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http://www.sinoss.

net

疑问代词“什么”非疑问用法偏误分析及其教学建议

樊留洋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省郑州市,450000)

摘要: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留学生易出现偏误的非疑问用法有五
种:否定、任指、虚指、反诘、例指,这是“什么”非疑问用法本身的复杂性、目的语过度泛化和教师教学策
略不当等原因共同造成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什么”的非疑问用法要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策略,
这对疑问代词的教学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什么”;非疑问用法;偏误;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什么”作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在疑问代词的系统中有着特殊作用。戴耀晶
(2001)指出,“什么”是现代汉语中最基本的疑问代词,它在疑问代词中使用范围最广,
可替代表达的语义类型也最多。疑问代词,顾名思义,表示有疑而问,例如:

(1) 你在看什么?

(2) 你最心爱的东西是什么?
“什么”作为疑问代词,不仅仅表示疑问,同时也具有非疑问功能,用法灵活,例如:

(3) 我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4) 大家都觉得该为灾区的人做点儿什么。

(5) 如果是一个男孩子,叫个什么建国呀,听起来多好。

(6) 你有什么合适的对象吗?

(7) 什么?你居然没听说过这个人!

(8) 你背叛了父母,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由于“什么”在疑问代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赵元任(1979)
认为“什么”有“不定指示和任指”等五种不同的特殊用法;吕叔湘(1982)将非疑问代词
定义为“无定指称词”,分为“任指”和“虚指”两种;王力(1985,1988)将“什么”的
特殊用法概括为“替代说不出的事物”等七种;吕叔湘(1980)又把“什么”分成“指”、
“代”两方面分开讨论;朱德熙(1982)认为其有“表示周遍”和“指称不知道或者说不出
来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两种用法;邵敬敏、赵秀凤(1989)将“什么”的非疑问用
法分成了“反诘和全指等”八类;王海峰、王铁利(2003)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什么”
在对话体中表示否定、不确定的功能以及相对应话轮处理、话题处理等进行了研究。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学界对疑问代词“什么”的解释说明涉及到词法、
句法、语用和修辞方面,研究较为充分。但由于“什么”的非疑问用法较为复杂,在对外汉

- 1 -
http://www.sinoss.net

语教学中,留学生很难区分并熟练掌握。因此,对“什么”非疑问用法进行整理,对提高对
外汉语疑问代词的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我们采用分析描写法和调查研究法,综合前人研究
成果和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把留学生易出错的 “什么”的非
疑问用法归纳为五种:否定、任指、虚指、反诘、例指,并分析相应的偏误类型,探究产生
偏误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二、“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及偏误类型
1、“什么”的否定功能及其偏误类型
1.1 “什么”的否定功能
具有否定功能的“什么”在句中表示的是说话者对所议对象持否定的态度,在具体语境
中,还有其他引申的意义,如讽刺、禁止、贬斥等等。“什么”表示否定的意义不是单独承
担,一般放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后,组成“VP/AP 什么”、“什么 VP/NP”等格式,共同
承担否定意义,有时甚至要从整句的意义来推断。“什么”也可以放在名词和动词中间,表
示否定意义,如例(8)。“什么”也可以独立语,后面可以接语气词,表达否定的意味。
例如:“他还是个孩子,别和他一般见识。——什么啊,我不会生气的。”同时也可以和主
语形成“什么 S”的结构,放在句首。
由此可以看出,“什么”的否定用法较为复杂,姜炜和石毓智认为这种否定功能表达
了说话人的否定态度,可以将这种态度理解为说话人因为反对而产生的看法和行动,以及与
此相伴产生的各种情绪。
1.2 “什么”否定功能的偏误类型
1.2.1 误代偏误
从对调查的结果和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的分析,留学生对“什么”否定功能的用法
出现的偏误较少,最常见的偏误就是将“什么”同“怎么”混淆。例如:

(9) *那算怎么文章,都是登在些小报纸上的。

(10) *他有钱,去高档餐厅吃顿饭算怎么。
在例(9)中,“什么”后面的“文章”是名词性成分,是一个中性词,与“什么”组
合在一起成为实际意义表达贬义的组合,在语境中,说话者认为文章是登载小报纸上的,不
能叫文章,表达贬低和否定的意味。而“怎么”是可以代替动词的动词性疑问代词,在此处
明显不妥。例(10)“什么”放在动词短语后,表示对“吃顿饭”这个动作的不以为然,用
“怎么”显然不适合。
2、“什么”的任指功能及其偏误类型
2.1 “什么”的任指功能
“什么”的任指功能可用来指代未知事物所形成的一个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元素,表示周
遍性意义。表示任指的“什么 ”一般出现在非疑问句中,位于全句主要动词之前,可以单
独或组成其他结构做主语、宾语或定语。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的任指功能不是本身所独

- 2 -
http://www.sinoss.net

有的,是其他词汇或句式赋予的,“什么”往往与“都”、“也”等相呼应形成“不管有什
么,都……”、“V 什么都/也”、“什么都不/没/有……”、“……什么,总……”等句
式。
表示任指的“什么”也会出现在疑问句中,但疑问焦点并不集中在“什么”上,因此,
对“什么”而言,无疑无问,也无需回答。
2.2“什么”任指功能的偏误类型
“什么”的任指用法在留学生疑问代词偏误语料中,出现偏误的频率很高。其中,遗漏
偏误出现的最多,其次是错序偏误,之后是误加偏误和误代偏误。
2.2.1 遗漏偏误
遗漏偏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遗漏了“什么”本身,例如:

(11) *以前在日本的时候,跟父母住在一起,那时候我都不做。
(12) *无论事情,都不能两全其美。
在例(11)中,句子很明显缺少“做”的宾语,考生想表明的是“那时候我不做任何事”,
且出现了与“什么”相呼应的副词“都”,因此可以在“都”前加上“什么”表示任指;例
(12)中,“事情”前缺少定语,又出现了与“什么”呼应的“无论”和“都”,因此“无
论”后面应该加上一个表示范围内没有例外的疑问代词“什么”。
第二种遗漏偏误是与“什么”呼应的副词和关联词的遗漏。例如:

(13) *你想买什么在郑州可以买到。
(14) *我在哪里,学什么,我们都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上文我们提到,“什么”表示任指不是本身独有的,而是有标记现象的,是其他词汇或
句式赋予的。在例(13)中,“什么”表示一定的任意性,因此,要在“郑州”后补充与之
相呼应的副词“都”使句义更加完整。例(14)是关联词“无论”的遗漏,这种情况主要出
现在复句中,正确的句子应该是“无论我在哪里,学什么,我们都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
2.2.2 误加偏误

(15) *我是以前,什么一种外语也不会,可是我现在已经学会了汉语,我很满意。
(16) *我爸听了以后没什么半句话。
例(15)“一种外语也不会”表示的应该是“什么外语也不会”,在句中“什么”和“一
种”单用一个,该句就表达完整了,两个词如果同时出现,就造成了误加偏误;例(16)的
错误和例(15)相同,该句如果单用“什么”或是“半句话”都能使句子表意完整,但同时
使用就会产生误加偏误。这些都是留学生没有注意到句子中有些词语早已暗含“范围内无例
外”的表达。
2.2.3 错序偏误

(17) *我能克服什么困难。

- 3 -
http://www.sinoss.net

(18) *他什么也不吃饭。
(19) *当时我很年轻,什么感觉都不感到。
例(17)中,留学生想用“什么”表达任指,但是语序出现错误,同时应加上“都”,
改为“我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例(18)与例(17)情况相同,“什么”修饰名词“饭”,
把宾语“饭”前置,意为“我什么饭也不想吃”。例(19)中的错序是“都”、“什么”和
结构补语一起使用时造成的错序,首先,“不感到”这个结果补语的语序就是错误的,应该
是“感不到”,但是联系句子,作者应该表达的是“感觉不到”,整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什
么感觉都感觉不到”。虽然第一个“感觉”是名词,第二个“感觉”是动词,但在汉语的表
达习惯看来,显得有些累赘,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和经济性原则,这句话应改为“什么都感觉
不到”。
2.2.4 误代偏误
“什么”任指功能的误代偏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与非疑问代词的误代。

(20) *我能克服什么困难和孤独感。
(21) *不能再忽视在世界上发生的什么污染,因为所有的污染都是我们亲手造成的。
疑问代词“什么”在句中可以用来作定语,但在表示任指时,一般都放在“都”和“也”
之前,表示所说范围没有例外,例(20)和例(21)用疑问代词“什么”代替了“任何”,
这两个例子中,没有出现“都”,也没有“也”,因而造成了语病。
第二种是与疑问代词的误代。例如:

(22) *他自己拔了点滴,什么也不吃饭。
(23) *无论什么发展,什么理由都不应该破坏自然。
这两个例子想用“什么”表达“无论用什么方式”的意思,而“什么”没有这种功能,
应该换成可以表达方式、方法的“怎么”和“怎样”。
3、“什么”的虚指功能及其偏误类型
3.1 “什么”的虚指功能
“什么”的虚指用法,就是用“什么”指称一个不需指明的或不愿意指明的不确定的对
象,因此,“什么”一般指代是说话者不想凸显,想侧隐的对象。表示虚指的“什么”主要
充当宾语、补语、定语的句法位置,有时也会做插入性成分。“什么”的虚指用法和任指用
法一样,也是有标记的,会与其他成分一起形成一些固定格式,往往与格式一起承担,例如
“V 不出什么 NP 来”、“都给什么了”、“都挺什么了”、“没有(V)什么”等等。
很多留学生会弄混“什么”的任指和虚指用法。黄群(2014)认为任指和虚指用法的
区别在于两个方面。首先,虚指所指常常量小,而任指所指往往量大;第二,虚指语意较为
轻婉,是对所指的事物作缩小处理,而任指表示语意强调,对所指事物会做放大处理。
3.2 “什么”虚指功能的偏误类型

- 4 -
http://www.sinoss.net

疑问代词“什么”的虚指用法偏误在语料中出现的频率和任指用法差不多,最常见的
是错序和误代偏误,其次是误加偏误,很少出现遗漏偏误。
3.2.1 误代偏误
“什么”虚指用法的误代偏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与非代词的误用。

(24) *就是说,通过早恋也会学到什么。
(25) *北京也有樱花,今年我的学生们去什么公园看。
(26) *他们平时教我什么东西。
“什么”代替不确定的事物时,一般只会出现在宾语位置上。例(24)中,留学生想要
表达的是“通过早恋也可以学到东西”,但他用了“通过早恋也会学到什么”虽然在句法层
面没有问题,但是会造成理解的困难。“什么”也可以放在名词前,对名词进行修饰和限制。
例(25)中,“公园”是相对确定的概念,基本没有不大确定的意思,此处用“什么”就会
带来不确定的意思,因此不能用“什么”。例(26)中,“他们平时教我”的东西是确定的,
不是未定的,用“很多”更合适。
第二种是与代词的误用。例如:

(27) *教育农民什么去吃这些食物也是很重要的。
(28) *我看好像他们没什么考虑周围的人。
(29) *我也还真不知道怎么办的方法是最好的。
(30) *但是你的朋友们不一定知道对你最好的是哪样的人。
例(27)中明显将疑问代词“什么”和“怎么”混淆了,“什么”和后面的“去吃”承
接,因而需要使用可以表达方式方法的“怎么”,“什么”不具有这项功能。例(28)将“怎
么”误代为“什么”,因为在否定句中,“什么”可以为语句添加委婉语气,但“什么”不
能在所有否定句中都起到这种作用,在否定事物的方式、方法、原因或者程度时,要用可以
代替谓词的“怎么”。例(29)中,用修饰动词的“怎么办”修饰了名词“方法”是将“怎
么样”和可以修饰名词“什么”混为一谈,造成了语用错误。例(50)中,疑问代词“哪”
用于虚指时,表示不确定的一个,因此,用“哪样”修饰泛指的人是不准确的,因为泛指的
人不一定是一个人,可能是很多人,因此,此处应该使用“什么”。
3.2.2 错序偏误

(31) *我们一看他们就觉得说得不知道什么好,我们的感谢怎么表示呢?
(32) *我最爱的东西是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有很多东西我喜欢。
在例(31)中,表示虚指的“什么”一般不和程度补语同时出现,“不知道”也应该放
在动词“说”的前面,而不是放在疑问代词“什么”的前面,正确的语序应该是“不知道说
什么好”。例(32)正常的汉语表达应该是“我不知道我最喜欢的是什么东西”,应该把“不
知道”放在动词“喜欢”的前面。

- 5 -
http://www.sinoss.net

3.2.3 误加偏误

(33) *这种故事我们可以和其他事情联系起来,比如说:我们一个人做什么事情的
时候会和别人合作的时候不同。

(34) *我来了中国一年多,但是我觉得不是什么长时间。
例(33)中,“做什么事情”中的“什么”应该去掉,“什么”如果用在句中表示的是
虚指、不确定,但是句子中并没有要强调“事情”的不确定性,“什么”作为定语有些画蛇
添足。例(34)“不是什么长时间”要表达的应该是“时间不长”,此处用“很”等程度副
词来修饰形容词“长”更合适。
3.2.4 遗漏偏误

(35) *烟是政府专卖的,而烟是爱好物品,对我们烟民来说抽烟没有不好的,在公
共场所不让抽烟是能理解的。
“什么”表示虚指时,其中一个用法就是表示没有必要明确说出来或者是对过去发生
的事情感觉说出来困难,麻烦或无关紧要,所以索性不说。用在“没”或“没有”的后面,
有的带有委婉语气,更加注重交际中的礼貌性原则。例(35)中,留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应
该是是“吸烟对我们烟民来说没有那么的不好”,原文通过双重否定来表示“吸烟好”这个
观点显然过于绝对,不结合语境很难弄明白考生所表达的观点,改为“没什么不好”可以缓
和语气,更容易被他人接受。
4、“什么”的反诘功能及其偏误类型
4.1 “什么”的反诘功能
“什么”表示反诘语气时,常常用于反问句中,表示无疑而问;用在感叹句时,表示无
疑无问,“什么”表示反诘时,主要是为了突出想表达的内容,本身就带有了否定的意义,
因此不需要对方回答,带有贬斥的感情色彩。表示反诘的“什么”经常位于动词后,充当宾
语和定语,有时和任指、虚指用法一样,借助“还 V 什么”、“ V 什么 V”、“叫我 V 什么
呢”等格式共同表达反诘语气。
4.2 “什么”反诘功能的偏误类型
4.2.1 误代偏误
“什么”表示反诘语气时,出现的偏误较少,主要集中在误代偏误上。例如:

(36) *另一个朋友说,还靠父母的钱学习,又什么学习。
(37) *在这个短文,情况是发生在农村,那什么可能有那么多钱来治病哪?
疑问代词“怎么”可以代替谓词,“什么”可以代替名词。例(36)中,“有什么学习”
明显不符合语法,动词“学习”前面不能用代替名词的“什么”,应该用“怎么”,同理,
例(37)中,能愿动词“可能”前面也应该用动词性的“怎么”。
5、“什么”的例指功能及其偏误类型
5.1 “什么”的例指功能

- 6 -
http://www.sinoss.net

“什么”表示例指时,经常用在口语中,是对“指代未知”中许多项的个别列举。“什
么”一般附在名词或动词性成分后,“什么”后面还要加上“的”组成“NP 什么的”、“ VP
什么的”等格式表示同类的人、事物列举未尽。“什么”也可以放在名词或动词性成分前面,
与句末的语气词“呀”、“哪”、“啊”等呼应,表示不胜枚举。
5.2 “什么”例指功能的偏误类型
5.2.1 连贯性偏误
“什么”的例指用法出现的偏误很少,出现的偏误基本上集中在句子连贯性上的偏误,
例如:

(38) *还有在广州天气真不好,一个天有冷,一个天有热,我觉得这个很麻烦,有
感冒什么的。
例(38)中“有感冒什么的”,“什么”指类似感冒的病,与前面的小句,连贯性不强,
所以最好在“有感冒什么的”的前面加“经常会有感冒什么的”。
三、“什么”非疑问用法偏误产生的原因
对留学生的偏误进行总结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表层的偏误现象,探讨产生这种偏误的深层
原因,针对性的为这类偏误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们将从几
个方面对“什么” 非疑问用法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3.1 疑问代词“什么”非疑问用法本身的复杂性
3.1.1 句法功能的复杂性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什么”不同的非疑问用法在句中所做的句法成分是不一样的,
这种复杂的句法功能就会使很多留学生混淆其用法,例如:

(39) *虽然很想知道,但是他的脸上没有什么的表现。
在例(39)中,“什么”作为修饰语修饰名词“表现”,但是没有指代归属的功能,
一般不加“的”做宾语成分的定语,所以应该将“的”删去。这只是“什么”非疑问用法的
句法功能之一,正是这种复杂性,导致和其他词搭配时有很多限制,一旦混淆,留学生很容
易就会出现偏误。
3.1.2 多重语义造成的偏误
在上文的分析中,不管是“什么”的哪一种非疑问用法,误加偏误和误代偏误出现的
频率都很高,特别是“什么”的任指和虚指用法,这是因为句子中有相同语义的词或者词组
发生了重叠。例如,经常与“什么”相呼应出现的副词“也”和“都”虽然可以在任指用法
中交替或者相继出现,但是两者存在一定区别,。“什么也.....”的后面经常会带否定意
义的词,不承接肯定意思的动词;而“什么都....”的后面往往连接肯定意义的词,可以连
接表示肯定或非肯定意义的动词。而“什么也都.....”这样的句式就是刚刚前文提到的两
者相继使用在句中,即“也”和“都”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当中,并且其后面通常连接带有
否定的意思词或词组。这也是导致留学生在使用“什么”非疑问用法时经常出现偏误的原因。

- 7 -
http://www.sinoss.net

3.2 目的语过度泛化
目的语过度泛化是指二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发现了目的语中的一些
规律,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这些规律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推测,导致一些规律用在
了不当的地方。这种情况在成年人学习者身上较为常见,尤其是高级汉语水平的学习者。例
如:“什么”的虚指用法中,它可以承载很多语义功能,能够询问人、事物、时间、地点等,
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留学生在应用时就会过度使用,比如:

(40) *父母一直教育孩子,怎么善于生活,跟别人接触,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41)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知道,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什么困难的问题。
“什么”在表示虚指时,可以指代不肯定的事物或人,当省去“什么”时句义虽然不变,
但语气比较直率。例(40)中“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和例(41)中“在生活中常常会遇
到什么困难的问题”都不关心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不用强调困难的不确定性,因此,疑问代
词“什么”是多余的,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3 教师教学缺乏针对性
疑问代词“什么”由于本身的复杂性和目的语的过度泛化等各种原因,偏误会反复、
多次出现,这就表明教师教学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效果不理想。例如,从以上的分析我
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任指用法,还是虚指用法,“什么”和“怎么”的误代是留学生出现偏
误很高的一种偏误类型,其中有的是书写错误,但有些也不排除误代偏误的可能。“什么”
因其能承载较多的语义功能而得到了学生的广泛使用,过度类推的错误也比较多。这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对外汉语教师没有很好的预见这两个疑问代词的偏误,也没有针对性的对所出
现的偏误加以解决。
四、 “什么”非疑问用法的教学建议
对外国留学生“什么”非疑问用法偏误的考察和分析,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
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由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
堂教学,在课堂上又主要以语法教学为主,语法教学的目的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第二语
言学习者以较快的速度掌握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进而使学习者能够正确熟练的运用在交际
中。所以,对于不同的语法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4.1 简化语法,注重固定格式教学
语法理论对于大部分的语言学习者来说,都是极为枯燥的。尤其是“什么”的各种非
疑问用法,不但语法点本身较为复杂,也容易和“怎么”等其他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混淆。
因此,教师对语法点的讲解一定要精准简洁,切中要害,要讲最关键的要点,讲对学生最直
接有用的知识。随后要紧跟大量的练习,要帮助学生通过一些表层的语言现象,发掘知识点
的使用规律,从而建立起学生对于汉语语法的认知体系。
由于“什么”非疑问用法的句法功能十分复杂,枯燥的讲解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这
时我们可以采用固定格式教学,简化语法,使学生更易理解。同时也能保证学生讲这些固定

- 8 -
http://www.sinoss.net

格式运用在交际中,学以致用。比如,在话题中,我们会经常使用“那什么”,它有很多功
能,可以在话语中表达停顿和思考,也可以引起话轮的转换。我们就可以将“那什么”作为
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这对学生把握篇章有很大的益处。
4.2 提前预判偏误类型,及时归纳总结
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可以提前预判目的语中可能出现的负迁移情况,并且对
已经出现的偏误进行总结,提前预防类似的偏误产生。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除了教学之外,
还要勤于思考,对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总结。
对于“什么”这种承载了较多语法功能的疑问代词,对外汉语工作者应该保持高度的
职业敏感,在教学中要反复向学生强调“什么”不能万能的疑问代词,不可以在写作时过度
使用。
处于对外汉语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提前对容易产生偏
误的词语进行充分的研究,对教学一线的素材进行及时的分析处理,总结出外国汉语学习者
的疑问代词常见负迁移,有预见性地将这类偏误扼杀在萌芽阶段。
4.3 教学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首先,在课堂教学时,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循序渐进,不可以一蹴而就。教师不能一次
性将“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全部交给学生,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在合适的时机安排合
适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只讲解“什么”的基本意义、
疑问用法和“任指”等容易理解的非疑问用法,到了中级或高级,阶段性的将剩余的非疑问
用法交给学生,并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过的“什么”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和留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
“什么”的非疑问用法对有些学生并不难掌握,但是他们却很少在交际中主动使用这种用法。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融入多种教学法,比如情景教学法。例如:在学习完“什么”的疑问
和非疑问用法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情景,要求学生使用一些平常容易出现偏误的句式,如:
不管什么……都,让学生在模拟的交际环境中,比较“什么”的各种用法,这样不仅会提高
教学的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感。

结语
疑问代词“什么”由于承载了较多的句法功能,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什么”的非疑问用法。“什么”的否定、任指、虚指、反诘、例指用法对留学生有
较大的难度,这是语法点复杂、目的语过度泛化和教师教学不够有针对性等多种原因共同造
成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体分析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策略。
本文对“什么”非疑问用法的分析是从留学生出现频率较多的五个方面进行的,并不
包含“什么”的所有非疑问用法。“什么”的其他非疑问用法,例如表示停顿、表示指代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情况,还有待我们讨论。

- 9 -
http://www.sinoss.net

参考文献

[1]戴耀晶.汉语疑问句的预设及其语义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87-90+97.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邵敬敏,赵秀凤.“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 (1).

[5]王海峰,王铁利.自然口语中“什么”的话语分析[J].汉语学习,2003 (2).

[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王力.中国语法理论[A].王力文集:第 1 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8]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姜炜和石毓智.“什么”的否定功用[J].语言科学,2008,第 34 期.

[11]黄群,王建军.疑问代词“什么”的功能及使用条件[J].学术论坛,2014,37(06):85-90+170.

[12]孙丽娟. 汉语“什么”非疑问句用法的对外教学研究[D].新疆大学,2010.

[13]肖珍珍. 外国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偏误分析[D].湖南大学,2014.

The Error Analysis in the Non-interrogative Usage of the Interrogative


Pronoun ''What'' And Its Teaching Suggestions

Fan Liuyang
(Zhengzhou University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The non-interrogative usage of the interrogative pronoun ''what'' is a difficult and key point in
TCFL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re are five kinds of non-interrogative usage
that foreign students are prone to errors: negation, arbitrary reference, empty reference, counter
question, example reference, which is caused by the complexity of non-interrogative usage of ''what''
itself, the target language's overgeneralization and teachers' improper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should be adjusted pertinently to the non-interrogative usage of
''what'' in TCFL, which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teaching of interrogative pronoun.

Keywords: ''what''; non-interrogative usage; error; TCFL

- 10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