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2

“彌勒”與“彌賽亞”:

普世救主型宗教的誕生

孫隆基教授世界通史講題19
形成橫貫舊大陸文明鏈帶的四大帝國

羅 安 貴 漢
馬 息 霜 朝
絲綢之路是貫穿舊大陸文明鏈帶的大動脈
命題: 希臘化時代是原始佛
教與古希伯萊信仰轉化為
普世救主型宗教的大鎔爐




埃 度

的“未來的降福者”(Saoshyant)乃最早
的普世救主,已出現於 經典最古老的
讚歌(Gathas)層次,因此亦見於古波斯帝國,
但救主論的大盛有待希臘化時代 。
希臘化時代的「
」論的根苗或早
已存在於東方諸邦,但
亞歷山大的埃及之旅該
是一個里程碑,他開創
的新時代亦可能替東方
的 灌注入希臘
的 之新動力。

宇宙之王亞歷山大像 Alexander
as kosmokrator, ruler of the
universe. Bust from Amisos,
Attalus I Soter (269- Ptolemy I Soter (c.
r. 241-197 BCE) 367-c. 283 BCE)

希臘化
時代乃救主論
( )
Antiochus I Soter (r. 281-261 BCE)
大盛時代

Ptolemy IX Soter II (r. 116-81 BCE)

Strato I Soter (c. 130-110 BCE)

Diodotus I Soter (c. 285- c. 239 BCE)


Menander I Soter
(165/155-130 BCE)

即佛經中的
“彌蘭陀王”

Seleucus III Soter (c. 243-223 BCE)


希臘化時代王名中出現「顯聖」
( )名號者

Antiochus IV Epiphanes
Ptolemy V Epiphanes (175-164 BCE)
(r. 204-181 BCE)

自稱「希臘人之友」的安息王
Mithridates II the Great (r. 123 to 88
BCE)亦曾尊自己為「顯聖」

?
阿美尼亞王Gaius Julius Antiochus IV Epiphanes (r. ca. 17–ca. 72 CE)
大夏地區乃絲綢之路的中間點
潘塔雷昂錢幣上之戴桂冠的
希臘酒神(Dionysus)像,反面是
脖子上戴鈴用左腳接觸葡萄
藤的豹,銘刻全用希臘文。

潘塔雷昂(Pantaleon, c. 190-180 BCE)是大夏王


國分裂成三後統治阿拉霍西亞和犍陀羅的希臘
君主,也是第一個鑄造印度式的青銅錢幣者

潘塔雷昂的方形幣正反兩面用婆羅米體
(Brahmi)銘刻王者之名,正面圖形是舞蹈的
吉祥天(Lakshmi),反面是佛教的獅子
印度希臘人對促成大乘佛教的貢獻

大夏王國分裂後,疆土包括今印度, “印度希臘人”遂登
上印度史舞台,其中的統治者包括 “救主”米南德一世
(Menander I Soter, 165/155?-130 BCE), 除了錢幣外,
唯一留下的史跡記載是佛經《彌蘭陀王問經》。他
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乃阿育王以後的另一「轉輪王」

錢幣的正面的希臘文曰「救主米南德者」
(ΒΑΣΙΛΕΩΣ ΣΩΤΗΡΟΣ ΜΕΝΑΝΔΡΟΥ),
米南德王的錢幣上有「法輪」鏤刻 反面用佉盧體書寫「救主米南德」,圖案
卻顯示雅典娜手持雷霆與盾
印度希臘人對促成
大乘佛教的貢獻

米南德一世的錢幣正面為
雅典娜像,手持長矛與棕櫚
枝,另一手作佛教的印相
(mudra)狀,銘刻曰「正義
的米南德者」,反面用佉盧
字母書寫「米南德大法
印度中央省某地
王」,圖案為佛教的獅子
的浮雕,顯示一位
希臘王,可能是米
南德,他劍鞘上有
佛教的三寶符號
印度希臘人對形成
大乘佛教的貢獻

赫爾邁尤斯(Hermaeus, 90-70 BCE)是印度境外興都庫什地


區的大夏王,乃被月支人征服前最後的一任,其錢幣正面的希
臘字銘刻曰「救主王赫爾邁尤斯者」,背面以佉盧字母書寫
「救主王赫爾邁尤斯者」,圖案為神祇宙斯-密瑟拉(Zeus-
Mithra)用右手作佛教式的說法印相(vitarka mudra)狀

密瑟拉與宙斯的等同
透露安息的影響
印度塞人對促成大
乘佛教的貢獻
19世紀上葉在阿富汗東部碧馬蘭
(Bimaran)出土的印度塞王阿澤斯二世
(Azes II , r. c. 35–12 BCE)的舍利子匣

大梵天
(Brahma)

佛陀 (Buddha)的造像穿希
臘袍服並採希臘塑像的單
帝釋天(Indra)
足支撐姿勢(Contrapposto)
印度塞人對促成 印度塞人在抹
菟羅(Mathura)
大乘佛教的貢獻 的獅子柱頂上
刻有三寶印記
貴霜王朝對促成
大乘佛教的貢獻
貴霜部的丘就卻(Kujula Kadphises, r. 30-80
CE)統一各部,建立貴霜帝國,其文化為大雜
燴, 富有希臘化時代的世界主義色彩。
丘就卻錢幣上仿羅馬奧古斯都
頭像,用希臘字母書寫貴霜銘文

丘就卻錢幣的一面保留大夏王赫爾邁
尤斯(Hermaeus)頭像及希臘銘文原樣,
背面卻用佉盧文 (Kharoṣṭhī,亦稱犍陀
羅文)鏤刻“護法(Dharma)的貴霜王丘
就卻”,圖案卻是披獅子皮持巨棒的希臘
大力神赫拉寇勒斯(Herakles) 。
丘就卻的繼承人閻高珍
貴霜王朝對促成
(Vima Takto, c. 80-90 CE) 大乘佛教的貢獻

閻高珍在錢幣上的造像頭戴希臘冠與太陽光環,手
持權杖,同時身旁出現游牧民族常用的三叉戟符
(tamgha), 其上用變體的希臘銘文鏤刻“大救
主”(Soter Megas),卻從不列其本名,現代學者費了
很大的周章才辨認出是他。其名稱顯示貴霜王朝
已被納入希臘化時代的救主論窠臼, 可能有助於
其發展大乘佛教的 “轉輪王”的神權政治體制。
貴霜王朝對促成
錢幣上仍保
留草原民族
大乘佛教的貢獻
的戟形印記
(tamgha)

閻高珍之子維馬‧卡特菲瑟斯(Vima
Kadphises)的錢幣,正面顯示王者處於
雲端,手持權杖,用變體的希臘文銘刻
“巴錫琉斯奧依莫‧卡特菲瑟斯”。背
貴霜王不只在宗教上兼容並包, 面是濕婆神,手持三叉戟,其右方為佛
似乎亦兼用印度與波斯的王號, 教的三寶印記,銘文則用佉盧文曰:
後來亦模仿大漢稱「天子」 “大王、眾王之王、世界之王、大地
(devaputra),具宇宙四方王號, 之主(Mahisvara)、護[法]者。”
有人認為這是他必須身兼佛教
「法王」才具有的普世性
貴霜王朝在2世紀迦
腻色伽(Kanishka)王
時代達到鼎盛 大夏
犍陀羅
迦畢試
呾叉始羅 富婁沙

抹菟羅
菩提迦耶

桑奇

迦腻色伽錢幣反面用希臘字母的
貴霜文書寫“佛陀”,佛像手則在
施無畏印相 (abhaya mudra)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希臘的米南德、貴霜
的丘就卻與迦腻色伽
被奉為佛教的“轉輪王”

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迦腻
色伽舉行了佛教的第四次集結大
會,以世友為上首,“次第造論、
釋經、釋律各十萬頌,計三十萬
頌九百六十萬言,備釋三藏。”
貴霜王朝受希羅文明的影響

© Kushan sculptures (1st and 2nd centuries) - Archaeological Museum in Termez, Uzbekistan.
貴霜人受希羅
文明的影響

犍陀羅浮雕上表現荷馬史詩中的木馬屠城故事
迦畢試琉璃瓶上的羅馬
式角鬥士造型
3世紀的裸體雕塑 2-3世紀: 花神

犍陀羅的哈達(Hadda)出土的希臘化風味十足的雕塑
哈達的佛教建築中加入了的希臘擎天神(Atlas)作為支撐飾物
公元1至2世紀犍陀羅的希臘化
佛陀頭像。希臘化雕刻的輸入
使佛陀首次具有人體造型

佛陀在未人像化前,多以
三寶、法輪、腳印、空
座、空騎代表

馬 哈
蘭 達


白 叉
沙 始
瓦 羅

犍陀羅一帶的佛教遺址分佈圖
有人將2001年被塔利班政權炸毀如今只剩“空洞”回憶的巴米揚大佛也列入
貴霜的文物,說它是貴霜的繼承者犍陀羅王國的遺產較為妥當。
彌 彌
勒 勒
崇 崇
拜 拜
成 為
為 原
貴 始
霜 印
佛 度
教 佛
的 教
重 所
點 無
主張人人皆自悟獲解脫的釋迦牟尼並無救世主的功能,具普
渡眾生的救世主功能的彌勒卻成為佛教的“未來佛”。
貴霜的彌勒像有盤腿
而坐的特徵,圖示貴霜
佛教藝術寶庫抹菟羅
(Mathura)的彌勒像
今山西省北魏時代雲崗石窟的彌勒像

洛陽龍門石窟(從北魏至北宋間)的彌勒像

七世紀後,中土的彌勒巨
像雕刻衰落,彌勒崇拜的
中心地位被阿彌陀佛與
觀世音菩薩取代
中國南北朝時代,北朝出現“皇帝如來”說,南朝
的梁武帝則積極營造“皇帝菩薩”政治、隋文
帝時代彌勒教起義多次,救主思想發自民間,至
唐代方便了武則天利用“彌勒下生”的信仰,
發動武周革命,乃彌勒信仰的巔峰時期。

希臘化時代
的救主論透過
貴霜化的變壓器
後在中土有蛛
絲馬跡可尋

圖片採自《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安息的密瑟拉(Mithra)與
貴霜的彌勒(Maitreya)*
崇拜是否有關連?

* 【吐火羅文中“彌勒”一名的讀法是Metrak】
安息帝國龍興之地: 帕提亞與希臘化王國大夏毗鄰,兩者同時擺脫塞琉古獨立

帕提亞

亞歷山大繼承者
國家塞琉古王朝
印度塞人與貴霜
帝國的疆域皆體
現了伊朗文化與
印度文化的交疊

此地帶也是
希臘化世界
的極東角落
伊朗的勢力兩度侵入印度—在貴霜建
國之初的印度安息政權(公元1世紀)以
及貴霜末期之印度薩珊政權(公元3-4世
紀),兩地區間不可能未產生任何交融。

由薩珊王室充任的 “貴霜
王”(Kushanshah)的在地化錢幣
安息諸王名號中出現「密
瑟拉」(Mithra)神名者—此
王名不見於古波斯帝國,
亦不見於繼起的薩珊帝國
Mithridates I (b. 195? -138 BCE)

Mithridates II the Great (r. 123 to 88 BCE)

Mithridates III (r. c. 57–54 BCE)

Mithridates IV (r. 129-140)


大安息文化圈的王者名號
本都王國: 中出現「密瑟拉」神名者
Mithridates I Ctistes (r. 302-266 BCE), 建國者
Mithridates II (c. 250 - c. 220 BCE)
Mithridates III (c. 220 - c. 185 BCE)
Mithridates IV Philopator and Philadelphus (c. 170 - c. 150 BCE)
Mithridates V Euergetes (c. 150 - 120 BCE)
Mithridates VI of Pontus (120 - 63 BCE),羅馬之大敵

阿美尼亞王國:
Mithranes (331-323 BCE)
Mithridates (35-37, 42-51 BCE)
Mithrobuzanes (c. 170 BCE) 米底亞阿托魯帕梯尼王國
(Media Atropatene):
Mithridates I (67-66 BCE)
康馬金奈王國 (Commagene) :
Mithridates I Callinicus (109-70 BCE)
Mithridates II Antiochus Epiphanes Philorhomaios Philhellenos Monocritis (38-20 BCE)
Mithridates III Antiochus Epiphanes (201-12 BCE)
祆教信仰世上有七土,赫凡尼拉塔
( )居中,乃伊朗人之地,其地
居中有宇宙大山哈拉( ,有擎天
獨峰,日月繞其運行。根據後期祆教
經文〈密瑟拉頌讚〉(Mithra Yasht),
阿護拉馬茲達與眾神靈為密瑟拉在
哈拉山頂上置居室, 處於明暗、冷暖、
疾病、群魔之外, 俯護世間。

後伊朗人將哈拉山等同境內最高的
艾爾勃玆山脈(Alburz Range),尤其是
最高的德馬峰(Mount Damāvand)。
《彌勒上生經》講彌勒成佛之前住兜率天,兜率
天在須彌山頂,須彌山乃宇宙大山,居世界之中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
天經》謂:彌勒現在兜
率天宮弘法,天宮有大神,
於發誓為造善法堂時,額
上出現五百億寶珠,其光
彩形成四十九重微妙寶
宮;又兜率天有五百億天
子,造作宮殿,發願佈施
彌勒,莊嚴兜率天宮,使
兜率天成為殊勝國土。
首批進入中土傳播佛教者非
來自貴霜,即來自安息。來自
貴霜者國人仍以月支視之,因
此都姓“支”。來自安息者則
以“安”為其氏。來自天竺則
姓“竺”,不過當時統治北印度
的是貴霜或其繼承者政權。

安世高,大約2世紀時人,西域安息太子,佛經漢譯的創始人。

支婁迦讖(Lokakṣema)東漢時貴霜佛教僧人,167-186年間最早將大乘佛教典籍翻譯成中文。

支曜,月氏佛教僧人,約185年間, 支婁迦讖之後的第二代佛經翻譯家。

安玄,安息國人,漢靈帝末代來到洛陽,從事譯經。

支謙,大月支後裔,從其同族學者支亮處習得大乘佛學理論,漢末三國時,避難江南, 從事譯經。

竺法護,其先月支人,本姓為支, 世居敦煌.晉武帝時在華譯經。
鳩摩羅什(Kumarajiva),龜茲人,幼年至罽賓(漢魏時指今卡什米爾, 唐時指今喀布爾—當
時印度薩珊境內)習大乘佛法,前秦後秦時至華,成為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師之一。
密瑟拉(Mithra)與古印度吠陀
時代的密多羅(Mitra)具有共同
的印度歐羅巴淵源,但此後分道
揚鑣,因此學者們堅持不該混同

同樣道理,有少數學者認為貴
霜的彌勒佛(Maitreya)實即
是伊朗的密瑟拉(Mithra),
亦被主流派認為望文生義

但神並非真有其實體,因此謂該神絕非另
一神,與該神就是另一神同屬無稽。我們
能肯定的是密瑟拉與彌勒同為希臘化
時代的新生事物,同為救世主,因此在
2-3世紀時羅
希臘、伊朗、印度、西域幾個文化
馬化的密瑟 交疊混同的場所如當時希臘化世界 2世紀時貴霜之
拉斯(Mithras) 的極東外緣,祂們極有異文融合的可能 犍陀羅彌勒佛像




埃 度

作為新興宗教的基督教
雅威(耶和華)的寫法

猶太人自視為上帝的『選民』:
部落神雅威(Yahweh)期許他們
成為『天下萬邦之光』,但猶太
民族史卻是一場延續不斷的被征
服與滅種災難。因此,在他們的
經書中遂發展出一種歷史詮釋,
視被他民族征服為上帝的懲罰,
各帝國的興衰為上帝意志的顯現,
也透露等待『復國』的民族意願。
大衛王的王統 (Malkhut Beit David, ‫)מלכות בית דויד‬

在先知時代,南方的猶大王國—
尤其是伊賽亞—發展出大衛王
的苗裔乃正統王權說。前586年
王國被滅,第一聖殿被毀,在巴
比倫流放期間的客鄉猶太人領導
(Exilarch)亦必須是大衛王的苗
裔。流放結束後,「彌賽亞」說 大衛王的星
趨於完整:救主將領導猶太人復
國,並凌駕於天下萬邦之上。
The Maccabees:

猶太人在麥克比家族
領導下擺脫了塞留古帝國,
建立獨立的哈斯門奈王國
(Hasmonean Kingdom,
140–37 BCE)

顯聖的安堤奧古斯四世
Antiochus IV Epiphanes
(ca. 215–164 BCE)
〈旦尼爾先知書〉(Book of Daniel)可能成書於元前2世紀,麥克
比家族起義期間。書中的金頭、銀胸、銅腹股、鐵腿、泥腳的
巨像諷喻迦勒底、米底亞 、波斯 、希臘四大王國,一顆小石
子擊中該巨像的泥腳、令其倒下粉碎,小石子則膨脹成一座永
恆大山的則隱喻未來的猶太人王國。

問題在於:建立哈斯
門奈王朝的麥克比
家族並非大衛王的
苗裔,實源自祭司階
級,乃明文規定不能
Gilgal Sculpture Garden, Salt Lake City, Utah
成為王者,而且他們
很快又淪於羅馬人
的勢力底下。猶太
人對「彌賽亞」的
渴望再度受挫。
希羅德重修的第二聖殿
按照基督教的
《新約》,活躍於
羅馬帝制初期的
耶穌將猶太古經
裡的公義與憤怒
的上帝重新詮釋
為“仁愛的上帝”。
但根據《新約》,羅馬人將耶穌處死
的罪名是他自稱「猶太人的國王」
(IESVS NAZARENVS REX IVDÆ ORVM)

在這裡,似乎仍有猶太人復國運動
的蛛絲馬跡。在基督教的傳統裡,
耶穌也是大衛王的苗裔—這不脫
猶太人的「彌賽亞」願景。它如
何蛻變成恩賜普世的信眾以個體
「永生」的「救主」宗教呢?
Saint Paul (c. 5 BCE- 67 CE)

保羅將耶穌派的教義傳向
「外邦人」(Gentiles),主張豁
免他們遵守摩西律法的義務,
尤其是割禮,為此,早期的基督
教會於公元49/50舉行了耶路
Saint James the Just (d. 62)
撒冷會議。其中「外邦人的
使徒」保羅與本地派、耶穌
12個使徒之一的義人詹姆斯
(James the Just—亦譯雅各)
代表了兩條不同的路線。
保羅的「救贖」觀念仍與個人追求「永生」有一點距離。
他認為耶穌慘死在十字架上,是為了救贖人類的罪愆。但
這與猶太人復國的「彌賽亞」觀念差距更龐大。一個已被
用酷刑處死的「猶太王」是一敗塗地的, 根本絕了這條思
路。耶穌不是也曾說過「我的王國不在地上而在天上」嗎?
66–73,第一次猶太人叛亂,遭羅馬人鎮壓,第二聖殿被焚毀

Destruction of the Temple of Jerusalem (1867) by Francesco Hayez


被發掘的第二聖殿階梯的遺留
132–136,第三次猶太人叛亂,由一位自稱
「彌賽亞」的領袖—巴‧柯赫巴(Bar
Kochba)率領,重建一個獨立國家,存在達兩
年半, 被哈德良皇帝敉平。猶太人死亡達
60萬,50座城市和近1,000個村落被毀。

哈德良採取釜底抽薪之法:徹底毀滅猶太人
的民族認同, 禁止猶太經書與猶太曆,處死
猶太學者,將猶地亞一地改名為「巴勒斯
坦」,耶路撒冷變成一座異教城市Aelia
Capitolina,由羅馬人殖民,不准猶太人進入。

此後,猶太民族只能以流散(diaspora)方式存在,這無疑幫
助了基督教在帝國各地的傳播。然後這場起義卻使基督
徒和其他猶太人的裂痕明朗化—因為前者認為耶穌作為
「彌賽亞」已經來臨,因此不支持柯赫巴的復國運動。

柯赫巴的錢幣圖案顯示猶太人想重建的聖殿
猶太流散
(Jewish Diaspora)

公元一世紀

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
公元2世紀期間,已有教友瑪吉安(Marcion, c.
85-160)主張與猶太人的信仰劃清界線,完全
廢棄《舊約》,只憑藉7封聖保羅書信與路加
福音為正典,並以猶太的耶和華為「壞神」。
此種激烈態度後被判為異端。

Gospel of St. Luke


基督徒的主流派抵制但模仿了瑪吉
安豎立「正典」(canon)的做法, 採
納了艾任奈烏斯的「四大福音」說

Luke Matthew

Saint Irenaeus, c. 130-c. 202

主流派亦認為
Mark John 完全棄絕猶太人的古經
為不智,因此按照福音書
把它作新詮釋,重新
發明為《舊約》
希羅文明的宗教超級市場充斥崇拜
受難而復活的神祇之秘儀,新興的
基督教是否必須迎合這個大眾口味
才能生存並且獲得最後勝利?
厄琉息斯秘儀 哀昔絲 Isis 錫貝爾與阿替斯 Cybele and Attis
Eleusian Mysteries

酒神崇拜 Dionysian cult

瑟拉丕斯
Serapis
阿芙羅戴提與阿杜納斯
Aphrodite and Adonis
哀昔絲為羅馬世界香火
鼎盛的女神,源自埃及,乃
基督教的強大對手之一

古埃及的Isis抱
Horus相乃後來聖
母抱耶穌相的原型

2世紀羅馬時期的哀昔絲像
歷久不衰的大母神(Magna Mater)崇拜

“母親”
是生
命賜
予者,
因此
大母
神乃
受難
又復
活的
兒子
神崇
拜的
重要
組成
部分

以弗所的大母神雅爾忒米斯 弗里基亞(Phrygia)的大母神錫貝
(Artemis of Ephesus),1世紀時雕像 兒(Cybele),1世紀時雕像
在羅馬帝國境內,另一
個有可能擊敗基督教的
宗教是密瑟拉斯秘儀

密瑟拉斯兼具太陽神和
復活神的特徵。這個來
歷不明的秘儀在羅馬軍
人中特別流行。

密瑟拉斯學的學者認為
密瑟拉斯秘儀乃是對
希臘化時代的科學有關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的新發現的一個宗教反應
從1世紀晚期開始風靡羅馬世界的密瑟拉斯秘儀
在帝國境內分布的遺址,多在北疆軍團駐屯之地

Places where Mithraeums exist


Places where monuments of undoubted Mithraic origin have been discovered
Places where monuments of probable Mithraic origin have been discovered
在羅馬港口奧斯
提亞(Ostia)的密
瑟拉斯秘儀堂
(Mithraeum)遺址

密瑟拉斯秘儀堂一般模仿岩
洞或在屋宇底層,在其內信眾
可能分享聖餐。密瑟拉斯秘
儀堂的建構似乎按照「宇宙
的形象」,正如同靈魂的旅
程以節氣的軌跡為隱喻。

今人之重建
基督教
的復活節
日子不固定,
但總是在
春分將至
之時

一位猶太宣教師、來自一個期待“復國”救星的民族文化背景,如今蛻變為普世性的“個人”
靈魂之救主,並被納入希羅文明受難而復活的神祇之秘儀模式,並循國教化軌跡邁進
羅馬帝國混一宇內後,試圖建立統一
的國教,在較發達的東方省份影響下,
這個國教建構含有大量東方化色彩,
正在由古猶太信仰轉型的新興的基
督教是否必須參加這個一統天下的
角逐,方能生存並獲得最終勝利?
羅馬帝國統治者在尋覓新的國教

在君士坦丁以後企圖恢復異教的
皇帝朱里安(Julian, r. 360-363)在
首都君士坦丁堡崇拜密瑟拉斯。

公元66年阿美尼亞王替里達提斯
一世(Tiridates I)至羅馬朝覲尼祿
皇帝時稱尼祿為「密瑟拉斯神」
皇帝康木達斯
並導引尼祿品嘗祆教儀禮。 (Commodus, r.
180-192)則一度加
入密瑟拉斯秘儀 307年,戴克里先皇帝與他
的共同統治者在多瑙河邊
疆為密瑟拉斯建廟,稱其
為「帝國的保護神」。
羅馬皇帝奧雷良
(Aurelian) 於274
年制定崇拜「無
敵的太陽」(Sol
Invictus)為國教
這段期間,密瑟拉斯秘儀亦進入鼎盛時期,密瑟拉斯乃
「太陽神之伴」,其信徒亦賦予密瑟拉斯以「無敵」的
尊號,合稱Sol Invictus Mithras,祂頭戴同樣的太陽冠。
「太陽日」成為國定安息日
奧雷良皇帝於274-275年在羅馬城
鑄造的鍍銀銅幣上頭戴太陽冠

君士坦丁的錢幣(315年前後): 皇帝半身像背面即「無敵的
太陽」圖案, 銘文為Sol Invicto Comiti, 指其為皇帝之伴

君士坦丁大帝於321年3月7日下詔書, 指定
「太陽日」(dies Solis)為國定安息日, 在城
市中官民皆息, 百業停頓, 唯農村允許例外。
變成國教前的地下組織:早期基督徒在羅馬市地下的殉道者墓窟(Catacombs)
君士坦丁大帝的米蘭詔書
(313)給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

狄奧多修大帝於381-391年宣
布基督教為唯一合法的宗教
12月25日
乃北半球的
冬至日或冬至後
數日,過了最長的
黑夜, 日光的長度
開始超過黑夜
之轉折點

奧雷良皇帝於274年制定的崇拜「無
敵的太陽」(Sol Invictus)的國教亦於
391年被基督教所取代,後者把無敵太
陽神的生日—12月25日—改裝成耶誕。
基督教不只接收了國教
神「無敵的太陽」的生
日, 而且也定在國定安息
日的「太陽日」做禮拜。

為了與遭帝國政府所忌的猶太人
劃清界線,基督徒早已將猶太信 羅馬聖彼得大殿地底墓穴地區發
仰的「安息日」從週六改成週日, 現的“基督是太陽”(Christo Sole)
的摩賽克,年代為公元4世紀以前。
後者固然乃耶穌受難後的復活日,
但正好是「太陽日」( )。
將古猶太信仰納入當時大眾信仰
的窠臼和羅馬國教的框架之餘,
新興的基督教亦必須以當代最先
進的哲學思想為建材,構築自己
的神學,此乃招納羅馬菁英階層
入教不可或缺的思想策略。
至希臘化與羅馬帝國時代,希臘哲學已朝折衷方向演變:各派別的思想相互揉合

中期斯多噶哲學(The Middle Stoa)採柏拉圖的理


念界與物質界二元對立的觀點,把它應用於倫理
學:這兩界在「人」身上交疊,人可上接神明界。

Poseidonius of Apamea
(c. 135-51 BCE)

Lucius Annaeus Seneca


(c. 4 BCE – 65 CE)

這個立場大大提高了「人」的地位,至後期斯多噶哲學(The
Later Stoa) ,遂產生類似基督教的「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的倫理—服務對象不視其為自由人或奴隸而定 。

這個倫理學立場與亞理士多德的“天生奴隸說”以及猶太
? 復國主義的“選民說”同等遙遠,令人不禁懷疑古猶太信仰
朝基督教的蛻變是否受到希臘化倫理學新發展的影響?
?
至希臘化與羅馬帝國時代,希臘哲學已朝折衷方向演變:各派別的思想相互揉合

至公元前1世紀出現的新畢達哥拉斯主義(Neo-Pythagoreanism)將柏拉圖
的理念界與物質界二元對立的本體論予以宗教化,產生純精神界的至尚神
如何創造物質世界的命題。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的解答乃後來“流溢說”
(emanation)的先聲:至尚神不沾鍋,物質世界乃次等神所為。

柏拉圖化的新畢達哥拉斯
主義因此產生了一神三格
說:至尚神乃「純智」, 次
等神(Demiurge)只參加了
Apollonius of Tyana 祂的一部分,利用他純智中
(ca. 15CE?–ca. 100CE?) 的理型創造了物質世界,世
界本身作為理型的物質化,
乃第三層神格。
倡此說的努曼尼烏斯
被稱為 “新柏拉圖主義”之父,看
來他似乎亦是基督教三位一體
說神學之開路先鋒。 Numenius of Apamea
(2nd century CE)
至希臘化與羅馬帝國時代,希臘哲學已朝折衷方向演變:各派別的思想相互揉合

新畢達哥拉斯主義往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
教三位一體說的過渡乃中期柏拉圖主義
(Middle Platonism),其代表人物為亞歷山大
里亞的歐鐸汝斯(Eudorus of Alexandria, c.
25BCE)、客隆尼亞的普盧塔克、艾爾畢努
斯(Albinus, c. 150 CE)等人。

歐鐸汝斯發揚了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的“一神
三格論” 。普盧塔克為了保持至尚神的純淨
性,必須將世界的不完美歸咎於在祂之下的
“世界靈魂”(the World Soul),雖然後者創世
也援用了至尚神的純智,兩者之間的仲介就
是各種善魔與惡魔。艾爾畢努斯綜合了柏拉
Plutarch of Chaeronea (c. 45-120) 圖、亞理士多德、斯多噶諸派哲學,以不同
等級的“美”為按層次累進的接近神性的階梯。
結合希臘化哲學與猶太思想的嘗試

斐洛‧猶迪尤斯
(Philo Judeaus, 20 BCE - 50 CE)

希臘化至羅馬
時代的折衷哲學
亞歷山大里亞的猶太哲學家 皆有「能動的純智」
婓洛最早將“能動的純智”的
(nous, logos)之構思,
概念與希伯萊的上帝結合,
提出雙重真理說: 希伯萊經
可善可惡,乃至尚神
典的地位與希臘哲學相同。 處於超然物外的條
件下,創造世界
的能動力量

婓洛本人深受中期柏拉圖主義的影響,同時也影響了新畢
達哥拉斯學派的努曼尼烏斯。將二人同稱為 “新柏拉圖主
義之父”與基督教三位一體說神學之開路先鋒,也不為過。
太一=至善=上帝
末 在 諾
期 基 太一

的 督 底
理型
希 教 與
羅 勝 能動的純智 新
哲 利 柏
學 的 世界靈魂 拉
亦 前 諸天 圖
已 夕 地上的世界
邪惡乃善
之缺席

走 義
個體靈魂
上 皆
一 動物身體 採
神 植物 《
論 無機物 流
的 四大元素 溢
道 原物質

路 》
非存在=無=邪惡
奠基時代的基督教神學如何將耶穌變成「能動的純智」?

奧利金認為純智雖 亞歷山大里亞的克萊孟
「永恆受生」於上 (Clement of Alexandria, c.150-c. 216 )
查斯丁將「能動的
帝,但仍居上帝之 純智」等同基督,但
下,後者被基督教 它有獨立的存在,並
會主流派視為異端 化成肉身。

亞歷山大里亞的基
督教神學家克萊孟
認為柏拉圖主義中 殉教者查斯丁
奧利金 (Origen, 185-251) 的「至高之善」即 (Justin Martyr, 100–165)
掌握了上帝的本質
被等同「能動的純智」
之耶穌與上帝的關係
成為最棘手的神學命題

有「拉丁基督教的教父」 之
稱的忒爾圖良乃北非人。他首
先提出了上帝乃「三合一」
(trinitas) 的概念,並為其創造
Tertullian, (ca. 160 – ca. 220 CE.)
了 「三位一體」的公式。

他也是第一個發明
《舊約》(vetus testamentum) 與
三位一體 《新約》(novum testamentum)
tres Personae, una Substantia (拉丁文) 這兩個名詞者
treis Hypostases, Homoousios (希臘文)
325年,君士坦丁皇帝親自主持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
(The First Council of Nicaea)奠定「三位一體」為教條。
狄奧多修大帝在385年
舉行第一次君士坦丁堡
大公會議,重新確立三位
一體教條為國教信仰

Flavius Theodosius (347– r. 378-392-395)


431年,由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二世親自主持的第一次以弗所
大公會議(First Council of Ephesus)制定瑪麗亞為「神之母」
(Theotokos)的教條,自此希臘化秘儀的女神崇拜獲借屍還魂。

Theodosius II (r. 408-450)


基督教如何用「希伯萊傳承」
壓倒「希臘傳承」,同時用新興
的「基督」來掏空古老的「希
伯萊」,並開啟了將近兩千年的
迫害和屠戮猶太人的傳統?
替君士坦丁大帝寫頌傳的
該撒利亞主教優瑟比烏於
313年開始寫作《福音的預
備》(Praeparatio Evangelica)
一書,認為希臘哲學尤其
是柏拉圖主義乃剽竊自更
古老的希伯萊思想。

但在其《聖教會史》
(Historia Ecclesiae)中,卻將
猶太人在羅馬人統治底下
的不幸歸因於他們“離棄
並殺害基督的罪”。該編
年史乃以基督教為中心的
世界史,取代了古希伯萊
先知的以色列子民中心史。
Eusebius of Caesarea (263?-339?)
北非的神學家聖奧古斯丁於410年羅馬城
遭西哥特人洗劫後著作《上帝之城》一
書,將古希伯萊先知運動的「選民」概念
重新詮釋為由古至今都在追求上帝的真
理的人—真理如今已大白於教會中。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上帝之城」(civitas dei)的
對立面是「世俗之城」
(civitas terrena),乃古今棄絕上
帝追求世俗榮耀與享樂之人。
他因而賦予《舊約》裡先知
運動締造的猶太中心「世界
史」以一個新的神學內容。

過氣「選民」敬陪末座,
是否該人間蒸發的命題

至於具有前「選民」身份的猶
太人,奧古斯丁認為他們目前在
帝國之內的流散是上帝給予基
督徒的一個前車之鑑。猶太人
將會在世界末日時皈依真主。
因此,基督徒不該殺戮他們—但
「屠猶」確也成為基督教文明
的一個周而復始的主題。
“猶太會所”雙眼被
矇,看不到福音書的
真理,仍倚靠著《舊
約》的斷折拐杖!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Strasbourg Cathedral)
中的雕塑, 乃1230前後
的作品,名為“基督教
會戰勝猶太會所”
(Church Triumphant
over Synagogue)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