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3

第三課 現代詩選

星期天   陳育虹
 題解 
1.閃神:出版於二○一六年,詩集名稱「閃神」具有雙重意義,一是指恍神,一則是閃避神。前者指閃現的
思緒與感受,後者的「神」則是指控制著人們生活的各種力量。詩人藉由詩的隱喻與抒情之筆挖掘內心難
明的思緒與社會體制中的荒謬。

 作者 
2.較同時代詩人略晚:臺灣詩人大多發跡得早,有些三十歲前便能寫出名作。與陳育虹年齡相近的詩人夏
宇,在十九歲時就已成名,而白靈、陳義芝等人也約二十幾歲時就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陳育虹則至四十
四歲才出版第一本詩集關於詩。其實陳育虹大學時期就已開始寫詩,也曾參加過瘂弦舉辦的文藝營,但
她婚後為了孩子的教育移居加拿大,忙於照顧家庭。直到女兒滿二十歲後她才卸下養兒育女的重擔,回
臺定居,並開始專注寫詩。
3.關於詩:一九九六年,陳育虹父親病重,但父親仍惦記女兒年輕時的夢想,希望陳育虹繼續寫作。為完
成父親的心願,陳育虹才將累積的詩稿整理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關於詩。

 插入頁3-1~3-10 
教學重點表

1.世界各地天災、人禍不斷,然而人多半關注於自身的生活,而對遠方的災難漠不關心,星期
天便是藉由二個世界的對比,點出「旁觀他人之痛苦」的相關思考,教師可藉此詩進行國際教
選文 育、生命教育、防災教育等議題的連結。
價值 2.在科技文明日益進步的時代,人類享受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如通訊軟體、影音娛樂等,但
與此同時,人類是否反而變成科技的奴隸?便利的科技是否也帶來其他倫理或社會問題?文
明的永晝與永夜已經開始便是透過詩作,對科技文明的發展提出叩問與警醒。
項目 階段 教學重點
星 1.引起動機:播放Youtube影片日本 311 大地震和海嘯的驚悚映像 — Japan Earthquake
期 Tsunami(3分19秒)、赴歐洲避難的敘利亞難民(4分50秒),讓學生表達看到影像的
天 感受,並思考當地人民遭遇這種天災人禍,可能需要何種協助。
課前 2.題解:引導學生思考所身處的臺灣社會現狀,與先前影片的內容相較,是相對安
適,或是也有讓人感到不安與混亂的地方,以此帶入星期天一詩的題旨。
3.作者:播放Youtube影片詩人做什麼 專訪翻譯詩人 陳育虹(15分45秒),了解陳育
虹的詩觀與翻譯觀。
課中 1.安適與混亂並存:說明詩中如何透過羅列安適世界與混亂世界的意象,呈現二個世

1
界的對比。(見頁39)
2.省思他人的苦難:說明詩人如何透過敘述同一個星期天所發生的事,引領讀者思索
遠方他人的苦難。(見頁3-9)
3.拼貼式的即景:引導學生分析二段內容所拼貼的意象,各傳達出何種氛圍。(見頁3-
10)
4.恬靜筆調蘊含諷意:討論詩中整體呈現何種氣氛,並分析詩人自何處暗藏諷意。(見
頁310)
影片欣賞:人類其實喜歡見死不救 你不願相信的人性《旁觀者效應》(8分11秒),思
課後 考人為何在群眾中容易選擇袖手旁觀,分析其與星期天所欲傳達的想法,有何共同之
處。(見頁36)
文明 1.引起動機:播放Youtube影片【有梗系列】10個美顏開太大!被抓包的抖音、網紅真面
的永 目!忍笑挑戰!【許伯簡芝】ft.好眠(10分1秒),請學生分享自己是否有追蹤漂亮或
晝與 帥氣的網紅,如果被發現追蹤的網紅靠修圖才呈現出那種模樣,是否還會繼續追
永夜 蹤?並說明原因。
課前
已經 2.題解:請學生思考有哪些現代科技的發展帶給人類便利,但也帶來相對的問題,藉
開始 此帶入本詩的旨意。
3.作者:播放Youtube影片詩人做什麼 專訪詩人教皇 羅智成(16分13秒),了解詩人
的經歷及思維。
1.探討文明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分析詩中意象,梳理作者藉此詩表達對人類文明的
何種擔憂。(見頁317)
2.「夢中情人」的意涵:分析「夢中情人」的象徵意義,以及其對人類理性的作用。
(見頁318)
課中
3.二元辯證的對比手法:討論詩人詩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手法,藉此凸顯旨意。(見
頁318)
4.以互文筆法深化詩意:分析「永晝」與「永夜」的內涵,以及二者的關係。 (見頁3-
19)
1.影片欣賞:
【志祺七七】《雙層公寓》木村花選擇結束生命,大受歡迎的實境節目其實
也是網路霸凌的推手?(11分46秒),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人們對實境節目會信以為
真?影像是否有被操作的可能,而這與文明的永晝與永夜已經開始所探討的問題是
否有關聯性。(見頁315)
課後
2.影片欣賞:《艾蜜莉在巴黎》| 正式預告 | Netflix(1分51秒),先引導學生擷取影片訊
息,說明預告中哪些符號吻合他們對巴黎的想像。接著播放《Emily in Paris 艾蜜莉在
巴黎》究竟有多「巴黎」?讓我們帶你看看真實的巴黎(11分55秒),來分析二者的落
差,並一起思考我們印象中的法式、日式等印象,是如何被建立起來的。(見頁316)
議題 1.國際教育:引導學生分享自己想關注的國際議題,並思索針對該議題自身能提供的
融入 幫助。(見議起玩國文「課後思辨、一」 )
2.生命教育:省思「平價時尚」全球化可能對第三世界人民造成的影響,並引導學生思
考自身的消費行為。(見議起玩國文「課後思辨、二」 )
3.資訊教育:思考3C電子產品發達之後,對現今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見議起玩國文
「課後思辨、三」 )

2
實作 國寫訓練:情意題:簡述社交平臺instagram對使用者帶來的影響,並根據自身使用社
演練 群媒體的經驗,闡述從中觀察到的現象。(見國寫之鑰第三回)

題解
寫作背景
陳育虹於二○一一年出版詩集之間後,在二○一三年至二○一五年則選譯了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
艾特伍的三十年精選集吞火。待吞火交稿後,陳育虹才開始整編閃神,她藉這本詩集探討神話、性別關係、
失去、輪迴等主題。
星期天收錄於閃神中的卷三「知了,親愛的知了」,此卷為詩集中最貼近生活事件的一卷。此卷傳達了
對生態遭受破壞的擔憂,其他也有關於敘利亞難民、海地與日本岩手震災的詩篇,陳育虹認為這些災難對
她而言都是很近的事情,所以將遠方種種悲劇帶入詩中,呈現在讀者眼前。

作者
陳育虹事件簿
一、走出適合自己的路:陳育虹從小不擅長數理,父親為了讓她擺脫學習理科的困擾,於是建議她就讀文
藻外語學院(今文藻外語大學)。陳育虹在該校主修英文,英國文學方面修習浪漫主義詩作,美國文
學則接觸了海明威、史坦貝克的小說。在一九七○年代初期,臺灣較不易買到西方的現代詩集或詩刊,
陳育虹只好四處去找來讀。此外,陳育虹也有一半學分修的是中國文學,如詞選、老莊、論語等,而她
最喜歡的就是唐詩宋詞,由此可見陳育虹在大學期間,深受中外文學的陶養。當時她也擔任校刊社的
社長兼主編,必須負責將校刊上缺漏的稿類補上,而因為詩最少人寫,但又不可或缺,於是 陳育虹
只好提筆自己寫,這也使她踏上了現代詩的創作之路。
二、丈夫的另一面鏡子:陳育虹的丈夫是知名企業家嚴長壽,嚴長壽在事業上幾次面臨重大關卡時,陳育
虹總是他最好的導師。嚴長壽在一九九八年應辜振甫的邀約,出任圓山大飯店的總經理,但在「接與
不接」的抉擇中,嚴長壽曾徵詢陳育虹的意見,她回答:「你不接,會後悔;接了,也會後悔!」這句
話帶給嚴長壽很大的力量,嚴長壽曾言陳育虹就像是他的「另外一面鏡子」,有助於增加他在自我分
析時的客觀性。在嚴長壽為事業打拚的過程中,陳育虹總是在他背後給予支持,即使曾因兒女教育問
題分隔加拿大、臺灣兩地,夫妻之情未曾因距離減少,而從陳育虹獻給丈夫的詩作搬家,就可窺見兩
人恬靜真摯的夫妻情。
陳育虹的文學特色
一、重視詩的音樂性:陳育虹認為:「如果詩是一隻鳥,右翅是圖像,左翅是音樂,一定要兩者兼具,才
能飛。」陳育虹深受古典音樂影響,使得她在創作時,會特別注意音樂性與節奏感。她歸納出四種音樂
性在詩中表現的方式:押韻:無論頭韻或尾韻,都屬於字音的重複。句型的複沓:例如詩經重章疊
唱、一唱三嘆的表現手法。段落或斷句的處理。最後則是整體的內在音樂,必須連結詩的整體意義來發
掘。
二、注重詩的畫面感:在畫面感的經營上,陳育虹則是受到繪畫經驗的影響。繪畫講究整體結構及顏色配
置,陳育虹認為文字創作也是相同的概念,只是是以文字來布局、組織結構。文字包含字義與字音,
對陳育虹而言,字義能容納畫面,字音則具備音樂性,因此詩除了有音樂性、節奏感,也是具有畫面
感的,兩者缺一不可。

3
三、虛構中有真實情感:陳育虹認為在詩歌的創作中,想像力也是重要元素之一。透過想像力,詩人將眼
前事物的獨特性以詩歌的語言呈現,呈現出有新意的觀點。但她同時主張「虛構中必須有可感知的實
物」,想像是一種虛構,然而在詩的世界不論如何想像、虛構,核心總是離不開真實的情感,因為詩
歌的本質即是抒情。陳育虹曾引述陸機文賦中的「詩緣情而綺靡」強調詩歌的抒情本質,認為因為情感
的交織,而使詩篇能夠如綢緞一般細緻美麗。因此,陳育虹除了重視想像力能夠帶給詩歌的力量,亦
強調在虛構的想像中,那真實情感的流露。
四、譯者必須壓抑自我:陳育虹是經驗豐富的翻譯家,她曾翻譯過古希臘詩人莎弗、英國桂冠詩人安‧達
菲、加拿大文學女王瑪格麗特‧艾特伍的作品。陳育虹認為翻譯本身也是一種「再創造」,體會到過程
中必須面對不同語言表述的差異、語意的失落與填補。譯者必須壓抑自我,像演員一樣演繹劇本中的
指定角色,也就是必須將自己的創作欲望降到最低,而不僭越原作。陳育虹自言:「這幾乎像是穿著
別人的鞋走路,那雙鞋不是你的,但你必須適應它,並走出最穩最漂亮的步子。」

課文與注釋
課文引導問答
範圍 題型 題目 參考答案
表達出對生活的百無聊賴與對周遭生命的不在
訊息擷 1.此節連用好幾個「不用」,你認為詩
意,呈現出這是一個平凡閒適、無所事事卻又
取 人的用意為何?
毫無生氣的星期天。
第1節
「水泥牆」在詩中象徵著分隔線,隔絕了牆內
文意推
2.「水泥牆」在詩中的象徵作用為何? 的安穩,與下一節牆外的混亂,呈現兩種不同

的世界。
(1)「多海嘯的海岸線」象徵著自然天災。
3.「多海嘯的海岸線」、「多棺槨的國
文意推 (2)「多棺槨的國界」象徵戰爭帶來的人禍。
界」、
「地鐵會不會再次/槍響」各自
論 (3)「地鐵會不會再次/槍響」象徵著隨機、不可
象徵怎樣的災難?
預期的暴力。
前面羅列的各種災害帶給人一種壓迫不安之
第2節 感,再以暖爐帶來的溫暖安適,與前所述天災
4.詩人為何在「槍響」之後,將畫面切 人禍的亂象相互對比,而最後以「她雪白的雪
章法結
換至「暖爐旁的貓」?這樣書寫有何 一樣的身體會不會融化」的荒謬提問點出諷意

效果與用意? ──身處於舒適環境的人們度過稀鬆平常的一
天時,世界遙遠的某處,正發生著我們難以想
像的災難。
課後 (1)牆內的世界恬靜安適,卻流露出疏離無聊
統整 文意推 5.詩中揀選的「牆內/牆外」世界的畫 的氛圍。
論 面,各自呈現怎樣的氛圍? (2)牆外的世界則是充滿動盪,死亡、悲傷、暴
力,讓人感到難以喘息。
章法結 6. 本 詩 未 直 言 批 判 , 卻 帶 有 隱 微 諷 詩人透過各種畫面的拼貼,凸顯出同樣的星期
構 意,請說明詩中是透過何種方式展 天,對安穩世界的人來說閒適無聊,但對混亂
現諷意? 世界的人而言卻漫長且充滿苦難。詩末以貓是

4
否會融化的無謂想像,點出身處安適之所的人
們,沒有其他的憂慮,才發出此問,而使此詩
的諷意隱隱呈現。
(請學生自由發揮)
7.如果自己遭遇了某種不幸或痛苦的 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他人或許沒有該幫
省思評
處境,但周遭的人都視若無睹時, 助我的義務,但若他人對我遭受的事情視若無

你會有何種感受? 睹時,我的內心可能會有種被世界孤立、遭人
拋棄的孤獨感,會對生命感到絕望。
看完以下影片後,回答8.~10.題:
片名:人類其實喜歡見死不救你不願相信的人性《旁觀者效應》(8分11 秒)
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IWt9PoXcU
介紹:透過實驗研究當人遇到他人有難時,是否會因身處群體之中而影 響救援
意願。
訊息 8. 根 據 影 片 內 容 , 何 謂 「 旁 觀 者 效 意指在旁觀的人越多的情況下,人們越不容易
擷取 應」? 伸出援手。
(1)責任擴散:覺得有別人去解決問題了,所
延伸 以自己什麼都不做。且當有旁人在場,自己
思考 訊息 9.為什麼會有旁觀者效應的產生?人 不提供幫助所帶來的內疚與責任感會少一
擷取 們不伸出援手的原因為何? 點。
(2)評價恐懼:當別人在場時,我們會覺得自
己伸出援手可能會遭遇難堪或者遭到嘲笑。
(1)本課與影片都希望人們對他人的悲劇或災
10.星期天一詩希望引導讀者思考的問
難,不要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省思 題,與影片有何共同之處?你認為
(2)明白這個道理,可以在面臨他人苦痛災難
評鑑 明白這個道理,可能可以帶來什麼
時,提醒自己不要袖手旁觀,主動伸出援
改變?
手。
任議門
議起想 對應段落 介紹
閱讀這首詩,你覺得自己的生活是屬於牆內還是牆外的人呢?其實人多半像 孟
子所言懷有怵惕惻隱之心,但有時候生活壓力或種種現實經驗會逐漸磨平我們
的同情、同理心,即使有所不忍,但可能會因其他因素使我們迴避他人苦難。比
如心理學有所謂的「替代性創傷」,意指人透過傳媒或親眼目睹那些暴力、貧窮、
打破那 戰爭、霸凌等事件,在同理受害者之際,自己也感到受傷,對那些事件產生憤
第2節
座牆 怒、憂鬱、渾身無力、罪惡、心煩的情緒,甚至引發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反應,
後來因害怕這種狀態,人們便會開始迴避這些會你感到痛苦的事物。想一想自己
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而讓你對他人的苦難選擇迴避?但持續視若無睹、對外界
漠不關心是好的嗎?是否有可能採取「正向感謝、具體行動」的應對方式,來取
代「負面思考」與冷漠呢?
課文補充說明
◆巴赫(配合頁44)

5
又譯作巴哈,為德國作曲家及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與莫札特、
貝多芬齊名,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巴赫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那赫(今德國圖林根
邦)的音樂世家,他從小就接受音樂教育。巴赫一生創作不輟,除歌劇以外的曲種他幾乎都有涉獵,他的
創作兼容了德、義、法等國的音樂手法,擅長以複調技巧呈現,充分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然而直
到一八二九年,巴赫的作品馬太受難曲被孟德爾頌改編演出之後,才使樂壇正視巴赫在音樂史上的成
就,此後後代的音樂家對他的作品開始進行研究、整理與推廣,立下了巴赫在音樂史上崇高的地位。
◆星際大戰(配合頁45)

星際大戰(Star Wars)是由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所拍攝的科幻系列電影。內容敘述遙遠的銀河系中,
肩負正義使命的絕地武士與銀河帝國的邪惡勢力作戰的故事,並以三條主線貫穿:銀河共和國被銀河帝
國利用陰謀篡權而引發內戰,反抗軍與帝國軍互相對抗;絕地武士組織的興衰起落以及天行者家族面臨
的種種挑戰。一九七○年代末到一九八○年代,星際大戰三部曲出品,此三部曲是以二戰英德大戰為架
構,並融合美國西部片與日本武士劇的節奏,其中所使用的特效技術影響了往後太空科幻片的發展。一九
九○年代末,星際大戰前傳應各界要求拍攝,除電影故事外,還有動畫、漫畫、小說等為故事增加情節,
這些電影以外的故事稱為「擴充宇宙」。本片開啟了好萊塢電影商品的龐大事業,帶動了小說、漫畫、玩具
與電玩遊戲等相關周邊產業的發展。
◆多海嘯的海岸線(配合頁45)

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日本宮城縣外海發生規模9的大地震,是有紀錄以來在日本發生規模最大的
地震,同時也是日本傷亡最慘重、經濟損失最巨大的自然災害之一,罹難與失蹤人數高達一萬八千多人。
距離震央最近的福島、岩手、宮城地區更遭受巨大海嘯的襲擊,死傷無數,多數人都死於海嘯之中。時隔十
年,尚有不少硬體建設的修復仍持續進行中。這場天災為日本人帶來的心理衝擊與悲痛更是難以平復,嚴
重的受害地區,更頻頻傳出各種靈異傳言,許多心理學、社會學研究者投入研究此現象,Netflix頻道「未
解之謎」也為此拍攝特輯。學者認為由於在這場災難中許多罹難者未能找到遺骨,對生者而言這種無法找
到遺骨讓亡者安息的傷痛,讓他們的集體心靈產生轉化,透過交錯現實與超現實,舒緩對超乎自己理解
的悲劇所帶來的痛苦。
◆多棺槨的國界(配合頁45)

根據二○一五年的統計,五年之中,全球有將近六千萬人因為戰亂、迫害而被迫遷徙,其中有近二千
萬人是難民,當中包含非洲、亞洲(吉爾吉斯、緬甸、巴基斯坦)和中東(伊拉克、敘利亞、葉門)地區、歐
洲烏克蘭地區,其中又以敘利亞的難民問題最為嚴重。二○一一年阿拉伯之春的民主革命浪潮,讓敘利亞
人也起而爭取民主改革,反抗阿塞德軍事政權,形成反抗軍與政府軍的內戰,政府軍採取空襲與轟炸方
式掃蕩反抗軍,甚至採用化學武器攻擊平民;除了內戰問題外,敘利亞當時也深受伊斯蘭國極端遜尼派
伊斯蘭教義者的恐怖威脅,一旦政府控制區落入伊斯蘭國之手,隸屬什葉派的政府軍、庫德族、以及基督
徒都會遭到屠殺迫害。在這種情勢下,敘利亞約有四百萬人逃離家園,歐陸各國為防堵難民湧入,而嚴守
國土邊界,但難民為了生存仍想方設法硬闖他國境內,遭他國軍警暴力對待,甚至開槍射殺。至於選擇搭
船渡海的難民,則常因偷渡船隻超載、他國拒絕其靠岸等因素,造成船難導致多人死亡。二○一五年九月
一張三歲敘利亞男孩溺斃俯臥於土耳其沙灘的照片引起舉世震驚,認為應更加正視難民的人道問題。

 課文與注釋 
【第1節】

6
段旨:以看似閒適的畫面,呈現安穩世界裡星期天的生活場景。
段析:本節表面上寫星期天的閒適恬靜,然而連續的「不用……」等句,以及「花已經枯萎」
等意象,反映百無聊賴、冷淡疏離的精神狀態。
「水泥牆」則象徵區隔「牆內」的安穩與
「牆外」的混亂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
注釋區補注
巴赫:補注見頁3-7。

文意補充
◎這是一個閒置的/星期天
→以「閒置的」表達這是平凡安適且無所事事的一日。
◎不用上教堂/不用買菜/不用澆盆景 花已經枯萎
→連續的「不用」呈現精神上的冷淡疏離,「花已經枯萎」則顯示對周遭生命的漠不關心。
◎巴赫已經奏完最後的/變奏
→以聆聽古典樂的娛樂活動,呈現生活的安穩靜謐。
◎水泥牆已經砌好
→「水泥牆」阻隔牆外的紛亂,使得牆內的生活安穩不受打擾。
◎星際大戰又開始上演
→在安適生活中的人們享受電影娛樂。
承上啟下,暗示世界各角落的混亂也同時上演。

修辭
 不用上教堂/不用買菜/不用澆盆景:排比、類疊

課文引導問答
1.此節連用好幾個「不用」,你認為詩人的用意為何?(答見頁35)
2.「水泥牆」在詩中的象徵作用為何?(答見頁35)

【第2節】
段旨:以拼貼的意象,羅列混亂世界的日常。
段析:本節藉列舉各種天災人禍,呈現「牆外」世界的模樣。對比前一節「牆內」的星期天,牆
外世界的星期天充滿殘酷與混亂,人們處於悲傷苦難中,凸顯牆內世界居民的生活安
穩與漠不關心。最後畫面回到牆內世界,以對白貓發出的荒謬提問,帶出詩中隱含的諷
意。
議打破那座牆(見頁37)

課文區補注
多海嘯的海岸線:(見頁38)
多棺槨的國界:(見頁3-8)

注釋區補注

7
星際大戰:補注見頁37
棺槨:形辨槨
(1)槨,音ㄍㄨㄛˇ,棺材外的套棺。例:棺槨。
(2)廓,音ㄎㄨㄛˋ,物體的外緣。例:輪廓、耳廓。
(3)郭,音ㄍㄨㄛ,城牆。例: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文意補充
◎這該是原力覺醒的年代 不是/完結篇
→暗示這是各種力量互相拉扯的混亂時代,只是開始而非結束。同時也象徵現今應是各種力量與思辨覺醒
的年代,而非末日。
◎天空擁擠如常/沒有天使降臨如雨/多海嘯的海岸線/多棺槨的國界
→羅列各種天災人禍,顯示世界充斥著混亂與苦難,而和平仍未降臨。
◎地鐵會不會再次/槍響
→暗指生活中災難與暴力往往隨機發生而難以預測。
◎貓在暖爐旁/她雪白的雪一樣的身體會不會融化
→畫面拉回牆內的安穩世界,暖爐與貓的意象充滿溫暖舒適的氛圍,與前文的混亂不安形成對比。
以白貓會不會像雪一樣融化的提問,暗示身處安穩的人沒有其他憂慮,故能夠有一些無謂的想像,亦
使本詩展現隱微的諷意。

修辭
 她雪白的雪一樣的身體:明喻

課文引導問答
3.「多海嘯的海岸線」、「多棺槨的國界」、「地鐵會不會再次/槍響」各自象徵怎樣的災難?(答見頁 35)
4.詩人為何在「槍響」之後,將畫面切換至「暖爐旁的貓」?這樣書寫有何效果與用意?(答見頁 35)

 課文賞析 
課文引導問答
5.詩中揀選的「牆內/牆外」世界的畫面,各自呈現怎樣的氛圍?(答見頁 35)
6.本詩未直言批判,卻帶有隱微諷意,請說明詩中是透過何種方式展現諷意?(答見頁 35)
7.如果自己遭遇了某種不幸或痛苦的處境,但周遭的人都視若無睹時,你會有何種感受?(答見頁 36)

 問題討論 
參考答案
一、答:詩人以「星期天」為題,主要是因星期天在人們的日常中,通常是拿來「休息」的一天,然而此詩
內容並非全然描寫輕鬆悠閒的一天,同時也提到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苦難,詩人藉此引導讀者
思考這個星期天中,世界同樣也有災難正在發生。
二、答:(以下為擬答,請學生自由發揮)
在美國興起的「Black Lives Matter」示威行動,起因是由於一位非裔男子遭到警察以膝蓋壓頸致
8
死,使得在美國長期以來的種族歧視議題再度搬上檯面,並在各地點燃示威行動。當我看到這則
新聞時,十分替因警方過度執法而身亡的非裔男子感到悲傷,這讓我省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無
意間有過歧視他人的行為,並開始關注相關議題,也更加的謹言慎行,提醒自己不要在無意識
的情況下,做出會傷害他人的言行舉止。

 插入頁3-9~3-10 
課文精粹鑑賞
一、內容分析

 1.安適與混亂並存
本詩首節先以「閒置的」作為星期天的形容詞,呈現一種悠閒的氛圍,然而一連串的「不用上教堂/不
用買菜/不用澆盆景」卻反映出冷淡疏離的精神狀態。 「不用上教堂」象徵信仰的消逝、
「不用買菜/不用澆
盆景」則反映對生活的百無聊賴,「花已經枯萎」更隱含對周遭生命的毫不在意,使得星期天顯得了無生
氣,然而一部分人便是享受這樣安適,且無所事事的星期天。首節末四句接著書寫「巴赫」、「水泥牆」及
「星際大戰」的意象,詩中提及「水泥牆已經砌好」,彷彿宣告界線的成立,透過「水泥牆」的意象,隔絕出
牆內、牆外的差異。首節所描繪的牆內世界,人們安居其中享受巴赫的古典樂曲,並觀看星際戰爭片作為
娛樂,同時「星際大戰又開始上演」一句亦開啟下一節牆外世界的混亂。
詩的第二節進入「牆外」世界,首句「這該是原力覺醒的年代 不是/完結篇」,除了揭示這個時代應
是各種力量與思辨覺醒的年代,並非人類末日的來臨,亦透過原力分為四種能量的內涵,顯示各種力量
彼此拉扯的混亂時代正揭開序幕。詩人再羅列各種天災人禍:戰爭、天災、殺戮等,這些事情不會因為是星
期天而閒置,而是屬於牆外世界的日常。對照第一節中的「星際大戰」,這些殘酷現實更暗示人生並不像電
影,虛擬的電影有著結局,然而現實中的混亂與痛苦卻持續上演。首節呈現牆內悠哉又冷漠疏離的人們,
與第二節中遠方牆外的受害者產生強烈對比,卻也深刻反映了現實,安適與混亂總是同時並存的狀態。
 2.省思他人的苦難
本詩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敘述了同一個星期天中發生的事,有些人不必從事日常事務,安適的享受
巴赫的變奏曲,另一些人則面臨著無盡的苦難,每天看著真實的「星際大戰」在生活中上演。詩末「地鐵會
不會再次/槍響」,反映了災難的難以預測,接著詩人在下句將畫面切換至安穩的牆內世界,鏡頭則拉到
暖爐旁的貓,呈現了一幅溫暖安適的畫面,與第二節前面所述的天災人禍的亂象形成對比。最後一句「她
雪白的雪一樣的身體會不會融化」中,利用了超現實的手法書寫,以雪喻白貓的「白」,再進一步提問白貓
是否會因暖爐而融化,而詩末的提問背後則蘊含了隱微的諷刺,因為身處於安穩世界的人們,不必擔心
明天是否會面臨未知的災難,沒有過多生活上的憂慮,故能夠產生無謂的想像。
同一個星期天,對於在「牆內」享受安適生活的人們來說,只是一個無聊閒置、對凡事漠不關心的一
天,然而對「牆外」承受著苦難的人而言,卻是漫長痛苦中的一日。本詩帶領讀者思考:當我們身處舒適的
環境,度過每個稀鬆平常的一天時,在世界遙遠的某些角落,可能正發生著我們難以想像的災難,詩人
淡然的敘事中,寄託了對於人性疏離冷漠的諷意與反省。
二、寫作特色

 1.拼貼式的即景
詩人透過拼貼式的即景,呈現兩個世界迥然不同的氛圍。安適的世界中,不用「上教堂」
、「買菜」
、「澆
盆景」,「巴赫已經奏完最後的/變奏」且「星際大戰又開始上演」,展現了虛度時光以及精神上的蒼白無
聊與漠然。然而另一個世界則是「天空擁擠如常/沒有天使降臨如雨/多海嘯的海岸線/多棺槨的國界/

9
地鐵會不會再次/槍響」,呈現不同於前一節的安穩,天災人禍永無止盡的在這個世界上演著,因此象徵
和平的天使尚未降臨,而「天空」
、「海岸」
、「國界」
、「地鐵」這四個空間,有著一種外部、遠方的意象。詩人
以拼貼手法,羅列這個世界同時存在的安穩與苦難,並以一種貌似恬淡的筆調書寫,彷彿是無聲地凸顯
內外世界的差異,並在同一天內呈現了世界「內/外」、
「靜/動」、「安適/混亂」等相互對立卻又依存的荒
謬本質。
 2.以恬靜筆調蘊含諷意
本詩語調具抒情性,第一節描寫「閒置的」星期天時,展現一種舒緩靜謐的氣氛,第二節描繪外在世
界的混亂時,也僅是以靜物畫般的描寫呈現在讀者眼前,將苦難有如一幀幀寧靜的剪影羅列著。而在詩末
「地鐵會不會再次/槍響」中,「槍響」二字帶來突如其來的爆裂,衝破了全詩營造的靜謐感,像是試圖讓
讀者從恍惚中驚醒,提醒著現實世界四處充斥著不安與殘酷。然而末兩句「貓在暖爐旁/她雪白的雪一樣
的身體會不會融化」,又特寫了暖爐前的白貓,前述的殘酷現實與詩末呈現的溫馨畫面產生情緒上的落
差,因貓而起的無謂異想,更加深了牆內人們對於外在世界漠不關心、冷淡疏離的形象。詩人在詩句中表
面上並未流露鮮明的控訴,僅是藉由「星期天」的切面,以恬靜的筆調羅列在這一天同時發生的事,卻將
人們總是「旁觀」他人痛苦的深沉意涵,自淡然的筆端浮現。
課文結構表
不用上教堂
不用買菜
水泥牆內
不用澆盆景
(安適)
聆聽巴赫的變奏曲
沒有工人敲門

省思遠方他人 天空擁擠如常

的苦難 沒有天使降臨
天 水泥牆外
多海嘯的海岸線
(混亂)
多棺槨的國界
地鐵的槍響
水泥牆內
雪白的貓在暖爐旁
(安適)

10
文明的永晝與永夜已經開始   羅智成
 題解 
1.夢中情人:出版於二○○四年,為羅智成於東華大學擔任駐校作家時的作品集結。本詩集旨
在探討人類的進化或不進化,並探尋「理想人格」的存在與否。詩人在題材上嘗試貼近社會現
實,語言風格則以更直白的方式書寫。
2.虛擬的世界:指透過科技、網路或其他實體媒介如:電影、電視、電玩、動漫等打造出的世界
其可能完全不同於現實世界,也可能仿擬真實世界。
3.二元辯證:藉由探討兩個相對概念彼此的關係,以求得真理的思辨論證方式。

 作者 
4.師大附中詩社:即「鬼雨書院」,一九七三年羅智成完成「鬼雨書院」的詩學構想及相關作品,
此時期的創作收錄於光之書及泥炭紀。
5.臺大現代詩社:當時一起的創社好友有詹宏志與苦苓等人,皆是現代文壇知名作家。
6.語境:即決定或影響一個詞或一句話意義的情境,如表達時的前後文脈絡、肢體動作、情緒
語氣、時空背景、社會身分、文化背景等。同一詞彙或一句話,在不同語境中會產生不同意義
7.微宇宙的教皇:此稱號語出林燿德的評論微宇宙中的教皇 ──初窺羅智成,用來推崇羅智
成詩作驚人的語言魅力、神祕主義及深邃思想。後成為文藝愛好者們對羅智成的尊稱與暱稱。

 插入頁3-11~3-16 

題解
寫作背景
有關夢中情人的創作動機,在於羅智成對文明高度發展為臺灣所帶來的「分裂與文明的倒
退」並「脫離了歷史與人性的正軌」感到驚駭,因此他認為必須將這些感受化為文字。羅智成在
這首長詩中,深入省思了全球性的文明議題。他發現人類社會在此時此刻,資本主義雷厲風行
加上科技的發達造成的錯覺,使得人類看似無所不知,其實卻又空前的無知,而過往所憧憬
的理想人格與價值早已漸漸消失。「我們希望人類未來朝怎樣的心中影響來演化改良?」這是
羅智成在詩集中對社會的叩問。
羅智成在詩集中藉由「夢中情人」意象的設計與貫串,試圖提出一個人類心目中的「理想
人格」,以寄託他對人類未來的想像與期待,同時也反映他對當代文明的競爭與物欲焦慮,並
兼含他對現實的批判。羅智成希望透過語言充滿想像與感染力的詩,為社會創造出能夠被認同
的價值象徵或理想人格。

11
作者
羅智成事件簿
一、不斷再版的早慧詩人:羅智成十七歲時,一口氣在中外文學雜誌發表了八首異教徒之歌,
後來收錄於第一本詩集畫冊中。自開始發表詩作以來,羅智成以一貫迷人的童話感、深邃
的獨特哲思,長期風靡詩壇,令讀者深深著迷。多年來,羅智成的許多詩集不斷被複印,
也一直再版,這是當時詩壇少有的現象。
二、三入三出官場:羅智成自稱「大腦過動、精力過剩」,除了文學領域,他也曾經擔任過臺北
市新聞處處長、中央通訊社社長,更曾赴香港擔任新聞局駐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
羅智成的詩人狂想並未被官僚體制所壓抑,他曾言臺灣有些行政事務仍有讓他以自己想
法詮釋的空間,無論是擔任臺北市新聞處處長,還是前往香港就職,主要動力仍是好奇
心、求知欲,是出於對城市管理和文化著迷,不過羅智成仍將三入三出於官場的經歷,視
為「驚嚇自己和友人」的冒險。
三、樂趣是一切的關鍵:樂趣,可以說是羅智成一切行為的最大關鍵。羅智成的童年因父親長
年臥病而提早結束,故他十分珍惜童年回憶和兒童脆弱敏感的特質,也不禁會去寵溺、縱
容自己或所有孩童。他像是「彼得潘」,永遠的孩童,常以「玩」字來形容工作,面對工作
總是精神奕奕。對羅智成而言,「玩」是一種不斷開創、體驗、樂在其中的概念,而且要
「玩」得認真、專業。他在留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期間擔任過同學會會長,曾舉辦規模盛大
的夏令營,還找來羅大佑演唱,賺了不少錢,他便將賺來的錢全數拿去購買臺灣出版的
書籍,並捐給威斯康辛大學圖書館。在離開中時報系後,又和友人創辦VOGUE、GQ雜誌
國際中文版、旅遊雜誌TO'GO,也參與「臺北女性生活電臺」的創辦,「臺北詩歌節」亦由
他催生,更開過書店、咖啡廳、電視製作公司、出版社等,都是出於興味。
四、一家五口都是孩子:羅智成在四十四歲時結婚,四十五歲才成為爸爸,家中老三更是五十
五歲得來的。雖然肩負家庭責任,但他並未丟棄內在的童心,所以對他而言,孩子出生像
是增加了許多「玩伴」,他自言一家五口都是孩子。羅智成並不刻意規劃孩子的教育,相
較於一般父母注重課業或其他技能的學習,羅智成家則是「玩」最大。他被動地跟著孩子
的成長步伐伺機而動,並嘗試拋出一些東西引起他們的興趣,如閱讀、繪畫、運動等,若
孩子興趣缺缺,他也不特意強求,他認為:「孩子的養成不一定是我們想怎樣,就一定會
怎樣的。」
羅智成詩作特色
一、哲學式的思辨傾向:羅智成常在詩中注入濃厚的歷史意識與哲學性思考,透過反覆辯證,
表現哲思的體悟,例如著名敘事詩問聃:「從德行沒落的地方/來到荒蕪的井田中央」,
以中國古典詞彙營造出歷史氛圍,並藉「孔子問禮於老聃」的典故,提出對生命的叩問、
對文明的探討。自身的豐富學養以及在哲學領域上的訓練,令他的文句總是散發出知性與
哲思。
二、異教徒式的孤獨與耽溺:他擅於在詩中創造一種陌異的情調,經常把「我」定調為一個「異
教徒」,運用「神址」
、「殿堂」
、「森冷」這類詞語疏隔現實,並藉此擴張深沉的個人意識,
沉湎於自我及內向的深度探索。除了異教徒的形象,詩中的他有時也扮演其他身分,例如
12
智者、沒落的貴族、書院之主等等,在強烈的意識與性格驅策下,令詩義偏向晦澀,同時
也添上一抹神祕。
三、對白與獨白的交替:具有情節的對白,或喃喃囈語式的獨白,在今日現代詩中已不稀罕,
但若談到靈活運用,轉換自如,早期恐怕難有人能出羅智成之右。他所敘述的對象總是多
變,敘述方式不拘一格,如那年我回到鎬京:「那年我回到鎬京/路上遇見一些溫和,遲
緩/年輕的男女祖先/『鎬京?』妳失聲而問/『就在那,』我知識中的陶器贗品」,這種
兼擅對白與獨白,甚至將兩者巧妙融合的表達形式,即成為他詩作的特色之一。
四、熟練、甜蜜的語言:黑色鑲金與寶寶之書是羅智成兩本形式相近的短詩集,不僅是形式,
兩者在內容的建構上都不乏靈活輕快的擬人手法、柔軟的話語、甜蜜的元素,如:星星、
風箏、夢。寶寶之書的第十一首:「天使那夜回到天國的寢室,鑽入被窩,羞怯而喜悅地
對我說:『天啊!我不曉得這麼多人偷偷地喜歡我』。」這段文字後來被影迷用於香港影星
張國榮的葬禮。羅智成此類型的創作,彷彿戀人間的絮語,又像寫給大人的童話故事,總
能使讀者獲得撫慰。
五、詭異、豐盛的意象:主要可在其早期的作品中窺見,藉由詭異的氣息(黑袍、髑髏、死
亡)、宏大的意象(宇宙、冰河、流星雨)來彰顯孤獨。整組異教徒之歌系列,幾乎每一首
都籠罩於死亡的氛圍,整體彷彿一神祕宇宙,因深邃幽微而迷人。

課文與注釋
課文引導問答
範圍 題型 題目 參考答案
(1)詩中的他身處「永不打烊的電器部」
1.詩中的「他」在身處何處?又在 中,並專心瀏覽著上百臺電視機所呈
文意
做什麼?你認為這樣的場景有 現的畫面。
推論
何寓意? (2)這樣的場景象徵著現代人沉浸於科技
文明帶來的美好而無法自拔。
第 1 反映了媒體傳播能夠跨越地區限制,以
~ 2 及可以被控制、美化。
「沙灘與海島」為熱
節 帶地區的風景、「半木構童話山城」則是
2.詩人在第2節中羅列了美女、異
文意 溫帶歐洲地區的風景,但這些分屬不同
國風景等意象,你認為反映了
推論 地區的風景都能透過資訊傳播跨越地
媒體傳播資訊的何種特質?
區,呈現在視聽者面前。而「神似動畫的
美女」、
「小心培養於液晶螢幕的風景」,
都暗示著這些畫面都是經過刻意打造的。
第3 文意 3.「啊我真想遷居到/螢光幕的另 認為螢光幕另一頭的世界比現實更加美
節 推論 一頭」暗示人們對螢光幕中的世 好,令人憧憬。
界懷抱什麼想法?

13
人們認為虛擬世界比現實世界更加美
文意 4.為什麼詩人認為懷抱這種願望 好 , 然 而 這 只 是 對 虛 擬 世 界 產 生 的 錯
推論 的人是「自囚」於螢光幕中? 覺,人們卻耽溺其中,反使心靈更加空
虛,靈魂受到禁錮。
5.「錯覺已占據我們/對世界認
第4 文意 擔憂人們盡信科技文明所塑造出的虛擬
知的大部分」詩人旨在表達什
節 推論 世界,將之視為真實。
麼樣的擔憂?
(請學生自由發揮)
即使在文明高度發展下,人類的處境有
6.你認為詩人對文明世界人們的
第5 省思 些不樂觀,但詩人仍懷抱希望。詩中提到
處境是感到悲觀或是樂觀?請
節 評鑑 人類的感官受到幻覺的馴養,但詩人仍
說明你的看法。
認為人類的理性偶爾會發揮作用,意味
還保有理性能夠去抵抗馴化、觸及真理。
指人們感官被虛擬世界那些經過美化、充
第6 文意 7.對照前文,是什麼原因造成理
實的資訊所餵養而麻木,使理性逐漸沉
節 推論 性「昏昏欲睡」?
睡。
詩人嘗試提醒人們文明發展的影響是一
文意 8.詩人在兩次重複「文明的永晝與
體兩面的,科技雖帶來進步,卻同時也
第 8 推論 永夜/已經開始」的目的為何?
會有負面影響。
~ 9
面對文明席捲而來的擴張與暴力,詩人
節 文意 9.為什麼詩人要人類「回到自己的
希望人們保持理性清醒,找回自我生命
推論 那一邊」?
中的理想價值。
面對科技進步迅速的文明社會,詩人憂
文意 10.讀完全詩,你認為此詩在抒發
慮人們沉溺於虛擬的美好與幻覺之中,
推論 詩人的何種擔憂?
逐漸變得麻木而無理性。
課後
(請學生自由發揮)
統整 11.若人類放任自己沉淪於科技所
省思 若我們相信那些透過螢光幕或各種媒體
來的表象中,有可能產生怎樣
評鑑 餵養的資訊,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思
的問題?
想與行動可能因此變得容易被操控。
延伸 看完以下影片後,回答12.~14.題:
思考 片名:
【志祺七七】《雙層公寓》木村花選擇結束生命,大受歡迎的實境
節目其實也是網路霸凌的推手?(11分46秒)
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sW5HZ03RU&t=511s
介紹:針對日本有名的實境節目雙層公寓參演者的自殺事件,探討強調真實的實境
秀是否真的「真實」?是否會透過其他方式控制呈現給觀眾的資訊。
訊息 12.號稱真實的「實境秀」,呈現 人物設定、節目剪輯、主持人評論都有引
擷取 在觀眾面前時卻 未必 是真實 導觀眾的效果。

14
的,請問有哪些因素會決定節
目呈現給觀眾的資訊?
節目組透過角色設定、剪輯去凸顯角色的
缺點,加上觀眾對實境秀的內容完全信
訊息 13.為何觀眾看完節目後,會在網
以為真,入戲過深,相信螢幕上的木村
擷取 路上猛力批評參演者木村花?
花就是真實的她,而抨擊她在節目中的
表現。
人們接收螢光幕呈現的影像與資訊,因
入戲過深,情緒被節目牽制操控,進而
14.對照影片中的雙層公寓事件, 對參演者做出網路霸凌言論。文明的永晝
文意 你認為觀眾的反應,與文明的 與永夜已經開始一詩所擔憂的也是影像
推論 永晝與永夜已經開始中所擔憂 對人類意識的操控,詩中擔憂虛擬世界
的問題有何相同之處? 的錯覺將占據人們對世界的大部分認
知,反將虛擬的世界信以為真,失去理
性,並受其牽制與影響。
任議門
對應段
議起想 介紹

知名影視平臺Netflix在二○二○年推出了一部影集艾蜜莉在巴黎,劇
情描述一位擔任行銷公關的美國女孩在因緣際會下來到巴黎的種種體
驗。劇中不乏各種對巴黎的刻板印象,如帥哥鄰居、美食、時尚、浪漫景
致等,呈現了一般外國人對於法國的想像與憧憬。其實這種對巴黎的刻
板印象,在一九八○年曾為不少日本觀光客帶來衝擊,也就是俗稱的
「巴黎症候群」。花都巴黎一向被視為浪漫勝地,影視媒體、報章雜誌所
巴黎症 傳遞的都是優雅、美麗、精緻的巴黎印象,使得日本觀光客都想一訪巴
第4節
候群 黎,體會所謂的「法式優雅」,然而實際到達當地卻發現並不是他們所
想像的巴黎,如都市中瀰漫尿騷味、街道髒亂、法國人粗魯冷漠的言行
等,顛覆了他們的期待與認知,許多人甚至因此出現恐慌症。人們習慣
將接收到的各種資訊視為真實,甚至將之視為比真實還真實的存在,
請試著想一想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許多打著「法式」、「英式」、
「日式」風格的商品與店家,你能否能描述他們是如何呈現「×式」印象
呢?

 課文與注釋 
【第1~2節】
段旨:描寫「他」沉浸於螢光幕所呈現的美好世界中。

15
段析:第1節「永不打烊的電器部」帶出「他」正專心瀏覽電視機的「美滿畫面」,接著點出那
些畫面是「永遠沒有天黑」的「永晝」。第2節藉「他」的眼中所見,傳達人們心中的理想
已轉變為電視裡那些看似美好的影像,並反映在高度文明發展下,媒體傳播速度與
廣度已消除了時間、國界的限制,而使價值觀與意識趨近單一。
文意補充
◎那些永遠沒有天黑的/美滿畫面:
→透過電視放送的影像永不停歇,呈現如同永晝的狀態。
◎神似動畫的無瑕美女
→意指電視上的美女已美到不像真實的人。
◎有著天堂的薄荷味的/異國風景
→意指異國風景美得令人神往。
◎小心培養於液晶螢幕的/沙灘與海島
→暗示這些美好的畫面都是經過刻意營造,被呈現在大眾眼前。

修辭
 有著天堂的薄荷味的/異國風景:移覺(視覺→味覺、嗅覺)

課文引導問答
1.詩中的「他」身處何處?又在做什麼?你認為這樣的場景有何寓意?(答見頁313)
2.詩人在第節中羅列了美女、異國風景等意象,你認為反映了媒體傳播資訊的何種特質?(答
見頁313)

【第3節】
段旨:在文明高度發展的世界中,人們甘願成為螢光幕的囚徒。
段析:前二句書寫凝視螢光幕的人的自白,道出因螢光幕呈現的世界太美好,使人產生憧
憬。第三句轉為詩人的評論,點出世界各地的人們普遍都有這種渴望,而這種渴望便
是源自於靈魂的空虛寂寞。
課文區補注
時區:(見頁320)
自囚:自我囚禁。

文意補充
◎啊我真想遷居到/螢光幕的另一頭
→藉由第1節的「他」的內心獨白,象徵人類嚮往科技文明塑造出的美好世界。
◎在二十四個時區/輪流有寂寞的人/這樣許願而把/靈魂自囚在/輝煌炫麗的光點裡
→寂寞的人們對虛擬的、美化過的世界產生錯覺,認為那個世界比現實更美好,自身意識反而
被虛擬世界的假象所束縛。

16
虛擬世界美好的幻覺餵養人們的感官,並滿足感官的欲求,然而卻不能真正填滿內在的空
虛。

課文引導問答
3.「啊我真想遷居到/螢光幕的另一頭」暗示人們對螢光幕中的世界懷抱什麼想法?(答見頁
314)
4.為什麼詩人認為懷抱這種願望的人是「自囚」於螢光幕中?(答見頁 314)

【第4節】
段旨:論述文明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段析:以論說式的語言提出觀點,藉以說明對此現象的憂心。詩人認為人們將那些受到美化、
改造的虛擬世界視為真實,而真實反而不被人們的認知所接受。此時因文明科技帶來的
燦亮永晝,反而漸漸使人的理性陷入被壓抑的永夜。
議巴黎症候群(見頁316)

課文區補注
錯覺:對外界事物產生誤判的感官經驗。

文意補充
◎真實據以凌駕/不真實的基礎/被一塊塊拆除
→指虛擬世界建構出的錯覺,反而成為人們據以為真的「真實」;現實世界的真實反而不被人
們的認知所接受,並被視為「不真實」。

課文引導問答
5.「錯覺已占據我們/對世界認知的大部分」詩人旨在表達什麼樣的擔憂?(答見頁 314)

【第5節】
段旨:說明人的感官已被幻覺馴化而麻木,但理性並未完全喪失。
段析:即使人們的感官已耽於文明與虛擬世界帶來的美好幻覺,並據以為真。但亙古不變的真
理和價值仍存在著,偶爾閃現的「理性」能使人觸及到理想與真實。
注釋區補注
馴養:形辨馴
(1)馴:音ㄒㄩㄣˊ,使順服。例:馴養、馴化、馴獸。
(2)圳:音ㄗㄨㄣˋ,閩客方言,指灌溉用的水渠。例:圳溝、嘉南大圳。
音ㄓㄣˋ,粵方言,指水溝,或用作地名。例:深圳。
(3)釧:音ㄔㄨㄢˋ,戴在手腕或手臂的環狀飾物。例:金釧、玉釧。

17
文意補充
◎只有理性偶爾和/單調古老的事實/保持抽象的聯繫
→人們在虛擬的絢麗世界裡,往往會失卻原有單純卻真實的心靈,但內在偶爾會有一種理性
的呼聲,告訴自己過往的單調,反而帶來一種生命的穩定與安靜,喧嘩過後,人類依舊會想
要回歸純粹的生活。

課文引導問答
6.你認為詩人對文明世界人們的處境是感到悲觀或是樂觀?請說明你的看法。(答見頁 314)

【第6節】
段旨:點出「夢中情人」是支撐理性、對抗虛擬幻象的力量。
段析:
「夢中情人」象徵著理想,懷有理想,才能支撐人們保持理性,去面對真假難分的世界。
然而抵抗的過程並不容易,會感受到無力與挫折。
文意補充
◎夢中情人支撐著/昏昏欲睡的理性
→意指在虛擬世界建構出的美好幻覺中,人因沉浸其中使理性漸受壓抑,但心中的理想人格
會支撐著理性,使之不會完全消失。
◎以失眠的懊喪/對抗永遠沒有天黑的/美滿世界
→科技文明的力量過於強大,即使有理想人格支撐人們去抵抗「沒有天黑的美滿世界」,仍會
有感到挫折無力的時刻。

課文引導問答
7.對照前文,是什麼原因造成理性「昏昏欲睡」?(答見頁 314)

【第7節】
段旨:暗示人們對虛擬世界帶來的幻覺也會有感到疲憊的時刻。
段析:「他」暗指人類,人類的惰性會放任自己沉淪於虛擬世界之中,但也會對此感到疲乏,
也只有在這種時刻,內在的理性才會閃現。
文意補充
◎只有在打呵欠時/他會抬頭打量那間/永不打烊的電器部/眼睛飽含疲憊的淚水
→「永不打烊的電器部」象徵科技文明帶來的幻象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人們無法克制地沉淪
其中,唯有對此感到疲憊時,才會將自身從幻覺中抽離出來去思考這一切。

【第8~9節】
段旨:說明席捲而來的科技文明即將吞沒現實,提醒人們應保持理性,找回自我的理想價值。
段析:以重複播放的示範帶,象徵人們不斷受到文明進化的催眠。文明雖帶來光明的永晝,然
人們耽溺其中時,卻也是理性進入永夜之時。

18
文意補充
◎當電視第一千次/重複播放夢境般的/示範帶時
→「示範帶」意指被刻意製造得比真實還完美的影像,一再「重複播放」則象徵文明建構出的美
好幻象,反覆灌輸並影響人們的意識。
◎在中間徘徊的人類/必須回到/自己那一邊去了
→提醒人們不應再徘徊、沉淪於科技帶來的美好幻覺之中,而是要「回到自己那一邊」,即回
歸人類的理性與真正的生命價值。

課文引導問答
8.詩人在兩次重複「文明的永晝與永夜/已經開始」的目的為何?(答見頁 3-14)
9.為什麼詩人要人類「回到自己的那一邊」?(答見頁 314)

 課文賞析 
課文引導問答
10.讀完全詩,你認為此詩在抒發詩人的何種擔憂?(答見頁 314)
11.若人類放任自己沉淪於科技所帶來的表象中,有可能產生怎樣的問題?(答見頁 314)

 問題討論 
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見頁317)

 延伸閱讀 
(內容簡介見頁320)

 插入頁3-17~3-21 
問題討論參考答案
一、「永晝」與「永夜」代表著文明發展的一體兩面。「永晝」代表著科技發展為人類文明帶來的
未來性、便利性以及創造性;「永夜」則象徵科技文明將現實世界包裝成美好的假象,使
得人類耽溺其中而無法自拔,並壓抑了心中的理性以及對理想價值的追求。
二、「夢中情人」是詩人所塑造的一種理想典範,並象徵著身處於科技高度發展,虛擬世界過
度美化現實的假象中,對理性價值的企盼與追求。
三、(以下為擬答,請學生自由發揮)現今的社群媒體上,上傳照片已經成為常態,然而有時
這些照片很明顯都有透過濾鏡或修圖軟體的美化,例如風景照因為有濾鏡的美化,看起
來十分唯美,但實際到了現場才發現根本沒有照片那麼優美;又或者有些人會將自拍照
19
利用修圖軟體,小則修掉一些皮膚上的缺點,大則將眼睛放大、下巴修尖、腿變得更加修
長。看到本人時,不免會產生「照騙」之感,而且也會覺得好像只有白、瘦、眼睛大才是
「美」,以致於大家都打扮得很像,審美標準反而變得單一了。

課文精粹鑑賞
一、內容分析

 1.探討文明發展的影響
全詩共分九節,首節先寫詩中的「他」處在「永不打烊的電器部」中,並佇立於上百臺各式
電視機前,專心瀏覽其中「永遠沒有天黑的/美滿畫面」。詩人在此節以「永不打烊」、「永遠沒
有天黑」象徵文明發展是永不停歇的,科技不斷日新月異,資訊傳播快速,文明的進化幾乎時
刻都在進行,而人類享受科技進化帶來的方便、美好,卻同時可能陷入過度沉溺的境地,如同
詩中的「他」,專注在電視機播放的美滿畫面中。接著第二節點出「他」所見的「美滿畫面」,有
動畫般毫無瑕疵的美女、令人心神嚮往的異國風景等,詩人羅列這些意象,同時也點出這是當
今人類心中的理想,人們總是渴求那些表面美好的事物,卻不會深入思考這些美好事物,或
許都是「小心培養」出來的,也就是刻意塑造呈現在人類眼前的。
詩進入第三節,首二句寫「他」的獨白,其實也是現今大部分人的心聲,故詩人進而說明
「在二十四個時區/輪流有寂寞的人」這樣許願著,點出這是一個普世現象。此處詩人是以「寂
寞」、
「自囚」來形容這些人們,意即人類接受科技文明的進步,其實只有感官得到餵養,心靈
依然空虛與寂寞,故進入那些「輝煌炫麗的光點裡」,無疑只是使靈魂遭受禁錮。第四節中詩
人則以論說式的語言提出文明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這種論說的語言雖少了抒情詩意,卻明
確地點出詩人的憂慮。詩人再敘述人類難以克制沉浸在科技發展塑造出的「幻覺」,偶爾在資
訊轟炸感到疲乏後,「眼睛飽含疲憊的淚水」的情況下暫時抽離。於是詩人在末兩節透過複誦
「文明的永晝與永夜/已經開始」,再度呼籲文明發展並非全然帶來好處,負面影響亦是我們
必須重視的。
 2.以「夢中情人」支撐理性
詩人透過詩的語言,在夢中情人寫下他對現今人類文明社會的省思,更透露了他對科技
高度發展下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的憂心。詩人感於人們輕易降服於媒體所製造且量產的偶像中,
並信服一體化、全球化的價值與意識,過往那些為人所憧憬的理想人格逐漸消失,使得人類逐
漸不清楚未來的走向。於是他在此詩集中,塑造「夢中情人」的意象並貫串其中,且化用了許
多傳說、典故或者神話,呈現過去人類所景仰的理想人格,更試圖引導讀者省思,我們希望人
類朝向什麼樣的生命價值演化、改良,也就是我們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
在本詩中,詩人亦花費較多篇幅敘寫他對於當代文明社會的觀察,人們沉浸於科技進步
所帶來的「永晝」,卻沒有意識到也同時陷入了理性遭到壓抑的「永夜」,詩人更在第四節中直
白點出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日益深重,現實世界逐漸受到虛擬世界所充實與美化,甚
或篡奪與改寫,進而使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經常是建立於虛擬世界所給予的「錯覺」,然而
人類卻深信不疑,並將之視為「真實」。即使詩人表現出深沉的憂心,卻並非全然的悲觀,他
認為人類心中仍存有一絲理性,能夠與「單調古老」的真理價值保持「抽象的聯繫」。而這樣的

20
理性便是受到「夢中情人」的支持,「夢中情人」僅出現在第六節,作為一種理想的投射,支撐
著「他」昏昏欲睡的理性,試圖對抗沒有天黑的虛擬世界。第七節中提到人類也會對此文明現
象感到疲憊,也是因為有夢中情人在文明發展的汪洋大海中提供一條支持的繩索,使得人類
並未完全放棄理性,然而又難以抗拒地沉淪其中。故詩末詩人提醒在文明的永晝與永夜開始之
際,我們必須回歸自我,保持理性的能力,去探究真實的人性、理想與生命價值,也就是「夢
中情人」所象徵的意涵。
二、寫作特色

 1.二元辯證的對比手法
羅智成在夢中情人後記提到:「在發達科技與工具理性造成的錯覺下,人們空前無知卻空
前高傲;但是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我們此刻的文明連一個像樣的理想人格(夢中情人)都杜
撰不出來。」科技文明帶來的衝擊與影響,使人類的自信無比膨脹,也因此更加驕傲,卻也空
前無知,導致理性逐漸退位,更為真實的存在價值與生命理想,逐漸不再彰顯。因此,在本詩
中,詩人透過二元對立的意象,來詮釋這種科技高度發展的現象,如「無瑕美女(虛擬世界的
美好)/夢中情人(真實的理想價值)」、
「錯覺(幻覺)/真實」、
「感官/理性」、
「輝煌炫麗
/單調古老」等,在這些對比中,前者多指向虛擬世界所帶來的美好或負面影響,後者多指那
些雖然單調古老,卻是我們在現實世界中,不應拋棄的理想價值,詩人藉由此種二元對立的
寫作手法,探討全球化文明帶來的發展與困境。
 2.以互文筆法深化詩意
詩中看似對立的意象,同時也相互互文,同步指向當代文明發展的一體兩面:光明與黑
暗。詩人以對立性的詞語相互隱含、解釋並補足各自的意義,也可以稱為「互文見義」,例如詩
題中的「永晝」與「永夜」,雖然分別代表「光明」與「黑暗」,但是卻因為同時指涉「文明帶來的
影響」,而讓兩者的意義相互補充,意即文明的永晝本身帶來了永夜,永夜則使永晝成為一種
虛假的光明。另外,虛擬世界雖不真實,但卻又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而真實世界卻也可透過
虛擬世界呈現。在資本主義和文明高度發展下的今日,看似對立的兩者已然混沌不清,且相互
互文。本詩最大的寫作特色,就是詩人運用「對舉(立)式互文」的技法,把對文明所有的批
判與諧擬都做了深度的表現。
課文結構表
文 對 第 1~2 節 描寫人沉浸於螢光幕所呈現的美好世界
明 科 文明的永晝
的 技 第3節 文明世界的人們憧憬虛擬世界的美好
永 文
第4節 論述文明發展使人們將錯覺視為真實 文明的永夜
晝 明
與 發
第5節 人的理性並未完全喪失
永 展
人類理性與文明欲望
夜 的 第6節 點出「夢中情人」是支撐理性的力量
的對抗
已 思
經 辨 第7節 人們面對虛擬世界,也有感到疲憊之時

21
席捲而來的科技文明將逐漸吞沒現實,提
第 8~9 節 提出警醒
開 醒人們應保持理性,找回理想價值

課文補充說明
◆時區(配合頁51)

地球上使用同一個時間的區域。地球自轉經度十五度需一小時,一八八四年華盛頓子午線
國際會議正式通過依地球表面經線,將全球等分為二十四個時區的劃分方式。時區以英國格林
威治為準,向東每十五度加一小時,向西每十五度減一小時。但有些時區的形狀因政治或地理
上的因素並不規則,有些較大的國家則以內部行政分界線為時區界線。
延伸閱讀內容簡介(配合頁50)
一、三體系列三部曲:為中國作家劉慈欣創作的科幻小說,背景設定在人類對太空發射信號
後,被外星種族三體文明鎖定座標,三體人對地球發射「智子」,壓制地球科技的發展,
進而試圖掠奪地球資源、奴役地球人。人類為了對抗三體,也開始以「面壁計畫」對抗三體
人的高等文明,並發現黑暗森林法則,藉著隱藏在黑暗的宇宙背景當中其他超高等文明
的手,毀滅三體文明,但也為自己前路埋下了隱患。此系列小說與文明的永晝與永夜已經
開始亦是科技發展與人類文明之間的相互辯證,科技力量似乎決定了文明之間的弱肉強
食,但人類文明卻又可能遭到科技力量的反撲,透過小說內容,可深化思考相關議題。
二、社群假象:不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本書旨在探討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現代,為
什麼人們會因此變得不快樂、患得患失,作者在書中深入探討人心和科技之間的關係,以
個人經驗並集結各界專家及心理學家的實用建議,告訴人們如何能不掉進與人比較的絕
望陷阱,一步一步在真實生活中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文明的永晝與永夜已經開始一
詩,亦觸及了文明科技發展之下,人類心靈的寂寞空虛,可以此書作為延伸討論的素材。
三、傷心就是一種凝視:二○一五年九月二日,一名三歲敘利亞男童陳屍土耳其海灘的照片,
讓全世界再次正視難民問題。作者引用蘇珊‧桑塔格論攝影與旁觀他人之痛苦的論述,提
出人們應該懷抱一種視野,當影像呈現他人的痛苦劫難時,其點出一個地獄。當然影像無
法提供拯救身處地獄之人的方法,但能讓人了解世界上人禍招來的各種苦難仍是件好
事,面對人類暴行、殘酷人性就感到幻滅的人,心智仍不夠成熟,真正心智成熟之人,能
透過影像擺脫無知、天真,讓人們關懷他人處境,進而思考自身的民族命運。相關論點,
與星期天一詩希望人們思考的問題如出一轍,值得相互對讀。
四、牧羊人與屠宰場──庫德斯坦日記:二○一五年攝影師張雍花了數月的時間在歐盟奧地
利、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邊境記錄當時來自中東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等地難民潮
搶進歐洲的故事。二○一八年張雍則前往那些難民的家鄉,在那裡的每一天彷彿都像是置
身於戰爭電影的場景。張雍希望藉由記錄這個遠方族群的命運,為活在當代的我們,提供
反思的機會,與星期天一詩所欲傳達的意旨,不謀而合,可相互參看。
大考試題精選
【閱讀題組】
B1.陳育虹印象一詩,描繪臥病初癒的詩人周夢蝶:

22
他已經瘦成/線香/   /   /   /   /瘦成冬日/一隻甲蟲堅持的/

畫底線的詞語都是瘦的意象,由脆弱逐漸增強,刻劃詩人日漸康復的狀態。下列排序適當的選
項是: (A)雨絲/煙/蘆葦稈/柳條/觸角 (B)煙/雨絲/柳條/蘆葦稈/觸角 (C)煙/
觸角/蘆葦稈/雨絲/柳條 (D)觸角/雨絲/柳條/煙/蘆葦稈。【103指考】
◆可先選出最前與最末的兩個詞語,據題幹「由脆弱逐漸增強」判斷,最脆弱的應是氣體
「煙」,且以「煙」接前文的「線香」,關聯性較強。最末一個詞語承「甲蟲」,故以「觸角」填入最
適合。液體的「雨絲」比固體的「柳條」、「蘆葦稈」脆弱,「柳條」又比「蘆葦稈」脆弱,且先「柳
條」再「蘆葦稈」可與後文之「瘦成冬日」產生季節遞進的效果,故選(B)。
D2.依據下文,最符合「康德看法」的敘述是:
  有人天生熱愛助人,他們有慈悲心,因助人而得到快樂。 康德卻認為,出於慈悲心的行
善,不論如何正確或如何溫柔敦厚,都沒有道德價值。這似乎違反一般見解。助人為快樂之本
不是很好嗎?康德會說沒錯,他當然不覺得憑著慈悲心行事有何不對。他只是區別出助人的兩
種動機,一是為了讓自己快樂,一是視為義務。康德堅持,只有視為義務的動機才具道德價
值,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慈悲心是值得稱讚和鼓勵,卻不值得尊敬。(改寫自邁可‧桑德爾著、
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A)助人為樂涵具道德價值 (B)只要行善助人就具有道德價值 (C)出於慈悲心的行善不值得
鼓勵 (D)值得尊敬的行善動機是出於義務。【109學測】
◆(A)從文中「出於慈悲心的行善,不論如何正確或如何溫柔敦厚,都沒有道德價值」可知,在
康德的看法中,「助人為樂」並不具道德價值。(B)康德區別出助人的兩種動機為「讓自己快樂」
及「視為義務」,而只有後者才具道德價值,可知並非只要是行善助人就具有道德價值。(C)從
文中「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慈悲心是值得稱讚和鼓勵」可知,康德認為出於慈悲心的行善乃是值
得鼓勵的。(D)康德認為將行善視為義務的動機才具有道德價值,才是值得尊敬的。

2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