相关计算。

(b)混凝土石板必须连接到钢梁, 并且具有焊接的柱头螺栓剪切连接器件 3/4 in. ( 19 mm ),


或小于直径( AWS D1.1 )。柱头螺栓必须通过钢板进行焊接,或直接连接到螺栓截面上。柱
头螺栓剪切连接器件,在安装的,必须延伸不小于 1 /2 in.(38 mm),并且超过钢板的顶部,
而且是必须至少为 1 /2 in. (13mm)的混凝土盖子位于已经安装的螺栓的顶部位置上。 .

(c)位于钢板上方的石板厚度必须不小于 2in.( 50mm)。 .

(d)钢板必须固定到所有支撑构件上,并且其中的间隔不超过 18 in. ( 460 mm )


。这些紧
固件,必须提供柱头螺栓连接器件、螺栓连接器件与电弧(胶水)焊接的组合,或由设计人
员规定的其它装置。连接器件、螺栓连接器件与电弧(胶水)焊接的组合,或由设计人员规
定的其它装置。

(2)垂直于钢梁的定向的甲板肋拱

在确定合成截面特性并且计算 Ac,适用于垂直于钢梁的定向的甲板肋拱时,必须忽略位于
钢板顶部下面的混凝土。

(3) 平行于钢梁的定向的甲板肋拱

在确定合成截面特性并且计算 Ac,适用于垂直于钢梁的定向的甲板肋拱时,可以包括位于
钢板顶部下面的混凝土。 .

位于支持梁上的成型的钢板肋拱可以纵向分裂开来以便形成混凝土的腰部。

1
在钢板的标称深度为 1 /2in.( 38 mm)或较大时,平均宽度,适用于支撑腰部或肋拱,不得
小于 2in.( 50mm),并且适用于位于横向排列的第一个柱头螺栓,而且必须对于每个附加的
螺栓增加 4 个螺栓直径。

2d. 剪切连接器件

(1)适用于正的力矩的载荷转移

位于钢梁和混凝土石板之间界面上的整个水平剪切应力, 必须由剪切连接器件予以接受及转
移,除章节 I3.3 中规定的混凝土包装的梁外。对于合成作用于混凝土弯曲受压时,整个水
平剪切应力, V ′,并且位于最大正的力矩和零力矩点之间,必须按照混凝土压碎、张力屈
服或剪切连接器件的强度的极限状态,确定为最小的数值。

(a)压碎混凝土时

(b)钢材截面的张力屈服时

(c)剪切连接器件的强度

其中:

2 2
A c =在有效范围内的混凝土石板的面积, in . ( mm )

2 2
A s =钢材横向截面面积, in . ( mm )

ΣQ n =位于最大正的力矩和零力矩点之间的剪切连接器件的标称强度的总和, kis (N)

(2)适用于负的力矩的载荷转移
在连续的混合梁内, 并且其中的纵向增强的钢材处于负的力矩区域仙, 必须考虑到钢梁的合

成作用力, 位于最大负的力矩和零力矩点之间, 必须按照混凝土压碎、 张力屈服或剪切连接


器件的强度的极限状态,确定为最小的数值。

在连续的混合梁内, 并且其中的纵向增强的钢材处于负的力矩区域内, 必须考虑到钢梁的合


成作用力, 位于最大负的力矩和零力矩点之间, 必须按照石板内的钢筋增强时的屈服的极限
状态,或剪切连接器件的强度的极限状态,确定为最小的数值。

(a)石板增强时的张力屈服

其中:

2 2
A r =在混凝土石板的有效宽度范围内,适当地纵向形成的增强钢筋的面积, in . ( mm )

Fyr =增强钢筋的特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is (MPa)

(b)剪切连接器件的强度

(3)柱头螺栓剪切连接器件的强度

一个嵌入固体混凝土或合成石板内的螺栓剪切连接器件的标称强度如下:

其中:

2 2
A sc =柱头剪切连接器件的横向截面面积, in . ( mm )

Ec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 wc fcJ , kis

Fu =柱头螺栓剪切连接器件的特定的最小张力强度, kis ( MPa)

Rg=1.0 ;
( a)对于一个柱头螺栓焊接于一个钢板肋拱并且与垂直于钢板形状的定向钢板连接;
( b)对于任意柱头螺栓焊接于一排直接连接到钢板形状的构件; ( c)对于任意柱头

螺栓焊接于一排直接连接到通过钢板并且与垂直于钢板形状的定向钢板连接构件, 以及
平均肋拱宽度与肋拱深度的比率≥ 1.5

=0.85 ;( a)对于两个柱头螺栓焊接于一个钢板肋拱并且与垂直于钢板形状的定向钢板连
接;( b) 对于一个柱头螺栓焊接于一排直接连接到通过钢板并且与垂直于钢板形状的
定向钢板连接构件,以及平均肋拱宽度与肋拱深度的比率 <1.5

=0.7 对于 3 个或多个柱头螺栓焊接于一个钢板肋拱并且与垂直于钢板形状的定向钢板连

Rp =1.0 对于柱头螺栓直接焊接到钢板形状(换句话说,不通过钢板或钢材)并且具有腰部
不大于 50%的由钢板围墙覆盖的顶部翼缘的面积。

=0.75 ;
( a)对于柱头螺栓焊接于合成石板上并且具有与梁连接的垂直定向的钢板, 而且;
emid-ht ≥ 2 in. ( 50 mm); ( b) 对于螺栓焊接通过钢板,或甲板上用于立柱的填充
材料,并且嵌入合成石板及垂直于梁的定向甲板上。

=0.6 对于柱头螺栓焊接于合成石板及垂直于梁的定向甲板上,而且 emid-ht < 2 in.


(50mm)

emid-ht =从柱头螺栓主体部分的边缘到钢板的腹板的距离, 并且在甲板肋拱的中间高度进行测


量,而且在螺栓的载荷承受方向上 (换句话说, 在用于简单支持梁的最大力矩方向上) ,

in.( mm)

3
wc =单位体积混凝土的重量( 90 ≤ wc ≤ 155lbs/ft or1500

3
≤ wc ≤ 2500kg/m )

用户注意事项 :下面的表格表示这些数值: Rg 和 Rp 以及其它几种情形。 .

条件 Rg Rp

未装饰的 * 1.0 1.0

平行于钢材形状的定向的装饰 1.0 0.75

wr/ hr ≥ 1.5 wr/ hr< 1.5 0.85** 0.75

+
垂直于钢材形状的装饰;具有相同的装 1.0 0.6
饰肋拱的柱头螺栓的数量 +
0.85 0.6
1 +
0.7 0.6
2

3 个或多个

hr =标称肋拱高度, in. ( mm)

w r =混凝土肋拱或腰部的平均宽度(符合章节 I3.2c ),

in. (mm )

* 为了获得合格的 “
无任何装饰, ”柱头螺栓连接器件必须直接焊接到钢材形状上面并且大于
50%的钢材形状的顶部翼缘部分,而且可以使用装饰的或钢板,如,钢梁的填充材料进行覆
盖。
** 对于单个柱头螺栓;

+ 这个数值可以增加至 0.75 当 emid-ht ≥ 2 in. (51mm)时

(4)槽钢剪切连接器件的强度

一个嵌入固体混凝土石板内的槽钢剪切连接器件的标称强度如下:

其中:

t f =槽钢剪切连接器件的翼缘厚度, in. (mm)

t w =槽钢剪切连接器件的腹板厚度, in. ( mm)

L c =槽钢剪切连接器件的长度, in. (mm )

槽钢剪切连接器件的强度在形成过程中, 必须将槽钢焊接到梁的翼缘上, 并且应力等于 Qn,


而且必须考虑到连接器件上的离心率。

(5)剪切连接器件的所要求的数量

剪切连接器件的数量要求在最大弯曲力矩的截面、正的或负的、和零力矩的相邻截面之间,
必须等于水平的剪切应力,按照章节 I3.2d (1) 和 I3.2d( 2)确定,除以一个剪切连接器
件的标称强度,按照章节 I3.2d (3) 或章节 I3.2d ( 4).确定。

(6)剪切连接器件的布置及间隔

剪切连接器件要求在最大弯曲力矩的位置上的每个侧面上, 正的或负的, 必须均匀地分布在


那个位置和零力矩的相邻位置之间的部位, 如果没有特别规定时。 但是, 布置在任意集中的
载荷和零力矩的最为接近的位置之间的剪切连接器件的数量, 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 以便于
能够在集中载荷位置上形成最大的力矩。

剪切连接器件必须具有至少为 1 in. ( 25 mm )的侧面混凝土盖子,除已经安装在成型的钢


板的肋拱内的连接器件外。柱头螺栓的直径不得大于倍 2.5 的焊接于翼缘的厚度,如果没有
配置腹板时。螺栓的最大的中心间距必须为 6 倍的直径,并且沿着纵向支撑混合梁的轴线,
除了在成型的钢板肋拱内垂直于钢梁的定向钢板内在任意方向的最小中心间距必须为 4 倍
直径外。剪切连接器件的最大中心间距,不得大于 8 倍的总的石板厚度,也不得大于 36 英
寸。

3. 混凝土包装的及填充的构件的弯曲强度

混凝土包装的及填充的构件的弯曲强度必须使用下列方法中的一种方法予以确定:

(a)在合成截面上的弹性应力的重叠,必须考虑到支撑效应,适用于屈服(屈服力矩)的
极限状态,其中:
φ b = 0.90 ( LRFD ) Ω b = 1.67( ASD )

(b)在只有钢材截面上的塑性应力分布,适用于屈服(屈服力矩)的极限状态,其中:

φ b = 0.90( LRFD ) Ω b = 1.67( ASD )

(c)如果提供剪切连接器件,以及混凝土符合章节 I1.2 中的要求时,标称弯曲强度必须根


据塑性应力分布情况进行计算, 并且必须根据合成截面的情形或根据应力兼容性方法进行相
关计算。

塑性应力分布情况进行计算, 并且必须根据合成截面的情形或根据应力兼容性方法进行相关
计算,其中:

φ b = 0.85( LRFD ) Ω b = 1.76( ASD )

I4. 组合的轴向应力及弯曲

位于合成构件内的轴向应力及弯曲之间的相互作用性能,必须按照章节 C 中的相关要求获
得一定的稳定性。 设计耐压强度, φ cPn,以及容许耐压强度, Pn/Ωc,以及设计弯曲强度,

φbMn ,以及容许弯曲强度, Mn/ Ω b,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φ c = 0.75 ( LRFD ) Ω c = 2.00( ASD )

φ b = 0.90( LRFD ) Ω b = 1.67 ( ASD )

(1)一个合成构件,在承受组合的轴向受压及弯曲时的横向截面的标称强度,必须使用塑
性应力颁布方法或应力兼容性方法予以确定。

(2)为了获得构件轴向强度方面的长度效应, 构件的标称轴向强度必须按照章节 I2 有关 Po
及章节 I4(1)有关上述同样的条件中所规定的横向截面的标称轴向强度的相关规定予以确
定。

I5. 特殊的情形

在进行合成建筑或施工不符合章节 I1 到章节 I4 中的相关要求时,必须通过试验来建立健全


剪切连接器件及其建筑或施工方面的具体规定。
第J章

连接设计

本章阐述了不受疲劳荷载影响的连接元件、连接器及连接构件上的受侵袭元件。

本章由下列部分组成:

J1. 总则

J2. 焊缝

J3. 螺栓部件和螺纹部件

J4. 构件和连接元件的受侵袭元件

J5. 垫板

J6. 拼接处

J7. 承压强度

J8. 柱基及混凝土承压

J9. 地脚螺栓和地埋件

J10. 翼缘和腹板的组合力

用户注意事项 :本章中未尽事宜将在下列部分中说明:

? 第K 章 管截面( HSS)及机箱构件的连接设计

? 附件 3 疲劳设计

J1. 总则

1. 设计基础

连接的设计强度 Ф Rn,及允许强度 R n/Ω,将根据本章和 B 章中的规定而决定。

连接的必需强度将由设计荷载的结构分析来决定,或与指定建筑的类型保持一致,或者
将在此规定一个连接构件的比例。

在交叉轴向荷载构件的重力斧没有交叉在一点上的地方,将考虑到离心率的影响。

2. 简单连接

主梁、支架或构架的简单连接设计应具有灵活性,并允许其与反应剪成一定比例,在设
计文件中另有说明的除外。 灵活梁的连接应能够调节简单梁的末端旋转。 连接中的一些
非弹性但能抑制变形的灵活梁允许调节简单梁的末端旋转。

3. 连接力矩

钳制梁、支架和构架的末端连接产生的力矩组合效应力和因连接僵化产生的剪应力。连
接力矩的相关标准在第 B3.6b 部分中提供。

用户注意事项 : 关于建立连接设计所需的必要强度和硬度的具体分析要求, 请参见第

C 章和附录 7。

4. 带有支承连接的受压构件

(a) 当支柱承受垫板或用钢丝绳连接时,需要有足够结实的连接构件将所有部分安全的
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

(b) 当组合构件不同于支柱的受力情况时,连接材料及其连接器应将所有的部分固定在一
条直线上,并且与下面( i)或( ii )中的情况相符合。允许不严格使用下列两种情况:

(i ) 单轴的张力是构件必须耐压强度的 50%;

(ii ) 由横向载荷产生的力矩和剪力相当于构件必须耐压强度的 2%。横向载荷应是


结合位置上而不是构件上的载荷。构件应被看作是固定结合处剪力和力矩的销
钉。

用户注意事项 : 所有的压接均应抵抗为第 B2 部分中规定的载荷组合。

5. 大型材钢的接合

当张力应用于实际时,张力和曲度通过大型材钢中的结合点传送,在第 A3.1c 部分和

A3.1d 中有详细说明,通过完全焊透焊缝( CJP)坡口焊,材料缺口韧性要求在第 A3.1c


和 A3.1d 部分中有说明。焊缝检查孔的详细资料将在第 J1.6 部分中说明,热切割表面
处理和检查要求将在 M2.2 中应用。上述规定在先前为装配钢材而焊接的元件的接合点
上不适用。

用户注意事项 : 大型材钢 CJP 坡口焊接口能够将焊接收缩的有害物呈现出来。 为组合而


量尺寸的构件也受到张力的影响, 该张力可能受收缩的影响较小, 如果他们用部分焊透
焊缝( PJP)坡口焊法接合在翼缘上填角连接板或使用螺钉连接一些或所有的接合点。

6. 主梁的处理和焊缝检查孔

所有的焊接检查孔要求促进焊接操作, 从焊接操作的底部的长度不小于检查孔的位置上
材料厚度的 1/2。检查孔的高度应带有检查孔材料厚度的的 1/2,tw ,但是其高度应不小
于 1 英寸(25mm)而不超过 2 英寸 ( 50mm)。检查孔应根据焊接衬背的需要留下空间。

对于先前轧制或焊接用来切割的部分,从翼缘表面到检查孔凹角面的连接板边缘应有
一定的倾斜或弯曲。在热轧钢材中,对于通过完全焊透焊缝( CJP)坡口焊连接到连接
板翼缘的建筑钢,所有梁顶层和焊接检查孔不应有槽口和凹陷锐角转角。焊接的无弧
度检查孔的半径应小于 3/8 英寸( 10mm)。

对于通过鱼腹式坡口焊和部分焊透焊缝( PJP)坡口焊连接到连接板翼缘的建筑钢,所
有梁顶层和焊接检查孔不应有槽口和凹陷锐角转角。允许检查孔不与边缘垂直,焊缝
的最小距离与最远的检查孔的焊接距离相等。

对于在 A3.1c 和 A3.1d 中定义的大型钢材,梁顶层和焊接检查孔的热切割面应用明亮


金属接地,并且经磁性粒子或先前接合焊接沉积物的染料渗透法的检查。如果焊接检
查孔或梁顶层部分的曲率变化因预先钻孔或锯孔而产生,焊接检查孔或梁顶层不需要
接地。其他材钢的焊接检查孔和梁顶层不需要接地或通过染料渗透法或磁性粒子法检
查。

7. 焊缝和螺钉的布置

任何构件的焊缝和螺钉都集中在构件的末端, 这样可以使传导到构件上的轴向力有了大小
的限制, 从而使群组的重心与构件的重心在一点上, 除非规定了最理想的离心率。 上述规
定不适用于单角、双角和相似构件静态载荷的末端连接。

8. 螺钉与焊缝的结合

螺钉不应与焊缝一起承受荷载,除了通过 A3.3 节许可的任何等级螺钉的剪应力连接或


短缝方向的横向荷载与纵向鱼腹式焊缝分享荷载。 在这种连接情况下, 螺钉的可用强度
不应大于支承型螺钉连接可用强度的 50%。

在做钢结构焊接改造时, 摩擦型连接现有的铆钉和高强螺钉允许用来承受改造时的荷载
并且定位焊接只需提供必要的增加劲度。

9. 高强度螺钉与铆钉的结合

在新的锻制和改造中, 对于根据第 13 节中规定的磨擦型连接设计, 高强度螺钉英语现


有铆钉共同来承受荷载。

10. 对螺钉和焊接头的限制

要求结合点、摩擦型接头或焊缝应使用下列方式连接:

(1) 所有多层钢结构中柱式接头的高度将超过 125英尺( 38m);


(2) 所有连接主梁和支架到柱和其他主梁和支架上的支柱, 都依靠超过 125英尺( 38m)
的钢结构连接;

(3) 荷载超过 5吨( 50kN )起重机的钢结构:三角桁架接头与柱和构架、柱式接头、


柱间支撑、膝行拉条和起重机支柱的连接;

(4) 机器和其他活载荷支柱的连接产生碰撞或反向载荷

热拉紧接合点或通过 ASTM A307 螺钉接合的接合点应经过许可除非另有说明。

J2. 焊缝

AWS D1.1 应用的所有规定都在此规格之中,对于不在此规格规定之下的 AISC 规格部


分的应用将代替 AWS 规定列出如下:

AISC 规格的 J 1.6 节将代替 AWS D1.1 的 5.17.1 节

AISC 规格的 J2.2a 节将代替 AWS D1.1 的 2.3.2 节

AISC 规格的表 J2.2 将代替 AWS D1.1 的表 2.1

AISC 规格的表 J2.5 将代替 AWS D1.1 的表 2.3

AISC 规格的附录 3、表 A-3.1 将代替 AWS D1.1 的表 2.4

AISC 规格的 B3.9 节和附录 3 将代替 AWS D1.1 的 C 部分的第 2 节

AISC 规格的 M2.2 节将代替 AWS D1.1 的第 5.15.4.3 节和 5.15.4.4 节

1 坡口焊

1a. 有效面积

坡口焊的有效面积应根据对焊缝有效厚度的焊接时间而定。
完全焊透焊缝( CJP)坡口焊的焊缝有效厚度应当是较薄处部分的接合厚度。
表 J2.1

部分焊透焊缝 (PJP)坡口焊的焊缝有效厚度

焊接部位 坡口类型
焊接过程 ( AWSD1.1 , 图 有效厚度
F(平面), H (水平),
V (顶点), OH (高 3.3)

屏蔽金属电弧( SMAW ) 所有 J 或 U

气体金属电弧( GMAW ) 所有 坡口 60°V


坡口深

J 或 U
埋弧( SAW) F
坡口 60°斜角

气体金属电弧( GMAW ) FH 45°斜角 坡口深度

屏蔽金属电弧( SMAW ) 所有 45°斜角 坡口深

气体金属电弧( GMAW ) V, OH 45°斜角 坡口深


度减去

部分焊透焊缝( PJP)坡口焊的焊缝有效厚度请参见表 J2.1。

用户注意事项: 部分焊透焊缝( PJP)坡口焊的有效粒径由使用的方法和焊缝位置决定。合


同文件需要指出必要的焊缝有效厚度和必要的焊接强度,制造者应详述焊接点的焊接法和
焊接位置。 .

关于喇叭形坡口焊的有效焊接粒径,当 圆钢筋表面平嵌接缝时, 在成型的部分上有 90°的弯


曲,矩形管截面 (HSS)如表 J2.2 所示,除非其他经检测的有效厚度出现。喇叭形坡口焊的
有效粒径的焊接点应稍微不平, 如表 J2.2 所示, 小于从平直线到基底金属焊缝表面的最大
垂直尺寸。
表 J2.2

喇叭坡口焊缝的有效焊接尺寸

[a]
焊接过程 斜喇叭坡口焊缝 V -喇叭坡口焊缝
[a]
5 3
GMAW 和 FCAW-G /8 R /4 R
5 5
SMAW 和 FCAW-S /16R /8R

5 1
SAW /16R /2R

[a] 3
对于 R < /8 英寸( 10 mm)的喇叭形坡口焊,在 平嵌接缝上只能采用增强角焊。

备注: R= 接缝表面半径 (可以假定为 2t 管截面( HSS)的标准)英寸( mm)

表 J2.3

部分焊透焊缝( PJP)坡口焊缝的最小有效焊缝厚度

[a]
较薄处部分焊接的材料厚度, 英寸(mm) 最小焊缝有效厚度, 英寸( mm)

等于 V4 (6)(包括) 1/8 ( 3)

大于 VA (6)到 V2 ( 13) 3/16 (5)


3 1
大于 V2 ( 13)到 /4 (19) /4 (6)
3 1 5
大于 /4 ( 19) 到 1 /2 (38) /16 (8)
1 1
大于 1 /2 ( 38) 到 2 /4 ( 57) 3/8(10)
1 1
大于 2 /4 ( 57) 到 6 (150) /2(13)
5
大于 6 (150) /8(16)

[a]
见表 J2.1

如果制造者有资格制造更大有效焊缝厚度的相同产品,大于表 J2.2 中的焊缝有效厚度是


允许的。该资格由中等长度和中等终端的正常焊缝到其轴的部分组成,这些部件应是大
量用于制造的系列代表钢材尺寸组合而成。

1b. 局限性

部分焊透焊缝( PJP)坡口焊的最小焊缝有效厚度不应小于表 J2.3 中所示的必需传输力,


最小焊缝尺寸由焊接的两部分的最薄处决定。
2. 圆角焊缝

2a. 有效面积

圆角焊缝的有效面积是焊缝有效厚度增加的有效长度。 圆角焊缝的有效焊缝厚度应是大
致从焊缝根部到表面的最短距离。 如果调和渗透超过已检测图表焊的根部, 将使用可变
的产品程序。

对于在孔上或狭缝上的圆角焊缝,有效长度应是通过平面中心焊缝中心线的长度。
在重叠圆角焊缝的情况下, 在接触平面上的有效面积将不超过名义上焊孔和焊操的
面积。

2b. 局限性

圆角焊缝的最小尺寸不应小于表 J2.4 所示的必需传输力。这些规定不适用于部分焊


透焊缝( PJP)或完全焊透焊缝( CJP)坡口焊补充的圆角焊缝。

表 J2.4 圆角焊缝的最小粒径

较薄处部分焊接的材料厚度, 圆角焊缝的最小粒径,
[a]
英寸( mm) 英寸( mm)

1 1
等于 /4 (6)(包括) /8( 3 )
1 1
大于 /4( 6)到 /2( 13) 3/16 (5)
1
/4 ( 6)
[a]
圆角焊缝直角边尺寸。必须使用单向焊接。

备注:圆角焊缝最大粒径见 J2.2b 节。

圆角焊缝连接部分的最大尺寸应是:

(a) 沿着材钢边缘的厚度不小于 1/4- 英寸( 6 mm),不大于材钢的厚度。


1
(b) 沿着材钢边缘的厚度不小于 1/4- 英寸( 6 mm),不大于材钢厚度减去 /16 英寸( 2
mm ),除非焊缝在图纸上经特别设计来得到完全开口厚度。在同等焊接状况下,
基底金属边缘和焊脚之间的距离允许小于 1/16 英寸(2 mm) ,提供的焊接尺寸能
完全证实这一点。

基本强度上设计的填缝焊脚的最小有效长度不应小于名义尺寸的 4 倍,否则焊缝尺寸
将被认为超过了其有效长度的 1/4。如果纵向圆角焊缝仅采用单独的条钢受拉杆件的末
端连接,每个圆角焊缝的长度不应小于它们之间的垂直距离。对于纵向圆角焊缝在有
效面积上的连接构件的有效长度,请参见 D3.3 节。

对于填缝焊脚最终填满时,长度达到焊脚尺寸 100 倍的,允许其采用的有效长度等于


实际长度。当填缝焊脚的最终填满时,长度超过焊脚尺寸 100 倍的,其实际长度应根
据换算系数 β而增加的实际长度决定。

其中

L = 焊缝最终填满的实际长度, 英寸( mm)

w = 焊脚尺寸,英寸( mm)

当焊缝长度超过焊脚尺寸 300 倍时, β将采用 0.60。

当必须强度小于连续圆角焊缝产生的最小允许强度,达到组合构件的接合组件时,间断
圆角焊缝允许用于转化计算出的通过接合点和接触面的压力。任何连续圆角焊缝的有效
1
长度不应小于焊缝尺寸的 4 倍,最小值为 1 /2 英寸( 38mm)

再接搭处,接搭最小量应是接合剂部分厚度的 5 倍,但不小于 1 英寸( 25 mm)。搭


接处连接板或链接条受到的轴向力利用的正面角焊仅仅是沿着搭接部分端的圆角焊
缝,除了在搭接部分偏差完全受限制处,为了防止接合点在最大荷载下裂开。

圆角焊缝扩大部件的末端和边在下列限制下允许突然停止:

( 1)对于一个连接部件的延伸到另一个连接部件的边缘时,可以计算出张应力、圆角
焊缝的界定尺寸不小于那个连接边缘的焊缝尺寸。

( 2)对于需要特殊柔韧性元件的连接,在使用端部周边焊时,周边长度不应超过焊
缝名义尺寸的 4倍也不超过部件宽度的一半。

( 3)圆角焊缝接缝的横向加劲肋到主梁腹板的厚度为 3/4英寸( 19mm),较小端的厚度


不小于从腹板底部到翼缘焊缝厚度的 4倍,也不大于该厚度的 6倍,不包括横向加
劲肋末端焊接到翼缘上的情况。

( 4)普通板对边上的圆角焊缝应在普通板的焊缝方角处中断。

用户注意事项: 从连接翼缘至基底金属的最小槽口的圆角焊缝末端应大致定位。连接
点末端圆角焊缝的中段不同于那些梁腹板的连接,这些都不是修整的原因。

在孔和槽的圆角焊缝允许使用接搭处的传输剪应力,或者防止搭接部件的紧扣或分离,
并且连接组合构件的部件。 这种圆角焊缝根据 J2 节的规定有可能重叠。 孔和槽上的圆角
焊缝不考虑塞焊焊缝和槽焊焊缝。 .
3 塞焊焊缝和槽焊焊缝

3a. 有效面积

塞焊焊缝和槽焊焊缝的有效剪应面积应当是接触面板上孔和槽的名义面积。

3b. 局限性

塞焊焊缝和槽焊焊缝允许在搭接处使用传送剪应力或防止搭接部件压曲, 并且连接组合
构件的部件。

5
塞焊焊缝孔的直径不应小于部件加上 /16 英寸( 8 mm)的厚度,且四舍五入到下一个
1
更大的奇数值 1/16 英寸(等同 mm)的值,也不比最小直径加上的 /8 英寸( 3 mm)或
1
焊缝厚度的 2 /4 倍的值大。

塞焊焊缝中心之间的最小间隔应是孔直径的 4 倍。

5
槽焊焊缝切口的长度应超过焊缝厚度的 10 倍。切口的宽度不应小于部件加上 /16
英寸( 8 mm)的厚度,且四舍五入到下一个更大的奇数值 1/16 英寸(等同 mm)的值,
1 1
也不比最小直径加上的 /8 英寸( 3 mm)或焊缝厚度的 2 /4 倍的值大。切口末端应是
半圆的或不小于部件半径厚度,除了末端延伸到部件边缘的末端。

一行横向槽焊焊缝之间的最小间隔长度应是切口宽度的 4 倍。纵向槽焊焊缝中心之间
的最小间隔应是切口长度的 2 倍。

5/8 英寸( 16mm)材钢中塞焊焊缝和槽焊焊缝的厚度等于材钢的厚度。在材钢厚度超过


5/8 英寸( 16mm)时,焊缝的厚度至少是材钢厚度的一半但该厚度不应小于 5/8 英寸
(16mm)。

4. 强度

焊缝的设计强度 和许可强度 应是基底金属和焊接金属强度的较低值,该值根据


张力断裂、剪应力断裂或弯曲度等情况限制:

对于基底金属

对于焊接金属

其中

F BM = 单位面积上基底金属的名义强度, ksi ( MPa)


Fw = 单位面积上焊接金属的名义强度, ksi ( MPa)
2 2
ABM = 基底金属截面面积,英寸 ( mm )
2 2
Aw = 焊接有效面积,英寸 (mm )
、 和 的值及局限性在表 J2.5 中列出
表 J2.5 焊接缝许可强度, kips (N)

名义强度 有效面积
荷载类型和焊接轴的 填料金属必须强
有关金属 和 (F bm 或 F w) ( ABM 或 Aw)
相关方向 2 2 度等级
kips (N) 英寸 (mm )

完全焊透焊缝( CJP)坡口焊

使用合适的填料金属。 对于 T 接头
或角接接头将衬背留在适合的位
焊接轴张力标准 接缝强度由基底金属控制
置上,槽口韧性填料金属。 参见 J2.6

填料金属的强度等级等于或低于许
焊接轴压力标准 接缝强度由基底金属控制
可适用填料金属的等级。

平行于焊接轴的张 对于平行于焊接轴连接部件的张力 填料金属的强度等级等于或低于许


力或压力 或压力无需考虑部件的焊缝连接 可适用填料金属的等级。

[c]
剪应力 接缝强度由基底金属控制 使用合适的填料金属

部分焊透焊缝( PJP)坡口焊缝包括斜喇叭坡口焊缝和 V -喇叭坡口焊缝

基底金属 Fy 参见 J4
焊接轴张力标准

焊接金属 0.60 FEXX 参见 J2.1a

根据 J1.4( a)设计
的底座或基柱的压 无需考虑焊缝连接部件的压力设计
力柱

基底金属 Fy 参见 J4
不同于 J1.4(b)中描 填 料 金 属
述的柱承受的构件连 的 强 度 等
接压力 焊接金属 0.60 FEXX 参见 J2.1a 级 等 于 或
低 于 许 可
基底金属 Fy 参见 J4 适 用 填 料
未完成时的连接压力 金 属 的 等

焊接金属 级。
0.60 FEXX 参见 J2.1a

平行于焊接轴的张 对于平行于焊缝轴的部件的张力和压力无需考虑焊缝
力或压力 连接部件的设计

基底金属 由 J4 控制

剪应力
焊接金属 参见 J2.1a
J2.5 (内容) 焊接节点适用强度, kips ( N)

荷载类型和焊 名义强度 填料金属必


有效面积 ( A BM 或 Aw)
接轴的相关方 有关金属 和 (Fbm 或 F w) 2 2
须强度等级
英寸 ( mm )
向 kips (N)

包括孔和槽以及斜 T-型接合点的圆角焊缝

剪应力 基底金属 由 J4 控制 填料金属的


强度等级等
焊接金属 参见 J2.2a
于或低于许
可适用填料
平行于焊接轴 对于平行于焊缝轴的部件的张力和压力无需考虑焊缝连接部件
金属的等级。
的张力或压力 的设计

塞焊焊缝和槽焊焊缝

平行于有效面 基底金属 由 J4 控制 填料金属的


积接触面的剪 强度等级等
应力 焊接金属 参见 J2.3a 于或低于许
可适用填料
金属的等级。

[a] 适用金属请参见 3.3 节中的 AWS D1.1 。

[b] 允许使用大于填料金属强度等级的适用金属。

[c] 在腹板和翼缘之间的组合部分的传送剪应力荷载, 允许使用低于坡口焊强度等级的填料


金属,或使用相关的高限制。在这些情况下,焊接接头应详细说明,焊缝应使用材钢的有
效厚度, = 0.80 , = 1.88 以及 0.60 作为名义强度。

或者,圆角焊缝面板的填充焊缝设计强度 和许可强度 列出如下所示:

( a) 对于通过重心的直线焊缝组面板的焊缝填充
其中

其中

= 电机分类号, ksi (MPa)

= 从焊缝纵轴测量的角度, 度
2 2
= 焊缝有效面积,英寸 ( mm )

用户注意事项 : 线性焊缝组是指所有元件在一条直线上或平行的焊缝。

(b)对于在同一焊缝组的焊缝元件均在一个面板上填充并分析使用一个即时中心旋转法,
部件的名义许可强度 和 列出如下:

其中
2 2
= 任何焊接元件的焊缝的有效面积,英寸 ( mm )
1.5
= 0.60F EXX ( 1.0 + 0.50 sin θ) f( p) (J2-7)
03
= [p ( 1.9-0.9p ) ] ( J2-8)

= 任何焊接元件的公称压力, ksi ( MPa)

= x 部件压力, F wi

= y 部件压力, Fwi

= ,元件 i 变形与其变形最大压力的比率

= 焊脚尺寸,英寸 ( mm)

= 从旋转即时中心到焊接元件 的最小比率,英寸( mm)

= 在中等压力下焊接元件的变形,从旋转即时中心 的标准线形变形尺
寸,英寸( mm)

=
-032
= 0.209( θ + )
2 w , 焊接元件最大变形压力尺寸,英寸 ( mm)
-0.65
= 1.087(θ + 6 ) w ≤ 0.17w ,最终压力(断裂时)焊接元件变形,通
常这时元件距离旋转即时中心的最远距离,英寸( mm )

( c)对于集中填充的圆角焊缝组和横纵导向外加载荷的元件, 圆角焊缝组的复合强度
如下所示:


其中

Rwl = 纵向填充的圆角焊缝的总公称强度,如表 J2.5 所示, kips ( N)

Rwt = 纵向填充的圆角焊缝的总公称强度,如表 J2.5 所示没有取代 J2.4(a),kips


( N)

5. 组合焊接

如果两种或多种焊缝类型(坡口焊、填角焊、塞焊焊缝和槽焊焊缝)同时在一个接口上组合
使用时,关于每种组轴焊缝的强度应分别计算,来决定组合的强度。

6. 焊料要求

完全焊透焊缝( CJP)坡口焊使用电极的选择将根据完全焊透焊缝( CJP)坡口焊有效面积


的张力,并按照 AWS D1 中给出的填料金属的要求。

用户注意事项: 下列使用者须知表格总结了 AWS D1.1 中规定的适用填料金属。 以及其他限


制条件,做出了基底金属和预先适用填料金属的完整表格,请参见 AWS D1.1 及表 3.1。

基底金属 适合填料金属

A36 < 3/4 英寸厚 60 & 70 ksi 电极

A36 > 3/4 英寸 A572 (Gr. 50 & 55 ) SMAW: E7015 , E7016, E7018, E7028

A913 ( Gr. 50) 其他方式: 70 ksi 电极

A588* A992

A1011 A1018

A913 ( Gr. 60&65 ) 80 ksi 电极

? 关于耐腐蚀性和颜色相似性, 0 请参见 3.73 部分的 AWS D1.1

用户注意事项 :

1. 电极应与 AWS A5.1 、A5.5 、A5.17 、 A5.18 、 A5.20 、A5.23 、 A5.28 和 A5.29 相符。

2. 在接合不同强度的基底金属时, 不管是适用与高强度基底金属的填料金属还是适用与
低强度基底金属的填料金属都应产生低氢沉淀。

有特殊夏比 V 型槽口( CVN )韧性的填料金属 20 ft-lbs (27 J),在 40 °


F (4 °
C) 将使用
下列接缝方式:
(1) 带有钢衬背的完全焊透焊缝( CJP)坡口焊 T和角接接头应根据有效面积的正常张
力留在相应的位置,除非接头使用按照部分焊透焊缝( PJP)坡口焊的可应用条件下的
公称压力、阻力因素、安全系数。

(2) 大型钢材的 CPJ坡口焊接头有效面积上的正常张力在 A3.1c 和 A3.1d 中有详细说明。

制造商的产品合格证充分证明。

7. 混合焊缝金属

当夏比 V 型槽口( CVN )韧性被指定时,左右焊接金属、间断焊、根部焊道和并发焊


道在一个接合点时,所有的焊缝金属将融合在一起来保证槽口牢固。

J3. 螺栓部件和螺纹部件

1. 高强螺栓

高强螺栓的使用应该遵循 ASTM A325 或者 A490 对螺栓结构应用的规定要求,参照由


理事会发布的对结构标准 RCSC 的相关规定,相关标准请参考此标准要求。

组装时,所有连接表面,包括其中包括毗邻的垫圈,应无刻度,带紧轧刻度除外。

表 J3.1

最小螺栓预紧力, kips*

.螺栓尺寸 A325 螺栓 A490 螺栓

1/2 12 15
5
/8 19 24
3
/4 28 35
7
/8 39 49

1 51 64
1
1 /8 56 80
1
1 /4 71 102
3
1 /8 85 121
1
1 /2 103 148

相当于 0.70 倍最低抗拉强度螺栓, 四舍五入至最接近值, 按照 ASTM 规格


标准中对 UNC 螺纹对 A325 和 A490 的要求。
表 J3。1M

最小螺栓预紧力, KN*

螺栓大小, mm A325M 螺栓 A490M 螺栓

M16 91 114

M20 142 179

M22 176 221

M24 205 257

M27 267 334

M30 326 408

M36 475 595

相当于 0.70 倍最低抗拉强度螺栓,四舍五入至最接近值,按照 ASTM


规格标准中对 UNC 螺纹对 A325M 和 A490M 的要求。

A490M 螺栓的预紧强度不应该小于表 J3。 1 和表 J3.1M 的数值,除非有特别注明。安


装必须按照以下给出的方法进行:扭转 -螺帽法,直接张力指标,校正扳手或另类设计
螺栓。

螺栓在以下情况下允许使用安全 -加紧方式进行安装:

( a)支承式连接。

( b)对于 ASTM A325 或 A325M ,使用加紧或合并剪结合加方式安装,如有松动或或载荷


过大造成的扭曲变形等情况不考虑在内。
该操紧的定义为松紧度达到或者影响安装人用普通扳手上紧时,在使用全力后螺栓依
然不能达到要求规定的紧固的程度。螺栓草紧条件详见于设计样本和图纸。

当 ASTM A4900 或 A4900M 螺栓用在开槽或者超大号孔桩外时, 直径 25mm 螺栓


5
须超出 1mm, 单一淬硬垫圈须符合 ASTM F456 的规定, /16( 8mm)的内容除
外,垫圈必须为标准垫圈。
表 J3.2 紧固件和螺纹零件的公称应力, ksi (兆帕)

螺栓规格 标准拉应力, , 支承式连接中正常剪应力,

ksi (兆帕) , ksi (兆帕)

A307 螺栓

e f]
A325 或 A325M 螺栓, 90 (620) [ ] 48 ( 330) [
螺纹在剪切机内。

e f]
A325 或 A325M 螺栓, 90 (620) [ ] 60( 414) [
螺纹不在剪切机内。
e
A490 或 A490M 螺栓, 113(780) [ ] 60 ( 414) I"
螺纹在剪切机内
e f]
A490 或 A490M 螺栓, 113(780) [ ] 75 ( 520) [
螺纹不在剪切机内

螺纹符合 A3.4 的规定, 0.40 Fu


当螺纹在剪切机内时

螺纹符合 A3.4 的要求, 0.50 Fu


当螺纹不在剪切机内时

[a]关于附录 3 中的规定。

[b] 对于直径超过 5mm 的为变螺栓的列值应每 1 / 16 减少 1%( 2 毫米)螺纹允


许包含在

[c] 螺纹允许包含在剪切机内。

[d] 螺纹的正常拉力值应该按照连杆的比例,按照交错区域为螺纹的主要直径,
AD ,其大小应该大于在安装以前连杆面积。

用户注意事项: 垫圈要求参考 R SCS 标准,第 6 部分中的规定。

滑移临界连接该方向加载走向一个边连通部分,提供足够承载力依据规定 J3.10。

当螺栓不能符合 ASTM 对于 A325 或 A 325 , F1 852 或 A490 和 A490M 的相关规


定,因直径超过 12 或者直径超过 11/2 ( 38mm ),螺栓或连杆须遵循 ASTM

A354Gr.BC ,A354 Gr.BD ,或 A449 对于螺纹连杆部分的相关规定, 具体参考表 J3.2。


表 J3.3 标准孔洞尺寸,内部

螺栓直径 孔直径

标准号 超大号 短槽(宽 x 长) 长槽(宽 x 长)

表 J3.3M 标准孔洞尺寸, mm

螺栓直径 孔尺寸

标准号 超大号 短槽(宽 x 长) 长槽(宽 x 长)

(Dia.) (Dia.)

[a]在螺栓正常的情况下,可使用 1 年。

当 ASTM A354 Gr.BC , A354 Gr.BD 或 A449 螺栓和螺纹杆用于滑关键连接, 螺栓几何包


括头部和螺母湾( s ) ,应等于或(如大直径)比例,相关值参考 ASTM 对 A325 和

A325M ,或 ASTM A490 和 A490M 螺栓的相关规定。安装应符合相关规定对于所需增加


的直径和 /或长度为预应力设计的要求。

2 尺寸和孔洞的使用

螺栓的孔洞最大尺寸请见表 J3.3 或 J3.3M 的规定,教大号孔洞除外,对于在混凝土基础


上的伸展度,请参考对于柱基要求的相关规定细节。

标准孔或短缝洞向横方向的负荷应符合此规定的相关规定,对于工程师在纪录中指出的大
号孔,平行型短缝孔或长缝型孔除外。在没有降低标准剪切面的强度对于螺栓孔,且在标准
孔的起初上。

1
手指允许漂浮到 U( 6mm 内)。

超大孔允许在任何或所有层滑动临界连接,但它们不得用于支承式连接。淬硬垫圈应安装
超大孔外帘布。
短缝洞获准用于任何或所有层滑动临界或支承式连接。 槽是未经允许对方向负荷滑关
键连接, 而且长度应正常方向负荷支承式连接。 垫圈应安装在短缝孔外帘布内; 当用
高强螺栓时,这种垫圈应加劲。

长缝洞允许只有一个连通部分, 要么滑关键还是支承式连接个人留表面。 长缝洞未经


允许对方向负荷滑关键连接, 但应以正常的方向负荷支承式互连。 那里长缝洞用外板,
板垫圈,或连续杆洞标准,足以完全涵盖槽安装后,应提供高强螺栓连接,这样板垫
圈不得少于 5 / 16 ( 8 毫米)厚,并应用结构级材料,但不必淬硬。如果淬硬垫圈
需要使用高强螺栓,垫圈加劲应放在外表面钢板垫圈的外表面。

3 最小空间

2
距离在标准中心,超大号,或缝洞,不应改超过标准尺寸的 2 /3 倍, 3d 距离为首选
距离。

4 最小边沿距离

标准孔边缘的距中心距离一个连通部分,在任何方向不得少于或者实用价值少于表

J3.4 或 J3.4m 的相关规定 ,或符合表 J3.10 的规定 。超大缝的距离中心洞边缘一个连


通部分不得低于规定的标准孔边缘的一个连通部分,加上在表 J3.5 或 J3.5M 中 C2 增
量。

用户注意事项: 表 J3.4 和 J3.4 中的最小边沿距离基于标准的制作手法和做工公差。


必须按照 J3.10 和 J4 的相关规定。

5 最大空间和边沿距离

任何螺栓铆钉或向就近的边缘部分接触中心最大距离,应为的厚度的 12 倍,但不得
超过 6 英寸( 150 毫米)。纵向间隔紧固件之间的接触,组成一个板块,并形成一个或
两个板块应分配如下:
表 J3.4 最小边沿距离,从标准孔中心到连接部分中心

螺栓尺寸 剪切面边沿 滚动板边沿或者裁切部分边沿

[a] 较小边缘距离应按照 J3.10 的规定,酌情参考。


[b] 超大号或缝洞,见表 J3.5 。
[c] 所有边缘距离这一栏允许减少。孔在哪个点上的要求强度不超过 25 % ,最高强度包
含在内。

[d] 在两端连接束角度和剪切终板都是允许 1/4 。

表 J3.4M 从标准孔中心到连接部分边沿的最小边沿距离, mm,

[c]
螺栓尺寸( mm) 剪切面边沿 面板轧制边缘、钢材、钢条或热切割边缘

16 28 22

20 34 26
[d]
22 38 28
[d]
24 42 30

27 48 34

30 52 38

36 64 46

超过 36 1.75d 1.25d

[a]较小边缘距离应按照 J3.10 的规定,酌情参考。


[b] 超大号或缝洞,见表 J3.5 。
[c] 所有边缘距离这一栏允许减少。孔在哪个点上的要求强度不超过 25 % ,最高强度包
含在内。

[d] 在两端连接束角度和剪切终板都是允许 1/4 。


表 J3.5 边沿距离值 C 2,英寸

螺栓孔

标准尺寸 超大孔 长轴垂直边缘


长轴平行边缘
短槽 长槽

1
≤ 7/8 1/16 /8
1 1
1 /8 /8 3/4 d 0

≥ 11/8 1
/8 3/16

[a] 当长度缝隙小于最大允许(见表 J3.3M ) , C2 是允许将减少二分之一最高和实际槽


长度。

表 J3.5M 边沿距离值 C 2,英寸

槽孔
标准尺寸( mm) 超大孔
长轴垂直边缘 长轴平行边缘

短槽 长槽
≤ 22 2 3
0.75d
0
24 3 3

≥ 27 3 5

[a] 当长度缝隙小于最大允许(见表 J3.3M ) , C2 是允许将减少二分之一最高和实际槽


长度。

( a)油漆部分或非油漆部分不受腐蚀,间隔不得超过厚度薄钢板的 24 倍或 12 英寸
( 305 毫米) 。

( b)未尤其部分的钢体受大气腐蚀, 间隔不得超过厚度薄钢板的 14 倍或 7 英寸( 180


毫米) 。

6 螺栓部件和螺纹部件的张力和抗剪强度

规定张力和抗剪强度, fR n 和允许张力和抗剪强度 Rnl £


l,在草连接和高强度螺栓或螺纹部
分应该按照以下公式进行:
这里

F n = 标准张力强度 Fnt ,或抗剪强度, Fnv 为表中规定值, ksi ( MPa) A b =螺栓或螺纹的标


2
准非螺纹区域(对于连杆,请参见表 J3.2)平方英寸( mm )
。.

7 结合张力与承受连接剪切面

有效的螺栓张力中的结合张力和剪切面应该按照以下公式进行:

这里

F'nt =标准张力包括受剪切面压力的影响, ksi (MPa)

-*n

Fnt = 表 J3.2 中, ksi ( MPa)标准张力

Fnv =表 J3.2 中剪切面压压力,

fv = 要求的剪切面压力, ksi ( MPa)

有效的剪切面压力应该等于或者超过的每个面积单位上剪切面压力值, fv

用户注意事项 :注意在剪切或拉紧必须应力 f 时,如应力小于等于可用应力的 20%,


组合应力的效果不需要研究。 同时注意如如果找到公称剪应力 F'nv,作为必须的张
应力 ft. 时, 方程式 J3-3a 和 J.-3b 将要做出相应的修改。

8. 摩擦型连接的高强螺栓

摩擦型连接的高强螺栓可以设计为适用性限制状态或需要强度限制状态以防止滑移。 检
查连接,以确定耐滑性符合第 J3.6 和 J3.7 部分的要求,以及承压强度符合第 J3.1 和 J3.10
部分的要求。

除非文档控制工程师另外指定,摩擦型连接应如下设计。与荷载方向横向的基孔或狭
槽连接应设计为适用性限制状态以防止滑移。与荷载方向平行的大尺寸孔或狭槽连接
的设计应在需要强度程度以防止滑移。

测定设计耐滑性 Φ Rn,及允许耐滑性 R n/Ω 的滑移状态的公式如下:


滑移预防为适用性限制状态的连接

Φ= 1.00 ( LRFD ) Ω = 1.50 (ASD )

在需要强度程度处设计滑移预防的连接

Φ= 0.85 (LRFD ) Ω = 1.76 (ASD )

式中

μ =如可用,为 A 级或 B 级表面的平均滑移系数,或通过测试确定。

= A 级表面为 0.35 (无覆层轧屑钢表面或喷砂处理钢、 热滴式镀锌及粗糙表面的 A


级涂层表面) 。

= B 级表面为 0.50(无覆层喷砂处理钢表面或喷砂处理钢 B 级涂层表面)

Du = 1.13;乘数反映了平均安装预拉伸到规定最小螺栓预拉伸的比率。 使用其它值需
要文档控制工程师的确认。

. hsc = 孔因数的测定如下:

(a) 标准尺寸孔 hsc = 1.00

(b) 大尺寸和短狭槽孔 hsc = 0.85

(c) 长狭槽孔 h sc = 0.70

Ns = 滑移面数量

Tb = 表 J3.1,kips ,或 J3.1M ,kN 中设定有最小扣件张力

用户注意事项 :在特别情况下,平行于荷载的大尺寸孔和狭槽,连接滑移导致的可
能运动有可能导致结构故障。提供阻力因素与安全系数以在达到需要强度荷载时,
在防止滑移处连接。

设计荷载可以用作任一设计方法,且所有连接必需检查其强度是否为支承型连接

9 摩擦型连接的组合张力及剪力

当摩擦型连接在减少净夹紧力的应用张力作用力下时, 第 J3.8 部分的每个螺栓的可用


耐滑性应乘以因数 k s,如下所示:
式中

Nb = 承载应用张力的螺栓数量

Ta = ASD 荷载组合产生的张力 , kips ( kN )

Tb = 表 J3.1 或 J3.1M, kips ( kN )给出的最小扣件张力

Tu = LRFD 荷载组合产生的张力 , kips ( kN )

10. 螺栓孔的承压强度

螺栓孔处的可用承压强度 Φ Rn 和 Rn/Ω ,应按照如下公式测定承压限制状态:

(a)对于不依赖于荷载方向, 或狭槽与承压力方向平行的长狭槽孔, 连接标准、 大尺寸及


短狭槽孔的螺栓:

( i) 当操作载荷螺栓孔的变形为设计根据时

( ii ) 当操作载荷螺栓孔的变形不是设计根据时

(b)对于连接长狭槽孔,且狭槽与力的方向垂直的螺栓: :

(c) 使用完全经过不加劲箱构件或管截面杆件的螺栓的连接,请参见第 J7 部分与


等式 J7-1。

式中

d = 名义螺栓直径, in. ( mm)

Fu = 连接材料的指定最小抗张强度, ksi ( MPa)

L c = 在孔口和邻近孔口或材料边缘之间朝着 力的方向的 净距, in. ( mm)

t =连接材料的厚度, in. ( mm)


连接的支承阻力应为独立螺栓的支承阻力之和。

检查承压强度是否为支承型和摩擦型连接。 按照第 J3.2 部分的要求, 平行于力线的大尺


寸孔及短狭槽孔和长狭槽孔必须为摩擦型连接。

11. 专用扣件

与表 J3.2 所列螺栓名义强度不同,专用扣件的名义强度需通过测试核实。

12. 张力扣件

当螺栓或其它张力扣件连接到不加劲箱或管截面杆件壁时, 使用示性分析测定壁的强
度。

J4. 构件和连接元件的受侵袭元件

此部分适用于连接物和连接元素中的构件元素,如板、角撑板、角尺和支架等。

《钢结构建筑规范》 2005 年 3 月 9 日,美国钢构协会

1. 受拉部件强度

根据拉伸屈服及拉伸断裂的极限状态,受拉连接件设计强度 及容许强度
所得值应较低。

( a)连接件的拉伸屈服:

( b)连接件的拉伸破坏:

其中,

2
Ae=D3.3 章节中规定的有效净面积,平方英寸( mm );对于螺栓拼接板,

A e = A n≤ 0.85A g
2. 受切部件强度

根据剪力屈服及剪力断裂的极限状态,受切连接部件的可用剪力屈服强度应低于所得
值。

( a)部件的剪力屈服:

( b)部件的剪力断裂:

其中, Anv=是剪力净面积,平方英寸( mm2)。

3 组合抗剪强度

组合剪切断裂极限状态下,沿剪切破坏路径及垂直拉伸破坏路径的可用强度应采用:

2
其中, A gv =受切毛截面积,平方英寸( mm );
2
A nt =受拉净面积,平方英寸( mm );
2
A nv=受切净面积,平方英寸( mm )。

抗拉应力均匀时, U bs = 1 ; 抗拉应力不均匀时, Ub s = 0.5.

用户注意事项 : Ubs 必须采用 0.5 的情况见注解。

4 受压部件强度

屈服及屈曲极限状态下,受压连接部件的可用强度应确定为:
对于 KL/r > 25 的情况,采用 E 章中的规定。

J5. 垫板

焊接结构中,厚度为 1/4 英寸( 6 mm)或大于 1/4 英寸( 6 mm)的垫板应超过拼接板


的边缘,并焊至布满焊缝的部分来转移填料表面的拼接板荷载。连接拼接板及垫板的
焊缝应足够多,用于转移拼接板荷载,并足够长,以防止沿焊缝边界垫板的超负荷。
厚度少于 1/4 英寸( 6 mm)的垫板应使其边缘与拼接板边缘齐平,焊缝尺寸应是足以
支撑拼接板的尺寸加上垫板厚度的总和。

1
荷载螺栓穿过厚度不大于 /4 英寸( 6 mm) 的垫板时,不削减抗剪强度。而当荷载
1
螺栓穿过厚度大于 /4 英寸( 6 mm) 的垫板时,应符合以下要求之一:
3
(1)对于厚度不大于 /4 英寸( 19 mm )的垫板,螺栓的抗剪强度应乘以系数 [1 - 0.4(t
3
- 0.25)] [S.I.: [1 - 0.0154 (t - 6)]] ,其中, t 是 /4 英寸( 19 mm ) 垫板的总厚度;

(2)垫板应延伸超过接头。使用足够的螺栓延伸垫板,从而均匀分摊连接件及垫板复合
横截面上连接件所受的力。

( 3)增加接头尺寸,使其容纳( 2)中要求的螺栓总数;或

( 4)根据 J3.8 设计接头,在必需强度水平下防止滑移。

J6 拼接处

板梁及梁中的坡口焊縫拼接处应增加较小拼接面的公称强度。 板梁及梁横截面中其他类
型的拼接处应发展拼接处所需力的强度。

J7 承压强度

在承压(局部受压屈服)的极限状态下,接触面的设计承压强度 及容许承压强度
应确定为:

对于多种形式的承压,公称承压强度 R n 规定 为:

(a)对于铣削面,铰孔及钻孔中的栓钉及承重加劲肋末端:

其中,

F y 为给定最小屈服应力, kis/平方英寸( MPa)


2
A pb 为预计承压面积,平方英寸( mm )。

(b)伸缩滚轴及摇杆

d=直径,英寸( mm)

l =承压长度,英寸( mm)

J8 柱基及混凝土承压

采取相应措施,将柱载荷及力矩转移到柱底脚及地基上。

没有准则规定时,混凝土抗压极限状态下,准许采用的设计承压强度 , 及容许
承压强度 , 如下:

公称承压强度, Pp, 确定如下:

( a) 混凝土支架全部面积

( b)小于混凝土支架全部面积


A1= 同心状集中于混凝土支架上的钢面积,平方英寸( mm2 )


2
A2 = 与承载面积呈几何同心相似的支撑面的最大面积, 平方英寸 ( mm )。
J9 地脚螺栓及嵌入

地脚螺栓为柱基处完整结构物上的荷载提供所需阻力,包括 B2 中规定的载荷组合产生的
弯矩净抗张分力。地脚螺栓的设计应符合表 J3.2 中螺纹部分的要求。

使用结构垫圈或大垫圈桥接各孔, 从而提供给螺母足够的承压时, 准许在支承板中用较


大尺寸的缝槽。

用户注意事项: 美国钢结构协会的钢结构手册中已给出容许孔径和相应的垫圈尺寸

当水平力存在于柱基时,若可能,可利用混凝土元件或柱基和地基之间的剪摩擦力来对
抗水平力。当设计为地脚螺栓来对抗底座孔径的水平力时,在设计时应予以考虑地脚螺
栓规定公差和柱的水平运动。

用户注意事项: 嵌入设计和剪摩擦力设计请参看 ACI318 。地脚螺栓的特别安装要求请


参看 OSHA 。

J10 有组合力的翼缘和腹板

此部分适用于单个和双组合力应用于标准的宽翼缘断面和相似的组合钢材。单个组合
力可以是张力或压力。双组合力是张力和压力并且在荷载组建的同一端形成。

在此部分决定的极限状态下,当所需强度大于可用强度时,应该提供加劲杆和 /或复板,
且应符合可用极限状态的所需强度和可用强度不同尺寸。 加劲杆应满足 J10.8 部分中的设
计要求。复板应满足 J10.9 部分的设计要求。

用户注意事项 :对于悬臂构件端的要求,参见附录 6.3。

根据 J10.7 的要求,梁的无边框端需要加劲杆。

1 翼缘局部弯曲

此部分应用于张力单个组合力和双组合力的抗张分力。

翼缘局部弯曲的极限状态中的设计强度 fRn, 允许强度 R n/ £


l 应确定如下:

其中;

Fyf = 翼缘的给定最小屈服应力, kis/平方英寸 ( MPa)

tf = 荷载翼缘的厚,英寸( mm)

如果穿过元件翼缘的载荷长度小于 0.15bf 时,其中 bf 是元件翼缘宽度, 则等式 J10-1 不


必检验。

当需对抗的组合力施加在小于 10tf 的构件端时, Rn 应减少 50%。


若需要,应提供一对横向加劲杆。

2 腹板局部屈服

此部分应用于单个组合力和双组合力的两个部件。

此腹板局部屈服极限状态的可用强度应确定如下:

公称应力和 Rn 应该确定如下:

(a)对抗组合力施加到构件端上,距离大于构件高度 d 时,

( b)对抗组合力施加到构件端上,距离小于构件高度 d 时:

其中

K = 翼缘外面到嵌条的腹板趾到的距离,英寸( mm )

Fyw = 腹板的给定最小屈服应力, kis/ 平方英寸( MPa )

N =支承长度(不小于端梁反作用力 k)英寸( mm)

tw = 腹板厚度,英寸( mm)

若需要,应提供一对横向加劲杆或者一个复板加劲板。

3 腹板压屈

此部分适用于受压单个组合力或双组合力的受压构件。

腹板压屈极限状态的可用强度应确定如下:

公称应力和 R n 应该确定如下:

( a)当对抗集中受压力施加于构件端,且距离大于等于 d/2 时
( b)当对抗集中受压力施加于构件端,且距离小于 d/2 时

其中,

d =构件总高度,英寸( mm)

tf = 翼缘厚度,英寸( mm)

若需要,应提供一个横向加劲杆,或一对横向加劲杆,或一个至少超过腹板深一半的复
板加劲板。

4 腹板侧移挫屈

此部分仅适用于受压单个组合力,此组合力施加在荷载受压翼缘间做相对横向运动的构件
上。受拉翼缘在组合力应用点无对抗。

腹板的可用强度应确定如下:

腹板侧移挫屈的公称应力和 Rn 应确定如下:

( a) 如果受压翼缘的旋转限制时:

(ii)当 ( h/tw ) / ( l/bf ) > 2.3 时,腹板侧移挫屈极限状态不适用。

当腹板所需强度超过可用强度时,应在张力翼缘提供局部横向支撑或一对横向加劲杆,
或一对复板加劲板。
(b)如果受压翼缘没有逆着旋转对抗时:

( ii ) 当 时,此侧移腹板侧移挫屈极限状态不适用

当腹板所需强度超过可用强度时,应在组合力施力点的两个翼缘处提供局部横向支撑。

在等式 J10-6 和 J10-7 中,使用以下定义:

bf = 翼缘厚度,英寸( mm )

Cr = 960, 000 ksi (6.62 x 106 MPa ),当力的位置 Mu < My ( LRFD )或 1.5Ma < My
(ASD )时,

= 480,000 ksi ( 3.31 x 106 MPa ),当力的位置 Mu > My ( LRFD )或 1.5Ma > My
(ASD )时

h = 小于圆角半径或转角半径的轧制钢材翼缘之间的净距;紧固件相邻线间的距离,
或焊接时用于组合钢材翼缘之间的净距,英寸( mm )

l = 横向沿荷载点翼缘的最大无支承长度,英寸( mm)

tf =翼缘厚度,英寸( mm)

tw = 腹板厚度,英寸( mm)

Pr =所需强度 kips ( N )

Py = Fy A ,柱轴向屈服强度, kips ( N)

tcf =柱翼缘的厚度,英寸( mm)

tw =柱腹板厚度,英寸( mm )

用户注意事项 :有关足够约束的决定,参见附录 6。

5 腹板受压屈曲

此部分适用于一对受压单个组合力或一对双组合力中的受压部件, 组合力分别施加在同
一位置构件的一个或两个翼缘上。

在腹板局部屈曲的极限状态,确定可用强度如下:
将一对可抗的集中受压力施加在距构件端小于 d/2 的位置时, R n 减小 50%。

若需要,可用单个的横向加劲杆,一对横向加劲杆,或复板加劲板来延长腹板全长。

6 节间腹板区剪力

此部分适用于双组合力。双组合力施加在同一位置构件的一个或两个翼缘上。

在剪力屈服的极限状态,确定节间腹板区的可用强度如下:

确定公称强度 R n 如下:

(a) 分析中,考虑框架稳定性不包括节板区变形在内:

(b) 分析中,考虑框架稳定性包括可塑节板区变形在内:

在等式 J10-9 到等式 J10-12 中,涉及的概念如下:

2
A =柱横截面积,平方英寸( mm )

bcf =柱翼缘的宽度,英寸( mm)

db =梁高度,英寸( mm)

dc =柱高度,英寸( mm)

Fy =规定的柱腹板最小屈服应力, kis/ 平方英寸( MPa)

Pc = Py , kips (N ) ( LRFD )

Pc = 0.6Py, kips ( N) ( ASD )

Pr =所需强度 kips ( N )

Py = Fy A ,柱轴向屈服强度, kips ( N)
tcf =柱翼缘的厚度,英寸( mm)

tw =柱腹板厚度,英寸( mm )

如需要,刚性连接的腹板处在共用平面时,可在此平面范围内使用一个复板加劲板或
一对斜加劲肋。

参见第 J10.9 部分的复板加劲板设计要求。

7 梁和立柱的无框架端

在横梁和立柱的无框端,若它们的纵向轴上没有其它缠绕固定物,需提供一对横向加
劲杆来延长腹搬的全长。

8 附加加劲肋对组合力的要求

用来对抗受拉组合力的加劲肋应按照第 D 章的要求进行设计,并将其焊接到载荷翼缘
和腹板上。翼缘上的焊接尺寸由所需强度和有效极限状态的强度的差值确定。加劲肋
到腹板的焊接由构件端的拉力的代数差确定。

用来对抗受压组合力的加劲肋应按照第 E6.2 和 J4.4 部分的要求进行设计,并将其压在


或焊接到载荷翼缘和焊接到腹板上。翼缘上的焊接尺寸由所需强度和应用极限状态的
强度的差值确定。加劲肋到腹板的焊接由构件端压力的代数差确定。对于固定承压加
劲肋,见 J7 部分。

全长承压加劲肋, 用于对抗施加在梁或板梁翼缘上压力应按照 E6.2 和 J4.4 部分的要求


设计成轴向受压构件(柱体) 。

构件性能由有效长度 0.75h 和一个横截面确定。 其中横截面由两个加劲肋和一条腹板组


成,内部加劲肋的宽度为 25tw,构件端的宽度为 12t w。连接大切削深度全长承压加劲肋和
腹板的焊接按照每个加劲肋到腹板的压力确定尺寸。

横向和斜加劲肋应遵照以下附加标准:

( 1)每个加劲肋的宽度加上柱腹板的一半应不少于翼缘或传递组合力的力矩接线板宽
度的 1/3。

( 2)加劲肋的厚度不小于翼缘或传递集中载荷的力矩接线板厚度的一半,大于或等于
由 15 切分的宽度。

( 3)除了按照 J10.5 和 J10.7 的要求,横向加劲杆最小是构件高度的一半。

9 附加复板加劲板对组合力的要求

复板加劲板要求抗压强度按照第 E 章的要求进行设计。
复板加劲板要求抗拉强度按照第 D 章的要求进行设计。

复板加劲板要求抗剪强度按照第 G 章的要求进行设计。

另外,复板加劲板应遵照如下标准:

( 1)复板加劲板的厚度和宽度应提供必需的等于或超过强度要求的额外材料。

( 2)复板加劲板应被焊接以扩大传递到其上的合力的比例。
第K章

管截面杆件和箱构件连接的设计

本章节为适用于连接管截面杆件构件与等厚壁箱型断面强度的构件的设计应考虑的事
项。请参看第 J 章节中关于管截面杆件螺栓连接的附加要求。

本章由下列部分组成:

K1. 组合力在管截面杆件

K2 管截面杆件-管截面杆件桁架连接

K3 管截面杆件-管截面杆件力矩连接

用户注意事项: 请参看 J3.10( c)部分中的双头连接螺栓

K1 组合力在管截面杆件

1 参数定义

B = 矩形管截面杆件构件的总宽,与连接平面成 90 度测量,单位英寸( mm)

Bp = 板面宽度,与连接平面成 90 度测量,单位英寸( mm)

D = 圆形管截面杆件构件的外径,单位英寸( mm)

Fy = 管截面杆件构件材料的特定最低产量压强 单位 kis/平方英寸( MPa)

Fyp = 管截面杆件构件材料的特定最低产量压强,单位 kis/ 平方英寸( MPa);

Fu =管截面杆件材料的特定最小抗张强度,单位 kis/平方英寸( MPa)

H =矩形管截面杆件构件的总高度,单位英寸( mm )

N =荷载的支承长度,和管截面杆件构件轴平行测量的, (如果是载重盖板时,通
过管截面杆件的宽度测量)单位英寸( mm)

t = 管截面杆件构件的设计壁厚单位英寸( mm)

tp = 板厚,单位英寸
2 使用范围

当连接配置中有如下使用界限时,此标准才实用:

( 1)强度:管截面杆件的强度 Fy 应该小于 52kis/ 平方英寸( 360 MPa )

( 2)韧性:管截面杆件的韧性 Fy/Fu 小于 0.8

( 3)其他范围参看详细标准

3 组合力的横向分散

3a 圆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当组合力被横向地分配到管截面杆件轴的设计强度 及许可强度 时,局部


屈服的极限状态应该如下:

其中, Qf 由等式 K2-1 得出。

其他使用范围如下:

(1) 0.2 < Bp/D < 1.0

(2) T 字形连接时, D/t < 50 ,四通连接时, D/t < 40 。

3b 矩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当组合力被横向地分配到管截面杆件轴, 设计强度 及许可强度 应该是根


据局部屈服的极限状态最低值,局部屈服取决于不均衡负荷分配、剪切屈服(冲压)和
侧墙强度。

附加使用范围如下:

(1) 0.25 < Bp/B < 1.0

(2) 荷重管截面杆件墙的 B/t 应该小于 35

(a) 在承载板中,取决于不均衡负荷分配的局部屈服极限状态:

(b)剪切屈服(冲压)的极限状态
其中

当 Bp > ( B - 2t )或 Bp < 0.85B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查。

( c)拉力载荷下的侧墙极限:可用强度应用做侧墙局部屈服时的强度。受压载荷下的
侧墙极限:可用强度应用做根据侧墙局部屈服、侧墙局部断裂的和侧墙局部弯曲的最小
值。

此极限状态不需要检查,除非弦构件和支杆构件(连接元件)的宽度相同 (
( 3 = 1.0 )

其中

k = 管截面杆件的外圆角光子半径,如果未知,可做 1.5t,英寸( mm)

( ii ) 侧墙局部断裂的极限状态中,在 T 字形连接时,

其中, Qf 由等式 K2-10 得出。

( iii ) 侧墙局部弯曲的极限状态中,在四通连接时,

其中, Qf 由等式 K2-10 得出。

由于管截面杆件壁在横向板管截面杆件连接中的可挠性,沿着焊接路线负荷转移会不
均匀,这些配比焊接时都会考虑。通过限制矩形管截面杆件的坡口焊缝和角焊缝的总
有效焊接长度, Le 值,可满足以上条件。

其中 Le = 横向板两边的总有效焊接长度,单位英寸( mm )

代替等式 K1-7 ,此要求也可通过其它合理方法来满足。


用户注意事项: 连接元件的可用强度焊接会给出一个焊接尺寸的上限。

4. 组合力纵向的分散在管截面杆件直径或宽度的中心,是管截面杆件轴的垂直线。

当组合力纵向地沿管截面杆件轴的直径或宽度中心,并且是管截面杆件的垂直线时,
(或者有管截面杆件轴方向垂线构成成分) 设计强度 及许可强度 /和垂直于管截
面杆件轴的 和弦构件增塑的极限状态会做如下决定:

4a 圆形高速高的标准

附加使用范围是:

T 字形连接时, D/t < 50 ,四通连接时, D/t < 40

其中 Qf 由等式 K2-1 得出。

4b 矩形管截面杆件的规范

附加使用范围是:荷重管截面杆件墙的 B/t 应该小于 40

其中, U 由等式 K2-12 得出。

5 组合力纵向的分散在管截面杆件宽的中心,并且于管截面杆件的轴平行

当组合力纵向的分散在管截面杆件宽的中心,于管截面杆件轴的平行,但是背离元件轴
的方向时,连接应做如下确认:

用户注意事项 :此条款是主要为断面板连接设计的。等式 K1-10 中,排除了管截面杆件


壁断面屈服(冲孔)时,板(断面板)强度小于管截面杆件壁强度的要求。为支撑连接
到管截面杆件柱上,在管截面杆件轴的一角应用了一个纵向板,连接设计由组成管截面
杆件轴垂线的力来控制(详见 K1.4b 部分)。
6 集中轴向力在矩形管截面杆件顶板的尾部

当组合力在加帽的管截面杆件尾部,且力是管截面杆件轴的方向时,考虑到剪切滞后,
设计强度 及许可强度 /和 的壁局部屈服(取决于张力或受压力)和壁局部
断裂(仅取决于受压力)的极限状态会做如下决定:

用户注意事项: 程序在假定下,集聚力有一个通过盖板( tp 厚度) 2.5:1 的色散斜率并


且分散到尺寸为 B 的管截面杆件壁中。

如果,管截面杆件的可用强度 是通过管截面杆件四壁的成分相加计算
的。

如果,管截面杆件的可用强度是通过负荷分配到的两个管截面杆件壁的成分相加计算
的。

(i )对于一壁局部屈服的极限状态

(ii )对于一壁的局部断裂的极限状态,

K2 管截面杆件-管截面杆件桁架连接

管截面杆件-管截面杆件桁架连接的定义:包括一个或多个支杆构件的连接,此连接直
接焊接在一个通过连接的连续弦杆上,有以下几种分类:

( a)当一个支杆的冲压力( )由弦构件中的梁剪切来平衡时,这样的连接就
是 T 字形连接,当支杆于弦杆垂直时是 Y 形连接。

(b)当一个支杆的冲压力 主要由( 20%以内)在连接同一侧的其它弦构件来


平衡时,此连接是 K 型连接。相关的差距在载荷平衡的的基本支杆构件中。 N 型连接
也可看作是 K 型连接的一种。

用户注意事项 :当一个支杆垂直与弦杆时 K 型连接通常称作 N 型连接。

( c)当冲压力( )通过弦构件来传送并且由在相反方向的弦构件来平衡时,
此连接划分为四通连接。

( d)当一个连接有超过两个主要支杆构件时,或一个弦构件在超过一个的平面上时,
此连接被划分为多平面连接。
当支杆构件通过一部分 K 型连接、一部分 T 型、 Y 型或者四通连接来传送负荷时,名
义上强度通过在各部分补充均衡来决定。

以此规格为目的,支杆的中线和弦构件将取决于一个平面。矩形管截面杆件连接更局限
于将所有构件定向为与平行与平面的壁。对于由管截面杆件制成的桁架,通过焊接支杆
构件到弦构件上,偏离应用范围的,允许不考虑合力矩的连接设计。

1 参数定义

B = 矩形管截面杆件主要构件的总宽,与连接平面成 90 度测量,单位英寸( mm)

B b = 矩形管截面杆件支杆元件的总宽度, 与连接平面成 90 度测量, 单位英寸 ( mm)

D = 圆形管截面杆件主要构件的外径,单位英寸( mm)

D b =圆形管截面杆件支杆构件的外径,单位英寸( mm)

e =桁架连接中的背离,与支杆正向的相反,单位英寸( mm)

F y=管截面杆件主要构件材料的特定最低产量压强 单位 kis/ 平方英寸 ( MPa)

F yb =管截面杆件分组构件材料的特定最低产量压强 单位 kis/平方英寸 ( MPa)

F u=管截面杆件材料的特定最小抗拉强度,单位 kis/ 平方英寸( MPa)

g= 在有间隙的 K 型连接中,支杆构件的坡脚距离,不考虑焊接,单位英寸( mm)

H= 矩形管截面杆件主要构件的总高度,单位英寸( mm )

H b =矩形管截面杆件支杆构件的总高度,单位英寸( mm)

t =管截面杆件构件的设计壁厚,单位英寸( mm )

tb =管截面杆件支杆构件的设计壁厚,单位英寸( mm)

=宽度比率; 支杆直径和弦杆直径的比率=圆形管截面杆件的 Db/D ;总的支杆宽


度与弦杆宽度的比率 =矩形管截面杆件的 Bb/B

= 有效宽度比率; K 连接两个支杆构件被分成 8 份的弦杆宽周长的总和

=弦杆长细比; 直径的一半与墙厚度的比率=圆形管截面杆件的 D/2t ;宽度一半


与强厚度的比率=矩形钢的 B/2t

= 负荷长度参数,仅适用于矩形管截面杆件;与连接在同一平面的支杆长度与弦
杆宽度的比率= N/B ,其中

=支杆与弦杆锐角(度)

=间隙比率;在有间隙的 K 型连接的间隙与弦杆宽度的比率=矩形管截面杆件
的 g/B
2 圆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由于弦构件力与局部支杆连接力的交互压力会通过弦杆压力的相互作用参数 Qf. 合成一


体。

当弦杆承受拉力时,

Q f= 1

当弦杆受压时,

其中, U 是由得出的实用比且

Pr = 弦杆所需轴向力,单位 kis/平方英寸( N),对于 K 型连接, Pr 由相对较低压力的


接缝决定的。

Mr =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 kip-in. ( N-mm )

2 2
A g = 弦杆的毛面积, in. ( mm )

Fc = 可用压力, ksi (MPa)

S =弦杆弹性部分系数, in.3 ( mm3 )

根据第 B3.3 (荷载抗力设计)的设计

Pr = Pu = 弦杆所需轴向力,用荷载抗力设计载荷组合, kips (N )

Mr = Mu =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用荷载抗力设计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Fc = Fy , kips ( MPa )

根据第 B3.4 (容许应力计算)的设计:

Pr = Pa =弦杆所需轴向力,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s, ( N)

Mr = Ma =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Fc = 0.6 Fy , ksi ( MPa)

2a 应用范围

当接配置中有如下使用界限时,此标准才实用:

(1)接缝背离: -0.55D < e < 0.25D ,其中, D 是弦杆的直径, e 是正相反的支杆

(2)支杆角度: > 30 °
(3)弦杆壁长细比:在 T 型、 Y 型和 K 型连接中,直径与壁厚的比率小于或等于 50;
四通连接中小于等于 40

(4)张力支杆壁长细比:直径与壁厚小于等于 50 的比率

(5)压力支杆壁长细比:直径与壁厚小于等于 0.05E/Fy 的比率

(6)宽度比率 : 一般而言是 0.2 < Db/D < 1.0 ,有缝隙的 K 连接是 0.4 < Db/D < 1.0

(7)如果缝隙连接: g 大于等于支杆壁厚度总和时,

(8)如果有重叠连接时: 25% < Ov < 100% ,其中, Ov = ( q/p) x 100%. P 是弦杆上


重叠的支杆伸出长度; a 是在两支杆下, 沿着弦杆连接面的重叠长度。 对于重叠连
接,稍大的(或者等于直径,更厚的)支杆是直接连接到弦杆上的连通构件。

(9)重叠连接的支杆厚度比率:重叠支杆的厚度小于或等于被重叠的支杆厚度

(10)强度:弦杆和支杆 Fy < 52 ksi ( 360 MPa)

(11)展延性: Fy / Fu < 0.8

2b 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轴向载荷的支杆

对于 T 型和 Y 型连接,根据弦杆软化和剪切屈服(冲压)的极限状态,支杆 的
设计强度或是支杆的许可强度和 应该得到较低的值。

( a)对于在 T 型和 Y 型连接中,弦杆软化的极限状态

( b)对于剪切屈服(冲压)的极限状态,

当 时, ( ASD )
,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查。

( c)对于在四通连接中,弦杆软化的极限状态,
2c. 在 K 型连接中轴向载荷的支杆

K 型连接中,根据缝隙和重叠连接的极限状态中的弦杆软化以及重叠连接的剪切屈服
(冲压)极限状态,支杆、 和许可强度或是支杆的许可强度和 应该得
到较低的值。

( a)弦杆软化的极限状态

对于受压支杆:

其中, Db 仅指受压支杆,且

在缝隙连接中, g(沿着弦杆顶忽视焊接尺寸测量)是正的。在重叠连接中, g 是负的


且等于 q。

对于拉力支杆,

( b)在缝隙 K 型连接中剪切屈服(冲压)的极限状态

3 矩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由于弦杆构件力和局部支杆连接力的相互作用可通过弦杆压力作用参数 Qf 合成一体。

当弦杆承受拉力时, Qf =1

Qf= 1.3 -0.4C// ( 3 < 1( K2-10 )

当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有压力的弦杆

当在缝隙 K 型连接中有压力的弦杆,
其中, U 是由给出的实比。

且,

Pr = 弦杆所需轴向强度, kips ( N)。对于空隙 K 型连接, Pr 由在接缝同一侧的高受


压应力决定。

Mr =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 kip-in. ( N-mm )


2 2
A g = 弦杆毛面积, in. ( mm )

F c = 可用压力, kis/平方英寸( MPa)


3 3
S =弦杆弹性部分系数, in. ( mm )

根据第 B3.3(荷载抗力设计法)的设计

Pr = Pu = 弦杆所需轴向力,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s ( N)

Mr = Mu =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in. (N-mm )

Fc =Fy , kis/平方英寸( MPa)

根据第 B3.4(容许应力计算)的设计:

Pr = Pa =弦杆所需轴向力,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s, ( N)

Mr = Ma =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Fc = 0.6Fy , kis/ 平方英寸, ( MPa)

3a 应用范围

当连接配置中有如下界限时,此标准才实用:

( 1)接缝背离: -0.55H < e < 0.25 H ,其中, H 是弦杆的深度, e 是正相反的支杆

( 2)支杆角度: > 30 °

( 3)弦杆壁长细比:总壁宽度与厚的比率小于或等于 35 的缝隙 K 型 Y 型和四通连


接;小于等于 30 的缝隙 k 型连接

( 4)张力支杆壁长细比:总壁宽与壁厚小于等于 35 的比率

( 5)压力支杆壁长细比 : 在缝隙 K 型、 T 型、Y 型和四通连接中, 总壁宽与厚小于等


于 1.25( E/Fyb ) 0.5 且小于 35;或在重叠 K 型连接中小于或等于 1.1 ( E/Fyb )
0.5

( 6)宽度比率 : 在 T 型、 Y 型、四通和重叠 K 型连接中,支杆总壁宽与弦杆总壁宽


大或等于 0.25;在缝隙 K 连接中,大于等于 0.35

( 7)纵横比: 0.5 <高与宽的比率 < 2.0

( 8)重叠: 25% < Ov < 100% ,其中 Ov = (q/p) x 100% , p 是弦杆上重叠的支杆伸


出长度; a 是在两支杆下,沿着弦杆连接面的重叠长度。对于重叠连接,稍大的
(或者等于直径,更厚的)支杆是直接连接到弦杆上的连通构件。

( 9)重叠连接的支杆宽比率:重叠支杆的宽与重叠支杆宽的比率大于或等于 0.75

( 10)重叠连接中支杆厚比率:重叠支杆厚小于或等于被重叠的支杆厚度

( 11)强度:弦杆和支杆 Fy < 52kis/ 平方英寸( 360 MPa )

( 12)展延性: Fy / Fu < 0.8

( 13)其它运用极限参看具体标准

3b 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轴向载荷的支杆

对于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根据弦杆壁软化、剪切屈服(冲压) 、侧墙强度和取决与
不平衡负荷分配的局部屈服极限状态,支杆 的设计强度或是支杆的许可强度和
应该得到最低的值。此外,在 K 部分 2.3a 中的极限, 应该不小于 0.25。

(a)弦杆软化的极限状态

当 > 0.85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测。

(b)对于剪切屈服(冲压)的极限状态,

在算式 K2-14 中,有效外冲压直径 不应超过 。

当 或 且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测。

( c)对于侧壁力的极限状态,支杆承受拉力时的可用强度应该看成侧壁局部屈服的可
用强度。对于侧壁的极限状态,支杆受受压时的可用强度应该比侧壁局部屈服和侧壁局
部极限低。 在四通连接中有一个小于 90 度的支杆时, 要根据第 G5 部分做一个附加的弦
杆剪切破坏侧壁检测。
当弦杆构件和支杆构件的宽度一样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测( )。

(i )对于局部屈服极限状态,

其中,

k = 管截面杆件的外圆角光子半径,如果未知,可做 1.5t,英寸( mm)

N = 弦杆支承长度,与管截面杆件主要构件主线轴平行, ,英寸( mm)

(ii )侧墙局部折曲的极限状态,在 T 型和 Y 型连接中

(iii )侧墙局部折曲的极限状态,在四通连接中

(d)取决于不均衡负荷分配的局部屈服极限状态:

其中

当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查。

3c. 在 K 型连接中轴向载荷的支杆

对于缝隙 K 型连接,根据弦杆壁软化、剪切屈服(冲压) 、剪切屈服和取决与不平衡负荷分


配的局部屈服极限状态,支杆设计强度, 或是支杆的许可强度和 应该得
到最低的值。此外,在 K 部分 2.3a 中的极限,以下各极限必须应用:

(4) g 大于等于支杆壁厚度总和

(5)较小 Bb 大于 支杆壁厚 0.63 倍

(a)弦杆软化的极限状态
(b)对于剪切屈服(冲压)的极限状态

上式中,有效外冲压参数 不应超过 。

只有当 Bb < ( B - 2t )或者支杆不是正方形时,此极限状态方须检查。

(c)在缝隙中弦杆剪切屈服的极限状态,有效强度应该根据地 G5 部分检测。此极限状态
仅在弦杆不是正方形时检测。

(d)取决于不均衡负荷分配的局部屈服极限状态

其中

此极限状态仅在弦杆不是正方形或 B/t < 15 时需检测。

3d. 重叠 K 型连接中,有轴向负荷的支杆

对于重叠 K 型连接,支杆设计强度 或是支杆的许可强度 由取决与不平衡负荷


分配的局部屈服极限状态决定。

对于重叠支杆,关于重叠支杆测量的重叠 25% < Ov < 50%

对于重叠支杆,关于重叠支杆测量的重叠 50% < Ov < 80%

对于重叠支杆,关于重叠支杆测量的重叠 80% < Ov < 100%

其中

beoi 是支杆面焊接到弦杆上的有效宽度
beov 是支杆面焊接到重叠支架上的有效宽度

B bi =重叠支杆的总支杆宽,单位英寸( mm)

B bj = 被重叠支杆的总支杆宽,单位英寸( mm)

Fybi =重叠支杆材料的给定的最低屈服应力, kis/平方英寸( MPa) kis/平方英寸( MPa )

Fybj =被重叠支杆材料的给定的最低屈服应力, kis/ 平方英寸( MPa)kis/ 平方英寸( MPa)

H bi = 重叠支杆的总深,单位英寸( mm)

t bi =重叠支杆的厚,单位英寸( mm)

t bi =被重叠支杆的厚,单位英寸( mm)

在被重叠支杆中, Pn 不应该超过重叠支杆的 Pn,可用于算式 K2-24 、K2-25 或者 K2-26 ,乘


以系数( Abj Fybj/Abi Fybi )。

其中

A bi = 重叠支杆的剖面区域

A bj =被重叠支杆的剖面区域

3e. 焊接到支杆

由于在管截面杆件-管截面杆件连接中, 管截面杆件壁相对弹性差异和沿着焊接路线负荷转
移会不均匀,这些配比这些焊接时都会考虑。通过限制矩形管截面杆件的坡口焊缝和角
焊缝的总有效焊接长度, Le 值,可满足以上条件。

(a)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当 < 50 度时,

线性内插会用来决定在 50 度和 60 度之间 的值 Le

( b)在缝隙 K 型连接中,在各支杆周围,当 时,
当 时,

线性内插会用来决定在 50 度和 60 度之间 的值 Le

一些其它的规范也可代替上述从算式 K2-29 到 K2-32 规范 .

K3. 管截面杆件到管截面杆件的力矩连接

管截面杆件-管截面杆件连接定义: 包括一个或多个支杆构件的连接, 此连接直接焊接在一


个通过连接的连续弦杆上,通过挠矩的支杆或支杆负荷。连接将被分类。

(a)当 T 型连接中, 有一个支杆与弦杆垂直时, 当 Y 型连接时, 有一个支杆与弦杆不平衡。

(b)在四通连接中,在弦杆的各端(反方向)有一个支杆。

以此规格为目的,弦杆构件的中线和弦杆构件应在同一平面。

1. 参数定义

B =矩形管截面杆件主要构件的总宽,与连接平面成 90 度测量,单位英寸( mm)

Bb = 矩形管截面杆件支杆构件的总宽度,与连接平面成 90 度测量,单位英寸( mm)

D =圆形管截面杆件主要构件的外径,单位英寸( mm)

D b =圆形管截面杆件支杆构件的外径,单位英寸( mm)

Fy =管截面杆件主要构件材料的特定最低产量压强 单位 kis/平方英寸( MPa)

Fyb =管截面杆件分组构件材料的特定最低产量压强 单位 kis/平方英寸( MPa)

Fu =管截面杆件构件极限强度,单位 kis/平方英寸( MPa)

H =矩形管截面杆件主要构件的总高度,单位英寸( mm)

H b =矩形管截面杆件支杆构件的总高度,单位英寸( mm)

t =管截面杆件构件的设计壁厚单位英寸( mm)

t b=管截面杆件支杆构件的设计壁厚单位英寸( mm)

β=宽度比率; 支杆直径和弦杆直径的比率=圆形管截面杆件的 D b/D ;总的支杆宽度与弦杆


宽度的比率=矩形管截面杆件的 B b/B
γ =弦杆长细比比例;直径的一半与墙厚度的比率=圆形管截面杆件的 D/2t ;宽度一半与强
厚度的比率=矩形钢的 B/2t

η= 负荷长度参数, 仅适用于矩形管截面杆件; 与连接在同一平面的支杆长度与弦杆宽度的


比率= N/B ,其中 N = H b/sinθ

θ =支杆与弦杆锐角(度)

2 圆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由于弦杆构件力与局部支杆连接力的交互压力会通过弦杆压力的相互作用参数 Qf.合成
一体

当弦杆承受拉力时, Qf=1

当弦杆受压时,

其中 U 是由 U =|Pr/A gFc + Mr/SFc| ( K3-2 )得出的实用比

Pr = 弦杆所需轴向力,单位 kips ( N),

M r =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 kip-in. ( N-mm )


2 2
A g = 弦杆的毛面积, in. ( mm )

Fc =可用压力, kis/平方英寸( MPa )

S =弦杆弹性部分系数, in.3 ( mm3)

根据第 B3.3(荷载抗力设计法)的设计

Pr = P u =弦杆所需轴向力,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s ( N)

Fc =F y, kis/ 平方英寸( MPa )

M r = M u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Fc = F y, kis/ 平方英寸( MPa)

根据第 B3.4(容许应力计算)的设计:

Pr = P a =弦杆所需轴向力,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s, ( N)

Mr = Ma =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Fc = 0.6 F y, kis/ 平方英寸( MPa)


2a. 应用范围

当接配置中有如下使用界限时,此标准才实用:

(1)支杆角度: > 30 °

(2)弦杆壁长细比:在 T 型 Y 型和 K 型连接中,直径与壁厚的比率小于或等于 50;四通


连接中小于等于 40

(3)张力支杆壁长细比:直径与壁厚小于等于 50 的比率

(4)压力支杆壁长细比:直径与壁厚小于等于 0.05E/Fy 的比率

(5)宽度比率: 0.2 < Db/D < 1.0

(6)强度:弦杆和支杆 Fy < 52kis/ 平方英寸( 360 MPa)

(7)展延性: Fy / Fu < 0.8

2b. 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在面内挠矩的支杆

根据弦杆软化和剪切屈服(冲压)的极限状态,设计强度 及可强度 应
该得到较低的值

(a)弦杆软化的极限状态

(b)对于剪切屈服(冲压)的极限状态,

当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查

2c. 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在面外挠矩的支杆

根据弦杆软化和剪切屈服 (冲压) 极限状态, 设计强度 和许可强度应该得最较低的值。

(a)弦杆软化的极限状态
(b)剪切屈服(冲压)的极限状态

当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测。

2d. 在 T 型、 Y 型和四通连接中,有力矩与轴向力的支杆

关于支杆轴负荷、 面内力矩支杆。 面外力矩支杆或这些负荷效果的任意组合应满足下列要求

根据 B3.3 部分(荷载抗力设计法)的设计

Pr = Pu = 弦杆所需轴向力,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s ( N)

= 由 K2.2b 部分所得的设计强度

M r-ip =由支杆面内抗弯强度所得,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 由 K3.2b 部分所得的设计强度

M r-op =由支杆面外抗弯强度所得,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由 K3.2c 部分所得的设计强度

根据第 B3.4(容许应力计算)的设计 :

其中

Pr = Pa =支杆所需轴向力,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s , ( N)

= 由 K2.2b 所得许可强度

M r-ip =由支杆面内抗弯强度所得,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由 K3.2b 部分所得的许可强度

M r-op =由支杆面外抗弯强度所得,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由 K3.2c 部分所得的许可强度
3. 矩形管截面杆件的标准

由于弦杆构件力和局部支杆连接力的相互作用可通过弦杆压力作用参数 Qf 合成一体。

当弦杆承受拉力时,

当弦杆受压时,

其中 U 是由算式

得出的实用比

Pr = 弦杆所需轴向力,单位 kips ( N)

M r =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 kip-in. ( N-mm )

A g = 弦杆的毛面积,平方英寸 ( mm2 )

Fc =可用压力, kis/平方英寸( MPa )

S =弦杆弹性部分系数,立方英寸 (mm3 )

根据第 B3.3(荷载抗力设计法)的设计

Pr = Pu = 弦杆所需轴向力,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s ( N)

Mr = Mu =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Fc = Fy , kis/平方英寸, ( MPa)

根据第 B3.4(容许应力计算)的设计 :

Pr = Pa =弦杆所需轴向力,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s , ( N)

Mr = Ma = 弦杆所需抗弯强度,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Fc = 0.6 Fy , kis/ 平方英寸( MPa)

3a. 应用范围

当接配置中有如下使用界限时,此标准才实用:
(1)支杆角接近 90c

(2)弦杆壁长细比:总壁宽度与厚的比率小于或等于 35

(3)张力支杆壁长细比:总壁宽与壁厚小于等于 35 的比率

(4)压力支杆壁长细比:总壁宽与厚小于等于 1.25( E/Fyb ) 0.5 且小于 35

(5)宽度比率 : 支杆总壁宽与弦杆总壁宽大于或等于 0.25

(6)纵横比: 0.5 <高与宽的比率 < 2.0

(7)强度:弦杆和支杆 Fy < 52kis/ 平方英寸( 360 MPa)

(8)展延性: Fy / Fu < 0.8

(9)其它运用极限参看具体标准

3bT 型和四通连接中,面内挠矩的支杆

根据弦杆软化、 侧壁的局部屈服和取决于不均衡负荷分配的局部屈服极限状态, 设计强度 fM


及许可强度 Mn/Q. 应该得最较低的值。

(a)弦杆软化的极限状态

当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测。

(b)侧壁局部屈服的极限状态

其中

T 型连接中, Fy* = Fy

四通连接中, Fy* = 0.8Fy

当 < 0.85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测。

(c)取决于不均衡负荷分配的局部屈服极限状态其中

其中,
3 3
Zb =弯曲轴线的支杆塑性截面模量, in. ( mm )

当 < 0.85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测。

3c. 在 T 型和四通连接中,面外挠矩支杆

根据弦杆壁软化、 侧壁局部屈服、 取决于不均衡负荷分配的局部屈服和弦杆歪曲损坏的极限


状态,设计强度 fMn 及许可强度 Mn/Q. 应该得最较低的值。

(a)弦杆软化的极限状态

当 > 0.85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测。

(b)侧壁局部屈服的极限状态,

其中

T 型连接中, Fy* = Fy

四通连接中, Fy* = 0.8Fy

当 < 0.85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测。

(c)取决于不均衡负荷分配的局部屈服极限状态,

其中

Zb = 弯曲轴线的支杆塑性截面模量,平方英寸 ( mm3)

当 < 0.85 时,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测。

(d)弦杆歪曲损坏的极限状态

T 型连接中,如果弦杆歪曲损坏被其它方式阻止,此极限状态不必检测。
3d. 在 T 型和四通连接中,结合挠矩和轴向力的支杆

依据支杆轴向载荷、 支杆面内挠矩、 支杆面外挠矩或者这些荷载效应的任意组合的连接, 应


该满足以下条件

根据 B3.3 部分的设计(荷载抗力设计法)

其中

Pr = Pu = 弦杆所需轴向力,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s ( N)

= 由 K2.3b 部分所得的设计强度

Mr-ip = 由支杆面内抗弯强度所得,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 由 K3.3b 部分所得的设计强度

Mr-op = 由支杆面外抗弯强度所得,用荷载抗力设计法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由 K3.3c 部分所得的设计强度

根据第 B3.4(容许应力计算)的设计

其中

Pr = Pa =支杆所需轴向力,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s , ( N)

=从 K2.3b 部分得出的许可强度

Mr-ip =由支杆面内抗弯强度所得,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由 K3.2b 部分所得的许可强度

Mr-op = 由支杆面外抗弯强度所得,用容许应力计算载荷组合, kip-in. ( N-mm )

=由 K3.3c 部分所得的许可强度
第L章

适用性设计

本章阐述了适用性设计的要求。

本章由下列部分组成:

L1. 总则

L2. 拱形

L3. 挠度

L4. 偏移

L5. 振动

L6. 风生运动

L7. 膨胀及收缩

L8. 连接滑移

L1. 总则

适用性是指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建筑物功能 -— 外观、可维护性、耐久力、

以及居住者舒适感的状态。参考结构的预期函数以选择适用性(比如最大挠度及加速

度)结构状态的限值。使用适当载荷组合估计适用性的指定适用性极限状态。

用户注意事项: 适用性极限状态、 操作载荷,以及适用性要求的适当载荷组合的附加

说明请参见 ASCE 7 附录 B 以及其注释。 本章适用性的性能要求与上面那些要求一致。

这里规定的操作载荷是指作用于结构上任一点的情况。 也就是说, 适当载荷组合一般

要小于 ASCE 7 第 2.4 部分给出的 LRFD 载荷组合。

L2. 拱形

使用拱形以使结构达到合适的位置和区域。构造图应指定拱形的大小、方向、位置。

用户注意事项 :建筑和桥梁钢结构应用标准法规提供有推荐拱形。

L3. 挠度

适当操作载荷组合的结构件和结构系统的挠度不应削弱结构的适用性。

用户注意事项: 需要考虑的情况有:地面的水平、结构件的对准、建筑完成的完整
性、以及其它影响结构正常使用和功能的因素。由于组合构件混凝土的收缩和蔓延,

需考虑额外挠度。

L4. 偏移

应在操作载荷下估计结构的偏移以供应结构适用性所需,包括内隔板和外包层。强度

载荷组合下的偏移不能导致邻近结构碰撞, 也不能超过适用建筑规范规定的偏移限值。

L5. 振动

要考虑居住者舒适性及结构性能下的振动影响。需要考虑的振动源包括步行载荷、振

动性机器及其它结构确定的因素。

L6. 风生运动

要考虑风生运动对居住者舒适性的影响。

L7. 膨胀及收缩

要考虑建筑物热胀冷缩的影响。毁坏建筑物包层会引起水渗透,进而导致侵蚀。

L8. 连接滑移

设计内应包含连接滑移的作用,因为螺栓连接滑移会导致变形,从而影响结构的适用

性。如果可以, 连接的设计应避免滑移。 摩擦型连接的设计请参见第 J3.8 和 J3.9 部分。

用户注意事项: 要知道连接滑移更多的信息, 请参见 RCSC— 使用 ASTM A325 或

A490 螺栓结构缝的规定。
第M 章

建造、装配及质量控制

本章阐述了施工图、建造、施工涂漆、装配及质量控制的要求。

本章的组成如下 :

M1. 施工图与装配图

M2. 建造

M3. 施工涂漆

M4. 装配

M5. 质量控制

M1. 施工图与装配图

施工图要在建造之前准备好,并要给出结构零件建造的必要信息,包括焊缝及螺栓的

位置、类型及大小。装配图要在装配之前准备好,并要给出结构装配的必要信息。施

工图与装配图要区分清施工与装配的焊缝及螺栓,也要辨认清楚预张力和摩擦型高强

螺栓连接。施工图与装配图的制定需考虑建造及装配的速度与经济状况。

M2. 建造

1. 翘曲、弯曲及平直度

可以通过在局部应用加热或机械方法来设置或矫正翘曲、弯曲及平直度。使用核准方

法测定加热区域的温度, A514/A514M 和 A852/A852M 钢的温度不能超过 1, 100 °


F

( 593 °
C) ,其它钢的温度不能超过 1, 200 °
F ( 649 °
C) 。

2. 热切割

3
除了自由边热切割需要符合预计静拉伸应力、 并需避免大于 /16 in. ( 5 mm ) 深的圆

底凿以及夏比 V 型槽口以外,其它热切割刀口需符合美国焊接标准( AWS D1.1)中

第 5.15.1.2, 5.15.4.3 和 5.15.4.4 部分的要求。

除了梁的顶层及焊接检查孔的内隅角以外,其它内隅角需符合 AWS D1.1 第 A5.16 部

分的要求。如果另外需要指定弧面,那么合同文件上必须要写明这一点。

梁的顶层及焊接检查孔需符合第 J1 .6 部分的几何要求。 状态良好的镀锌梁的顶层及焊

接检查孔应该放在地上。根据 ASME B46.1 表面特征(表面粗糙度、波纹度和扭转度)


的说明,轮缘厚度的形状不能超过 2 in. (50 mm),上部热切割面粗糙度不能超过表

面粗糙系数 2000 (xin. ( 50 ( xm)。如果检查孔的弯曲部分的热切割为轮缘厚度超

过 2 in. ( 50 mm)的 ASTM A6/A6M 热轧形状 ,且焊接组合形状由超过 2 in. ( 50 mm)

厚度的材料制成,那么在热切割之前,梁的顶层及焊接检查孔需要进行温度至少为

150 °
F( 66 °
C )的预先加热。轮缘厚度超过 2 in. (50 mm)的 ASTM A6/A6M 热轧形

状的检查孔的热切割表面 ,以及超过 2 in. ( 50 mm)厚度的材料制成的组合形状的

热切割表面, 都应该放在地上, 并按照 ASTM E709 ,使用磁性粒子检查其是否有裂缝。

不允许有裂缝存在,无论尺寸大小或所处位置。

用户注意事项: AWS 气割表面光洁度指导( AWS C4.1 -77)中的例 3 可以作为估计

不超过 2 in. ( 50 mm)厚度的边缘的上部表面光洁度是否合适的指导。

3. 边缘刨平

除非合同文件特别要求,或焊接规定需要接边加工,否则金属板或外形的切边或热切

割边缘不需要刨平和抛光。

4. 焊接结构

焊接技术、作工、外观及焊接质量,以及更正非一致性施工的方法应根据 AWS D1.1 ,


除了第 J2 部分的修订。

5. 螺栓安装

在装配的时候,螺栓构件的零件要扣牢、拴接或紧紧连接在一起。装配时使用穿孔器

穿螺栓孔,不能扭曲金属或扩大螺栓孔。孔如果一点也不匹配会导致返工。

螺栓孔需符合使用 ASTM A325 或 A490 螺栓结构缝第 3.3 部分的规定,但是,热切割

孔要求其表面光洁度轮廓不超过 ASME B46.1. 规定的 1, 000 ( xin. ( 25 ( xm ),弧


1
口凿的深度不超过 /16 in. ( 2 mm)。

接合处可以完全插入指形垫片,垫片在接合处内的总厚度最大为 1/4 in. ( 6 mm),连

接设计无需改变强度(圆形基础上) 。这些垫片的方向不受应用荷载方向的影响。

高强度螺栓的使用应符合 RCSC-- 使用 ASTM A325 或 A490 螺栓结构缝第 J3 部分的规

定, 除了第 J3 部分的修订。

6. 压力接合

依靠接触支承作为接头强度的一部分,它应该有通过铣削、锯切或其它合适方法制成
的单个建造件的支承面。

7. 尺寸公差

尺寸公差要依照建筑和桥梁钢结构应用标准法规。

8. 柱基和底座的磨光

柱基和底座应按照下列要求磨光:

(1) 如果要获得符合要求的接触支承, 那么厚度为 2 in. ( 50 mm)或更薄的钢承重板无

需铣削。厚度大于 2 in. (50 mm)但不超过 4 in. ( 100 mm )的钢承重板可以通过

挤压矫直,如果挤压不合适,可以铣削支承面 (除了本部分 2,3小段的说明) ,以

获得符合要求的接触支承。 钢承重板厚度超过 4 in. (100 mm)应该铣削支承面 (除

了本部分 2, 3小段的说明) 。

(2) 承重板及柱基底面使用水泥浆填塞以保证支承与地基全面接触,不需要铣削。

(3) 当支柱与承重板之间采用接头全焊透坡口焊时,承重板及柱基顶面不必进行铣削。

9. 地脚螺栓孔

按照第 M2.2 部分的规定,地脚螺栓孔应能进行热切割。

10. 排水孔

当水集中在管截面杆件(管截面( HSS))或箱形构件内时,构件在建筑或维修时都要

密封。底座应有排水孔,或通过其他适当方法保护。

11. 镀锌构件的要求

设计、选派及制造镀锌的构件和零件时,应使酸性液体和锌流动排水,以防止封闭式
零件的压力成形。
用户注意事项: 制造后的热镀锌产品设计应参见美国电镀工协会 A gA ,ASTM A123 ,

A153 , A384 以及 A780 ,以获得镀锌构件的样式及详细设计的有用信息。

M3. 施工涂漆

1. 总要求

施工涂漆及表面处理应符合 AISC 建筑和桥梁钢结构应用标准法规的规定。 除非合同


文件特别要求,一般无需进行施工涂漆。

2. 难以接近的表面

如果设计文件需要,那么除了施工装配后的接触表面和难以接近的表面,其它均需在
装配之前清洁及上漆。

3. 接触表面

承压型连接可以上漆。摩擦型连接的接触面要求应符合 RCSC— 使用 ASTM A325 或

A490 螺栓结构缝第 3.2.2( b)部分的规定。

4. 加工面

机械修整面要用防锈层防止腐蚀,装配之前,取掉不取掉防锈层都可以。

5. 邻近施工焊接的表面

除非设计文件另有说明,任何现场焊接场所 2 in. (50 mm ) 厚度以内的表面,最好

不要使用焊接时会妨碍合适焊接或产生难闻气味的材料。

M4. 装配

1. 柱基校直

柱基应水平,并能够通过混凝土或砖石建筑上的支撑点矫正仰角。

2. 支撑

钢骨架建筑的构架应该按照 AISC 建筑和桥梁钢结构应用标准法规的详细规定建高及

适当垂直。

按照建筑和桥梁钢结构应用标准法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提供荷载给包括设备

及操作在内的承重结构,都应提供临时支撑。为安全起见,这些支撑应放在适当的位

置。

3. 对准

合适对准邻近影响结构部分之后,不需要持久的螺栓连接或焊接。
4. 柱压力接合和底座的密接

如果接触支承连不超过 1/16 in. ( 2 mm)的间隙都没有,那么不管使用何种接合方法

(接头部分焊透坡口焊或拴接) ,都是可以的。 如果间隙超过 1/16 in. ( 2 mm)但小于


1
/4 in. ( 6 mm), 而且工程调查显示并没有足够的接触区域,那么使用非锥形钢垫片

填满缝隙。不管是什么级别的主要材料,都只能使用软刚垫片。 .

5. 现场焊接

如果有必要,现场焊接的接缝处的邻近表面要使用钢丝刷喷漆,以保证焊接质量。

现场焊接嵌入件以使安装的嵌入件可以接触到混凝土,但是要避免会使嵌入件产生过

大热膨胀的方法,因为这样会导致混凝土散裂或对埋入锚产生过大的压力。

6. 现场涂漆

补漆、清洁以及现场涂漆的职责应按照当地公认惯例分派,而且该分派应在设计合同

内明确列出。 .

7. 现场装配

在装配的时候,螺栓的固定或焊接都要牢固,以承受静止、风以及建筑荷载。

M5. 质量控制

制造者应提供可以确保施工按照规定进行的必要的质量控制程序。除了制造者的质量

控制体系以外,买方资质检查员会一直检查材料和作工。如需买方代表检查,应该在

设计文件中写出来。

1. 合作

目前为止,买方代表的检查都在制造者的工厂内。制造者应与检查员协作,允许其对

施工完成的任何地方进行验收检查。买方检查员应预先计划工作,以使建造者工作的

中断减少到最小。

2. 返工

不符合该规定的材料或作工,在施工进程的任何时间都可能会被要求返工。
检查机构应将提供给买方的所有报告副本发给制造者。

3. 焊接检查

焊接检查应按照 AWS D1.1 ,除了第 J2 部分修订以外的规定进行。

如果 AWS 的授证焊接检查员需要进行目视检查,那么应该在设计合同内详细说明。

如果需要进行非破坏性试验,那么验收的过程、程度及标准都要在设计文件内详细说

明。

4. 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的检查

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的检查应按照使用 ASTM A325 或 A490 螺栓结构缝的规定。

5. 钢的鉴定

制造者应能通过书面程序或实际实践论证一种材料鉴定方法,至少通过装备操作可以

看到每个运送件的主要结构部件。
附录 1

非弹性分析及设计

本附录增加的规定包含有非弹性分析的设计。

本附录由下列部分组成:

1.1. 总则

1.2. 原料

1.3. 弯矩再分配

1.4. 局部压屈

1.5. 稳定性与二阶效应

1.6. 支柱与其它受压构件

1.7. 梁与其它挠曲杆件

1.8. 复合受力构件

1.9. 连接

1.1. 总则

根据第 B3.3 部分( LRFD )的规定,允许非弹性分析的设计。但是,按照第 B3.3 部分

( ASD )除了第 1.3 部分的规定,不允许非弹性分析的设计。

1.2. 原料

塑胶铰链作用下的构件的最小指定屈服应力不超过 65 ksi ( 450 MPa)。

1.3. 弯矩再分配

假如最大正力矩增加了平均负力矩的十分之一, 按照第 B4 部分的定义并满足第 1.7 部

分自由长度的要求,主梁和次梁组成紧密结构并包含复合构件在内,都在支撑点按照

负力矩十分之九成比例,这是由弹性分析所计算的重力荷载产生的。按照本附录 .1.8

第 1.4 部分,悬臂上的荷载产生的力矩以及设计不允许该缩减量。

如果刚性构成主梁或次梁的支柱能够抵抗负力矩,而且 LRFD 的轴向力不超过

, ASD 的轴向力不超过 那么可以用十分之一的

缩减量来使轴向力和轴的挠曲成比例。

式中
2 2
A g = 构件的毛截面积,单位为 in. ( mm )。

F y =受压翼缘指定的最小屈服应力,单位为 ksi ( MPa)

= 承压阻力因素 = 0.90

= 承压安全因素 = 1.67

1.4. 局部压屈

联合弯曲及轴挤压中,属于塑胶铰链的构件翼缘及腹板,其宽厚比应该小于或等于表

B4.1 规定的限幅 λp,或按照如下所修正的:

( a) 对于联合弯曲及挤压中,双对称宽凸缘构件及矩形管截面杆件的棱角

(i) 当 时

( ii )当 时,

式中

E = 钢弹性系数 = 29, 000 ksi (200 000 MPa )

Fy = 使用钢类型所指定的最小屈服应力, ksi ( MPa)

h =同第 B4.2 部分定义, in. ( mm)

Pu = 承压需要轴向强度, kips ( N)

Py = 构件抗屈强度, kips (N )

tw = 腹板厚度, in. ( mm)

φb = 屈曲阻力因素 = 0.90

( b) 对于弯曲或挤压下的矩形盒、 均匀厚度的中空结构部分的边缘、 翼缘盖板、 以

及扣件或焊接处的横隔板

式中

b = 同第 B4.2 部分定义, in. ( mm)

t = 同第 B4.2 部分定义, in. ( mm)

对于挠曲圆形中空部件

D/t < 0.045E/F y ( A-1-4 )


式中

D = 圆形管截面( HSS)构件的外径, in. ( mm)

1.5. 稳定性与二阶效应

不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的连续梁以及那些不影响构架结构侧部稳定性的梁,可以在一阶

非弹性分析或成形机械分析的基础上设计。

如果考虑稳定性与二阶效应,刚性构架和力矩构架可以在一阶非弹性分析或机械分析

的基础上设计。

结构可能会以二阶非弹性分析为基础设计。对于梁 --柱、连接以及连接构件,考虑到

挠曲产生的刚度改变,所需强度应由二阶非弹性分析测定,其中在变形几何结构上要

满足平衡力。 .

1. 刚性构架

在以非弹性分析为基础设计的刚性构架中,刚性的设计应能在设计荷载下保持弹性。

柱及承压刚性需要的轴向强度不得超过 ( 0.85F yA g),

式中

= 0.90 ( LRFD )

2. 力矩构架

在以非弹性分析为基础设计的力矩构架中, 柱需要的轴向强度不得超过 φ
(c 0.75F y A g),

式中

= 0.90 ( LRFD )

1.6. 支柱与其它受压构件

除了第 1.5.及 1.5.2 部分设置的限度以外,以非弹性分析为基础设计的柱的需要轴向

强度不能超过设计强度 c Pn,按照第 E3 部分的规定测定。

如果柱的长细比 L/r ,不超过 ,可以使用非弹性分析设计。

式中

L = 构件的侧部自由长度, in. ( mm)

r = 调节回转半径, in. ( mm)

用户注意事项: 均匀的构件不会超过该极限值。
1.7. 梁与其它挠曲杆件

以非弹性分析为基础设计的梁的需要力矩强度, M u,不能超过设计强度 ,式中

如果构件如第 B4 部分详细说明以及 1.4 部分修订内容所述的一样紧凑,可以使用非弹性分

析设计。

邻近塑胶铰链位置的受压翼缘的侧部自由长度, L b,不得超过 L pd , 如下测定。

( a) 对于受压翼缘等于或大于腹板平面的抗拉翼缘的双对称及单对称工字形构件:

式中

M 1 = 梁的自由长度末端的较小力矩, kip-in. ( N-mm )

M 2 =梁的自由长度末端的较大力矩, kip-in. ( N-mm )

ry =短轴的回转半径, in. (mm)

当力矩导致反向曲线以及单曲率为负数时, ( M 1/ M 2)是正值。

( b) 对于实心矩形条以及对称箱形梁:

圆形或正方形横截面的构件或任何梁的短轴,都没有 L b 的限制。

1.8. 复合受力构件

当挠曲力及轴向力作用下的对称构件使用非弹性分析时,适用第 H1 部分的规定。

转矩及联合转矩、屈曲、剪切及 / 或轴向力作用下的构件,不得使用非弹性分析。

1.9. 连接

邻近连接构件塑胶铰链区域的连接设计要有足够的强度及展延性,以支撑需要荷载作

用下的力及变形。
附录 2

积水设计

本附录提供了测定屋顶系统是否有足够的强度及刚度以抵抗积水的方法。

本附录由下列部分组成:

2.1. 积水的简单设计

2.2. 积水的改良设计

2.1. 积水的简单设计

如果满足下面两个条件,就说明屋顶系统可以稳定积水,并且无需进一步检查: :

式中

L p =立柱方向的柱间距 (基本杆件的长度) , ft( m)

L s =立柱垂直方向的柱间距 (次级杆件的长度) , ft ( m)

S = 次级杆件的间距, ft ( m)
4 4
I p =基本杆件转动惯量, in. ( mm )
4 4
I s =次级杆件转动惯量, in. ( mm )
4 4
I d = 次级杆件支撑的钢甲板的转动惯量, in. / ft ( mm / m)

对于构架及钢龙骨的转动惯量 I s,在使用上面的等式时应该减少 15%。钢龙骨由基本

杆件直接支撑时即为次级杆件。
2.2. 积水的改良设计

当需要比第 2.1 部分所列测定更为精确的测定时, 可以使用如下所列规定。 基本杆件的

应力指数应为

次级杆件的应力指数应为

式中

f o = 复合荷载产生的压力 (D + R)

D = 名义静荷载

R = 除了积水原因,雨水或雪产生的名义荷载, ksi ( MPa)

对于由基本及次级杆件构成的屋顶结构, 复合刚度应该按照如下估计: 在表 A-2-1

的确定应力指数 U p 水平方向测定基本梁;水平移到次级梁的计算 Cs 值,然后向

下移到横坐标的刻度。 如果在后面标度读取的弹性常数比特定基本杆件确定的 Cp

值大的多, 那么基本及次级构架的复合刚度足够防止积水。 如果没有 C p 值大, 那

么就需要较硬的基本及次级梁,或两者的接合。

使用表 A-2-2 ,步骤几乎相同。


对于由一系列相等间距墙承重梁组成的屋顶构架,按照如下方法估计刚度。梁是由刚

性基本杆件支撑的次级杆件。 在这种情况下, 使用计算应力指数 U s 进入 A-2-2 表。 使

用代表 U s 值及曲率 C p = 0 的水平线的高度差测定 C s 的限值。

用户注意事项: 金属板产生的积水偏差一般是屋顶面板总积水偏差的一小部分, 所以

只能把转动惯量(正常范围时宽为每英寸(米) )限制到 0.000025l 4 in. 4/ft ( 3940l 4


4
mm /m)。

对于柱支撑的横跨梁之间的金属板组成的屋顶结构,刚度应按照如下方法估计。 使用

表 A-2-1 或 A-2-2 以及 Cs,弹性常数为屋顶甲板( S = 1.0) 的 1 ft ( 1 m)宽。


附录 3

疲劳设计

本附录适用于在频率及量级弹性应力范围内的高周期性荷载的构件及连接, 在该范围内可以

引起破裂及逐步损坏。本附录详细说明了疲劳极限状态。

本附录由下列部分组成:

3.1. 概要

3.2. 最大应力极限及应力范围的计算

3.3. 设计应力范围

3.4. 螺栓及螺纹部分

3.5. 特别制作和装配要求

3.1. 概要

本附录的规定适用于以操作荷载为基础的应力估计。由于未经修正的荷载产生的最大

允许应力为 0.66F y。

由于操作活载荷的应用或移动,应力范围定义为应力改变的量级。在应力反向的情况

下,应力范围应按最大反复拉伸和压力的数字总和,或在接近可能产生裂缝区域反方

向的最大抗剪应力的数字总和来计算。

在全焊透焊缝对接焊缝的情况下,按照 A-3-1 等式计算的最大设计应力范围仅应用于

符合 AWSD1.1 第 6.12.2 或 6.13.2 部分的验收要求的内部质量焊接。 .

如果活荷载应力比极限应力范围 F TH 小,那么不需要进行抗疲劳性估计,见表 A-3.1 。

如果活荷载施加的循环数小于 20,000,不需要进行抗疲劳性估计。

以本附录的规定测定的循环荷载抵抗力,适用于适当腐蚀保护的结构或仅用于适度腐

蚀性空气,比如正常大气条件。

以本附录的规定测定的循环荷载抵抗力,仅适用于温度不超过 300 °
F ( 150 °
C)的结

构。文档控制工程师应该提供包括焊接尺寸在内的全部资料,或明确说明计划循环寿

命、最大力矩范围、以及连接剪应力和反作用力。

3.2. 最大应力极限及应力范围的计算

在弹性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应力。应力不能因为几何不连续处的应力集中因素而增大。

对于轴向拉伸作用下的螺栓及螺杆,如需计算应力,要包括撬剔作用的影响。在与挠

度结合的轴向应力的情况下,每一类的最大应力极限是用于外加荷载并发排列的值。
对于有对称横截面的构件,扣件及焊接应按照构件的轴来对称排列,或者包含由偏心

率产生的总应力,应包含在应力范围计算之内。

对于轴向承载角,其连接焊接的重心在角形横截面及连接角中心线之间,偏心率的影

响可以忽略。如果连接焊接的重心不在该区域内,包括接缝偏心率产生的应力在内的

总应力,应包含在应力范围的计算之内。

3.3. 设计应力范围

操作荷载的应力范围不应超过如下估计的设计应力范围。

( a) 对于应力类别 A 、 B、 B'、 C、 D、 E 及 E'的设计应力范围 F SR , 应使用

等式 A-3-1 或 A-3-1M 测定。

式中

FSR =设计应力范围, ksi ( MPa)

Cf =表 A-3.1 中该类的常数

N =设计寿命中应力范围脉动数量

=每天的应力范围脉动数量 ×365 ×设计寿命年份

FTH = 极限疲劳应力范围,表 A-3.1 中的不确定设计寿命的最大应力范围, ksi

( MPa)

( b) 对于应力类别 F,设计应力范围 F SR 应由等式 A-3-2 或 A-3-2M 测定: .

( c)对于拉伸负荷金属板元件,由十字形、 T 字形,或全焊透坡口焊缝或部分焊透坡

口焊缝的角清晰度,圆角焊缝,或前述的结合以及应力方向的横向连接其底端,

拉伸负荷金属板元件横截面的焊缝边界的设计应力范围应按如下方法测定。

( i)根据拉伸负荷金属板元件上焊缝边界处的裂缝产生,设计应力范围 F SR 应由等式

A-3-3 或 A-3-3M 测定,其中应力类别 C 等于


( ii )根据设计应力范围 FSR 内焊缝边界处的裂缝产生, 在拉伸负荷金属板上使用横向部分焊

透坡口焊缝 ,无论是否有钢筋或弧面圆角焊缝,焊接边界横截面的设计应力范围都应

由等式 A-3-4 或 A-3-4M 测定, C 应力类别如下:

式中

RPJP 是钢筋或非钢筋横向部分焊透坡口焊缝的换算系数 ,其测定等式如下:

如果 R PJ P= 1.0 ,使用应力类别 C

2a =朝着拉伸负荷板厚度方向的未焊接根部的长度, in. (mm )

w =朝着拉伸负荷板厚度方向的钢筋或弧面填角的焊脚大小, in. ( mm)

tp =拉伸负荷板的厚度, in. ( mm)

( iii )依据拉伸负荷板元件对边的一对正面角焊根部,焊缝边界横截面上的设计应力范围

FSR , 应 该 按 照 应 力 类 别 C’中 等 式 A-3-5 或 A-3-5M 测 定 如 下 :

式中

RPJ P 是仅使用一对正面角焊焊接的换算系数。

如果 R FIL = 1.0,使用应力类别 C。

3.4. 螺栓及螺纹部分

操作载荷应力范围不应超过如下计算的应力范围:

(a) 对于剪力荷载的机械固定连接,操作载荷处的连接材料的最大应力范围使用等式

A-3-1 计算的应力范围,其中 Cf 和 FTH 是从第 2部分表 A-3.1 中取得的。

对于高强度螺栓、普通螺栓、切口螺纹地脚螺栓,以及底线或滚丝,由于撬剔作用产

生的外加轴向载荷、力矩以及荷载的净拉伸区域的张应力最大范围不应超过,使用等
式 A-3-1 或 A-3-1M 计算的设计应力范围。
8
因数 Cf 取 3.9 x 10 (指应力类别 E')。极限应力 FTH 取 7 ksi ( 48 MPa) (指应力类

别 D)。

等式 A-3-6 和 A-3-6M 得出净拉伸区域

式中

P = 螺距, in. / 螺纹( mm / 螺纹)

d b = 标称直径 (头部或柄直径) , in. ( mm)

n =螺纹 / in. (螺纹 / mm)

对于螺栓有效长度内的材料不仅是钢筋的焊接, 或不符合表 J3.1 或 J3.1M 要求的焊接,

应仅使用螺栓或支杆支撑轴向载荷和力矩,是指所有应用于撬剔作用焊接正效果的轴

向载荷和力矩。

对于螺栓有效长度内的材料仅为钢筋的焊接,或符合表 J3.1 或 J3.1M 要求的焊接,允

许连接部件和螺栓相对刚度的分析,以测定由总操作活载荷和撬剔作用的力矩正效果

产生的预应力螺栓的张应力范围。又或者,由于操作载荷轴向载荷和静荷载、活荷载

及其它荷载的力矩的绝对值的 20%,假设螺栓的应力范围与净张力区域的应力相等。

3.5. 特别制作和装配要求

如使用纵向背垫短角钢, 允许其连续的在适当的位置上。 如果长接缝上必须要有插接,

则钢筋的焊接应为贯穿对焊,且钢筋范围应比组件先焊接。

如在张力作用下的横向接缝中使用背垫短角钢,应拆除且接缝的背面应挖凿并焊接。
1
在横向全焊透焊缝 T 和角接接头中, 内隅角处应增加尺寸不小于 /4 in. ( 6 mm)的钢

筋圆角焊缝。

以 ASME B46.1 作为参考标准,有效周期张应力范围下的火焰切割边缘不应超过 1000

μ .in. ( 25μ m)。

通过打预留钻眼或留量冲孔以及铰孔,或通过热切割形成切口半径,切口、顶层及检
3
查孔的内隅角应形成一个不小于 /8 in. ( 10 mm )的半径。如果是通过热切割形成的

半径部分,切割面应打磨成光亮的金属面。

对于高张应力区域的横向对接,使用引出板以在完成接缝外面落下焊接终端。落下。

不应使用端部伸缩缝盖板。拆除引出板,且用构件边缘冲洗焊缝隆起端部。

周期操作载荷下,圆角焊缝上的端部周边焊的要求请参见第 J2.2b 部分。


表 A-3.1 疲劳设计参数

描述 应力类 常数 C f 极限 潜在产生裂缝处
别 F TH
ksi
( MPa )
第 1 部分 - 远离焊接的普通材料
8
1.1 除了滚压表面或清 A 250 ×
10 24 远离所有焊接和结构连接。
洁表面未涂层的耐候钢 (16
的基底金属。 表面光洁度 5)
值为 1, 000μ .in.( 25μ
m)或更小的火焰切割边
缘, 但是没有内隅角。
8
1.2 滚压表面或清洁表 B 120 ×10 16 远离所有焊接和结构连接。
面未涂层的耐候钢的基 ( 11
底金属。 表面光洁度值为 0)
1,000μ .in.( 25μ m)或
更小的火焰切割边缘,
但是没有内隅角。
8
1.3 钻孔及铰孔构件。按 B 120 ×
10 16 在任何外部边缘或周迈钻孔
照附录 3.5 要求的上型 ( 11
箱、 切口、 钢板或其它几 0)
何非连续构件, 除了焊接
检查孔。

8
1.4 有焊接检查孔的碾 C 44×10 10 在焊接检查孔或任何孔的内隅角
压横截面是按照 J1.6 部 (6 (可能包括较小连接的螺栓)
分及附录 3.5 的要求制作 9)
的。 钻孔及铰孔构件, 包
含一小部支杆柱力的纵
向分量连接轻型支柱的
螺栓。
第 2 部分 -机械夹具的连接材料
8
2.1 接合点 由高强螺 栓 B 120 ×
10 16 经过孔附近的毛截面
连接的接搭处基底金属 ( 11
的毛区域, 要满足摩擦型 0)
连接的所有要求。
8
2.2 以支承 阻力为基 础 B 120 ×10 16 孔侧的净截面
设计的位于高强螺栓接 ( 11
合的净截面基底金属, 但 0)
是制作及安装要符合磨
擦型连接的所有要求。
8
2.3 除带环 杆及枢板 以 D 22×10 7 孔侧的净截面
外,其它机械拧紧接合点 (4
的净截面基底金属。 8)
8
2.4 带环杆 及枢板的 净 E 11×10 4.5 孔侧的净截面
截面基底金属。 (3
1)
表 A-3.1 疲劳设计参数(续)

第 1 部分 - 远离焊接的普通材料

第 2 部分:机械夹具的连接材料
表 A-3.1 (续) 疲劳设计参数

描述 应力类 常数 极限 潜在产生裂缝处
别 Cf F TH ksi
(MPa )

第 3 部分 — 组合构件焊接缝连接元件
8
3.1 构件内的基底金属及 B 120 ×10 16 从远离焊缝底端的焊缝表面或内
焊接金属, 没有由连续纵向 ( 11 部不连续
全焊透坡口焊缝、 背部弧口 0)
凿及焊接, 或连续填角焊接
连接的二侧附加组合板或
成形。
8
3.2 构件内的基底金属及 B' 61×10 12 从焊缝表面或内部不连续, 包括焊
焊接金属, 没有由未拆除背 (8 缝连接背垫短角钢
垫短角钢的连续纵向全焊 3)
透坡口焊缝, 或连续部分
焊透坡口焊缝连接的附加
组合板或成形

8
3.3 在连接组合构件焊接检 D 22 ×
10 7 从焊接接口到腹板或翼缘
查孔处的纵向焊接的基底 (4
金属和焊接金属终止 8)

8
3.4 在纵向间歇圆角焊缝 E 11×10 4.5 任何堆焊开始和终止区域的连接
部分末端的基底金属 (3 材料上
1)
8
3.5 部分长度焊接盖板末 E 11 ×10 4.5 焊缝根部边界的边缘, 或纵向焊缝
8
端的基底金属比方形或锥 E' 3.9 1×
0 (3 终止或 i 宽盖板翼缘边缘
形端点翼缘要窄一些, 盖板 1)
末端有焊接或无焊接都比 2.6
端部焊接翼缘要宽一些。 (1
轮缘厚度 < 0.8 in. ( 20 8)
mm)
轮缘厚度 > 0.8 in. (20 mm)
8
3.6 部分长度焊接盖板末端 E' 3.9 ×
10 2.6 盖板焊接末端的翼缘末端上
的基底金属比端部无焊接 (1
的翼缘宽。 8)
第 4 部分 — 纵向圆角焊缝端部连接

8
4.1 轴向装载构件接合处 E 11×10 4.5 从任何焊接终端端部延伸到基底
8
的基底金属有纵向焊缝端 E' 3.9 ×
10 (3 金属。
部连接。构件轴的每边都要 1)
有焊缝,以使焊接应力平 2.6
衡。 (1
t < 0.8 in. (20 mm) 8)
t > 0.8 in. (20 mm)
表 A-3.1 疲劳设计参数(续)

第 3 部分 —组合构件焊接缝连接元件

第 4 部分 — 纵向圆角焊缝端部连接
表 A-3.1 (续) 疲劳设计参数

描述 应力类 常数 极限 潜在产生裂缝处
别 Cf F TH
ksi ( MPa )
第 5 部分 –与应力方向横向的焊接缝

8
5.1 接近或在全焊透坡口 B 120 ×
10 16 (110) 焊料内部不连续或沿着
焊缝接头处的基底金属及 熔合区
焊接金属,在滚压或焊接
横截面上的电熔区域与应
力方向平行。
5.2 接近或在全焊透坡口 B 120 x 16 ( 110) 12 焊料内部不连续或沿着
8
焊缝接头处的基底金属及 B' 10 61 x ( 83) 熔合区或当 Fy > 90 ksi
8
焊接金属,焊接区域与跃 10 ( 620 MPa)时在转变开
迁应力方向平行,其斜面 始时。
上的厚度或宽度不超过
8%到 20% 。
Fy <90ksi (620MPa )
Fy ≥ 90 ksi ( 620 MPa)
5.3 Fy 等于或大于 90 ksi B 120 x 16 (110) 焊料内部不连续或沿着
8
(620 MPa )的基底金属, 10 熔合区不连续
位于或邻近接头全焊透坡
口焊接头,且电熔接地与
宽度方向上的应力转变方
向平行, 其半径至少为 2 ft
(600 mm),且切点在坡口
焊末端。

8
5.4 当移去焊缝补强时, 位 C 44 x 10 10 ( 69) 从焊趾表面不连续延伸
于 或邻 近完全焊透焊缝 到基底金属或沿着熔合
( CJP) T 或角接接头或接 区
合焊趾的基底金属,无论
厚度有或没有过渡,其斜
度不得超过 8%--20% 。
8
5.5 位于使用部分焊透焊 C 44 x 10 10 ( 69) 从焊趾几何不连续开始,
缝(PJP)对焊或 T 或角接 C Eqn. 未提供 延伸到基底金属内,或从
接头,且有加劲或弧面焊 A-3-4 张力下的焊接根开始,向

接的张力负荷板元件的横 上延伸然后穿过焊接。
向端部连接处的基底金属 A-3-4M
及焊接金属, FSR 应在焊趾
裂纹或根部裂纹应力范围
内是较小的。
焊趾产生裂纹:
焊接根产生裂纹:
表 A-3.1 疲劳设计参数(续)

第 5 部分 –与应力方向横向的焊接缝
表 A-3.1 (续) 疲劳设计参数

描述 应力类 常数 极限 潜在产生裂缝处

别 Cf F TH ksi
(MPa )

第 5 部分 – 与应力方向横向的焊接缝(续)
8
5.6 位于张力负荷板元件 C 44 ×
10 10 从焊趾几何不连续开始, 延伸到基

的横向端部连接处,且在 C” ( 69 底金属内, 或从张力下的焊接根开


Eqn. )
钢板对边使用圆角焊缝的 始,向上延伸然后穿过焊接。
A-3-5
基底金属及焊接金属, FSR 未提

在焊趾裂纹或根部裂纹应 供
A-3-5M
力范围内是较小的。

焊趾产生裂纹:

焊接根产生裂纹:

8
5.7 张力负荷板元件、 主梁 C 44 ×10 10 从填角边几何不连续延伸到基底

上、以及辊压梁腹板或翼 ( 69 金属内

缘上的基底金属,其正面 )

角焊焊趾邻近横向加劲

肋。 第 6 部分 –-焊接横向构件连接的基底金属
6.1 只有当元件包含过渡 B 120 × 16 构件边缘的半径切点附近
8
半径 R 且焊接终端平稳接 C 10 ( 11
8
地时,纵荷载下的接头全 D 44 ×10 0)
8
E 22×10 10
焊透坡口焊才连接元件处
8
11 ×
10 ( 69
的基底金属。

R≥ 24 in. ( 600 mm)

24 in. > R ≥ 6 in. 7

( 600 mm > R≥ 150 mm) ( 48

6 in.> R ≥ 2 in. )

( 150 mm > R≥ 50 mm ) 4.5


( 31
2 in. ( 50 mm ) > R
表 A-3.1 疲劳设计参数(续)

第 5 部分 – 与应力方向横向的焊接缝(续)

第 6 部分 –-焊接横向构件连接的基底金属
表 A-3.1 (续) 疲劳设计参数

描述 应力类 常数 极限 潜在产生裂缝处
别 Cf F TH ksi
(MPa )

第 6 部分 –-焊接横向构件连接的基底金属(续)

6.2 只有当元件包含过渡 B 120 × 16 接近半径切点、或焊缝中、或在熔


8
半径 R 且焊接终端平稳接 C 10 ( 110) 合区、或在构件、或在附件中。
8
地时,无论有没有纵荷载 D 44 ×10 10
8
的横向载荷作用下的接头 E 22×10 ( 69) 沿着构件或附件边缘的焊缝边界。
8
C 11 × 10 7
全焊透坡口焊,都可以连
C ( 48)
接厚度相同的元件处的基 D
底金属。 4.5
E
( 31)
当移去焊缝补强时:
10
R≥ 24 in. ( 600 mm)
( 69)
24 in.> R ≥ 6 in.
10
( 600 mm > R ≥150 mm)
( 69)
6 in. > R ≥ 2 in.
7
( 150 mm > R≥ 50 mm)
( 48)
2 in. ( 50 mm ) > R
4.5
当没有移去焊缝补强时: ( 31)
R≥ 24 in. ( 600 mm)
24 in. > R ≥ 6 in.
( 600 mm > R≥ 150 mm)
6 in. > R ≥ 2 in.
( 150 mm > R≥ 50 mm)
8
2
6.3 ( 50 mm ) > R
in.只有当元件包含过渡半 D 22 ×10 7 沿着剂化材料边缘的焊趾。
8
径 R 且焊接终端平稳接地 E 11 ×10 ( 48) 在较小半径的焊接终端
8
时,无论有没有纵荷载的 E 11 ×10 4.5 沿着剂化材料边缘的焊趾。
横向载荷作用下的接头全 ( 31)
焊透坡口焊,都可以连接 4.5
厚度不相同的元件处的基 ( 31)

底金属。
当移去焊缝补强时:
R> 2 in. ( 50 mm)
R≤ 2 in. (50 mm)
当没有移去焊缝补强时:
任何半径均可
表 A-3.1 疲劳设计参数(续)

第 6 部分 –-焊接横向构件连接的基底金属
表 A-3.1 (续) 疲劳设计参数

描述 应力类 常数 极限 潜在产生裂缝处
别 Cf F TH ksi
( MPa )

第 6 部分 –-焊接横向构件连接的基底金属(续)
8
6.4 当元件包含过渡半径 D 22 ×10 7 在焊接终端或从焊接边界到
8
R 且焊接终端平稳接地时, E 11 ×10 ( 48) 构件内
横向构件纵向应力下的基 4.5
底金属,无论有没有弯曲 ( 31)
应力,都应由填角或部分
焊透坡口焊以平行于应力
的方向连接。
R> 2 in. ( 50 mm)
R≤ 2 in. ( 50 mm)

1
第 7 部分 –短附件处的基底金属
8
7.1 通过与应力方向平行 C 44 ×10 10 焊接末端的构件上
8
或横向的圆角焊缝的连 D 22 ×10 ( 69)
8
接,基底金属的元件将承 E 11 ×10 7
8
E’ 3.9 ×10 ( 48)
受纵荷载,其中元件包含
非过渡半径,应力方向的 4.5
元件长度 a,及与构件表面 ( 31)
2.6
垂直的附件高度 b
( 18)
a < 2 in. ( 50 mm)
2 in. ( 50 mm) ≤ a ≤ 12 b
或者 4 in ( 100 mm )
a > 12b 或者 4 in. ( 100
mm)
当 b ≤ 1 in. ( 25 mm)
a > 12b 或者 4 in. ( 100
mm)
8
当 b > 1 in. ( 25 mm) R
7.2 当元件包含过渡半径 D 22 ×10 7 在焊接终端延伸到构件内
8
和焊接终端,无论元件上 E 11 ×10 ( 48)
有没有横向载荷,通过填 4.5
角或接头部分焊透坡口焊 ( 31)
的连接,基底金属的元件
将承受纵向应力。
R> 2 in. ( 50 mm)
R≤ 2 in. ( 50 mm)
1
这里的 “
附件 ”,是指任何焊接到构件的钢材元件,因其唯一的存在度及不依赖于其荷载,
会引起构件内应力流的不连续性,从而降低耐疲劳性。
表 A-3.1 疲劳设计参数(续)

第 6 部分 –-焊接横向构件连接的基底金属(续)

第 7 部分 –
短附件处的基底金属
表 A-3.1 (续) 疲劳设计参数

描述 应力类 常数 极限 潜在产生裂缝处

别 Cf Fth ksi
( MPa )
第 8 部分 – 杂项

8
8.1 填角或电螺柱焊接 C 44×10 10 基底金属的焊缝边界

的柱式剪应力连接器处的 ( 69)

基底金属
10
8.2 连续或间歇纵向或正 F 150 ×10 8 凹角焊喉内

面角焊焊喉的剪应力。 ( Eqn. ( 55)

A-3-2 或

A-3-2M )

8
8.3 塞焊或槽焊处的基底 E 11 x 10 4.5 焊缝末端的基底金属

金属 ( 31)
10
8.4 塞焊或槽焊处的垂直 F 150 x 10 8 接触面处

掏槽 ( Eqn. ( 55)

A-3-2 或

A-3-2M )
8
8.5 没有完全拧紧高强度 E’ 3.9 x 10 7 延伸到张应力区域的螺纹

螺栓、普通螺栓、螺 ( 48) 边界

纹地角螺栓、以及底

线或滚丝。

应用时由于活负荷,加上

撬剔作用在张应力区域的

应力范围。
表 A-3.1 疲劳设计参数(续)
附录 4

火灾条件下的结构设计

本附录为结构用钢材构件、 系统及构架在火灾条件下的设计和评价提供了标准。 这些标准提

供了高温下材料机械性能的热量耗费、 热膨胀和退化的测定, 在高温下会导致构件和系统的

强度及刚度的逐渐下降。

本附录由下列部分组成:

4.1. 总则

4.2. 分析火灾条件下的结构设计

4.3. 质量测试设计

4.1. 总则

依照该部分概述的设计应用,本附录包含的方法提供柔量的调节凭据。

除了术语表之外,本章还使用了下列术语。

活跃消防: 通过消防缓和对建筑材料和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或通知人采取一些

行动以缓和不利影响。

防火分区法: 建筑物空间的围墙应有专项抗火耐力的元素。

对流换热: 通过一个介入媒介的运动, 使热能调动可以从较高的温度点到较低的温

度点运动。

设计基准火灾: 详细说明在大厦中或其中一部分火的发展和燃烧物的蔓延的调整条

件。

高温: 火灾导致建筑的释热元件组件或结构经历了加热状态, 这超出了预期周围条

件。

火灾: 破坏性燃烧,如由任一或所有的下列表现:光、火焰、热度或者烟

防火墙:抗火材料形成的建筑元素,其测试应与 ASTM 标准 E1 19 、或者其他批准

的标准耐火性测试符合,并证明其与建筑条例一致。

耐火性:在材料或组件持续表现耐火性共用的时间内采取的措施。

抗火性:在使用时,组件的性质可以防止或延迟过热、热气或者火焰,并使其能继

续发挥规定作用。

抗火性规定值: 在一段时间内,建筑物元素、元件或者组件能够维持控制火势的

能力,继续发挥特定结构作用或两者兼有,这点由基于测试的测试或方法测定。

飞弧:迅速过渡到包含围墙内的可燃物着火的总表面状态。

热流:每单位表面的辐射能。
放热率:热能率是由燃烧材料引起的。

被动消防: 有能力抵抗火的影响的建筑材料和系统,不依靠任何外部活动状态或

机构。

基于表现的设计: 基于议定执行目标和宗旨的结构设计、 工程分析及定量评估的工

程方法,与使用公认工程工具、方法学和性能准则的设计目标和宗旨相反。

规定的设计: 证明与建筑条例中制定的一般标准一致性的设计方法。

约束建筑: 建筑中的楼板和屋顶组件以及个别梁的周围介质或支承结构能够在预计

高温范围内抵抗热膨胀。

无约束建筑: 建筑中的楼板和屋顶组件以及个别梁, 假定其在预计高温范围内不会

循环及膨胀。

4.1.1. 性能目标

结构零件、 构件和建筑构架系统的设计应能保持它们的在设计基准火灾时的承重作

用,以及满足建筑物居住者指定的其他性能要求设计。

变形标准应在提供结构耐火性手段或者防火间隔设计准则处应用, 要求考虑负荷结

构的变形。

在设计基准火灾的起火源, 强度和变形的隔间之内, 不会导致水平或垂直间隔化的

破坏。

4.1.2. 工程分析设计

允许用第 4.2 部分的分析方法证明钢构架在遭受设计基准火灾情景时的预期性能。

第 4.2 部分的方法提供了与第 4.1.1 部分的性能目标一致的依从性证据。

允许用第 4.2 部分的分析方法论证与供选择的材料或方法相同的方法,如建筑条例

允许。

4.1.3. 资格测试设计

允许用第 4.3 部分的资格测试方法在建筑条例需要的规范化的火灾测试的协议下,

论证钢构架的抗火性。

4.1.4. 载荷组合及需要强度

结构需要强度及其元件应按照下面的重力载荷组合测定:
式中

D = 名义静载荷

L = 名义占有活载荷

S = 名义雪荷载

T = 4.2.1 部分定义的设计基准火灾导致的名义强度及变形

如附录 7.2 的定义, 横向名义荷载 Ni = 0.002Yi ,式中 Ni = 构架水平 i 处应用的名义

横向载荷, Y i =作用于构架水平 i 的 A-4-1 组合的重力荷载,应与等式 A-4-1 规定

的载荷结合应用。除非当局有权利另外规定, D、 L 和 S 都应是 ASCE 指定的名义

荷载。

4.2. 分析火灾条件下的结构设计

按照该部分的要求,可以设计适合高温下的结构构件、零件及建筑构架。

4.2.1. 设计基准火灾

设计基准火灾应能描述结构的加热状态。 这些加热状态应与假设防火面积的燃料商

品和间隔间性质相关。 当确定总燃料装载时,应考虑基于空间居住率的燃料载荷

密度。根据火灾产生的上部气体层的热流或温度,详细说明加热状态。随着时间加

热条件会改变,这应在火灾期间测定。当第 4.2 部分的分析方法用于论证作为建筑

条例允许的供选择的材料或方法的当量时,设计基准应按照 ASTM E1 19 测定。

4.2.1.1. 局部火灾

如果火灾的放热率不足以导致飞弧,应假设会发生局部暴露火灾。在这些情况下,

燃料成分、燃料排列的安排以及燃料占据的楼层面积, 将用于测定从火焰和烟流到

结构的辐射热流。

4.2.1.2. 轰燃后间隔间火灾

如果火灾的放热率足以导致飞弧,应假设会发生轰燃后间隔间火灾。火灾产生的相

对时间表的温度的测定应包括燃料荷载、空间透气特征 (自然和机械) 、间隔间尺

寸和间隔间界限的热量特征。
4.2.1.3. 外部火灾

由轰燃后间隔间火灾导致的,从窗口或其他墙壁开口伸出火焰的外部结构暴露,应

被看作是随同通过开口从内部火灾伸出的发热一起的。 火焰隆起的形状和长度应连

同火焰和外部钢铁之间的距离, 一起用于确定热流对钢的影响。 第 4.2.1.2 部分确定

的方法应用来描述内部间隔间火灾的特征。

4.2.1.4. 火灾持续时间

在一个特殊区域,通过考虑总可燃物数量,也就是指该空间内的燃料荷载,来确定

火灾持续时间。在局部火灾或飞弧分隔间火灾的情况下,持续时间应按照总质量亏

损划分的总可燃物数量确定, 除了第 4.2.1.2 部分确定的。

4.2.1.5. 积极消防系统

描述基准设计火灾时,应考虑积极消防系统的影响。

如果无洒水喷头的空间安装了自动烟雾和热量通风孔, 应通过计算确定导致的烟的

温度。

4.2.2. 火灾条件下结构系统的温度

由设计基准火灾引起的加热条件导致的结构构件、元件及构架内的温度变化, 应

由传热分析测定。
表 A-4.2.1

高温下钢材的性质

钢材温度 (°
F) k E= E m /E


C]

68 [20] * * *

200 [93] 1.00 * *

400 [204] 0.90 * *

600 [316] 0.78 * *

750 [399] 0.70 1.00 1.00

800 [427] 0.67 0.94 0.94

1000 [538] 0.49 0.66 0.66

1200 [649] 0.22 0.35 0.35

1400 [760] 0.11 0.16 0.16

1600 [871] 0.07 0.07 0.07

1800 [982] 0.05 0.04 0.04

2000 [1093] 0.02 0.02 0.02

2200 [1204] 0.00 0.00 0.00

* 使用环境特性

4.2.3. 高温下的材料强度

高温下的原料性质应由测试数据测定。如果缺乏这些数据,允许使用本部分规定

的原料性质。这些关系式不要求钢的抗屈强度必须超过 65 ksi ( 448 MPa),或混

凝土的指定耐压强度必须超过 8, 000 psi (55 MPa)。

4.2.3.1. 受热延长

结构和钢筋的热膨胀:温度超过 150 °
F ( 65 °C)的计算,热膨胀系数应为
6 5
7.8 ℃ ×10- / °
F( 1.4 1×
0- /℃)。

普通重混凝土的热膨胀:温度超过 150 °
F ( 65℃ )的计算,热膨胀系数应为 1.0
5 5
×10- / °
F( 1.8 l×
0- /℃)。

轻质混凝土的热膨胀:温度超过 150 °
F ( 65℃ )的计算,热膨胀系数应为 4.4 ×
6 6
10- / °
F ( 7.9 10-
× /°℃) .

4.2.3.2. 高温下的机械性能

构架结构分析应考虑结构构件、元件及系统强度及刚度的损耗。以有关周围环境

特性的比率表示且假定为 68 °
F ( 20 °
C),结构分析使用的 Fym , F um, Em,f' cm ,

Ecm 及 εcu 值应在表 A-4.2.1 内详细说明。可以在这些值内添进去。

表 A-4.2.2

高温下混凝土的性质

混 凝土温度 E cm/E c cu( % )


ε

( °F) [ °
C]
NWC LWC LWC

68 [20] 1.00 1.00 1.00 0.25

200 [93] 0.95 1.00 0.93 0.34

400 [204] 0.90 1.00 0.75 0.46

550 [288] 0.86 1.00 0.61 0.58

600 [316] 0.83 0.98 0.57 0.62

800 [427] 0.71 0.85 0.38 0.80

1000 [538] 0.54 0.71 0.20 1.06

1200 [649] 0.38 0.58 0.092 1.32

1400 [760] 0.21 0.45 0.073 1.43

1600 [871] 0.10 0.31 0.055 1.49

1800 [982] 0.05 0.18 0.036 1.50

2000 [1093] 0.01 0.05 0.018 1.50

2200 [1204] 0.00 0.00 0.00 -

轻质混凝土( LWC )的 ε
cu 值应从测试中得到。

4.2.4. 结构设计要求

4.2.4.1. 普通结构的整体性

构架应能提供足够的强度和变形能力,作为一个系统来承受火灾发生时产生

的结构作用,这是指在变形规定极限之内。结构系统的设计应能够在结构系

统出现局部损坏的情况下,仍能维持总体的稳定性能。
提供连续荷载通路,将暴露区域所有的力转移到抵抗力终点处。地基的设计

应能抵抗压力,以及容纳发生设计基准火灾时产生的变形。

4.2.4.2. 强度要求与变形极限

根据结构力学原理及设计基准火灾温度导致内力和结构构件变形的模型评

价,创立结构数学模型,以论证结构系统与这些要求的一致性。

独立构件应当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依照这些规定确定的剪应力、轴向力及

力矩。

连接应能加劲连接构件或上述的力的强度。 如果提供抗火性的方法需要考虑变形标

准,那么设计基准火灾下的结构系统或其中构件的变形不应超过规定极限。

4.2.4.3. 分析方法

4.2.4.3a. 高级分析方法

本部分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作火灾条件下所有钢筋建筑结构的设计。 设计基准火灾暴

露应在第 4.2.1 部分测定。分析应包括设计基准火灾的热力响应和机械响应。

由于设计基准火灾,热力响应应能在每个构件处产生一个温度场,并按照第 4.2.2

部分的混合构件和抗火性材料的温度相关热性质。

机械响应导致结构系统的力及偏差遭受设计基准火灾计算的热力响应。 机械响应需

明确考虑到由于温度升高、热膨胀和大变形作用导致的强度及刚度的损耗。边界条

件和连接固定性必须代表提议结构设计。原料性质应按照第 4.2.3 部分所定义的。

结果分析应考虑所有相关极限状态,比如过度损耗、连接破裂、 全部或局部压屈。 .

4.2.4.3b. 简单分析方法

本部分的分析方法适用于高温时,对独立构件进行性能评价。

暴露于火灾时, 可以假定适用于常温下的支撑及约束条件 (力、力矩以及边界条件)

保持不变。

( 1)受拉构件

允许使用一维传热等式模拟受拉元件的热力效应,其热输入由第 4.2.1 部分的设

计基准火灾控制。

使用第 D 章的规定测定受拉元件的设计强度,钢材特性如第 4.2.3 部分所规定,

且假定横截面的温度相同,该温度是指最高钢材温度。

( 2) 受压构件
允许使用一维传热等式模拟受压构件热力效应,其热输入由 4.2.1 部分的设计基

准火灾控制。使用第 E 章的规定测定受压构件的设计强度,钢材特性如第 4.2.3

部分规定。

( 3) 挠曲杆件

允许使用一维传热等式模拟挠曲杆件的热力效应,以计算底缘温度,并假设在

整个构件深度的底缘温度是恒定的。

使用第 F 章的规定测定受压构件的设计强度, 钢材特性如第 4.2.3 部分所规定的。

( 4) 组合楼层构件

允许使用一维传热等式模拟支撑混凝土板的组合楼层构件的热力效应,以计算

底缘温度。底缘和腹板中深的温度应恒定,且从腹板的深度到梁的上翼缘应以

不超过 25%线性地减少。

使用第 I 章的规定测定组合楼层构件的设计强度, 钢的对比屈服应力与热力响应

描述的温度变化一致。

4.2.4.4. 设计强度

按照第 B3.3 部分测定设计强度。名义强度 R n 应使用 4.2.3 部分规定的原料性质,

并在设计基准火灾产生的温度下计算。

4.3. 合格性测试的设计

4.3.1. 合格性标准

如果操作周期符合 ASTM E1 19 的要求,钢筋建筑的结构组件和元件就是合格的。

允许使用第 5 部分 ASCE/SFPE 29 中钢筋建筑规定的程序, 论证其与这些要求的依

从性。

4.3.2. 约束建筑

对于建筑中的楼层及顶板组合体和独立梁, 当周围或支撑结构能够抵抗预期高温范

围内的热膨胀引起的影响时,约束条件即存在。

焊接或拴接在整体构架构件(换句话说,即为柱和梁)上的支撑混凝土板的钢梁、

立柱及构架,应被认为是约束建筑。
4.3.3. 无约束建筑

不支撑混凝土板的钢梁、 立柱及构架为无约束建筑,除非把构件焊接或拴接到周围

建筑上,建筑已被特别设计并可以抵抗热膨胀产生的影响。

在单跨或多跨的端跨度对墙施加压力的钢构件为无约束建筑, 除非已将墙设计为可

以抵抗热膨胀产生的影响。
附录 5

现有结构评价

文档控制工程师或合同文件中规定,本附录适用于使用结构分析、荷载测试、或结构分析

和荷载测试的结合,评价静态垂直(重力)载荷下现有结构的强度及刚度。在这些评价中,

钢的等级不局限于 A3.1 部分列出的那些。本附录没有阐述地震力或活动荷载(振动)作用

下的荷载测试。

本附录由下列部分组成:

5.1. 总则

5.2. 原料性能

5.3. 结构分析评价

5.4. 荷载测试评价

5.5. 评价报告

5.1. 总则

当现有钢结构的评价为( a)具体一套设计荷载的确认或( b)荷载抵抗杆件或系统可

用强度的测定时,这些规定是适用的。按照合同文件规定,适用结构分析(第 5.3 部

分)、荷载测试(第 5.4 部分),或者结构分析和荷载测试的结合进行评价。如果进行

荷载测试,文档控制工程师首先要分析结构,准备一个实验计划,并且制定一个书面

程序,防止在测试过程中出现过份永久变形或灾难性破坏。

5.2. 原料性能

1. 必需测试的测定

文档控制工程师应该测定从第 2.2.2 部分到第 5.2.6 部分规定的测试,并指明需要的位

置。如果有必要,允许使用可用工程记录,以减少测试,或无需进行测试。

2. 抗张性能

结构分析评价(第 5.3 部分)和荷载测试(第 5.4 部分)应考虑构件的抗张性能。这

些性能包括屈服应力、 抗拉强度以及伸张度。 如需要,制造者或测试实验室按照 ASTM

A6/A6M 或 A568/A568M 的规定,做出的证明轧钢测试报告或测试证明报告也可用来

作为评价的依据。另外,按照 ASTM A370 结构构件的采样切割进行抗拉测试。


3. 化学成分

如果现有结构的修理或修正需要焊接,那么就需要测定钢材的化学成分以准备进行一

次焊接工艺评定( WPS)。如需要,制造者或测试实验室按照 ASTM 的规定,做出的

证明轧钢测试报告或测试证明报告的结果也可用来作为评价的依据。 另外,按照 ASTM

A75 中取样测定抗张性能,或在相同位置取样来进行分析。

4. 基底金属缺口韧性

如果第 A3. 1 部分规定的重型钢材和钢板的焊接受拉拼接对结构性能的作用很重要,

那么夏比 V 型槽口的刚性应该按照第 A3. 1 d 部分的规定来测定。如果按此测试的缺

口韧性不符合第 A3. 1 d 部分的规定, 且需要矫正措施, 那么文档控制工程师需要进行

测试。

5. 焊接金属

如果结构性能依赖于现有的焊接合,应取得焊接金属的代表性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和

机械测试以表现焊接金属的特性。不合格折贴的量级和结果应进行测定。如果不符合

AWS D 1.1 的要求,且需要矫正措施,那么文档控制工程师应进行测定。

6. 螺栓和铆钉

检查代表性样品以测定标志及类别。如果螺栓不能通过目视适当识别,拆除代表性样

品,并依照 ASTM F606 或 ASTM F606M 进行测试以测定其抗拉强度,从而将螺栓分

类。又或者, 除非文件或测试设置了更高的级别, 可以假定螺栓为 ASTM A307 ,铆钉

假定为 1 级 ASTM A502 ,。

5.3. 结构分析评价

1. 尺寸数据

评价中所使用的所有尺寸应在实地调查中测定,例如跨度、支柱高度、构件间距、支

撑位置、横截面尺寸、厚度及连接详细资料。

又或者,如果需要,可以使用临界值的实地查证通过测定适用方案设计或施工图得到

这些尺寸。
2. 强度评价

构件与连接内的力(荷载作用)应由适用于结构评价类型的结构分析来测定。第 B2

部分规定,荷载作用应测定荷载及设计载荷组合。

构件与连接内的可用强度应按照本规范第 B 章 K 部分的适用规定测定。

3. 适用性评价

如需要,计算及报告操作载荷的变形情况。

5.4. 荷载测试评价

1. 测试测定荷载分类

通过测试测定现有楼层或屋顶结构的荷载分类,且按照工程师的记录平面图增加一个

测试荷载。结构应能目视检查每个荷载水平的遇险或危急故障标志。如果出现上述情

况或遇到其它异常的情况,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

测试结构强度为最大应用测试荷载加上原处静荷载。楼层结构的活荷载分类应由设置

为等于 1.2D+ 1.6L 的测试强度测定, 式中 D 是指名义静荷载, L 是指 i 该结构的名义

活荷载分类。楼层结构的名义活荷载分类不能超过使用本规程适用规定测定的值。对

于楼层结构,按照符号中详细的说明,应用 L 代替 L r, S,或 R。如适用建筑规范需

要,应使用更严格的载荷组合。

一旦达到操作载荷水平,以及非弹性结构状态的启动被认定为证明非弹性变形的永久

应变量和量级后,就要考虑周期性卸荷。结构变形,比如构件偏斜,应放在测试的重

要位置以监控,指加载荷前的初始位置。当维护最大测试载荷进行一个小时,需要证

明结构变形的增加不得超过保持时间的 10% 以上。 如果有必要证明依从性,可以重

复该步骤。

取消测试荷载以确定永久应变数量的 24 个小时之后,应记录结构的变形。 由于可接

受永久变形的数量取决于具体结构,极限没有为永久变形指定最大荷载。如果整个结

构的荷载测试不可行,那么应选择能够代表临界情况,至少不能少于一个完整底板的

部分或区域进行测试。

2. 适用性评价

在荷载测试规定时,增加结构的荷载到操作载荷水平。变形应监测一小时。这时,才

可以卸除结构和记录变形。
5.5. 评价报告

现有结构评价完成以后,文档控制工程师应准备一份证明本次评价的报告。报告应指

出报告是按照结构分析、荷载测试,还是结构分析与荷载测试的结合进行的。而且,

报告应包括进行测试时使用的荷载与荷载结合,还有观察到的荷载 —变形和时间 — 变

形。也应报告所有从设计图、轧钢实验报告和辅助材料测试得到的相关信息。最后,

报告应指出包括所有构件和连接在内的结构是否能够承受荷载作用。
附录 6

柱与梁的稳定支撑

本附录阐述了在自由长度连接有效长度因数 K 等于 1.0 的基础上, 可以提供的构件强度最小

支撑的强度及刚度。

本附录由下列部分组成:

6.1. 总则

6.2. 柱

6.3. 梁

用户注意事项: 刚性构架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请见第 C 章中的详细说明。本附录的规定应

用到稳定独立构件的支撑。

6.1. 总则

假设支撑与支撑构件是垂直的;对于倾斜或对角支撑,支撑强度(力矩或力)和刚度

(每单位位移的力或单位转角的力矩)将被调整为倾角。支撑提供的刚度估计,包括

其构件及几何性质,以及连接及锚细节的影响。

考虑支撑系统的两个一般类型,相对和交点。相对支撑控制有关毗邻支撑点的运动。

交点支撑控制支撑点的运动,没有与毗邻支撑点直接相互酌。支撑的可用强度和刚度

应该等于或超出必需的极限,除非分析表明更小的值更适合进行分析。

包含初始构件的平直度并进行了支撑强度的二阶分析,可以代替该附录的要求。

6.2. 柱

相对或交点支撑系统允许沿柱的长度在末端和中间点支撑一个单独柱。 假设交点支撑

在柱上是等隔的。

1. 相对支撑

需要支撑强度为

需要支撑刚度为
式中

Φ = 0.75 ( LRFD ) Ω = 2.00 (ASD )

L b = 支撑间的距离, in. (mm )

依照第 B3.3 部分( LRFD )的设计

Pr = 使用 LRFD 载荷组合需要的轴向耐压强度, kips ( N)

依照第 B3.4 部分( ASD) 的设计

Pr =使用 ASD 载荷组合需要的轴向耐压强度, kips ( N )

2. 交点支撑

需要支撑强度为

需要支撑刚度为

式中

Φ = 0.75 ( LRFD ) Ω = 2.00 (ASD )

依照第 B3.3 部分( LRFD )的设计

Pr = 使用 LRFD 载荷组合需要的轴向耐压强度, kips (N )

依照第 B3.4 部分( ASD) 的设计

Pr =使用 ASD 载荷组合需要的轴向耐压强度, kips ( N)

当 L b 小于 Lq 时,如果 Lq 是需要支柱力的最大自由长度,且 K 等于 1.0,那么等式

A-6-4 中的 L b 与 Lq 相等。

6.3. 梁

在主梁、次梁和构架的支撑点,将提供有关其纵向轴的旋转限制。梁支撑要防止顶部

和底部轮缘的相对位移,换句话说,就是部件的转弯。横向支撑、扭转力支撑或者两

者的组合提供了梁的侧向稳定性。双曲率挠度的构件的变形点不是支撑点。

1. 横向支撑

受压翼缘附近附有支撑, 除了悬臂构件是顶面 (张力) 翼缘附近附有端撑。 横向支撑

应附在支撑点的两个轮缘上,在沿长度支撑的双曲率挠度的梁的变形点附件。
1a. 相对支撑

需要支撑强度为

需要支撑刚度为

式中

Φ = 0.75 ( LRFD ) Ω = 2.00 (ASD )

h o = 翼缘质心的距离, in. ( mm)

C d = 单曲率为 1.0;双曲率为 2.0;C d = 2.0 仅适用于接近变形点的支撑。

L b =横向自由长度, in. (mm )

依照第 B3.3 部分( LRFD )的设计

M r =使用 LRFD 载荷组合需要的挠曲强度, kip-in. ( N-mm )

依照第 B3.4 部分( ASD ) 的设计

M r = 使用 ASD 载荷组合需要的挠曲强度, kip-in. ( N-mm )

1b. 交点支撑

需要支撑强度为

需要支撑刚度为

式中

Φ = 0.75 ( LRFD ) Ω = 2.00 (ASD )

依照第 B3.3 部分( LRFD )的设计

M r = 使用 LRFD 载荷组合需要的挠曲强度, kip-in. ( N-mm )

依照第 B3.4 部分( ASD ) 的设计

M r = 使用 ASD 载荷组合需要的挠曲强度, kip-in. ( N-mm )

当 L b 小于 Lq 时,且 M r ,是最大自由长度,那么等式 A-6-8 的 L b 与 Lq 相等。

2. 扭转支撑

沿着梁的长度,可以提供交点或连续扭转支撑。在任何代表性位置都可以缚上支撑,

且不需要缚在受压翼缘附近。 扭转支撑与梁之间的连接应能支撑如下所示需要的力矩。
2a. 交点支撑

需要支撑力矩为

需要横撑架或连续墙支撑刚度为

式中

式中

Φ= 0.75 (LRFD ) Ω = 3.00 ( ASD )


2
用户注意事项 : Ω= 1.5 /f = 等式 A-6-11 的 3.00,因为矩项是自乘的。

L = 跨度距离, in. ( mm )

n = 跨度内交点支撑点的数量

E = 钢弹性的系数 = 29 , 000 ksi (200 000 MPa )


4 4
I y = 非平面转动惯量, in. ( mm )

C b = 第 F 章定义的修正因数

t w = 梁腹板的厚度, in. ( mm)

t s = 腹板加筋件的厚度, in. ( mm)

bs = 单面加筋件的加筋件厚度(一对加筋件为所使用单个加筋件宽度的两倍) , in.

( mm)

βr = 除了腹板变形的支撑刚度, kip-in./R adian (N-mm/R adian)

βsec =腹板变形刚度,包括腹板横向加劲肋的影响, kip-in./R adian (N-mm/R adian)

依照第 B3.3 部分( LRFD )的设计

M r = 使用 LRFD 载荷组合需要的挠曲强度, kip-in. ( N-mm )

依照第 B3.4 部分( ASD ) 的设计

M r = 使用 ASD 载荷组合需要的挠曲强度, kip-in. ( N-mm )

如果 βsec <βr, 等式 A-6-10 为负数, 表明由于不适当的腹板变形刚度导致扭转梁支撑无


效。

如果需要,腹板加筋件应超过支撑构件的大切削深度,且应附在翼缘上,如果扭转支

撑附在翼缘上。又或者,任何梁翼缘的无 4t w 距离的加筋件,可以不必直接附在扭转

支撑上。当 L b 小于 Lq 时,允许等式 A-6-9 中的 L b 等于 Lq 。

2b. 连续扭转支撑

对于连续扭转支撑,使用等式 A-6-9 、 A-6-10 和 A-6-13 ,其中 L/n 采用 1.0, L b 采用

Lq; 按 照 每 单 位 跨 度 距 离 给 出 支 撑 力 矩 和 刚 度 。 不 加 劲 腹 板 的 变 形 刚 度 为
附录 7

直接分析法

本附录阐述了包括力矩构架、刚性构架、剪力墙或它们的组合的结构系统的直接分析法。

本附录由下列部分组成:

7.1. 总要求

7.2. 名义荷载

7.3. 设计 --分析系统规定参数

7.1. 总要求

构件应符合第 H1 部分名义支柱强度 Pn 的规定,使用 K = 1.0 测定。构件、连接及其

它元件要求的强度应使用第 7.3 部分系统规定参数的二阶弹性分析测定。所有导致结

构横向位移的构件及连接都应包含在该分析内。

7.2. 名义荷载

名义荷载适用于横向构架系统以解决几何不完全性、无伸缩性或两者产生的影响。名

义荷载即为横向荷载,适用于每个构架水平且按照该水平的重力荷载而指定。测定名

义荷载的重力荷载应等于或超过估计载荷组合的重力荷载。在规定载荷组合下增加失

稳效应的方向,应用名义荷载。

7.3. 设计 --分析系统规定参数

( 1)二阶分析应考虑 P-8 和 P-A 的作用。如果 B1 和 B2 因数是基于等式 A-7-2 和 A-7-3

定义的减少刚度,那么可以使用所有一般二阶分析法,或者使用 C2 部分的增强赋

值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根据 B3.3 (LRFD ) 部分或 B3.4 ( ASD ) 部分指定的设

计和荷载要求进行分析。 ASD 的二阶分析,应在 ASD 载荷组合的 1.6 倍,且用 1.6

除结果以得到需要强度的前提下进行。在结构的侧向位移忽略 P-8 的作用的分析方

法,允许所有构件(该构件的挠曲刚度可以促进结构的横向稳定性)的轴向载荷满

足以下极限:

式中
Pr = LRFD 或 ASD 荷载组合下需要轴向耐压强度, kips ( N)

PeL = ,变曲图内估计

以及

α =1.0( LRFD ) α = 1.6( ASD )

( 2) 独立应用在两个直角方向的名义荷载, N i = 0.002Y i ,应作为载荷组合内的横向

荷载应用。该荷载是除其它横向荷载之外,若有的话,

式中

Ni = 适用于水平 i 的名义横向荷载, kips ( N)

Y i = 适用于水平 i 的 LRFD 载荷组合的重力荷载或 ASD 载荷组合的 1.6 倍, kips

( N)

名义载荷系数 0.002 在假设斯托里非垂直率 1/500 的基础上。如果证明更小的假设

非垂直率更合适,可以适当调整名义载荷系数。

对于构架中二阶偏移到一阶偏移的比例等于或小于 1.5,可以应用名义载荷 N i 作为

重力载荷组合且不与其他横向荷载组合的最低横向载荷。

在所有的情况中,允许结构分析中使用假设非垂直几何代替应用名义荷载或最低横

向荷载,如上所定义。

用户注意事项: 上述计算使用未降低的刚度 ( EI 和 AE )。使用等式 C23 计算,

B 2 代表二阶偏移到一阶偏移的比率。 又或者, 比率也可以通过比较二阶分析的结

果计算与一阶分析的结果计算,直接在 LRFD 载荷组合之下或在 ASD 载荷组合

组合之下以应用 1.6ASD 重力载荷因素进行分析。

( 3) 所有构件应用折合挠曲刚度 EI* ,且构件的挠曲强度应能促进结构的横向稳定

性。

式中
4 4
I = 关于轴向挠度的转动惯量, in. ( mm )

Pr = LRFD 或 ASD 载荷组合下需要的轴向耐压强度, kips ( N)

Py = AF y , 构件抗屈强度, kips ( N)

以及

α =1.0(LRFD ) α =1.6( ASD )

如果附加名义荷载 0.001 Y i 增加( 2)必需的名义荷载,要代替使用 τ


b < 1.0, 其中
所有构件都可以使用 αP
r /Py > 0.5, tj , = 1.0 。

( 4) 折合轴向刚度 EA* ,

EA* = 0.8EA ( A-7-3 )

应被构件使用,其轴向刚度能够促进结构的横向稳定性,式中 A 为代表构件区域。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
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
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
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
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
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
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
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
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
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 ;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
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
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