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8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和
对意外事故的预防意识逐渐增强,游泳成为人们日益喜欢的运动。在这个人群中,7-9
岁学习游泳的人数逐年上升,由于学习人数大量增多,造成游泳俱乐部教学多以速成班
为主。这种教学的特点是:在目标上一般以单纯的游泳知识、技能学习为主,过分强调
知识目标,忽略学生主体内心感受,造成学习兴趣缺失;在方法上过分强调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离;在评价上以一次性的终结性
评价代替形成性评价,忽视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的动因大打折扣。因此,
如何设计更符合 7-9 岁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及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蛙泳教学策略是我们
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专家评价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实验
法,根据 7-9 岁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及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结合蛙泳教学特点,尝试制
定一套更符合这一年龄儿童发展需要的蛙泳教学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
1.7-9 岁儿童蛙泳教学在目标上体现以“激发兴趣”为主的策略,一方面通过教学
顺序的改变增加学生在水中的环节,培养“亲水”感,克服学生在水中的恐惧心理,另
一方面通过直观教学法、口诀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降低难度练习法的综合运用,提升
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学习兴趣,形成较强的自主意识。
2.7-9 岁儿童蛙泳教学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异质互助”为主的策略,在尝试练习阶
段采用异质分组,利于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探讨、激发兴趣,缩短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差
距。
3. 7-9 岁儿童蛙泳教学中评价形式采用“自我评价”为主的策略,通过自我体验和
评价,同学之间交流和评价,教师与同学之间的指导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客观、
准确、清醒的认识自我,在异质分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真正体验自己的成长与进
步。
4.“三为主”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学习蛙泳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了学生
的学习动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互教互学的合作意识,促进了蛙泳教学效
果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儿童蛙泳;教学;策略研究

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ass cultural consumption level, the gradual enhancement of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fitness and accident prevention awareness, swimming has become people’s
increasing favorite sport. Among them, the number of 7-9 years old learner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For the number of learners is increasing heavily, many swimming clubs give the
Crash course, which is characteristics of targeting on swimming knowledge and skill learning
only,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knowledge of the target, Ignoring the children' inner feelings,
lacking of the study interesting; In the method, emphasizing the teachers’ teaching, ignoring
children’s learning, separating the teachers’ teaching and the 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evaluation, taking disposable summative assessment instead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gnoring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children, discounting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So how to
design the breaststroke teaching strategy more in line with the 7-9 years ol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vement skill formation rules is one of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now.
In this paper, I use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expert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According to 7-9 years old childre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and sport skill formation law, combined with the
breaststrok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I try to develop a more suitable breaststroke teaching
strategy which accords with the age of the children’s development need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1.7-9 years old children breaststroke teaching takes the "interest stimulating" based
strategy for the goal. On one hand, by changing the teaching order, I add more time for the
children to stay in the water for fostering them the feeling of "close to the water" to overcome
the fear of water.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direct-viewing, pithy formula, games and reducing the difficulty of practice, I try to improve
learning initiative, inspire active learning desire and interest, and help the formation of a
strong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2.7-9 years old children breaststroke teaching takes the "heterogeneous mutual
assistance" based strategy for the form, which tries the heterogeneous group in practice stage
to favor the children help each other and explore, stimulate the interest and shorten the gap
among the children in the same group.
3.7-9 years old children breaststroke teaching takes the "self assessment" based strategy.
Through the ego experience and evaluation, the communication and evaluation among
children, the guidance and evaluation from teachers and partners, it will improve the
children's subject consciousness, help them have an objective, accurat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give full play of their roles in the heterogeneous group and fully experience
II
growth and progress themselves.
4."Three-based" breaststroke teaching strategy has improved the children's learning
interest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ncreased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change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has improved the cooperation of children’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moted the breaststroke teaching effects and the healthy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

Key words:Children breaststroke; Teaching; Strategy Research

III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 II
目 录 .................................................................................................................................. IV
1前 言 ..................................................................................................................................... 1
1.1 选题依据 ....................................................................................................................... 1
1.1.1 群众性蛙泳运动迅速发展的需要 ..................................................................... 1
1.1.2 蛙泳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 1
1.1.3 少年儿童身体快速增长发育期游泳技术学习和锻炼的需要 ......................... 1
1.1.4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策略研究的需要 .................................................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1.2.1 我国小学蛙泳运动开展情况的研究现状分析 ................................................. 2
1.2.2 国内外关于蛙泳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 3
1.2.3 关于我国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 5
1.2.4 关于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征的研究现状分析 ............................................. 6
1.2.5 关于少年儿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研究现状分析 ......................................... 8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8
1.3.1 相关概念 ............................................................................................................. 8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0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1.4.1 研究目的 ........................................................................................................... 13
1.4.2 研究意义 ........................................................................................................... 13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
2.1 研究对象 .................................................................................................................... 14
2.2 研究方法 .................................................................................................................... 14
2.2.1 文献资料法 ....................................................................................................... 14
2.2.2 专家访谈法 ....................................................................................................... 14
2.2.3 专家评价法 ....................................................................................................... 14
2.2.4 问卷调查法 ....................................................................................................... 14
2.2.5 实验法 ............................................................................................................... 16
2.2.6 数理统计法 ....................................................................................................... 21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2
3.1 实验前测分析 ............................................................................................................. 22

IV
3.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 ................................... 22
3.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的比较与分析 ....................... 23
3.2 实验后测分析 ............................................................................................................. 24
3.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 ................................... 24
3.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 25 米蛙泳达标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 26
3.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蛙泳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 28
3.3 7-9 岁儿童蛙泳教学策略总结................................................................................... 29
3.3.1 教学理念 ........................................................................................................... 29
3.3.2 在教学目标上以激发兴趣为主的策略 ........................................................... 29
3.3.3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异质互助为主的策略 ................................................... 31
3.3.4 在教学评价上以自我评价为主的策略 ........................................................... 31
4 结论与建议 ........................................................................................................................... 33
4.1 结论 ............................................................................................................................. 33
4.2 建议 ............................................................................................................................. 33
参考文献 .................................................................................................................................. 34
附 录 .................................................................................................................................. 37
致 谢 .................................................................................................................................. 40

V
1前 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群众性蛙泳运动迅速发展的需要
自古以来,游泳就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
会的进步,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许多人将游泳作为了
锻炼身体、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
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游泳馆的健身人数逐年上升,各种游泳班、游泳学校相继
开设了游泳课,推动了游泳运动的发展。蛙泳属于周期性项目,因呼吸简单、节奏性强、
游动平稳,比较容易掌握,又能负重拖带,是四种泳姿中实用价值最为突出的一个,故
很快映入群众眼帘。

1.1.2 蛙泳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游泳运动的普及过程中,除了安全、卫生等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外,其中教学过程更
为主要。游泳教学和其他体育教学项目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学生学习是在水为介质的
环境中,以水平俯卧姿势进行练习,无论从心理接受程度还是身体姿势都区别与其他运
动项目的,不易于克服心理恐惧。同时水中练习,视觉和听觉受到一定的限制,与陆上
进行的体育运动截然不同。这在客观条件上加大了游泳教学的难度。
传统的游泳教学是以学会游泳,即能游进多少米数为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以“教师
为主”的传授式教学,主要策略是:教师的讲解、示范→模仿教师的动作→练习→教师
的解惑和纠错→学生再练习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死板、教学方法单一、教
学过程乏味、无趣,较为重视“教”过程的系统性、规范性、统一性,强调教师“教”
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感受和个性差异,学生成了被动的客体,影响
了学生学习游泳的兴趣,使教学活动成了教师孤立的单边活动。学生主体性的参与缺失,
不仅淡化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研究蛙泳教学的方法改革是推动
蛙泳运动发展,提高蛙泳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也成为教学改革的主
要目标。

1.1.3 少年儿童身体快速增长发育期游泳技术学习和锻炼的需要
在我们周围,少年儿童的溺水事故时常发生,许多发达国家,为了保证少年儿童的
生命安全,中小学把游泳列为学生必须所掌握的技能之一。少年儿童作为国家今后的人
力资源主体,也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根本依托,其生长发育水平不仅对其一生的身
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也与其未来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儿童的健康关乎国
家的强盛,游泳是儿童强身健体的需要,也是国家兴盛的条件。学龄期儿童相对于其他
年龄段学生,学习压力较小,课余生活丰富,对水适应性强,家长也较注重儿童身心健
1
康的发展,是强化游泳教学的大好时机。因此,儿童游泳教学受到广大游泳教练员、教
师、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在掌握游泳运动的本质、特征及规律性的基础上,从少
年儿童游泳教学长期性、系统性出发,设计、选择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有
利于儿童运动技能形成教学策略,为少年儿童的身体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1.4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策略研究的需要
7-9 岁儿童游泳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策略是依
据体育教学目标的需要,选定或修正以至创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形成理想、高效
的教学。良好的体育教学策略具备系统完整性和简明可操作的统一,便于教师利用正确
有效的教学规律去提高教学质量。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将产生不同的
影响。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和项目,提出不同的体育教学策略将有助于产生更好的体育
教学效果。
“从体育教学的实践中看,体育教学策略即是教育和教学的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
是综合教学过程中诸多要素的抽象化,良好的体育教学策略具备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便
于体育教师利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去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又是联系
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有助于改变体育教学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状态。”①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小学蛙泳运动开展情况的研究现状分析
1998 年国家下发《推行全民健身游泳锻炼标准的办法》的通知中指出,为进一步贯
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民健身
游泳锻炼标准。
2001 年,国家又颁布了《全国业余游泳锻炼标准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大、中、小
学课把《锻炼标准》的施行工作与素质教育、体育课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全面发展。
梅雪雄认为:“全世界每年的意外死亡事故中,溺水死亡居首位,少年儿童的溺水
事故仅次于交通事故。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游泳运动的开展与普及,并把游泳作为

中小学体育必修课。”
王晓青认为:“家长认为通过游泳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少年儿童的身体还可以培养意
志品质。”③
陈立新,张明飞认为:“溺水事故是厦门市中小学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头号杀手,
溺水儿童大多不会游泳。游泳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又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教学活动,除
了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教学要求外,还需要通过教练员和救生员的资格考


毛振明.初中体育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梅雪雄.游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晓青.海口市暑期少年儿童游泳培训班办学情况调查[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3).

2
核,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自身游泳技能不足,不能够胜任游泳课的教学任务。”①
严蓓认为:“教师不仅要掌握游泳技术、技能,还要具有救生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必要时给予学生有力的指导与帮助。”②
综上所述,游泳运动在全国得到大力推行,但小学游泳运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
无论在资金、场地、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这是许多学校和地方没有开设游
泳课的一个根本原因。尽管,目前许多学校未全部开展游泳运动,但家长及孩子学习游
泳的需求很大,参加课余游泳学习班热情高涨,全民健身场馆也随之爆满,这种游泳课
程的开展多以课余体育教学为主要的锻炼形式,其教学多以速成班为主,以知识、技能
培养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游泳教学过程不够规范,缺乏对教育过程的系
统性和科学性认识。目前儿童游泳条件和游泳教学策略研究与游泳运动的普及和未来发
展趋势差距巨大,因此,加强游泳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改善游泳教学策略具有
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目前儿童游泳教学的需要,同时也可以用于指导同类教学。

1.2.2 国内外关于蛙泳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仲宇,刘新民等认为:“根据老师的指导学生运用自我监控教学法,对自身所作的
动作进行监测和调控,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注重学习方法的改进和使用的学习
策略,利于运动技能形成。”③
姬保华,裴蓓认为:“游泳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学习,通过教师以科学的方
法创设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这过程中理解、掌

握知识与技能。”
杨恒心认为:“依据儿童的游泳技能的高低,把儿童分成几个高低不同层次进行不
同内容的教学,随着儿童游泳技能的提高,灵活的由低向高升级,直至毕业的一种教学
模式”。⑤
王瑞元认为:“儿童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优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善
于模仿,对示范等直观形象教学容易接受。”⑥
寇健忠认为:
“中国近 30 年的游泳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范围广泛,但分布不均
衡,主要局限于游泳训练,运动生理、生化,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研究面较窄,范围
有限,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调研法、实验法三个方面,共
计 118 篇,其中数理统计法占 86.44%,文献资料调研占 72.88%,实验法占 50.85%。”⑦
滕云认为:“蛙泳教学中,从蛙泳技术动作本身的特点出发,依据学习规律、教学


陈立新,张明飞.厦门市小学游泳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0,1.

严蓓.中美青少年游泳训练营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111-113.

仲宇,刘新民,林俊,项丽娟.游泳技术教学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及优化教学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
报,2000,17(4).

姬保华,裴蓓.“自主--合作”学习在游泳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6.

杨恒心.儿童游泳的分层次教学[J].安徽体育科技,2002,23(1).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74-385.

寇健忠.1981-2009 年我国游泳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研究方法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5).
3
环境,设计和选择有效的方法。”①
徐文英认为:“少年儿童在初学时可以采用综合教学法和平行贯连教学法,避免了
”②
学生动作忙乱,难以掌握的情况,能够缩短教学进程,使少年儿童更快地学会游泳。
王丽霞认为:“儿童游泳启蒙教学与训练初期主要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来提高儿童对游泳活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从而增加兴趣。”
丛宁丽,蒋徐万认为:“我国与游泳运动开展普及水平高的美、澳、英、日四国的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均存在不同,美国,在游泳教学过程中以自救为基础,将培养生存技
能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澳大利亚,在游泳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在水中的救助能力,
即自我保护能力、救生以及潜泳能力,让学生尽早学会如何自救、救助溺水者及被他人
救助时如何配合救生员的水中拖带;英国,游泳教学从学生自信的培养着手,从一开始
就让学生学习漂浮,即采用主动学习法,排除怕水学生的学习障碍。另外,从英国游泳
教学的考核内容来看,同样非常重视对学生在水中救助能力及安全意识的培养。日本,
游泳教学侧重于学生在‘快乐’中学游泳,在‘玩水’中练游泳,也同样重视培养学生
掌握意外落水的自救本领。而我国游泳教学目标以学习和提高竞技游泳技术为教学中
心,忽略了生存技能的培养,考核内容以竞技游泳标准为中心,从技评、达标、理论三

方面进行考核。”
杨嘉明,张彤认为:“美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我国有明显不同,美国体现培养学
生‘生存技能’的教学思想,从初学阶段便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如何自救及被救时配合
救生员的水中拖带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让学生在玩水中学会游泳,在快乐中学会
游泳。”⑤
“游泳科研论文偏向于一般性的调查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开展创新研究落后于应用
性研究,且研究方向多以竞技性为主,对群众性游泳健身活动的研究不够,同时,游泳科

研论文收集资料的方法,大多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而运用调查法和实验法的较少。”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归纳与总结发现,国内外均在蛙泳教学的问题上进行了不断的思
考和尝试,国内学者在蛙泳教学中主要进行“分层教学法”、
“综合教学法”的尝试;美、
澳、英、日等国在游泳教学方法上注重“玩”,
“快乐”等因素的挖掘和“救助能力”的
培养。但不够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研究对象主要面向专业运动员及体育院校
游泳专业的学生;第二,研究目标上,多以基础技术、技能指标提高为研究目标;第三,
评价方法上,多以一次性总结评价为主,而一次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仅仅是游泳技能和身
体素质提高水平;第四,研究方法多是理论性的指导,在实践中的运用较少,研究结果
过于客观。第五,教学方法上趋向于技术学习而不是发掘自身潜力的“快乐体育”。由


滕云.蛙泳教学方法设计与运用[J].游泳季刊,2007(3):41-42.

徐文英.游泳教学顺序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宜宾科技,2009(2):13-14.

王丽霞.儿童游泳启蒙教学与训练中的兴趣特点及其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1).

丛宁丽,蒋徐万.中、美、法、英、日五国游泳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3):54-56.

杨嘉明,张彤.试谈中美两国游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比较[J].游泳,2005(3):18-19.

刘明辉.新中国50年游泳科研状况剖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4):10-12.
4
于现在游泳运动的发展趋势,游泳正逐渐成为我国的群众性项目,群众基础大,教学重
点不断向少年儿童转移。本人认为在教学目标上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方法体
验、情感体验相结合;在教学理念上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

1.2.3 关于我国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1.2.3.1 教学策略概念研究
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对教学过程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也引发了许多新
思路,新观点。1964 年,Taba 等学者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教学策略(teaching
strategy),以激励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①自此,教学策略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
注并迅速发展。
《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中这样解释:“教学策略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
础,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的总体设计。包括合理的选择与组织各种方法、材料、

确定教师和学生行为程序等”。
澳大利亚《教育词典》中这样解释:“全套教学活动,每一种教学活动都要达到某
一特定的目标。只要目标不变,一种策略可以以基本稳定的形式,广泛地用于教师、年
级、学生及教学内容。”③
《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这样解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题材及儿童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
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指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 ④

施良方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
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⑤
袁振国认为:“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
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
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⑥
和学新认为:“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

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归纳与总结发现:教学策略的研究都是针对与某一特定的事物所
存在的策略,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概念,并不是循规蹈矩可以互相套用的模板。本文将教
学策略定义为: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教学顺序、教学组织形式及评价方法形成特定的教学方案。


Taba, Hilda, Elzey, Freeman 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ought processes [J].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64,
65(6):524-534.

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Z].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

王国富,王秀珍.教育词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施良方.关于现行三年制中教学方案的思考[J].期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5
1.2.3.2 我国体育教学策略研究现状分析
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使用一个新的观点和方法考察研究,其中包
括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策略研究问题已经引起了体育理论体育教师的注意。
骆秉全认为:“体育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调节和监
控。”①
单炯认为:“体育教学策略是由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实施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步骤以及措施与监控等形成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②
邵伟德认为:“体育教学策略为了能顺利而有效的解决体育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和困
难而巧妙设计的方法。”③
钱钧认为:“体育教学策略是指体育教学实施中进行系统决策活动的动态过程,通
过一般思维对体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完整性提前计划,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为适应学生体育
学习、活动的需要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而对多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合,并随体育教学情

境变化而进行适时的调整。”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归纳与总结发现,目前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
段,我国体育教学策略现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教学策略概念的归纳与整理;二是将
教学策略运用到教学中,但实施过程多以体育教学内容策略和教学方法策略为主,缺乏
整体性的思考;三是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对教学活动全过程整体性谋划、符合学生学习体
育活动的内在需要及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突出“教”和“学”的策略。

1.2.4 关于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征的研究现状分析
儿童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自身所具有的认知、情感等特征都将对学习过程产生
影响,要根据此阶段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适应其发展的教学目标,合理的安排
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师及家长无论从安全问题的角度、对知识技能的接
受程度及中国教育现状对儿童学习的压力来看,普遍认为学龄儿童具备了最佳学习游泳
技能的条件。
1.2.4.1 生理特征
由于发育速度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特征。儿童身体素质增长大致
可分为四个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停滞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男生 7-15
岁,女生 7-12 岁是快速增长阶段,男、女孩 7 岁开始各项素质指标增长迅速时期,要
把握此阶段,着重发展儿童身体素质。
姜忠良,崔永梅,王存策认为:“在运动训练理论中,某种素质在某年龄阶段发展
较快的现象,称之为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在儿童时期,无论是对普通儿童还是向专
项训练发展的儿童,都应该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各种身体素质都有自己发展的


骆秉全.论体育教学的策略[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9(1):31-35.

单炯.试论体育学科的教学策略[J].体育科研,2000,(2):39-41.

邵伟德.论体育教学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2):6-9.

钱钧.体育教育策略的构建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
6
敏感期,相应的身体素质能力发展的更快,将为日后的身体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错过了最好的敏感期,相应的身体素质的发展将会很难达到预期的水平。”①
陶玉明,王万录认为:“素质敏感期加强训练,不仅可以为少儿今后进行系统训练
打好雄厚的基础。而且还能延长运动寿命,降低训练中的伤害事故。”②
王步标,华明认为:“重视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少年儿童应优先发展协调性、
柔韧性、动作频率与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各项身体素质增长速度不同,即使在同一
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素质的发育速度也不一样,但在 12 岁以前,男女之间各项身体素
质的差别不大。”③
刘妍梅认为:“少儿传统的游泳教法中,忽视肌肉工作耐力差的特点,长时间单一
刺激造成神经系统疲劳,机体局部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下降,不利于技术动作

的掌握与学习。”
游泳教学中五大身体素质均不容忽视,广大研究者对速度素质的敏感期认识比较一
致,7-12 岁的儿童处于速度发展的敏感期,主要发展动作速度和频率。5-9 岁处于柔韧
素质的敏感期,在此阶段,柔韧素质会随着合理的练习得到较快的提高。在前期着重发
展全身各部位的柔韧能力,宜从小培养柔韧素质,在后期同样要注重柔韧能力的训练,
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要注意与力量练习相配合,但不易进行
专项力量。从生理角度讲,少年儿童更适合进行耐力训练,因为少年儿童身体的比重轻,
浮力好,身体的横径比成人小,浮心与重心较接近,有利于身体在水中平稳游进。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 7-9 岁男生、女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差别不大,无论是对普通
儿童还是向专项训练发展的儿童,都应抓住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同时避免学习
过程中神经疲劳和机体疲劳的出现,因此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利于蛙泳技术、
能力的提高,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2.4.2 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条件下,在每一个发展儿童不同年龄所形
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自然的心理特征。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阶
段理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按活动特点作为划分标准,把儿童心理发展
分六个阶段性,分别是直接的情绪性交往活动(0-1 岁),摆弄实物活动(2-3 岁),游
戏活动(3-7 岁),基本的学习活动(7-11 岁),社会有益活动(11-15 岁),专业的学习
活动(15-17 岁)。根据教育工作经验和心理学研究材料,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乳儿
期(从出生到满月),婴儿期(1-3 岁),学龄前期(3-7 岁),学龄初期(6、7-11、12
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 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14、15-17、18
岁)。皮亚杰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标准,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


姜忠良,崔永梅,王存策.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性别特征与体育教学训练[J].湖北体育科技,1996(2):60-62.

陶玉明,王万录.对少儿运动员发育敏感期专门化训练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5(2).

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刘妍梅.“多元教学法”在初级爬泳、蛙泳教学中的应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7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 岁)。”①
综述上述,7-9 岁处于学龄儿童时期,心理年龄、心理特征均处在同一水平,属于
学龄初期,具备了掌握基本学习活动的能力,因此正确、有计划引导学龄儿童心理发展
的矛盾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有机会、有节奏地引导学龄初期儿童不断掌握基本知识、技
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1.2.5 关于少年儿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研究现状分析
王健认为:“泛化阶段教学中,应以讲解示范法为主,伴以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
的过程和要领,初步建立动作的概念。”②
王占琪认为:“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动态定型,尽管在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
规律,但他们都有机彼此之间,并没有完全分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把它看作为一个
整体,采取循序渐进式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对于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
要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而定。”③。
杨大轩认为:“运动技能是人们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体育教学要教会学生正确地
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并要加速这一进程。得到良好的技能,必须坚持运动技能形成规
律。”④
张洪潭认为:
“运动技能不是运动技术加能力,而是为了某种运动技术掌握的程度,
实际操作的状态。”⑤
周登嵩,李林认为:“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本质是在大中小学体育教学
过程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是呈阶段性的。可以概括表述为引发兴趣---初步独立练
习两个阶段。这一规律的本质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身心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
教育与健康成长,目标指向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⑥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密切
相关,运动技能的形成不仅与以上因素存在必然联系,也有其内在规律。在教学中要遵
循其内在规律,掌握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利用这些因素来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为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1.1 教学策略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6.

王健.运动技能本体论及其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12):1-4.

王占琪.体育教学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3).

杨大轩.体育运动技能形成阶段性的教法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

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周登嵩,李林.对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重新审视[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C].2004 .
8
根据对教学策略概念的归纳总结发现,教学策略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所存在
的,本文将教学策略定义为: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整合相关的教
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顺序、教学组织形式及评价方法形成特定的教学方案。
1.3.1.2 直观教学法
本研究中直观教学法是借鉴采用《游泳词典》对直观教学法的定义:“使学生通过
各种感受器官获得动作形象、结构和要领,掌握正确的技术概念的教学方法,包括:实
物直观。动作示范是直观法的基础;模像直观。通过图片、电影再现限于条件不能直接
观察到的动作细节、要领;语言直观。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能启发思维。在儿童和初
学者的教学中极为重要。”①
1.3.1.3 游戏教学法
本研究中游戏教学法是借鉴采用《游泳词典》的概念,将游戏教学法定义为:“游
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变的充满趣味,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环

境下学习所涉及的内容。”
1.3.1.4 口诀教学法
本研究中口诀教学法是借鉴采用《游泳词典》对口诀教学法的定义:“口诀教学法
即用口诀描述动作结构、程序及要领,指导学生掌握动作和进行锻炼的方法。”③
1.3.1.5 传统教学法
本研究中传统教学法是借鉴采用《游泳词典》对传统教学法的定义:“传统教学法
即教练员布置任务,分析讲解,然后指导学生练习,直至完成作业。”④
1.3.1.6 归纳法
本研究中归纳法是借鉴采用《游泳词典》对归纳法的定义:“归纳法是教练布置任
务,学员试做,然后教练指导,再令学员练习,直至完成。⑤
1.3.1.7 分组教学
本研究中分组教学是借鉴采用《游泳词典》对分组教学的定义:“分组教学法是游
泳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根据课的任务、对象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常用在复习、巩固
提高阶段。分组方式:‘混合分组法’,以互帮、互教、互学为目标,把技术好、中、
差的混合搭配;‘按技术水平分组法’,把技术水平相近的分在一起,便于重点讲解、

帮助;‘按素质分组法’把体力相当的学生分在一组,有利于合理安排运动量。”
在本文将异质分组教学定义为:根据课的任务进行异质分组,即将不同身体素质、
不同技术水平的同学分为一组,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及共同进步,此方法常用在
尝试练习阶段。


梅振耀.游泳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20-21.

梅振耀.游泳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21.

梅振耀.游泳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21.

梅振耀.游泳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21.

梅振耀.游泳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21.

梅振耀.游泳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22.
9
1.3.1.8 游泳教学顺序
本研究中游泳教学顺序是借鉴采用《游泳词典》对游泳教学顺序的定义:“游泳教
学顺序也称‘程序教学’。根据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一般原则和游泳教学特点,
按一定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并有控制地进行程序化教学。程序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的顺序
性和连贯性,促使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技术,提高教学效果。”①
1.3.1.9 零基础
从未涉及或参与过某项活动,并对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与了解。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2.1 自主学习理论
迈克·G·穆尔指出: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以高度的学习责
任感和自我控制学习能力为主要特征,因此它需要在教学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突破传统
的框架,这也正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即关注学习
者的意愿。”②
季浏认为:“自主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控
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在学生学习和活动时,教师巡回指导和帮助。”③
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
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④
著名专家齐莫曼教授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
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
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学习者在获
。⑤
得知识过程中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
本研究将自主学习理论作为依据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策略
是以自主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来增强体育课堂的中学生的主体性、自
主性、创造性以及自我监控能力,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以及形成终身体育锻
炼的意识。二是本研究在各教学内容的尝试阶段采用自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过程适宜
以异质分组的方式,通过组内成员共同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进行自我评价,以
此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我认同感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1.3.2.2 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理论
周登嵩,李林认为:“技能形成规律对体育教学的指导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在


梅振耀.游泳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24.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季浏.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葛洁琨,自主学习与体育自主学习策略[J].科技信息.2010-6-25.

zimmermaBJ.sebastlanBonnerRobertKovaeh.自我调节学习[M].姚梅林,徐守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2:27
10
体育教学实践中,注意精选教材内容;二是从教材内容的特点、性质出发,合理的确定
具体的目标;三是在教学策略上,注重以兴趣为组织教学过程的切入点;四是教学评价
注重学生独立练习状况、参与程度、提高程度及成功率。” ①

“从运动技能的形成机制来看,运动技能是在反复刺激的作用下建立‘运动条件反
”②运动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外部刺激,如教师的教
射暂时性神经联系’而形成动力定型。
学方法、经验、教学环境等。人类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外部刺激,其内在刺激也会对学习
产生重要影响,如态度、思维、情感、动机等作用。运动技能形成分为泛化阶段、分化
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相互交错联系的一个完整动作技能的形成
过程。蛙泳教学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划分为三个教学阶段,通过每一阶段老师的组织
与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一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相当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中的泛化阶段,实现这一阶段教
学任务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对动作形成感性认识,粗略地掌握动作结构。
此阶段学习效果不显著,学生由于不断的模仿、呛水等情况易产生急躁心理、厌烦情绪,
老师先带领同学们观察蛙泳比赛视频与图片,使学生对蛙泳动作形成表象认识,并激发
学生的参与愿望,在此基础上以游戏法带领同学逐步走进蛙泳运动,改变以往教学顺序,
从每人带着浮力背包在水中回忆以观看的蛙泳动作开始,让学生合作学练,自主学习、
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初步掌握运动技能和学会交流与合作。
二是改进提高动作阶段:相当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中的分化阶段,实现这一阶段的
主要教学任务是掌握正确的动作,提高动作协调性和质量,加深对技术动作各部分间内
在联系的理解,体会和掌握技术动作的细节,消除各种错误动作。这一阶段学生动作较
轻松自如、有节奏感,能顺利完成连贯的动作技术,但是遇到了一些新的刺激,多余的
动作和错误可能再出现了,此时,采用口诀教学法、自我评价法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教学过程中评价自己和其他合作伙伴运动能力,制定合理的可实现的目标,通过
完成目标鼓励自己,增强自信心。
三是动作的巩固阶段:相当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中的巩固阶段与自动化阶段,实现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动作巩固并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能轻松自如地
做动作。一是教师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爱好和兴趣;二是发展运动技能,
体验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认识体育对健康的价值,学会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
指导自身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此阶段可采用游戏教学法、比赛教学
法、完整教学法等,通过异质分组的形式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间交往,学会主动帮
助别人,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
本研究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理论作为依据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策略以运动
技能形成规律为基础,根据各教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主要教学任务有针对性


周登嵩,李林.对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重新审视[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
[C],2004 .

朱诚.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在普通高校游泳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
院,2008.
11
的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与组织形式。二是泛化阶段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阶段,
它是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的前提和基础,能否实现分化、巩固与提高、自
动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不是能够积极乐观主动参与此项技能学习,泛化要求学
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三是在泛化阶段异质分组的教学组织方式,为学生主
动参与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奠定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增强了游泳教学的有
效性。
1.3.2.3 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的理论
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速度与规模,而且影响着
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概念涵义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体育教学组织形
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
二是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三是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
时空背景中完成,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即确定体育教学活动的
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在每个基本单位中教学过程的成分应如何搭配和展开,学生又以
什么形式进行练习。四是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纽带,把各种教学要素,如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推进教学的顺序完成。”①
“当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体育教学组织形
式的多样化又是与它的各种制约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分不开的。”

本研究将教学组织形式选择理论作为依据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改革的过
程中,各种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涌现,但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会有它自身
的优势和不足,因此,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要看授课对象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根据不
同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来选择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学组织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教授的内容。二是教学组织形式逐渐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主要取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三是班级授课制基础上,异质分组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增加学生主动性,提高教
学效果。接受较快的学生与接受较慢的学生“异质分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一方面
接受新动作较快的学生帮助接受较慢的学生理解动作、完成动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帮助
别人的同学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使被帮助的同学强化了自我
认同感,消除接受较慢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恐惧,增加同学们之间的情感沟通。更好
的使教学方法与手段发挥作用,实现高效率教学。
1.3.2.4 教学内容选择的理论
毛振明在《初中体育教学策略》一书中提出:“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在学校条件允
许的基础上,从庞杂的体育教学素材中挖掘符合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
内容。选好体育教学内容,应遵循以下五点原则,一是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原则,即所
选的内容能完成提出的教学目标,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有身体锻炼价值的,最


樊临虎.关于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

魏延.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1).
12
好还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二是科学性原则,即在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实施是安全
的,并对学生具有健身性;三是可行性原则,即符合教师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四
是趣味性原则,即能使学生从运动中产生兴趣的项目;五是社会性原则,即符合社会的
发展趋势,社会热门项目。” ①
本研究将教学内容选择理论作为依据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蛙泳是四种泳姿中基
础的泳姿,蛙泳技术的掌握会对其他泳姿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便于教学目标的
实现;二是蛙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对学生特别是对 7-9 岁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
的促进作用,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三是蛙泳技能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也是一
种适应自然,从自然中获得自由的方式,符合社会需要。四是蛙泳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
基于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而在于蛙泳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兴趣、感受、自信心、合作精
神和自主精神的培养,适应学生整体发展的需要。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讨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开拓教练员及教师思路,为 7-9
岁蛙泳教学寻找科学的教学策略,并以此指导同类的教学。体现方法理论的价值。

1.4.2 研究意义
1.4.2.1 为我国儿童蛙泳教学改革进行实验性经验总结
本文通过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 7-9 岁蛙泳教学策略提供
借鉴与帮助,改变儿童蛙泳教学注重技能目标,忽视情感目标;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
程评价;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现象,运用新颖、高效的科学教学,
提高儿童蛙泳教学水平。
1.4.2.2 有助于提高 7-9 岁少年儿童蛙泳教学效果
7-9 岁儿童属于学龄初期,心理年龄、心理特征均处在同一水平,不仅具备了掌握
基本学习活动的能力,也处于游泳运动所需的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同时,学生学习
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必然在学习动力上得到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强化,必然导致教
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反应在学生蛙泳素质和技能上,另一方面则间
接的反应在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上,从而真正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标准的
要求。
1.4.2.3 有利于对教法和学法的优化
本研究从教学策略改善入手,综合自主性教学、直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在儿童游
泳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通过激发兴趣,强化学习蛙泳的内在动机,实现师生互动,形成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不仅在教育策略、思想、方法上适应了时代要求,也从根本上
改变了学生学习游泳的观念。变“跟我学”为“我要学”。


毛振明.初中体育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8-39.
13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7-9 岁儿童蛙泳教学策略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中国期刊网、Net library 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相关数据库,
查询体育教学策略文章 54 篇、游泳教学的文章 418 篇,国内关于少年儿童游泳教学的
文章共 11 篇,全面了解和掌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前沿动态,
为本次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2.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发电子邮件、面对面交谈等形式对从事游泳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资深
教练员等进行访谈,重点就 7-9 岁儿童游泳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对影
响学员成绩、技术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从多个方面,了解游泳教学的
现状及存在不足,为论文研究中的关键点提供理论支撑,并提出新的教学策略与专家商
定。(见附件一)

2.2.3 专家评价法
利用专家评价法对教学策略初期的形成进行可行性评定,专家确定可行后在试验中
进行干预;三名长期从事游泳运动训练的资深教练员对学员游泳过程中整体技术变化情
况,进步程度,提高幅度及技术、成绩规格做出整体性评价。

2.2.4 问卷调查法
2.2.4.1 问卷设计
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按着问卷调查法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
料、访问有关的游泳方面专家及心理方面的资深教授,参照《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评价量表》
,结合小学生特点,选取了其中 21 个题目进行了必要的语句修改,采用理论
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改编《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问卷》作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
活动前后的体育兴趣的测量工具,对参加报名游泳班学习的学员进行发放,以了解 7-9
岁儿童学习游泳的出发点及兴趣点,合理的安排蛙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此问卷为
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见附件二)

14
2.2.4.2 问卷结构
本问卷遵循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结合访谈的情况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根据对 7-9 岁儿童蛙泳教学策略研究,从体育学习兴趣方面寻找变化,遵循体育科研方
法的要求,该问卷由 21 个陈述句组成,分“积极兴趣”、
“消极兴趣”、
“运动参与”、
“自
主学习”4 个维度。每一个陈述句描述一种对学习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行为或感受,要
求受试者根据自己情况如实回答。题目的回答形式为等级式,采用 5 级评分法,除 5、
10、12、16、18、19 题目为反向计分外,其余题目均为正向计分,上述题目得分之和即
为受试者兴趣水平得分,21 道题中包含 3 对测谎题目,分别是 8-12,9-16,10-14,用
于检测受试者回答的真实性。
2.2.4.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根据研究的需要,以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把 40 份问卷发给参加游泳班报名的学
员,采用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由本人亲自发放与回收调查问卷。其中发放 40
份,回收 40 份,回收率 100%,有效问卷 100%。经统计,本次问卷调查回收率和有效率
符合论文研究设计的标准和要求。

表 2-1 7-9 岁儿童体育学习兴趣水平问卷的发放、回收情况统计表


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 有效问卷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分数 20 20 20 20 20 20
有效率(%) 100% 100%

2.2.4.4 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在正式发放问卷前,对调查问卷进行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
检验。采用专家评价法,6 名专家对问卷进行有效的分析、审核评定问卷的各项内容,
具体效果评价结果见表 2-3。

表 2-2 专家构成情况统计表
专家级别 人数 百分比
教授 3 50.0%
副教授 2 33.0%
游泳教师 1 16.7%

15
表 2-3 7-9 岁儿童体育学习兴趣水平问卷效度检验结果表
N %
非常全面 2 33.3%
全面 3 50.0%
一般 1 16.7%
不全面 0 0
不清楚 0 0
从专家问卷的评价结果来看,问卷的效度符合要求。
2.2.4.5 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了检验问卷答案的稳定性,确保调查的可靠性,问卷采用“重测信度法”,在第 1
次填写问卷结束后隔 15 天,将相同问卷再次发给被试者进行第 2 次问卷调查。经重测
检验,学生的问卷信度系数 R=0.912,问卷中所有的答案在同一对象两次填写结果中的
相关系数 R>0.9,因此调查问卷的信度符合要求。

2.2.5 实验法
本论文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对比的教学实验,为期 5 周。实验组采取“激发兴
趣、异质互助、自我评价”的“三为主”教学策略,对照组进行传统的蛙泳教学,5 周
的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各项测量指标,获取论文中所需的数据。
2.2.5.1 实验对象:长春市游泳俱乐部学员作为研究被试,40 名学员随机分成实验组与
对照组,每组各 20 名学生,其中男生女生各 10 名。
2.2.5.2 实验时间:2011 年 1 月—2011 年 3 月,每周 3 次课,每次 2 学时,实验学时
为 30 学时,计 15 节课。
2.2.5.3 实验地点:吉林省长春市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
2.2.5.4 实验内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 30 个学时蛙泳技术课教学研究,在实验组运
用新的教学策略,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及评价方法依据专家访
谈所提供的建议进行选择运用。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即先陆地后水下,先模仿后练习
以“教师为主”的传授式教学,全部课程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体育学习兴趣、身体形态、
运动素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步幅度、蛙泳 25 米成绩及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比较
分析。
2.2.5.4.1 教学顺序与手段设计的策略
通过教学顺序的改变,在尝试教学阶段学生由陆地练习过渡到水中练习的环节增
加,水中实践时间增长,提高学生“亲水”感,增加主体在水中的运动感觉,加深对教
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借助浮力背包降低练习难度,减轻学生恐惧感,并能在较短的
时间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向前推进,体会向前游进的快乐,增加学生成功体验,达到重视
教学内容前后的关联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技术,提高教
学效果。

16
熟悉水性, 水中漂浮
水中呼吸

水中练习完 陆地模仿蛙
整的蛙泳配 泳腿
合动作

水中练习蛙 水中练习蛙
泳手与呼吸 泳腿
的配合

陆地练习蛙 陆地模仿蛙
泳手与呼吸 泳手
的配合
水中练习蛙
泳手

图 2-1 传统蛙泳的教学顺序

熟悉水性, 借助浮力背
尝试水中呼 包尝试在水
吸 中体会腿部
动作推进身
体向前

总结如何在 总结如何在
水中蛙泳配 水中借助腿
合 部动作向前
游进

借助浮力背 借助浮力背
包尝试在水 包尝试在水
中蛙泳配合 中体会手部
动作推进身
体向前

总结如何在 总结如何在
水中抬头呼 水中借助手
吸 部动作向前
借助浮力背 游进
包尝试在水
中抬头呼吸

图 2-2 新的蛙泳教学顺序

17
表 2-4 实验组与对照组蛙泳教学顺序对比
实验组(新教学顺序) 对照组(传统教学顺序)
熟悉水性,尝试水中呼吸 熟悉水性,水中呼吸
借助浮力背包尝试在水中 水中漂浮
体会腿部动作推进身体向前
总结如何在水中借助腿部动作向前游进 陆地模仿蛙泳腿
借助浮力背包尝试在水中 水中练习蛙泳腿
体会手部动作推进身体向前
总结如何在水中借助手部动作向前游进 陆地模仿蛙泳手
借助浮力背包尝试在水中 水中练习蛙泳手
抬头呼吸
总结如何在水中抬头呼吸 陆地练习蛙泳手与呼吸的配合
借助浮力背包尝试在水中蛙泳配合 水中练习蛙泳手与呼吸的配合
总结如何在水中蛙泳配合 水中练习完整的蛙泳配合动作

2.2.5.4.2 教学方法使用的策略
新型体育课堂要突出“以师为导”、
“以生为本”的思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
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俗话说,教学有
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
然而如何抓好教学方法为教学服务呢?
一是借助游戏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主要对学生进行预热,在熟悉水性、水中呼吸
部分多以游戏教学法为主,在每节课的开始部分采用游戏教学法导入,目的在于用最短
的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其他方向转入课堂,每节课都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在课上集中注意力。
二是直观呈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借助多媒体直观表现的优势,呈现与教学内
容紧密相关的事物及动态过程。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体验中,进行表象的操作和加工,
促进思维展开。每个动作的尝试与练习阶段,对学生的练习过程进行录像,总结与归纳
阶段播放每个同学的视频,通过对影像回放使学生自身错误技术动作和标准技术动作形
成对比,在教师的分析与讲解下,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让学生对自己的游泳动
作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形成最直观、最客观的教学反馈。促使
学生巩固正确的动作,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学会自我分析技术动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
结合教师的讲解对自己表象动作进行自我调整,进行修正。
三是口诀提示,巩固学生的认识。在总结与归纳蛙泳腿、蛙泳手、蛙泳的抬头呼吸
和蛙泳完整配合阶段,教师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归纳总结各动作的运动轨迹、动作节

18
奏、动作要领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用口诀提醒、指导自己和他人,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
学习新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四是归纳总结,提升理论知识。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对没有得
到的结论予以补充,对于错误的结论予以修正,并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升。归纳法是在总
结与归纳蛙泳腿、蛙泳手、蛙泳的抬头呼吸和蛙泳完整配合阶段,通过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试做,然后教师指导,再令学生练习,直至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尝试
借助浮力背包在水中体会用腿推进身体向前的教学阶段,先提出让学生尽量向远游进,
然后组织学生练习,练习中有的腿做动作,但原地不动,有的向前游进的不明显,甚至
有向后退的现象,此时教师归纳出现的种种原因,进行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
直至任务完成。
2.2.5.4.3 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的策略
传统的蛙泳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即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
度编成固定的班级,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进
步必须是相同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教师组
织起来方便、便捷,有利于教学过程中节省组织时间,但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利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
本文尝试探索一种既不失集体学习效果,又有个人独立探索、大家互相学习与帮助
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即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以
异质分组教学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在归纳与总结动作要点时,采用班级授课制,使
同班的学生保持教学内容与进度的一致,在熟悉水性、游戏及动作的尝试练习阶段采用
异质分组,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探讨、激发兴趣,并缩短各小组之间的差距。
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便于对教学目标的统一把握,便于对教学过程的整
体调控;异质分组为辅组织形式,在对总教学目标统一完成基础上,根据不同小组情况
制定不同的小组目标,更易于小组内不同学生的发展,对于组内优秀的学生来说可以提
高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增加学生自我认同感,对于组内相对不够优秀的学生来说可以减小
心理压力,通过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解决教学中无法和老师解决的问题,并能感受到同
学间的友爱与互助。
2.2.5.4.4 教学评价设计的策略
教学过程中,课堂评价是对阶段性目标是否达成的检查。现阶段,蛙泳教学评价主
体仍是老师,评价的方式一般是终结性和定性评价,主要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评价仍是空白。
为了弥补此空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建立学生档案,培养
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的监控、评价,对每节课的进步幅度、心情愉悦程度进行打分,
过程评价可以及时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注重学习的发展进程。学生可
以自我体会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使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客观、准确、清醒的认识自
我,并真正体验自己的成长、进步。

19
结果评价注重技能目标的完成,而自我评价除了注重技能目标外通过游戏、浮力背
包的运用以及通过“异质互助”的形式逐渐体验成功,增加了学生兴趣的培养、主体的
体验、自我的认同。
2.4.5.5 实验过程
实验前测:实验前对 40 名被试者进行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及体育学习兴趣测试,
随机分组,并进行数据统计及 T 检验分析,保证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及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差异不具显著性,为论文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记下每节课学员的表现。
实验后测:实验后进行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及体育学习兴趣测
试,并请专家利用专家评价法,对两组学生进行 25 米蛙泳达标成绩及基本技术评定,
综合实验前后的数据比较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2.4.5.6 确定对比指标
选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 1-2 年级的身高、体重、投沙包、立定跳远标
准及三位资深游泳教练制定的 25 米蛙泳成绩达标标准、蛙泳技术评分标准作为实验样
本与对照样本的统一对比指标,并对不同样本同一指标实验前测试的数据进行差异检
验,具体指标及测量方法见附件三。
2.4.5.7 实验控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均由除本人外的同一名教师担任,实验组与
对照组教学任务一致,练习强度、练习时间均一致。
2.4.5.8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通过 SPSS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与建
议。
2.4.5.9 实验流程图

学员到游泳班报名

学员身体形态、运动
素质及体育学习兴趣
水平测试

随机分组,确定分组

实验组样本 对照组样本

20
学习前不同样本同一
指标数据分析与处理

实验后实验组样本 试验后对照组样本

学习后身体形态、运
动素质、体育学习兴
趣、25 米蛙泳达标成
绩及技术水平测试

不同样本同一指标学
习后数据分析与处理

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图 2-3 实验流程
2.2.6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及实验所得处的对比数据,利用 EXECEL,SPSS11.5 数理分析软件对
实验数据进行录入及数理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21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测分析
3.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
3.1.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

表 3-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体育学习兴趣指标比较
维度 实验对象 N x s p
积极兴趣 实验组 10 13.90 4.067 0.829
对照组 10 14.40 3.864
消极兴趣 实验组 10 15.00 4.714 0.809
对照组 10 14.50 4.377
运动参与程 实验组 10 20.10 5.586 0.847
度 对照组 10 20.70 5.478
自主学习程 实验组 10 11.10 2.726 0.679
度 对照组 10 11.60 2.590
体育学习兴 实验组 10 60.70 15.326 0.932
趣 对照组 10 61.30 15.477

从表 3-1 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及其“积极兴
趣”、
“消极兴趣”、
“运动参与程度”、
“自主学习程度”4 个维度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
详见表 3-1)。
3.1.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

表 3-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体育学习兴趣指标比较
维度 实验对象 N x s p
积极兴趣 实验组 10 14.30 3.802 0.908
对照组 10 14.50 3.807
消极兴趣 实验组 10 15.20 4.516 0.764
对照组 10 14.60 4.273
运动参与程 实验组 10 20.50 5.338 0.902
度 对照组 10 20.80 5.370
自主学习程 实验组 10 11.30 2.668 0.733
度 对照组 10 11.70 2.496
22
体育学习兴 实验组 10 61.90 14.510 0.976
趣 对照组 10 61.70 15.085

从表 3-2 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及其“积极兴
趣”、
“消极兴趣”、
“运动参与程度”、
“自主学习程度”4 个维度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
详见表 3-2)。
通过学习初期统一对所有报名的学员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及其“积极兴趣”
、“消极兴
趣”、“运动参与程度”、“自主学习程度”4 个维度进行差异检验,通过比较与分析实验
组和对照组男生、女生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详见表 3-1,表 3-2)。由此可见,实
验组和对照组男生、女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处于同一水平,实验对象具有同质性,可进行
实验研究。

3.1.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的比较与分析
3.1.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的比较与分析

表 3-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指标比较
实验对象 N x s p
身高 实验组 10 119.6 5.25 0.639
(cm) 对照组 10 118.5 5.06
体重 实验组 10 24.90 3.43 0.592
(kg) 对照组 10 24.20 2.14
立定跳远 实验组 10 1.34 0.127 0.921
(m) 对照组 10 1.335 0.093
投沙包 实验组 10 12.59 1.69 0.673
(m) 对照组 10 12.87 1.187

通过表 3-3 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差异不具显著性


(p>0.05)

3.1.2.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的比较与分析

23
表 3-4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指标比较
实验对象 N x s p
身高 实验组 10 121.3 8.98 0.863
(cm) 对照组 10 120.7 6.03
体重 实验组 10 24.95 3.56 0.522
(kg) 对照组 10 24.00 2.90
立定跳远 实验组 10 1.257 0.107 0.661
(m) 对照组 10 1.238 0.081
投沙包 实验组 10 7.63 1.425 0.853
(m) 对照组 10 7.52 1.177

通过表 3-4 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差异不具显著性


(p>0.05)

通过学习初期统一对所有报名的学员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指标进行
二项基本身体情况测试和二项身体素质测试,获取实验样本和对象样本的测试数据并进
行统计学处理,通过对男学员、女学员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指标进行分类比较,且不同
样本同一指标间横向对比检验其结果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详见表 3-3,表 3-4)

3.2 实验后测分析
3.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
3.2.1.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

表 3-9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体育学习兴趣指标比较
维度 实验对象 N x s p
积极兴趣 实验组 10 23.20 1.475 0.003**
对照组 10 20.10 2.42
消极兴趣 实验组 10 23.60 1.83 0.009**
对照组 10 20.70 2.54
运动参与程 实验组 10 30.80 2.68 0.007**
度 对照组 10 27.60 2.590
自主学习程 实验组 10 18.50 1.26 0.006**
度 对照组 10 16.40 1.71
体育学习兴 实验组 10 94.60 6.81 0.009**
趣 对照组 10 84.50 8.47
*p<0.05, **p<0.01
从表 3-9 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及其“积极兴
24
趣”、
“消极兴趣”、
“运动参与程度”、
“自主学习程度”4 个维度差异具高度显著性(p<0.01,
详见表 3-9)。

3.2.1.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

表 3-10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体育学习兴趣指标比较
维度 实验对象 N x s p
积极兴趣 实验组 10 23.40 1.42 0.002**
对照组 10 20.10 2.42
消极兴趣 实验组 10 23.40 1.42 0.005**
对照组 10 20.50 2.50
运动参与程 实验组 10 30.90 1.911 0.005**
度 对照组 10 27.60 2.59
自主学习程 实验组 10 18.50 1.26 0.006**
度 对照组 10 16.40 1.71
体育学习兴 实验组 10 96.60 5.79 0.001**
趣 对照组 10 84.30 8.53
*p<0.05, **p<0.01

从表 3-10 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体育学习兴趣水平及其“积极兴
趣”、
“消极兴趣”、
“运动参与程度”、
“自主学习程度”4 个维度差异具高度显著性(p<0.01,
详见表 3-10)。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 5 周的蛙泳学习,采用“三为主”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的实验组
和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对照组在体育学习的兴趣总体水平及“积极兴趣”、
“消
极兴趣”、“运动参与程度”、“自主学习程度”4 个维度均产生变化,存在非常显著性差
异(p<0.01,详见表 3-9,表 3-10)
。说明实验组对于学生兴趣培养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合理运动“三为主”教学策略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方法、组
织形式、评价形式及教学顺序的改变使实验组男生、女生从心理上对蛙泳学习的积极兴
趣增加,消极兴趣随着减少,伴随着对动作的不断掌握与熟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行
为逐渐发生改变,导致学生运动参与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从而更加的促进学
生学习兴趣进一步的提升。

25
3.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 25 米蛙泳达标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3.2.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 25 米蛙泳达标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表 3-1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 25 米蛙泳达标情况统计表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实验组(N=10) 2 20.0% 4 40.0% 4 40.0% 0 0%
对照组(N=10) 0 0 4 40.0% 6 60.0% 0 0%

70
60
50
40 实验组
30 对照组
20
10
0
优秀率 良好率 及格率 不及格率

图 3-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 25 米达标成绩对比

通过表 3-11,图 3-1 看出,实验后实验组优秀率 20%,良好率 40%,及格率 40%,


对照组良好率 40%,及格率 60%,就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 25 米达标情况而言实验组明显
高于对照组。

表 3-1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 25 米蛙泳成绩统计表


N x s p
实验组(s) 10 36.10 3.65 0.045*
对照组(s) 10 39.75 3.90
*p<0.05

通过表 3-12 看出,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 25 米蛙泳成绩差异具显著性


(p<0.05,详见表 3-12)。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混组,采用双盲的形式进行 25 米蛙泳成绩达标测试,两班
采用相同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由三位资深游泳教授进行计时和打分,经比较分析发
现:实验组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由于男生天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所以出现这种
差异现象的原因不是老师、学生的主观问题,而是教学方法所致。

26
3.2.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 25 米蛙泳达标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表 3-1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 25 米蛙泳达标情况统计表


优秀 良好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实验组(N=10) 2 20.0% 6 60.0% 2 20.0% 0 0%
对照组(N=10) 0 0 8 80.0% 2 20.0% 0 0%

100

80

60 实验组
40 对照组

20

0
优秀率 良好率 及格率 不及格率

图 3-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 25 米达标成绩对比

通过表 3-13,图 3-2 看出,实验后,实验组优秀率 20%,良好率 60%,及格率 20%,


对照组良好率 80%,及格率 20%,就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 25 米达标情况而言实验组明显
比对照组高。

表 3-1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 25 米蛙泳成绩统计表


N x s p
实验组(s) 10 37.30 3.128 0.047*
对照组(s) 10 40.50 3.566
*p<0.05

通过表 3-14 看出,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 25 米蛙泳成绩差异具显著性


(p<0.05,详见表 1)。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混组,采用双盲的形式进行 25 米蛙泳达标测试,两班采用
相同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由三位资深游泳教授进行计时和打分,经比较分析发现:
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 25 米蛙泳成绩差异具显著性(p<0.05),说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女生
在 25 米蛙泳成绩有进一步的提高。由于女生天生胆小,不敢独立的尝试新事物,实验
组通过组织形式上的异质分组,一方面减少了内向的女生与教师交流的障碍,在同学交
流中提升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帮助别人的同学通过帮助他人中得到了认同感与快乐。
通过教学顺序的改变,增加水中实践时间,并借助浮力背包帮助同学进行练习,降低了
练习条件的难度,减低了怕水学生对水的恐惧感,从而增加了教学的有效时间,提高了

27
教学效率,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
实验结果表明:
“三为主”教学策略,较以前教师为主的“传授式”即单纯的模仿+
练习有了更强的针对性,经过 5 周教学实验,确实取得了效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
女生的 25 米蛙泳成绩及格率基本相近,实验组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这种教学
策略对于蛙泳成绩的进一步提高有明显作用。

3.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蛙泳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3.2.3.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蛙泳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表 3-1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蛙泳技术评分指标比较
实验对象 N x s p
水感 实验组 10 9.01 0.213 0.000**
对照组 10 8.48 0.304
动作协调性 实验组 10 8.75 0.25 0.035**
与节奏感 对照组 10 8.49 0.26
蛙泳腿技术 实验组 10 8.93 0.211 0.014*
对照组 10 8.66 0.231
蛙泳手技术 实验组 10 8.81 0.213 0.044*
对照组 10 8.60 0.221
蛙泳配合技 实验组 10 9.01 0.223 0.009**
术 对照组 10 8.75 0.171
*p<0.05, **p<0.01

通过表 3-15 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水感,动作协调性与节奏感,蛙泳配合技


术差异具高度显著性(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蛙泳腿技术,蛙泳手技术差异具
显著性(p<0.05)。

3.2.3.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蛙泳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表 3-1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蛙泳技术评分指标比较
实验对象 N x s p
水感 实验组 10 8.95 0.227 0.006**
对照组 10 8.65 0.206
动作协调性 实验组 10 8.94 0.189 0.001**
与节奏感 对照组 10 8.54 0.241
蛙泳腿技术 实验组 10 8.85 0.246 0.028*
对照组 10 8.60 0.221
28
蛙泳手技术 实验组 10 8.89 0.268 0.029*
对照组 10 8.67 8.670
蛙泳配合技 实验组 10 8.95 0.206 0.003**
术 对照组 10 8.61 0.233
*p<0.05, **p<0.01

通过表 3-16 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水感,动作协调性与节奏感,蛙泳配合技


术差异具高度显著性(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蛙泳腿技术,蛙泳手技术差异具
显著性(p<0.05)。
通过为期 5 周的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女生蛙泳腿技术,蛙泳手技术差异具
显著性(p<0.05,详见表 3-15,表 3-16),一是通过直观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看游泳比
赛录像,形成对优秀运动员技术和节奏正确的表象认识,并通过对比“自我”练习过程
录像,使学生对动作的掌握程度有准确的认识,形成更直观的教学反馈,利于改进动作
和调整下一步练习的侧重点,二是口诀教学法帮助学生提炼精准的词语描述动作,便于
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与理解,从而提高了蛙泳腿、蛙泳手的技术动作。实验组和对照组
男生、女生水感,动作协调性与节奏感,蛙泳配合技术差异具高度显著性(p<0.01,详
见表 3-15,表 3-16),通过水中体验、异质分组、自我评价促使学生自我的不断督促,
不断的寻求进步。
实验结果表明:“三为主”策略的运用增强学生对水的控制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
处理动作中与水的关系,学生对水的感知效果得到改善,同时避免了陆地模仿与水中实
践的分离。说明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增加动作实效性,提高技能水平。

3.3 7-9 岁儿童蛙泳教学策略总结


3.3.1 教学理念
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谐发展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运动情感体验为核心,以增加
学生运动兴趣和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目标。在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
动技能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在目标上,以激发兴趣为主;在组织上,以异
质互助为主;在评价上,以自我评价为主的“三为主”教学策略。并以此实现游泳教学
的效果优化。

3.3.2 在教学目标上以激发兴趣为主的策略
3.3.2.1 体验为先
体验,是一种学生通过某种活动所获得本体感觉的活动经验,对某一活动形成感性
认识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学习体
验,完成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认为这是学
习的精华,学习的捷径,这种方法重视了“教”忽视了“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

29
学习特别是儿童的学习往往是从感知开始,没有体验就没有学习。同时,这种“硬塞”
的知识,也阻碍了学生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感到学习过程平淡无味,打不起学习的兴趣,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也破坏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强调体
验,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但凡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可及之事,均可放手让学生自
己完成。让学生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创造能力及在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在进行尝试
阶段教学时,可采用自主学习、分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通
过启发、暗示、指导学生先尝试练习,在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上再归纳总结,然后再
进行实践。实施程序:提出目标---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再次尝试。例
如,如教滑行练习,先提出滑行距离越远越好,然后让学生自练几分钟。练习中可能有
下沉,有的上浮,有点团身,多数滑不远,这时教练要归纳学员滑不远的种种原因,进
行讲解示范,再令学员练习,直至掌握动作。此法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的认识规律,先练后讲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形式,也符合孔子“不愤不启,不悱
不发”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能。
3.3.2.2 教学顺序的改变
游泳教学由于在特殊的介质中进行,其身体姿态、呼吸方式均发生改变,对初学者
来说必须首先熟悉水性,继而转入游泳技术的教学。据此,把传统教学中先陆地模仿后
水下练习的教学顺序改变为先水中尝试后陆地总结,并在水中尝试阶段采用“浮力背包”
为辅助手段。先尝试后总结的教学,重视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前后的关联性,为蛙泳教
学奠定基础。一是借助浮力背包为辅助练习手段,减低练习难度,减轻学生初下水的恐
惧感,更好维持水中身体平衡,利于学生熟悉水性,增加安全性;二是在水下尝试教学
阶段学生由陆地练习过渡到水中练习的环节增加,减少了枯燥的模仿动作,水中实践时
间增长,提高了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亲水”感,增加主体在水
中的运动感觉,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并能在较短的时间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向前
推进,体会向前游进的快乐,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快速、
有效的掌握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3.2.3 游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游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体验习惯和
爱好。通过游戏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并在初学阶段增加学生兴趣稳定性的一种
教学方法。实施程序:诱导游戏---总结游戏---导入新课。游戏是课堂教学最好的辅助
教学手段,意义在于能够迅速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掌握了
各种游戏法则之后,游戏就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这是
学生通过玩耍去实现、巩固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内容。
3.3.2.4 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是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受器官获得动作形象、结构和要领,形成表象认识,
并通过尝试练习的实践过程,观看“自我”练习过程录像,形成更直观的教学反馈,提
高学生对动作的自我思考、自我认识,从而提高自我认同感的教学方法。实施程序:观

30
看优秀蛙泳选手视频---自主学习---异质分组练习---录制练习过程---集体观看,教师
总结---学生思考与再认识---再练习。如在学习蛙泳腿时,先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游泳运
动员比赛视频,激发学生对动作的好奇,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与学习,录制分组练习过程,
回放录像进行图片对比与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并对自身动作及运动轨迹形成最直接的
认识,最直接的教学反馈,组织再次练习。
3.3.2.5 口诀教学法
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方便学生记忆,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自我监控、互
相提醒与帮助的精神,用简单、精炼的语言概况动作要领、运动轨迹、节奏等,便于学
生记忆、增加学习兴趣。实施程序:教师对比示范---学生归纳总结---提炼口诀---口
诀指导练习。如在学习蛙泳配合的过程中,发生节奏混乱时,教师可在总结尝试阶段指
出学生所出现的几类问题,进行归纳,形成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的对比示范,让学生分
别动作的好与坏,讨论并提炼要点共同编成口诀:划水腿不动,收手再收腿,先伸手臂
后蹬腿,臂腿伸直漂一会,并在异质分组练习过程中用此口诀指导完成练习。

3.3.3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异质互助为主的策略
教学组织形式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异质互助”就是根据教学
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身体、技术水平和意志品质不同,分成若干小组,
形成互帮互学的学习单元,发挥学生整体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组织
形式,便于对教学目标的统一把握,便于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调控;异质分组为辅组织形
式,在对总教学目标统一完成基础上,根据不同小组情况制定不同的小组目标,更易于
小组内不同学生的发展,对于组内优秀的学生来说可以提高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增加学生
自我认同感,对于组内相对不够优秀的学生来说可以减小心理压力,通过同学间的沟通
与交流解决教学中无法和老师解决的问题,并能感受到同学间的友爱与互助。实施程序:
在归纳与总结动作要点时,采用班级授课制,使同班的学生保持教学内容与进度的一致,
利于对教学过程整体调控;在熟悉水性、游戏及动作的尝试练习阶段采用异质分组,使
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探讨、激发兴趣,并缩短各组内学生之间的差距。

3.3.4 在教学评价上以自我评价为主的策略
评价,是对人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自我评价是对自己某一方面的判定。现阶段,
蛙泳教学评价主体仍是老师,评价的方式一般是终结性和定性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知
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
度评价仍是空白。为了弥补此空白,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评价策略
方法。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学生档案,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如应用技术、水感、学习过
程中情感体验、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等进行描述,对每节课的进步幅度、心情
愉悦程度进行打分,过程评价可以及时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注重学习
的发展进程,学生可以自我体会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二是同组同学之间的评价和交

31
流;三是在此基础上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与指导。通过这种评价使学生提高主体意
识,客观、准确、清醒的认识自我,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
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异质分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真正体验自己的成
长、进步。实施程序:确定课程目标---确定阶段性目标---确定异质分组目标---学生
个人目标---实践学习---学生自我评价---互助评价---师生评价---个人目标修订。教
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此
基础上有学生自行组织成互助的学习小组,并由此开始实践中的互助学习,学习过程中
学生互相鼓励指导,学习后个人评价自己的感受和问题,同组的人互相交流,总结学习
中的问题,发现问题,总结提高;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整体的,也是具体的评价和指
导,最后形成下一轮的目标和要求。

32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7-9 岁儿童蛙泳教学在目标上体现以“激发兴趣”为主的策略,一方面通过
教学顺序的改变增加学生在水中的环节,培养“亲水”感,克服学生在水中的恐惧心理,
另一方面通过直观教学法、口诀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降低难度练习法的综合运用,提
升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学习兴趣,形成较强的自主意识。
4.1.2 7-9 岁儿童蛙泳教学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异质互助”为主的策略,在尝试练
习阶段采用异质分组,利于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探讨、激发兴趣,缩短小组内同学之间
的差距。
4.1.3 7-9 岁儿童蛙泳教学中评价形式采用“自我评价”为主的策略,通过自我体
验和评价,同学之间交流和评价,教师与同学之间的指导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客观、准确、清醒的认识自我,在异质分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真正体验自己的成
长与进步。
4.1.4 “三为主”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学习蛙泳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了
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互教互学的合作意识,促进了蛙泳教
学效果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2 建议
4.2.1 对于 7-9 岁阶段儿童蛙泳教学应重主体感觉,轻他人意愿。即重学习兴趣,
轻教学目标;重情感培养,轻技能训练;重水中练习,轻陆地模仿;重过程评价,轻结
果判断。
4.2.2 任何一种技术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教法。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
理、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相应的教法,通过激发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观念,变“跟我学”为“我要学”。
4.2.3 儿童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最大的优势是时间充裕,精力充沛,心理、生理方
面比青年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所以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教师应抓住这些特
点培养儿童学习游泳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技术习惯,为以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技术、技
能均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初中体育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2]梅雪雄.游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晓青.海口市暑期少年儿童游泳培训班办学情况调查[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5.23(3).
[4]陈立新,张明飞.厦门市小学游泳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0-1.
[5]严蓓.中美青少年游泳训练营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111-113.
[6]仲宇,刘新民,林俊,项丽娟.游泳技术教学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及优化教学的实验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7(4).
[7]姬保华,裴蓓.“自主--合作”学习在游泳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6.
[8]杨恒心.儿童游泳的分层次教学[J].安徽体育科技,2002,23(1).
[9]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74-385.
[10]寇健忠.1981-2009 年我国游泳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研究方法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
报,2010,29(5).
[11]滕云.蛙泳教学方法设计与运用[J].游泳季刊,2007(3):41-42.
[12]徐文英.游泳教学顺序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宜宾科技,2009(2):13-14.
[13]王丽霞.儿童游泳启蒙教学与训练中的兴趣特点及其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1).
[14]丛宁丽,蒋徐万.中、美、法、英、日五国游泳教学内容和方法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
26(3):54-56.
[15]杨嘉明,张彤.试谈中美两国游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比较[J].游泳,2005(3):18-19.
[16]刘明辉.新中国50年游泳科研状况剖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4):10-12.
[17]Taba, Hilda, Elzey, Freeman 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ought processes [J].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64, 65(6):524-534.
[18]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Z].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
[19]王国富,王秀珍.教育词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0]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
[21]施良方.关于现行三年制中教学方案的思考[J].期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
[2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3]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24]骆秉全.论体育教学的策略[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9(1):31-35.
[25]单炯.试论体育学科的教学策略[J].体育科研,2000,(2):39-41.
[26]邵伟德.论体育教学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2):6-9.
[27]钱钧.体育教育策略的构建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
[28]姜忠良,崔永梅,王存策.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性别特征与体育教学训练[J].湖北体育科
技,1996(2):60-62.
[29]陶玉明,王万录.对少儿运动员发育敏感期专门化训练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5(2).
[30]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1]刘妍梅.“多元教学法”在初级爬泳、蛙泳教学中的应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34
版),2010,2.
[3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6.
[33]王健.运动技能本体论及其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12):1-4.
[34]王占琪.体育教学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3).
[35]杨大轩.体育运动技能形成阶段性的教法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
[36]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7]周登嵩,李林.对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重新审视[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
要汇编(一)[C],2004 .
[38]梅振耀.游泳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20-24.
[39]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0]季浏.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1]葛洁琨,自主学习与体育自主学习策略[J].科技信息.2010-6-25.
[42]ZimmermaBJ·SebastianBonnerRobertKovaeh.自我调节学习[M].姚梅林,徐守森译.北京: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2:27.
[43]朱诚.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在普通高校游泳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体
育与健康学院,2008.
[44]樊临虎.关于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年,2005,28(11).
[45]魏延.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1).
[46]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体艺 2002113 号,2002,8.
[47]施太伦.六岁以前早期 [M].1924 年英文版.
[4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9]尹中富,钟顺琴.学习建构主义转变教学方式[J].宜昌学院学报,2003,(3)27-28.
[50]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39-45.
[51]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6-157.
[52]杨嘉明,张彤.试谈中美两国游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比较[J].游泳,2005(3):18-19.
[53]杨枫.学前儿童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4]杨宁.皮亚杰的游戏理论[J].学前教育研究.1994,(1).
[55]王国林.试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其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56]叶健深.对少年儿童进行游泳基础训练的体会[J].游泳季刊,1990,(2):11-13.
[57]李昌军.重视抓好少儿游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游泳,1997,(1):10-11.
[58]李苑.少儿游泳训练的问题与对策[J].少年体育训练,1996,(4).
[59]刘电芝.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学科教育,1997(2).
[6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委员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6-13.
[6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2]陈敏.选择生成性运动技能的信息加工层次与认知编码策略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16):
18.
[63]李寿欣,张忠华.认知方式与教学策略对英文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3).
[64]刘俊一,隋力.我国优秀速度滑冰短距离女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特征统计分析[J].中国体育
科技,2009,24(2):177-180.

35
[65]Gagne R M Briggs L J.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M].New York:Holt,Rinbhart and
Winston,1979:67-72
[66]Operations and Policy Manual for Centres APProved to Deliver ASA Qualifieations
[M].british swimming a ssoeiation2008.
[67]swimming education & training eourse ProsPeetus[M].institute of swimming.
[68]Kevin D.Tipton.Role of protein and hydrolsates before exercise Sport Nutrition and
Exercise Metabolism 2007:77-86.
[69]The ASA Guidance for shool swimming[M].amateur swimming associationjanuary.
[70]Johnson DW,Johnson R T,HolubeeEJ.Circles of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MN:InteractionBook ComPany,1993.
[71]David Johnson & RogerT.Johnson,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1984:20.

36
附 录
附件一

7-9 岁儿童蛙泳教学策略研究
专家访谈提纲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为了对 7-9 岁儿童游泳教学策略研究了解和分析,制定了此次访谈的提纲,希望您
能给予支持,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回答下列问题,您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将起到直接
帮助的作用,对今后 7—9 岁儿童游泳课程改革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调查所得资料仅供本研究使用,衷心感谢您的帮助与支持!
1.请您谈谈对教学策略的认识。
2.请您谈谈四种泳姿哪种更适合 7-9 岁儿童学习,为什么。
3.请您简单概括下现阶段的蛙泳教学的教学顺序,您认为这样的顺序是否合理,如何加
以完善。
4.您对教学内容选择及安排上有什么建议。
5.您认为现在游泳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针对 7-9 岁儿童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教
学方法。
6.您认为现阶段游泳教学的评价是什么形式。此种评价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
习。
7.请您对游泳教学现状做一简单概况,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8.您认为儿童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对学习游泳进度的快慢有影响吗?

对于您的帮助,再次向您表示感谢!

37
附件二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问卷

各位同学:
你们好!
以下列出一些与你进行体育活动有关的陈述,请逐条阅读并确定你是否同意这些说
法以及同意的程度如何:如果你完全同意,选 5;如果完全不同意,选 1;如果你觉得
介乎两者之间,请在 1 与 5 之间选择(适合你的)任一数字。
此问卷的调查结果仅作为科学研究所用,与你的体育学习成绩无关,请你务必按照自己
的想法如实填写,谢谢合作!

年级: 班级: 性别:


完全 完全
不同意 同意
1.不再本地时也能积极寻找游泳馆进行活动 1 2 3 4 5
2.我很希望上游泳课 1 2 3 4 5
3.我平时喜欢收听电台或收看电视与报纸上的 1 2 3 4 5
游泳报道
4.在游泳中愿意取得好的成绩 1 2 3 4 5
5.我觉得上体育课不是一件感到很高兴的事; 1 2 3 4 5
6.我很愿意学会更多的游泳技术 1 2 3 4 5
7.我尝试学习更多的游泳知识 1 2 3 4 5
8.游泳课中我积极参与各种练习,游戏 1 2 3 4 5
9.我老盼着上游泳课 1 2 3 4 5
10.课余时间里,很少主动参与游泳 1 2 3 4 5
11.我喜欢看游泳比赛 1 2 3 4 5
12.在游泳课中,我经常请假休息 1 2 3 4 5
13.我觉得每堂游泳课的时间好像比其他课短 1 2 3 4 5
14.我常利用课余时间游泳 1 2 3 4 5
15.若由于游泳老师有事或其他原因,不能上游 1 2 3 4 5
泳课,我会感到失望
16.我一听上游泳课就非常的反感、 1 2 3 4 5
17.经常琢磨如何提高自己的动作技术水平 1 2 3 4 5
18.游泳课让我感到枯燥无味 1 2 3 4 5
19.上游泳课时,我经常希望快些下课。 1 2 3 4 5
20.我平时经常和同伴谈论游泳。 1 2 3 4 5
21.在我所学习的所有课中,我最喜欢游泳; 1 2 3 4 5

38
附件三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指标确定标准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 1-2 年级的身高、体重、投沙包、立定跳远为


指标,具体指标测量方法如下:
1.身高
受试者赤足,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
60 度。测试和评价以厘米为单位。
2.体重
受试者赤足,身着泳装,站在秤台中央。读数以公斤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测试误差不超过 0.1 公斤。
3.立定跳远
测试学生下肢爆发力与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受试者两脚自然分开站立,脚尖
不得踩线,两脚原地同时起跳,不得有垫步、连跳动作。丈量起跳线后缘至最近着地点
后垂直距离,每人试跳 2 次,记录最好成绩,以米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4.投沙包
测试学生的上肢爆发力,0.25 公斤重的圆形沙包,受试者站在气掷线后原地投掷,
丈量起掷线后缘至沙包着地点后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每人试投 2 次,记录最好成绩,以
米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
5.25 米蛙泳达标成绩确定依据
根据 2011 年 8 月 8 日颁布的最新全国游泳锻炼等级标准,小学生 50 米蛙泳达标成
绩共分为五级,即一级 01′40"00,二级 02′00"00,三级 02′20"00,四级不限泳式,
连续游完 50 米,五级不限泳式,连续游完 25 米;游泳运动员等级标准,即 25 米池少
年组 50 米蛙泳成绩 52"00,根据二项标准并结合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女生的实际情况,
三位游泳资深教授将本次教学实验 25 米达标成绩设定为四级,男生优秀 33",良好 38",
及格 45",女生优秀 35",良好 41",及格 50"。测试以学生蹬离池壁后的第一下动作开
始计时,以双手触池壁为停表,每人 2 次,记录最好成绩,以秒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
2 位。
6.蛙泳技术评分标准确定依据
为了确保该实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实验后期请三位资深游泳教练进行现场评定,
通过现场打分的方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水感,动作协调性与节奏感,蛙泳腿技术,
蛙泳手技术,蛙泳配合技术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满分 10 分,共计 50 分。

39
致 谢

回首在东北师范大学这七年的求学时光,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幸
福也有焦虑,这七年的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光。
七年的时光里有学校给予我的培养、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同学给予我的宽容。首先,
我要感谢我的恩师张守伟副教授,本论文是在导师张守伟副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张
老师在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和调查问卷设计等方面给与关键性的指导和建设性的建
议,尤其是成稿后的修改。在研究生阶段三年的学习中,他用广博的知识、对工作一丝
不苟的态度、对生活特有的执着,无时无刻的都在给我引导,无时无刻的都在给我动力,
他不仅教给我知识,更教会我为人之道。恩师的教导与鼓励将是我未来道路上的指明灯,
我将铭记于心。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张守伟老师表示我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我要感谢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辛勤教导与培育我的每一位老师,是您们让我学
会学习、懂得学习。论文写作中还得到了支二林教授,陶玉晶副教授,隋力老师,刘俊
一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再次,我要感谢东北师范大学和我一起生活七年
的同学们,是你们让我学会了宽容与理解,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发展。最后,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感谢他们在我人生的道路上默默的为我付出,让我可以在理
想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七年的学生生涯即将结束,我将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坚定走向工作岗位,
去实现人生中的理想。在此,我衷心的祝愿所有的老师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合家欢乐!
祝愿所有的同学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可以放飞自己的理想!

4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