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0

心理咨询案例(精选 5 篇)

第一篇:心理咨询案例
个案辅导
一、来询者基本情况:
小丁现在高二了,上初中时,他的学习方法较好,成绩名列前茅。
中考很顺利,考上了理想的高中。进入高中后,他住进了学生宿舍。
整天都和同学们在一起,有了很多接触的机会,先后有了很多好
朋友。但是,正是由于朝夕相处,很快发现了同学们身上的一些缺点。
于是,慢慢的和同学们疏远了。并且,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开始对
有些同学的做法看不惯、想不通,郁积在心中,整天很苦闷。高一时
学习成绩中等,父母都很失望,小丁自己也无法置信。那个寒假,他
是在痛苦和焦躁中度过的,自信心降到了极点,什么都不想做,而且
突然之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了。有时候,头痛欲裂,自己觉得得
了什么大病„„
开学以后,情绪更加低落,郁郁寡欢,觉得自己是一个废人。同
学们好像也看不起我。而小丁的抵触情绪还没有消除,整天在自我压
抑中度过。
二、辅导过程:
1、收集信息:
⑴来访者的家庭与社会背景:家庭成员情况,成长经历;与家长
的关系,沟通情况,家庭教育模式以及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等。
⑵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的经历和事情发生; ⑶来访者
一般的思维模式,有没有非理性的信念。
2、分析原因:
仅仅从以上的案例提供的内容来看,来访者出现问题的原因有:
⑴青春期的孩子情感非常丰富,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成功
人士,名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嫉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
一旦发现有私心杂念,就嗤之以鼻,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
同意见的人,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高二的小丁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
这个时期的男孩非常注重人际交往,渴望交朋友,但又不善于沟通交
流。对同伴的和自己产生的各种矛盾与困惑不知如何处理,也没有及
时处理,以致造成矛盾加深,影响了友情的进一步发展。
⑵从以上案例中反应的情况看小丁的可能有不适合的价值观,即
有不合理的信念。例如不能容忍同学身上的缺点,对有些同学的做法
看不惯、想不通。所以当事人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对周围的人要求太
高,同时缺乏宽容,不能容纳他人,不能容纳他人的缺点。
反过来说,其实来访者也无法容忍自己有错,无法容忍自己的失
败。他不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这样的认知心理使他
总是自寻烦恼,自找麻烦,最后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潭。
⑶“那个寒假,他是在痛苦和焦躁中度过的,自信心降到了极点,
什么都不想做,而且突然之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做了。有时候,头
痛欲裂,自己觉得得了什么大病„„”从这段文字看,最后小丁由于
长期的不良心境,已经有点抑郁的倾向,甚至有点影响了社会功能。
是否有抑郁症还有待进一步的咨询。
来访者的问题是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人际交往问题和抑郁情绪。
3、辅导措施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反映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
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负性认
知和情绪、行为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绪和行为障碍迁延不
愈的重要原因。
本案例主要采用认知治疗,协助来访者找出这些负性想法和假设,
以及其中的逻辑错误,使其明朗化、意识化,并同时辅以人际关系治
疗以及行为治疗(音乐治疗和放松训练等可操作性强的方法)。
第一步,收集信息,分析情况,确定辅导方案。通过案例介绍,
可以初步看出来访者人格特点,即来访者追求完美但是缺乏面对现实
的勇气,尽可能地回避困难并在潜意识里拒绝失败事实。来访者对现
在的学习状况显然是不满的,家庭可能也给他造成压力,因此造成内
心冲突。贝克认为:“只有当认知中的不良成分被揭示出来,进行正
确合理的再认知,并有效予以调整,不良情绪才随之改善。”由此,
确定了来访者的咨询方案。方案确定后,向来访者进行了认知治疗的
常规解释,并简要分析情况,要求来访者回去后想想自己在生活和学
习中最不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最感到挫败、最心烦和不安的是什么?
想好后写下来,下次咨询时带来。
第一次咨询时,告诉来访者负性认知即不合理的信念,改变当事
人不合理的信念。包括 ①找出不合理的信念,辅导者通过聆听,帮助
当事人找到导致心理困惑的不合理信念。②验证不合理的信念,要求
当事人为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护,从而证实辅导者对当事者不合
理信念的推测。
③挑战不合理的信念,辅导者对当事者不合理的信念提出挑战,
帮助他认识到他的信念 是不合理的,是不符合逻辑的,是非理性的。
第二步,实施辅导过程。
1、支持疗法,辅导者聆听,来访者在述说自己的痛苦和焦虑时,
充分共情,让来访者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同时使来访者产生信任,
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2、采用理性情绪疗法,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并进行辩论
和验证,最后进行效果的评估。
3、开展相关的人际关系指导和训练,分步骤、按程度布置作业
(比如“了解同学真实想法”、“迈出主动交流第 N 步”)。
4、对来访者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可商量着进行了一次“空椅子对
话技术”,了解父母对孩子的压力有多大,了解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
流沟通模式。如果发现有问题,可进行与父母沟通技巧的辅导。
5、让来访者抑郁的情绪得到宣泄:邀请来访者所信任的班主任老
师、同学,选定轻松适宜的场所,引导其释放、抒发、宣泄个人的不
良情绪体验;并共同进行来访者所认可的活动方式如打篮球等体育运
动,户外活动等方式。这一过程适宜的氛围、亲近的老师同学、感兴
趣的活动让来访者从情绪上暂能放松,体能上有所释放。
5、解决了上述一些问题,针对她身体上的一些问题,要解决她过
于焦虑的事情,我们可以学习使用音乐治疗、放松训练、想象训练以
及三者结合的方法。这个方法很简单,而且实用,如果一直在坚持练
习,效果很好,也同时促进她的学习效率。
整个咨询过程中,都要注意运用鼓励、支持等技术,着重消除来
访者顾虑,提高其行动能力和自信心。在鼓励、支持之下,来访者开
始体验内心资源以及为自己做选择的力量,挑战自己的自我局限并将
计划付诸行动。
第三步,辅导评估。来访者经过心理辅导后,要在认知上去掉了
消极的观念和看法,表现出正面的自我评价,能正确看待别人,并能
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再自卑;在情绪上,不再沉迷于不快,没
有了烦燥不安、焦虑的表现;在行动上,积极向上,提高抗挫能力,
特别是学习上的挫折;能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平时能够用正确的方法
思考和解决问题,没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如果达到这样的效果,辅导
就是成功的。
第二篇:心理咨询案例
2010 年 6 月 16 日星期三 18~20 点。
来访者,×××,为隐私考虑,其他情况略
今天,为一位来访者进行了咨询,使用的技术主要是朱建军的
“意象对话技术”和“子人格分裂”技术的有机结合。给我最大的收
获是——“机敏”,也就是在咨询中多次出人意料的在意象之间转换
角色,杀回马枪,从而刺破阻抗,一层层的揭示人格结构和矛盾。
我从朱建军常用的“房间”的意象入手,引导她想象一间房间内
的布置,从而探察她的心理状况。她描述了一个空旷的房间后,我并
没有依照常规,引导她对房间进行改建,从而在潜意识层面调整她的
情绪。我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看看她的子人格。于是我出了第一个奇
招,要她钻到床底下看看,藏着什么东西。
她看了好一会,说有一只小猫,我回忆了下猫的意象的代表意义
(性本能、妩媚、直觉、攻击和强健,和来访者本人有些像),然后
问她,是什么样的猫。她说是一只很惧人的,缩在墙角的小猫。
我感到满意的一点是,这时候,没有顺着常规走下去,去安抚这
只小猫。而是第二次迅速转换角色,要她投入到那只猫当中,代替那
猫说说话,看猫有什么感受,这样就能吐露出第一个子人格的心声。
结果那只猫说,它害怕主人打它,因为它想上床,想一起做这个房间
的主人,主人不想它把房间弄乱。如此这般,吐露了很多委屈的心事。
按常理,可以要主人好好的疼爱这只小猫了,这样就能取得内心
的和解,并学会表达感受。但是我再杀一次回马枪,要她融入到那只
小猫中,回过头看看意象中的主人,是什么样子。这样,就能将来访
者的主导人格观察出来。
她看了好一会,说意象中的本人,“她一会变成妈妈,一会变成
一个怪物。那怪物是个马脸的,很高很瘦,奸冷的笑,好像要吃了小
猫……妈妈很凶、很严厉,黑色的,满脸怒气”
到这个时候,症结已经很明显了,她子人格中的由母亲的严厉的
教导形成的超我,对小猫代表的本能,造成了严重的压制。
在这之后,我再采用其他技术,引导小猫所代表的本能和母亲所
代表的超我进行沟通,达到了温暖的融合。
我请她谈谈咨询后的感受,她问我,怪物代表什么,母亲为什么
会和怪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我跟她简单介绍了客体关系理论,告诉
她,小孩子会在心中把母亲愤怒的一面形成一个客体,这个母亲形象
是她在心中形成的自我压制的超我的形象。现在这个超我中严厉、压
制、绝对化的一面已经基本消除,而来自父母的温暖的慈爱和支持,
将使她余下的人生更加坚强。
第三篇: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小学生懒惰个性问题
一年级的李明懒出了名,作业总拖拖拉拉、偷工减料,每次劳动
就想方设法偷懒,不愿动弹。老师就拿他没办法,批评、体罚全没用,
急得老师忍不住直皱眉头:他还能变勤快吗? [分析] 小学生的懒惰主
要是由于家庭的培养方式不当,父母怕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总主动
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
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愿干,这
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还有的学生懒惰是因为其他负性
心理的影响,如畏难、依赖等。[方法] 1.帮助学生认清惰性的危害。
惰性不但给父母增加负担,给周围的人带来危害,削弱自己的斗志,
而且会最终落得平庸、失败的下场。
2.在学校情境中规定学生劳动的时间,养成整理环境的习惯。决
不迁就学生对劳动的消极抵抗,不把劳动作为惩罚,否则会使学生厌
恶劳动。
3.与家长沟通。教师、家长都积极地让学生学习、劳动,鼓励学
生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心理咨询师情绪问题咨询案例之不合群
小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十分正常,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
可他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渐渐对周围
的环境没了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予理睬。大家都说他是个“不合
群”的同学。[分析] 不合群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对
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
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另一种是学生不被同
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不合群的原因是多种的,综合
起来有以下几种。
1.婴儿早期与同伴隔绝导致以后的适应问题。曾有研究表明,婴
儿从出生后半年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16~18 个月
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有的孩子由于在婴儿早期缺乏这种必
要的同伴交往,有可能导致不合群。
2.由于身边没有同龄伙伴和朋友,在家里主要同父母或祖父母生
活在一起,他们与能给自己保护和支持的成年人很好相处(如教师),而
不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
3.家长的过分保护,不让孩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怕孩子受
欺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
小、懦弱,均不受同伴的欢迎。
4.曾在交往中遇到过挫折,失去信心,不愿交往。如有的孩子可
能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因尿裤子而遭到同伴们的哄笑,于是就产生
逃避集体场面的心理和行为。
5.个性原因。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呆板、不爱活动的
性格,因此不容易与大家交朋友。
6.患有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对交往根本不感兴趣,也
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方法] 对于不合群的儿童,首先做的应该是查
找原因,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不同的矫治重点。问题比较严
重的儿童应建议寻求专家的帮助。
1.区分不合群的儿童究竟是受到忽视还是遭到拒绝。对于遭到拒
绝的儿童,给予交往技巧和原则上的指导;对于受到忽视的同学,教师
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查找原因。要区别这两种情况,可利用提名测验,
让每个同学写出班上三个最想交往和三个最不想交往的同学,那些两
种情况都未被提名的往往就是被忽视的儿童,教师也往往忽视他们,
应对他们实施行为改变计划。
2.行为强化法。鼓励儿童主动交往,教师给予相应的强化,如表
扬、注意等,同时争取得到家庭的帮助。
3.认知重建法。交往障碍常常源于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
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有正确的自我评价。
4.教学一指导技术包括指导、提供榜样、练习、强化等环节。如
教会儿童问问题、提建议,给他们提供交往技能较高的同伴做榜样,
再给予同伴的支持和帮助。
5.交往能力训练。
6.多组织集体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浅谈小学生的健康心理
小学心理学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
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
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生智力的发
展固然重要,我们应该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
要的还是生命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因为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孩
子成长的前提条件。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
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当代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
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具体来说主要是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素质;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即根据小
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促使小学
生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学生。在给小学生提供精神环境的
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教师不
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
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师尽量满足小学生的合
理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
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如果长
期得不到认可,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
集体的温暖,他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
导致逆反、消极的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
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
诱因的影响来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师对此必须充分注意。
每个人的性格是一种个性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的核心部分。做事胆小,
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家人,是性格软弱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在性格
形成时期,学生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教师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
帮助、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对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
使学生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
平常的心态去面对。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不利于身心发展的问
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应给予正确的帮助。
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
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此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
作多么细致,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理想的
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
病。这就要求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们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
分析,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给予及时调节和治疗。
只要及时发现,善于分析,及时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
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得到根治。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要充分利用沟通方式,学会倾诉心声,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振奋学
生的情绪,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健康心理。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
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
性。一个老师要想在学生平静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浪花,就要用“爱”
来感化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当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
我认为我们要做到:
1、教师要用“爱”去呵护,用“爱”去感化学生。古人云:“亲
其师,信其道。”师爱是每位教师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但对学生更
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爱既是“亲
其师”的纽带,又是学生愿意接受教育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
“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完
满的精神生活。”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
护,就会使他们鼓起勇气,力所能及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
关心和爱护就成了学生增加信心的力量。爱给了学生温暖,学生在爱
的感染下找回了自己的自信,能勇敢的面对问题,并且能解决问题。
2、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所谓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
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教师要想
了解学生靠平时的观察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
沟通多了,就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
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实事说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
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作为教师要
把自己放在和学生是平等的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要让学生从心底真正的感受到老
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如果一味的挖苦、讽刺,只能促成学生逆反
心理的产生,伤害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交流时要讲究语言艺术,维护
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交流,这样才能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对他的理解,从而放下自己
畏惧的心理状态,平等的与老师交流,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这
样就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
作为一个教师只要你能够及时的发现、挖掘我们职业中的那种高
尚的爱,你就会每天都产生冲动,你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你读不完
的一本书。明白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
一生的事业。这样,你才会爱这个职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你的爱
才会使每一个学生用同样的爱来回报你,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身心能够
健康的成长。
利用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的根本。作为教师要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
和蔼可亲,以培养其良好情绪;每位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
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营造生动愉悦的教
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对
性格软弱的学生,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给予不同方
式的表扬,鼓励他们要有进取精神。充分利用学科知识中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
小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厌学
让孩子 11 岁前疯玩过 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弄堂的喧嚣,现在
很多小孩子基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华
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陈默碰到的一名最小的抑郁症患
者只有 9 岁。陈默还看到幼儿园 4 岁的孩子坐在那里发呆。“有的
问题是无解的,没有人帮他解惑,于是我们的孩子抑郁了。”很多孩
子幼时是在贵族化的环境里生活,但是进入学校后,又给他一个高竞
争的环境,这种反差让他们很难承受。
在心理专家看来,要让孤独的孩子在某种环境里释放孤独,尤其
要让孩子在 11 岁以前疯过,这样的心理环境才可能更健康。擦掉对
孩子的负面评价
目前小学生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厌学。孩子上到小学二年级后,
厌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专家认为,这个问题要怪两个人——老师和妈
妈。很多孩子成了订正专业户,订正量比功课量还要多。家长是孩子
读书的监工,可是在监督之下又很难学习好。孩子其实特别需要的是,
引导出学习兴趣。现在还有个很大的误区,妈妈 70%的功能在做“老
师”。陈默风趣地指出,如果让孩子找一个动物来代替妈妈,小朋友
经常答的是老虎或者狼。“实际上妈妈要做老母鸡,应时不时护着小
鸡,让他有安全感。孩子一上学就进入竞争状态,即使老师对孩子都
是负面评价,妈妈也必须做橡皮擦,擦掉负面评价。”在一个人成长
过程中,“自卑树”是在小学时种下的,妈妈要把老师批评时给孩子
带来的自卑阴影擦掉,让孩子永远有信心。小小孩过度早教害处多
过度早教是很多小小孩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让小孩
子长时间做同一件事,会超前抑制他的大脑,将来形成的问题就是高
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过度早教还会过早开发视力,可能让孩子长大
后戴上“啤酒瓶”,甚至引发视网膜变性或脱离。“目前,儿童近视
较以往提早了三四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上海市
视光学学会委员柯碧莲指出,持续的近距离用眼、iPad 等多种视频终
端的普及、不良的坐姿及握笔姿势、不均匀的照明等都会诱发近视。
柯碧莲曾经接待过一名 3 岁半的小病人,父母忙着做生意,孩子天天
在狭小的空间里长时间看电视,结果近视程度竟达 1200 度!因此,家
长应保证孩子有一定的“远视保有量”,把密集用眼期延到 12 岁以
后。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王满,男,8 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
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
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
手回答的习惯。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
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
(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
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
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由于该生自小过于
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
“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 目中无人,动不动就
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
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
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
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
培养。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
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根据儿童
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 果。人的行为都
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
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
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
“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
“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
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
“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
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
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
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
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
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
演变为人格特征。2.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
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
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
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
“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3.学习适
应性: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
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
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
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 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
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
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
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第四篇: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2 岁,己婚,博士,公司职员。
求助者主述:快半年了,我为工作的事项,心情不好,情绪低落,
内心很乱。
求助者自述:我博士毕业后选一家军队单位。进了部队的门,我
才发现自己己错了。我坚决要求转业,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我终于
到了一家和我专业非常对口的地方公司。没有了部队纪律的约束,我
觉得真自由,但新问题又来了。公司虽然挣钱多,但远没有我想象的
那样好,我有些后悔从部队转业了。一次吃饭,一位朋友说他先在军
队工作后来转业了,博士毕业后又回到了部队。我心里一亮,别人可
以二次入伍,我也可以啊。我找到原部队的领导提出想回去的要求。
可领导却解释说没有这种规定,我特别生气,明明人家都这样办了,
他们却还说不可能…………什么原因啊?还不是我当初坚决要走,没
给他们面子,他们趁机找我麻烦。我就去上级机关讨说法,可他们的
解释也一样。我很后悔,自己当初一步走错,现在步步错,觉得特别
难受,心烦。我生他们的气,更生自己的气。苦恼。没兴趣工作,打
不起精神,没什么胃口,晚上有时折腾到夜里三四点才睡,经常头昏
脑胀的,注意力总集中不起来,特别爱对人发脾气,也不愿意出门见
人,各种各样的应酬都推掉了。我希望您能帮帮我。
心理咨询师观察与了解:求助者性格较内向、柔弱,从小就要求
把事情做好,从小到大学习和生活比较顺利。博士毕业后到军队保密
单位工作,自觉难以适应,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又对地方单位不满意。
现不愿上班,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白天无精打采,晚上睡不着,体
重下降了 20 多斤。
根据以上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对该求助者做出初步诊断并说明依据。(30 分)
2、心理咨询师应怎样与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咨询方案的主要内
容包括什么?(30 分)
3、心理咨询师应该怎样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0 分)
4、针对本案例,心理咨询师使用了合理情绪疗法,请简述修通阶
段的常用技术。(20 分)
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对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5 分)答:该求助
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生物学原因(2.5 分):男性,19 岁,患过肠胃炎(每个
0.5 分,共 1.5 分)。
(二)社会性原因(2.5 分):
1、环境因素。(1 分)
2、家庭教育严格。(1 分)
3、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1 分),鼻炎、胃肠炎、高考失利、与
同学矛盾、物品丢失。((每个 0.5 分,共 2.5 分))
4、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1 分),未得到父母、老师和同事
的理解和帮助(0.5 分)。
(三)心理学原因:(2.5 分)
1、存在错误认知(1 分):自己是最倒霉的(0.5 分),觉得别
人讨厌自己(0.5 分),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0.5 分)。
2、情绪方面(1 分):受苦恼的情绪困扰(0.5 分),情绪不稳
定(0.5 分)。
3、行为模式(1 分):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0.5 分)。
4、个性特征(1 分):个性偏执、敏感多疑、追求完美、患得患
失。(共 2 分,每个 0.5 分)
二、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及依据是什么?(25 分)答:
(一)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10 分)
(二)诊断依据: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2 分),排除精神病
(障碍)(1 分)。
2、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起(3 分)。
3、心理问题无泛化、回避(5 分)。
4、社会功能受到轻度损害(1 分),仅出现学习效率下降(1
分)。
5、病程时间短,近两个月。(1 分)
6、并非由躯体疾病所引起。(1 分)
三、该案例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出现了较为强烈的阻抗,请简述阻
抗的表现形式。(25 分)答:阻抗的表现形式:
(一)讲话程度上的阻抗(2.5 分)。包括沉默、寡语、赘言。
(每点 1 分,共 3 分)
(二)讲话内容上的阻抗(2.5 分)。包括理论交谈、情绪发泄、
议论小事、假提问题。(每点 1 分,共 4 分)
(三)讲话方式上的阻抗(2.5 分)。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
控制话题、最终暴露。(每点 1 分,共 5 分)
(四)咨询关系上的阻抗(2.5 分)。不履行咨询安排、诱惑咨
询师、请客送礼。(每点 1 分,共 3 分)
四、心理咨询各种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有哪些?(25 分)答: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
同点。(5 分)
2、求助者具有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5 分)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5 分)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5 分)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5 分)
第五篇:心理咨询案例(精选)
案例
注:以下全部案例,均为化名,并在事件方面只选取了片断且有
所加工,以符合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者的隐私,
但在情感及关系方面,尽可能做到最真实地呈现。
小学——
案例 1 背景:
张同学,男,7 岁,小学一年级。在校爱与同学打架,与同学交
往时动作粗暴,容易引起争端,然后用打架解决问题,经常被老师批
评并找家长。从小就对妈妈很冷漠,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跟妈妈亲近。
父母之间常起冲突,父母在小时候也常常用拳头来解决问题,经常打
孩子,总是用很多标准来要求孩子做到。
妈妈说:
跟我一点也不亲,唉,我这个当妈的,心寒啊!
这孩子就知道打,教了多少次也改不了,最多能好个两三天,就
又变回老样子了。我也知道打不好,气头上也就打了,唉,我也没有
别的办法。
评估:
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来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被
珍视,同情心没能发展出来,所以对人会显得比较冷漠;同时在他的
经验中只有用打架来解决问题的模式,所以,当他感觉不公平、委屈、
愤怒的时候,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就只好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也
就是打架,来解决了。
干预过程:
妈妈本人在做个体的心理咨询,所以为孩子制定了个体的沙盘游
戏的咨询方式。经过十多次的咨询,孩子在学校可以比较友好地与人
交往,可以轻松地与同学互动、说笑了,老师反馈的情况是,孩子在
学校的表现确实好多了,和同学的冲突少了;同时,孩子在家会关注
到妈妈了,妈妈能够感受到孩子其实是非常在乎自己的。
后续建议:
建议孩子继续保持稳定频率的个体咨询,能够帮助孩子进一步在
识别、管理自己的情绪并控制行为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家庭关系方面
的问题最好通过做家庭形式的咨询来进行调整,能够帮助家庭成员之
间提高相互的理解、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并寻找适合家庭的互动方
式。
案例 2 背景:
吴同学,男,8 岁,小学二年级。父母已离婚,孩子跟着妈妈生
活,在与妈妈的互动中会时不时地容易发脾气。在学校学习方面比较
自觉,但一年级时与同学关系也处得不好,二年级有好转。妈妈本人
是一家小学的校长,曾有着优秀的学业成就,也会比较注重孩子在学
校的整体表现。
妈妈说:
总觉得这孩子心理压力很大,我们离婚肯定对他有很大影响的,
觉得挺内疚的,就想寻求一些帮助,看看能不能帮孩子放下这些压力,
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评估:
父母从关系开始不好一直到离婚的这几年中,经常暴发剧烈的冲
突,目睹了这一过程的孩子,内心经常处于非常失控的状态,不知道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自己会被扔给谁,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有
所帮助。长期的担心使孩子的愤怒情绪被迫压抑到内心深处无法处理。
这也正是孩子在与人互动中呈现出容易发脾气的原因。
干预过程:
为孩子安排了一次沙盘游戏的个体咨询。由此能感受到孩子内心
有很多的担心和害怕,同时孩子希望寻找可依赖的关系陪他渡过难关,
但也显示出孩子对“信任”本身就存在的担心。
后续建议:
在孩子与妈妈的生活世界里,妈妈的喜怒哀乐都会被孩子敏锐的
识别到,特别是妈妈的行为表现仍然被对伴侣的负面情感主导着。为
了能让母子关系更快地进入良性循环,建议妈妈做个体的心理咨询,
梳理好自己的情绪,走出离婚的愤怒沼泽,才会更有能量教养孩子,
孩子的心理压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释放。
案例 3 背景:
刘同学,女,8 岁,小学三年级。爸爸已去世,曾经吸毒、坐牢,
孩子曾见过爸爸自己注射毒品。孩子现在与妈妈共同生活,从一年级
开始偷钱,到三年级更严重了,还因为脏、乱、咬指甲等行为经常被
妈妈暴打。在校学习成绩中上,没什么关系好的朋友,老师认为她比
同龄孩子心理压力更大。
妈妈说:
我很担心孩子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知道我跟她爸的事对她影响
很不好,我也知道打是不对的,我自己就是被打大的,好几次差点没
死在我妈手里,我这辈子过得好苦!我不想我女儿重复我的老路,我
想好好地教她,可是我做不到!我控制不了自己,我该怎么办?
评估:
从父母双方的情况,可以理解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非常地曲折
与沉重,孩子自己无力处理这么多沉重的压力,那些出格的行为可以
理解为寻求对环境的掌控,并发出求救的呐喊。妈妈一直在努力想做
出改变,但源自原生家庭的问题和情绪并未得到修复,致使妈妈无力
应对女儿的各种行为,只能选择自己最痛恨却也最无奈的方式。
干预过程:
虽然妈妈是因为孩子的行为问题而来,但妈妈自己很清楚自己是
首先需要帮助的,所以为妈妈安排了个体的心理咨询。经过二十多次
的咨询,妈妈的愤怒得到一定程度的处理,对女儿的要求更宽松了,
能够允许一定程度的脏乱,几乎不打孩子了,转变为程度更轻些的发
脾气,孩子偷钱的行为没有了,母女之间感觉更亲近些了。
后续建议:
妈妈的个体咨询继续一段时间,能帮助她更好地处理童年时留下
的创伤,对母亲的愤怒和对父亲的失望,都需要得到释放和哀悼,才
能真正接受现在的自己,并能与原生家庭保持恰当的关系,从而不需
要在各种关系里寻求掌控。
案例 4 背景:
李同学,女,6 岁,小学一年级。父母之间感情疏离,长年分居,
现已离婚,与妈妈共同生活。一直要与妈妈一起睡,不然就会很晚都
睡不着。妈妈本人一直有比较重的抑郁倾向。老师反应说孩子上课容
易走神,很难集中注意力,成绩较好,因为长得胖总被同学笑,只有
一两个玩得好的同学。
妈妈说:
孩子从小就一直粘我,分床的事总也成不了,总是分了几天就又
睡到一起了。就算我偶尔不在,也得有人陪她睡,她自己很难一个人
睡。
她小时候她爸就总不在家,孩子跟她爸一直不亲近。现在又离了!
评估:
虚弱的妈妈、遥远的爸爸,疏离的父母亲,使得整体的养育环境
呈现出无法依靠的状态。孩子没能内化一个稳定的好父母形象,内心
却被担心焦虑填的满满的,所以她无法自己入睡,也无法专心上课。
干预过程:
妈妈认为自己的抑郁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进行了个体咨询。
大约 60 次后,妈妈的抑郁状态已得到很大缓解,大部分时候能够回
应到孩子的情感需求,慢慢走出了离婚的低落,开始自己的事业,并
努力协调工作与照顾孩子的平衡。孩子则自己主动提出了要单独睡的
要求,上课也比较能集中注意力了,并与同学关系有所改善。
后续建议:
离婚自己带孩子,这种二人世界的状况,最麻烦的就是孩子会一
直过于关注身边这唯一一位父母,所以孩子会比同龄人更多地把注意
力放在大人及大人的情绪上,而一旦这位父母陷入糟糕情绪时,就很
难平和地面对养育任务。这种纠结冲突的状况,可以在需要时继续寻
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案例 5 背景:
刘同学,男,10 岁,小学四年级。小的时候是交给保姆和老人带
的,从小就不太爱说话,胆小,没自信,上课爱走神,最近成绩下滑
得很厉害。老师不太关注孩子。妈妈是高管,串有严重的乳腺疾病,
对孩子期望较高。夫妻关系冲突较大,常吵架。爸爸觉得孩子没必要
非得上大学,自己学历不高也挺成功的。
妈妈说:
都怪我,小时候没管,光顾忙自己的了,现在管又不听了,真不
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不能让他爸管,他爸自己都没上大学,他觉得
学习不好不是什么问题,那哪行!我这病,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呢,万
一我有什么事,他靠谁啊!他爸可指望不上„„
评估:
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现,与高要求和长期情感忽略的复杂作用有关。
孩子做不到妈妈的要求,又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只能逃避
退缩才能保全自己。身体疾病加上不安全的伴侣关系让母亲的焦虑逐
步升级,于是孩子的表现好坏便成了妈妈的关注焦点和情绪指针,这
样一来,孩子必然难以承受。
干预过程:
为妈妈安排了个体的心理咨询。十多次咨询后,妈妈本人的焦虑
得到一部分缓解,夫妻关系趋向和缓,跟孩子的关系也放松些了。孩
子成绩回升到原来的水平。
后续建议:
建议妈妈继续个体咨询,处理深层次的恐惧和愤怒,更好的接纳
伴侣和孩子的不完美之处,学习在各种关系中与他人相处。也可通过
夫妻形式的咨询,来提升两人之间的理解与接纳的程度。
案例 6 背景:
钱同学,男,11 岁,小学五年级。与父母及外公外婆共同生活。
小时候总被老师投诉,特别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现在情况有改善,
但还是在学校与同学的互动中,时不时会引起一些冲突,好像没办法
跟同学好好交流,也不太会保护自己。他与小姨、外公外婆说事情时,
妈妈经常要帮他解释,不然似乎就无法表达清楚。老师认为他在表达
方面的欠缺是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妈妈说:
他小时候就因为容易跟同学起冲突,总被老师说,不过现在已经
好多了。我觉得他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老师说这样很难跟同学相处,
还是要找找心理方面的帮助。不会保护自己这事我最愁了,又不能教
他打回去?
评估:
孩子的语言表达的发展,明显慢于同龄人,所以总是无法向同学
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无法在感觉不好时表示拒绝。在咨询
中发现如果能耐心等待,他还是能够说清楚的。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
付出更多的耐心,给与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家长的慌张和急躁会使
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接纳,更加退缩,为了逃避自卑羞愧的情绪体验,
减少语言表达,而用行动说话。干预过程:
经孩子的要求,孩子与妈妈一起进行了家庭形式的咨询。孩子的
表达特点是,要么需要很慢地说,要么很难说清楚,要么就示意妈妈
替他说。同时,妈妈也总是主动帮他说,或是不能耐心等他说完就抢
着帮他说了。与妈妈一起梳理了养育方式,帮助妈妈看到一些关于空
间、边界、示范、情感联接的问题。允许孩子语言发展的空间,更重
要的是给孩子学习和接纳内心情绪和情感的机会。
后续建议:
以孩子现有的情况,综合小时候的经历,建议孩子进行长程的个
体心理咨询,帮助他提升识别情绪和想法的能力,并逐渐完成言语化
过程,提升理解他人和与人互动的能力。妈妈对孩子的过度帮助,源
于妈妈本人内在的焦虑,可以通过妈妈的个体咨询来理解这些焦虑,
并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
初中——
案例 1 背景:
赵同学,男,13 岁,初二。从小比较听话,成绩也不错,小学高
年级时偶尔有偷窃行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中学,但在初一开始
没多久,就表现出各种不适应,成绩一下滑到倒数。老师说他希望被
关注,喜欢故意违反纪律,很难承受批评,觉得妈妈对孩子要求太高
了。妈妈一直注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各个方面都管得比较严格;现
在感觉孩子总在跟她对着干,爸爸在教育的方式上跟妈妈经常有不同
意见。
妈妈说:
他小时候有很多好习惯啊,作息啊、洗漱啊、阅读啊、学习啊,
怎么现在都做不到了? 为了教育好他,我和他爸爸都改了很多坏习惯,
就想引导好他,可他怎么没变化呢? 我找老师谈要多关注下他,又找
好同学跟他做朋友,还找过学心理的大学生假期来陪他,他怎么还是
这样?
评估:
父母亲注重孩子从小的习惯和品格养成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
硬性的灌输和服从,缺乏情感交流和方式方法,很难让孩子真正内化
这些好习惯好品质,而只是表面的服从。进入青春期,有较强的冲破
束缚的动力,未曾满足的情感需求通常以一些不良行为的方式呈现出
来。孩子需要得到情感的关注,他渴望真实的自己被认可、被接纳,
而不是被外力塑造。
干预过程:
孩子并未准备好进行个体咨询。妈妈意识到自己的咨询意愿,首
先接受了几次个体咨询,每次话题全部紧密围绕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
在此过程中,梳理了妈妈对教育方式的一些误解,帮助妈妈看到自己
对孩子一直以来都抓得过度紧了,触及到了妈妈本人的夫妻关系。妈
妈的转变也影响着孩子,据妈妈反应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已稍有好转。
后续建议:
妈妈本人有着非常强烈的焦虑,建议继续她的个体咨询。爸爸几
乎没法介入孩子的教育,可以通过夫妻或家庭形式的咨询,调整三个
人之间僵化的互动,帮助彼此之间更加理解,才能合力应付困境。
案例 2 背景:
郑同学,女,14 岁,初三。父母通过 QQ 留言和手机短信,发
现孩子与外校男友发生了性关系,孩子并不很愿意,只是怕男友伤心
才顺从了。老师反应孩子在校表现大致正常,只是上课容易走神,劝
父母不要过激处理,以免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父母说:
这孩子从小一直是很听话的,怎么现在做出这种事? 我的乖女儿,
怎么会变成这样?
评估:
一个在与父母的关系里习惯了顺从的孩子,当她遇到另外的比较
强大有力的人时,也会很容易去顺从,因为在孩子的经验里,“听话”
是应该的,不听话就会很糟糕。
干预过程:
给父母安排了家庭形式的咨询。妈妈很无助、悲伤,而爸爸急于
将责任全部推到男孩身上,急切地想找些方法扭转局面,比如帮女儿
转学,或是找人教训那男孩儿,每当爸爸这样说的时候,妈妈会更加
无助与悲伤。根据父母对孩子一贯的描述,顺从这个问题,早已经在
孩子的性格中了。
后续建议:
父母之间呈现出无法相互理解与依靠的现象,会导致夫妻关系恶
化,可以通过夫妻形式的咨询来改善。而孩子这种顺从的习性,需要
通过长程的个体咨询才能得到处理,在顺从之下,有太多的恐惧和无
助,没有退路,所以只能顺从。全家人都参与的家庭形式的咨询,能
帮助父母与孩子之间重新调整空间和距离,以便更加适应孩子青春期
的成长需求。
案例 3 背景:
冯同学,女,14 岁,初三。从初一开始,无心学习,成绩明显下
滑,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上小学前与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父母在外地
工作,过年才能团聚,上小学后被父母接到城市一起生活。成绩中等,
一直比较懂事。爸爸对老家的家族事务会有非常多的参与。
父母说:
唉,孩子什么都不肯跟我们说,怎么办?怎么才能知道她到底怎
么了?听老师说应该没有什么早恋的迹象啊。
他总是老家的事、老家的事,都不怎么管孩子!什么都靠我一个
人!我好辛苦„„
评估:
孩子早年没有与父母共同生活过,缺乏亲密互动和情感培养,并
未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孩子进入青春期,认为自己是独立个体,
不愿意受父母约束,与父母的沟通明显减少。加上缺乏亲子互动的基
础,更容易让父母感觉到被拒绝。而父母之间不和谐的夫妻关系恰恰
是诸多问题的核心所在。
干预过程:
为父母安排了家庭形式的咨询。在谈到孩子很少的情况后,话题
很快转入夫妻矛盾,夫妻两人在很多事情的判断标准及感受上,都存
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比如关于金钱、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对老家事务
的卷入程度,丈夫的一些做法,加深了妻子原有的担心,而妻子以更
加紧张的态度来回应,却激发了丈夫更多的不满。咨询中呈现了两人
之间感受与期望的差异,双方能够表达一些对对方的情感与需求。
后续建议:
夫妻形式的咨询,能够帮助夫妻之间更加了解彼此,使沟通更加
有效,相互之间更加宽容与接纳,才可能齐心协力负担起教育孩子的
任务。孩子个人的情况,可以考虑安排个体咨询,以了解她的困扰到
底是来自于哪里。
案例 4 背景:
张同学,男,12 岁,初一。读寄宿学校,体型较胖,成绩不好,
喜欢不停的讲话,与同学关系比较差,讨厌别人说自己胖。特别是看
不惯睡在其下铺的同学 L,说 L 胖,不爱干净,影响到自己,发生过
口角甚至打架。咨询中多次提到希望 L 跳楼,死掉。孩子从小与父母
生活,有一个姐姐,家庭条件较好,因为成绩不好,常被父母严厉管
教,身上还留有伤痕,在姑姑家也被母亲教训过。
张同学说:
妈妈打我也是为我好,她是大好人。爸爸是个大忙人,很少看到
他。L 真该死,最好跳楼摔死。
评估:
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暴力教育让孩子心里累积了愤怒,却无从表达。
与周围人相处容易诱发其对他人的敌意和攻击,把愤怒的情绪排放出
去。但这一行为模式必定会招来周围人对其更大的攻击,使得孩子更
加厌恶自己,容易自卑,无法接纳自己的真实情绪。
干预过程:
孩子经过大概 30 次的个体咨询,宣泄了愤怒,认识自己的情绪,
并学习控制情绪的方法。逐步完成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同时母亲进
行了约 20 次的个体咨询,讨论了孩子的敌意,家庭中的愤怒,寻找
更合适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张同学报告已经不再厌恶下床的 L 了,
与同学关系也有所改善。
后续建议: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温暖抱持的家庭环境。暴力会使孩子变得焦
躁和不安,容易形成以暴制暴的行为模式,情绪和行为的调节和改善
是基于内在自我的成熟发展而发生的。只有家庭的愤怒和敌意得到了
处理,孩子的内心才能找到发展的空间。建议父亲加入家庭式咨询,
以寻求更完善的家庭氛围,支持孩子行为的改善和进步。
案例 5 背景:
安娜,女,15 岁,初二,混血儿。出生在传统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是母亲意外怀孕后生下的。母亲对女儿从小就严格要求,犯错就要打
屁股。父亲是美籍商人,很少在家,一回家就会带安娜出去游玩,甚
至会跟学校请假,主张自由民主的教养方式,反对暴力教育。外公外
婆教育安娜要忍让宽容,安娜因为自己的混血脸孔被同学吐口水,外
婆则教育她自己擦掉就好了。安娜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很差,上课
爱插嘴,发脾气时踢桌子,打同学,有时甚至使老师无法继续上课,
与几位老师都曾发生争执,班主任老师曾要求其退学。同学说安娜有
时讲黄色笑话(谈论避孕套),母亲觉得无可厚非。
妈妈说: 从小我就怕她哭,一哭我就没辙了。她外婆管着挺好的。
我就是太单纯,什么都知道的太晚。所以我要把我知道的现在都
告诉安娜,不要走我的老路。
她不听话就得打呀,不打不知道错!
评估:
安娜从小就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下混养长大,感受情绪和
共情他人的能力发展受阻,无法获得稳定一致的情绪认知,反而导致
了自我意识的分裂。由此影响了以后一系列如分辨好坏行为,树立边
界,遵守规则等能力的发展。
干预过程:
在 10 次沙盘治疗咨询之后,安娜逐步处理了自己的愤怒和攻击,
情绪得到了极大的宣泄,冲动行为有所减少。
母亲同时进行了 10 次的个体咨询,主要探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
的冲突和障碍,母亲也第一次正视了安娜的愤怒和自己内心的矛盾冲
突。
后续建议
沙盘治疗结束后与安娜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咨询,青春期是修复早
年创伤的重要时期,通过深度的心理分析,有望修通受阻阶段,完成
发展任务。母亲的咨询可同时进行,或邀请父亲一起进行家庭治疗。
案例 6 背景:
林同学,男,13 岁,初一。初一住校后出现焦虑失眠,成绩下降,
做作业容易分神,喜欢玩网络游戏。母亲做事严谨,对他照顾无微不
至,患有慢性疾病,长期在家休息。父亲中等文化,与其沟通一般,
曾经打骂他,觉得他很不听话。林同学小时候多和母亲生活,直到小
学 4 年级才和母亲分床睡,对母亲很孝顺。每次夫妻发生争执,林同
学都站在母亲这边,指责父亲。
孩子、父母说:
妈妈:我什么都帮他弄好了,他还不好好学习?还有什么不满意
的?
孩子:我觉得要窒息了。我妈什么都要管我,上个网她也要盯着
我,好像我要做坏事一样。
爸爸:他控制不了自己的!
评估:
父母亲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却让孩子觉得束缚多多,难以
承受。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飞跃发展,他们渴望认同而不是
替代,需要支持但不是约束。林同学进入到新的学习环境开始尝试管
理自己的生活,母亲却还在以小学生的眼光看待自己,这让自己觉得
很郁闷,又担心自己发火会影响到母亲的身体,只能将郁闷压在心里。
干预过程:
通过 8 次的家庭咨询,林同学和母亲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谈到
了自己的想法和担忧,母亲也意识到自己没有留意到孩子的变化,而
是陷在自身的焦虑里,担心照顾不好孩子。家庭咨询结束后,母亲开
始了个体咨询,尝试探讨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思考与丈夫的关系,
与儿子的边界等等。
后续建议: 母亲的变化会给整个家庭和父亲带来冲击,显然父母的
婚姻状况会影响到孩子未来亲密关系的选择,家庭里成员的位置都有
些混乱。建议父亲与母亲一起进行婚姻咨询或家庭咨询。
高中——
案例 1 背景:
王同学,女,16 岁,高一。主要困扰自己的问题是在被人注视、
见到陌生人或签名时都有出现手抖的情况。每当听到奶奶爸爸开心的
聊天,自己的手就开始剧烈的抖。出生后被寄养在奶奶家直到 5 岁,
现在与奶奶和自己家人一起住。家庭环境一般,父亲是长子,性格暴
躁,不听别人劝。母亲性格顺从。小时候亲戚经常来家里讨债。
王同学说:
妈妈太善良了。结婚有什么好的?!奶奶的话不可信,她最喜欢
无中生有。爸爸……说不得!
评估:
王同学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时,试图控制自己内心对家人的矛盾
心情,认为自己不去想,不去看就没问题了,可越控制就越困难。手
抖恰恰是躯体对内心愤怒无法负荷的直接表达。除此之外,青春期性
意识的萌发也会引发恐惧和焦虑,不仔细辨别和疏导,很可能后引发
不可预计的后果。干预过程:
通过 9 次的个体咨询,王同学手抖已经基本停止。能够谈论自己
对家人的感受。除此之外,咨询也触及了小王对性的困惑和压抑,帮
助其正视青春期必经阶段的特点,学习科学有效地方式帮助自己疏解
压力和情绪。
后续建议
青春期是自我发展的又一关键时期,孩子有了向成人阶段大步迈
进的强烈渴望,却也饱受旧伤屡屡发作带来的煎熬。王同学的手抖是
迫切需要帮助的积极信号,建议其继续个体咨询,完成发展阶段拖欠
的作业,为迈入成人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案例 2 背景:
李同学,女,18 岁,高三。困扰自己的问题是控制不住的穷思竭
虑,老是想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例如 1+1 为什么等于 2?或者对
自己听到的东西不确信,要反复确认。害怕别人问自己问题,怕答错
要负责。与同学关系紧张,不信任人。家里独生女,评价妈妈比较开
朗,爸爸则比较小心眼,不好沟通。曾经去过医院求医,医生开药但
并未服用。一直进行心理咨询。
孩子、父母说:
李同学:我对成绩看的不是很重啦!就是老是这样想着很难受的,
会影响到我啊!妈妈:她就喜欢乱想,其实没什么问题嘛!我们对她
考试成绩什么的也不怎么要求的。她能有什么问题呢?
李同学:我想离家出走,我爸爸老监视我,我做什么他都贬低的。
对我妈也是。我难受的时候和我妈说吧,她还说我自我中心(哭……)
评估:
李同学是一个内心脆弱敏感的孩子,小时候经历的一些个别事件
使她形成了很多偏执信念。恐惧和焦虑歪曲了她对现实世界的检验,
变得退缩和绝对化。其内心渴望与父母交流,获得认同和支持,却总
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应,与父母的关系也渐行渐远。加上长期的人
际交往障碍,使她很难继续坚持学习和生活。
干预过程:
在咨询了 5 次左右,李同学的强迫性思维有了明显的减轻。但她
的焦虑和冲突也越发强烈,因为触及成长过程中让她记忆深刻的很多
事件,来不及处理的愤怒,焦虑,恐惧等情绪也喷涌而出。学习压力
无疑是焦虑的原因之一,而人际交往障碍一直困扰了她很多年。随着
咨询的深入,李同学开始意识到内心无法正视的纠结,对依恋关系的
渴望和恐惧,对责任的畏惧和逃避,偏执想法等等。
后续建议
李同学的个体咨询继续,可帮助她进一步修复曾经的发展缺陷。
父母是她最主要的依恋对象,她渴望获得父母的支持和认可,建议父
母亲一起进行家庭治疗,协助女儿的成长。
案例 3 背景:
陈同学,男,高二,16 岁。在学校企图自杀,被发现送来咨询。
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奶奶和家人同住,婆媳关系不好,常吵架。陈
同学是数学高材生,理想是成为陈景润那样的人,认为包括自己在内
的所有人都是邪恶的,不喜欢与人交往,觉得浪费时间,解题时强迫
性的追求完美无差错,甚至要求自己找出新方法。初中开始用手淫缓
解焦虑,后来手淫行为越来越频繁,但不太能缓解焦虑了。学习时无
法集中精力,胡思乱想,最近的一次大考失利,觉得世界不公平,想
要摆脱。
陈同学说:
要那么多朋友有什么用,他有我成绩好吗? 只有懦弱的人才没办
法控制自己!
游戏最没意思了,那些人都很虚伪,一点也不公平。
评估:
陈同学的理科思维非常有逻辑,似乎他所理解的世界都是合情合
理的,殊不知因为过多的负面信念,歪曲了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以
邪恶,虚伪的借口来逃避自己内心渴望又恐惧与外界发生连接的愿望。
与父母亲沟通少,没有朋友倾诉,焦虑恐惧的时候,手淫可以起到一
定的缓解作用,但很快这种成瘾行为就失去了作用。
干预过程:
个体咨询开始时,陈同学对咨询有很强大的抵触,觉得自己的逻
辑非常清晰,却觉得非常冷漠。随着咨询的深入,这个男孩内心深处
的丰富情感得以释放。谈到对父母,女朋友,性等方面的想法。他意
识到自己其实非常害怕与人进行眼神交流,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外
强中干的纸老虎终于卸下了伪装。陈同学目前已经进行了约 30 次左
右的深度精神分析,他已经有了一两个好朋友了。
后续建议:
自残或者自杀行为有可能成为手淫的替代行为,在咨询中自杀行
为应首先要进行评估和讨论。在来访者恢复稳定状态后才开始进行深
度的心理分析。父母从开始对其的严格管理到目前的不干涉是陈同学
生活状态的另一改变,这种太紧到太松的极端改变并不利于亲子关系
的改善,建议父母参与陈同学的咨询,共同探讨更适合的亲子相处方
式。
案例 4 背景:
蒋同学,男,高二,17 岁。父母是普通农民,母亲性格软弱,父
亲性格急躁,经常打孩子。从初中开始,就经常出现身上多处的疼痛,
这几年看了很多家医院,总是检查不出具体问题,现在在吃中药调理。
一直与父母沟通很少,觉得他们不能理解自己。成绩一直中等,没什
么朋友,性格内向,情绪一直比较抑郁。
蒋同学说:
我身上总是疼,没法交朋友,有时候跟朋友聊多了,人家也烦啊,
唉,算了吧。小时候玩儿得好的那几个,后来也没来往了。跟父母
聊?没什么好聊的,他们不懂。我爸就知道训、打。我妈,唉,就是
个可怜人。再这样疼下去又治不好,我就没法上学了。人家说应该看
心理的,我就来试试。
评估:
急躁的父亲与软弱的母亲,会形成一个无法表达与沟通情感的养
育环境,大量负性情绪一直处于被压抑状态。进入青春期,快速变化
的身体、自然发展的性冲动,都是需要父母来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与控
制的,而在与父母完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这些张力也都被压抑下去,
与原有的大量负性情绪搅在一起,因为无法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出来,
所以转移到身体层面,形成各种无器质原因的疼痛。
干预过程:
为蒋同学安排了个体心理咨询。在咨询过程中,得以回忆并感受
那些强烈的愤怒、悲伤及其他负性情绪,并对这些情绪得到理解和接
纳,促进了自我的整体感。谈到青春期的内心状态,需求与期望。经
过 60 多次的个体咨询,无器质原因的疼痛情况大大减少,只是偶然
发作,抑郁状态有所减轻,能与父母进行一般的交流,也能与同学正
常相处了,并带着比较轻松的心情迎接高考。
后续建议:
蒋同学已经内化了比较良性的关系经验,可帮助他应对各种人际
环境。但原本那种不沟通全闷在心里的应对方式,由于已在大脑中形
成回路,还是会经常自动出现,如果有需要,还是可以继续来寻求专
业帮助。
案例 5 背景:
杨同学,女,高三,18 岁。一直与父母共同生活,家境一般,父
母都是工人,没上过大学,对女儿的高考寄于厚望。在校成绩中等偏
上,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还可以。孩子很喜欢买各种鞋,很多都没机
会穿。妈妈想在高考前这一年辞职,专心在家照顾孩子,孩子为此很
反感,造成冲突,于是妈妈前来求助。
妈妈说:
我们家就靠她了,她要能考个好大学,我就没白累这么多年。
我得好好照顾好她,我想辞职,每天能在家照顾她生活,煲点汤,
做点营养的,我们家一直没出过高才生,就她成绩还算好了,如果努
努力,也是能考上好大学的。
她老爱买那么多鞋,都穿不上,怎么说她都不听,这是怎么回
事?
评估:
妈妈原本就过于照顾的养育方式,令孩子一直想要挣脱,不停买
鞋是意味着想要走出去。高考即将到来,妈妈对孩子的期望被激发,
变得过于宏大,将家族命运都放了上去,超过了高考和孩子本身所能
承受的范围,必然激起孩子的强烈反应。
干预过程:
妈妈做了 4 次个体咨询,意识到自己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遗憾,
带到了对女儿的期望中。在妈妈回顾自己高考经历的过程中,想起自
己当初就是被身在农村的父母,用一个月的时间攒的一篮子鸡蛋给砸
垮了,结果发挥失常,没考上大学。妈妈表示当时的沉重无法承受。
也理解到了在自己过度照顾的方式下,女儿所能感受到的束缚和压力,
于是能够放松对女儿的期望,不再将家族命运捆绑在高考上。最终,
杨同学以她原有的成绩水平考上大学。
后续建议:
如果妈妈想要更多地了解自己,可以继续进行个体咨询,以处理
那些埋藏多年的失落、焦虑、自责等情感,更好地接纳真实的自己。
杨同学不停买鞋的强迫性行为,也是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个体咨询得
到处理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