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1

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孟維德 教授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以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為例
A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Defensible Space and the Fear of Crime:
The Public Space Gathering Foreign Workers
around the Train Station

研究生:謝岳龍

中華民國 104 年 5 月
謝 誌
終於…到了這一刻(癱),很多事都要經歷過才知道苦,寫論文就是其中一
項,在歷經了無數個想睡又睡不著的時光後,這本論文終於產生,雖不致嘔心
瀝血,但也刻骨銘心,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很欣喜能夠再回到母校讀書,聽著那熟悉的警歌、看著那熟悉的校園,讓
我又想起大學時期的懵懵懂懂,而研究所兩年的光陰飛逝,感覺考上研究所似
乎還是昨日的事,如今卻已到畢業前夕,在這兩年期間認識了很多人、經歷了
很多事,要離別,有不捨,更有感謝。
首先,要感謝我敬愛的指導教授孟維德老師,在就讀研究所的期間,從研
一紮實的專業課程、研究助理的鍛鍊,到學報發表、小論文、論文計畫書、整
本論文的完成,感謝孟老師不僅支持著我最初萌芽的想法,更指引我撰寫的架
構、方向,除此之外,老師無時無刻的勉勵和關心更使我銘感五內,有老師不
斷的鞭策激勵,才有這本論文的完成,除了感謝,還有感恩。
其次,要感謝我的論文口試委員黃宗仁局長、審查委員鄧煌發教授,感謝
兩位老師在論文審查及口試階段能夠撥冗前來給予精闢的修正建議和方向,讓
拙著能夠更趨完善,尚能登大雅之堂。感謝在發放問卷期間協助我的學姐愛
琳、同學佳馨、育震,有你們的幫忙,讓我能夠更順利地收集問卷,也讓我想
再說一聲:「有同學真好!」
感謝彰化縣警察局外事科的同仁,分擔了我的工作,使我得以回到母校攻
讀研究所,感謝時任外事科張彩鈴科長在我初任巡官到考上研究所期間的鞭策
和指導。
感謝這段研究所求學過程中每一位指導過我的老師,世新大學梁世武老
師、江世雄老師、葉毓蘭老師、劉進福老師、簡吉照老師、張美霞老師、近藤
朋子老師、陳佩詩老師、邱盛秀老師,讓我汲取了許多語言和專業領域的知
識。感謝陳文雄老師在最後階段協助指導文書處理排版。感謝目前就讀博班
的、美麗的、辛勞的倩茹助教,在各項公文流程及所務上的提醒與協助,還有
論文撰寫過程的啟發。
感謝前一屆的學長瑞泓、學姊凱莉、俐平在論文撰寫和研究助理的經驗傳
承,感謝同學英如、耕宇學長、首翰、祥愷、婉渝、還有遠自印尼來的惟霓、
泰國來的松興和天目,謝謝你們在研究所求學期間的陪伴與照顧,感謝室友
MOMO 升泰學長、偉傑學長和志達學長,讓我的研究所生涯多了許多歡笑聲,
更感謝翔正學長,感謝您對我的量化資料的指導,讓我順利完成了自己的著
作,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但我們還是要繼續保持聯絡!
最後的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感謝老媽、叔叔和建楷,讓我毫無後顧之
憂可以安心繼續回到母校就讀研究所,還有我的同窗兼太太品妍,感謝妳這段
時間的陪伴與照顧,半時生真的很辛苦,妳也只剩最後一哩路了,我們還要攜
手繼續一直走下去!
岳龍 謹誌 104 年 6 月于誠園警英樓
摘 要
犯罪被害恐懼感是人們在環境中面對犯罪侵害可能性時所產生的畏懼或焦

慮的知覺反應,而現今我國藍領外籍勞工時常利用周末放假時間於火車站、公園

或宗教場所等地聚會,此種聚集情狀是否可能使當地民眾存有較高的犯罪被害恐

懼感?本研究嘗試由個人特性、防衛空間環境因子及外籍勞工聚集現象的層面切

入,並以便利隨機抽樣方式,分別至桃園及新竹火車站,針對兩地民眾進行面對

面問卷調查,為時一個月,分別於桃園市取得 116 份,新竹市取得 138 份,共取

得 254 份有效問卷,並以其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樣本。本研究發現如下:

1.防衛空間之差異:(1)外勞聚集顯著場所領域感較不顯著場所弱(2)顯著場所

之形象較不顯著場所差(3)顯著場所之整體防衛空間較不顯著場所差。

2.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1)外勞聚集顯著場所之民眾在無形犯罪被害恐懼

感中較不顯著場所之民眾高(2)顯著場所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及整體犯

罪被害恐懼感中,與不顯著場所並無顯著差異。

3.上述兩者之關聯性部分,無論於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或不顯著場所中,犯罪

被害恐懼感均與防衛空間之領域感、形象及四周環境呈顯著負相關。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1.強化防衛空間方面:透過各地方或機關定期召開之會議,彙整民眾意見,

強化民眾參與改善社會治安之責任;強化環境清潔及市容整理;提供外籍

勞工正當休閒娛樂場所之相關資訊;降低火車站周遭地區之犯罪數、犯罪

率;重新規劃火車站前的交通動線。

2.降低民眾犯罪被害恐懼感方面:媒體與閱聽者均應自覺自律;警政單位應

利用各式媒體傳播正面消息;加強腳踏車竊盜犯罪之預防與偵查;持續加

強個人財物竊盜及財物毀損犯罪之預防宣導。

關鍵詞:防衛空間、犯罪被害恐懼感、外籍勞工、外事警察

I
目 次
摘 要............................................................................................................................ I
目 次........................................................................................................................... II
表 次......................................................................................................................... III
圖 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防衛空間之意涵.................................................................................... 7
第二節 犯罪被害恐懼感之意涵...................................................................... 14
第三節 我國外籍勞工及其聚集場所.............................................................. 25
第四節 小結......................................................................................................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9
第三節 樣本來源及其特性分析...................................................................... 40
第四節 問卷內容與信、效度之檢驗..............................................................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 5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8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61
第一節 民眾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現況分析.................................. 61
第二節 個人特性與防衛空間之差異性分析.................................................. 66
第三節 個人特性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性分析...................................... 72
第四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之防衛空間差異性分析.............. 78
第五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之犯罪被害恐懼感
差異性分析.......................................................................................... 81
第六節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分析...................................... 85
第七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之犯罪被害恐懼感
預測因素分析...................................................................................... 8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07
參考文獻.................................................................................................................... 109
附錄: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量表 ........................................................... 115
II
表 次
表 1-4-1 防衛空間之操作型定義 .............................................................................. 4
表 1-4-2 犯罪被害恐懼感之操作型定義 .................................................................. 5
表 2-1-1 情境犯罪預防技術之發展 ........................................................................ 13
表 2-3-1 各國別、開放業別外籍勞工在臺人數統計表(截至 2015 年 3 月底)
.................................................................................................................... 28
表 2-3-2 我國逃逸外籍勞工歷年數量及國籍統計表 ............................................ 30
表 2-3-3 我國歷年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犯罪概況表 ............................................ 32
表 3-1-1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列表 ............................................................................ 38
表 3-3-1 實驗組與對照組分組暨問卷份數表 ........................................................ 41
表 3-3-2 受訪者樣本結構 ........................................................................................ 41
表 3-4-1 防衛空間之問卷問項、答項與計分方式 ................................................ 45
表 3-4-2 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問卷問項、答項與計分方式 .................................... 47
表 3-4-3 個人基本資料變項及問卷答項 ................................................................ 50
表 3-4-4 自我效能變項及問卷答項 ........................................................................ 51
表 3-4-5 「防衛空間」各分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 ................................................ 53
表 3-4-6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分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 ........................................ 54
表 3-4-7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分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 ........................................ 55
表 3-4-8 自我效能分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 ............................................................ 55
表 4-1-1 防衛空間各分量表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62
表 4-1-2 犯罪被害恐懼感各分量表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 64
表 4-2-1 性別與防衛空間各分量表之差異性分析表 ............................................ 66
表 4-2-2 婚姻狀況與防衛空間各分量表之差異性分析表 .................................... 67
表 4-2-3 不同年齡其防衛空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68
表 4-2-4 不同教育程度其防衛空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69
表 4-2-5 自我效能與防衛空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70
表 4-2-6 接觸大眾媒體頻率與防衛空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72
表 4-3-1 性別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各分量表之差異性分析表 ................................ 73
表 4-3-2 婚姻狀況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各分量表之差異性分析表 ........................ 73
表 4-2-3 不同年齡其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75
表 4-3-4 不同教育程度其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76
表 4-3-5 自我效能高低其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77
表 4-3-6 接觸大眾媒體頻率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77
表 4-4-1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整體「防衛空間」之差異表 ............ 78
表 4-4-2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領域感」之差異表 ........................ 79
表 4-4-3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自然監控」變項之差異表 ............ 79
表 4-4-4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形象」變項之差異表 .................... 80
III
表 4-4-5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四周環境」變項之差異表 ............ 80
表 4-4-6 防衛空間變項分量表差異之整理 ............................................................ 81
表 4-5-1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表 82
表 4-5-2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表 82
表 4-5-3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表 83
表 4-5-4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個別題項
差異表........................................................................................................ 83
表 4-5-5 犯罪被害恐懼感變項分量表差異之整理 ................................................ 85
表 4-6-1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積差相關分析表 .... 86
表 4-6-2 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積差相關分析表 87
表 4-6-3 整體樣本之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積差相關分析表 ................ 88
表 4-7-1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逐步迴歸分析表 ........................ 89
表 4-7-2 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逐步迴歸分析表 .................... 90
表 5-1-1 個人特性與防衛空間各變項之綜合比較表 ............................................ 92
表 5-1-2 個人特性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各變項之綜合比較表 ................................ 94
表 5-1-3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防衛空間之差異綜合比較表 ............ 96
表 5-1-4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綜合比較表 97
表 5-1-5 防衛空間及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綜合比較表 ................................ 99
表 5-1-6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驗證表 ...................................................................... 100
表 5-2-1 本研究之研究建議彙整表 ...................................................................... 106

IV
圖 次
圖 2-1-1 破窗理論概念圖 ........................................................................................ 10
圖 2-2-1 犯罪被害恐懼感之人口統計學模式 ........................................................ 23
圖 2-2-2 犯罪被害恐懼感之一般型犯罪知覺模式 ................................................ 24
圖 2-3-1 我國外籍勞工國籍別百分比圖 ................................................................ 29
圖 2-3-2 我國外籍勞工行業別百分比圖 ................................................................ 29
圖 2-3-3 我國逃逸外籍勞工歷年數量趨勢圖 ........................................................ 31
圖 2-3-4 我國歷年外籍勞工犯罪案件件數及人數趨勢圖 .................................... 32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37

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近年來臺灣外籍勞工引進數量及逃逸外勞數量不斷攀升,依行政院勞動部

2015 年 4 月份「勞動統計月報」資料顯示,2014 年 4 月時藍領外籍勞工人數已

突破 50 萬大關,截至 2015 年 3 月底止更已突破 56 萬人,而目前我國逃逸外勞

人數則約仍有 4 萬多人,其中又以越南籍逃逸外勞增加幅度最高,印尼籍次之,

此類族群是否有可能成為我國未來的社會治安隱憂?仍有待查證;另外,依據前

述月報資料,近十年之外籍勞工犯罪案件及犯罪人數數量亦均呈現持續增加之趨

勢(楊仕名,2013),其中犯罪案件以竊盜案件為最大宗,而犯罪人則以越南籍

外籍勞工為最多,此類犯罪案件往往成為大眾傳播媒體之焦點所在,亦可能成為

目前社會大眾對外籍勞工藏有較高之潛在犯罪被害恐懼感的原因之一。

又犯罪學研究原以犯罪者(加害人)為核心,至 20 世紀中葉後,犯罪學家

才開始將焦點擺在被害者身上(黃富源、張平吾,2012),由被害者延伸出來的

有關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相關研究也漸漸成為犯罪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社會上

許多民眾雖然沒有實際擁有被害的經驗,但卻於心理上存有犯罪被害恐懼感,這

意味著民眾對自己本身及財物的安全存有不安全感,長久下來這個問題造成的影

響可能比實際上的犯罪問題還更嚴重(陳玉書,2002);因此,將犯罪被害恐懼

感與上述外籍勞工數量及犯罪情狀之結合,將有助於釐清長久以來臺灣人民對於

外籍勞工的看法和爭議所在。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承續研究背景中提到的,20 世紀中葉後,犯罪學家開始將焦點擺在被害者

身上,而以往的研究更發現,害怕成為犯罪被害者的人通常會改變他們的生活習

慣(謝靜琪,2000)。學者 Garofalo 曾指出,一般社會大眾犯罪被害恐懼感的程

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度遠高於實際犯罪的嚴重程度(Garofalo, 1981)
。近幾年的社會研究中更證實,犯

罪對生活品質之負面影響從犯罪被害恐懼感這項主觀的指標來判斷,比從客觀的

犯罪率指標來得適切(謝靜琪,2000)。

身為外事警察,當然不能忽略此一社會現象可能為民眾帶來的衝擊,警察工

作之四大任務為「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

福利」,保護民眾免於生活在恐懼之中,甚至這種恐懼可能是來自於目前部分外

籍人士所帶來的恐懼,將是身為外事警察的我們所應深入探討的議題;加上日前

臺南高分檢某檢察官曾於臉書上表示:

「臺北車站已被外勞攻陷,吃飯、睡覺、野餐,擠滿車站,政
府再不處理不僅有礙觀瞻,也會出亂子。」1(BBC 中文新聞網)

連一位我國刑事司法高階公務人員主觀心理上都已對外籍勞工有所擔憂,何

況是平民百姓的感受?故本研究想探討我國當地民眾對外籍勞工聚集之場所,是

否存有較高的犯罪被害恐懼感,進而試著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建言,以制定有效之

處理對策,適切地解決社會大眾之疑慮所在。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犯罪被害恐懼感是人們在環境中面對犯罪侵害可能性時所產生的畏懼或焦

慮的知覺反應,過去的研究大多認為犯罪被害恐懼感除了可能導致心理緊張及對

生理產生影響之外,甚至會削弱人們的生活品質,所以對犯罪被害恐懼感形成原

因的了解有其重要性。

現今我國之外籍勞工時常利用周末放假時間於火車站、公園或宗教場所等地

聚會,而此種聚集情狀是否可能使當地民眾存有較高的犯罪被害恐懼感?而降低

民眾的犯罪被害恐懼感,一向為我國警政的重要施政目標,外籍勞工之聚集情狀

1
BBC 中文新聞網,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8/130812_taiwan_eid.shtml,檢索日期:
2014/12/31。
2
第一章 緒論

影響當地民眾之感受程度如何,應藉由實證性的研究調查來解答。本研究嘗試由

個人特質、防衛空間環境因子及外籍勞工聚集現象的層面切入,探究民眾有形及

無形的恐懼感來源,研究完成期待達到以下之目的︰

一、探討民眾不同個人特性對防衛空間認知及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

二、探討民眾行經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時,面對兩地外籍勞工聚集

現象的差異,其防衛空間認知及犯罪被害恐懼感是否有所不同。

三、分析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中防衛空間環境因子與民眾犯罪被

害恐懼感之關聯性。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供警政和相關部門執行減緩民眾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對

策。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為了協助讀者及爾後對相關議題有興趣之研究者了解本研究的主體與相關

概念,此節針對研究中所提到的重要名詞作出以下定義,俾使讀者及相關研究者

了解本研究之意涵,弭平各方對本研究認知之落差。

一、 防衛空間(Defensible Space)

防衛空間理論為美國學者 Oscar Newman 於 1972 年提出,並於 1973 年的著

作「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中提出定義如下:

「防衛空間為一種機械式(兼含實體或虛構性的阻絕物)犯罪預防措施之代名詞,

以產生影響或促進監控力量(亦即結合環境與居民控制之力量)之機會為重點」;

其為一種藉由在犯罪發生前營造硬體障礙措施、提高加害者暴露之機會、並提升

加害者心中被逮捕可能性之犯罪預防措施(Newman,1973;鄧煌發、李修安,2015;

黃富源、張平吾,2012)。

本研究中,將防衛空間定義為有效抑制犯罪發生之區域,其中並涵括多項環

境影響因子,包含領域感、自然監控、形象、四周環境四個因子,並針對這四個

面向分別設計不同操作型定義如下表 1-4-1:
3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表 1-4-1 防衛空間之操作型定義

變項名稱 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對領域感定義為,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
領域感
場所的民眾,對該場所是否擁有維護或保護的能力。
本研究對自然監控定義為,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
自然監控 集場所的民眾,觀察該公共場所的能力,以及進入該場
所後,受到觀察(關注)的可能性。
本研究對形象定義為,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
形象
所的民眾,對該場所散發出的氛圍的感受如何。
本研究對四周環境定義為,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
四周環境
集場所的民眾,對該場所周遭鄰近地區的感受如何。
在本研究中,即指有效抑制犯罪發生之區域,上述四項
防衛空間 個別環境因子的好壞與否將直接影響整體防衛空間的
強弱。

二、 犯罪被害恐懼感(Fear of Crime)

一般而言,犯罪被害恐懼感的探究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面向(引自林文卿,

2001):

(一) 「無形的恐懼感」(formless fear):第一種面向是去探觸受害性的一般感

受,或是受試者對其鄰里的安全知覺,也能說是一種「情感上」(effective

measure of fear)的測量。

(二) 「有形的恐懼感」(concrete fear):第二種面向是要受試者去評估自己在

未來,成為某種特殊犯罪行為的受害者的可能性,或將此種面向稱為恐

懼感的「認知」測量(cognitive measure of fear) 。

本研究所指的犯罪被害恐懼感之測量,將從以上兩個面向分別設計不同題目

以測量出目前民眾身處於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時是否存有犯罪被

害恐懼感,若存有犯罪被害恐懼感,又是何種面向。

4
第一章 緒論

表 1-4-2 犯罪被害恐懼感之操作型定義

變項名稱 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對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定義為,身處火車站周遭
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眾,在該場所周遭活動時,是否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因外籍勞工聚集現象顯著與否而影響其感受或安全知
覺。
本研究對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定義為,身處火車站周遭
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眾,在該場所周遭活動時,評估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自己是否有可能成為外籍勞工某種特定型態犯罪下的
受害者。
在本研究中,即指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
(整體) 民眾,在該場所周遭活動時,是否感受到有犯罪侵害的
犯罪被害恐懼感 可能性,上述兩種面向的犯罪被害恐懼感將直接影響整
體犯罪被害恐懼感的高低程度。

三、 外籍勞工

簡單來說,外籍勞工(foreign worker)是指跨越國界前往他國工作的人(衛

民、許繼峰,2008),可以依工作時間長短、工作性質、入境方式或簽證種類等

做不同之分類。廣義而言,依工作性質來分,外籍勞工可以分為白領及藍領階級

的外籍勞工,而本研究所提之外籍勞工,係指我國「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

辦法」所規定之第二類外國人為研究對象。

第二類外國人(又稱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藍領階級勞工):指受聘僱從事

就服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一款等下列規定工作之外國人。

(一) 第八款:海洋漁撈工作。

(二) 第九款:家庭幫傭及看護工作。

(三) 第十款:為因應國家重要建設工程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中央主管機

關指定之工作。

(四) 第十一款:其他因工作性質特殊,國內缺乏該項人才,在業務上確有聘

僱外國人從事工作之必要,經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定者。

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四、 外籍勞工聚集場所

綜合相關文獻內容及研究者日常生活經驗觀察可以發現,現今我國之外籍勞

工時常利用周末放假時間於火車站、鄰近之公園或宗教場所等地聚會(廖依俐,

2000;許弘毅,2000;吳比娜,2003;王志弘,2006;陳坤宏,2011)。加上前

述研究動機曾提及,我國高分院某檢察官曾於經過火車站時,因外籍勞工聚集現

象顯著,提出政府應整頓該公共環境之看法,各大媒體因此廣泛討論此一現象,

喧騰一時,故本研究將外籍勞工聚集場所之場域設定,限縮於火車站周遭,希冀

探討民眾行經火車站周遭之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時,是否影響其犯罪被害恐懼感。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承襲前述所提,本研究聚焦在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之防衛空間及身

處該場域民眾之犯罪被害恐懼感,本章將依序探討防衛空間、犯罪被害恐懼感、

我國外籍勞工之現況及其聚集場所,希冀透過文獻的蒐集,並加以整理、歸納後,

了解防衛空間及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各個面向、我國外籍勞工及聚集場所之概況,

以建構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第一節 防衛空間之意涵
一、防衛空間(Defensible Space)之定義

Jacobs 女士於 1962 年出版了一本名為「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的書,她在書中提到,城市的設計與建築,必須遵照某些原理原則,例

如妥善設計街道,將可降低治安上的顧慮,或是某些停車場的建築比較美輪美奐,

也較無治安的顧慮,而她在書中有關建築設計影響犯罪的論點深深地影響了後來

美國學者 Oscar Newman 所提出的防衛空間理論(鄧煌發等,2012)。

Newman 在防衛空間此一概念之發展,可以追溯到 1964 年所從事的一項有

關黑人貧民區生活的研究,該研究計畫名為「The Pruitt-Igoe Housing Project(普

依住宅區計畫)」
,該項計畫主要在探討該地區建築設計對社區社會福利工作及對

犯罪所造成的影響(鄧煌發、李修安,2015)。

Newman 並於 1973 年的著作「Defensible Spac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防衛空間為一種機械式(兼含實體或虛構性的
Urban Design」中提出定義如下:

阻絕物)犯罪預防措施之代名詞,以產生影響或促進監控力量(亦即結合環境與

居民控制之力量)之機會為重點」;其為一種藉由在犯罪發生前營造硬體障礙措

施、提高加害者暴露之機會、並提升加害者心中被逮捕可能性之犯罪預防措施

(Newman, 1973;鄧煌發、李修安,2015;黃富源、張平吾,2012)。

綜合上述觀點,本研究在此將 Newman 有關防衛空間之定義簡述並條列如

下:
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一) 其為一種犯罪預防措施。

(二) 該措施之目的在於:

1. 於犯罪發生前營造實體(虛構性)之障礙措施

2. 於犯罪發生前提高加害者暴露之機會

3. 於犯罪發生前提升加害者心中被逮捕可能性

二、防衛空間理論

Newman 所提出之「防衛空間」概念,即認為可以藉著特殊的建築設計降低

犯罪的機會,進而達到犯罪預防的效果(許春金,2010)。因此藉著製造可防衛

的建築環境,可使居民對環境產生控制感,進而對社區具有責任感,而達到確保

居住安全,減少犯罪的目的(黃癸瑩,2012)
。而環境設計的領域中,
「防衛空間」

理論的概念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四個環境影響因子:

(一) 領域感(Territoriality)

領域感係居民對獲取或維護有邊界之某一特定區域的能力而言,此特定區域

內的居民對此區域付諸保護力量之後,他們可以感受到某種程度的親密、同心與

凝聚的感覺(鄧煌發、李修安,2015)。Newman 並認為具備下列四個條件的阻

絕物,即為可以有效發揮行為限制效果的虛構性阻絕物:

1. 侵入者能夠看清此一虛構阻絕物之內容,並了解其意義。

2. 領域所有人或代理人可以透過監視,以有效控制領域或強化虛構阻絕物

的意義。

3. 必須讓特定領域侵入者之意向立即被人發覺。

4. 領域遭逢侵入時,必須讓所有人或代理人採取反擊或其他適宜之步驟。

(二) 自然監控(Natural Surveillance)

自然監控係指個人觀察居住環境公共場所的能力,以及進入某建築物附近之

後,被居民觀察的可能性,此監控能力使居民能在必要之時採取防護措施。而因

一般犯罪多數出現於環境中隱蔽之處,若能提升環境自然監控之能力,使民眾對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私有及公有領域的地區有較佳的觀察力及監控力,將可有效地嚇阻犯罪行為,並

間接地減少居民的犯罪被害恐懼感(黃癸瑩,2012)。

(三) 形象2(Image)

有些建築物的外在形象因設計不當,或為求節省經費,常常在外觀上顯示出

平庸、黯淡或貧民區之烙印,在在呈現出缺乏人性之設計,使居住在該地區居民

無法對其居住環境產生歸屬感及安全感,甚至加以敵視、醜化、漠不關心,並採

取破壞行動。因此,Newman 曾表示,要讓居民對自己居所建築物有歸屬感及認

同感,首先應讓居民有依其需要而參與住宅建築設計之機會(Newman, 1973)。

(四) 四周環境(Milieu)

環境周遭鄰近地區若為較安全、低犯罪或高度監控的區域時,則犯罪不易發

生,因此若將社區安置於上述區域附近,則應能減少社區內的犯罪活動。因此

Newman 認為,住宅區之安全性可以透過鄰近區域或出入口地方之選擇規劃來配

合,使居民對鄰近地區亦能有安全之監控能力,使得到更多安全感。如鄰近地區

有出入頻繁之停車場、附近街道車水馬龍及過往行人眾多等,使有較多人參與監

控,以降低被害可能。因此,防衛空間概念不僅應兼顧自己住宅地區之環境特性,

同時亦應考慮到與鄰近地區居住環境之互動關係。

在本研究中,承襲了 Newman「防衛空間」之概念,將四個環境影響因子套

入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內,其所代表的意義分述如下:

(一) 領域感: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眾,對該場所是否擁有維

護或保護的能力。

(二) 自然監控: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眾,觀察該公共場所的

能力,以及外籍勞工進入該場所後,受到民眾觀察(關注)的可能性。

(三) 形象: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眾,對該場所散發出氛圍的

感受如何。

2
亦有學者稱作「建築物外觀(鄧煌發、李修安,2015)
」、「意象(李素馨,1998、何正光,2009)
」。
9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四) 四周環境: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眾,對該場所周遭鄰近

地區的感受如何。

三、破窗理論(Broken-Window Theory)

「破窗」一詞,為一種比喻,意指較輕微的犯罪或擾亂秩序的非犯罪行為,

如違法攤販、塗鴉、破壞公物、流浪者或醉漢於街上遊蕩或聚集、大聲喧嘩等(孟

維德,2014)。在此提出破窗理論的原因是,該理論與上述防衛空間理論所提到

之「形象(Image,又稱建築物外觀或意象)」和犯罪被害恐懼感中將提到的「失

序」這兩種概念有互相呼應之處。

破窗理論之意涵可以圖 2-1-1 及下列五點來說明之(孟維德,2014)︰

社區出現物理環境的 民眾表現退縮態度,
民眾被害恐懼感升
衰敗,若無人理會, 逐漸減少關心及參與
高,擔心自身安危
衰敗將逐漸惡化 公共事務

當地的偏差行為、犯罪行為、失序 社區衰敗現象持續惡化,民眾更加
行為更加惡化 退縮,不願關心公共事務

吸引外地的潛在犯罪者至該社區從事
違法行為,該社區犯罪率大幅上升

圖 2-1-1 破窗理論概念圖
資料來源︰孟維德(2014)。《犯罪分析與安全治理》,頁 10,臺北:五南圖書。

(一) 當社區中的物理環境出現衰敗、塗鴉、毀損、垃圾、廢棄物等現象,當

地民眾或有關部門如果不加以適時處理,一段時間後,民眾的犯罪被害

恐懼感逐漸上升。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二) 民眾考量自身安全,逐漸退卻,不願參與公共事務,對於所見所聞的治

安事件或犯罪事件,表現出冷漠的態度。

(三) 具有潛在犯罪動機之人,察覺此處無人監控,可以為所欲為,因此當地

失序情狀愈加惡化。

(四) 由於潛在犯罪人出沒頻繁,使得當地民眾更加不安、更加注重自身安全、

更加退縮、更不參與公共事務,甚至連出入公共場所的時間也隨之減

少。

(五) 至此,該社區以外的潛在犯罪人得知該社區情況,判斷在該社區從事非

法行為被發現及取締的可能性低,所以逐漸由外地移往該社區,最終導

致該社區犯罪率上升。

在本研究中,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之場所,是否已有「破窗」之情形產

生?也就是說,外籍勞工聚集的現象,是否對該地民眾而言,已是一種衰敗的警

訊,此一概念與前述「防衛空間」中之環境因子「形象」有所契合,如民眾以為

外籍勞工聚集確為一種「破窗」態樣,則當局有關單位即應及早防範於未然。

四、情境犯罪預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情境犯罪預防首先是由前述所提及之 Newman 於 1970 年代提出所謂「防衛

空間」的概念,接下來,在 1971 年美國犯罪學家 Jeffery 又撰寫了「透過環境設

計以預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一書,擴充並

應用 Newman 防衛空間的概念;到了 1997 年 Clarke 出版「情境犯罪預防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一書,統整了情境犯罪預防的策略及理論(許

春金,2010;鄧煌發、李修安,2015)。

(一) 所謂情境犯罪預防的策略意義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許春金,2010)︰

1. 針對特殊的犯罪型態。

2. 盡可能地系統化(或制度化)、永久化之設計、操縱和管理最鄰近

的環境。

3. 以增加犯罪阻力、增加犯罪被發現的風險、減少罪誘因及刺激,最
1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後並移除犯罪藉口,而達到降低犯罪或失序行為之目的。

(二) 情境犯罪預防的技術

情境犯罪預防的技術目前仍持續地在發展當中,Clarke 在 1983 年早期針對

情境犯罪預防概念,歸納並提出了三項干擾犯罪發生的方法,分別是監控

(Surveillance)、強化標的(Target Hardening)及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後於 1992 年,Clarke 並將情境犯罪預防的技術具體化為三類:(1)


Management)

增加罪的功夫、(2)增加犯罪的風險以及(3)減少犯罪的利益,並在每一類中建構

出四項預防技術,共計 12 項情境犯罪預防技術(孟維德,2012)。

經過幾年的實際經驗及實證研究後,Clarke 與 Homel 於 1997 年針對前述情

境犯罪預防技術做了一些改良,他們認為犯罪行為的社會性及心理性脈絡應該納

入情境罪預防中,所以加入了能夠激發犯罪者罪惡感或羞恥心的技術,原先的三

類名稱也重新命名以反映犯罪者的實際感受,即為:(1)增加犯罪者所感知的犯

罪功夫、(2)增加犯罪者所感知的犯罪風險、(3)減少犯罪者所預期的犯罪利益及

(4)激發犯罪者罪惡感或羞恥心,共計 16 項犯罪技術(孟維德,2012)。

儘管情境犯罪預防的技術曾經過多年的修正,但學者 R.Wortley 仍認為四類

的情境犯罪預防技術仍不夠完整,尤其是前述的「激發犯罪者罪惡感或羞恥心」

這一類技術並不詳盡,他認為罪惡感和羞恥信兩者並不是同一件事,兩種概念應

該有所區別;最後,Clarke 與 Cornish 於 2003 年,參考 Wortley 的意見後,將先

前的第四類技術「激發犯罪者罪惡感或羞恥心」更名為「移除犯罪的藉口」,並

新增了一類技術涵蓋犯罪的促發因素,即為「減少對犯罪的挑釁」,故情境犯罪

預防技術發展至今共有五類,為(1)增加犯罪者的功夫(Incease the effort needed to

commit crime)、(2)增加犯罪者的風險(Increas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crime)、(3)

減少犯罪的利益(Reduce the rewards of crime)、(4)減少對犯罪的挑釁(Reduce

provocations)以及(5)移除犯罪的藉口(Remove excuse for illegal behavior by

inducing shame or guilt),每一類並包含五項技術,共計 25 項技術(孟維德,2012;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Altas, 2008)。

表 2-1-1 情境犯罪預防技術之發展

早期的 12 項情境犯罪預防技術

增加犯罪的功夫 增加犯罪的風險 減少犯罪的利益


1.強化標的 5.出入口檢查 9.移除標的
2.管制通道 6.正式監控 10.財物辨識標記
3.使犯罪者轉向 7.員工監控 11.移除犯罪誘因
4.管制犯罪促進者 8.自然監控 12.訂定規範


改良式的 16 項情境犯罪預防技術
增加犯罪者所 增加犯罪者所 減少犯罪者所 激發犯罪者的
感知的功夫 感知的犯罪風險 預期的犯罪利益 罪惡感或羞恥心
1.強化標的 5.出入口檢查 9.移除標的 13.訂定規範
2.管制通道 6.正式監控 10.財物辨識標記 14.喚起良知
3.使犯罪者轉向 7.員工監控 11.減少犯罪誘因 15. 管 制 導 致 行 為
4.管制犯罪促進者 8.自然監控 12.拒絕給予利益 失控之物
16.促進守法


目前的 25 項情境犯罪預防技術
增加犯罪 增加犯罪 減少犯罪 減少對犯罪的 移除犯罪的ˋ
的功夫 的風險 的利益 挑釁 藉口
1.強化標的 6.擴大監控 11.隱蔽標的 16.減少挫折 21.訂定規範
2.管制入口 7.強化自然監 12.移除標的 與壓力 22.公告守則
3.檢查出口 控 13.辨識財物 17.避免爭端 23.喚起良知
4.使犯罪者轉 8.減少匿名 14.分裂市場 18.減少情緒 24.促進守法
向 9.運用地點管 15.拒絕給予 刺激 25.管制毒品
5.管制工具/武 理者 利益 19.減少同儕 及酒類
器 10.強化正式 的中立化
監控 效應
20.防止模仿
資料來源:整理自黃翠紋、孟維德(2012)
。《警察與犯罪預防》
,頁 79-81,臺北:
五南圖書。
(三) 除此之外,情境犯罪預防方案在實際運作方面,還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階

13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段(孟維德,2014):

1. 針對標的犯罪問題的性質及範圍,蒐集資料。

2. 針對容許及促進標的犯罪問題發生的情境條件,進行分析。

3. 針對阻礙標的犯罪問題發生的方法,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包括成本

分析。

4. 實施最具功能、可行性及經濟的措施。

5. 監控結果及傳播經驗。

本研究希望在實施問卷調查法、並了解民眾確切之犯罪被害恐懼感來源後,

結合目前最新之情境犯罪預防之技術(增加犯罪的功夫、增加犯罪的風險、減少

犯罪的利益、減少對犯罪的挑釁及移除犯罪的藉口),提出建言,目的在於,除

了能有效預防實體之犯罪案件外,亦將有效降低民眾內心之犯罪被害恐懼感,雙

管齊下。

第二節 犯罪被害恐懼感之意涵
Clemente 與 Kleiman(1976)指出:「人們對犯罪的恐懼,遠超過犯罪本身」,

然而,犯罪被害恐懼感不只導因於犯罪社會秩序的惡化,也跟人們單純的意識性

驚慌有關,產生的機制極為複雜(邱淑蘋,2002)。也因此對於犯罪被害恐懼感

的解釋有許多種模式,而此種多元論的存在,使得犯罪被害恐懼感的研究較少理

論化之檢驗(邱逸華,1999)需要更進一步由實證上來檢驗犯罪被害恐懼感。

本章節將首先討論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定義,接下來闡述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理

論基礎,然後討論影響犯罪被害恐懼感形成的相關因素及學者相關研究,最後討

論犯罪被害恐懼感常見之解釋模式。

一、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定義

Perkins(1957)認為舉凡有關社會性之損害行為均稱為「被害」
;Garofalo(1974)

指出被害判定的標準在於被害個人是否有傷害或損害之結果發生;Bedau(1974)

認為被害是指被人以故意或惡意之行為所造成個人權益受損之行為。(引自黃富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源、張平吾,2012)

而「恐懼」一詞在韋氏大辭典中的定義為:「人類一種不快樂的情緒,因痛

苦和煩惱而產生超感官的知覺」。而關於學者對於犯罪被害恐懼感的定義有以下

幾種:Maxfield(1987)形容犯罪被害恐懼感是「一種情緒上與實質上的對於威脅

的一種反應」;Smith(1987)定義犯罪被害恐懼感為「一個固有和再發生不舒服的

感覺,這主要是一個社會問題的侵入、擾亂生活的品質,因此對個人生理造成問

題」
(引自 Burgess, 1994);Yin 也於 1985 年時,將害怕犯罪定義為「面對犯罪

侵害可能性時,民眾心理上的反應」(引自侯崇文,1995);另外,國內研究者陳

淑娟將犯罪被害恐懼感定義為「個人對身處環境的內在主觀負面感受與反應。
(陳

淑娟,2006)」
;黃琦如則認為犯罪被害恐懼感是「人們在環境中面對犯罪侵害可

能性時所產生畏懼或焦慮的知覺反應。(黃琦如,2012)」;另還有劉營霖所稱犯

罪被害恐懼感為,「包括居民在社區生活中容易受到犯罪傷害的知覺或對鄰里安

全的認知,及其評估是否成為受害者的可能性。
(劉營霖,2007)」綜合上述所論,

犯罪被害恐懼感並非指實際發生的犯罪案件,其只是一種知覺或認知情感的反應。

當人們認為自己有高度受害風險時,犯罪的被害恐懼才真正存在(Box et al.,

1988)。

一般而言,犯罪被害恐懼感的探究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面向(引自林文卿,

2001):

1. 「無形的恐懼感」(formless fear):第一種面向是去探觸受害性的一般感

受,或是受試者對其鄰里的安全知覺,也能說是一種「情感上」(effective

measure of fear)的測量,例如美國早期的研究大多以 NORC(National

「在這附近
Opinion Research Center)的一個問題來代表犯罪被害恐懼感:

地區─大約一哩的範圍內,有沒有哪個地方是你晚上一個人不敢獨自經

過的?」

2. 「有形的恐懼感」(concrete fear):第二種面向是要受試者去評估自己在

未來,成為某種特殊犯罪行為的受害者的可能性,或將此種面向稱為恐
1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懼感的「認知」測量(cognitive measure of fear),例如 Lagrange 與 Ferraro,

(1989)的研究中對於犯罪知覺的測量操作:「未來一年內,你認為你受

到財產或是人身攻擊的可能性有多大?」

除了上述兩種測量犯罪被害恐懼感的面向之外,Hale(1996)認為犯罪被害恐

懼的測量應分為認知測量、情感性測量以及行為測量,分述如下:

1. 「認知測量」了解個體認知自己被害的可能性及被害程度。

2. 「情感性測量」了解個體對某種特定的犯罪有多害怕。

3. 「行為測量」了解個體會採取什麼行動來保護自己。

其中 Hale 著重以行為作為測量指標,因為他認為從個體會採取的行動或個

體會不會採取行動來避免受害,可以檢測個人的犯罪被害恐懼。除此之外他也建

議測量被害恐懼時,可加入質性研究法來探討人的內心世界,以讓研究更周全。

二、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相關理論

(一)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在於,人類的行為除了受本能和驅力的影響外,還

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自身的行為,人類會經由外在環境而學習各種事物,

因此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外在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塑化及影響(蔡德輝,1998;楊士

隆,2001)。影響個人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是基於先前所經歷過的經驗或情境所刺

激。綜上所述,犯罪被害恐懼感與個人所累積的親身經歷或聽聞他人的經驗有所

關聯。

而依據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個人曾經親身經歷犯罪被害事件及聽聞他人之

被害經驗,都會加強其犯罪被害恐懼感。換句話說,這可以解釋個人的犯罪被害

恐懼感與直接及間接被害經驗有關,即與個人親身的被害經驗以及經由其他人轉

述的被害經歷,都會影響犯罪被害恐懼的程度(陳淑娟、董旭英,2006)。

因此,根據社會學習理論之觀點,本研究將被害經驗納入個人特性中,並分

成直接被害經驗及間接被害經驗兩種,探討民眾行經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所時,其被害經驗是否會影響犯罪被害恐懼感程度的高低。

(二)社會支持觀點

社會支持之功能是讓人們調適其內心受害的心理、減低個人內在心理壓力並

協助其處理危機,促進個人能夠有效解決所面對的問題(高迪理,1991)。個體

在實際遭受到被害後應須要有社會支持的需求,例如與街坊鄰居建立良好的互動,

以調適被害者受害的心理(侯崇文,1995)。

適時的社會支持可以出解個人面臨壓力時的困境、改變個人的認知,使人們

在遭受傷害後,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獲得協助,減少其不良影響。就個人社會支持

來源而言,其所知覺到重要他人及團體包括朋友、鄰居等周遭的人。其中,社區

居民可提供個人各種社會支持,遇到犯罪被害之壓力時,鄰居的關心與古理可以

引導個人有合宜的處理方式,而透過鄰居及朋友的支持與關懷,也能適時減低個

人的心理壓力。換言之,社區居民愈能相互扶持及幫助、社區的整合性愈高、提

供之社會支持度愈高,可降低個人之犯罪被害恐懼程度(陳淑娟、董旭英,2006)。

根據社會支持觀點,本研究希望在了解民眾行經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時、聚集

現象顯著是否存有較高之犯罪被害恐懼感後,針對民眾心中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特

定面向,使民眾能夠藉由個人或社區聯繫網絡,有效調適其內心受害的心理、減

低個人內在心理壓力並協助其處理危機,進而降低犯罪被害恐懼感。

(三)生活方式暴露理論

生活方式暴露理論旨在說明個人遭受被害的原因,與其生活方式的型態與居

住環境有關。Cohen 與 Felson (1979)認為犯罪之所以發生,須具備有以下三個條

件(引自黃富源、張平吾,2012):

1. 有能力及傾向的犯罪者(Motivated offender)︰

生活方式暴露理論認為,具有能力及傾向的犯罪者,會選擇適當的場所

犯案,所謂適當是指容易成功犯行及逃脫的環境。當然這些場所也容易

引起個人的犯罪被害的恐懼感,如光線晦暗的停車場、小巷死角等。

2. 合適的犯罪標的物(Suitable target)︰
1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即目標物的價值符合犯罪者的要求及目的。所以某些個人特質容易成為

犯罪者犯案的優先考慮條件,如老人、女人、富裕者等,當然這些類型

的人也具有較高的犯罪被害恐懼感。

3. 保護者不在場(Absence of guardians)︰

能夠遏制犯罪發生之保護者不在場,便很有可能缺乏阻止犯罪發生之力

量,如警力的不足、大廈或社區沒有設置保全人員監控。這些環境都會

增加犯罪行為發生的機會,也會連帶使得當地居民感受較高的犯罪被害

恐懼感。

事實上,生活暴露理論觀點強調個人身處環境的安全性,影響著個人的犯罪

害恐懼感程度。另外一些個人的特質成為犯罪者的標的物,增加犯罪者犯行的動

機,因此提高個人犯罪被害恐懼的感受,如女性及社經地位高者(黃富源、張平

吾,2012)
。由上述的生活方式暴露理論觀點可知,個人特徵及生活環境的差異,

影響著被害機會的高低,在日常環境中及生活方式中階可能會形成不同的被害風

險,即個人的背景及生活環境的差異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犯罪被害恐懼感。

本研究參考上述生活方式暴露理論的觀點,將個人特性如性別、年齡、教育

程度、婚姻狀況等納入研究架構中,希望了解不同個人特性,在面對火車站周遭

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時,是否亦因被害機會高低的不同,而存有不同程度的犯罪被

害恐懼感。

三、影響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因素及其相關研究

在過去關於犯罪被害恐懼感的研究裡,大多數將研究集中在探討個人因素

(status characteristics),如性別與年齡等因素如何在犯罪被害恐懼上有所不同的呈

現,以及如何對此現象作出解釋(Box et al. , 1988),而 Yin(1980)認為個人的生活

圈與居住領域也會對犯罪被害恐懼感有所影響。另外,晚近許多研究者亦主張社

區及環境因素也是影響犯罪被害恐懼感的重要因子,人們會因了解身邊環境將遭

受威脅而感到害怕,因此不良的社區秩序及犯罪率上升等環境變項,也成為重要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的檢測指標(彭憶祖,1995;陳淑娟,2006;劉營霖,2007;黃琦如,2012;黃

癸瑩,2012;陳虹伶 2014)
。以下將就個人因素和社區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個人犯

罪被害恐懼感加以討論。

(一)個人特質與犯罪被害恐懼感

1.性別

「性別」對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間存在有相當顯著的差異,且社會上對「女性

安全」尤其重視。在犯罪種類上,女性對於「性侵害」有較高的恐懼感,Figgie

。女性的
Report(1980)指出強姦案引起近 55%的女性產生恐懼(林燦璋等,1996)

犯罪受害率(性侵害案件除外)比男性低,女性對所有的犯罪類型皆有較高的恐

懼感,而此恐懼感多半來自「性侵害的陰影」
(謝靜琪,2000)
。有許多證據指出,

性暴力犯罪較其他的犯罪案件普遍,官方統計只能反映一部分的事實,由於性犯

罪有可能在任何時間、地點發生,所以使得女性恐懼感不斷升高,並對其生理及

心理產生壓力,女性進而在其生活方式及行為上做調適行為,如前述的逃避、防

衛行為的出現而對其自由造成了衝擊,並削弱了一般的生活品質(邱逸華,

1999)。

2.年齡

對於年齡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的研究文獻證明了「年齡」越高者,恐懼

感越高(陳玉書、邱炫綿,2006)。年長者一旦被犯罪所侵害,其生理所受到的

傷害往往比年輕人來得嚴重,因此他們會比年輕人犯罪恐懼感高(Clarke et al.,

1985);Pogrebin 和 Pijoan(1978)的研究中也提到了,年紀較長者其會感受到較高

犯罪被害恐懼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因為老年人之間低收入的況狀非常普遍,此一經濟狀況在老人被害者中

影響非常大。

(2) 老年人經常獨自居住、生活在高犯罪率社區,以及交通方式仰賴步行及

大眾運輸。

(3) 由於體能上的退化和身體的疾病,老年人比較無法進行自我防衛。
19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4) 在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區中,他們的退休金和其他有價支票進帳的日期往

往會被同一社區的居民所得知。

(5) 老年人特別容易成為被歹徒所詐欺的對象。

3.教育程度

Trojanowicz 與 Bucqueroux(1990)的研究中提出教育程度與被害恐懼感的探

討,教育程度高者,更注重犯罪的威脅,擔憂成為受害者,其被害恐懼感程度較

高,而低教育程度者,沒有固定恐懼犯罪的情形,較不擔憂成為受害者,故犯罪

被害恐懼感程度較低(林文卿,2001)。換句話說,教育程度高者,較重視生活

安全的重要性,擔心自己淪為犯罪行為下的受害者,因此面對犯罪威脅時,有較

高的恐懼反應,進而增加其犯罪被害恐懼感的程度(陳淑娟、董旭英,1999)。

4.職業

Hanmer 和 Saunders(1993)研究指出,都市中「有工作」(60%)比「無工作」

(40%)的女性的犯罪被害恐懼感高。彭憶祖(1995)在其研究指出,軍公教的「職

業婦女」對社會安全中的環境安全維護、設置夜間照明及廁所入口開朗的需求最

高,而「家庭婦女」的需求最低;研究者認為,可能與軍公教者平日工作對整體

工作環境與自身的安全性要求較高有關;而家庭主婦之生活方式較為隨意單純,

且與社會接觸較少,故對社會安全之敏感度及重視度不較職業婦女為高(陳玉書、

邱炫綿,2006;劉營霖,2007)。

5.收入

Taylor 和 Hale(1986)的研究發現,收入與被害恐懼感之間有著負面關係,原

因為貧窮者通常住在較不安全的區域,較無力防衛他們的住家安全,並且較不能

避開危險區域。因此,貧窮者自認為被害的可能性較高,導致他們的被害恐懼感

也較高(陳玉書、邱炫綿,2006)。

6.婚姻及居住狀況

研究犯罪恐懼感和婚姻狀況關聯性的研究中指出,寡婦、離婚或單身、獨居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者 的 犯罪被害 恐懼感較高 (Day,1994;Wekerle et al., 1995) 。根據 Hanmer 和

Saunders(1993)調查亦指出,沒有與男性同住者比有與男性同住者對實質侵害(不

含性侵害)的恐懼更高,但跟男性同住者卻更恐懼遭性侵害(Hanmer and Saunders,

1993)。彭憶祖(1995)研究中發現,照明的設置會因婚姻狀況不同而有需求上的差

異,其中「未婚」者對照明的需求高於「已婚」者。研究者的解釋為:未婚者有

較多的機會在夜間暴力威脅有較高程度的恐懼(劉營霖,2007)。

7.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一個人面臨威脅或攻擊時,自我控制場面與自救的能力。原則

上分兩種,一為自身力量的掌握,一為對方力量的評估。前者指個人對自己能力

的自信,特別是遇到犯罪危險時,覺得能自我保護、控制,並有信心去面對挑戰、

降低威脅;後者是指對犯罪者能耐與意圖的掌握與判斷(陳玉書、邱炫綿,2006)。

8.被害經驗

被害經驗又可分為直接和間接,直接被害經驗指個人親身遭受被害的經驗,

先前的被害經驗會影響個人缺乏安全的感覺與察覺自己成為犯罪受害風險等情

況,例如,曾被偷走財物、曾被他人故意破壞物品、曾被詐欺、曾被恐嚇勒索等,

這些經歷都會增加個人的犯罪被害恐懼程度(賴雅琦,2002)。另一方面,間接

被害經驗是指個人對犯罪的認識經由他人轉述犯罪被害經驗,這種經驗也會影響

個人犯罪被害恐懼程度。實證研究結果支持間接被害恐懼感由大眾媒體傳播的作

用或犯罪事件發生在住家附近、認識的鄰居或朋友遭遇犯罪事件攻擊時,而引起

個人犯罪被害恐懼感程度的提高(王雅麗,2008)。

(二)社區環境層面與犯罪被害恐懼感

1.社區整合程度

所謂社區的整合,其中包括了社區居民互動、是否有組成社區自衛隊,對社

區的滿意度、社區共識的達成等(陳淑娟、董旭英,1999)。而邱詩琪(1998)的

研究中指出,社區的整合程度愈高,則居民的被害恐懼感愈低;社區整合程度的
2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主要目的是減少犯罪發生,所提升的是居民投入於社區組織及參與社區事務。

2.社區硬體設備

國內研究發現,應在公共空間設置照明設備,確保社區環境中死角的安全,

且入夜之後,社區內個人受害的風險增加,因此照明設備相當重要,應加強非正

式的自然監控,而所謂燈光照明充足則是指在適當的範圍內能夠清楚看見他人

(黃俊祥,1999)
。Nair、Ditton 與 Phillips(1993)則指出增加街道的照明設備及擴

寬街道都有助於降低居民的犯罪被害恐懼感(黃俊祥,1999)。

3.社區監控系統

社區監控系統包括正式監控及非正式監控,正式監控是指運用正式的監控方

式如電子監控系統來掌控一些不法行為並抑制犯罪,以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視覺

上的互動,降低犯罪率並降低居民的犯罪被害恐懼感及其威脅。非正式的監控系

統包括鄰居看管是否有陌生人接近小孩、是否看到有人從事違法作為、詢問在社

區中看到的可疑陌生人等,藉此有效監督社區內部動態。當人們認為身處的居住

環境擁有良好的監督系統,自然感到發生犯罪的機會也會降低,其犯罪被害恐懼

感也會降低(楊士隆,1994;陳玉書,2000)。另有國內研究者發現,社區內錄

影監視系統的建立,與社區居民之犯罪被害恐懼感有相當高的關聯性,亦即社區

居民認為社區內錄影監視系統的分布越高,其犯罪被害恐懼感越低,如社區內錄

影監視系統的分布越低,則其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劉營霖,2007)。

4.大眾媒體傳播犯罪相關資訊

大眾媒體經常遭強烈批判,因為傳播媒體被認定引發大眾有不當高度恐懼的

源頭,因為經常接觸犯罪新聞,容易導致個人過度高估被害的可能性(陳玉書,

2006)。有時報紙會將暴力、性侵犯等事件不均衡的強調,這樣誇大或不實的報

導會對恐懼感造成衝擊(Day, 1994)。Markson 和 Hess 則認為大眾媒體助長了年

長女性軟弱無力的觀念。另外,社會大眾也常在缺乏正確的資訊下,認為許多公

共場所已籠罩在犯罪的陰霾,這樣不好的聲譽會妨礙許多想前往參觀與休閒遊憩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的使用者(Schroeder and Anderson, 1984)。

5.失序

(1) 物理性失序(Physical Disorder)


:建築物的物理衰頹、環境髒亂、塗鴉、

物品與設施的破壞、廢棄的建築及車輛等。

(2) 社會性失序(Social Disorder):醉漢、遊民、青少年集結遊蕩、飆車、

騷擾行為、隨處可見的販毒或吸毒行為等。

上述這兩類失序跡象都可能被社會大眾及潛在犯罪者解讀為具下列意義的

指標:社會凝聚力缺乏、不安、資源不足、無人關心等。處於此種環境下的民眾

經常感覺到環境缺乏管理,進而有較強烈的犯罪被害恐懼感(孟維德,2014)。

四、犯罪被害恐懼感之解釋模式

(一)人口統計學模式

以人口統計學變項來檢驗犯罪被害恐懼感的社會背景因素是典型的犯罪被

害恐懼感的研究方式,而且一般而言大多斷定年齡與性別是預測犯罪被害恐懼感

的重要因素。犯罪被害恐懼感的人口統計學模式變項一般包含:性別、年齡、教

育程度、收入、社交圈、年齡組成等,如圖 2-2-1(邱逸華,1999)。

年齡

性別

家庭組成
犯罪
社交圈 被害恐懼感

教育程度

收入

圖 2-2-1 犯罪被害恐懼感之人口統計學模式
(資料來源:邱逸華(1999)
。《女性大學生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研究:整合模式之
實證分析》)
(二)一般型犯罪知覺模式

如圖 2-2-2 所示,Yin 在 1980 年整合過去關於犯罪被害恐懼感的研究,提出

23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個人因素、社會因素及心理因素三者對犯罪被害恐懼感影響的「被害恐懼概念性

架構」
,又稱「一般型犯罪知覺模式」(引自林文卿,2001):

個人因素 社會因素 心理因素


(The Fearful individuals) (Social Determinants) (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

1.個人基本特徵 1.個人受害經驗 1.受害機會知覺


(Demographic (Previous victimization (Perceived probability of
characteristic) experience) being victimized)
2.犯罪資訊
(Interactions about 2.受害危險知覺
crime) (Perceived seriousness)
2.生活圈與居住領域 3.社會支援體系
(Residential locals) (Extensiveness of social 3.受害恢復能力
support network) (Perceived ability to
4.社區鄰里網絡 recuperate)
(Involvement in
neighborhood network)

犯罪
被害恐懼感
圖 2-2-2 犯罪被害恐懼感之一般型犯罪知覺模式
(資料來源:Yin, P., (1980). Fear of Crime among the Elderly: Some Issues and
Suggestion. Social Problems, 27(4), 492-504.)
1. 個人因素

包含個人基本特徵及生活圈與居住領域。「個人基本特徵」是指性

別、年齡、人種、社會階層等人口統計變項。「生活圈與居住領域」是

指住家型態、居住時間、住家附近犯罪的比例、與鄰居居住時間、實質

的社區組織、住家的位置(市中心或郊區)以及城市的大小…等。

2. 社會因素

包括個人受害經驗、犯罪資訊、社會支援體系、社區鄰里網路。
「個

人受害經驗」指曾經受害的經驗、受到傷害後的復原狀況、真實受害的

體驗。「犯罪資訊」指涉及人們互相談論犯罪的相關議題、受到其他犯

罪資訊的衝擊或反對犯罪計畫意象的影響。「社會支援體系」指涉及到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社會中量化和質化抵抗犯罪的網路(如研究、議論或活動)
。「社會鄰里

網路」指從個人或家庭之間建立的鄰里關係。

3. 心理因素

與個人因子及社會因素相連結,包括受害機會知覺、受害危險知覺

及受害恢復能力。「受害機會知覺」與「受害危險知覺」是指對犯罪恐

懼的知覺。「受害恢復能力」則是指受到侵害後的恢復能力(如身體、

情緒、金錢等)。

第三節 我國外籍勞工及其聚集場所
一、我國外籍勞工之定義及現況

(一)外籍勞工之定義

簡單來說,外籍勞工(foreign worker)是指跨越國界前往他國工作的人(衛

民、許繼峰,2008)。在目前各種國際文書中,外籍勞工通常稱為「遷移勞工」

(migrant worker);一般學術文獻也使用「移民勞工」(immigrant worker)、「外

國勞工」(alien worker)等不同稱呼;在歐洲有人使用「客工」(guest worker)

的名稱。外籍勞工的本國稱為「移出國」
、「輸出國」或「母國」
(sending country

,前往工作的國家則稱為「移入國」
or country of origin) 、「輸入國」或「地主國」

(receiving country or host country)(賴志偉,2012)。

以全球觀點而言,外籍勞工可分為幾種類別(衛民、許繼峰,2008):

1. 第一類是長期外籍勞工,他們獲得輸入國永久居留的許可,在居留一段

時期之後,具備歸化為公民的資格

2. 第二類是短期的外籍勞工,他們通常是為了特定的僱用,獲得輸入國的

暫時工作許可。短期的外籍勞工也包括了邊境勞工(frontier worker)、季

節性勞工(seasonal worker)與在外國從事研究工作的人。上述兩大類外

籍勞工基本上都是合法外籍勞工。

3. 第三類則為非法之外籍勞工,其依入境方式又可分為下列兩種:

2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1) 某些非法外勞持用假證件或偷偷越過邊界進入另一個國家,因此又

稱為「無證件勞工」(non-documented or undocumented worker)或「偷

渡外籍勞工」(clandestine migrant worker)。

(2) 另一種是以合法的方式(例如藉由觀光名義)進入一個國家,但是

未獲僱用許可就開始工作,稱為「非正規的外籍勞工」(migrant

worker in an irregular situation)。

外籍勞工的存在是國際性現象,不同國際文書會根據其目的,對外籍勞工作

出不同的定義或排除某些特定的類別。以下將列舉幾個國際組織及國際條約針對

外籍勞工所做出之定義(賴志偉,2012):

1. 聯合國 1990 年通過之《保護所有移民勞工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公約》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All Migrant

Workers and Members of Their Families)的定義為例:

(1) 外籍勞工為「凡非屬該國之國民,即將從事、正在從事或已經完成

有酬勞活動的人。」

(2) 「邊境勞工」指在鄰國保有習慣性居所,而且平常每天或至每週一

次返回該居所的遷移勞工。

(3) 「季節性勞工」指工作性質視季節狀況而定,並且只有在一年中部

份時間執行的遷移勞工。

2. 「國際勞工組織」1949 年的《移民就業公約》
(第 97 號公約)(Migration

for Employment Convention, No. 97):其稱外籍勞工為「就業遷移者」

(migrant for employment)。

而就我國方面,依據「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有以下

四類外國人:

1. 第一類外國人(又稱外國專業人員、白領階級勞工):

指受聘僱從事就業服務法(以下簡稱就服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至第六款規定工作之外國人。

2. 第二類外國人(又稱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藍領階級勞工):

指受聘僱從事就服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一款規定工作之

外國人。

(1) 第八款:海洋漁撈工作。

(2) 第九款:家庭幫傭及看護工作。

(3) 第十款:為因應國家重要建設工程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中央主

管機關指定之工作。

(4) 第十一款:其他因工作性質特殊,國內缺乏該項人才,在業務上確

有聘僱外國人從事工作之必要,經中央主管機關專案核定者。

3. 第三類外國人:

指依就服法第五十條第一款或第二款規定從事工作之外國人(即外國留

學生、僑生及其他華裔學生)。

4. 第四類外國人:

指依就服法第五十一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四款規定從事工作之外國人

(即難民及外籍配偶)。

本研究所提之外籍勞工,即指我國「雇主聘僱外國人許可及管理辦法」所規

定之第二類外國人(指受聘僱從事就服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八款至第十一款規

定工作之外國人)為研究對象,探究該類外籍勞工所聚集之場所是否為當地民眾

帶來較高的犯罪被害恐懼感。

(二)目前我國外籍勞工之現況

1.外籍勞工概況

由於我國經濟受到產業結構轉型、國民所得增加、服務業急速成長、教育水

準提升及工作價值觀念轉變等因素之影響,致使就業市場勞動供需失調、基層勞

力短缺。為解決此種問題,行政院勞動部於 1989 年 10 月起,陸續自泰國、菲律


2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賓、印尼、馬來西亞、越南及蒙古等地開放引進外籍勞工,以暫時協助產業及家

庭解決勞力不足之問題(勞動部,2014)。

截至 2015 年 3 月底止,在臺外籍勞工有 56 萬 6,518 人(詳如表 2-3-1、圖

2-3-1 及 2-3-2),國籍別部分,42%為印尼籍,27%為越南籍,20%為菲律賓籍,

11%為泰國籍;行業別部分,57%從事製造業工作,1%從事營造業工作,2%從

事農、林、漁、牧業(船員),40%從事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其他服務

業。

表 2-3-1 各國別、開放業別外籍勞工在臺人數統計表(截至 2015 年 3 月底)


單位:人
國籍別
印尼 菲律賓 泰國 越南
行業別
236,427 115,481 59,489 155,115
總計 566,512
42% 27% 20% 11%

農、林、漁、牧 10,445
8,895 1,455 17 78
業(船員) 2%
324,333
製造業 46,900 88,180 56,016 133,237
57%
5,576
營造業 1,054 17 2,806 1,699
1%
醫療保健及社 226,158
會工作、服務 179,578 25,829 650 20,101
業、其他服務業 40%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104 年 4 月勞動統計月報(第 267 期) 。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我國外籍勞工國籍別百分比圖

27% 印 尼
42% 菲律賓

泰 國
11%
越 南
20%

圖 2-3-1 我國外籍勞工國籍別百分比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104 年 4 月勞動統計月報(第 267 期)

我國外籍勞工行業別百分比圖

農、林、漁、牧
業(船員)
2%
製造業

40%
營造業
57%
1% 醫療保健及社會
工作、服務業、
其他服務業

圖 2-3-2 我國外籍勞工行業別百分比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104 年 4 月勞動統計月報(第 267 期)

2.外籍勞工在臺逃逸人數

由下列表 2-3-2 及圖 2-3-3 可知,逃逸外勞總人數自 2001 年之 5,087 人一路


29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爬升至 2014 年之 17,310 人,其中又以越南籍逃逸外勞(293 人至 7,868 人)與

印尼籍逃逸外勞(2,804 人至 8,594 人)增加幅度最高,且截至 2015 年 3 月統計

結果顯示,目前尚未查獲的逃逸外勞數量已達 46,120 人,其中以越南籍逃逸外

勞數量最多(21,717 人),印尼籍逃逸外勞次之(21,105 人)。

表 2-3-2 我國逃逸外籍勞工歷年數量及國籍統計表
國籍別
總計 印尼 菲律賓 泰國 越南
年分
2001 年 5,087 2,804 1,048 942 293
2002 年 7,078 3,809 643 1,042 1,584
2003 年 9,688 3,411 873 1,171 4,233
2004 年 12,060 1,978 1,177 1,369 7,536
2004 年 12,919 1,973 1,543 2,040 7,363
2006 年 10,916 4,232 1,023 1,239 4,422
2007 年 11,225 4,870 867 959 4,529
2008 年 11,104 5,506 643 680 4,275
2009 年 10,743 4,672 552 381 5,138
2010 年 14,147 6,484 662 411 6,590
2011 年 16,320 7,984 790 561 6,985
2012 年 17,579 7,969 675 468 8,467
2013 年 19,471 9,759 685 289 8,738
2014 年 17,310 8,594 562 286 7,868
未查獲人數
46,120 21,105 2,417 881 21,717
(截至 2015 年 3 月)
資料來源: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研究者自行繪製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我國逃逸外籍勞工歷年數量趨勢圖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總計 印尼 菲律賓 泰國 越南

圖 2-3-3 我國逃逸外籍勞工歷年數量趨勢圖
資料來源: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研究者自行繪製

3.外籍勞工在臺犯罪概況

由下列表 2-3-3 及圖 2-3-4 可知目前外籍勞工自 2000 年起在我國犯罪人數及

案件之數量均呈現逐年上升之趨勢,而 2012 年起因內政部警政署頒布執行「祥

安專案」
,加強查處在臺非法外來人口,故 2012 年總件數 628 件及總人數 663 人,

與 2011 年總件數 289 件及總人數 326 人相較,增加了 2 倍有餘,2013 年與 2012

年相較,亦增加了約 1.5 倍的件數與人數,此一趨勢在 2014 年時趨緩,惟件數

與人數與 2000 年時相較,已成長 9 倍之多;因此,2011 年至 2013 年外籍勞工

犯罪件數及人數上升之劇烈幅度實導因於我國 2012 年內政部警政署所頒布之

「祥安專案」,查緝績效及配額之壓力促使我國警方加強查緝非法外籍勞工,進

一步使得外籍勞工犯罪件數及人數屢創新高。

綜合上述提及之逃逸外勞人數上升之狀況,顯見外籍勞工成為我國治安死角

的趨勢儼然成形,我國外籍勞工相關管理單位及執法機關應持續針對外籍勞工犯

罪方面加強犯罪預防作為,以抑制其犯罪人數及件數之上升,進而達成維護治安

之效。

3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表 2-3-3 我國歷年產業及社福外籍勞工犯罪概況表
總計 竊盜 暴力犯罪 其他犯罪
年分
件數 人數 件數 人數 件數 人數 件數 人數
2000 126 147 84 100 31 36 11 11
2001 158 224 96 128 49 69 13 27
2002 146 180 95 112 34 44 17 24
2003 148 197 107 125 30 41 11 31
2004 137 163 91 115 31 33 15 15
2005 192 242 120 139 16 26 56 77
2006 200 244 119 127 8 9 73 108
2007 271 283 134 151 11 13 126 119
2008 279 323 121 140 10 12 148 171
2009 280 311 123 117 12 27 145 167
2010 268 128 297
133 11 12 129 152
2011 289 326 115 121 9 16 165 189
2012 628 663 222 236 10 26 396 401
2013 957 1,016 304 329 24 25 629 662
2014 1,044 1,032 333 300 18 31 693 701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104 年 4 月勞動統計月報(第 267 期) 。

我國歷年外籍勞工犯罪案件件數及人數趨勢圖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外籍勞工犯罪人數 外籍勞工犯罪案件件數

圖 2-3-4 我國歷年外籍勞工犯罪案件件數及人數趨勢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104 年 4 月勞動統計月報(第 267 期)

研究者自行繪製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二、國內有關外籍勞工聚集現象與場所之研究

(一)許弘毅(2000)「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地區菲籍外勞的空間使用及其影響

之研究」

該研究者從都市觀點出發觀察外籍勞工的空間使用,用「菲化」來詮釋菲律

賓外籍勞工對中山北路的影響,著重在菲律賓外籍勞工與市民間在空間上衝突之

研究,最後提出公部門應該介入管制的政策建議。

(二)廖依俐(2000)「都市景觀詮釋論:以桃園市為例」

論文中提到桃園縣內外籍勞工的數量佔全臺之冠,且外籍勞工具有強烈的流

動性,其所形塑的空間、景觀因而時常呈現出暫時性的現象,在特定的某段時間

中,表現得更加突出和鮮明。外勞形塑的景觀在空間分佈形態上,主要以桃園火

車站為中心,呈現帶狀分佈,尤以後火車站延平路的「外勞街」最為明顯,而火

車站前的圓環及附近的商家也是外籍勞工們喜歡聚集之所在。

研究者並指出,從表面上來看,「外勞街」結合了外勞對故鄉的思念和外勞

對消費的喜好,形成獨特的商店區;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外勞人流的匯集,一個資

訊交流中心儼然成形。來自全省各地的外勞,透過消費活動而聚集,在該處交換

資訊,並且透過店家所提供的商品、諮詢服務,加強對母國的聯繫。

但是研究者也提到︰

「外勞暫時性的聚集所形成的景觀、空間,具有流動性和暫時
性,尤其在星期假日的桃園火車站宛如置身國外,由於語言的
隔閡及聚集人數龐大對市民形成一種恐懼地景(Landscape of
Fear)。這樣的恐懼感是來自於種族間的緊張(racial tension),
縱使這些外國人沒有惡意,不同的語言引起對他們的敵意。尤
其在充滿壓力的情況下,強烈的嫉妒感、憎惡感和恐懼很容易
被誇大和扭曲不同人種在文化上、身體構造上的微小差距。這
種地景是一種暫時性的,並沒有形成異文化所帶來的欣喜和主
流文化的包容,反而是一種恐懼、衝擊的影響,讓市民有種恍
入異鄉的錯落感及對外勞的厭惡感。」

最後研究者提及地方政府其實也有注意到這個現象,並也曾舉辦過多次「泰

33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國潑水節」、東南亞歌舞秀的活動,其目的有二,一是希望藉由活動的舉辦和參

與,給予外勞適當的休閒活動,二則是希望透過活動的舉辦,加強民眾對其他族

群和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和尊重,降低對民眾外勞的恐懼和不安。惟研究者更希望

地方政府能夠積極提供外勞假日休閒的場所或對外勞街作更加完善的整體規劃,

相信如此的作為方能展現我國包容異文化的胸襟和典範。

(二)吳比娜(2003)「ChungShan─台北市菲律賓外籍勞工社群空間的形成」

此論文是以「ChungShan」這個由菲律賓外籍勞工社群所形塑的空間為出發

點,分析此一空間形成的脈絡、衍生的意義以及所造成的影響。ChungShan 是流

離的菲律賓外籍勞工再領域化的空間,藉由聖多福教堂所凝聚的共同時空以及周

邊商家的進駐,使這個空間誕生了各式各樣的活動,不但滿足菲律賓外籍勞工在

臺的跨國生活所需,也發展成為菲律賓外籍勞工社群的休閒、消費及文化的中心

所在。此論文認為「ChungShan」這個空間因為下列因素聚合而形成:

1. 聖多福教堂:基於共同的宗教傳統、基於共同的生活困境而須尋求共同

的宗教慰藉。

2. 休閒消費地區的形成:菲律賓外籍勞工之市場引發臺灣店家之回應,且

具有菲律賓背景的店家與攤販接著進駐。

3. 共同休假日強化了菲律賓外籍勞工之凝聚力。

4. 多樣化的空間形式與氛圍:聖多福教堂廣場─開放空間、人行道─街道

市集、萬萬百貨─室內商圈、餐飲小店─私密空間及公園─悠閒風景等

多樣化空間形式與氛圍促使外勞之聚集。

(三)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周邊消費族裔地景研

究」

此研究探討移工人口最多的桃園縣其消費族裔地景的形成過程及發展狀況,

研究者認為都市消費空間的建立和休閒活動的展開,構成了外籍移工和外籍配偶

集體認同的場域,尤其是部分由外籍配偶經營的餐飲店,做為不同身分(移民或

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移工)的族裔聚集的社會空間,正是支持族裔網絡和劃設認同邊界的重要社會場

域根基。

(四)學者陳坤宏(2011)「高雄市商業區東南亞外籍勞工之聚集與都市空間分

割化之關連」

學者陳坤宏於此篇論文提出以下幾點有關「外籍勞工聚集」的綜合性看法:

1. 在「外籍勞動者在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動力下,資本與人力資源的大規模

流動,對於移居國的都會空間產生重大的影響」的理論基礎上,這是所

謂「跨國空間」或「分割化空間」形成的脈絡,屬於全球化層次的宏觀

促成動力。

2. 外籍勞工基於日常生活、休閒、購物、宗教等需要,自然會前往都市商

業區聚集與進行消費活動,而成為外勞消費活動對都市社區空間之影響

中的「外來入侵者」(outside invader) 、「影響人」,這是形成所謂「跨

國空間」或「分割化空間」的「原因」。而原本存在都市商業區及其周

圍社區的當地社區居民與商店老闆,其原有的生活方式或商店經營方式,

將會因不同文化族群的移入而造成文化與空間上的影響與改變,而成為

外勞消費活動對都市社區空間之影響中的「內部在地人」
(local insiders)、

「被影響人」,同時他們所呈現出來的生活、文化與空間上的改變,即

是所謂「跨國空間」或「分割化空間」的「結果」。

第四節 小結
綜合前面三節所述,本節針對上述防衛空間、犯罪被害恐懼感、外籍勞工聚

集現況及其聚集場所之內容做一彙整。

防衛空間部分,美國學者 Newman 於 1973 年提出防衛空間概念,防衛空間

為一犯罪預防措施,目的在於犯罪發生前營造實體(虛構)障礙措施、提高加害

者暴露之機會、並提升加害者心中被逮捕之可能性;而此一概念亦可分為領域感、

自然監控、形象及四周環境等四個環境因子,而本研究承襲了 Newman「防衛空

3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間」之概念,分別將領域感認定為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眾,對

該場所是否擁有維護或保護的能力;自然監控為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

所的民眾,觀察該公共場所的能力,以及外籍勞工進入該場所後,受到民眾觀察

(關注)的可能性;形象為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眾,對該場所

散發出氛圍的感受如何;四周環境則指,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

眾,對該場所周遭鄰近地區的感受如何。

犯罪被害恐懼感部分,學者指出,犯罪被害恐懼感並非指實際發生的犯罪案

件,其只是一種知覺或認知情感的反應;而本研究將犯罪被害恐懼感分為兩個面

向,一為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二為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指的是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眾,對該場所的安全知覺,有形犯

罪被害恐懼感則指民眾評估自身在未來,成為外籍勞工犯罪行為受害者的可能

性。

外籍勞工現況部分,截至 2015 年 3 月底止,我國外籍勞工數量共有 56 萬

6,518 人,其中印尼籍最多,越南籍其次,而行業別部分,製造業最多,其次為

醫療保健等服務業;逃逸外籍勞工數量自 2001 年起至 2013 年止,均呈現上升之

趨勢,其中又以印尼籍與越南籍逃逸外勞增加幅度最高,且目前仍有 46,120 外

籍勞工在逃,其中以越南籍為最大宗,其次為印尼籍;外籍勞工犯罪數量部分,

自 2000 年起,我國外籍勞工犯罪件數及人數均呈現上升之趨勢,2011 至 2013

年間更呈現幾乎翻倍的成長,主因為內政部警政署之長年專案勤務所掃蕩之成

效。

外籍勞工聚集場所部分,各研究者指出外籍勞工經常聚集於火車站、教堂、

公園或其鄰近地區,而本研究希望聚焦於火車站周遭,又研究者廖依俐於 2000

年的研究中,亦提到桃園火車站附近已有外勞街的形成,且外勞聚集的現象已對

當地民眾形成一種恐懼地景,該研究者之詮釋已為本研究奠下一良好的基石,也

支持本研究將研究場域擇定至桃園火車站之理由。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參考國內外文獻及相關解釋模式後,針對本研究之目的,整合影響被

害恐懼感之相關因素提出研究架構圖如下,以「個人特性」及防衛空間之「領域

感」、「自然監控」、「形象」及「四周環境」四環境因子為自變項,「犯罪被害恐

懼感」為依變項。

個人特性
1.性別
2.婚姻狀況
3.年齡 H2
4.教育程度
5.自我效能
6.接觸大眾媒體頻率
犯罪被害恐懼感

H1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防衛空間 H3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領域感

自然監控

形象

四周環境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3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二、研究假設

本研究主要希望探討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是否會影響該地民眾對

防衛空間的認知,以及對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影響,並進一步探討防衛空間與犯罪

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本研究之研究假設詳如下表 3-1-1:

表 3-1-1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列表

假設 說明

H1:個人特性與防衛空間方面

H1 個人特性不同(性別、婚姻狀況、年齡、教育程度、自我效能、接觸大

眾媒體頻率)在防衛空間及其各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H2:個人特性與犯罪被害恐懼感方面

H2 個人特性不同(性別、婚姻狀況、年齡、教育程度、自我效能、接觸大

眾媒體頻率)在犯罪被害恐懼感及其各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H3-1: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在防衛空間方面

民眾行經桃園火車站與新竹火車站在防衛空間及其各變項認知上有顯

著差異

H3-2: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在犯罪被害恐懼感方面

H3 民眾行經桃園火車站與新竹火車站在犯罪被害恐懼感及其各變項上有

顯著差異

H3-3:防衛空間認知與犯罪被害恐懼感有顯著關聯性

防衛空間各變項(領域感、自然監控、形象、四周環境)與犯罪被害恐

懼感有顯著關聯性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描述和解釋社會現象或社會現象間的關係(瞿

海源、畢恆達等,2012)。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會建立一組哲學思考的架構,

並使用一些被證實有效及可信的方法,並且公正且客觀地尋求問題的解答(潘中

道、胡龍騰,2012)。

一、文獻探討法

本研究之資料蒐集,係以文獻探討的方式進行,蒐集與本研究主題相關之國

內、外之學術著作、論文、期刊、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實證研究及我國犯罪被害調

查報告等,例如著名學者 Newman 於 1973 年所提出之防衛空間概念、Clarke 所

提出的情境犯罪預防技術或 Yin 所提出老人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等等…,

加以整理、歸納後,以建構本研究之研究架構,並作為本研究之參考及解釋模式

之藍圖。

二、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為社會科學領域中最常運用的資料蒐集法之一,採用此方法之目

的在於藉由隨機抽取樣本,並對樣本對象施以問卷調查。本研究以「個人特性」

及防衛空間之「領域感」
、「自然監控」
、「形象」及「四周環境」四環境因子為自

變項,「犯罪被害恐懼感」為依變項,用以檢驗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設量

指標之信度和效度,並探討各變項之間的相互關係。本研究並分別以桃園火車站

作為實驗組、新竹火車站作為對照組,前往該火車站周遭進行面對面問卷發放施

測,期能了解該地區民眾對於外籍勞工聚集場所之感受及看法為何,並據以提出

研究發現及建議。

39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第三節 樣本來源及其特性分析
由於影響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因素眾多,幾乎涵蓋各個年齡層,即各種年齡層

之民眾皆有可能感受到被害恐懼感,惟本研究考慮到研究執行的可行性及研究資

源的限制(如研究經費、時間及人力等),將問卷施測樣本界定為 15 歲以上之

男性及女性,研究範圍以「桃園市3」及「新竹市」之民眾為調查樣本,詳如表

3-3-1。桃園市為我國目前聘僱外籍勞工數量最多的縣市,據文獻探討資料及研

究者生活經驗,其中又以桃園火車站及中壢火車站的聚集現象最為顯著,本研究

囿於人力因素,僅選擇桃園火車站作為發放問卷之地點,並以桃園火車站為實驗

組;而新竹市雖為科技工業園區之所在,但其勞工性質較多為高科技之白領勞工,

與桃園藍領外籍勞工之性質不同,且經研究者與桃園及新竹兩地外事員警討論實

務之經驗,我國國內外籍勞工往往會往臺北、桃園及中壢等地移動,一方面是因

為該地外籍店家數量較為龐大,另一方面更有著「朝聖」的心態,所以新竹火車

站之外籍勞工聚集現象與桃園火車站相比較不顯著,加上桃園火車站及新竹火車

站皆為臺鐵自強號所停靠之站別,其旅客流量均具有一定規模,綜上所述,本研

究擇定新竹火車站為對照組。

本研究以便利隨機抽樣方式,分別至桃園火車站及新竹火車站針對桃園及新

竹兩地民眾以研究生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為時一個月,主要於周末施測,分別

於桃園市取得 120 份,新竹市取得 143 份,共取得 263 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後,

桃園市為 116 份,新竹市為 138 份,共餘 254 份,將以其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樣本。

3
已於 2014 年 12 月 25 日升格為「桃園市」 。桃園縣政府網站︰
http://www.tycg.gov.tw/ch/index.jsp?popflag=Y。檢索日期︰2014/12/31。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表 3-3-1 實驗組與對照組分組暨問卷份數表

選擇理由 有效問卷
組別 地點
相同點 相異點 份數
1.為我國目前聘僱外籍
勞工數量最多之縣
市。
桃園市
實驗組 2.依據文獻及研究者生 116 份
火車站
活觀察經驗,外籍勞
工聚集現象較為顯
著。
均為自 強號 火車停 1.外籍勞工性質不同,
靠站,旅客規模數量 新竹科技園區以白
較為接近 領外籍勞工較多。
2.據實務經驗,臺北及
新竹市 桃園兩地具有磁吸
對照組 138 份
火車站 效應,也較多外籍商
家聚集,假日較容易
吸引外籍勞工聚集。
3.外籍勞工聚集現象較
不顯著。
總份數 254 份

本研究受訪對象計 254 人,根據受訪者於問卷第三部分所填之個人基本資料

分析其背景如下,並詳如下表 3-3-2:

表 3-3-2 受訪者樣本結構

組別 實驗組 對照組

個人資料 桃園市 百分比(%) 新竹市 百分比(%)

男 46.6 46.4
性別
女 53.4 53.6
15~19 歲 7.8 12.3
20~29 歲 44 29
年齡 30~39 歲 26.7 23.2
40~49 歲 13.8 14.5
50~59 歲 6.9 8

4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表 3-3-2 受訪者樣本結構

組別 實驗組 對照組

個人資料 桃園市 百分比(%) 新竹市 百分比(%)

60~69 歲 0.9 5.1


70 歲以上 無 7.2
未受教育 無 無
國小(以下) 0.9 1.4
國中 3.4 4.3
教育程度 高中/高職 17.2 29
專科/大學 62.9 55.1
研究所以上 15.5 10.1
其他 無 無
未婚 62.1 53.6
同居 無 1.4
已婚 35.3 41.3
婚姻狀況 分居 無 無
離婚 1.7 2.9
喪偶 無 0.7
再婚 無 無
農林漁牧業 無 0.7
製造業 14.7 10.9
營造業 0.9 無
批發零售業 2.6 0.7
運輸及倉儲
1.7 0.7

住宿及餐飲
2.6 0.7

職業 資訊及通訊
3.4 3.6
傳播業
金融及保險
1.7 5.8

不動產業 0.9 0.7
服務業 9.5 21
公教人員 6 10.1
軍警人員 6.9 無
學生 22.4 18.1
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表 3-3-2 受訪者樣本結構

組別 實驗組 對照組

個人資料 桃園市 百分比(%) 新竹市 百分比(%)

自由業 6 10.9
待業中 3.4 2.2
家管 10.3 4.3
其他 6 9.4
直接被害 是 無 無
經驗 否 100 100
是 5.2 0.7
間接被害
否 76.7 82.6
經驗
不清楚 17.2 15.9
每天 1 次以上 74.1 73.9
每周 2~3 次 17.2 10.9
接觸大眾媒 每周 1 次 0.9 6.5
體之頻率 每月 1~2 次 0.9 0.7
從來不接觸
6 5.8
或不常接觸

第四節 問卷內容與信、效度之檢驗
綜上,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和研究架構,並參酌國內、外之相關研究,編

制量化之問卷,以完成本研究之研究工具。本研究答項的設計採李克特 5 點量尺

(Likert Scale)
,將量表分為 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普通,4、同意,5、

非常同意五種程度的答項,另就題項的部分,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包括第一部分

「防衛空間(內含領域感、自然監控、形象、四周環境四個因子)」
、第二部分「犯

罪被害恐懼感(內含無形及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兩個因子)」及第三部分「個人

資料(內含自我效能因子)」
。惟本研究在問卷設計上,因為考量到問卷發放的場

域為火車站周遭,在火車站附近出入的民眾大部分均有時間壓力,為提高回收率,

降低拒訪率,故問卷設計上較為簡短,題目也較少。盼能就防衛空間、犯罪被害

恐懼感及自我效能等面向瞭解民眾對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感受的差異

43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性,分述問卷主要內容如下︰

一、 第一部分:防衛空間

「防衛空間」下分為「領域感」
、「自然監控」
、「形象」及「四周環境」四個

分量表,分述如下:

(一) 領域感:原始問卷第 1 至 4 題係針對「領域感」部分,受訪者根據其本

身的認知情形回答相關問題,5 分代表非常不同意,4 分代表不同意,3

分代表普通,2 分代表同意,1 分代表非常同意,各問卷經分數轉換後,

分數越高代表民眾自身之領域感越強。

(二) 自然監控:原始問卷第 5 至 8 題係針對「自然監控」部分,受訪者根據

其本身的認知情形回答相關問題,1 分代表非常不同意,2 分代表不同

意,3 分代表普通,4 分代表同意,5 分代表非常同意,各問卷經分數

轉換後,分數越高代表民眾認為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自然監控

效果越好。

(三) 形象:原始問卷第 9 至 12 題係針對「形象」部分,受訪者根據其本身

的認知情形回答相關問題,5 分代表非常不同意,4 分代表不同意,3

分代表普通,2 分代表同意,1 分代表非常同意,各問卷經分數轉換後,

分數越高代表民眾認為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形象越好。

(四) 四周環境:原始問卷第 13 至 17 題係針對「四周環境」部分,受訪者根

據其本身的認知情形回答相關問題,5 分代表非常不同意,4 分代表不

同意,3 分代表普通,2 分代表同意,1 分代表非常同意,各問卷經分

數轉換後,分數越高代表民眾認為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四周環

境越好。

原始問卷各題詳如下表 3-4-1: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表 3-4-1 防衛空間之問卷問項、答項與計分方式

變項名稱 問卷問項 答項 計分方式


1.您認為火車站跟外勞聚集場所間應該 非常不同意 5
要有明顯的區隔? 不同意 4
普通 3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2.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散 非常不同意 5
發出無人管理的氣氛? 不同意 4
普通 3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領域感
3.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好 非常不同意 5
比他們的領土,您不想要進入? 不同意 4
普通 3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4.如果政府時常舉辦多元文化交流活動 非常不同意 5
(如泰國潑水節)
,您認為可以增進對 不同意 4
外籍勞工的了解? 普通 3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5.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的 非常不同意 1
照明良好? 不同意 2
普通 3
同意 4
非常同意 5
6.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的 非常不同意 1
視野開闊良好? 不同意 2
普通 3
同意 4
自然監控 非常同意 5
7.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可 非常不同意 1
以很輕易地被察覺? 不同意 2
普通 3
同意 4
非常同意 5
8.您認為政府應該為外籍勞工另闢休閒 非常不同意 1
娛樂場所好讓他們有其他地方可以活 不同意 2
動? 普通 3
同意 4

4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變項名稱 問卷問項 答項 計分方式


非常同意 5
9.您注意到外籍勞工聚集於火車站或鄰 0~10 人 5
近地區的人數為何? 11~20 人 4
21~30 人 3
31~40 人 2
41~50 人 1
10.您注意到外籍勞工聚集於火車站或 男性
鄰近地區時,通常何種性別居多? 女性 未納入
都有 計分
不知道
形象 11.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可 非常不同意 5
能成為發生犯罪的死角? 不同意 4
普通 3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12.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散 非常不同意 5
發出髒亂破舊的氛圍? 不同意 4
普通 3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13.您是否同意外籍勞工經常聚集於火 非常不同意 5
車站? 不同意 4
普通 3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14.您經常於假日注意到外籍勞工聚集 非常不同意 5
於火車站? 不同意 4
普通 3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四周環境 15.您經常於平日注意到外籍勞工聚集 非常不同意 5
於火車站? 不同意 4
普通 3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16.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給 非常不同意 1
人的感覺很安全?【反向計分】 不同意 2
普通 3
同意 4
非常同意 5
17.您認為在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 非常不同意 5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變項名稱 問卷問項 答項 計分方式


出沒的外籍勞工可能會有違法行為? 不同意 4
普通 3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二、 第二部分:犯罪被害恐懼感

犯罪被害恐懼感下分為「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及「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兩個分量表,分述如下:

(一)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原始問卷第 18 至 25 題係針對「無形犯罪被害恐

懼感」部分,受訪者根據其本身的認知情形回答相關問題,18 及 19 題

以非常不安全、不安全、普通、安全和非常安全五個等級測量之,1 分

代表非常安全,2 分代表安全,3 分代表普通,4 分代表不安全,5 分代

表非常不安全,20 至 25 題以完全不擔心、不擔心、普通、稍微擔心及

非常擔心五個等級測量之,1 分代表完全不擔心,2 分代表不擔心,3

分代表普通,4 分代表稍微擔心,5 分代表非常擔心,各問卷經分數轉

換後,分數越高代表民眾身處於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之無形犯

罪被害恐懼感越高。

(二)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原始問卷第 26 至 34 題係針對「有形犯罪被害恐

懼感」部分,受訪者根據其本身的認知情形回答相關問題,1 分代表完

全不擔心,2 分代表不擔心,3 分代表普通,4 分代表稍微擔心,5 分代

表非常擔心,各問卷經分數轉換後,分數越高代表民眾身處於火車站周

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之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

原始問卷各題詳如下表 3-4-2:

表 3-4-2 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問卷問項、答項與計分方式

變項名稱 問卷問項 答項 計分方式


無形 18.在白天,您獨自一人在火車站周遭的 非常不安全 5

4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變項名稱 問卷問項 答項 計分方式


犯罪被害 外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活動(約 1 公 不安全 4
恐懼感 里內),是否感到安全? 普通 3
安全 2
非常安全 1
19.在夜晚,您獨自一人在火車站周遭的 非常不安全 5
外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活動(約 1 公 不安全 4
里內),是否感到安全? 普通 3
安全 2
非常安全 1
20.您會不會擔心目前火車站周遭外籍 完全不會擔心 1
勞工聚集場所的治安問題?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21.晚上(10 點以後)單獨走在巷中, 完全不會擔心 1
您會不會擔心遇到外籍勞工?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22.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在外籍勞工聚 完全不會擔心 1
集場所附近之停車場走到停車處?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23.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在外籍勞工聚 完全不會擔心 1
集場所附近之火車站等車?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24.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與陌生之男性 完全不會擔心 1
外籍勞工擦肩而過?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25.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一個人在火車 完全不會擔心 1
站周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活動?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有形 26.您會擔心外籍勞工以強制手段奪取 完全不會擔心 1
犯罪被害 您的財物? 不會擔心 2
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變項名稱 問卷問項 答項 計分方式


恐懼感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27.您會擔心外籍勞工以武器(刀、棍 完全不會擔心 1
棒、槍…)攻擊您?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28.您會擔心您被外籍勞工強姦或性侵 完全不會擔心 1
害?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29.您會擔心您被外籍勞工謀殺? 完全不會擔心 1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30.您會擔心您的汽、機車被外籍勞工偷 完全不會擔心 1
走?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31.您會擔心您的腳踏車被外籍勞工偷 完全不會擔心 1
走?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32. 您 會 擔 心 您 的 財 產 被 外 籍 勞 工 毀 完全不會擔心 1
損?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33.您會擔心自己成為新聞媒體中外籍 完全不會擔心 1
勞工犯罪的受害者? 不會擔心 2
普通 3
稍微擔心 4
非常擔心 5

三、 第三部分:個人資料
49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本研究問卷有關個人基本資料如下表 3-4-3 所示:

(一) 基本資料

表 3-4-3 個人基本資料變項及問卷答項

變項名稱 測量內容與方式

34.性別 (1)男(2)女

(1)15~19 歲(2)20~29 歲(3)30~39 歲(4)40~49 歲


35.年齡
(5)50~59 歲(6)60~69 歲(7)70 歲以上

(1)未受教育(2)國小(以下)(3)國中(4)高中/高職
36.教育程度
(5)專科/大學(6)研究所以上(7)其他

37.婚姻狀況 (1)未婚(2)同居(3)已婚(4)分居(5)離婚(6)喪偶(7)再婚
(1)農林漁牧業 (2)製造業 (3)營造業
(4)批發零售業 (5)運輸及倉儲業(6)住宿及餐飲業
(7)資訊及通訊傳播業(8)金融及保險業(9)不動產業
38.職業
(10)服務業(11)公教人員(12)軍警人員
(13)學生(14)自由業(15)待業中
(16)家管(17)其他
變項名稱 測量內容與方式

39.直接被害經驗:受測者本身是否曾有被害經驗。
被害經驗
40.間接被害經驗:受測者是否曾有聽聞他人的被害經驗。
41.接觸大眾媒體 (1)每天 1 次以上(2)每周 2~3 次(3)每周 1 次(4)每月 1~2 次(5)
之頻率 從來不接觸或不常接觸

(二) 自我效能

原始問卷第 42 至 48 題部分,受訪者根據其本身的認知情形回答相關問題,

1 分代表非常不同意,2 分代表不同意,3 分代表普通,4 分代表同意,5 分代表

非常同意;原始問卷第 49 至 50 題部分,受訪者根據其本身的認知情形回答相關

問題,5 分代表非常不同意,4 分代表不同意,3 分代表普通,2 分代表同意,1

分代表非常同意,各問卷經分數轉換後,分數越高代表民眾自我效能越高,也就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是對自身能力越有信心、評價越高。

表 3-4-4 自我效能變項及問卷答項

變項名稱 問卷問項 答項 計分方式


42.您很容易交到朋友。 非常不同意 1
不同意 2
普通 3
同意 4
非常同意 5
43.您覺得自己值得別人信任。 非常不同意 1
不同意 2
普通 3
同意 4
非常同意 5
44.您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 非常不同意 1
不同意 2
普通 3
同意 4
非常同意 5
45.您對自己現在的情形感到滿意。 非常不同意 1
不同意 2
普通 3
同意 4
自我效能
非常同意 5
46.您對自己的社交能力感到滿意。 非常不同意 1
不同意 2
普通 3
同意 4
非常同意 5
47.您覺得您的行為合乎自己的良心。 非常不同意 1
不同意 2
普通 3
同意 4
非常同意 5
48.您對自己的道德行為感到滿意。 非常不同意 1
不同意 2
普通 3
同意 4
非常同意 5
49. 您覺得大多數發生在您身上的事情 非常不同意 5
是由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 不同意 4
【反向計分】 普通 3
5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變項名稱 問卷問項 答項 計分方式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50. 當您制訂了計劃之後,您通常沒有能 非常不同意 5
力能夠完成它。【反向計分】 不同意 4
普通 3
同意 2
非常同意 1

四、 問卷信度分析及因素分析

(一) 防衛空間

下表 3-4-5 顯示本研究問卷防衛空間之信度分析與因素分析,包括「領域感」

「自然監控」、「形象」及「四周環境」分量表,分述如下:

1. 領域感:本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 α=.793,各題項的因素負荷量在.701

至.763 之間,表示本分量表之題項具有效度及信度,能測量本題背後之

概念。

2. 自然監控:本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 α=.673,各題項的因素負荷量均

在.617 至.850 之間,表示本分量表之題項具有效度及信度,能測量本題

背後之概念。

3. 形象:本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 α=.815,各題項的因素負荷量在.757

至.838 之間,特徵值為 1.690,表示本分量表之題項具有效度及信度,

能測量本題背後之概念。

4. 四周環境:本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 α=.531,各題項的因素負荷量

在.555 至.707 之間,特徵值為 1.362,表示本分量表之題項具有效度,

惟信度稍微偏低,後續對於本題向背後之概念測量將作一保留解釋。

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表 3-4-5 「防衛空間」各分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
原始
分量表名稱 因素
問卷 題項概要
及其 α 值 負荷量
編號
您認為火車站跟外勞聚集場所間應
1 .748
該要有明顯的區隔?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
領域感 2 .763
散發出無人管理的氣氛?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
3 .701
好比他們的領土,您不想要進入?
內在一致性
.793
Cronbach’s α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
5 .848
的照明良好?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
自然監控 6 .850
的視野開闊良好?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
7 .617
可以很輕易地被察覺?
內在一致性
.673
Cronbach’s α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可
11 .838
能成為發生犯罪的死角?
形象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散
12 .757
發出髒亂破舊的氛圍?
內在一致性
.815
Cronbach’s α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給
16 .555
人的感覺很安全?
四周環境 您認為在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
.707
17 出沒的外籍勞工可能會有違法行
為?
內在一致性
.531
Cronbach’s α

5. 原始問卷中,第 4、8、9 及 10 題,經因素分析後,因素負荷量過低,故

予以刪除;而第 13 至 15 題,則經信度分析後,內部一致性係數過低,

亦予以刪除。

53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二) 犯罪被害恐懼感

下表 3-4-6 及 3-4-7 顯示本研究問卷犯罪被害恐懼感之信度分析與因素分析,

包括「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及「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分量表,分述如下:

1.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本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 α=.934,各題項的因

素負荷量在.457 至.906 之間,表示本分量表之題項具有效度,能測量本

題背後之概念。

表 3-4-6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分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
原始
分量表名稱 因素
問卷 題項概要
及其 α 值 負荷量
編號
在白天,您獨自一人在火車站周遭的外
.457
18 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活動(約 1 公里
內),是否感到安全?
在夜晚,您獨自一人在火車站周遭的外
.569
19 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活動(約 1 公里
內),是否感到安全?
您會不會擔心目前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
20 .590
聚集場所的治安問題?
無形 晚上(10 點以後)單獨走在巷中,您會
21 .867
犯罪被害恐懼感 不會擔心遇到外籍勞工?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在外籍勞工聚集
22 .893
場所附近之停車場走到停車處?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在外籍勞工聚集
23 .906
場所附近之火車站等車?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與陌生之男性外
24 .807
籍勞工擦肩而過?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一個人在火車站
25 .886
周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活動?
內在一致性
.934
Cronbach’s α

2.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本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 α=.949,各題項的因

素負荷量在.690 至.855 之間,特徵值為 5.927,表示本分量表之題項具

有效度,能測量本題背後之概念。

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表 3-4-7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分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
分量表名稱 原始 題項概要 因素
及其 α 值 問卷 負荷量
編號
您會擔心外籍勞工以強制手段奪取您
26 .707
的財物?
您會擔心外籍勞工以武器(刀、棍棒、
27 .762
槍…)攻擊您?
您會擔心您被外籍勞工強姦或性侵
28 .690
害?

有形 29 您會擔心您被外籍勞工謀殺? .819
犯罪被害恐懼感 您會擔心您的汽、機車被外籍勞工偷
30 .802
走?
您會擔心您的腳踏車被外籍勞工偷
31 .831
走?
32 您會擔心您的財產被外籍勞工毀損? .855
您會擔心自己成為新聞媒體中外籍勞
33 .830
工犯罪的受害者?
內在一致性
.949
Cronbach’s α

(三) 自我效能

下表 3-4-8 顯示本研究問卷自我效能之信度分析與因素分析,本分量表的內

部一致性係數 α=.875,各題項的因素負荷量均在.6 以上,表示本分量表之題項具

有效度,能測量本題背後之概念;原始問卷中,第 49 及 50 題,經因素分析後,

因素負荷量過低,故予以刪除。

表 3-4-8 自我效能分量表信度及效度分析
原始
分量表名稱 因素
問卷 題項概要
及其 α 值 負荷量
編號
42 您很容易交到朋友。 .649

自我效能 43 您覺得自己值得別人信任。 .782

44 您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 .740

5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原始
分量表名稱 因素
問卷 題項概要
及其 α 值 負荷量
編號
45 您對自己現在的情形感到滿意。 .723

46 您對自己的社交能力感到滿意。 .795

47 您覺得您的行為合乎自己的良心。 .797

48 您對自己的道德行為感到滿意。 .807
內在一致性
.875
Cronbach’s α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
本研究的資料處理與研究分析,係採用套裝軟體 SPSS18.0 版套裝軟體作為

資料分析工具,針對問卷發放所蒐集到的資料,依研究目的選擇適當之統計方法

進行分析,主要使用的統計方法如下:
一、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Freqency, percentag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針對本次實證研究之調查樣本在各類別變項上之基本統計,瞭解其分布情形,

例如:調查樣本性別比例、年齡分布、職業別等,或利用平均數了解實驗組與對

照組在防衛空間或犯罪被害恐懼感上之差異性。

二、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素分析之目的在於求得量表的建構效度(構念效度),採用因素分析可以

抽取變項間之共同因素,以較少的概念代表原本較複雜的調查問卷資料結構。本

研究以直交轉軸之最大變異法(Varimax Rotation),檢驗並抽取因素負荷量較大

之題目(大於.45),組成各分量表,以檢驗並提高各分量表之建構效度。

三、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

為進一步了解問卷的可靠性與有效性,需進行信度考驗。本研究採用

「Cronbach’sα」係數,用以考驗各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愈高表示各題目性

質與整個分量表趨於一致;一般而言,此項係數若高於 .60,即表示內部一致性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尚稱良好。

四、獨立樣本 t 檢定(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獨立樣本 t 檢定的概念為進行二組平均數的顯著性考驗,並用以檢驗二分類

別變項於連續變項或次序變項間之差異情形。在本研究中,首先應瞭解研究樣本

在各變項上的平均數與標準差,然後進行平均數差異之 t 檢定,方能檢驗其間的

差異是否達到顯著水準,當顯著性<α=0.05 時,統計水準即代表有顯著差異性,

例:考驗桃園市與新竹市在防衛空間各個因子上或犯罪被害恐懼感上有無顯著差

異性。

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ANOVA):

當類別變項的內容超過兩種,統計考驗的母群體超過兩個,亦即研究者所要

比較的樣本數超過兩個,且研究者所使用的自變項只有一個時,即使用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法,例如防衛空間各變項與年齡、教育程度或自我效能等之差異。

六、雪費法(Scheffe’s Method):

此一方法以 F 考驗為基礎的 n 不相等的多重比較技術,可以說是各種方法中

最嚴格、檢定力最低的一種多重比較。雪費法可以協助研究者尋找出整體考驗下

的各種組合效果,亦可以廣泛的適用於成對比較與各種複雜比較,例如犯罪被害

恐懼感與各年齡層間先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達顯著結果後再以雪費法進行事後

比較,探討出年齡層間的高低關係。

七、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用以檢驗兩個以上連續變項間之關聯程度,用來測量二個變數間關聯程度之

相關係數,可以表示相關的程度、強弱與方向,例如:犯罪被害恐懼感與防衛空

間四個因子間之相關程度為何。

八、複迴歸分析(亦稱多元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迴歸分析係利用線性關係來進行解釋與預測,並可探討連續變項對連續變項

的影響與關聯程度。前述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的目的在於描述二個連續變項的線

性關係,而複迴歸分析則更進一步分析多個變項間的預測關係。每個自變項對依
5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變項的效果都可能受到其它自變項的交互作用所影響,因此需運用迴歸分析以找

出最具影響力之變項,並檢驗迴歸係數的顯著程度。

惟複迴歸因為必須同時處理多個變項,所以亦須考量所謂的多元共線性

(multicollinearity)問題,共線性代表兩個或以上的自變項間彼此有高度的相關,

如此一來可能會影響到解釋或預測依變項的結論,故進行複迴歸分析時,亦應同

時進行共線性之診斷,確保結論的正確性。

第六節 研究倫理
研究經常牽涉到觀察或測量人的行為或特質,藉以瞭解社會發展的現象,因

此研究者應特別注重以人作為研究對象時應遵守的規範。本研究在從事研究時所

應遵守的規範方面,主要包括尊重個人的意願、確保個人隱私、不危害研究對象

的身心、遵守誠信原則、以及客觀分析結果及發表等項(吳明清,1994;Fraenkel

& Wallen, 1996)。

一、尊重個人的意願

從事以人為對象的研究,對於研究對象的正常作息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干擾,

基於保障個人的基本人權,任何被選為研究對象的個人,都有拒絕接受的權利。

因此,本研究進行問卷發放時,均先向研究對象自我介紹後,並接著解釋研究目

的及內容,如研究對象了解全盤研究內容後,仍堅決不填寫問卷,研究者亦不勉

強研究對象作答,充分尊重研究對象之個人意願,故本研究所蒐集之問卷均為研

究對象同意施測後的成果。

二、確保個人隱私

進行研究時應遵守匿名(anonimity)及私密性(confidentiality)原則,本研

究於問卷首頁即提到採不記名方式,且問卷內與個人特性之相關資料僅供學術研

究使用,請研究對象毋須擔心資料外洩之問題,而個人資料保護法亦已於民國

101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研究者於蒐集研究資料時將更加確保研究對象之隱私

權,絕不外流。

5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三、不危害研究對象的身心

本研究於問卷施測進行時,均充分尊重研究對象,絕不勉強,並確保每一位

研究對象在研究進行過程中,不會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包括造成身體受傷、

長期心理上的不愉快或恐懼等。

四、遵守誠信原則

本研究於問卷施測時,均將問卷首頁之問卷須知詳述與研究對象知悉,如研

究對象有任何與研究主題或問卷內容等相關之疑問,亦盡己之能解答,對研究對

象絕不隱瞞任何與研究主題相關之內容。

五、客觀分析結果及發表

本研究於資料分析處理上均據實呈現;除部分無效問卷之資料剔除外,本研

究如實輸入各研究對象所填寫之問卷答項,並據以客觀分析兩地民眾之不同感受,

各變項之比較結果顯著與否亦完整於本研究第四章中呈現;研究問卷之信、效度

及限制部分亦詳述於後,俾使讀者了解本研究的可信程度。

59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在歷經一個月的問卷施測、收集並進行研究資料的分析後,本章首先希望對

民眾防衛空間及犯罪被害恐懼感有一概略性的了解,後進入個人特性與防衛空間

及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性分析,接下來則為外籍勞工聚集顯著與不顯著場所之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性分析,再來則為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

之關聯性,最後則為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預測因素分析,並據以作出研究結論。

第一節 民眾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現況分析
一、防衛空間:計有「領域感」
、「自然監控」
、「形象」及「四周環境」四個分量
表。
(一) 領域感

「領域感」以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及非常同意測量之,各

問卷經分數轉換後,平均數越高代表民眾自身之領域感越強。由表 4-1-1 可

知,身處於外勞聚集顯著場所(下以桃園市代稱,該處為實驗組)民眾之「領

域感」分量表各題項平均數均低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下以新竹市代稱,

該處為對照組)之民眾,其中以「您認為火車站跟外勞聚集場所間應該要有

明顯的區隔?」之平均數最高(平均數=2.57)
,顯示與新竹市民眾相較,桃

園市民眾較同意火車站與外勞聚集場所間應該有明顯的區隔;而新竹市民眾

則以「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好比他們的領土,您不想要進入?」

之平均數最高(平均數=2.8),惟仍高於桃園市之民眾,顯示桃園市民眾相

較,新竹市民眾較不同意此一題項之敘述。

(二) 自然監控

「自然監控」以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及非常同意測量之,

各問卷經分數轉換後,平均數越高代表民眾認為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

所自然監控效果越好。由表 4-1-1 可知,桃園市及新竹市民眾之「自然監控」

皆以「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所可以很輕易地被察覺?」之平均數
6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最高(桃園市平均數=3.78;新竹市平均數=3.68),顯示兩地民眾均認為火

車站周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是顯而易見的。

(三) 形象

「形象」以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及非常同意測量之,各問

卷經分數轉換後,平均數越高代表民眾認為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形

象越好。由表 4-1-1 可知,桃園市及新竹市民眾之「形象」皆以「您認為火

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可能成為發生犯罪的死角?」之平均數最高(桃園市

平均數=2.36;新竹市平均數=2.7),其中桃園市又明顯低於新竹市,顯示桃

園市民眾認為該空間之形象較新竹市民眾來得差。

(四) 四周環境

「四周環境」以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及非常同意測量之,

各問卷經分數轉換後,平均數越高代表民眾認為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

所四周環境越好。由表 4-1-1 可知,桃園市及新竹市民眾之「四周環境」皆

以「您認為在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出沒的外籍勞工可能會有違法行為?」

之平均數最高(桃園市平均數=2.75;新竹市平均數=2.88),其中桃園市又

明顯低於新竹市,顯示桃園市民眾認為該空間之四周環境較新竹市民眾來得

差。

表 4-1-1 防衛空間各分量表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防衛空間 項目 地區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您認為火車站跟外勞聚集 桃園市 116 2.57 1.327
場所間應該要有明顯的區
隔? 新竹市 138 2.76 1.241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 桃園市 116 2.12 1.12
領域感 聚集場所散發出無人管理
的氣氛? 新竹市 138 2.54 1.128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 桃園市 116 2.5 1.153
聚集場所好比他們的領
土,您不想要進入? 新竹市 138 2.8 1.215

62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防衛空間 項目 地區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 桃園市 116 2.92 0.815


聚集場所的照明良好? 新竹市 138 3.09 0.827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 桃園市 115 2.99 0.843
自然監控 聚集場所的視野開闊良
好? 新竹市 137 3.28 0.855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 桃園市 115 3.78 0.98
聚集場所可以很輕易地被
察覺? 新竹市 137 3.68 0.907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 桃園市 116 2.36 1.137
集場所可能成為發生犯罪
的死角? 新竹市 138 2.7 1.117
形象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 桃園市 116 2.28 0.994
集場所散發出髒亂破舊的
氛圍? 新竹市 138 2.61 1.09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 桃園市 116 2.44 1.007
集場所給人的感覺很安
全? 新竹市 138 2.62 0.931
四周環境
您認為在火車站周遭外勞 桃園市 116 2.75 1.086
聚集場所出沒的外籍勞工
可能會有違法行為? 新竹市 138 2.88 0.952

二、犯罪被害恐懼感:計有「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及「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兩個分量表
(一)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18 至 19 題以非常安全、安全、普通、不安全

即非常不安全測量之,20 至 25 題則以完全不擔心、不擔心、普通、稍微擔

心及非常擔心測量之,各問卷經分數轉換後,分數越高代表民眾身處於火車

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之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由表 4-1-2 可知,桃

園市及新竹市民眾之「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皆以「在夜晚,您獨自一人在

火車站周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活動(約 1 公里內)
,是否感到安全?」

之平均數最高(桃園市平均數=3.79;新竹市平均數=3.59);其次為「您會

不會擔心目前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治安問題?」(桃園市平均數

=3.76;新竹市平均數=3.5);最後以「在白天,您獨自一人在火車站周遭的
63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外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活動(約 1 公里內),是否感到安全?」平均數最低

(桃園市平均數=3.14;新竹市平均數=3.04);顯示兩地民眾最擔心的是,

於夜晚,獨自一人在火車站周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活動。

(二)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以完全不擔心、不擔心、普通、稍微擔心及非

常擔心測量之,各問卷經分數轉換後,分數越高代表民眾身處於火車站周遭

外籍勞工聚集場所之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由表 4-1-2 可知,桃園市民

眾之「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以「您會擔心您的腳踏車被外籍勞工偷走?」

之平均數最高(平均數=3.66)
,其次為「您會擔心您的財產被外籍勞工毀損?」

(平均數=3.41)
,最後以「您會擔心您被外籍勞工謀殺?」平均數最低(平

均數=2.97)
;而新竹市民眾之「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以「您會擔心外籍勞

工以強制手段奪取您的財物?」之平均數最高(平均數=3.28)
,其次為「您

會擔心您的腳踏車被外籍勞工偷走?」(平均數=3.27),最後以「您會擔心

您被外籍勞工謀殺?」平均數最低(平均數=2.84)。

顯示桃園市民眾最擔心的是騎腳踏車被外籍勞工偷走,最不擔心的是被

外籍勞工所殺害;而新竹市民眾最擔心的是其財物被外籍勞工以強制手段奪

取,最不擔心的亦是被外籍勞工所殺害。

表 4-1-2 犯罪被害恐懼感各分量表題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變項 項目 地區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在白天,您獨自一人在火車
桃園市 116 3.14 1.046
站周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
所附近活動(約 1 公里
無形犯罪 新竹市 138 3.04 0.891
內),是否感到安全?
在夜晚,您獨自一人在火車
被害恐懼 桃園市 116 3.79 1.092
站周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
感 所附近活動(約 1 公里
新竹市 138 3.59 1.002
內),是否感到安全?
您會不會擔心目前火車站 桃園市 116 3.76 1.044

64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變項 項目 地區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
新竹市 136 3.5 1.004
治安問題?
晚上(10 點以後)單獨走 桃園市 115 3.61 1.152
在巷中,您會不會擔心遇到
外籍勞工? 新竹市 138 3.24 1.143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在外 桃園市 116 3.56 1.239


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之停
車場走到停車處? 新竹市 137 3.28 1.223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在外 桃園市 116 3.53 1.212


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之火
車站等車? 新竹市 138 3.26 1.161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與陌 桃園市 116 3.38 1.17


生之男性外籍勞工擦肩而
過? 新竹市 137 3.15 1.246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一個 桃園市 116 3.59 1.202


人在火車站周遭的外籍勞
工聚集場所活動? 新竹市 138 3.25 1.279

桃園市 116 3.33 1.078


您會擔心外籍勞工以強制
手段奪取您的財物?
新竹市 138 3.28 1.182

桃園市 116 3.29 1.063


您會擔心外籍勞工以武器
(刀、棍棒、槍…)攻擊您?
新竹市 138 3.25 1.195
有形犯罪
桃園市 116 3.18 1.206
您會擔心您被外籍勞工強
被害恐懼
姦或性侵害?
新竹市 135 3.1 1.239

桃園市 116 2.97 1.099
您會擔心您被外籍勞工謀
殺?
新竹市 138 2.84 1.173

桃園市 116 3.28 1.176


您會擔心您的汽、機車被外
籍勞工偷走?
新竹市 138 3.09 1.171

6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變項 項目 地區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桃園市 115 3.66 1.115


您會擔心您的腳踏車被外
籍勞工偷走?
新竹市 138 3.27 1.223

桃園市 116 3.41 1.063


您會擔心您的財產被外籍
勞工毀損?
新竹市 137 3.09 1.111

您會擔心自己成為新聞媒 桃園市 116 3.13 1.084


體中外籍勞工犯罪的受害
者? 新竹市 137 3.06 1.149

第二節 個人特性與防衛空間之差異性分析
一、性別與防衛空間差異性之分析

由表 4-2-1 可知性別不同,在「領域感」、「自然監控」、「四周環境」及「防

衛空間」整體變項上均未達 p<.05,但在「形象」上達 p<.01,t 值=2.78,統計上

之顯著差異,表示在「形象」分量表中,男性之平均數高於女性,也就是男性普

遍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形象較好,而女性普遍認為火車站周遭的

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形象較男性來得差。

表 4-2-1 性別與防衛空間各分量表之差異性分析表
變項 性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男性 118 7.78 3.237
領域感 0.46
女性 136 7.6 2.881
男性 116 10.02 1.974
自然監控 0.90
女性 134 9.78 2.072
男性 118 5.38 2.054
形象 2.78**
女性 136 4.68 1.935
男性 118 5.41 1.726
四周環境 0.43
女性 136 5.32 1.562
男性 116 28.72 6.216
防衛空間 1.62
女性 134 27.48 5.896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1;平均數越高,表示領域感越強、自然監控效果越
好、形象越好、四周環境越好、防衛空間越強

66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二、婚姻狀況與防衛空間差異性之分析

由表 4-2-2 可知婚姻狀況不同(未婚、已婚),在「領域感」、「自然監控」、

「四周環境」及「防衛空間」整體變項上均未達 p<.05,但在「形象」上達 p<.05,

t 值=2.05,統計上之顯著差異,表示在「形象」分量表中,未婚之平均數高於已

婚者,也就是未婚普遍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形象較好,而已婚者

普遍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形象較男性來得差。

表 4-2-2 婚姻狀況與防衛空間各分量表之差異性分析表
變項 組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未婚 146 7.82 2.994
領域感 0.58
已婚 98 7.58 3.099
未婚 143 9.75 1.878
自然監控 -1.44
已婚 97 10.13 2.239
未婚 146 5.27 1.995
形象 2.05*
已婚 98 4.73 2.039
未婚 146 5.53 1.637
四周環境 1.69
已婚 98 5.16 1.666
未婚 143 28.54 6.244
防衛空間 1.09
已婚 97 27.66 5.918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平均數越高,表示領域感越強、自然監控效果越好、
形象越好、四周環境越好、防衛空間越強

三、不同年齡與防衛空間差異之分析

為了瞭解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在防衛空間程度上的差異,本研究先以次數分

配了解受訪者在各年齡層的人數分布後,將年齡分為低(15~19 歲及 20~29 歲)、

中(30~39 歲及 40~49 歲)、高(50~59 歲、60~69 歲及 70 歲以上)三組,再以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若達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雪費法(Scheffe’s method)

進行事後檢定。

6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表 4-2-3 不同年齡其防衛空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變項 年齡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及顯著性
低(A) 117 7.55 2.79
領域感 中(B) 99 7.85 3.309 F=0.264
高(C) 37 7.73 3.185
低(A) 114 9.65 1.805
自然監控 中(B) 99 9.98 2.109 F=2.119
高(C) 37 10.41 2.362
低(A) 117 5.24 1.95
形象 中(B) 99 4.88 2.062 F=1.402
高(C) 37 4.7 2.053
低(A) 117 5.43 1.493
四周環境 中(B) 99 5.41 1.761 F=1.044
高(C) 37 5 1.748
低(A) 114 28.07 5.622
防衛空間 中(B) 99 28.12 6.62 F=0.03
高(C)
37 27.84 5.998
平均數越高,表示領域感越強、自然監控效果越好、形象越好、四周環境越好、
防衛空間越強
從表 4-2-3 顯示,不同年齡層在「領域感」、「自然監控」、「形象」、「四周環

境」及「防衛空間」整體平均數中均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表示民眾年齡層的

不同與防衛空間整體感受上並無顯著關係。

四、不同教育程度與防衛空間差異之分析

為了瞭解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訪者在防衛空間程度上的差異,本研究先以次數

分配了解受訪者在各教育程度的人數分布後,將教育程度分為低(國小以下、國

中及高中/高職)、中(專科/大學)、高(研究所以上)三組,再以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進行分析;若達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雪費法(Scheffe’s method)進行事後檢

定。

(一) 領域感

分析結果如表 4-2-4,
「領域感」平均數越高代表其領域感越強,可以發

68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現不同教育程度在「領域感」平均數達統計上達顯著水準(F=4.210;p<.05)。

其中教育程度高者之「領域感」平均數顯著高於教育程度低者。其代表之意

義為,教育程度高者較教育程度低者擁有較高的領域感,也就是教育程度高

者身處於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時,並不認為自身的領域遭受到侵害,

因此就「領域感」分量表而言,教育程度對其有顯著之差異存在。

(二) 形象

分析結果如表 4-2-4,可以發現不同教育程度在「形象」平均數達統計

上達顯著水準(F=5.945;p<.01)。其中教育程度高者之「形象」平均數顯

著高於教育程度低者,且教育程度中間者之「形象」平均數亦顯著高於教育

程度低者。換句話說,其代表之意義為,教育程度低者其形象平均數顯著低

於教育程度中間者及教育程度高者,顯示在教育程度低者心中,其認為火車

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形象較差。因此就「形象」分量表而言,教育程

度對其有顯著之差異存在。

(三) 自然監控、四周環境、防衛空間

分析結果如表 4-2-4,可以發現不同教育程度在「自然監控」
(F=2.245;

p>.05)、「四周環境」(F=2.592;p>.05)及「防衛空間」(F=2.676;p>.05)

平均數均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因此在本研究中,表示不同教育程度與「自

然監控」、「四周環境」及「防衛空間」並無顯著關係。

表 4-2-4 不同教育程度其防衛空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教育
變項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及顯著性 組間差異
程度
低(A) 73 7.15 2.989
領域感 中(B) 149 7.66 2.919 F=4.210* C>A
高(C) 32 9 3.445
低(A) 70 10.01 2.203
自然監控 中(B) 148 9.99 1.979 F=2.245
高(C) 32 9.19 1.731
69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教育
變項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及顯著性 組間差異
程度
低(A) 73 4.4 1.991
C>A
形象 中(B) 149 5.15 1.822 F=5.945**
B>A
高(C) 32 5.72 2.581
低(A) 73 5 1.74
四周環境 中(B) 149 5.48 1.553 F=2.592
高(C) 32 5.63 1.699
低(A) 70 26.79 5.297
防衛空間 中(B) 148 28.34 6.032 F=2.676
高(C) 32 29.53 7.37
*p<.05;**p<.01;平均數越高,表示領域感越強、自然監控效果越好、形象越好、
四周環境越好、防衛空間越強

五、自我效能與防衛空間關聯性之分析

為了瞭解擁有不同自我效能的受訪者在防衛空間程度上的差異,本研究先以

次數分配了解受訪者在自我效能的分數分布後,將自我效能分為低(15 分至 26

分)、中(27 分至 29 分)、高(30 分至 35 分)三組,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

行分析;若達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雪費法(Scheffe’s method)進行事後檢定。

表 4-2-5 自我效能與防衛空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變項 自我效能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及顯著性
低(A) 86 8.1 2.799
領域感 中(B) 82 7.17 2.832 F=2.030
高(C) 79 7.68 3.376
低(A) 85 9.52 1.77
自然監控 中(B) 79 10.03 2.184 F=2.509
高(C) 79 10.19 2.076
低(A) 86 5.22 1.985
形象 中(B) 82 4.87 2.059 F=0.682
高(C) 79 4.97 2.025
低(A) 86 5.5 1.42
四周環境 中(B) 82 5.16 1.575 F=1.080
高(C) 79 5.46 1.866

70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變項 自我效能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及顯著性


低(A) 85 28.46 5.36
防衛空間 中(B) 79 27.43 5.997 F=0.667
高(C)
79 28.3 6.869
平均數越高,表示領域感越強、自然監控效果越好、形象越好、四周環境越好、
防衛空間越強
從表 4-2-5 顯示,自我效能的高低在領域感、自然監控、形象、四周環境及

防衛空間平均數中均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表示民眾自我效能的高低與上述各

變項間並無顯著關係。

六、接觸大眾媒體頻率與防衛空間關聯性之分析

為了瞭解接觸大眾媒體頻率不同的受訪者在防衛空間程度上的差異,本研究

先以次數分配了解受訪者接觸大眾媒體頻率的分布後,將接觸大眾媒體頻率分為

低(從來不接觸或不常接觸、每月 1~2 次及每周 1 次)


、中(每周 2~3 次)
、高(每

天一次以上)三組,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若達顯著水準,則進一步

以雪費法(Scheffe’s method)進行事後檢定。

(一) 自然監控

分析結果如表 4-2-6,可以發現接觸大眾媒體頻率不同的受訪者在自然

監控平均數達統計上顯著水準(F=5.432;p<.01)。其中接觸大眾媒體頻率

高者之平均數顯著高於接觸大眾媒體頻率中間者,且接觸大眾媒體頻率低者

之自然監控平均數亦顯著高於接觸大眾媒體頻率中間者。換句話說,其代表

之意義為,接觸大眾媒體頻率中間者其自然監控平均數顯著低於接觸大眾媒

體頻率高者及接觸大眾媒體頻率低者,顯示在接觸大眾媒體頻率中間者心中,

其認為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自然監控較差。因此在本研究中,就

自然監控分量表而言,接觸大眾媒體頻率對其有顯著之差異存在。

(二) 領域感、形象、四周環境及防衛空間

分 析 結 果 如 表 4-2-6 , 可 以 發 現 民 眾 接 觸 大 眾 媒 體 頻 率 在 領 域 感

7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F=0.577;p>.05)、形象(F=0.049;p>.05)、(F=0.269;p>.05)四周環境

(F=0.269;p>.05)及防衛空間(F=1.447;p>.05)平均數均未達統計上顯

著水準,因此在本研究中,表示民眾接觸大眾媒體頻率與領域感、形象、四

周環境及防衛空間並無顯著關係。

表 4-2-6 接觸大眾媒體頻率與防衛空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接觸大眾
變項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及顯著性
媒體頻率
低(A) 27 7.85 3.461
領域感 中(B) 35 7.14 3.031 F=0.577
高(C) 188 7.71 2.987
低(A) 27 10.33 2.434 F=5.432**
自然監控 中(B) 34 8.88 1.966 C>B
高(C) 185 10.03 1.939 A>B
低(A) 27 4.89 2.19
形象 中(B) 35 5.03 2.281 F=0.049
高(C) 188 5.02 1.964
低(A) 27 5.37 1.984
四周環境 中(B) 35 5.17 1.618 F=0.269
高(C) 188 5.39 1.6
低(A) 27 28.44 6.653
防衛空間 中(B) 34 26.38 6.344 F=1.447
高(C)
185 28.27 5.971
**p<.01;平均數越高,表示領域感越強、自然監控效果越好、形象越好、四周
環境越好、防衛空間越強

第三節 個人特性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性分析
一、性別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差異性之分析

由表 4-3-1 可知性別不同在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t 值=-6.51)及整體犯罪被害

恐懼感(t 值=-5.07)分量表均達 p<.001,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t 值=-3.00)則達 p<.01,

均達到統計上之顯著差異,亦即男性與女性在犯罪被害恐懼感上有顯著不同。女

性在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及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均顯著高

於男性。
72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表 4-3-1 性別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各分量表之差異性分析表
變項 性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男性 115 24.09 7.366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6.51***
女性 135 29.93 6.693
男性 116 24.07 8.038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3.00**
女性 132 27.05 7.556
男性 113 48.25 14.648
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 -5.07***
女性 132 57.12 12.714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p<.01;***p<.001;平均數越高,表示被害恐懼
感越高

二、婚姻狀況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差異性之分析

由表 4-3-2 可知婚姻狀況不同者(未婚、已婚),在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變

項上未達 p<.05,但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t 值=-4023)達 p<.001 及整體犯罪被害

恐懼感(t 值=-3.06)上達 p<.01,均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表示已婚者身處於火車

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時,其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及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上均

較未婚者來得高。惟此處研究結果與歷來文獻探討之結果不同,文獻探討表示在

犯罪被害恐懼感上應為未婚者較已婚者高。
(Hanmer & Saunders, 1993; Day, 1994;

Wekerle et al., 1995;彭憶祖,1995;劉營霖,2007)

表 4-3-2 婚姻狀況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各分量表之差異性分析表
變項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未婚 143 26.65 7.765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1.14
已婚 97 27.8 7.476
未婚 144 23.77 7.07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4.23***
已婚 94 28.07 8.507
未婚 141 50.41 14.051
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 -3.06**
已婚 94 56.19 14.369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p<.01;***p<.001;平均數越高,表示被害恐懼
感越高

73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三、不同年齡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差異之比較

為了瞭解不同年齡層的受訪者在犯罪被害恐懼感程度上的差異,本研究先以

次數分配了解受訪者在各年齡層的人數分布後,將年齡分為低(15~19 歲及 20~29

歲)
、中(30~39 歲及 40~49 歲)
、高(50~59 歲、60~69 歲及 70 歲以上)三組,

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若達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雪費法(Scheffe’s

method)進行事後檢定。

(一)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分析結果如表 4-3-3,可以發現不同年齡在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平均數

中並無顯著差異存在(F=1.749;p>.05)。

(二)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分析結果如表 4-3-3,可以發現不同年齡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平均數

達統計上顯著水準(F=10.245;p<.001)。其中年齡層高者之有形犯罪被害

恐懼感平均數顯著高於年齡層中間者及年齡層低者;年齡層中間者之有形犯

罪被害恐懼感平均數亦顯著高於年齡層低者。其代表之意義為,年齡層越高

者其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因此就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分量表而言,年

齡層對其有顯著之差異存在。

(三) 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

分析結果如表 4-3-3,可以發現不同年齡在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平均數

達統計上顯著水準(F=5.474;p<.01)。其中年齡層高者之整體犯罪被害恐

懼感平均數顯著高於年齡層低者;年齡層中間者之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平均

數亦顯著高於年齡層較低者。其代表之意義為,年齡層中間以上之受訪者其

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均較年齡層低者來得高,因此就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而

言,年齡層對其存在有顯著之差異。

74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表 4-2-3 不同年齡其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變項 年齡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及顯著性 組間差異
低(A) 114 26.4 7.427
無形
犯罪被害 中(B) 99 28.32 7.927 F=1.749
恐懼感
高(C) 37 26.92 6.902
低(A) 115 23.5 6.665
有形 C>B
犯罪被害 中(B) 99 26.79 8.532 F=10.245*** C>A
恐懼感 B>A
高(C) 34 29.62 7.909
低(A) 112 49.88 13.196
整體
C>A
犯罪被害 中(B) 99 55.11 15.393 F=5.474**
B>A
恐懼感
高(C) 34 57.32 12.658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1;***p<.001;平均數越高,表示被害恐懼感越高

四、不同教育程度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差異之比較

為了瞭解不同教育程度的受訪者在犯罪被害恐懼感程度上的差異,本研究先

以次數分配了解受訪者在各教育程度的人數分布後,將教育程度分為低(國小以

下、國中及高中/高職)、中(專科/大學)、高(研究所以上)三組,再以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若達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雪費法(Scheffe’s method)進行

事後檢定。

(一)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分析結果如表 4-3-4,可以發現不同教育程度在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平

均數中並無顯著差異存在(F=1.190;p>.05)。

(二)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分析結果如表 4-3-4,可以發現不同教育程度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平

均數達統計上顯著水準(F=5.214;p<.01)。其中教育程度低者之有形犯罪

被害恐懼感平均數顯著高於教育程度中間者。其代表之意義為,教育程度低

者其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因此就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分量表而言,教

育程度對其有顯著之差異存在。
7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三) 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

分析結果如表 4-3-4,可以發現不同教育程度在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平

均數達統計上顯著水準(F=3.571;p<.05)。其中教育程度低者之整體犯罪

被害恐懼感平均數顯著高於教育程度中間者。其代表之意義為,教育程度低

者其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因此就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而言,教育程度

對其有顯著之差異存在。

表 4-3-4 不同教育程度其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教育
變項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及顯著性 組間差異
程度
無形 低(A) 70 28.41 7.004
犯罪被害 中(B) 148 26.84 7.286 F=1.190
恐懼感 高(C) 32 26.53 9.804
有形 低(A) 71 28.17 7.586
犯罪被害 中(B) 146 24.68 7.564 F=5.214** A>B
恐懼感 高(C) 31 24.45 9.132
整體 低(A) 69 56.88 12.515
犯罪被害 中(B) 145 51.6 13.883 F=3.571* A>B
恐懼感 高(C) 31 51.13 18.404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p<.01;平均數越高,表示被害恐懼感越高

五、自我效能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差異之比較

為了瞭解擁有不同自我效能的受訪者在犯罪被害恐懼感程度上的差異,本研

究先以次數分配了解受訪者在自我效能的分數分布後,將自我效能分為低(15

分至 26 分)
、中(27 分至 29 分)
、高(30 分至 35 分)三組,再以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進行分析;若達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雪費法(Scheffe’s method)進行事後檢

定。

76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表 4-3-5 自我效能高低其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樣本
變項 自我效能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及顯著性

低(A) 84 26.57 6.801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中(B) 80 27.83 7.759 F=0.574
高(C) 79 27.03 8.122
低(A) 85 24.32 7.039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中(B) 80 25.98 7.938 F=1.481
高(C) 76 26.29 8.688
低(A) 83 50.9 12.629
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 中(B) 79 53.82 14.525 F=1.066
高(C) 76 53.67 15.818
從表 4-3-5 顯示,自我效能的高低在犯罪被害恐懼感平均數中均未達統計上

的顯著水準,表示民眾自我效能的高低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並無顯著關係。

六、接觸大眾媒體頻率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差異之比較

為了瞭解接觸大眾媒體頻率不同的受訪者在犯罪被害恐懼感程度上的差異,

本研究先以次數分配了解受訪者接觸大眾媒體頻率的分布後,將接觸大眾媒體頻

率分為低(從來不接觸或不常接觸、每月 1~2 次及每周 1 次)


、中(每周 2~3 次)、

高(每天一次以上)三組,再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若達顯著水準,則

進一步以雪費法(Scheffe’s method)進行事後檢定。

表 4-3-6 接觸大眾媒體頻率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接觸大眾媒體 樣本
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及顯著性
頻率 數
低(A) 27 27.52 7.181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中(B) 32 28.56 6.535 F=0.656
高(C) 187 26.93 7.847
低(A) 27 27.78 9.196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中(B) 34 25.41 6.126 F=1.080
高(C) 183 25.38 8.077

7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接觸大眾媒體 樣本
變項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及顯著性
頻率 數
低(A) 27 55.3 15.099
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 中(B) 31 54.26 12.157 F=0.598
高(C) 183 52.44 14.681
從表 4-3-6 顯示,接觸大眾媒體頻率的多寡在犯罪被害恐懼感平均數中均未

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表示民眾接觸大眾媒體頻率的多寡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並無

顯著關係。

第四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

之防衛空間差異性分析
一、防衛空間各分量表總和之結果分析

從表 4-4-1 有關 t 檢定的結果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桃園火車站,實驗組)的平均數明顯低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新竹火車站,

對照組)
,且 t 值等於-2.963,p<.01,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故本研究認定:外

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防衛空間」上有顯著差異,且外勞聚

集顯著場所之防衛空間明顯較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來得差,更需要改善,以下就

防衛空間各變項分量表分述之。

表 4-4-1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整體「防衛空間」之差異表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值


桃園火車站
114 26.83 6.31
(顯著)
248 -2.963**
新竹火車站
136 29.08 5.67
(不顯著)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1;平均數越高,表示防衛空間越好

二、防衛空間有關「領域感」分量表結果分析

從表 4-4-2 有關 t 檢定的結果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的平均數明顯低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且 t 值等於-2.398,p<.05,達統計上之

顯著水準,故本研究認定: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領域感」
78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變項上有顯著差異,且平均數越低,代表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民眾之領域感愈弱,

表示該領域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表 4-4-2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領域感」之差異表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值


桃園火車站
116 7.19 3.06
(顯著)
252 -2.398*
新竹火車站
138 8.10 2.97
(不顯著)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平均數越高,表示民眾領域感越強

三、防衛空間有關「自然監控」分量表結果分析

從表 4-4-3 有關 t 檢定的結果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的平均數稍微低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惟 t 值等於-1.552,p>.05,未達統計上

之顯著水準,故本研究認定: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自然

監控」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表 4-4-3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自然監控」變項之差異表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值


桃園火車站
114 9.68 2.00
(顯著)
248 1.552
新竹火車站
136 10.07 2.03
(不顯著)
平均數越高,表示該地區自然監控越好

四、防衛空間有關「形象」分量表結果分析

從表 4-4-4 有關 t 檢定的結果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的平均數明顯低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且 t 值等於-2.648,p<.01,達統計上之

顯著水準,故本研究認定: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形象」

上有顯著差異,且外勞聚集顯著場所之形象明顯較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來得差,

79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更需要改善。

表 4-4-4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形象」變項之差異表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值


桃園火車站
116 4.65 1.97
(顯著)
252 -2.648**
新竹火車站
138 5.31 2.01
(不顯著)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1;平均數越高,表示該地區形象越好

五、防衛空間有關「四周環境」分量表結果分析

從表 4-4-5 有關 t 檢定的結果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的平均數稍微低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惟 t 值等於-1.508,p>.05,未達統計上

之顯著水準,故本研究認定: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四周

環境」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表 4-4-5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四周環境」變項之差異表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值


桃園火車站
116 5.19 1.77
(顯著)
252 -1.508
新竹火車站
138 5.50 1.50
(不顯著)
平均數越高,表示該地區四周環境越好

六、小結

分別就本研究的變項與測量的分量表之結果,分述並整理如下:

(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桃園火車站,實驗組)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新

竹火車站,對照組)在「領域感」上有顯著差異,桃園市民眾之領域感

明顯較新竹市來得更弱,表示桃園市在領域感這變項上需要加強。

(二)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形象」上有顯著差異,外

80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勞聚集顯著場所之形象明顯較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來得更差,表示外勞

聚集顯著場所在「形象」的改善上需要更耗費心力。

(三)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自然監控」上並無顯著差

異。

(四)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四周環境」上並無顯著差

異。

(五)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防衛空間」上有顯著差異,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之防衛空間明顯較新竹市來得更差。

表 4-4-6 防衛空間變項分量表差異之整理

變項名稱 t值

領域感* -2.398*

自然監控 -1.552

形象* -2.648**

四周環境 -1.508

防衛空間* -2.963**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p<.01

第五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

之犯罪被害恐懼感差異性分析
一、犯罪被害恐懼感各分量表總和之分析

從表 4-5-1 有關 t 檢定的結果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桃園火車站,實驗組)的平均數明顯高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新竹火車站,

對照組)
,惟 t 值等於 1.804,p>.05,未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故本研究認定: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犯罪被害恐懼感」變項上無顯著差

異。

8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表 4-5-1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表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值


桃園火車站
114 54.78 13.90
(顯著)
243 1.804
新竹火車站
131 51.49 14.54
(不顯著)
平均數越高,表示該地區民眾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

二、犯罪被害恐懼感有關「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分量表結果分析

從表 4-5-2 有關 t 檢定的結果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的平均數明顯高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且 t 值等於 2.200,p<.05,達統計上之

顯著水準,故本研究認定: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無形犯

罪被害恐懼感」上有顯著差異,且桃園市民眾之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較新竹市來

得更高。

表 4-5-2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表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值


桃園火車站
115 28.37 7.68
(顯著)
248 2.200*
新竹火車站
135 26.27 7.38
(不顯著)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平均數越高,表示該地區民眾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越高

三、犯罪被害恐懼感有關「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分量表結果分析

(一)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整體分析

從表 4-5-3 有關 t 檢定的結果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的平均數明顯高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惟 t 值等於 1.174,p>.05,未達統計上

之顯著水準,故本研究認定: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有形

82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犯罪被害恐懼感」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表 4-5-3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表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值


桃園火車站
115 26.28 7.50
(顯著)
246 1.174
新竹火車站
133 25.10 8.23
(不顯著)
平均數越高,表示該地區民眾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

(二)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個別題項分析

從表 4-5-4 有關「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個別題項的 t 檢定結果中,我們可

以清楚的看出,在「31.您會擔心您的腳踏車被外籍勞工偷走?」題項中,身處

於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民眾的平均數明顯高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的民眾,且 t 值

等於 2.646,p<.01,已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顯示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民眾相

較,大多數身處於外勞聚集顯著場所的民眾認為,外籍勞工竊取腳踏車的行為比

較嚴重。

另在「32.您會擔心您的財產被外籍勞工毀損?」題項中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民眾的平均數亦明顯高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的民眾,且 t 值等於 1.174,p<.01,

已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顯示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民眾相較,大多數的身處於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的民眾認為,外籍勞工毀損財物的行為比較嚴重。

表 4-5-4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個別題項

差異表

題項 地區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值


26.您會擔心外籍勞工以 桃園市 116 3.33 1.078
強制手段奪取您的財 252 0.365
物? 新竹市 138 3.28 1.182
27.您會擔心外籍勞工以 桃園市 116 3.29 1.063
武器(刀、棍棒、槍…) 252 0.326
攻擊您? 新竹市 138 3.25 1.195

83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28.您會擔心您被外籍勞 桃園市 116 3.18 1.206


249 0.547
工強姦或性侵害? 新竹市 135 3.1 1.239
29.您會擔心您被外籍勞 桃園市 116 2.97 1.099
252 0.93
工謀殺? 新竹市 138 2.84 1.173
30.您不會擔心您的汽、機 桃園市 116 3.28 1.176
252 1.229
車被外籍勞工偷走? 新竹市 138 3.09 1.171
31.您會擔心您的腳踏車 桃園市 115 3.66 1.115
251 2.646**
被外籍勞工偷走? 新竹市 138 3.27 1.223
32.您會擔心您的財產被 桃園市 116 3.41 1.063
251 2.258*
外籍勞工毀損? 新竹市 137 3.09 1.111
33.您會擔心自己成為新 桃園市 116 3.13 1.084
聞媒體中外籍勞工犯罪 251 0.502
的受害者? 新竹市 137 3.06 1.149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p<.01;平均數越高,表示該地區民眾該題項有
形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

四、小結

分別就本研究的變項與測量的分量表之結果,分述並整理如下:

(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桃園市,實驗組)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新竹市,

對照組)在「犯罪被害恐懼感」上並無顯著差異。

(二)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上

有顯著差異,外勞聚集顯著場所之民眾明顯高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之

民眾。

(三)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上

並無顯著差異。

(四)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內

的「31.您會擔心您的腳踏車被外籍勞工偷走?」題項上有顯著差異,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之民眾明顯高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之民眾。

(五)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內的「32.您會擔心您的財產被外籍勞工毀損?」題項上有顯著差異,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之民眾明顯高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之民眾。
84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表 4-5-5 犯罪被害恐懼感變項分量表差異之整理

變項名稱 t值

犯罪被害恐懼感 1.804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2.200*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1.174

31.您會擔心您的腳踏車被外籍勞工偷走? 2.646**

32.您會擔心您的財產被外籍勞工毀損? 2.258*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p<.01

第六節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分析
以下將分別探究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桃園火車站,實驗組)與外勞聚集不顯

著場所(新竹火車站,對照組)中,防衛空間等因子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

分析,並利用皮爾森積差相關予以檢驗,探討兩者間有無顯著之關聯性存在。

一、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桃園火車站,實驗組)防衛空間變項與犯罪被害恐懼感

之關聯性分析

本研究將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桃園火車站,實驗組)防衛空間(領域感、自

然監控、形象、四周環境個因子)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間之關係,用皮爾森積差相

關予以檢驗。表 4-6-1 即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中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相

關分析結果:

(一) 「犯罪被害恐懼感」與「領域感」
(r=-.619**;p<.01)
、「形象」
(r=-.642**;

(r=-.593**;p<.01)成負相關,且各項均達統計
p<.01)及「四周環境」

顯著水準,代表桃園市之樣本領域感越弱、形象越差、四周環境越差時,

其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

(二) 「領域感」與「形象」(r=.650**;p<.01)及「四周環境」(r=.556**;
8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p<.01)成正相關,且各項均達統計顯著水準,代表桃園市之樣本形象

越好、四周環境越好,其領域感就越強。

(三) 「形象」與「四周環境」(r=.628**;p<.01)成正相關,且達統計顯著

水準,代表桃園市之樣本形象越好,其四周環境就越好。

表 4-6-1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積差相關分析表
犯罪被害
領域感 自然監控 形象 四周環境
恐懼感
犯罪被害恐懼感 1
領域感 -.619** 1
自然監控 -0.067 0.029 1
形象 -.642** .650** 0.016 1
四周環境 -.593** .556** 0.131 .628** 1
*表示相關顯著;p<.05;**p<.01

二、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新竹火車站,對照組)防衛空間變項與犯罪被害恐懼

感之關聯性分析

本研究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新竹火車站,對照組)防衛空間(領域感、

自然監控、形象、四周環境個因子)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間之關係,用皮爾森積差

相關予以檢驗。表 4-6-2 即為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中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

之相關分析結果:

(一) 「犯罪被害恐懼感」與「領域感」
(r=-.494**;p<.01)
、「形象」
(r=-.613**;

(r=-.591**;p<.01)成負相關,且各項均達統計
p<.01)及「四周環境」

顯著水準,代表新竹市之樣本領域感越強、形象越差、四周環境越差,

其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

(二) 「領域感」與「形象」(r=.519**;p<.01)及「四周環境」(r=.470**;

p<.01)成正相關,且各項均達統計顯著水準,代表新竹市之樣本形象

越好、四周環境越好,其領域感就越強。

(三) 「形象」與「四周環境」(r=.577**;p<.01)成正相關,且達統計顯著

86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水準,代表桃園市之樣本形象越好,其四周環境就越好。

表 4-6-2 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積差相關分析表
犯罪被害
領域感 自然監控 形象 四周環境
恐懼感
犯罪被害恐懼感 1
領域感 -.494** 1
自然監控 0.018 -0.099 1
形象 -.613** .519** -0.048 1
四周環境 -.591** .470** 0.13 .577** 1
*表示相關顯著;p<.05;**p<.01

三、整體樣本之防衛空間等變項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分析

本研究將整體樣本之防衛空間(領域感、自然監控、形象、四周環境個因子)

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間之關係,用皮爾森積差相關予以檢驗。表 4-6-3 即為整體樣

本之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的相關分析結果:

(一) 「犯罪被害恐懼感」與「領域感」
(r=-.559**;p<.01)
、「形象」
(r=-.633**;

(r=-.592**;p<.01)成負相關,且各項均達統計
p<.01)及「四周環境」

顯著水準,代表整體樣本領域感越強、形象越差、四周環境越差,其犯

罪被害恐懼感越高。

(二) 「領域感」與「形象」(r=.589**;p<.01)及「四周環境」(r=.519**;

p<.01)成正相關,且各項均達統計顯著水準,代表整體樣本形象越好、

四周環境越好,其領域感就越強。

(三) 「自然監控」與「四周環境」
(r=.138*;p<.05)成正相關,且達統計顯

著水準,代表整體樣本四周環境越好,其自然監控就越好。

(四) 「形象」與「四周環境」(r=.577**;p<.01)成正相關,且達統計顯著

水準,代表整體樣本四周環境越好,其形象就越好。

8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表 4-6-3 整體樣本之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積差相關分析表
犯罪被害
領域感 自然監控 形象 四周環境
恐懼感
犯罪被害恐懼感 1
領域感 -.559** 1
自然監控 -0.031 -0.025 1
形象 -.633** .589** -0.003 1
四周環境 -.592** .519** .138* .604** 1
*表示相關顯著;p<.05;**p<.01

第七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

之犯罪被害恐懼感預測因素分析
一、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桃園火車站,實驗組)犯罪被害恐懼感預測因素分析

為了瞭解防衛空間(自變項)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依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

接下來將進一步把前一節在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桃園火車站,實驗組)中與犯罪

被害恐懼感較具有關聯性的變項,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進行多元迴歸分析加以檢

驗。

本部份係以逐步迴歸(Stepwise Regression)方式來選取對於犯罪被害恐懼感

最具影響力的自變項。分析時,以防衛空間因子(領域感、自然監控、形象及四

周環境)變項為自變項,犯罪被害恐懼感為依變項。

經過逐步迴歸分析後,共計有三個自變項進入,分別是「形象」、「領域感」

及「四周環境」
,詳如表 4-7-1 的模式 3;惟三個變項的允差值及 VIF 值(變異數

膨脹係數)並不相同,顯示三個變數有共線性的問題。當觀察模式 2,共計有兩

個變項進入,分別是「形象」及「領域感」,兩變項的允差及 VIF 值(變異數膨

脹係數)均相同,顯示兩個變數無明顯的共線性問題。因此,本研究以模式 2 作

為預測模式,在整體解釋力方面,模式 2 的 Adj R 平方為.469,表示該模式可以

88
第四章 研究資料與分析

解釋與預測犯罪被害恐懼感總變異量的 46.9%。在所投入的自變項中,以「形象」

最具預測力(Beta=-0.413,p<.001)
,其次為「領域感」
(Beta=-0.345,p<.001)。

「形象」(Beta=-0.413,p<.001)對於犯罪被害恐懼感具有負面效果。換言

之,形象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單位,即導致 0.413 個標準差單位之犯罪被害恐懼

感減少。「領域感」(Beta=-0.345,p<.001)對於犯罪被害恐懼感具有負面效果。

換言之,領域感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單位,即導致 0.345 個標準差單位之犯罪被

害恐懼感減少。

表 4-7-1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逐步迴歸分析表

標準化 共線性統計
未標準化係數
係數 量
顯著
模式 B 之 t值 Adj R2
標準 Beta 分 性
估計 允差 VIF
誤差 配

模式 (常數) 75.587 2.552 29.614 0
0.407
1 形象 -4.499 0.508 -0.642 -8.861 0 1 1
(常數) 79.456 2.624 30.283 0
模式
形象 -2.893 0.642 -0.413 -4.505 0 0.469 0.559 1.788
2
領域感 -1.566 0.416 -0.345 -3.766 0 0.559 1.788
(常數) 83.672 2.954 28.321 0
形象 -2.09 0.686 -0.298 -3.048 0.003 0.462 2.164
模式
領域感 -1.283 0.416 -0.283 -3.086 0.003 0.5 0.527 1.899
3
四周環
-1.923 0.684 -0.248 -2.812 0.006 0.569 1.759

二、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新竹火車站,對照組)犯罪被害恐懼感預測因素分析

為了瞭解防衛空間(自變項)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依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

接下來將進一步把前一節在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新竹火車站,對照組)中與犯

罪被害恐懼感較具有關聯性的變項,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進行多元迴歸分析加以檢

驗。

本部份係以逐步迴歸(Stepwise Regression)方式來選取對於犯罪被害恐懼感

89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最具影響力的自變項。分析時,以防衛空間因子(領域感、自然監控、形象及四

周環境)變項為自變項,犯罪被害恐懼感為依變項。

經過逐步迴歸分析後,共計有 2 個自變項進入,分別是「形象」及「四周環

境」,詳如表 4-7-2 的模式 2。當觀察模式 2,「形象」及「四周環境」時,兩變

項的允差及 VIF 值(變異數膨脹係數)均相同,顯示兩個變數無明顯的共線性問

題。而觀察模式 1,其自變項僅「形象」1 個,其 Adj R 平方為.371,解釋力明

顯較模式 2 來得小。因此,本研究以模式 2 作為預測模式,在整體解釋力方面,

模式 2 的 Adj R 平方為.442,表示該模式可以解釋與預測犯罪被害恐懼感總變異

量的 44.2%。在所投入的自變項中,以「形象」最具預測力(Beta=-0.403,p<.001),

其次為「四周環境」(Beta=-0.344,p<.001)。

「形象」(Beta=-0.403,p<.001)對於犯罪被害恐懼感具有負面效果。換言

之,形象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單位,即導致 0.403 個標準差單位之犯罪被害恐懼

感減少。
「四周環境」
(Beta=-0.344,p<.001)對於犯罪被害恐懼感具有負面效果。

換言之,領域感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單位,即導致 0.344 個標準差單位之犯罪被

害恐懼感減少。

表 4-7-2 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逐步迴歸分析表

標準化係 共線性統計
未標準化係數
數 量
顯著
模式 B 之 t值 Adj R2
標準 Beta 分 性
估計 允差 VIF
誤差 配

模式 (常數) 74.953 2.844 26.357 0
0.371
1 形象 -4.396 0.498 -0.613 -8.82 0 1 1
(常數) 85.618 3.71 23.079 0
模式 形象 -2.887 0.594 -0.403 -4.864 0 0.626 1.597
0.442
2 四周環
-3.42 0.823 -0.344 -4.157 0 0.626 1.597

9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綜合本研究之研究發現並整理各變項間的顯著結果,

第二節針對本研究第三章的研究假設進行驗證,第三節則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實務

建議及未來後續研究的建議,第四節則針對本研究之限制加以檢討改進。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個人特性與防衛空間及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

(一) 防衛空間:

1.性別:綜合第四章第二節之研究成果,從表 5-1-1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

解到,性別在「領域感」
、「自然監控」
、「四周環境」
、「防衛空間」均無

顯著差異,惟在「形象」分量表中存有顯著差異,且男性之平均數大於

女性,顯現男性普遍認為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形象較好,而女

性則認為該處形象較差。

2.婚姻狀況:從表 5-1-1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發現,婚姻狀況在「領域感」、

「自然監控」、「四周環境」、「防衛空間」均無顯著差異,惟在「形象」

分量表中存有顯著差異,且未婚民眾之平均數大於已婚,顯現未婚民眾

普遍認為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形象較好,而已婚則認為該處形

象較差。

3.年齡:從表 5-1-1 之綜合比較表看出,不同年齡層在「領域感」、「自然

監控」
、「形象」
、「四周環境」
、「防衛空間」均無顯著差異,顯示不同年

齡層在防衛空間各變項中之平均數並無明顯差異。

4.教育程度:從表 5-1-1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不同教育程度在「自

然監控」
、「四周環境」
、「防衛空間」均無顯著差異,惟在「領域感」及

「形象」分量表中存有顯著差異。在「領域感」中,教育程度高者之平

9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均數顯著高於教育程度低者,顯示與教育程度低者比較,教育程度高者

擁有較強之領域感;而在「形象」中,教育程度高者之平均數顯著高於

教育程度低者,教育程度中間者之平均數亦顯著高於教育程度低者,顯

示教育程度高者及教育程度中間者均認為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

所形象較好,而教育程度低者則認為該處形象較差。

5.自我效能:從表 5-1-1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自我效能的高低在「領

域感」
、「自然監控」
、「形象」
、「四周環境」
、「防衛空間」均無顯著差異,

顯示不同自我效能在防衛空間各變項中之平均數並無明顯差異。

6.接觸大眾媒體頻率:從表 5-1-1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接觸大眾媒

體頻率在「領域感」
、「形象」
、「四周環境」
、「防衛空間」均無顯著差異,

惟在「自然監控」分量表中存有顯著差異,且為接觸頻率高者之平均數

大於接觸頻率中間者,接觸頻率低者之平均數大於接觸頻率中間者,顯

示接觸頻率高者及接觸頻率低者均認為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

自然監控較好,而接觸頻率中間者則認為該處自然監控較差。

表 5-1-1 個人特性與防衛空間各變項之綜合比較表
變項 防衛空間
個人 整體
領域感 自然監控 形象 四周環境
特性 防衛空間
**
性別
男性>女性
*
婚姻狀況
未婚>已婚
年齡 無顯著差異
**
*
教育程度 高>低
高>低
中>低
自我效能 無顯著差異
**
接觸大眾
高>中
媒體頻率
低>中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p<.01;***p<.001
9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二) 犯罪被害恐懼感

1.性別:綜合第四章第三節之研究成果,從表 5-1-2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發

現,性別在「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整體「犯

罪被害恐懼感」中均存有顯著差異,且女性之平均數大於男性,顯示女

性身處於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時,無論在無形、有形或整體犯

罪被害恐懼感上,均顯著高於男性。

2.婚姻狀況:從表 5-1-2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婚姻狀況在「無形犯

罪被害恐懼感」無顯著差異,惟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整體「犯

罪被害恐懼感」中均存有顯著差異,且已婚民眾之平均數大於未婚民眾,

顯示已婚民眾身處於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時,在有形或整體犯

罪被害恐懼感上,均顯著高於未婚民眾;此處之研究發現與文獻探討之

發現有所不同,文獻探討顯示,已婚民眾之犯罪被害恐懼感應較未婚民

眾來得低。(Hanmer & Saunders, 1993; Day, 1994; Wekerle et al., 1995;

彭憶祖,1995;劉營霖,2007)

3.年齡:從表 5-1-2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齡層在「無形犯罪

被害恐懼感」無顯著差異,惟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整體「犯罪

被害恐懼感」中均存有顯著差異。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中,年齡

層高者之平均數顯著高於年齡層中間者及年齡層低者,且年齡層中間者

之平均數亦顯著高於年齡層低者,顯示年齡層高者身處於火車站周遭外

籍勞工聚集場所時,其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顯著較年齡層中間者及年齡

層低者來得高,而年齡層中間者亦較年齡層低者來得高;在整體「犯罪

被害恐懼感」中,年齡層高者之平均數顯著高於年齡層低者,且年齡層

中間者之平均數亦顯著高於年齡層低者,顯示年齡層高者身處於火車站

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時,其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顯著較年齡層低者來

得高,而年齡層中間者亦較年齡層低者來得高。此處研究發現與文獻探

討內容部分相符。
(陳玉書、邱炫綿,2006;Clarke, 1985;Jones,1987; 劉
93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營霖,2007)

4.教育程度:從表 5-1-2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不同教育程度在「無

形犯罪被害恐懼感」無顯著差異,惟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整體

「犯罪被害恐懼感」中均存有顯著差異。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中,

教育程度低者之平均數顯著高於教育程度中間者,顯示教育程度低者身

處於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時,其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顯著較教

育程度中間者來得高;在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中,教育程度低者之

平均數亦顯著高於教育程度中間者,也就表示,教育程度低者之整體犯

罪被害恐懼感亦顯著較教育程度中間者來得高。

5.自我效能:從表 5-1-2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自我效能的高低在「無

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

均無顯著差異,顯示不同自我效能在犯罪被害恐懼感各變項中之平均數

並無明顯差異。

6.接觸大眾媒體頻率:從表 5-1-2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接觸大眾媒

體頻率的多寡在「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整體

「犯罪被害恐懼感」均無顯著差異,顯示接觸大眾媒體頻率的多寡在犯

罪被害恐懼感各變項中之平均數並無明顯差異。

表 5-1-2 個人特性與犯罪被害恐懼感各變項之綜合比較表

變項 犯罪被害恐懼感
個人
特性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

*** ** ***
性別
女>男 女>男 女>男
*** **
婚姻狀況
已婚>未婚 已婚>未婚
*** **
年齡 高>中、高>低 高>低
中>低 中>低

9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變項 犯罪被害恐懼感
個人
特性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 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

** *
教育程度
低>中 低>中
自我效能 無顯著差異
接觸大眾
無顯著差異
媒體頻率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p<.01;***p<.001

二、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桃園火車站,實驗組)與不顯著場所(新竹火車站,對

照組)在防衛空間及犯罪被害恐懼感上之差異

(一) 防衛空間

1.領域感:綜合第四章第四節之研究成果,從表 5-1-3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

了解到,桃園市與新竹市在「領域感」中存有顯著差異,且外勞聚集不

顯著場所民眾之平均數大於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民眾,顯示外勞聚集不顯

著場所民眾之領域感較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民眾來得更強,而外勞聚集顯

著場所在領域感這個方面則是其應加強改進之處。

2.自然監控:從表 5-1-3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

不顯著場所在「自然監控」中並無顯著差異,表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

不顯著場所之平均數相當,並未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3.形象:從表 5-1-3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發現,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

場所在「形象」中存有顯著差異,且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之平均數大於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顯示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火車站周遭之形象較外勞

聚集顯著場所火車站來得好,而外勞聚集顯著場所火車站周遭在形象這

個方面則是應加強改進之地方。

4.四周環境:從表 5-1-3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

9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不顯著場所在「四周環境」中並無顯著差異,表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

不顯著場所之平均數相當,並未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5.防衛空間:從表 5-1-3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看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

顯著場所在整體「防衛空間」中存有顯著差異,且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

之平均數大於外勞聚集顯著場所,顯示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火車站周遭

之防衛空間較外勞聚集顯著場所火車站周遭來得更強,而外勞聚集顯著

場所在整體防衛空間這個方面則是該地區應加強改進之處。

表 5-1-3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防衛空間之差異綜合比較表
地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
變項
(桃園火車站,實驗組) (新竹火車站,對照組)

領域感* 較弱 較強

自然監控 無顯著差異
防衛
形象** 較弱 較強
空間
四周環境 無顯著差異
整體**
較弱 較強
防衛空間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p<.01

(二) 犯罪被害恐懼感

1.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綜合第四章第五節之研究成果,從表 5-1-4 之綜

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在「無形犯罪被

害恐懼感」中存有顯著差異,且外勞聚集顯著場所平均數大於外勞聚集

不顯著場所,顯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民眾之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較外勞

聚集不顯著場所市民眾來得更強,表示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民眾相較,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民眾身處於該地區時,感受到比較強烈的無形犯罪被

害恐懼感。

9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從表 5-1-4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了解到,外勞聚集

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在「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中並無顯著差異,表

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之平均數相當,並未達統計上之顯著

差異,也顯示兩地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並無差異;惟經個別題項分析後,

「31.您會擔心您的腳踏車被外籍勞工偷走?」及「32.您會擔心您的財

產被外籍勞工毀損?」在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間出現顯著差

異,皆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之平均數大於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表示就

外籍勞工犯罪類型來說,與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民眾相較,大多數的桃

園市民眾認為,外籍勞工竊取腳踏車與毀損財物的行為比較嚴重。

3.犯罪被害恐懼感:從表 5-1-4 之綜合比較表可以看出,外勞聚集顯著場

所與不顯著場所在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中並無顯著差異,表示外勞

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之平均數相當,並未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也顯示兩地整體犯罪被害恐懼感並無差異。

表 5-1-4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犯罪被害恐懼感之差異綜合比較表
地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

變項 (桃園火車站,實驗組) (新竹火車站,對照組)
無形*
犯 犯罪被害 較高 較低
恐懼感

有 有形
被 形 犯罪被害 無顯著差異
犯 恐懼感

罪 31.您會擔心您的
恐 被 腳踏車被外籍勞 較高 較低
害 工偷走?**

恐 32.您會擔心您的
感 懼 財產被外籍勞工 較高 較低
感 毀損?*

9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地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

變項 (桃園火車站,實驗組) (新竹火車站,對照組)
整體
無顯著差異
犯罪被害恐懼感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5;**p<.01

三、防衛空間及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

(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桃園火車站,實驗組)

在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桃園火車站,實驗組)的樣本中,犯罪被害恐懼

感與領域感、形象及四周環境成負相關,並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p<0.01),

僅未與自然監控達顯著相關,表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之樣本,領域感越弱、

形象越差、四周環境越差時,其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

(二) 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新竹火車站,對照組)

在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新竹火車站,對照組)的樣本中,犯罪被害恐

懼感與領域感、形象及四周環境成負相關,並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p<0.01),

僅未與自然監控達顯著相關,表示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之樣本,領域感越弱、

形象越差、四周環境越差時,其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

(三) 整體樣本

在整體樣本(桃園市樣本加上新竹市樣本)中,犯罪被害恐懼感與領域

感、形象及四周環境成負相關,並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p<0.01),僅未與自

然監控達顯著相關,表示整體樣本中,領域感越弱、形象越差、四周環境越

差時,其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

9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表 5-1-5 防衛空間及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綜合比較表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 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
整體樣本
(桃園火車站,實驗組) (新竹火車站,對照組)

犯罪被害恐懼感

防 領域感 ** ** **

衛 自然監控

空 形象 ** ** **

間 四周環境 ** ** **

*表示有顯著差異性,**p<.01

四、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與不顯著場所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預測因子

(一)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桃園火車站,實驗組)之預測因子

為了瞭解桃園市(實驗組)防衛空間(自變項)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依

變項)間的因果關係,本部分採用逐步迴歸分析,自變項因子方面,以防衛

空間之「形象」最具預測力,其次為「領域感」
,兩者並均達 p<.001 以上的

統計顯著水準,可以解釋與預測犯罪被害恐懼感的總變異量為 46.9%(Adj

R2=0.469),顯示領域感越差、形象越差,則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換句話

說,想要降低犯罪被害恐懼感,即應提升民眾之領域感,並改善周遭環境的

形象。

(二) 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新竹火車站,對照組)

為了瞭解新竹市(對照組)防衛空間(自變項)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依

變項)間的因果關係,本部分採用逐步迴歸分析,自變項因子方面,以防衛

空間之「形象」最具預測力,其次為「四周環境」
,兩者並均達 p<.001 以上

的統計顯著水準,可以解釋與預測犯罪被害恐懼感的總變異量為 44.2%(Adj

99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R2=0.442),顯示形象越差、四周環境越差,則犯罪被害恐懼感越高,換句

話說,想要降低犯罪被害恐懼感,即應改善周遭環境的形象,並降低四周環

境的犯罪率。

五、假設驗證

此一部分係針對本研究第三章的研究假設進行驗證,驗證之結果詳如以下表

5-1-6:

表 5-1-6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驗證表

研究假設 支持程度 主要結果


性別不同與形象達顯著差異
婚姻狀況不同與形象達顯著
個人特性不同(性別、婚 差異
年齡不同與防衛空間及其各
姻狀況、年齡、教育程度、
變項均無顯著差異
H1 自我效能、接觸大眾媒體 部分獲得支持 教育程度不同與領域感及形
象達顯著差異
頻率)在防衛空間及其各
自我效能與防衛空間及其各
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變項均無顯著差異
接觸大眾媒體頻率與自然監
控達顯著差異
性別不同與無形、有形及整
體犯罪被害恐懼感達顯著差

婚姻狀況不同與有形及整體
個人特性不同(性別、婚
犯罪被害恐懼感達顯著差異
姻狀況、年齡、教育程度、 年齡不同與有形及整體犯罪
被害恐懼感達顯著差異
H2 自我效能、接觸大眾媒體 部分獲得支持
教育程度不同與有形及整體
頻率)在犯罪被害恐懼感 犯罪被害恐懼感達顯著差異
自我效能與犯罪被害恐懼感
及其各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及其各變項均無顯著差異
接觸大眾媒體頻率與犯罪被
害恐懼感及其各變項均無顯
著差異
10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研究假設 支持程度 主要結果


桃園與新竹在領域感上存有
顯著差異
桃園與新竹在自然監控上並
民眾行經桃園火車站與新 無顯著差異
桃園與新竹在形象上存有顯
H3-1 竹火車站在防衛空間及其 部分獲得支持
著差異
各變項認知上有顯著差異 桃園與新竹在四週環境上並
無顯著差異
桃園與新竹在整體防衛空間
上存有顯著差異
民眾行經桃園火車站與新 桃園與新竹在無形犯罪被害
恐懼感上存有顯著差異
竹火車站在犯罪被害恐懼 桃園與新竹在有形犯罪被害
H3-2 部分獲得支持
感及其各變項上有顯著差 恐懼感上並無顯著差異
桃園與新竹在整體犯罪被害
異 恐懼感上並無顯著差異
防衛空間各變項(領域 領域感、形象及四周環境軍
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達顯著關
感、自然監控、形象、四
聯性
H3-3 部分獲得支持
周環境)與犯罪被害恐懼
自然監控與犯罪被害恐懼感
感有顯著關聯性 並無顯著關聯性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得以對桃園市及新竹市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

所的防衛空間及犯罪被害恐懼感現況有了部分的了解,而本研究最終的目的仍在

於可以降低民眾身處該場所時所感受到的不安和恐懼感,因此,綜合研究發現給

予以下之建議:

一、強化防衛空間方面

由研究發現防衛空間中領域感、形象及四周環境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關聯性

為負相關,後經迴歸分析亦發現強化防衛空間因子(領域感、形象、四周環境)

10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將可有效降低犯罪被害恐懼感,且就本研究之實驗組與對照組而言,亦呈現實驗

組防衛空間較差、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較高之結果,對照組則相反,故以下將就

強化防衛空間各方面給予以下建議:

(一) 強化領域感:透過分局舉辦之社區治安會議,強化民眾參與改善社會治

安之責任

本研究對領域感定義為,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眾,對

該場所是否擁有維護或保護的能力,故為強化民眾的領域感,本研究建議應

透過目前各縣市警察局地方分局每年在各個社區所舉辦之社區治安會議,持

續廣邀社區民眾參與,灌輸其「社會治安,人人有責」的觀念,尤其研究者

以為,「冷漠」是對社會治安與人際網絡最大的殺手,當激發民眾對自身居

住的環境產生了想要保護、維護的想法後,民眾自然會將生活周遭所見之違

法情事通報警方,進而有效改善治安環境。

(二) 強化領域感:由地方里長、社區協會理事長或大樓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

之會議彙整民眾意見,共同管理公共環境

除上述社區治安會議外,里長所召開之里民大會、社區協會理事長定期

舉辦之社區性會議或大樓管理委員會所召開之會議亦均為彙整社區民眾表

達意見的好時機,而我政府單位應不定時、主動與里長、理事長或管理委員

接洽,了解各地民眾對其社區或周遭公共環境之意見,定期陳報上級並適時

編列年度預算改善公共環境。

(三) 強化形象:市府業管單位應針對火車站周遭之環境,定期清潔並整理市

本研究對形象定義為,身處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民眾,對該

場所散發出的氛圍的感受如何,而本研究發現桃園火車站防衛空間中之形象

分量表顯著低於新竹火車站,又綜合研究者分別於兩地發放問卷的觀察經驗,

研究者認為,桃園火車站周遭的環境的確較新竹火車站來得髒亂,此一髒亂

10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部分可能為外籍勞工聚集所造成(飲食習慣不良、隨手丟棄垃圾等…),但

是桃園火車站周遭在垃圾桶的設置、清潔人員打掃的頻率上與新竹火車站周

遭似有顯著的差異,這部分可能是桃園市府可以立即改善之處。

(四) 強化形象:政府有關單位應積極協助仲介或雇主應設置員工休閒育樂室

或提供外籍勞工正當休閒娛樂場所之相關資訊

研究文獻提到,影響外籍勞工休閒活動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費用,二

是休假時間,三是距離;故雇主可以在外勞宿舍或鄰近的地方,設置一間員

工休閒育樂室,內擺放幾台運動健身器材、電視或報章雜誌等,並設置活動

訊息公告欄,張貼有關公司內部或政府舉辦之活動資訊或相關旅遊訊息(辛

純靓,2006);仲介方面,亦應於招募外籍勞工入境我國時即應向其宣導休

假時之去處,或鄰近地點有舉辦活動時應主動聯繫通知其前往參與,提供外

籍勞工多方資訊供其參考運用。

(五) 強化形象:政府有關單位應聘請專責人員或志工於外籍勞工聚集時間、

地點,前往關懷並宣導其他可供休閒娛樂之場所

就研究者所知,各地政府勞工局處大部分均有外籍配偶的志工協助,故

有關單位可以派遣公務員及志工各一名,於外籍勞工時常聚集的周末及火車

站前不定時巡查,可對聚集該處的外籍勞工進行關懷、宣導品之發放或直接

向其宣導其他免費且可供休閒娛樂之去處,希冀透過主動出擊之作為能夠有

效減少外籍勞工聚集顯著之情狀。

(六) 強化四周環境:降低火車站周遭地區之犯罪數、犯罪率

文獻探討指出,環境周遭鄰近地區若為較安全、低犯罪或高度監控的區

域時,則犯罪不易發生(Newman,1973;鄧煌發、李修安,2015),而降低

犯罪率對減緩民眾的犯罪被害恐懼感雖然不可能立即發生作用,但卻可能存

在有長遠且漸進的影響,顯示地區與地區間的犯罪是有連動關係的,這也將

會影響民眾對各個地區的不同感受;故桃園地方警政單位應持續致力於打擊

犯罪、降低犯罪黑數或減少非法外籍勞工遊蕩,以強化火車站四周環境,進
103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而有效強化火車站之防衛空間。

(七) 強化四周環境:重新規劃火車站前的交通動線

經研究者於日常生活前往桃園火車站或發放問卷施測時的觀察,桃園火

車站站前的交通動線規劃極為不良,以下將分兩點說明:一為進入火車站圓

環前的十字路口並無紅綠燈設置,此一狀況造成各方來車無所適從,只能各

憑本事與汽、機車爭道,險象環生,二是火車站前圓環廣場並無單一車道引

導,時常有汽車併排等候接送親朋好友,人車交會的狀況屢見不鮮;綜上所

述,交通狀況的紊亂非常容易使社會大眾對該地區留下負面印象,而交通動

線的重新規劃也是一般民眾最容易察覺到的措施之一,如能妥善規劃,相信

將能有效改善民眾對桃園火車站四周環境的觀感。

二、降低民眾犯罪被害恐懼感方面

由研究發現,外勞聚集顯著場所(實驗組,桃園火車站)之無形犯罪被害恐

懼感較外勞聚集不顯著場所(對照組,新竹火車站)來得高,在有形犯罪被害恐

懼感的個別題項方面,「您會擔心您的腳踏車被外籍勞工偷走?」及「您會擔心

您的財產被外籍勞工毀損?」亦為外勞聚集顯著場所較不顯著場所來得高,惟整

體犯罪被害恐懼感來說,兩地並無顯著差異,顯示民眾對火車站周遭的外籍勞工

聚集場所實際上應未存有明顯的犯罪被害恐懼感差異,而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

建議如下:

(一)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方面:大眾媒體應詳實報導各類犯罪新聞,勿誇大

渲染,民眾亦應自覺自律

研究者推測桃園市民眾之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會較新竹市來得高的原

因可能在於大眾媒體在外籍勞工犯罪的新聞上過於渲染,加上桃園市外籍勞

工出現的頻率較高,故使得桃園市民眾心中對外籍勞工聚集存有較高之恐懼

感,但面對具體的犯罪型態時,卻又沒有顯現出擔心之情狀;而研究者以為

大眾媒體如今的腥羶色其實是社會大眾捧場的結果,所謂有需求才會有供給,

10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唯有需求者─社會大眾的自覺自律才能讓供給者─大眾媒體導回正途。

(二)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方面:警政單位應利用社群媒體或各式會議進行犯

罪預防宣導或傳播打擊犯罪之正面消息

警政單位有義務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合理、更容易讓人理解的犯罪預防相

關資訊,目前各警政單位大部分均已利用社群媒體創建粉絲專頁,惟推廣度

仍嫌不足;而遇有破獲重大或特殊犯罪手法之刑案時,亦應儘速給予媒體詳

實、完整的資訊以供刊登,一方面讓民眾了解,另一方面亦使民眾遇有類似

犯罪手法時,能夠即時發覺並通報警方處理。

(三) 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方面:強化民眾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的養成

2003 年史丹佛大學出版了名為「文化智商」的書,提出文化智商為企

業管理學的新概念,並將它定義為「測量一個人在不同國家、不同民俗與不

同組織文化中,能否有效運作的能力。
(天下《30》雜誌,2011)」而目前臺

灣大多民眾對於擁有深色膚色的東南亞國家外籍勞工,似仍存有一種「瞧不

起」
、「歧視」的心態,研究者亦推測無形犯罪被害恐懼感的顯著差異可能就

是導因於此,故文化智商養成的主要用意在於透過教育和練習達到能自在地

和外國人相處的能力,了解、接受並包容文化差異,無論面對的是哪一國家

的人,都能夠毫不扭捏,大方、自然地與其相處。

(四)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方面:加強腳踏車竊盜犯罪之預防與偵查

從桃園市民眾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中所最擔心的題項「您會擔心您的腳

踏車被外籍勞工偷走?」可以看出,民眾對外籍勞工竊取日常交通工具的印

象相當深刻,此一部份有可能是肇因於媒體的渲染,還有日常生活經驗經常

看到外籍勞工騎著腳踏車到處活動所致。故警方在日常巡邏勤務或社區治安

會議時,應主動告知民眾預防腳踏車被偷竊的方法,如務必加上大鎖、停放

在照明良好並有監視錄影機之地點等等;民眾對此一犯罪的感受較其他更為

嚴重的犯罪類別更有切身之感,故對民眾之犯罪被害恐懼感亦有相當的影響,
10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如能妥善應對,相信將對減緩民眾犯罪被害恐懼感有相當大的裨益。

(五) 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方面:持續加強個人財物竊盜及財物毀損犯罪之預

防宣導

題項「您會擔心您的財產被外籍勞工毀損?」之有形犯罪被害恐懼感為

外勞聚集顯著場所高於不顯著場所,可以看出,桃園火車站民眾普遍認為外

籍勞工毀損財物的可能性比較高,惟實際上外籍勞工犯下最多的刑事案件為

竊盜,故應提出數據向民眾解釋並提醒應注意事項,如貴重物品儘量勿掛於

手上、皮包或手機等亦妥善收存等等,藉以提升民眾防範犯罪之知識,避免

成為歹徒下手的合適目標。

表 5-2-1 本研究之研究建議彙整表

強化方向 研究建議
透過分局舉辦之社區治安會議,強化民眾參與改善
社會治安之責任
強化領域感
由地方里長、社區協會理事長或大樓管理委員會定
期召開之會議彙整民眾意見,共同管理公共環境
市府業管單位應針對火車站周遭之環境,定期清潔
強化防 並整理市容
衛空間 政府有關單位、仲介或雇主應積極設置員工休閒育
方面 強化形象 樂室或提供外籍勞工正當休閒娛樂場所之相關資訊
政府有關單位應聘請專責人員或志工於外籍勞工聚
集時間、地點,前往關懷並宣導其他可供休閒娛樂
之場所
降低火車站周遭地區之犯罪數、犯罪率
強化四周環境
重新規劃火車站前的交通動線
大眾媒體應詳實報導各類犯罪新聞,勿誇大渲染,
降低犯 民眾亦應自覺自律
罪被害 無形
警政單位應利用社群媒體或各式會議進行犯罪預防
恐懼感 犯罪被害恐懼感
宣導或傳播打擊犯罪之正面消息
方面
強化民眾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 CQ)的養成

10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強化方向 研究建議
有形 加強腳踏車竊盜犯罪之預防與偵查
犯罪被害恐懼感 持續加強個人財物竊盜及財物毀損犯罪之預防宣導

第三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問項之限制─於問卷設計階段,測量個別變項之題目過少

本研究在問卷設計上,因為考量到問卷發放的場域為火車站周遭,在火車站

附近出入的民眾大部分均有時間壓力,為提高回收率,降低拒訪率,故問卷設計

上較為簡短,題目也較少,在測量防衛空間各變項之認知上,使用太少題目測量

個別之變項概念,此結果導致在研究結果及推論上,可能會有信、效度不佳,及

偏誤之情形出現。

二、研究問項之限制─於問卷設計階段,職業類別分類方式不佳

於文獻探討有關犯罪被害恐懼感相關文獻時,發現部分研究者在進行問卷設

計時,其職業分類是以社會階層結合職業類別方式排序,惟研究者在問卷設計階

段,簡化職業類別時未深切了解到職業類別排序的意義,僅以一般問卷的方式設

計職業類別,致最終分析時難以明確了解到職業或社會階層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

間之關聯性。

三、研究對象之限制─火車站隨機取樣之樣本偏誤

經研究者在火車站發放問卷時的觀察,於火車站出入的族群最大宗即為學生

族群,故本研究之研究樣本中亦以學生為最大宗(桃園市佔 22.4%,新竹市佔

,但學生的流動性相當高,也就是他們對火車站周遭的
18.1%,總樣本佔 20.2%)

環境感受可能不深刻,故可能對本研究主題中有關外籍勞工聚集現象的相關題目

不甚清楚,致最後的統計成果可能有所偏誤。

四、研究方法之限制─以街頭隨機抽樣發放問卷,答題不便,拒訪率過高

本研究問卷發放的場域選擇在火車站及其周遭,因為火車站附近出入的民眾

大部分均是要趕火車或是接送旅客,具有一定的時間壓力,故在答題時可能迫於

10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時間而未仔細看清題目而作答;另一方面,因大部分施測環境並未有桌椅供填寫

問卷,大部分民眾均須站著填答,增加填答困難度,故亦可能造成該民眾未看清

題目,匆忙作答的狀況產生;最後是可能肇因於目前社會上各個公共場所中,太

多藉由問卷推銷的行銷手法,故在發放問卷時,往往未解釋問卷目的,即被民眾

拒於千里之外,拒訪率甚高。

五、時間、人力及經費的限制

本研究囿於時間、人力與經費有限,故在樣本取樣上限定 15 歲以上,且取

樣地點僅擇桃園及新竹兩地,又問卷發放僅研究者一人實施,故一個多月時間收

集到 254 份樣本已為研究者之極限,另外,經費部分,研究者僅就作答者發送原

子筆或各地方分局的宣導品,惟可能也因獎品誘因不足故無法提升民眾填寫問卷

的意願,但本研究已盡力將最少的經費做最有效的運用。

10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專書

行政院勞動部(2014)。《外籍勞工權益維護報告書》。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臺北:雙葉書
廊。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臺北:五南圖書。
孟維德(2013)。《跨國犯罪》(增訂第二版),臺北:五南圖書。
孟維德(2014)。《犯罪分析與安全治理》(增訂新版),臺北:五南圖書。
許春金(2010)。《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
黃富源、張平吾(2012)。《被害者學新論》,臺北:三民書局。
黃翠紋、孟維德(2012)。《警察與犯罪預防》,臺北:五南圖書。
潘中道、胡龍騰(2012)。《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第二版》。臺北:學富
文事業有限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2009)。《犯罪學》,臺北:五南書局。
蔡德輝(1998)。《犯罪學─犯罪學理論與犯罪防治》,臺北:五南書局。
衛民、許繼峰(2008)。《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臺北:前程文化。
鄧煌發、李修安(2015)。《犯罪預防二版》,臺北:一品文化。
鄧煌發、陳淑雲、鍾志宏、王炳煌、楊華中(2012)。《犯罪預防理論與實務》,
臺北:洪葉文化。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一):總
論與量化研究法》,臺北:東華書局。

(二)碩博士論文

王雅麗(2008)。《媒體閱聽、被害經驗、制握信念與國中生犯罪被害恐懼感之
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正光(2009)。《從防衛空間探討錄影監視系統設置管理之研究》,臺中:亞
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所碩士論文。
辛純靓(2006)。《外籍勞工休閒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菲勞、泰勞為
例》,臺北: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比娜(2003)。《ChungShan──台北市菲律賓外籍勞工社群空間的形成》,臺

109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詩琪(1998)。《台北市國小學生對校園暴行之被害恐懼研究》,臺北: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邱逸華(1999)。《女性大學生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研究:整合模式之實證分析》,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弘毅(2000)
。《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地區菲籍外勞的空間使用及影響之研究》,
臺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2006)。《個人層面和社區環境與個人犯罪被害恐懼感之研究》,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虹伶(2014)。《台北車站安全嗎?─空間設計與乘客安全感之研究》,桃園: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憶祖(1995)。《婦女對鄰里公園需求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臺中:私立
東海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家琦(1995)。《民眾治安安全感與對警察人員服務滿意度關聯之研究》,桃
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琦如(2012)。《從環境識覺觀點探討都市居民的犯罪被害恐懼感─以桃園市
龍岡社區為例》,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宗仁(2010)。《建構詐騙犯罪預防宣導指標之研究─以網路及電信詐騙犯罪
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癸瑩(2012)。《嘉義市犯罪熱區居民犯罪被害恐懼感與防衛空間認知之關聯
性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仕名(2013)。《桃園縣外籍勞工暴力犯罪問題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依俐 (2000)。《都市景觀詮釋論:以桃園市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
理學系學位論文。
劉營霖(2007)。《社區錄影監視系統對居民犯罪恐懼感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
文山區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志偉(2012)。《桃園縣外籍勞工暴力犯罪問題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周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一期,頁149-203。
李素馨(1998)。《安全城市—以環境設計觀點探討都市犯罪防範》。國科會研
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第132期,頁70-86。
林文卿(2001)。《被害恐懼感之相關因素及解釋模式》。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犯罪防治學報第二期,頁273-314。
110
參考文獻

林燦璋、黃家琦(1999)。《台灣犯罪測量、犯罪黑數、治安安全感與社會治安
指標之關係》。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5期,頁237-268。
邱淑蘋(2002)。《犯罪恐懼感初探》。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3卷第
5期,頁177-196。
侯崇文(1995)。《社會失序、自我保護與害怕犯罪》。犯罪學期刊第1期,頁
51-75。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54期,
頁24-31。
陳玉書(2002)。《社會治安與犯罪被害恐懼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台灣
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陳玉書、邱炫綿(2006)。《犯罪被害恐懼感影響因素之分析》。中央警察大學
犯罪防治學報第七期,頁161-198。
陳淑娟、董旭英(2006)。《個人犯罪被害恐懼感影響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
刊第九卷第二期,頁31-52。
陳坤宏(2011)。《高雄市商業區東南亞外籍勞工之聚集與都市空間分割化之關
連》。建築與規劃學報第十二卷第一期,頁47-74。
張平吾(1996)。《不同犯罪類型被害風險之探討》。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學報,
第28期,頁121-138。
黃俊祥(1999)。《公園環境設計預防─讓公園成為我們家的院子》。桃園:中
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29卷第5期,頁131-150。
楊士隆(1994)。《情境犯罪預防之技術與範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
刊第25卷第1期,頁87-105。
楊士隆(1995)。《運用環境設計預防犯罪之探討》。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學
叢刊第25卷第4期,頁57-75。
謝靜琪(2000)。《被害恐懼感之性別異同─從符號互動論的觀點來探究》。犯
罪學期刊第5期,頁107-178。

二、西文資料
Atlas, R. I. (2008). 21st Century Security and CPTED: Designing for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and Crime Prevention. CRC Press.
Burgess, J. A. (1994). The politics of trust: reducing fear of crime in urban parks (No.
8). Comedia.
Box, S., Hale, C., & Andrews, C. (1988). Explaining Fear of Crim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8(3), 340-356.
Clarke, R. V. (1980).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0, 136-147.
Clarke, R., Ekblom, P., Hough, M., & Mayhew, P. (1985). Elderly victims of crime
and exposure to risk. The Howard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24(1), 1-9.

111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Clemente, L. E., & Kleiman, M. B. (1976).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s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ies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 588-608.
Clemente, F., & Kleiman, M. B. (1977). Fear of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ocial Forces, 56(2), 519-531.
Cohen, L. E., & Felson, M. (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 Sociological Review, 44, 588-608.
Day, K. (1994). Conceptualizing Women’s Fear of Sexual Assault on Campus: A
Review of Caus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hang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6(5), 742-765.
Garofalo, J. (1981). The Fear of Crime: Cause and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72(2), 839-859.
Hale, C. (1996). Fear of crim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Victimology, 4(2), 79-150.
Hammer, J., & Saunders, S. (1993). Women, Violence and Crime Prevention. USA:
Avebury, Ashgate Publishing.
Jeffery, C. (1971).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1993).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Vol. 7). New York, NY: McGraw-Hill.
Lagrange, R. L., & Ferraro, K. F. (1989). Assessing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Risk and Fear of Crime. Criminology, 27(4), 697-720.
Maxfield, M. G. (1987). Explaining Fear of Crime: Evidence from the 1984 British
Crime Survey (Vol. 43). London: Home Office.
Newman, O. (1973). Defensible Spaces: Architectual Design for Crime Prevention,
Deterrence of Crime in and around Residence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Pogrebin, M., & Pijoan, G. N. (1978). The Fear of Cime by the Elderly: Issues and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5(11), 856-862..
Smith, S. (1986). Crime, Space, and Secur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S. J. (1987). Fear of Crime: Beyond a Geography of Devianc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1(1), 1-23.
Taylor, R. B., & Hale, M. (1986). Testing Alternative Models of Fear of Crim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151-189.
Trojanowicz, R. C., & Bucqueroux, B. (1990). Community Policing: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Cincinnati, OH: Anderson Publishing Company.
Wekerl, G. R., & Whitzman, C. (1995). Safe Cities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Yin, P. (1980). Fear of Crime among the Elderly: Some Issues and Suggestion. Social

112
參考文獻

Problems, 27(4), 492-504.


Yin, P. (1982). Fear of Crime as a Problem for the Elderly. Social Problems, 30(2),
240-245.

三、網際網路
BBC 中文新聞網,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8/130812_taiwan_eid.shtml,
最後檢索日期:2015/5/12。
內政部警政署網站 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最後檢索日期:
2015/5/12。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網站 http://www.immigration.gov.tw/ ,最後檢索日期:
2015/5/12。
行政院勞動部統計報告網站
http://www.mol.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38,最後檢索日期:
2015/5/12。
「先別管國際觀了,你有聽過 CQ 文化智商嗎?」
http://fairyseyes.blogspot.tw/2015/04/cq.html,最後檢索日期:2015/5/22。
「增加你的『文化智商』」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18312.html,最後
檢索日期:2015/5/22。

113
附錄: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量表

附錄: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量表

親愛的女士/先生您好:
我是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研究生,社會治安是大家所關
心的問題,為了瞭解您對周遭生活環境及犯罪問題的看法,本問卷主
要目的在於了解桃園市及新竹市民眾對於火車站周遭外籍勞工聚集
場所的感受。
本問卷採不記名方式,且問卷相關資料僅供學術研究使用,請您
不用擔心個人資料外洩,您只需要在空格□中選取適當答案打勾即
可。
您的認真回答,將對目前犯罪問題和治安改善建議有非常大的幫
助,作答完成後還請檢視題目是否均已填寫完畢,非常感謝您的協
助,謝謝您!
敬祝
事事順心
平安快樂
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
指導教授:孟維德博士
研 究 生:謝岳龍敬上

壹、 第一部分:防衛空間

以下有各種的描述,請在後面的選項作選擇,答案沒有所謂的對或錯,只需
反映出您真實的感受即可。
非 不 普 部 非
常 同 通 分 常
不 意 同 同
同 意 意

1. 您認為火車站跟外勞聚集場所間 □ □ □ □ □
應該要有明顯的區隔?
2.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 □ □ □ □ □
場所散發出無人管理的氣氛?

115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非 不 普 部 非
常 同 通 分 常
不 意 同 同
同 意 意

3.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 □ □ □ □ □
所好比他們的領土,您不想要進
入?
4. 如果政府時常舉辦多元文化交流 □ □ □ □ □
活動(如泰國潑水節)
,您認為可
以增進對外籍勞工的了解?
5.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 □ □ □ □ □
所的照明良好?
6.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 □ □ □ □ □
所的視野開闊良好?
7.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的外勞聚集場 □ □ □ □ □
所可以很輕易地被察覺?
8. 您認為政府應該為外籍勞工另闢 □ □ □ □ □
休閒娛樂場所好讓他們有其他地
方可以活動?
9. 您注意到外籍勞工聚集於火車站 0~10 11~20 21~30 31~40 41 以上
或鄰近地區的人數為何? □ □ □ □ □

10. 您注意到外籍勞工聚集於火車站 男性 女性 都有 不知道


或鄰近地區時,通常何種性別居 □ □ □ □
多?
11.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 □ □ □ □ □
可能成為發生犯罪的死角?
12.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 □ □ □ □ □
散發出髒亂破舊的氛圍?
13. 您是否同意外籍勞工經常聚集於 □ □ □ □ □
火車站?
14. 您經常於假日注意到外籍勞工聚 □ □ □ □ □
集於火車站?
15. 您經常於平日注意到外籍勞工聚 □ □ □ □ □
集於火車站?

116
附錄: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量表

非 不 普 部 非
常 同 通 分 常
不 意 同 同
同 意 意

16. 您認為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所 □ □ □ □ □
給人的感覺很安全?
17. 您認為在火車站周遭外勞聚集場 □ □ □ □ □
所出沒的外籍勞工可能會有違法
行為?

貳、 第二部分:犯罪被害恐懼感

以下有各種的描述,請在後面的選項作選擇,答案沒有所謂的對或錯,只需
反映出您真實的感受即可。
非 不 普 安 非
常 安 通 全 常
不 全 安
安 全

18. 在白天,您獨自一人在火車站周 □ □ □ □ □
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活動
(約 1 公里內)
,是否感到安全?
19. 在夜晚,您獨自一人在火車站周 □ □ □ □ □
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所附近活動
(約 1 公里內)
,是否感到安全?

完 不 普 稍 非
全 會 通 微 常

20. 您 會 不 會 擔 心 目 前 火 車 站 周 遭 □ □ □ □ □
外籍勞工聚集場所的治安問
題?
21. 晚上(10 點以後)單獨走在巷中, □ □ □ □ □
您會不會擔心遇到外籍勞工?

117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完 不 普 稍 非
全 會 通 微 常

22.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在外籍勞 □ □ □ □ □
工聚集場所附近之停車場走到停
車處?
23.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在外籍勞 □ □ □ □ □
工聚集場所附近之火車站等車?

24.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與陌生之 □ □ □ □ □
男性外籍勞工擦肩而過?

25. 天黑後,您會害怕獨自一個人在 □ □ □ □ □
火車站周遭的外籍勞工聚集場所
活動?
26. 您會擔心外籍勞工以強制手段奪 □ □ □ □ □
取您的財物?

27. 您會擔心外籍勞工以武器(刀、 □ □ □ □ □
棍棒、槍…)攻擊您?

28. 您會擔心您被外籍勞工強姦或性 □ □ □ □ □
侵害?

29. 您會擔心您被外籍勞工謀殺? □ □ □ □ □

30. 您會擔心您的汽、機車被外籍勞 □ □ □ □ □
工偷走?

31. 您會擔心您的腳踏車被外籍勞工 □ □ □ □ □
偷走?

32. 您會擔心您的財產被外籍勞工毀 □ □ □ □ □
損?

33. 您會擔心自己成為新聞媒體中外 □ □ □ □ □
籍勞工犯罪的受害者?

118
附錄: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之量表

參、 第三部分:個人資料

34. 性別: □(1)男 □(2)女


35. 年齡: □(1)15~19 歲 □(2)20~29 歲 □(3)30~39 歲
□(4)40~49 歲 □(5)50~59 歲 □(6)60~69 歲
□(7)70 歲以上
36. 教育程度: □(1)未受教育 □(2)國小(以下) □(3)國中
□(4)高中/高職 □(5)專科/大學
□(6)研究所以上 □(7)其他(請說明:_____)
37. 婚姻狀況: □(1)未婚 □(2)同居 □(3)已婚
□(4)分居 □(5)離婚 □(6)喪偶
□(7)再婚
38. 職業:
□(1)農林漁牧業 □(2)製造業 □(3)營造業
□(4)批發零售業 □(5)運輸及倉儲業 □(6)住宿及餐飲業
□(7)資訊及通訊傳播業 □(8)金融及保險業 □(9)不動產業
□(10)服務業 □(11)公教人員 □(12)軍警人員
□(13)學生 □(14)自由業 □(15)待業中
□(16)家管 □(17)其他(請說明:________)

39. 在過去一年裡,您自己是否有過被害經驗? □是,_____案件;□否


40. 在過去一年裡,您認識的人(家人、親戚、鄰居、同事或朋友)是否有過被
害經驗? □是 □否 □不清楚
41. 請問您接觸大眾傳播媒體(電視、報章雜誌、網路等)的頻率為何?
□(1)每天 1 次以上 □(2)每周 2~3 次 □(3)每周 1 次
□(4)每月 1~2 次 □(5)從來不接觸或不常接觸

非 不 普 部 非
常 同 通 分 常
自我效能 不 意 同 同
同 意 意

42. 您很容易交到朋友。 □ □ □ □ □

43. 您覺得自己值得別人信任。 □ □ □ □ □

44. 您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 □ □ □ □ □

45. 您對自己現在的情形感到滿意。 □ □ □ □ □

46. 您對自己的社交能力感到滿意。 □ □ □ □ □

119
防衛空間與犯罪被害恐懼感關聯性之研究

非 不 普 部 非
常 同 通 分 常
自我效能 不 意 同 同
同 意 意

47. 您覺得您的行為合乎自己的良心。 □ □ □ □ □

48. 您對自己的道德行為感到滿意。 □ □ □ □ □

49. 您覺得大多數發生在您身上的事 □ □ □ □ □
情是由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原因造
成的。
50. 當您制訂了計劃之後,您通常沒有 □ □ □ □ □
能力能夠完成它。

《問卷到此已全部結束,非常感謝您的耐心填答》

12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