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土 结构接触面大剪切变形后渗流特性试验研究 雷红军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32 卷第 4 期 岩 土 力 学 Vol.32 No.

4
2011 年 4 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Apr. 2011

文章编号:1000-7598 (2011) 04-1040-05

黏土-结构接触面大剪切变形后渗流特性试验研究
雷红军,刘中阁,于玉贞,吕 禾
(清华大学 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摘 要:黏土-结构接触面易产生大的剪切变形,且由于场地、施工等原因,接触面部位可能存在填筑缺陷、杂质等情况,
这些因素均可能对其渗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采用一种接触面剪切渗流试验装置,对黏土-结构接触面大剪切变形后的
渗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模拟了接触面存在填筑缺陷及含有杂质两种工况下的渗流特性,并与均质黏土接触面渗流特
性进行了对比,同时对接触面正应力、剪切变形、水力坡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有填筑缺陷的接触面在大剪切
变形过程中渗透性降低;而含有粉土杂质的混合黏土接触面,其渗透性起初随剪切变形的增加而减小,剪切至某一程度后反
向增加;存在填筑缺陷和杂质的接触面渗透性强于均质黏土接触面。
关 键 词:黏土-结构接触面;渗流;大剪切变形;水力坡降
中图分类号:TU 411.4 文献标识码:A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clayey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under large shear deformation
LEI Hong-jun,LIU Zhong-ge,YU Yu-zhen,LÜ 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Large shear deformation often occurs in the clayey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and some defects and impurities near the
interface may affect the seepage safety. By using a seepage test device for interfac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clayey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under large shear deformation were studied. The conditions of the interface with construction defects and impurities were
simulated and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homogeneous clayey soil. The effects of normal stress, shear
deformation and hydraulic gradien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interface with defects decreases with
large shear deformation; whil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interface with impurities decreases with shear deformation increase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n increases after a certain shear deformation. The permeabilities of interfaces with defects and impurities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homogeneous clayey soil.
Key words: clayey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seepage; large shear deformation; hydraulic gradient

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接触冲刷、管涌,造成土石坝
1 引 言
失事。例如,美国 Teton 坝,坝高为 91.5 m,1976
黏土与结构接触面广泛存在于岩土工程中,也 年 6 月发生垮坝,经事后调查认为其发生破坏的根
是影响岩土工程安全性的一个关键部位。例如,在 本原因是在心墙坝料接触部位形成逐渐内部冲刷并
[1-2]
高土石坝工程中,防渗黏土与坝基或岸坡的接触部 发展为管涌,导致大坝决口破坏 。我国西南地
位往往受到特别的关注。此外,由于场地条件及填 区正在设计中的几座 300 m 级的高土石坝,岸坡较
筑施工等原因,接触部位填筑不实、存在孔洞、裂 陡且不均匀,在复杂荷载的作用下将产生大剪切变
隙等缺陷,以及接触部位黏土中掺入其他杂质的情 形,加之材料特性分布离散性较大,黏土与岸坡接
况难以避免。同时,黏土-结构接触面常产生较大的 触部位的渗透稳定性是安全评价的重点之一。土石
剪切变形或剪切裂缝。渗流、缺陷和剪切的耦合作 坝失事将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后果,因此,研究黏土-
用将对坝体的整体渗透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严重 结构大剪切变形条件下的接触渗流特性,以及接触

收稿日期:2010-03-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50879039,No. 50779024)
;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No. G07-05)。
第一作者简介:雷红军,男,1982 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土石坝渗流方面的研究。E-mail: hongjunlei@126.com
第4期 雷红军等:黏土-结构接触面大剪切变形后渗流特性试验研究 1041

部位特殊工程条件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于土样的渗透性比接触面的渗透性小得多,同时所
大剪切变形条件下接触渗流特性与土体接触面 铺设的土工织物只延伸至接触面部位即终止,下部
的力学变形特性相关,关于接触面应力变形方面的 放置土样的平台不透水,可以推测在土样内部产生
[3-5]
研究较多且较为成熟 。关于黏性土接触渗流及 绕渗的面积很小,相比接触面的渗流量来说可以忽
[6-8]
渗透变形特性,刘杰等 在黏性土的抗渗特性、 略不计,即认为出水全部为接触面渗流引起。
心墙裂缝的防止及其自愈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 试验中,认为试样的竖向变形量很小并忽略不
试验及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陈 计,接触面正应力等于围压,接触面上的剪应力可
[9]
建生等 对堤基接触冲刷的物理过程和渗透破坏机 由轴向力 F、弹簧变形量及其弹性系数、接触面尺
制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地层渗透性概化模型,探 寸进行推算求取,渗流时的水力坡降则由水压力差
[10]
讨了接触冲刷的发展规律。罗长军等 针对某黏土 及接触面长度计算求取。通过改变试验中所施加的
心墙土坝的渗漏量增大问题进行了坝体渗透变形分 围压、剪切变形的大小及水箱高度,可研究接触面
[11]
析。李锦辉等 采用随机有限元法对堤防渗透稳定 正应力、剪切变形、水力坡降对土体接触渗流及抗
[12]
性进行了失稳概率分析。李振等 对某土石坝防渗 渗特性的影响。
心墙土样进行了渗透稳定性试验研究,但上述研究
均是在土体未发生剪切变形的条件下进行的,而关 F 13
11
于大剪切变形以及特殊工程条件下黏性土的接触渗 10

流及抗渗特性的研究尚未见诸报道。 9
8
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的剪切渗流试验装置,对黏
7
性土与混凝土接触部位发生大剪切变形条件下的渗
2 5 6
流特性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模拟了接触部位存在缺
4
陷及杂质两种条件下的渗流特性,并与均质黏土接
触面渗流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接触部位土 3
12
体正应力、剪切变形、水力坡降的影响。 1

2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试验采用自行研制的剪切渗流试验装置,关于 1—底座 2—压力室罩 3—弹簧 4—混凝土面板 5—土样 1

试验装置的研制将另文发表,本文仅简要阐述其试 6—土样 2 7—橡皮膜 8—透水层 9—上帽 10—轴向传动杆


11—轴向位移计 12—量水管 13—水箱
验原理。图 1 为试验装置的原理图,该试验装置配
合常规三轴仪使用,不同之处在于改变了三轴仪底 图 1 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座的形状并增加了接触面和渗流通道。在三轴仪底 Fig.1 Structure sketch of test device

座上设置长方形平台,在平台中部开挖深槽,槽内
放置混凝土接触面板,下部由弹簧提供支撑作用, 试验采用的土料为两河口水电站高土石坝的心
接触面板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相同的长方形土样。外 墙黏土,其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表 1 所示。配
3
部用橡皮膜包裹,置入三轴仪压力室并施加围压, 制的土料含水率为 14.5%,干密度为 1.80 g/cm 。试
土样与面板紧密贴合即形成两个相同的接触面。由 样长×宽×高尺寸为 4.5 cm×3.5 cm×11.0 cm。为
顶端施加轴向力,可使得接触面板在槽内竖直方向 模拟实际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填筑不实、存在孔洞等
移动,使得接触面发生剪切变形。 填筑缺陷,在试样表面制作预留裂隙,制作方法为:
为实现土体的接触渗流,通过上帽进水孔施加 在试样表面用刻刀开挖 3 个均匀分布的三角形小
水压力,水压力由外部水箱提供,并将水流通过铺 槽,槽深为 0.4 cm,宽为 0.5 cm,且沿试样高度方
设在接触面顶端的透水土工织物引导至接触面。在 向直线平行贯通,其横截面如图 2 所示。试验时将
底座深槽内开设出水孔,并经底座内部管路引导至 预留裂隙的一侧表面与接触面板贴合形成接触面,
外部的量水管。由于水头差的存在,在两个相同的 用以模拟填筑缺陷。为模拟实际工程中可能存在的
接触面上产生渗流。试验中,渗透水流经过接触面 杂质,在黏性土中按一定比例掺入粉土,用混合土
顶端至下端时,在土样内部会产生绕渗现象,但由 料制样进行试验。
1042 岩 土 力 学 2011 年

表 1 试验土料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 较大,同一剪切位移条件下,正应力越大,渗流流
Table 1 Physico-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soil
量越小,而且正应力越大,接触面渗透性变化幅度
土粒相 最优含水率 最大干密度 液限 塑限 塑性指数
对密度 /% /(g/cm3) /% /% /% 越小。
2.732 14.8 1.86 30.8 16.5 14.3
5
正应力
4 σ =20 kPa
裂隙
σ =50 kPa

渗流流量/(ml/min)
3 σ =100 kPa

混 1
土 凝 土
样 土 样 0
1 面 2 0 2 4 6 8 10

剪切位移/mm

图 3 不同剪切位移条件下的渗流量
Fig.3 Seepage quantities with different shear deformations

图 2 含填筑缺陷的接触面示意图(水平断面)
以上现象可解释为:
在接触面剪切的初始阶段,
Fig.2 Sketch of interface with defects (horizontal section)
由于剪应力的增加,试样表面预留裂隙周围土体逐
步发生侧向变形,使预留裂隙通道变小,因而其渗
试验方案见表 2 所示,包括均质黏土接触面、
透性降低,渗流流量减小;随着剪切位移的逐步增
含缺陷接触面、含杂质接触面 3 种情况,试验中的
加,土体对预留裂隙的挤占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所
接触面正应力、剪切变形、水力坡降为变化参量。
以渗透性降低的效果也越来越弱。正应力较大时,
试验中,对于每一种不同组合的试验均更换新的试
接触面处土体对预留裂隙的初始及后续挤占效果增
样,以消除试样曾经被剪切或者渗流而造成其特性
强,使得接触面渗透性减弱。
变化的影响,共计使用 18 个试样。
图 4 为接触面不发生剪切变形、发生 6 mm 剪
表 2 试验方案
切变形及发生 10 mm 剪切变形 3 种条件下的渗流流
Table 2 Cases for the tests 量随水力坡降的变化情况,试验中施加的接触面正
土样条件
正应力 剪切位移 施加水头差
对应的水力坡降 应力为 100 kPa。由图可以看出,在逐渐增加水力坡
/kPa /mm /m
降的过程中,接触面渗流流量增加,且渗流流量与
含填筑 1、2、3、1、1.5、2、2.5、 9.1、13.6、18.2、
20、50、100
缺陷 5、7、9 3、3.5、4 22.7、27.3、31.8 水力坡降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没有发生流量的突增
含粉土 1、2、4、 0.2、0.4、0.6、 1.8、3.6、5.5、 现象,同时试验中没有观察到出水中有浑浊现象,
20、50、100
杂质 6、8、10 1、1.2、1.5 9.1、10.9、13.6
表明在试验所采用的水力坡降范围内,接触面的渗
均质黏土 20、50、100 0~10 不等 0~5 不等 0~45 不等
透稳定性较好。对比不同剪切位移条件下的曲线可
以看出,接触面的剪切位移作用使得接触面渗透性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降低,有利于接触面渗透稳定性的提高。
3.1 含缺陷黏土大剪切变形后的接触渗流特性
图 3 为不同正应力条件下,含有如图 2 所示填 2.0
剪切变形
S =0
筑缺陷的土样与混凝土面板接触面在不同剪切位移
1.5 S =6 mm
条件下的渗流流量。通过水箱所施加的水头差固定
渗流量/(ml/min)

S =10 mm

为 1.5 m,相应的水力坡降为 13.6。由图可以看出, 1.0

接触面在发生大剪切变形过程中,其渗透性降低,
0.5
即渗透流量随剪切变形的增加而降低,但减小的幅
度随剪切变形的增加而逐步减小,当剪切变形很大 0.0
0 10 20 30 40
时,渗流流量的变化不明显。总体上,渗透流量在 水力坡降
试验的剪切位移变化范围内可变化 10 倍左右。另 图 4 不同水力坡降条件下的渗流量
外,比较不同正应力情况下的流量曲线可以看出, Fig.4 Seepage quantities with different
接触面正应力的约束作用对接触面渗流特性的影响 hydraulic gradients
第4期 雷红军等:黏土-结构接触面大剪切变形后渗流特性试验研究 1043

3.2 土体表面存在缺陷的影响 图 7 为不同水力坡降条件下,含杂质土接触面


图 5 为含缺陷接触面与均质黏土接触面两种情 在发生不同大剪切变形后的渗流特性,其中接触面
况渗透性的比较,试验中接触面正应力均为 20 kPa, 的正应力为 20 kPa。由图可以看出,在所施加的水
所施加水力坡降均为 13.6。由图可以看出,接触面 力坡降范围内,接触面的渗流量与水力坡降也呈线
剪切作用均使其渗透流量降低,但存在填筑缺陷情 性关系。对应于 3 种剪切位移,接触面渗透性从大
况下接触面的渗流量要大于均质无缺陷的情况。预 到小排列依次为 Q0 >Q10 >Q6(Q0、Q10、Q6 分别表
留裂隙缺陷导致接触面流量的增加,特别是剪切位 示剪切位移为 0、10、6 mm 时的渗流量)
,表明在
移较小时,接触面流量较大;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加, 0~10 mm 之间的某剪切变形处,接触面渗透性发
二者的渗流量越来越接近。 生了反向增加,这与图 6 结果吻合。
另外,由图 3~7 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含有
杂质情况的接触面,渗流量可达 10~30 ml/min;对
5
有缺陷
于含有裂隙缺陷的接触面,其渗流量大多介于 1~
4 无缺陷 5 ml/min;而对于均质黏土接触面,其渗流量则大
渗流量/(ml/min)

3
多为 0.1~1 ml/min。含杂质情况接触面相比均质土
2 接触面的渗透性增加了 100 倍左右,表明接触部位
1 黏性土含有粉土杂质时,对土体接触渗流特性的影
0 响较大,可能会对接触部位的抗渗带来不利。
0 2 4 6 8 10
剪切位移/mm

图 5 有无缺陷条件下接触面渗透性的比较 30 剪切变形
Fig.5 Comparison of permeabilities between the interfaces 25 S =0
with and without defects S =6 mm
渗流量/(ml/min)

20 S =10 mm
15
3.3 含粉土的黏性土大剪切变形后接触渗流特性 10
试验中针对黏性土与粉土质量比为 1:1 的情况 5
进行了重点研究。试验中采用的正应力分别为 20、 0
0 5 10 15
50、100 kPa,采用的水力坡降为 13.6。图 6 为接触 水力坡降
面在发生不同剪切变形时的渗流量。 由图可以看出, 图 7 不同剪切位移条件下渗流量随水头差的变化
在 3 种正应力条件下,土体的渗透性变化趋势大致 Fig.7 Variation of seepage quantities with different water
相同,起初随剪切变形的增加而减小,后来反向增 heads under different shear deformations

加,正应力越小,其反向增加的现象越明显。这种
现象的原因与图 3 的结果有所不同,其原因在于黏 4 结 论
性土掺入粉土后,土体剪胀性增强,出现其渗透性 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可得如下结论:
反向增加的现象。本试验中开始出现渗透性反向变 (1)含有裂隙缺陷的土体随剪切变形的增加渗
化的临界剪切位移约为 6 mm。 透性降低,降低的幅度随剪切变形的增加而逐步减
小。正应力对土体接触渗流特性的影响较大,正应
30 正应力 力越大,土体的渗透性越小。
σ =20 kPa
25
σ =50 kPa (2)对于含裂隙缺陷的接触面,渗流量随水力
渗流量/(ml/min)

20 σ =100 kPa
坡降而线性增加,接触面的渗透稳定性较好。存在
15
10
填筑缺陷的接触面渗透性强于均质黏土接触面,表
5 明预留裂隙缺陷对土体抗渗性能是不利的。
0 (3)对于含有粉土的混合土接触面,其渗透性
0 2 4 6 8 10 12
剪切位移/mm
变化趋势为起初随剪切变形的增加而减小,后来反
向增加。正应力越小,反向增加的现象越明显。
图 6 含杂质接触面不同剪切变形时的渗流量
Fig.6 Seepage quantities of the interface with impurities (4)不同水力坡降条件下,含杂质土接触面在
under different shear deformations 所施加的水力坡降范围内,接触面的渗流量与水力
1044 岩 土 力 学 2011 年

坡降也呈线性关系。但其渗透性相比均质土接触面 LIU Jie, MIAO Liang-juan. Impermeability of dispersive


的渗透性增加了 100 倍左右,表明接触部位黏性土 clay[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中存在粗粒土对接触土体的渗透性的影响较大,可
1987, (2): 305—311.
能会对接触部位的抗渗性能带来不利影响。
[8] 刘杰, 缪良娟. 一般黏性土抗渗强度影响因素的研
由于本文中所阐述的两种特殊工程条件,在试
究[J]. 水利学报, 1984, (4): 11-19.
验中分别采用了含表面缺陷及含有粉土的黏性土来
LIU Jie, MIAO Liang-ju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s
进行近似模拟,本文试验结果可有效地定性反映出
工程实际中可能存在的不利条件的影响。 affecting the piping resistance of ordinary cohesive soil[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1984, (4): 11-19.


参 考 文 献
[9] 陈建生, 刘建刚, 焦月红. 接触冲刷发展过程模拟研
[1] 汝乃华, 牛运光. 大坝事故与安全·土石坝[M]. 北京: 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03, 5(7): 33-39.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CHEN Jian-sheng, LIU Jian-gang, JIAO Yue-hong.
[2] STACEY S, NORBERT D. Lessons from the failure of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contact scouring development
the Teton Dam[C]//Forensic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between underground layers[J]. Engineering Science,
the Third Forensic Engineering Progress. San Diego: [s. n.], 2003, 5(7): 33-39.

2003: 178-189. [10] 罗长军, 胡峰, 张蕾奇, 等. 陡坡水库大坝渗透稳定性

[3] CLOUGH G W, DUNCAN J M.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及渗透变形分析[J]. 岩土力学, 2006, 27(8): 1305-

of retaining wall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Soil 1311.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Division, ASCE, 1971, LUO Chang-jun, HU Feng, ZHANG Lei-qi, et al.

97(12): 1657-1672. Analysis of seepage stability and deformation of dam for

[4] DESAI C S, RIGBY D B. Cyclic interface and joint shear Doupo reservoir[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6,

device including pore pressure effects[J]. Journal of 27(8): 1305-1311.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1] 李锦辉, 王媛, 胡强. 基于随机有限元的堤防渗透失稳

ASCE, 1997, 123(6): 568-579. 概率分析[J]. 岩土力学, 2006, 27(10): 1847-1850.

[5] YOSHIMI Y, KISHIDA T. A ring torsion apparatus for LI Jin-hui, WANG Yuan, HU Qiang. Probability analysis

evaluating friction between soil and metal surfaces[J]. of seepage failure of embankments based on stochastic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1981, 4(4): 831-834. finite element method[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6] 刘杰, 缪良绢. 小浪底水库坝基防渗墙与心墙接触渗 2006, 27(10): 1847-1850.

流控制试验研究[J]. 人民黄河, 1993, (5): 19-22. [12] 李振, 周俊. 防渗土样的分散性与渗透变形试验研

LIU Jie, MIAO Liang-juan. Study of contact leakage 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增刊 1): 3316-

control tests between cut-off wall and core of the 3321.

Xiaolangdi Dam foundation[J]. Yellow River, 1993, (5): LI Zhen, ZHOU Jun. Experimental study of dispersibility

19-22. and filtration erosion of soil core wall[J]. Chinese

[7] 刘杰, 缪良娟. 分散性黏性土的抗渗特性[J]. 岩土工程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7,

学报, 1987, (2): 305-311. 26(Supp.1): 3316-332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