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084

书画研究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Studies


Wuzhen’s “Landscape with the Fishing Hermit” and Its Connotation
of the Brushwork

吴镇“渔隐山水”及其笔墨语言内涵

陈  晨  Chen Chen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内容提要:
隐逸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政治的束缚与价值取
向的变迁等各种原因,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种超逸、自然的生活方式,崇尚精神自由。元代是由异族
统治的王朝,因此在政治政策上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汉族人在朝廷
的发展之路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这使他们放弃了自身的民族责任感,选择了隐居生活,并且将情
感寄托于画作之上。吴镇可以说是元代隐逸思想的代表,其所描绘的“渔隐山水”表达出自己内心
一种超然脱俗的情感。本文便以吴镇的“渔隐山水”图式为例,来探讨“渔父”形象及其笔墨语言
内涵。

关键词:
元代  吴镇  渔隐山水  隐逸

Abstract: Seclusion culture i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Chinese history. Due to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the political constraints and the changes of value orientation, Chinese intellectuals have been
always striving for a free and natural living style and the freedom of spirit. The Yuan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by the alien nationality, so the political policies had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such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official careers of the Han people were basically
suffocated, so they gave up the sense of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to choose to live in seclusion and repose
their emotion in the painting.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hermits in the Yuan dynasty, Wu Zhen expressed
the reclusive thought and his own unworldly emotion in “the landscape with the fishing hermit”. The
paper takes “the landscape with the fishing hermit”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image of “fisherman”
and the connotation of Wu Zhen’s brushwork.

Key Words: The Yuan dynasty; Wu Zhen; landscape with the fishing hermit; seclusion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一 “渔父”与渔隐主题考源 085

书画研究
CHINA
NATIONAL  MUSEUM OF
JOURNAL OF

1.“渔父”的文化形象
在中国历代文化史中,随着时间的推进,文化的进度也跃然而升,
“渔父”的形象开始
出现。若要探究“渔父”的渊源,要追溯到《庄子》和《楚辞》。其中都有一篇名为《渔父》
的论述,即使两者文辞不太一致,但是“渔父”都被论述塑造成一个具有高度学识、淡泊
情愫的“高人”形象,而且借着“渔父”的形象传述着一种向上的、升华的精神。
在《楚辞·渔父》描述的渔父点化屈原的故事里,通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句话,我们便可以看出“渔父”淡泊脱俗的性格。而在屈原
被“渔父”引导悟道的过程中,
“渔父”所述的重心是对心灵的观照,这种思想对“渔父”文
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对“渔父”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道家的《庄子》
。《庄子》
不仅以《渔父》篇奠定了“渔父”的根本形象和精神文化的内涵,而且在《外物》
《刻意》等
多篇文章也曾描写过“垂钓”
,同时以所描述的“垂钓”予以“渔父”生动鲜活的形象与更加
深刻的哲理内涵。
《庄子·渔父》对“渔父”的形象和人物性格进行了刻骨的表现。与《论语》
中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说是非常相似,都具有趋于世外、神秘洒脱之感。但是与《论语》
不同的是,
《庄子》所创作的“渔父”形象本质特点并不是规避者,而是道家思想和至德者
的传承者。
《庄子》中所描写的“渔父”形象,特别是“渔父”垂钓、游鱼的形象,包含的精神内涵
大都是坚持纯真朴实、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以道家文化为思想背景所塑造的“渔父”形象
衍生出一代代形态各异的“渔父”
“钓台”
“钓鱼”的形象,各代画家以“渔父”为工具来抒
发自己的情怀,陶冶心智,由此便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引人注目的意向群,也使“渔
父”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珍品。
从各代的古典词赋所描写的“渔父”形象来看,大都流露出一种心照不宣的情感 :对自
由的向往,对精神的探索和追逐,向着趋于世外和自我来见证人生的心灵畅享。
“渔父”文
化表述的仅仅是单纯的“隐逸”精神吗?其实不然,其深层的意义是寻求心灵的慰藉,感受
生活的疾苦甜美。所以在我们去理解一幅作品时,要抛开片面的认知,深入体会其所要表达
的深层含义。如此一来,我们在对于文章的主旨也能体会新的味道。

2.中国绘画史中关于“渔父”题材的体现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渔父”形象的文献记载。当时政权割据,再加上外
族入侵,众多士人以及下层农民过着水深火热、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
艺术便为许多文人雅士提供了寄托精神的重要媒介。而不争于世、淡然豁达的“渔父”形象
便成为了文艺雅士表达自我情感的工具。如此一来,
“渔父”形象在文人笔下便逐渐被塑造
起来。
据文献记载,晋朝以后有许多文人画家绘“渔父图”
。因为年代久远,许多画作已不见
总第

于世,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文献书籍的记载大致推断出当时的“渔父”是属于严谨、写实的人

一九年第五期
190

物道释画的范围,与后来画家所塑造的山水中的“渔父”形象不同,相比较宋代和元代尚且
有较大差距。
将山水画从人物画中分释出来是隋代展子虔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中的创举,唐代李思训
086 与王维则“更上一层楼”
,将水墨和青绿山水进行改进和发展。北宋时期的范宽、李成和关
仝,南宋时期的李唐、马远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做出了巨大的创新,使山水画科成为多种
书画研究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Studies


画科中最大的画科。此后,许多文人逸士开始将山川、小桥、水气、烟雾、渔舟等作为绘画
的元素,
“渔父”当然也不例外。在《辋川图》中,王维便描绘了“渔父”形象,这显然已与
之前人物道释画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作。虽然在《辋
川图》中王维并没有细致描绘出“渔父”的形象,但是这幅图却流露出王维对隐逸生活的
餍足。
北宋时期,文人画家多作“渔父图”。不仅如此,许多未知名的“渔父图”比比皆是。
许道宁创作的《渔父图》可以说是北宋时期“渔父图”的代表作,此画结构平远,画中山
峰耸立,山峰下则是迂回曲折的溪水汇成大河的画面,河水中有几艘渔舟,舟上渔人有的
在担网,有的在撒网,还有的在收网,极具风致。北宋时期的“特奏名”与“三舍法”等
政策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如此一来,躬耕乐道的生活也只能在文
化中占一小部分。南宋时期的绘画风格与前朝可以说有云泥之别,表现出的风格是刚而猛
烈的,在“南宋四大家”的《烟岫林屋图》《清溪渔隐图》和《寒山独钓图》等绘画作品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的隐逸色彩。陈传席先生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曾提出 :
“其实表现隐
逸的消极内容绘画正是南宋爱国画家激烈情感的另一方面,急切的爱不能实现,便可能产
生恨,极端的热情遭到挫损时,便可能产生冷漠。”[1] 南宋处在一个战乱的历史背景中,现
实社会的残酷对当时的画家影响深远。因此《烟岫林屋图》
《清溪渔隐图》和《寒山独钓图》
逐渐问世。这些作品中大都含有“渔父”的形象,其实都是借此突出“渔父”伶仃与寂寞
的形象。
元代是“渔父图”发展的鼎盛时代,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对“渔父”都怀有一
种独特的情怀。元代画家都是借助“渔父”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失意和对未来自由生活
的向往。赵孟頫的“归隐”情感在画面上则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洞庭东山图》
,此图也
是平远结构,描绘远处的山峰叠嶂,山间树木丛生,枝叶茂盛,一片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
山径蜿蜒曲折向上,山脚下临水边的平坡上,伫立着一位长者,正在凝神地观赏太湖一带
的湖光山色,显得十分悠闲自在。山后烟雾迷漾,茫茫一片。湖面微波粼粼,数只扁舟在
湖水中穿梭不绝 ;近处为露出水面的小丘,沿湖的坡岸上杂树丛生。赵孟 頫的妻子管道昇
,并为该画题词,目的是规劝赵孟頫隐退。以
也是非常著名的山水画家,也绘有“渔父图”
“元四家”为代表的“小隐”画家群极其善于对“渔父”的描绘,例如王蒙所绘的《花溪渔
隐图》
、吴镇的《渔父图》等。在吴镇传世的山水画中,数量较多的当属以“渔父”为元素的
绘画作品,形式多种多样,表达的情感极为丰富,但总的来看,
“渔父”画作中表达“孤傲”
情感所占的比重最大。
明清以后,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时的文人不仅与现实的联系逐渐
减少,而且以临摹为尚,将笔墨情趣作为作画的目的。例如王翚的《仿曹云西山水图》
,此画
虽是以“渔父”作为画作的主要元素,但是画面上却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描绘“渔父”的形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象,就连渔船也成为了绘者施展笔墨的工具。可见此时的“渔父”已逐渐成为一种形式符号。
在封建时期的中国,文人阶层显得势单力薄,他们对待社会的腐朽政策所采取的并不
是公然对抗的手段,而是借助自己的作品来间接地表达对腐朽政权的不满。作为“隐逸”
代表的“渔父”形象便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文人们抒发自己情感的工具。
“渔父”形象
经过各朝各代文人的描绘,由写实发展到写意,由人物画中的元素发展为山水画中的元素, 087

代表着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结,更是中国历代山水画发展的见证者。

书画研究
CHINA
NATIONAL  MUSEUM OF
JOURNAL OF

二  吴镇“渔隐山水”的笔墨语言内涵

1.吴镇的笔墨渊源
笔墨的师承与渊源,一直都是中国绘画所看重的。吴镇的笔墨大多是源于董源和巨然,
经过反复研习董巨的山水画法,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吴镇曾说 :
“董源画《寒林重汀图》

笔法苍劲,世所罕见,因观其真迹,摹其万一。
”现藏故宫博物馆的巨然作品《秋山图》上
有董其昌题跋 :
“僧巨然画,元时吴仲圭所藏,后归姚公绶,姚尝临此图,予并得之。
”从这
里我们不难看出吴镇在笔墨技法上有董源山水画法的痕迹,这是因为吴镇收藏过巨然的真
迹,受到他的影响是顺理成章的。清代王原祁说过 :
“元季梅道人传巨然衣钵,余见《溪山
无尽》
、《关山秋霁图》二图,皆为得其髓者。
”从吴镇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吴镇主要继承了董
源和巨然的构图方式和皴法技巧。在构图方面,吴镇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将深远和平远
的构图方法融入到作品之中,使这二者结合成为典型的“阔远”构图。吴镇的这种“一水两
岸”的构图形式,有着元代文人淡泊宁静的特点,与元代文人的心境相符合。在皴法上,吴
镇皴法大多采用的是董巨的披麻皴。
除了董源和巨然之外,还有两个人对吴镇的画风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分别是荆浩和
关仝。在吴镇的传世作品中,其中有一幅《临荆浩〈渔父图〉并题诗卷》,上面自题曰 :
“余
昔喜关仝山水,清遒可爱,原其所以,出于荆浩笔法记,后见荆画《渔父图》,有如此制
作,遂仿而为一轴。”从这幅画中我们不难看出,吴镇对于荆浩、关仝一派山水也是颇为喜
爱的。
吴镇不仅仅吸取了董巨、荆关的画法,而且非常赏识南宋画院马远、夏圭等人的画风。
在吴镇早期的作品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许多幅马、夏边角之景或类似边角之景的图式。
吴镇在元统二年(1334 年)创作的《秋江渔隐图》与至元四年(1338 年)创作的《松泉图》
等都汲取了马、夏的边角构图。当代著名山水画家、鉴定家谢稚柳先生评价说 :
“元朝的画
派中,只有他组合了极端不同的技法,容纳了南宋的骨体。
”[2]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吴
镇的笔墨特点是取得几家之长,最后形成了自己沉郁朴茂的笔墨个性。

2.技法上的湿法用笔
在吴镇传世以墨竹为元素的绘画中,所用的笔法几乎全是干墨,却给人妙笔生花之感。
但当我们在品味吴镇绘画作品的时候,可以发现湿墨的笔法较多出现在他的山水画中。笔
者认为吴镇之所以在山水画中用湿墨较多,可能与他想要借山水画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有巨大
关联。
元代山水画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出现了“元四家”等名家。其中吴镇和倪瓒都是以
总第

画“水”而著称。但二者风格和意境又有所不同 :吴镇之笔法偏重于湿墨,而倪瓒之笔法则

一九年第五期
190

多用干墨。吴镇之湿法用笔渲染出凄凉、冷清的氛围,这与倪瓒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荒芜、淡
泊之意境是不同的。从宋代嬗变而来的山水画到了元代,画家在创作心态与审美价值上都产
生了重要的变化,笔墨的表现方式和处理上也发生了不一样的改变。从表现物象形体变为一
088 种情感流露,从追求一种可游可居的境界到追求“有我之境”
,从服从山水真实体感到把山水
当成一种媒介,在多方面都体现出笔墨处理的变化。
书画研究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Studies


清代画家吴历曾写道 :
“江山无尽、万里长江两卷……浑然天成,五墨齐备,盖仲圭擅
长,非后学者所能措手。
”吴镇用墨的高超之处正是这种“五墨齐备”
。吴镇在选择作画材料
上是十分讲究的,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墨色的效
果,也是其用墨技艺高超之原因所在。清代王原祁
曾说 :
“梅道人泼墨,学者甚多,皆粗服乱头,挥
洒以自鸣得意,于节节啃綮处,全无梦见。无怪乎
有墨猪之诮也。
”吴镇的墨法深刻地影响到元代以
后的历代大家并受到大力推崇,王原祁的评论客观
地反映了吴镇的用墨技术之高。

3.形象塑造上的突出局部
前文曾经提到吴镇的作画手法来源于董源和
巨然,因此在吴镇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中具有平和宁
静的感觉。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画作均是如此,在某
些画作中,吴镇显然有意地刻画山石树木等,采取
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平和宁静的画面多了几分涟漪之
感。在“元四家”中,相比其余三家,可以说吴镇
对树木的塑造有着独特的风格,比如在画作中突出
强调几棵树木,这与倪瓒的作画方法极为相像,却
也有不同之处。倪瓒画的树木多是孤立的树立在
荒野中,给人以凄凉之感;而吴镇喜欢画古松,这
与他对“隐逸”情怀的向往有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吴镇《双松图》
,描绘
了两棵松树平地直立,上顶天下立地,几乎占据了
整个画面。两棵树都是挺拔茂盛、枝叶桠槎、形
势奇古。左边的松树树身中下部曲成弧形,卧于
地,中部挺直、劲健,顶部突然探向右方。右面的
松树直立挺拔,上部一个近于直角的弯曲,伸向
右,于左松一树枝的上方又一个近于直角的弯曲,
然后冲向高空。这样两松空中交插,形成一个X 形,
将一种挺拔、孤傲、相依相扶的形象展示于画面。
两松枝叶间点缀以清溪茅舍、远山丛树,更显出双
松的高大和雄伟。我们在吴镇的《洞庭渔隐图》中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也能看到如此的画面,水面的中间被两棵松树占
据,在其后有一棵杂树,杂树的枝条都绘出向上的
态势,像是与“渔父”呼应。吴镇作品中的一棵棵
图一 (元)吴镇《渔父图》轴,绢本墨笔,
大树,其实象征着元代众多的士人不愿背弃自己的
纵111厘米,横29.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意愿,不在元朝寻求仕途之路,这也恰好丰富和充实了“渔父”的形象内涵。 089

书画研究
CHINA
NATIONAL  MUSEUM OF
JOURNAL OF

三  吴镇“渔隐山水”的空间图式

山水画的空间图式等问题,是历代画家研究的重点。
“一河两岸,三段式”基本上概括
了吴镇“渔隐山水”自身的空间图式特色。我们以吴镇在至元二年(1336 年)所创作的《渔
父图》
(图一)为例,来探讨说明“渔隐山水”的空间图式。
《渔父图》为了使该画在立轴中凸显较
多的空间,所以采用了俯视的方式进行取
景,构图方式则是比较典型的“一水两岸
式”
。其实,这种“一水两岸式”的构图方
式最早是由董源创造的,后来赵孟 对其进
行了的发展和创新,对吴镇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吴镇将这种形式发展成一种与作者心意
相通的绘画表达形式,
《渔父图》便是典型
的代表。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
远”透视法,即“高远”
“深远”和“平远”

后来韩拙又在《山水纯全集》中对“三远”
透视法进行了补充,加入“迷远”
“阔远”与
“幽远”
,与郭熙所提出的“三远”合称“六
远”
。吴镇所作的“渔隐山水”
,便是运用了
自己独具特色的山水图式将“阔远”作为一
个特点进行创新,使整幅画面充满江南水乡
的情趣。
“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是黄公望
在《写山水诀》中对元代画家“阔远”山水
的描述。在此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元代画
家的“阔远”山水仅仅是在河水两岸相互隔
绝,相互对应,景色与景色相对应,虚景与
实景相隔。再如《富春山居图》描画的岸边
与山丘隔水相对,这与吴镇的山水图式相差
甚远。吴镇的山水图式描写的是山外有岸、
岸外有山、水中有景、水岸相重的“阔远”
山水。明代画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著录
总第

了吴镇所作的纸本《唐人渔父词图》
,并记

一九年第五期
190

载道 :
“凡为渔舟十有五……渔舟以隔山不
画尤高,布景极异。
”吴镇的山水构景方式
图二 (元)吴镇《芦花寒雁图》,绢本墨笔,纵83.3
极其特别,在给人“阔远”之感的同时,也 厘米,横27.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090 构建了一种“幽远”的情景,他所表现的远处景象烟雾缭绕,不但没有破坏整幅图的意境,
反而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书画研究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Studies


画家在作画时所运用的空间图式不仅仅是对景物的表现,更是对境界的一种描述和追
求。例如《临荆浩渔父图并题诗卷》中写道 :
“极浦遥看两岸斜,碧波微影弄晴霞。孤舟小,
去无涯,那个汀州不是家。
”从这几句诗词的字面意思来看,小小的孤舟可以以汀州为家,
再往诗词的更深处去探索,
“孤舟”代表的是文人的高尚品德,
“汀州”代表的则是文人的精
神家园。作者借此表达对于无拘无束、洒脱自在生活的追求。我们可以从吴镇的《洞庭渔隐
图》中看出吴镇利用“渔父”垂钓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超尘脱俗这一境界的向往。即使吴镇
的“阔远山水”比不上倪瓒那般壮阔,却也叫人有如梦初醒之感。
绘画讲究意境,意境的重心则在“意”字上。吴镇在他的作品中便将这种“意”发展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吴镇的《芦花寒雁图》
(图二)中,他通过对烟雾和水气的描画将“意”
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吴镇在至正二年(1342 年)创作的《渔父图》中的诗词便可以看出,吴
镇极力想要通过对天高水阔的描绘来表达文人逸士自由洒脱的感觉。这也对明代的书画理
论家李日华感叹“乃知绘事惟创意之难”做出了解释。除此之外,对于吴镇的“阔远”山水,
董其昌也给出了“梅花道人画都仿巨然,此又自称师荆浩。盖画家酝酿顾无所不能。与古人
为敌乃成为名家也”的评价。可见,董其昌认为吴镇绘画与古人匹敌或胜于古人,可以被称
为名家。
历代文人画家常常利用山水形象来表达内心恬淡的思想情感。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大多
是以烟雾与水气的缭绕朦胧之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则是对自然空
间的一种探索。直到元代,文人山水画的空间图式才算正式建立。吴镇的“渔隐山水”侧重
的并不是真实事物本身,而是把画家本身的心胸气概与画面形式规范的内在结构相结合,并
借此来传递作者自身对自然世界韵律的体会与感悟,从而在自然中陶情养性,展现出作者与
天地一体的人格境界。

四  小结

在那个被异族统治的元代,在那个汉族文人被严重歧视的非常时期,为了保持自身的
文人气度,为了显示自己的民族气节,吴镇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隐逸的思想,再通过他的
“渔隐山水”将这种思想表达出来。今人通过吴镇的“渔隐山水”来探寻其隐藏在画面之后
的那种隐逸情结,然后追根溯源地去了解整个时代文人的隐逸之风,从而结合现实时代反
思自身,来体味人生的真正意义。

注释 :
[1] 陈传席 :
《中国山水画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 2001 年,第 23 页。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版社,2001 年,第 188 页。


[2] 张春记编《谢稚柳谈艺录》
,河南美术出版社, (责任编辑  李冠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