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txt, pdf, or txt
Download as txt,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煩惱生起次第

摘自:2020-08-04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緣起讚》

以大教典中所說,這些負面情緒都是來自非理作意——不符合真相的錯覺——由不符合真理的思惟所產生,因為
負面情緒是來自非理作意的緣故,所以,唯有透由了解真相的智慧才能予以解除。若是了解真相,也就能削減非
理作意,進而減少負面情緒。所以,佛法其實是一套完整的心理學,教導我們——透由了解真相的認知而改變我
們的心,以這種方式修練。

無論巴利語系或梵文語系的佛法傳承皆宣說「戒、定、慧」三學。

戒學就是不傷害他眾生,與他眾生合睦相處、維持良好關係。又,透由觀察掌控身語的行為(屬於戒學),由此
建立定學的基礎。

我們現在的意知很容易受到五種感官根知(前五根知)的影響而散亂,比如,我們很容易由於生理上的感官覺受,
將焦點轉移於色聲香味觸,這就如同根知的奴隸一般,因此,我們無法發展意知的潛能。然而,定學就是忽略根
知所產生的效應而使意知專注於境上(定學屬於意知──第六意知)。

又,「煩惱」主要來自於意知,「解決煩惱的對治力」也是來自於意知(慧學也是屬於意知──第六意知),
(由此來說)所以,定學就是使「意知的分析力」於專注的基礎上增強其勢力(定、慧都屬於意知,定是意知的
專注力,慧是意知的分析力,定能夠幫助慧、增盛慧的勢力),。如是,戒學、定學、慧學。

每一天早上起床時就是最佳的時刻,當眼睛見到不同形色的色法(眼知所緣的是色處),或是耳朵聽到不同的聲
音時(眼知所緣是聲處),盡能力不要受到根知的影響(眼知、耳知等前五根知屬於根知),使自己的內心安置
於意知(屬於第六意知)的狀態中。

因為平時受到根知(眼知、耳知等前五根知)的影響極為巨大,這時安置於意知的狀態中就會有一種空朗朗的感
受,繼續維持這一種感受狀態,持續下去之後,就會顯現心識唯明唯觀的體性,也就對於此一體性有所覺受,同
時盡力維持於唯明唯觀的覺受中,不要受到根知的影響,保持自己的心專注於意知中(專注屬於定),如此,意
知本身所具有的分析能力(分析能力屬於慧)就會更為強烈,否則,我們很容易被根知影響到智慧的分析能力。

定學主要是以意知而修學,當然,最初修禪定時,也可藉由眼知見石頭或木頭等而專注一境上,但是,真正入禪
定則是以意知而入。如是,透由意知的專注力(定)而提升意知的分析力、增長智慧(慧)。

慧學,不僅是專注於境上(專注屬於定,慧學不是只有定),而是分析所專注的境的本質,無論分析痛苦或快樂
的本質。

如佛陀三轉法輪,初轉法輪宣說四聖諦,四聖諦是非常精要的內容。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但是,我們
卻忽略苦因來是於那裡?有時我們痛苦、有時我們快樂,從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知道,苦樂是由因緣而有、隨因緣
而改變。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痛苦與快樂,但是,由於非理作意(非理作意屬於意知)的影響,使我們內心鬱悶或憂慮,乃
至成為抑鬱症、影響身體健康。比如,醫生會說你不要再生氣、你不要再激動,否則就會影響你高血壓之類的。
從這一點可以知道,身體的健康與內心的平靜、寧靜是有關的。心若能維持寧靜,則有助於身體健康。

四聖諦中的「苦諦」是說我們有身的痛苦、心的痛苦等等;但是,身心的痛苦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乃是因緣聚
合而有的,因此,佛說「集諦」。

痛苦的因,是因緣集合而有的,如是說「集諦」——苦因(集諦是苦諦的因,集是因、苦是果)。業及煩惱就是
痛苦的主因,集聚痛苦之主要因緣的「集諦」就是業及煩惱。

如龍樹菩薩於《中論》中說:「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痛苦的根源來自於業,業則來自於心未調伏所產生;
未調伏的心,透由修練對治力則就能予以調伏,那麼也就能獲得解脫,如是,如文說「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
脫」。

十惡業等,源自於煩惱。煩惱,源自於非理作意——不符合實相的非理作意之妄念。(集諦攝業與煩惱二者,業
與煩惱二者當中,業來自於煩惱,又,煩惱來自非理作意。)

如《中論》說:「業煩惱非實。」業來自於煩惱,煩惱來自於非實——非實,意謂不符合真相的非理作意。非實
之非理作意,它是來自於哪裡?最主要是源自於「戲論執著」。

所謂戲論,就是自性之執著(執取自性成立之執著)。我們見任何事物都是決定認取為「僅依自己的力量而產生
自己的功用」的概念(即執取為自性有的概念),由此概念(執取自性有的概念)而產生非理作意,再由非理作
意產生煩惱,更由煩惱而造業。

所以,業來自於煩惱,煩惱來自於非實(不符合真相)之非理作意,非實(不符合真相的非理作意)則來自於戲
論(執取自性有)。那麼,此一戲論——認取諸法為自性成立之執著,如何斷除呢?就是透由「了解真相之認
知」而能予以斷除。

量子物理專家也是這麼說。以古典力學而言,一切物理都是可被衡量、有其絕對性、有其定律,這是一種表相。
這是古典力學所說的。但是,以微觀世界而言量子力學,任何粒子皆是不可被衡量、無其定律,因為,非常細微
的粒子並沒有任何物理狀態可被衡量、沒有定律。這與古典力學是完全相反的。所以,真相與表相是不同的,因
為,細微粒子的狀態下並沒有任何定律、不堪衡量出任何物理現象。

物理專家所說的「表相與真相不同」,這相似於中觀的思維。我認識一位印度學者,他的名字是拉加拉麻拉,他
曾經對我說,量子物理在西方國家是一種新知識文明,但是,早於二千五百年前,印度已有量子物理之核心思想,
於是他引用龍樹菩薩《中論》中的幾段詞句,其中說到真相與表相不同,真相並非如同表相所顯現般真實(真相
屬於勝義諦,表相屬於世俗諦;表相顯現境自方成立,但是真相並非如同表相所顯現般自方成立,以中觀應成而
言,真相是尋找施設義不可得自方成立,即自性空,唯名識觀待施設而有))。

那麼,真相是什麼?量子力學專家認為,細微粒子的狀態之下,唯有觀察者去觀察時才可被衡量,若無觀察者,
則其無任何定律可被衡量出來。這一點相似於佛教典籍中所說「若有能取識,則有所取境」,如唯識宗的「三界
唯心造」之論述。這也就是說,「執彼法之能取識」存在時才有「彼法所取境」。因為有能取識,所以才見到所
取境,如是論述「能取與所取二緣的關聯」。遠離能取之外無法尋得所取,如是而論述「無外境」與「二取空」
(唯識宗論述了無外境與二取空,唯識宗雖然說唯識無境的外境空,但是唯識宗說內心是自性成立、諦實成立)。
這種論述(唯識宗的論述)是透由長時深思熟慮而建立的。
-----------------
[1] 定、慧屬於第六意知

[2] 佛教大乘宗義說勝義諦是法無我的空性,但是大乘宗義對於空性有不同的認識

1.唯識宗說的空性是能取所取異質空的外境空,但是內心是自性成立、諦實成立。

2.瑜伽行中觀自續派而言,唯識宗所說的外境空、二取空僅是粗分法無我,自續派的細分法無我是諦實空。

3.中觀應成派而言,唯識宗的二取空、自續派的諦實空都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