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91

( 一 ) 本书译自 G illes D E L E U Z E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 2008 ( 1966 )〇

( 二 ) 译文中以中文楷体字对应法文中的斜体字,以示

强调。

( 三 ) 原文中德勒兹特意首字母大写的名词,译文中皆
以黑体字标出。一般而言,德 勒 兹 对 大 写 形 式 的 使 用 “

往 是 出 于 下 面 两 个 原 因 中 的 一 个 :① 一 个 重 要 概 念 首 次

出现 在 某 个 段 落 中 (之 后 便 使 用 小 写 形 式 ),或②某个概

念 在 一 特 定 句 子 中 (但 不 在 临 近 的 其 他 句 子 中 )具 有 特
殊的重要性 ” ( Gilles D eleuze , •ExpwM'oinVm /” 少:

Spinoza , trans . M a rtin J o u g h i n , N ew York : Z o n e B o o k s ,

1990, p . 403)。

( 四 ) 文中所插页码为法文原著页码。

第一章 作 为 方 法 的 直 观 -V

第二章 作 为 直 接 所 予 的 绵 延 -37

第三章 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第四章 绵延是一还是多? -53
第五章 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附录一 柏格森是德勒兹主义者吗?
皮埃尔.蒙泰贝洛_

附录二 德勒兹的反现象学
皮 埃 尔 . 蒙 泰 贝 洛 _ i7J
作为方法的直观
第一章作 为方 法 的 直 观

绵延、记忆、生命冲动标志着柏格森哲学的几个重大

阶段。本书的目标就是确定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以及它们
所蕴含的进展。
直观是柏格森主义的方法。直观既不是情感(sentim ent )
或 灵 感 (in sp ira tio n ) , 也 不 是 含 混 的 共 感 (s y m p a t h i e )。

它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方法,甚至是最为精心设计的哲学方
法之一。直观有其严格的规则,这些规则构成了柏格森所
说的哲学中的"精确性”。柏格森的确强调了这一点:他在
方法论层面上所理解的直观已然假定了绵延。“在我们看
来 ,这些对于绵延的考察至关重要。这些考察一步一步地
使我们把直观树立为哲学方法。另 外 ,对 于 直 观 这 个 词 ,
我们在面对它时踌躇良久。” 1 他 在 给 赫 夫 丁 (H S f f d i n g )

] . PM, 1271, 25.—


— 我 们 按 照 书 名 的 首 字 母 来 引 用 柏 枯 森 的 著 作 。D/: 《论
竞 识 的 直 接 所 予 、 ( Eitai sur 丨
es donn&s immMiates tie la conscience、1889 ) i
A/A/ : 《物 质 与 记 忆 細 ® * 1 8 9 6 〉;及:《笑 》 1900);
五C : 《创 造 的 迸 化 》(£Vw»/ttfifl» rrA«r/«r,1 9 0 7 ) ; 思 :《心 的 能 量 》 ( [•AinytV
少/rift^ r, 】
919)5 2)5:《绵延与同时性》 ( rt j/aw/Aw份 1922 ); : 《道
德与宗敎的两个来源}( LfS 办似 sources de Za mora!e et dr fa reiigio”、(转 y 英 )

3
柏格森主义

^ 的 信 中 写 道 :‘

您对直观理论的重视远胜于绵延理论。但在

我看来,直观理论是在绵延理论之后很久才出现的。”1
不过,无 论 “
第一”还 是 “
第二”都有多种意义。与
绵延或记忆相比,直观肯定是第二位的。然而,即使这些
概念本身意指被实际体验到的实在与经验,它们也并没有
提供给我们任何认识这些实在与经验的手段(其精确性类
似于科学精确性)
。奇怪的是,如果恰恰不存在作为真正柏
格森哲学意义上的方法的直观,那 么 “
绵延仍然只在通常
意义上是‘
直观的’”这种说法就是可能的。事实是,柏
格森借助直观的方法将哲学确立为绝对“
精确”的学科,
它在其领域内具有的精确性犹如科学在其领域内具有的精
确性。它也和科学一样是可延续、可传达的。而 且 ,从认
识的视角看来,若是没有直观这条方法论线索,绵延、记
忆、生命冲动三者间的关系就始终得不到规定。在所有这

些方面,我们都应该把对直观----- 种严格的或精确的方
法—
— 的阐明摆在首要位置。*1 2
最为一般的方法论问题是:一旦接受了 “
方法本质上

<接上页)1932); 《思 想 与 运 动 打 厶 1 9 4 1 ) 0 ^
我们在引用《绵延与同时性> 时采用的是第四版。在引用其他著作时,我们
会先给出法国大学出版社( Presses Unjv«sitaifes de France) 百年诞辰纪念
版的页码,然后再给出对应的1939— 1941年重印本的页码。
1. 致赫夫丁的信,1916 年 (参右7你 rt 户 t.Ill,p.456 )。
ariilr/,
2. 关 于 《直接所予》和 《物质与记忆> 中"直 观 ”一词的使用以及这一概念的
发生,可以参考于松( Husson ) 先生的著作/ 丨用,々 办 |^1», Paris:
PUF, 1947, pp. 6-10〇

4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观

隐含着一个或几个中介(m e d i a t i o n s ) ”这 种 说 法 ,那 么 ,

首 先 意 指 一 种 直 接 (i m m M i a t e ) 认 识 的 直 观 是 否 能 够 形

成一种方法?柏 格 森 经 常 把 直 观 解 释 成 一 种 单 纯 的 活 动 J

( ac te sim p le )。但在他看来,单 纯 性 (s i m p l i c i t O 并不排

除一 种 质 的 和 潜 能 的 繁 复 ( m u ltip lic ity q u a l ita tiv e et

v im i e ll e ) , 并不排除它于其中现实化的不同方向。就此而

言 ,直观隐含着多种含义,隐 含 着 不 可 还 原 的 多 重 视 角 。1

柏格森从根本上区分了三种活动,它 们 规 定 了 方 法 的 规 则 :

第一种活动涉及问题的提出与创造;第 二 种 活 动 涉 及 对 真

正的本性差异的发现;第 三 种 活 动 涉 及 对 实 在 时 间 的 理 解 。

正是通过表明如何从一种意义过渡到另一种意义以及哪种
意 义 是 “根本意义”,人们应当重新发现作为实际体验的活

动的直观,目的是回答一般方法论问题。

第一条规则:让 问 题 本 身 接 受 真 与 假 的 考 验 ,揭 露 假

问题,在问题的层面上调和真理与创造。

事实上,我 们 错 误 地 认 为 “真 ” 与 “假 ” 只 涉 及 问 题

1. PMt 1274- 1275, 29 - 30 .


柏格森主义

的解决,只随着解决发端。这 是 一 种 社 会 性 偏 见 (因为社

会 ,以及将各种社会指令传达给我们的语言,“给”了我

们 现 成 的 问 题 [它 们 就 像 是 从 “市政厅的行政文书箱”里
取 出 来 的 ],并 且 强 令 我 们 去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我们拥

有的自由空间非常有限)
。而 且 ,这种偏见是在童年和学

校 里养 成 的 :“给出”问题的是学校里的老师,而学生的

任 务 就 是 去 发 现 这 些 问 题 的 解 决 方 法 。这 样 一 来 ,我们

^就 处 于 一 种 被 奴 役 的 状 态 。真正的自由在于有决定的能力
( p o u v o ir ) , 有构成问题本身的能力:这 种 “半神的”能力

既意味着假问题的消灭,又意味着真问题的创造性出现。

“对于哲学以及其他领域,真理的关键在于找到问题并最

终提出问题,而不在于解决问题。因为 , 一 个思辨问题一

经提出就已经得到解决。就此而言,我的理解是,虽然问

题的解决方案早已存在,但它可能隐藏着,或者说是被遮
蔽 了 (c o u v e rte ) : 剩下的事情就是对解决方案进行去蔽

(心'o n i v r i r ) , 也就是把它们揭示出来。但是,提出问题并

不只是简单地发现问题,而且也是发明问题。发现仅仅针

对已然存在着的东西,无论这种东西现实地存在还是潜能

地 存 在 ;因此,或早或晚,它总会来到。发明则给予那并

不存在的东西以存在,而这种东西有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在数学之中已经是这样,在形而上学中更是这样,发明的

努力往往旨在激发问题,旨在创造术语以便提出问题。提

6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观

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已经接近于彼此等同:真正重大的

问题从来就只有在被解决时才被提出来。” 1

不仅只有数学的全部历史支持柏格森。我们还可以将

上引柏格森文本的最后一句话和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表述

“人类只提出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加以比较。在这两个

例 子 中 ,关 键 既 不 在 于 宣 称 “问题就像是预先存在的解决

的影子”(整个语境都指向了相反的情况)
,也不在于断言

"只有问题才重要”。反而是解决才重要,但 问 题 总 是 要 根 ,

据人们提出它的方式,根据人们将其规定为问题所服从的

那 些 条 件 ,根据人们为了提出它所掌握的手段和术语得到

解 决 。就此 而 言,无论是基于理论视角还是实践视角,人

的历史就是问题之构成的历史。人正是通过构成问题才创

造了自己的历史,而意识到这一活动就意味着获得了自由。

(诚 然 ,在柏格森那里,问题概念有其超历史的根源,这个

根源就在生命本身或生命冲动之中:从根本上说,生命正

是在跨越障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规定的。

有机体的建构既是问题的提出又是问题的解决。)2
不过,怎样才能调和问题中的构成力与真之规范( norme

du v r a i ) ? 如果说在某一问题被提出的情况下着眼于解答

1, 1293,51-52 (关 于 “
半神的状态",参 1306, 68)。
2 . 按 照 柏 格 森 的 说 法 ,与 " 需 要 " (besoin) 这一否定性范畴相比,“问 题 "范
畴所具有的生物学上的重要性要大得多。
柏格森主义

来界定真假相对简单,那么,当人们把真假与问题的提出

联系起来时,要说出真假到底意味着什么就非常困难了。

在这一点上,许多哲学家似乎都陷入循环当中:尽管他们
都意识到必须超出解答而使问题本身接受真与假的考验,
但他们都满足于根据一个问题是否可能得到解决来界定它
的真假。而柏格森的重大成就恰恰在于尝试对“
假问题”
« 这一表达中的“
假”做出内在的规定。由此便产生了上述
—般规则的补充规则。
补充规则:假问题有两种,一 种 是 “不存在的问题”
( p ro b h m e sin e x is ta n ts ) , 这种问题的特征是:它们的术语
隐 含 着 “多”与 “少”的混淆;另 一 种 是 “不恰当地提出
的问题”(卩[〇131^;
11165 11131卩05&),这种问题的特征是:它
们的术语代表着没有得到恰当分析的混合物。

关 于 前 一 类 问 题 ,柏 格 森 举 的 例 子 是 非 存 在 的 问
题 、无序的问题或可能的问题(认识与存在的问题);关
于 后 一 类 问 题 ,柏格森举的例 子 是 自 由 的 问 题或强度
( intensity ) 的问题。1他在这方面的分析非常有名。针对

第一种情况,他的分析旨在表明:“
非存在”“
无 序 ”“可
能”的观念 不 是 比 “
存在”“
秩序”“实在”的观念内容更
少,而是内容更多。实际上,“
非存在”这一观念中首先

1. PM, 1336, 105. 一例子的分类会随柏格森文本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无须为


此感到惊讶f 因为—
— 我们会看到一 每个假问题都按照不同的比例展现了
这两个方面关于作为假问题的自由与强度,参户A/, 1268,20。

a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观

包含着“
存 在 ”观 念 ,此外还包含着一种一般化的否定逻

辑 操 作 ,然后还包含着这一操作的特殊心理动机(当某一

存在不符合我们的期待并且仅仅被我们把握为我们关心的

东 西 的 缺 乏 、缺 席 时 )
。“无 序 ”这一观念首先已经包含

了 “秩 序 ”观 念 ,此 外 还 包 含 着 对 “秩 序 ”观念的否定

以 及 这 一 否 定 活 动 的 动 机 (当我们遇到一种并非我们所

期望的秩序时)
。“可能”这 一 观 念 的 内 容 要 多 于 “
实在”

观 念 的 内 容 :“因为可能只是实在加上一种精神活动,这 7
种 活 动 一 旦 完 成 就 会 把 实 在 的 像 (im a g e ) 投回到过去当

中”,而 且 ,它 还 包 含 了 这 一 活 动 的 动 机 (当我们将宇宙

中某一实在的产生混同于某一封闭系统中诸状态的前后相

继时)
。1

当 我 们 问 “为什么某物存在而非一无所有?”或 “
为什

么秩序存在而非无序存在?”,或 “
为什么这个存在而非那

个 存 在 (那个同样也是可能的)
?”时,我们就掉进了同样

的陷阱当中:我 们 把 “
更多” 当 成 了 “
更少”,我们的所作

所为似乎是把非存在当成了先存于存在的东西,把无序当

成了先存于秩序的东西,把可能当成了先存于实存的东西。

仿佛存 在 会 来 填 充 虚空,秩序会对在先的无序加以组织,

实在 会 将 最 初 的 可 能 性 实 在 化 。 存在、秩序或实存就是

1. PM , 1339, 1 10. — 关于对“


无序”与 “
非存在M 的批判, 亦参及:
,683,

2 2 3 以下 730, 2 7 8 以下。

9
柏格森主义


真”,而在假问题中则存在着一种根本的幻象(illu sio n )、

一种“
真之后退运动”。经由这种运动,存在、秩序和实存

被认为先行于自身或先行于构成它们的创造活动,因为它

们的像被投回到一种可能性、一种无序、一 种 非 存 在 (这
三者被假定为“
原初的”[ primordiaux ] ) 当中。这是柏格
森哲学中的一个根本主题,它概括了柏格森对否定之物、

对所有否定形式的批判,而这些否定形式正是假问题的

来源。

第二类假问题是不恰当地提出的问题,它们似乎使一

种不同的机制介入:这一次针对的对象是没有得到恰当分

析的混合物,各种本性上不同的事物被任意地集结在这些
混合物当中。比如有人会问:“
幸福是否可以被还原为快

乐?”但 “
快乐”这个词也许统摄着多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 它们绝无相互还原的可能。“
幸福”的观念也同样如此。如
果术语不与各种“
天然的关节”(articulations naturelles ) 1

I. 【译按广‘
天然的关节”源 于 柏 拉图在 {斐 德 若 》265e 中使用过的一个表述:

有能力按其自然生长的关节依据形相切开这个一一B 别试着用蹩脚的屠夫
所用的方式把毎个部分都描得支离破碎。
”(《柏拉图四书》,刘小枫编译,北
京 三 联 书 店 2 0 1 5 年版,第 3 6 9 页 )柏格森在 <创 造 的 进 化 》中 探 讨 “理
智的天然功能” 的部分拨用了柏拉图的"天然的关节”或 “自然生长的关
节” 的意象:"自然状态下的理智追求的是实用的目标。当它用并置的不动
(immobilities) 代 替 运 动 (mouvemcnt) 时 ,它并不打算恢复运动的本来面
目;它只是用一个实用的等价物代替了运动。当哲学家把一种为行动而生
的思维方法运用到思辨领域时,他们就犯了错误。……理智依其自(转 下 页 )

10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观

相 对 应 ,那么问题就是没有触及“事物本性”的假问题。1

柏格森有关这一方面的分析同样非常有名,例 如 :他就将

强度揭露为这样一种混合物,它产生是因为人们混渚了感
觉的质和与其相对应的肌肉组织部分 ( espace m usculaire )
或是使其产生出来的物理原因的量,也就是说,“强度”这

个概念内含着不同本性的规定的不纯粹的混合,“
感觉增强
了多少?”这 种 发 问 (q u e s tio n ) 因而始终会指向一个不恰

当地提出的问题。2 自由的问题也同样如此,因为这一概念

内 含 着 两 类 不 同 “繁复体”(m u k i Pl i c i d ) 的混淆:一类是

并置于空间中的不同项的繁复体,另一类是在绵延中相互

( 接 上 页 )然 倾 向 会 依 附 于 稳 定 的 、不 变 的 东 西 。我们的理智只能清楚地
耒 象 不 动 。现 在 , 虚 构 旨 在 从 质 料 (m arine) 当 中 切 割 出 一 个 对 象 的 形
式 (form e)。至 关 重 要 的 是 要 得 到 的 形 式 。至 于 质 料 ,人们会选择最合适
的 ;但 为 了 选 择 最 合 适 的 质 料 ,亦 即在众多不同的质料中进行挑选,人们
必须尝试一至少是在想象中— 赋予任佝种类的质料以所构想的对象形
式 。换 言 之 ,以虚构为宗旨的理智是这样一种理智:它永远不会止步于事物
的 实 际 形 式•不 会认 为后 者 是 最终确 定 的,它反而认为任何质料都可以随意
切 割 。柏拉图将优秀的 辩 证 法 家 比 作娴 熟 的 厨师 ,他按照自然生长的关节
(articulations dessindes p a r 丨
a nature) , 在不弄新动物骨儲的悄况下将动物切
开 。一 种 总 是 以 这 种 方 式 运 作 的 理 智 确 实 是 转 向 思 辨 的 理 智 ^但 行 动 ,特
别 是 虚 构 ,要求的则是相反的思维倾向。它要求我们把事 物一甚至是自然
物—
— 的一切实际形式都视为人造的和暂时的,要求我们的思想从被觉知到的对
象—
— 哪怕是鲜活的有机体一 那里抹去那些标记其内部结构的线条,最后
要求我们认为它的质料与它的形式是漠不相关的。因此,质料整体应当向我
们的思想显现为一块巨大的布,我们可以从中剪下我们想要的东西,然后按
照我们的意M 进朽缝合。”(五C, 627, 157)
1. PM, 1293-1294,52-53.
2 ,参 £>/• chap. 1 〇

II
柏格森主义

融合的不同状态的繁复体。1

我们再回到第一类假问题上来。按 照 柏 格森的说法,

1 . 【译 按 】译者打算借此机会订正自己在《差 异 与 重 复 》中 译 本 (华东师范大
学 出 版 社 2 0 1 9 年 版 )中 犯 的 一 个 错 误 (这 个 翻 译 错 误由 曹伟嘉博士指出 ,
译者在此表示感谢)。这 里 的 “
在绵延中相互融合的不同状态” 中 的 "相 互
融合” 的法文原 文 是 “
sefondem”,而 “fondem”的 动 词 原 形 是 “
fondre”,
“fondcnt”是 “
fondre” 的第 三 人 称复 数形 式 。但 是 ,除 “
fondre”(融 合 )
之 外 ,法 文 动 词 “ (奠 基 )的 第 三 人 称 复 数 形 式 也 是 “
f〇nd«_’ fondeiit”。
在 《差异与1 复 》的 第 二 章 “自为之重复”中 ,德勒兹在讨论第一种时间
综 合 的 语 境 中 谈 到 了 不 同 实 例 的 “ se foment”。 由于德勒兹在第二章接下
来的阐述中分别将第一种时间综合和第二种时间综合视为时间的经验基础
( fondation) 和 先 验 根 据 (fondemem) , 所 以 译者 就 想 当 然 地 认 为 这 里 出
现 的 第 三 人 称 复 数 动 词 “fcndeiu”一 以及稍后出现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
“fond" 和过 去 分 词形 容 词 “
fbndus" — 应 当 被 译 为 “
奠基”。但如果对文
本进行更为细致的阅读,我们会发现:此处涉及的是不同实例、不同元素在
无主体状态下的融合,亦即被动综合,实际上,不是它们通过综合活动得到
了奠基,而是它们的融合或综合本身为“作为活生生的当前的时间”奠定了
基鈾。 因此,中 译 本 第 13G 页 的 “
相互独立的同一实例或相似实例被奠基
在了想象力之中”应 为 “在想象力中,相互独立的相同实例或相似实例融合
在 了 一 起 (scfondent) ”,“
它缩合了种种同质的实例、元素、震荡与时刻,
并在 一 种 具 备 一 定 ‘
重S ’的内部的质的印象中为它们奠基”应 为 “它缩合
了种种实例、元素、芘荡与同质的瞬间,并 使 它们融 合 (fond) 在了一种具
有一定‘
重f l ’的内部的质的印象当中”;第 1 3 1 页 的 “
被缩合或奠基在想
象力之中的诸实例在记忆或知性中仍然处于分离状态’
•应 为 “
在想象力中
缩合或融合在一起的(fondus) 诸实例在记忆或知性中仍然处于分离状态%
当然,即便不是着眼于文意,而是单纯着眼于文法,后两处误译也非常明
通 ,因 为 “fonder"的 第 三 人 称 单 数 形 式 不 是 "fond" 而 是 “fonde”,过去
分 词 形 容 词 不 是 "fondu”而 是 “fond6”(日译本的翻译完全正确,但 Paul
Patton的 《差异与t 复 》英 译 本 也 将 这 三 处 “fondre” 错 译 为 “ ,
grmjmT,
正确的译法应当是“
merge”)。此 外 ,当 《柏格森主义》的 旧 译 本 (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版 )将 “
在绵延中相互融合的不同状态,
• 译 为 “以绵
延为基础的状态”时,它同样也犯了将意为1‘
融合•,的 “
fondent”理解成
“奠基”的错误^

12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观

人们在其中把“
更 多 的 ”当 成 了 “
更 少 的 ”。但柏格森有

时 也 说 ,人 们 在 其 中 把 “
更少的”当 成 了 “
更多的”:如

果 说 ,针对某一行动的怀疑只是表面上被添加到该行动之

上 ,而实际上是证明了一种不完整的“
半截意志”,那么同

样 ,否定活动也没有被添加到它所否定的东西上面,而只
是证明了做出否定活动的那个主体的弱点。“我们感受到一

种有着神圣般的创造性的意志或者思想,这种具有广阔无

边的实在性的意志或思想是如此充盈,以 至 于 ‘
秩序的缺

失 ’或 ‘
存在的缺失’的观念甚至都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

闪 现 。对于这种意志或者思想来说,‘
把绝对无序的可能

性 ,特别是虚无的可能性向自己表象出来’就 意 味 着 ‘

自己本可能根本不存在’,而这是一种与其本性相冲突的
弱 点 ,因为它的本性是力(f o rc e ) ……这不是更多,而是

更 少 ;这是一种意志的缺乏。”1一 这 两 种 说 法 (前一种说

法认为“
非存在比存在更多”,后 一 种 说 法 认 为 “非存在

比存在更少”)是否相互矛盾?如 果 考 虑 到 柏 格 森 对 “不

存在的问题”的如下揭露,那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根据
“多 ” 和 “少 ”来进行思考无论如何都是荒唐的。“
无序”

观念产生是因为:人们不是认识到有两种或是多种不可相

互 还 原 的 秩 序 存 在 (例如生命的秩序和机械的秩序,一种

1. PM , 1304-1305,66.
柏格森主义

秩序只会在另一种秩序不在场时在场)
,而是仅仅保留了

一 个 “秩序”的一般观念。人们满足于将这个秩序观念与

无序对立起来,并且联系无序观念来思考秩序观念。“非

存 在 ”观念产生是因为:我们不是去把握那些无定限地
( indd fin im en t ) 相互置换的不同实在,而是将它们混合在

一个存在一般 ( fitre en g ^n 6r a l ) 的同质性当中。这个存在

_ 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与虚无相对立、与虚无相联系。“可

能”观念产生是因为:人们不是着眼于每一实存者的新颖
之 处 (nouveaut 叾)来对其加以把握,而是将实存整体引回

到一个预先形成的元素(616m e n t ) , 也就是说,任何实存

者的产生都被视为这一元素的单纯“实现”(r& lisadon )。

简而言之,每 当 人 们 根 据 “多 ”或 “
少 ”进行思考

时,人们就已经忽视了两种秩序之间或不同存在、不同实

存者之间的本性差异。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第一类假
问题何以最终取决于第二类假问题 : “无序”的观念产生

于作为没有得到恰当分析的混合物的“秩序”的一般观

念 ,等等。而且,最为一般的思维错误、科学与形而上学
的共同错误就是根据“
多”和 “
少”来构想一切,就是只

看到程度差异或强度差异,而无视在更深处存在着的本性
差异。

因此,我们就成了一种与假问题的两个方面相对应的
根本的幻象的牺牲品。事实上,“
假问题”这个概念本身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观

就 意 味 着 我 们 要 对 抗 的 不 是 单 纯 的 错 误 (伪 解 答 )
,而是

某 种 更 为 深 刻 的 东 西 ,亦即驱动我们或者我们沉浸于其
中 、无法与我们的条件相分离的幻象。柏 格 森 在 谈 到 “可

能之投回”时称其为海市蜃楼。柏格森借用了康德的一个

观 点 ,而且对其加以彻底的改造:正是康德表明了从理性

的至深处产生出来的不是错误,而是无法避免的幻象。对

于这些幻象,我们能做的只是消除它们的效果。1 尽管柏格

森通过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规定假问题的本性,尽管康德式

1 . 【译 按 】关 于 康 德 的 “理 性 本 身 产生 出 幻 象 ”这 一 观 点 ,德 勒 兹 在 1983 年
1 2 月 1 3 日的课程中进行了如下解说:“大 家 对 康 德 哲 学 中 的 世 界 (nioiide)
问 题 感 兴 趣 ,还 有 就 是 康 德 怎 样 在讨 论 世 界 问 题 时处 理 所谓的•二律背反’
命 题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非常有趣。大家要注意:世界理论并不是孤立
的^■康德不愿把世界、自我和神这三者分割开来。原因是什么?这就涉及康
德 哲 学 的 一 个 重 大 贡 献 .同 时 也 是 康 德 哲 学 的 一 个 极 为 新 颖 的 观 点 ,即自
我 、世 界 和 神 三 者 被 康 德 统 一 视 为 ‘
幻象’
。既有世界的幻象,也有自我的
幻 象 和 神 的 幻 象 。在 康 德 看 来,自我、世 界 和 神 都 是 理 性 的 理 念 (Id& sde
h Raison) , 而 且 .他 还 告 诉 我 们 ;•理性的理念与它们所造成的幻象是分不
开 的 /我 们 马 上 会 感 觉 到 这 是 一 个 非 常 神 奇 的 观 点 。在康德之前,人们总
是会说£ ‘ 你弄出来了一些幻象,你需要诉诸理性来驱散这些幻象/ 这种说
法 不 难 理 解 ,而且我们已经听过它无数次。但康德的说法却是:不要再指望
理 性会帮助你驱散幻象, 因为恰恰是从理性—
— 警S 的、正直的理性一 那
里产生出了你必然会陷入其中的幻象!我们可以把这叫作一场奇妙的革命。
康 德 是 要 让 我 们 •反 抗 理 性 ’吗?别人也许会这样,但康德绝对没有。虽然
理性的幻象是不可避免的,但 我 们 应 当意识 到 它 们(实 际上,这就意味着康
德 赋 予 了幻象以某种地位)
。不 再 是 ‘
理性沉睡而万逋丛生' 而是窨醒的理
性本身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幻觉和幻象。康德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实
际 上 ,理性之幻象的观念是甚于康德的新时间概念。正因为康德构想了一种
新 的 时 间 概 念 ,所以理性不再被视为单纯的保陆者或幻象的揭露者,而是被
视为幻象的制造者。

15
柏格森主义

批判在他看来仍然是一连串不恰当地提出的问题,但他看

待幻象的方式仍然与康德相类似。幻象椬根于理智的至深

处。确切地说,它既没有被驱散也不可能被驱散,它只能

被抑制 〇 1 我 们 倾 向 于 根 据 “多”和 “
少 ”来进行思考,也

就是说,我们倾向于在存在着本性差异的地方只看到程度

差异。针对这种理智的倾向,我们只能通过一种方式做出

反抗,即在理智之中激发起另一种倾向—
— 批判。但这第

二种倾向究竟从何而来?只有直观才能激发和激活这第二

种倾向,因为它在程度差异的下面发现了本性差异,而且

" 还传达给了理智一些标准。这些标准使得理智能够将真问

题和假问题区分开来。柏格森清楚地表明,理智是提出问

题 一 般 的 能 力 (facult 彳)
,而本能则毋宁说是发现解答的

能力。*
2 但只有直观才能决定,在被 提 出 的 问 题当中/哪

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即使这会迫使理智转而反对

自身。

第二条规则:对抗幻象,重新发现真正的本性差异或

I ■参P M 1306, 6 8 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注释。


2. £ C, 623, 152.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观

实在的关节。1

众 所 周 知 ,柏格森哲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二元论:

绵 延 一 空 间 、质一量、异质一同质、连续一间断、两种繁

复 体 、记忆一物质、回忆一知觉、收缩一膨胀、本能一理

智 、两 个 来 源 ,等等。甚至柏格森著作每一页页眉上的小

节标题都证明了他对二元论的偏好。不 过 ,这些二元论并

未 形 成 其 哲 学 的 最 后 定 论 。既 然 如 此 ,它们又有什么意

义 ?在柏格森看来,关键始终在于按照天然的关节对混合

物 进 行 划 分 ,也就是将其划分成本性上不同的元素。作为

方法的直观就是一种秉承了柏拉图精神的划分方法。事实

上 ,柏格森并不是不知道不同事物其实是相互混合在一起

的 ;我们通过经验获得的都是混合物。但 这 并 不 是 什 么 缺 《

陷 。例 如 ,我 们 对 时 间 进 行 表 象 ,但这一时间表象被空

间 所 浸 透 。真 正 令 人 遗 憾 的 是 :我们无法再在这一表象
( representation ) 中区 分 出 两 种 本 性 上 不 同 的 组 合 兀 素 ,

区分出绵延与广延的两种纯粹在场(p rese n ce )。我们对广

延与绵延的混合是如此彻底,以至于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
将二者的混合体与一条原则对立起来。而根据假设,这条

1. “本 性 的 差 异 ”或 “实 在 的 关 节 ”是柏格森哲学中恒常一贯的术语和主题:
尤 参 ™ • 的 导 言 ,它们多次出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宣称在柏格
森 哲 学 中 存 在 着 一 种 柏 拉 图 主 义 (划 分 方 法 );他喜欢引用柏拉图谈论切肉
和手艺好的厨师的一段文本,参 i r .627, 157。

17
柏格森主义

原则既不具有空间性,也不具有时间性,空 间 与 时 间 、绵

延与广延相对它而言不过就是低级的退化物。 1 再 比 如 说 ,

我们会把回忆和知觉混在一起,但我们无法辨别出哪些属

于知觉,哪些属于回忆,我们不会再在表象中区分出物质

和记忆的两种纯粹在场,我们能看到的无非就是知觉一回

忆和回忆一知觉间的程度差异。简而言之,我们是用一个

本身就不纯粹、就已经遭到混合的单位来测量各种混合
体。我们已经错失了混合物的理由(ra is o n )。柏格森执著

于“
纯粹”,是因为他想要恢复本性差异。只有本性上不同
的东西才能被说成是“纯 粹 的 '而 只 有 倾 向 (t e n d a n c e s )

才是本性上不同的东西。
*2 因此,关键就在于按照各种质的、
被定性的倾向,也就是按照混合物组合绵延和广延(绵延

和广延被界定为运动、运动方向)的 方 式 (也就是绵延一

收缩和物质一扩张)来对混合物进行划分。作为划分方法

的绵延并非与先验分析截然不同:如果说混合物代表了事
实 (fait ) , 那么它就应当被划分为只在原则或权 利 上 ( en
d ro it ) 存在的倾向或纯粹在场。3 我们超出经验走向了经

验的条件(不过,这些条件不再像康德所构想的那样是一

1. £ C,764 tm .
2. 例如:关于理智和本能,它们组成了一种混合物,在纯粹状态下,人们只能
分离出该混合物的不同倾向,参 £C, 610, 137。
3■ 关 于 ‘
淨 实 上 一 原 则 上 (权 利 上 )”的对立• 参 況 私 chap. I ( 尤 参 213,
68 )•--- 关 于 “
在场一去象”的区别,参 185, 32。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观

切可能经验的条件,而是实在经验的条件)

柏格森哲学的主题便是:我们在有本性差异存在的地

方只看到了程度差异。而且,柏格森将其最为多样的主要

批判都聚集在这个主导论点之下。对于形而上学,他的指

责主要是:形而上学只能设想空间化的时间与被假定为原

初之物的永恒的程度差异(时间被视为存在的退化、膨胀

或减少)
,所有存在都是在一个以完满和虚无为两极的强度
阶 (d ch e lle d ’
inte n sitd ) 当中得到界定。而对于科学,他

也做出了类似的指责:从定义上说,机械论仍旧乞灵于一

种空间化的时间。基于这种时间,机械论认为不同存在只

会呈现出程度差异、位置差异、维度差异、比例差异。甚

至连进化论都内含着机械论,因为它假定了一种单线的进

化 ,并且还使得我们认为 ,一 种生物结构是通过单纯的中

间形态、通过程度上的过渡和变化而成为另一种生物结构

的。所有压在我们身上的那些假问题和幻象全都源自这种

对于真正的本性差异的无视:从 《物质与记忆》的第一章

开始,柏格森就向我们表明:对 本 性 差 异 (一方面是知觉
与 情 动 [ affection ] 的本性差异,另一方面是知觉与回忆

的本性差异)的遗忘何以通过让我们相信知觉具有非广延
特 征 (caract&e inextensif ) 而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假问题:


人们会发现,在 ‘
我们把各种纯然内在的状态投射到了我

们之外’这个观点中充斥着误解,充斥着对不恰当地提出
柏格森主义

16 一个纯粹瞬间或一系列不同的瞬间。不 过 ,这些虚构并不

是单纯的假设:它们 旨 在 把 一 个来自经验本身的方向推

到经验之外。只有这样,我 们 才 能 获 得 经 验 之 条 件 的 一

个完整方面。我们现在还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才会

填充大脑的空隙?什么才会利用这一空隙来使自己具体

化?柏格森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三重回答。首 先 是 情 动 性
( a f f e c t i v e ) , 其恰恰假定了身体不同于数学点,并且赋予
了它空间中的体积。然后是记忆的各种回忆(1« souvenirs

d e l a n ^ m oire ) , 它们使不同瞬间相互连结在一起,并且

将过去插入现在。最后还是记忆,但是另一种形式的记十乙,

亦即使质产生出来的物质的收缩(因此,正是记忆使身体

摆脱了瞬时性,并且赋予了后者以时间中的绵延)
。这样

—来,我们就看到了一条新线:主体性之线。情 动性、记

忆 _回 忆 、记忆一收缩呈阶梯状排布于这条线上。这些项

可以说是从本性上不同于之前那条线的项(知觉一对象一

物质)
。1简而言之,表象一般被划分为两个方向(这两个

方向有着本性上的差异)
、两种纯粹在场(这两种在场是

不可能被表象的):一种是知觉,其将我们一下子置于物

1 . 线不需要完全是同质的,它可以是一条折线。所以,虽然情动性和知觉有着
本性上的区别•但它区别于知觉的方式和记忆区别于知觉的方式并不相同:
纯粹记忆是与纯粹知觉相对立的,而情动性则更像是一■种扰乱知觉的不纯粹
的 “
杂 质"(参 207, 60)。我们之后会看到情动性、记忆等如何意指主
体性的截然不同的方面。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观

质当中;另一种是记忆,其将我们一下子置于心灵当中。 /7

再说一次:这两条线的相遇和混合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这

种混合就是我们的经验本身、我们的表象。但我们所有的

假问题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不知道如何超越经验,

走向经验的条件、走向实在的关节,并且在被给予我们的、

我们赖以生活的混合物当中重新发现在本性上有差异的东

西。“
知觉和回忆始终在相互渗透,始终在通过一种渗透

现象来交换它们的实体。心理学家的职责就是将它们分离

开来,使它们各自回归到本来的纯粹状态。这 样 一 来 ,许
多由心理学一 也许还有形而上学—
— 导致的难题就迎刃

而解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以为这些混合状态一 它

们全都是由分量不等的纯粹知觉和纯粹回忆组合而成—

就是简单状态。因此,纯粹知觉和纯粹回忆注定会被一并

忽视掉,因为人们只知道一类现象:当纯粹回忆这方面在

其中占主导地位时,它就被称为回忆;当纯粹知觉这方面

在其中占主导地位时,它就被称为知觉。所 以 ,人们在知

觉和回忆之间只看到了程度的差异,而不再能看到本性的

差异。”1

直观引导我们超越经验的状态,走向经验的条件。但

这些条件既不是一般的,也不是抽象的,它 们 并 不 “大于”

1‘ 214,69.
柏格森主 义

以它们为条件的东西,它们是 实 在 经验的 条 件 。柏 格 森 说

过 :“去探寻经验的源头,或 者 毋 宁说在 一 个 至 关 重 要 的 转

折点之上去探索经验。在这个转折点上,我 们 的 有 用 1性的

» 方向发生了转变,它变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人的经验。” 1 我 们

最终正是在这个转折点之上发现了各种本性的差异。但 是 ,

由于达到这个焦点要克服很多困难,所 以 我 们 应 当 增 加 直

观活动的数量一 尽 管 这 些 直 观 活 动 从 表 面 上 看 是 相 互 矛

盾的。正是出于这种原因,柏 格 森 有 时 会 向 我 们 谈 论 一 种

与经验完全吻合的运动,有 时 则 会 向 我 们 谈 论 一 种 扩 大 ,

有时还会向我们谈论一 种紧缩和收紧。这 是 因 为 ,首 先 ,

每一条“
线 ”的规定都内含着一种收缩。通 过 这 种 收 缩 ,

表面上互不相同的各种事物根据它们本性上的亲和性被分

组 、按照它们的关节被紧束在一起。但 另 一 方 面 ,我 们 把

每条线都推到了转折点之外,以 至 于 它们超 越 了我们那得

到 了 惊人的扩大的经验(这一经 验迫 使 我们 去 思考同一于

物质整体的纯粹知觉、同一于过去整体的纯粹记忆)
。正 是

在这个意义上,柏格森多次将哲学思考方式比作微积分运

算 过 程 :我们在经验中受益于一点 微 光 ,它 给 我 们 照 亮 了

一条 关 节 线,剩下的就是把它一直延长到经验之外—
— 就

像数学家们用他们意识到的实在曲线的无穷小元素重构出

1. M M , 32 i i 205.

24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观

了 “
延伸到它们背后的黑暗当中的曲线的形状”。 1 无论如 《

何,柏格森不是那种把人所固有的智慧与平衡感赋予哲学
的哲学家。我 们 向 (或 低 于 或 高 于 我 们 的 绵 延 的 )非人存
在和超人存在敞开,超 越 人 的 条 件 ( ddpasser la c o n d i t i o n

h um a ine ) — 这便是 哲 学 的 意 义 所 在 ,因 为 我 们 的 条 件

既使我们不得不生活在没有得到恰当分析的混合物当中,

也迫使我们自身不得不 作 为 没 有 得 到 恰当分 析 的混合物

存在。1 2,

但是,这种扩大甚至超越的主旨并不是超越经验,走

向概念。这是因为,概念—
— 就像康德所理解的那样—
仅仅界定了一切可能经验一般的条件( c o n d itio n s de t o u te

experience possible en g 彳
ne'ral )。这 里 则 恰 恰 相 反 ,.至关

重 要 的 乃 是 饱 含 各 种 特 殊 性 的 实 在 经 验 Welle

d anstoutessespardcu】
arit 6s )。而 且 ,经 验 应 当 被 放 大 ,

甚至被超越,但这单纯是为了找到这些特殊性所倚赖的那

1. MM, 321, 206.—


— 柏 格 森 似 乎 不 断 在 批 判 微 积 分 微 积 分 尽 管 无 限 她 缩 /J、
了其所考察的间隔,但 却 仍 然 满 足 于 用 经 过 的 空 J司 来 重 构 运 动 (例 如 Z5/,
79-80, 89)。但更深刻的是,柏 格 森 要 求 形 而 上 学 本 身 进 行 一 场 类 似 于 科 学
中的微积分革命的革命:参五(7,773-786, 329-344。而 且 ,形 而 上 学 甚 至 应
当从"创造了我们的数学的观念”那 里 极 取 灵 感,从 而 能 够 “
完成质的微分
与积分"(/W , 1423,215)。
2, 参 /A /, 1416,206。一 以 及 1425, 218: “
哲学应当成为一 种胡越人的条
件的努力”(之前引用过的有关“
经验的转折点”的文本是对这一表述的
说明)。

25
柏格森主义

些关节。因此,经 验 的 条 件 与 其 说 是 在 概 念 中 得 到 规 定 ,

不如说是在纯粹知觉体 ( percepts p u r s ) 当中得到 规定。 1

而且,如果这些知觉体在一个概念中相互统合起来,这 个

概念就是为事物本身量身定做的:它 只 适 合 于 这 个 事 物 ,

它 并 不 “大于”应当通过它得到说明的东西。这 是 因 为 ,

当我们跟随着一 条 又 一 条 的 “线”时一 每 条 “线 ”都超

越了经验的转折点一一我们应当重新发现这样一个点:不

同的线在这里相交,不同的方向在这里交叉,不同的倾向

(它们彼此间的差异是本性的差异)在 这 里 重 新 连 结 在 一

起 ,从而使得我们所认识的事物产生了出来。有 人 会 说 ,

^ 这 最 简 单 不 过 了 ,而且经验本身已经把这个点给予了我们。

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在跟随着发散线超越了转折点

之后,这些线必须重新相交,但它们的交点不是我们的出

发点,而毋宁说是一个潜能点 ( point v i r t u e l ) 或出发点的

虚 像 (im a g e v irtu e lle ) , 它位于经验的转折点之外,并且

最终给予了我们事物的充足理由、混合物的充足理由、出

发点的充足理由。因此,“
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之上”这个表

达有两重含义:首先,它指的是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上,

从一个在经验中被给予的混杂的(conf us) 共同点出发的

线基于真正的本性差异不断分散开来;然 后 ,它指的是另

I . PMt 1370, 14SA 4 S,

26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观

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上,这 些 线 重 新汇 合 在 一起 ,这一

次是为了给予我们共同点的虚像或明晰(d i s t i n c t e ) 理 由 。

转折点和再转折。二元论因而只是一个环节,它应当导向

一种一元论的再形成。因此,在 放 大 之 后 ,还 会 有 最 后 一

种收紧,就像在微分之后还有积分、在 分 化 之 后 还 有 整 合 。


我们曾经谈到过这些‘
事 实 线 ’,它 们 当 中 的 毎 一 条 都

只提供了真理的方向,因为它们走得还不够远:通 过 延 长

其中的两条线,直到它们相交为止,我 们 则 会 达 到 真 理 本

身……在我们看来,这种交叉法是使得形而上学真正产生

进步的唯一方法。
”1 因此,就好像存在着两个前后相继但方

向相反的经验转折点:它们构成了柏格森所说的哲学中的
精确性。

由此产生了第二条规则的一条补充规则:实在不仅是 a

那按照天然关节或本性差异被切割的东西,它同样也是沿

着多条通向同一个理念点或潜能点汇聚的道路再次相交的

东西。

这条规则有一个特殊功能,就 是 表 明 :一 个 很 恰 当 地

提出的问题,它本身就倾向于被解决。 比 如 说 ,还 是 在

《物质与记忆》的第一章,我 们 很 恰 当 地 提 出 了 记 忆 的 问

题,因为我们从回忆一知觉的混合物出发,把 这 个 混 合 物

1. MR, 1186, 263.

27
柏格 森主 义

分 成 “发散”和 “膨胀”两 个方向,它们对应于灵魂与身

体 、心灵与物质的真正的本性差异。但 是 ,我们只有通过

收紧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握住了两个发散方向重新

聚合的那个原初点,回忆正是在这个点上被插人知觉当中。

这个原初点也是潜能点,它就 像 是 出 发 点 的 映射与理由。

所 以 ,灵魂与身体、物质与心灵的问题只有通过一种极端

的收紧才能得到解决。正是借助这种收紧,柏 格 森 表 明 :

客体性的线与主体性的线、外部观察的线和内部经验的线

应当在它们各自进程结束时、在失语症的病例那里聚合在

~■ 起 。 1

柏格森同样表明,灵魂不朽的问题也倾向于通过两条
截然不同的线的聚合得到解决,这两条线就是记忆之经验

的线和另一种经验,亦即神秘经验的线。1 还有一些更加复
2

« 杂的问题,它们是在三条事实线的聚合点处得到解决的:

这 就 是 《心力》第一章中的意识之本性的问题。需要注意

的是:这种交叉法形成了一种真正的或然论:每条线都界
定着一种或然性。3 但这里所涉及的是一种质的或然论,不

同的事实线在质的层面上相互区分开来。在它们的发散状

态 中 ,在它们根据本性差异沿着实在的关节进行切断时,

1. PMt 1315, 80.


2. M R, 1199-1200,280-281.
3. £ S , 817-818, 4; 835, 27.
第一章作为方法的直现

事实线构成了一种高级经验论( empirisme sup 6rieur ),它

既能够提出问题,也能够超越经验,走向经验的各种具体

条件。现在,在它们的聚合状态中,在它们执行的实在之

交叉中,事实性界定着一种高级或然论,它既能够解决问

题 ,也能够使条件与被条件限定的东西关联在一起,这样
一来,二者之间就没有任何距离了。

★ ★★

第三条规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的依
据不再是空间,而是时间。1

这条规则给出了直观的“
根本意义”:直观以绵延为

前提,它的主旨是根据绵延来思考。1 只有回到规定着本性
2

差异的划分运动,我们才能理解这一点。初 看 上去,在两

个事物或毋宁说两种倾向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 本 性 差 异 。

这种看法没错,但也只具有表面上的真实性。让我们来考 《

察一下柏格森哲学中的首要划分:绵延与空间。其他所有

划分、所有二元论都内含着绵延与空间的划分:它们要么

1. 参 M M 2,18, 74: “
在提出与主体和客体相关的问题(主体与客体是如何相
互区分的?是如何相互统一的?)时 ,我们的立足点应当是时间,而不是空间。
_
2. PMt 1275, 30.

29
柏格森主义

派生自这一划分,要么导向这一划分。但 是 ,我 们 不 能 仅

仅局限于断言在绵延与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本性差异。 划

分出现在绵延与空间之间,前 者 “倾 向 于 ”承 担 或 承 负 所

有 的 本 性 差 异 (因 为 它 拥 有 和 自 身 发 生 质 的 变 化 [ v a r i e r

qualitadvement avec soi ] 的 能 力 )


,.而 后 者 则 向 来 只 呈

现 出 了 程 度 差 异 (因 为 它 是 量 的 同 质 性 [ h o m o g ^ ^ i d

quantitative ])。因此,被划分开来的两半之间不存在本性

差异;本性差异只存在于绵延一边。在按 照 事 物的天然 关

节对其进行划分时,我们在不同情况下会遇到截然不同的

比例与形状:一方面是空间,事物在空间中向来只能和其

他事物以及自身在 程 度 上 不 同 (增 加 或 减 少 );另 一 方 面

是绵延,事物在绵延中和其他所有事物以及自身有着本 性

上 的 差 异 (变 质 [ alteration ])。

以一块糖为例:它有空间形状,但我们在这个视角下

向来只能把握到这块糖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程度差异。但 它

也拥有绵延—
— 绵延的节奏、内在于时间的存在方式,后

者至少可以在它的融化过程中得到部分的展现。绵 延 不 仅

能够表明这块糖在本性上不同于其他事物,而且一 并 且

是首先、尤其—
— 能够表明它在本性上不同于自身。 当我
们根据绵延来思考某一事物时,我们把握到的正是这种变

质 ,这种与事物的本质或实体同为一体的变质。就 此 而 言 ,

2 4 柏格森的著名表述“
我应当等待糖块融化”获得了一种比
第 一 章 作 为 方 法 的 S i观

上下文赋予它的意义更广泛的意义。1 它意味着:我自己的

绵 延 一 例 如 ,我在焦急地等待时所经验到的绵延—
— 可
以用来揭示按照其他节奏律动的其他绵延,这些绵延与我

的绵延有着本性上的差异。而且,绵延永远是本性差异的
场 所 (l i e u ) 与 环 境 (m il ie u ) , 它甚至是本性差异的总体
与繁复体,本性差异只存在于绵延之中一 与 此 相 对 ,空

间仅仅是程度差异的场所、环境、总体。

我们也许有办法去解决最为一般的方法论问题。柏拉

图在阐发他的划分法时也主张把一个混合物划分成两半,

或是沿着多条线对混合物进行划分。不 过 ,关键问题在于

弄清楚如何去选择好的那一半:我们要寻找的东西为什么

是在这边而不是在那边?因此,有人会批评划分法并不是

真正的方法,因为它缺少“中间项”,并且还依赖于某种灵
感。而在柏格森主义中,这个困难似乎消失了。这是因为,

通过根据两种倾向(其中只有一种倾向呈现出了事物在时

间中发生质的变化的方式)来对混合物进行划分,柏格森

实际上给出了在每种情况下选择“
好的一边”,亦即本质那

边的手段。简而言之,直观变成了方法,或者毋宁说,方
法与直接 之 物 (immfidiat ) 达到了和解。直观并非绵延本

身 ,它毋宁说是一种运动。通过它,我们出离了自己的绵

1 . 五C, 5 0 2 ,〗〇.—
— 根据上下文,柏格森单纯是因为糖块参与了宇宙全体才赋
予糖块以绵延。本书第四章将考察这一限定的意义。
柏格森主义

« 延 ;通过它,我 们 利 用 自 身 的 绵 延 来 直 接 肯 定 和 认 i R 其 他

绵延的存在一 既 有 高 于 我 们 的 绵 延 ,也 有 低 于 我 们 的 绵

延 。“只 有 我 们 谈 论 的 这 种 方 法 才 能 使 如 下 情 况 成 为 可 能 :

既超越观念论,又 超 越 实 在 论 ;肯 定 高 于 我 和 低 于 我 的 对 •

象 (尽 管 它 们 在 特 定 意 义 上 是 内 在 于 我 们 的 )的 存 在 … …

我们想意识到多少绵延就能意识到多少绵延,而 且 所 有 这

些绵延都截然不同”(我 们 不 要 被 “低 于 ” 和 “高 于 ” 这 两

个词误导,它 们 指 示 的 事 实 上 是 本 性 的 差 异 )
。1 没有直观

作为方法,绵延仍然只是一种心理经验。反 过 来 ,如 果 不

与绵延协调一致,直 观 就 无 法 实 现 与 之 前 的 规 则 对 应 的 规

划 :对真问题或真正的本性差异进行规定……

因此,让我们再回到假问题的幻象。这 一 幻 象 从 何 而

来?它在什么意义上是不可避免的?柏 格 森 对 需 要 、行 动

和社会的维度提出了质疑,因 为 它 使 我 们 趋 向 于 仅 仅 保 留

自己关心的东西;他 也 对 理 智 的 维 度 提 出 了 质 疑 ,因 为 它

与空间有着天然的亲和性;他 还 对 一 般 观 念 的 维 度 提 出 了

质 疑 ,因为它们会遮蔽本性差异。或 者 毋 宁 说 ,有 截 然 不

同的一般观念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本性差异:有 些 一 般

观念指向了生命体当中的客观类似性,有 些 一 般 观 念 指 向

了无生命物体当中的客观同一性,最 后 ,还 有 一 些 一 般 观

I. P K 1416-1417, 206-208-
第一章 作为方法的直 观

念指向了人造物当中的主观需求。但 是 ,我们很快就形
成了一个所有一般观念的一般观念 ( une 〗
d 6e g ^n^rale de

toutes les id^es g in ^rales ) , 并 且 使 各 种 本 性 差 异 融 化 在 况

这个一般性领域当中。1—
— “
我们让质的差异融化在了支

撑着它们的空间之同质性之中。”1 诚
2 然 ,这一系列理由与

我们的条件密不可分,因而仍然停留在心理的层面上。我

们应当考虑那些更为深刻的理由。这是因为,即 使 “一个

同质的空间”的观念内含着一种使我们与实在分离的人造

物或符号,物质与广延仍然是实在,它们本身乃是空间维

度 的预兆 。空间虽然是幻象,但 它 不 仅 根 植 于 我 们 的 本

性 ,而且还根植于事物的本性。物质实际上是事物只倾向

于呈现出—
— 而且是向我们呈现出—
— 程度差异的“
一面”

( c 6 t O 。经验给予了我们混合物;然 而 ,混合状态不仅是

把本性上不同的诸元素汇聚起来,而且还是在如下条件下

完成这种汇聚:人们在其中无法把握到构成性的本性差

异。简而言之,存在着一种视角,或者更确切地说,存在

着一种事物状态:本性差异在这种状态下不再可能出现。
“真 ”的逆行运动不仅是有关“真” 的幻象,而且还属于

“真”本身。柏格森在将“宗教”这个混合物划分成两个方

向一一静态宗教和动态宗教—
— 时补充说道:通过采取某

1. PM , 1298-1303, 58-64.
2. £ C. 679,217.

33
柏格森主义

—视 角 ,“我们觉察到了一系列渐变,它们可以说是程度上

的差异。实 际 上,其中存在着一种彻底的本性差异”。1

因此,幻象不仅源 自 我们 的 本 性,而且也源自我们存

在于其中的世界、源自最先向我们显现出来的存在的那一

面 。若对柏格森从最初到最后的全部著作加以考察,我们

可以发现他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化。这种演化有如

下两个主要方面:绵延在他看来越来越不能被还原为一种

心理经验,而是成为事物的可变本质,并且提供了一种复

杂存在论的主题。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方面:空间在他

看来越来越不能被还原为一种使我们与这一心理实在相分

离的虚构,而是同样成为根植于存在的东西,它表现了存
在的两个侧面中的一个、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按照柏格森

的说法,绝对有两个侧面 , 一 个是被形而上学深人了解的

心灵,另一个是被科学认识的物质。1 但严格说来,科学
2

不是一种相对的知识,不是一种单纯凭借其成果或有效性

而得到推崇的缺乏实质内容的学科;科学属于存在论,它

是存在论的两半中的一半。绝对即差异,但差异有两副面

孔 :程度差异与本性差异。因此,我们有理由宣称:即使
我们只把握到了事物之间那简单的程度差异,即使科学本

1. MR, 1156, 225.

2 , 参 1 2 7 8 以 下 . 3 4 以 下 (以 及 〖335, 1〇4 ; 理 智 “ 因 而 触 及 了 绝 对 的 一
个 侧 面 , 正 如 我 们 的 意 识 触 及 了 另 一 个 侧 面 … … ”乂

34
笫一窣作为方法的直观

身只让我们在这个视角下观看世界,我们仍然是在绝对之

中 (“现代物理学越来越清楚地向我们揭示了我们的质的区
分 [ distinctions de quality ] 背后的数的差异[ differences

de n o m b re ] ... ”1 )。尽管如此,这是一种幻象。但只有

当我们把第一个侧面的实在的光景投射到另一个侧面上时,

这才是一种幻象。如果幻象可以被压抑,这根据的就是另 m

一 个 侧 面 ,亦即绵延的侧面,它给予我们的是本性差异 ,

这些差异最终对应于那些出现在空间之中,并且已然在物

质与广延之中的比例差异。

因 此 ,直观的确形成了一种带有三条(或 五 条 )规则

的方法。这是一种本质上会造成问题的方法(批判假问题、

发明真问题)
、会带来分化的方法(切分与交叉)
、会导向

时 间 化 的 方 法 (根据绵延来思考乂但直观是怎样预设了

绵 延 ?从存在与知识的视角看来,直观反过来又是怎样给

予了绵延一种新的扩展?我们接下来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

讨论。

1. PM, 1300, 61.

35
\第 二 章 /

作 为直 接 所 予 的 绵 延
第二章作为直接所予的绵延

我们假定读者已经了解柏格森对作为心理经验的绵延 29

的 描 述 (例 如 《直接所予》和 《创造的进化》头几页中的

描 述 ):绵 延 被 描 述 为 一 种 “
过渡”、一 种 “
变化”、一种
生 成 (d e v e n ir ) , 但它是一种绵延着的生成,是一种作为
实体本身存在着的变化。我们会注意到:柏格森并不认为

调和绵延 的 两 个 基 本 特 征—
— 连续性和异质性—
— 有什么

困难。1 但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界定的绵延不仅是被实际体验

的 经 验 ,而且还是扩大了的经验,甚至还是被超越了的经

验— 它已然是经验的条件。这是因为,经验所给予的始

终是空间与绵延的混合物。纯粹绵延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

纯 然 内 在 、没有外部性的前后相继,而空间呈现给我们的

则 是 一 种 没 有 前 后 相 继 的 外 部 性 (事实上,过去的记忆、

对在空间中发生的事情的回忆已然内含着一个绵延着的心 30

灵 )
。在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混合物,其中,空间引入了

1■关于这一点,参罗 比 内 (A . R obinet ) 的 及 訓 (Seghers, 1965 ), p , 2 8 以


下的精彩分析。

39
柏格森主义

它 的 外 在 区 分 或 “切 断 ”的 形 式 ,它 们 是 同 质 的 和 非 连 续

的 ,而 绵 延 则 贡 献 出 它 的 内 在 的 前 后 相 继 ,后 者 具 有 异 质

性 和连 续性的特征。我 们 因 而 有 能 力 将 空 间 的 各 种 瞬 时 状

态 “保 存 ”下 来 ,并 且 把 它 们 并 置 在 一 种 “辅 助 空 间 ” 中 ;

但 我 们 也 把 种 种 外 在 的 区 分 引 人 了 我 们 的 绵 延 之 中 ,我 们

把 它 分 解 成 外 在 的 部 分 ,并 且 把 它 排 列 在 一 种 同 质 性 时 间
当中。这 样 一 种 混 合 物 (同 质 性 间 与 辅 助 空 间 浑 然 不 分 )

应 当 被 划 分 。甚 至 在 意 识 到 作 为 方 法 的 直 观 之 前 ,柏 格 森

就面临对 混 合 物进 行 划 分 的 任 务 。已 经 有 必 要 沿 着 两 个 纯

粹 方 向 划分混合物了吗?只 要 柏 格 森 没 有 明 确 提 出 空 间 之

存 在 论 起 源 的 问 题 ,关 键 之 处 毋 宁 说 是 把 混 合 物 划 分 成 两

个 方 向,其 中 只 有 一 个 方 向 是 纯 粹 的 (绵 延 )
,另 一 个 方 向

(空 间 )代 表 了 歪 曲 了 前一个方向的本性的不纯性。1 绵 延

将 作 为 “直 接 所 予 ”被 达 到 ,这 恰 恰 是 因 为 它 与 混 合 物 的
端正的一面、好的一面浑然一体。

重 点 在 于 :对 混 合 物 的 分 解 向 我 们 揭 示 出 了 两 类 “繁

复体”。一 类 繁 复 体 由 空 间 所 代 表 (或者毋宁说—
— 如果将
所有的细微差别都考虑在内一是由同质性时间的不纯混

合 物 所 代 表 ),这是一种外在性的、同时性的、并 置 的 、有

序 的 、量 的 分 化 的 、程 度 差 异 的 繁 复 体 ,一 种 非 连 续 的 、

I • 的 确 ,从 《直 接 所 予 》开 始 ,柏 格 森 指 出 了 以 对 广 延 的 知 觉 为 起 点 的 空 间 概
念 的 发 生 问 题 :参 DJ ,64-65, 71-72。
第二章作为直接所予的绵延

现实的数的繁复体。另一类繁复体在纯粹绵延中呈现;这

是一种前后相继的、融合的、组织化的、异质性的、质的

分别或本性差异的内在繁复体,一种潜能的、连续的繁复

体 ,它不能被还原为数。1

在我们看来,“
繁复体”一词的使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

重视。它从来都不是传统哲学术语的组成部分一特别是

当它被用来意指连续统时。我们不仅会看到,在方法之阐
发 ( Elaboration de la m^thode ) 的层面上,它具有根本的

意义,而且还会看到,对 于 出 现 在 《直 接 所 予 》当 中 ,并

且后来得到了进一步发挥的那些问题,它已经提供给了我
们信息。这里,“
繁复体”并 不 是 与 “多 一 般 " ( M ultiple

en gdi^ r a l ) 这个众所周知的哲学概念相对应的含混的名

词。事实上,柏格森并不认为把“多”和 “一 ”对立起来
非常重要。在他看来,真正重要的是区分出两类不同的

繁复体。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上溯到一位天才学者,也就是

数学家、物理学家黎曼。黎 曼 将 事 物 界 定 为 “繁 复 体 ”,

1. •0/, ch叩. II ( 以及chap. III, 107, 122)。一 没有得到恰当分析的混合物或


两种繁复体的混淆恰恰界定了强度的伪概念。
柏格森主义

它们 可 以 根 据 自身的维数或自变量得到规定。他 区 分 了

离 散 的 繁 复 体 (multiplicit^s discretes ).和 连 续 的 繁 复 体


( m u l t i p l i e r s continues ) ; 前一类繁复体包含着自身的度

« 量 原 则 (它们的某一部分的测量是由它们所包含的元素的

数目决定的)
,而后一类繁复体则是在其他事物那里找到自

身的度量原则,哪怕是在那些在它们之中展开的现象或是

在它们之中起作用的力那里。1 作为哲学家,柏格森显然非
常清楚黎曼一般而言要讨论哪些问题。不仅是他对于数学
的兴趣足以使我们对此表示信服,而 且 在 《绵 延 与同时性》

这部著作中,柏格森用他自己的学说去对抗高度依赖黎曼
思想的相对论。如果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这部著作甚至

会失去它的双重奇特特征,这是因为:一方面,它不是毫
无理由地凭空产生,而是使一场到那时为止始终未被挑明

的交锋一黎曼和柏格森对连续繁复体所做的不同解释的
交锋—
— 大白于天下;另一方面,如果柏格森放弃和废弃
了这部著作,这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法对繁复体理论
的数学含义进行深入的讨论。事实上,他已经深刻地改变
了黎曼式区分的意义。在他看来,连续繁复体就其本质而
言屈于绵延的领域。这样一来,绵延对于柏格森来说并不

1,关 于 黎 5 的 繁 复 体 (即 流 形 )理 论 • 参 B . Riemann,
( ir_ fr. Gauthier-ViHaK 紅 ,《论 奠 定 几 何 学 基 础 的 假 设 》),以 及 H . Weyl,
Ttmps, Espace, Matibe, — 胡塞尔同样也受到了黎曼繁复体(即 流 形 )理论
的启发,尽管是在一种与柏梠森嵇然不同的意义上^

42
第二章作为直接所予的绵®

单纯是不可分之物或不可测量之物,它毋宁说是那必然随

着划分而变换本性的东西,它被测量的前提条件是在划分

的每个阶段都变换度量原则。柏格森并不满足于用一种哲 《

学的绵延观念去反对科学的空间构想,而是将这个问题纳

入了两种繁复体的领域,井且认为专属于绵延的繁复体本

身 拥 有 与 科 学 一 样 的 “精确性”一 不 仅 如 此 ,
'它还应当
反作用于科学,并为科学开辟出一条并不必然与黎曼和爱

因斯坦相同的道路。因此,对于柏格森借用繁复体概念并

更新其作用范围和分配的方式,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如何给绵延的繁复体下定义一 它是与量的或数的繁

复体对立的质的和连续的繁复体?就这一方面而言,《直接

所 予 》中的一段晦涩的文本尤其重要,因 为 它 预 告 了 《物

质 与 记 忆 》的各种展开。它区分了 “主 观 的 ” 和 "客 观

的”:"那似乎得到了完全的、充分的认识的东西,我们称

之为‘
主 观 的 如 果 某 物 是 以 如 下 方 式 被 认 识 的 ,我们

则称之为‘
客观的’:我们当下拥有的它的观念可能被不

断增加的大量新印象取代。
”1我们如果局限于这些表述就有

可能产生误解,幸好上下文消除了这种误解。柏格森实际

上明确指出,一个客体可以按照无穷多的方式被划分;不

过 ,在这些划分被真正做出之前,它们已经被思想把握为

1. DI, 57, 62.

43
柏格森主义

可 能 之 物 ,但客体的全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因 此 ,它们

在客体的像中已经是可见的:.它们 尽 管 没 有 变 为 实 在 之 物

C它 们 仅 仅 是 可 能 之 物 )
,但 在 当 下 已 经 被 感 知 到 ,或 者 ,

« 从原则上说,它们至少是可被感知的。“这一现实的而不仅

仅是潜能的统觉一 对未 划 分 之 物 的 再 划 分 的 统 觉 一 正

是我们所说的客观性。
”柏格森想说的是:客观的东西就是

不具有潜能性的东西一 无 论 是 已 成为实 在 的还是未成为

实 在 的 ,无论是可能的还是实在的,客观之物中的一切者[5

是现实的。《物质与记忆》的第一章对这一主题做出了更为

清晰的阐发:物质既没有潜能性,也 没 有 隐 藏 的 力 量 ,我

们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才能将它等同于“
像 ”;物 质 中 存 在

的 东 西 无 疑 会 比 我们 形 成 的 物质 的 “像 ”中存在的东西更

多 ,但不可能有不同的东西、不同的本性。1 而在另一个文

本 中 ,柏格森称赞贝克莱将物体等同于观念,这恰恰是因
为物质“
没 有 内 部 (int^rieur ) , 没 有 下 部 ( dessous ) ....

既没有隐藏任何东西,也没有包含任何东西……任何种类

的力量和潜能性都不为其所有……仅仅展开为表面,在任
何时刻都完全存在于它所给予的东西当中”。*2

简而言之,被 称 为 “
客体”(objet )、“
客观之物”(objectif )
的东西不仅是可分的,而且在被划分的情况下还不会发生

1• 灿 W, 218-219, 75-76.
2. PM , 1353, 127.

44
第二章作为直接所予的绵延

本性上的变化。因此,它是按照程度差异被划分的东西。1

刻画着客体的特征的是被划分之物和划分的相互一致,是
数和单位的相互一致。就此而言,客 体 可 以 被 称 为 “
数的

繁复体”。这是因为,数 ,.而且首先是计算单位本身,就
是在被划分的情况下不会发生本性上的变化的东西的范型
( module )。“
数只有各种程度上的差异”和 “
数的各种差

异一 - 无论它们是否是实在的一永远现实地存在于其自

身中”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
算术用来形成数的那些单位 ”

都是些暂时的单位,它们可以被无限细分,而且每一个单

位都构成了一个分数量的总和(这些分数量可以随便多小,

又可以随便有多少,任凭我们想象)……如果任何乘法运算

都隐含着一种可能性,即将任意某个数视为一个暂时的单

位 ,然后让多个单位相加;另一方面,反过来说,各单位自

身是真正的数,可以随便多么大,任凭我们指定,但为了我

们好把它们组合起来,它们可以被暂时当作不可再分的东西。

然 而 ,我们既然承认一个单位可以被我们随便分成多少部

分 ,这就证明我们已经把这个单位当成了广延性的东西。”2*
反 之 ,质 的 繁 复 体 是 什 么 ?“
主 体 ”(siijet ) 或 “主

观之物”(Subje« i f ) 是什么?柏格森举了下面这个例子:


. 参 A/Af, 341, 231: *‘
只要针对的是空间,人们所进行的划分活动可以任意推
进下去;人们所划分的对象不会发生任何本性上的变化……"
2. D Iy 55-56, 60-61.

45
柏 格森主义


一 种 复 杂 的 (c o m p le x e ) 感 情 会 包 含 数 量 相 当 庞 大 的 更

为简单的元素;但 是 ,只要这些元素尚未清清楚楚地一个

一个呈现出来,则我们还不能说它们已经完成实现了,而

且 ,只 要 意 识 对 于 它 们 有 了 明 晰 的 知 觉 ,则 被 它 们 这 番

综合引起的那个心理状态就会为了这个缘故即刻发生变
化。” 1 ( 例 如 ,一 个 爱 与 恨 的 复 合 体 [ co m p lex e ] 在意识

中被现实化。但 只 有 在 下 述 条 件 下 ,恨 与 爱 才 会 被 意 识

到 :它们二者之间存在本性上的差异,而且它们与无意识

的复合体也有着本性上的差异。)因此,认 为 “绵 延 单 纯

是不可分的”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一 尽管柏格森为方便起

见经常使用这种表述。真实情况是:绵 延 不 仅 是 可 分 的 ,
而且还不停被划分,它正因为如此才是繁复体。但 是 ,如

果不发生本性上的变化,它就不会被划分,它是通过被划
分而变换本性的,它正因为如此才是非数的繁复体。对于

这 种 繁 复 体 ,我 们 在 划 分 的 每 一 个 阶 段 都 可 以 谈 论 “不

可 分 之 物 ”。 有 “
不 同 ”U u t r e ) 存 在 ,但 没 有 “
许多”
( p l u s i e i m ) 存在。数仅仅是潜在的。1 换言之,主观之物
2

或 绵 延 是 潜 能 之 物 (v irtu e l )。更 确切地说,主观之物或

绵延是被现实化的、处在现实化过程中的潜能之物,它与

其 现 实 化 运 动 ( mouvement de son actualisation ) 密不可

1. 以 57, 62.
2. DIt 81,90.
第二章作为直接所予的绵廷

分 。这 是 因为 ,现实化是通过分化、通过 发 散线进行的,

而且有多少现实化的运动,就会有多少本性的差异被创造

出来。在数的繁复体中,一切都是现实的:并不是一切都

在 其 中 “被 实 现 而 是 一 切 都 在 其 中 是 现 实 的
( a c m e l ) ; 在数的繁复体当中,存在的关系都是现实之物

间的关系,存在的差异都是程度差异。与此相反,非数繁
复体—
— 绵延或主体性是基于这种繁复体被界定的—
— 延

伸到了另一个维度当中,亦即一个纯粹时间性的、不再具

有空间性的维度:它从潜能走向了潜能的现实化,它通过

创造出与自身的各种本性差异对应的分化线来使自身现实

化 。这样一种繁复体本质上具有三个特质:连续性、异质

性 、单纯性。而且,在柏格森看来,调和异质性与连续性

根本不会遇到任何困难。

前 面 引 用 过 的 《直接所予》的 文 本 (其 中 ,柏格森区

分了主观之物和客观之物)对我们来说显得格外重要,因

为它首先引入了 “
潜能”概 念 (尽管是以间接的方式)
,后

者会在柏格森哲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这是因为,正如我

1 . 对 “客观”做出界定的实际上是那些不是被潜在地而是被现实地感知到的部
分 (2?/, 57, 63)。这 就 意 味 着 “主观”反而是通过它的诸部分的潜在性得到
界定的。所以我们再回到之前引用过的文本:“那似乎得到了完全的、充分
的认识的东西,我 们 称 之 为 ‘
主 观 的 \如 果 某 物 是 以 如 下 方 式 被 认 i R 的 ,
我 们 则 称 之 为 •客 观 的 我 们 当 下 拥 有 的 它 的 观 念 可 能 被 不 断 增 加 的 大 S
新印象取代。
”这些定义从字面上看很奇怪。根据上下文,人们甚至可能希望将
它们颠倒过来。这是因为,难道不是没有潜能性的客观之物(物 质 )
(转 下 页 )
柏格森主义

们将看到的,这 位 拒 斥 “可能性”概 念 的 思 想 家 (他只给

这个概念保留了与物质和“
封闭系统”相关的使用,不 过 ,

他在其中看到的始终是各种各样的假问题的来源)同时也

是将“
潜能”概念发展到了最高程度的思想家,他将一整

套记忆与生命的哲学建立在了这个概念的基础上。.

在 “
繁复体”概念中,尤为重要的是它区别于一与多

的理论的方式。繁复体的概念使我们免于根据“一 与 多 ’

3 * 来思考。我们会在哲学中遇到好多这样的理论,它们将

" ― " 与 "多 ”组合了起来。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张

用各种一般观念来重构实在。有些人会对我们说:“我是

—”(正 题 )
,然 后 是 “
我是多”(反 题 )
,最 后 是 “我是多

的统一”(合题)。另一些人会对我们说:一已然是多,存

在过渡到非存在之中,并产生出了生成。柏格森揭露这种

(接 上 瓦 ).才有一种与其“
显现”相似的存在,并因而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
难道不是主观之物才始终可以被划分为具有不同本性的部分(它只是潜在地
包含若这些部分我们几乎会怀疑这是一个印刷错误。但若是从另一个视
角来看,柏格森使用的术语无疑是合理的。就主观绵延的情况而言,各种划
分只有在被做出,亦即被完成(actuaH^ es) 时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绵延的
诸部分与划分我们绵延的活动的前后相继的瞬间是一致的……而且,如果我
们的意识只能在一个区间中区分出—定数量的基本活动,如果它在某处中止
了划分,那么可分性也就在那里停止了。"(财 沉 341, 2 3 2 ) 因此可以说,划
分在其每个层面上都充分给予了我们事物那不可分的本性。与此相对,就客
观物质的憤況而言,划分甚至不谭要被做出:我们事先就知道它是可能的,
而且是在事物的本性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e 就此而言,即使客体的确
不包含任何我们没有认识到的东西,它也总是包含着更多东西(
況你,289,
1 6 4 ) : 因此,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48
第二章作为直接所予的绵延

抽象思维运动的段落是他的著作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他觉

得 ,在这样一种辩证方法中,人们的出发点是一些太过宽

泛的概念,它们就像是肥大的外衣。1 —一般、多一般、存

在一般、非存在一般……人们用抽象之物来重构实在;但

是 ,一种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如下方式重新抵达实在的辩证

法有多大价值呢:为了弥补一个过于宽泛、过于一般的概

念的不足,它诉诸这个概念的对立概念,但这个对立概念

却同样是宽泛的 、 一 般的?通过将一个概念的不足和它的
对立概念的不足加以组合来抵达实在是行不通的;用一种
一般性来修正另一种一般性是无法抵达特异者 ( singnlier )

的。—
— 柏格森在做出以上论断时想到的显然是阿默兰
( H a m e lin ) , 后者的.《论 表 象 的 主 要 元 素 》U 加 /«

也 ments principaux dt la repm tntation ) 于 19Q7 年 出 版 。


但与此同时,在这些文本中展现出来的还有柏格森主义与

黑格尔主义,甚至是与一切辩证方法的不相容性。柏格森

指责辩证法是一种虚假运动,亦即一种抽象概念的运动,
它只能以不精确(imprecision ) 的方式从一个对立面走向

另一个对立面。2 1 2

1. PMy 1408,196-197.
2. 在一些截然不同的语境中,捐露黑格尔式辩证法是一种虚假运动、抽象运
动 ,揭露它不理解真实运动,是克尔凯郭尔、费尔巴哈、马 克 思 、尼采哲学
中的一个频繁出现的主题。

49
柏格森主义

39 柏格森再度恢复了柏拉图所强调的东西。柏拉图是第
一 个 嘲 笑 那 些说着 "一 是 多 ”“多是一”“
存在是非存在”

之类的话的人的哲学家。他 在 每 种 情 况 下 都 要 问 “多 少 ”

( co m bien )、“怎 样 " (c o m m en t )、"何 地 " (o i l ) 和 “何

时”(q u a n d )。“哪 一 种 ”(qUeUe ) 多 的 统 一?"哪 一 种 ”

一的多? 1对立面的组合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它形成了

1 . 参柏拉图,《斐莱布》

[译 按 】在 《差异与重复> 中,德勒兹再次批判了黑格尔的以本质之问
(“……是什么?" )为出发点的辩证法:"当整个辩证法与它的预备教育混为
一谈时,一些极不适当的结论便产生了;因为辩证法已经不再是问题之科
学.并且最终与单纯的否定运动和矛盾运动混为一谈。……从 这种观点看
来 ,黑格尔是一个澄长传统的结果,这一传 统严 肃 看 待 *……是什么?* 的
问题,并利用这个问题来将理念规定为本质,但这样一来,它便用否定之物
替代了成问题之物的本性。这便是辩证法扭曲变质后的结果。而且,在 这
段历史中有如此多的神学偏见,因 为 4……是什么?,总是作为抽象谓词之
组合场所的神。
”(前揭,第 32〗页 )值得注意的是,德勒兹在此批评黑格尔
的 “
扭曲变质”的辩证法时不仅提到了他在《柏格森主义》中同样提到过的
柏拉图,而且还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特別是后者在《形而上学》中提到的偶
性 之 问 (区别于作为本质之问的实体之问):"对 ‘
……是什么?’的问题抱
有信心的哲学家非常少。亚里士多德尤其不对这个问题抱有信心……一 旦
辩证法备好了自身的材料,且不再为了预备教育的目的而被毫无结果地运
用 ,1多少’‘
如何’‘
在何种情况下,一 以 及 |哪 一 个 ’的声音便到处回响
右•”(同上)。在另一个场合,德勒兹更为详细地列举了亚里士多德的偶性之
问:“为 了 发现本 质 或 理 念•追 问|……是什么?* 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追
问 ‘
哪—个?*(qui)、‘ 多少r( c〇 mbkn)、‘
如何?,(c〇mment)、‘
哪 里 ?,
(〇i〇、•何时?’(qUand ) 之类的问题可能更为恰当。" (GillesDe丨
cum ,

m^chode dc dramatisation», in Vile dfserte. Textes et entretiens 1953-1974t ^<1. D .


Lapoujadc,paris: Minuit, 2002, p. 1 3 1 ; 关于这一点,亦参安靖:《论德勒兹
哲学中理念论与单义性存在论的同---- 以德勒兹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颠倒
为线索 >,《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2期,第55—57页)
筘要说明的是•德勒茲通过上述这些问题的形式•而非通常的名词形式
来表达倜性的做法(“多少”即 “
证"、“
如何”即 “
质”、“
哪里”即 (转 下 页 )

50
第二章作为直接所予的绵延

一■张如此宽松的网,以至于让所有的东西都溜走了。柏格森

用手艺好的裁缝和合体的衣服的比喻来呼应他喜欢的柏拉

(接 上 页 )“
场 所 M、“
何时•’即 “时 间 ”> 是 受 到 了 后 来 成 为 法 国 古 代
哲 学 研 究 的 权 威 人 物 之 一 的 奥 邦 克 ( Pierre Aubenque ) 的 影 响 <1 奥 邦
克 在 他 的 成 名 作 《亚 里 士 多 德 哲 学 中 的 存 在 问 题
Paris: PUF, 1 9 6 2 ) 中 对 《形 而 上 学 5 的 1026a3 3 做 出 了
如 下 翻 译 :“确 切 地 说 ,‘
存 在 ’ 是 在 多 种 意 义 上 被 述 说 的 :如前所
见 , 有 偶 性 存 在 ,还 有 作 为 真 的 存 在 和 作 为 假 的 非 存 在 。 此 外 ,还
有 各 种 谓 述 样 式 , 例 如 :‘
什 么 ’(quoi)、 ‘
如 何 ’(quel)、‘
多 少 ’
• ( combien )、 1哪 里 1 ( oh )、‘
何 时 ’(quand ) , 以 及 其 他 诸 如 此 类 的
项 《 最 后 ,除 了 上 述 存 在 意 义 之 外 ,还 有 潜 能 的 存 在 和 现 实 的 存 在 。”
(P. 1 6 4 ) 尽 管 德 勒 兹 从 来 没 有 公 开 引 用 过 《亚 里 士 多 德 哲 学 中 的 存 在 问
题 》,但 我 们 仍 然 可 以 认 为 他 阅 读 过 奥 邦 克 的 这 部 重 要 著 作 ,理 由 如 下 :
① 如 果 浏 览 一 下 1%8年 出 版 的 《差 异 与 重 复 》的参考文献列表,我们会发
现 法 国 古 代 哲 学 研 究 大 家 布 伦 瑞 克 ( Jacques Brunschwig) 于 1 9 6 4 年发表
的一篇文章一一《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存在论》( 《 Diaiectique et onto 丨
ogie
cheZ Aristote»)。如果査对一下这篇文章的完整标题,我 们 会 发 现 ,在主标
题后面实际上还有一个副标题:“
关于一本 最 近 i t 版的著作” ( A pr〇pCSd,uri
livrer/f^ ) 。如果再读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我 们 就 会 知 道 这 本 “
最近出版
的著作”就 是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问题》
。也就是说,这 篇 长 达 2 2 页
的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存在论5 实 际 上 就 是 对 奥 邦 克 的 这 部 “
令人钦
倔 的 著 作 " ( Jacques Bmnschw丨
g, 《 Dialectique et ontologie chez Aristote. A
propos d*un livre r^cent», Revuephilosophique de la France etde Ie'frangtrt t. 154,
1964, P. 1 7 9 ) 的深入评论。嗜读哲学史著作的德勒兹不太可能只读一部著
作 的 书 评 ,而不去阅读这部著作本身;② 在 《差 异 与 重 复 S 中有一个关于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长注。德 勒 兹 在 这 个 以 “
存在之类比" ( anaiogie de I’
社r e )
为 主 题 的 注 释 中 提 到 , 一 些 “最 近 出 版 的 研 究 " ( interpretations )
(Gilles Deleuze, i )访h r w rt1吻 加 由 ”,Paris: PUF, 1968, p. 50 ) 反对将亚里
士 多 德 的 “ 向一” (7Tpd(;gv ) 解 释 为 “ 类比”。而这一点恰恰是奥邦克在他的
著作中反复提到的,而且也构成了奥邦克的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一个恒常主
顾 。而 且 ,德勒兹也不可能是通过布伦瑞克书评的中介知晓了奥邦克的这一
论 点 ,因为后者根本没有出现在书评当中。
以 上 关 于 “德勒兹与奥邦克” 的讨论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个无可争
议 的 事 实 ,即德勒兹本人深受法国学院派哲学史研究的影响。正如曹伟嘉在其
博士论文中指出的那样:‘
*戈 胡 ( Martid Guercuk) 和许多其他法国(枯 下 页 )

51
柏格森主义

图的切肉和手艺好的厨师的例子。精确的概念就应当是这

样。“
对哲学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弄清楚,是哪一种统一性 ,

(接 上 页 )哲学史家的工作本身即构成了一个作为当代法国明星哲学家之曜
升前提的深厚而富有创造力的哲学史传统。……目前的德勒兹研究主流仍然
忽略了在我们看来真正构成德勒兹这一当代哲学家个人独特成就和贡献的那
—全新的、后结构主义的‘
哲学史家’身份。
”(《如何静观质料?一 论 德
勒兹哲学的问题与手法》
,上海:复旦大学,2020年,第 1 7 页 )为了展现
德勒兹对这一学术传统的熟悉与关注,我们这里打算再举一个例子。
和 伊 波 利 特 ( Jean Hyppolire)、阿 勒 基 耶 ( Ferdinand AJqui6) — 样 ,
法 国 古 代 哲 学 研 究 权 威 学 者 舒 尔 (Pierre-MaximeSchuhl) 也 是 德 勒 兹 在
索邦大学求学时期的哲学导师。除柏拉图研究之外,舒尔对一个特定问题
的研究长久地影响了德勒兹,即 “支 配者论证" ( argument dom inateur/
raisonnemem:dominateur)。舒 尔 于 I 9 6 0年出版了他阐述支配者论证的专著
{ 支配者与可能 KPierre-MaximeSchuhl, 说《 r 打 Paris:
PUF, 1960),而这部著作的校样正是经德勒兹之手修改的(“德勒兹先生和
魏尔先生帮助作者对本书的校样进行了修改:作者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P . 3])。但如果认为德勒兹所做的这份工作对他本人的思想毫无影响就大
错特错了。实际上,到了 2 0 世 纪 8 0 年代,当德 勒 兹 在 “
哲学与电影” 的系
列课程中阐发“纯时间形式使真理陷入危机"这一论题时,他不但详细讨论
了支配者论证,而且还明确谈到了舒尔的这部著作(参 1983年 月 22曰
的课程录音巻写稿)
^而在与这部分课程内容对应的《电影2 : 时 间 一 影 像 》
文本中,德勒兹在一个脚注里提到了《支配者与 可 能 吧 -
以w//,Paris: Minuit, 1985» p. 170, note 4 ; 除舒尔的著作夕卜,德 勒 兹 在 这
个脚注中还同时提到了法国哲学家维耶曼[扣丨《 他丨1丨£111】
11]系统阐发支配
者论证的著作《必然性还是偶然性》[ Paris: Minuit,
19S4 L 在对后康德德国哲学与数学哲学的理解上,德勒兹受到了维耶曼著
作的深刻影响。关于维耶曼的生平及其康德主义阐释,参译者为维耶曼的
《康德的遗产与哥白尼式革命:费希特、柯恩、海德格尔》的中译本撰写的
译后记[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版,第 310—3 2 3 页])。
此^卜,值得一提的是,舒尔还和梅洛-庞蒂(M au rice M erlea u -P o n t y )、瓦
尔 ( Jean W a h l )、杜夫海纳( M ik e l D u fre n n e ) —同参加了对德勒兹的思想产
生了重大影响的法国哲学家西蒙东(
G i l b r n S i m o n d o r O 的博士论文答辩。而
且 ,根据西蒙东的女儿娜塔莉( N ath alie S im o n d o n ) 的介绍(h tt p ://g i 丨
b e rt.

s im o n d o n .fr /contentyijiographie 〉
,德勒兹正是应舒尔之邀为西蒙(转下 页 )

52
第二章作为直接所予的绵延

是哪一种多样性,是哪一种高于抽象的‘
一 ’与.‘
多 ’的实

在构成了人格的多元统一性……概念通常成对出现, 它们代

表了两个对立面。对于任何一种具体实在,人们都可以同时

采取两种对立的观点,因而形成两个敌对的概念。由此便诞

生了正题和反题,而人们想要在逻辑上调和二者,都总是白

费心机。
.原因很简单,单纯依靠概念或观点永远无法得到事

物 ……如果我要分析绵延,也就是将它消解为现成的概念,

(接 上 页 )东 的 《个体及其物理一 生 物 发 生 L’imiividtt et !a gen知epbytico-


1 9 64)撰写了书评,并通过这个契机发现了这一极为重要的当代
自然哲学体系。
不过,尽管与法国学院哲学史研究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德勒兹本人还是
在不同场合谈到过"哲学史的压迫"“
哲学史的迫害”。那么我们应当如佝理
解这一现象?我们在此不打算给出研究者们习惯给出的纯粹理论解释,而是
打算立足于德勒兹本人的一些生平事实来进行解释9 既然德勒兹始终在强调
哲学与生活的不可分割性,既然他可以在“
斯宾诺莎观察蜘妹’
’“康德为自
已特制吊袜带" 当中看出两位哲学家各自的思想,我们自然有理由靳定:他
在个人生活中的所遭所遇与其思想主张是密切相关的。在我们看来. 德勒兹
从 2 0 世纪7〇年代幵始经常对学院哲学史研究提出难免带有情绪性的批评
的一个具体原因就是:曾经看好他的几位身为哲学史研究权威的老师后来
与他决裂,而且还给他在巴黎大学的求职制造了障碍。关于这一点.德勒
兹 在 197C 年初致克洛索夫斯基( P ie rre K lo s s o w s k i ) 的信中写道:"我刚去
过索邦大学求职■这真是一场灾难!我就像个自以为人见人爱,结果人见
人厌的•好孩子’……上帝保佑万塞讷大学不会倒闭,我好有个容身之所,
因为我要不惜一切代价搬回巴黎。
••(G i l 】 es D e le u ze , rrxrw , 豸丄
D _ L a p o u ja d e ,Pa ris : M i n u i t 丨
2015, p _ 5 9 ) 在同一 时 期 致 夏 特 莱 ( F ra n c o is
C h i tele 〇 的一封信中,德勒兹又写道:“
关于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没有任何
值得回忆的趣事,完全没有!答辩后的第二天碰到了阿勒基耶,我感觉他向
我发表了决裂声明。爱怎样就怎样吧。不过,我明年无论如何都要回巴黎,
无论是在万塞讷还是在柿泰尔(如果它们还没有关门大吉的话我宁愿在
山涧里待着也不恧回到里昂重新开始。

53
柏格森主义

我就不得不从两种对立的视角出发来把握绵延一般,这是由

概念和分析的本性所决定,然后我试图借助这两种视角来重

构出绵延。这种组合既无法呈现出程度的多样性,又无法

呈现出形式的多变性:它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例如,我

功 说 ,一方面存在着前后相继的意识状态的繁复性,另一方面

存在着将这些状态连接在一起的统一性。绵延就是这种统一

性和这种繁复性的综合,这是一种神秘的操作,我再重申一

遍,人们并不清楚这种操作怎样包含了一些细节或程度。”1

柏格森所需要的不是辩证法,不是一种相反者(一与

多 )的一般构想,而是对繁复性的细腻感知,对 “哪一个”

和 “多少”、对他所说的“细节”或潜在的数的细腻感知。

绵延对立于生成,原因恰恰在于它是繁复体,是一类不允

许自己被还原为太过宽泛的组合的繁复体(在这种组合

中,一一般与多一般这两个对立面重合在了一起,但条件

] . PM, H 0 9 -H 1 6 , 197-2C7. 一这段文本与柏拉图揭露辩证法的简陋的文本


有近似之处〇如前所见,柏格森的划分法受到过柏拉图哲学的启发。 实际
上 ,柏格森与柏拉图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全都想要找到一种方法,它可以在每
种怙況下规定"到了什么程度”“哪一个”或 “
多少”。诚然,柏拉图认为一
种完善的辩证法就能满足上述要求。与之相反,在柏格森看来,辩证法一一
柏拉图式辩证法也包括在内—
— 般而言只对哲学(与哲学史)的起步来说
才冇价值:辩证法错过了真正的划分法,它能做的无非就是根据一些全然形
式 、全然言语上的关节来对实在进行切割。参 PA/,1321,87:"如果哲学首
先对此感到满足,它就开始成为纯粹的辩iiE法 ,没有比这更自然的了。 此
外 ,哲学并不持有别的东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采纳了他们在语言中发现
的 对 实 在 的 切 割 …"

54
第二章作为直接所予的绵延

是 :它们是在其一般化的顶点被把握的,因而失去了所有

的 “尺度”和真正的实质)。绵延所是的这种繁复体决不会

和多相混淆,它的单纯性也不会和一相混淆。
'人们常常区分出两种形式的否定:单纯限定(lim itation ) "

的 否 定 和 对 立 (oppo sitio n ) 的否定。而且人们确信 ,当

康德和后康德主义者们用对立的否定取代了限定的否定时,

一场重大的哲学革命就发生了。更值得注意的是,柏格森

在批判否定时同时对这两种形式进行了揭露。在 他 看 来 ,

这两种否定是相互包含的,而且还表现出了同样的不足。

这是 因为 ,如果考察一下诸如“
无序”或 “非存在”之类

的否定性概念,那么如下两种做法实际上是一回事:①以

存在和秩序为出发点,将非存在和无序构想为一种“渐进

退 化 ”(所有事物都被[分析地]包含在这一渐进退化的区

间 当 中 )的 极 限 (lim ite ) ; ②将非存在和无序构想为与存

在和秩序对立的力量,它们发挥着自身的效能,并通过与

自己的对立面相结合来(综 合 地 )生产出所有事物。柏格

森的批判因而是双重的:限定和对立这两种否定形式全都

忽视了本性差异,后 者 要 么 被 “渐进退化”取 代,要么被


对立取代。从根本上说,柏格森的计划是要独立于一切否

定形式来思考本性差异:存在中有差异,但却没有任何否
定性的东西。这是因为,否定总是隐含着抽象的、太过一

般 的 概 念 。那 么 ,什么是所有否定的共同根源呢?我们已

55
柏格森主义

经看到:否定不是从两种秩序的本性差异或两种存在的本

性差异出发,而是制造出一个秩序或存在的一般观念。对

于这个一般观念,人们要么只能在与非存在一般、无序一

般的对立中思考它,要么只能把它设定为一种将我们引向

« 无序一般、非存在一般的渐进退化的出发点。但无论是哪

种做法,它都忽视了 “‘
哪一种’秩序”“‘
哪一种’存 在 ”

的本性差异之问。两类繁复体之间的本性差异也同样遭到

了忽视;所以,人们制造出了一的一般观念,并且将它和

与它对立的多一般组合起来,为的是在多的对立性力量或

一的渐进退化的视角下重构所有事物。事实上,我们能够

揭露一种基于一和多运作的思想的欺骗性,完全是因为借

助了繁复体的范畴以及它所内含的两类繁复体之间的本性

差异。因此,我们明白了柏格森哲学的所有批判性方面是

怎样分有了同一个主题:对限制的否定的批判、对对立的
否定的批判、对一般观念的批判。

* * *


通过对运动概念进行同样的分析……”1事实上,作

1. DI,74, 8 2 .
第二章作为直接所予的绵延

为物理经验的运动本身也是一种混合物:一方面是运动体

所经过的空间,它形成了一种无限可分的数的繁复体,其

组成部分一无论是实在的还是可能的一全都是现实的,

它们之间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纯粹运动,它

是 变 质 ,是质的潜能繁复体,就好比阿克琉斯的奔跑,尽

管它可以被划分为一步又一步,但每一次划分都会给它带

来本性上的变化。1 柏格森发现,在局部移动下面始终存在

着一种拥有不同本性的移动。而且,那 从 外 面 看 来 (VII) «
显现为阿克琉斯跑过的路程的一个数的组成部分 ( partie

num erique composante de la course ) 的东西---若是从内

部 来 经 验 (v 6o i ) 的话一 就只是一个被绕开的障碍。

但 是 ,通过把运动的物理经验和绵延的心理经验相

提 并 论 ,有一个问题变得紧迫了。从心理经验的视角看

来 ,“
外部事物是否在绵延?”这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甚

至柏格森本人也在《直接所予》中 两 次 援 用 一 个 “无法表

达”“无法理解”的理由。一 “
在我们之外有什么样的绵

延存在?只有现在,或者,如果我们愿意这样说的话,只

有同时性存在。外物无疑在变化着,但只有对于一个回想

着它们的意识而言,这些瞬间才是前后相继的……所以我

们一定不要说外物在绵延,
.而要这样说:它们里面有某种

1 . 参£(:
, 7 5 7 以下,3 1 0 以下中的一段极为重要的文本:“
一切运动都有其内
在的关节”,等等。

57
柏格森主义

无法表达的理由存在着,根据这个理由,我 们 要 在 自 身 绵

延的前后相继的瞬间中对它们加以考察,而 不 至 于 看 出 它

们有了变化,是一件做不到的事。”一 “即 使 事 物 不 像

我们这样在绵延,它们当中也应当有某种无法理解的理由

存在,它使现象显得是在前后相继,而 不 是 同时全部展示

出来。
”1

.尽管如此,《直接所予》中已经有了对运动的分析。但

运动特别被设定为“
意识的事实”,它 内 含 着 一 个 有 意 识

的\绵延着的主体,并且和作为心理经验的绵延浑然不分。

只有当运动被把握为同时属于事物和意识的东西时,它 才

« 不再会和心理绵延相混淆。更准确地说,运 动 使 心 理 绵 延

的作用点发生了移动,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使事物必然直接
分 有 绵 延 本 身 ( une participation directe des choses k la

dude m^ n e)。如果在事物中和在意识中一样存在着各种

各样的质,如果在我们之外也存在着质的运动,那 么 事 物

就必定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绵延。心理绵延应该只是一个特
定的实例,是一种朝向存在论绵延(durSe o n to lo g i q u e )

的敞开。存在论应当是可能的。这是因为绵延从一开岁台就

被界定为一种繁复体。由于运动,这种繁复体难道不会和

存在本身浑然不分吗?而 且 ,既然它拥有一 些极为特殊的

I . D /, 148, 1 7 0 ; 以及 137,157。

58
第二章作为直接所予的绵延

性 质 ,那么人们是在什么意义上说“
有多种绵延存在”,又

是 在 什 么 意 义 上 说 “只 有 一 种 绵 延 存 在 ”,说 “‘
一 ’与


多 ’这一存在论层面上的取舍被超越了”? 同时,一个关

联问题变得更加紧迫。既然事物在绵延或事物当中存在绵

延 ,那么空间问题就需要在新的基础上被重提。这是因 为,
空间将不再单纯是一种外在性形式,一种歪曲了绵延本性

的屏障 , 一 种扰乱了纯粹之物的非纯粹之物,一种与绝对

相对立的相对;它本身应当在事物之中、在事物之间和绵
延之间的关系之中有其根据,它同样也属于绝对,它有其

属己的“
纯粹性”。这将成为柏格森哲学的双重推进。
\ /

作 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绵延从本质上说是记忆、意识、自由。而 且 ,它 是 意 衫

i只和自由,是因为它首先是记忆。不过,柏格森总是通过

两种方式来描述记忆与绵延的这种同一性:“
过去在现在中

的保存与积累。”或者是:“
现在要么清清楚楚地包含着在

不停增大的过去的像 , 要么通过自身那连续不断的质的变
化见证着人们所背负的重担,而且后者会随着人们年龄的

增长而变得越来越沉重。
”再或者:“
记忆有两种形式,一

种形式的记忆把直接知觉的内容用一层回忆遮盖了起来,

另一种形式的记忆则凝缩了复多的瞬间。”1一 实际上 ,人

们应当通过两种方式来表达绵延区别于一个不连续瞬间
(这些瞬间 y 同一于自身的方式重复着)的系列的方式:一 46

方 面 ,“
下一个瞬间除了包含上一个瞬间外,还总是包含着

1. ES, 818, 5 ; PM, 1411, 201; MM, 184, 31.—


— 在这几段引文中,着重标记
为引用者所加。这两种形式的记忆与柏格森在{物质与记仡)第二章开头
(225, S 3 ) 谈到的两种形式的记忆不能混为一谈;它们倚赖的是截然不同的
区分原则^参本书第8 6 页脚注1。

63
柏格森主义

上一个瞬间给它留下的回忆”;1 另一方面,这两个瞬间会

相互收缩或相互凝缩,因为在下一个瞬间出现时,上一个

瞬间还没有消失。
'因此,存在着两种记忆,或是记忆的两

个密不可分的方面:回忆一记 忆 (m 纟
moire-souvenir ) 和

收缩一 记 忆 (m ^moire-contraction )。(如 果 人 们 最 终 要

问,绵延当中为什么会存在这种二元性,我们无疑会在下

面将要研究的一种运动中找到答案。通过这种运动,绵延

着的“
现在”在 每 个 “瞬间”都会被划分为两个方向:一

个是朝向过去的膨胀[ d i l a t e ] 的方向,另一个是向未来

的 收缩 [ contract ^e ] 的方向。)

但纯粹绵延本身是一种“
权利上”或 “
原则上”的划
分的结果。没错,“记忆与绵延是同一的,它与绵延是同外

延的”,但这个命题所具有的与其说是事实上的 ( en f a i t )

价值,不如说是权利或原则上的 ( en d r o i t ) 价值。记忆的
特殊问题是:绵延是怎样在事卖上变成了记忆,是通过什
么样的机制在事实上变成了记忆?权利上或原则上存在着

的东西是怎样被现实化的?同样,柏格森将表明:从权利
或原则上说,意识与生命是同外延的;但生命是怎样在事

实上变成了自我意识,是在哪些条件下在事实上变成了自
我意识? 1 2

1. PM, 1398, 183.


2. ES, 820, 8.

64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我 们 来 继 续 分 析 《物质与记忆》的第一章。我们可以

在 柏 格 森 的 指 引 下区 分 出 主观性 的 五 种 意 义 或五个方面:
① 需 要 的 主 观 性 (subjectivitd -b e s o in ) , 这是否定的环节

(需 要 打 断 了 事 物 的 连 续 性 ,它留住的只是对象当中所有

它 关 心 的 东 西 ,它不关心的东西则被放走);②大脑的主 ^
观 性 (su b je ctiv itd -ce rv eau ) , 这是间隔或不确定性的环节

(大 脑 给 予 了 我 们 手 段 去 “选择”对象中符合我们的需要的

东 西 ;它在承受的运动和做出的运动之间引人了一种间隔,

而 且 它 本 身 就 是 两 种 方 式 的选 择 ,因为在其自身之中,根

据 脑 神 经 线 路 ,它对刺激进行着无限的划分,同时也因为,

在 与 脊 髓 的 运 动 细 胞 的 关 联 中 ,它使我们得以在多种可
能 的 反 应 之 间 进 行 选 择 );③ 情 动 的 主 观 性 (subjectivity -

a f f e c t i o n ), 这是痛苦的环节 (因为情动是大脑或意识知觉

付 出 的 代 价 ;只有在某些有机体部分注定要被赋予“使它
们 承 受 痛 苦 的 纯 粹 接 受 性 的 角 色 的 不 动 性 ”[im m o b ility

d ’u n r 6 le p u re m e n t M ceptif ] 的 情 况 下 ,知 觉 才会反映

可 能 的 行 动 ,大 脑 才 会 确 保 “间隔”);④回忆的主观性

( s u b j e c d v i t d -m ^tn o ir e ),这是记忆的第一个方面(回忆将
会 填 补 间 隔 ,并且在真正的大脑间隔中得到具体化或现实

化 );⑤ 收 缩 的 主 观 性 (subjectivity -c o n t r a c ti o n ) , 这是

65
柏格森主义

记忆的第二个方面(身体既不是空间中的数学点,也不 是

时间中的一个点状瞬间,它确保了受到的刺激的收缩,质

由此产生)

不过,这五个方面不仅按照深度逐渐增加的顺序来排

列 ,而且还在两条截然不同的事实线上被分配。《物 质与

记 忆 》的 第一章试图沿着两个发散的方向来对一个混合

物 (表 象 )进行分解:物质与记忆、知觉与回忆、客观与

主观—
— 参 考 《直接所予》中的两类繁复体。在主观性的

五个方面中,前两个显然属于客观的线,因为第一个方面

« 满足于从对象中抽出需要关心的东西,第二个方面满足于
确立一个不确定性的区域。主观性的第三种意义,即情动

的情况要更加复杂;而且,它无疑取决于两条线之间的交

叉。不 过 ,情 动 的 确 实 性 (p o s itiv iti ) 还 不 是 一 种 对 立


于纯粹客观性的纯粹主观性,它毋宁说是扰乱了纯粹客观

性 的 "不 纯 粹 性 ”。1— 因此,回到纯粹主观性的线上的


是第四种意义,然后是第五种意义。严格说来,只有记忆
的两个方面表示着主观性,另外几种含义满足于为一条线

向另一条线的插人、一条线与另一条线的交叉提供准备或
保证。

1. 参 M ^ 206,59 。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各种回忆被保存在哪里?”这个问题隐含着一个假问

题 ,也就是一个没有得到恰当分析的混合物。就好像回忆

必须被 保 存 在 某 个 地 方,就好像,譬如说,大脑能够保存

它 们 一 样 。但大脑完全是在客观性的线上:与其他物质状

态 相 比 ,它不可能有任何本性上的差异;在它那里,一切

都 是 运 动 ,就像在它所规定的纯粹知觉中那样(不过,“

动 ” 这个术语显然不应当被理解为绵延着的运动,恰恰相
反 ,它 应 当 按 照 “瞬时切面”[ coupe instantan 6e ] 的方式

来理解)
。1 与此相反,回忆是主观性的线的组成部分。通
过将大脑构想为回忆的储藏库或基底而将两条线混同起来

是 荒 谬 的 。此 外 ,对第二条线,亦即主观性的线的考察足 49

以 表 明 :回忆无须被储存在绵延之外的任何地方。 因此,

回忆是在自身中被保存下来的。‘
‘我们发现,纯粹状态下的

内在经验不允许我们,甚至禁止我们去探寻回忆被保存在

哪 里 ,因为它给予了我们一个实体,该实体的本质就是绵
延 ,因而也就是让一种坚不可摧的过去不断延伸到现在之

中 。 回忆自己保存着自己……”1 此外,我们也根本没有兴
2

趣 去 假 设 “过去被保存在自身之外的地方,比如说在大脑

1. M M .2 2 3 .S l.
2. PM, 1315, 80.

67
柏格森主义

当中”;反 过 来 说,大脑 应 当 有 自 我 保 存 的 能 力 ;我 们 应

当 将 这种 保 存 能 力 (我们 否认绵延具有这种能力)赋 予 一

种物质状态,甚至所有物质。1 .

我们触及了柏格森主义最深刻但或许也是最少被正确

理解的一个方面:记忆理论。在物质与记忆、纯 粹 知 觉 与

纯粹记忆、现在与过去之间,应 当 存 在 着 一 种 本 性 差 异 ,

就像在之前区分开来的两条线之间存在着本性上的差异那

样 。我们很难思考过去自身的存留(surv iv an c e ) , 是 因为
我们认为过去已经停止存在,它已然不复存在。我 们 因 而

混 清 了 存 在 ( £tre ) 和现在一 存 在 (dtre -pr ^seni :)。..其 实


现在并不存在 , 它严格说来是始终出离于自身之外的纯粹

生成。它虽然不存在,但却起作用。它固有的构成元素不

是存在,而是活动性和有用性。相 反 ,对于过去,我们应

该 说 :虽然它已经不再有用,不再活动或发挥作用,但它

并没有停止存在。虽然它是无用的、不活动的、无所作为
的 ,但它存在,而 且 是 在 "存 在 ,
’一词的完全意义上存在

着 :它 与 存 在 自 身 (l : re en s o i ) 浑然不分。我 们 不 会

说 过 去 “曾 经 存 在 因 为 它 是 存 在 之 自 身 ^ 一 ^
soidel’
& r e )。而且,存在正是在过去的形式下将自己保

存在了自身当中。这与现在的情况截然对立,因为存在恰

I . MM, 29 0 , 165-166.

6S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恰是在现在的形式下消耗自身并将自己置于自身之外。极

而 言 之 ,我 们 甚 至 应 当把通常的规定调换一下:关于现

在 ,我 们 应 当 说 它 在 每 一个 瞬 间 都 是 “曾 经 存在”;关

于 过 去 ,我 们 则 应 当 说 它 “
存在”,而且是永恒地、永远

地 存 在 着 。—
— 这便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本性差异。1但

是 ,如果不强调柏格森理论那超出心理学的作用范围,我

们 上 面 讨 论 的 它 的 第 一 个 方 面 就 失 去 了 全 部 意 义 。柏格
森 所 说 的 “纯 粹 回 忆 ”没 有 任 何 心 理 的 实 存 ( existence

psycho lo g iq u e )。.它正是出于这个理由才被描述成潜能的、

不 活 动 的 和 无 意 识 的 。所有这些词都很危险,特 别 是 “无

意 识 ”。这 是 因 为 ,自弗洛伊德以来,“无意识”就与一种
心理上的 实 存 形 影 不 离 ,而且后者尤其具有实效性和活动

性 。我们有必要让弗洛伊德式无意识与柏格森式无意识来

— 场 对 决 ,因为柏格森本人就进行了比较。1 尽管如此,我
2
们从现在开 始 就 需 要 明 白 :当 柏 格 森 使 用 “
无意识”这个

术 语 时 ,他恰恰是用它来意指一种非心理的实在

n o n -p sy c h o lo g iq u e ) , 亦即如其自身所是的存在,而绝不

1. 不 过 ,柏 格 森 在 另 一 个 场 合 却 断 言 “
存 在 ”和 “有用”之间的差异只是程
度 上 的 差 异 :事 实 上 ,知觉和它的对象区分开来完全是因为它仅仅保留了
对 象 中 那 些 对 我 们 有 用 的 东 西 (参 见 《物质与记忆》的第一章);尽管知觉
对 象 要 比知觉本身包含更多的东西,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本性上的差
异 。一 在这种情 况 下 ,存在仅仅是物质或被感知的对象的存在,因而就是
现 在 的 存 在 ,所以它与有用之间的区别只需要是程度上的区别。
2. PM, 1316,81.

69
柏格森主义

« 是用它来意指一种意识之外的心理性实在。严格说来,属

于心理领域的东西都是现在。只 有 现 在 是 “心理的”,过去
是 纯 粹 的 存 在 论 ( le passd , c ’est I’ontologie p u r e ) , 回忆

只有存在论层次上的意义。1 .

我们现在引用一下柏格森用来概括其全部理论的精彩
文本:当我们在寻找一段想不起来的回忆时,“
我们意识到

了一种自成一类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我们脱离了现在,
为的是首先使自己置身于过去一般 ( le pass 6 en g h ^ ral )

之 中 ,然 后 再 置 身 于 过 去 的 某 个 特 定 区 域 ( u n e c m a i n e

rdgion du p a s s i ) 之 中 :这是一种类似于调准照相机焦距

的试探工作。尽管如此,我们的回忆仍处在潜能状态;所

以,我们单纯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态度来为接受它做准备。

—点一点地,它显现为一团凝结的星云;从潜能的状况向

现实的状态过渡……”2 这里,我们切勿对这段文本做过度
的心理学解释。柏格森的确谈到了一种心理活动;但 是 ,

如果这一活 动 是 “自成一类”的,这是因为它的主旨就在

于做出一种真正的跳跃。人们一 下 子 (d ’
em bU e ) 就置身

于过去当中,人们一跃跳入过去之中,就像是跳人一个固

1■对于这一方面,伊波利特先生做过深刻的分析,他 对 《物质与记忆》的种
种 心 理 主 乂 ” 阐释进行了揭露。参 《 Du bergsonisme 4 I’
existemia丨
isme»,
Mercure d e France, juillec 1949; <<Aspects divers de la mlmoire chez Bergsona,
Revue international depbiloiophie, octobre 1949〇
2. M M , 276-277, MS.

70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有 领 域 、 固 有 环 境 当 中 。1 正如我们不是在自身当中感知

到 事 物 ,而是在事物所在的地方感知到它们,我们只在过
去 存 在 的 地 方 ,亦即在过去自身当中把握到过去,而不是

在 我 们 内 部 、在我们的现在中把握到它。因此,存在着一
个 “过 去 一 般 ”,它不是某一个现在的特殊过去 ( l e p a s d

p a r t i c u l i e r ) , 而是像一个存在论领域、存在论环境,它是

一 个 永 恒 的 、永 远 的过去 ,是一切特殊的现在得以“
流逝”

的 条 件 。正是过去一般使所有过去成为可能。按照柏格森
的 说 法 ,我们首先把自己放回到过去一般:他以这种方式

描 述 的 是 跳 跃到存在论之中或向存在论的跳跃。我们真真

正 正 地 跳 进 了 存 在 ,跳进了存在自身,跳进了过去的存在

自 身 。关 键 就 在 于 跳 出 心 理 学 ,就在于一种无法追忆的存

在 论 记 忆 。 只有在跳跃完成之后,回忆才逐渐获得了一种

心 理 性 实 存 :“它从潜能状态过渡到了现实状态……”我们

先 是 在 回 忆 所 在 的 地 方 ,也就是无所作为的存在当中寻找
它 ,然 后 逐 渐 给 予 了 它 一 种 具 身 性 (in c arn atio n ) , 也就

是 将 它 逐 渐 “心理化”。

其他一些文本与上述引文的相似之处需要得到强调。
这 是 因 为 ,柏格森分析语言的方式和他分析记忆的方式是

相 同 的 。 我们理解别人对我们说的话的方式和我们找到一

1. “一 下 子 ” 这 个 表 达 在 《物质与记忆》的二、三两章中频繁出现》
柏格森主义

段回忆的方式是一样的。我们根本不是从听到的声音和一

些关联的像出发来重构意义,而是一下子就置身于意义的

领域、意义的环境当中,然后再置身于这一领域或环境的
某个区域当中。这是真正的跃入存在之中。只有在这之
后,意义才现实化于人们在生理上(physiologiquem eru )

感 知 到 的 声 音 之 中,才现 实 化 于 与 这 些 声 音 在 心 理 上
( psychologiquement ) 相关联的像之中。这里存在着一种

意义的超越性, 一 种语言的存在论基础。鉴于人们会认为

柏格森对语言所做的批判太过草率,这种超越性和存在论

基础—
— 我们后面会看到—
— 在他的思想中就显得更加重

要了。1

应当一下子置身于过去之中—
— 通过一跳,通过一
跃。不过,对一位被认为非常重捥连续性的哲学家来说,

这一几乎散发着克尔凯郭尔哲学气息的“
跳跃”观念是奇
怪和陌生的。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柏格森不停地说:人

们根本不是用现在—
— 无论什么样的现在—
— 来重构过
去—
— “单纯的像不会把我带回到过去,除非是在这种情

况下:我亊实上是在过去中寻找这个像”。2 确实,过去在

我们f r 来是卡在两个现在之间:一个是它已然是的先前的

现 在 ( ancien present qu’il a 6t 6),另一个是当前的现在

1. 参AM/,261,1 2 9 : "听者一下子H 身于对应的观念当中……"


2. MM, 2 7 8 , 150-

72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 a c t u e l p r e s e n t ) , 它相对于这个现在是过去。由此产生了

两 个 错 误 的 信 念 :一方面,我们相信如此这般的过去只有

在 已 经是当前之后才会被构成为过去;另一方面,我们相

信 新 的 现 在 (此 时 ,过去就是这个新的现在的过去)以某

种 方 式 重 新 构 成 了 过 去 。这一双重幻象正处在所有生理学

和心理 学 的 记 忆 理论 的 中 心 位 置 。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假

定回忆和知觉间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人们陷人了一种没

有 得 到 恰 当 分 析 的 混 合 物 当 中 ,而这个混合物就是作为心
理 实 在 的 像 。对于那些我们已然在其中寻找“由像现实化

或 具 体 化 了 的 回 忆 ”的区域,像实际上保留了它们的某些

内 容 ;但 是 ,当像将回忆现实化时,它恰恰需要使回忆适
应 现 在 的 种 种 要 求 ,也就是说,它把回忆变成了某种现在
的 东 西 。所 以 ,我们是用回忆之像(images -souvenirs ) 和

知 觉 之 像 (p erc ep tio n s -im ages ) 间的单纯的程度差异置换

了纯粹知觉和纯粹记忆间的本性差异。

我 们 太 习 惯 于 根 据 “现在”来思考。我们相信,一个

现在只会在另一个现在取代它时才会成为过去。但 让 我 们 《
停 下 来 思 考 一 下 :如 果 先 前的现在没有在它是(《t ) 现

在 的 同 时 流 逝 (p a s s a it ), —个新的现在怎么会到来?如

果 某 个 现 在 没 有 在 是 现 在 的 同时已然流逝,它怎么会流

逝 ? 如果过去不是在它已然是现在的同时首先被构成,它
就 永 远 不 会 被 构 成 。在此凸显出来的既有一种关于时间

73
柏格森主义

的根本见解,又有记忆的最为深刻的悖论:过去与 它已然
是 的 现 在 是 “共时的" (c o n t e m p o r a i n )。如果过去需要等

待自己不再存在,如果它不是立即变成过去、马上变成过

去 ,即 “过去一般”,它就永远不会变成它所是的过去,永 •

远不会变成这个过去。如果它没有立即被构成,它就更不

能从一个后来的现在出发被重新构成。如果过去不与它是
其 过 去 的 那 个现在 ( le present dont il e s t 丨
e pass 6 ) 共存

( coexistak ) , 过去就永远不会被构成。1 “过去”与 “现在”

指的不是两个前后相继的瞬间,而是两个共存的领域:一

个是不停流逝的现在的领域,另一个是持续存在的过去的

领 域 (虽然过去本身持续存在,但不同的现在却是通过它

流逝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存在着纯粹过去,存在着一种


过去一般”:过去并非跟随在现在之后,它反而被现在预

设为纯梓的条件,没有它现在就无法流逝。2 换言之,每个

1. 参 把 ,913-914, 130-131: “我们认为,回忆的形 成 绝 不 晚 于 知 觉 的 形 成 ; 这


两 种 形 成 具 有 共 时 性 ……我们实际上可以假定,回忆不是随着知觉被创造出

来 的 :我要问的是它产生于哪个时刻……人们越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就
越是难以理解‘
如果回忆不是伴随着知觉本身被创造出来的,它就永远不会
产生,* ■
【译 按 】就此而e ,德 勒 兹 在 (尼采与哲学》(版 /2« 知 n /i Paris:
PUF,1 9 6 2〕中 对 永 恒 回 归 (加咖丨丨《〇ur) 的阐释是以他对粕格森的纯粹
过去理论的阐释为基础的 《只是,德勒兹在闹释作为••宇宙学和物理学学
说 " ( d o cirin c cosmologiquc et physique) 的永恒回归时不但构想了过去与
砚 在 的 共 存 •而 f i 还构想了夫来与现在《共存。就此而言,在德勒兹所理
解的永恒回归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不动的综合的先验时间结构 ( stru c tu re
synth扣丨que tianscendantale du temps ) 的 (永远是过去的)过去_ (梓 下 页 )

74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现 在 都 指 向 了 作为 过去 的 自 身 。唯一与这个论点对等的论 55

点 就 是 柏 拉 图 的 回 忆 说 (Reminiscence )。回忆说同样肯定

了 一 种 过 去 的 纯 粹 存 在 ,一种过去的存在自身, 一 种存在

论 记 忆 ,它能够充当时间之流动的基础。这里,我们再一
次深刻地感受到了柏格森所受的柏拉图哲学的启发。1

“现 在 与过去的共时性”这一观点还有一个最终结果。

过去 不仅 与 它 已 是 的 现 在 共 存 ,而且,由于它是在自身中

保 存 自 己 (而 现 在 则 在 流 逝 )— 与每个现在共存的是全

部 的 过 去 、完 整 的 过 去 ,是我们的整个过去。著名的圆锥

比喻表现了这一完整的共存状态。但是,这样一种状态最

终 意 味 着 :在过去自身当中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深度的层

( 接 上 页 )(永 远 是 现 在 的 )现在一 (永远是未来的)未 来 (当然,这种时间


构 想 显 然 也 受 到 了 康 德 “先验感性论”中 的 “时空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的
影 响 “过去如何可能在时间中被构成?现在如何可能流逝?如果流逝的瞬
间 没 有 在 是 现 在 的 同 时 己 经 流 逝 ,没有在是现在的同时尚未到来,它就永远
无 法 流 逝 。 如果现在不是通过自身流逝,如果现在必须等待一个新的现在到
来 之 后 才 会 变 成 过 去 ,那么过去一般就永远不会在吋间中被构成,这个现在
也 不 会 流 逝 :我 们 不 能 等 待 ,瞬间为了流逝(而且是为了其他瞬间流逝)就
必 须 同 时 是 现 在 和 过 去 、现在和未来。现在应当与作为过去和作为未来的自
身 共 存 。 正是 瞬 间 与 作 为 现 在 、过去和未来的自身的综合关系为它和其他瞬
间 的 关 系 奠 定 了 基 础 。因此,永恒回归回应了流逝的问题。
" (P. 54)
1 . 针 对 这 个 问 题 ,我们还可以对柏格森和普魯斯特进行比较。尽管他们二人的
时 间 观 截 然 不 同 ,但他们全都承认有一种纯粹过去 、 一 种过去的自在存在。
在 普 魯 斯 特 看 来 ,借助于时间中两个瞬丨I ]的一致,这一自在存在实际上是可
以 被 经 验 、被 感 受 的 。但在柏格森看来,绅粹回忆或纯粹过去不屆于可经验
事 物 的 领 域 :即 便 是 在 记 忆 错 误 (paramndsie) 的场合,我们经验到的也只
是记忆之像。

75
柏格森主义

面,它们全都标志着这一共存中的可能间隔。

过去 A B 与现在 S 共存,但它是通过在自身中包含着A 3 ' 、


A "B " 等无穷多的切面来实现这种共存的(过去的不同切

面测量着与 S 的纯粹理念性的[ purem em iddels ] 远近程


度)
。这些切面当中的每一个都是潜能的,它们属于过去

的自在存在。2 每一个切面或每一个层面所包含的不是过去

« 的某一个领域,而始终是过去整体。它在一个或多或少扩
张、或多或少收缩的层面上包含着这个整体。这因而便是
收缩一记忆被纳人回忆一记忆之中,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接
替了它的那个确切“
地点”。由此产生的结果便是:从根本

上说,桕格森式绵延与其说是基于前后相继得到界定的,

不如说是基于共存得到界定的。

在 《直接所予》中,柏格森的确是用前后相继来界定

L 圆 锥 比 喻 首 先 是 在 A/A/,29 3 , 】
6 9 引人的;圆 锥 的截面出现在私Af, 3〇2,
181 。
2. M M , 371, 272.

76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绵 延 ,共 存 指 向 的 是 空 间 一 而且他也的确是用创新的力

量 来 界 定 绵 延 ,重复指向的是物质。但在更深的层面上,
绵 延 仅 仅 在 相 对 的 意 义 上 是 前 后 相 继 (我们同样也看到,

它 的 “不 可 分 性 ”只 是 相 对 的 )
。绵延当然真的是前后相

继 ,但 这 完 全 是 因 为 ,在更深的层面上,它是潜能的共存:

所 有 层 面 上 的 、所有张力层次上的、所有收缩和扩张程度

上的与自身的共存。和共存一道,重复也应当被再次引人绵

延 之 中 :但 不 是 物 质 的 “物理”重复,而是一种截然不同的

•“心 理 ”重 复 。不是同一平面上的构成元素的重复,而是不

同 平 面 的 重 复 。不是现实的重复,而是潜能的重复。我们的

整个过去都在由它勾画的所有层面上同时上演、同时重演、

同 时 重 复 。1 让 我 们 再 回 到 “
跳跃”这个主题:在寻找某个

回 忆 时 ,我们会进行跳跃,我们会一下子置身于过去当中。

桕 格 森 明 确 指 出 :我 们 “
首先让自己置身于过去一般之中,

然后才是在过去的某片区域当中”。关键不在于某一片区域

(它包含着这样一些过去的元素、.这样一些回忆,因而对立

于包含 着 另 外 一 些 元 素 、另外一些回忆的另一片区域)
,而 57

在 于 多 个 截 然 不 同 的 层 面 (每一个层面都包含着我们的整

个 过 去 ,但是在收缩程度不同的状态下)
。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 ,存 在 自 身 有 多 片 区 域 ,过 去 “
一般”有多片存在论区

1 . 关 于 这 种 形 而 上 学 重 复 ,参 A/M,250,n 5;302, 181。

77
柏格森主义

域 ,这些区域全都共存着,并且彼 此 "重 复 着 ”。

稍后我们会看到,这一学说是如何重新激活了柏格森

主义的所有问题。现在,我 们 只 需 概 括 一 下 四 个 重 要 的

命 题 (每一个命题都造成了一个悖论):① 我 们 通 过 “跳

跃”一下子置身于过去的存在论领域之中(跳 跃 之 悖 论 );

② 在现在与过去之间存在着一种本性差异(存 在 之 悖 论 );

③ 过去和它已是的现在不是前后相继的,而 是 共 存 的 (共

时性之悖论);④与每个现在共存的是整个过去,但 是 在

不同的收缩和扩张层面上(心理重复之悖论)
。一 这四个-

悖论是相互勾连的,每个悖论都需要其他三个悖论。相反

地,它们所揭露的命题也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刻画
着通常的记忆理论的特征。这是因为,正是同一个有关时

间之本质的幻象、同一个没有得到恰当分析的混合物使我

们相信:我们可以用现在来重构过去;我们逐渐从过去过
渡到现在;过去与现在是基于之前和之后区分开来的;心

灵发挥作用的机制是构成元素的增加(而不是层面的变化、
真正的跳跃、系统的修正)
。1

1.参 AMf. 2 4 9 - 2 5 0 , 丨14。一 柏格森极为清楚地表明,一 旦 我 们 只 是 在 过 去


与现在之间违立 e 度 的 差 异 ,我们就必然会认为过去是跟 随 在 现在之 后 出 现
的 :参 £ S, 9 】4, 1 3 2 ( “
既然知觉被界定为一种强状态[ 4tat fn r t ] , 回 忆 被 界
定为一种弱 状 态 [ t o t fiiiblc] , 那么对一种知觉的回忆就只能是这一知觉的弱
化形态。在我们看来,为了把某一知觉记录在无意识当中,记忆应当等待知
觉在回忆中沉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做出如下判断:对某一知觉的囬忆既
不能在这一知觉被创造的同时被创造■也不能和这一知觉同时得到发展。" )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 * *

现 在 ,我们的问题是:纯 粹 回 应 怎 样 才 能 获 得 一 种 心 5S

理 的 实 存 一 这 一 纯 粹 的 潜 能 存 在 怎 样 才 能 被 现 实 化 ?因
此 ,这 是 一 个 从 现 在 出 发 、以 现 在 的 情 况 ( la situation

p r & e m e ) 的要求或需要为根据的召唤。我 们 完 成 了 “跳

跃 ”:我 们 置 身 于 其 中 的 场所不仅是过去一般的领域,而

且 还 是 某 一 个 特 定 区 域 ,也 就 是这个或那个层面一按照

我 们 的 假 设 ,这些层面在一种回忆中对应于我们的各种现

实 需 要 。事 实 上 ,每个层面都包含着我们的整个过去,但

这整个过去是处在一定的收缩状态。柏格森还补充道:还

存 在 一 些 主 导 性 的 回 忆 ,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奇点 ( points
r e m a r q u a b l e s ) , 而且会随着层面的变化而变化。1有人对

我说了一个英文单词— 由于情况不同,问 “以该词为组

成 部 分 的 那 种 语 言 一 般 可 能 是 什 么 "和 问 “哪个人曾对我

说过这个词或类似的词”完全是两回事。随着情况的不同,

我跳人其中的那个过去的区域就会不同,我置身于其中的

那 个 层 面 就 会 不 同 ,我追寻的主导性回忆也就会不同。有

时 我 没能 成 功 找 到 一 段 回忆,我可能是置身于一个收缩程

度 过 高 、过于狭小的层面上,也可能是置身于一个对这段

1. M M , 309-310, 190.

79
柏格森主义

记忆而言过于宽大、过于松弛的 层面 上 。为 了 完 成 正 确 的
59 跳跃,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 我们有必要强调的是:这

种分析尽管看上去不乏心理学上的敏锐洞见,但 它 实 际 上

具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意义。它 针 对 的 是 我 们 与 存 在 的 亲 和

性,是我们与存在的关系,是 这 一 关 系 的 变 异 性 。 心 理 学

意识尚未诞生。它将会诞生,但 这 恰 恰 是 因 为 它 在 这 里 找

到了自己真正的存在论条件。

面对这些复杂难解的文本,阐 释 者 的 任 务 就 是 对 各 种

区分进行细化,尤 其 是 在 这 些 文 本 没 有 正 式 确 立 这 些 区

分,而只是满足于暗示它们存在的情况下。首 先 ,我 们 不
应混淆对回忆的召唤(a p p e l ) 和 " 像 的 召 回 ” ( r a p p d d e

l’
im age )(或 唤 起 [ Evocation ])。对 回 忆 的 召 唤 就 是 跳 跃 ,

我通过这种跳跃置身于潜能之中,置 身 于 过 去 之 中 ,置 身

于某一特定的过去区域之中,置 身 于 某 一 收 缩 层 面 之 上 。
在我们看来,这种召唤表现了人的真正的存在论维度,或

者毋宁说是表现了记忆的存在论维度。“
但我们的{己‘
f乙仍

处在潜能状态……”1 与此相反,当 我 们 谈 到 “唤 起 ’
’或 是

像的召回”时,我们想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一 旦 我 们

置身于种种回忆所在的某一层面上,当 且 仅 当 此 时 , 回十乙
才倾向于被现实化。在现在的召唤下,回 忆 已 经 失 去 了 将

1. M M , 277, 148.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它 们 刻 画 为 纯 粹 回 忆 的 无 效 性 (i n e f f i c a c i t O 特征和不动
性 (i m p a s s i b i l i t O 特 征 ;它 们 变 成 了 可 以 被 “召 回 ” 的

回 忆 一 像 。它们得到了现实化或具体化。这种现实化有各

种 不 同 的 方 面 、阶段和程度。1但 正 是 (而且仅仅是)现实

化 通 过 这 些 阶 段 、这些程度构成了心理意识。无论怎样,

我 们 都 看 到 了 柏 格 森 式 革 命 :我们不是从现在走向过去、

从 知 觉 走 向 回 忆 ,而是从过去走向现在、从回忆走向知觉。

“记忆整体是通过两种同时进行的运动来回应某一现在
状 态 的 召 唤 :一种是平移运动,记忆通过这种运动将自身

完 全 带 到 经 验 面 前 ,从而进行着以行动为目标、不使自身

产生分裂的不同程度的自我收缩活动;另一种是自转运动,

记 忆 通 过 这 种 运 动使自己朝向了瞬间的情况,为的是向它

展现出最有用的面向。”2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了现实化的
两 个 方 面 :收 缩 一 平 移 运 动 (contraction-translation ) 和

方 向 一 旋 转 运 动 (orientation-rotation )。我们的问题是:

是否可以认为这种收缩一平移运动和我们之前讨论过的过

去之区域与层面的可变收缩是一回事?柏格森给出的上下

文似乎会诱使我们接受这种看法,因为他在谈到圆锥的截

面 ,也就是过去的层面时会经常提及收缩一平移运动。3 然

1. MM , 2 7 4 - 2 7 5 ; 145.
2 • 况 307-30 S ; 188 ( 着重标记为引用者所加}。
3 . 我们刚刚引用的文本就是一例。
柏格森主义

而 ,有许许多多的理由让我们相信:虽然两种收缩之间明

显存在关联,但它们决不能被混为一谈。—
— 当柏 格 森 谈

到过去的层面或区域时,这些层面具有与过去一般同等的

潜能性;此外,每一个层面都包含着整个过去,但是在收缩

程度不一的状态下,而且是围绕着某些可变的主导性回忆。

因此,程度或高或低的收缩表现了不同层面间的差异。一

^ 与 之 相 反 ,当柏格森谈到平移运动时,他 强 调 的 是 回 忆

在某一特定层面上的现实化中的必要运动。收 缩 在 此 所
表现的不再是两个潜能 层 面 间 的 存 在论差 异 ( diffe rence

ontologique ) , 而是这样一种运动:通 过 它 ,回忆和专属

于它的层面得以 同时 (在心理层面上)被现实化。1

下面这种看法事实上是错误的:为了被现实化,为了
接 近 作为 圆 锥 顶 点 (亦 即 收 缩 程 度 最 高 的 那 个 点 )的现

在 ,回忆必须经过一个个收缩程度越来越高的层面。多重

理由决定了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在圆锥比喻中,哪怕

是一个收缩程度极高、极其接近顶点的层面,只要没有被
现实化,它就会呈现出与顶点,亦 即 现 在 的 真正的本性

差异。而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无须为了将某一回

1 . 車实上,层面应当和它所承载的回忆一样被现实化。参 A/A/, 317,272: ‘


‘另
外 ,这些平面不是像16费在一起的现成琪物那样被给予的。恰 恰 相 反 ,它们
以潜能的方式存在若•而且这种存在是梢神事物所特有的。理 智 一 它 时 时
刻刻都在沿着将这些平面分隔开的间隔运动一重新发现了它们,或者毋宁
说是在不停地笟新创造它们……”

82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忆 现 实 化 而 变 换 层 面 ;如果我们必须这么做,记忆的运

作 就 是 不 可 能 的 。原因在于:每个回忆都有专属于它的层

面 ;它在那些更大的区域中会过于支离破碎,在那些更狭

小 的区域中会过于密集混杂。如果每个回忆都必须经过一

个又 一 个 的 层 面 才 能 被现 实 化 ,它们就会因此丧失自己的

个 体 性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凭借平移运动,回忆和它的

层 面 得 以 同 时 被 现 实 化 :存在收缩,是 因 为 变 为 像 的 回 忆 C

与 现 在 “融 合 ”在了一起。因此,它虽然经过了许多实现
( e f f e c t u e n t ) 它 的 “意识平面” ( plans de conscience ) , 但

绝 没 有 经 过 那 些 居 间 的 层 面 (这些层面恰恰妨碍了它的实

现 )
。 因 此 ,绝不能将意识 平 面 (回忆通过它们被现实化)
与 过 去 的 区 域 、截 面 或 层 面 (始终以潜能方式存在的回忆

会 根 据 它 们 发 生 状 态 上 的 变 化 )混为一谈。必须将内强的
( i n t e n s i v e ) 存 在 论 收 缩 (在这种收缩那里,所有层面都以

潜 能 的 方 式 [ v irtu e lle m e n t ] 共 存 着 ,有些更为紧缩,有

些 更 为 松 弛 )和平移运 动 的 心 理 学 收缩 (为了被现实化,

为 了 变 成 像 ,每个有其专属层面[无论这个层面有多么松
弛 ]的 回 忆 都 必 须 经 历 这 种 收 缩 )区分开来。

但 另 一 方 面 ,按照柏格森的说法,还存在着旋转运动。
回忆在其现实化过程中并不仅仅满足于做把它与现在连结

在 一 起 的 位 移 运 动 ,它同时还在做自转运动,目的是在这

种连结中呈现出它“
有用的面向”。柏格森并没有明确指出

83
柏格森主义

的 主 题 涉 及 的 是 “自在的 ” ( en s o i ) 回 忆 的 各 种 潜 能 ‘
性变

异 (v a ria tio n sV irtu e lle s ) , 另 一 个 主 题 涉 及 的 是 “为 我 们


的”( pour n o u s ) 回忆,是 回 忆 朝 向 回 忆 一 像 的 现 实 化 运

动 ( actualisation )。

正 处 在 现 实 化 过 程 中 的 回 忆 (变 为 像 的 回 忆 )和 知

觉一像有什么样的共同框架?这 个 共 同 框 架 就 是 运 动 。也
正是在像与运动的关系中,在 像 延 伸 到 运 动 之 中 的 方 式 中 ,

我们应当去寻找现实化的几个最后环节:“为 了 被 现 实 化 ,

回忆需要一种辅助动力。
”1这里须要再次强调的是:这 一 辅

助动力是双重的。—
— 有 时 ,知 觉 是 自 然 而 然 地 延 伸 到 运

动之中;一■种运动倾向(tendance m o trice )、一 种 驱 动圏


式 (sch 纟
me m o te u r ) 根 据 有 用 性 对 被 知 觉 到 的 事 物 进 行

分解。2 单是这种知觉一运动关系就足以界定一种纯粹自动
性识别,回 忆 (或者,如果人们愿意的话,一 种 完 全 取 决
于多种驱动机制的瞬时记忆)无须被牵扯进来。不 过 , 回

忆事实上还是介人了。这是因为,就回忆—像 与 现 实 知 觉
类似而言,它们必然会延伸到那些与知觉对应的运动当中,

1‘ 265, 133.— 以 及 245, 108: “回 忆 之 实 现 的 最 终 阶 段 … … 行 动 的


阶段。"

2 . 参 , W, 238-240, 1〇〇-1〇2: 243-244, 107; 255-256, 121-122。---- ® 动 图 示


与动力图承尤其不能被混为—谈 :尽管这两种图示都是在现实化过程中介人
的 . 但它们是在截然不同的阶段介人的,一种是纯粹感觉一运动的,另 _ 种
是心理一回忆的。

66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而 且 还 会 使 自 己 被 知 觉 "采 纳 ”。1

现 在 ,我们假设这种知觉 一 运动勾连遇到了障碍 , 一

种 驱 动 图 式 的 机 械 障 碍 ( trouble m dcanique ) : 识别已变

得 不 再 可 能 (尽管还存续着另一类型的识别,正如人们在

这 样 一 些 病 人 那 里 所 看 到 的 :他们虽然非常准确地描述了

人 们 对 其 说 出 了 名 字 的 事 物 ,但 却 不 知 道 如 何 “利用”这

个 事 物 ;要 么 就 是 ,他们虽然正确地重复了人们对其所说

的 话 ,但却不知道如何自发地讲话)。病人不再能够辨別方

向 或 进 行 构 思 ,也就是说,他不再能够根据各种运动倾向

来 对 事 物 或 对 象 进 行 分 解 ;他的知觉只能激发起扩散性的

运 动 。尽 管 如 此 ,回忆仍然存在于其中。而且,它们继续

被 唤 起 ,继续在截然不同的像那里得到体现,也就是说,

它们继续承受着刻画着现实化的前两个环节的特征的平移

运 动 和 旋 转 运 动 。缺少的因而是最后一个环节、最后一个

阶段—
— 行 动 的 阶 段 。既然与知觉相伴随的运动是混乱无
序 的 ,回忆一像也就和纯粹回忆一样是无用的、无效的,

它 不 能 再 延 伸 到 行 动 当 中 。这便是第一个重要事实:无 论 《

是 精 神 性 视觉 障 碍或失读症的病例,还是精神性听觉障碍

或 失 语 症 的 病 例 ,回忆仍然存在着。1 2

我们再过渡到第二类知觉一运动关系,这种关系对一

1. M M . 2AX , 104.
2. 参 加 I/, 252-253, 118-119。

87
柏格森主义

种 专 注 的 识 别 ( reconnaissance a t t e n t i v e ) 的 诸 条 件 做 出

了界定。具有关键意义的不再是那些“延 伸 了 我 们 的 知 觉 ,
目的是从中得到有用的结果”,以及根据我们的需要分解对
象的运动,而是那些放弃了结果、将我们引回到对象那里,
从而恢复对象的细节与全体性的运动。所 以 ,与现在的知
觉类似,回忆一像扮演着一个“主导性而非随附性”、规律
性而非偶然性的角色。1我们假设这第二类运动受到了干扰
(感知一运动机能的动力障碍 [ trouble dynam ique ] , 而非

机械障碍)
。1 自动识别可能还保留着,但回忆本身似乎已
2
经消失了。因为诸如此类的病例最为常见,所以它们激发
了传统的失语症构想,即储存在大脑中的囬忆消失了。柏
格森的真正问题是:消失的究竟是什么?
第一个假设:消失的是纯粹回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
的 ,因为纯粹回忆从本性上说不是一种心理上的存在,而

4 7 且它是不会被消灭的。第二个假设:消失的是召唤回忆的
能力,亦即将回忆在一个回忆一像中现实化的能力吗?柏
格森有时的确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3 然 而 ,

,
1. MM 244-107.— 因此,存在着两种形式的识别,一种是自动的 识 别 ,另
一种是专注的识别;与它们对应的是两种形式的记忆,一 种是运动的、 "准
瞬时性的”记 忆 ,另一种是表象的、绵延的记忆。尤 其 不 应 混 为 一 谈 的 是 ,
这种基于回忆之现实化的视角做出的区别和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区别,即 基 于
记 t e 自身的视角做出的区别(回忆一记忆和收缩一记忆>。
2. 关 于 两 类 障 碍,参三个核心文本:245, 108; 253, 118; 314, 1 % (柏 格 森 在
® 后这段文本中区分了机械瘅碍和动力障碍)。
3. 参 《从 2 5 3 ,1〖
9 ( “回忆的召囬本身被阻止了”);亦 参 245,108。

88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事 情 要 更 加 复 杂 。这是因为,现实化的前两个方面(平移

运 动 和 旋 转 运 动 )取 决 于 一种精神态度;而后两个方面
(两 类 运 动 )取决于感知一运动性,取决于身体的态度。无

论这两个维度的连带性和互补性有多强,其中一个维度都

无 法 完 全 取 消 另 一 个 维 度 。当受影响的只是自动识别运动

时 (感知一运动性的机械障碍)
,回忆的精神现实化就完全

得 到 了 保 持 ;它 保 存 了 自 身 那 “正常的一面",但却不再

能 延 伸 到 运 动 之 中 ,其现实化活动的身体阶段已变得不再

可 能 。 当受影响的是专注的识别运动时(感知一运动性的

动 力 障 碍 ),与前一种情况相比,精神现实也受到的危害很

可能要大得多一 这是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身体态度
的 确 就 是 心 智 态 度 的 条 件 。尽管如此,柏格森还是坚持主

张 ,没 有 任 何 回 忆 是 “不专注的”。存在的只是“
平衡的断

裂 ”。1 也许人们需要理解的是:现实化的两个精神方面仍

然 存 在 ,但由于缺少一种身体态度,它们是分离的(如果

有 了 这 种 态 度 ,它们就可以互相插入、互相结合)0 有 时 会 沾

发 生 平 移 运 动 、收 缩 ,但与之互补的旋转运动却没有发生,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任何清楚分明的回忆一像(或者,至少

是有一类回忆一像似乎被完全消除了)
。有时则是相反的情

况 ,旋 转 运 动 发 生 了 ,截然不同的诸像形成了,但它们已

1. 3 1 4 , 196.

89
柏格森主义

经与记忆相脱离,并且放弃了与其他像的连带性。无 论如

何 ,“
柏格森认为纯粹回忆总是得到了保存”这 种 说 法 是

有缺陷的。我们还应当补充:疾病从来没有把回忆一像本

身消除掉,它损害的只是回忆一像的某一个特定的现实化
方面。

因此,现实化的四个方面就是:① 平 移 运 动 ;② 旋

转运动,它们形成了本来意义上的精神环节;③ 动 力 运

动、身体态度,它对于维持前两个规定的适当平衡而言是
必要的;④最后是机械运动、驱 动 图 式 ,它 代 表 了 现 实

化的最终阶段。所有这些都涉及过去对现在的适应,涉及

以现在为根据的对过去的利用一也就是涉及柏格森所说

的 “
对生命的关注”。第一个环节确保了过去与现在的交

汇点:严格从字面上说,过去向现在移动,为 的 是 找 到
一个与现在的接触点(或收缩点)
。第 二 个 环 节 确 保 了 一
种朝向现在的过去的转换、翻译、扩张:回忆一像在现在

中恢复了过去的各种区别,至少是那些有用的区别。第 三
个环节—
— 身体的动力态度一 确保了之前两个环节的和

谐,它通过一个环节来修正另一个环节,并将它们引向一

个终点。第四个环节一 身体的机械运动—
— 确保了整体
固有的有用性以及它在现在中的收效。—
— 但确切地说,
如果不补充一个适用于这所有四个环节的条件,这种有用

性 、这种收效就会受到损害。我们已经看到,纯粹回忆与
第三章作为潜能性共存的记忆

它 已 是 的 现 在 是 同 时 的 (contem porain )。因此,正处在

现实化过程中的回忆倾向于在一个本身就与这个现在同时
的 (c o n t e m p o r a i n e ) 像中被现实化。不过,有一点是显

而 易 见 的 :一个这样的回忆一像,一个 这 样 的 “现在之回

忆 ” 是 全 然 无 效 用 的 ,因为它无非是要将知觉一像二重

化 。 回忆必须被具体化,必须得到体现,但不是基于它自

己 的 现 在 (它与这个现在是同时的)
,而是基于一个新的现

在 (它相对于这个新的现在而言是过去)
。这个条件通常

是由现在的本性所实现的—
— 现在一刻不停地流逝、前进,
凿 出 间 隙 。 因 此 ,这便是现实化的第五个方面:一种位移

( d e p la c e m e n t ) --- 通过这种位移,过去只会基于不同于

它已是的现在的另一个现在具体化、得 到 体 现 (与这最后

一个方面相对应的障碍是记忆错误 , “
现在之回忆”本身在

其中被现实化)
。1

* ★★

这 样 一 来 ,一种与存在论无意识截然不同的心理无意

识 就 得 到 了 界 定 。存在论无意识对应的是自在的纯粹回

1. ES, 925-928, 146-150.


柏格森主义

忆 ,它是潜能的、寂然的、不活动的。心 理 无 意 识 则 表 现

了处在现实化过程中的回忆的运动:像 莱 布 尼 茨 式 可 能

( possiblesleibniziens ) 那 样 ,回 忆 倾 向 于 具 体 化 、-倾 向

^ 于 被 体 现 ,它们为了被接受而施加压力—
— 因 此 ,.为 了 拒

斥那些无用的或危险的回忆,需要 有 一 种 源 于 现在、 源 于


对生命的关注”的压抑。1 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无意 i R 的

这两种描述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不 仅 如 此 ,整 部 《物 质

与记忆》都是在这两种无意识之间运动的,其 结 果 有 待 我
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I . £ S , 896, 107.
\ mmm j

绵延是一还是多?
笫四章缔廷;ft- 还f t 多?

柏格森的方法展现出了两个主要方面,一 个 是 二 元 论 7/
的 方 面 ,另一个是一元论的方面:首先,人们应当跟随超

越了 “经 验 的 转 折 点 ”的发散线或本性差异;然后,在更

远 的 地 方 ,人们应当重新找到这些线的聚合点,并且恢复

— 种新的一元论的权利。1 这一 方 案 在 《物质与记忆》中真

正 得 到 了 实 现 。—
— 首 先 ,我们事实上指出了客观线和主

观线— 知 觉 与 回 忆 、物质与记忆、现在与过去—
— 之间

的 本 性 差 异 。一 接 下 来 会 发 生 什 么 ?毫无疑问,当回忆
被 现 实 化 时 ,它与知觉的本性差异会趋于消逝:在回忆一
像与知觉一像之间只存在且只能存在程度差异。2* 甚至就是

出 于 这 个 原 因 ,在缺少直观方法的情况下,人们不可避免

1 . 参 前 文 第 22—2 5 页。
2- M A f , 2 2 5 , 8 3 : “人 们 通 过 一 系 列 感 觉 不 到 的 程 度 从 沿 着 时 间 排 布 的 回 忆 过
渡 到 运 动 ,这 些 运 动 勾 画 出 它 们 在 空 间 中 诞 生 的 或 可 能 的 行 动 / — -266,

135: “这 里 存 在 着 一 种 持 续 的 进 展 … … 人 们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无 法 准 确 地 说 : 观

念 或 回 忆 一 像 结 束 了 , 回 忆 一 偕 或 感 觉 开 始 了 。" 一 270, M 0: “随 若 这 些
回 忆 获 得 了 更 为 完 整 、更 为 具 体 和 更 有 意 识 的 表 象 形 式 ,它 们 越 来 越 倾 向 于

与 引 发 它 们 或 它 们 采 用 了 其 框 架 的 知 觉 融 合 在 一 起 。"

95
柏格森主义

n 会被一个没有得到恰当分析的心理混合物困住----- 旦困

陷于其中,辨别出各种原初的本性差异就是不可能的。

但很明显,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尚不拥有一个真正的

统一点。统一点应当说明 来 自 “经验的转折点” 的 另一边

的混合物,而不是在经验中与它混合在一起。事 实 上 ,柏
格森并不满足于宣称:在回忆一像与知觉一像之间不存在

别的差异,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得

多的存在论命题:如果过去与它自己的现在共存着,如果
它在各个不同的收缩层面上与自身共存着,那么我们就应
当认识到,现在本身无非就是过去那收缩程度最高的层

面。这一次是,在纯粹现在与纯粹过去之间,在 纯 粹 知 觉
与纯粹回忆本身之间,在纯粹物质与纯粹记忆之间,不 存

在别的差异,只存在扩张与收缩的差异,而 且 ,它 们 通 过

这种方式重获了一种存在论上的统一。 因 此 ,通 过 在 回
忆一记忆的根基处发现一种更为深刻的收缩一记忆,我 f 门
为一种新一元论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我 们 的 知 觉 每日寸
每刻都在使“
难以计数的大量被回想起的元素(6l 6m e n t S
rem 6m 〇A ) ”收缩在一起,我们的现在每时毎刻都在使

我们的过去无限地收缩:“
起初被我们分开的两个项将紧

密地连结起来……”1感觉到底是什么?感觉是在一个接受

. 292, 168.
]. MM

96
第四章 绵延是一 还是多?

性 表 面 ( u n e surface rdceptive ) 上对数万亿的振动做出的

收 缩 行 动 。 从 中 产 生 的 质 (q u a l k d ) 无 非 就 是 被 收 缩 的 量 7i

( q u a n t i t O 。这 样 ,收 缩 (或 紧 张 )的概念使我们得以超越

同质的量一异质的质的二元性,使我们可以在一种连续的运

动中从其中一个过渡到另一个。但反过来,如果我们的现在
(我们 正 是 通过它 才将自 己 置 人 物质 当 中 )是我们的过去的

最 高 收 缩 程 度 ,那么物质本身将会是一个无限膨胀、无限扩

张 的 过 去 (它的扩张程度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当一个新的瞬

间 出 现 时 ,前一个瞬间已经消失不见了)
。现在,扩张—

或 外 延 .(extension ) --- 的 观 念 将 超 越 非 广 延 (initendu )

与 广 延 (6te m lU ) 的二元性,这使得我们能够从其中一个过

渡 到 另 一 个 。因为知觉本身是广延的,感觉是外延的—
— 只

要由它收缩的东西恰恰是广延之物、扩 张 之 物 (知觉使我们

严 格 按 照 " 我 们 掌 握 时 间 的 “比例”来掌握空间)
。1

《物 质 与 记 忆 》的重要性正来源于此:运动被归属于事

物 本 身 ,物质事物因而直接具有了绵延的性质,由此形成
了 绵 延 的 一 种 极 限 实 例 ( cas l i m i t e )。《直接所予》被超越
了 :运 动 既 在 我 之 外 又 在 我 之 内 ;自我本身又只是绵延中
诸 实 例 (c a s ) 当中的一个。2 但这样 一 来,形形色色的问

题 就 出 现 了 。我们应当从中挑出两个首要问题。

】.关 于 对 ① ffl :—质二元论和②广延一非广延二元论的超越.参崖,


如 P,I «
2 . 关 于 既 屑 于 事 物 又 屆 于 自 我 的 运 动 ,参 对 M, 3 3 1 , 2 1 9 : 3 4 0 , 2 3 0 。

97
柏格森主义

①在方法的两个环节之间,在本性差异的二元论和收

缩一扩张的一元论之间难道没有矛盾吗?因 为 ,以前一个

环节的名义,我们揭露了那些拘泥于程度差异、强度差异

的哲学。此外,我们还揭露了错误的程度概念、强 度 概 念 ,

如 "相 反 ”或 "否 定 ”,它们是所有假问题的根源所在。然

而,柏格森不是正在恢复他所摒弃的一切吗?除 程 度 、强

度的差异外,在扩张与收缩之间还能有什么差异存在? 现

在无非是收缩程度最高的过去,物质无非是扩张程度最高
的 现 在 (瞬时的心灵)
。1而且,如果试图修正这里存在着

的 过 分 “渐变性" (g radue l ) 的东西,人 们 能 够 做 到 这 一

点的唯一方式就是将所有‘

相 反 ' 所 有 立 ”都重新引

人绵延之中,但 “
相反”和 “
对立”恰恰被柏格森揭露为

抽象的、不充分的概念。人们逃避作为绵延之退化的物质,

无非是为了陷人一种绵延的“反转”一物质。*2 柏格森本来

1. 程 度 和 3 度 的 ± 题 的 重 新 幻 入 , 参 a /况, ch a p . I V 多 次 出 现 • 以 及 3 5 5 , 2 5〇 :
**在 原 始 物 质 与 最 具 反 思 能 力 的 心 灵 之 间 , 存 在 着 所 有 可 能 的 记 ^ ^ 强 度 ■ 而

这同样也是所有的自由程度, 一 665, 2 0 1 : ,
•我们的绵延感----我 愿
称其为我们的自我与其自身的重合一 可以有不同程度, 一 D I, 156, 1 8 0

已经 M 及 了 这 一 点 : “因 为 人 们 经 过 一 系 列 感 觉 不 到 的 程 度 , 从 具 体 的 绵 延
( 这 一 绵 延 的 不 同 元 索 相 互 渗 透 着 )过 渡 到 象 征 的 绵 延 (这 — 绵 延 的 构 成 环

节 相 互 并 列 若 ), 因 而 从 自 由 的 活 动 过 渡 到 有 意 识 的 自 动 运 动 • ”

2. 否 定 (既 作 为 ‘
•限定”又作为"对立”)主题的重新引入:参 5 7 1 以 下 ,9 0 以
下 (物质既是运动的限定,又是运动的障碍. “
它与其说是肯定的实在,不
说 是 一 种 否 定 一 666,202 (物质作为“逆转"*‘
转换""阻碍”…… )。—

不过,这些文本仴然接近柏格森拒斥一切否定概念的那些文本。

98
第四章绵延是一还是多?

打 算 表 明 差 异 一 作 为 本 性 差 异 — 能够且应当独立于否 75

定 (无 论 是 退 化 的 否定还是对立的否定)得到理解,但这

一 设 想 现 在 变 成 了 什 么 样 子 ?最严重的矛盾似乎就处在系

统 的 核 心 。一切都被重新引入:程 度 、强度、对立。

② 即 使 假 设 这 个 问 题 得 到 了 解 决 ,我们还能谈论一
种 重 被 发 现 的 一 元 论 吗 ?在某种意义上答案是肯定的,只

要 一 切 都 是 绵 延 。但 是 ,由于绵延自身同时消散在了所有

这 些 影 响 它 的 程 度 差 异 、强度差异、扩张差异和收缩差异

之 中 ,我们毋宁说是陷人了一种量的多元论。如下问题的
重 要 性 正 由 此 而 来 :绵延是一还是多,以及是在什么意义

上 ? 人 们 是 真 的 克 服 了 二 元 论 ,还是淹没在了多元论之

中 ?我们必须从这个问题开始。 .

然 而 ,柏格森讨论这个问题的文本似乎充满了变化和

摇 摆 。《物 质 与 记 忆 》在肯定绵延的彻底多元性方面走得最
远 :组成宇宙的就是张力与能量的变状、扰动、变化,此
外 没 有 任 何 东 西 。柏格森无疑谈到了绵延节奏的多元性;

但 在 这 个 特 定 的 语 境 中 ,柏格森在讨论或快或慢的绵延时
明 确 指 出 ,每 个 绵延 都 是 一 个绝 对 (ab s o lu ) , 而且每个节

99
柏格森主义

奏本身都是一个绵延。1 在 1903年的一个重要文本中,他
对 强 调 了 自 《直接所予》以来取得的进展:心理绵延、我们

的绵延只不过是无穷多绵延实例中的一个,是 “
某一得到

了充分规定的张力,且它的规定本身显现为无穷多可能绵

延中的一个选择”。2 可以看出,与 《物 质 与 记 忆 》相一

致,心理学只是通往存在论的一扇窗口,是 “
置 身 于 ”存
在之中的跳板。但是,我们一旦置身于存在之中就会意识

到,存在是多样的,绵延是数量繁多的,.我们的绵延被夹
在了更为分散的绵延和更为紧张的高强度绵延之间。“这样

—来,人们想意识到多少绵延就会意识到多少绵延,这些
绵延彼此之间全都是不同的……”因此,过去的所有层面、

所有张力层面的潜能的共存的观念被扩展到了整个宇宙:
这个观念不再仅仅意味着我与存在的关系,而是意味着万

事万物与存在的关系。万事万物似乎都在表明宇宙是一个
巨大的记忆。而且,柏格森为直观方法的力量感到欢欣鼓

舞:只 有 它 “
能让我们同时超越唯心论和实在论,让我们
肯定低于我们和高于我们的对象(尽管它们在特定的意义
上是内在于我们的)的实存,让我们不费力气地使它们作

】• 参 关 于 变 状 和 扰 动 ,337, 226; — 关 于 不 可 还 原 的 节 奏 ,3 4 2 , 2 3 2 -

233;— 关 于 差 异 的 绝 对 特 征 ,331-332, 2 1 9 。
2. PA/, W 16-14】
9,2〇7-2〇9 ( 以下两段引文出自这同一个文本,它对子柏格森
的全部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1G0
第四章绵延是一还是多?

为一个整体共存”。潜能性共存的这种向无穷多特定绵延的

扩 展 在 《创 造 的 进 化 》中得到了清楚的展现。《创造的进

化 》将生命本身与记忆相提并论,属或种对应于这种生命
记 忆 (m d m o i r e v i t a l e ) 的不同的共存程度。1 因此,这是
一 种 似 乎 内 含 着 一 种 广 义 多 元 论 ( pluralisme g 纟
n&alisd )

的存在论观点。

但 严 格 说 来 ,在 《创造的进化》中 , 一 个重要的限制

得 到 了 特 别 的 强 调 :如果事物被说成绵延的,那么,与其

说它们是在自身之中或是在绝对的意义上绵延,不如说

它们是因为处在与宇宙大全的关系中才绵延—
— 就它们之
间 的 区 分 并 非 自 然 产 生 而 言 ,它们全都分有了这个整体

或 归 属 于 这 个 整 体 。因此,糖块会让我们等待,完全是

因为— 尽管它的切分带有任意性—
— 它是向整个宇宙敞

开 的 。这 样 一 来 ,并非每个事物都有专属于自身的绵延。
拥 有 绵 延 的 只 有 :① 与 我 们 (心理的绵延)类似的存在;

②然后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系统的生物;③最
后是宇宙大全。1 因此,这不再是一种广义多元论,而是一
2

1. 参 £ C , 637,168。
2. £ C, 502, 10: “除了‘
这杯水、糖和糖在水中的溶解无疑是些抽象’,以及

它们在其中被我的感官和知性切割的大全或许会像意识那样前进和发展’

这 还 能 意 味 着 什 么 ?”一关于生命体的特征及其与大全的类似性,参
507, 15。一 不 过 ,柏 格 森 在 《物质与记忆》中已经宣称大全乃是条件。在
这 个 条 件 下 ,事物被赋予了运动与绵延: 3 2 9 , 2 1 6 : 3 3 2 , 220。
柏格森主义

种狭义多兀论(pluralisme restreint )。

最后,《绵延与同时性》总结和回顾了所有可能的假
设 :广义多元论、狭义多元论、一元论。1根据第一个假

设 ,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节奏、实在地区分开来的绵延的共
存 ,因而也就存在着时间的彻底的繁复体 ( m ultipliciM

radicaledu Tem ps )。柏格森补充道:他曾经提出过这个假

设 ,但在我们之外的存在那里,它只适用于生物物种。“我

« 们当时没有意识到,今天也仍然没有看到任何将这个绵延
繁复体的假设扩展到物质宇宙的理由。
”由此产生了第二个

假设:我们之外的物质事物得以分隔开来的依据不是绝对
( absolument ) 不同的诸绵延,而是某种参与我们的绵延

并对其加以区分的相对的(relative ) 方式。柏格森在此似
乎浓缩了《直接所予》的暂时性学说(诸事物以一种神秘

的方式参与了我们的绵延,这里存在一种“
无法表达的理

由”)和 《创造的进化》的更为精致的学说(这 种 “
参与了
我们的绵延”的活动通过诸事物对于宇宙大全的归属而得
到了解释说明)
。但是,即使是在第二种情况下,
•围绕着大

全的本性以及我们与大全的关系的谜团仍然存在着。由此
产生了第三个假设:只存在唯一的时间、唯一的绵延,包
括我们的意识、生物、整个物质世界在内的万事万物全都

1. D S, 57- 58.

]〇2
第四章绵延是一还是多?

参 与 了 这 唯 一 的 时 间 、绵延。不 过 ,令读者惊讶的是,这

个假设被它的提出者柏格森认为是最令人满意的:唯_的
( s e u l ) 时 间 ,它是 为 一 的 (t i n )、普遍的、无人称的。1简

而 言 之 ,一 种时间的一元论……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惊讶

的 了 ;另两个假设中的一个似乎更好地表现了柏格森主义

的 状 态 ,无 论 是 在 《物质与记忆》之后,还 是 在 《创造的

进 化 》之 后 。此 外 ,柏格森是否已经忘记,早 在 《直接所 ”

予 》中 ,他 就 把 绵 延 ,亦即实在的时间或真实的时间,界
定 为 “繁 复 体 ”?

究 竟 发 生 了 什 么 ?无疑是与相对论的较量。柏格森不
得 不 进 行 这 场 较 量 ,因为相对论在探讨空间和时间时援用
了 扩 张 与 收 缩 、紧张与膨胀之类的概念。但这场较量并不
是 突 然 发 生 的 :它已由 繁 复 体 (M u h i p l i c i d ) 这一基本概

念 做 好 了 准 备 — 爱因斯坦从黎曼那里继承了这个概念,

而 柏 格 森 在 《直接所予》中也以自己的方式使用了这个概

念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柏格森所概括的爱因斯坦理论的主
要 特 征 :一 切都是从一种特定的运动观念开始的,这种运1

1. D S, 58-59.— 柏格森甚至说,这个无人称的时间仅有一个“
节奏”
。与
此 相 反 ,《物 质与 记 忆 》则肯定"节奏"的多元性与绵延的人格特征(参
342, 232: “也不再是这种同质的无人称绵延,亦即对万事万物都一样的绵
延……”乂但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在 《绵延与同时性)中,出于术语精确
性的原因,流的多样性会取代“节奏”的多样性;而且,我们会看到,天人
称的时间将不再是一种同 盾 的 无人称绵延。

103
柏格森主义

动引发了物体的收缩与物体之时间的膨胀;我们由此得出

了 “同时性解体了”的结论,在 固 定 系 统 [惯 性 系 统 ]中

具有同时性的东西对于一个运动系统[非惯性系统]而言

不再具有同时性;此外,根据静止与运动的相对性,甚至

根据加速运动的相对性,这些广延的收缩、时间的膨 胀、

同时性的破裂全都变成了绝对相互的东西 ( ab so lu m en t
r & iproques ) ; 就此而言,会有繁复的时间、多元的时间

存在,它们以不同的速度流逝着,它们全都是真实的、实

在的,它们当中的每一个都专属于一个参照系;为了对一

个点进行定位,既指出它在时间中的位置,又指出它在

空间中的位置是必然的,有鉴于此,时间唯一的统一性就

在于成为空间的第四个维度;事实上,正是这个时空团块

(bloc Espace-Tem ps ) 被以无穷多的方式划分成了空间和

时间,而且每一种划分方式都是某一系统所特有的。

讨论针对的是什么?"收缩”“
膨 胀 ”“
运动的相对

性”“
繁复体”一所有这些概念都为柏格森所熟悉。他以
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使用它们。“
绵延,亦即时间,本质上
是繁复体"是柏格森从来不会放弃的观点。但问题是:哪
种类型的繁复体?我们还记得,柏格森将两类繁复体对•立

了起来:一类是现实的繁复体,它们是号数的、非连续的;
另一类是潜能的繁复体,它们是质的、连续的。按照柏格

森的术语,爱因斯坦的时间显然属于前一个范畴。柏格森


04
第四章绵延是一还是多?

批评爱因斯坦 把 两 类 繁 复 体 混 为 一谈 ,并因此再度混淆了

时 间 和 空 间 。讨 论 只 是 在 表 面 上 针 对 “
时间是‘
一 ’还是


多 ’ ” 这 个 问 题 。真正的问题是:“
什么才是时间所特有

的 繁 复 体 ?”从 柏 格 森 主 张 “
存在着普遍的、无人称的、
唯一■的时间( u n seul Temps , universel et impersormel ) ”

的 方 式 ,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当 我 们 坐 在 河 边 时 ,水的流动、船的滑行或鸟的飞

翔 、我们生命深层那连续不断的低语,对我们来说是三种
不同的东西还是同一种东西,这是可以随意决定的……”1

这 里 ,柏 格 森 赋 予 了 注 意 力 (a tte n tio n ) 以 “
被分有而不

被 划 分 ”“既 是 ‘
一 ’又 是 ‘
多 ’”的力量;但在更为深
刻 的 层 面 上 ,他赋予了绵延以自我包含(s’engbber elle-

m 6 m e ) 的 力 量 。水的流动、鸟的飞翔、我的生命的低语

形 成 了 三 种 流 (f l u x ) ; 但它们如此完全是因为我的绵延
既 是 三 种 流 中 的 一 种 ,又是包括了其他两种流的固有领

域 “ W m e i u )。为 何 不 满 足 于 两 种 流 ,比 如 说 我 的 绵 延 的

与 鸟 的 飞 翔 ? 因 为 ,如果两种流没有被同一个第三者—

第三种流— 包 含 在 自 身 当 中 ,这两种流就不能被说成

是 “共 存 的 ” 或 “同时的”。鸟的飞翔与我自己的绵延是

同 时 的 ,但前提条件是,我自己的绵延在另一个绵延中被

1. DS, 67.

105
柏格森主义

映照、被二重化,而这另一个绵延同时也包含着鸟的飞
翔:因此,存在着流的一种基本的三元性 ( u n e trip lic iM

f o n d a m e tu a le d e s flu x )。1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的绵延

本质上具有如下能力:揭示其他绵延、包含其他绵延、无

限地自我包含。但我们看到,这种映照或注意的无限使绵

延恢复了其真正的特征,必须不断想到:它并非单纯是不

可分者,它具有一种极为特殊的划分风格;它并非单纯是
前 后 相 继 (succession ) , 而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流的共存

( coexistence ) , 是 流 的 同 时 性 ( simultaneity )。“这是我

们的第一个同时性观念。所以,我们把占据相同绵延的两

种外部流 ( deux flux extirieurs ) 称 为 ‘


同时的’,因为它
们在同一个第三者的绵延、我们的绵延中相互维持着……

(正是这种)流的同时性将我们引向了内在的绵延、真正的

[实在的]绵延。”1 2

我们再回到柏格森由以将绵延界定为潜能的或连续

的 繁 复 体 的 那 些 特 征 :一 方面,它 被 划 分为各种本性

8 2 上不同的 元 素 ;另 一 方 面 ,这些 元 素或部分只有在划


分 活 动 真 实 (effectivement ) 发生的情况下才会现实地

1. ZW, 59: •■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在将自己的意识二重化和多样化……”一 绵


延的这一反思面向使其特別接近于我思。关于三元性,参 G J , 7 0 : 实际上有
三种根本的连续性形式:我们内在生命的连续性、意志运动的连续性、空间
中运动的连续性。
2. /W, 68 与 81。

IC 6
第四章绵延是一还是多?

( actuellem ent) 存 在 (如 果 我 们 的 意 识 “
在某处停止了划

分 活 动 ,那么划分的可能性也就在该处停止了”^ 。如果

我们置身 于 一 个 划 分 活 动 尚 未 进行 的 瞬 间,也就是说,如

果 我 们 置 身 于 潜 能 存 在 之 中 ,显然只有一种时间存在。然

后 ,我们再置身于一个划分活动已然完成的瞬间:例如有

两 种 流 ,一 为阿基里斯奔跑的流,一为乌龟爬行的流。我

们 说 ,这 两 种 流 间 的 差 异 是 本 性 的 差 异 (如果我们把划分

活 动 推 进 得 更 远 ,那么阿基里斯迈出的每一步和乌龟迈出
的每一步也有着本性上的不同)
。约束划分活动的先决条件

就 是 “被 现 实 地 做 出 ",这就意味着部分(流 )应当被体验
( v d c u e s ) , 或是至少被设定和思考为能被体验的对象。而

柏 格 森 的 整 个 论 点 的 主 旨就是要证明:只有在唯一时间的
视 角 下 ,它们才能是可体验的或枝体验的。证明原则如下:
当 我 们 承 认 有 许 多 时 间 存 在 时 ,我们就不满足于考察A 流
和 B 流 ,甚 至 不满足 于 考 察 A 流的主体给自己制造的B 流

的 像 (例 如 ,阿基里斯将乌龟的爬行构想或想象为可被乌
龟体验的对象)
。为了设定两种时间的存在,我们不得不引
入 一 个 奇 特 的 因 素 :A 自己形成的有关B 的 像 (尽管 A 知
道 B 的 体验不可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
。这是一个彻头

彻 尾 的 “象 征 性 ” 因 素 ,也就是说,它与实际体验相对立

1. A4Aft 341,231.
柏格森主义

且排斥实际体验;而所谓的第二种时间只有通过它才能成为

现实。柏格森由此得出结论:无论是在虚拟的大全的层面上,
« 还是在现实的部分的层面上,有且只有一种时间存在(但这
个晦涩的证明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将在后面看到)

而且,如果在另一种意义上理解划分,如果向上进行

回溯,我们永远都会看到:本性不同、收缩和扩张程度不

同的各种流在唯一的时间中交流着,而这唯一的时间就是

它们的条件。“同一个绵延会沿途集聚整个物质世界的事
件 ;而我们就能够消除各种各样的人类意识(我们最初是

把这些意识当作我们思想运动的中继器,隔一段距离就安

装 一 个 ):只有无人称的时间存在,一切事物都在其中流
动。”1流的三元性正由此产生,我们的绵延(观察者的绵

延 )一方面作为流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作为时间(所有流'

都沉没于其中)的表象者(repr & e i u a t u ) 是必要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柏格森的不同文本完全是融贯的,它
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只有一种时间存在(一 元 论 )
,尽

管还存在着无穷多的现实的流(广义多元论)—
— 它们必
然都参与了同一个潜能的大全(狭义多元论)。柏格森绝没
有 放 弃 “现实的流之间存在着本性差异”这个观点;同样

从未被放弃的观点是“
潜能性中存在着扩张或收缩的差异,

1. DS, 59.

10fl
第四章绵延是一还是多?

前者既包含后者又在后者那里被现实化”。但他认为,这两

种 确 定 性 不 但 没 有 排 除 ,反而还隐含着唯一的时间。简而

言 之 :不但各种潜能繁复体隐含着唯一的时间,而且作为

潜 能 繁 复 体 的 绵 延 就 是 这 唯 一 的 、相同的时间。
尽 管 如 此 ,柏 格 森 对 时 间 之 多 元 性 ( la plurality des m

t e m p s ) 的矛盾 特 征 的 证 明 看 似 并 不 明 了 。让我们在相对

论 的 层 面 上 对 此 加 以 澄 清 。这是因为,尽管看上去很矛盾,

但只有相对论能使柏格森的证明变得清晰和令人信服。事

实 上 ,只要涉及的是那些在质上有区别的流,就很难知道
两个主体体验到的和感知到的是否是同一种时间:人们把

希 望 寄 托 在 [ 时 间 ] 单 位 上 ,但这无非是因为它是一个更

为 “妥 当 ” 的 观 念 。与 此 相 反 ,相对论是基于如下假设:
不 再 是 质 的 流 ,而 是 “处于相互的、均一的置换状态的”

系 统 (在 这 些 系 统 中 ,观察者是可互换的)
,因为不再有
哪 个 系 统 享 有 优 先 性 。1 让我们接受这个假设。按照爱因斯
坦 的 说 法 ,S 和 S ' 这两个系统的时间并不相同。但这另

一 个 时 间 是 什 么 ?它 既 不 是 S 中的皮埃尔的时间,也不是
S ' 中 的 保 罗 的 时 间 ,因为根据假设,这两种时间有的只

是 量 上 的 差 异 ,当 人 们 依 次 将 S 和 S ' 当作参照系时,这

种 量 上 的 差 异 就 会 消 失 。人们是否至少可以说:这另一个

1 . 关于界定了一种决定性实验的条件的相对论假说,参 DS,97,114,164。

109
柏格森主义

时间是皮埃尔构想的保罗所体验或能够体验的时间?答案
同样是否定的—
— 而这正是柏格森论证的精髓。“
毫无疑

问,皮埃尔给这个时间贴上了一个写着保罗名宇的标签;
但他如果是把自己想象成保罗这个体验并测量着自身绵延
(vivant sa propre d u tie et la m e su ra n t ) 的有意识的存在

者 ,就会由此看到,保罗是把他自己的系统当作参照系,

并且置身于我们刚刚谈到的这个内在于每一系统的独一时

间中:此外,同样是出于这个原因,皮埃尔会暂时抛弃他
的参照系,从而放弃了他作为物理学家的存在,因此也放

弃了他的意识;在皮埃尔看来,他自己无非就是保罗的一

个幻影, 1简而言之,另一种时间是某种既不能被皮埃尔体
验 ,也不能被保罗体验,也不能被皮埃尔想象自己所是的

保罗体验的东西。它是一个纯粹的象征,它排除了实际体

验 ,它仅仅标志着:是这个系统,而不是那个系统,被当

1- 〇S, 99.----- 种常见的说法认为柏格森的推理隐含着对爱因斯坦的误解=


但同样常见的是,人们误解了柏格森本人的推理。柏格森并不满足于说:一
种不同于我的时间的时间既不由我体验,也不由他人体验,而是隐含着我自
己对他人形成的像(反之亦然 >。因为对于这样一个像,柏格森是完全认可
它的正当性的•因为它表现了不同绵延之间的各种张力和关系 , 他 本 人 会 反
复承认这一点。他对于相对论的批评有着截然不同的着眼点:我自己对他人
形成的像,或皮埃尔对保罗形成的俅,具有这样的特征,即 它 不 可 能 (被皮
埃 尔 、被 保罗 ,或 被 在 想 象 保 罗 的 皮 埃 尔 )在无矛盾的情況下被实际体验或
思维为可被体验的东西《
>用 柏 格 森 的 术 语 来 说 ,它不是像,而 是 “象征”。
如果这一点被忘记,那么柏格森的整个推理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柏格森在
《绵延与同时性〉第 2 3 4 页的结尾特别提醒道:“
但这些物理学家并没有被想
象成实在的存在或能够成为实在的存在……"
第四章绵延是一还是多?

成 参 照 物 。“皮埃尔不再把保罗设想成一个物理学家,甚至

不 再 把 他 设 想 成 一 个 有 意 识 的 存 在 者 ,或者干脆不把他设

想 成 一 个 存 在 者 :他把保罗的视觉形象从他那鲜活的、有
意 识 的 内 心 (i n t d r i e u r ) 清空,只留下了人物的外壳。”

因 此 ,在 相 对 论 假 说 中 ,显然只能有一种可体验和被
体 验 的 时 间 ( u n seul temps vivable et v彳
c u )(对于这个证

明 ,人 们 要 把 它扩展到相对论假设之外,因为质的差异并

不能构成号数的区别)
。出于这个原因,柏格森宣称:相 对 《
论虽然想要证明它有关时间之多元性的断言,但实际证明'

的 却 是 其 断 言 的 反 面 。1 柏格森的所有其他批评都来源于此。

这 是 因 为 , 当爱因斯坦宣称同时性会随着系统的变化而变

化 时 ,他所想到的是什么样的同时性?答案是:两座相距
遥 远 的 时 钟 的 指 针 所 规 定 的 同 时 性 。而且,这种同时性的

确 是 可 变 的 或 相 对 的 。但这恰恰是因为它的相对性所表现
的 既 不 是 某 种 被 实 际 体 验 到 的 东 西 ,也不是某种可被体验
到 的 东 西 ,而是我们刚才谈到的那种象征因素。
2 就此而言,

这种同时性假定了另外两种在瞬间中连结在一起的同时性,

它 们 是 绝 对 的 而 不 是 可 变 的 :_ 种是取自外部运动的两个
瞬 间 (近 处 的 一个现象和钟表的一个时刻)的同时性,另

一种是这些瞬间与它们取自我们的绵延的瞬间的同时性。
1 2

1. D S , 112-116.
2. D S t 120-121.
柏格森主义

而这两种同时性本身又假定了另一种同时性,也就是可变

性程度更低的流的同时性。1 因此,柏格森的同时性理论确

证了这样一种绵延观,即绵延是所有程度在唯一时间中的

潜能的共存。

简而言之,柏格森在《绵延与同时性》中从始至终都
在批评爱因斯坦混淆了潜能与现实(象征因素,亦即一种

虚构之物的引入是这一混淆的表现)
。因此,这实际上是混

淆了两类不同的繁复体一潜能的繁复体与现实的繁复体。
人们会在“
绵延是‘
一’还 是 ‘
多’”这个问题的根底处

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问题:绵延是繁复体,但它是哪种类

型的繁复体?在柏格森看来,只有独一时间的假设才能说
明潜能繁复体的本性。由于将两类繁复体一 - 现实的空间

繁复体与潜能的时间繁复体—
— 混为一谈,爱因斯坦无非
是发明了一种将时间空间化的新方式。人们当然不能否定
爱因斯坦式时空的原创性,不能否定它对科学而言所代表

的辉煌成就(空间化从来没有被推进这么远,而且也没有
以这种方式被推进过)。2 尽管如此,这一成就乃是象征的

L 因此•柏格森按照深度递坩的顺序区分出了四类同时性:①相距遥远的时钟
间的相对论的同 时 性 7 1 与 116以 下 ②事件与近处的时钟之间的瞬
间中的同时性,同样还有这个时刻和我们的绵延的某一时刻之间的瞬间中的
同 时 性 (70-75);③不同流的同时性(67-68, fil) e — 梅 洛 -庞 蒂 清楚地
表明:在柏格森看来,同时性的主题是如何证实了_种真正的“ 共存, 1 哲学
(参 <哲 学 赞 词 杨 大 春 译 •商 务 印 书 馆 2019年 版 . 第 】
2 页以下)

2. /W, 19S 与 333 以下-

112
第四章绵延是一还是多?

成 就 ,而不是被实际体验者的成就,象征表现的是混合物,

而 被 实 际 体验 者 则 可 以 像 普 鲁 斯 特 所 说 的 那 样 表 现 “一点
点 纯 粹 状 态 下 的 时 间 ” ( u n peu de tq m p s 各l’dtat p u r )。存

在 或 时 间 (L ’
f itre , ou le Temps ) 是一种繁复体,但它恰

恰 不 是 “多 ”(m u l t i p l e ) , 按照它的繁复体类型,它是一
(Un )〇

柏 格 森 在 对 时 间 的 独 二 性 (unicitS ) 进行辩护时完全

没 有 放 弃 他 之 前 有 关 “大量互不相同的扩张和收缩程度的潜
能 共 存 ” 和 “现实的流或节奏间的本性差异”的说法。而

且 ,当他宣称空间与时间永不相互“
侵人”、相 互 “
交织’

时 , 当他坚持主张只有空间与时间的区别才是实在的、真
实 的 区 别 时 ,1 他 完 全没有放弃《物质与记忆》的抱负,即

将 某 种 空 间 的 东 西 整 合 到 绵 延 之 中 ,在绵延中找到广延的

充 足 理 由 。从 一 开 始 ,他揭露的就是空间和时间在一个没
有 得 到 恰 当 分 析 的 混 合 物 中 的 结 合 一 空间在其中被视为

I . 参 D 5, 1 9 9 与 2 2 5 ( 揭露了一种••呑没了时间的空间■和一种"本身又吞并
了 空 间 的 时 间 ”)

柏格森主义

既成不变的东西,时间在其中被视为空间的第四维。1 这

种对时间的空间化无疑是与科学分不开的。而相对论的特

性正是进一步推进这种空间化,正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将

混合物“
焊接”起来,因为在相对论之前的科学中,被化

为空间的第四维的时间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与空间实在地
区 分 开 来 (r 6e lle m e n td is tin c te ) 的变量;与 此 相 反 ,在

相对论中,将时间同化为空间对于表现距离的不变性是必

要的,它因此被明确地引入计算之中,而 且 也 不再有任
何实在的区别 ( distinction rielle )。简而言之,相对论形
成了一种以特别 方 式结合 而 成 的 混 合 体(m 6lang e ),但

后者仍然不会逃脱柏格森对“
混 合 物 ”(m i x t e ) 的 一般

批判。

与此相反,按照柏格森的观点,人们能够也必须构想
出一些基于完全不同的原则的组合。我们来考察一下全都
在扩张的极限处共存的扩张和收缩的程度,我们有的是物

叩 质。2 物质无疑还不是空间,但它已经是广延的。一 个无
限松弛的、放松的绵延使其环节或时刻处在相互外在的状

态;前一个时刻在下一个时刻出现时已经消失。这些时刻 2*

1•反对一种以现成方式被给定的空间的观念,参 £ C , 669,206。
2•就此而言,在物质与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亲和性,因为它们全都代表着
一种扩张状态,物质对应的是我们外部的扩张状态,梦对应的是我们内部的
扩张状态:£■<:
, 665-6(57,202-203»

114
第 四 章 绵 a 是一还是多?

在各自的展开状态下获得了它们在相互渗透的状态下失去

的 东 西 ,在外延状态下获得了它们在紧缩状态下失去的东

西 。 因 此 ,在 每 一 个 时 刻 ,一切都趋向于在一个瞬时连续

统 ( u n c o n t i n u u m in s ta n ta n 6 ) 中 展 开 (这个可以无限划

分 的 连 续 统 不 会 延 伸 到 另 一 个 瞬 间 当 中 。它会为了在下一

个 瞬 间 ,在总是重新开始的一次眨眼或一次颤抖中重生而

死 亡 X 1 为 了 得 到 空 间 ,只需将这种扩张运动一推到底(但

这 样 一 来 ,空间恰恰要在分化线故尽头被找到,它乃是不
再 与 绵 延 发 生 组 合 的 极 限 项 [te r m e e x tiim e ])。空间实际

上 并 不 是 物 质 或 外 延 ,它 是 物 质 的 “图式”,亦即松弛运动

抵 达 的 那 个 终 点 的 表 象 ,它就像是作为可能外延的外壳。
就 此 而 言 ,不 是 物 质 、不是广延在空间之中,而是空间在

物 质 或 广 延 之 中 。2 而 且 ,如果我们认为物质扩张或延展的

方 式 千 变 万 化 ,我 们 就 应 当 说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广

延 ,它 们 彼 此 相 似 ,但又各有特质,只有在我们的空间图

式 中 ,它们才会以相互混合告终。
实 际 上 ,最重要的是看到扩张和收缩的相关性一 r
张 与 收 缩 相 关 ,收缩也与扩张相关。除了被收缩的东西之
夕卜, 还 有 什 么 可 以 发 生 扩 张 一 除了广延之物或扩张之物%

1; £ C , 666-667, 203-204—
— 以及 A/从 chap.IV 多处D
2 . 关 于 作 为 图 式 或 图 型 的 空 间 ,参 341,232;344-345, 235-236;及7,667,
203〇
柏格森主义

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发生收缩?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我
们的綿延中总有广延存在,在 物 质 中 总 有 绵 延 存 在 。我

们在进行感知活动时是将无数的元素的振动或震荡收缩

在了一个被感觉到的质当中;但 我 们 通 过 这 样 的 方 式 收
缩或“
拉紧”的是具有物质性或外延性的东西。就 此 而

言,人 们 不 需 要 问 “
是否存在空间性的感觉”“哪 些 感 觉

是空间性的,哪些感觉不是空间性的”:我们所有的感觉
都是外延的感觉,我们所有的感觉都是“
体量大的” 和广

延的,尽管程度不同、风 格 各 异 (这 取 决 于 它 们 做 出 的

是哪种收缩活动)
。质在多大程度上属于我们就在多大程
度上属于物质:它们属于物质,它 们 就 在 物 质 之 中 ,这
取决于将它们内在地区分开来的振动和数目。因 此 ,广

延仍然具有质上的规定,它们离不开在它们当中放松开
来的收缩;而且,无论扩张或松弛到何种地步,物 质 也
不足以成为纯粹空间,也不会丧失最低限度的收缩一 正

是通过这最低限度的收缩,物质分有了绵延,物 质 属 于
绵延。

相反,无论收缩到何种地步,绵 延 也 不 会 完 全 独 立
于它于其中活动的内在物质,不 会 完 全 独 立 于 它 要 “拉
紧”的外延。我们再回到倒圆锥的比喻。倒 圆 锥 的 “顶 点 ”
(我们的现在)代表了我们的绵延的收缩程度最高的那个

点 ;但是,它同样也代表着我们嵌人了收缩程度最低的东
第四章绵延是一还是多?

西 ,也 就 是 嵌 入 了 无 限 扩 张 、无限松弛的物质。正是出于
这 个 原 因 ,柏 格 森 认 为 ,理智有两个相关的方面,它们形
成 了 -- 1•对理 智 ( iruelligence ) 来说具有根本意义的模糊

之 处 :它 是 有 关 物 质 的 知 识 / 它标志着我们对于物质的适

应 ,它 按 照 物 质 来 形 塑 自 己 ,但 它 可 以 这 么 做 是 有 赖 于 心 ^
灵 (e s p r i t ) 或 绵 延 ,是因为它是在一个使它能够掌握物质

的 紧 张 点 那 里 嵌 人 了 物 质 。因此,人们应当在理智中区分
形 式 和 意 义 :它 在 物 质 中 有 其 形 式 ,它在物质,亦即扩张

或 松 弛 程 度 最 高 的 东 西 当 中 找 到 了 自 己 的 形 式 ;但它是在

收 缩 程 度 最 高 的 东 西 当 中 有 其 意 义 ,是在收缩程度最高的

东 西 当 中 找 到 了 自 己 的 意 义 ,它对于物质的支配和利用有
赖 于 这 收 缩 程 度 最 高 的 东 西 。人们因此会有这样的说法:

尽 管 理 智 的 形 式 使 它 与 自 身 的 意 义 相 分 离 ,但它的意义始

终 在 它 当 中 存 在 ,并且应当通过直观被重新发现。所以,

柏 格 森 最 终 拒 绝 了 任 何 简 单 的 发 生 (gen 纟
se sim ple ) , 因为

后者要么是从一个已然被假定的物质秩序出发来说明理智,

要么是从一些被假定的理智范畴出发来说明各种物质现象。
只 能 有 物 质 与 理 智 的 共 时 的 发 生 (genfesesimultande )。物

质 迈 出 一 步 ,理 智 就 迈 出 一 步 :物质在绵延中扩张的同时,

理 智 在 物 质 中 发 生 收 缩 ;二者都在广延中发现了它们的共
同 形 式 ,它 们的平衡— 即使轮到理智将这种形式抬髙到

单 凭 物质和 广 延 本 身 永远 无 法 达 到 的 那 种扩张 程度—


— 纯

117
柏祜森主义

粹空间的形式。


.参 fC ,c li ap .I I I 。
【译 按 】关于柏格森在 < 创造的 进 化> 中 ® 发 的 发 生 观 念 ,德 勒 兹 在
其 I 9 6 0 年的里昂高师讲义 ( ^ tC o u rs s u r le c h a p i t r c I I I d e

d e B e r g s o n *, ^d . A n n e S a u v a g n a r g u c s , i n F r ^d ^ r i c W o r m s ( d d . ) , A n n a le s
bergsoniennes ^ t . I I ; Bergson , D eieu ze , la p h in o m in o lo g ie , P a r is : P U F , 2004,
p p . 166-1S S ) 中进行了精要的解说:
在 (创造的进化)的第一部分,柏格森对哲学进行了阐述,他试图表明
有必要将哲学构想为发生的哲学或哲学发生学(phil〇sophieg6n6tique)。 他
还对哲学中的一些根本内容做出了批评。事实上:
① 哲学在他之前就想成为发生学;
② 宇宙学—
— 在古代形而上学中—
— 得自已1 现为一种发生学;
③ 受康德启发的哲学—
— 其代表现代形而上学一 同样将自己呈现为一
种发生学。
<创造的进化》的笫三耷就是针对上面这些主张写就的。顺便指出:对柏
格森而言,康德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
方位标"的作用。在康德主义中存
在着不同程度的发生学抱负。严格说来,不存在现象<phdnomdne) 的发生学,
存在的实际上是现象之可理解性(fintgjjjgj祕 f^ despWnoraSnes) 的发生学。
在庞德之后,特别是在迈蒙和费希特那里.确立—种发生学的抱负变得明
辣起来。他们宣称:事实上应室从先验哲学过渡到发生的哲学或哲学发生学。
但这种发生学存在着缺陷,柏格森认为:这要么是因为它是从物质出发
来解释理智的发生;要么是因为它是从理智出发来解释物质的发生。
这两#思路都不是真正的发生学思路,因为室它们把两个项中的一个当
作出发点时,另一个项也就直接被给予了,因为在两个项之间存在着一种基
本的相互关系D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构想出一种真正的发生学?柏格森告诉我
们 :它必须是一种双重发生学•更确切地说,它必须同时是物质和理智的发
生学,因而也就是物质与理智的相互性的发生学(pp. i 66_丨
6 7 )。
这里特别针对康德主义。柏格森在两个不同的段落中提出了两种论证:
① 康 抱 想 要 提 出 一 种 知 性 的发生学。 当然,这 在 《纯粹
理挂批判)中并不明显,但他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感到有必要进行这种发生学
的考察。在他之后,迈蒙和费希特想要真正完成这项任务。康德试图找到一条原
则。基子这条原则,即便不是知性,至少范畴的使用能够得到理解。伊」
如 ,十二
范祷表是-个本实,它并不是通过演绎得来的。迈蒙和费希特想要在这一点上纠
正康濟,他 舰 料 衫 演 料 純 m u 彳 联 純 来 • (转 下 瓦 )

1 ia
第四章绵延是一还是多?

( 接 上 页 )一 按 照 柏 格 森 的 说 法 ,理智已经完整地存在于这条第一原则中。
② 康 德 主 义 者 们 并 不 满 足 于 这 种 抱 负 :他们还想提出一种物质,或者
至 少 是 现 象 之 可 理 解 性 的 发 生 学 。这一点在费希特和迈蒙那里是非常明确
的.他们试图搞示现象本身的发生。
— 柏 格 森 在 他 的 批 判 中 告 诉 我 们 :康 德 将 空 E 构想为既予的先夭形
式 。 它 可 能 还 服 从 于 知 性 。这是空间的发生学吗? 通过将空间构想为现成的
所 予 , 康 德 将 物 质 与 理 智 也 构 想 为 既 定 的 东 西 „ 康德主义的真正问题实际上
是 : 接 受 性 与 自 发 性 是 如 何 产 生 和 谐 的 ? 而康德假定这个问題巳经得到了
解决。
在 《论 意 识 的 直 接 所 予 》 中 ,柏格森 摆 A 了反康德的姿态《按照他的说
法 ,康 德 认 为 我 们 是 在 来 自 我 们 自 己 的 那 些 形 式 下 看 待 車 物 的 。柏格森则主
张 : 我 们 是 在 那 些 来 自 事 物 的 形 式 下 看 待 我 们 自 己 的 。理智要比我们想象的
更 具 空 问 性 , 因 为 我 们 将 物 质 本 身 空 间 化 了 。应当把物质在它自己的方向上
推 得 更 远 ,推得比它单独所能达到的地方更远。
过 程 如 下 : 物 质 迈 出 了 一 步 --- 外 在 化 (ext^ iorisation)。 它给了理智
一 个 观 念 。 我 们 要 注 意 ,理 智 可 以 拥 有 这 个 观 念 . 但 是 以 湛 能的方式拥有a
例 如 , 我 在 梦 中 放 松 了 自 己 。 物质在扩展或放松这个方向上前进得更远。正
因 为 如 此 , 它 才 给 予 我 一 个 观 念 。有了这个观念,我将会比物质本身走得更
远 。 我 形 成 了 空 间 的 观 念 ,我因此是把物质空间化了。纯粹状态下的物质就
是 放 松 。 空 间 是 物 质 的 观 念 形 式 ( form e i d W e )。 物质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少
空 间 性 ; 空 间 要 比 我 们 想 象 的 更 加 “理智"。
空 间 表 现 了 物 质 与 理 智 的 基 本 相 关 关 系 (梦一物质一空间):同一方向
上 迈 出 的 两 步 , 它们表现了一种以空间为形式的本质上的亲和性。
康 德 是 第 一 个 基 于 内 感 官 ( sens intime) 给时间下定义的人。不是时间
假 定 了 运 动 , 而 是 运 动 假 定 了 时 间 (与希腊人相反 >。这使得时间具有了实
在 性 而 非 偶 然 性 。 运 动 假 定 了 时 间 ,这是就时间通过内感官得到界定而言。
因此,它被构想为同质性的东西。
因 此 ■ 发 生 的 主 题 同 样 是 物 质 与 理 智 的 相 关 关 系 ,也就是空间,因为空
间 指 向 了 这 样 一 个 寧 实 , 即物质比理智多走一步 ,理智就比物质多走一步。
这 里 存 在 着 一 科 “渐 进 的 适 应 ' 而空间在每一个蛾间都是这种渐进的适应
的 形 式 (pp. H 3-174)。

119
\ 第£ 章 /

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我 们 现 在 的 问 题 是 :当柏格森从二元论过渡到一元论、 《

从本性差异的观念过渡到扩张与收缩的层面的观念时,他
难 道 不 是 把 他 曾 经 揭 露 过 的 一 切 一 在 《直接所予》中备

受 批 判 的 程 度 或 强 度 的 差 异 1一重新引人了自己的哲学?

柏 格 森 先 是 说 “过去与现在有着本性上的差异”,然后说

“现在无非是过去的收缩程度最高的层面或程度”:这两个
命 题 该 如 何 调 和 ? 一元论不再成为问题;我们已经看到共

存着的扩张和收缩程度如何切实地隐含着独一的时间(不
同 的 “流 ”在这个时间中是同时的)
。成 为 问 题 的 是 本 性 差 《

异的二元论与扩张程度的一元论的一致性,是方法的两个
环 节 或 对 经 验 之 转 折 点 的 两 种 “超越”的一致性一~■且

说 二 元论的 环 节根 本 没 有 被 抹 消,而是完全保留了自身的
意义。

《直 接 所 予 》对强度所做的批判是非常含糊的。它所针

1 . 参 本 书 第 96页 。

123
柏拈森主义

对的到底是“内强量” ( quantity intensive ) 概念本身,还

是各种心理状态的强度的观念?因为如果在某一纯粹经验

中,强度确实从未被给予过,那么,难道不是强度给予了

我们经验到的所有质?因此,《物质与记忆》承认:我们在

自身之外体验到的质(这些质因而归属于物质)当中存在

着强度、程度或振动。质当中包含着数,绵延中包含着强

度。我们在这里有必要再次诙到柏格森的矛盾吗?或 者 ,

毋宁说,在柏格森哲学中存在着不同的方法环节,有时是
这个环节被强调,有时是那个环节被强调/但所有环节都

在一个深刻的维度中共存着?

① — 柏格森首先批评了一切建立在程度差异或

强度差异基础上的世界观,因为这类普界观错失了本
质性的东西,即实在的关节或质的差异、本性的差异。

空间与绵延之间、物质与记忆之间、现在与过去之

间……全都存在着本性上的差异。为了发现这种本性
差异,我们必须通过超越“转折点”来对在经验中被
给予的混合物进行分解。在两种现实倾向之间,在两

种纯粹状态下的现实方向之间,我们发现了本性差异
(这两种倾向、两种方向共同分有了一切混合物)
。这
是纯粹二元论或混合物之划分的环节。

② ---但我们已经看到,仅仅承认本性差异存

124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在 于 两 种 倾 向 之 间 、 两个'方向之间、空间与綿延之

间 ... 还 不 够 。
.因为这两个方向中的一个将所有的本

性 差 异 都 放 在 了 自 己 身 上 ,而所有的程度差异则落入

了 另 一 个 方 向 、 另一种倾向。将所有质的差异都包含
在 自 身 之 中 的 是 绵 延 ,以至于它被界定为自己相对于

自 己 的 质 变 ( alteratio n par r ap p o rt i soi -m 占


me )。只

呈 现 程 度 差 异 的 是 空 间 ,以至于它表现为无穷可分性

的图式。
、同样 ,记忆从本质上说是差异,物质从本质
上 说 是 重 复 。 因 此 ,不再是两种倾向之间存在着本性

差 异 ,而是差异存在于与一种倾向对应的本性差异和
指向另一种倾向的 程 度 差 异 之 间 。这是均衡的中立二

元 论 ( d u a lism e n e u tra list , com pens 6 ) 琢节。


③ — 绵延、记忆或心灵乃是自在自为的本性差

异 ,而空间或物质则是出离自身的、为我们的程度差

异 。 因 此 ,在 两 者 之 间 存 在 着 所 有 的 差 异 程 度 (1«
degrds d e la difference ) , 或 者 换 一 种 说 法 , 存在香

全 部 差 异 的 本 性 (la nature de la difference )◊ 拽廷

无 非 是 物 质 的 最 高 收 缩 程 度 ,物质则是綿廷的袭高
扩 张 程 度 。但 同 时 ,绵延就像是能生的 f t 然 U a u i r f

n a t u r a n t e ) , 而 物 廣 则 像 是 被 生 的 f丨然(n w i K

n a t u r d e )。程度差异是差异的最低私度; 彖冰足导!

差 异 的 最 高 本 性 。本性与粗度的二元 论 卞 4
柏格森主义

有程度都在同一个自然中共存着,而 自 然 则 一 方 面 表
现在本性差异那里,另 一 方 面 表 现 在 程 度 差 异 那 里 。

这是一元论的环节:所有程 度都 在 唯一 的时间 中共 存

着,这唯一的时间就是自然本身。1 在 这 种 一 元 论 和

二 元 论 (它们是方法的不同环节)之 间 不 存 在 任 何 矛
盾。 因 为 二 元 性 (d u a l i t y ) 在 不 同 的 现 实 倾 向 之 间 ,
在最终超越了第一个经验之转折点的不同现实方向之

间是有价值的。但在第二个转折点那里又产生了统一

性 (Un h 6 ) : 所有程度、所 有 层 面 的 共 存 是 且 完 全 是

潜能的。统一点本身就是潜能的。这 个 点 与 柏 拉 图 主

1•这 种 存 在 论 的 “自然主义”明 确 出 现 在 《两 个 来 源 》当 中 (关 于 “能 生 的 自
然”与 “被生的自然 ”,参 1024, 5 6 乂 正 是 在 这 部 著 作 中 出 现 了 “自 然 的 平
而" ( p k dela natur<〇 这个看似奇特的概念(1〇22, 5 4 〉
。尽 管 柏 格 森 使 用
过某些带有目的论色彩的表达(“自然所意愿的' 1029, 6 3 ) ,但 我 们 对 于
这个概念的解释不应带有过强的目的论色彩:有 许 多 乎 面 存 在 ,而 且 ,我{门
会看到,毎个平面都对应于一个收缩程度或收缩层面,所 有 的 收 缩 程 度 、 收
缩层面则全部共存于绵延之中。*‘
plan”这 个 词 意 指 的 不 是 “方 案 ” 或 “目
标 ",而是圆锥的截面或断面D
I 译 按 】德 勒 兹 在 发 表 于 19 7 8 年 的 《斯 宾 诺 莎 与 我 们 》(《
Spim)Za ct
nous * ; 此 文 的 增 补 版 收 录 于 Gil丨
es Deleuze, 导 /» 似 户似 w•穿似,

Paris: Mimiit, 1 9 8 1 , pp, 164-175)中 以 相 似 的 方 式 讨 论 了 斯 宾 诺 莎 哲 学 中


的 " p la n " 概 念 : “这 个 内 在 性 平 面 或 坚 实 性 平 面 不 是 ‘心 中 的 打 算 ’ ‘设

想 ’• 方 案 ’ 意 义 上 的 ‘计 划 ’(p la n ) , 而 是 几 何 学 意 义 上 的 ‘平 面 ’(p l a n ),
如 :截 面 、交 面 、图 面 D 这 样 一 来 , 在 斯 宾 诺 莎 之 中 ( acre au milieu de
S p in cz a ) 就 是 在 这 个 样 式 的 平 面 上 , 或 毋 宁 是 罝 身 于 这 个 平 面 之 上 , 这 隐
含 着 一 种 生 命 样 式 、 一 种 生 活 方 式 。" (译 文 引 自 安 靖 : 《德 勒 兹 的 自 然 哲 学

纲要— 对 〈斯 宾 诺 莎 与 我 们 〉 的 评 注 》,《法 国哲学 研 究 》第 4 辑 , 莫 伟 民

主 编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2 0 2 1 年 版 ,第 3 7 页 )

126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义者所说的— 大 全 (U n -T o u t ) 不无相似之处。所

有 扩 张 与 收 缩 的 层 面 都 共 存 于 独 一 的 时 间 当 中 ,它们

形 成 了 一 个 整 体 ;但 这 个大全、这个一是纯粹的潜能

性 。 这 个 大 全 有 其 部 分 ,这个一有其号数,但只是潜

在 ( en p u iss a n c e ) 地 有 。1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当柏

格 森 宣 称 “不同的强度或程度潜能地共存于独一的时
间 或 单 纯 的 整 体 当 中 ”时,他并没有自相矛盾。

* * *

这样一种哲学假定潜能概念不再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S6

它 本 身 必 须 具 有 最 高 程 度 的 精 确 性 。如果要满足这个条件,

我 们 就 必 须 能 够 从 一 元 论 出 发 来 重 新 发 现 二 元 论 ,并在一
个 新 的 层 面 上 对 二 元 论 进 行 解 释 。因此,在前三个环节的

基 础 上 ,我 们 还 应 当 添 加 第 四 个 环 节 ,即被重新发现的、

被 支 配 的 ,并且可以说是被创造出来的二元论。
柏 格 森 在 谈 到 生 命 冲 动 时 想 要 表 达 什 么 ?他关心的始

1 . 按 照 柏 格 森 的 说 法 ,“大全”一词是有意义的,但前提是它所意指的并非某
个 现 实 的 东 西 。他不断提醒我们:大全不是现成给定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
大 全 观 念 毫 无 意 义 ,而是意味着它指向的是一种潜能性,因为现实的部分是
不会被整 体 化 的 。

127
柏格森主义

终是正在现实化的潜能性,是正在分化的单一性,.是正

在被划分的整体性:生 命 的 本 质就 在 于 “
通 过 分离和分

裂”“
通过一分为二”来不断发展。1在最为人所知的例子

中,生命分成了植物和动物;动物分成了“
受本能支配的”

和“
受理智引导的”;“
受本能支配的”又分 成 好多方向,
并通过不同的种得到了现实化;“
受理智引导的”本身也有

其样式或特殊的现实化。发生的一切仿佛表明:生命与沿

各种分支系列进行的分化运动本身融为一体。这种运动无
疑会通过绵延对物质的嵌人来得到说明:绵延的分化是根

据它在物质中遇到的障碍,它所渗透的物质性,它所收缩

^的 外 延 的 种 类 。但分化并非只是外部原因的结果。绵延是
凭借自身之中的一种内在的爆发力产生分化的:它只会沿

着分歧的、分支的系列显示出来,不断延续、不断前进。1 2
当绵延出现在这种运动中时,它恰恰被称作生命。分化为

何是一种“
现实化”
?因为它假定了一种原初的、潜能的统
一性或整体性,尽管后者会沿着一条条不同的分化线发生

分裂,但每一条线都表现了其持存着的(su bsistantes ) 统
一性和整体性。所以,当生命分成植物和动物时,当动物

1. 参 £〔, 571,90:亦 参 观 ,1225, 313: “


生命倾向的本质就在于,诵过其自
身成长的单纯車实,通过冲动在其间被分割的不同方向,以束状展开。”—
关于最初不可分的整体性、统一性或单绅性的首要地位•参丑C, 571-572,
90-91; 595,119 (“
原初的同一性")。
2. EC, 578, 99.

128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分 成 “受 本 能 支 配 的 ” 和 “受理性指引的”时 ,划分的每

一 面 、每 个 分 支 都 以 特 定 的 方 式 承 载 着 整 体 ,后者就像是

伴 随 着 它 的 星 云 ,见 证 着 它 那 未 分 裂 的 起 源 。而 且 ,在理

智 中 存 在 着 本 能 的 光 环 ,在本能中存在着理智的星云;在

植 物 中 有 微 量 的 动 物 性 存 在 ,在动物中有微量的植物性存

在 。1 分 化 总 是 一 种 潜 能 性 的 现 实 化 ,这种潜能性尽管通过

了 发 散 的 现 实 线 ,但仍保持着自身的本性。

这 样 一 来 ,我 们 就 遇 到 了 一 个 柏 格 森 主 义 特 有 的 问
题 :有 两 类 不 同 的 划 分 存 在 ,它们不应被混为一谈。根据

第 一 种 类 型 ,我 们 是 从 一 个 混 合 物 ,例如时一空混合,或

知 觉 一 像 与 回 忆 一 像 的 混 合 出 发 。对于这个混合物,我们 W

将 其 划 分 为 两 条 发 散 的 现 实 线 。这两条线存在着本性上的

差 异 ,我 们 使 它 们 一 直 延 伸 到 超 出 经 验 之 转 折 点 的 地 方
C 纯 粹 物 质 与 纯 粹 绵 延 ,或纯粹现在 与 纯粹 过 去)
。一 但

我 们 现 在 谈 到 的 是 另 一 类 截 然 不 同 的 划 分 :我们的出发点
是 统 一 性 、单 一 性 ,是 一 种 潜能的整体性。是这种统一性

要 沿 着 一 条 条 本 性 上 不 同 的 发 散 线 被 现 实 化 ;它 “
外展”
( e x p l i q u e )、展 开 了 自 己 一 直以潜能的方式包含着的东西。

例 如 ,纯 粹 绵 延 在 每 个 瞬 间 都 会 分 成 两 个 方 向 :一个方向

1 . 事 实 上 ,分化的产物在经验中从不是完全 纯粹的 。此外,每条线都“


弥补”了
它 所 排 除 的 东 西 :例如.抵达了理智的那条线在理智存在者那里激起了一种本
能 的 等 价 物 ,一 种 由虚构活动所代 表 的 “
潜在的本能"(参 1068,114)。

129
柏格森主义

是过去,另一个方向是现在;或 者 .生 命 冲 动 在 每 个 瞬

间都会分裂为两种运动,一种是下降到物质当中的扩张运

动,另一种是上升到绵延当中的紧缩运动。可以看出,通

过两类划分得到的发散线会重合和叠加,或者至少是紧密
对应的:在第二类划分中,人们重新发现了本性差异,这

些本性差异与人们按照第一种类型确定或规定的本性差异
是相同或相似的。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都在批评这样一

种流于表面的世界观:在存在着本性差异的地方,它只看
到和保留了程度差异。1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确定了一

种二元论—
— 两种本性上不同的倾向的二元论。但此二元
论非彼二元论,此划分亦非彼划分。第一种类型规定的是

—种反思的二兀论( un dualisme r^flexif ) , 它产生于对不

纯粹的混合物的分解( decomposition ):它构成了方法的


« 第一个环节。第二种类型规定的是一种发生的二元论( u n

diulisme gdn^ ique ),它源于一种单一(S im p le ) 或纯粹

( P u r ) 的分化(difftrenciation ) : 它形成了方法的最后一
个环节,其在这个新的平面上重新发现了出发点。
有一个问题因而变得越来越紧迫:这个为一的、单一

的 潜 能 (V i m i d ) 的本性到底是怎样的?先 是 在 《直接所

予 》中,然后是在《物质与记忆》中,柏格森哲学在拒斥

1 . 柏格森对各种自然哲学提出的重要批评是:它们在进化与分化中只看到了同
一条线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万C,609,136。

130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可 能 性 范 畴 时 为 什 么 如 此 重 视 潜 能 性 观 念 ? 因 为 “潜 能 ”

至 少 从 两 个 视 角 看 来 不 同 于 “可能”。事实上,从特定的视
角 看 来 ,可 能 (p o s s i b l e ) 是 实 在 (rd e l ) 的对立面,它对

立 于 实 在 ;但 与 此 截 然 不 同 ,潜 能 是 与 现 实 (a c t u e l ) 对

立 。我 们 必 须 严 肃 对 待 这 种 对 术 语 的 使 用 :可能不具有实

在 性 (尽 管 它 可 能 具 有 现 实 性 );反 之 ,潜能不具有现实
性 ,但 本 身 却 具 有 实 在 性 。这 里 ,潜能性状态的最佳定义

仍 然 是 普 鲁 斯 特 的 如 下 表 述 :“实 在 的 却不是现实的,理
念 性 的 却 不 是 抽 象 性 的 。” 另 一 方 面 ,从另一个视角看来,

可 能 是 要 被 “实 在 化 ”(或 不 被 实 在 化 )的;然 而 ,实在

化 的 过 程 要 服 从 两 条 本 质 性 规 则 ,即类似性规则和限制性

规 则 。 因为实在被认为是要成为它所实在化的可能的像
(它 所 拥 有 的 只 是 添 加 的 实 存 或 实 在 性 [ l ’existence ou la
r 6a l k 6 e n p l u s ],翻 译 过 来 就 是 ,从概念的视角看来,可

能与实在之间并无差异)
。1 而 且 ,由于不是所有的可能都

1 . 【译 按 1 参 吉 尔 • 德 勒 兹 :《差 异 与 重 复 》,前揭,第 358页 (译文略有修


改 “唯一的危险就是将潜能与可能混为一谈。因为可能与实在对立,所以
可能的过程是一种‘
实在化’
。与此相反,潜能并不与实在对立,它自身就
具 有 充 分 的 实 在 性 。它 的 过 程 是 ‘
现实化’
。如果认为这无非是语词层面的
争执可就大错特错了 :这牵涉到实存本身。每当基于可能与实在来提出问题
时 》我们总是不得不将实存构想成一种原始的突现(《^5561«««1)1111),一
种总是在 我们 背 后做出的 纯粹行动或跳跃 , 它 们 服从于全有或全无的法 则 。
如 果 非 实 存 者 已 经 是 可 能 的 ,己经被集聚于概念之中,并具有了概念将其作
为可能性而赋予它的所有特征•那么实存者与非实存者又有什么不同?实存
与 概 念 是 相 同 的 ,但前者被置于概念之外。

!31
柏格森主义

会被实在化,实在化隐含着一种限制。由于这种限制,有

些可能被认为是被压制或被阻止的,而 另 一 些 可 能 则 “过
> 0 0 渡”到了实在当中。与此相反,潜能不需要被实在化,它

需要被现实化;而现实化服从的规则不再是类似与限制,

而是差异或发散与创造。有些生物学家在援用有机体的潜
能性或潜势性(potentialit 彳)概念时会主张这种潜势的现

实化单纯是通过对其全体能力进行限制完成的。这种看法

表明他们彻底混淆了潜能与可能。1这是因为,潜能的现实
化不可能通过消除或限制来进行,它反而应当通过各种积
极的、肯定的行动创造出自身所特有的现实化线 ( ligties

d’
actudisation )。理由很简单:虽然实在类似于它所实在

化的可能的像,但现实却并不与它所体现的潜能性相类似。

在现实化过程中居于首位的是差异一作为出发点的潜能
和作为目的地的现实间的差异,同时还有一条条互补的线
(现实化活动正是沿着这些线进行的)之间的差异。简而言

之,潜能性的特性就在于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它通过自

1 . 就 哲 学 而 言 _ 人 们 会 在 像 莱 布 尼 茨 的 体 系 那 样 的 体 系 中 看 到 类 似 的 “潜 能 ”

概 念 与 “可 能 *■ 概 念 间 的 犹 豫 不 决 。

【译 按 】参 吉 尔 • 德 勒 兹 :《差 异 与 重 复 前 揭 , 第 3 5 9 页 (译 文 略 有
修 改 h “现 实 化 、分 化 始 终 是 真 正 的 创 造 。 它 并 不 是 通 过 限 制 一 种 先 存 的 可

能 性 产 生 出 来 的 。 以 下 行 为 是 矛 盾 的 :既 谈 到 ‘
潜 势 》— 像有些生物学家

所 做 的 那 样 一 又 要 将 分 化 界 定 为 对 一 种 全 体 能 力 的 简 单 限 制 ,仿 佛 潜 势 与

逻辑可能性是一回事9 对于潜势和潜能来说,‘
被 现 实 化 ,始 终 意 味 着 去 创

造 那 些 既 与 潜 能 的 繁 复 体 对 应 , 又 不 与 它 们 类 似 的 发 散 线 。”

132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我 分 化 而 被 现 实 化 ,它 为 了 被 现 实 化 就 必 须 进 行 自 我 分 化 ,

就必须创造出自己的分化线。

柏 格 森 为 什 么 拒 斥 可 能 概 念 却 支 持 潜 能 概 念 ?原因就

在于可能一基于之前的若干特征一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它 是 假 问 题 的 来 源 。实 在 被 假 定 为 与 可 能 类 似 的 东 西 。也

就 是 说 ,实 在 被 当 成 现 成 的 、预 先 形 成 的 、先于自身存在

的 东 西 ,它 是 遵 从 一 种 先 后 相 继 的 限 制 的 顺 序 过 渡 到 实 存

当 中 的 。 一 切 都 是 既 定 的 ,一 切 实 在 都 在 像 中 ,都 在 可 能 如

的 伪 现 实 性 当 中 。 这 样 一 来 ,戏 法 就 变 得 很 明 显 了 :如果

人 们 说 “实 在 类 似 于 可 能 ”,这 难 道不是因为人们在等待实
在 通 过 自 己 的 手 段 产 生 出 来 , 目 的 是 “向 后 投 射 出 ”实在

的 一 个 虚 构 的 像 ,并 认 为 它 在 产 生 之 前 始 终 处 于 可 能 的 状

态 ? 其 实 并 不 是 实 在 类 似 于 可 能 ,而 是 可 能 类 似 于 实 在 ,

因 为 人 们 是 从 已 然 产 生 的 既 定 实 在 那 里 抽 象 出 了 可 能 ,是

将 它 作 为 一 个 空 疏 的 复 身 从 实 在 那 里 恣 意 地 抽 取 出 来 的 。1
这 样 一 来 ,无 论 是 关 于 差 异 的 机 制 ,还 是 创 造 的 机 制 ,我

们全都一无所知。

进 化 的 产 生 是 从 潜 能 到 现 实 。进 化 就 是 现 实 化 ,现实
化 就 是 创 造 。 因 此 ,人 们 在 谈 到 生 物 或 生 命 的 进 化 时 需 要

避 免 两 种 误 解 :要 么 是 基 于 发 生 实 在 化 的 “可 能 ”来解释

1.参 PM , “可 能 的 与 实 在 的 ”。

133
柏格森主义

进化,要么是基于纯粹的现实来解释进化。第一种误解显
然出现在了先成说(pr ^formisme ) 当中。针对先成说,进

化论始终有“
提醒生命是差异的生产或创造” 的 优点。关
键就在于如何理解这些差异的本性和原因。这些生命差异

或生命变异当然可以被构想为纯粹偶然的现象。但有三种
反驳针对这样一种解释:①这些偶然产生的变异无论有多

么微小,都仍然是相互外在、彼 此 “
无关”的 ;②由于它

^ 们是相互外在的,所以,从逻辑上说,它们能够进人的只
有组合关系和相加关系;③由于它们是彼此无关的,所以

它们甚至无法真正进入这样的关系中(这是因为,前后相
继的微小变异没有任何理由朝着同一个方向相联和相加;

各种突然的、同时的变异也没有任何理由在一个能存活的
整体中协调一致)
。1如果人们诉诸环境的作用和外部条件
的影响,那么上述三种反对意见就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

在:因为差异仍然是着眼于一种纯然外在的因果性得到解

释的;它们从本性上说只是被动的结果,只是可以抽象地
组合或相加的元素;处于相互关系中的它们仍然无法“作
为整体”发挥作用,从而掌控或利用它们的原因。1 2

因此,进化论的缺点就在于将各种生命变异全都构想

.
1. EC 549-554, 64-70.
2. £(:
• 555, 72 : —种外在的物理能进,例如光,如何能够"把它留下的光感转
换成一台可以利用它的机器"?

134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为 现 实 的 规 定 ,然 后 ,这 些 规 定 会 在 同 一 条 线 上 组 合 在 一

起 。 生 命 哲 学 的 三 个 要 求 如 下 :① 生 命 差异只能被体验和

思 考 为 内 在 的 差 异 ;只 有 在 这 种 意 义 上 ,“发 生 变 化 的 倾
向 ” 才 不 是 偶 然 的 ,各 种 变 异 本 身 在 这 一 倾 向 中 找 到 了 一

种 内 在 的 原 因 。一 ② 这 些 变 异 并 未 进 人 组 合 关 系 和 相 加

关 系 当 中 ,它 们 反 而 进 人 了 分 离 或 划 分 的 关 系 。一 ③ 因

此 ,它 们 内 含 着 一 种 根 据 不 同 的 发 散 线 被 现 实 化 的 潜 能 性 ; W

因 此 ,进 化 不 是 在 一 个 同 质 的 单 线 系 列 中 从 一 个 现 实 项 走

向 另 一 个 现 实 项 ,而 是 沿 着 一 个 分 支 的 系 列 从 潜能走向将

潜 能 现 实 化 的 各 种 异 质 项 。1

但 有 人 会 问 :作 为 “源 始 同 一 性 ” 的单一或一如何会

有 自 我 分 化 的 能 力 ?《物 质 与 记 忆 》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

回 答 。《创 造 的 进 化 》与 《物 质 与 记 忆 》的联系是非常紧

密 的 。我 们 知 道 ,潜 能 之 为 潜 能 拥 有 一 种 实 在 性 ;这种延
伸至整个宇宙的实在性包含了所有共存着的扩张与收缩的

程 度 。这 个 宇 宙 圆 锥 乃 是 巨 大 的 记 忆 ,一切都处在不同的

层 面 上 ,一 切 又 都 与 自 身 共 存 。在每个层面上都存在着一
些 “闪 耀 点 ”,就像是它们所特有的显著的特征点。所有这

1. 1 8 世 纪 以 来 的 分 类 学 家 们 对 发 散 线 或 分 支 系 列 的 观 念 无 疑 并 不 陌 生 。但对柏
格 森 来 说 ,重要的是这些方向的发散只有从潜能之现实化的视角出发才能得到
解 释 .— 今 天 ,在 吕 耶 ( R Ruycr) 那 里 ,我们会发现一些与柏格森的要求
类 似 的 要 求 :诉 诸 一 种 “超 空 间 的 、 回忆的、发明的潜势性存在”,拒绝基于
单 纯 的 现 实 性 存 在 来 解 释 进 化 (参 Paris:PUF )。

135
柏格森主义

些层面或程度,所有这些点本身都是潜能的。它们属于独

—的时间,它们在一个统一体中共存着,它们被包含在一
种单一性中,它们形成了一个本身也是潜能的(lui -n ^ m e

v im i e l ) 的大全的潜在部分。它们就是这一潜能的实在

性。这便是从一开始就激活了柏格森主义的潜能繁复体理
咖 论的意义所在。—
— 当潜能性被现实化、
'被分化、被 “

开”时,当它现实化和展开自己的部分时,它是按照一条

条发散线来做出这些行动的(每条发散线都对应于潜能性
整体的某一个程度)
。共存的整体在这里不复存在;存在

的只有一条条不同的现实化之线。虽然有些现实化之线是
前后相继的,有些现实化之线是同时的,但它们中的每一

条都表现了大全在某个方向上的现实化,而且不会和其他

线或其他方向组合在一起。尽管如此,这些线当中的每一
条都与全部共存于潜能之中的程度中的一个相对应;它将

对应程度的层面现实化,方式是将后者与其他层面分割开

来;它将某一层面那些显著的特征点具体化,方式是无视

在其他层面上发生的一切^ 1我们应当这样来想:当绵延分

I , 当柏格森宣称 UC, 637, 168): “生命一旦收缩为某个特定的物种,它似乎


就与自身的其余部分失去了联系,除非是在一两个与刚刚诞生的物种有关的
点上。人们怎么会看不到,生命在此和意识一般、和记忆的运作方式是相同
的?" -— 读者应当明白,这些点对应于在圆锥的每一个层面上闪耀的光点。
因此,每条分化线或现实线都构成了一个"自然的平面•’
,这个平面以自己
的方式恢复了一个潜能的断面或层面(参上文第 124 页 脚 注 1 ),

136
第五章作 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为物质与生命,生命又分为植物与动物时,不同的收缩层

面被现实化(这些层面只有处于潜能状态时才会共存)
。而

且 ,当动物本能本身又被分为各种不同的本能,或 者 ,当

某一种特殊本能按照不同的种被划分时,各个层面仍然在

动物或属的区域中被现实地分开、现实地切割。而 且 ,无
论 现 实 化 之 线 ( les lignes d ’
a c tu a lis a d o n ) 与 潜 能的扩张

或 收 缩 的 层 面 或 程 度 ( les niveaux o u les degrds virtuels

de detente ou de contraction ) 的 对 应 关 系 有 多 么 紧 密 ,

我们也不会认为:前者满足于通过单纯的类似性来复制或

再生后者。这是因为,在潜能中共存的东西在现实中便不

再共存,而且会被分散到不可求和的线或部分当中,其中

每一条线、每一个部分都保留了大全,但是在某个特定的

角度或视角下。事实上,这些分化线本身也具有创造性:

它们只会通过发明创造来现实化,它们在这些条件下创造
了通过它们被具体化的存在论层面( niveau o n to 丨
ogique

qu’
e丨le s in c a r n e n t ) 的物理的、生命的或精神的表现者。

如果只关注终结了每一条线的现实之物,我们就会在
它们之间确立起各种关系,要 么 是 渐 进 (g r a d a tio n ) 关

系 ,要么是对立关系。例如,在植物与动物之间,在动物

与人之间,我们看到的无非只是程度的差异。或者,我们
在它们当中的每一个那里都设置了一种基本的对立:我们
在一个当中看到了另外一个的否定或颠倒,看到了与另

137
分 化 概 略 图 (《创 造 的 进 化 》 第 二 章 )

不 同 的 世 界 ,而 且 在 每 个 世 界 中 都 存 在 着 不 同 类 型 的 物 质 ,后
物质 4 者 尽 皆 作 为 生 命 应 当 回 避 的 障 碍 (有 些 是 外 在 的 ,有 些 是 内 在
( 扩 张 〉\ j 的 )出 现 。

记忆一绵延( 植 物 :光 合 作 用 (以 固碳
y 连续的方式集聚能
a , 储存炸药) 。
固氮
生命
(收 缩 ) 去中心化的神
动 物 :神 经 系 统 (以 经 系 统 :本 能
间断的方式消耗能 外在化与对物质
a ,引 爆 炸 药 ) 的支配
中心化的神经
系 统 :理智
\变 換 与 对 生 命 的
理 解 (直 观 )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外一个相对立的障碍。柏格森经常用这种方式一 亦即基
于 相 反 (c o n t r a r y ) — 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物质被描

述为生命冲动必须绕过的障碍,物质性被描述为生命运动

的颠倒。1尽管如此,我们既不认为柏格森回到了一种他
之前已然揭露过的否定构想,也不认为他回到了一种退化
( degradations ) 理论。这是因为,为了看到分化不是否定

而是创造,为了看到差异从来不是否定性的,而是在本质

上具有肯定性和创造性,我们只需将现实项重新置人生产
出它们的运动之中,只需将它们与在它们当中现实化的潜

能性联系起来。

* * *

我们总是重新发现这些现实化之线或分化线的共同法 阳
则。在生命与物质、扩张与收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关关
系。这种相关关系(correlatio n ) 证实了它们各自的程度

在潜能性大全中的共存,它们在现实化过程中的本质上的
相 关 性 (reladvitd )。毎条生命线都与一类物质有关,后者

不仅是一种外部环境,而且还是生物自己为自己制造出身

1.关于这种否定性的用语,参 《创造的进化》的整个第三章。

139
柏格森主义

体、形式的依据。正因为如此,生物相对于物质而言首先

是作为问题之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的:例 如 ,眼

睛的构造首先是一个根据光提出的问题的解决。1 而 且 ,人

们每次都会说:根据问题被提出的方式,以及生物为了解

决问题而采取的手段,解决是能有多好就有多好了(所 以 ,

如果对不同种中的某一相似本能加以比较,人们不 应当说


它或多或少完整、或多或少完满”,而 是 应 当 说 “在不同

的程度上,它能有多完满就有多完满”)
。2 尽 管 如 此 ,每种

生命的解决方案本身显然并不是一种成功:通过将动物一

分为二,也就是分为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我们没有考虑
到另外两个方向,即棘皮动物和软体动物,它们对于生命

咖 冲动来说就是一个失败。3 发生的这一切仿佛是在说:生物
也会给自己提出一些让自己迷失方向的假问题。此 岁 口

果一切解决对于问题或环境的条件而言都是相对的成功,

那么,对于发明它的运动而言,它就是相对的失败:作为
运动的生命异化于由它激发的物质形式当中;一 经 现 实

化或分化,它就失去了 “
与自身其余部分的联系”。一切
种都是运动的停止;人 们 说 “
生物围绕自身旋转且 自 我 封

].在柏格森看来,生命的这一特征一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一 要比需要的否定


性规定更为重要。
2. £ C,640, I 72;A//U 〇82, 132.(“
在每一停止处都存在着一种自类完满的组
合……" )
3. EC, 606, 132.

140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 冲动

闭”。 1 它 别 无 所 能 , 因 为 大 全 完 全 是 潜 能 的 ,它通过过渡

到 现 实 而 被 划 分 ,而 且 无 法将 它 那 些 相 互 外 在 的 现 实 部 分

聚 合 起 来 :大 全 从 来 不 是 “被 给 予 的 ”。而且 ,在现实中占
据 主 导 地 位 的 是 一 种 不 可 还 原 的 多 元 论 ,有多少生物就有

多 少 世 界 ,而 且 它 们 全 都 是 自 我 “封闭”的。
但 另 一 方 面 ,我 们 应 当 对 “大全没有被给予”感到高

兴 。 这 从 最 开 始 就 是 柏 格 森 主 义 的 恒 常 主 题 :空间与时间

的 混 淆 、时间向空间的同化使我们相信大全是被给予的,

即 使 只 是 在 原 则 上 , 即使只是从神的视角看来。而 且 ,这

正 是 机 械 论 与 目 的 论 的 共 同 错 误 。机 械 论 假 定 一 切 都 可 以 阳

根 据 某 一 状 态 得 到 计 算 ; 目的论则假定一切都可以根据某
一 计 划 得 到 规 定 :无 论 哪 种 情 况 ,时间都只被视为屏障。

这 个 屏 障 或 是 向 我 们 遮 蔽 了 永 恒 ,或是将神或超人的理智

可 以 一 下 子 ( e n u n seu l co u p ) 看到的内容以前后相继的
方 式 (s u c c e s s iv e m e n t ) 向我们展现出来。2 不 过 ,只要我

们 将 时 间 空 间 化 ,这一 幻 象 就 不 可 避 免 。事实上,在空间

1•关 于 生 命 与 形 式 的 对 立 ,参 6 0 3 以下;1 2 9 以下:"就像被吹过的风掀起


的 沙 尘 旋 风 ,生命体围绕着自身旋转,悬浮在生命的宏大气息中。因此,它
们 是 相 对 稳 定 的 .甚 至 巧 妙 地 伪 装 成 静 止 不 动 的东西 ……”一 关 于 作 为
“停 止 ”的 种 ,A //?, 1153, 221 ^ — 这 便 是 u 封闭”概 念 (这一概念将在有
关人类社会的研究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的起源。这是因为,从某种视角
看 来 ,人和其他物种一样是循环的、 自我封闭的、自己绕着自己打转的:我
们 说 他 是 “封闭的”。参 1006, 34; 1193,273。
2 . E C , 526 - 528 , 37 - 40 .

141
柏格森主义

中,为了使正在形成中的运动向我们显现为一种现成的形

式,只需要给那些在其中有现象发生的维度增添一个维度。

如果把时间看作空间的第四个维度,我们就要假定这第四

个维度无一例外地包含着宇宙的所有可能性;而空间中的

运动,以及时间中的流动,无非就是与三维关联在一起的

现象。1但真实的空间实际上只有三个维度,“时间不是空
间的一个维度”的含义是:存在着一种时间的有效性或肯

定性,它只与事物的“
踌躇”浑然一体,并由此与世界中
的创造浑然一体。1 2

存在着一个绵延的大全”是确定无疑的。但这个大全

是潜能的大全。它根据不同的发散线被现实化;但这些线

本身却并未形成一个大全,而且也不与被它们现实化的对'
象类似。如果在机械论与目的论之间进行选择,目的论是
更可取的;但条件是要对它进行两处修正。一方 面 ,将生

物与宇宙整体进行比较不无道理,但对这种比较做如下解
释却是错误的:它表现的是两个封闭整体(大宇宙和/j 、

宙 )间的类似性。如果生物具有目的性,这反而是因为它
本质上是朝向一个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整体敞开的:“目的
性要么是外在的,要么就什么都不是。
”3 因此,是经典的比

1. 风 2 0 3 以 下 (关 于 “
平面曲线”和 “
三维曲线"的例子)。
2. 风 84: “
一种内在于诸車物的某一部分的踌躇或未规定》,而 且 ,它 与 《创
造的进化"浑然一体„
3. £ C, 529, 41 .

14 2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较 含 义 发 生 了 根 本 上 的 变 化 ;不 是 大 全 像 有 机 体 那 样 自 我

封 闭 ,而 是 有 机 体 像 潜 能 的 大 全 那 样 向 大 全 敞 开 。
另 一 方 面 ,相 似 的 现 实 化 、相 同 的 结 构 或 装 置 在 不 同

的 发 散 线 上 被 发 现 (例 如 软 体 动 物 的 眼 睛 和 脊 椎 动 物 的 眼

睛 ),这 乃 是 目 的 性 存 在 的 证 明 。发 散 线 之 间 的 距 离 越 远 ,

获 得 相 似 器 官 的 手 段 越 是 不 相 类 似 ,例 子 就 越 有 意 义 。1 人
们 在 这 里 看 到 ,在 现 实 化 过 程 中 ,“类 似 性 ”这 一 范 畴 本

身 是 如 何 从 属 于 发 散 、差 异 或 分 化 的 范 畴 。如果现实的形
式 或 产 物 可 能 相 互 类 似 ,那 么 生 产 出 它 们 的 运 动 不 会 相 互

类 似 ,产 物 也 不 会 类 似 于 它 们 所 体 现 的 潜 能 性 。正因为如

此 ,现 实 化 、分 化 乃 是 真 正 的 创 造 。大 全 必 须 创造出它据
以 被 现 实 化 的 发 散 线 ,创 造 出 它 在 每 条 线 上 使 用 的 不 相 类

似 的 手 段 。 目的性存在的原因是生命的行动不是没有方向

的 ;但 并 不 存 在 什 么 “目 标 ”,因为这些方向并不是先存的
现 成 之 物 ,它 们 本 身 是 “随 着 ’
’经过它们的活动被创造出

来 的 。1 每
2 条 现 实 化 之 线 都 对 应 着 一 个 潜 能 的 层 面 ;但它每
一 次 都 必 须 发 明 出 表 现 这 种 对 应 关 系 的 形 象 ,创造出展开

只 被 包 含 着 的 东 西 的 手 段 、创造 出区分被混同起来的东西

1. 5 4 1 以 下 ,5 5 以 下 。 我 们 如 佝 能 够 假 设 :出现在某一偶然秩序中的
各 种 偶 然 原 因 会 多 次 导 致 相 同 的 结 果 ,原因是无穷多的,结果是无限复杂
的 ?”)—— 屈 埃 诺 (L . C i ^ n o t ) 列举了各种与柏格森理论的方向相契合的
例 子 、 参 Invention e tjin a h th n bioiogie。
2. EC , 538, 51.
柏格森主义

的手段。

绵延、生命从原则上说是记忆,从原则上说是意识,

从原则上说是自由。“
从原则上说”的意思就是“在潜能的

层面上”。关键问题(事实问题)是要知道:绵延满足了哪
些条件就可以在事实上成为自我意识,生命怎样才能现实

地通达一种事实的记忆与自由。1柏格森的回答是:生命冲

动只有在人这条錢上成功地“
通过了”;就此而言,人的

确是“
整个发展的存在理由”。2 人们断言:在且仅在人这

里,现实与潜能实现了完全的一致。.人们断言:人能够重
新发现共存在潜能的大全中的所有层面、所有扩张和收缩

的程度。仿佛他能够承受所有的疯狂,而且还使一切只能
体现在不同的物种当中的东西在他自身中前后相继。即使

在梦中,他也会重新发现或准备好物质。而且,低于他或
髙于他的那些绵延仍然内在于他。因此,人创造了一种对

大全有效的分化,而且,他独自开辟了一个开放的方向,

这个方向能够表现一个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大全。当其他

1 . 参 £ C,649,182;现 818 以下,5 以下。


2. MR, 1154,223.

144
第五章 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方 向 闭 合 和 转 圈 时 ,当 每 个 方 向 都 有 一 个 独 特 的 自 然 “平

面 ” 与 其 相 对 应 时 ,人 反 而 能 够 搅 乱 不 同 的 平 面 ,能够
起越作为其自身条件的特有平面,为的是最终表现能生的

自然。1 ' '

人 的 这 种 特 权 从 何 而 来 ?人 的 起 源 初 看 上 去 微 不 足
道 。绵延的一切收缩都仍然与扩张相关 , 一 切生命都仍然

与 物 质 相 关 ,出发点是在一•种 特 定 的 脑 内 物 质 ( m a tu r e
c ^ ^ b r a le ) 的 状 态 中 。我 们 还 记 得 :脑 内 物 质 的 状 态 会

“分 析 ”接受到的刺激,会对反应进行选择,会使刺激与反

应的间隙成为可能;这里没有任何东西超出了一种极为复

杂的物质的物理一化学性质。但如前所见,是整个记忆下
降到了这个间隙当中,而且变成了现实的东西。是自由被

彻底现实化了。在人这条分化线上,生命冲动能够用物质
创 造 出 一种自由的工具,能 够 “
制造出一台可以战胜机械

论的机械装置”,能 够 “
借助自然决定论来穿过由它张开的
罗网”。1 自由明确具有这种物理意义:“
2 引爆”炸 药 ,用它

来做越来越强大的运动。3 .

但这样一个起点似乎会通向哪里呢?会通向知觉;而

1 . 关于欺骗自 然 、起越自然的•‘
平 面 ' 并重新融人能生的自然的人,参
1022-1029, 55-64。一 关 于 人对其 自 身 条 付 的 超 越. 多处,以 及 户从

425, 2】
8。
2. ^ C, 719, 264.
3. ES, 825-826, 14-15.

145
柏格森主义

且也会通向一种实用的记忆(m d m o ire u d lita ire ),_因为各

种有用的回忆( souvenirs utiles ) 会在大脑的间隙中现实

化;还会通向理智,也就是支配和利用物质的器官。“
人形

成了社会"这一点甚至也得到了理解。一 这 并 不 是 说 “社

会单纯是理智的”或 “
社会从本质上说是理智的”。毋庸

置疑,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隐含着对需要的一定程度上的

理智的理解,以及对行动的一定程度上的理性的组织。但

是,它们的形成要依靠非理性的,甚至荒谬的因素,这些
因素甚至构成了它们真正的存续条件。以义务为例:义务

并没有什么理性的根据。每一项具体的义务都是约定俗成

的,甚至可能近似荒谬;唯一有根有据的就是“有义务的
义务”(l ’
ob]igation d ’avoir des ob 丨
ig a tio n s ), “
义务的整

体” ( le tout d e 丨
’obligation )。不过,这种义务也不是基于

理性,而是基于一种自然的要求、一 种 “
潜在的本能”,也
就是基于自然为了弥补其理智的偏向而在理性存在中产生

的补偿物。每条分化线都具有排他性,它们全都试图利用

自己的手段赢回另一条线的优势。因此,相互分离的本能
和理智就处于这样的状态:前者创造了一个理智的替代品,
后者创造了一个本能的等价物。这 便 是 “
虚构功能”:潜
在的本能、诸神的创造者、宗教的发明者,也 就 是说,那
… 些 “
对抗实在的表象,并通过理智本身的中介成功阻挠了
理智的工作”的虚构的表象的发明者。和义务一样,所有

Hi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神 都 是 偶 然 的 ,甚至是荒谬的,但要有神、要有众神却是

自然的、必然的、有根据的。1 简而言之,(人类意义上的)
社会性虽然只在理智存在者那里存在,但却并非以他们的

理 智 为 基 础 :虽然社会生活内在于理智,是随着理智开始

的 ,但却并不是从理智当中派生出来的。这样—来 ,我们
的问题与其说得到了解决,不如说变得更加复杂。这是因

为 ,如果我们同时着眼于理智与社会性的互补性和差异性

来对二者加以考察,仍然没有什么能证明人的特权具有正
当 性 。 由人形成的社会和动物物种一样是封闭的;它们和

动 物 物 种 、动物社会一样是自然平面的组成部分;人在人

类 社 会 中 打 转 ,一 如动物物种在它们的社会中,或者蚂蚁
在它们的领域中打转。1 这里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赋予人先前
2

提到的那种例外的敞开或突破口,也就是趄越其“
平面”

与条件的能力。

除 非 这 种 理 智 与 社 会 的 间 隔 ,除非理智与社会之
间 的 这 一 小 小 的 间 隙 本 身 就 是 一 个 决 定 性 因 素 。脑内

( in tra c & 6 b r a l ) 的小间隙已然使理智成为可能,使有用的


记忆的现实化成为可能;此外,也正是由于它,身体模仿

着整个心灵生命,而且,我们能够一跃而置身于纯粹过去

,
1. MR 1145,211. 一 关于虚构作用与潜在的本能,l 〇S7 以下,】丨3以下’以

及 1076, 124。一 关于义务与潜在的本能 998, 23。
2. MRt 1 QG6, 34.

U7
柏格森主义

当中。我们现在正面对着另一个间隙,理智本身与社会的
脑 间 (intem ^ bra 丨)间隙:难 道 不 是 理 智 的 这 种 “踌 躇 ”

可以模仿绵延中的事物的高级“
踌躇”,并且使人可以一跃

打破封闭社会的圆圈?初看上去,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

为,如果理智踌躇不决且时常反抗,它首先是以一种利己

主义的名义试图确保自己不受社会要求的影响。1 而 且 ,如

果社会使人们服从,这要归功于虚构功能,是 它说服理智
去承认社会义务符合理智的利益。因此,我们似乎始终在

从一个项返还到另一个项。—
— 不过,一旦有某物嵌入间

隙中,一切都会改变。.

是什么要嵌入理智与社会的间隙中(就像回忆一像嵌
人理智所特有的脑间隙中那样)?我 们 不 能 回 答 说 “
是直

观"。事实上,关键反而在于探究直观的发生,也就是规
定理智本身自己变换为或被变换为直观的方式。而 且 ,如

果我们还记得,根据分化法则,理 智 尽 管 与 本 能相分离 ,
但仍旧保留了本能的等价物,后者就像是直观的核心,男|5

么我们就没有说出任何重要的东西;这 是 因 为 ,这 个 本
能的等价物通过虚构功能在封闭社会中被完全调动了起

来。1—2 柏格森的真正回答截然不同:被嵌人间隙中的是

1. 1 0 5 3 , 9 4 ; 1 1 5 3 , 222.

2. 尽管如此,柏格森还是在一些文本中暗示了这种解释,例如於兄1155, 224。
但这种解释的价值只是暂时的。

148
第五章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情 感 (^ n o tio n )。在这个回答中,“
我们别无选择”。1唯

有情感既在本性上不同于理智,又在本性上不同于本能;

既在本性上不同于理智的、个体的利己主义,又在本性上

不同于准本能的社会压力。显然,没有人会否定,利己主

义带来 了 情 感 ;而社会压力及其虚构功能的全部幻想则更
是 如 此 。但在这两种情况下,情感始终与某一表象联系在

一 起 (它被认为依赖于这个表象)。人们因而置身于情感

与表达的混合物当中,且没有看到情感是力量,是作为纯

粹要素的情感之本性。情感实际上先于一切表象,而且它

本身就是新观念的创造者。它严格说来是没有对象的,因

为 它 扩散到不同对象一 动物、植物与整个自然的本质
( essen c e )。“例如一段崇高的音乐表现了爱。但这不是任

何 个 人 的 爱 ……为爱定性的不是它的对象,而是它的本

质 。”2 它虽然是个人的,但不是个体的;作为超越者,它就
像是我们之中的神。“当音乐悲泣时,与它一道悲泣的是全

人 类 ,是整个自然。坦率地说,它不是将这些感情导人我
们的内心,而是把我们导人感情当中,就像是人们在跳舞

1. 1〇〇8, 35.(鉴于创造性情感的理论赋予了情动性以一种它在之前的著
作中不曾拥有过的地位,其重要性就更为突出了。在 (直接所予> 中,情动
性倾向于与绵延一般相混同。在 《物质与记忆》中,它虽然发挥了更为明确
的作用,但却仍然是不纯粹的,而且会带来痛苦。)一关于创造性情感及
■ 其与直观的关系,我们可以参考古耶(Gouhicr) 在 A
< Vrin,p.76以下)中的研究。
2 . 你/?■1191-1192,270 ( 以及 1007-1008, 35-36)。
柏格森主义

时推开的路人/简而言之,情感是创造性的(首 先 ,因为

它表现了所有创造;然后,因为它创造出了作为其自我表

现的场所的作品;最后,因为它将一点点这种创造性传达

给了观众或听众)。

社会的压力与理智的抵抗”的小间隙界定了一种人

类社会特有的可变性。借助这一间隙,某种超常的东西产
生了出来或得到了体现:创造性的情感。这种创造性的情

感与社会的压力或个体的异议毫无关系。它与提出异议甚

或进行发明的个体毫无关系,也与进行强制、说服甚或虚

构的社会毫无关系。1它单纯是利用二者的循环活动来打
破圆圈,正如记忆是利用剌激一反应的循环活动来使回1乙

具体化为像。这种创造性的情感是什么,难道不就是一种

宇宙记忆 ( une MSmoire cosm ique ) 吗?这种宇宙记忆同


时使所有层面现实化,它使人从专属于他的平面或层面那
里解放出来,以便使他成为创造者:一个与整个创造运动

相适应的创造者? 1 这种解放、这种宇宙记忆在创造性情
2

感中的体现无疑只发生在享有特权的灵魂当中。它从一个

1. 我们会注意到,艺术在柏格森看来同样有两个来源。一种是虚构的艺术,它
有时是集体性的,有时是个体性的(
///?, 114】
-〗142, 206-207〉
。还有一种
是揞感的或剖造姓的艺术(1190, 268)•也许一切艺术都呈现出这两个方面
(只不过是按照不同的比例)。柏格森并不隐瞒这样一个事实:彳也认为虚构的
方面在艺术中是低级的;小说主要就是虚构,而音乐则是情感和创造。
2. 参 如?,1192,270s “……创造创造者。

150
第五聿作为分化运动的生命冲动

灵魂跳跃到另一个 灵 魂 “距离越来越远”,穿越了一片片

封闭 的 沙 漠 。但对于封闭社会的每个成员,如果他向它敞

开,
.它就会向他传递一种回忆,一种使他能够跟随的激动

( d m o i )。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它勾勒出了一个开放

社会 的 图 景 。在这个创造者的社会中,经过门徒、观众或

听众的中介,人们从一个天才过渡到另一个天才。

创造性的情感是理智中的直观之发生。如果说人通达了
开放的创造性整体.这无疑是通过行动和创造,而非通过静

观实现的。在哲学自身当中仍然存在着太多假定的静观:发生

的一切仿佛表明,虽然理智已然被情感,因而也就是被直观浸

透 ,但还不足以进行与这种情感相符合的创造。1 比哲学家走
得更远的是艺术家和神秘主义者(至少是柏格森所描述的基督

教神秘主义:它完全是溢出的能动性、行动和创造)这样的伟

大灵魂。1 *说
2 到底,是神秘主义者在利用全部创造,在为创造

发明出一套充分14与动态性相当的表达。作为一个开放的和有
限 的 (这是生命冲动的特征)神的仆人,神秘主义灵魂积极发
挥着整个宇宙的作用,并且再造了一个大全的开放性,其中没
有任何可以去看、去静观的东西。已然受情感驱动的哲学家抽
引出了一条又一条线,这些线共同分割了在经验中被给予的混

1. M R , ]〇29, 63.
2, 关于希腊的、东方的和基啊教的这三种神秘主义•参紹U 258 以下^ 229
以下。
柏格森主义

合物;而且,他还把这些线的走向延伸到了超出“
转折点”的

地方,他在远处指出了作为所有线的交汇之处的潜能点。发生

的一切仿佛表明:在哲学直观中仍处在未规定状态的东西在神

秘的直观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规定一佛真正哲学意义上的或
然性延伸到了神秘的确定性当中。毫无疑问,哲学家只能从外

部、从其或然性线的视角出发来考察神秘主义灵魂。1但正是
神秘主义的存在本身给予了一种更高的或然性(高于这种向确

定性的最终转化),而且是作为方法的所有方面的外壳或限制。

我们最初的问题是:绵延、记忆和生命冲动这三个基本
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标志着柏格森哲学取得了何种进

步?在我们看来,绵延本质上界定着一种潜能的繁复体(本
性上存在差异的东西)
。而记忆则显现为所有的程度差异在

这种繁复体、这种潜能性中的共存。最后,生命冲动指的是
这一潜能沿着与诸程度相对应的分化线的现实化一直到作
为生命冲动获得自我意识的场所的明确的“
人”之线。

1,参 紹?,1】
84, 260。'— 我们还记得,或然性概念在柏格森的方法中最为重
要,而且直观既是内在性的方法又是外在性的方 法 。

152
柏格森是德勒兹主义者吗?

皮埃尔•蒙泰贝洛
• 皮 埃 尔 ■ 蒙 泰 贝 洛 ( Pierre Momebe】
丨〇 ),法 国 哲 学 家 , 图 卢 茲 第 二 大
学 (让 ■ 饶 勒 斯 大 学 )荣 休 教 授 。 除 一 系 列 关 于 法 德 哲 学 史 的 重 要 研 究 之
夕卜,他 在 (另 一 种 形 而 上 学 }( 丨丨 Piris : DescUc de Brouwer.
2 0 0 3 )、《自 然 与 主 体 性 》( Grenoble: Mi丨
】on , 2 0 0 7 〉、《宇
宙 形 态 的 形 而 上 学 > ( 况办 印 知 丨 吟 抓 Dijon : Lcs presses dti idelt

2015)这 三部著作中闽发了自己的自然形而上学思想。
附录一桕格森是德勒兹主义者吗?

让我们从一个惊讶开始。德勒兹对柏格森的解读是令
人惊讶的,因为它表现出一种令人惊讶的缺席:在 《差

异与重复》所勾勒的、在他看来似乎极为重要的一义性
( univocit^ ) 的历史中,柏格森缺席了。在 《差异与重复》

中,一义性的核心存在论论题被表述为“
存在只在同一种

意义上被述说”。这样一个命题完全可以适用于柏格森哲
学中的绵延,因为万事万物都可以基于绵延得到思考一

只要绵延不被理解为物,而是被理解为将万物联结起来的
存 在 意 义 ( le sens " tr e )。一 义性论题的另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也不应被忘记:存在所述说的存在者—
— 即万事万
物—
— 的意义截然不同。这一点在柏格森哲学中还是很容

易理解的,因为如果每个存在者都绵延着,它就不会像其
他存在者那样绵延,它每次都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绵延节奏

的绵延节奏。
不过,出人意料之处在于:邓 •司 各 托 、斯宾诺莎、
尼采是这一重大存在论构想的三个环节,而柏格森则是一

155
柏格森主义

种 一 兀 论 哲 学 ( u n e p h ilo s o p h ie m o n i s t e ) 的 阐 发 者 。根据

这 一 奇 特 的 划 分 ,尼 采 完 成 了 邓 •司 各 托 的 中 世 纪 哲 学 ,而

柏 格 森 则 走 到 了 一 种 整 全 的 自 然 主 义 一 边 。这 一 带 有 反 讽 性

的 双 重 颠 覆 体 现 了 德 勒 兹 对 错 位 和 悖 论 的 偏 好 ,人 们 显 然 不

能 对 此 视 而 不 见 :敌 基 督 的 尼 采 完 成 了 中 世 纪 的 一 义 性 ,作

为唯灵论者的柏格森发明出了一种整全的自然主义。

为 什 么 会 产 生 这 种 奇 特 的 发 展 ? 原 因 在 于 ,发 表 于

1 9 5 6 年 的 论 文 《柏 格 森 哲 学 中 的 差 异 构 想 》 已 经 强 调 了 一

种 差 异 的 存 在 论 ,而 十 年 之 后 写 就 的 《柏 格 森 主 义 》则发

展 出 了 一 种 作 为 繁 复 体 的 绵 延 的 存 在 论 。德 勒 兹 极为巧妙

地 从 柏 格 森 那 里 引 出 了 一 种 “多 ” 的 存 在 论 思 想 :“事 物应

当 以 自 己 的 方 式 绵 延 。心 理 学 绵 延 无 非 只 是 一 种 特 定 情 况 、

特 定 实 例 ,它 要 向 一 种 存 在 论 绵 延 敞 开 。 存 在 论 必 须 是 可

能 的 。 因 为 绵 延 从 一 开 始 就 是 繁 复 体 。” 1

尽 管 如 此 ,如 果 绵 延 从 一 开 始 就 是 繁 复 体 ,那 么 它 就

是 要 把 我 们 重 新 引 向 一 元 论 ,甚 至 是 三 重 “一 元 论 ”:差

异 一 元 论 、时 间 一 元 论 、潜 能 一 元 论 。为 什 么 会 这 样 ?

我 们 首 先 把 注 意 力 转 向 “一 元 论 ” 这 个 术 语 。我 们 不

免 再 次 感 到 惊 讶 。正 是 因 为 柏 格 森 已 经 采 取 了 预 防 措 施 ,

要 与 一 元 论 、 自 然 主 义 ,甚 至 泛 神 论 保 持 距 离 ,正 如 他 在

1. B E ( =Le bergsonisme, P a r is : P U F , 1966 ) , p . 44.

156
附 录 一 柏 格 森 是 德 勒 兹 主 义 者吗?

两 封 信 中 明 确 写 到 的 那 样 :“我 的 所 有 著 作 都 是 在 驳 斥一元

论 和 一 般 而 言 的 泛 神 论 。” 1 柏 格 森 还 补 充 道 ,认 为 “世 界

会 穷 尽 所 有 的 存 在 ” 是 非 常 危 险 的 ,我 的 哲 学 恰 恰 要 强 调

“一 个 自 由 的 、创 造 性 的 神 的 观 念 。这 个 神 既 创 生 出 物 质 又

创 生 出 生 命 ,而 且 他 的 创 造 努 力 会 通 过 物 种 的 进 化 与 人 格

的 构 成 在 生 命 身 边 不 断 继 续 着 ”。这 一 创 造 性 原 则 是 否 被 称
为 “神 ” 并 不 重 要 :反 正 物 质 世 界 并 非 唯 一 的 实 在 。柏格

森 最 后 总 结 道 :绝 不 能 宣 称 “向 来 始 终 存 在 着 的 是 世 界 本

身 ”。他 坦 言 这 是 在 针 对 “斯 宾 诺 莎 的 存 在 构 想 ”。2 没 有什

么比它离一种世界哲学或整全的自然主义更 远 。

而 且 ,也 没 有 什 么 比 它 离 一 元 论 更 远 。所 有 一 元 论 的

特征都是将大全把握为被划分为不同程度的东西。 一 元论

是 基 于 程 度 进 行 思 考 ,它 将 实 在 划 分 为 不 同 程 度 。 德 勒 兹

在 发 表 于 1 9 5 6 年 的 《柏 格 森 哲 学 中 的 差 异 构 想 》这 篇 重

要 文 f 中 提 出 了 如 下 看 法 :“从 根 本 上 说 ,柏 格 森 批 评 其 先

行 者 的 地 方 就 在 于 他 们 没 能 看 到 本 性 的 差 异 ”,在 于 他 们 用

程 度 的 差 异 (科 学 )或 存 在 强 度 的 差 异 (形 而 上 学 )取代

了 本 性 的 差 异 。3 实 在 总 是 被 划 分 为 程 度 的 差 异 (物 理 学 )

1. B e r g s o n , Melanges, P a r is : P U F ,L e ttr e s a T o n q u e d e c , 1972, p . 964.

2. Ibid .^ p . 766.
3. ID ( - L'ile deserte et autres textes, e d ite par D . L a p o u j a d e , P a r is : M i n u i t , 2002 ),
p p . 45-46.

157
柏格森主义

或强度的差异(形而上学)
,但实在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明确

的本性差异。德勒兹清楚地知道:对一元论的反抗在柏格
森看来至关重要,因为一元论抹杀了在宇宙中呈现出来的

各种不同倾向间的深刻差异。他对此甚至有非常明确的表
述,而批评也变得更加精确,它现在触及了各种自然哲学:


柏格森对各种自然哲学提出的重要批评是:它们在进化与

分化中只看到了同一条线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1

刚才,需要质疑的是没有看到本性差异的物理学家和
形而上学家,现在需要质疑的是自然哲学家,因为他们也

没有看到本性的差异。德勒兹指出,柏格森的思路是截然
相反的,他的出发点是我们的经验,是 我 们 的 经 验 的 “混

合物”。而且,所有这些混合物都指向了一种二元性。一切
事物的核心都存在着二元性:创造与保存的二元性、绵延

的绝对运动与空间化倾向的二元性、自由活动与重复的二
元性、收缩与扩张的二元性。自然到处都表现出这种二元

性。因此,事物是这两种倾向的“
混合物”、结果和产物,


我们通过经验获得的都是混合物”。2 因此,我们距离自然
哲学的一元论十分遥远。

将一元论和自然主义归于桕格森的做法显得越来越神

秘了。

1. BE, p. 98, note.


2. Ibid., p. 11 ct ID, p.47.
附录一柏格森是德勒兹主义者吗?

尽管如此,德勒兹的论证强势回归了:柏格森式方法
有三个环节,需要区分出三种一元论,最后,有三个主要

理由来肯定自然主义。对柏格森的解读正是建立在这三重

三段论结构的基础上的。

― 、方法的三个阶段

在德勒兹看来,柏格森的方法恰恰把他从二元论引向

了一元论,这经过了两个阶段:“
反 思 的 二 元 论 "和 “发生
的二元论”。如前所见,经验呈现出来的是混合物,并且

预示着倾向的二元论。因此, 人们完全有理由质疑理智的

方 法 ,因为它不晓得根据两种倾向对混合物进行划分,因
为它的运作不是基于“
本性上不同”(德勒兹)1 的倾向的差

异 ,而是基于程度上的划分。柏格森式方法毋宁说是在事

物中重新发现这些本性差异的技艺:时间与空间的本性差

异 、封闭与开放的本性差异、质与量的本性差异、异质性

繁复体与同质性繁复体的本性差异……但我们也不应当认
为 ,出现在柏格森哲学中的这些著名的二元论背叛了一种
二元论的形而上学选项,仿佛存在在本质上、实质上被划
分为心灵与空间、灵魂与身体。在存在论层面上,德勒兹

1- B E , p< 12 .
柏格森主义

清楚地意识到:无论是科学或形而上学的一元论(这种一

元论抹杀了各种本性差异)
,还是实体主义的二元论(这种

二元论通过使事物相互对立来彻底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

柏格森全都与之保持着距离。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他断言

柏格森并不只有一种二元论。事实上应当区分出两种二元
论。从方法的视角看来,当存在论的二元论将不纯粹的混

合 物 (空间一时间、知觉一像)分解为两种在本性上不同

的倾向时,它 首 先 被 “
反思的二元论’
’所 超 越 。但尤其重

要的是,当这两种倾向被把握为属于同一个统一体、同一

个潜能的原初整体(这个 整 体 沿 着 不 同的分化线被分解)

时,我们就看到了方法的第二个环节,它指向的是存在论
基础。例如,植物和动物、本 能 和 理 智 都 证 明 了 这 种 “不

可分的起源”,证明了同样的生命冲动。这样一来,我们就
得到了一种“
发生的二元论”,因为这两种倾向被理解为


单一或纯粹的分化”,也就是通过分化实现现实化的潜能

(un virtuel qui s’actualise en se d iffS ren c ian t ) 的分化。 1


可以说,柏格森的方法导向了一种原初的存在论的一元论:

--- 潜能,从中衍生出了两种倾向。
在这种方法的背后存在着一些需要澄清的哲学选择,
正是这些选择使得德勒兹将柏格森明确拒斥的东西------

1. BE, pp. 538-99.


附录一柏格森是德勒兹主义者吗?

元论和自然主义一 归于柏格森哲学。

- 二、三种一元 论:时间的一元论.差 异 的 一 元论、潜

能的一元论

柏格森的思想产生了几次必要的变化。至少有三次。

柏格森体系的演化如下:《论意识的直接所予》的 “纯

粹 ”二元论、《物质 与 记 忆 》的 “
均衡的中立”二元论、
《绵延与同时性》的一元论。1不过,为了达到这个结果,

必须还有三种变形。

第一个论题和第一个变化:《物质与记忆》确立了一种
差异或差异的程度的一元论。

正如我们刚刚看到的,识别不同倾向之间的本性差异
是该方法的一个关键环节。紧随这一环节之后的是另一个

同样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主旨就在于表明:在这些本性的
差异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差异。

在记忆的本性差异和物质的程度差异之间,在创造和
重复之间,在心灵与物质之间存在的不是绝对的差异,而
是同一自然当中的不同差异程度。《物质与记忆》中的"均
衡的中立二元论”的环节建立在一种差异一元论的基础上,

I- BE, pp. 9 3 -9 4 .
柏格森主义

这种一元论将差异理解为差异的程度。绵延是自己与自己

产生本性的差异,它与之不同的东西就是它自己的最低程

度或物质。这同时意味着,绵延将各种本性差异纳人自身,

而物质则只保留程度的差异。二元论消失了,它甚至不再
是倾向的二元论,而是差异的一元论:“因此,不再是两种

倾向之间存在着本性差异,
”德勒兹说道,“而是差异存在

于与一种倾向对应的本性差异.和指向另一种倾向的程度差

异之间。
”1
另一片大陆、与量的一元论相去甚远的大陆正在出现*

这便是差异的一元论。根据这种一元论,差异性最低的东

西仍然是一种差异程度:物质是差异的最低程度,心灵是
差异的最髙本性。与物理学/ 形而上学传统相比,这种一
元论的优越性何在?程度的差异使一切都均一化,而这些

差异的程度则既包括本性的差异,又包括程度的差异。

这样一来,我们不难看出这第一个变化的内容是什么:
它使绵延进入差异,而不是使差异进入绵延。我们是否可

以说,在柏格森那里,绵延是差异的一个程度,而物质是

差异的另一个程度?这种概括其实是行不通的:不能既说

一切都在绵延”又 说 “
物质并不绵延”,也不能把绵延和

物质完全对立起来。暧昧不明的起源便是宣称:绵延是差

I. BE, p. 〇4.

162
附录一柏格森是德勒兹主义者吗?

异的一种形式(差异的最高本性)
。而对柏格森来说,差异

永远是绵延的一种形式;心灵、物质都是绵延的形式。这

种差异的一元论不足以解决否定的问题。
第二个论題和第二个变化是 由 对 《绵延与同时性》的

解读提供的。在 《绵延与同时性》中,柏格森提出了一
种 与 .《物 质 与 记 忆 》 的 绵 延 多 元 论 ( le pluralism e des

d iu & s ) 针 锋 相 对 的 “时间一元论”:唯一的、“普遍的和

无人称的”时间,所有意识和所有生命体全都分有的唯一

绵延。尽管柏格森在这部著作中只明确谈到了物质宇宙的

时 间 ,而没有涉及生命的时间与心灵的时间(它们在绵延

中必然互有差异)
,但德勒兹还是从中看到了柏格森的最终

定论。这是因为,{物质与记忆》在一种 断言 “
一切都是绵

延” 的 “
重被发现的一元论"和一种广义多元论之间摇摆
着 。1按照德勒兹的说法,《绵延与同时性》不再发生摇摆:

它提供了一种时间的_ 元论。

重要的是知道德勒兹为什么认为《绵延与同时性》是

柏格森主义的最终定论。绵延的多元论带来的危险就是陷
人严重的矛盾中。•'一切都在绵延”的意思是存在着绵延节
奏的多元性。但在这些节奏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什么样的关

系?我们还记得,在德勒兹看来,柏格森批评了强度差异

1, BE, p, 75.

163
柏格森主义

的一元论和对立或否定的二元论。然而,他 问 道 ,当柏格

森在《物质与记忆》中 主 张 在 “原始物质和最具反思能力
的心灵”之间"存在着所有可能的记忆强度、所有自由的

程度" 时,他难道没有重新引入强度程度的主 题 吗?当他

在 《创造的进化》中使物质成为绵延的一种退化、“一种颠

倒”、 一 种 “中断”时,他难道没有重新引人 否 定 的主题

吗?多元论是否旨在使我们通过退化或否定从一种绵延过

渡到另一种绵延?正是为了避免这一矛盾,德勒兹要把柏
格森拉囬到时间的一元论上面来。所有绵延都只有同一种

时间。这意味着什么?时间是作为潜能繁复体的一,或 者 ,

永恒是时间的条件,潜能的纯粹过去是现实的条件:“正是

在这种意义上,柏格森的不同文本完全是融贯的,它们之

间不存在任何矛盾:只有一种时间存在(一 元 论 )
,尽管还

存在着无穷多的现实的流(广义多元论)一 它们必然都
参与了同一个潜能的大全(狭义多元论)
。”1

第二个变化将柏格森式的时间化约为《绵延与同时《0 〉
中显然具有物质属性的唯一时间。

由此产生了第三个论题和第三个变化,它将对否定的

批判与潜能的位置联系了起来。1956年的文章已经直奔主
题:“
一切都回到了柏格森对否定的批判;达到了一种不包

1. BE, p. 83.
附录一柏格森记徳勒兹主义者叫?

含否定之物的无否定的差异构想一这便是柏格森最大的

努力。,
,1
人们当然 可 以说“一切都是绵延的差异程度",但一种

将否定或对立整合进来的多元论是断然不能被接受的。这

就是为什么需要有第三种一元论,也就是潜能的一元论:

如果否定、退化不存在,这是因为潜能始终同时包含着两

种肯定性实在的现实化。德勒兹写道:“因此,正因为对潜

能一无所知,人们才会抱有对矛盾和否定的信念。
”2 时间的

一元论同时也是潜能的一元论。根据潜能的一元论,各种

差异程度并没有退化,而是全都共存着:“
作为潜能繁复体

的绵延便是这唯一的时间。
”3 生命冲动不是别的,就是这个

—一潜能或共存整体的分化运动。

因此,对柏格森的阐释是围绕着否定的地位进行的。

德勒兹想要从柏格森主义那里彻底排除掉否定,就像是拔
掉一颗可能危害机体的毒牙。早 在 1956年 发 表 在 《柏格

森研究》(1«办 《</« 上的文章《柏格森哲 i

中的差异构想》中,一 切就已经准备就绪:用差异的擇度
的概念取代程度的差异的概念,对否定进行批判,确立作

为诸程度之共存的潜能的地位。

1. ID i ? . 59.
2. Ibid.
3 . Ibid., p. 83.

16 5
柏格森主义

三、三重自然主义:宇宙学自然主义(现 实 / 潜 能 )

斯宾诺莎式自然主义(能生的自然/ 被 生 的 自 然 )
、柏拉图
式自然主义(一 / 大 全 )

有关诸程度在潜能中的共存的论证其实是最为关键的。

它起着支点的作用,有了它的存在,同时走向无否定的一
元论和无超越的自然主义成为可能。在德 勒 兹 看 来 ,对于

心理学记忆的研究表明:①绵延是 “
真实的前后相继”,完

全是因为它是 “潜能的共存”;②现在存在,完全是 因 为

过去和现在是同时的, 一 旦没有了这种共时性,现在就不

会流逝;③整个过去,在不同的层面上,在现在中重复着

自己。1

① 然 而 ,《物质与记忆》的天才之处就在于表明上述
说法也适用于宇宙,适用于宇宙中差异的孕育。我们止步
于绵延的心理化。


现在,潜 能 界 定 了 一 种 绝 对 肯 定 的 存 在 样 式 德 勒
兹 在 1956年的文章中写道 , “绵 延 就是潜能;绵 延 的 某

一个程度是实在的,只要它在自我分化。例 如 ,绵延自身
并不是心理学的,反倒是心理学代表了特定的绵延程度,

1, /A p p -56 e t 57,
附录一柏格森是德勒兹主义者吗?

其 在 其 他 绵 延 程 度 之 间 、在 其他绵延程度当中得到了实

在化。”1

在德勒兹看来,柏格森思想的力量就在于完成了这种
从心理学到存在论的过渡:“因此,过去的所有层面、所有

张力层面的潜能的共存的观念被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这个

观念不再仅仅意味着我与存在的关系,而是意味着万事万

物 与存在的关系。万事万物似乎都在表明宇宙是一个巨大
的记忆。”2

这样一来,潜能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记忆,它指的是过
去整体在同一自然中的共存。1 9 5 6 年的文章总结道:“柏

格森的哲学完成于一种宇宙学。”3

② 正 是 在 这 里 ,一种 斯 宾 诺 莎 式 的 “
存在论自然主

义 ”成为可能,唯灵论遭遇了斯宾诺莎。潜能属于自然,
但不是属于被生的自然,而是属于能生的自然: “绵延就像
是能生的自然,而物质则像是被生的自然。程度差异是差

异的最低程度;本性差异是差异的最高本性。本性与程度
的二元论不复存在。所有程度都在同一个自然中共存着,

而自然则一方面表现在本性差异那里,另一方面表现在程

度差异那里。这便是一元论的环节:所有程度在唯一的时

1. / D, p. 62.

2 . BE, p . 76.
3. JD, p. 67.

167
柏格森主义

间中共存着,这唯一的时间就是自然本身。” 1
—方面,“
本性与程度的二元 论 不 复 存 在 ”,另 一 方

面,不再有任何否定存在,因为显现为矛盾的东西被包含

在潜能当中。如果没有这种从心理学到宇宙学的过渡,就

根本无法理解这种新自然主义的意义,那 么 ,如 果 不 区 分

两个自然平面、潜能与现实、能 生 的 自 然 与 被 生 的 自 然 、
绵延与物质、行分化者与分化,新自然主义的意义同样无

法被理解。柏格森的“
存在论的自然主义”是 斯 宾 诺 莎 式
的。或者毋宁说,它 在 不 断 的 “
敲 击 ”下 成 了 斯 宾 诺 莎

式的。2

③宇宙中所有过去层面的潜能共存甚至为第二种平行
关系做了辩护:柏拉图与柏格森的平行关系、记 忆与 回 忆
的平行关系,以及更为深刻的,一 的 存 在 论 ( o n to lo g ie de

l’
U n ) 与诸绵延在一潜能宇宙记忆中的共存 ( co existence

des (Juices dans une Mdmoire virtuelle cosm ique ) 的平打

关系。我们引用一下德勒兹的原话:“
所有扩张与收缩的层
面都共存于独一的时间当中,它们形成了一个整体;但这

个大全、这个一是纯粹的潜能性。这 个 大 全 有 其 部 分 ,这
个一有其号数,但只是潜在地有。
”3

1. BE, pp. 94-95.


2. Ibid.t p . 95, note.
3. Ibid., p. 95.

168
附录一柏格森是德勒兹主义者吗?

这就是柏格森式一一大全是柏拉图式的理由。德勒兹

对柏格森的柏拉图化很少被强调。不 过 ,在柏格森和柏拉

图之间存在着三个惊人的相似之处,《柏格森主义》将它们

推到 了 台 前 :柏格森式一一大全是柏拉图式的,因为它将

过去或永恒思为时间的条件(存在论记忆和回忆)
,将潜能

思 为 现 实 的 条 件 (理 念 )
。第二个相似之处:一_ 大全中的

各种划分遵从本性的差异,我们从中发现了柏拉图式划分。

第三个相似之处:这些划分并不是矛盾的,我们从中发现

了柏拉图对虚假的辩证法的批判。抛开柏格森有关柏拉图

的一些说法,柏拉图和柏格森之间的这些深刻的类似性奇

异地改变了人们对柏格森主义的地位的观感。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三个论证:柏格森的一一大全是一

种 宇 宙 记 忆 (柏 拉 图 )
,所有一切都共存于唯一的时间之

中, 自然被划分为潜能的和现实的、能生的自然和被生的

自 然 (斯 宾 诺 莎 )

“这 是 一 元论 的环 节 :所有程度在唯一的 时 间 中共存
着 ,这♦ 一的时间就是自然本身” 这同样也是自然主

义的环节。1 当我们知道柏格森是多想与柏拉图和斯宾诺莎

拉开距离时,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察觉到这种解读所包含

的深刻悖论。为了使柏格森哲学摆脱否定,德勒兹的确使

1. BE, p , 9 5 . n o te .
柏格森主义

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扭曲,即使这意味着重新引人它所拒
斥的东西:一元论和自然主义。•

我们可以给出我们问题的第一个答案:为什么德勒兹

选择对柏格森做一元论的解读,对尼采做一义性的解读?

因为一元论是以无否定的方式来解读柏格森的唯一方 式 。

但 我 们 也 要 承 认 ,.对否 定的批判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我们还需要给出第二个答案。

德 勒 兹 在 《差异与重复》时期将柏格森主义视为一元

论另有原因,而且这个原因取决于他这一时期的哲学规划。

如 果 尼 采 通 过 使 存 在 回 流 到 “多”之中,通过在循环的试

炼中扩散至无限的差异的析取完成了一义性,那么不难看

出,柏格森哲学恰恰完成了一个相反的操作:将诸差异整

合到潜能的一一大全当中。因此,世界首先是一个巨大的

记 忆 (“
万事万物似乎都在表明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记忆”)
,

它拥有的首先是潜能的实在性,一条又一条的分化线正是

从这一潜能的现实化中涌现出来的。1 因此,如果诸差异在
永恒回归中是通过无限循环运动(自然的魔性原则)彼此

分离开来的,那么在柏格森那里,它们被平和地、潜能地

保持在一之中。只有当潜能被现实化时,分化过程才会启

动。2 尼采和柏格森是两个回避了否定的伟大哲学家,但在

1. B E , p .76 .
2. DR ( ^Difference et ripititiony Paris: PUF, 1968 ) , p. 272.
附录一柏格森是德勒兹主义者吗?

柏格森那里似乎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因 此 ,问 题 就 变 成 了 :德勒兹在这一时期为什么要这

样 解 读 柏 格 森 ?德勒兹显然不能同时说:尼采完成了一义

性 ,而 柏 格 森 实 现 了 一 义 性 。《差异与重复》是 在 《柏格

森 主 义 》 出版两年后出版的。在这部著作中,柏格森的重

要 性 远 远 不 及 尼 采 。尼采哲学是对抗一切实体性或精神性

原 则 的 战 争 机 器 。德勒兹被尼采思想吸引,是因为后者似
乎通过永恒回归的试炼使差异从一的监控当中解放了出来

(所有差异都经由永恒回归的循环运动扩散开来)。而柏格

森 的 一元论的功效似乎恰恰相反,它始终站在(潜能的和

存 在 论 的 )共存之一当中,而且这个一与"柏拉图主义者

所说的一一大全”1不无相似之处。当然,《差异与重复》从

根本上保留了这些柏拉图主义特征,这并非巧合:潜能的

实 在 性 、对否定与可能的批判、沿着不同的现实化线进行

的 潜 能 之 分 化 。当然,人们会说,“作为创造的分化因而

取代了可能的同一性与类似 性 ”。 2 事实是,在尼采的思想

中 ,最为重要的是差异的分化过程。永恒的圆环使这些差
异无限地 偏 离 轨道,揭示出它们的力一量 ( q u a n tu m de

p u is s a n c e ) , 而 在柏格森那里,这些差异在同一个整体中

交 流 和 共 存 。在尼采的存在论中,存在被分散为复多的力

1 . BE. p. 95.
2. DR , p . 274.
柏格森主义

量焦点,而在柏格森的存在论中,“多 ”结 晶 于 — 大全

之中。

但同时,正是出于这个理由,某 个 东 西 深 深 吸 引 了 德

勒兹,并且开始逐渐潜人他思想的核心:人 与 一 一 大 全 的

关系。柏格森哲学有一个宇宙学的维度,从 《柏 格 森 主 义 》

开始,这个维度一直被德勒兹关注着。创 造 性 的 绵 延 在 人 -

之中意识到了自身(它不再只是潜能的)
,它 能够重新发现

一一大全的所有共存程度:“
人创造了一种对大全有效的分

化,而且,他独自开辟了一个开放的方向,这个方向能够表

现一个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大全。”1其他所有方向似乎都在

兜圈子”,只有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条件,有意识地使自己与

这个巨大的记忆重新连接起来,“
为的是最终表现能生的自

然’
。2创造性的情感是这一重新导向宇宙记忆的运动的典范:
它不再是个人的、社会的,甚至属人的情感;它 已 经 预 示 着 .
德勒兹美学那非人的面孔和非人的风景(这些面孔与风景不

再是记忆的残余):"这种创造性的情感是什么?难道不就是
一种宇宙记忆吗?这种宇宙记忆同时使所有层面现实化,它

使人从专屈于他的平面或层面那里解放出来,以便使他成为
创造者:一个与整个创造运动相适应的创造者。”3

1. BEt p. 112.
2. Ibid.
3 K jp_ 】 】 7.
附录一柏格森是德勒兹主义者吗?

人 与 一 个 开 放 大 全 的 这 种 关 联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因为它

表 现 了 德 勒 兹 思 想 的 根 本 关 切 。在 《差 异 与 重 复 》之 后 ,

从 《千 高 原 》与 《哲 学 是 什 么 ?》一 直 到 当 代 哲 学 有 关 柏

格 森 的 最 为 精 彩 的 评 论 ,即 《电 影 I 》和 《电 影 I I 》,德勒

兹 对 柏 格 森 哲 学 的 兴 趣 越 来 越 浓 厚 ,对此 我 们毋须去寻找

其 他 理 由 。所 有 这 些 都 表 明 德 勒 兹 的 立 场 发 生 了 变 化 。柏

格 森 主 义 建 构 的 兴 趣 在 于 接 近 内 在 性 的 核 心 问 题 ,接近

—— 大 全 的 问 题 ,而 这 恰 恰 是 因为其 中 涉 及 了绝对的两面

的 问 题 :存 在 与 思 想 、宇 宙 与 意 识 。这一主题已经出现在

《柏 格 森 主 义 》当中。1 哲 学 中 存 在 着 一个 绝 对 的 视 域 ,它
有 两 个 面 向 ,一 个 是 “存 在 的 质 料 ” ( m a tU re d c l ’
6t r e ),

— 个是 “思 想 的 像 •’(im age de la p c n s 6e ),一 和大全。柏

格 森 的 •‘
二 重 绝 对 ”始 终 萦 绕 在 德 勒 兹 的 心 头 ,对他而言

这 是 柏 格 森 主 义 的 关 键 所 在 ,他 在 探讨斯宾诺莎哲学的博

士 论 文 中 仍 然 在 阐 发 这 一 信 念 。在 《哲 学 是 什 么 ?》中 ,

内 在 性 的 历 史 取 代 了 一 义 性 的 历 史 。《物 质 与 记 忆 > 第一
章 的 柏 格 森 (丨
e Bergson du p rem ier c h a p itre de A/ztfiVrf 打

被提升到了斯宾诺莎的水平,因为他确立了一个

双 面 的 绝 对 。德 勒 兹 非 常 清 楚 , 自阿那克西曼德和巴门尼

1. B£ , p . 27: •按照柏 格 森 的 说 法 . 绝 对 有 两 个 侧 面 . 一 个 是 被 形而上学 深 人



_ 了 ^ 的 心 灵 ,另 一 个 是 被 科 学 认 识 的 物 质 , … … 绝 对 即 差 异 . 但 差 异 有 两 副
面 孔 :程 ® 差 异 与 本 性 差 异 。"

173
柏格森主义

德以来,将存在与思想、努斯与自 然 编 织 在 一 起 ,从 而 给

出 “
存在的质料”与 “
思想的像”,是哲学的根本任 务 。哲

学就是存在与思想的褶子:斯 宾 诺 莎 式 褶 子 (存 在 力 量 与

思 想力量)
、莱 布 尼 茨 式 褶 子 (灵 魂 与 世 界 )
、柏 格 森 式 褶

子 (宇宙与意识)。在斯宾诺莎之后,没有哪个现代思想家

比柏格森更接近对哲学的这种真正哲学意义上的确立,更

接 近 (给出 了 一 的 )思 想 中 的 存 在 之 直 观 ( lM ntukicn de

6tre dans la pensde) 和 (给 出 了 作 为 大 全 的 存 在 的 质 料


I’

的 )存 在 中 的 思 想 之 先 验 力 量 ( la force transcendantale

de la pensde dans 1’Stre ) 的相互过渡。

174
\ 附 录 二 /

德 勒兹的反现象学

皮埃尔•蒙泰贝洛
附录二德勒兹的反现象学

在 一 个 尼 采 / 弗 洛 伊 德 / 马克思三人组似乎已经确定

无疑地取代了陈旧的唯灵论的时代,在一个一部分哲学正

在 向 现 象 学 的 影 响让步 的 时代 ,德勒兹对柏格森的兴趣不

禁 让 人 感 到 惊 讶 。德勒兹要在柏格森那里寻找什么?毫无

疑问是一个远离现象学的巨大影响一这种巨大影响在法

国现象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梅洛-庞蒂那里是显而易见的一

的 新 视 角 、新思想方向。

德勒兹毫不含糊地将柏格森与梅洛-庞蒂对立起来。我
们在此并不打算进行历史学的重构,尤其是考虑到德勒兹

在著作中极少提到梅洛-庞蒂。最佳做法是直接面对视角的

分 歧 ,因为这种分歧能够说明德勒兹为什么选择用柏格森
哲 学 来 对 抗 梅 洛 -庞 蒂 。德勒兹从未停止过对现象学的批
评 ,这种批评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通过将"世界”的构
成 置 于 主 体 一 边 ,现象学创造了一个人的镜像世界;尽管

非 常 想把主体和世界联系起来,它所描述的仍然是一个人
的 世 界 ,一 个无力接纳世界那深刻的多样性 ( la dWersid

177
柏格森主义

p r o f o n d e d u m c m d e ) 的人的世界。而柏格森则带来了另

—种可能性:他使我们明白,主体无非是世界的一个结果,

是一个在多样性和宏大性上都无限超出它的世界的结果,

世界绝非由主体所构成。人类主体既不是自然中的一个例

外 ,也不是自然的中心、基础、构成条件,它乃是自然的
—^个实例( cas )。

为了对抗现象学,有必要做出方法上的反转。以柏格

森哲学为出发点,这种反转找到了能够开发的材料。首先

被颠转的正是从康德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作为现象

学支柱的“
先验" (trsinscencUntal ) 概念。针对现象学的

先验论,德勒兹提出了一种新的先验构想,这一构想的

灵感来自另一谱系的思想家:柏格森、萨特和西蒙东。无
论是德勒兹在《意义的逛辑》( </«< ) 中对萨特

的 《自我的超越性》 ( i d A ) 和西蒙东的
《个体及其物理一生物发生》所做的解读,还 是 在 《柏格森

主义》和 《电影 I 》中 对 《物质与记忆》第一章所做的解

读 ,遵循的都是同样的思路。它们追随着萨特的哲学方案,

要对先验概念进行“翻新”和 “
净化”。众所周知,萨特在

自我背后发现了一种非正题的、非设定的意识,一 种无人

称的 自 发 性(spontan 彳
iti impersonne 丨
I e ) , 自我无非是其

反思的部分。

德 勒 兹 通 过 取 消 意 识 的 媒 介 而 使 这 种 “出 离 自 我 ”

178
附录二德勒兹的反现象学

( s o r t i e h o r s d u m o i ) 变 得 更 为 彻 底 :完 全没有必要诉

诸 一 种 仍 然 保 留 了 意 识 特 征 的 无 人 称 的 自 发 性 。这是因

为 ,“先 验 ” 所意指的不再是将我们封闭在主观性领域的
先 天 知 识 的 可 能 性 条 件 ,而 是 具 体 实 存 的 具 体 发 生 ( la

genfese c o n c r e te d ’existences concrfetes ) , 换言之,它指向

的 是 创 生 出 物 理 个 体 、生物个体、心理个体的前个体、前

人 称 的 实 在 。 世界在主体之外重新获得了发生性的力量

( p u i s s a n c e g 6 n 6 t i q u e )。主体不再是各种发生的来源,它

自身反倒是一种发生的结果。

显 然 ,从 《柏 格 森 主 义 》一 直 到 《电 影 I 》和 《电影

I I 》,德勒兹对柏格森的解读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作为

发 生 力 量 的 先 验 在 德 勒 兹 笔 下 呈 现 出 多 种 形 式 :《物质与
记 忆 》第一 章 中 的 自 在 之 像 的 无 人称 内在 性 场 域(宇 宙 /

光 )
,回忆一记忆的存在论潜能、收缩一记忆的宇宙大全/ 一

(所 有 的 绵 延 层 面 都 共 存 于 其 中 ),最后还有作为这些分析

的 基 础 的 非 时 序 的 、非 心 理 学 的 时 间 (德勒兹在此甚至直
接 谈 到 了 一 种 由 某 些 电 影 重 新 发 现 的 “康德意义上的”“

验 ”时间构想)
。1

首 先 是 借 助 柏 格 森 的纯粹知觉,然后是借助记忆与时

间 , 主 体 踏 上 了 趄 越 自 身 的 旅 程 。每当主体意识到自己是

1* V im age-tem ps, C inem a I I , P a ris : M i n u i t , 1 9 8 5 , p .3 5 5 .


柏格 森主 义

在宇宙之光的振动的基础上进行感知,是在全面超出了现

实的过去的基础上进行回忆,是在共存着的过去切面的基

础上、在其绵延与众多其他绵延在一 / 大全中发生重合的

条 件 下 将 自 己 的 回 忆 现 实 化 ,一 种真真切 切 的中心偏移

( d & e m r e n ie i it ) 就会发生。主体是在与物质宇宙、诸绵延

之共存、过去一时间、不可回忆者的关系中被构成的,它

绝不是它们的构成者。

与 此 相 反 ,现象学在一种主观的先验当中越陷越深。

无论现象学对世界做出了什么样的描述,它所构想的先验

是与世界毫不相关的,因为它的世界只是在越来越深的主

观可能性条件的约束下成为可能的世界,就好像在自我学

先 验 ( le transcendantal dgologique ) 中,人们总会在一座

座洞穴后面发现其他的洞穴:先验主体的先天知识的可能

性条件、胡塞尔式先验自我中的范畴中的先验之证明;作
为涵盖了生存整体的可能性条件的此在之存在论结构。此

在因而最终在自身中重获了生存的整个维度,而在它身上、

在其在世存在中得到证明的恰恰是世界的缺席,是作为诸
发生之源泉的世界的缺席。先验在德勒兹那里意指的是截

然不同的东西:独立于意识的实在场域 ( le champ r 6e l ),

其具有内在性的、存在论的、宇宙学的、时间性的这四个
维度。
附录二德勒兹的反现象学

一 、主 体 的 前 三 种 发 生

我 们 在 此 无 法 对 “先 验 场 域 ”这个概念做详细的讨论
( 在 1 9 6 0 年 的 一 次 课 程 中 ,戈 尔 德 施 密 特 [ G o ld sc h m id t ]

非 常 敏 锐 地 将 这 一 概 念 应 用 于 《物质与记忆》第一章中的

“像 ”)
。 如 我 们 所 知 ,德 勒 兹 在 《电 影 I 》中将它转化为内

在 性 平 面 ( p la n d ’
i m m a n e n c e )。最为重要的是透彻理解

它 的 内 涵 :个 体 意 识 不 是 第 一 位 的 ,知觉没有创造像,主

观 知 觉 产 生 于 生 命 体 与 物 质 宇 宙 的 关 系 。意识化乃是一种

发 生 的 对 •象 。 因 此 ,《物 质 与 记 忆 》的这一关键章节使我

们 把 宇 宙 理 解 为 内 在 的 光 ( lumifere im m a n e n te ) , 主观知

觉 是 它 反 射 到 我 们 身 体 上 所 导 致 的 结 果 。《电 影 I 》和 《电

影 I I 》则 把 这 种 对 自 然 知 觉 (它始终假设了一种"客观知

觉 ”)的 颠 转 推 到 了 极 端 :感知不是创造世界,而是与世界
相 符 合 , 之 后 再 根 据 它 的 各 种 需 要 限 制 世 界 。人们首先只

能 完 全 进 入 世 界 ,只 能 依 靠它的光生活,居于第一位的世

界 的 显 现 (l ’a p p a r a i t r e d u m o n d e )。知觉之像的现象学不
可 避 免 会 导 向 一 种 内 在 的 知 觉 ,它是世界的自我意识,是

物质中的眼睛。
那 么 记 忆 又 表 明 了 什 么 ?众所周知,德勒兹对《物质

与 记 忆 》 的解读的巨大威力就在于区分了存在论的过去和
心 理 学 的 现 在 。 回忆就是跃入并不流逝的过去,因而也就
柏格森主义

是跃入存在,跃 入 “不可追忆的或存在论的记忆”。德勒兹

早在他关于柏格森的第一篇重要文章《柏格森哲学中的差

异 构 想 》中就提出,潜 能 是 “存在者的存在样式”。因 此 ,

我通过与自己的过去发生关系而与存在发生关系,与一种

潜能的和存在论的实在,而非单纯现实的、心理学的实在,

发生关系。所以,德勒兹显然是利用潜能来将绵延彻底去

心理学化。不是我在绵延,存在才是绵延,才是发生分化

的潜能。宣 称 “
存在是绵延”同 时 就 是 宣 称 “我只是绵延

的形式之一”:“
现在,潜能界定了一种绝对肯定的存在样

式。綿延就是潜能;就绵延的某一个程度发生分化而言,

它是实在的。例如,绵 延 自身并不是心理学的,但心理学

层面上的东西代表了特定的绵延程度,它是在其他绵延之

间、其他绵延当中被实在化的。”1

先验是使我们重返一个前人类世界的纯粹知觉,潜能

使我们在记忆中重返了一个前心理学的存在论区域,使我

们跃人了一个纯粹过去。作为自在的显现、原则上的意识

的宇宙和作为非心理学的存在论平面的潜能剥夺了心理学

的首要地位。

先验的第三个维度是宇宙学。《物 质 与 记 忆 》的伟大

革命就在于一种难以把握的时间构想:过去与现在的共时

1. U ile d h e rtt et autres textes, P a ris : M in u it , 2 0 0 2 , p . 62,


附录二德勒兹的反现象学

性 、时 间 的 共 外 延 性 (co -exten sio n )。毎个现在都指向作

为 过 去 的 自 已 (没有这个作为过去的自己,现在就不会流

逝 ),而每个过去也都会指向整个过去,因为后者被保存了

下 来 。与时间的共外延性堆题相伴随的是另一个论题,德

勒 兹 在 《柏 格 森 主 义 》中花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讨论它:“

为 潜 能 性 共 存 的 记 忆 ”。一言以蔽之,与现在共时的是整个

过 去 ,不 仅 如 此 ,所有可能的收缩、所有切面、所有过去

的 层 面 全 都 一 起 共 存 着 。德勒兹表明,《物质与记忆》,然

后 是 《创 造 的 进 化 》,将这个非凡的命题应用于宇宙本身。

宇 宙 本 身 即 所 有 绵 延 的 共 存 : “过去的所有层面、所有张
力层面的潜能的共存的观念被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这个观

念 不 再仅 仅意 味 着 我 与 存 在 的关 系,而是意味着万事万物

与 存 在 的 关 系 。万事万物似乎都在表明宇宙是一个巨大的
记 忆 。” 1

二 、时 间 之 谜 ,最终的发生

不 过 ,我们感兴趣的还是先验的最后一个维度—
— 时
间 的 无 时 间 性 (l ’intemporalitd du tem ps )。从 《柏格森主

义 》一 直 到 《电 影 I 》和 《电影 I I 》,柏格森的时间构想是

1. Le bergsonisme, P a lis : P U F , 1 9 6 8 , p . 7 6 .
柏格森主义

所有这些分析的核心。柏格森式的时间之谜就在于有一个

存在论的纯粹过去存在,它是一种非时序的时间,也就是

说,柏格森式时间是一种无时间性的时间形式。对于一种

生成哲学而言,这种无时间性意味着什么?在德勒兹看来,

现代哲学完成的重大颠转就是从给出时间的天体宇宙运动
(亚里士多德)过渡到了给出运动(并作为条件约束着前后

相继的运动部分)的时间。正如德勒兹在《能够概括康德

哲学的四个诗意表述》(这篇文章浓缩了《电 影 I 》和 《电

影 I I 》的分析的菁华,但是以康德哲学为导向)中所说的

那样,这个颠转是一种康德式颠转。1不过,时间在这一颠

转中变得更加神秘了 :“
一切变化的事物都在时间之中,但

时间并不变化,它既不是运动的,也不是永恒的。它是一

切运动变化之物的形式,但它作为形式却是不动不变的。

它不是一种永恒的形式,而是非永恒者的形式,是运动和

变化的不变形式。这样一种独立的形式似乎指向了一个深

刻的奥秘:它要求对时间下一个全新定义。
”2

在康德那里,前后相继指向了不变的时间 形 式 ,亦
即作为内在性和内感官形式 ( forme d ’intdriorid et sens

in tim e ) 的时间。德勒兹经常重复如下论证:时间不可能

是前后相继,否则它就必须在另一个时间中流动,也就是

1. C ritiq u e e t cliniquet Paris:Minuic, p. 40.


2. Jbid.t p. 4 2 ,
附录二德勒兹的反现象学

说 ,在 时 间 的 背 后 还 有 时 间 ,直至无穷。正是出于这个原

因 ,康 德 将 时 间 视 为 不 变 的 内 在 性 形 式 ,视为一切前后相

继 的 条 件 。但 是 ,借助柏格森哲学,我们可以通过另一种

方 式 来 解 开 这 个 谜 团 :不变的时间形式是纯粹过去。在现

代 哲 学 中 ,时 间 的 绽 出 (过 去 、现在和未来)常常是通过

主 体 性 的 源 始 时 间 化 (奥 古 斯 丁 的 《忏 悔 录 》)得到解释

的 。 主 体 性 完 全 是 通 过 将 自 身 时 间 化 ,通过与自身相分离

存 在 着 :正 如 萨 特 所 说 ,主体性要么是它所不是的东西,

要 么 不 是 它 所 是 的 东 西 。不 过 ,源始时间化并不在我之中,

它 从 根 本 上 说 是 非 主 观 的 、 自在的。

现 在 的 时 间 是 由 一 个 不 会 流 逝 的 时 间 、永恒的过去、
永 恒 的 时 间 催 生 的 。这 个 时 间 就 是 《意义的逻辑》中的永

劫 (A i o n ) , 它 不 是 物 体 的 现 在 的 时 间 ,而是被无限划分

为 过 去 和 未 来 的 时 间 ,它 “向来已经是过去,而且永远是

未 来 ”。 1 正 如 柏 格 森 的 “圆锥喻”所表明的,现在并没有

脱 离 由 它 收 缩 的 宏 大 的 潜 能 性 过 去 ,没有脱离在它当中现

实 化 以 带 来 新 的 现 在 的 永 恒 性 过 去 。德勒兹将所有这些柏

格森主义的主题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电 影 I I 》中的一个论断总结了这一切:“
过去之于时

间 是 什 么 ,意义之于语言就是什么,理念之于思想就是什

1. Logique du sensy P a r is : M in u it, 19 6 $ , p . 194.


柏格森主义

么。
”1在一种无时间的、潜能的理念性力f i 的驱动下,实在

之物、现实之物从自身内部发酵、成熟、成长。世界将它

的根延展到了在先的/ 内在的过去当中、不变的时间当中、

潜能的地平线当中。这一比较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没有对

语言起作用并超出其命题的意义存在,语言 又 会是什么?

如果没有使思想繁茂并超出其陈述的问题或理念存在,思

想又会是什么?如果没有潜能及其分化力量,世界又会是

什么?我们清楚地看到,过去、意义、理念展现的是作为

发生力量的先验的实在性本身。

因此,主体性发生了最终的颠转,“唯一的主体性”就

是时间本身,这 是 《电 影 I I 》最为 关 键的 一 个论断:“唯

一的主体性就是时间,以其基础为着眼点被把握的非时序

的时间,而且,是我们内在于时间,而 不 是 时 间 内 在 于

我们。

但是,什么叫作时间是“
唯一的主体性”,什么叫作在
时 间 “之中”?我们不应当认为这是‘
‘老生常谈”,好像它

无非是说“
我们属于客观的世界时间”。恰恰相反,这是最

高的悖论,是最难思考的东西。时间既不是我们的客观外

在性,也不是我们的主观内在性,它是非 心 理 学的内在性。
虽然德勒兹援用了康德的时间是“内在性形式” 的 说 法 ,

1. 131.

186
附录二德勒兹的反现象学

但 他 明 确 指 出 :这 并 不 意 味 着时间 就 在 心 灵当中。恰恰相

反 ,心 灵 是 在 时 间 之 中 ,而 且 在 时 间 的 作 用 下 分 裂 ,它在
每 一 个 瞬 间 都 会 被 其 受 时 间 触 动 的 存 在 方 式 (在时间中变

化 的 被 动 的 我 )割裂。1 而柏格森则通过绵延发现了作为内

在 性 形 式 的 时 间 。与 康 德 不 同 ,时间乃是一种宇宙内在性

( u n e i n t 6r i o r i t 6 c o s m iq u e ) , 是 敞 开 的 创 造 性 ,是包容一

切 的 关 系 。 因 此 ,“是我们内在于时间”的意思是:万事万

物 都 属 于 时 间 ,因为 时 间 就 是 它们的内在性形式本身。时

间 的 内 在 性 与 空 间 和 数 学 化 时 间 截 然 相 反 ,后者只是事物

的 外 在 性 形 式 。时 间 即 敞 开 ,它 是 使旧 事 物 消 逝 、使新事

物 产 生 的 内 在 过 程 ,而 反 过 来 ,事物只是相互交流的绵延

的 节 奏 ,是交流着的诸绵延。2 这一分析使得他在探讨时间

问 题 时 将 康 德 有 关 内 在 性 的 表 述 和 《创 造 的 进 化 》中最为

关 键 的 句 子 联 系 了 起 来 :“时间不是内在于我们的东西,恰

恰 相 反 ,时 间 是 我 们 在 其 中 存 在 、运 动 、生活和变化的内

在 性 。” 3

因 此 ,不 是 主 体 性 将 时 间 时 间 化 ,而是作为敞开的时

间 将 主 体 性 时 间 化 。这就 是 先验 时 间观的 真 正意义 — 时

1. Critique et clinique, p . 44.


2. Cindma I 、pp . H 22.
3. CV »•知w //,p . 】l C . 柏 格 森 在 《创造的进化】第 2f l 0 页中的确切表述是:“我
们 存 在 、来 往 、生 活 ,都在绝对之中。”这已经是对圣保罗在(使 徒 行 传 》
第 1 7 章中的福音话语的修改:“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 在 乎 他 (神 )
。”
柏格森主义

间随 着 康 德 “
脱节了,而且还呈现出纯粹状态下的自身”。

我们无法再怀疑时间是宇宙的第五维,它 既 是 不 变 的 又 是

前后相继的,既是精神的又是实在的,既 是 潜 能 的 又 是 现

实的,既是存在论的又是时序性的。与柏 拉 图 的 最 大 区 别

是 ,这个不变的时间同样不会停止生成,因为过去不断在

变大;与康德的最大区别是,这个 时间本身就是敞开。 它

不是不变的永恒性,因为它本身就在生成,而 且 它也 不 是

内感官的形式,而是世界本身的内在性。

关于这个主题,让我们做一总结:反对 现 象 学 的 斗 争

是通过四次将主体性从它的底座上拉下来进行的:

① 作为各种发生的源泉,先验对主观知觉而言乃是无
人称的实在、像的内在性场域、宇 宙 / 光 。

② 对心理学的批判不应当导向一种先验心理学(就像

现象学所做的那样)
,而是应当导向一种潜能的存在论。心

理学记忆假定了一个存在论平面。

③ 对自然主义的批判不应当导向一种先验的观念性
(就像现象学所做的那样)
,而是应当导向一种一 / 大全的

思想。我的绵延假定了其他的绵延,宇宙的历史,生命的
历史……

④ 最后,主体性不是在施行时间化,而是被时间的
无时间性、时间的不变形式、生成的 永 恒 性(这种永恒绝

非悬于生成之上的永恒)
、宏 大 的 潜 能 (它不断朝向未来
附录二德勒兹的反现象学

创 生 出 现 在 )时间化。主体有四重发生,因为它的知觉、

记 忆 、绵 延 节 奏 与 时 间 性 的 四 重 超 主 观 条 件 (1« quatre

conditions extra -subjectives ) 已经得到确立。

哲学应当尝试不带拟人论偏见地思考能生的自然,而

且这种思考应当着眼于它那多维度的孕育力量。能生的自

然同时是存在论的和宇宙论的,同时是非时序的和非心理

学的时间。人的镜像宇宙乃是被我们的形象,被我们那想

要 到 处 看 到 自 己 的 复 身 (d o u b le ) 的疯狂欲望破坏了的宇

宙 。德 勒 兹 哲 学 思 考 的 是 人 缺 席 状 态 下 的 一 / 大 全 ,它

将敞开设定为唯一的主体性、
- 唯 一 “实 在 ”的 先验、万

事 万 物 之 发 生 的 唯 一 场 所 ,因而也是人类主体性的发生

场所。 .

三、肉身与宇宙

而 且 ,我们还可以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看到这一颠转

的发生,也正是在这里,我们会发现德勒兹与梅洛-庞蒂的

最为清楚的争论:我们需要弄清楚,艺术是否有能力发现

一个宇宙或是形成一个宇宙。在 《哲学是什么?》专论艺

术的一 章 中 ,德勒兹对现象学进行了困难的说理。现象学

始终在提出美学中的肉身问题。被针对的现象学家当然是

梅 洛 -庞 蒂 ,但同样还有胡塞尔。“肉身”概念为什么带有

189
柏格森主义

如此浓重的基督教色彩,为什么被如此过度地规定?众 所

周知,在神学一哲学传统中,肉身不是身体,而 是 与 先 验

主体性或通过基督道成肉身的神相关,它 是 唯 一 的 救 赎 恩
典。那么肉身是德勒兹的感觉(s e n s a ti o n ) 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 们 需 要 留 意 一 下 梅 洛 -庞 蒂 在

《哲学赞词》中 是 如 何 解 释 “肉身”这 个 概 念 的 :“在 ‘



观的物质事物’名下,《观念》第二卷揭示了我们不再能够

在其中感受到构造意识的搏动的一个蕴含网络。在我的身

体的各种运动与它们揭示的事物的各种‘
属 性 ’之 间 ,存

在的是‘
我能’与它能够引起的各种奇迹之间的关系那样

的关系。
”梅洛-庞蒂继续指出,我的身 体 是 “我的 各 种 知
觉能力定位自己的场域”,是各种事物所在的地方,是各种

距离的起源,是我与事物的关联。他还解释说:“当我的右

手触摸着我的左手时,我 感 觉 到 左 手 是 一 种 ‘
物 理 事 砝 ’,
但在同一时刻,如果我愿意的话,一个奇特的事件发生了 :

现在我的左手也在感受我的右手,它变成有生命的,它在

感觉。物理事物获得了生命,或更准确地说,它保持着自
己原来的样子,事件没有使它交得丰富起来,但一种探索

性的力量停留在它上面或寓于其中。因此,我触摸到触摸 ,

我的身体实现了‘
一种反思’
。”

正 是 出 于这个原因,梅 洛 -庞 蒂 不 仅 恢 复 了 身 体 的

地 位 ,.而 且 还 “
在 存 在论 层 面 上 恢复了感性物的地位”。

1卯
附录二德勒兹的反现象学

所 有 感 性 物 都 是 “主 体 的 ”U e s u b j e c t ) 与 “
客体的”

(l’
o b je c tif ) 的交融,而 且 ,不 仅 是 我 的 身 体 ,甚至连世

界都是在其肉身维度—
— 客 体 的 / 主体的维度—
— 中被发

现的:“当我们说被知觉事物被‘
亲自’或 ‘亲身’把握到

时,这需要从字面上来理解:感性物之肉身,这种让探索

中断的致密粒子,这一让探索停止的最佳状态反映了我自

己的肉身化,并且是它的对等物。在那里有一种存在类型,

即有一个带着它的独一无二的‘
主体’和 ‘
客 体 ’-----

个与另一个相衔接,是 对 感 性 经 验 的 全 部 ‘
相 关 性 ’中的

一 个 ‘不相关者’的一劳永逸的界定—
— 的宇宙,它乃是
认识的全部建构的‘
法律基础’
。” 1

这 种 全 然 奠 基 性 的 “感觉学”(esthdsiolog iq u e ) 经验

不仅向世界敞开,而且还向世界中的他人敞开。它是现象

学美学的基础。只 有 “自反性”的身体才是肉身,也只有
这个身体发现它的反面是世界之肉 ( chair d u m o n d e ) , 是

可见者在事物中的涌现、崛起。在 《眼与心》中 ,梅洛-庞

蒂坚持认为:"难解之谜就在于:我的身体同时是观看者和

可被观看者。”而正是这一点向梅洛-庞蒂揭示了自然那隐

秘的可见性。“由于各种事物和我的身体是由相同的材料做

成 的 ,身体的视觉就必定以某种方式在事物那里形成,或

1 . 梅洛-庞蒂:《哲学赞词》,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 169—170
页。引文略有修改。
柏格森主义

者它们的公开可见性就必定在身体那里产生一种秘密的可

见 性 。塞 尚 说 :‘自然就在内心中。’性质、光线、颜 色 、

深 度 ,它 们 都当 着我 们的面在那儿 ,它们之所以在那儿,

只是因为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引起.了共鸣,只是因为我们

的身体欢迎它们。... 于是,出现了一种二次方的可见者,

它是一次方的可见者的肉身本质或图标。”1 因此,被感觉到

的东西使世界向其内部敞开,这个内部就是它的肉身组织,
是 —种 内 在 的 可 见 性 ,是艺术的全部对象:着眼于事物的

肉身组织来把握事物,这就是在它们的肉身组织中看到那

使事物始终向可见性敞开的东西,就是到处颂扬这种向振

动 的 、内在的、肉身的可见性的敞开。这 就 是 为 什 么 “绘

画从来都只是在颂扬可见性之谜而非其他的谜”。1 2

德 勒 兹 认 为 ,正 是 出 于这个 原 因,一切现象学一 正

如梅洛-庞蒂在这里所说的那样一 都是艺术现象学。在被

实 际 体验的身体中浦现、崛起的是肉身,是世界的组织容

纳 了 肉 身 的 具 体 化 :“世界之肉与身体之肉乃是互换的相
关 项 ,它们达成了一种理想的协和与一致。现象学的这一

最终化身被_ 种奇特的肉体主义所启发,并且陷入了道成

肉身的神秘中;这是一个兼.JV15诚性与官能性的概念,是

1. W m ( 眼 ~ 心 • W 界的 lli 文 > , 杨人扑昨,商并印书馆 2 0 1 9 年版,


筇 36
2. W洛-庞蒂:(丨丨•/心• 丨丨丨:界的丨议文> , WW, W 3 9 J ( 。

192
附录二德勒兹的反现象学

官能性与 宗 教 的 混 合 物 , 肉身缺少了它也许会站不住脚

(它 就 会 沿 着 骨 骼 ‘
滑落’,就像画家培根描绘的人物形象

那样)
。”1 . -

德 勒 兹 的 问 题 因 而 就 是 :肉 身 是 否 能 承 负 感 觉 团 块 ?

艺 术 是 关 于 肉 身 的 吗 ,还 是 要 被 “其 他 的 生 命 力 量 ” 贯

通 ?德 勒 兹 试 图 向 我 们 表 明 ,为什么肉身无 法 回 应 艺 术 的

问 题 ,以及为什么现象学无法回应哲学的问题。

第一个要素旨 在 主 张 肉 身 不 是 感 觉 。感 觉 使 我 们 参 与

非 人 的 生 成 、非 人 的 身 体 性 。 当艺术不断通 过 的 身 体 力 量

不 同 于 那 些 与 主 体 性 互 换 的 身 体 力 量 时 ,为什 么 要 把 艺 术

还 原 为 肉 身 ,还 原 为 宗 教 的 道 成 肉 身 ?对 德 勒 兹 而 言 ,艺

术 只 有 在 达 到 对 自 我 性 的 干 扰 时 ,在 贏 获 了 不 可 分 辨 的 区

域 时 ,在 表 现 出 人 / 非 人 、人 / 矿 物 / 动 物 / 植物的关系

时 ,才 能 够 真 正 作 为 艺 术 存 在 。有 人 可 能 会 反 驳 说 :现象

学 把 肉 身 转 移 到 各 个地 方 ,但 它 恰 恰 是 把 人 的 身 体 一 作

为 事 物 的 补 充 同 一 性 、事 物 在 人 之 镜 中 的 可 见 性 一 延 展

到 各 个地方 。对 德 勒 兹 而 言 ,艺 术 的关键反而在 于 制 造 出

另 一 个 身 体 ,在 于 在 一 个 宏 大 的 主 体 中 “扩 张 "。这 个 主

体 和 梅 尔 维 尔 (M e lville) 在 《白 鲸 》中 描 写 的 主 体 一 样

巨 大 (第 一 〇 四 章 :“我 又 该 怎 样 来 写 这 条 大 鲸 呢 ? ……

1. Qu^st-ce que la philosophic^ Paris: Minuit, 1991, p. 169.

19 3
柏格森主义

我 们 要 写 得 跟 它 的 躯 体 一 般 大 ” ” ,也 和 柏 格 森 在 《道 德

与 宗 教 的 两 个 来 源 》 中谈 到 的 主 体 一 样 宏 大 。它不 是 以 其

事 物 之 力 作 用 于 诸 事 物 的 主 观 的 有 机 体 ,而 是 与 宇 宙 相 一

致 的 “宏 大 的 身 体 ”。这 个 潜 能 性 行 动 的 “至 大 无 边 的 无

机 身 体 ”“
一 直 触 碰 到 群 星 ”,因 为 它 参 与 了 宇 宙 的 整 体 运

动 ,因 为 它 置 身 于 大 全 的 运 动 当 中 (直 接 知 觉 )
。这 个 身

体 与 肉 身 截 然 不 同 ,因 为 它 更 宏 大 、更 广 阔 、更 广 大 。 而

且 ,它 也 更 加 危 险 ,因 为 通 过 它 ,所 有 不 适 合 人 类 形 式 的

东西一一 兽性的、非人的 — 都 能 够 重 新 涌 现 、崛 起 :“感

觉 即 生 成 一 动 物 、生 成 一 植 物 ,等 等 。它 在 最 优 美 、最 纤

细 的 裸 体 画 里 ,在 肉 色 的 平 面 上 升 起 ,如 同 剥 去 皮 的 动 物

或 者 水 果 ,《镜 前 的 维 纳 斯 》……”1 2

将 肉 身 与 感 觉 区 分 开 来 的 第 二 个 要 素 是 “房 屋 ”:“身

体 在 房 屋 中 绽 放 开 花 ”。德 勒 兹 和 瓜 塔 里 讨 论 了 平 面 、墙

面 、颜 色 ,我 们 一 开 始 弄 不 清 他 们 想 要 表 达 什 么 ,直 到 他

们 重 新 回 到 “事物的非有机生命”这 个 被 频 繁 提 及 的 主 题 :

“房 屋 是 全 部 生 成 的 一 部 分 。它 是 生 命 ,是 ‘
事物的非有

机 生 命 ’。”3 房屋不是庙宇,而是事物的隐秘运动、 内在间

1. 【铎 按 】梅尔维尔:(白鲸 >,罗山川译,江苏凤M 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第 521—522 页。
2. Qufit-ce que laphilosophie?, p . 169.
3. I b U t p . 170.

194
附录二德勒兹的反现象学

隔 、隐 秘 的 几 何 ,正是后者通 过 不 同 的 平 面 、颜 色 的 平 面 、

线条的交叉使事物的肉身从内部被支撑起来。即 使 是 绘 画 ,

艺 术 家 的 工 作 同 样 也 是 使 事 物 从 内 部 被 支 撑 起 来 ,而不是

把 它 们 归 约 到 主 体 性 那 里 去 。归 根 到 底 ,房屋发 挥着什么

样 的 作 用 ?在 混 沌 当 中 使 某 物 竖 立 起 来 ,通过 单 纯 的 感 物

( p e r c e p ts ) 之 力 制 造 出 “一 个 直 立 的 像 ”。对 各 种 力 量 进

行筛选和选择从而从波动的混沌中抽取出诸事物的像,

后者 单纯 依靠颜 色平 面 的 竖 立 直 立 起 来 :“水平面和垂直面

的 连 接 之 于 塞 尚 :‘
颜 色 中 的 平 面 ,平 面 !平面的灵魂在着

色之处溶解了’
。” 1 事物活出了一种远比人类生命更奇异的

生 命 ,而艺术所做的就是捕捉和复原这个奇异的生命。

最 后 ,拒 绝 美 学 之 肉 身 的第三个要素 是 宇 宙 :“一 个

并 非 肉 身 的 宇 宙 (c o s m o s) ”。 肉 身 应 当 使 自 己 成 为 世 界

的 媒 介 ,而 不 是 主 体 性 的 媒 介 。这 是 因 为 ,一切直立 着 的

“房 屋 ”或平面一像都处在与宇宙的关系之中。宇宙甚至可

以 被 界 定 为 “无 穷 多 无 穷 变 化 ” 的 交 叉 汇 合 ,这 种 交 叉汇

合 使 我 们 彻 底 偏 离 了 人 类 主 体 性 的 中 心 。所 有 的 平 面 都 在

宇 宙 中 相 交 ,而 宇 宙 本 身 则 是 “唯一的大平面”。 因 此 ,这

里 存 在 着 双 重 替 代 :我 们 从 审 美 主 体 性 走 向 了 事 物 的 非 有

机 生 命 ,从 肉 身 走 向 了 宇 宙 。这 就 等 于 说 ,德 勒 兹 哲 学 走

1. Qu'est-ce que laphilofophii?, p. 170.

195
柏格森主义

的 是 与 大 部 分 当 代 哲 学 相 反 的 道 路 。他关心的不是无限重

新 以 有 限 性 为 中 心 ,而 是 有 限 从 中 心 偏 移 到 无 限 当 中 。有

限 是 无 限 的 媒 介 ,是 包 容 它 、超越它的东西的痕迹或遗迹。

肉 身 则 至 多 是 无 限 的 一 种 “显露 ”。

无 限 同 样 也 是 审 美 的 对 象 ,但 前 提 条 件 是 :被描述的

不 再 是 内 部 建 筑 、苹 果 或 山 峦 这 样 的 稳 定 对 象 ,而是指称

万 物 的 “大 平 面 ”,亦 即 无 限 。绘画中的无限还是与肉身截

然 不 同 ,它 不 再 是 具 体 化 了 的 世 界 (半神半人的主 体 性 被

注 人 其 中 ),而是从物质性支撑物那里耸立起来的东西,它

打破了所 有 框 架 、所有窗户 ,它从内部使绘画的运作饱和。

单 色 画 和 抽 象 绘 画 展 现 了 纯 粹 颜 色 的 无 限 。德 勒 兹 写 道

(奇 怪 的 是 ,他 引 用 的 不 是 马 列 维 奇 ,而 是 高 更 、梵 • 高 、

培 根 ):这 是 无 限 的 时 刻 。这 个 无 限 的 审 美 时 刻 不 应 再 被

引 向 人 类 主 体 性 ,它 是 放 大 ,是 驶 向 大 海 ,是 世 界 的 无

限 多 样 性 在 无 声 无 息 的 画 面 中 的 喧 嚣 。柏 格 森反对 梅 洛 -

庞蒂!

196
图书在版编目(
C I P )数 据

柏 格 森 主 义 八 法 )吉 尔 •德 勒 兹
(Gilles Deleuze)著;安靖译.一 上 海 :
上海人民出
版社, 2023
〈思 想 剧 场 )
ISBN 9 7 8 - 7 - 2 0 8 - 1 8 2 1 8 - 9

I •① 柏 … I L ① 吉 … ②安… E L 0)柏 格 森 (
Bergson, Henri 1859- 1941)—哲学思想一研究 W .
① B 565.51

中 国 国 家 版 本 馆 C IP 数据核字(2023)第 052810号

责 任 编 辑 赵 伟 陶 听 婵
封 扉 设 计 人 马 艺 术 设 计 •储 平

思想剧场
柏格森主义
[法]吉尔•德勒兹著
安 靖 译

出 版上海乂名* 成為
( 2 0 1 1 0 1 上 海 市 闵 行 区 号 景 路 1 5 9弄 C 座)
发 行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中心
印 刷苏州工业园区美柯乐制版印务有限责任公司
开 本 890X 1240 1/32
印 张 6.5
插 页 3
字 数 ]09,000
版 次 2023年 5 月 第 1 版
印 次 2023 年 5 月 第 1 次印刷
IS B N 978 - 7 - 208 - 18218 - 9/ B • 1683
定 价 48.00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