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5

Presenter: PGY2 彭沛瑜

Instructor: Dr.劉育嘉
§ 檳榔對健康的危害
§ 檳榔的成癮性
§ 檳榔防制現況

§ 檳榔防制工作
§ 第一級防制(初段預防-促進健康)
§ 無檳衛生教育
§ 第二級防制(初段預防-特殊保護)
§ 3A3R戒檳門診衛教模式
§ TNB(Toward No Betelnut)戒檳班

§ 檳榔危害防制專法?
§ Six cross-sectional studies were concurrently conducted across in 2009/01/01~2010/02/28
§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Taiwan)
§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mainland China)
§ the University of Malaya (Malaysia)
§ Airlangga University (Indonesia)
§ Kathmandu University (Nepal)
§ the University of Peradeniya (Sri Lanka)

§ Investigate validity/pattern of DSM-5 defined BQ use disorder(BUD) & association with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 (OPMD) among Asian populations
§ Principal active agent in betel nut : Arecoline -> chemical structure analogous of nicotine

§ Nonselective agonist of 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 acting on α4 & β2, α6 & β3 (subunits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 associated with addictive properties of nicotine

§ High quantity of BQ use -> can induce cocaine-like physiological states


§ Anxiety
§ dilated pupils
§ Tachycardia
§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 Tolerance & withdrawal have been observed in long-term BQ users.


§ Validity of DSM-5 Symptoms
for BUD Measured
§ 每年約有7000多人罹患口腔癌
§ 每年約有3000多人死於口腔癌
§ 口腔癌是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 發生/死亡中位數均較其他癌症早10~20年

§ 107年度男性嚼檳榔率最高前五縣市:
§ 台東縣16.9%
§ 花蓮縣13.1%
§ 南投縣11.8%
§ 嘉義縣11.8%
§ 屏東縣10.2%
§ 越往中南部
§ 高種植檳榔率縣市
嚼檳榔率越高
§ 中壯年

§ 教育程度較低
§ 以公共衛生教育之觀點而言,可以分為三級:
§ 第一級:
教育宣導,宣導民眾有關檳榔之危害,進一步減少嚼食檳榔之人口數。
§ 第二級:
檳榔戒除。協助已有嚼食檳榔習慣之民眾,戒嚼檳榔或檳榔嚼食數量減量。
§ 第三級:
口腔癌與其他口腔疾病之治療與後建。
利用口腔檢查,篩檢出患有口腔癌之高危險群;對已有口腔癌之民眾進行治療與後建。
無檳衛生教育
口腔黏膜篩檢

口腔癌治療/復健
戒檳門診/班
§ 學校教育
§ 學校健康促進計劃(教育部+衛福部)
§ 健康促進種子學校(教育部+國健署)
§ 補助各縣市政府與高中將檳榔危害防制列為自選議題並徵選績優學校
§ 輔導學校訂定無檳校園推廣計畫
§ 鎖定高嚼檳及口腔癌發生率百大鄉鎮學校,將檳榔防制列為學校必辦項目
§ 傳播媒體、網路資源
§ 政府機關相關單位
§ 醫療院所衛教
§ NGO(陽光基金會、防癌教育基金會、
臺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
§ 東華大學李明憲教授設計之戒檳衛教模式
§ 參考國外發展之 5A(Ask, Advise, Assess, Assist, Arrange) ;
5R(Relevance, Risk, Rewards, Roadblocks, Repetition)
菸害衛教模式
§ 依據台灣實況進行調整,修改成適合門診醫師對嚼食檳
榔民眾進行衛教之3A(Ask, Advise, Assess) 3R(Relevance,
Risk, Rewards)模式。
§ 2008 年花蓮縣 11 個診所,283 個病患的實證研究
§ 門診醫師進行 3A3R 衛教
§ 有效改變民眾於檳榔的危害知識
§ 增加民眾自覺罹患口腔疾病的可能性
§ 增加民眾對口腔癌之威脅感->進一步降低民眾嚼食數量
§ 以跨理論模式來評估,發現可協助部份民眾往下一個戒
檳行為階段移動。
§ 3A:用以協助找出需幫助戒檳榔病患的步驟
§ 詢問(Ask):針對所有就診病患詢問其是否吃檳榔,並記錄患者的吃檳榔史
§ 建議(Advise):強烈建議所有吃檳榔者戒檳榔,說明吃檳榔對身體的影響與戒檳榔能帶來的好處。
§ 評估(Assess):評估病患是否願意戒檳榔

§ 3R:強化戒檳榔動機的方法
§ Relevance (與個人的關聯性) :告知對個人健康或家人健康的影響
§ Risks (吃檳榔的危險) :告知吃檳榔的危險性
§ Rewards (戒檳榔的報酬) :協助找出戒檳榔的好處如健康、金錢或美觀

§ 搭配戒檳個案管理: 醫師、護理人員一對一的方式到個案家裡拜訪/電話連繫
§ 關懷管理個案的檳榔減量進度
§ 持續提供社會支持及動機強化
§ 協助個案達成戒檳/減檳目標
§ Toward No Betelnut
§ 李明憲教授研發,奠基於3A3R實證基礎
§ 四個月課程完成後之學員戒檳率達 60%

§ 減檳率達百分之百
§ 一年的追蹤戒檳率達 50%

§ 8小時課程針對一般社區民眾
§ 4小時課程針對高嚼檳率職場(如運輸業、
營造業、碾米廠勞工、義警消及清潔隊隊員)
影響民眾採行預防性
健康行為的因素

戒檳班可提供之助益

§ Becker & Rosenstock, 1966: 健康信念模式


§ 前測問卷評估學員處於何階段
§ 幫助學員往下一個戒檳行為階段移動

§ Prochaska et al., 1992: 跨理論模式


§ 前測問卷評估學員處於何階段
§ 幫助學員往下一個戒檳行為階段移動
§ 意識提升

§ 提升個體對不健康行為的結果/治療的相關知覺
§ e.g. 強調「十個口腔癌患者有九個有吃檳榔的習慣」

§ 情感喚起
§ 讓個體感受若採取適當行動可減低不健康行為之影響
§ e.g. 請人進行見證,說明戒檳榔後即遠離口腔癌威脅

§ 環境再評價
§ 讓個體感受不健康行為對環境的影響(社會、家庭)

§ e.g. 讓學員知道戒檳可省下多少錢幫助家中經濟
§ 建議可以邀請家人介入
§ 自我再評價

§ 讓個體感受到自己不健康行為對自我評價的影響

§ Prochaska et al., 1992: 跨理論模式


§ 前測問卷評估學員處於何階段
§ 幫助學員往下一個戒檳行為階段移動

§ 自我解放

§ 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
§ 亦對自己承諾願意改變

§ e.g. 宣誓儀式
§ 讓學員不斷對自己進行承諾戒檳

§ 利用每月階段性減檳的目標達成,
讓學員相信自己有能力依照自己
設定的目標循序漸進,達成戒檳。

§ Prochaska et al., 1992: 跨理論模式


§ 強化管理
§ 前測問卷評估學員處於何階段
§ 獎勵及處罰的方式 -> 加強行為管理
§ 幫助學員往下一個戒檳行為階段移動
§ 助人之人際關係

§ 以關懷、信任態度支持個體行為改變
§ E.g. 志工關懷,鼓勵課堂分享
->營造助人之人際關係
§ 反制約
§ 以較健康的行為代替問題行為

§ e.g. 尋找相關替代物
§ 刺激控制

§ 協助個體移除與不健康行為的連結。
§ e.g. 建議改變交通路線,繞過檳榔攤

§ 若有在特定時間、場所嚼食檳榔行為,
可建議學員改變生活作息,切斷連結

§ Prochaska et al., 1992: 跨理論模式


§ 行為意圖:影響行為
§ 態度: Quit & Win 獎勵系統、威脅感的強化
§ 主觀規範:戒檳班團體動力、學員支持及衛生局表揚等,強化學員戒檳之主觀規範 -> 強化行為意圖

§ 知覺行為控制:影響個人意志的控制因素而影響個體行為
§ 個體依過去的經驗,知覺完成某行為的困難度
§ 當個體認為所擁有的資源越多、有過去成功的經驗、評估行為預期阻礙越小 -> 對知覺行為控制的能力就越強
§ 知覺戒除檳榔的行為控制能力↑ -> 戒除行為產生的可能性↑
§ 戒檳班輔導志工的定期關懷、社會支持力量->學員的知覺行為控制技能↑
§ 戒檳自我決心手冊、自我目標的設定、拒絕技巧的演練 -> 學員實際行為控制的技能↑
§ 環境氣氛營造 § 任命較熱心、行為階段較高的學員擔任班長
§ 教室大小適合容納9-16人 § 提升學員間的互動
§ 封閉空間 § 凝聚團體向心力
§ 固定場所 § 學員由被動參與轉變成主動參與
§ 座位安排:圍繞成圓圈為佳 -> 有利心得分享、 § 行為階段高的學員影響行為階段較低的學員
互動 -> 提升學員決心/動機
§ 空間佈置
§ 利用跨理論模式
§ 戒檳衛教海報
§ 動機強弱將直接影響戒檳行為的成敗
§ 活動照片-> 參與感、歸屬感↑
§ 掌握學員戒檳行為之各階段
§ 戒檳榮譽榜
§ 針對各階段給予協助,使學員往維持期邁進
§ 第一堂課:檳榔的危害與口腔癌的關係、設定自我目標
§ 第二堂課:口腔健康檢查與保健實作
§ 第三堂課:如何自主管理、自我獎勵與檳榔的替代物

§ 第四堂課:拒絕技巧
§ 電訪內容:建立關係、輔導拒絕技巧、檳榔嚼食統計
§ 學員在行為五階段中屬於無意圖期:
§ 口腔癌圖片 -> 喚起認知罹患性
§ 強調威脅性 -> 激發學員想要戒除檳榔的行為意圖

§ 以實例說明檳榔危害
§ 粗糙物v.s.手臂=檳榔v.s.口腔黏膜
§ 檳榔致癌的衛教

§ 學員課堂心得感言分享 -> 加深印象


§ 課程核心精神介紹
§ 獎勵制度:每次出席均有獎品發放 -> 增強動機
§ 戒檳榔就贏(quit & win):評價指標、期末公開表揚獎勵制度 -> 增強動機
§ 手冊填寫:每次出席須檢查 -> 監控戒檳成效
§ 志工輔導制度 -> 增強社會支持

§ 設定目標並寫在手冊、以團體模式鼓勵學員大聲喊出 -> 強化決心


§ 出席獎品發放、約定下次上課時間 -> 強化動機
§ 檢查學員手冊、討論與表揚 -> 強化動機
§ 學員心得分享 -> 強化決心
§ 戒檳初期之口腔/牙齒不適
§ 戒檳遇到的困難

§ 牙醫師/護理人員教學
§ 口腔自我檢查
§ 口腔保健實作

§ 出席獎品發放、約定下次上課時間 -> 強化動機


§ 影片欣賞 -> 強化動機
§ 劇中因嚼食檳榔而罹患口腔癌患者的見證
§ 「遺失的微笑」、「紅色警戒」、「陽光下的檳榔樹」

§ 檢查學員手冊、討論與表揚 -> 強化動機


§ 成功戒檳者/口腔癌病友經驗分享 -> 提高知覺行為控制的能力、強化決心
§ 辨識誘因、評估自身戒檳信心
§ 「什麼時候我最想吃檳榔」講義

§ 檳榔的替代物:戒檳過程中尋找相關替代物為戒/減檳不可缺少之策略
§ 介紹替代物(口香糖、漱口水、人參糖、喉糖…)
§ 學員討論與分享 -> 提高知覺行為控制的能力

§ 出席獎品發放、約定下次上課時間 -> 強化動機


台灣品種「狼尾草台畜草5號」富含花青素、類黃酮
等抗氧化成分,經過嘉義大學和嘉南藥理大學研究,
發現對降血壓、膽固醇,以及肝功能都有所助益。
§ 檢查學員手冊、討論與表揚 -> 強化動機
§ 各種拒絕技巧的演練 -> 提高知覺行為控制的能力
§ 運用於生活中任何需要拒絕檳榔的場合
§ 拒絕的原則
§ 拒絕的方法
§ 角色扮演:1對1拒絕/多對1拒絕
§ 「拒絕別人時,最困難的是什麼」討論

§ 課堂最後進行問卷填寫以瞭解學員行為改變情形
§ 仍在立法階段 -> 目前仍依靠防制教育、衛教宣導、戒檳門診/班等預防措施
§ 正方論點
§ 口腔癌發生率、死亡率多年以來仍異常偏高
§ 檳榔定位矛盾,檳榔入口但非食品,現行法令無法可管
§ 對兒少保護不足
§ 現行防制政策皆是靠「專案」來管理,專法可將各個權責機關釐清、保障合理足夠執行預算

§ 反方論點
§ 農民經濟需求(輔導轉作?)
§ 口腔癌之風險因子還包括菸、酒
§ 嚴格執法將面臨走私進口、轉入地下交易市場 -> 更難管理
§ 嚼食者出現徵兆可能因此不敢就醫

§ 需檢視現行法律架構是否可以解決問題 -> 無法妥善處理則不排除立專法可能性


§ 「戒檳教戰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Lee, Chien-Hung, et al. "Association of DSM-5 betel-quid use disorder with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 in 6 betel-quid endemic Asian populations." JAMA
psychiatry 75.3 (2018): 261-269.
§ 「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的三段五級」,Jules Chang,2019
§ 「3A3R 戒檳門診衛教模式」,李明憲,2012
§ 「四單元戒檳班課程教材手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檳榔危害防制公聽會會議紀錄」,衛生福利部,20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