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

com

2005年 第 l
2期  学  术  论  坛  No .12.2005 
(总第 179期 )
  A(
  DEM IC  FORUM   (
Cumul
ati
vel
y NO.1
79)
 

延伸与建构 :
媒介及其 文学维 度 
孑j
、正 国 

(长 江大 学文 学院 ,湖 北 荆 州 434020)
 


摘 要 ]媒介成为 20世纪中后期 以来人类技术与信息的一个关键性命题。从 法兰克福学派 ,
到 多 
伦 多学派 ,
到 美 国传播 学派 ,
再 到世 界 各 国媒 介 学者从 不 同 角度 对媒 介 的理 论发 掘 ,
我 们 可以看 出 20世 纪 
人 类技 术 与媒 介 发展 的基 本轨 迹 ,
人 类文化 的 重要 元素 媒 介 由此 得 到 关 注与研 究 ,
媒 介 的 建构性 也 因之 逐 
渐得到澄清与认识。就文学媒介而论 ,
发生学上的媒介 即与文学并生 ,自此媒介既以延伸者身份也以建构 
者身份参与文学史的创造与演化 ,
尤其是新媒介对文学的改造与综合 ,
鲜明地 凸显媒介 的文学维度 ,
从 而 
为媒介研究的诗 学理论提供 了合法依据。
 

关键词]媒介;延伸;建构 ;
文学维度;文学史;新媒介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4—4
434(
2005)
l2—01
72—0
4 

媒介的无限扩张与人们对媒介的理沦发现 ,
在  而大 量的 媒介 理论 也 随之 提炼 出来 。
 
文化研究的总体视野下具有崭新 的时代意 义。值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属“
批判理论 ”,
大致有三 
此,
我们需要提 出的问题是 ,
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  个层 面的 内容 :
思 想 层 面 ,主要 指 理 性 批 判 和形 而 
媒介 ,
能否超越具体化事件而独立存在?它的承载  上学批判 ;
社会层面 ,
主要是社会批判 和大众文化 
功 能和 传 播 指 向 在何 种 意 义 上 是 内在 的 、
建 构 性  批 判 ;国家 层 面 ,
则 侧 重 于 意识 形态 的批 判 。三个 
的? 文学 审美 与娱 乐 范畴 中 .
媒 介是 否 担 当诗 学 职  层 面构成 了法兰克福 学派批判 理论 的有机整 体。
 
能?如果担 当,
其可 能性 与诗学特征 又如何呈 现  就其媒介理论而言 ,
主要批判 以电视 、
广播、
电影等 
呢? 回答 这些 问题并 不意 味 着全 面的 解释 ,
只是 期  大众媒介为主体 的文化工业对社会总体性控制 的 
望在 一般 理解 的传 播 、
延伸内涵之外 ,
对 媒 介 作 出  现实。“ 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正 因 
某 些开 放性 的 、
更 深 入 的探讨 。
  为 电影总是想去制造常规观念 的世界 ,
所 以,
常看 
电影 的人 也会 把 外 部 世 界 当成 他 刚 刚 看过 的影 片 

、 媒介 的扩张与理 论发现 
的延伸 ,
这 些人 的过 去 经 验 变 成 了制 片人 的准 则 ,
 
人类历史的演进 ,
有一条 由隐到显 、
由辅 向主  他复制经验客体的技术越严谨无误 ,
人们现在就越 
过渡的线索 ,
那就是媒介。单 以字面义而论 ,
媒介  容易产生错觉 ,以为外部世界就是银幕上所呈现的 
表征着物一人与物一人之间的连接性关 系及其 构  世 界那样 ,
是直 接 和延 续 的。
”[ 
](P
141
)这也 即媒 介 
成物 ;
其引申义则指具有本体渗透性功能的独立物  整合社会的理论 。媒介整合社会理论对传统媒介 
或一 组 关系 。人类 学 上 ,
具 有普 遍 意义 的人类 能 力  功能理论有三点创新 和突破 : 其一 ,
构建一个全方 
的获取 ,
几 乎 都 是 依 赖 于 媒 介 关 系 的 增 强 而 实 现  位视野来审视媒介功能 ; 其二, 形成一个真实 的互 
的。愈到当代,
媒介 的影响愈大,
媒介 的扩张在人  动体系, 来衡 量 媒介 与社 会 的相 互作 用 ;
其三 ,
构 建 
类生 活 中 已成 为显 著 的文 化现 象 ,
这 即是媒介 在 人  了媒 介生 产 力理 论l L
2 
J。媒 介 整合 社会 可概括 为 
类 史 上延 续 至今 而逐 渐被人 们 发现 的基本 语境 ,
进  “媒 体对 社会 事 物 的整 合现 象 ”
 (P
58)
。1942年 ,
法 


收稿 日期 ]2
005~l
0一ll
 
[基金 项 目]国 家社会科 学基金 项 目(03BZWOl
O) 

作者简介]孙正国(
197
2一 ),
男,湖北利川人 ,
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上海大学文学院 20
04级博士 
研 究生 ,
研 究 方 向 :中国现 当代 文 学 。
 
17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等人针对大众文化 ,  媒介作为环境来 做研究”


_9 ;
大卫 ・
阿什德认为媒 
提出“社会水泥”
这一著名论 断。“
社会水泥 ”的寓  介生态学 的主要观点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行 为发生 
意在于:
大众文化 占有人们 的闲暇时间从而操纵社  在传播生态的情景 中”_

 。媒介生态学者并不赞 
会的思想和心理 , 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  同技术决定论的观点 ,
而对 社会权力 、
社会控制表 
意识 ,
故 喻之 为巩 固现 行秩 序 的 “社会 水泥 ”。如 此  示关注 ,
但实质上他们对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的态 
意义上的媒介对社会的整合 ,
就是把受众固定在媒  度及研究方法与经验学派并无二致。媒介生态学 
介所制造的文化范畴内:
受众越来越像“
媒介婴儿”,
  的理论价值在于 ,
它提供 了一种把媒介视为生态系 
摆脱不了媒介设置社会的价值轨迹 ,受众对社会 的  统的新视角。按照这种逻辑 ,
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 
理解 ,
是媒介进 行价值过滤后 的象征意 义【
 J
(P
¨ 。
  就是 生 态 系统运 行 的 规则 ,
其 地 位是 十 分显 赫 
可知法兰克福 学派对媒介的发言倾 向于否定 和排  的_
1ll
。再者 ,“传播生态” 涵盖面极广 ,各种理论视 
斥,
这对于 日益扩张的媒介影响及其对人的主体性  角 在这 里可 以获 得兼容 的合 法 可能 。
 
侵蚀和平面化塑造等保持 了反思与批判意识 ,
从价  媒介最主要 的切人点还是传播学研究。由此 
值维度上向媒介和人类发出了深切的叩问。  常常把媒介与传播合为一体,
在媒介的狭义上将二 
多伦多学派代表人物英 尼斯和麦克卢汉 系统  者合称为传媒 。传媒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口头传 
地分析了媒介在传播上的意义,
其立足点则是人类  媒阶段 、
印刷传媒阶段和电子传媒 阶段。当代传媒 
学维度。在英尼斯看来 ,
传播媒介可以分为倚重时  已从过去对“权力 ”、
“政治”的依附,
很大程 度上转 
间的媒介和倚重空间的媒介 ,
帝 国也可 以分为倚重  化为社会公众生活的独立部分 ,
并广泛介入社会政 
时间的帝国和倚重空间的帝国 ,
即宗教帝国和政治  治生活 ,
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
甚 至可 以 
帝国。“
他研究 的传 播 ,
是媒 介 的,
发轫 、
流布 、变  改变政治结构 、
公民的政治行为和社会政治心理。  
异、
互动 、
特质、
偏 向。”[
5](
P6)
倚重时间的媒介 ,
如羊  当代传媒的多重性、
多元性构成了传媒的现代性本 
皮纸 、
黏土和石头 ,
性质耐久 ,
有利于宗教的传承、
  质 。传媒 的社 会功能也 日益凸现 ,
特 别是 网络 时 
维持宗教帝 国的统治权威 ;
倚重空 间的媒介 ,
如莎  代,
可以说 由政府 、
法制和秩序构成 的现实社会 与 
草纸 、
电报和广播 ,
质地轻便 ,
有利于政治帝 国的空  匿名、
无序和跨国界网上虚拟社会的结合构成 了我 
间扩张和远距离控制 ,知识和权力 的垄断在媒介与  们今天新的社会形态 ;
但传播者和受众对传媒 的价 
帝国的关系中发挥着桥梁 的作用 。英尼斯心 目中  值选择却是传媒 的社会地位的决定力量。这将是 
的传播实质上有两个意思 ,
一是 时空 的偏 向性 ,
二  对传媒进行社会控制的焦点[
12
]。美 国传播学界成 
是媒介形态的演化。麦克卢汉接受并发挥 了英尼  为这一研究取向上最为活跃 的力量 ,
其对广播 、
电 
斯关于时空偏 向性 的思想 ,
提 出著名的“
媒介 即讯  视、
电影和网络等新媒介 的探讨 ,
都具有重要的理 
息”的命题 ,
认为任何媒介对个人或社会 的任何影  论贡献 。传播学研究与后现代各种理论的结合 ,
又 
响,都是 由于新 的尺度产 生 的[
6]
(P
33-
5o)
。加 拿大  扩展了传播学对媒介的研究力度 ,
形成了许多细致 
学派第三代旗手保罗・
莱文森在媒介形态演化理论  的研究 方 向和理 论成 果 。
 
上作出了新 的贡献 ,
他的“
人性化趋势”
理论强调了 
二、
媒 介的延伸 性与建构性 
人的主动性 ,
认为人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 , 

切媒介都是“ 补偿性媒介”,
能补救过去媒介的不  从传播媒介 的意义上看 ,
媒介究竟具有什么样 
足,
使媒介人性化 。而在时间偏 向方面,
网络媒体  的质性 呢?一个基本 的事实 ,
即语言 ,
无论过 去、
现 
的超时空特性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空观 ,
虚拟社区  在,
还是人类 的未来 ,
都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媒介 ,
 
中的人们可以在 同一场景中非同步对话 , 从而创造  我们将其称为源媒介。其他媒介都是源媒介 的外 
了一 种新的“口语传 统 ”
[’]
(P
229
-26
0)。加 拿大学派  化和伸展 ,尤其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态和技术能力 
从媒介中引发了另一个宏大主题 :
文明或文化 的关  所呈现 的各种媒介形态 ,
也可称之为流媒介。前者 
注与思考 。其共同思想是注重媒介对社会 文化 的  具有原初共在的人类学本义,
也是人际关系和个体 
影响,
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 ,媒介史即文明史 , 并  存在的明证性表征。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强化 ,
一 
以媒介作 文明分期_
8_。相对而 言 ,
法 兰克福学派  定意义上是对前者的延伸 ,
这较之麦克卢汉的延伸 
更重媒介的负面因素 ,
而多伦多学派则强调了媒介  更为具体和真实。有了这样一个质性 的认识 ,
我们 
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建构价值 。
  再来分析源媒介的意义 ,
就取得了现象学上的自足 
所谓媒介生态学 ,
尼尔・
波兹曼将其定义为“
将  而充分的合法性 。
 
】7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语言借助声音 、
光线 、
符号等物质元素与个体的  在 的基本 物 化形 态 、
文 本形 式及 与此 关联 的文 学观 
情绪、
愿望、
态度和一切 主观认知相结合 ,
在身体的  念和 文学活 动特 点等[
15]
(H∞一
 ¨。尽 管如此 ,
我 
昭示下,一同展示给关系主体,
从而实现其建构性存  们还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
这种工具观和媒介延伸 
在。这种具有语言功能的物或关系即为源媒介 。于  观念 ,
是 以文学的外在形态为依据的。尤其大众媒 
是我们可以理解人对媒介的需要,
本质上就是一种  介时代 ,
以报 刊为代表 的印刷媒介 ,
以广播 、
电视、
 
内在的建构性关系 ,
而不仅具有外在的延伸关系。
  电影为代表 的电子媒介 和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及 
麦克卢汉以人对媒介 的参与程度 ,
把媒介区分  其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化媒介对文学观念、 文本形式 
为“
热媒介”和“冷媒介”
。这一理论认为 , 热媒介传  等方面的重大影 响,
强化 了这一论点 。当然 ,
我们 
播的信息明确清楚 ,
或者说具有 高清 晰度 ,
而且信  并不否认大众媒介对文学所产生的外在的延伸性 
息量大 ,
因而接受者 的参与程 度低 ;
冷媒介正好相  影响。就中国现代文学史而论 ,近代 报刊的崛起 ,
 
反,
它所传播 的信息模糊含混 ,提供的信息量小 ,因  催生并哺育 了新文学 ,
报刊是新文学得以广泛传播 
而接受者的参 与程 度随之提高 。以照片与漫 画为  的载体 ,
并决定其发展演变 。为此 ,
曹聚仁先生 曾 
例:
照片的清晰度高 ,
画面信息一 目了然 ,
人们无须  评价过 :
“中国的文坛和报坛是表姊妹 , 血缘是很密 
再多做“
补充”
就可很 明确地 了解其内容 ,
也就是说  切的”【
 J(P
8’;
“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 ,
从侧面看去 , 
参与度不高 ,
所 以,
照片是热媒介 ;
而漫画的清晰度  又正是一部新 闻事业 发展史 ”
【16
j(P
83)
。回顾历史 ,
 
很低 ,
提供的信息不很清楚 ,
有许多 隐含的特别 是  可 以说正是近代报 刊媒介 在中国社会 的历史性登 
讽刺的意味 ,
人们必须调动想象力予 以“
补充”
才能  场,中国文学才开始转型进入新 的阶段——现代文 
完整地理解其中的含 义 ,
其参与 度提高 ,
所以漫画  学时代 。而 当代电子媒介普及更为鲜 明地强化 了 
是冷媒介。按照上述观点 ,
麦克卢汉将广播 、
电影 、
  媒介对于文学 的延伸性 。可以说 ,
媒介的延伸性功 
书籍 、
演讲 、
报纸 等划 为热媒介 ,
将 电视 、
电话 、交  能 为文学的剧烈变化创造了条件 ,
同时也对文学传 
谈、
讨论会 等, 划为冷媒介【1
3 
J。也就是说 ,媒介 既  统提出了严峻挑战。
 
担当了传播职能,也建构 了意义 ,
即同时关注媒介  那么如何理解文学媒介 的建构性 特质呢?我 
的建构性特征与延伸性特征 ,因而这一媒介分类理  们可 以从 以下两个层 面来讨论这一问题 。一是艺 
论具有较强的阐释力。
  术理论史 的层面 。文学媒介其实根源于艺术媒介 ,
 
媒介文化 的强势与扩张趋势正 日益显著,
其表  而艺术媒介(建筑 、
雕刻 、
绘画、
戏剧、音乐等艺术 的 
现有三:
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媒介文化的多  媒介 )
具有显著 的建构性。亚里士多德划分诗学类 
元化发展 ;
二是互联网的发展改变 了电视等媒介单  型的一个基本标准 即是媒介。尽管他也更多地立 
向性点对面传播模式 ,
提供双 向或者多向交流的平  足于媒介 的延伸性 ,
以媒介为诗学载体 ,
但同时也注 
台,
这种开放性、交互性 ,
使一般人可 以穿越等级、  意到了媒介与诗学类型之间的内在关联[ ”]
(P
22-
68)
。 
时空及种种差异与障碍 ,
平 等地进行交 流;
三是从  自此 ,
欧洲艺术理论大多强调媒介的 内在建构性 。
 
产业的角度看 ,
传媒 业的不 断发展 ,
也呈现出一些  最为系统的艺术媒介讨论当数黑格尔。他在《
美学》 
新的发展态势 ,
既意味着社会 文化 的不断丰富 ,
受  中首先阐明了媒介作为艺术标准的理由与内在建构 
众选择更为多样 ,
也意 味着传播控制增 强【
H 
J。在  性依据 :
“人们常根据片面的理解去替各门艺术的分 
媒介文化开放的发展演化中,
如何有效地促使媒介  类到处寻找各 种不 同的标准 。但是分类 的真正标 
的双重质性协调发展 ,
防止以延伸质性取代和抛弃  准只能根据艺术作品的本质得 出来 ,
各 门艺术都是 
其建构质性 ,
是人类面对媒介 文化的难题。
  由艺术总要 领 中所 含 的方面 和因素展现 出来 的。
 
在这方面头一个重要 的观点是这个 : 艺术作 品既然 
三、文学媒介 的建构 性特征 
要 出现在感性实在里 ,
它就获得了为感觉而存在的 
人们总是习惯于将 文学史放置于延伸媒介的  定性 ,
所 以这些感觉 以及艺术作品所借以对象化的 
层面来思考 ,
以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市场化背景的运  而且与这些感觉 相对应的物质材料或媒介的定性 
作中,
创造 了一种新的文学关系 ,即“
作家一传播者  就必 然提 供 各 门艺 术分类 的标准 。
”【l

 J
(P
14)
很 显 

受众”,
以及与之对应耦合 的“
文本生产一媒介传  然, 黑格尔是从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 出发 , 深刻理 
播一文本消费”
关 系。在其结构 中,
媒介作为载体  解 了艺 术与 感 觉 (心 理 知 觉 )的 哲 学关 系 而得 出 的 
与工具 ,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 阶段 的状况和特  基本 判断 。正 是从 感性 实 在 出发 ,
黑 格尔进 一步 区 
点对 文学 的影 响具 有 根 本性 意 义 ,
它决 定 了‘
文学 存  分 了不 同感 觉 引 发 的媒 介 所 具 有 的 美 学 可 能性 。
 
17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他认 为 ,
触 觉只 是触及 另 一个 感性 的个体 以及 它 的  构型 ,
我 们可 以勾 勒 出媒 介 的 文学 维 度 ,
一 是 审 美 
重量 、
硬度 、
软度和物质的抵抗力 ;
而一件艺术作品  与诗 学 的建卡
A勺.
陛维度 ,
一是 技术 与 文化 的延 伸性 维 
却不只是一种感性的东西, 而是精神在感性事物里  度,
二者 共存于 文 学形 态 之 中 ,它们 为文 学 媒 介 理 
的显 现 ,因此 触觉 媒 介 不 能把 握 艺 术 品 。同理 ,
一  论 预设 了基本 的诗学 范 畴 。
 
件艺术作品也不能凭味觉和 嗅觉把握。而视觉与  [
参考文献]
 
听觉 却具 有 良好 的艺 术 把握 能力 。视觉 “和 对象 的  [
1]阿多诺・ 霍克海默. 启蒙辩证法[ M].渠敬 东,
曹 
关系是用光作媒介而产生的一种纯粹认识性 的关  卫 东,
译.上 海:
上 海人 民 出版 社 ,
2003.
 
系,
而光仿佛是一种非物质 的物质 ,
也让对象保持  [
2]陈翔.
媒介整合社会:
建构媒介功能新理论[
J].
西 
它的独立 自由,
光照耀着事 物,
使事物显现 出来”;
  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
04,
(4)
. 
“另一 种认 识性 的感 觉 是 听 觉 ,
听 觉 与视 觉 形 成 最  [
3]叶潮.
超越媒体:
一个“整合型媒体”
推动区域社 
尖锐 的对 比。听觉 所涉 及 的不是 形状 和颜 色之类 ,
  会经济发展 的风云历程[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 
而是声音 ,
是物体 的震动 ……这种观 念性的运动  学 出版社 ,
2000.
 

声音的震动是一浪接一 浪的 ,
须凭人脑 的活动才  [
4]汤林森.
文化帝 国主义[
M].
上海:
上海人 民出 
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 运动 的整体 ,
所 以是 观念性  版 社 。1
999.
 
的)使物体仿佛凭它的声响表现出它的单纯 的主体  [
5]哈 罗德 ・
伊尼斯.
帝国与传播 ・
译者序言[
M].
何 
性和灵魂”[1
8 

(  。黑格尔将艺术接受与心理  道宽 ,
译.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
200
3. 
感知媒介予以哲学观察 ,
指出视觉与听觉媒介具有  [
6]马歇 尔・麦克卢汉.理 解媒介一 论人 的延伸 
认识性 ,
渗透了主体性和灵魂因素,因而对 于艺术  [
M].何道 宽,
译.北京 :
商务 印书馆 ,
200
0. 
直接产生建构性 。以此为基础 ,
黑格尔对文学媒介  【7 
J 
Jos
eph St
raubha
ar.Me
dia
 Now:Unde
rst
andi
ng 
的建构性也作了精辟 阐释 :
“适合于诗 的对象是精  Me
dia,Cul
tur
e,a
nd Te
chnono
gy【M 
J.Thoms
on 
神的无限领域。它所用 的语文这种弹性最大 的材  Learni
ng,
2004.
 

料( 媒介 )也是直接属于精神 的, 是最有能力掌握精  [
8]徐桂权.
传播 图景 中的制度—— 由英尼斯的媒 
神的 旨趣和活动 , 并且显现出它们在 内心中那种生  介理论谈起[
J].国际新闻界 ,
2004,
(3)
. 
动 鲜 明模 样 的 。”[
18 

(19-2
0)虽 然 黑 格尔 论 述 的是 诗  【
9]Ne
il
 Po
stma
n.Wh
at 
is 
Medi
a Ec
olo
gy?[
EB/
 
的语言媒介的精神性 、
内在性和建构性 ,
而其 核心  OL]ht
tp:
//www.me
dia—e
ol
c og
y.o
rg/mec
olo—
 
思想则是文学媒介融于内容的建构性特质 。
  gY,2001—03—05.
 

二是媒介叙事层面。从 口头文学到网络文学 ,
  [
10]
林文刚.
媒介 生态学在 北美之 学术起 源简史 
人类文学历经数千年而呈现 出媒介叙事 层面的不  【
EB/0LJ.ht
tp://w v.c
ddc.net
/showne
wsp,
 
同风貌。 口头叙事重于时空 流动与人类本性 的亲  2004— 07—04.
 

和感 ,
文字叙事 关注符号化意义 ,
影像叙 事强调再  [
11]
诺斯 .
制度、
制度 变迁与经济绩效[
M].
上海 :
 
现与记录 ,
网络叙事建构了虚拟世界中的超文本关  上 海三联 书店 ,
1994.
 
系。也就是说 ,
媒介承担了文学实现与文学意义的  [
12]
章辉美.
传媒与社会变迁[
J].
江汉论坛,
200
4,(
3).
 
建构性职能。而 由媒介叙事这一线索 ,
探讨人类文  [
13]
郭光华,
胡 雪松.
冷热媒介析 [
J].
湖南大众传 
学尤其是人类叙事文学的内在规律 、
符码化方式和  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
(4)
. 
新媒介叙事具有超越精神 的深广的叙事可能性 ,
以  [
14]
殷晓蓉。麦克卢汉对美国传播学的冲击及其现 
及媒介控制对叙事效果的复杂影响,
将成为媒介时  代文化意5
C[J]
.复旦 学报 ,
199
9,(
2).
 
代崭新 的文学视界。
  [
15]
王一川.
文 学理论 [
M].
成都 :四川人 民出版 
综上所述 , 我们 可以确立一种综 合艺术 的观  社。
2003.
 
念,
把 文学媒 介 纳 入 到 艺术 史 加 以考 察 ,
归 于 人 类  [
16]
曹聚仁.
文坛五 十年 [
M].上海 :东方 出版 中 
叙事的宏观结构之 中,
具体分析每一种流媒介的审  ・
心 .1997.
 

美再现品格 ,
具体说明不同媒介基在新媒介结构中  [
17]
亚里士多德 .
诗 学[
M].
陈 中梅 ,
译注.
北京 :
商 
的建构性关系, 具体把握新媒介与艺术样式 的同一  务 印书馆 ,
1999.
 
性,
跨越媒介形 态展开文学叙 事分析,
不再简单 强  [
18]
黑格 尔.美学:
卷三 (
上 )[M].
朱光潜,译.
北 
调媒介的延伸功能 , 而将其 固有 的内在性与建构性  京:
商务 印书馆 ,
1994.
 
特 质掩 盖起来 。从媒介 的文学延 伸 ,
到媒介 的文学  [
责任 编辑 :
陈 梅云 ]
 
17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