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井刻石之明查应兆题刻考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鸿胪井刻⽯之明查应兆题刻考

王德亮

内容提要:经对鸿胪井刻⽯题刻布局、题刻书体、题刻内容分析,刻⽯上查应兆
题刻⽯为查应兆题刻和李钺题刻,⽽⾮⼀个题刻。李钺题刻时间在查应兆题刻稍后,
其时任⾦州备御官。本研究对助于推进和深化鸿胪井刻⽯的研究,具有⼀定的推进意
义。
关键词:鸿胪井刻⽯ 查应兆题刻 李钺题刻

鸿胪井刻⽯上有明⼈查应兆1的题刻,“嘉靖…渤海…松…李钺...圣母⾄黄井覩太
⽯…故跡何其壮哉何其盛乎。余南巡⾄旅顺观风访古临黄井登奇⽯因淂览唐崔鸿胪故
跡匂壮兹[]游畅焉,嘉靖⼗⼆年三⽉⼗⼆⽇布政司右参议姑苏查应兆记”。此题刻⼀
直以来被称为《查应兆题刻》,是鸿胪井刻⽯上继《崔忻题刻》之后,年代排列第⼆
的明⼈题刻。

⼀、《查应兆题刻》中“匂”字的释读
⽬前相关《查应兆题刻》的释读⽂章主要有三篇,即《鸿胪井考》2《旅顺唐碑
考》3《关于“唐碑亭”即鸿胪井碑的⼏个问题》4 ,相关拓⽚有两件《鸿胪井考》中所
⽤的“渡边琼拓本”和 ⽇本京都⼤学⼈⽂科学研究所藏的“内藤湖南拓本” (图⼀)。
其中对于《查应兆题刻》中“…因得览唐崔鸿胪故跡匂壮兹游畅焉…”中的“匂”字的释
读,《鸿胪井考》释为“⽩”;《旅顺唐碑考》释为“⾃”,其他则多不做释读。本⽂释
为“匂”字(图⼆),“匂”古同“匈”,与⽂中“壮”字结词为“匈壮”是为“雄壮”之意,⽅
始能词意明确⽂句通顺。另《查应兆题刻》中“淂”古同“得”,其字、意的⽤法也与
“匂”字相同,可互为佐证。

⼆、《查应兆题刻》实为两个题刻
1、题刻布局
对“渡边谅拓本”中《查应兆题刻》进⾏布局⾓度的区分,将“嘉靖…渤海…松…
李钺...圣母⾄黄井观太⽯……故跡何其壮哉何其盛乎”以实线划分为“⼀段题刻”;将
“余南巡⾄旅顺观风访古临黄井登奇⽯因淂览唐崔鸿胪故跡匂壮兹[]游畅焉,嘉靖⼗
⼆年三⽉⼗⼆⽇布政司右参议姑苏查应兆记”,以虚线划分为“⼆段题刻”(图三)。经过

1 毕恭等:《辽东志》卷五记载:查应兆为直⾪长州⼈,嘉靖年间进⼠,右参议,见《辽海丛书》1985年
影印本,第四一六页。

2 渡边谅:《鸿胪井考》,参见姚义⽥译⽂,载《辽海⽂物学刊》1991年第1期,第 149-154页。

3《旅顺唐碑考》,原⽂未见,释读内容依据《关于“唐碑亭”即鸿胪井碑的⼏个问题》中对⽐所列内容。

4酒井雅志著,姚义⽥译:《关于“唐碑亭”即鸿胪井碑的⼏个问题》载《历史与考古信息》2001年第1
期 ,第108-120、113页。
划分后的 “⼀段题刻”与“⼆段题刻”可以发现两段题刻之间存在明显的布局⾓度差异现
象,经测量在“渡边谅拓本”上这两段题刻的布局排列夹⾓为10°。“⼀段题刻”的布局
随势纵长,题刻上端的⽂字⼏乎接近顶部,中部因很⼤的⽯体裂隙⽆法刊刻,下端镌
刻的⽂字⾄⽯体底部⽯质绺裂处,迫于⽯体的空间所限整体布局疏密不⼀。“⼆段题
刻”的布局整体呈⽅形,字迹排列整齐匀称,尤其是题刻下端留有⼤⽚空⽩⽽不刊
刻。因此本⽂根据《查应兆题刻》中存在的布局差异现象,将《查应兆题刻》划分为
两段题刻,即⾃右⾄左依次为“⼀段题刻”和“⼆段题刻”。另外鸿胪井刻⽯上的其他题
刻也存在这种布局⾓度差异的现象,如 《崔忻题刻》和《耆英题刻》之间的布局排
列⾓度⽐较,两处题记也存在明显的布局排列⾓度差异(图四)。
2、题刻书体
对“内藤湖南拓本”中上⽂已划分的两段题刻之书体进⾏⽐较,可以发现两段题刻
的⽂字书体和笔迹是不统⼀的。“⼀段题刻”书体为楷书,书写遒劲字体结构紧凑偏
长;“⼆段题刻” 书体为⾪楷5 ,书写敦厚字体结构松散宽扁。例如:“⼀段题刻”中“李
钺”与“⼆段题刻”中“查应兆”,同为⼈名但书体风格和笔迹结构皆不相同,“李钺”⼆
字紧凑从楷书笔画刚劲,“查应兆”三字松散从⾪楷笔画圆顿。再如“⼀段题刻”的“覩”
字与“⼆段题刻”的“觀”字进⾏⽐较,⼆字为相同字体结构都有偏旁“⾒”,⽐较其书体
风格和笔迹结构也明显不相同(图五)。
两段题刻中重复的字有:嘉、靖、因、⽯、⾄、黄、井、壮、故、 跡,共10
字。嘉、靖⼆字在两段题刻中均不清楚,⽆法进⾏对⽐,将另8个重复的字逐⼀对
⽐,可以发现这8个重复的字在“⼀段题刻”中的书体是楷书 ,在“⼆段题刻”中的书体
是⾪楷,笔迹也不相同。 因此从书体笔迹上可以确认“查应兆题刻”中的⼀段题刻”和
“⼆段题刻”的书体笔迹是两个不同⼈所为。(图六)
3、题刻内容
因诸多原因,⽆法读识“⼀段题刻”所镌刻的全部⽂字。依据“⼀段题刻”现存字迹
及其内容可⼤致了解。但发现存在有两个问题:问题⼀, “⼀段题刻”和“⼆段题刻”的
内容上没有相互关系。假设《查应兆题刻》都为查应兆所题,那么“⼀段题刻”的内容
更像是查应兆⽤李钺的⼜吻去写李钺的游历题记,⽽“⼆段题刻”开⽂“余南巡⾄旅
顺”,更合乎是查应兆⽤⾃⼰的⼜吻写⾃⼰的游历题记。因此查应兆先代他⼈写游历
题记后,再给⾃⼰写游历题记的现象是有悖常理让⼈费解的。
问题⼆,两段题刻的内容中都重复写到了“黄井观⽯”和“观景感慨”,“⼀段题
刻”…⾄黄井覩太⽯……故跡何其壮哉何其盛乎,“⼆段题刻”...临黄井登奇⽯,因淂
览唐崔鸿胪故跡匂壮兹[]游畅焉…。从两段题刻内容重复的现象更能说明“⼀段题刻”
和“⼆段题刻”不是同⼀题刻,更应是两个⼈各⾃题写的游历题刻。
通过以上三个⽅⾯的分析,“余南巡⾄旅顺观风访古临黄井登奇⽯因淂览唐崔鸿
胪故跡匂壮兹[]游畅焉,嘉靖⼗⼆年三⽉⼗⼆⽇布政司右参议姑苏查应兆记” 是由查
应兆所写并题刻的。“嘉靖…渤海…松…李钺...圣母⾄黄井覩太⽯……故跡何其壮哉
何其盛乎”,从题刻中仅有⼈名“李钺”及结合题刻内容来看,李钺应该就是该题刻的

5 ⾪楷,字体名。带有⾪书笔法的楷书。
作者。因此⼀直以来所谓的《查应兆题刻》,实际上是两段题刻即《查应兆题刻》和
《李钺题刻》。

三、《查应兆题刻》
“余南巡⾄旅顺观风访古临黄井登奇⽯因淂览唐崔鸿胪故跡匂壮兹[]游畅焉,嘉靖
⼗⼆年三⽉⼗⼆⽇布政司右参议姑苏查应兆记”。查应兆任⼭东布政司右参议的时间
据《明世宗实录》载⾃嘉靖⼋年(1529)⼋⽉查应兆调任⼭东布政司右参议6,⾄嘉
靖⼗三年(1534)四⽉查应兆升任本省按察司副使7。因此《查应兆题刻》是查应兆
在辽东任布政司右参议时于嘉靖⼗⼆年(1533)三⽉⼗⼆⽇南巡⾄旅顺所题刻。

四、《李钺题刻》
“嘉靖…渤海…松…李钺...圣母⾄黄井覩太⽯……故跡何其壮哉何其盛乎”。由于
《李钺题刻》的⽂字读识不全,要确定该题刻年代只能通过其他⽅⾯来推论。《查应
兆题刻》与《李钺题刻》并列位于鸿胪井刻⽯阳⾯⽯体的正中部位,从两个题刻之间
的布局来看,《查应兆题刻》所处位置选择避开⽯⾯绺裂严重的右侧占据了鸿胪井刻
⽯中⼼偏右的整个左侧相对最好的位置,该题刻布局⽅正,结构排列舒展整齐,且字
体明显⼤于鸿胪井刻⽯阳⾯其他题刻的⽂字,这些现象表明当时的⽯⾯具有供查应兆
和《查应兆题刻》的雕刻者可以尽情设计题刻布局的条件。
⽽《李钺题刻》所处位置在⽯体绺裂严重的右侧⽯⾯,题刻布局的上端接近⽯
⾯的顶沿,下端接近⽯⾯的底沿。题刻共四⾏,前两⾏字体排列均匀,第三⾏⽯体绺
裂处上部字体变⼩且字间距离也开始变⼩,⽯⾯绺裂处下部字体却又开始排列均匀,
第四⾏排列均匀,字体也明显增⼤。这种现象表明当时在刊刻《李钺题记》时,雕刻
者对⽯⾯因绺裂问题的布局预估不⾜和雕刻空间狭⼩所限⽽产⽣顾忌⼼理的表现。前
两⾏刊刻时规整排列,⾄第三⾏时刻者顾忌到⽯⾯绺裂不易施刻及余下⽂字若照之前
排列恐将空间不⾜,会与《查应兆题刻》发⽣碰撞。故将第三⾏上部字体和排列的间
隙统统缩⼩,雕刻下部时又恢复均匀排列。⾄第四⾏因所剩⽂字不多,遂又将字体逐
渐刻⼤。
由此说明《查应兆题刻》在刊刻之初除《崔忻题刻》外⽯⾯是没有其他题刻的。
所以查应兆选择了施刻条件最好的⽯⾯中⼼位置,⾃右向左整齐有序地刊刻。⽽《李
钺题刻》布局结构的形成是因《查应兆题刻》先占据中位的情形下,在所余右侧⽯⾯
施刻条件较差及可刊刻空间有限所致(图七)。《李钺题刻》起始即 “嘉靖”⼆字之
后⽂字不清⽆法读识,估计应是“年⽉⽇”的时间。由于题刻中再不见任何年号时间,
依据 《查应兆题刻》的时间嘉靖⼗⼆年三⽉⼗⼆⽇,《李钺题刻》刊刻的时间晚于
《查应兆题刻》嘉靖⼗⼆年三⽉⼗⼆⽇。

6《明世宗实录》卷⼀〇四,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校勘本影印,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 2439
页。

7《明世宗实录》卷⼀六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校勘本影印,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 3609
页。
再说《李钺题刻》中的“李钺”,经查嘉靖朝有两⼈:A.李钺 (1465~1526)字
虔甫,号毅斋,祥符⼈,弘治九年进⼠8;据《明史▪李钺传》中并⽆李钺曾到辽东任
职或巡视、巡游的记载且嘉靖五年(1526)已卒。B.李钺(1507~1556 ),《辽东
志》载“备御官”李钺于嘉靖六年任 “⾦州备御官”9,⾄嘉靖⼗四年⼆⽉(1535)任辽
阳指挥10。所以B.李钺(1507~1556 )与《李钺题刻》的作者“李钺”在地理、时间、
官职、题刻形式上都相吻合,因此《辽东志》与《李钺题刻》的李钺是同⼀个⼈。
查应兆在辽东任职布政司右参议的时间(嘉靖⼋年⾄嘉靖⼗三年)与李钺在⾦
州卫任职⾦州备御官的时间(嘉靖六年⾄嘉靖⼗四年)进⾏⽐对,两⼈曾经出现在相
同的时间和地域⾥即嘉靖⼋年-嘉靖⼗三年的辽东地区。⾄此可以说明在嘉靖⼗⼆年
三⽉⼗⼆⽇,时任布政司右参议的查应兆南巡⾄⾦州卫下辖的旅顺,此时的李钺正是
管辖⾦州卫的卫所主官,不排除查应兆在旅顺“观风访古”是由⾦州卫主官李钺亲⾃陪
同的。因此《李钺题刻》刊刻的时间应该是在嘉靖⼗⼆年(1533)三⽉⼗⼆⽇《查应
兆题刻》刻完后接着刊刻或之后,最晚在嘉靖⼗四年⼆⽉之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不能见到本⽂所讨论的鸿胪井刻⽯原物是⾮常遗憾的事情。本⽂
对“查应兆题刻”中“匂”字的释读,以及通过多个⾓度论证将原《查应兆题刻》区分为
《查应兆题刻》和《李钺题刻》,并说明两者之间的时间关系。对鸿胪井刻⽯研究具
有⼀定的推进意义,⽬前“查应兆题刻”中仅“兹”字下⽅的字尚不能释读,在⽬前尚没
有新资料的情况下更多识读《李钺题刻》中的⽂字已经变得不可能了,经过研究发现
《李钺题刻》的作者李钺还有重要的信息需要整理,笔者将有另⽂进⾏讨论。

附记:鸿胪井刻⽯上原“查应兆题刻”中存在两种书体的现象是经⼤连⽩云书院孙
海鹏先⽣的提⽰得以发现,在成稿后经刘俊勇先⽣审稿修改专此致谢。

(作者单位:乐浪⽂化(⼤连)传播发展有限公司)

8 张廷⽟等:《明史》卷⼀百九⼗九列传第⼋⼗七李钺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255页。

9 毕恭等:《辽东志》卷五记载:“备御官,⾦州李钺 指挥同知”,见《辽海丛书》1985年影印本,第四二
〇页。

10《明世宗实录》卷⼀七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研究所校勘本影印,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 377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