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标题: 

一个假说的遍地开花——关于 Desakota 的解读 

作者: 知足常乐    时间: 2012-8-6 21:36

标题: 一个假说的遍地开花——关于 Desakota 的解读

一.预设
    T.G.McGee 的文章《亚洲 Desakoda 的出现:一种假说的拓展》,起
初的阅读时,我以为只是某一城市规划流派的探讨,而当我读完一遍
以后发现这些所谓的假说已经在亚洲遍地开花,而 McGee 早在二十多
年前提出了理论模型,这引发我强烈的兴趣去翻译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T.G.McGee 的英文写作体现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层次分明,步步
推进,字字珠玑,勾起我的阅读兴趣,结合身边看到的种种现象,现
在仿佛一一都有了答案,仿佛是万精油,感觉跟什么病都可以扯上关
系,似乎和赵燕青的“三大搬”的规划方法一样。
    原文的字数很多,但具有很清晰的结构,而且图文结合,稍稍缓解
了我的痛苦。翻译的过程中,我侧重于理论逻辑关系的认识和原创概
念的理解,而没必要像读建筑宣言一样纠缠于细枝末节。而且毕竟是
初次接触这一新的城市领域,为了方便自己理解,必须去大量阅读,
并寻找到身边的实例来支持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当然,在我阅读以前,我预设了一个目的,就是关于城市空间形态
发展的内在机制的认识。一方面,虽然我是学建筑的,我对城市很感
兴趣,毋庸讳言,我对形式的痴迷是阅读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建筑
和城市本身的角度有其狭隘性,自己不能完全解释自己的问题,必须
从更宏观、更广义的系统中去认识、去理解,深入的理论阅读才是切
入点。
    每一种理论都是应该批判的吸收,没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
只有邪教才那样自吹自擂。自己之前的预设有些被充实,有些被冲散,
但预设始终是自己没有根据的揣测,无根据、无逻辑、不严谨、不全
面,只有忠实原文,没有成见的接纳一套新体系,这才是学习的态度。
如冯江老师常常提到的“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的故事,所以在
思维进行大量发散之前,我必须仔细的精读原文,了解作者的研究过
程,研究方法,有机会可以随便找找假说有没有什么小毛病。
    阅读前的预设可能很肤浅,很懵懂,但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要让
自己清楚,什么是自己想的,什么是别人的观点,什么是已有被证实
的理论,什么是最新的假说,阅读过程中必须清晰找出差别,发现新
言论的闪光点,否则阅读中没有自己,理论留给我的不是被作者强奸,
就是被作者所唾弃。
    所以,在阅读前和阅读中,我试图不断的质疑:Desakota 理论与之
前建立的城市理论的差别何在?亚洲城市空间转型与欧美的区别何在?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是怎样,是如同外国建筑史和城市发展史一样吗?
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口的大规模集中和迁移导致了迅速城市化?中国
历来都是生产力极度不平衡的国家,到底中国工业化进行到什么程度?
影响到的范围有多广?为什么西方强调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是城乡
的高度分化?从东北到云南中国乡村的空间形态都如此的相似,是传
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还是有深层的社会经济因素?不弄清
楚这些,进行的一切地域建筑和文化的研究都是狭隘的,必将滋生狭
隘的地域主义、顽固地域学派………

二.Desakota 的面孔

    文章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1. 理论的缘起和区别。

    2.5 個主要空间经济区域界定。

    3. Desakota 的分类。

    4. Desakota 地区的发展历程及定义。

    5. Desakota 地区的问题及政府策略。

    首先,是介绍理论的缘起。亚洲的发展模式与欧美国家的不同,提
出西方理論不適用於亞洲開發中國家的主張,必须建立适合亚洲的理
论模型。
    McGee 認為“1.广泛地接受「城乡活动的空间分化被视为持续都市

化动力」的概念,是过于窄化的想法;2.因為被认为有助于都市地区人
口集中的”聚集经济”和”比较利益”原則,將都市转化視为不可避
免的过程-这样的想法是不充分的;3.從一個都市化的歷史经验來描绘

都市转型的西方理论范型,由於它是发生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西欧


和北美地区的空间现象,並无法可以清楚地转换给发展中国家在都市
化过程中做参考。”McGee 不僅提出了一個”反”西方化空間模型適
用性的論述,也比較東西方國家在都會區發展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
-它表示了一個介於亞洲國家和世界體系間不同的互動。
    而后,作者给出城市五大区域界定。建立一种简化的亚洲城市模型,
这就标明东西方在城市空间问题的分野。图中的第三种所谓都乡密集
帶,也就是 Desakota,即所謂的”城乡化”。其间混合了密集的农业
和非农业活动,通常是延伸在一个介于大城市之间的走廊上。这个区
域明显地包括了密集的农业人口,一般并不排除从事水稻的农业活动。

  
图一 亞洲国家「鄉村城市混合区域」模式理论示意图
【McGee(1991):6】

    看完上图马上令人联想到臭名昭著的城市边缘地带,我也差点范了

这个错误。后来注意到城市的边缘地带应该是包含在 Peri-urban 部分中。

而正在只有 Desakota 地带是亚洲所特有的,而且是相当长的时间里相


对稳定的存在,并不是像城市边缘地带那样马上会成为城市区域的一
部分。如果将 Desakota 区域从图中除去,则可能成为西方一些城市群
的空间意向模型(如下图二所示)。
图二 (欧)美城市模式理论对照示意图

    为什么会产生两张图所体现出来的巨大差异呢?在此,我不得不把

McGee 的定义在此展示,出于对 McGee 理论上的敬佩使我不能够用过


多的修辞,只能照搬如下,具备以下的六个特征可以认为这些地区就
是 Desakota。【McGee(1991): 14-16】

(1)他们已经或正在被定义为大量从事水稻种植的小农人口,通过可
达的交通经营着可观的贸易。
(2)非农活动的增加,而先前很大程度上是农业为主。这种非农活动
是相当的多样化,包括贸易、运输以及工业。非农活动的增长的特点
就是这些活动的混合。
(3)Desakota 区普遍的特征是具有流动性和机动性的人口。例如两轮
摩托车、公共汽车、卡车等可利用的相对便宜的交通工具,可以比过
去更快的在较远的两地活动。所以,这些地方不仅依靠大城市中心,
而且本身就有大量的人口和货物的流动。
(4)Desakota 区域高度混合的农业用地,村舍工厂,郊区发展,以及
其他一项项的用途。总体来说,这些地区用地强度胜于美国的大城市,
在亚洲的 Desakota,人口压力强化了空间的利用。(其实最主要决定
因素的是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
(5)半城市化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增加的的女性参与到非农产
业中。一方面,这个特点由于工厂、国内服务及其他活动需要女性劳
力,但是也与 Desakota 的农业生产结构紧密相关。

(6)最后,Desakota 按当权者的观点来看,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见
的”或“灰色”区域。这种特点鼓励 “非正式的部门”和小规模的经
营者,他们很难去遵照劳工和工业的立法。(注意这种“灰色”与城
市边缘地带的“灰色”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可能源于臃肿的官僚体制
导致的地方问题)

    McGee 不只是描述和定义超大都市区域和 Desakota 而已,他也实验


性地把东亚和南亚国家的都市区域发展做出比较与研究-透過国家的
经济发展過程和城乡空间转换的趋势,他將东亚和南亚开发中国家的
都市区域去分為三种类型(见下表一的比較)。

    我认为 McGee 并不是要把 Desakota 分成不同类型,而是对其发展程

度的一种定义。Desakota 不会因为城市化的高度发展而完全消失,只

要农业的发展具备前述的六个条件,这种性质区域就称为 Desakota,
只是经济和社会生活城市化上量的差别,而不是说性质不同。东京和
汉城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工业数量扩张带动城市化的时代
趋于尾声,所以就需要另外建立新的模型进行研究。McGee 给我们的
是理论的开端和启迪,经过大量的简化模型不足以说明所有,我们不
能苛求。

表一  McGee 对中国及东亚都市区域的研究分类

类型 特征

经历了一个空间经济快速转换的过程,虽然农村仍保留原有的情況,但這空间
Type Ⅰ
的转换.

在过去 30 年內,这些國家的区域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变化.(农业人口和农产品在
Type Ⅱ
元化发展,妇女老力投入工业生产)

Type Ⅲ 在空间和经济上类似 Type Ⅱ 的情況,但是其中的特征却是高度的人口成长和


Type Ⅰ 和 Type Ⅱ 的区位正同样经历了国际劳力分工和全球经济扩张的过程,而且在这些地区中

資料來源:整理自 McGee(1991):12-14,16.

图三 亚洲核心区域示意图

三.阅读的延伸
1. 简博秀,Desakota 与中国新的都市区域的发展,台湾大学城乡学报,

2004/10/05 (三修版)

2. 乡村都市化——中国乡村未来变迁的方向,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

学系,2000.11

3. 费孝通的农村工业化思想:一个概念结构视角的分析,宁夏大学学报,

2006 年 05 期  

4. 史育龙,周一星,戈特曼关于大都市带的学术思想评介,经济地理,

Vol.16,Sep.NO.3,1996

5. 阎小培 刘 筱,珠江三角洲乡村城市化特征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

究,1997 年 5 月
    阅读过程中,对理论背景的了解给我极大的帮组,许多人物进入我
的视野,选五个典型,代表这一理论发展的关键点。
    在 1957 年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法国经济地理学家 Gottmann 根
据对美国东北海岸地区的考察,在《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
一文中,他把沿美国东北海岸的波士顿 600 英里范围内,拥有 3000 万

居民的特大城市区域集合体称之为 Megalopolis,认为一定数量的大城
市形成自己的都市区,而都市之间通过便捷的交通走廊产生紧密的社
会经济联系。1961 年出版的《大都市带: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一书

是戈特曼大都市带理论演进的一个里程碑。  加拿大学者 T.G.Mcgee

经过多年的实地研究,于 1985 年提出在亚洲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如印尼爪哇、泰国、印度、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核心区域出现了与西方
的大都市带类似而发展背景又完全不同的新型空间结构。随后,在亚
洲的理论和实践领域获得广泛支持,中国的周一星教授将   
Desakota 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延伸,建立了“都市连绵区(The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成型的判别指标”。阎小培教授继续


将理论发展,加深了我对珠三角体现的许多实际城市问题认识,其中
包括争议颇多的城中村问题,也可以从 Desakota 理论的角度得到一种

宏观的答案。台湾学者简博秀在全球化的角度对 Desakota 理论作了新


的发展。(见下表二)
    在对农村问题的阅读和观察的同时,我想起一个中国社会学、经济
学的重要人物——费孝通先生,想到费孝通的农村工业化思想,在经
验上根源于对中国农村社会的长期观察,在价值判断上建基于对现代
化过程中中国社会走向的深切思索。农村工业化的发生,源于中国农
民家庭经济的农工互补结构,这种经济结构的形成。又反映了中国社
会特定的资源禀赋(根本特点是人均资源太少)的影响,而特定的资源禀
赋条件,必然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因此,关注农民家庭经济
的变迁,对于国家现代化的整体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938 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
济》,英文名就叫《中国农民的生活》,至此,我可以料想这都是
McGee 对亚洲研究工作的必读文献,不能回避费老理论的基础性和延
续性。中国许多深层次的变革和发展都与农村问题息息相关,然而农
村研究已经被我完全忽略。
表二

四.回到原点
    空间形态是我理论研习的出发点,在了解了 T.G.Mcgee 的理论后,
我是继续向前扎进经济地理或城市地理的研究范畴、去研习更多的社
会学内容,还是回头是岸,学以致用,来指导自己对城市形态的认知。
无论如何,我应该给理论找到一个立足点,哪怕它很小。
    接下来,我想做一次 Mcgee 的理论的实证,以此来加强对 Desakota

的理解,证明 Mcgee 理论的解释力,看实际情况是否正如文章所说的,


东方是这样,西方是那样?
   结合冯江老师的讲课,用制作风筝的方法,介绍建筑或理论发展历程,

尤其是在历史潮流中所处的位置,这就需要将 Mcgee 描述形态模型放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比较。所以,我选择了去看看他们在地理上的真实
情况,正如其他同学死活都要出国看建筑的心情一样。而我不同的是
从平面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城市的平面包含比较少的人类主观情感,
它确实的记录着城市运动的轨迹,而且很多时候会比建筑立面包含更
多、更长久的社会信息。
    以下是我对各国的大城市区周边的农村空间形态的取样,亚洲以 2

平方公里为一个单元,欧美以 60 平方公里为单元,看看它们的异同点,
是否对理解两种空间生成的模式有一定帮助,将理论和现象对应在一
起,有案例来把握的实际形态,在此基础上的研习,我认为这才是阅
读理论真正有效的方法。(见下图四)
图中截取了各国最典型的农村空间形态(欧美的农村甚至无法再小范
围内取样,所以只能放大到 60 平方公里)。这种农业景观的分化估计
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后,亚洲地区与欧美的农业空间格局
差异很大,农业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图中一目了然的亚洲广大的
农村,人口密集型地区(人多地少)是相当普遍的,而人口的密集性
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独特性,这种经济的独特性又影响着的乡村社
会结构,这就注定亚洲的都市化可以走与西方不同的道路。
    欧美体现城乡功能的强烈分化,农村承担的农业功能比较纯粹,而

亚洲一直都处于亚洲的 Desakota 的土地利用形式是由农业、家庭手工


业、工业区、郊区以及其他类型用地混合状态,只是过去以农业经济
为主,而变为非农业活动更多一点。这些区域的乡村和集镇居民的生
活基础不再是农业,而有了其他形式的收入来源,包括商业、运输业、
工业和其他的非农业活动。
    Desakota 不是一种静止的概念,它本身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形式,
也是整个大体系的一个层次。它说明了新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而且
也强调了这些地区的历史进程为亚洲的发展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机会,
但这些机会是否能使所有亚洲国家最终都受益还有待观察。通过了解
Desakota 的模型,能够理解或部分理解亚洲发展的特殊矛盾;通过规

划 Desakota 的发展,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亚洲发展的核心策略问题。
【图四】欧美模式(60 平方公里)        亚洲模式(2 平方
公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