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第 7 課 醉翁亭記

壹 基礎實力奠基
一、1.ㄔㄡˊ 2.ㄔㄡˊ 3.ㄉㄠˇ 4.ㄓㄨˋ 5.ㄌㄡˊ 6.ㄌㄩˇ 7.ㄌㄡˋ 8.ㄌㄡˊ 9.ㄌㄧ
ㄝˋ 10.ㄌㄧㄝˇ 11.ㄌㄧㄝˋ 12.ㄌㄧㄝˋ
二、1.聚集 2.返回 3.依附、趨向 4.還給 5.稱呼 6.是 7.小孩 8.對晚輩照顧與栽培
三、1.B 2.D 3.A 4.E 5.C
四、1.A 2.D 3.D 4.B 5.C
解析
四、
1.(B)文中寫宴遊之樂,未提作者失意或寂寥。(C)文中「太守之樂」為「與民同樂」,表示作者仍有在其位
為民著想的想法,並非無心仕途。(C)由文中無法看出作者有歸隱的志向。
2.(A)表現清晨和黃昏的景觀變化。(B)作者易醉是因沉醉於山水之美。(C)顯現作者就地取材、貼近人民。
3.(A)後者呼應「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B)並無呼應。(C)前者指「山間之四時
也」。
4.(A)寫醉翁之名由來。(B)描寫太守與民同樂的情景。(C)描寫滁州物產豐饒。(D)寫寄情山水之樂。
5.(A)未有問答手法。(B)此為作者描寫自身治理滁州的情景,非虛構的社會。(D)文中未有此對比。
貳 進階語文挑戰
一、1.駢文 2.形式、用典 3.柳宗元 4.秦漢 5.明道致用 6.艱澀浮靡
二、春 EGH 夏 CDJ 秋 BF 冬 AI
三、1.A 2.× 3.B 4.× 5.A 6.A 7.B 8.B
解析
二、
(B)自「殘葉」、「霜紅」可知。
(C)自「薰風」、「荷芰」可知。
(E)自「早稻」、「新蒲」可知。
(G)自「燕草」、「秦桑」可知。
(I)自「古雪」、「寒泉」可知。
(J)自「水滿」、「草深」、「鳴蛙」可知。
三、
2.描寫舉目所見的景觀,未特地強調空間的遠近。
3.由近而遠:身邊的樹→稍遠處的人家→更遠處的古道。
4.僅描寫四季變化,未有空間遠近的描寫。
5.由遠而近:天→山→茅店→橋。
6.由遠而近:河畔→園中→樓上→窗牖。
7.由近而遠: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芳草。
8.由近而遠:田疇→青山。
參 閱讀理解訓練
一、1.C 2.B 3.C
二、4.B 5.B 6.A 7.(1)人民因作物豐收,又能與作者一同出遊而快樂。(2)人民因跟隨作者遊玩而快樂
解析
一、
語譯:唉!朝代興衰的道理,雖然說和天命有關,難道就跟人為無關嗎?推究後唐莊宗得天下和失天
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
  世上傳說晉王臨終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並且告誡他說:「梁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所扶植的;
契丹和我相約為兄弟,可是後來他們都背叛我們晉國去歸附梁。這三件事,是我這一生的遺恨。現在我
給你三枝箭,你千萬別忘了替父親報仇!」莊宗接受了那三枝箭,把它藏在宗廟裡。以後每次出兵,他
就派一個官員,帶著少牢到宗廟裡祭祀禱告,請出一枝箭,裝在錦袋裡,背著在前面做先鋒,到戰勝
歸來,再把箭放回宗廟。
  當他用繩子捆綁著燕王劉仁恭父子,又用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顱,送進太廟,把箭送還先王,
稟告大仇已報,這時,他的氣概可以說是夠壯盛的了。等到仇敵都已消滅,天下已經平定,卻因一個軍
士在夜裡一聲呼喊,各地叛亂的人竟四處響應。莊宗君臣慌慌張張地向東逃生,還沒見到賊兵,士卒就
四處逃散,君臣面面相覷,不知該逃往何處。幾個忠貞的臣子,甚至截斷頭髮,對天發誓,淚濕衣襟,
這是多麼頹喪啊!難道是得天下困難,失天下容易嗎?或者成敗的根源,都是由於人為的因素嗎?
  《尚書》說:「自滿會招致損傷,謙虛能得到助益。」憂思勤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人
喪身,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當莊宗興盛的時候,全天下的英雄豪傑沒有人能夠和他對抗;等到他衰敗
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使他身死國亡,被天下人所恥笑。禍患常常是由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
而有才智又勇敢的人,常常受困於他所沉湎的事,哪裡只是伶人才這樣呢!因此,作〈伶官傳〉。
1.由「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可知,作者認為君王安逸享樂是國家衰亡的根本原
因,故選(C)。
2.(A)作者以反問句,提出「國家興亡與人為有關」的論點,再以後唐莊宗作論證。(C)文中未有此意。(D)
作者引用《尚書》文句,點出莊宗因安逸享樂而遭滅國,呼應首段「國家興亡與人為有關」的論點。
3.(A)指憂思勤勞國家才會興盛,安逸怠惰則會使人喪身。(B)指莊宗沉溺享樂、氣概衰敗時遭伶人殺害。
(D)指禍患常常是由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而智勇之士常常被他所沉迷的事物困擾心智。
二、
語譯:我治理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當地的泉水,覺得很甘美;問滁州的人,說是取自州城南方
百步距離的地方。在那裡,高處是豐山,高聳矗立;低處是幽谷,深邃閉藏;中間有清泉,大股地湧出
看著上下左右的景色,心裡很喜歡它。於是疏導泉水,開鑿巖石,闢出空地建了亭子,和滁州人士一同
遊覽這地方。……今日的滁州介於長江和淮河之間,是個舟車、商人、四方旅客不到的地方,民風淳樸,
不過問外間的事情,只安心地種田過日子,活著快快樂樂,死了好好安葬。哪知道這是皇上的功德,養
民生息,德澤化育百年的深恩啊!我來到此地,喜愛這裡的僻靜和人事的簡單,又愛這裡民情的安閒
自在。自從找到這山谷間的泉水,就成天和滁州的人來到這裡,抬頭看看山,低頭聽聽泉。春天摘些幽
雅的香花,夏天在大樹下乘涼,秋冬欣賞霜雪降落所呈現的清雅氣象;四季的景色,無不可愛。又慶幸
當地人們高興年成的豐收,而喜歡跟我同遊。便為他們追溯當地山川的陳跡,說出此間風俗的良善,使
人們明白所以能享受豐年的快樂,是幸而生在太平的時代。至於宣揚皇上的恩德,與民同樂,這本是刺
史的職責。於是寫上「豐樂」兩個字,作為這座亭的名字。
4.(A)言此地偏僻。(C)說明滁州百姓平靜地生活,不過問外事。(D)百姓之所以能享豐年,都是有幸生在
太平時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指在憂患中能謹慎小心,而處在安樂中則容易疏忽危機,而導致滅亡
5.(A)文中無法看出歐陽脩是否有歸隱之意。(C)本文未以層層遞進的方式介紹豐樂亭。(D)後者未宣揚朝
廷恩德。
6.(B)由〈豐樂亭記〉:「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可知為非。(C)由醉翁亭記:「環滁皆山也。」可知
為非。(D)兩篇文章皆描寫滁州四時之景的變化,故此選項為非。
7.由〈豐樂亭記〉 「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及〈醉翁亭記〉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可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