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華語教學現況與趨勢

*中文潮流:韓國每年有10萬人到中國學中文
北京每年有超過40萬外籍生
全球超過4000萬人學中文(疫情前)

*什麼人需要學「華語教學」?想成為華語教師(國內國外)
華語師資能力認證
想出國並教中文
對自己的母語更加了解

*應用語言學:如何應用語言理論,方法,成果來闡述其他經驗或各種問題
(臨床語言,教育語言,翻譯語言)

*華語教學:語言學(心理社會,人類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教室經營與管理)/
計算語言學(現代教育技術)

1.本體論:和與本體研究-語言學
(漢語拼音系統,隔音符號,構詞,句法結構,
篇章結構,語用,漢字形意特色)
2.認知論:從事漢語習得與研究-認知心理學
3.方法論:教育學
4.工具論:計算語言學

*認知習得:1.漢語與外語的對比分析
2.偏誤分析
3.中介語

*學習(learning):正式,有意識的,明確,有計劃有系統的
*習得(acquisition):非正式,無意識的,模糊,自然而然日常生活中獲得)

*第二語言習得:受第一語言影響
1. 第一,第二語言比較(對比,偏誤,中介語,習得順序,語法)
2.受非其他語言因素(年齡,性別,動機,個性,學習策略)

*系統性錯誤:1.目標與:想學習的語言
2.中介語:不是目標與,中間參雜其他母語又似不像目標語的特殊語言
3.天生說:與生俱來,非後天學習
4.錯誤:偶發性(有能力更正)
5.偏誤:自己無能力更正
6.關鍵期假說:青春期前後學習語言的影響
7.語際偏誤:母語干擾性錯誤
8.語內偏誤:目標與複雜度
9.僵化:中介語停留在無法改變的現象

*對比分析:對比語言學(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起源>>難民)
因差異大,太相似>>也會造成學習偏誤

*偏誤分析:系統性錯誤(難點>>原因?)>>使用目標語的形式,分析...
1.偶發性:自我更正
2.對比錯誤:語際錯誤
3.非對比性:語內偏誤 Ex:量詞(中英)
發展性偏誤 Ex: 學一部分,沒進步(規則或不規則動變)
He is coming / he comes>> he is comes

*中介語:
『語言轉移』: 從規則,現象>>受母語干擾
1.母語語音
2.目標語與母語的詞之間意義上有交叉
3.字彙量不足


『過度泛化』: 1.數量詞的使用『個』
2.母語和目標語對應關係簡單化或僵化『and...』

『學習策略』:簡化法 Ex: 怎麼說... BUT我覺得他不想去,I guess(可能)>>中介語

『溝通策略』:like... I guess, you know,ㄜ… (彌補語法與字彙的貧乏)

『教學影響』: 因教學方式導致偏誤或中介語(少用英文)
Ex: 對比(實物)厚薄

*關鍵時期:與生理有關(brain)
1. Motivation, Leaner expectation, Personality, Social cultural experience (Second)
2. Having the brain of the child, Growing up with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first)
3. effortless>>before puberty (青春期) / extremely effortful>>after

*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學習上的差異:

生理年齡:兒童習得語言,可塑性最佳
(因大腦未完成測化)

*大腦測化:大腦在青春期約發展成
熟,某些功能開始左右分化

*口音關鍵時期:(年齡不是決定學習外語成效的絕對因素)
愈早學習,愈沒有口音,不過透過良好的學習也能沒有口音

*時間歷程:第一語言 1.『聽』反覆模仿
2.『聽』>>『說』被動接受到主動產出
3.產生語言步驟:發音>>單字>>合詞>>句子
4.語言能力:不用翻譯,不用解釋文法
第二語言:聽說讀寫

*認知發展: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
1. 感覺動作期(0~2歲)物體恆存
2. 前運思期(2~7歲)心裡表徵,語言能力,還未及『運思』能力
3. 具體運思期(2~7歲)邏輯思考能力,不能太抽象
4. 形式運思期(12以上)抽象思考,邏輯思維
*第二外語的認知發展學習者,應已成熟

*語言輸入:第一語言:
1. 次數:練習密度和頻率
2. 學習結果的回饋 (即時性)
第二語言:增加學習時數效果有限

*習得過程差異-動機:

*習得過程差異-心理:
影響成人第二語言的學習因素
受母語(語音),邏輯分析干擾,愛面子,怕錯,固著的學習策略,
對於目標國的文化是否接納...
*語言遷徙:是一種跨語言影響,母語影響第二語言
1. 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基礎遷移(潛意識
2. 第二語言向母語的借用(用母語參雜第二語言)>>借用遷移(有意識
(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語言遷移=母語遷移

1. 正向遷移:母語與目的語的相同之處會促進第二語言學習
*語法正遷移:他來自北京/ He comes from Beijing.(避免中介語
*語音正遷移:法籍學生ㄩ的發音
2.負向遷移: 母語干擾 (什麼是你的名字?/ what’s your name?)
*過少運用
*過度運用
*錯誤運用:替代:目的語種使用母語形式(語音的替代)
仿造:一種語言結構直接翻譯目的語
(我們吃飯在他家)
結構修改:反映糾正過度的錯誤
(我明天要交一個作業
誤解:對母語的運用整套搬到目的語運用
3.習得時間不等:(語言距離:語言差異大小)

*影響母語遷移的因素

1. 語言因素:音位層面(外國腔)
詞彙層面(價格便宜>>price is cheap)
句法層面(我很感謝你>>i very much thank you)
語篇層面(禮貌>>please could you…? Do you mind…?)
(but
2. 非語言因素:*語言意識因素:(反映在母語)



*很久沒有使用母語>>母語遷移受到抑制

3. 社會語言因素:社交場合、發話人、受話人,會影響學習者的母語遷移
*焦點場合(正式):參與者成為『焦點群體』,會維護目的語標準性
母語對自己有損自身形象(正>>負遷移)
*非焦點場合:不大關注標準性(自由借母語交流,負>>正遷移)
(念字表較標準)
4. 標記因素:有標記的 (英文複數,額外標記)
無標記的(英文單數)
*不同的母語特徵會被遷移,取決於其標記程度:
5. 語言距離與心理類型學因素:

*母語是否會被遷移與母語和目的語間的距離有有關
*語言距離可視為一種語言現象,及兩種語言間實際的差異程度,
也可以視為一種心理語言即與目的語間的差異程度

6. 發展因素:

* 母語遷移何時發生與學習者掌握第二語言程度是密切相關
學習者的中介語是一個『重構連續體』;隨著時間習得發展
,母語逐漸被第二語言取代,最終達到與母語者相同的程度。

>>母語遷移錯誤主要出現在第二語言學習的早

階段

*U型行為:

*初級學習者錯誤來自母語遷移
*中級程度偏誤率最高
*隨能力提升,高級程度偏誤逐漸被正確形式取

7. 其他因素:

個性特徵:焦慮、認同心裡
年齡:發音受母語程度高
母語能力:母語能力佳,較容易趨近正向遷移
教學環境:語言文化等相關知識介紹、母語與目的語間差異意識、課堂練習等

*華語教學中的母語遷移現象分析:
積極:母語目標語規則相同
消極:母語目標語規則差異大>>語言錯誤、學習困難
*無標記性較早較容易掌握: what is that? What are those? I don’t know what these are.

SVO>>無標記句構, SOV、OSV>>有標記句構
我買書了(svo) 標準句型 >>無理解困難,無標句構,無遷移
我(把)書買了(sov)把字句
書,我買了(osv)主題句 >> 有理解困難(把主題視為主語),母語遷移

*否定句:你是老師>>我不是老師,我是學生
王老師在家>>王老師不在家
*無遷移現象,與英文的not字句類似
他們很忙>>他們很不忙(他們不很忙)
他今天回美國>>他不今天回美國(他今天不回美國)
*疑問句:無問題:誰是你們的老師?>>who is your teacher?
易出現遷移現象: 你們什麼時候回家?>>什麼時候你們回家?
他在哪裡學漢語?>>哪裡他在學漢語?
你叫什麼名字?>>什麼是你的名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