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4

目錄

關於 序
本報告
05 解封後的 ESG 發展·勇敢堅定的進程 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 - 嚴德芬
06 永續範疇快速擴展·企業前瞻策略回應 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執行長 - 別蓮蒂 / 研究主任 - 劉世慶
07 PWC 序言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 周建宏
07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 - 李宜樺

臺灣永續報告基本輪廓
01 11 基本輪廓 1 臺灣永續報告書出版數量持續上升,企業與非企業撰寫永��告數量超� 800 本
14 基本輪廓 2 「法規遵循」首度入圍,與「經濟績效」、「職業健康與安全」並列前三大重大議題
16 基本輪廓 3 「資訊安全風險」首度奪冠,其次為「氣候變遷風險」、「法規風險」
18 基本輪廓 4 TCFD、SASB 國際框架,數量倍增
19 基本輪廓 5 「節能減碳」關注高,溫度指數穩居第一,「生物多樣性」位居末位,臺灣企業關注度待加強
02 多元拉力與驅動力
03 亞太永續現況與趨勢
55 聚焦 1 臺灣奪回亞太永續評比冠軍寶座,「生物多樣性」管理卻位居末位
22 永續治理 56 聚焦 2 8 大議題關注度持續上升,節能減碳仍佔亞太十國關注度第一
57 聚焦 3「內部碳定價」、「碳中和」、「碳權」關注度上升
27 氣候變遷與碳管 理 58 聚焦 4 超過 6 成!亞太十國企業已 63.3% 宣示達到淨零

34 綠色生產與循環 再 利 用

38 生物多樣性

41 員工照顧與人才 培 育 附錄 59 2022 年亞太 10 國前 10 大企業清單


61 出版資訊

45 社會參與

49 聯合國永續發展 目 標 S DGs
關於本報告

本報告為 CSRone 永續智庫自 2013 年起所完成的第 10 冊《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


分析調查報告。2016 年起國立政治大學信義書院加入研究團隊,挹注優質的研究資源與人力,
使本報告品質越臻精進與提昇。期於每年 3 月份公布最新分析數據,提供臺灣產、官、學界專
業人士參考。 2022
截至 2022 年 12 月底為止,CSRone 永續智庫共蒐集超過 5,600 本永續報告。蒐集範圍以臺灣
企業為最大宗,以及學校、醫院、政府、財團法人等組織機構。同時自 2018 年起,報告書資 臺灣暨亞洲
料庫蒐集對象擴展到亞太 10 個國家/地區前 10 大企業之永續報告。CSRone 永續智庫擁有華 永續報告
文地區最全面之永續知識資訊平台,蒐錄最完整的永續報告數據資料庫,讓各利害關係人得以 現況與趨勢
一覽臺灣企業實踐永續發展之全貌。目前已成為深入瞭解臺灣暨亞太區域企業之永續發展趨勢
的最佳指南之一。

蒐集臺灣出版之永續報告突破 800 本。
2023 納入生物多樣性與水資源管理相關指標。 2021
重要發展 因應國際淨零碳排趨勢,分析台灣企業淨零目標設定現況與「碳」相關 臺灣暨亞洲
議題執行概況。 永續報告
現況與趨勢

蒐集臺灣出版之永續報告突破 680 本。

2022 納入公司治理 3.0 ‒ 永續發展藍圖,依照資本額分析永續框架的範疇。


因應國際淨零碳排趨勢,納入「碳」揭露相關指標。
本報告前

蒐集臺灣出版之永續報告突破 600 本。 2020


2021 將 COVID-19 揭露現況納入臺灣永續報告分析範疇。
臺灣曁亞洲
3
首次調查臺灣及亞太企業 TCFD 揭露現況。 永續報告
年發展

現況與趨勢

首次開放資料庫,讓企業瞭解研究指標的內容並協助複式查驗,以創造更
2020 高的永續數據應用價值。
將澳洲前 10 大企業納入亞太區永續報告分析範疇。

03
研究與分析方式

研究數量 研究時長 分析項目 研究員人數

896 本永續報告

810 本臺灣永續報告 86 本
亞太地區
6 個月 946 項 47 位

777 本臺灣企業 33 本臺灣非企業 企業出版


出版之報告書 出版之報告書 之報告書

蒐集樣本 此次研究團隊共分析 777 本臺灣企業、33 本非企業組織出版之永續報告,以及其他亞太地區企業 86 本,共 896 本。

此次研究團隊共分析 896 本中英文永續報告,包括 2022 年臺灣企業出版的永續報告 777 本,臺灣非企業出版之 33 本,以及其他亞太地區企


研究樣本 業 86 本。然自 2022 年開始,研究團隊希望更專注在企業揭露成果,因此分析之數據將著重在企業出版之永續報告為主,2020 年的出版數據,
則維持以企業及非企業組織之永續報告進行揭露。

1. 於臺灣出版之企業永續報告。
研究對象 2. 亞太地區包含臺灣、日本、中國、香港、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澳洲、韓國等 10 個國家/地區,前 10 大之企業所公布之永續
報告/資訊。

研究方法 為確保資料正確,研究團隊逐一閱讀研究樣本,並將樣本中之永續績效登錄至系統。每筆資料皆經 2 位研究員重複審核。

研究報告 2022 年公開發行之永續報告,其揭露期間為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部分報告書揭露範疇根據各企業資料揭露年限不一而


涵蓋期間 有所不同。

研究報告 報告皆是由企業及組織之官方網站或臺灣證券交易所(下稱證交所)所取得;上市櫃企業之財務數據來自證交所及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
來源 (下稱櫃買中心);亞太地區前 10 大企業清單源自 Forbes 2022 年全球 2000 大企業調查。

04
解封後的 ESG 發展 勇敢堅定的進程

3 年的疫情改變了許多的事情,雖然邊界逐漸解封,市場也慢慢回溫;但是人們卻因此衍生出不同的節奏和價值觀,
例如產業的興衰、人才市場大搬風、AI 技術的應用,企業和個人都面臨了不少新的挑戰。在永續發展的領域中,ESG
的關注度似乎越來越熱,但是也越來越混亂,充斥著不同的雜音 - 有人認為 ESG 是門時髦的管理學、有人提醒 ESG 不
能救世界、更有人批判 ESG 評比是魔鬼的化身等等;而永續領域本身的發展包括國際標準、規範與框架也在演進整併
中。在這樣的狀況下,企業與組織更需對永續有完整的認知與了解,確認方向,勇敢堅定地向前邁進。此時,CSRone
每年的永續趨勢與現況分析就必須更嚴謹、更與時俱進。謹藉此一隅,深深地感謝 CSRone 的同仁在資源有限與工作
繁忙的狀況下,仍然秉著不變的熱忱和日以繼夜的努力,完成國內 810 本,加上亞太十個國家 / 地區 96 本的研析報告;
同時,也要向協助 CSRone 的學界、企業與專家們致意,沒有他們的指導與協助,CSRone 無法持續 10 年,日益精進
報告的內容,成為台灣企業界航向永續成長的夥伴。

今年新增加的研析項目包括水資源管理和生物多樣性等等,COP27 專責報告指出,反漂綠宣告的淨零目標之設定,以
及碳相關議題執行的概況,必然也是今年分析的重點。以往吸引大家眼光的是每項領域排名最前面的項目,如今有些
落後的項目,卻是目前或是最近的將來全球關注的議題;譬如生物多樣性,在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 SDGs,台灣整體呈
現與之息息相關的 Sdgs 14 海洋生態和 Sdgs 15 陸地生態,卻是排名倒數第一名和第二名;另一個例子是適時適度透
明揭露的關鍵重心 - 短中長期的目標,2022 年台灣環境面整體目標中,短中長期皆有揭露的企業只有 28.4%,這些確
實是大家需要關注並及早著墨的。 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
嚴德芬
CSRone 每年三月下旬的分析發表會,必定會接軌全球的最新和最先進的知訊。2023 年,為大家安排的是 - 全球規範
與框架制定者,GRI、ISSB 和主導 RE100、EV100 和 EP100 能源轉型倡議者 Climate Group,標準普爾 S&P 永續評比,
全球知名永續顧問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等專業領導,將與國內外永續領航企業,共同探討疫情解封後,浮現在
我們眼前的重大性與風險議題以及永續發展的全球進程。希望來自各地及各領域參與的先進,能反饋給我們意見和指
正,讓 CSRone 在永續領域的著力和方向更明確更有意義。

05
永續範疇快速擴展,企業前瞻策略回應

環顧商業歷史,不同時期社會大眾對於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有著不同的期待。六十年前,


企業能創造經濟效益、提供員工就業機會,基本上已經符合社會對於 CSR 的期待;然而,近二十年,社會對於 CSR 的期待
逐步提高,除了期許企業應該考量更多面向的利害關係人之外,也冀望企業為社會與環境創造更多價值,偕手共榮永續。企
業永續涵蓋的領域持續擴大,從打造多元共榮 (Diversity, Equality, Inclusion, DEI) 的職場環境、淨零碳排生產,到生態保
育與維護生物多樣性。從台灣企業歷年永續報告書的進步與多元,可以強烈感受到企業在永續發展的積極與前瞻。

根據 2022 年台灣企業的永續報告書資料庫,報告書的數量已達到 777 本。其中,在環境面,已有 84.9% ( 共 660 家 ) 企業


在報告書中揭露溫室氣體管理辦法、29.5% (229 家 ) 企業有揭露範疇三的排放數據,另亦有 29.5% (229 家 ) 企業在報告書
回應淨零目標;採用 TNFD (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 揭露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相關資訊者僅有 0.2%。

在社會面,有 74.3%(577 家 ) 企業提出明確的社會公益發展主軸,並有 49.9%(388 家 ) 的社會公益積極結合企業核心能力,


顯見企業於社會公益的投入相較過往更具策略性;另外,也已有 7.2% (56 家 ) 企業揭露衡量投入成效的方法學。在員工照
顧面,無論在員工健康照顧措施 (99.2%)、退休制度或退休協助方案 (90.3%)、員工滿意度或意見調查 (59.3%) 的資訊揭露,
都有所成長。
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
執行長 - 別蓮蒂

大學在推動企業永續趨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從事相關研究外,也為企業培育未來的永續人才。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為
善盡商管教育者的社會責任,目前在政大商學院各學程中,皆有企業倫理與永續發展相關的必修及選修課程。近期政大商學
院亦有國際學生獲得 Financial Times 所舉辦的 Responsible Business Education Awards 註。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長期
與 CSRone 永續智庫合作,共同編錄並分析台灣上市櫃企業和主動撰寫組織的永續報告書,以描繪出台灣企業在永續發展的
概況,這正是教育單位打造永續未來的積極行動展現。

註:政治大學 Doris Woitschach 同學與其團隊,生產可生物分解、可堆肥、零廢棄的吸管,用以減少塑膠的使用,並成立公司製造與販售,


此項專案獲得 2023 Financial Times’s Student-led project for Responsible Business Education Awards。
相關資料可參考 Financial Times 的報導 : Wylie, Ian. (16 Jan 2023). Student award: ‘persistence is crucial’, Financial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ft.com/content/99e0c642-ff3b-4297-b6e1-e9a9360588c8 (Accessed 22 Feb 2022)。

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
研究主任 - 劉世慶

06
邁向淨零轉型 建立可信任的資訊揭露是企業首要之務

企業如何對外建立信任,已經成為當前企業面對 ESG 的挑戰。在本次《2023 臺灣暨亞洲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調查中,可


以發現台灣企業關注的重大議題,法規遵循部分普遍上升,商業道德與誠信也首次進入前 10 名。

今年台灣企業出版的 777 本永續報告書中,超過一半的報告書有經過第三方驗證,近半數的報告書參考 SASB 永續會計準則,


提及 TCFD 的家數也首度破半數,凸顯越來越多企業重視永續資訊透明揭露的重要性。

將淨零納入核心價值 採取有效率的減碳行動
在 PwC 發布的《2022 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中顯示,2021 年脫碳率僅 0.5%,創 10 年來最低,要達成全球暖化的升溫幅度控制
在 1.5° C 以內需要採取更多的行動因應。聯合國秘書長 António Guterres 更在 COP27 中更表示,全球至少需在 2030 年減少 50%
的碳排放量,才能在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這都顯示了淨零已經不能停留在喊口號或承諾的階段,而是要實際採取行動減碳。

根據 PwC Taiwan 的《2023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72% 的臺灣企業已進行減少碳排放的計畫。企業對氣候風險的擔憂,已轉變


為實際行動。為減緩企業的碳焦慮,資誠也提出一站式的淨零解方,針對四個轉型對策,從碳盤查、規劃減量路徑、制定轉型策略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 - 周建宏
到永續溝通揭露,全方位協助企業實現淨零目標。然而,在轉型過程中,更需要具公信力的第三方確信,才能提升執行成效和利害
關係人對企業的信任!

落實減碳行動中 投資人在意資訊是否夠公開透明
PwC 發布《2022 全球投資人大調查》中指出,近 2/3 投資人認為增加氣候變遷相關之投資報酬,是關注 ESG 投資之主要動力,因
此投資人期待企業揭露更多高品質的氣候相關財務影響資訊,縮小資訊落差並提供營運決策。

如何提升外界對企業永續作為的信任度?《2022 全球投資人大調查》中指出,75% 的投資人表示,合理的確信(必須符合財務報表


查核的水準)讓他們對企業永續報告有信心,降低對漂綠的隱憂。國際上也積極推動相關機制,近期 ISSB(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
發布 IFRS S1 & S2 永續揭露框架,ESG 報導之強制性與財務化資訊比重漸高,加重了資訊揭露的深度與廣度,是未來企業需要特別
重視的方向。

一本好的永續報告書不只展示了企業的永續行動,提升企業的內部管理效率,更能與社會大眾溝通,讓投資人了解企業面對 ESG 及
氣候變遷的風險與機會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因此,企業須以更高規格的透明度,與利害關係人建立信任,才能真正成就永續!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
董事長 - 李宜樺

07
亮點摘要 2022 年台灣企業共出版 777 本永續報告書

63.6% 經過第三方確信

SASB 揭露比例達 49%,TCFD 揭露比例達 57.1%


臺灣永續報告書參考國際揭露框架,比例翻倍成長

約 65.8% 企業已設立委員會
僅 9.8% 績效與薪酬連結

29.5% 臺灣企業回應「淨零目標」
其中僅有 33.6% 採用 SBT 設定目標

僅 4 家企業關注 TNFD
其中 2 家臺灣企業領先者參考 TNFD
揭露自然相關財務影響編制永續報告

08
Part 1

臺灣永續
報告基本輪廓

關鍵精華

臺灣機構出版報告書超過 800 本 於重大性議題上,「法規遵循」首度入圍

其中 777 本是企業永續報告書 與「經濟績效」、「職業健康與安全」


並列前三大重大主題

於風險議題上,「資訊安全風險」首度奪冠 SASB 揭露比例達 49%

擠下「氣候變遷風險」成為企業最關注之風險 TCFD 揭露比例達 57.1%

09
臺灣編製與出版永續報告法規沿革概況

法規修正
強化永續報告之 ESG 資訊揭露:
需揭露《上市公司編製與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作業辦法》規定之永續指標:強制編製永續報告書之食品工業、化學工業、金融保險業應依產業別加強揭露,
2022 年 並取得會計師依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發布之準則所出具之意見書;水泥工業、塑膠工業、鋼鐵工業、油電燃氣業、半導體業、電腦及週邊設
備業、光電業、通信網路業、電子零組件業、電子通路業、其他電子業,需揭露指標(實收資本額達 20 億元未滿 50 億元之上市櫃公司自 2024 年適用)
上市櫃公司須以專章揭露氣候變遷之因應與相關措施:推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針對不同產業/資本額之企業,訂出碳盤查與確信時程,全體上
市櫃公司 2027 年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2029 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之查證。

法規修正

報告書更名:2022 年起編製出版之報告書名稱應修改為「永續報告書」
擴大編製範圍:實收資本額達 20 億元未滿 50 億元之上市櫃公司,自 2023 年起應編製並申報 2022 年度永續報告書
2020 年 擴大第三方驗證範圍:強制編製永續報告書之特定產業上市櫃公司 2022 年起應取得會計師依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發布之準則所出具之意見書
強化上市公司 ESG 資訊揭露:前述所規定之自企業於編製申報 2022 年永續報告書,應參考國際準則規範 《TCFD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下稱 TCFD)、「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所提出的 SASB 準則強化
永續報告書資訊揭露

法規修正
2019 年
配合國際《GRI 準則》:要求強制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之上市櫃公司,應參考 GRI 發布最新指南《GRI 準則》(GRI Standards)

法規修正
2015 年
擴大編制範圍:要求資本額達 50 億元以上未滿 100 億元之上市櫃公司應自 2017 年起編製與申報 2016 年度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法規條文頒布
1 臺灣證券交易所發布實施《上市公司編製與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作業辦法》
2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發布實施《上櫃公司編製與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作業辦法》
2014 年
特定產業別與資本額編製範圍:為因應國內食品與工安等議題,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與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於 2014 年合作公布上述辦法,要求「食
品相關產業」、「金融保險業」、「化學工業」、餐飲收入占其全部營業收入之比率達 50% 以上者,以及資本額達新臺幣 100 億元以上之公司,每年應參考「全
球永續性報告協會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s, GRI)發布的最新永續報告指南,於 2015 年起申報前一年度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註:法規沿革參考來源 臺灣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中心
臺灣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編製與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作業辦法》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上櫃公司編製與申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作業辦法》

10
基本輪廓

臺灣永續報告書出版數量持續上升,企業與非企業撰寫永續報告數量超過 800 本

1
觀察臺灣永續報告編製與出版情況,自 2015 年臺灣法規發布永續報告編製之相關規定後,企業出版永續報告的數量持續呈上升趨勢。各大
【 研究方法之改變 】
學、政府機構、醫療機構、政黨,皆陸續出版永續報告書,借鏡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概念檢視自身的永續量能,提升各組織的永續體質。
然由於組織體質不同,所著重揭露之資訊亦不盡相同。隨著台灣各界踴躍出版永續報告書,不同領域對於永續策略、措施、方案、重點、框
架等,皆顯現出多元複雜的樣貌。為達如實紀錄台灣企業永續發展之軌跡,並彰顯台灣企業所面臨的特定議題、創意策略與解決方案,本研
究團隊自 2022 年起,聚焦解析台灣企業界所出版的永續報告。因此今年的分析對象為臺灣 2022 年出版的永續報告 777 本,2021 年對象為
臺灣企業 653 本, 2020 年的數據,則包含企業與非企業組織之永續報告 601 本。

隨著各式永續議題之關注度擴大,利害關係人以及國際上之評比機構藉由永
續報告書檢視企業所推動之 ESG 議題與成效。研究團隊今年共蒐集 810 本
2022 臺灣出版永續報告之企業 / 組織市場類別
臺灣企業及非企業組織所出版之永續報告,相較於 2022 年之 685 本,整體
出版數量大幅成長 18.2%。臺灣企業上市櫃占總體 9 成,其餘一成為非上市
櫃之企業,相較於 2021 年上市櫃占比 96.4% 下降,顯示所有市場類別企業
的出版數量皆上升。除了企業以外,政府單位、學術單位以及醫療機構,甚 20

至政黨亦主動公開自身之 ESG 推動作為。

8
2022 年台灣永續報告書出版數量 4 1
33 19%
800 政府單位 學術單位 醫療機構 政黨
700 32
777 18%
13
600 7 653
64.6%
500 588 25.7%
515 528 549
400 4.6% 3.9%
1.2%
300
200
上市 上櫃 其他
100
公開發行 興櫃
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企業 非企業

11
2022 年資本額 20 億到 50 億上市櫃企業,尚有 45% 未出版永續報告

為了推動臺灣企業於 ESG 之執行現況,臺灣政府加強企業 ESG 資訊揭露之要求,20 億到 50 億之企業將受法規規範,須於 2023 年出版永續報告書。研究團隊分析截至 2022 年


12 月底為止,實收資本額介於 20 億到 50 億的上市櫃企業共 278 家企業,其中,125 家已提前操兵出版報告書,29 家是法規強制規範的產業,其餘則尚有 124 家企業 (44.6%)
尚未出版。

2022 年資本額 20 億到 50 億尚未完成出版之產業家數

產業 家數 產業 家數 產業 家數

建材營造 28 紡織纖維 5 橡膠工業 2

125 光電業 11 電器電纜 4 貿易百貨 2


45.0%
124
44.6% 電子零組件業 9 電機機械 4 塑膠工業 2

29 電腦及週邊設備業 8 航運業 4 通信網路業 2


10.4%
生技醫療業 8 其他電子業 3 造紙工業 1

鋼鐵工業 7 觀光事業 3 水泥工業 1

非受法規要求提前出版永續報告 半導體業 7 油電燃氣業 3 電子通路業 1


受規定出版
其他 7 玻璃陶瓷 2
尚未出版永續報告

註 1:上市櫃企業資本額採用政府公開資訊。
註 2:受法規要求之企業包含金融、化工、食品產業,以及餐飲收入占其全部營業收入之比率達 50% 以上之上市櫃公司。
註 3:有 2 家企業因 2022 年減資導致資本額降至 50 億以下,未納入此處計算。
註 4:產業類別為存託憑證者,未受證交所規範出版永續報告,故未納入此處計算。

12
僅 63.6% 企業進行第三方保證/確信

2022 年出版 777 本報告書中,經過第三方保證/確信的比例達到 63.6%,顯示在金管會鼓勵企業取得第三方保證/確信之狀況下,臺灣仍有三成七企業尚須加強報告書的可信度。


觀察臺灣企業目前所採用之保證/確信單位,主要分布於 BSI、SGS 以及臺灣四大會計事務所,而有採用保證單位以及確信單位加強資訊可信度的雙認證企業則有 15 家。

2022 年臺灣永續報告第三方驗證及驗證單位比例

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2.8%


DNV 立恩威國際驗證 1.7%

TÜV 德國萊茵 1.4%


Bureau Veritas 必維國際檢驗 0.9%
BDO International0.3%
PricewarerhouseCoopers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6.4%

BSI 英國標準協會 15.2%

雙認證單位 1.9%
Ernst & Young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未經保證 / 確信 36.4% 6.3%

Deloitte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5.8%


經保證 / 確信 63.6%
其他保證單位(採用 AA1000)4.5%

其他會計師事務所(採用 ISAE3000)4.1%
SGS 臺灣檢驗科技 12.2%

13
基本輪廓

「法規遵循」首度入圍,與「經濟績效」、「職業健康與安全」並列前三大重大議題

2 「重大主題」可說是永續報告書中的重中之重。觀察企業的重大主題趨勢,可凸顯台灣企業最關注的焦點。連續三年,台灣企業最重視的重大性議題排名前 2 者皆是「經濟績效」
和「職業建康與安全」。在全球 ESG 相關法規日益嚴謹,以及我國金管會、環保署新近公布多項相關管理法規和原則的趨勢下,今年「經濟法規遵循」、「公司治理」、「環保
法規遵循」等議題,獲得企業高度重視。
此外,或許是因為疫情的衝擊,凸顯出企業殷實營運的重要性,今年「商業道德與誠信」創下紀錄,首度進入排名前 10。

臺灣企業關注前 10 大重大議題跨年度比較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2022 年較 2021 年排序變化

1 經濟績效 經濟績效 經濟績效(74.1%) -

2 職業健康與安全 職業健康與安全 職業健康與安全(66.5%) -

3 勞資關係 勞資關係 經濟法規遵循(47.7%) 1

4 訓練與教育 經濟法規遵循 公司治理(46.8%) 3

經濟法規遵循
5 環保法規遵循 環保法規遵循(46.7%) -
環保法規遵循

6 公司治理 訓練與教育 社會法規遵循(45.3%) 2

7 廢污水及廢棄物 公司治理 勞資關係(43.6%) 4

8 能資源管理 社會法規遵循 教育與訓練(42.5%) 2

9 社會法規遵循 廢污水及廢棄物 能資源管理(40.5%) 1

10 風險管理 能資源管理 商業道德與誠信(38.5%) 5

註:2022、2021 年數據為企業揭露成果之比例,然 2020 年的數據仍維持以企業及非企業組織之比例。 經濟面向議題 環境面向議題 社會面向議題

14
重大主題分析與回應現況

「重大主題分析」為企業製作永續報告書的基石。透過重大主題分析,
企業能夠與利害關係人進行永續議題之議合,協助企業針對多方利害
揭露重大主題內容 重大主題管理方針
關係人所關注的議題進行回應,進而發展相關管理措施。研究團隊分
析,已有 95.7% 之企業明確揭露重大議題,聚焦企業所重視之議題,
然而對於重大主題之回應,僅有 79.4% 企業針對制定明確管理方針。
4.3% 20.6%

95.7% 79.4%
有揭露
無揭露

CSRone 獨家研創最新重大主題分析模式 - 續日圖


可能性

【重大主題分析】 負面 正面
衝擊 衝擊
重 大 主 題 分 析 是 企 業 及 非 企 業 組 織 針 對 環 境、 社 會、 公 司 治 理
(ESG)等特定議題 (包括: 節能減碳、氣候變遷、政治事件、
創新、數位化等等),進行該項議題對企業及非企業組織本身、以
6 18
及對各類利害關係人的相交影響程度之重要性和相關性的評估過
程。 8 19
5
17 20
依 循 2021 年 10 月 GRI 通 用 準 則 針 對 重 大 性 鑑 別 流 程 的 改 版, 9 7
CSRone 永續智庫獨家開發重大主題分析工具 M-TOOL,導入符合 16
新版通用準則的「顯著衝擊鑑別模組」,協助企業及非企業組織經
規模與範圍

嚴重程度
由顯著性門檻收斂出對內管理、對外報導的重大主題後,得以繪製
出助於掌握永續管理核心的「續日圖」,在冉冉上升的旭日中,邁
4 3 2 1 10 11 12 13 14 15
向永續新未來。
低 中 高 中 低

15
基本輪廓

「資訊安全風險」首度奪冠,其次為「氣候變遷風險」、「法規風險」

3 根據統計,今年「資訊安全風險」首度超過「氣候變遷風險」,成為臺灣企業最關注的風險議題首位。緊隨其後依序是 :「法規風險」、「財務風險」、「營運風險」。似乎顯
示,在面對疫情衝擊「無接觸經濟」興盛之際,臺灣企業更加深依賴數位化與網路安全。除此之外,我國金管會和環保署等機構,持續加大管理力道,也讓「法規風險」今年
擠進前三名,創下三年以來新紀錄。

臺灣企業關注前 10 大風險項目跨年度比較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2022 年較 2021 年排序變化

1 氣候變遷風險 氣候變遷風險 資訊安全風險(67.8%) 1

2 財務風險 資訊安全風險 氣候變遷風險(65.4%) 1

3 資訊安全風險 營運風險 法規風險(54.3%) 2

4 營運風險 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48.9%) 1

5 法規風險 法規風險 營運風險(48.8%) 1

6 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47.0%) -

7 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 疾病風險(41.1%) 5

8 人力資源風險 利率風險 匯率風險(38.7%) 1

9 信用風險 人力資源風險 供應鏈風險(36.9%) 1

10 利率風險 供應鏈風險 人力資源風險(36.4%) 1

經濟面向議題 環境面向議題 社會面向議題

16
揭露風險管理機制

研究數據顯示,93.3% 台灣企業已經在永續報告書中,揭露 100.0%


其「風險管理」機制,其比例近三年皆有上升趨勢。 93.3%
87.5% 89.6%

50.0%

0.0%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為更進一步檢視企業對於特定風險之因應情形,研究團隊針 527 家將「資訊安全風險」列為風險的企 508 家將「氣候變遷風險」列為風險的


對 第 一 名 之「 資 訊 安 全 風 險 」 以 及 第 二 名 之「 氣 候 變 遷 風 業中,僅 73.4% 企業在報告書中揭露其 企業,已有 93.9% 揭露其氣候變遷管理
險」,檢視企業之管理情形。 管理政策。 政策。

資訊安全管理政策 氣候變遷管理政策

58.4% 6.20%
26.6%
93.90%
15.0%

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有揭露
無揭露 無揭露

17
基本輪廓

TCFD、SASB 國際框架,數量倍增

臺灣企業永續會計準則 (SASB) 揭露情形


4
研究團隊所分析的 777 本永續報告中,有 49.0%(381 家)於永續報告中,揭露其參考 SASB 永續會計準則。比對 2021 年僅 120 家,數量增漲了兩倍之多,顯見金管會推動相
關規範,力道強勁,效益越見顯著。
研究團隊深入分析發現,在 381 家有回應參考 SASB 的企業中,金融保險業占比最高達 12.3%,其次為半導體業占 11.6%。

永續報告參考 SASB 永續會計準則之比例 參考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SASB) 之報告框架前五大產業

100.0% 15.00%
47 44
381 12.34%
49.0% 10.00% 11.55%
50.0% 120 31
19 8.14% 20 20
18.4% 5.00%
3.2% 5.25% 5.25%
0.0%
2019 2020 2021 0.00%
金融保險業 半導體業 電子零組件業 通信網路業 化學工業

臺灣企業永續會計準則 (SASB) 揭露情形 參考 TCFD 編制永續報告狀況


100.00%
至 於 氣 候 相 關 之 治 理, 在 政 府 積 極 鼓 勵 和 推 動 下, 企 業 自
90.00%
主性遵循和參考 TCFD 框架成為永續趨勢。研究團隊發現,
80.00%
若 就 數 量 來 看, 參 考 TCFD 的 企 業 從 240 家 (2021 年 ) 成
70.00%
長到 444 家 (2022 年 ),可說是翻倍成長。若就比例來看,
60.00% 444
參 考 TCFD 的 企 業 家 數 比 例, 從 36.8%(2021 年 ) 成 長 到 57.14%
50.00%
57.1%(2022 年 ),成長幅度也高達 20.6%。
40.00%
240
30.00% 36.80%
141
20.00% 23.50%
10.00%
0.00%
2020 2021 2022

18
基本輪廓
「節能減碳」關注高,溫度指數穩居第一,「生物多樣性」位居末位,臺灣企業關注度待加強

5
衡量企業永續作為:
CSRone 永續智庫獨創「永續溫度計」方法學
「永續溫度指數」評分級距與說明
企業 ESG 範疇廣泛,本研究團隊 2022 年針對每一家企業分析的指標即高達
946 項。為使讀者可以快速判斷企業的永續作為和投入程度,同時方便進行企
業間差異比對,本研究團隊於 2018 年起首創「永續溫度指數」。這項指數是
參考 GRI 準則、ISO 認證系統、亞洲企業特質與臺灣企業永續實踐經驗,所精
選出 10 項關鍵議題:「公司治理」、「廢棄物管理」、「節能減碳」、「教
改善計畫 5 表示於永續報告中說明因目標無法達成而提出的具體改善方式


育訓練」、「員工照顧」、「社會投入」、「人權」、「SDGs」、「水資源管理」、
「生物多樣性」,並採用「溫度計」的概念,依永續報告中呈現的企業投入程
度,予以不同程度(溫度)的指數。
4 表示於永續報告中說明此議題之未來目標
訂定目標


溫度指數評分有 5 個級距,採用「累加」的方式進行評分,最高溫為 5 度,
最低溫為 0 度。5 個級距分別是:「全無」(溫度 0 度)、「提及」(溫度 1 3
呈現績效 表示於永續報告中說明此議題相關的績效成果


度)、「說明作為」(溫度 2 度)、「呈現績效」(溫度 3 度)、「訂定目標」
(溫度 4 度)、「改善計畫」(溫度 5)。溫度計指數愈高,代表企業於該項
議題的管理作為,愈趨完整。每項「永續溫度指數」的評分,皆經過雙重交叉 2
說明作為 表示於永續報告中說明此議題的管理方式或行動


校正,以確保溫度計指數之正確性。

「永續溫度計」10 項關鍵議題指標 1
提及 表示於永續報告中提及此議題


節能減碳 廢棄物管理 公司治理 教育訓練 員工照顧 全無 0 表示於永續報告中無提及此議題


社會投入 人權 SDGs 水資源管理 生物多樣性

2022 年新增

19
臺灣溫度計揭露現況

根據數據,2022 年台灣企業對於研究團隊標誌出來的 10 項永續議題之關注程度,皆呈現普遍提升情況,僅「教育訓練」與「社會投入」議題今年溫度稍微下降。以 1 至 5 度永


續溫度指標而言,前七項議題關注指數皆達黃色 3 度以上。首度分析之「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的表現居於中段,顯示處於水資源有限的台灣,企業已對於水資源之使用有所關
注及管理。「生物多樣性」議題,僅獲得 0.65 關注度分數 ; 由於這是國際新議題,尚待臺灣企業提高意識。
為協助讀者對於各永續議題有深入的了解,研究團隊將各永續議題融於第二章 - 多元議題拉力與驅動力中各小節,協助讀者對於臺灣企業的運作狀況有更深度的瞭解。

2020 年 / 601 家 2021 年 / 653 家 2022 年 / 777 家

排名 關鍵議題 溫度指數 關鍵議題 溫度指數 關鍵議題 溫度指數 溫度指數變化

1 公司治理 3.23 節能減碳 3.39 節能減碳 3.56 0.17

2 節能減碳 3.17 公司治理 3.31 公司治理 3.39 0.08

3 教育訓練 3.13 教育訓練 3.23 教育訓練 3.22 0.01

4 員工照顧 3.07 員工照顧 3.12 員工照顧 3.20 0.08

5 社會投入 3.00 社會投入 3.06 廢棄物 3.11 0.15

6 廢棄物處理 2.82 廢棄物 2.96 水資源 3.02 新增議題

7 人權 2.50 人權 2.55 社會投入 3.01 0.05

8 SDGs 1.64 SDGs 1.85 人權 2.78 0.23

9 - - - - SDGS 2.35 0.5

10 - - - - 生物多樣性 0.65 新增議題

平均 2.82 2.93 2.83 -

註:「生物多樣性」與「水資源」為 2022 年首度新增分析之議題。

20
Part 2

多元推力與驅動力
經歷 2022 年的變動,在氣候危機、新冠疫情升溫的狀況下,臺灣產業經歷了重要的轉型考驗。CSRone 永續智庫自 2013 年設立
以來,致力於協助臺灣企業接軌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對於國際前沿專業知識,始終保持敏銳的觀察思考與傳播學習。本章將從驅
動企業永續發展的多元推力角度,萃取出 7 個關鍵項目,來剖析臺灣企業的永續思維與治理情況。

21
關鍵精華

永續治理
21.4% 設有「治理 / 經濟」長期目標願景,僅有 39.1% 進揭露負面資訊

65.8% 企業設立永續委員會 97.3% 企業實施供應商管理


其中 78.0% 向董事會呈報;
卻僅 63.4% 評估供應鏈風險
卻僅約 9.8% 與高層薪酬連結
��

21.4% 企業設有長期目標願景,僅有 39.1% 進揭露負面資訊


1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僅有助於確保公司遵守 CSRone 永續溫度計 - 公司治理


法律,透過定期的檢視和管理層的持續精 775
進,更能夠確保公司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 99.7%
765
98.5% 730
保持強大的韌性和穩定的發展。研究團隊 94.0%

觀察,臺灣企業目前對於公司治理之關注
程度僅次節能減碳,溫度計分數相較去年
329
上升 0.08 分。 42.3%
38
4.9%
總分
3.34
提及相關議題 提及相關作為 提及相關績效 提及相關目標 未達成之目標
提出改善計畫

22
企業短中長期目標,具有不同的效益。短期目標讓企業得以因應市場轉變,長期目標是企業的願景方向,而中期目標則是達成願景的最佳檢驗點。近年來隨著社會對於永續的關注
度提高,永續法規漸趨嚴厲,各式利害關係人對於企業永續的期待亦逐漸提升,企業是否重視永續議題可以透過是否設定目標來檢視。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顯示,企業已逐步於 2021 年報告書中揭露環境、經濟、社會面之目標,在治理與經濟面,已經設立短、中、長期目標的企業,比例分別為 43.4%、27.7%、


21.4%。已設立比例達 40%,而中長期目標則僅僅略高於 20%。其中,為深入了解企業對於目標之實際落實狀況,團隊進一步分析各企業於短中長期目標的揭露狀況,發現共至於
同時已經設立短、中、長期目標者,其比例為 16.6%。環境面與社會面之相關目標揭露現況的企業同時揭露短、中、長期之目標,關於環境與社會面之目標,詳請見:氣候變遷與
碳管理章節、社會參與章節。

經濟 & 治理面目標揭露比例

50.0% 43.4%
26.8%
40.0%

30.0% 27.7%
11.1%
21.4%
20.0% 4.8%

10.0%
同時揭露短中長期目標共 16.6%
0.0%
短期目標 中期目標 長期目標

註:此處目標之年限以企業自身定義為主,若企業無定義,則以 2 年內為短期;3-5 年為中期;6 年以上為長期作區分。

於報告書中進行平衡報導

在企業宣示正面積極目標的同時,國際標準與評比機構亦鼓勵企業於永續報告中針對負面事件進行說明。
根據統計,2022 年臺灣企業於報告書中揭露負面事件或負面消息的比例為 39.1%。研究團隊觀點認為,
在報告書中進行負面事件的說明以達平衡報導,不僅能協助自身檢視營運狀況與危機處理機制,同時也 39.1%
能向利害關係人宣告改善的決心,提高利害關係人對於企業的信任。
60.9%

無相關資訊
已於報告書中揭露負面資訊

23
��

65.8% 企業設立永續委員會,其中高達 78.0% 向董事會呈報之比例高達 78.0%;卻僅 9.8% 企業與高層薪酬連結


2

企業的永續化經營,不僅是對於企業自身、股東、投資人等利害關係人之當責作為,更是政策必然的趨勢與發展方向。而是否設置永續事務專責單位,更可看出企業重視的程度。
研究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為止,已有 78.1% 企業揭露其永續政策或領導方針,同時,777 家臺灣企業中有 65.8%(511 家 ) 企業已經設立永續委員會,常態性持續推動企業內
外部永續事務落實。研究團隊同時發現,在已設立委員會的 511 家企業中,78.3% 企業永續事務的呈報最高階層為董事會,並且此比例連續三年呈現增長情形,似乎顯現台灣企
業董事會的 ESG 意識與專業學習,也正逐年提升。

2022 年臺灣永續報告 2022 年臺灣永續報告 2022 已設立委員會之企業


揭露永續政策或領導方針比例 揭露永續委員會最高報告階層狀況 向董事會報告比例

5.9% 100.0%

2.7%
80.0%
21.9% 5.7% 78.3%
60.0% 66.3% 66.4%
78.1%
34.2% 40.0%

51.5% 20.0%

0.0%
2020 2021 2022
有揭露 無揭露 未設立 CSR 委員會 董事會 董事長
總經理 / 執行長 / 總裁 其他

永續績效與薪酬相關連結

10.0%
為了促使高階經理人重視 ESG 等非財務目標,國際眾多永續評比指標如: 9.3%
9.8%
8.0%
道瓊永續指數(DJSI)、MSCI、富時(FTSE)等,都已將企業 ESG 績效 8.0%
與薪酬作連結,並納入評分項目中。然而,台灣企業在此方面,卻仍偏保 6.0%

守。依據本研究團隊統計,今年 777 家企業中僅約 9.8%,將 ESG 績效與 4.0%


薪酬作連結。這個比例,近三年皆偏低,未超過 10%。
2.0%

0.0%
2020 2021 2022

24
��

97.3% 企業揭露供應商管理政策,僅 63.4% 企業評估供應鏈風險


3

根據數據統計,777 家臺灣企業中已有 97.3%(756 家)訂定並揭露供應商管理政策;然而,針對供應商風險進行管理與評估的企業比例卻僅 63.4%(493 家)。隨著國際減碳趨勢、


勞資關係、人權保障等各式議題的興起,企業逐漸提高對於供應商之永續政策要求,以確保在生產過程的穩定,以及減碳或人權管理等各面向目標之落實。因此,供應夥伴永續
管理的重要性逐年提升,企業須更加重視管理供應商之潛在風險。

供應商管理政策 管理與評估供應商之風險

100.0% 100.0%
95.2% 97.1% 97.3%
80.0% 80.0%
63.4%
59.9%
60.0% 60.0% 55.0%

40.0% 40.0%

20.0% 20.0%

0.0% 0.0%
2020 2021 2022 2020 2021 2022

供應商永續管理措施
為確保供應商遵守 ESG 相關規定,企業需要制定更高
50.1%
的標準和更完善的措施,協助供應商實現永續轉型。 執行供應商現場稽核 49.9%
研究團隊分析了現有企業已實施的永續管理措施,結 57.6%
果發現,目前已有 50.1% 的企業實施現場稽核,以確 45.4%
保供應商符合 ESG 相關規定。此外,45.4% 的企業也 輔導供應商進行永續相關作為 53.4%
58.9%
提供輔導,幫助供應商實施永續措施。唯此二數據皆
較前兩年微幅下降,判斷應該是與疫情衝擊、供應鏈 21.2%
舉辦供應商大會或
19.0%
重組、資源重新配置等因素相關。此外,數據顯示, 針對優良供應商提供獎勵
18.5%
21.2% 的台灣企業舉辦供應商大會,鼓勵供應商參與;
15.7% 2022
以及 15.7% 的企業透過與供應商合作永續專案,加深 與供應商合作進行永續專案 10.4%
2021
與供應伙伴的聯繫。兩個數據皆微幅上升,顯示台灣 13.1%
2020
企業逐漸關注與鼓勵產業上下游生態鏈。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25
專家觀點 永續是企業治理的事項,不只是經營管理的策略

何謂企業的永續治理?
隨著永續發展逐漸成為國際顯學,加上淨零排放越來越受到全球各界重視,致使台灣企業也開始關注在碳議題以及其他 ESG 各個不同面向的作
為,然而目前多數企業對於永續發展的推行,都僅停留在營運活動中的 ESG 規劃,頂多僅將之定位是經營上的 ESG 管理與策略而已,但對於「永
續 治 理 」 涵 義 之 確 切 認 知, 仍 然 十 分 模 糊, 甚 至 相 當 缺 乏; 再 者, 資 本 市 場 上, 經 常 把 ESG 的 治 理「G」 解 釋 為 整 個 的 公 司 治 理「Corporate
Governance」,對於永續的治理,外界及企業本身卻一直含混地解釋成整體公司的治理。

企業永續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環,揆諸公司治理的定義,可說是企業規範經營階層與董事會、股東、員工及其他利害關係人間關係架構的機制,透過
此架構機制,釐訂企業永續發展的願景、使命、政策、管理方針與推行計畫,既確保其永續 ESG 目標的達成,亦監測目標達成過程。

永續是企業治理的事項,不只是經營管理的策略而已
永續治理固然是公司治理的一環,但其所應著重的,應係將「永續發展」拉高到「治理」的層次。經董事會議合,核定永續發展成為企業之使命、願
景及政策、制度或永續相關管理方針及推動計畫,透過經營團隊訂出與所營業務相關永續 ESG 策略,始可能讓企業内外部對其永續發展既見樹又見林,
中華公司治理協會
也才能發揮以治理為核心的永續發展績效。在 2022 年 12 月最新修正的「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中,亦明確指出上市櫃公司在推動永續發 副理事長 - 朱竹元
展 ( 經濟、環境、社會 ) 時,需要涵蓋公司和集團企業的營運活動、注意利害關係人之權益,並根據國際趨勢制定「具企業核心業務關聯性」的永續
發展政策。

企業需要建立永續發展治理架構
公司為健全永續發展之管理,宜設置推動永續發展之專責(專職或兼職)單位(舉凡於董事會轄下設置功能性的永續發展委員會,或隸屬董事長或總經理的永續小組或組織),負責永續發
展政策、制度或相關管理方針及具體推動計畫之提出及執行,並定期向董事會報告。
推動永續發展轉型是一個長期轉化的過程,高階經理團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在制定公司短中長期永續策略規劃時,高階經理團隊,從整體性及系統性思維的角度思考,領導永續單位、營
運單位、業務單位、採購單位和財務單位等共同參與,才能落實永續發展的實踐並推動公司內外部結構性的改變。企業在董事會各董事議合暨督促實踐永續發展下,高階經理團隊亦應隨時
檢討其實施成效及持續改進。

近幾年來,在國内外可以看到許多企業開始設立永續長 (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 CSO) 職位,並且直接向董事會報告永續推動情況。然而,從永續治理的角度來說,設立永續長的職


位固然重要,然而真正的關鍵乃是董事會除了承諾將永續治理納入營運方針外,是否建立權責明確的治理架構,制定具體權責分工機制,可以協助跨部門主管推動永續發展。舉例來說,
Levi�s 公司為了製作環境友善牛仔褲,在合作過程中即由公司高層主管整合了採購、財務、製造和研發等不同部門的資源,才得以成功開發製造締造銷售佳績的友善環境牛仔褲。

企業應加強對永續治理的重視
這次 CSRone 永續智庫所發布的「2023 台灣暨亞洲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報告中,也指出 2022 有將近 54.1% 的台灣企業在內部推動永續發展時會明確指派各部門專責人員。此外,內部
永續推動成果直接呈報給董事會的比例也有大幅度的成長 ( 從 66.4% 到 78.3%)。這些統計數據和國際發展趨勢都指出永續發展已經不是單純的公關行銷,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浪潮。
優樂地永續當初創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創造永續經營的無限可能,提供台灣企業沒有門檻設限的跨域合作,能夠陪伴更多企業夥伴和邀請更多利害關係人共同邁向永續經營的道路。近期
以來我們也不斷倡議企業應發展以治理為核心的永續政策及策略藍圖,產生推行有效益的永續績效,發揮企業對經濟、環境及社會等正面影響的永續力。

26
關鍵精華

氣候變遷
對於 ESG 三大面向,臺灣企業設定「環境面向」 企業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TCFD)」

目標的比例最高;兼具短中長期目標者達 28.4% 比例,大幅上升 20.3%

與碳管理
63.3% 企業參考 TCFD 揭露「財務衝擊」 84.9% 企業揭露溫室氣體盤查,
僅 40.8% 揭露「情境分析」 僅 29.5% 企業揭露範疇三排放數據

台灣企業僅 1 到 2 成揭露「碳中和」、「碳權」、
29.5% 台灣企業回應「淨零目標」
「內部碳定價」、「碳交易」
��

ESG 三面向中「環境」目標設定比例最高,28.4% 兼具短中長期目標


1

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上,聯合國公布了第一 環境目標揭露比例
份檢視淨零承諾的「反漂綠報告」,其中為了防止企業漂綠
60.0% 58.8%
之行為,強調在目標的設定上,須符合短中長期目標,提 30.4%
醒企業需避免虛假的承諾。根據研究團隊分析,企業於揭 50.0%
42.1%
露環境面目標的比例,相較經濟 & 治理面,以及社會面之
39.4%
40.0% 13.6%
10.9%
目標要高,已有 39.4% 企業揭露環境目標,而同時揭露短、
30.0%
中、長期目標之企業比例達 28.4%,尚有 10.9% 企業尚未 4.8%
28.4% 28.4% 28.4%
20.0%
揭露達成長期目標之短中期目標路徑。
同時揭露短中長期目標共 28.4%
10.0%

0.0%
短期目標 中期目標 長期目標

註 1:此處目標之年限以企業自身定義為主,若企業無定義,則以 2 年內為短期;3-5 年為中期;6 年以上為長期作區分。


註 2:以上圖表因各數字取小數點後四捨五入,故細項加總與總合或有些微落差。

27
��

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TCFD)」編制報告書者達 57.1%,四大構面揭露程度上升


2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WEF)《2023 全球風險報告》ㄧ指出,長期而言的全球前二大主要風險都與「氣候變遷」相關。其中又以「無法減緩氣候變遷」、「氣候行動失敗」為排名第


1、第 2 之風險。有鑑於氣候變遷為全球帶來嚴重的實體災難,造成無數人員與資源的耗損,並造成經濟衰退;我國金管會於《公司治理 3.0- 永續發展藍圖》中規定,上市櫃公司
應參考國際準則「氣候相關財務影響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 之建議框架,於永續報告書中揭露企業營運可能面臨之氣候風險,以
及相關回應措施。

2022 年出版之永續報告中有超過 57.1%(444 家)的企業於報 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的核心要素


告書揭露參考 TCFD 編制永續報告。
治理 該組織針對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的治理
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深入分析已參考 TCFD 揭露資訊的 444 家企
策略
業,於 TCFD 四大構面 :「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 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對於組織的業務、策略
標與目標」的揭露狀況。結果發現,相較於 2021 年數字,四 風險管理 和財務規劃的實際和潛在衝擊
大構面皆相較去年成長。顯示企業對於氣候相關的治理程度更
組織鑑別、評估和管理氣候相關風險的流程
加關注,並且也以相關措施具體回應。然而對於 TCFD 所涵蓋 指標和目標
的二類風險 : 實體風險、轉型風險,揭露的比例分別是 : 68.5% 用以評估和管理與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的指
和 68.2%。比例略低於去年,或許是因為企業總數增加之故。 標和目標

圖片參考來源:TCFD

2022 年實體與轉型風險揭露概況 TCFD 四項核心資訊 - 臺灣企業揭露程度


數據範圍:2021 參考 TCFD 揭露之 240 家 /2022 參考 TCFD 揭露之 444 家 2021 共 240 家 / 2022 共 444 家

87.4%
治理
75.8%
68.5%
實體風險 88.7%
86.3% 策略
86.7%
93.0%
風險管理
79.2%
68.2%
轉型風險 85.8%
79.2% 指標和目標
74.2%

2021 2022 2022 有揭露 2021 有揭露

28
��
63.3% 企業參考 TCFD 揭露「財務衝擊」,僅 40.8% 揭露「情境分析」
3
TCFD 鼓勵企業將氣候風險可能對組織所產生之衝擊量化為財務數字,讓投資人作為判 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透過採用科學化的情境分析方法,使企業得以模擬不同氣候情
斷公司營運虧損之依據。2022 年 444 家參考 TCFD 框架的企業中,已有 63.3% 之企 境下營運狀況,以作為制定策略的參考與評估。本研究發現,「情境分析」仍然是臺
業評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財務衝擊」;不過由於財務數字性質敏感,於其報告書中 灣企業揭露最低的項目之一,2022 年僅有 40.8% 的企業於報告書中揭露使用情境分
公開揭露具體財務數字影響僅有 14.4%,相較於去年微幅下降。 析工具。

臺灣企業揭露氣候變遷財務衝擊現況 情境分析揭露比例
2021 共 240 家 / 2022 共 444 家 2021 共 240 家 / 2022 共 444 家

2022 年有揭露 48.9% 2022 年已採用情境分析 40.8%


2021 年有揭露 41.7%

2021 年有揭露 2021 年已採用情境分析 34.20%


且有具體財務數字 18.8%

2022 年有揭露
且有具體財務數字 14.4%
��

84.9% 企業揭露溫室氣體盤查,僅 29.5% 企業揭露範疇三排放數據


4
觀察 2022 年所分析的 777 家出版報告書之企業,已有 84.9%( 共 660 家 ) 的企業在報 研 究 團 隊 進 一 步 分 析 企 業 揭 露 範 疇 三 的 現 況(Other indirect greenhouse gas
告書中揭露溫室氣體管理辦法,其中有 20.7% 為經溫室氣體管理系統認證,且在永續 emission, Scope 3) ,共有 29.5%(229 家 ) 企業揭露範疇三的排放數據,相較去年
報告書中出示驗證證書。 揭露比例增長。

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之企業 盤查範疇三排放量

20.7% 2022 年已盤查範疇三排放量 29.5%


19.8% 2021 年已盤查範疇三排放量 19.3%

2022 年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2022 年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69.7%
2021 年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64.2% 2021 年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29
數據顯示,777 家臺灣企業中有 22.1%( 共 172 家 ) 揭露碳足跡盤查;雖然較去 進行碳足跡盤查之企業 / 共 766 家
年有所成長,然而仍未進行碳足跡盤查的比例高達 77.9%。隨著歐盟碳邊境調
整機制(CBAM)的實施,受影響之企業除執行碳盤查以外,更須著手產品之碳 7.1%
足跡計算作業,方能確保其商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4.4%
15.1%
12.7%
2022 年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2022 年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2021 年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2021 年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註:以上圖表因各數字取小數點後四捨五入,故細項加總與總合或有些微落差。

對於企業而言,為減緩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近兩年已有超過 30% 之企業已將 臺灣綠能採用現況


綠色電力之購買與建置納入考量,藉以達到抵減自身碳排放之效。研究團隊今年
40.0%
深入分析臺灣企業對於綠色電力所採取的措施,顯示「內部建置再生能源發電設
施」以 26.4% 為最多的因應措施。而自外部購買的綠電中,則包含 3.6% 企業直 30.0%
34.50% 26.4%
接購買電力,以及 2.7% 購買綠色電力憑證。
20.0% 購買外部綠色電力憑證
購買外部綠色電力
10.0%
內部建置再生能源發電
3.6%
2.7% 有揭露
0.0%
2021 2022

30
��

永續報告書中揭露「碳中和」增加比例最多,「碳交易」揭露比例微幅下降
5
隨著「碳」知識越趨專業化、多元化、貨幣化,近年「碳智能」(Carbon Intelligence 或稱「碳 Q」)、「碳知識管理」已經成為企業永續部門的新興配備。「碳 Q」知識光譜,
從最左端的現場碳檢測、盤查、減碳、碳目標訂定;中段的碳稽核、管理、分析、比對、改善;到光譜最右端將碳視為企業資產的碳匯、碳權、碳交易,「碳 Q」是一門新興顯學。

去年,研究團隊首度分析臺灣企業於永續報告中揭露「碳」相關之指標揭露狀況;延續前一年度之分析結果,我們進一步分析 2022 年出版的永續報告書中企業的揭露概況。依據


777 家企業數據顯示,對於提及「內部碳定價」、「碳中和」、「碳權」、的比例分別是 : 8.9%、23.6%、12.6%。此三者都呈現較去年增加的趨勢,其中以碳中和增加比例最高。
惟對於「碳交易」揭露的比例為 10.0%,反較去年微幅下降。觀察各企業所揭露的資訊,多數企業仍然處於「計畫中」,已經揭露執行成果的企業僅佔 1.2% 至 2.4% 之間。

內部碳定價資訊 碳中和資訊

25.0% 25.0% 23.6%


2.4%
20.0% 20.0% 15.2%

15.0% 15.0%

11.3%
10.0% 8.9% 有揭露,無法判別成效 10.0% 有揭露,無法判別成效
1.4% 計畫中 計畫中
5.0% 6.4% 5.0% 6.0%
4.7% 已揭露成果 已揭露成果
1.0% 有揭露 有揭露
0.0% 0.0%
2021 2022 2021 2022

碳權資訊 碳交易資訊

25.0% 25.0%

20.0% 20.0%

15.0% 12.6% 15.0%


2.4% 10.0%
10.0% 6.0% 有揭露,無法判別成效 10.0% 11.0% 1.2% 有揭露,無法判別成效
10.4%
計畫中 5.8% 計畫中
5.0% 5.0%
4.1% 已揭露成果 已揭露成果
3.1%
0.0% 有揭露 0.0% 有揭露
2021 2022 2021 2022

註:以上圖表因各數字取小數點後四捨五入,故細項加總與總合或有些微落差。

31
��

臺灣企業已有 29.5% 於報告書回應臺灣 2050 淨零目標,其中僅有 33.6% 採用 SBT 設定目標


6
隨著國際上多國宣誓於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我國政府亦在 2022 年 3 月宣誓達到 2050 淨零目標,並提出「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藍圖」,以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廣再生
能源使用等多項策略,來實現淨零目標。今年,研究團隊首度分析臺灣企業推動淨零目標之趨勢。數據顯示,777 家臺灣企業中已有 229 家企業 (29.5%) 回應政府淨零路徑或宣
誓自身淨零目標,並於報告書中說明其措施。
為實現淨零轉型目標,宣示淨零轉型的企業更需要重視制定其自身的減碳路徑,並定期檢視和調整。為確保減排目標的科學基礎,已有企業採用「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確
定其營運過程中的排碳量,進而制定符合其業務需求和碳預算的具體行動計劃。研究團隊深入分析 2022 年回應淨零目標的 229 家企業,其中僅有 33.6% 採用科學基礎減碳目標
(SBT)來進行減碳路徑的設定。面對全球越趨嚴格的減碳趨勢,科學化的減碳目標,可提供相關資源與具體方針,對企業甚具檢視淨零轉型之效益。

企業揭露淨零目標狀態 臺灣企業採用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回應淨零目標之現況

17
7.4%

32
14.0%

29.5%
28
有回應 229 家企業 12.2%
70.5%
淨零目標 回應淨零目標
沒有回應
淨零目標 152
66.4%

有承諾,且已通過審核 有承諾,尚未通過審核 有揭露,無承諾 無揭露

32
專家觀點 企業因應氣候變遷三大關鍵趨勢:科技力、確信、情境分析

根據《2023 臺灣暨亞洲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調查指出,2022 年台灣企業關注前十大風險中,氣候變遷風險為第二名,且該風險已連續三年


位於前三名,顯見重視與因應氣候變遷風險已是台灣企業 ESG 行動的核心議題之一。根據 PwC 發布的《2022 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指出,
2021 年脫碳率降至 0.5%,創 10 年來最低;全球需採取行動以因應,未來每年脫碳率需要提高至 15.2%,才能將全球暖化的升溫幅度控制在 1.5° C
以內。無論是降低氣候變遷風險或者落實碳管理,都將在未來十數年間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為達成淨零轉型並維持競爭力,企業應聚焦以
下三項趨勢與議題,及早掌握在淨零時代下,持續營運的關鍵。

善用科技力,推動完整價值鏈碳盤查

要了解自身的氣候風險與機會,企業首要任務必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盤查範圍除了自我營運排放外,更重要應涵蓋上下游價值鏈間接排放,也
就是所謂的範疇三排放。一般而言,範疇三排放量佔企業總體排放量的 65-95%,將其納入才得以掌握企業排放的全貌,並發掘潛在減量契機。
另一方面,溫室氣體盤查過程中,活動數據蒐集範圍廣且數據量龐大,運用人工執行往往太過於冗長且無效率,更重要的是容易出錯,因此企業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
應導入相關數位科技工具進行盤查,透過數位化協同合作平台協助跨部門的協同作業,使得作業流程、進度、分工得以透明化的被記錄透過雲端 董事長 - 李宜樺
服務,掌握可靠的碳排放數據,並能即時進行相關監控與有效管理。

透過第三方確信 強化淨零轉型揭露

缺乏透明的資訊,已是全球對抗氣候挑戰的最大破口之一。COP27 大會期間,聯合國非國家實體淨零承諾高級專家小組發布了一份報告《Integrity
Matters》,提供政府與企業制定淨零承諾指導方針並舉出了 10 項建議,包括企業應評估使用 ISAE 3000 及 ISAE 3410 來作為淨零承諾、年度進
度報告中溫室氣體排放的確信參考準則。由 PwC 針對全球投資人進行的《2022 全球投資人 ESG 調查報告》發現,投資人對永續報告缺乏信任。
78% 的投資人認為,「漂綠行為」(greenwashing)在企業永續報告中很普遍。隨著利害關係人的關注與資本市場逐步驅動 ESG 資訊透明揭露,
第三方確信更有其必要。

善用氣候情境分析數據 掌握風險之不確定性

氣候變遷造成的實體風險,其意指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天氣可能帶來風險或危害、甚至產生企業的財務衝擊,例如資產損害或供應鏈中斷而出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
貨受阻,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統計,2022 年自然災害使全球經濟損失超過 3,000 億美元。未來的氣候發展充滿 副總經理 - 張嘉宏
了不確定性,因此,企業探討氣候變遷造成的實體風險時,需藉由不同的氣候情境以進行風險分析,以全盤掌握並分析潛在的衝擊。現行最新
的氣候情境,為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第六次科學評估報告 (AR6) 訂定的「共享社會經濟途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
SSP)」,透過不同程度的溫室氣體控管情境,進而推估全球暖化情形,及其可能發生災害的程度與機率。當企業使用這些氣候情境進行情境模
擬時,必須善用大量的氣候相關數據執行相關的評估,包含天災發生地點、時間、危害程度、發生頻率、機率等客觀資訊。透過情境分析的結果,
預測不同時期可能的損失程度,作為擬定持續營運計畫及資產配置策略的重要依據。

33
關鍵精華

綠色生產與 94.1% 企業將綠色意識融入價值鏈

循環再利用
流程中最關注「採購」與「生產與服務」

88.3% 企業揭露「水資源」管理作為
30.5% 企業設定水資源重要目標
��

最多臺灣企業將綠色意識融入「採購」與「生產與服務」過程
1

綠色價值鏈係指企業將綠色意識融入產品價值鏈中,從源頭的產品設 臺灣企業執行綠色價值鏈
計,至採購、製造、包裝、使用,直至終端回收,皆考量對環境的影響,
減少對環境的衝擊。研究團隊共將綠色價值鏈細分八個流程,分析各
價值鏈環節中採取綠色作為之占比,深入了解臺灣企業對於綠色價值
鏈的投入程度。
5.9%

團隊分析發現,由於各產業特性不同,能夠實踐綠色價值鏈的項目與 94.1%
程度,亦有所不同。若以八個流程中已經執行任一項之企業比例,亦
已達約 94.1%,顯示臺灣企業將綠色意識融入營運情況良好。

臺灣企業已執行綠色價值鏈 未執行綠色價值鏈

34
綠色設計 綠色採購 綠色生產與服務 綠色包裝 綠色運輸 綠色行銷 綠色產品服務 綠色回收

揭露比例 綠色設計 綠色採購 綠色生產與服務 綠色包裝 綠色運輸 綠色行銷 綠色產品服務 綠色回收

2022 67.8% 78.1% 74.9% 40.5% 38.5% 13.4% 56.5% 45.9%

2021 57.9% 68.3% 72.9% 35.4% 25.6% 9.0% 48.6% 39.9%

八個綠色價值鏈中,臺灣企業最關注的綠色作為第一名為「綠色採購」。似乎顯示,儘管在產業之差異下,各產業如金融業、半導體業、電腦及周邊產業皆能履行不同程度之綠色
採購實務,然符合企業之綠色採購策略仍需視實際情況制定。臺灣企業最關注排名第二綠色作為是:「綠色生產與服務」。隨著企業落實淨零目標,企業須關注在生產或服務過程
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透過科技化或數位化的營運形式,進行生產綠色轉型。此外,八大流程中「綠色行銷」作為,連續兩年關注比例偏低。在臺灣民眾普遍已經具有綠色消
費意識前提下,企業的消費行銷部門仍可多努力。

CSRone 永續溫度計 - 廢棄物管理作為


對於廢棄物管理之相關議題,研究團隊每年以溫度計
749
指標進行追蹤,2021 年在廢棄物的主題,整體溫度相
712
96.4% 91.6% 661
較去年上升,已有 91.6% 之企業揭露管理方式或行動, 85.1%
且有 33.3% 的企業揭露廢棄物相關的減量目標。

259
33.3%
32
4.1%
總分
3.11
提及相關議題 提及相關作為 提及相關績效 提及相關目標 未達成之目標
提出改善計畫
揭露比例

35
��

88.3% 企業揭露水資源管理程度,30.5% 企業設定水資源重要目標


2

在 2022 年 世 界 氣 象 組 織(World Meteorological CSRone 永續溫度計 - 水資源管理


Organization, WMO)所發布的《全球水資源狀況 743 712
報告》(State of Global Water Resources)指出, 95.6% 88.3% 661
2021 年全球大部分地區變得較一般情況更加乾燥, 83.5%

呼籲全世界重視水資源的重要性。國際標竿企業甚
至已經開始進行內部水定價的管理措施。研究團隊
今年新增水資源溫度計,以了解臺灣企業對於水資 259
30.5%
源的管理作為。
32
4.4%
總分
3.02
提及相關議題 提及相關作為 提及相關績效 提及相關目標 未達成之目標
提出改善計畫

相較 2021 年 83.9% 企業制定水資源管理政策,今年企業對於水資源管理的關注度上升至 88.4%。不過,再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臺灣企業仍多數欠缺具體的水足跡管理措施。


在 687 家企業中,僅 66 家企業 (9.61%) 揭露水足跡,其中已揭露並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者,僅 26 家 (3.0%)。

企業揭露水資源管理狀態 企業深入揭露水足跡狀況

40
90 5.8%
11.6% 687 621 26
90.4% 3.8%
88.4%

有揭露水資源管理政策 沒有揭露水資源管理政策 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無揭露

36
專家觀點 建立產業循環生態鏈,實現淨零永續目標

全球近百年來的經濟繁榮背後,存在自然資源過度開發與人口迅速增加對地球造成的負擔,譬如環境污染擴大、氣候變遷加劇,為讓全球環境、
社會與經濟持續發展,近年各國紛紛響應淨零永續目標。在淨零永續趨勢下,相對於資源消耗速度快速的「線性」經濟模式,建立產業循環生態鏈,
將生產或使用過的資源回收再利用以減少汙染與浪費的「循環」經濟模式尤為重要。

特別是以製造業為主的臺灣,為符合供應鏈中品牌商對淨零永續的要求,必須直球對決「循環」挑戰。《2023 臺灣暨亞洲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
中指出,受分析之企業已有九成以上將綠色意識融入產品價值鏈,自源頭的產品設計,至採購、製造、包裝,乃至產品壽命結束的終端回收,納
入低碳、節能與環境的考量,且此比例較 2021 年微幅上升。

儘管從源頭到終端逐一落實綠色價值鏈,對企業有一定挑戰,然而這除了有助於供應商達成品牌商淨零永續目標外,甚至可進一步將廢棄物變黃
金,掌握背後龐大的循環經濟商機。就拿太陽能板來說,現今除役後的太陽能模組因難以拆解,多以破碎、降階作法處理,各種材質混雜難以純化,
導致回收價值不高,甚至變為環境廢棄物。工研院從太陽能模組設計著手,以「搖籃到搖籃」的循環概念發想,重新解構模組,從封裝膜材創新 工研院特聘專家
設計做起,並思考模組中各零組件至產品生命週期終止後的循環方式,最終研發出「易拆解太陽能模組」,讓汰役太陽能板經由熱拆解就能完整 彭裕民
分離所有無機材料,甚至能重返發電,助產業搶攻綠電商機。

另外,根據《2023 臺灣暨亞洲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調查,有九成二的業者已進行廢棄物與水資源的管理。水不僅是人類生存三大要素之一,
也是產業的命脈。過去臺灣曾面臨多次缺水窘境,影響企業營運甚鉅。以臺灣半導體業來說,若缺水導致停產,一天將損失約新臺幣 80 億元。
故企業應防患於未然,從用水來源、使用分配、汙染處理、回收再利用等落實水資源管理。

早在 1985 年工研院即投入工業廢水處理與循環相關技術研發,近年也與業者合作建立首座民營再生水廠,將一滴水當作十滴來用,確保水資源
可持續性外也發展再生水新商業模式,開啟臺灣再生水產業新契機。

循環經濟可透過回收再利用減少資源耗損,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亦可減少資源開採帶來的碳排放,邁向淨零排放目標,成為實現地球永續的重要
方針之一,企業只要能掌握資源循環概念,必能在淨零永續議題下取得發展先機,在綠色新經濟的賽道上持續保有產業競爭力。

37
關鍵精華

生物多樣性
777 家臺灣企業僅 32.9% 揭露生物多樣性相關議題,比例偏低

僅 4 家企業提及 TNFD,其中 2 企業領先者參考


TNFD 自然相關財務影響架構編制報告書
��

僅 32.9% 企業揭露相關議題,生物多樣性關注低
1

世界經濟論壇 (WEF)《2023 全球風險報告》報告中將 CSRone 永續溫度計 -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列為排名第四大風險,報告並
指出,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不僅導致生態系統失衡、生
256
32.9%
物資源流失,極可能還將導致新疾病的出現和傳播。
團隊今年新增「生物多樣性」溫度計指標,據以辨識
臺灣企業對於生物多樣性的關注程度。數據顯示,777
家臺灣永續報告書中提及生物多樣性相關議題之比例僅
137
17.6% 91
32.9%,有執行維護生物多樣性作為者又僅 17.6%。 11.7%
這個比例,相較其它永續議題如能源、水、治理、員
16 16
工、客戶都來得低。固然生物多樣性仍屬於新興議題, 2.1% 2.1%
總分
然而隨著這 2 年 TNFD 框架在國際場域快速且大力的 0.65
提及相關議題 提及相關作為 提及相關績效 提及相關目標 未達成之目標
推廣與試行,企業宜提早熟悉此課題。
提出改善計畫
揭露比例

38
��

臺灣 2 家企業領先者超前部署,參考 TNFD 架構編制永續報告書


2

CSRone 小百科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 (Task 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是繼 TCFD 之後全球正在發展的框架。
考量到 TCFD 著重於氣候變遷風險,並未將全面性的自然相關風險納入考量,因此全球生物界專家、企業界、政府監管機構乃共同於 2020
年成立 TNFD。希望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一套鑑別、管理和呈現與自然風險相關(包含生物多樣性)之標準化的金融揭露框架。目前
TNFD 尚處於試行揭露階段,有望於 2023 年推出第一版正式框架。

2022 年臺灣永續報告參考 TNFD 揭露之企業

2
0.26% 電子零組件業 生技醫療業 1
1
775
99.74%

參考 TNFD 編制永續報告 未參考 TNFD 編制永續報告

目前於報告書中提及 TNFD 之企業僅 4 家,其中參考 TNFD 編撰報告書的臺灣企業則僅有 2 家領先者,佔整體企業之 0.26%,其分別為電子零組件業,以及生技醫療業。無論是


從數量或涵蓋產業來看,目前 TNFD 都與臺灣企業逐漸熟悉的 TCFD,揭露比例仍有相當大懸殊差距。隨著生物多樣性的關注逐漸浮出檯面,對於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產業,宜提
早接觸學習這項課題。

39
專家觀點 自然正向轉型趨勢加速,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企業重要議題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 2023 年全球風險報告中指出,氣候減緩與調適失敗、極端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為未來十年威脅地球與人類最甚的風


險。去年 (2022 年 )12 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第 15 屆締約國會議 (COP 15),通過「昆明 - 蒙
特婁 2020 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之協定,使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相關議題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自然與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眾多挑戰,諸如大
規模的物種滅絕以及為了在 2050 年前為九十多億人提供食物和住所,因而對土地、水、海洋、氣候和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壓力。然而,根據
CSRone 永續智庫的研究中,777 本報告書中,僅有 32.9% 企業關注生物多樣性之議題。

許多研究的結論都在為人類敲響警鐘,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來阻止自然的退化。自然和生態系是經濟增長、人類健康和繁榮的基礎。土地使用的變
化、污染、自然資源的開發和氣候變遷是造成自然損失的最大因素。為回應「全球 2020 生物多樣性架構」,國際間成立了商業自然聯盟(Business
for Nature)、自然正向組織(Naturepositive.org)兩大倡議,呼籲企業、個人及非政府團體共同展開在地行動,例如透過農業、漁業、林業、
開採業等方面的公正與永續轉型,與企業端的商業模式轉型,以回應全球自然目標(Global Goal for Nature)- 2030 年達到自然淨正向(Net
Positive by 2030),並於 2050 年前全面恢復自然生態(Full recovery by 2050)。兩項倡議皆指出,全世界有一半的 GDP 因為自然損失而處 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於中度或嚴重風險中,而災難性的自然損失必須由政府、企業、社區組織和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扭轉接下來十年內面臨的全球危機。 秘書長 - 莫冬立

由於體現在整個價值鏈上的依賴性,自然損失和氣候緊急情況正日益影響著企業的運行。 消費者、利害相關人和政府越來越期待企業採取行動。
從 2023 年起,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WBCSD) 將要求其會員企業導入基於科學的自然目標 (Science-based targets for nature) 並報告其進
展。這些領先的公司已體識到,自然不再是一個風險管理的個案,他們可以扮演積極主動的角色以促進企業和社會的轉型。WBCSD 因此提出自
然正向的執行架構,包括評估與排序、承諾、衡量與評價、採取行動、改變、揭露與報導六大步驟,並採行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Nature-based
Solutions) 和基於科學的自然目標 (Science-based targets for nature),建構起企業的自然當責系統。

本會年長期關注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議題,包括出版三份介紹台灣生物多樣性的重量級專書、與相關團體舉辦多屆的台灣海洋環境大會,並自
2011 年起引進生態系服務檢視、企業生態系統評價、自然資本議定書等工具。有感於與減碳淨零相關的推動工作相比,台灣企業對自然議題較
為陌生,於是在 2022 年 12 月聯合本會 8 家會員公司成立「台灣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倡議平台」,聚焦自然與生物多樣性風險的應對與能力建置,
2023 至 2024 年將執行一系列的工作,包括:舉辦自然資本議定書(Nature Capital Protocol)總體教育訓練、SBTN & TNFD 主題工作坊,以
加強企業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推動 WBCSD Nature Readiness Assessment 工具應用;結合 WBCSD 與資本聯盟(Capitals Coalition)等國
際組織資源,執行相關專案研究與試行,協助企業建構應對自然趨勢之韌性能力。

面對下一個即將席捲全球商業的 ESG 超級主題 - 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臺灣企業您準備好了嗎?

40
員工照顧
關鍵精華

與人才培育
45.0% 實施員工永續培訓,以因應 ESG 法規和趨勢

79.1% 企業採用職業安全衛生系統
僅 59.3% 進行員工滿意度調查
��

45.0% 企業進行員工永續培訓,以因應 ESG 法規與趨勢


1

人才的培育是帶動公司發展的重要關鍵因素。充分的教育訓練不僅可以確保 隨著 ESG 法規與環境趨勢之變動更新,以及公司朝向淨零目標,研擬永續政策,研發


員工具有符合公司發展之相應職能,更能提高公司整體之創造力與生產力。 綠色產品,這些都需要全體同仁擁有與之相應的認知與作為。為凝聚企業資源朝向一
根據臺灣企業數據顯示,已有約 95.6% 企業揭露人才培育的成果,顯示人才 致方向前進,企業必須從內部的永續教育做起,以達成永續共識與認同。根據數據顯
培育已是多數企業的重要營運發展項目之一。 示,2022 年臺灣企業向內部人員推行永續教育訓練比例達到 45.1%(共 350 家)。

進行內部永續教育訓練
CSRone 永續溫度計 - 教育訓練
50%
773 770
5.5%
99.5% 99.1%
743
95.6% 40%
6.6%
30% 21.9%

20% 2.83% 4.6%


2.33% 3.4%
9.32% 9.6%
10% 11.1%
198
25.5% 6.16% 6.4%
0%
16 2020 2021 2022
2.1%
總分 有揭露,未說明教育訓練對象 員工及主管皆有進行 CSR 教育訓練
僅對主管進行 CSR 教育訓練 僅對員工進行 CSR 教育訓練
3.22
提及相關議題 提及相關作為 提及相關績效 提及相關目標 未達成之目標
提出改善計畫

41
��

79.1% 企業採用職業安全衛生系統,僅 59.3% 進行員工滿意度調查


2
隨著國際趨勢對於人權的落實,企業對於員工身心健康、各式權益的重視也提高。2022 年 777 家企業中有 79.1% 企業報告書揭露採用職業安全衛生系統,相較 2021 年 77.1%,
比例有所增加。不過,有揭露職業安全系統且經第三方查證證明者,比例僅 32.3%。

進行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之企業

144 22.1%
364 46.8% 2021 年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2022 年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251 32.3%
2022 年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359 55.0%
2021 年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2022 年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2021 年有揭露,已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2022 年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2021 年有揭露,未揭露第三方查證證明

數據顯示,所有臺灣企業超過 99% 皆有於永續報告書 CSRone 永續溫度計 - 員工照顧


中揭露員工照顧和其相關作為,也有高達 91.5% 企業
報告書提及對員工照顧的績效。然而,若進一步檢驗 774 770
99.6% 99.1%
其未來目標,卻發現僅有 27.8% 企業有設定員工照顧
711
91.5%
相關目標。

216
27.8%
18
2.3%
總分
3.20
提及相關議題 提及相關作為 提及相關績效 提及相關目標 未達成之目標
提出改善計畫

42
員工照顧相關作為

研究團隊深入分析臺灣企業對於員工照顧相關之 進行員工健康照顧措施 99.2%


或員工協助方案 98.6%
相關作為,已有超過九成之企業已於報告書中揭
露員工健康照顧措施與退休制度。在招募時於相
關政策中揭露人權政策之比例也已達 88.9%,然 揭露退休制度 90.3%
而僅有 64.5% 的企業於報告書中揭露弱勢族群之 或退休協助方案 88.7%

雇 用。 此 外 數 據 發 現, 僅 有 59.3% 企 業 進 行 員
工滿意度之調查,相較於其他員工照顧措施之比 招募政策是否包含人權條款 88.9%
例偏低。重視員工之企業應適時進行相關調查, (公平公正、不歧視等) 77.0%
了解員工自身或服務之反饋,從而調整企業的策
略,與員工實現共贏。 是否雇用原住民 64.5%
或身心障礙者 62.2%

進行員工滿意度 59.3%
或意見調查 42.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22 2021

43
專家觀點 Care for People 是企業具體回應人權與幸福感的內化與發展過程

CSRone 永續智庫的企業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伴領著大家,在 ESG 領域一路從啟蒙摸索到成長卓越,優先關注當責治理、環境保護、社會責任、


清淨能源與減碳等挑戰議題外,過去三年來在一波波艱鉅的環境變遷下,包括極端氣候衝擊、區域紛爭、價值鏈結構劇變、少子化 / 高齡化勞動
力消長、以及全球新冠疫情的啟示中,全球與在地關注趨勢都顯示,人是企業面對經營挑戰時,反映出應對風險展現韌性的決勝關鍵力。

2022 年聯合國世界勞工組織 (ILO) 已揭示“享有健康與安全的工作環境是工作者基本人權之一”。永續報告中人權盡職調查新趨勢,需針對


除了組織勞動人權面向的展現外,並須透過評估、審閱與分析,以確保遴選或合作的供應商、協力商,符合企業打造永續供應鏈的目標。如同
MSCI、Bloomberg、Dow Jones 等國際評等反映出在社會面向議題中,企業該主動積極回應如何提升保障員工的健康安全,營造幸福感,職涯
發展的期待,進而反映到企業所提供的服務與產品品質安全;如此趨勢發展的社會面議題 (Social) 與公司治理 (governance) 的光譜頻率越來越
接近。

永續企業的社會面向責任,已提升為尊重和促進人權的事業體發展,涵蓋所屬員工、供應商協力商管理、客戶和周遭受影響利害關係者的人權。
財團法人安全衛生技術中心
除了消極地避免人權受侵害外,更要主動積極的保護與預防;以吸引人才、保護人才、留住人才為主軸,聚焦員工權益保障、人才培訓和發展、 SAHTECH
員工健康與衛生安全、客戶安全品質權益、與社會公益慈善回饋,都是以人權為核心透過社會與治理面向共同來實踐。 處長 - 李政憲

以工作者職業健康與安全為例,已連續蟬聯台灣企業關注前十大重大議題的第二位;除了過往傳統的職業病傷與死亡率等被動指標,不斷更新
的 GRI 與 SASB 行業準則已引領主動預防領先指標的績效揭露,涵蓋企業所屬員工及非員工 ( 廣泛受指揮監督工作者以及供應商 ),估計以我國
2020 年上市櫃 588 家領導企業涵上下游供應商 / 承攬商,將約有 400 萬工作者受惠。

Care for People 的行動透過高階的承諾參與目標設定實踐,國際標準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 (OSHMS) 導入與實施,主動辨識危害與風險評估,


健康安全教育訓練,健康服務與照顧方案等等,廣泛涵蓋到所屬員工以及多元的供應鏈承攬商工作者,延伸至廣大顧客對永續服務以及產品提供
的感知,都應該可以被關懷照顧,在報告書中主動量化績效的揭露上,也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筆者同時在 2022 年在地企業深度訪談中觀察,企業主在全球價值鏈的波動淬鍊中已體認到,為了持續爭取訂單就必須要照顧客戶,照顧員工也


有如客戶一般的感受,雙向的扶持以維護培育出健康敬業的工作夥伴,才有企業永續經營的可能。永續議題的實踐不單單只有氣候變遷、淨零排
碳,員工幸福有感也不僅薪資福祉、勞資關係,每一項 SDGs 目標都需有健康勞動力來參與實踐,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這也是鑑別 care for
people 的重大性的價值與意義。

Care for People 是企業具體回應人權提升與人類幸福感營造的內化發展過程,也是企業最佳的投資之一;有了人的核心關懷,ESG 精神才得以


交互融合,期待 ESG 的實踐更加多元,平權與包容。

44
關鍵精華

社會參與
74.3% 提出明確社會公益發展主軸
49.9% 結合企業核心能力發展社會公益專案

臺灣企業所採用之社會評估工具:SROI 與 LBG

ESG 三層面中,S 層面變數多元且複雜,最難規劃與掌握,S 層面的效益也困難衡量。研究團隊數據顯示,777 家臺灣企業在永續報告書中所提及對於「社會 / 員工」層面,有設定


短中長期目標企業的比例,分別是 : 41.0%、27.9%、23.0%。兼具設定短中長期目標者,其比例僅 17.2%。若從「以人為本」、「員工是企業最珍貴的資產」角度來看,即使困難
掌握與衡量,企業仍應努力以赴。

�� & 員工目標揭露比例

50.0%
41.0%
40.0% 23.8%

30.0% 27.9%
10.7%
23.0%

20.0% 5.8%

17.2% 17.2% 17.2%


10.0%
同時揭露短中長期目標共 17.2%
0.0%
短期目標 中期目標 長期目標

註:此處目標之年限以企業自身定義為主,若企業無定義,則以 2 年內為短期;3-5 年為中期;6 年以上為長期作區分。

45
臺灣企業已有 94.9% 企業開展社會投入行動,將自 CSRone 永續溫度計 - 社會投入
身之資源回饋於社會公益或社會責任項目。此外,已
有 20.5% 企業設定社會投入之目標,將社會責任納
744
95.8% 737
入企業的規畫中,推動社會責任的實踐,此結果反應 94.9%

台灣企業在社會責任領域上的積極作為。 687
88.4%

159
20.5% 8
1.0%
總分
3.20
提及相關議題 提及相關作為 提及相關績效 提及相關目標 未達成之目標
提出改善計畫

經團隊調查,企業於 2022 年執行社會公益專案時,已有 74.3%(577 家 ) 企業提出明確的社會公益發展主軸,相較於 2021 年數字 70.1%,已有提升。並且,777 家臺灣企業在執


行社會公益時,亦有 49.9%(388 家 ) 結合企業之核心能力,顯見企業於社會公益的投入相較往年更加有策略性。

是否明確提出社會公益發展主軸或方向 社會公益是否結合企業的核心產品、技術或服務

100.0% 100.0%

90.0% 90.0%

80.0% 80.0%

70.0% 74.3% 70.0%


70.1%
60.0% 60.0%

50.0% 50.0%
48.4% 49.9%
40.0% 40.0%

30.0% 30.0%

20.0% 20.0%

10.0% 10.0%

0.0% 0.0%
2021 2022 2021 2022

46
研究團隊觀察,臺灣企業執行的永續專案類型,兩年來趨勢相近似。2022 年臺灣企業最 在投入社會公益專案時,企業須謹慎考量社會公益的做法以外,更需要注意
多採用的社會公益類專案類型,前五名依序是 :「教育與科學」、「兒童與青少年福利」, 專案之投入對於企業的效益,避免因分散的資源支出導致其影響力低落。此
「健康醫療」、「當地社區福利」、「環境保護」。 時,社會評估工具即可派上用場,藉由客觀、貨幣化的衡量工具,不僅可以
衡量企業的投入對於 ESG 影響程度如何,更能進而協助企業擬定社會公益專
案的策略。數據指出,臺灣 777 家企業中有 7.2% 揭露其所採用的社會評估工
具, 多 數 企 業 採 用 B4SI(Business for Societal Impact) 的 前 身 -LBG 框 架
(London Benchmarking Group Framework), 以 及 SROI(Social Return on
關注排序 2021 年 2022 年
Investment) 兩大類評估工具。實際上,除上述兩種之外,還有其他臺灣本土
許多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學術機構,也開發了各種社會影響力評估工具,
1 兒童與青少年福利 教育與科學(75.4%)
只是尚未被企業認知。這些以臺灣社會特色與條件所開發出來的工具,相當值
得臺灣企業瞭解、參考與採用。
2 教育與科學 兒童與青少年福利(72.8%)

3 當地社區福利 健康醫療(62.6%)
衡量社會投入之方法學

4 健康醫療 當地社區福利(61.1%)
10.0%
5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51.7%)
8.0% 7.2%
7.20% 1.7%
6 偏鄉關懷 偏鄉關懷(51.0%) 6.0%
2.2%
4.0%
7 身心障礙福利 身心障礙福利(47.0%)
3.1%
2.0%

8 藝術與文化 經濟發展(47.0%) 0.3%


0.0%
2021 2022

9 經濟發展 緊急救助(43.0%)
B4SI SROI 其他方法學 LBG 未分類

10 老人福利 藝術與文化(41.6%)

註:以上圖表因各數字取小數點後四捨五入,故細項加總與總合或有些微落差。

47
專家觀點 S 的百尺竿頭,帶動永續更上層樓?

營運 S 逐漸抬頭
根據 CSRone 及政大信義書院的台灣永續調查,10 大重大議題中,『社會法規遵循』,連跳三級,自 2020 年第九,勁升到 2022 第六。加上長年位
居第二的『職業健康與安全』及總在前 10 的『勞資關係』及『教育訓練』,可以看出 ESG 中 S(社會面)的重要性已漸受重視。這個趨勢也恰恰符
合國際永續潮流的進展。

ESG 的社會面(S),通常包括組織內部員工,外部供應商及客戶,以及周邊社會社群。核心要點在於 DEI(多元 / 平等 / 包容)。看起來在談基本人權,


普世價值與道德情操,其實這與我們的經濟發展及人類福祉息息相關。

暫且不說與經濟發展必然連動的教育,醫療,糧食等常見社會議題,就說職場上的性別平等吧:
根據麥肯錫(McKinsey)2015 年的研究指出:如果能把女性潛能完全發展出來,2025 年全球 GDP 可以增加 28 兆美元,約當增加 26%,也約當中
美兩國 2015 年 GDP 的總和。這是多麼大的一塊蛋糕啊!尤其在天災,人禍,疫情肆虐的 2020 年代。而我們『只要』做好職場上的男女平等。

2025 就在眼前,我們當然知道這塊蛋糕還在遠方。所以看到台灣永續調查報告的 S 正在百尺竿頭,並與世界同步,是件值得欣慰的好事。 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


執行長 - 吳道揆

公益 S 全面主導
從本報告所調查之企業關注公益項目排序來看,除了第五名『環境保護』外,其餘九項,包含教育,福利,醫療,社區,救助,老人等等,甚至包括排序八『經濟發展』(培育專業能力,
提供就業機會)全都是社會面公益。

這或許跟主辦方的問卷題目有關,但也應該跟大家認為公益就是針對弱勢有關,甚至跟大家公益思維的想像力侷限有關。其實環境(E)方面的公益活動可能性甚多,除了以前常聽到的淨
灘外,目前 DOMI 綠然大力提倡的企業種樹,贈物網的企業減廢,以及配客嘉的循環包裝讓電商更環保都是很多企業可以參與的環境(E)公益類型。

另外,公益活動策略,49.9% 的企業說其公益活動有結合核心能力。這個數據非常有意思。一方面筆者特別希望這個數據越高越好,運用企業核心能力做公益,不但最有效率,可以發揮最
大影響力,甚至直接間接對企業發展有助益,完全符合影響力投資雙底線(投資利潤及社會效益)的精神,何樂不為。所以,49.9% 似乎還不夠高。

但是筆者在業界的觀察,該比例似乎又遠低於 49.9%。其實做公益也要有策略有計劃有目標。很多企業為了『評分』而做,目標策略計劃不周,有時為了消化預算,而草率為之。甚為可惜。

舉個典型案例,2022 國泰金控與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合作,在全國六所大學舉辦影響力投資巡迴論壇,讓上千名學子對永續及永續金融有了方向性的認識與興趣。此舉運用金融核心能力,
在校園播下永續種子,並直接貢獻 SDG 4.7(確保學子獲得永續教育,對全球永續發展作出貢獻)。

以市場的有無,決定永續投入是成本還是營收
有些理想使命全無市場(無人買單),只能靠公益,例如關愛之家的愛滋照護。這必須仰賴愛心捐款及慈善機構的無私付出。有的理想使命則需要創新,也有市場,例如普惠金融(助力弱勢,
自立自強),偏鄉教育(改變人生,創造希望),AI 醫療(提升效率,救命省錢)。

善用我們的智慧,金錢,資源,及核心能力,決定我們的永續投入,除了符合價值觀的選擇之外,為我們企業增加的是企業成本?還是企業營收?

48
聯合國 關鍵精華

永續發展目標
64.0% 揭露 SDGs 管理方式或行動 51.6% 將 SDGs 連結專案作為
僅 42.0% 設定目標 32.0% 企業與產品連結

SDGs 「就業及經濟成長」、「責任消費與生產」穩居臺灣企業最多回應之
SDGs 目標,「陸地生態」與「海洋生態」關注最少
��

64.0% 臺灣企業揭露 SDGs 作為,僅 42.0% 設定目標


1

聯合國於 2015 年推出永續發展目標,希望於 2030 年前達到 17 項永續發 CSRone 永續溫度計 -SDGs


展指標及 169 項細項目標,隨著各界藉由 SDGs 來檢視永續發展,SDG 已
成為永續的共通語言。根據聯合國 2018 年所出版的《企業永續報告如何整
合 SDGs: 實 務 指 南 》(Integrated the SDGs into Corporate Reporting: A
Practical Guide) ,當企業永續報告中擬導入 SDGs 時,有三大流程階段與 577
74.3% 497
事務 :「目標定義與排序」、「績效測量與分析」、「呈現、整合與促成改進」。 64.0% 414
其中,企業如何向公眾報告並呈現其 SDGs 的定義排序、測量分析、整合成 53.3% 326
果,亦甚為重要。 42.0%

研究團隊發現,在 777 家臺灣企業的永續報告書中,有 42.0% 的企業揭露了


SDGs 相關目標,但相對於已經提及相關作為的企業比例(64.0%),仍稍
14
1.8%
有不足。為了更有效地落實 SDGs 相關作為,建議企業將 SDGs 與企業願景 總分
2.35
目標相連結,以策略性的架構將其有效地融入企業策略和業務中。此外,企 提及相關議題 提及相關作為 提及相關績效 提及相關目標 未達成之目標
提出改善計畫
業也應該設定明確的推動專案,以協助實現全球的 17 項共同永續目標。

49
��

SDGs「就業及經濟成長」、「責任消費與生產」關注最多,「陸地生態」、「海洋生態」關注最少
2

777 家臺灣企業對於 17 項 SDGs,最關注的排名前五位的永續目標,依序為 :「目標 8 就業及 排序 臺灣企業關注 SDGs 排序


經濟成長」、「目標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目標 13 氣候行動」、「目標 4 優質教育」與「目
標 3 健康及福祉」。同時,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企業報告書,揭露關注這五項永續目標,而比例 1 目標 8 就業與經濟成長 62.4%
相較 2021 年皆為正成長。
2 目標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57.9%

至於臺灣企業對於「陸地生態」、「海洋生態」的關注相對偏低,排名最末兩名。而隨著全球 3 目標 13 氣候行動 57.1%


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注逐漸提升,TNFD 框架即將推出,臺灣企業亦宜加強關注與回應。
4 目標 4 優質教育 55.0%

5 目標 3 健康與福祉 54.1%

6 目標 5 性別平等 45.4%

7 目標 16 和平與正義制度 43.5%

8 目標 7 可負擔能源 43.3%

9 目標 9 工業、創新基礎建設 40.0%

17 10 目標 6 淨水與衛生 39.3%

SDG 11 目標 17 全球夥伴 37.2%

12 目標 10 減少不平等 34.6%

13 目標 11 永續城市 33.3%

14 目標 1 消除貧窮 32.6%

15 目標 2 消除飢餓 24.6%

16 目標 15 陸地生態 20.8%

17 目標 14 海洋生態 19.0%

50
��

51.6% 將 SDGs 與其推出之專案相連結,32.0% 企業與產品連結


3

研 究 數 據 指 出,777 家 臺 灣 企 業 中 有 51.6% 將
SDGs 與其推出之專案相連結,以及有 32.0% 的企
業已將 SDGs 與其相關產品作連結。這種將 SDGs
最常實施方案 NO 1 NO 2 NO 3
與企業產品或服務作連結的方式,將更符合企業之
核心營運項目與商業強項,成果將更能持久。研究
團隊亦整理出 2022 年前五大企業關注之 SDGs 目
標,以及該項目標下企業最常執行的 Top3 前三名
方案,供執案人員參考。 目� 8 落實職業安全 建立友善職場
衛生管理 提升營運績效
就業及經濟成長

揭露組織將 SDGs 與「專案作為」連結

目� 12 推動廢棄物分類
與再使用 綠色供應鏈管理 推出相關產品或服務
責任消費與生產
51.60%

48.4%
目標 13 建構氣候變遷 導入相關管理系統
實施節能減碳方案
氣候行動 調適計畫

揭露組織將 SDGs 與「產品服務」連結


推動產學合作
目標 4
實施員工教育訓練 (偏鄉教育、課後教育 贊助教育計畫
優質教育 獎助學金等) (一般捐贈)

32.0%

68.0% 目標 3 員工健康管理
(健檢、公司內診所等) 落實職安衛管理 推廣健康促進活動
健康及福祉

51
專家觀點 台灣企業永續進展,以 SDGs 檢視永續成績單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於 2015 年 9 月在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上通過,成為 2016-2030 年全球邁向永續發展的思維框架與溝通語言。


很重要,但常受忽視的是,當時聯合國通過的是一本完整的報告書,標題是「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永續發展議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聯合國期待到了 2030 年時,全球已經正面翻轉成為一個符合永續發展原則的
世界,而 SDGs 的 17 個目標 (goal) 與 169 個標的 (target) 就是檢驗的準則。

與各國政府與教育界相較之下,企業界最先響應聯合國,運用 SDGs 作為企業擬定企業發展目標、管理永續績效,和與權益相關者溝通的


工具。在 SDGs 甫通過的 2016 年,臺灣即已有若干上市櫃公司在企業社會責任 (CSR) 報告書或企業永續報告書中運用 SDGs,展現企業永
續的擘畫藍圖、呈現各主要作為與各 SDG 的關聯,或由董事長在前言中引用 SDGs,以證明企業邁向永續的決心。隨著更多企業與社會各
界對 SDGs 愈來愈熟悉,現在幾乎所有的企業永續報告書之中都可以看到 SDGs 的身影。然而,正因如此,企業提及或應用 SDGs 的樣態
與深度就更值得進一步探討了。

CSRone 今年度分析了 777 本企業永續報告書,並且依照揭露的用途分類,發現揭露比例由高至低為:「永續策略」、「專案作為」、「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
效揭露」、「未來目標」、「指標對照」、「產品服務」、「重大分析」、「高層的話」。其中,除了「未來目標」與「高層的話」揭露 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比例略有下降之外,其他與前一年相較之下,均呈現了上升的趨勢。「永續策略」與「專案作為」的揭露比例更超過了 50%,連同居於第 葉欣誠
三與第四名的「績效揭露」與「未來目標」,可以瞭解企業界運用 SDGs 的思維聚焦於企業永續相關的目標與策略的訂定、專案的作為與
績效的揭露,已經將 SDGs 當作企業的永續管理工具,代表內化 SDGs 的程度已經頗高。「指標對照」、「產品服務」與「重大分析」的
揭露比例在 30% 上下,但皆明顯提昇,說明仍有許多企業為將 SDGs 連結到這些功能,或不認為讀者有瞭解 SDGs 的章節對照的迫切性,
但比例降低中。今年僅有不到二成的企業高層在一開始的談話中提到 SDGs 的趨勢,個人認為有可能是 SDGs 已經普遍化,因此企業高層
普遍不認為需要特別標舉其重要性,而是如前所說將其作為真實的永續管理工具了。

CSRone 今年度分析了 777 本企業永續報告書,以 SDGs 的相關執行狀況來看,將近 75% 的報告書提及相關的議題,超過六成提及相關


作為,超過五成提及相關論述,超過四成提及相關目標。可以看出,企業永續報告書對於 SDGs 的陳述,已經超越了目標本身,更延伸到
了績效、作為與更大的議題。

永續報告書中關注的 SDG 項目的排行代表了整體企業界的關懷焦點。今年度的排行與去年差距不大,前五名依次均為 SDG 8, 12, 13, 4, 3,


反映出企業關心就業與經濟成長、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這些與企業的商業模式關係最直接的議題。氣候變遷與相關的碳管理議題同樣受到
相當的關注,而優質教育與良好健康與福祉這社會面的核心議題也是企業關注的焦點。若與 2017 年歐洲 CSR Europe & GlobeScan 發布
的歐洲企業對 SDGs 的關注調查對照,可以發現前五名中有四個 SDG 是相同的(SDG 8, 3, 12, 13)。另一方面,CSRone 調查顯示企業
界最不關心的 SDG 為 SDG 14, 15, 2, 1,與去年類似,其中 SDG 14:海洋生態同時也是 2017 歐洲調查的最後一名。企業界對於海洋議題
的距離感特別明顯,而我國大部分企業對於飢餓與貧窮議題相關無感,是一個客觀事實,但也提醒企業考量是否應從挑戰既成的刻板印象
的角度,更關注社會非主流族群的基本生存條件與蘊含大部分生物與碳儲存量的海洋。

52
Part 3

亞太趨勢與現況
在追求企業永續發展的創新過程中,各國地域資源政策不一,導致發展各有差異。關注鄰近各國的領先標竿企業之永續作為,可
幫助我國企業了解永續發展的趨勢,學習優秀經驗,提升永續發展水平。本研究團隊自 2018 年起,連續 5 年依據 Forbes 全球
2000 大企業調查篩選出 10 個亞太鄰近國家 / 地區(臺灣、香港、中國、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澳洲)市
值前 10 大的企業為研究對象(以下簡稱亞太十國企業),分析比對這些企業的永續報告。透過檢驗亞太十國標竿企業的作為,或
可一窺亞太企業永續之趨勢。今年,研究團隊共針對亞太十國企業 2022 年公開發布的 96 家永續報告,進行跨國永續溫度指數比
對研究,分析如後。

註 1:永續資訊來源以企業公開發布之永續報告為主,年報、網站為輔。
註 2:今年總共分析亞太企業共 96 家(詳細企業名單,請見附錄)其中馬來西亞今年入圍 Forbes 全球 2000 大的企業僅 7 家,馬來西亞入圍
的企業僅 8 家。印度 Oil & Natural Gas 因網站失效,未能取得其報告書,故 2022 年印度以 9 家企業進行分析。

53
基本輪廓 關鍵精華 臺灣奪回亞太永續評比冠軍寶座

「生物多樣性」管理卻位居末位

8 大議題關注度持續上升
「節能減碳」仍占亞太十國首要議題

「內部碳定價」、「碳中和」、「碳權」
關注度上升

超過 6 成!
亞太十國企業已 63.3% 宣示達到淨零

54
��

臺灣奪回亞太永續評比冠軍寶座,「生物多樣性」管理卻位居末位
1

亞太區域的地理與生態資源豐富多元,企業經營亦與歐美有別。藉由觀察與比較亞太區域 10 國市值前 10 大企業的永續作為,我們可更加了解周邊國家大型企業的競賽重點,以


及臺灣企業目前所處的位置。今年入圍 Forbes 2000 大企業之名單 ( 馬來西亞企業僅 7 家入圍、印度 1 家企業網站永續報告書失效,無法取得 ),本研究團隊共蒐集到 96 本企業
報告書,以作為研究對象。

同時,今年研究團隊將原本 8 項永續項目評比,新增兩項「水資源」、「生物多樣性」新興議題,成為共 10 項之永續評比,藉以觀察亞太各國領導企業的永續作為。


根據 2022 年亞太十國之議題溫度數據分析,在融入 2 項新議題後,台灣整體分數重新超越新加坡,成為亞太區域 10 國之首。前五名依序為 : 臺灣(3.55)、馬來西亞(3.49)、
泰國(3.43)、韓國(3.39)、新加坡(3.38)。

亞太 10 國市值前 10 大企業永續溫度指數跨年度比較

2020 2021 2022


排名
國家 指數 國家 指數 國家 指數 相較前一年的名次變化 相較前一年的指數變化

1 臺灣 3.55 新加坡 3.71 臺灣 3.55 1 -0.06

2 澳洲 3.48 臺灣 3.61 馬來西亞 3.49 5 0.19

3 韓國 3.46 泰國 3.54 泰國 3.43 - -0.11

4 泰國 3.29 澳洲 3.50 韓國 3.39 1 -

5 新加坡 3.21 韓國 3.39 新加坡 3.38 4 -0.33

6 日本 3.1 日本 3.34 日本 3.15 - -0.19

7 馬來西亞 3.05 馬來西亞 3.30 澳洲 3.13 3 -0.37

8 香港 2.61 印度 3.18 中國 3.07 3 0.67

9 中國 2.6 香港 2.91 印度 2.97 1 -0.21

10 印度 2.56 中國 2.40 香港 2.91 1 -

亞太平均 3.09 3.29 3.24 - -

55
��

8 大議題關注度持續上升,節能減碳仍佔亞太十國關注度第一
2

研究團隊分析各議題的排名,發現 2022 年度整體溫度指數皆呈上升趨勢,其中成長幅度最大議題為「公司治理」。今年首度分析的兩項議題中,「水資源」已初次進入關注議題


的前六名,顯示水資源管理對亞太地區的企業已成為一項重要議題。而「生物多樣性」則僅得 2.62 分,位居末座,顯示亞太地區企業在生物多樣性管理方面還有加強的空間。

2020 / 99 家 2021 / 97 家 2022 / 96 家

關鍵議題 溫度指數 關鍵議題 溫度指數 關鍵議題 溫度指數 溫度指數變化

節能減碳 3.69 節能減碳 3.85 節能減碳 3.87 0.22

社會投入 3.39 SDGs 3.46 社會投入 3.46 0.07

廢棄物管理 3.2 社會投入 3.39 公司治理 3.39 0.19

公司治理 3.16 廢棄物管理 3.3 廢棄物管理 3.37 0.07

教育訓練 3.13 教育訓練 3.24 教育訓練 3.30 0.06

員工照顧 3.1 公司治理 3.2 水資源 3.25 新增議題

人權 2.69 員工照顧 3.16 員工照顧 3.24 0.08

SDGs 2.37 人權 2.69 人權 3.15 0.46

SDGs 2.81 0.65

平均 3.09 平均 3.29 生物多樣性 2.62 新增議題

平均 3.25 -

56
��

「內部碳定價」、「碳中和」、「碳權」關注度上升
3

研究團隊延續前一年首度分析亞太十國碳議題,今年持續追蹤亞太十國企業於報告書中所揭露之「碳」相關議題現況,鑑別亞太企業對於碳議題的資訊回應和揭露概況。

分析研究指出,亞太十國前十大企業對於「內部碳定價資訊」、「碳中和資訊」、「碳權資訊」之關注度逐年提升,成長幅度皆超過 10%。觀察四大碳相關議題中,以「碳中和」
的關注度最高,顯示企業已逐漸意識到營運排碳的排放以及補償,然而進行內部「碳定價」對於企業而言仍屬於挑戰。

若分別分析各國趨勢,今年日本前 10 大企業相對地較關注內部碳定價、碳權;韓國則普遍高度關注碳中和、碳權、碳交易;中國前 10 大企業較關注碳權、碳交易;新加坡企業


則聚焦在碳中和、碳權;馬來西亞企業則於內部碳定價、碳中和、碳權都有所著墨。

內部碳定價資訊 碳中和資訊 碳權資訊 碳交易資訊


排名 國家 國家 國家 國家
2021 2022 2021 2022 2021 2022 2021 2022

1 日本 10.0% 60.0% 中國 90.0% 100.0% 日本 10.0% 80.0% 中國 30.0% 70.0%

2 臺灣 50.0% 60.0% 日本 90.0% 100.0% 韓國 80.0% 60.0% 韓國 80.0% 70.0%

3 馬來西亞 0.0% 42.9% 韓國 100.0% 100.0% 泰國 30.0% 60.0% 香港 20.0% 30.0%

4 泰國 20.0% 40.0% 香港 60.0% 90.0% 澳洲 70.0% 50.0% 日本 0.0% 10.0%

5 新加坡 11.1% 30.0% 馬來西亞 50.0% 85.7% 新加坡 11.1% 50.0% 臺灣 50.0% 10.0%

6 印度 0.0% 11.1% 泰國 40.0% 80.0% 馬來西亞 12.5% 42.9% 新加坡 11.1% 10.0%

7 韓國 10.0% 10.0% 澳洲 100.0% 80.0% 印度 10.0% 33.3% 印度 10.0% 0.0%

8 澳洲 30.0% 10.0% 新加坡 44.4% 70.0% 臺灣 30.0% 30.0% 泰國 30.0% 0.0%

9 中國 0.0% 0.0% 臺灣 30.0% 60.0% 中國 0.0% 20.0% 馬來西亞 0.0% 0.0%

10 香港 0.0% 0.0% 印度 70.0% 55.6% 香港 0.0% 0.0% 澳洲 20.0% 0.0%

平均值 13.11% 26.4% 平均值 67.44% 82.1% 平均值 25.4% 42.6% 平均值 25.10% 20.0%

增減幅度 +13.3% 增減幅度 +14.7% 增減幅度 +17.3% 增減幅度 -5.1%

57
��

超過 6 成!亞太十國企業已 63.3% 宣示達到淨零


4

研究團隊今年首次深度分析亞太 10 國前 10 大企業於報告書中揭露淨零目標之現況。在資料爬梳期間,96 家企業中共有 63 家企業(65.6%)已於永續報告中宣示其淨零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前七大企業 100% 揭露淨零目標,新加坡緊隨其後,共 90% 揭露,臺灣與泰國、韓國、日本、澳洲並列第三名(80%)。香港、印度與中國揭露比例則
不到五成,中國僅 2 間企業揭露淨零目標。

在亞太十國前十大的企業超過半數已宣示淨零排放目標時,聯合國與各國政府機構紛紛制定防範「漂綠」(greenwashing)條款,企業宜多加針對承諾內容,進行追蹤與檢視。

揭露排名 國家 淨零目標揭露比例揭露狀況 揭露排名 國家 淨零目標揭露比例揭露狀況

1 馬來西亞 100.0% 4 泰國 60.0%

2 新加坡 90.0% 5 印度 44.4%

日本 80.0% 6 香港 30.0%

臺灣 80.0% 7 中國 20.0%

3
韓國 80.0%
總計 65.6%

澳洲 80.0%

58
2022 年亞太 10 國前 10 大企業清單

亞太 10 國前 10 大之企業

排序 臺灣 日本 中國 香港 印度

1 Taiwan Semiconductor Toyota Motor ICBC China Mobile Reliance Industries

2 Hon Hai Precision Softbank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AIA Group State Bank of India

3 Fubon Financial Nippon Telegraph & Tel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CITIC HDFC Bank

4 Cathay Financial Sony Bank of China CNOOC ICICI Bank

5 CTBC Financial Mitsubishi UFJ Ping An Insurance Group China Resources Land HDFC

6 Mediatek Honda Motor PetroChina CK Hutchison Indian Oil

7 Evergreen Marine Corp.


Mitsubishi China Merchants Bank China Unicom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aiwan)

8 Nan Ya Plastics 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Tencent Holdings Sun Hung Kai Properties Tata Steel

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


9 China Steel Mitsui Lenovo Axis Bank
(PSBC)

10 Formosa Petrochemical Itochu Alibaba Group CK Asset Holdings

註 1:印度 Oil & Natural Gas 因網站失效,未能取得其報告書,故 2022 年印度以 9 家企業進行分析。


註 2:馬來西亞 2022 年僅有 7 家入圍 Forbes 2000 大企業。

59
亞太 10 國前 10 大之企業

新加坡 馬來西亞 泰國 澳洲 韓國

Oversea-Chinese Banking Maybank PTT BHP Group Samsung Electronics

DBS Public Bank Siam Cement Commonwealth Bank Hyundai Motor

Wilmar International Tenaga Nasional Kasikornbank Westpac Banking Group SK Hynix

United Overseas Bank CIMB Group Holdings CP All ANZ KB Financial Group

Singtel Petronas Chemicals PTT Global Chemical NAB - National Australia Bank Shinhan Financial Group

Flex RHB Bank Siam Commercial Bank Macquarie Group KIA Motors

CapitaLand Hong Leong Financial Bangkok Bank Fortescue Metals Group Posco

Olam International Krung Thai Bank Woolworths LG Electronics

Keppel Indorama Ventures CSL SK

Singapore Airlines Charoen Pokphand Foods Wesfarmers Hana Financial Group

註 1:印度 Oil & Natural Gas 因網站失效,未能取得其報告書,故 2022 年印度以 9 家企業進行分析。


註 2:馬來西亞 2022 年僅有 7 家入圍 Forbes 2000 大企業。

60
2023 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

Taiwan and APAC Sustainability Trends 2023

發 行 人 嚴德芬、別蓮蒂、周建宏

總 編 輯 巫翌蓁、詹于萱

顧 問 陳厚儒、劉世慶、林美惠

執行編輯 王嵐、王詠葎、倪上筑、孫春芳、張宴綾、陳建佑、陳為珍、廖景昱、賴怡廷、陳嘉純、林韡萍

研究團隊 王永妍、王宜婕、王薇綺、吳宗聖、吳約安、吳峰濬、呂星儒、李孟臻、李庭瑀、沈宥均、沈柏宇、房奕伶、
洪辰均、胡蕙姍、徐梁育、高千芬、張芳嘉、陳于涵、陳定發、陳怡蒨、陳玟伶、陳宥亨、陳皆錫、陳偉翔、
陸語萱、程宇禎、黃卉柔、黃品涵、黃奕銘、黃若絜、黃婷容、黃晴榆、楊軒妮、葉柏妤、詹雅淇、廖唯辰、
劉芳妤、蔡孟廷、蕭宇承、賴宜萱、賴彥霖、藍雅馨、蘇怡甄、蘇昱文

視覺設計 封面設計 - 林俊勝 / 內頁設計 - 艾述創意設計

出 版 者 CSRone 永續智庫、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資誠永續發展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單位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

聯絡地址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 178 號 5 樓

網 址 https://csrone.com

電子信箱 service@csrone.com

聯絡電話 ( 02 ) 2704-3024

出版日期 2023 年 3 月 24 日

61
致謝 - 2023 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

Taiwan and APAC Sustainability Trends 2023

感謝您閱讀《2023 臺灣暨亞太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我們要代表 CSRone 永續智庫與信義書院,在此向 45 位研究員表達真摯的感謝,感謝研究員們投入大量心力、時間和精力,


完成了此份報告的資料蒐集與整理工作。更要深深感謝致德國際全體團隊們對於這份報告書提供的大力支持與專業意見,使報告書可以順利出版,並為讀者提供深度的洞見。

最後,我們也要向贊助企業致以誠摯的謝意。感謝各界夥伴注入資源,集結了贊助夥伴之力量,我們方能擴散永續趨勢影響力,將專業回饋予社會,共同驅動社會永續之發展。

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永光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註:以企業字首筆畫排序。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Copyright © 2023


CSRone 永續智庫|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信義書院|資誠永續發展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