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4

全国系统班-理论精讲 2-教育

主讲教师:圆愿
授课时间:2022.10.15

粉笔教师·官方微信
0
全国系统班-理论精讲 2-教育学(讲义)

回顾梳理

1
P8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单、多、判为主】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P10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单选、多选为主】重点
西方
奴隶社会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希腊
封建社会
教会
骑士

P10

2
P10

书上无
梳理
埃及学校多
印度学吠陀
斯巴达尚武
雅典崇文

P10
文修正算计阴天

3
马(骑马)永(游泳)建(击剑)是猎(打猎)枪(投枪)骑(下棋)士(吟
诗)

书上无
小试牛刀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 )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2.古代( )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 D.印度

3.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
A.学校教育 B.社会教育
C.家庭教育 D.教会教育

P11
2.古代教育的总体特征【单选、多选为主】
1.古代产生了学校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
经验积累
文字出现——重要标志

4
国家的产生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君子忧道不忧贫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3.阶级性、等级性
奴隶社会:阶级性
封建社会:等级性
4.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
【劳教脱离阶等级】

P11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征【单选、多选为主】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教育的法制化。
【公义发誓】

P12
2.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单选、多选、简答为主】
口诀:全民多现身
终身化
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
全民化
面向所有人开放
民主化

5
平等(起点、过程、结果);自由
多元化
目标、形式、管理、内容、标准等等
现代化
设备、手段等等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实现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实现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书上无
小试牛刀
1.有的人曾经说过:“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句话体现了教
育的( )。
A.多元化 B.全民化
C.现代化 D.终身化

2.目前教育自主权扩大,很多学校都具有办学的自主性,如灵活设置课程、
编写校本教材及价值观的多样化。这体现了教育的( )。
A.终身化 B.全民化
C.民主化 D.多元化

3.【判断】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属于近代教育
的特征的表现之一。( )

知识小结

6
书上无
知识小结
原始社会(简单劳动无级)
古代社会(劳教脱离阶等级)
近代社会(公义发誓)
现代社会(全民多现身)

P12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概述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P12
一、教育学概述【单选为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12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了解】
7
萌芽阶段
1.中国:儒墨思想、《学记》
2.外国: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创立阶段
1.创立派:培根、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杜威
2.自然派: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
3.其他派:洛克、斯宾塞

发展阶段
1.现代教育学流派
2.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3.当代教育发展

P12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特点【了解】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
的学科,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经验、论文、类比)。
8
P13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单选、多选、判断为主】

P13
1.儒墨教育思想

P13
1.儒墨教育思想
孟子性善盈科进

9
P13
1.儒墨教育思想
荀子性恶闻知行

书上无
小试牛刀
2.孔子在《论语》中说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这一表述体现了孔子( )的教育教学思想。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教学相长 D.长善救失

3.( )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过程,他认为“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10
4.【多选】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主张有( )。
A.性相近,习相远 B.有教无类
C.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D.不愤不启

本节内容

11
课后作业
1.梳理笔记,及时复习
重点:古希腊(斯巴达、雅典)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的代表人物
2.预习教材:P15-P20

12
全国系统班-理论精讲 2-教育学(笔记)

【解析】
今天是理论精讲的第二次课程,教育学的知识比较多,比较杂,考查角度也
比较多,建议大家在课前进行预习,查找“我的课程”,提前下载讲义,关于讲
义中有补充的知识,有小图标做标记,可以把补充知识提前写在讲义中,老师在
讲的时候,大家重点理解即可,今天老师会放慢语速和节奏,与大家适应。

回顾梳理

13
【解析】
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用三个字总结就是“育
人性”。
(1)和有目的相反的偶然的活动,并不是教育活动。
(2)自然界当中人是有教育的,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3)社会活动是后天的行为,本能的反应不是教育活动。
2.社会属性:口诀“永(永恒性)历(历史性)民(民族性)生(生产性)
长(长期性)相(相对独立性)接济(阶级性)”。
(1)强调教育古今不同,体现的是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
同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是不一样的。
(2)教育是一种潜在投资,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对应生产性。
(3)不同民族教育制度、教育语言、教育内容是不一样的,对应民族性,
如中国和美国。
(4)人在教育在,如果有一天人类消亡,教育就不存在了,对应永恒性。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应长期性,培养人才的周期是非常长的。
(6)教育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既可以超前,也可以滞后发展,对应相对

14
独立性,相对独立性表现较多:
①转化活动:由不知道知的过程。
②历史继承性:强调古今相同,要继承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要尊老爱
幼,现在依旧强调尊老爱幼。
③不平衡性:教育发展不可能与政治经济完全同步,可以超前也可以滞后。

【解析】
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教育特点口诀“简单、劳动、无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无阶级性,无等级性。
2.古代社会:中国。
(1)奴隶社会:学校、选士制度、教育内容要重点把握。
①夏商:
A.夏朝: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的时期是夏朝,有庠(最早的学校,培养人养
老的场所)、序、校。
B.商朝:殷商。最早意义上的小学产生于商朝。
②西周:
A.奴隶制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出现了国学(设在皇城国度内)、乡学(设在
地方)。
B.特点是学在官府,也是奴隶社会的总体特征,由官员接受教育。体现的是

15
阶级性,教育只有统治阶级才能够接受,被统治阶级不能接受教育。
③春秋:混战时期,私学兴起。
④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A.六艺的核心是礼(周礼)和乐(音乐、歌舞)。单选题备考。
B.文化基础,也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就是书和数。单选题备考。
(2)封建社会:教育场所、选士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①战国:私学繁荣,百家争鸣,出现了稷下学宫(齐国创办的),稷下学宫
是由政府(官家)举办的,私家主持的(儒家、墨家)。
②两汉时期:
A.太学(汉武帝时期创办的)、鸿都门穴(东汉时期,学校的性质是文学艺
术专门学校,学的是一些诗词歌赋)。
B.选士制度:察举制,自下而上的方式,以德行为标准选拔人才,德行高尚
就推举你去做官。
③魏晋南北朝:考频非常低。出现了九品中正制,把官员分为九个等级,是
以门第为选拔标准的,看出身和背景,体现了等级性,官员分为了九个层级,是
统治阶级内部的,后期出现了“商品无寒门,下品无士卒”。所以隋朝时期隋炀
帝开辟了一个新的选士制度,叫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如获得一甲,就是
状元,相对来说比较公平,1905 年(清末)被废除。
④隋唐时期:六学二馆,体现的是等级性,宰相、一品、外戚、皇亲国戚能
上二馆,三品以上、五品以上、七品以上、八品以上等上六学,不同官职的子女
上的学校不一样,统治阶级内部划分成了三六九等。
⑤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多选题备考。
A.四书:口诀“梦中大论”,即《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B.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P8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单、多、判为主】
原始社会
古代社会

16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解析】
今天要学习西方古代社会的发展。

P10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单选、多选为主】重点
西方
奴隶社会
古埃及
古印度
古希腊
封建社会
教会
骑士
【解析】
学习三大文明古国以及两种教育,可以分为两种社会,奴隶社会(古埃及、
古印度、古希腊)和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有两种教育,一种是教会,一
种是骑士。

P10

17
【解析】
古埃及:
1.重点掌握古埃及的教育场所,也就是学校。单选题备考。
(1)宫廷学校;法老的皇子皇孙接受教育的场所,是有史可查世界上最早
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 2500 年。不同的教材当中还有一个更早的,据考古挖掘
发现,最早的学校是苏美尔的泥板书舍,是公元前 3000 年,夏朝是公元前 2000
年。
(2)僧侣学校:一些寺庙当中要培养僧侣,别称叫做寺庙学校。学的内容
是较高级的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等,学术性特别强,培养的是
高水平的人,僧侣学校是地位最高的学校。
(3)职官学校:由政府机关设立的学校,专门培养官员,考频较低,了解
即可。
(4)文士学校:数量最多,是私人开设的,对出身不做限制,招聘人数较
多,学习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等只是,是对基本能力的培养。
2.掌握古埃及教育的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有一部分以僧侣为老师,
当时的奴隶社会都是学在官府,都是由一些官员去培养的,所以还有一部分是以
吏为师,“吏”就是官吏,单选题备考。

【梳理】
掌握两个数字:3 和 1。
1.“3”:最早的是宫廷学校;地位最高的是僧侣学校;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2.“1”:教育的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僧侣和官吏是当时的老师。

P10

18
【解析】
1.古印度:
(1)和宗教相关,佛教、婆罗门教,教育特征是宗教教育,教育场所被称
为古儒学校的,当时的老师被称为古儒。
(2)内容: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叫做《吠陀》,里面有一些宗教相关的祈
祷文、咒语。
(3)种姓制度:
①高级统治者:婆罗门。
②军人:刹帝利。
③手工业者:吠舍。
④奴隶阶层:首陀罗。是被踩在脚底下的人,无权接受教育。
2.古希腊:大大小小有一百多个城邦,主要学习两个。古希腊考频非常高。
(1)斯巴达:
①征战了别人的地方建立的民族,征战时人数比较少,为了统治当地的土著
居民,在教育过程中培养的是军人和武士。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
②内容:军事训练相关,具体内容是五项竞技如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
掷铁饼,不用记,知道与体力相关即可。还有道德训练。
③教育特征:尚武,培养的是军人和武士。
④比较重视女子教育。人民比较少,男的都出去打仗了,女子也要留下来保
卫自己的城邦,同时女子可以生育,所以比较重视女子教育,提倡公立教育,男
孩女孩都要接受教育。
19
(2)雅典:
①想到自由女神,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地方,非常的优雅。雅典是三面环海的,
内陆多是一些山地,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培养的不是军
人和武士,而是商人和统治国家的政治家。
②教育内容: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多方面和谐发展。“雅典只重视德育、
智育或者某个方面”,说法错误,强调和谐发展或者全面发展。
③特征:崇文,学习的是一些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内容。
④雅典轻视女子教育,主要对 16-20 岁的青年男子进行教育,雅典不是公立
教育,不是男的女的都能接受教育,提倡的是私立教育,只针对一部分人。

书上无
梳理
埃及学校多
印度学吠陀
斯巴达尚武
雅典崇文
【解析】
1.古埃及:学校是非常多的。
(1)地位最高的学校:僧侣学校,也叫寺庙学校,学习的是一些高水平的
知识。
(2)数量最多的,由私人开设的,可以招收很多学生,是文士学校。
(3)有史可查最早的是宫廷学校,法老供他的皇子皇孙接受教育的学校。
(4)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僧侣和官吏是老师。
2.古印度:
(1)教育内容:《吠陀》,是宗教的经典经义。
(2)特征: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等。
(3)分为四个层次,首陀罗不能接受教育,因为是奴隶阶层。
3.斯巴达:
(1)崇尚武力,学习的是军事体操(用四个字概括就是“五项竞技”,赛

20
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政治道德。
(2)重视女子教育,男女都要接受,提倡公立教育。
4.雅典:
(1)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2)与斯巴达相反,不重视女子教育,比较轻视女子教育,只对 16-20 岁
的青年男子进行教育,提倡私立教育。

P10
文修正算计阴天

马(骑马)永(游泳)建(击剑)是猎(打猎)枪(投枪)骑(下棋)士(吟
诗)
【解析】
西方的封建社会,也叫做欧洲的中世纪。是比较黑暗的时期,教会的权力比
皇帝的权力更大,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开皇帝的玩笑,在中国是不可以
的。
1.教会学校:与宗教相关。
(1)在欧洲中世纪设立有三种类型,即僧侣学校、大教堂、教区学校。考
查较少,一般山东会考查到,其他地方了解即可。
(2)内容:特备重要,多选题、单选题备考。学习七艺,即三科和四学。
口诀“文(文法)修(修辞)正(辩证法)算(算术)计(几何)阴(音乐)天
(天文)”。
①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最早的提出者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工作者叫做
智者派。

21
②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柏拉图提出的,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
士多德的老师。
2.骑士学校:与宗教无关。
(1)地位比较低,是一些低级别的封建主把孩子送到高级别的封建主家庭
中进行培养,如我们国家一个五品的官把孩子送到太子府上,给太子陪读,相对
来说地位比较低。
(2)内容: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整体
考频较低,比较喜欢考查七艺。多选题会把七艺和七技放在选项中,可以用排除
法。口诀“马(骑马)永(游泳)建(击剑)是猎(打猎)枪(投枪)骑(下棋)
士(吟诗)”。
(3)骑士学校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单选题备考。低级别的封建主
把孩子送到高级别的封建主的家中进行培养,是一种家庭教育,不是国家开设学
校集中学习。单选题备考,比七技考频更高一些。

【梳理】
1.单选题:
(1)考查学校,很多省份考题会问“在西欧中世纪出现两种学校,一种
是……”,会挖空,要先从这两个方面去选择。
(2)骑士学校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3)“三科”由智者派最早提出,“四学”由柏拉图最早提出。
2.多选题:七艺,口诀“文(文法)修(修辞)正(辩证法)算(算术)计
(几何)阴(音乐)天(天文)”。

书上无
小试牛刀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 )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解析】1.有僧侣,有官吏,有僧侣学校和职官学校,对应古埃及。【选 D】

22
2.古代( )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 D.印度
【解析】2.古希腊的雅典。
B 项:培养的是军人和武士。【选 A】

3.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
A.学校教育 B.社会教育
C.家庭教育 D.教会教育
【解析】3.在家里面,对应家庭教育。【选 C】

【答案汇总】1-3:DAC

P11
2.古代教育的总体特征【单选、多选为主】
1.古代产生了学校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
经验积累
文字出现——重要标志
国家的产生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君子忧道不忧贫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3.阶级性、等级性
奴隶社会:阶级性
封建社会:等级性
4.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

23
【劳教脱离阶等级】
【解析】
古代教育的总体特征:单选题、多选题备考。
1.古代产生了学校: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夏朝。学校产生有一
定的条件,多选题备考,重在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1)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生产力经历了发展,有铁器、牛耕的出现,
到了一定的飞跃,专门有一些人从事体力劳动,有些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老师
和学生出现。
(2)经验积累:在天文、地理、水文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内容,强调内容方
面。
(3)文字出现:内容传播需要一些载体,奴隶社会出现了甲骨文,可以通
过文字传播下去。文字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重要标志,或者说是学校产生的
必要条件之一(单选题备考)。要有载体去传播。
(4)国家的产生:国家需要一些官吏去统治。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已经相脱离了,或者说学校的
出现,就是有了学校就相脱离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去当官,而不是去种地。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脑力劳动是统治别人的,体力劳动是
被别人统治的,脑力劳动的人和体力劳动的人干的活是不一样的,体现了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脱离。
(2)“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的。君子只担忧自己的道德方面,不担
忧是否贫困,因为有了道德,有了知识就可以去当官,不用种地,体现了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脱离。
(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是低俗的,只有读书
是最上层的,读书可以当官,就是统治阶级,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樊迟问稼:樊迟是孔子的学生,他问孔子种庄稼的道理,孔子说“吾
不如老农”,我也不会种地,他只传播仁义道德,不传播具体的生产劳动,体现
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五谷杂粮都分不清楚,四个肢体也不去劳
作,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4
3.阶级性、等级性:
(1)奴隶社会:学在官府,体现阶级性,是奴隶社会最大的特点。
(2)封建社会:等级性,如九品中正制或者六学二馆,统治阶级内部还能
划分成三六九等,在封建社会不是只有等级性,没有阶级性,从封建社会一直到
当下,教育一直具有阶级性,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
4.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能够再认属于古代教育即可,很少单
独考查。
(1)道统性:内容方面,学习的是统治阶级的观念或思想。
(2)专制型:管理方面,招生考试时是比较严苛的。
(3)刻板性:方法方面,如古代电视剧中,那些学生是摇头晃脑背“四书
五经”的内容。
(4)象征性:地位的象征,比如六学二馆,三品以上、五品以上、七品以
上、八品以上不同官员的子女上的学校不一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5.教育发展到了古代阶段,只是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梳理】
1.单选题:
(1)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例子反选。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级和等级的区别,奴隶社会重点是阶级性,
封建社会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2.多选题:
(1)古代学校产生的条件,有人、内容、文字、国家。文字的出现是学校
教育产生的重要标志,或者说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单选题备考,考频不
高。
(2)古代教育的总体特征:口诀“劳教脱离(教育和生产劳动是完全相脱
离的)阶(阶级性)等(等级性)级”。

【注意】
出题点容易集中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阶级性、等级性”。

25
P11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征【单选、多选为主】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教育的法制化。
【公义发誓】
【解析】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重点掌握近代教育的特点和现代教育的特点。近代教育
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备考。有四个方面,把握关键词。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如我们国家有公立教育
和私立教育,公立教育是由国家、政府牵头创办的。私立一般都是个人或者企业
创办的。因为之前都是教会学校、骑士学校,与宗教关联比较密切,到了英国创
办了双轨制,国家去主导教育的发展,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更重要一些,单选题备考。
(1)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当时叫做普鲁士。最早在 1619 年(17
世纪)的魏玛公国颁布了法令。
(2)义务教育产生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3)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后,1986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在 2006 年进行了一次修订。
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要脱离宗教,中世纪的教会学校、骑士学校都是与宗
教相关的,近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要脱离宗教,之前培养的是神职的专员,现在
培养的是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之前关注来世,现在关注现世。
4.教育的法制化:出现了教育方面的立法,如德国出现了《义务教育法》,
很多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教育法》《教师法》等,出现了一些法条的内容,约束
教育的开展。

26
【梳理】
1.单选题:义务教育涉及的内容。
(1)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2)义务教育产生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3)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后,1986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在 2006 年进行了一次修订。
2.多选题:近代教育的特征有四个方面,口诀“公(公立教育的崛起)义(义
务教育的实施)发(教育的法制化,依法执教)誓(教育的世俗化,脱离宗教)”。

P12
2.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单选、多选、简答为主】
口诀:全民多现身
终身化
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
全民化
面向所有人开放
民主化
平等(起点、过程、结果);自由
多元化
目标、形式、管理、内容、标准等等
现代化
设备、手段等等
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实现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实现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解析】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特征: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备考,“简
述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了解内涵,通过例子考查体现哪一个特征;能够
记忆特征有哪些。

27
1.终身化:活到老,学到老,不是 20 岁毕业后就不学习了,要终身学习,
适应社会。
(1)终身教育人物:保罗朗格朗(法国)。著作《论终身教育》,被称为
“终身教育之父/终身教育的奠基人”。
(2)评价:当下社会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
(3)结合俗语考查:比如“活到老,学到老”。
2.全民化:教育要面向所有人,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教育,教育不是面向部分
人。
3.民主化: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具体表现为平等、自由。
(1)平等:所有人都要接受教育、接受平等的教育(多选题考点)。
①“前”:起点、机会均等。
②“中”:接受教育之后,过程中享受资源机会均等。
③“后”:培养人的结果平等。
(2)自由:
①主要强调教育自主权扩大,之前国家对教育的管控比较严格,国家编什么
书,我们教什么书;国家提倡什么理念,我们就按照国家的理念教育学生。
②自主权扩大后,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化,有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
编写教材也特别灵活,可以结合当地或者教师的经验编写课本;培养人时价值观
念也多样化。
4.多元化:对单一化的否定。之前培养的人特别单一化,知识多就可以了,
现在培养目标、形式、管理、内容、标准等都要多元。
(1)目标:培养的人不仅有学术类的人才,还有职业类的。
(2)办学形式有全日制的、函授、自考形式等。
(3)看到培养目标、形式、管理、内容多元化,体现多元化的特点。
5.现代化:教育要与时俱进,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现代的设备、手段等。
“教
育现代化不仅能改变教育的手段,也能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说法正确。
(1)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的
先进人才。
(2)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实现教师素质的现代化。

28
【注意】
现代教育特点不止有五个,坚持正向原则,只要说法没问题,都要选上。比
如现代教育具有个性化(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国际化/全球化(比
如派遣留学生、加强国际交流)、信息化(建立 qq 群、微信群等方便家校联系)、
科学性、未来性等。

【梳理】
1.单选题把握特征的内涵:
(1)所有的人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民主化。
(2)所有的人都要去接受教育:全民化。
(3)对教育的特权化、专制化、等级化的否定:民主化。民主要求平等,
不能说某些人不一样。
2.单选题考查终身化:
(1)人物:保罗朗格朗。
(2)地位: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思潮。
(3)结合俗语考查,比如“活到老,学到老”。
3.多选题考查民主化的平等包括:起点、过程和结果。
4.整体考查 20 世纪后教育特点:口诀“全(全民化)民(民主化)多(多
元化)现(现代化)身(终身化)”。坚持正向原则,“全民多现身,个性(个
性化)求(全球化/国际化)信息(信息化)”。

书上无
小试牛刀
1.有的人曾经说过:“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句话体现了教
育的( )。
A.多元化 B.全民化
C.现代化 D.终身化
【解析】1.一辈子都要去学习,体现终身化。【选 D】

29
2.目前教育自主权扩大,很多学校都具有办学的自主性,如灵活设置课程、
编写校本教材及价值观的多样化。这体现了教育的( )。
A.终身化 B.全民化
C.民主化 D.多元化
【解析】2.自主权扩大体现追求教育自由化。
D 项:办学形式、管理方式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选 C】

3.【判断】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属于近代教育
的特征的表现之一。( )
【解析】3.近代教育特征:公立教育、义务教育、世俗化、法制化。【正确】

【答案汇总】1-3:D/C/正确

知识小结

【解析】
从西方古代社会学起:
1.古埃及。
2.古印度。
30
3.古希腊:
(1)斯巴达崇尚武力,培养军人和武士,学习军事训练和道德训练(五项
竞技),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注重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崇文,培养政治家和商人,轻视女子教
育。
4.中世纪时期:
(1)教会教育:七艺。口诀“文修正算计阴天”,“三科”包括文法、修
辞、辩证法,由智者派提出。“四学”包括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由柏拉图
最早提出。
(2)骑士教育:七技,在家庭中接受教育。

书上无
知识小结
原始社会(简单劳动无级)
古代社会(劳教脱离阶等级)
近代社会(公义发誓)
现代社会(全民多现身)
【解析】
1.原始社会:“简单劳动无级”,内容方法单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吃鱼就捕鱼,想吃动物就去打猎,无阶级性、无等级性。
2.古代社会:“劳教脱离阶等级”,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相脱离,从奴隶社
会开始相脱离。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近代社会:“公义发誓”。公立教育的崛起、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
的法制化、世俗化(脱离宗教,关注人的发展)。
4.现代社会:口诀“全(全民化)民(民主化)多(多元化)现(现代化)
身(终身化),个性求信息”。

P12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1
1.教育学概述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解析】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定义。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重点,要学习一些人物。

P12
一、教育学概述【单选为主】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解析】
教育学概述:单选题备考。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
律的一门科学。
1.教育现象:比如研究学校布局是否合理、教师工资拖欠的现象。
2.教育问题:比如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3.目的:揭示教育规律。

【注意】
单选题考查问题和规律:
1.最终目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问题解决了能够推动教育学进一步发展。

P12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了解】
萌芽阶段
1.中国:儒墨思想、《学记》
2.外国: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32
创立阶段
1.创立派:培根、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杜威
2.自然派: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
3.其他派:洛克、斯宾塞

发展阶段
1.现代教育学流派
2.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3.当代教育发展

【解析】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即可。经历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诞生,像小宝宝一样在妈妈的肚子里,没有原理、
书籍的出现。
2.创立阶段:教育学真正的诞生了,小宝宝出生了,有了教育学学科。
3.发展阶段:内容更加丰富,小宝宝慢慢变得更漂亮了,更完整了。

P12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33
1.萌芽阶段的特点【了解】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
的学科,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经验、论文、类比)。
【解析】
萌芽阶段:
1.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在哲学中有教育学的
身影,在伦理学、政治学中有教育学的身影,没有一些原理和书籍。
2.很多观点、思想都停留在经验,比如之前怎么教育孩子有特别好的经验,
以论文的形式呈现教育思想,教的时候没有系统的方法,老师比较喜欢用类比、
比喻,比如孔子特别喜欢打比方。

P13
(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单选、多选、判断为主】

【解析】
中国的学者对教育学的贡献:客观题备考,能够再认即可。概括为“四子一
书”。
1.儒墨的教育思想:
(1)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子。
(2)墨家学派:墨子。
2.一本书:《学记》,一共 1200 多字。

P13
1.儒墨教育思想

34
【解析】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编传的,
因为孔子“述而不作”。
1.人性论:
(1)“性相近,习相远”,人出生的时候先天的本性比较接近,由于后天
的习染使人相差甚远。强调后天的习染对人的影响更大,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和教
育对人的影响。
(2)性三品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在性三品中,把人分为三个层次:
①“上智”:生下来什么都知道,是上等人。
②“中人”:有些内容不知道,经过学习能够知道。
③“下愚”:遇到困惑不会学习。只有上等聪慧的人和下等愚笨的人不能改
变,体现遗传、先天的作用对人的影响。
2.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最早提出教育和经济关系的人是孔子。
①庶:人口。
②富:富足,发展经济。
③教:教育。
(2)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也”。
3.教育对象:体现教育平等的思想,这里的“公平”只能是起点的公平,过
程和结果达不到公平。“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平等”,说法错
误,只是一种平等的思想。

35
(1)有教无类,不管是聪明的、笨的,不分类别去教育你,大家都是平等
的,什么样的人都能接受教育。
(2)“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你带着十条肉干来找我,我
就会对你进行教诲。
4.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当官)。“优”可以是优秀,也可以是悠闲。学
的特别优秀可以去当官/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知识、道德非常高的人。
5.教育内容:文(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行(品行)、忠(忠诚)、
信(信士)。
6.教育方法:考频最高。
(1)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
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孔子是中国最早提
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①“愤”:想明白又不明白,指心求通而未得其意。
②“悱”:想说又说不完整,指口欲言而未能全貌。
(2)因材施教:
①闻斯行诸:听到一件合理的事要不要去做。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
子说“听到合理的事就去问你的父亲、兄弟该不该做”,因为子路比较鲁莽;冉
有问孔子“能不能闻斯行诸”,孔子说“听到合理的事就赶快去做吧”,因为冉
有比较谦让、退缩,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②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了解一个人看他做事的来由、做事的
途径,安的什么心,了解这些方面针对特点因材施教。
(3)学、思、行结合: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会变得
有很多问题,要学思结合。
②力行而近乎于仁:踏踏实实做,做了之后就会接近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4)巩固性:“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习要经常复习,巩固旧知
识能够帮助学习新知识。

【注意】

36
单选题/多选题备考: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教育平等的思想。
2.方法: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学思行结合。
(4)巩固性原则。
3.提到庶、富、教能够对应孔子的思想,体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4.“性相近,习相远”“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能够知道强调的是先天还是后
天。

P13
1.儒墨教育思想
孟子性善盈科进

【解析】
孟子:最早把“教育”一词合用,出自《孟子·尽心上》。
1.人性论:性善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仁义礼智这四个方面不是外界给我的,我本来就有,强调先天的、
遗传的作用。
2.教育作用:扩充“善性”,让善性发挥到各个方面,比如学习、与人相处
方面。
3.教育目的:

37
(1)明人伦:人伦纲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2)“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应该持志养气(有志向、有气度)、动心忍性(做事能够忍耐、坚持)、存心养
性(修身养性)、反求诸己(不断反省自己)。
4.教育方法:与孔子的进行区别。
(1)盈科而进:水在流动时,要先填满小水坑,才能继续向前。强调一步
一步走,循序渐进,首次提出循序渐进思想的人是孟子。
(2)教亦多术: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学要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体现因材施教。

【注意】
1.掌握人性论:性善论,强调先天的作用。
2.掌握教育方法:盈科而进、教亦多术。
3.提到扩充善性、明人伦、“大丈夫”能够对应孟子。
4.口诀“孟子性善(性善论)盈科进(盈科而进)”。

P13
1.儒墨教育思想
荀子性恶闻知行

【解析】
荀子:
1.人性论:提出性恶论,人性本身是邪恶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生下来就会有贪图私立的心,如果顺着本性,
就会发生掠夺,谦让就消失了。

38
2.教育作用:提出化性起伪,“伪”用人为来理解,用人为的力量改变邪恶
的本质。
3.教育目的:培养“大儒”,比如孔子这种人,以圣贤为榜样成为圣人。
4.教育方法: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
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
如实际实行的。“闻见”体现直观性原则,丰富表象、感性认识去听一听、看一
看。“知行”,不仅要知道,还要行动起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注意】
1.单选题备考性恶论,要化性起伪。
2.教学方法:闻、见、知、行对应荀子的思想。
3.口诀“荀子性恶闻知行”。

书上无
小试牛刀
2.孔子在《论语》中说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这一表述体现了孔子( )的教育教学思想。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教学相长 D.长善救失
【解析】2.开导他、启发他。【选 B】

【注意】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3.( )将学习视为一个“闻-见-知-行“的过程,他认为“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解析】3.【选 C】

39
4.【多选】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主张有( )。
A.性相近,习相远 B.有教无类
C.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D.不愤不启
【解析】4.A 项:人性论。
B 项:教育对象。
D 项:教育方法。
C 项:孟子的观点。【选 ABD】

【答案汇总】2-4:B/C/ABD

本节内容

【解析】
孔子: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平等的思想,但是只是起点公平。
2.教学方法:出现古语能够匹配原则和方法。
(1)不愤不启:启发性。
(2)闻斯行诸:因材施教。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行)结合。

40
(4)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思想。

【解析】
1.孟子:
(1)掌握性善论,认为后天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端。
(2)教学方法:
①盈科而进:体现循序渐进。
②教亦多术:体现因材施教。
2.荀子:在稷下学宫担任三次校长。
(1)人性论:性恶论,化性起伪。“伪”指人为,用人为的力量改变邪恶
的本质。
(2)教学方法:闻见知行。

课后作业
1.梳理笔记,及时复习
重点:古希腊(斯巴达、雅典)

4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的代表人物
2.预习教材:P15—P20
【解析】
1.梳理斯巴达和雅典培养的人、教育内容、教育特征、女子教育方面的观点。
2.儒家的三大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3.预习教材:P15-P20,关于人物一定要预习。

42
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come to meet a different you

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