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2

UC J U 3 C J D CJ L 3 C J

L O^ J l 3 CU l 3 C _ l U C U C i l= C J L 3 CJ l J Cj L 3 C J L 3 CJ L D C U m j a U
J I i
[ Z
J L
3
CJ L3 C J L 3 C j

Z CJI LZ I Cj bd l 3 C - I U CJ U c JL 3 C JL J C J LI I C J l 3 C JU C J l J3 C i U CJ L = I
CJ L 3 Q m UU ? CJ L 3 Z t

_ gE } U C i UC l J L
3 rJ U cJ j L 


专 题研 究 



德 罗 伊森 时代 的 学 科 之 争
兼论 德 国 现代 史 学 的 诞 生


吕 和 应

L n cJ b i cJ bc b J J c J

a c J L zi cJ lz i c J L ii cJ Lz i cJ b i c
J b E i
J L a cJ b i c J b i
c J b
i QJ bc JL a cJ La cJ b cJ bj c d L z i i d l iD cJ b i c J bc bJ cJ b c JL a cJ L D cJ LD c J LD Q ib c J j L D cJ L a db i c J bc J bj Q b Q b nu z c
J j l


J La d Ln

c dL a c J LD c J L z c lL D c J
i 

摘 要 :
在德罗伊森时代 ,
现 代人 文 学 科逐 渐 成 型 , 学科之争频 繁上演 。 

先 , 在 1 9 世纪 初 , 语文 学与 历史 学 一

度十分亲近 ,
历 史学 在借鉴 语文 学 范式 的基


础上形成 了 德国 现代史 学 , 但随着 语 文 学和 历 史 学 形 成 了 各 自 的 职 业 认 同 , 二 

便 曰 益疏远 。 其次 , 黑 格 尔 对语 文 学 和历 史 学 等 新 兴 人 文 学 科 提 出 了 尖 锐 的 批评 
,

“ ”

他强 调 , 除 了 文本批判 之外 ,
语 文 学和 历 史 学 更 应 该 重视 文本 的 教化 功 能 

“ ”
为证 明 自 身 的 科 学性 ,
语 文 学家 和 历 史 学家 也进 行 了 针锋相对 的 回 击 。 再 次 
,

德 罗 伊森 批 判地 继 承 了 语 文 学 理 论 和黑 格尔 的 精 神 哲学 ,
藉此 向 各种 旧 式 史学 理

论 发 起挑 战 ,
以 便为 德 国 现代 史 学 奠定方 法论基础 。 在 德 罗 伊森 晚 年 , 由 于代 际

更替和 范 式 转移 ,
学 科之 争 仍 在继 续 

关键 词 :
德 罗 伊森 学 科之 争 历 史 知识 理论 语文学 德 国 现代 史 学

学 术 之 争 在不 同 的 时 代 具 有 不 同 的 类 型 ,
在约翰 ?
古斯 塔夫 ?

德罗 伊森 ( J
o h an n G u s t a v

D r oy s en  , 1 8 0 8

1 8 8 4 ) 所处 的 时 代 , 它 突 出 表现 为 学 科 之 争 。 在 1 9
世 纪 的 德意 志 地 区 , 现代人


文 学 科 的 分 化意 识

日 益 增强 ,
由 此 导 致 学 科之 争 频 繁 上 演 。 首 先需 要 说 明 的 是 ,
这 里所 谓 


哲学 ① 等
” " ” " ”
科 ,
既可 以 指 神学 、 法学 、 医 学和 一

级 学科 (
德语 区 大 学 的 四 大 系 科 ) , 又可


下 属 的天 文 学

以指 哲学

、 物理学 、
哲学 、 文学 、 语文学 ( Ph i
l o l o gi e )
② 和历 史 学 等 二级

本 文 系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青 年 项 德 国 历 史 主义 研 究 号 和 四 川 大学 中 央 髙 校 基本科


目 ( 项 目 1 3 CSS0 0 3 ) 

“ ” “
研业 务 费 项 目 德 国 现代史 学 的 职业化 进 程及其危机 ( 项 目 号 sk
qy
2 0 1 4 1 4 ) 以及 1 5 世 纪以 来世 界


承蒙 两 位 匿 名 评 审 专 家 提 出 宝 贵 的 意

历 史 上 重 大社 会 转 型 研 究 ( 项 目 号 s kg t 2 0 1 3 0 4 ) 的 阶 段 性成 果 。


见 , 谨在此 一

并致谢 

① 在 德语中 , Ph i
l o s o p h i e ( 哲学 )

词有 广义 和狭义 之分 。
在 广义上 , Ph i
l o s oph i e 泛 指 所有 以追 求真 理

为 目 标的 学科 , 在 学 科建 制 上 , 它 与神 学 、 法学 和 医 学并 称 为 大学的 四大 系 科 ( 康 德时 代 ) 。 在 1 9 


纪初 , Ph i

os o
ph
ie
几乎 涵 盖了 现今所 有 的人文社会科学和 自 然 科学 ,
而在 1 9
世纪 中 叶 以 后 ,
自 然科 学


从 Ph i

o s o ph i e 中 完 全分离 出 去 。
在狭义上 ,
Ph il ow

h ie 是指 作 为 人文社 会科学 下 属 分支学 科 的 哲学 

本 文将同 时 在两 种 意 义上使 用

Ph os o
词 为 了 避 免混 淆 笔 者在行 文过 程 中 以 加 引 号 的 



ph

l i , ,

学  一

词 来 表示 广 义 的 Ph i
l os o
ph i
e , 以 不加引 号的哲 学 一

词 来 表示 狭义的 Ph il
os o
ph
i e 

② 在语 义 学 层 面 德语的

, Ph l o l o g i ei
比英语 的 o o
p h l l gy

所 指 更为 宽泛 。 Ph il ol o


e 不 仅 仅是 指 比 较 语文


? 1 4 8 ?


德罗 伊森时 代 的学 科之争

” “ ” “ ” “ ”
学科 , 还 可 以 指 这些 二 级 学科 下属的 三 级学 科 乃至 四 级学科 ,
如与 本 文论 述 相关


语 文学 理论 学 科 之争 在 康 德 时代 主 要表 现 为
“ ” “
的 历 史 哲学 , , 以 及 史 学 方法 论 。 而所 谓 ,




学 与神学 、 法 学 和 医 学之 间 的 系 科 之争 ;
在 1 9
世 纪 上 半 叶 主 要 表 现 为 哲学 与 语 文 学 和 历 史 学


“ ” “ ”

等 新兴 的 人 文 学 科 之 争 ; 在 1 9
世 纪 下 半 叶 则 主 要 表现 为 精 神科 学 与 自 然 科学 之争以及



语 文学 和 历 史 学 等 科 争 从 具 体 表 现 形 式来 看 学 科 之争 不 仅 表 现 为 各 人

二 级学 内 部 的纷 。 ,


文 学 科 之 间 逐渐产 生 分 化意 识 ,
而且 还 表 现 为 一

系 列 公开 的 论辩 。 在德 罗 伊森时代 , 人 文学 者


越来 越 明 确 自 己 的 专 业认 同 。 与此同 时 , 他 们 通 常 会 在其 课 程 或 著 作 的 导 论 中 阐 明 本学 科 与 其


他学 科 的 区 别 , 批 评 其他 学 科 的 局 限 ,
并 强调 属 于 本 学科 的 方 法 论 。 因此 ,
德 罗 伊 森 时代 的 学


科 之 争 其 实 是 各人 文 学 科为 捍卫 自 身 的 合理 性 和 独 立 性 展 开 的 竞 争 

各 人 文 学科 为 了  独 树 往往采取

在 那 个 学 科 之争 异 常 激 烈 的 时 代

吊诡的是

,
,

帜 ,




交 近攻 的策略 ,
即 从关 系 较 远 的 学 科 借 用 理 论 资 源 来 批 评 邻 近 的 学 科 。 比如 ,
为 了 区 别于



语 言 语文 学

( S p r e c hp h i
l o l

g i e ) ,
 内

容语 文学

( Sa c h p h il o l og e i
) ① 采纳 了历 史 学 的 范 式 ;



“ ” “
了 区 别 于 哥廷 根 学 派 的 借 鉴 了 语 文 学用 以 批 判 和 阐

旧 史学 ,
以 兰 克史 学为 代表 的 新史 学 

释文 本 的 方 法 ;
为 了 建构 其

历史 知 识 理论

( H i s t o ri k ) ,
? 德 罗 伊 森从 黑 格 尔 和 语 文 学 家 那 里

汲 取 了 灵感 。 出 人意 料 的 是 , 学科 之 争 虽 然 使得 各 人 文学 科 极 力 强 调 自 身 的 独特性 , 但此举并


未 造 成它 们 固 步 自 封 ,
对 参 与 竞 争 的 学科 而 言 ,
只 要 有 助 于 维护 和 巩 固 本 学 科 在 现 代 学 科 建 制


中 的 地位 , 跨 越 学 科 边 界 并 且 向 其 他 学 科借 用 理 论 资 源 也 未 尝 不 可 

本 文 以 德 罗 伊 森 的 多 学科 背 景 为 线 索 ,
梳理 1 9
世 纪 德 国 现 代 史 学兴 起 过 程 中 涉 及 的 学 科 之


争 , 希 望 在 史 学 史 的 基础 上 ,
研究 德 国 现 代 史 学 及 其 方 法 论 是 如 何 诞 生 的 。 之所 以 选 取 德 罗 伊


森 作 为 个案 ,
是 因 为 其复 杂 的 学 科 背 景 更 能 体 现 本 文 的 主 旨 。 相较 于兰 克 ( Le o p o l
d  v o n  R a nk e 
,

1 7 9 5

1 8 8 6 ) 、 蒙森 ( T h eo d o r  Mo mm s e n  1 ,
8 1 7 -

1 9 0 3 ) 和 布 克哈 特 ( J a co b Bu r c k h ar d t ,
1 8 1 8 

1 8 9 7 ) 等 重 要史 家 ,
德罗 伊森 与 神 学 、 哲 学 和 语 文 学 等人 文 学 科 的 关系 更 为 密 切 ,
他既有成熟


的 语文 学 和 历 史 学著 作 ,
又有 为 德 国 现代 史 学 奠基 的 系 统 理 论 。 对于 这 一

主题 ,
相 关研 究 较 为


薄弱 。 克里 斯 蒂 娜 ?
哈克 尔 以 德 罗 伊 森 语文 学 家 、 历史 学 家 和 政 治 家 的 三 重 身 份 为 中 心 ,
编撰


了 其简 传 ; 西奥 多 ?
齐奥 科 斯基 认 为 ,
1 9 世 纪 德 国 大 学 各 系 科 都 开 始 了 职 业 化进 程 , 但在其同

题 著作 中 , 历史 学 的 职业 化进 程 只 是 次要 主 题 ; 尽 管伦纳德 ?
克律格 的 《 时间 的理性 :
新旧历


史 哲学 》 涉及了  1 9 世纪和 2 0
世纪 的 历 史 学 为 追 求 自 律 而 借 鉴 其他 学 科 的 理 论 ,
但较 少 着 墨 德 罗

“ ”
学 比较语言研究 语 言学 只 是 部分 是 否还应该 包括 碑铭 研 究 



, 即 , Ph i l
o lo

i e 的 一

。 Ph il
olo

i e 、


史 研 究或 哲 学 研 究 等 学者 们 尚 未达 成 致意 见 比如 维 拉 莫维兹 认 为 Ph 就是 古代 科


。 l ol o e

,
, , i i

学 包 括 了 考 古 学 和 艺 术 史 参 见 U

rl c h vo n Wi la m o w tz M oe e nd o r f f  H i s t o r y o f C l as s i ca l

’ , i i ll ,

S ch o l a rs h i p ,

tr a ns .

A l a n Ha r r i s 

Ba l ti mo re :  Th e J o h ns  H o p k i n s Un i
v e rs i t
yP re s s ,
 1 9 8 2 ,



 vi i .

在学科 层


世纪 的很多 学者 将 等同 于 即关于 古希腊罗 马 的 综 合 性研究 德 罗 伊森 也
“ "
面 ,
1 9 Ph il
ol o
g i

古典学 , ( 

不例外 ) , 但严 格说 来 , 在当 时 , Ph i l
ol og i e 并非专 指古典学 , 而 且它还 强调 了 语言 对 ( 古典 ) 研 究的

基础性作用
“ ” “ ” “
因此 为 了 避免 词多译 本 文将 Ph i 译作 更加 中 性化 的 语文 学 而非 


,
,
, l ol og e i

典学 。
尽 管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 Ph i

ol o
g ie 所指 即 为 古典学 , 但 即 便如 此 ,
它 也 与 古 典学 有 所不 同 , 

少侧重点不 样




① 在 世 纪 初 的 德 意 志地 区 语 文 学逐 渐 分 化 为 语言语 文学 容语 文学 前者 以 研 究西方 古
” “ ”
1 9 ,
和 内 ,


典 语言 和 文 学 为 中 心 ,
后 者 以 研究 西方古典古 代 的历 史文化 为 中 心 ,
前 者偏 向 于语言研 究 , 后者 偏向

于 历 史 研究 

② 关于 德罗 伊森这

理论 的生发 ,
详见 吕 和 应 :
《 试 析德 罗 伊森 为 H i s to ri k 正名 的 实 质 》 , 《 史 学理论 研


究 》 2 0 0 9 年第 3 期 

? 1 4 9  


历 史 研 究 2 0 1 5 年第 3


伊 森在 此 方 面 的 作 为 ; 沃尔夫 冈 ?
韦 伯 对 兰 克 和 德 罗 伊 森 等 德 国 现 代 史 学 大家 的 代 际 传 承 作 了

历 史 社会 学 的 研 究 , 但 对 德 国 现 代 史学 诞 生 过 程 中 的 学 科 背 景 论 述 不 多 。 罗尔夫 ?
托 尔 斯滕达


尔的 《 历 史 学 职 业 化 的 兴 起 和 传播 》 对 德 国 现 代 史 学 职业 化 的 进 程 着 墨 甚 多 ,
但其并未 特别强


调 学 科 之 争对德 国 现 代 史 学 的 兴 起 和 发 展 所 产 生 的 影 响 。 皮特 ?
兰 伯 特 等 学者 编 著 的 作 品 对 英


语 世 界 的 历 史 学 职 业 化 进 程 以 及 历 史 学 与 其他 学 科 的 互 动 进 行 了 较 为 详 实 的 论 述 , 尽 管 这些 作


品 并 未忽 视 德语 世 界 的 状 况 , 但 相 关 论述 仍 未 涉 及 本 文 主 题 ①

 。

、 从语文 学 向 历 史学 的 过 渡

德 罗 伊森 在 柏 林大 学 注 册 的 是 语 文 学 专 业 ,
他 早 年 曾 翻 译 过 埃斯 库 罗 斯 和 阿 里 斯 托 芬 等 古


典作 家 的 作 品 。 1 8 3 3
年 ,
他 又 在 柏 林 大 学 作 了 古 典 语 文 学 授课 资 格 演 讲 , 正 式 取 得 大学 教 职 ②

 。

而后 ,
他 以 语 文学 家 的 身 份 撰 写 了 两卷 本 的 《 希 腊 化 时 代史 》 。
1 8 4 0
年 , 他 接 受 了 基尔 大 学 的 历


史学 教 职 。 从 1 8 5 7 / 1 8 5 8 年至 1 8 8 2 / 1 8 8 3
年 ( 此 处年 度为 学 年 ,
下同 ) , 他 长 期讲授 历 史知 识



理论 课程 。
1 8 5 9
年 , 他 重返 柏林 大 学 , 任 教 于历 史 系 , 在此 期 间 , 他 全力 以 赴 撰 写 了 大 部 头


的 《 普 鲁士 政治史 》 

丰 富 的 学 术 经 历 使 德罗 伊森 受 惠 于 多 门 学 科 。 根 据 克 里斯 蒂 娜 ?
哈克尔 的概括 ,
德罗 伊森


在 理论 上 主 要 受 惠 于 四 大 学 科 传 统 弗里 德 里希


( 1 )
德意志 的 新 教神 学传 统 ;
( 2 )

奥古 斯


特 ?
沃尔夫 ( Fr i edr i c h A u g u s t  W o lf ,
1 7 5 9

1 8 2 4 ) 及 其 弟 子奥 古 斯 特 ?
伯克 ( A u g u s t B o e c k h 
,

“ “
1 7 8 5

1 8 6 7 ) 所代 表 的 语 文 学 传统 "
( 如 果将 威 廉 ?
洪 堡 和 施 莱 尔 马 赫包 括 在 内 , 则 可称 作 


” “ "

释 学传 统 ) ;
( 3 ) 从 亚 里 士 多 德到 黑 格 尔 的

哲 学传 统


( 4 )
哥廷根学派的 史 学传 统 。



“ ”
正 是 基于 这 些 传 统 ,
德 罗 伊森 建 构 了 独 具 特 色 的 历 史 知 识理 论 

德 罗 伊 森 所 具有 的 复 杂 学 科 背 景 ,
与 其 说 是 他 所 做 的 跨 学科 努 力 的 结 果 , 还不如 说是德 国

现 代 史 学 的 学 科 意 识 和 学 科建 制 尚 未 完 全成 型 的 表 现 。 正 如 上 文所 述 ,
德 罗 伊 森在 1 9
世纪 4 0



代 逐 渐 由 语 文 学家转 变 为 历史 学家 , 但让 人 捉 摸 不 透 的 是 , 在 历 史 学 已 高 度 职业 化 的 1 9
世纪 晚


期 , 他为 什么 还敢 于 自 称为 语 文 学 家 ④

 。

① C h ri s t i a n e  H a c ke l
,
H g .
,  J o h an n Gu s t a v Dr o y s e n ,
 1 8 0 8

1 8 8 4 : Ph i l ol o
ge ,

 i st o ri ke r
,
 Po Z z ti ^er ,
 Be r l i n :  G+

H V e r l

g ,

2 0 0 8 

T h eo do re  Z i
o lk o ws k i ,  C/ i o Th e R o m an  ti c Mus e :  H is to ri c i
zi n
g t h e F a cu l t i es i n Ge r m a n y 
,

It h a c a :
C o r n el l U n i ve r si t y P
r e ss , 
2 0 0 4 ; L eo na r d K r i


er ,  T i
me s R e a s o ns :
P h i l o s o p h i e s o f  Hi s to r y  Ol d  an d

Ne w  Ch i ca g o  U n v e r si t y  o f  C h c a o  P r es s  1 9 8 9 W o l f g a ng  W e b er  P ri e st e r d er  K o h i s t o r i s ch


Li

, : , , :
i i ;

soz i a l w i s s e n s ck a i
f li ck e S t ud i en  zu r  H e rk unf u nd  K a rr t i er e  d e ut s c h er  H i s t o ri k e r un d  zu r Ge s c hi c h te d er

Ge s ch i c ht s w i s s en s c ha t
f ’  1 8 0 0

1 9 7 0 ,  F r a nk f urt  a m M a i
n 
: P e t e rL a ng ,  1 9 8 4 ;
Ro l f To r s t e n da h l ,  The R i
s e a nd

Pr o p a ga ti o n o
f  H i s t o r ic a l P r ofes si o na l i sm ,  N e w Y o r k :  R o ut l ed

e , 2 0 1 5 ;  Pe t e r L a m be rt  an d  Ph i l l i p p

Ma k H P ra c
S c ho f e ld e d s n
g H i s t o r y A n I n ro d u c t io n t o t h e or
y  an d es  o
f a  D ne N ew



t ic sc i li
i  t i st i


, , : ,

Yo rk :
 Ro u t l ed

e , 2 0 0 4 ; P e t e r  C ha rl e s H o f f e r ,  Cl i o  a m on
g t h e Mu s e s Es : sa
y s  on H i s t o r y  a nd t h e

Hu m an i
t i es N e w  Y o rk  Ne w Y o r k U n ve r s i ty Pr e ss 2 0 1 4 J a m e s  T ur ne r  Ph i
olo Th e Fo rg o t te 


,  : i ,

, l
gy 

Or i
gi n s o f  t h e Mo d er n H u m a ni t i e s ,  Pr i
nc e t o n :  Pr i nc e t o n  Un i ve r s i t
y P
re s s , 
2 0 1 4 

② J .
 G  D ro y s e n

,  H i st ori k ,
 Te i
l b a nd 2 . l -

2 : T ex t eim U mk r e i
s d e r H i st o r i k ,  H r sg  H or st W a .
lt er  B l an k e 
,

S tu tt

a rt :
F ro m m an n

H o lz bo o g , 
2 0 0 7 ,  S 3 . 1

3 9 

③C h ri s t i an e  H a c ke  H g l
,

 y J o h a nn Gu s ta v  Dr o y s e n , 1 8 0 8

1 8 8 4 : Ph i l ol o
ge ,  H i s t or i ke r ,

Po l i ti k er ,  S 6 .
1 

④R o be rt  S o ut ha r d  D ro s e na n d
y ,
th e P r u s s i a nS ch o o l o f  H is to r
y ,
L e xi n gt o n   :
Th e  U n i v er s i t
y P
r es s o f

K en t uc k y ,  1 9 9 5  ,
p
. 1 2 .

另 见德 罗 伊 森写 给赫 尔 曼 ?
鲍姆加登 ( H e r m a nn  B a um ga r t e n ) 书信 , J . G 


1 5 0  


德罗 伊森时 代 的学科之争

要 理解德 罗 伊森 晚年 的 这种 无心之 言 ,
我们还 需要 进

步 追 溯 其早 年 的 求 学 经 历 。
1 8 2 6 年 
,

年 轻 的 德 罗 伊 森 在 柏 林 大 学 哲学 学 院 正 式 注 册 为 语 文 学 学 生 ,
负 责 指 导他 的 是 当 时 已 颇 有 名 气


的 奥 古 斯特 ?
伯 克 ① 实 际上 。
,
早 在就 读 文 科 中 学 时 期 ,
德 罗 伊 森 就 对 语文 学 这 门 学 科 有 所 了

解 ,
因 为他 的 一

位老师 曾 是 弗里德 里希 ?
奥古 斯 特 ?
沃尔 夫 的学 生 ?

 。

柏 林 大 学 是 德 罗 伊森 学 术 生 涯 的 起 点 和 终 点 。 从 1 8 2 6
年 夏季 学 期 至 1 8 2 8 / 1 8 2 9
年 冬 季 学期


( 共计 六 个 学 期 ) ,
德 罗 伊森 在 柏 林 大学 选 修 了 如 下 课 程 ③

 :

教师
 课 程  
 学 期季 学 |

德摩 斯 梯 尼 的 加 冕 演 说 1 8 2 6 年夏 


古 希腊 文 学 史  1 8 2 6 年 夏季 学期


塔西陀 的 《 历史  》 1 8 2 6 / 1 8 2 7 年冬季学期


伯兎
 格 律 学

 1 8 2 6 / 1 8 2 7 年冬季学期


语 文学 诸 学科 的 百 科 全 书 运  1 8 2 6 年夏季学期


古 物 研 究 —
1 8 2 7 / 1 8 2 8 年 冬 季学期


逻 辑 学 与 形 而 上 学  —
1 8 2 7 年 夏季学期


宗教 哲 学  1 8 2 7 年夏季学期


哲 学 史  1 8 2 7 / 1 8 2 8 年 冬 季 学 期


黑格 小
精 神 哲 学 1 8 2 7 / 1 8 2 8 年冬季学期


美 学 1 8 2 8 / 1 8 2 9 年冬季学期

 历 史 哲 学 —
1 8 2 8 / 1 8 2 9 年冬季学期


埃斯库罗斯  1 8 2 6 年 夏季 学期

 

朗格 ( E Re .
i nh o l d L a n
ge ) 荷 马 的 《 伊 利 亚特  》

1 8 2 6 / 1 8 2 7 年 冬 季 学 期
普 罗米修斯 ^ 

埃 斯 库 罗 斯 的 《

1 8 2 7 年夏季学期


普 罗 佩 尔 提 乌 斯  1 8 2 7 年夏季学期


" “

拉赫曼 ( Kar l  L a c h tn a m i ) 拉 丁 文 风 格 1 8 2 7 年 夏 季 学 期



德 语 语 法 —
1 8 2 8 年夏季学期

东 方 神 话  1 8 2 7 年夏季学期


席杜尔 ( Pe t er  Fe d d e rs e n  St uh r ) 历 史 哲 学 1 8 2 7

1 8 2 8 年冬季学期




年 冬 季 学 期
  东 方 民 族 的 神 话 1 8 2 7 / 1 8 2 8

古 代 地 理 1 8 2 7 / 1 8 2 8 年冬季学期

 

卡尔 .

里特 ( C ar l R i t te r ) 亚 洲 的 人 种 学 和 地 理 学  1 8 2 8 年 夏 季 学 期


 古 代 地 理 1 8 2 8 年 夏季 学 期

  
古 代 民 族 的 哲 学史  1 8 2 6 年 夏 季 学期


海因里希 里特
哲 学 史 服 扒 犯
咖c h  R - t
. 

te r )

7 年冬季

ZTT ^ 1 8 2 7 / 1 8 2 8  年 冬 季 学期


博晋 F ra nz  Bo p p )
 

(  

   
1 8 2 8
年 夏 季 学期 

D r o y s en ,  H is t o r i k , Te il ba n d  2 . 1

2 :  Te x t e m U m k r e i i
sd e r H i
s t or i
k S ,
. 4 4 0 

①G  D ro an ? Gu s t a v D r o s e n Er s Te Le
s en / o /i er  i s zu m B e
g i nn  d e r  Fr an kfur t e r Ta t i g k e i t pz g B
i i

t il  b






 :  , : 
, , 

G .
 Te u b ne r ,
1 9 1 0 , S 4
. 1 

② G .
 Dr o y se n / o / ,
i an n Gu s t a v D r o y s en E rs : te r  Te i l
,  b i s  zu m B e g i n n  d er  F r an kfur t e r Ta t i
gke i t ,
 S  .
3 4 .

另见


Chr i s tian e  H a ck e H g l
,

’  J o h an n Gu s t a T; D r oy s en


1 8 0 8

1 8 8 4 :
Ph i
l o l o
ge ,  H i
st o r i k er
,
Po l i
ti k er
, 
S 1 . 3 

③ 德罗 伊 森选 修 的 课 程 , 参 见 C h ri s t i an e  H a ck e H g l
,

t  J o h a nn
 Gu s t a v D ro y s e n ,
1 8 0 8

1 8 8 4 :  Ph il ol o
ge 
,

H i st o r i ke r ,  Po li ti k er ,  S 2 .
1 .

部 分 信 息 也 可 参 考 G  D .
ro

s en J oh an n Gu s ta v
,
 D ro
y se n  :
 Er s t e r Te i l,  B i 

zu m  B e S 4
g i nn  d e r F ra nk fu rt e r T a t ig k e i t

, 
. 1 5 0 

④ 艮 P
E n cy c l

p a d i e  de r
 ph

ol o g l
i s ch e n  W i s s e ns c h af t en 
,


1 5 1  


历 史 研 究 2 0 1 5 年第 3


续表


教师 “ “

 课 程 “

学年期冬 季 学 期
7  英 国 的 法 权 说

1 8 2 7 / 1 8 2 8
1
干斯 E du a r d  G 

( an s )


国 家权 利 近 史 
1 8 2 6
/ 1 8 2 7 年冬季学期


尼 安德尔 ( N e a nd er  《 罗 ) 马书》 、 《 加拉太书 》 注 释 1 8 2 6 / 1 8 2 7 年冬季学期


兰 克 1 8

1 9 世 纪 文 学 史  1 8 2 7 年夏季学期




霍多 ( H .
 G H o t h o ) .
美 学 史  1 8 2 7 / 1 8 2 8 年 冬 季 学 期
“ 

伯 恩 哈 迪 ( B e m ha r dy ) 古 希 腊 语 法   1 8 .
2 8 年 夏 季 学 期


维尔 肯 ( W i l ken)

中 世 纪史 
1 8 2 8

1 8 2 9
年 冬季学期

上 述课 程表 直观地 呈 现 了 德 罗 伊森 早 年 求 学 时 期 的 知 识 结 构 ,
在三 年 时 间 里 ,
他选 修 的 大


部 分 是语 文 学 和 哲学课 程 神学 历 史 和 地 理课程 只 占 很 少 部 分 ① 参 照 柏 林 大学

1 8 4 4 1 8 4 

5
, 、 。 /

年 冬 季 学 期 的 课 程 表来 判 断 ? 可 以 说 ,
,
德 罗 伊 森 算得 上 标 准 的 语 文 学 学 生 , 只 不过 他 同 时钟 情


于 黑格 尔 的 思 辨 哲 学 而 已 

在写 作 《 希 腊化 时 代 史 》 ( 分别 出版于 1 8 3 6
年和 1 8 4 3
年 ) 的 时期 ,
德罗 伊 森 继承 了 沃 尔 夫


古 代研究 者
” “ ”
系 的语文 学 观念 将 语 文学 界 定 为 古代科 学 为此 他早期 曾 称为

, ,
,
自 

1 8 3 3
年 ,
德 罗 伊森 留 在 柏 林大 学 语 文 学 系 任 教 , 主 要 讲授 语 文 学 ,
同 时 也 讲 授 古 代 史 和 古代 地


理 。 尽管 德 罗 伊 森 开 设 的 古代 史 课 程 对 语 文 学 系 而 言 只 是 辅 助 性 的 课 程 ,
但 它依然 让德 罗伊森


赢得 了 一

部 分 学生 的 青 睐 。
1 8 4 0 年 ,
德 罗 伊森 前 往 基 尔 大 学 任 教 , 与德 罗 伊 森 有 师 生之 谊的 布



克 哈 特在 书 信 中 向 朋 友 抱 怨 说 :
维 尔 肯 不 再授 课 了 ; 我 偶 尔碰 见 他 ,
他 看 起 来 就 像个 活 死 人 

他们 让德 罗 伊 森 去 了 基 尔 , 真 是遗 憾 啊 。 就这样 , 这所 喜 欢 自 诩为 欧 洲 一

流 的大学 ,
就 没人 讲


③ 转 到 基 尔 大 学 任 教 之后

授古 代 史 了 。 , 德 罗 伊 森 主 要 讲 授历 史 类 课 程 , 包括 古 代 史 、 中 世纪




史 、 近代 史 ( 始 于 宗 教改 革 、 终 于法 国 大革命 ) 以 及 当代 史 ( 1 8 1 5
年 以 来 的 历史 ) ; 他 到 基 尔大
学 的 头 两 年 还 曾 讲 授过语 文 学 课 程 , 如 古 希 腊戏 剧 、 古 希 腊散 文 和 阿 里 斯 托 芬 作 品 导 读 ( 《
鸟 

和 《 蛙 》 h 在 后来 漫 长 的 教 学 生 涯 中 , 他再 未 开 设 过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语文 学 课 程 ? 从 柏 林 时 期

 。

“ ” “ ”
到 基尔 时 期 短 短 数年 间 德 罗 伊森从 位 语 文 学家 和 古 代 研究 者 变成 了 位 研 究领


一 一

,
, ,

历 史学 家

域 扩展 到 中 世 纪 、 近代 和 当代 的 

“ “

启 蒙 史 家 以 及早 期 的 语 文 学式

无独 有 偶 , 在 1 8

1 9
世纪 的 德 意志地 区 ,
新史 学 家 即 


的 历史 学 家 大 多 是 由 邻 近 学 科 转人 历 史 学 的 。 在 1 8
世纪 ,
哥 廷根 的 神 学 家 、 法学 家 、 哲学家

① 在考证德 罗伊森 的求 学 经 历 时 ,
汤 普森 指 出 , 德罗 伊 森从 未上过 兰 克 的 历 史课 , 参见 J a m e s W es t f a l l

T ho m p s o n A  H ,


st or
y o
f H i s t o r i ca l  Wr i ti n
g , 
vo l . 2 ,
N e w Y o r k T h e  Ma c m :  il l an C om pa n y ,
1 9 4 2 ,

 p

2 1 5 

蹊跷 的是 ,
汤 普森在 《 历 史 著作 史 》 中参考 了古斯塔夫 ?
德罗 伊森的 《 德 罗 伊 森传 》 ,
而 古 斯塔 夫




“ ”
罗 伊 森 在 传 记 中 至少 提 及 德 罗 伊 森 上 过 兰 克 的 1 8

1 9 世纪 文 学 史 , 参见 G .
D ro y s e n ^ o ^ nn  Gu s tav

D r o y s en Er s t er  Te : i
l , 
b i s  zu m Be g i n n d e r Fra nk fur t er  Ta t i g k e i
 t
,
 S 4 . 8 .

尽管如 此 ,
汤 普 森 还 是 注 意到 了


“ ”
德罗 伊森上过维尔 肯 的 中 世纪 史 。
同 样参考 了 古 斯塔 夫 ?
德 罗 伊森 的 《 德罗 伊森 传 》 , 但罗伯特 

萨瑟德 ( Ro be r t  S ou t h ar d ) 却认为 德罗 伊 森压 根没 有选 修过 任 何历 史 类课 程 ,
参见 R o be r t S o ut h a rd 
,

D r o y s en  a nd t h e P r us s ia n S ch o o l o
f H is t or
y ,
 p

1 2 

? W a lt e r Co p e l a nd  P e r r

,  Ge r ma n Un i ve r s i t y E d u c at i on , 
L on do n Lo ng m a n :

,  1 8 4 6 ,
 pp

1 8 1 -

1 8 9 

③ J a c o b Bu rc k h a rdt  ,
Th e L et te rso
f J a co b Bu r ck ha r d t ,
s e le c te d ,
 e di t e da nd t r a n sl a t e db
y A l
e xa n de r  D ru 
,

L o n do n : R o ut l e dg e a nd K e ga n P a ul , 
1 9 5 5 ,
 p

2 8 

④ C h ri s t i a ne  H a ck e H g l
,

,
 J o han n Gu s ta v Dr o ys en , 
1 8 0 8

1 8 8 4 :
Ph iL o lo
ge ,  H is t or ik er
,
 Po li t ik er
,
S . 1 1 5

1 1 9 


 1 5 2  


德罗 伊 森 时 代 的 学 科 之 争

和 语 文 学 家纷纷 转 向 历 史 研 究 , 开 设 与 本 专 业 相 关 的 历 史 类 课程 ① 如 神 学 史 ,
、 法律史 、 哲学史


和 古 代史 , 这 些 教授 历 史类 课 程 的 学 者 从 属 于 各 个 不 同 的 专 业 ,
他们在

定 程 度 上可 以 被 称 作


历虫 学家 , 但却 与 后 来 那 些 具 有 高 度 专 业 认 同 的 职 业 史 家 截 然 不 同 。 由 于 当时的历史 学教授多

为兼任 ,
再 加 上 教 师 的 主 业是 教 学 ( 往 往是 讲 授 通 史 ,
而 且研 究 并 没 有 获得 与 教 学 同 等 重 要 的


地位 ) ,
其 结果 是 , 以 哥廷根 史家 为代表 的 启 蒙史 家在 资料 搜 集 、 批 判 和 阐 释方 面 或 多 或 少 存 在


些问题 ,
从而 影 响 了 其历 史 著 作 的 质 量 , 乏善 可 陈 的 历 史 著作 自 然 不 可 能成 为 典 范 , 以 供有


志 于 历 史研究 者 效 仿 ?

 。

在 世 纪初 新史 学 家 兰 克 凭 借其 处 女 作 耳 曼 民 族史 进人 柏 林 大

1 9 , 《 拉 丁与 日 》 ( 1 8 2 4 ) 

学 任教 而 在 此之 前 柏 林大 学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历 史 学 教 授 只 有 维 尔 肯 Fr i c h W
i e dr k en 1 7 7 7


, , ( il ,

1 8 4 0 ) 和豪默尔 ( Fr i e d r i c h  v o n R a u m e r ,
1 7 8 1

1 8 7 3 ) 两位 ; 与 兰克 相 比 , 这 两 位教 授 的 历 史 著


作 要 么 笨拙 乏 味 ,
要 么充 满 浪 漫 主 义 色 彩 。 从 学术 背 景 来 看 ,
他 们 两 人都 曾 求 学 于 哥 廷 根 大学 
,

从 属 于 哥 廷 根 的 启 蒙 史学 传 统 

尽 管 伊格 尔 斯 曾 强 调 哥 廷 根 的 启 蒙 史 学 传 统 对 兰 克 范 式 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影 响 , 但兰克 

语 文 学 转 人 历 史学 ③ 这

学科 背景 对 他 的 影 响 更 不容 小 覷 兰克晚年的 传就足 以 印 证这



点 。 兰 克 在最 后 一

份 口述 自 传 ( 1 8 8 5 )
中坦言 ,
尽 管 在 莱 比 锡 求 学 时 他 并 不 喜 欢 其 导 师 哥 特弗


雷德 ?
赫尔 曼 ( G o t t fr i
e d H er m a n n ,
1 7 7 2 -

1 8 4 8 ) 的 某 些课 程 ,
但 他对 赫 尔 曼 的 品 达 研 究 和 古 典


语 言 观还 是持 肯 定 的 态 度 。 然而 , 真 正 让 他 对历 史 研 究 充 满 期 待 的 是 尼 布 尔 ( B ar t h o l d  G eo r g

N i
e bu hr ,
1 7 7 6

1 8 3 1
) 及其 《 罗 马史 》 。 在 语 文 学 的 框架 内 ,
兰 克 选 取修 昔 底 德 作 为 博 士 论 文 的


研究 对象 。 而 在法 兰 克福 (
奥 德河 畔 ) 的 文 科 中 学 教学 期 间 ,
他通 读 了 古希 腊 罗 马 史 家 的 作 品 
,

正 是 在 此 过程 中 他逐 渐 由 语 文 学 转 向 了 历 史 学 基 于上述事实 可以 说 兰克 成 长 为 


, 。 , ,

著 史家 主 要 是靠 我 摸索 而 非专业 的历 史学训 练 ④


“ ”
,
自 ,

没 有 发 展 出 独 立 的 历 史学 家 培 养 机 制 , 这 本身 就 说 明 了  1 9
世 纪 初 的 德 国 史 学 还 不 够成 熟 ⑤

 。

在 柏 林 大 学 建 校之 初 , 历 史学 并 未 独立 成 科 ,
虽 然有 尼 布 尔 这样 的 古 代 史家 坐 镇 , 但 总 体实 力

依然 薄 弱 。 当 德罗 伊 森 于 1 8 2 6 年 进 入 柏林 大学 时 ,
柏 林 大 学 尚 未单 独 招 收历 史 学 专业 的 本 科


生 。 与德 罗伊 森结 为 终 身 好 友 、 后 来 同 为 普 鲁 士学 派 重 要 成员 的 马克 斯 ?
敦 克尔 ( Ma x

Du n c k er  1 是柏 林 大学 第 批 历史 学 专 业 的 毕 业生 到 他 修完 学 位 时 已是 8 3 4

- 一

, 8 1 1 1 8 8 6 ) ,
1
, 

尽 管如 此 , 在 1 9
世纪 3 0
年 代 之前 的 德 意 志 地 区 , 历 史 类 课程 在 整 个 教 学 体 系 中 占 据 着 十 分 突 出

的位 置 , 因 为 这 类课 程 可 用 于 培 养 有 德 性 的 市 民 ? 而 那 些 对 历 史 研 究 感 兴趣 并 有 志 于 此 的 学

 。

生 , 日 后 可 以 由 其他 专 业 转 入 历 史 学 

与 历 史学 形 成 鲜 明 对 比 的 是 , 语文学 早 已 独立成 科 ,
柏 林 大学 建 校 初 期 的 语 文 学 阵 容 也 异

① 参 见 H o r st  Wa l
te r B a n ke  u n d D
l i
rk  F l
e i
s ch e r
,
H g .

,
T h eo r e t i
k e r de r d e u t sc k en  A ujk Ui r u n g s h i st ori e 
,

S t u t t ga r t fr om m a nn ho lz bo o g S 1 0 3
- -

 :
? 
1 9 9 0 ,


1 2 3 

② 这 段 的 论 述 参 见  G eo r
g G .
 I g g e rs ,
 T h e Un i ver s i t
y  o f Go t t i n g e n  1 7 6 0

1 8 0 0  a n d  t he  Tr an sfo r m a ti o n o


H i s t o r i ca l  S c h o l a rs h i p 
, 
S t a t e  U n v e rs i i t
y
of  N e w Y o r k a t Bu f fa l o ,

1 9 8 0 ,
 pp

1 -

3 8 .

该文 并未 正 式 出 版过 

③  L eo p o
" "
l d v on  R a n k e ,
 Au t ob i o

ra
ph
i c a l D i c t a ti o n
,
 n t r an s  a nd e d

. .
R og er W i ne s ,
 Th e S ec re t  of  Wo r 


H i st o r
y S : el e c t ed  W ri t i n
g s o n  T h e Ar t an d  S ci e n c e  o
f H i st or
y , N ew  Y o r k Fo r d h a m U n


ve r s i t
y
Pr e s s 
,

1 9 8 1 ,
pp
.  3 6

3 7 

④  Le o po d v on  R a n k e A u t ob h i c a l D


, 
i o

ra

i ct a t i on , 
p p

3 7

3 8 

⑤  参见  T heo dore  Z i o lk o wsk i ,


C l io The  Ro m ant ic  Mus e H
: i
s t o ri ci zi n
g  th e F ac ul t ie s  in Ger m any ,
 pp
. 1 9

2 1 

⑥ R o b e r t S o ut h a r d , 
D r o ^ e n a n d  t h e P ru s s ia n S ch o o l o
f  Hi st or
y ,  p

 1 2 

? 1 5 3  


历 史 研 究 2 0 1 5 年第 3 

常强 大 在 古 典语 文 学 领 域 沃尔夫 伯 克 和 卡尔 ?
拉赫曼 K ar L a ch ma n n 1 7 9 3 1 8 5 


( l
,
1 )
。 , 、


是 最优 秀 的 学者 。 相 比 于 那 些 承袭 哥 廷 根 传 统 的 历 史 学 家 ,
这 些 语 文 学 家更 早 地 意 识 到 了  新


① 因此

苏 醒 的 历史 感 。 ,
与 其说 德 国 现 代 史 学 是 哥 廷 根 启 蒙 史 学 的 延 续 ,
还 不如 说 是 语 文学 历

史 学化 的 结 果 


考 察 了  古 典 语 文 学 与 历 史学 的 关 系

乌 尔里 希 穆拉 克 他指 出 在


( U l
ri c h M uh l a c k ) , ,
1 

9

“ ”
世 纪 的 德意 志 地 区 唯 心论 历史 主 义 的 历 史 学 的产生 首 先 得益 于 语 文学 因 为 它 为 历史 学


, ,
,

“ ”

提供 了  语 文学

历史 学 的 方 法 。 穆 拉克 认 为 ,
语 文 学 向 历史 学 的 转 变 经 历 了 三个 阶段 :
首先


是唯 心论 一

历 史 主 义 对语 文 学 的 更 新 ,
接 着是 狭 义 上 的 古 代 史 的 构造 ,
最后 是 向

般 意 义上 的

历 史 学 的 过渡 ② 第 。

阶段 的 代 表 是 威 廉 .
洪堡 ( W i l h e l m v o n H um b o l dt , 1 7 6 7

1 8 3 5 ) ,
他 为古



典 语 文 学 带 来 了  个 体性 观 念和 康德 的 唯 心 论 在 第 二 阶段 理论上 的 代 表 是沃 尔夫 和 伯 克

,
。 
,

实 践 上 的 代表 是 尼 布 尔 。 到 了 第 三阶段 , 理 论 上 的 代表 是 德 罗 伊森 , 实 践 上 的 代 表是 兰 克 ③

 。

作 为 第 二 阶 段 理 论上 的 代 表 , 沃尔夫在 《 古 代 科 学 的 百科全 书 》
中 指出 ,
他致 力 于 将 语 文 学 发


? 而 其 弟 子 伯 克 则 让 语文 学 朝 着
“ “
展成为 一

门 哲学 一

历 史 学 的科 学 ”
,
历 史学 一

语 文学 的 方 向


走 得 更 远 ⑤ 沿 着 这 种 思 路继 续 探 索 的 还 包 括 弗 里 德 里 希


维 尔克 ( Fr i e dr i c h  G o t tl i e b  W e l c k e r 
,

1 7 8 4 -

1 8 6 8 ) 以 及 伯 克 的 弟 子卡 尔 ?
奥 特弗 雷 德 .
穆勒 ( Ka r l  O tf r i
e d M i il l er , 1 7 9 7

1 8 4 0 ) 。


作为 门 学科 的 语 文 学 虽 然 成熟 较 早 但在 其发 展 过 程 中 学科 内 部也 产 生 了 分 化 和 争论

,
, 
,

因 为 并非 所 有 学者 都赞 同 语 文 学 历 史 学 化 。 约翰 ?
埃 德温 ?
桑兹 曾在其 《
古 典 学术 史 》
中 描述


过 这种 局 面 

在 沃 尔 夫 之后 的 那 一

代 ,
哥特 弗 雷 德 ?
赫 尔 曼 与 奥 古 斯特 ?
伯 克 这 两 位伟 大 的 学 者 由

于 作 为 两 个相 互 竞 争 的 古 典 学 派的 领 袖 而 受人瞩 目 。 前 者属 于 语 法 和批 判 学 派 , 该 学派 以

古 典 文 本作 为 主 要 的 研 究 对 象 ,
考 察其 语 法 、 格律和风格 。 后者 ( 已 由 尼布 尔 作 出 表率 

)

是历 史 和 古物 学 派 , 该 学 派 研 究 古 典 古 代 世界 的 精 神 的 种 种 表 现 。

学 派 的 先驱 大 体 上

可以在 英格 兰和荷 兰 的 学 者 中 找到 ; 后 一

学 派 的 先驱大体 可以 在法 国 的 学 者 中 找到 。 前 

学 派 关 注语 词 后 学 派关 注事物 前 学派关 注语 言和文 学 后 学 派 关 注制 度 艺 





一 一
, ,
; 、

和考 古 。 前 一

学 派 的 支持 者 遭 到 其 对 手 嘲 笑 ,
理由 是 他 们 局 限 于 注 释古 典 文本 , 后 一

学 派


的 支持 者 则 被 公开 指 责 为 半 吊 子 。 然而 , 目 前 普 遍认 可 的 是 ,
在理 论上 , 伯 克提 出 的 综合

① G .
 D ro y s e n , 
Jo/ a n i 7 2  Gu s t a v D r o ys e n Er s t e r Te


i l ,
b i s  z um  B eg i
nn  de r
fra n kfu r te r Ta t i g k e i t
  ,
S 4 .
7 
,

② U l
ri c h M u h l a c k ,
 Zu m V e rh a l t ni s vo n K l
a s si s ch e r  Ph i l
o l o i e u n d
g G e s c hi ch t s w i s s en s c ha f t  m i
1 9 

J ah r h un de r t ,

Ph il o lo
g i e u n d H er m e ne ut i k i m  1 9 .
 J ah r h un d er t , Z u r  Ges c h i c ht eun d Me th o d o l o g i e d e r

Ge i s te s w i s s en s ch afte n ,  H rs g . vo n He ll m u t Fl a s ha r , K a r lf ri e d  Gr ii n d e r  u n d Ax e l H o rs t m a n n ,  Go t t i




en 

V a n de nh o ec k R u p r ec h t
,

1 9 7 9
,
 S 2 . 2 5 ,
2 3 0 



③ U M uh Z u m Ver ha K

l ri c h  l a ck lt ni s von  l a ss i sch er  Ph i l o lo e und  Ge s ch i ch ts wi s s ens ch af t i m  1 9 J a hr h un de r t

i .
,  , 

S 2 ‘ 3 9 

? F r i e d ri ch  A u gu s  W o t lf , Vo r
 l e su n
gu b er d i e
Enc
y cl o p ad ie d e r  A l t e r th u m s w iss en s ch aft  H r s g 
’ .
 J D .


G i i rt l er
,
 Le i

z i


 A u gu s t  L e hn h o l d , 
1 8 3 1 ,  S 6. 

⑤ I r e ne  Ko h l s tr un k ,  L o g i k u n d Hi s t o r i e i n  D r o y se n s  Ge s c h ic ht st h e o ri e ,  W i e sb a d e n :
 F r a n z S t e i n e r Ve r l a
g 
,

1 9 8 0 , S 4 . 2 

⑥ I r en e  K oh l s t r un k ,  L o g i k u n dH i s t o r i e i n D ro y s e n s G es ch i ch t s t he or i e ,  S 4 .
2

4 3 .
另见 J o hn  E d w i n S a n d

s 
,

A H i st o r
y  o f Cl a s s i c a l S ch o l a rsh i p ,  vo l
. 3 ,
 M a n sf i el d C en t r e
,
 CT M a rt :
i n o P ub l i sh i n
g ,  1 9 0 8 ,
 r ep ri nt ed

2 0 0 3 . 2 1 3

’ 


1 5 4  


德 罗 伊 森 时代 的 学科 之 争

古 典 学 术众 多 领域 的 观 念无 疑 是 正确 的 , 而 在实践 中 ,
充 分 掌 握 各种 语 言 则 是服务 于那 个


超级 结 构 不 可 或 缺 的 基 础 。 换言之 ,
实 际上 , 掌 握好各种 语言 是 理 解 古 典 古 代 世界思 想 生

活 的各个层 面 的 关 键 ①

 。

在 温克 尔 曼 J o ha n n J o a c h m W nc k e l m a nn 1 和海耶 H e yn e  1 


- -

( i
i , 7 1 7 1 7 6 8 ) ( , 7 2 9 1 8 1 2 )

时代 ,
语 文 学 研究 的 重 点 不 是 古 典 古 代 的 政 治 、 经济 、 社会 、 宗 教 和艺 术 , 而 是 希 腊语 和 拉 丁

语 等古典 语言以 及 文学 。 但 随着 伯 克 的 《 雅 典 国 家 经济 》 ( 1 8 1 7 ) 的 刊行问 世 ,


这 一

局 面 发生 了

明显 变化 ?

。 自 此 , 德 意 志 地 区 的 语 文学 家 逐 渐 分 化 为 两 派 ,

派 是 以 赫 尔 曼 为 代表 的 语 言语


派 ③ 后 者 与 德 国 现 代 史 学 具有 直接 的 渊 源
” “

容语 文 学

文学 派 ,


派 是 以 伯 克 为代 表 的 内 ,


关系 

“ ”

尽管 内 容语 文学 与 德 国 现 代 史 学 的 关 系 如 此密 切 , 但 随 着 语 文学 和 历 史 学 逐 渐 形 成 各


“ ”
自 的 职 业认 同 , 二 者之 间 并 未 出 现合流 的 情 况 ,
反 倒是 在 互助 的 基 础 上 强 化 了 本学 科 的 不

可替 代性 , 最 终 演 变 成竞 争 对 手 


相 较 于 后来 被 尊 为 德 国 现 代史 学 之 父 的 兰 克 ? 尼 布 尔 显 然 还 游 弋 于 语文 学 与 历 史 学 之



,

间 :
他 的 研 究更 多 局 限 于 古 代 罗 马 , 而这 是 语 文学 家 和 历 史 学 家共享 的 研 究 领 域 ,
就 算 我 们 将 其视


“ ”

为 历史 学 家 ,
也 至 多 将 其视 为 偏 向 于 语 文 学 的 古代 史 家 。 正 如鲁 道夫 ?

费弗 ( R ud o l f P fe i
ffer 

)

所言 , 虽 然 历史 因 素 在 尼 布 尔 时 代 得到 了 强 调 ,
但 当 时 的 德 意 志 地 区并 没 有 出 现 真正 意 义 上 的 现代


史家 ⑤

 。

但是 ,
史 学 史 著 作 对 尼 布尔 的 学 术 定 位 属 于 后 见 之 明 ,
在 当 时 的 语境 下 , 尼 布 尔本人并不


会 受 多 重 职 业身 份 的 困 扰 。
1 7 9 4
年 , 尚 在 基尔 求 学 的 尼 布 尔 谈 及 未来 的 人 生规 划 时 直 言 不 讳地


写道 :
如 果 我 能 够名 垂 千 古 ,
那 么 也 是 以 著 史家 、 政 论作 家 、 古 代 研究 者 和 语 文 学 家 而 名 垂 千


⑥ 在 哈勒任教 时
” “

古 。 ,
他 又写道 :
我 不 是 数学 家 ,
而 是 著史 家 。

⑦ 1 8 1 0
年 ,
尼 布 尔受 聘 为 柏


林 大 学 的 历 史 学 教授 ,
⑧ 在 柏 林期 间 ,
他撰写的作品 , 除 了 为人 津 津乐 道 的 《 罗 马史 》 ,
还包括

①  J o hn  E dw i n S a nd


, 
A H i st o r
y  o f C l a s
s i ca l  S c ho l a rsh i
p ,

vol . 3 , p 8
9 . 

②  J o hn  E dw i n S a nd

s , A H i st o r y o f Cl as s i ca l S c ho la r s h i
p 
, 
vo l .
3 ,


. 2 1 3 

?G .
D ro

se n ,  J 
oh a nn  Gu st a v D r o y
se n :  E rs t er  T e il ,

bi s z u m B g e i
n n d e r
 f r an k
fur t e r Ta t gk e i i t ,  S 4 . 5 

④ 在某些史学史 著作 中 ,
尼 布 尔 也 被 视 为 德 国 现代 史 学最 早 的 代 表 , 参见 G  P  G o oc h
. .

,  H i stor
y  an d

H is t o ri a ns i n  th e N i n e te en t h Ce nt u r
y ,
 B os t on :  B e a c o n P r es s ,
1 9 5 9 ,

p

1 4 .

彼得 ?
汉斯 ?

赖尔 ( P et er

H a n ns Re il l ) 就此 提 出 了 不 同 意 见 。
学者们通常 认 为 , 尼 布尔 是德 国 第 一

位伟 大的 古代 史学 者 , 也是


第 位现代史 家以及 批判史学 的 奠基人 这种 观点 获 得 了 尼 布 尔 及 其对手 的 证 言 的 支持 尼 布尔







即便 是他后来 的 对手


“ ”

在 年 声称 作为 门 学 科 的 历 史 学 首 先 是 在 我 们这 代 变得 举 足 轻 重 的
一 一

1 8 3 0 , ,

也 接 受 了 这 种 观点 , 比如 , 蒙森在 1 8 7 9 年指 出 , 历史学 家 , 至少 是配得上这 一

头衔 的 历史学 家 , 


尼 布尔在治史方 法和

是尼 布尔 的学生 ,
尽管其 中绝大多 数都不属 于尼 布尔派 。
与 此相反 ,
赖尔 认为 ,


解释 问题 的思路上都与 启 蒙运动 具有 深厚 的渊 源 他是启 蒙运动 最后 批 也 是最 重 要 的 批历史 学家



参 见P e H a n ns  R e


。 t e r il l ,


 B a rt h o l d G e o r
g N e b uh r a n d  t h e E l g h t

n e n m e nt  T r a d i i t i
on ,   G er m an

S u d ie s  R e vi e w
t , 
vo l
. 3 , 
no . 1 ,
1 9 8 0 ,  pp
.  9

2 6 

⑤ Rudo lf  Pf e if f er ,

/ C Z as s f ca Z Sc ho l ar s hi
p :  Fro m  1 3 0 0  to  1 8 5 0 
,  O xf o rd C : l
a re nd o n P r e ss , 
1 9 7 6
,  p
. 1 8 8 

⑥ Ba r t h o l d Ge o r g N i e b uh r
,
Th eL fe a nd L et t er s o f B a r
i t ho ld  G e o r g N i e b uh r N e w Y o rk H ,
: ar

er

be r  B a r th o l d Ge o r
g N
Br o t h e rs 1 8 5 4 .
5 5 .

另 E Bar t h o l d G eo rg N e bu h r 
Le b en s na ch r i c h t e n  ii i eb u
h r a u s




,

,


 J  
,

Br i e
fed es s e lb enu nd  a us  Er i nn e ru n
g en  ei n i g e r s e i ne r n d c h s te n Fr e un d e  Ba n d , 1 ,
H a m b ur g :
 Fr i e dr i c h

Pe r t h es ,

1 8 3 8 , 
S 6 . 1 

⑦ Ba r t h o l d Ge o rg N e bu h r i
,  Th e L fe a n d  L e i tt e r s o
f B a rt h o l d Ge o r g N i eb u h r ,
 p

1 4 3 

⑧ J a m e W e s s t f a l l Th om ps on ^  H ,
i s t or
y of  H i s t or i ca l  Wr it i n
g , 
v ol .
 2 ,

 p 1

5 6 


1 5 5  


历 史 研 究 2 0 1 5 年第 3 

狭 义 上 的 语 文学论 著 ? 尼 布 尔 对 语 文 学 家 这 身 份 的 认 同 并 未 随 着 他 担 任 柏 林 大学 的 历 史 学 教


授 而终 止 ,
当他 在 晚年 回 复

位 青 年 语 文 学 家 的 来信 时 ,
仍 然对 自 己 的 语 文学 家 身 份 念 念 不 忘 




" ”
在你那 个 年 纪 , 我 们 这些有 权 自 称 为 语 文学 家 的 人 ,
没 人 敢 写 那 个题 目 。

“ ”
在 尼布 尔 时代 人 文 学 科 的 职业化 尚 未 完 全 展 露 因此 他可 以 会 称 著 史家 


一 一

,
,
,
自 ,

“ “
旁 人 也 不会 觉 得 诧 异

古 代 研究 者 称 语文学 家 为常

再 自 称 ,

会又 自 , 他 自 己 习 以 , 。 


尼布 尔时代之后 ,
由 于

新史学

③ 的 学 科地 位迅 速 得 以 确立 ,
为 了 便 于 职 业身 份 的 区 分和识

别 , 学 者们 要 么 自 称 为 语文 学 家 , 要么 自 称 为 历史 学 家 ,
模 棱 两 可 的 身 份 越来 越 难 以 见 容 于 新


建立 的 学 科 体制 。 在 语 文学 家 和 历 史 学 家 的 专 业 培 养 机 制 成 型 之 后 ,
情 况 更 是 如此 。 以 德罗 伊


森为例 ,
在 1 8 3 3
年 的 古 典语 文 学授 课 资 格 演 讲 中 ,
他 首先 是 作 为 语 文 学 家 来 思 考 问 题 的 ,
受其


导师 伯 克 的 影 响 , 他 试 图 在 语文 学 的 框 架 下 发 展 出 具 有 历 史 学 取 向 的 新 语 文 学 ④ 那 时 候 ,
,
他决


不会 自 认 为 是历 史学 家 。 在此 之 后 ,
德罗伊森撰 写 了 《 希 腊 化 时 代史 》
并 在基 尔 大 学 讲 授 中 世


纪史 近代 史 和 当 代史 这 系 列 的 工 作 使其 益明确了 己 的 历 史 学 家身 份

、 , 日 自 

作 为 德 罗 伊 森 的 学生 ,
布 克 哈 特在 1 9 世 纪 下 半 叶 面 临 的 学 科 处 境 与 青 年德 罗 伊 森 时 代 截 然


担 心 古 典 语 言 知 识 储备 的
“ ”

不同 。
1 8 7 2
年 , 布 克 哈 特 首 次在 巴 塞 尔 大 学 讲 授 希 腊 文 化史 ,
由于 

并 非 语文 学 家 ⑤ 在 语 文 学 与 历 史 学
“ ”

不 足 以 及来 自 专 业语 文 学 家 的 批 评 ,
他 谦虚地 声称 自 己 
 。

“ “ ”

从 未 接 受 过 专 业 古 典 语 文 学 训 练 的 布 克 哈 特在 跨 界

都 自 立门户 并形 成 门 户之见 以后 ,


时低调 地声 称 并非 语 文 学 家 ? 似 乎 是 在 按 照 现 代 学 术 规 范 谨 言 慎 行

讲授 希腊 文 化史 自 己 ,


然而 ,
这 只 是 表面 现象 ,
事 实上 ,
1 8 7 0
年 前后 的 布 克 哈 特 与 同 时 期 的 尼 采 一

样 ,
愈 发 不 满所 谓


不合 时 宜 的 沉 思 在 语 文 学 和 历史 学 的 职 业 化 稳 步 推 进 之


“ ”

的 学术 规 范 ,
为此 也作 了 一

系列 。

“ “
布 克 哈 特却 更 乐 意 充 当 学术 界 的 专 家 旦 超出 他所熟悉


际 ,

名 业余 爱 好 者 ,
对他 而 言 ,

就变 成 了 无 知 的 人 并 且 在 可 能 的 情 况 下 全然 被 别 人 当 作 个学徒 名 业余爱

的 小 天地 而 

一 一

, ,
,

① 参见  Ba r t ho l
d G eo rg N i
e bu h r ,

K l ei n e h i s to ri s c h eu n d ph i l o l o g i s c he S ch r i ft en  B o n n  E  We b e r
 ’
: .

,
 1 8 2 8 

② Ba rt ho l d  G e o r g N e bu h r i
,  T he  L fe a n d  Le t i t e rs  o
f B a rt h o l d  Ge o r g  N

i eb u h r ,

. 4 2 5 

③ G .
 D x o y se n ,
 J o ka n n Gu s t av  D r o ys en : Er s t er  Te i
l y b i s z u m B e
g i n n de r  fr an k
f u r t e r T dt i
g k ei t 
, S 4 . 5 .

另见


B  Cr o c e Z u r Th eo r i e un d  Ge s ch ch t e d er  H ori o ra
p h ie T ub n en  C  B M o h r S 1 2 0 


1 9 1 5

, 
i i st
g , 

g : ] . . .

,
 , 

9 .


罗 齐将德 国 的 批 判史学 统称为 语 文学式的 历史 学 因 为 这 种 史学从


” “ ”
( o o
ph i l l g i
s ch e  G es c h ic h t e ) ,

“ ” “ ”

语 文 学那 里 借 鉴 了 批 判 的 方 法 。
在本文 中 ,
语文 学式 的历 史 学 与 新史学 这 两个概念 都是指德 国

现代史学 即 种 现 代 职 业史 学 二 者 基本 上 可 以 互 换 只 不 过 前者侧 重于 表 达德 国 现代 史 学与 语文


, , ,

学 的 渊 源 关系 后 者 侧 重 于表达德 国 现 代史学与 西 方传统史 学 的 区别 另外 语文 学式 的 历史 学 





, ,


个 概念还需要作进 一

步 的区 分和 阐释 :
( 1 ) 尼 布 尔 既是语 文学家 又是历史 学家 , 称其 史学 为 语文学



式 的 历史学 方面 是 指 他 的 著 作 如 罗马史 既 可 以 算 作语 文学 著作 又 可 以 算 作历 史学著


, ( 《 》 ) ,

作 另 方面是指 他使用 了 批判 的方法 兰 克 和 德罗 伊森等学者早 年 都接受 过 专 业 的语 文学训 练


,

( 2 ) 
,

“ ”
称 其史 学 为 语文 学 式 的 历 史 学 是 指 语文 学 与 德 国 现 代 史 学 ( 尤 其是指 欧美近 代 史和 当 代史 ) 具有


渊 源关系 ;
( 3 ) 兰 克之后 ,
绝大多数历 史学家 已 经和 语 文学这 门 学科没 有 任何关 系 , 但克 罗 齐依 然 称


其史 学为 语文学 式 的 历史 学 是指 他们从 尼 布 尔 和 兰 克 那 里 继 承 了 批 判 的 方 法 在克 罗 齐 那里

, 。 
,

“ ”
语 文学 式 的 历 史 学 这 个 概 念 具有 贬 义 ,
本文 将在 中 性意 义上使用 它 

④ J . G  Dr o y se n .

,
 H i st o r ik  ,  Te i
l b a n d 2 .
1

2 :
T e xt e  i m U m k r ei s d e r H i st o ri k
,
S  3 .
1

3 6 

⑤ J a co b  Bu i c\ih& Td t G ri ech is h ce Ku l tu rg es ch ,


i ch te  ,
Band  1 ,

M i nch e n D e ut s ch er Ta sc he nb uch  V er a g
i :  l ,

1 9 7 7 ,
S 3 .


⑥


Fe l i x  G i
l b e rt
,
 J a c o b Bu rc k h a rd t  s  S t u de n t  Y e a rs : T h e R o a d to  Cu l t ur a l  H i s t or
y ,  J o u r na l  o f 
t h e H is t o r



f  I d ea s , 
vo l  4 7 ,
,
no  2 .

,
1 9 8 6 ,

2 5 3 .
布 克哈 特 只 是在转学到 柏林大学 的 第 一

个 学 期 跟 随德 罗 伊 森 和 伯


克 学 习 过 语 文学 知 识 


1 5 6  


德 罗 伊 森 时 代 的 学科 之 争


好者 由 于他确实 是 出 于兴 趣 而广 泛 涉 猎 ,
在人 生 的 漫 长 岁 月 中 他有 足 够的 时 间 和 可 能 ,



些 领域 真 正 学 有 所 成


① 照 此 看来 ,
布 克 哈 特在 声 称 自 己 并非 语 文 学 家 时 是 语 带 嘲 讽 的 。 往前


追溯 ,
可 以 发现 ,
布 克 哈 特 已 借评 价 其 老 师 弗 朗 茨 ?
库 格勒 ( F r a nz K u
g l er ,
1 8 0 8

1 8 5 8 ) 的学


己 对专 家 与 业 余 爱 好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的 看 法

术 品 质表 达 了 自 :
我 所 具有 的 那 些 品 质 是 从 库 格 勒 那


里 学来 的 ,
他 对 本 质 性 的 东 西 非 常 敏感 ( 即 便是 在 那 些 他 作 为 业 余 爱 好 者 的 领 域 也 是 如 此 ) ; 


后 他知 道 如 何 唤 起 人 们 对 这 些 本 质 性 的 东 西 的 兴 趣 。 我 的天 啊 ,
与库格勒相 比 , 大多数 专家


( 乃 至伟 大 的 专家 ) 是 多么 容易 满 足和 自 鸣 得意 呢 !
诚 如 库 格 勒 所做 的 那 样 ,

种 全 景式 的 概 述


自 然 而 然 只会 打 搅 这 些 专家 , 并 抢 走 他 们 的 饭碗 。 而这 些 专 家 甚 至 想忽 略库 格勒 在 自 己 的 专业


领域 的 学 术 品 质 接着 布 克 哈 特话 锋 转 谈 到 了 专 家们 对 他 的 意 大 利 文艺 复 兴 时期 的 文

。 ,

,
《 

这些 专 家 将 以 同 样 的 方 式 来 对 待 我 的 书 但 我 和我 的 出 版 商 巳准 备 好 了 应 对之



化 》
的评 价 , ,

策 。 有 所 思 考 的 公 正 之人 或 许 将 承 认 , 即 便 学术 界 对 其 视 而 不 见 ,
我还 是 不 得不 按 照 纯 粹 内 在


世 纪 下 半 叶 极 力 反 对 人文


必 然 性 的 角 度 来 写 作 这本 书 。
② 尽 管 布 克 哈 特 和 尼 采 等 少 数学 者 在 1 9

学 科 的 过 度 专 业化 , 但 作 为 非 主 流 话语 , 其 思 想 在 学 术 界 几 乎 被 完 全湮 没 

德 罗 伊 森和 布 克 哈特 在 身 份认 同 上 的 差 异 充 分 彰 显 出 , 在 1 9
世 纪下 半 叶 的 德意 志 地 区 , 

定 一

位学 者 的 职业 身 份 的 主 要 依 据 , 不 是 其研 究 的 内 容 , 而 是 其学 术 训 练 的 背 景 。 因此 , 晚年

的 德 罗 伊 森敢 于 自 称为 语 文 学 家 ,
关 键 在 于 他早 年 接 受 过 专 业 的 语 文 学 训 练 , 而并 非 因 为 他在

晚 年 还 在 从 事 语 文 学研究 

二 、 哲 学 与 新 兴 学 科 的 相 互 批评



哲学 系科



从学 科建 制 的 角 度 来 看 ,
康德 的 《 系 科之争 》 具有 标志 性 的意 义 ,
它 象征 着
“ “

低等系 科
” ”
要 求 获得 与神 学 、 法学 和 医 学 同 等 重 要 的 地 位 , 因 为 哲学 在之前

直被 视 为 
,

③ 在系 科之争 白 热 化 的 时 代

康 德 能 够 代 表 所有

而 神学 、 法 学 和 医 学则 被 视 为 高等系科 。 ,


“ “

系 科 中 的 威望
“ ”
足 见 哲 学 在 人 文 学科 乃 至 整 个

哲学 系 科 发表 这 样 份 独立 宣言 哲学
” 一

, 

“ ”
最终 ,
康 德 的 愿望 在 新 建 立 的 柏 林 大学 得 以 实 现 ,
在那 里 ,
形势 完 全 逆 转 , 哲学 摇身 一

变 
,

成 为 大学 的 核 心 系 科 ,
地位 在神 学 、 法 学和 医 学 之上 ④

 。

在 1 8
世 纪下半 叶 ,
德 意 志 文 化在 欧 洲 异 军 突 起 ,
其中 ,
古 典哲 学 厥 功 至 伟 。 到 1 9
世 纪初 
,

“ ”

基 于 康德 的 论 证 ,
费 希特 、 谢林 和黑格 尔等 哲 学家 进

步 强 化 了 学 院 哲 学 。 于是 , 在德 国大


信 的 哲 学 家们 往往


时 间 变 成 了 最 炙手 可 热 的 人 文 学 科 于这种 转 变

学中 ,
学 院哲学 一

。 由 ,

从 本学 科 的 立 场 出 发 ,
批 评 语文 学 和 历 史 学 等 新 兴 学 科 。 布 克 哈 特 曾 形 象地 描 述 过 这 种 态 势 


说 实在 话 自 然 科 学 和 数 学 是我 们 所 拥 有 的 唯 无私的伙伴 神 学 和 法学 要 么 想 左 右 我 们 或 者


,

试 图 把 我 们 当 作武 器 库 加 以 利 用 ; 而哲学 ,
它恨 不 得 把

切学 科 都 踩 在 自 己 的脚下 ,
所 以只 好


在所 有 学 科那 儿 旁 听




① 布 克 哈特 : 《 世 界历 史 沉 思 录 》 ,
金寿福译 ,
北京 : 北 京 大学 出 版 社 , 2 0 0 7
年 ,
第 1 9
页 。 引 文有改动 

②  J a co b  Bu rc k ha r dt ,
Th e L e
 t te r s o
f  J ac o b  B u rc k h a rd t ,
 p

1 1 7 

③ 康德 : 《 系 科之争 》 , 《 论教育学 》 ,
赵鹏 、 何兆 武 译 , 上海 : 上海世 纪 出版集 团 , 2 0 0 5 年 , 第 5 3

1 4 

1

页 。
另 见 V o l k e r Ge r h ar dt H g ,

 ,  Ka n t i m S t r e i t d e r F a k u l t a te n ,  Be r l i n :
 Wa l te r d e  G ru y t er ,

2 0 0 5 

④ Th e o d o re Z i ol ko ws k i
,
 Cl i o T h e R o m a n t i c M us e :  H i s t o ri c i z i n g t h e Fa c ul t i e s i nGe rm an
y ,  p 2 . 3 

⑤ 布克哈特 :
《 世界 历 史 沉 思 录 》 , 第 2 0 页 


1 5 7  


历 史 研 究 2 0 1 5 年第 3 

尼 布 尔 基 于 丰 富 的 文 献 和 详细 的 批 判 来 研究 古 典 古 代
“ ”

作为 语 文学 式的 历 史学 家 , , 在 1 

9

世 纪初 向 哥 廷 根 的 启 蒙 史 家 发 起 了 第

波挑战 ,
并 取 得 了 阶 段性 的 胜 利 。 尽管如此 ,
这种奠基


“ ” “

于 语 文 学 的 历 史 学 在 初 兴之 际 就 遭遇 了 黑 格 尔 的 批 评 。 早 在首 次讲授 世 界历 史 的 哲 学 (



“ ”
史哲学 黑 格 尔 就 批评 了 当 时 德 意 志 地 区 流 行 的

) 时 ,
批判史 学 的 虚妄 性 。 他将 尼 布 尔 视


为 这种史 学 的 代表 ,
并 在 课 堂上 点 名 批 评 尼 布 尔 及 其 《 罗 马史》 

在 评 判 黑格尔 的批 评是 否 有 道 理 之前 ,
我 们 有 必 要 先 了 解 尼 布 尔 本 人 的 观点 。 尼 布 尔青年


时代 就有 志 于 政治 活 动 后 来也 担 任 过 不 少 职 务 如 丹 麦 财政 部 长 秘 书 和普鲁


,
,
( 1 7 9 6 1 7 9 8 )

士 驻 罗 马 大使 ( 1 8 1 6

1 8 2 3 ) 等 。 受启 蒙 时 代 的 古 典 精 神 影 响 ,
他 希 望 通过 历 史 来 教 育 德 意 志

的 年 轻人 帮 助 他们 树 立 新 的 民 族 精 神 但是 他并 没有 就 此 而放 弃 批 判 的 立 场 他在给 


, ,
, ,

青 年 语 文学 家 的 信 中 ( 1 8 2 2 ) 写道 

但最 重要的 是 ,
我们 对 科 学 的 真 诚 如 此 纯 粹 ,
以 至 于 我 们 必 须 做到 : 绝 对避 免 任 何错


误的 表象 ( 对 于 最微小 的 事 物 , 如果 我们 无 法 充 分信 任 它 ,
我们 也不 能将其作 为 确 实 的 

西写 下来 ) ,
当 我们 必 须 作 出 某 种推 测 时 ,
我 们 必 须 竭 尽 所 能 展示 我 们 赋 予 这种推 测 的 可 能

性到底有 多 大 。 如 果我们 不 能 指 出 我们 自 己 的 任何 可 能 的 错误 … …

如 果 当 我们 搁 笔 的 时 候 
,

我们 不 敢在上 帝 面 前说 己没

,
基于 严 格 的检验 ,
我知 道 自 有写下 不真 实的 东 西 , 而 且 从未



欺骗 我 己或 别人 如 果 我 们 不 能做到 这 些 那 么 研 究 和 文 献 将会 以 不 义 和 恶 意



自 ,

回 敬我 们 ①

 。

正如 上文所言

尼 布 尔 在 这 封信 中 着 力 强 调 了 真 实 性 是 语 文 学 的 根 本 .
。 ,
尼 布 尔是 语文学


式 的 历 史学 最 重 要 的 代 表之 因此 也可以说 尼 布 尔 在 这 封 信 中 强 调 了 真 实 性 是 历史 学
” 一

, , ,


的 根本 。 种 种 迹象 表 明 , 黑 格 尔 显 然 也 清楚 尼 布 尔 上 述 观 点 不 仅 适 用 于 语 文 学 ,
而且 同 样 适 用



于历史 学 ,
唯有如此 ,
他才可能将尼 布尔 及其 《 罗马史 》 视为 批判 史 学 ”
的典型 加 以 批评 

黑格尔在 《 世 界历 史 的 哲 学 讲 演 录 》 中指 出 

第 三 类 反 思 的 史 学是 批 判 史 学 , 这 种 史 学 尤 其 在我 们 的 时 代 获得 了 发展 。 它 与 其 说是


史 学本身 ,
还不 如说是 一

种关 于各种历 史叙述 以 及对 这些叙述加 以评判 的 史 学 。 尼布 尔 的



《 罗 马 史》 就是 以 这种 方 式 写 成 的 。 尼 布 尔 根据 其 实 际 语境 来 处理这些叙述 ,
并 依 据 这些 叙

述下结论 。
… …
法 国 人 曾 经在 这 方 面 作 出 许 多 基础 性 的 和 有 益 的 成就 。 对我们 而言 , 这种


“ ”
所谓 的 高 级批 判 占据 了 史学 , 而 且 试 图 取代 那 种更 为 审 慎的 史学 ; 由 于抛 开 了 历 史的

根基 ,
就给 一
些 最任 意 的 表 象 、 题外话 、 幻 想 以 及 组合 留 下 了 地 盘 。
人们 企 图 将这 些最任

意 的 东 西带入 史学 。 这 也是将 现 在 带 入 过 去 的 一

种方式 。
由 此 产 生 的 现 在是 以 主观 的 想 法

为 基础 的 , 这 些 想 法 愈是 惊 人 ,
它 们 的 根 基就 愈 是 薄 弱 。


① B a r t ho l d G e o r
g
N i
e bu hr ,
 The  L fe a n d L e i tt e r s o
f B a rt h o l d  Ge o r g  N i eb uh r ,
 pp

2 4 6

2 4 7 

② G  W  H e g e . . l
,

Vo r l es un g e n  i b e r i  d ie  P h i l o s o ph i e d e r  We l tg es c h i ch t e ,  B e rl i n  1 8 2 2 /2 3 .
 Ba n d  1 2 ,  H a m b u rg 

Fe l

x M e i n e r V e rl a
g , 
1 9 9 6 . S . 1 2 .
这个 版 本的 《 世 界 历 史 的 哲 学 讲演 录 》 是 由编者根据黑格 尔 学生 的 听


课 笔记 整 理 而 成 的 , 其中 直接 提到 了 尼 布 尔 及其 《 罗 马史 》 。
在 黑 格 尔 本 人 撰 写 的 相 关 讲稿 的 残 篇 中 
,

“ ”
批判 史学 部分并 未 被保 留 下 来 , 为此 , 我 们 不 清 楚 黑 格 尔 是 否 在 讲稿 中 直 接 提 到 了 尼 布 尔 。 ( 参见


G W H eg e Vo r Ge s a m m e We rk e B a nd  1 H a m b u rg  F e

e su n a n us k r i
p t e  I I

. . l
,  l
gs m (
1 8 1 6 1 8 3 1
) ,  l te , 8 ,
 : l i 

Me V 世 界 历 史 的 哲 学讲 演 录 个 版 本在论述 批 判史 学 时并 未直 接
“ ”
S 1 的另 

i n e r e rl a g ,

1 9 9 5 ,

3 7 ) 《 》

提到 尼 布尔 的名 字 但增 加 了 在我 们

德 国 人] 当 中 所谓的 高级批判

句 Kr 


,
h 6 h e re it k)

, :
[ , ( i

但统 治着 语 文学
” “ ”
,
而且 支配 着 我们 的 历 史著 作 。 由 此可 见 , 黑格尔对 批判史学 的批判也可


以 适 用于 语 文学 , 因 为 在语 文学 和 历 史学 中 ,

高 级批判

都 占 据 着统治 地位 。 ( 参 见 G W . .
 He g e l 
,


1 5 8  


德 罗 伊 森时 代 的 学 科 之 争

“ ” “ ”
从其精 神 哲 学 出 发 ,
黑 格尔 认 为 批 判 式 的 历史 写 作 ( G es c h i c hts s c hre i bun g ) 并非 科学 

“ ” “ ”
在 他看来 ,
科学 首 先是 系 统 的知识 ,
而 非偶 然 的 经 验 ,
单 纯 追求 历 史 事 实 而 忽 略 历 史 事 实 之


“ ” “
间 内 在联 系 的 历史 写 作 只 会造 成 主 观 任 意 的 想 象 , 而 不 可 能上 升 为 真 正 的 科学



值得 注 意 的 是 ,
黑 格 尔 在 课 堂 上 点 名 批 评尼 布 尔 及 其 《 罗 马史 》 时 , 后者早 已 离开了 柏林


“ ”

的 学术 界 。 假如 尼 布 尔 还 未 离 开 柏 林 大 学 , 黑 格 尔 在讲授 世 界历 史 的 哲 学 时恐怕 会 更加

根 据 其书 信 中 显 示 出 的 柏 林 学 术 生 态 来 判 断


收敛 黑格 尔老 于世 故 这 种 可 能性 是 极
“ 一

些 。 , ,


大的 

我们从 黑 格尔 的 书 信 中看 到 , 尽 管 他 对 尼 布 尔 及 其 代 表 的 批 判 方 法颇 有 微 词 ,
但 两人 早 年


依然有 些交往 当 黑格 尔 在 年 请柏 林 大 学 的 教 职 时 居 间 联络 的 就 有 尼 布 尔 黑格尔



1 8 1 6
申 , ,


在 信 中 表 现 得 毕 恭毕 敬 , 尊称 尼布 尔 为 私人评 议 员 ”

? 然而 , 学 术观 点 上 的 分 歧 注 定 了 他们


的 关 系 将越 来 越 疏 远 

不 仅如 此 ,
黑 格 尔 与 其 他 语 文学 家 的 私 交 也 往 往 由 于 学 术 分歧 而 淡 漠 。 黑格 尔 和沃 尔 夫 都


赞 同 建 立古 典 文 科 中 学 。 两 人 的分歧 在 于 :
沃 尔夫 反 感 德 国 的 唯 心 论 ,
强 调对古典文 献进行


” “

文 本批 判 黑 格 尔 对此 不 认 同 他 认 为 过 分强 调 是 本 末倒 置 因 为 纯粹 的
“ “ ”

,
文 本批 判 , 

容 易 忽 略 古 典 文 献 昀 教育 价 值

本 批判 

黑 格尔 在 书信 中 将 伯 克视 为 沃 尔 夫 的 同 类 ? 沃 尔 夫 曾 将 语 文 学 定 义 为

。 知 识和 报道 的 概





, 黑 格尔 则 批 评 沃尔 夫 的语 文 学 只 是 一

种 知 识的 堆 砌 ,
这 样做 只 能 建立 一

个 对 语 文学 家 而

言 普通 的 完 全 不合 格 的 概 念 伯克 了 解 黑 格尔 对 沃 尔夫 的 批 评 ③ 他 非但 不赞 同 黑 格 尔 的 观



,
、 。

点 ,
反 而 站 出 来 为 语 文学 辩 护 :
他坚称语文学拥 有 自 身 的合法性 ,
并 认为 语文 学 与哲 学可 以 互

惠 互利 ④

 。

“ ”

不过 ,
有 的 语 文 学家 也 获 得 了 黑 格 尔 的 肯 定 。 比如 ,
赞 同 语 文 学 要 进行 精神性 阐释 

路 德维 希 .
多特耐 ( L ud w i
g  D d d er e in
l , 1 7 9 1

1 8 6 3 ) 就受 到 了黑格尔的关 照 。
1 8 2 1
年 , 黑格尔

希 望 在 柏 林 为 多 特 耐 谋得 份语文 学 的 教 职 可 当 时 的柏 林语文学 界 唯沃 尔 夫 马 首 是瞻 要取


, ,

得 沃 尔 夫 的 信任 ,
成 功 为多特 耐 谋得 教 职 ,
他全 然 没 有 信 心 。
尽 管 黑 格 尔 与 沃 尔夫 的 关系 因 为


学 术 分 歧 而 僵化 但 为 了 打破 僵 局 黑格 尔 还 是 主 动 写 信 邀 约 沃 尔 夫 家外 出 郊 游 ⑤


, ,

出 于 对 语文 学 和 哲 学 的 同 等 热 爱 , 青 年 德罗 伊 森 试图 调 和黑 格 尔 和 伯 克 这 两位 老 师 之 间 对

立的 观点 。

方面 , 他在 1 8 3 3 年 的 语文 学 授 课 资 格 演 讲 中 赞 同 伯 克 的 基 本 观 点 , 认为语文 学 要


“ ”
关 注 人类 精 神 的 有 机 发展 ⑥ 另 方面 他 也 接受 黑 格 尔 对 批 判史 学 以 及 语文 学 的 部 分 批 评


,

Vo rl es ung en  i b er i  d i e P hi loso
ph i e d e r Ge s ck i c h te , W e rk e B a nd , 
1 2 ,
Fr a n kf u rt  am  Ma i n :
S uh rk a m p
 , 
1 9 8 6 ,
S 

“ ”
1 8

1 9 ) 黑 格 尔 在 别 处 也 指 出 了 批 判 史 学 的虚 妄性 ,
参 见 G W H e ge . .
l ,  Vo r l es un
g e niib e r  d i 

Ph il o so
p h i e d er  Ges ch i ch t e 
t W e xk t B a n d  1 , 2 ,
1 9 8 6 ,
 S  .
2 1

2 3

黑格尔 : 《 精神 哲学 》 , 杨 祖 陶译 , 北京 :



民 出版社 年 第 页

,
2 0 0 6 ,
3 5 5 3 5 9 

( D  G  W H eg e . . l , Th e L e t t er s , B l o o m i ng t o n : I n d i
a na  Un i v e rs i t
y P
r es s , 1 9 8 4 ,
p p  3 .
3 2 ,
3 4 2 , 3 4 5 , 3 4 6 

②G W  H eg e .

l ,  Th e  L et t e rs ,
 p

4 4 4 

③  A ug u s t B o e c kh En cy k l o p a d i e u nd  Met h o d o lo g
,
i e  d e r p h i l o lo
g is ch e nWi s s e n s ch aft en  Le pz g  B ,
i i : .
G 

T e ub n e r ,

1 8 8 6 ,
S 4.
0 

④ Ir e ne  K oh l
st r u nk ,  Log i k u nd H i s t o r i e i n D r o y s en s  Ge s ch i c h t s th e o r i e ,  S 4 .
3 

⑤ G -  W H . e

el ,  T A e L e t t e rs ,
 p

4 4 4 .

参见编者 的评论 

⑥ J .
 G  Dr oy s en

, 
H ist ori k ,
Te il b a n d 2 .
1

2 :  T e x t e  i m U m k re i s d e r  H i s tor i
k S  3
,
. 1 -

3 4 

? 1 5 9  


历 史 研 究 2 0 1 5 年第 3 

“ “ ”

意见 ① 其 , 《 历 史 知识 理 论 》 批评 兰 克 学派 只 讲 批判 ”
而 罔顾 阐释 就是 一

个例 证 

事实 上 ,
黑 格尔并 不否 定语 文 学 本 身 ,
他本人差 一

点 就 接 受 了 埃尔 兰根 大学 的 语 文学 教


职 ? 他 之 所 以 批 评语 文学

,
是 因 为 沃 尔 夫 派 的 语 文 学 缺 乏 真正 的 内 在 联 系 ,
在他 看来 , 缺 乏这


种 联 系 的 语 文 学 不 足 以 揭 示 实 际 存在 的 事 物 ③ 他 欣赏 的 语 文 学 追 求 的 是 精神 性 阐 释

。 , 而不


只 是字 面 的 或 语 法 的 阐 释 ,
也 就是说 ,
不 只 是 纯 粹语 言学 的 阐 释 ④ 。 德罗 伊森在 《 历 史 知识 理


“ ” “ ”
论 》 中 发展 出 来 的 理 念性 阐 释 就 源 于 黑 格尔 所 谓 的 精神 性 阐 释 。 在 黑 格 尔 的 观念 中 ,



“ ” " ” “ ”
有 借助 精 神性 阐释 ,
才 能 使语 文学 成 为 系统 的 知识 ,
成 为 名 副 其实 的 科学 。 黑格尔否

定 语文 学 的 科 学 性 其 实是 质疑 它作 为 门 学 科 存 在 的 合 理性




,

既 有研 究表 明 ,
黑 格 尔 对语 文 学 和 历 史 学 也 产 生 了 正 面 的 影 响 , 比如 ,
黑格 尔 在 《 世 界历

史 的 哲 学讲演 录 》 中 对 古 典 古代 的 重 新 阐 释 ,
深 刻影 响 了 德罗 伊 森 《 希腊 化 时 代 史 》 的撰写 ⑤

 。

但 对这 些 新 兴学 科 而 言 特别 是 对其 学 科 地位 的 确 立 而 言 黑 格 尔哲 学 更 多地 产 生 了 种负 面


, ,

的影 响 。 所以 , 除 了 语文 学 家 的 还 击 之外 , 在 历 史 学逐 渐 独 立成 科 之 际 ,
历史 学 家 也开 始 了 对


黑 格 尔 哲 学 的 清算 。 在青 年 兰 克 时 代 ,
历 史学 尚 未 获得 学 科 建制 上 的 自 信 , 兰克 借 以 反对 黑 格



尔 哲 学 的 资 源 更 多来 源 于 新 教 神 学 和 文 学 浪 漫 主 义 ,
其 所 作 经典 命题 每 个 时代 直接与 上 帝相


就糅 合 了 上 述 两 种 思 想 实际上 兰 克并 不 反对 哲 学 本 身 栢反 他 认 为 历史 学 离 不 开 哲

通 。 , , ,


“ ”

学 , 历史 学 同 样 也 追求 普 遍 性 ( 普 遍史 是兰克

生的理想 )
, 他 反 对 的 是 黑 格 尔 那 种 先天 地

构 造 历史 的 哲 学 ?

 。

到 1 9
世纪中 叶 , 历 史学作 为 一

门 独 立 的 学科 已 获得 了 体 制 上 的认 可 。
在 此 背景 下 , 黑格尔


哲 学 越来 越 不 受 待 见 。 作 为 兰克 的 学生 ,
布 克 哈 特 同 样 不 排斥 哲 学 , 但 却 反对 历 史 哲 学 。 在他


看来 ,
在直截 了当 地 深 人 普遍 的 和 重大 的 人 生之 谜 的 时 候 ,
哲 学 具 有历 史 学所 无 法 比 拟 的 优


势 , 因 为 历史 学 只 能 片 面 地 和 非 直 接 地从 事这 项 工 # , 不过 , 他 在褒 扬 哲 学 的 同 时 却 认 为 黑 格


这 种 历 史 哲 学 只 不 过 是 根 据 先天 的 原 则 来 推 演 世 界历 史

尔 式 的 历史 哲 学 是 半人 半 马 的怪 物 ,


“ ”

的 发展 进程 ,
向 人们 提供 历 史 的 纵向切 面 , 而他 自 己的 《 世 界历 史 沉 思 录 》
则 希 望 向 人提 供


破 除 对 世界 历 史 的 线 性 叙 述 ?


“ ”
历史 的 横 向切 面 ,

可能遭 遇这 样的 批 评 ? 在 其

哲 学全 书 纲 要

黑 格 尔 似 乎 早 就料 到 其 世 界历 史 的 哲 学 。 《


" ”

说明
” “
第 三部 分 ?
精神 哲 学 》 ( 《
精神 哲 学 》 ) 的 世界历 史 法 部分 ( §

5 4 9
的 部分 ) ,
黑格

① J .
 G  D ro y s en

,  H i s to ri k  ,

Ba n d 1 ,
 S t u t t ga r t  Fr om m an n :

Ho l
z bo o g ,

1 9 7 7
,
 S 2 . 3 6

2 3 7 

② G W . .
 H eg e l
,

Th e Le t te rs ,
 p
. 3 5 2 

③  G W . .
 H eg e l
, 
Th e Le tt er s ,
 p
. 3 4 0 

④  G W . .
 H e ge l
, 
Th e Le t t er s ,  p

3 6 4 .
参 见 编 者 的 评论 

⑤ E rn s t  Sc hu l i n , D i e  We lt
g e s ck i ch t l i c he  E rfa ssu n
g  d e s  Or i en t s B ei  He g e l un d  R a nk e  G o t t nge n 
: , i


Va n de n h oe c k & R up re c h  S t e f an  J o r da n  G  W  F H e ge


t 1 9 5 8 . . .
l s e i n f l us sa u f  da sp hi l o l o sc h eu nd


gi
,
, ;

h e S ch a f f e n J o h an n G u s t av  Dr o ys e n s He

a l t e r t u m sw i s s en s ch a f tl i c ,
 i n l
m ut  S ch n ei de r H rs g .

, J ah rb u ch

fu r H eg e fo r s ch u ng Ba n d  S a nk t  A u gu s t n  A ca d e m a Ver a 1 S 1 4 1 5

 1 l 9 9 5 1 5



: 


, i i 
, , ,

⑥ L eo po
" "
l d  von  Ra nk e ,
 I d ee  de r U n v er s a i
l h is t o r i

,
  i n Vo l k e r D o t t e rw e i c h u n d  Wa l
t he r P e t e r Fu c h s H rs g .

,

V o rl e s un g s e i nl e i t un
g , M li n ch e n

W i
en :
R O .
l d en b o u rg Ve r l ag , 
1 9 7 5 , S 7 .
4 

⑦ 布 克哈 特 : 《 世界历 史 沉思 录 》 , 第 2

3
页 

⑧ 康德也预见 到 了类 似的批评 说我是要 以 这 种 在 定 程 度 上 具有 条 先 天线 索 的 世 界 历 史 观 念 来 代 替




一 一

对于具体的 、 纯 粹 由 经验 而 构 成 的 历 史 的 编 撰 工 作 , 那 就误解 我 的 观点 了 。
这仅仅 是关于

个哲 学 的


烦恼 当 然 它 也还 必 须是 十 分 熟 悉 历 史 的 从另 外 种 立 脚 点 出 发 所能 够探讨 到 的 东 西 的 种想法 而


( ) ”


已 。 ( 参见 康德 : 《 历史 理 性批判 文 集》 , 何兆 武译 , 北京 :
商务 印 书 馆 ,
1 9 9 0 年 , 第 2 0

2 1 页 

)

? 1 6 0  


德 罗 伊 森 时 代 的 学科 之 争

尔 预先驳 斥 了 历 史 学 家 的 可 能 指 责 

但是 在 今 天 犯 了 这 类 先天 处理 历 史 方 式 的 过 错 的 主 要是这 些 人 ,
他们 自 称要做 纯 粹 的

历史 学 家 , 而 且明 确地表示反对哲 学思 考 ,
部 分 地 反对 一

般的 哲 学 思考 ,
部 分地 反对 在 历

史 中作哲 学思考 ; 在他 们 看来 哲 学 是 一

个令人厌烦 的 邻 居 ,
因 为 哲 学 反对任 意 的 想 法和 突

发的 念头 。 这 类 先天 的 历 史 写 作 有 时 来 自 本 来很 少 意 料到 的 方 面 , 即来 自 过 分 讲科 学 性 的

这样 一

个方 面 ,
而 这在 德 国 比 在 英 国 和法 国 的 影响更大 ,
在德 国 历 史 写 作 已 净化 而 达 到 

更 为稳 固 和 成 熟 的 性格 ①

 。

从上 述 材 料可 见 ,
在 历 史学 家 指 责 黑 格 尔 先 天 地 构 造 历史 时 ,
黑 格 尔 反 而批 评那 些 否 定 任


何 哲 学 思 考 的 历 史 学 家才 会 犯 这 样 的 错 误 。 黑 格 尔 并 非 不 懂 历史 的 哲 学 家 ,
他对历史有 浓 厚 的


“ 


兴趣 , 在历 史 学家 过 分 强 调 历 史 事 实 时 ,
他 只 是 希 望提 醒 历史 学 家 注 意 到 自 身的 历史哲学
预设 。 海登 ?
怀 特在 为 黑 格 尔 辩 护 时 曾 指 出 , 历 史 学 与 历 史 哲 学 并 非 泾渭 分 明 的 两 个 分 支 学 科 
,

任 何 历 史 写 作 都预 设 了 某 种 历 史 哲 学 ? 在 此 意 义 上 ,
,
那 些 断 然 否 定 历 史 哲学 的 历 史 学 家 , 反而

容 易 陷 人历 史 虚无 主 义 

在 哲 学 与 历 史学 之 间 , 德 罗 伊 森选 择 了 居 中 的 立 场 。 他既不赞 同 一

般 的 历 史学 家对 理 念 的


“ 


排斥 , 又不 赞 同 黑 格 尔 脱 离 历 史 事 实 的 纯 粹 思 辨 。 在 《 历史 知 识理论 》 的 第 二部 分 系统论

中 ,
德 罗 伊 森将 家 庭 、 民族 、
社会和 国 家 等基 本 单 元 有 机地 结 合 起来 ,
只 考察 历 史 的 横向切


面 从 而 避 免 了 黑 格 尔 的 线 性历 史 观 尽 管 德罗 伊森 并 不认 为 己 的 历 史 知 识 理 论是 种历史


,


“ ”

不 过 他 还 是 变 相 肯 定 了 某 种 历 史哲 学 ? 这
“ ”
哲学 , 也不 愿 意 将 系统 论 冠名 为 历 史哲 学 ,

 ,

种 历 史 哲 学 与 后 来 成 型 的 社 会学 具 有 高 度 的 相 似 性 

三 、 新 旧 史 学 理论之 间 的 竞争

在 语文 学 范 式 的 鼎 力 支 持 下 ,
德 国 现 代 史 学 逐渐 成 型 了 。 在 此 过程 中 , 以哥廷根学派为代


表 的 启 蒙 史 家受 到 了 强 有 力 的 挑 战 。 在尼 布尔之后 ,
兰 克 及 其 弟 子 对哥 廷 根 学 派 的 传 人 发 起 了

第二 波 进 攻 

在 1 9
世 纪 早期 ,
德 意 志 地 区 的 主 流 史 学 依 然 沿 袭 了 哥 廷根 传 统 ,
维尔肯 、 豪默尔 、 弗里德


里希 ?
克里 斯 多夫 ?
施罗塞尔 ( Fr i
e dr i
c h C h r i s to
p hS c h l o s s er , 1 7 7 6

1 8 6 1 ) 、 格奥尔格 .
哥特弗


雷德 ?
格 维 努斯 ( G e o r g  G o tt f r i ed  G er v i nu s ,
1 8 0 5

1 8 7 1 )
等 学 者 均 是其 中 的 重要 代 表 。 当兰克


的 《
拉丁与 日 耳 曼 民 族史 》 出 版之 后 ,
为 了 捍 卫 其道德批 判 的 立 场 , 施 罗 塞 尔及 其弟 子 格 维 努


“ ”

斯等 对 该 书 展 开 了  围 剿 , 他 们 指责 兰 克 忘 记 了 史 学 最 重 要 的 道 德教 化 功 能 ④ 尽 管 如 此 。 ,



与 哥廷 根传 统 的 较量 中 ,
延 续 语 文学 传 统 的 兰 克 还 是 大 获 全 胜 ⑤ 这 得 益 于 他 在 两 个 方 面 的 重 要

 ,

贡献 :

方面 , 兰 克 在 原 始 档 案 的 基础 上 ,
通过 准确 的 批 判 、 融 贯 的 阐 释 和 流 畅 的 叙述 , 赢得


了 广 大 读者 另 方面 他 的 著 述涉 及 近 代 欧 洲 各 国 的 演变 有 助 于 时 人评 判 当 时 混 乱 的 局势

, ,
; 

“ ” “ ”
① 黑格 尔 :
《 精神哲学 》 , 第 3 5 6 页 。
本文 对 引 文 稍 微 作 了 改 动 , 将 历史 写法 改 译为 历史写 作 

② 海登 ?
怀特 元史 学 十九世 纪欧洲 的 历史想 像 陈新 译 南京 译林 出 版社 2
年 第 2


: 《 : 》 , , : , 0 0 4 , 1 9

1 9 3 、
3 7 6
 页 

" ”

③ J .

G  D .
ro

s en  , Te xt e  zu r Ge s c h ic h ts tk e o r i e ,

 it u n
g ed r un ck t en  M a t e r ia l i e n z ur H i st ori k 
f H rs g
. vo n

G ii
n t e r  Bi r t s c h un d
J
or n  R i
i se n
,
Go t t i n

en :  V a n de t
i h o e c k &  R upr e c h t ■

, 
1 9 7 2 ,  S 8.
4 

④G .

 P G . o oc h ,  H is t or
y an d H i s t o r ia ns  i n th e  N i n e t ee nt h C en t ur
y ,
 pp . 9 9

1 0 0 

⑤ G .
 r>x o y se n ,  J o ha n n Gu s t a v D r o y s e n : Er s t e r Te il , 
B i s zum  B e
g i n n d e r  F ra n kfu r t er  T at i
g k ei t ,

S 4 .
8 


1 6 1  


历 史 研 究2 0 1 5 年第 3 


克 及其 弟 子 的 成 就 新史 学 在德 意 志地 区 的 大学 中 站 稳 了 脚跟 它 与启 蒙史 学 之



由 于兰 ,
,


间 的 竞 争告 一

段落 , 从此 ,
历史 学 开始 自 我反思 ,
反 思 它 的 技 巧 和方法 、 手段 和 目 的 、 任务


和限度


① 众 所周 知 ,
西 方 史学 的 自 我 反 思 并非 始 于 1 9
世纪 ,
这 里 所谓 的

自 我 反思

显然 是


” “ ”

为 基 础 的 现 代 职业 史 学 的 我反思 其最终 标 是 建构 与 新史 学 相 匹配 的

指以 新史学 自 , 目 

新 的 史 学 理论 。 在 1 9
世纪 中 叶的 德 国 ,
随着新 旧 史 学 完成更 替 ,
新 旧 史 学 理 论 之 间 的 竞争 也 拉


开 了 序幕 

正 如 上 文所 述 ,
在从 语 文 学 走 向 历 史 学 的 过 程 中 , 兰 克 只 完 成 了 实 践上 的 一

步 , 而最 终 为


“ ”
德 国 现代 史 学 奠 定 理论 基 础 的 是 德 罗 伊 森 。 尽 管 穆 拉 克声 称 , 从伯 克的 语 文 学 理论 到德 罗


历史 知 识 理论 步之 遥 ? 但 细 究起 来 这种 过 渡 远 非 穆 拉克 想 象 的 那 么 简 单

伊森 的 仅 一

,
, 

在 德 罗 伊 森 之前 新史 学 家 并未 发 展 出 系 统 的 史 学 理 论 ③ 尽 管 德 罗 伊 森 对 威 廉 洪堡

,




赞誉 有 加 , 称 他是

历史 科 学 中 的 培 根

,
? 但 洪堡 在 《 论 著史 家 的 任 务 》 ⑤ 中 发展出 来的史学


理论 ,
既 不 成 体 系 又 不 具备 课 程 讲 授 所 要 求 的 形 式 化 特 征 和 结 构 。 就此而言 ,
尼 布 尔 和 兰 克更


像 是伟 大 的 史学 家 而 非 史学 理论家 , 虽 然 他 们 在 史 学 理 论 方 面 颇 有 创 见 ? 但并 未建 构 出 相 关 的

 ,

授课 体 系 ,
与 他们 之 前 和 之 后 那 些 系 统 讲 授 过 史 学 理 论 的 历 史 学 家 存 在 一

定 的 差距 ?

 。

① H e i
n r c hv on  S


b el ,  Ube r  d i e Ge s e t z e d e s  H i st o r i s ch en  W iss en s ,  Bo nn :
Ver l a
g
v o n M a x C oh e n S o h n 
,

1 8 6 4 , S . l 

② U l r i
c h  M u h l a ck ,   Z u m Ve r ha l t ni s v on K l as s is
c he r P h il
o l o g i e  un d  Ge s c h i ch t s w i
s s en s c ha ft  i
m 1 9 


J a h rh u nd e r t ,
  S 2 
_
3 9 

③Han
" ”
s Sc h ei e r Ra n k e n t h e M an u a l s o n H i s t ori c a l Me t h o ds o f D r o y s e n  Lo re n z a nd B e rn h e m  n G eo r

,
  i
,

,
 i


G .  I g ge r s a n dJ a m e s M  P o w el l e d s .
,

,
L e o p o d  vo n Ra nk e a nd t he  S ha p in g  o f th e H is t o r ic a l D
l 

i sc i
p li ne 
,

S y r a cu s e  S y r a c u s e  U :
n i v e rs i t y
Pr e s s ,  1 9 9 0 ,

. I l l 
,

④J .
G  D ro ys e n .
,  H i st o r ik ,
 Ba nd 1 , S  4 .
1 9 

⑤ W
“ “
il h e lm  vo n H u m b o l dt  ,  U b er d i
e A u f ga be  de s G e s ch i
c h t s sc h re ib e rs
,
  i
n Ku r t Ro s s ma nn  H r sg .

,

De u t sc h e G es ch ic h t s ph i l o s o p h i e vo n L e s s i n g b i s  J a s p e r s ,  B re m en :  C ar l  S ch li ne m a n n V e r l a
g ,  1 9 5 9 ,  S .
1 5 3


该文 作为早期历史 主 义的 经典文本 现有三种英译本



1 7 5 .
, :
( 1 )  W il h el m  vo n  H u m b o ld t ,   O n t h e



H i s t o ri an s Ta s k ,  i n G eo r g I g g er s a n d  K on r a d  von  Mo l
t k e e ds
,

,  Th e  The o ry a nd  P ra ct i c e o f H i s t o ry 
,

Ne wY or k Th e B o b b s Me rr


i ll  C o m pa n y ,  1 9 7 3 ,
 p p 5

2 3 .
( 2 ) W il h e m v o n  H u m bo ld t

, 
O n t h e  Ta s k o f  t h e

 L nd a  Ga De M Mu e

H i
s t o ri a n , 
t ra n s . i i
l  i
c h iel ,
i
n K u rt  ll er

Vo l l m e r e d ,

,  Th e He r m ene u t i cs  Re a d e r Te xt s :


f t h e Ge r m a n Trad i t io n fr o m t he En l i g h t en m en t t o  th e P re s en t  N ew Y o r k C o n t nu u m



, : i
,
 1 9 8 5 , p p .
 1 0 5

" ”
1 1 8 .
( 3 )  W i
l h e l m v o n  H u m bo l d t  , O n  t he  Ta s k o f  t h e H i
s t or i
an
,
 t r a ns  J o a n na  S c he

l do n ,  i
n Ro l f

S a lt z e r  ed Germ a n Es s a y s  o n H i s to r
y N ew  Yo rk C on t nu u m 3 -


1 9 9 1 5 2


pp 6
, , ,

: .
, i ,

⑥  L e o po 在 兰 克 之前 讲 授史 学 入 门 课 程的 史 家已 经发
" ’

d v o n Ra n k e Un 

,


,
 I de e  de r  i v e r s a lh i s t o r i e , S .
7 2 .
,

展 出 了 历史方法论的 核 心 概念 启发 批判 表现 但在该课 程 的导 论 中 兰 克只 使用
” ”

“ ” “
, 、 、
等 , ,


“ ” “ ” “ ” “ ”
了 搜集 、 发现 、 深人探讨 、 表现 等 概 念来描 述 历 史研究 和 写 作 的 程序 , 可 见他无 意延续之


前 的传统 ,
从 而 发 展 出 系 统 的 历 史 方 法论 

⑦ H a n s

J t
ir

e n  P a n d el
,  H i s t o r ik  u n d  D id a k ti k :  D as  Pr o b l e m d er  D i s t r i b ut i on hi s t o r i o gr a p h i s ch e r z eu g t e n

W i s se n s  in d er d eu t s c he n G es c h i
c h t s w i ss e ns c ha

f  vo n d e r S p a t aufk  L ar u n 

g z u m F r h h i s t o r i s m u s  ( ii 1 7 6 5


又 见 H a n

1 8 3 0 )  ,
 S t ut t

ar t  :  f ro m m an n ho lz bo o

,

1 9 9 0
,
 S  . 3 4 4

3 7 6 ;

J ii


e n Pa n de l ,  G e sc h i
c h t s th e o r i e  un d

Th e o r i
e d e r Ge s c h i
c ht ss ch r e i b un gi n d e r d e ut s c h en  S p a t a uf k la r u ng ( 1 7 6 0

1 8 1 0 )

E i ne Bi b l i o

ra

h ie , 

 n

 i

H o r st  W al t e r B a n ke  u nd D rk  F ei sc her H g  Th eo r e t i k e r d e r d eu t s ch e n A ufk l d r u ngs hi s to ri e S  8





i l ,

,
,

1 3

8 3 2 .
另 见S te fa n J o r d a n , 
G e s ch i ch t s t h eo r i e i n d e r e rs te n H a f e d e s  l t 1 9  J a h rh u nd e r t s
. :
 d i e S c h w e l le n z e it

z wi s ch en  P ra g m a t i s m u s u nd  K l a s s i s c he m H i s t or i s mu s 

y F ra n k f ur t a m M a in :  C a m p u s  Ve r l ag  1 ,
9 9 9 , S


4 6 2 5 7

2 


1 6 2  


德罗 伊森 时 代 的 学科之争

有 学 者 曾 梳 理过 1 7 5 0

1 9 0 0
年 德 意 志 地 区 各 大 学 讲 授 史 学 理 论 课 程 的 情 况 ? 研究 表 明 ,

,

“ ”
在 德 罗 伊森 之 前 ,
德意 志 地 区 已 有 为 数 众 多 的 大 学 开设 了 与 德 罗 伊 森 的 历 史 知 识 理论 类似


的 课 程 。 其 中 ,
埃 尔 兰 根 ( Er l an
g en ) 、 吉 森 ( G i es se n ) 、 哥 廷 根 、 格 赖 夫 斯 瓦 尔 德


( Gr e i
f sw a l d ) 以 及 马 堡等 大 学

直有 开 设史 学 理 论课程 的 传 统 。 哥廷根学者伽 特勒 ( J o h a nn

Ch r st o
p h  G at t e r e r 1 和胡斯 R hs 等 较 早 开 设这 类 课 程 ② 而 新 建 立 的 柏 林 大 学


i 7 2 7 1 7 9 9 ( ii ) ,
, )

延续 了这 种传 统 。
截至 1 9
世纪 中 叶 ,
德 意 志 地 区 超 过 半 数 的 大学 都 开 设 了 史 学 理 论 课 程 ③

 。

上 述 史 学 理 论 课裎 具 有 一

个共 同 特征 :
它 们 和 语 文 学 理 论无 甚 关 联 。 然而 ,
曾作为 语 文学


家 的 德 罗 伊森 彻 底 改 变 了 这 种 局 面 。 在 德 罗 伊森 之 前 , 史 学 理论 课 程 更 多 延 续 了 哥 廷 根 学 派对


“ “

宋 学 方法 的 相 关 探讨 与 语 文学 理 论 泾 渭 分 明 德 罗 伊森 本 人 的 历史 知 识 理论 是为 新史



,



进行 理论 奠 基 ,
它带 有 明 显 的 语 文学 理 论 的 痕 迹 。 在 德 罗 伊 森 之后 ,
由 于现 代 史 学 与 语文


学 分 道扬 镳 ,
其 方 法 论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抛 弃 了 语 文 学 理 论 的 模 式 和 框 架 ,
恩斯特 ?
伯伦汉 ( Er
n st

Be r n he m i
, 1 8 5 0

1 9 4 2 ) 的 《 史 学 方 法 论教 程 》
标 志 着 史 学 理论 的 完 全 独 立 

“ ”

在 德 罗 伊 森 看来 ,
之 前 的 史 学 理论 课 程 并 不 能 为 新史学 提 供合 理 的 辩 护 。 他 摆 出 这种


高姿 态 , 很 可 能 缘 于 语 文 学 和 哲学 对 其 的 深 刻 影 响 。 语 文 学 和 哲 学 既 能 让 他认 识 到 旧 的 史 学理

论 课程 的 缺陷 ,
同 时 又 能 为 他 建构 新 的 史 学 理 论 提 供 理 论 资 源 。 语文 学 方 面 的 专 业训 练 虽 然足


以 让 他胜任 历 史 研 究 的 工 作 ④
“ ”
,
但要 创 建 一

种 历 史 知识理论 , 历 史 学 家 的 职 业 身 份 和 哥 廷根

学 派 的 理 论 积 淀 又 让 他 不 能 罔 顾 之 前 的 史 学 方 法 传 统 ⑤ 如 何 将 语 文 学 理 论 和 之 前 的 史 学 理 论结

 ,

合 起来 , 他 并没 有 先 例 可 循 。 而 当 他想 依 靠 黑 格 尔 哲 学 来 弥 补 语 文 学 理论 和 之 前 的 史 学 理 论 的

不足时 ,
他 必 须 面 对 当 时 的 历 史学 家 对 黑 格 尔 的 普 遍 反 感 ,
如 何 改造 黑 格 尔 哲 学 为 己 所 用 , 


成 为 他 最 主 要 的 难题 之 一

。 因此 ,
德 罗 伊 森 要 从 伯 克 的 语 文 学理 论 过 渡 到 他 自 己 的 历史 知识



理论 殊非 易 事 

“ ”
在 学 科 之 争 异 常 激烈 的 时 代 为 了 在 理论 上 独树 帜 德 罗 伊 森刻 意 与 其 他 所 有学 科 保


, ,

持 定的 距离 这 种 取 向 最 鲜 明 地 体 现在 他对 H 这个 概 念 的 规定 上

,

st o ri k ( 历 史 知 识 理论 ) 

“ ” “
1 8 4 3 年 ,
德 罗 伊森 在 《 希 腊 化 时代 史 》 第二 卷 的 前言 ( 历史 神学 ) 中 ,
首 次将 历 史知 识理


“ ”



概 念定 义 为 历 史学 的 科学 理 论 ,
? 并 提 出 有 必 要 为 历 史 学 进 行 理论 奠 基 。 而在 1 8 4 6 年的

① H o r s t Wa lt er Bl a nk e ,
D i r k Fl e i s ch e r  a nd  J o r n R us e n  ,

 Th e o r y o f  H i s t or
y
i n H i s t o r c a l L e c t ur e s
i :  The

G er m a n  Tr a d i i
on  o f  H i s t o ri k 1 7 5 0 9 0 0  i n J o r n R s en S t u d i e s i n Met a h i s t o ry e d t e d a nd n t ro d u c e d



t , 1 ,  i

,
,


y P
i e t e r D uv e na g e P r e t or ,
i a :
H u m a n S c i
e n ce s  R es e a rc h C o u n c il
, 1 9 9 3 ,
pp

9 7

1 2 8

英 文本 另 见


a n d T h eo r vol 2  no  3 德 文 本 参 见H o Wa t e r B a nk e u n d D k Fl e i s c he r

3 3 9 8 4 3 1 3 5 6 rs t r
pp


. . .
,
, ,
1 ,

l l 
,

A ufk l a ru n
g u n d  H i s to r ik :
A u fs a

t ze z ur  E n t w i ck l un
g d e r  G es c k ic h t s w i s s e nsc ha ft , K i rc he n
ges ch i ch t e u n d

Ge s c h ic h ts th e o r i e i n d e r d eu t s c he n A ufk l a r un Wa lt r o  H a rt m u t S e nn e r 1 9 9 1 S 1

3 2

. 



p p
? : , ,

② J .
 G  Dr o y . se n ,
 H i s to r ik ,  B a nd  I  S  ,
. 5 0

5 1 

③H o rs t Wa lt er B la n k e ,
 D i
rk  F l e i sc h e r a nd J o r n R i
i se n  ,  T h e o r yo f  H i
s t o r
y
i n H i s t or i
c a l L ec t u r e s T h e

 :

G e r m a n t r a d i
ti o n o f  H i
s t or i k ,  1 7 5 0

1 9 0 0 , 

. 1 0 9 

④ U Mu h M et h o d e i n C h r i s t i a n  M e i e r u nd J o r n Rii se n
" "
l ric h  l ac k ,  V o n d er p h i
l o l o
gi
sc h e n z ur  h is t o r i s c hen  ,

H rs g Hi s t o r is ch e Me t ho de  M n ch e n De u sc h e r T a s c h en b uc h  Ve r a S 1 5 4
在此 转变 过程


li t 1 9 1 8 0

 ,
, :

l g ,  8 8 ,

. .

中 , 沃 尔 夫和 尼 布尔 起 了 关键作用 

⑤ O   So z
” "
tto H i n tze ,  J o h a nn  Gu s t a v D ro y s e n ,
i n  G er h a rd  Oe s t r ei c h H rs g

, i o lo
g i eu nd G e s ch i c ht e

,

Go t t i n

en :
 V a n de n h o e c k &  R u pr e c h t , 
1 9 6 4
, 
S 4 .
9 5 

?  Ch r i s t ia n e  H ac k e l , 
D ie  Be de u t un
g A ug us t
B o e ck hs fu r d en  Ges ch 
 i ch t s t h eo r e t ik er  J o h an n G u s t a v D ro y s e n 


d i e E nzy k l o p a d i e -

Vo r l es un
g en i m  Ve r g l e i ch  ,  W u rz b ur g K O n 
:

gs h a us e n  N e um a nn , 
2 0 0 6 , S . 7 6 .
另见 J


G .
D ro

s en G run dr i s s  d er  H i st o r i k   Hr s g  E .
r c i
h  R o t h a c k er  Ha ll e M ax  N i
e me er 1 9 2 5 S 9

y 6
,  , : , , 


,


 1 6 3  


历 史 研 究 2 0 1 5
年第 3 

“ “
古代 史 课 程 导 论 他 又 从另 可 惜 我 们 缺少 门 历 史 学 的 科学 理论 也 就是



中 角 度指 出

,
, ,

历史 知 识 理 论 ,
在 史学相 关诸学 科 的 大综合 中 ,
它 能 确 定 这 些 学 科 的 地 位 并说 明 其界 限 。




“ ”

年 德罗 伊森 在 耶 拿 宣 布 要 开 设 门名为 历 史 知 识 理论 的课程 ② 从 年起

1 8 5 2 , 。
1 8 5 7 / 1 8 5 8

,

德 罗 伊 森 正 式 开 始 讲授 之 后 是在 柏 林 大 学
“ ”

历 史 知 识 理论 课程 , 先 是在 耶 拿 大 学 ,
。 漫长 的


“ ”

酝 酿期 显 示 出 , 在 正 式 开设 历 史 知识 理论 课程之前 ,
德 罗 伊 森早 已 准备 向 旧 的史 学 理论 发


起 挑 战并 建 构 出 属 于 的 史 学 理论

新史 学 

" ”
首 次 讲 授该课 程 时 ,
德 罗 伊 森清 楚 阐 明 了  历 史 知 识 理 论 概念 的 内 涵 和外延 ,
在他 看 来 

历 史 知 识 理 论 不 是 史 学 相 关诸 学 科 的 百 科 全 书 , 不 是 历史 哲 学 ( 或神 学 ) ,
不 是 历 史 写作 的 诗


学 。 它 应 该 是史 学 的 工 具 ( O r g an c m ) 。

? 德 罗 伊森 对 此 概 念 的 初 步 规 定 充 分 显 露 了 他 的 学 科 区

分 意识 , 这 种 意识 在 《 历 史知识 理 论纲 要 》 的 三个 版本 ( 1 8 6 8 、 1 8 7 5 、 1 8 8 2 )
中 得到 进

步强


“ "
化 。 在 1 8 8 2
年 第三 版 《 纲要 》 中 ,
他对 历史 知 识 理 论 概念 作 了 最 终 的 而 且 也 是 最 全 面 的 规



定 : 历 史 知 识 理 论 不 是史 学 相 关 诸 学 科 的 百 科 全 书 , 不 是 历 史哲 学 或 历 史 神 学 , 不 是 历 史 世界


的 物理 学 ,
更不 是历 史写 作 的 诗学 。 历史 知 识 理 论 必须 为 自 身提出 的任务是 :
作 为 历 史 思考 和


研 究 的 工具 。



从 德 罗 伊 森对 概念 的 各 种 规 定 来 看
“ ”
历史知 识理论 ,
他 试 图 挑战 当 时 的 所有史学 理论 
,

既 包括 哥 廷 根 学 派 的 史学 理 论 (
关于史学 的基础学科和辅助学科 的百科全书 ) ,
又 包 括 基 于神


学 、 哲学 、 自 然 科 学 和 诗 学 的 各类 史 学 理 论 。 在 推 翻 之前 的 各 类 史 学 理 论 之 后 ,
他 赖 以 建 立新


的 史 学 理 论 的 基础 是 什 么 呢 ? 从 其 学 科 背 景 来 看 , 德 罗 伊 森 在 否 定 其他 史 学 理 论 之 后 ,
可 资借


鉴 的 理论 中 , 最有 可 能 的 是 语 文 学 理 论 。 但 从 其职 业 身份 来 看 ,
早 已 脱 离 语文 学 界 的 德 罗 伊森


不 可 能 完 全 照 搬 语 文 学 理 论 ⑤ 他 还 需要 从 黑 格 尔 哲 学 中 借 用 理 论 资 源 来 改造 语 文学 理 论 , ,
从哥


“ “ ”
廷 根 传 统 中 借 用 理 论资 源 来 完 善 其 历 史知 识 理论 ”
。 正 是 这种 合 纵 连横 造就了 德 罗 伊森的


《 历史 知 识 理 论 》 在形 式上 和 内 容 上 的 独特 性 


不过 ,
经 过仔 细 考 察 , 我们可 以 发 现 , 德 罗 伊森 对 历 史 知 识理 论 ”
概 念的 规定多少有 些


虚 张声势 建 构 的 是 全 新 的 史 学 理论 但 对 各 类 理论 的 依 赖

。 尽管 他 声 称 自 己 ,
( 固然 ,
他对所


“ ”
借鉴 的 术 语 和 概 念 作 了 改 造 )
使其 历 史知 识 理论 并 非他 想象 的 那样 独特 

“ ” “ ”
比如 , 德罗 伊 森 开 设 的 历史 知识 理 论 课程 ,
有 时名 为 历史 学 的 方 法 论 和百 科 全 书 
,

“ “
有 时又更 名 为 历 史 研 究 的 方 法论 和 百 科 全 书 史 学 相关 诸学 科 的 方 法 论 和 百 科 全 书 


” ”
或 。

“ “
作 为 关键 词 的 课 程 或 著 作 非 常 多

自 1 8
世纪以来 ,
将 百 科 全书 ,
它 意指 建立 一

种系统性的

关联


⑦ 1 7 5 0 年至 1 8 5 0
年 ,
欧 洲 大 学 对 学 术进 行 了

种 百科 全 书 式 的 处 理 ,
其 目 的 是对 人 类


的 各种 知 识 作 出 有 机 的 综 合 。
1 9
世 纪初 ,
德 语 区 大 学 依 然 盛 行 百 科全 书 式 的 课 程 ;
后来 ,
这种


百 科 全 书 式 的 理 想 及 其 对 应 的 教 学 模式 ,
因 其 形 式 主 义 的 特 征 和 空 洞 的 内 容 而 逐 渐被学 者 和 大

①J .
 G  D r o y s en

,  H i st o r ik  ,

Te i l b a nd  2 .
1

2 : T e xt e  m  U m k re i i s d e r H is t or i k S  1
,

4 5 

②H o r  G D ro y s e ns  E
" "
s t Wa l
te r B l
an k e
,
 D i e H i
s t o r kJ i
. . .

n  Ed i t i o n s p r oj e k t ,
 n J a h rb uc h d er  A k a d e m i e


d er  Wi s s en s c haft e n z u Go t t i ng en ,  Ber l i n : D e  G r uy t e r , 


2 0 1 1 ,
 S 1. 9 3 

③ J .
 G  D ro y s e n

,  H i
st o r ik  t B a nd 1 , S  3 . 9 9 

④ J .
 G  D ro y s e n

,  H i s t o r ik  ,
 B a nd  1  S  4 ,

2 5 

⑤ I r e n e K oh l s t ru n k ,  L o g i k  un d H i
st o r i e i n  Dr o y s e ns  Ge s ch i ch t s h eo ri e  S
t ,
. 4 3 .
另 见 丁 M  S e eb oh m . .

,

H e rm en eu t i cs ,  Me t ho d  a nd  Met h o d o l o g y , D o rd re c h t :


l u w er  A c a de m i c Pub li s h er s ,  2 0 0 4 ,
 p
.  5 5 

⑥ J .
 G  D ro y s e n

,  H i st o r ik ,  Ba nd  1 , S IX . .
参 见 编 者前 言 

⑦ H a n s -

J ii


e n  P a n de l , 
H i st o r i
k u n d  D d ak i t ik  , S 1.
5 6 



1 6 4  


德 罗 伊 森 时代 的 学 科 之 争

学 教 学 所抛 弃 ① 以 百 科全 书 为 标题 是 世 纪 的 特征 在 世纪 年代 之后 




X X X ”
1 8 ,
1 9 5 0
,

年 之后 几 乎 无人 在 课 程 或 著 作 的 标题 中 使 用 该 词 ②



科全书 搭 配 使用
“ ”
只与 方法 论 。
1 8 8 8 , 。

“ ”
相反 ,
方法 论 一

词 自 1 9
世 纪初 出 现 之后 ,
直 到 现 在 仍然 被 广 泛使 用 

在 德 罗 伊 森 之前 ,
与其 《 历史 知 识 理 论 :
历 史学 的 方 法 论和 百 科全书 》 具有 类似 名 称的 课


程 或 著 作 不 在 少 数 ③ 在语 文 学 领 域 。 , 沃 尔 夫开 设 了 《 古代 科 学 的 百 科 全 书 》 ,
伯 克开 设了 《



文 学 相 关诸 学 科 的 百 科 全 书 和 方 法 论 》 ,
而伯 恩 哈 迪 则 开设 了 《
语 文 学 的 百科 全 书 》 。 在史 学领


域 ,
舍 纳曼 ( S c h S ne m an n )
著有 《
史 学 相 关诸 学科 的 百 科 全 书 纲 要 》 ( 1 7 9 9 ) ,
法布里 ( F a br i 

)

著有 《
史学 的 主 要 科 学 和 辅 助 学 科 的 百 科 全 书 》 ( 1 8 0 8 ) 。 仅 就 课 程 或 著 作 的 标题 而 言 , 德罗伊



与 语文 学 理 论 和 哥 廷 根学 派 的 史 学 方 法 论 都 具 有 某 种 关 联

森的 历史 知 识 理论 ,
他 并 未 做到

绝 对 的 标新 立 异 , 他 依然从 属 于他 那个 时代 的 学术 网 络 

“ ” “
又如 , 德 罗 伊森 向 哥廷 根 学 派 的 史 学 方 法论 借 鉴 了 诸 多概 念 。
历史编 纂 学 、 历 史 教育


“ ”

其次
” “ ”
学 、 方法学 和 方法 论 等 概 念是 1 7 5 0

1 8 3 0
年 的 历 史 教 学 论必 然 涉 及 的 概 念 ;

,

“ “ ” ”

普遍 史 集合
” ” “ “ “ ” “ ” “ ” “ ” “ ”
研究 、
表现 、 历史 写作 、 启发 、 批判 、 视角 、 、 、 系统 等 概念


是 关 于 历史 研究 和 历 史 写 作 的 理 论 必 然 涉 及 的 概 念 , 把 这些 概 念 按 照 某 种 理 念 重 新 组 合 起 来 
,

就 可 以 构 成 某种 系 统 的 史 学 方 法 论 。 然而 , 黑 格 尔 哲 学 和 语 文 学 理 论 并 不 能 为 德 罗 伊森 提 供 这

样 一

套 完 整 的 史 学 理 论概 念 

除 了 借 鉴上 述概 念 ,
德 罗 伊森 还 从 哲 学 和 语 文 学 理 论 中 吸 收 了 其 他 一

些 概念 ,
以 补充 和 完


课程虽 然曾 使用 史 学 相关诸 学科


“ ”
善哥 廷 根 学 派 的 史学 方 法 论 。
其 一

, 他的 历 史 知 识 理论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其



的 方法 论 和 百 科 全 书 这 个既 与 史 学 理 论 又 与 语 文 学 理 论 相 关 的 名 称 ,
,

生前 出 版 的 《 历 史 知 识理 论 纲 要 》
的 三个 版 本 中 ,
德 罗 伊 森从 未 使 用 类 似 的 名 称 , 在 大 多 数情


况下 , 他 径 直使 用 H i
s t or i k 这个 带 有 新 意 的 称 谓 。 其二 , 他 从语文 学 理论 ( 其 核 心 是诠 释 学 

)

“ ” “ “ ” “
中 借 用 了  理解 这 两 个核 心概 念 以此来改造 旧的史学方法论 中 



和 阐释 ,
启发 和

尤其


” ”
的 三叉 戟
” “ ” “ “ ”
判 的 二元 模式 , 形成 启发 、 批判 和 阐释 ,
而且 ,
他 强 调 了 阐 释
“ “ ”

精神 哲 学 中 借 用 了 伦 理 力 量

是 理 念性 阐 释 的 重要 性 。
其三 ,
他从 黑 格尔 的 《 》 ( si tt l i
ch e

M oc ht e ) 等概念 ,
用 以 刻 画 历 史 学 家 对 其研 究 对 象 的 哲 学 理 解 , 这种理解既不 同 于黑格 尔 的


“ ”
历 史哲 学 ,
又 不 同 于 语 文 学 理 论 对本学 科 相 关 知 识 的 概 述 

“ ” “

在 完 成 对 上 述 概 念 的 改造 之后 ,
德 罗 伊 森建 构 了 独 具 一

格的 历史 知识 理论 , 从而为 


" ”
奠 定 了 理 论基 础 作为 种 新 的 史 学 理论 德罗 伊森的 历 史 知 识 理论 标志着德国现



史学

,

代 史学 在 理 论 上 的 真 正 成 熟 。 从兰 克 的 历 史 著作 到德罗 伊 森 的 历 史 知识理论 ,
德 国 史 学 在 实践


和 理论 两 个 层 次 上 完 成 了 其现 代 转 型 

“ ”

尽 管 德 罗 伊 森信 心 满 满 ,
但 在 他有 生 之 年 和 身 后 ,
其 历 史 知 识理 论 同样遭遇了

系列


的挑战 。 这 些 挑 战 不 仅 表 现 为 被 他 批 判 过 的 史 学 理 论死 灰 复 燃 ,
甚 至有 大 行 其 道 的 可 能 , 而且

还 表现 为其 《 历 史 知 识 理 论 》 的 基 本 结 构 被 后 来 的 史 学方 法 论 著 作 彻 底 改 造 

① 梅尔 茨 :
《 十 九世纪欧洲 思想 史 》 ,
周 昌忠译 ,
北京 : 商务 印 书 馆 ,
1 9 9 9
年 ,
第 3 1

3 6
页 

② H o rs t  Wa l t e r Bl a n k e  D i r k F l e Th e or y o f  H i n H Th e

,
i s c he r a n d J o r n R li se n  ,
i st o r
y
i st o ri ca l  Le c t u r e s :  

G e rm a n Tr a d

i tio n o f H i s t or i k ,
1 7 5 0

1 9 0 0 ,
 p

I l l 

③ H o rs t  Wa l
te r B l
a n ke  u nd  D i r k F l e i sc her ,
_

A m/ 是 U r M w且 w nd  f f i伽 W是 ,
S  .
2 1 ,
2 4 .
如 密西森 ( A .
M i
c h e l s e n )

的 历 史 研究 的 百 科 全 书 和 方 法 论 谢夫 H S c h a f e r ) 的 历史 科学 的百科全 书 和 历


》 1 8 3 0 1 8 3 9 《

《 ( ) , (

史研究 的方法 论 》 ( 1 8 4 5

1 8 6 1 ) , 科 尔通 ( Ko r ti i m ) 的 《 历 史研 究 的 方 法论 》 ( 1 8 3 4

1 8 3 9 ) , 哈瑟


( H a s se ) 的 《 史 学 相 关诸 学 科 的 百 科 全 书 和 方 法 论 》 ( 1 8 2 9

1 8 3 8 ) 


1 6 5  


历 史 研 究 2 0 1 5 年第 3 

虽 然施 罗 塞 尔 、 兰 克 和 巴 克尔 ( H e n r y T h o m as  B u c k l
e ,
1 8 2 1

1 8 6 2 ) 等史家都受到 过德 罗



伊 森 的 严厉 批 评 但在德国 其 传 人依 然 在 维 护 各 的 基本精 神 和 原则 有鉴于此

,
,
自 导师 。 
,

德 罗 伊 森 在 给儿 子 的 信 ( 1 8 8 1 ) 中 写道 

今 天 我 小 有兴 致 。 我独 自

人 ,
在 那 儿重读 了 一

遍 《 历 史 知 识理 论 》 , 严 格来说是 《 

史知 识 理 论纲 要 》 , 我发现 目 前手头 只 有 1 8 7 5
年 的 版本 了 , 而且 只剩 下 .
二 十 本样 书 ,
恰好

已 有 人请 我 修 订 再 版 。 与我长期 的 、 不 无 遗 憾 的 认识 相 比 , 或 许 那 本 小 册 子 销 路更 好 , 

且更 有影 响 。 要是 人 们 读过 不 可信 的 不 伦不 类 的 书 , 如奥 托 卡 ?
洛 伦茨 ( O t t o k a r L o r e nz 
,

1 8 3 2

1 9 0 4 )
最 近 关 于 历 史 学 的 本 质 的 论述 , 或读过 自 命不 凡的 书 ,
如我的 朋 友海因 里 希 

席 贝 尔 ( He i n r c h  v o n Sy b e l

,
1 8 1 7 -

1 8 9 5 ) 写 的肤浅的 《 历 史知识的原 则 》 ,
或 读 过 全是 无

稽之谈的 书 ,
如 恩 斯特 ?
海克 尔 ( E r n s t H a c k e .
l ,
1 8 3 4

1 9 1 9 ) 、 埃米尔 ?
杜布瓦 雷蒙 -

( Em i l

D u B o R e y mon d  1 8 1 8 8 9 6
和 鲁道 夫 .

菲 尔 绍 R ud o V r ch ow 1 8 2 9 0 2
等人 


- -

f


s 1 ) ( l
i 1 1 )
, ,

版 的 论 历 史 的 著作 ,
人 们 就有理 由 认 为 ,
… …
或许在 我 身 后 ,
人们 会 看到 我 的 《 历 史知识

理论 纲要 》 所 显 现 的 价值 。 修 订再版 大概 也不 是 不 可 以 考虑 的 


从 这 封 书 信来 看 ,
在德 罗 伊 森 晚 年 , 以 洛 伦 茨 为代 表 的 施 罗 塞 尔派 、 以 席 贝 尔为代表的 兰


克派 、 以 海 克尔 、 杜 布瓦 雷蒙 和 菲尔 绍 ? 为代 表 的 _

自 然 科 学 派 在史 学 理 论 领 域 依 然 较 为 活 跃 

然 的本质区别 ③



然 科学 家 混淆了历史与

针对 其 中 的 三 位 自 ,
德 罗 伊森 批 评 他 们 作 为 外行 自 。

虽 然 德 罗 伊 森对 自 己的 《 历 史 知 识 理论 纲 要 》 颇 为 自 信 ,
但 信件 的 内 容 还 是佐 证 了 ,
在 其晚年 
,

史 学 理论 之 争 并 未 终 止 ,
反 倒 有激 化 的 趋 势 

德 罗 伊 森 的 《 历 史知 识 理论 及其 纲要 的 基本 结 构 影 响 深 远 但 与 其 他 史学 理 论 样

》 《 》 , 
,

它 也难 免受 到 后 世学 者 的 挑 战 。
虽 然伯伦汉 的 《 史 学方法 论教 程 》 ( 初版于 1 8 8 9 年 ,
之后 各版


改动较大 ) 、 朗 格 诺 瓦 和 瑟 诺博 司 的 《 史学 原 论 》 (
初版 于 1 8 9 8
年 )
皆 脱胎 于 《 历史 知 识 理论 》 
,


但 作 为 更信 奉 科学 标 准 的 现 代史 学 方 法 论 者 他 们对 历 史 知识 理 论 的 基本结构 作 了 大

, 《 》


刀 阔 斧 般 的 改造 

“ “

在 年 之前 德 罗 伊森 的 历史 知 识理 论 》 及 其 纲 要 》 长期 维 持着 方 法论

1 8 8 2 ,
《 《 和 


④ 也就是上文所 述 的
” “ ” “ ”
统论 的 二 分结 构 ,
方法 论 和 百 科全 书 两部 分 ; 到 1 8 8 1
年左


“ “ “ ”

他才 决定将这 二分结构 重新组合为 方 法论 体裁论


” ”
右 ,

、 系统论 和 的 三 分结 构 

伯伦汉 、 朗 格 诺瓦 和 瑟 诺博 司 对 《 历 史知 识 理论 》 的 基本结 构 的 改造 表现为 : 抛弃 《 历史




百科全书
“ ” “

部分 部分 只保 留 部分 


” “ ”
知 识理论 》 的 第二部 分 即 系 统论 ( ) ,
方法论 (

① J .
G  D r o ys e n

, Br z e /z oec k s el ,  Ba n d 2 6 , 
H r sg .
 Rud o l f H ii b n er , 
O s n ab r ii ck i B i
bl o i

V er l a
g ,
 1 9 6 7 ,
 S 9 4 .
3 

② 恩 斯特 ?
海克尔 , 德 国 动 物 学 家 和 进 化 论者 , 在 德国 宣扬 和 传播达尔文的 进化论 ,
著有 《 人类发 展 史 

( 1 8 7 4 ) 、
《 宇宙之谜 》 ( 1 8 9 9 ) 等 。
埃 米尔 ?
杜布 瓦 雷蒙 -

自 1 8 5 8 年在 柏 林 大 学 担 任 生 理 学 教 授 , 曾 与德


罗 伊森在 1 8 8 2
年 1 2
月和 1 8 8 3 年 1
月 有 书 信往来 ,
目 前的 《 德罗 伊森书 信 集 》 未 收 录 这 些 信件 ; 杜布


瓦 雷蒙赞 同 巴 克 尔 的 观点

, 认为 自 然 科学 有 助 于 文 化 史 的 发 展 , 参 见 W i lf
r i
e d N i
p p el ,
 J o h an n Gus t a v

D r oy s en E :
i n L eb e n z ivi s ch e n W i s s en s c
t  u nd  P o l i t ik   M l in c he n
h af ,
: C  H  Be c k . .
, 
2 0 0 8 ,
 S 2 .
3 5 .

鲁道 夫 ?



“ “

尔绍 医学家 人类 学家 古 生 物 学家和 政 治 家 成 立 了 人 类 学 人种 学 及史 前 史学会 提出 





, 、 、 , 、 ,


会医 学 概念 ,
注 意 到 疾病有其社会性 


③ 相 比 于早期讲稿 德罗 伊森在晚 期 讲稿 中 增 加 了 对 生物主义 将 人等 同 于 高 级 动 物

, ( ) 的 批判 。
参见



 G D ro y s e n

,  H i s t o r i k  : Vor le s u ng en ibe
i r En z y k l o
p a d i e u nd  Met h o d o l o g ie
 d e r Ges ck i c ht e 
, 
M i
i n ch e n :
 R 

O d e nb o ur g  S  2
l ,

2

2 3 ,
3 0 2 -

3 0 3 

④ J .

 G  Dr o y s e n

, 
H i st orik ,
 Ba n d 1 .

参见 目 录 , 可知 1 8 5 7 年版 《 历 史 知 识 理 论 》 的 大致 结 构 


1 6 6  


德 罗 伊森时 代 的 学 科之争


体裁 论

) 。


此 后 的 史 学 方 法论 遵 循 伯 伦 汉 、 朗 格 诺 瓦 和 瑟 诺博 司 的 框 架 ,
而 贬低 德 罗 伊 森 的 框 架 , 


“ ”
根 本 原 因 在 于 学 科 环 境 的变 化 :
在 1 9
世纪 末 , 职 业 史 家越 来 越 反 感 所 谓 的 历史沉思 , 他们


“ ” “ ”
排 斥 历 史 事 实 之 外 的 任 何思 辨 , 无论是 纵向的 还是 横向的 思辨 。 为此 ,
黑格 尔 的 历 史


即 便 是 德 罗 伊森

哲 学 被 他 们 彻 底 打 人冷 宫 ,
、 布 克 哈特 和 尼采 的 历史 沉 思 , 也 被 视 为 纯粹 的

业余 消 遣 

四 、 学 科 之争 的 延 续

现 代 人 文 学科 在 1 9 世 纪 逐 渐 兴起 和 成 熟 , 但 在 新 学 科 建立 之 后 , 随着 代 际更替 ,
新 一

代人


文学者 对本 学科 的 理 论和 实 践 又 有 了新 的 认 识 ,
这 种 新 的 认 识 促 使 他 们 将学 科 之 争 继 续 下 去 

方面 ,
他 们 强 化 本学 科 的 专 业 认 同 和 学 术 规 范 , 以便 与 其 他 学 科 更严 格 地 区 别 开来 ; 另 一




面 在同 学科 内 部 新范 式不 断 挑 战 旧 范 式 前 者 往 往指 责 后 者 存 在 缺 陷 以 便 推 动本 学 科


, ,
, ,

的 范式 变革 ,
而后 者则 主 要 依 靠其 占 据 的 体 制 优 势 遏制 新 范 式 的 扩 张 

在 1 9
世 纪下 半 叶 ,
学 科 之争 主 要 表 现 为 同

学科内 部的竞争 。 在语 文 学界 ,
蒙森 和 尼采 就


充 分 领 受 了 新 范 式 对他 们 的 冲 击 。 在 德 意 志地 区 , 语 文 学 比 历 史 学 更早 独 立 成 科 , 其 学科 范 式


也 更先 成 熟 。 但对 于 那 些 在 1 8 7 0
年 之 前 接 受 并 完 成语 文 学 训 练 的 学 者 而 言 ,
他 们 对古 典 古 代 的


理 解 与 后 来 的 语文 学 家 有 所 不 同 :
他 们 依 然 深 受 古 典精 神 的 影 响 ,
希 望 这 种 精 神 能 与 德意 志 民


“ ”

族 结合 , 形成 新 的 民 族精 神 ;
而 后 来 的 语 文 学 家 更 多 接受 了 科 学 范 式 主 导 下 的 语 文 学 训 练 
,

他 们 认 为 蒙 森 和 尼 采对 语 文 学 的 理 解 具 有 过 多 的 主 观 色 彩 , 不 符 合 现 代 学 术规 范 。 语文学 界 的

这 种 内 在转 变 ,
既 导 致 蒙森 由 于 在 意 材 料 的 完 备 性 而 未能 写 出 《 罗 马 史 》 第 四 卷 ? 又 导 致尼 采

 ,

在 发表 《 悲剧 的 诞生 》 之 后 被语 文 学 界 封 杀 ③

 。

与语 文 学 样 现 代 史 学 也 经 历 了 类似 的 内 在转 变 在 世纪 德 国 史 学 经历 了 几 轮 范 式


,
1 9 ,

变革 。 首 先是 兰 克 范 式 取 代 了 哥 廷 根 学 派 的 启 蒙 史 学 , 德罗伊 森范式 取代 了 传 统 史学方法 论 


,

他 们 的 弟 子 分 别将 其 范 式 发 扬 光 大 。
④ 接 下来 ,
兰 克 范 式 和 德 罗 伊 森 范式 本 身 也 面 临 一

系列挑


战 ,
兰普 雷 希 特 ( K ar l  G o t t ha r d  La m p r e c ht  1 ,
8 5 6

1 9 1 5 ) 试 图挑战兰克范式 ,
而 伯 伦汉 则 试 图

挑 战 德 罗 伊森 范 式 

这 些 挑 战 都起 源 于 新 范 式 不 断 指 责 旧 范 式 不 够

科学 。 在 兰 克 和 德 罗 伊森 的 青 年 时 代 ,


然科 学 尚 欠 发 达 , 语 文学 和 历 史 学 面 临 的 挑 战 主 要 来 自 于 哲学 ,
在 为 历 史 学 的 科 学性 辩 护 时 
,

他们 所 依 据 的 标 准是 哲 学 所 强 调 的 知识 的 系 统性 虽 然 他 们 在 批判 意 识 的 影 响 下 强 调 史 料批



判 的 准确 性 但 其史 学 的 终 极 目 标却 并 不 止 于 此 他 们 希 望 像 哲 学家 那 样 寻求 种 带 有 普遍


, , ,

性的 阐释 

①R o l f T o r s t e nd a h l
,  F a c t  T r u t h  a nd T e xt
, ,

Th e Q u es t  f o r a F i
r m B a s i
s f o r H i s t or i c a l K n ow le d g e  a ro u n d

1 9 0 0 ,
 H i
st or
y a n d Th eo r y 

v o l

4 2 ,

no .
4 ,  2 0 0 3 ,
 p 3.
0 9 

② 特奥尔多 ?

蒙森 :
《 罗 马 风云 》 , 王建 等 译 , 桂林 : 漓江 出版社 , 1 9 9 7 年 。 参 见译 本 前 言 , 第 4

7 页 

③

Wh N Ma g

J a m e s i t man
,


e t z s ch e i n t h e is
te ri a l  T ra d i
ti on o f G er m a n  C l as s i c a l  P hi l o l og y ,  J o u r n a l o f  t he

H i st o r
y  o f I d ea s  , 
vo l . 4 7
,

no  3 .
,
1 9 8 6 ,
 pp  4. 5 3

4 6 8 

④ W o l f g
an
g W
e be r , P r i es t e r d e r K l io 


h i st o r i s ch

soz i a l w i s s e n s ch aft l i ch e  St u d i en  z u r  He rk u nf
t  un d

K a rr ie r e d e u t s ch e r  H i s t o r ik e r  un d  zu r  Ges c h i ch t e d e r  Ges ch i ch t s w i s s e n s chaft ,  1 8 0 0


1 9 7 0 
,
 S 2.
1 0

2 7 1 


1 6 7  


历 史 研 究 2 0 1 5 年第 3


世 纪 也 被称 之 为 但 客观 地 说 历 史 学 从 未 成为 衡 量 门 学 科是

尽管 1 9 历史学的世纪 ,
,



否 科学 的标 准 , 相反 ,
随着 自 然科 学凯歌 高奏 ,
历 史 学 为 维 护 其 科学 性 不 得 不 向 自 然科 学 看 齐 

面 对 如 此强 敌 历史学 产生 了 种 矛盾 的 态势 方面 历 史 学 无法 忽 视 自 然科学 的 求 真 目 标

, 。 ,


兰克 的 弟子 强化 了 兰克 范式 , 不过 ,
即 便 是在 其 早 期 弟 子 席 贝 尔 那 里 ,
这 种 范 式 的 科 学 性 也更


多 体 现 在历 史事 实 的 求 真层 面 ,
虽 然 这 种 理 解 与 兰 克 本 人 的 观点 相 去 甚 远 ,
但却 暗 合了 自 然科


学对 原 始 数 据 的 准 确 性 的 要 求 。 另 一

方面 , 为 了 捍卫历 史 事 实 的 个 别 性 ,
德国 现代史学发展 出

了 历 史 主义 的 原 则 。 从 德 罗 伊森 、 狄 尔 泰 到文 德 尔班 、 席美 尔 、 李 凯 尔 特 等新 康 德 主义 者 ,



“ “ “ ”

然 与历 史 之辨 以 及 与 此 相 对 应 的 自 然 科学

与 历史 科 学 ”
或 文 化科 学 之辨获得 了广泛


的 讨论 ,
这 些 讨 论正 是在 自 然科 学 主 导科 学 标 准 的 语 境 下 ,
人文 学 科 (
包 括 历 史学 在 内 )
为求


自 保 而发 展 出来 的 

自 德 国 现代 史 学 诞 生 以 来 ,
争 论 从 未 间 断 ? 在 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 之 后 。 ,
争 论更 加 频 繁 ,
其中


“ "

戈 德哈根



“ ”
大 多 数 争 论或 多 或 少 都 与 学 科 之 争 有 关 。 比如 ,
菲舍 尔之 争 、 历 史 学 家 之争 和
等 都涉 及 职业 史 家 与 公 共 领 域 之 间 的 争 论 这 些 争 论 也 变 相 反 映 了 职 业 史 家在 话 语 权 受



之争 ,

到 威 胁 时 为 捍 卫历 史 学 的 学 科 规范 和 道 德 底 线 的 决 心 。 虽 然 这种 状 况 与德 罗 伊 森 时代 的 学 科 之

争 判 然 有别 ,
但 不 管哪 个 时 代 的 学 科 之 争 ,
都 彰 显 了 德 国 现代 史 学 所 面 临 的 复 杂 处 境 ,
同 时也

有 助 于 推 进 职业 史 家对 其 学 科 价 值 和 社 会 功 能 的 反 思 

〔 作者 吕 和应 ,
四川 大 学历史 文化学 院讲 师 。 成都 6 1 0 0 6 4 〕

(
责任编辑 :
舒建军 责 任编 审 : 姚玉 民 

)

① J ur
g e n E lv er t  u n d S us a n ne K ra u l S ,  Hg .

 ,
H is t o r is c h e  D eb a tt e n un d K o n t rov e rs e n i m  1 9  u nd  2 0
. 

J ah r h un d e rt ,

 i
e s b a de n 

F ra nz  S t e i n e r Ver l

g ,
2 0 0 3 


1 6 8 ?


C ON T E N TS

T he C o nf li c t o f  th e F a cu l ti e s  a t  th e Ti m e  of J . G .  D ro y se n  :
W it ha  C o mm e n t on t h e  B i rt ho f  M o d e rn

G erm a n H i s to r io g ra p hy
L l
i  He y i
ng ( 1 4 8 

)


A t t h e  t i m e o f J .
 G D r o y s e n  t he  m o d er nh u m a n

,

ti e s w e r e ta k i n g s h ap e , a n d 
c o n fl i c t s  o f



t h e f a c u l tie s  w e r e fr e q u e n t y p l l a
y ed o u t . I n t h e e a r l
y
1 9

 c en t u r y , t h e re l at i o n s h p b e t w e e n


c o s e  a n d m o d e r nG er m an h s t o r i o
p h i l o l o g y a n d  hi s to r i o gr a p hy  w a s v er y l , g r a p h y c am e i n to

 i

b e n g  o n t h e b a s
i i
s of
p
h i
l ol o gi c a  p
l a ra d i
gm s ;
h o w ev er ,  a s t h e t w o  d i s c p l ne s  d e v e l o p e d  th e i r

 i i

o w n p r o fe s s i o n a l i d en t it i e s ,  th e y  d r e w  f u r t h e r a n d f u r th e r  a p a r t  H e g e . l  h ad  a l s o l e v e l e d  s h a r p


cr it i c i s m s a t s o m eo f t h e n e w h u m a n i t i
es d i
s ci
pli n e s , u r g n gt h a t n a d d i
i i t i o n t o  t e x tu al


cr i t i c i s m
, 
t h e y  s h o u l d p a y m o

r e a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 e d u c a t o na l f u n c ti o n o f t e x t s i . T o  ar g u e fo r

t h e s c i e n ti f i c n a t u r eo ft h e i r  a c t iv it i es ,
p h i
l o l o gis ts  a n d h i st o r i a n s  c o u n te r a t ta ck e d .
D r o y s e n

c ri ti ca ll
y  nhe r it ed  p h l o lo g c al th eor y  an d
i i i H e g e li an G ei st e sp k i l oso

h ie ,
 t her eb y  ch all eng ng  ol d s ty l e

 i

h i st o ri o
g r a p h c t h eo

ri es  an d  l a
y i n g  a m e t h o d o l o gi ca l f o u n d a t i
on  f o r mo de r n  G e r m an


h i st o r i o
gr a ph y

I n h i s l a t er
y
e a rs , o w i
n g  t o g e ne r a t o na l c h a ng e a nd  p a r ad i g m  s h i ft s

,
 co n f li ct s


o f  th e f ac u l ti e s  c o nt n u ed  t o  s p r ea d



D i sc u s s i o n  a n d  R e m a rk 

L ega ll
y  R es t r i ct ed  Ob li
g a t i o ns a n dC ha n ge s  i n th eS ta tu s  o f  S e r fs  in  En gl an d H o u J i
a n xi n ( 1 6 9 

)

I n m e d i ev al  E ng la n d  th e  m a j o r i t y  o f s e r f s w er e v ei n s  w h e n c e  t h e t e r m v e i na B ut b
ge
il l i
ll



, ,

t h e l a t er  m e d i e v a l
p
e r i od ,  th e y  w e r e  a b l e t o  es c a
p e f r o m t he

r b o n d a g e r e l a t i v e l y  e a r l y . T h i s a n d

t he i
r s o c i a l p o s i t i o n , a sw e l l t h e i
r  c o n n e c ti on w i
t h s er f d o m ,  a re u n r e s o l ve d co n un d r um s 

T h er e f o r e  ,
i t i s n e ce ssa r
y
to  e xp l ore ,
 f r o m  t he v i ew
p o in t o f l a w an d t h e  r ul eo f l a w ,  t h e  r ea 

s t at u s a nd  p o s it i o n  o f E n g l i s h v i l l e i ns i n  s o c i al a n d e c o n o m i c l i f e  a n d t o e xa m i n e i n  t he c o nt ex to ,


t h e f e u d a l s y s t e m ,  t he d i
f fe r e nc e s b e t w e e n  fr ee  an d  u n f r e e .  T he  es s e nc e o f  s e r f d o m li e s  in  it s

d i c t at o ri a l  a nd  a r b i
tra r
y  n a tu
re .  H o w e v e r  t he  r e s ,
is
t a n c e  o f t h e v i l l e i n s  a nd t h e f e u d a l a nd

h a t ev o l v e d f r o m c u s to m a r m
m a no w t y  l a w  w ere  c o u nt e r v a l n g  f ac o r s a g t h e s y s e
r i
a l l a i i t f f ec t i n t 

I n  th e  ga m e b e t w e en t h e t w o ,  o n c e  th e l a w c o n fi r m e d  th e v il l ei n s  b ur d e n  g r a n t ,
i ng t h e m l eg al

e r s o n h o o d  w i t hi n t h e m a no r  t h ea r b it r a r y  p o w e r s o ft h e  o r d o f  t h e m a no r w e r e c u r b e d  an d t h e


p ,

d e p e nd en t s ta t u s  o f t h e v i
ll e i ns  m o v e d  to wa r d  a t u r ni n
g p o i nt 

T h eo ri e s a n d  Me t h o d s

Hy bri d  Id en t i t y i n F l a v i an  R ome  T he  Ca s e o f  Q u i n lu s  Su l p i ci u s M a x i m u s


K a th le en  M .  Co l em a n  t r an s ,
l at e d b y  C h e n S i w ei (
1 8 6 

)

Ed i t or s n o t e : K a t h l e e n M C o . l e m a ni s  P r o fe s s o r a n d  D e p a r t m e n t C h a i r o f  t h e H a rv a r d

Un i v e rs i

y
D ep a r t m e n t o f t h e  C l a ss ic s .
 S h e h a s  s e r v e d  a s  P r e s i
d e n t  o f  t h e  A m e r ic a n

Ph i
l o l o g i ca l  A ss o c i at i o n ( n o w  t he  So c et y  fo i
r C l a s s i c a l S t u d i e s ) .
 H er r e s e a r c h i
n t e r e st s i nc l u de

t h e h i s t or
y  a n d  c u l t ur e o f th e R o m a n E m p i
re ,  e s p e c i a l l y F l a v i
a n ( A .
 D 6. 9

9 6 )  p o e t r y a nd

h i
st o ry

T h e j
o u r n al  n o w  n v i t e s h e i
r t o s h ar e h e r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a n d  i d e a s  w i th r e
g a r d
t o t h e

f R o m a n c u l t u r a l i d e n t it  S ta r t i ng w i t h a n e p g r ap h fo u nd  i n
q ue s t i o no y . i 1 8 7 1 ,  i n c o nj un c t i o n

w i t h d o c u m en t s  o f t h e p e iod
r ,  sh e  ha s  s u c ce s s f ul l
y es t a b l i s he d  c o n n e c t i o n s a m o n g t h e


p gr a p h

,
 d o c u m e nt a r y s o u r c e s  a n d s o c i a l  hi s to r
y  t o s h o w t h e h y br id  G r e e k a nd  L a ti n id en t it y

v e al e d  i n a  1 1 o l d  c hi l d Q u n t usS u lp us  M a x m u s  an d  t o fu r t h er  e x p l o r e th e h y b r d

re

y ea r ,
i i c i i
,

 i

n a tu re  o f  d e nt i t y  un d e r  i m p e r i a l R o m

e 


1 9 2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