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3

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China's Politics

and Economy Outlook


in 2022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2022 年
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樊纲、郑永年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2022 年 2 月
致  辞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发生深
刻变化。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刚
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我国正通过深化
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推进经济高
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
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中国企业家必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
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主办“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
国政经形势展望”暨天人山水圆桌讨论会,邀请樊纲和郑
永年两位中国顶级政经专家,分别从国内外经济形势、国
内外政治形势两方面进行分析预测。根据当天专家演讲及
对听众关切问题的解答,研究院整理形成《2022 年国际局
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报告,以期帮助中国企业家把握
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的企业家们在稳定增长、促
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
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
院希望通过摸索,将该报告打造成为每年发布的智库产品,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给分析服务,为中国经济的下一步
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研究院简介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成立于 2021 年,是广州市委、


市政府领导下的“民间性质、官方支持、非营利性”的中
国特色新型智库,目的是为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打造国际交往中心,提供智力支持和支撑。
研究院立足广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
发展倡议,
以全球视野聚合高端研究资源,
开展具有战略性、
前瞻性、创新性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为党和政府科学
民主依法决策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以独立第三方角度开展
政策解读,在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发挥
积极作用,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外研究广州,推进粤港澳
大湾区建设最具权威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研究院秉承独立、客观、有效的核心价值理念,汇聚
海内外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学者和实践者,扎根
真实世界,积极回应转型中国的重大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
致力于知识创新和专业的政策研究,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
建议和解决方案,提高公共决策水平和公共政策质量。
研究院是著名学者郑永年担任理事长的中国新型智库,
同时聘请了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清
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上海交通
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院长张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等专家学者
担任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香港大学校长张翔、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等担任顾问。
樊纲
Fan gang

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
发研究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
济学教授。
1953 年 9 月生于北京 ;1969 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
团务农,1975 年转到河北省围场县 ;1978 年考入河北大
学经济系 (七七级)政治经济学专业,1982 年毕业后,
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攻“西方经济学”
专业 ;1985 年至 1987 年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及哈佛大
学访问研究 ;1988 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同年进入中国
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2 至 1993 年任《经济研
究》编辑部主任,1994-1995 年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樊纲经常受中央政府各部委的邀请就各种经济政策问
题进行决策咨询,
曾任外经贸部顾问、
劳动社会保障部顾问、
国家外汇管理局专家顾问等,并就各种经济政策问题向各
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担任广东等多个地方政府的经
济顾问,并在国内担任多种社会职务。2006-2010 年任中
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2015 年至 2018 年再次被国
务院任命为该委员会委员。1998 年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经
济 50 人论坛”
,任历界学术委员会委员。
樊纲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被世界银行、UNDP、
ESCAP、OECD 等国际组织聘为经济研究顾问,任哈佛大学
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顾问理事会理事、香港金融局研究
中心顾问,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访问、参加学术会议与合
作研究,在国际经济学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 20 余篇。应
邀经常在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财经会议上发表演讲。他的
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论点经常被国内外报刊杂志、电视传
媒所引用。2005、2008、2010 年,樊纲连续三次被美国《外
交政策研究》与英《观点》杂志评选为“世界最受尊敬的
100 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2010 年为
“世界 100 位思想家”
之一)

郑永年
郑永年
Zheng yong nian
Zheng yong nian
郑永年博士现任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
罗 特 里 奇 出 版 社 (Routledge)《 中 国 政 策 丛 书》(China
Policy Series) 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 (World Scientific)《当代
中国研究丛书》(Ser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 共同主编。
先 后 获 中 国 北 京 大 学 法 学 学 士 (1985)、 法 学 硕 士
郑永年博士现任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罗
(198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 (1992)、博士 (1995)。
1995-1997 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特里奇出版社 (Routledge)《中国政策丛书》(ChinaPolicy
历任中国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
Series) 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 (World Scientific) 《当代中
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新加坡国
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所长。先后任美国社会科学研
国研究丛书》(Series
究会 / 麦克阿瑟基on金 会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China)
Council- 共同主编。
MacArthur Foundation)(1995-1997) 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
先后获中国北京大学法学学士 (1985)、法学硕士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2003-2005)
研究基金研究员。
(198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 (1992)、博士 (1995)。
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中美关系、中国内
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数十
1995-1997 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部 , 其中,英文著作 9 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
文数十篇。
历任中国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
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
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新加坡国立
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所长。先后任美国社会科学研究
会 / 麦克阿瑟基金会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MacArthur Foundation)(1995-1997) 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
会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2003-2005) 研究基金研究员。
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中美关系、中国内部
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数十部 ,
其中,英文著作 9 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
十篇。
目 录

2022 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展望

一、近期经济波动······················ 03

二、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 ················ 07

三、2022 年中国经济政策可能的调整········· 19

四、2022 年整体经济展望· ··············· 23

五、对热点政治经济问题的解读和预测· ······· 26

2022 年国内外政治形势展望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对外开放的产物· ···· 39

二、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44

三、对外维度上积极应对外部冲击· ·········· 50

四、对内维度上走向新发展阶段············· 55
2022 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展望
作者:樊纲

02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一、近期经济波动

就近期经济增长的趋势来看,整体经济形势不甚乐观,
下滑趋势相当严重。2021 年前三季度总体 GDP 比上一年同
期增长 9.8%,但第三季度 GDP 同比增长只有 4.9%,预计
第四季度会更低,2022 年一季度可能无法扭转局势。
这主要是国内循环的因素所导致的,目前内循环正处
于相当低迷的状态。
(一)固定投资
从固定投资来看,近两年固定投资平均增速仅为 4%,
当然固定投资增速波动较大,高的时候有 20%—30%,低
的时候仅 5%—6%,
但是现在 4% 的平均增速仍然是较低的。
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大幅下降。
(二)消费
2021 年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5.1%,
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3.2%,
比 2019 年同期增长6.1%,
年均增长 3%。往年即使经济波动再剧烈,消费增速也有
7%—9%,而现在降到 3% 左右,确实是多年不见的低迷现
象。疫情是一个重要原因,疫情导致了接触式服务业消费
大幅下降。应该说 2021 年三季度受疫情的影响要比 2020
03
年同期严重。因为 2021 年下半年疫情“多点开花”
,地方
实施局部封锁并加强防疫措施,使得交通、旅游、餐饮、
娱乐等行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这也表现在 2020 年下半
年国内航班基本恢复,机场一片红火景象,但是现在各地
机场都很萧条。
(三)出口
唯一的亮点是出口,2021 年三季度,中国对外商品贸
易增速低于二季度 , 但仍然保持相当快的增速。当季出口
57001 亿元,同比增长 14.5%。11月的新数据显示中国出口
同比增长 22%。
中国提出内循环,要摆脱依靠出口的模式,但是在疫
情期间,反倒主要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美国宣称要与中
国脱钩,但是现在对中国的需求反而更大了。从国际形势
来看,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我们也有影响,但是拉动经
济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出口。
在出口增长牵引下,中国的工业增长也基本表现良好。
尽管美国港口拥堵、卸不下货等问题导致部分出口受阻的
现象仍然存在,但制造业订单,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如珠三
角、长三角,恢复明显。
(四)通货膨胀
04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通货膨胀问题最近有所加剧。目前美国、西欧的通货
膨胀已处于几十年来的新高。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处在高位。
我国 2021 年的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上涨幅度较高,四
季度也许会有所缓和。三季度“拉闸限电”后,煤的价格
受到一定的干预和控制,煤的价格下降,改变了煤电价格
的关系。铁矿价格同样有所下降,这也有利于我国四季度
生产者价格指数的表现。
但是,国际上的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天然气等价
格仍然高居不下,对我国未来的生产者价格指数还有很
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有多大程度会传导到下游产品,传导
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从而影响我国下一阶段的通货
膨胀率,是现在需要密切关注的事。
一般来说,这种影响不会全部传导下去,PPI 涨了
10%,CPI 不会涨到 10%。因为生产链的每一个环节、厂家
都会想方设法消化一部分成本上升的因素,一个环节消化
一部分,传导到最后影响可能会减弱,但是对 2022 年的
通货膨胀率仍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季度我国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一点多,11月消费者物
价指数增长率为 2.3%。2021 年我国进口了大批粮食作为战
略物资储存,在猪肉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我国食品的价
05
格能够保障平稳。工业品价格也不是问题。虽然原材料上
涨,但是随着工业品生产的效率提升、技术进步,制造业
产品的成本将不断降低,工业品的成本也会降低。这些年
CPI 上涨主要体现在食品与房租方面,而工业品的价格一
直是下降的,这符合技术进步的规律。
所以对通货膨胀方面的预期相对乐观。只要以 CPI 表
示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 3% 以下,便不影响我国出台更大规
模的宏观刺激政策。

06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二、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为什么 2021 年整体经济形势不


好,增长放缓。
(一)疫情
第一个因素是疫情。2021 年下半年疫情的影响比
2020 年大。2020 年上半年的疫情比较严重,但下半年包
括国内旅游都恢复了。然而,2021 年的疫情“多点开花”

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负面的经济指数变化。
疫情如果持续,将对我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服
务业,尤其是跨国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将更大。
(二)限电停电
2021 年第三季度,全国将近 20 个省份出现了停电的
现象,这对我国的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地方甚
至拉闸限电,高炉还在烧着,突然就停电了,高炉可能就毁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一是煤电价格的制度问题。煤涨价了,电不能涨价,
导致发电厂亏损,多发一度电就多亏损一笔钱,所以各发
电厂想方设法不发电,少发电。三个机组中,两个机组要
大修,产量自然大幅下降。
07
第二是能耗指标的考核问题。五年规划当中能耗控
制指标是一个硬性指标,是一个计划性指标、指令性指
标,是必须执行的。往年能耗指标是在年底核查的,比
如 2020 年浙江在年底核查时发现能耗超标,因此拉过闸。
受疫情影响,我国从 2020 年下半年到 2021 年外贸出口保
持强劲,特别是国外对一些高耗能产品需求量大,因此各
个地方都加班加点多生产,用电量自然多了,但相比往年同
期增长也不算特别快。然而 2021 年第三季度就开始核查
各省能耗指标,导致部分省份发布限电通知。
为什么 2021 年第三季度就开始核查能耗指标?因为
在 2020 年底,我国领导人向国际社会作出了中国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在
这背后是国际上学者、官员、联合国经过多年的辩论等设
计出来的机制。气候安全议题是国际争论的焦点,我国
也参与了这方面的研究。大气层里面的二氧化碳是谁排
放的?是谁的责任?谁应该多减排?这些过去一直是国际
争论的焦点,属于国际政治问题。
《巴黎协定》的通过产
生了一个新的机制,即“国家自主减排贡献”
(Nationally
Determined Cantributions)机制。在该机制下,各国领
导人向国际社会承诺减排目标,而如何完成该目标就变成
08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了国内政治问题。于是,相关部门 2021 年加紧了对能源控


制的指标监管,在第三季度就到地方核查了。
煤电价格的问题导致各地能源、电力供应减少,再叠
加“双碳”目标导致的能耗控制因素,各地便出现了限电、
停电的现象。
这件事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国家对此也很快作出了调
整。
第一,调整了煤电价格,允许电价上涨,干预煤价,
严禁哄抬煤价。一方面,通过政府行政干预,降低煤的
期货价格。以前不让产煤,现在则承认煤仍然是中国能源
的主要部分,我们要发展,不可能放弃煤,由此放松了对
挖煤、运煤的限制,保障了煤的供应。另一方面,通过动
用国企的力量,让发电站多生产、多发电。国家发改委也
反复强调要保障能源供给。由此,煤电价格导致电力供应
不足的问题便解决了。
第二,2021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我国不能因为低碳
放弃发展,要承认煤炭仍然是我国主要能源来源的现实,
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
役,不能打突击战。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要
09
发展,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低碳转型不是要停止发
展,不能用一个指标来“压住”其他指标。要进行积极的
低碳转型,暂时用制度办法、技术办法来实现,但是不能
靠行政拉闸限电的办法而放弃发展,或者否定发展的需要
搞低碳。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低碳发展定了调,相
关政策也发生调整,提出了尽快将控能机制转化成控碳机
制,新能源的消费不纳入控制指标的范围。怎样才能发展
新能源?怎样使新能源更多地并入电网,而不是放弃风光
电?从控能到控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转变。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调整,强制限电的问题在 2022 年
应该不会再发生,管理方法也会发生调整。
(三)房地产风险
2021 年房地产业整体下滑,
也出现了一些
“爆雷”事件。
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其上下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
响也很大。房地产的投资下滑,虽然幅度不大,但因为它
占经济的比重大,相对来讲影响就比较大。
我个人同意央行关于“房地产市场不存在系统性风险”
的说法,但我认为,房地产市场存在着结构性风险和企业
风险。
1. 结构性风险
10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所谓结构性风险就是两极分化现象,2014 年以后这
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方面是大城市、人口流入城市的
房价暴涨,原计划容纳 800 万人口、1000 万人口的城市,
现在突然变成了2300 万人口,供求关系失衡,房价自然上
涨。另一方面是三四线城市、
人口流出城市的房子卖不出去,
房子盖好了人却走了,供求关系失衡。2014 年、2015 年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个库存
不是工业企业库存,而是房地产库存,很多地方的房子已
经卖不出去了。
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导致的?这就得回顾过去城镇化
战略的问题(过去不叫城市化,一直叫城镇化)
。而现在
“十四五”规划中“城市化”
, 和“城镇化”这两个词都出现了。
我们一直提倡要谈城市化而不是城镇化,因为一个字的差
异体现在政策上,就是对小城市、小城镇无限供地,对
大城市则限制供地,这就产生了不均衡。小城市无限供地,
但是人走了,人迁移到能提供更高收入、更多就业、更好
生活的大城市。所以城市化的第一阶段一定是大城市先发
展。过去我们否定这个规律,就导致了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房地产企业在大城市
当然也有项目,但是大城市供地有限,企业为了继续发展
11
就需到处拿地,小城市地多且便宜自然受青睐。所以头部
公司有很多项目,分布在各个城市,经营状况不一。如果
在一些三四五线城市的项目房子卖不出去了,就会使得整
个集团的现金流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市场的信心。虽然多
数企业看重战略,会认真分析各地的人口流出与流入趋势,
以及将来的房地产需求的变化,但是仍有些企业盲目扩张、
盲目拿地。
因此说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有结构性风险,这不是几个
企业或者几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可能影响到整体。例如,
大家一看房地产形势不好,有几个项目出问题了,这儿跌了
那儿也跌了,认为价格可能不会涨了,于是就不买了,需求
减少则价格越低,投资越少,各种情况就会出现。
结构性的问题可能会产生普遍性的影响,不只影响几
个城市,而是影响整个房地产市场。但是现在看来,风险
还是局限在某些地方。大城市、人口流入的地方仍要限购,
说明需求还是在的,然而有的地方则开始限跌,说明这是
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不是整体性、宏观性的问题,结构性
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
2. 企业风险
企业风险主要指由盲目扩张、野蛮生长造成的风险。房
12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市场挣钱后,不仅是在房地产业内扩张,
而且会利用杠杆开拓其他产业,进入不熟悉或不是其专业
的领域。杠杆率过高,如果资金流、现金流出现问题,则
整个企业就会出现问题,即使不是在房地产业出的事,但
是一旦企业出现现金流问题,房地产业也会受到影响,房
地产市场就会出现波动,违约、
“爆雷”等现象就会发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都是企业层面的问题。
企业风险问题近年经常出现,都是企业在高增长时期
盲目扩张,特别是用高杠杆的钱来扩张,导致整体房地
产市场出现问题,为金融市场和整个产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个问题目前国家已经认识到,正在处理和缓解。
3. 系统性风险
什么叫系统性风险?很多国家的房地产市场都普遍存在
同样的问题,即过度投资、过热投资、投机性的资本泡沫
巨大,导致房价一直上涨,比如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
在经济过热时期资本都投在房地产上,导致房价一直暴涨。
价格暴涨、
市场暴涨,
涨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控制住,
最后崩盘,
这就是系统性风险。如果出现系统性风险,不仅仅是市场
本身,金融体系也会被拉跨。香港房价在 20 世纪 90 年代
之前也是一直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泡沫破裂了,所有
13
的房地产公司都受到影响。美国次贷危机时房价也是长时
间暴涨,大量投机性资本涌入,很少有人看到泡沫。历史
上类似情况太多了,所有的危机都是由系统性风险造成的。
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不存在这样的系统性风险。我国
现在针对房企实施了“三道红线”政策,大部分企业都能
够遵守。过去近 10 年里,从 2010 年退出刺激经济增长政
策后,政府一直坚持“房住不炒”
,采取各种行政措施抑
制房地产过热,如 2010 年 4 月就出台了限购政策,先是
在一线城市实施,2014 年以后二三线城市也都开始了限购。
这是非常严厉的调控政策。政策的效果明显,各线城市新
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的月度环比涨幅多为百分
之零点几到一点几,2020 年底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
价格同比上涨 3.9%。所以说,整体而言房地产市场并没有
持续暴涨,不能说它还在一个持续暴涨的过程中,10 年的
严厉调控后,应该说房地产市场是处于可控状态并将继续
受到控制。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限价等行政措施的实施,目
前的房价是有水分的。比如限购、限贷政策的实施限制了
需求本身,而限价政策则直接消灭了市场机制。因为价格
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各种限制价格的行政措施的实施,
14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可能会导致“走后门”
“递条子”
“茶水费”等违规行为,
扭曲了市场。所以房价涨得不高,有市场扭曲的因素存在。
但是总的来讲,经过 10 年的反复压制,目前房地产
市场不存在系统性风险,包括银行对房地产公司的贷款管
理、
“三道红线”等限制措施,也对抑制企业盲目扩张起
到一定作用。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虽然不能很快解决,但是
不至于硬着陆,不至于产生大泡沫、破裂崩盘式的大危机。
虽然目前已经有欠账等问题出现,但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关
调控措施,房地产的风险整体而言是可控的。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仅存在当
地人的刚需、改善性需求,迁移性需求也是很重要的组成
部分。人在迁移,农村的人要到县城买房,县城的人要到
地级市买房,地级市的人要到省城买房,省城的人要到大
城市买房。人口在向大城市迁移过程中,
住房需求仍然存在,
且还未被满足。如果现在是处于大泡沫崩盘的情况下,各
地就不会还在限购,这说明需求还是有的,项目的价值还
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
“房地产市场有系统性风险”
的说法不成立。
(四)宏观经济政策
2021 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够积极。目前经济不景气,
15
投资低迷,对贷款的需求很少,货币政策能起的作用有限。
这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流动性陷阱”
,即使通过降低
利率或增加货币供给量等方式提升了货币流动性,也仍然
无法诱发企业贷款投资,因为预期经济不景气、投资回报
率低。不投资货币的使用量就减少,所以现在货币政策能
起的作用不大。
需重点关注的是财政政策。当民间投资不振的时候,
政府应该多做些事情。2021 年狭义的赤字率可能比 2020
年还低,因为原来安排的万亿级以上的资金,没有按计划
花出去,节余到 2022 年了。也就是说,2021 年财政政策
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可以期待的是,从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部署来看,2022 年这方面一定会加大力度,而且
2021 年的财政情况比较好,为 2022 年实施较大规模的财
政政策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五)收缩效应
第五个因素是各种政策加在一起的收缩效应。各种有
收缩效应的政策出台要谨慎,要考虑到互相关系。
在 2021 年第三季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收缩效应
的政策,包括反垄断、数据安全、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
教育培训行业的规范、游戏行业的管理等。这些政策都具
16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有一定的收缩效应,可能导致一个行业甚至几千万就业岗
位的消失。当然,这些政策的出台是对应解决某些问题的,
比如以前确实没有认识到数字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等中国
企业到国外上市后才想起要考虑如何保障数据安全的问题;
教育培训行业的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
如何理解一系列政策的集中出台?从国家角度来说,
各行各业各个事项是由各个部门具体分管的,出现问题时
也是由各个部门分别研究相关政策,寻找解决办法。但
是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在出台政策的时间上有一个协调机制,
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但需注意的是,只要是
问题就要解决,晚痛不如早痛,早解决问题才不至于产生
更大的阵痛。时间上政策赶在一起出台,可能是一个没办
法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有关部
门的负责人用非常严厉的话语进行了批评,提出要“慎重出
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
,“调整政策
和推动改革,都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
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
,“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
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
,“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
17
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接受”

这是中央政府对于各个部门工作提出的看法,针对的便是
这个问题。

18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三、2022 年中国经济政策可能的调整

(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政策的调整
分析 2021 年的经济波动及其原因,是对 2022 年作分
析及判断的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上述一些问题进行
了校正,预计 2022 年各个领域的政策都会向有利于经济
增长、避免收缩效应的方向调整。
疫情问题难以预测,
但也寄希望于2022年能有所缓解。
能源短缺问题预计不会再出现,2022 年的电力供应是可以
保障的。
房地产市场目前在调整阶段,一些问题可能不会马上
解决,但是房地产市场会稳定下来,在稳定的条件下,再
逐步去处理各种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因城
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强调要“一城
一策”
,不要一刀切。因为房地产市场存在前面所说的结
构性问题,同一个政策对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市场情况
不会全部适用。
“一城一策”也体现了这种调整。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适
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其实这几年各国都在大力发债、发货币,导致财政赤字,
19
我国则相对稳健。除企业专项债外,我国债务占 GDP 百
分比仅为 46% 左右,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低的(美国是
130%,日本是 260%)
,所以政策余地还很大。过去说的“大
水漫灌”
,其实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暴涨,但是中央政
府层面一直在执行可控有序的财政政策,因此 2022 年在
实施较大规模的财政政策上仍有较大的余地,有利于抑
制整体经济下滑。
收缩性政策叠加的问题在 2022 年也会缓解,各个领
域的政策都会稍微调整。政策一开始出台的时候一刀切,
后面可能会适当进行调整。
总体而言,针对造成 2021 年经济下行的因素,
2022 年都会有所调整、有所改变,
朝着更有利于增长、
更少收缩效应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基本判断。2021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词语出现频率排名第一的是“稳”

第二是“经济”
。“稳”
,不是稳住现在的情况,而是指要稳
住比较好的增长,不能再降了,应该在合理、正常的范围
里稳定增长,之后的政策趋势也是基于这个原则。
(二)准确理解“共同富裕”
2020 年“共同富裕”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
注和讨论,同时也有许多不同的解读。尤其是“三次分配”
20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提出后,部分大企业大手笔捐赠,好像要通过三次分配来
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需要明确的是,政府没有出台任何分财富的政策。三
次分配从来就是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后的自愿行为,针对
的是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残疾人脱贫、边远地区脱贫、
少儿教育、特殊疾病治疗等问题,这是慈善事业来做的事
情。
社会整体富裕仍然要靠一次分配。一次分配是通过
教育机会均等,通过资本市场发展来实现增长财富、共
同提高财富收入的分配。二次分配通过完善社保等制度,
从而保障民众基本、均等的收益。一次、二次分配是实
现共同富裕的真正道路,三次分配只是起到补充的作用,
而不是要通过三次分配来均贫富,把财富分掉。有关部门
的领导也反复强调,不会“杀富济贫”
,不能“杀富致贫”

要新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企业家最大的社会责任不是
捐赠,而是创造就业,把企业做好,不“爆雷”
,不跑路。
企业家还在做企业的时候,钱最好就留在企业家手里继续
发展、创造财富;当企业家要传承要离开的时候,将一部
分钱捐出来,作为慈善资金的来源。我国从来没有从政策
21
层面说不发展民营企业,要把民营企业家的钱分出来,将
来也不会有这种事情。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创造使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政策
环境。这是在两个不动摇——发展国有企业不动摇,发展
民营企业不动摇——的基础上新增的一句话。十九届六中
全会决议对过去的评判也没有发生变化,对“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及造成的灾难仍然保持批判态度。从这个角度来
讲,政策没有发生变化,仍是要继续鼓励不同所有制经济
竞相发展。

22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四、2022 年整体经济展望

(一)国内经济展望
近期而言,2021 年第四季度、2022 年第一季度经济
预计仍会下滑,2022 年第二季度可能出现拐点,扭转下滑
趋势,但是表现如何,就取决于现在实施的各种政策。
长远来看,如果各种政策能够起作用,进一步实现国
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兴产业能够发展,传统产
业也能够继续发展,我国经济仍然有潜力继续增长。
从中国 GDP 增长速度来看,未来预计 GDP 增速将保
持在 5%—5.5% 的区间。
(二)国际经济展望
1. 国际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风险方面,美联储怎么加息、
“缩表”
,通货
膨胀会达到多高,美国会采取什么措施退出宽松政策等,
这些都是可以预测及分析的。但是美国货币政策、宏观政
策的转向,相关措施的实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多大的
震动或危机,则是无法预测的。即使这些年发了这么多的
债,由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属性,美国发的债、货币都由全
世界人民分摊了,所以美国自身风险很小,但像 2008 年的
23
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出现。因此我们仍需保持密切关注,并
按照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变化来安排未来的投资
计划。
但是总的来说,即使发生了危机,我国受到的冲击也
不会大。
第一,我们仍然保持对资本流动的严格管制,导致我
国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不是直接的,所以世界经济发生
危机、发生震动对国内的冲击是有防火墙隔断的。
第二,我国现在的债务率、杠杆率虽然挺高,但是在
全世界范围内还是相对较低、可控的。我国外债不多,外
汇储备很多。
第三,中国股市估值较低,即使受到冲击也不会有很
大的影响。美国股市估值很高,如果发生冲击,受到的影
响可能很大。
2. 出口增长
出口增长方面,从全球疫情反弹情况来看,国际市场
对中国出口的高需求预计可维持到 2022 年中期。2022 年
中期以后,如果疫情得到控制,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供给
链开始恢复,我国的出口可能会有所下降。
3. 人民币汇率
24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汇率方面,人民币最近在小步升值,2022 年还可能有
所升值,但是预计不会升很多。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是 6.35% 左右,破 6% 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美联储要加息,美元看似有走弱趋势 ;但仍需注
意的是,全世界金融出现动荡之时,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仍
然是避风港。各地出现经济危机后,全世界的投资者又
回归美元,推高美元相对其他货币的价格。而对我国来说,
目前外贸出口强劲,盈余较多,外贸顺差较大,因此人民币
汇率确实有升值的压力,尤其可能对其他的货币升值比较
多,相对美元的汇率也会发生涨跌。但考虑到世界金融的
整体情况,对冲掉美元作为避风港的涨幅,人民币与美元
的关系是基本稳定的。而我国多数外贸是用美元计价的,
因此整体会处于稳定态势。
总的来说,2022 年确实仍然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时期,
但是无论如何,企业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
地发展自身,这样外界再怎么波动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不会伤筋动骨。

25
五、对热点政治经济问题的解读和预测

(一)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预期转弱”的解释
在宏观经济中预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投资就取
决于预期,因为投资不是要考虑短期一两年的利益,而是
要考虑长期五到十年内的回报,不做预期就没法做决定。
确实,这一年来大家对于国内外形势的预期都在减弱。
国际形势不稳,美国要与中国脱钩,打压和遏制措施不断
加码,遏制中国发展已然成为美国上上下下的共识。而且
现在不仅是供给脱钩、高科技脱钩,教育和学术交流都要
脱钩,并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对经济的预期来讲,这些
显然都是负面因素。国内这两年各行各业存在的问题也逐
渐暴露。大众对政府能在经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促进经
济增长的预期,也有所下降。同时,政府出台了具有收缩
效应的政策,令人觉得好像政府要压制企业。因此,一些
企业对国内经济的预期不是很好,至少对于短期的预期在
减弱,这是影响投资、影响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是无论如何,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信号都
是比较正面积极的,强调了民营企业家的作用,强调了各
种所有制要竞相发展 ;也有意要恢复企业家,特别是民营
26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企业家的信心。
(二)对未来重点发展行业的看法
我不认为中国有哪个行业不好。从需求来看,什么东
西中国不用了、不要了,相关行业自然就会消亡。比如胶卷,
现在都是手机拍照,那胶卷行业当然就消亡了。但是,凡
是我们现在还在用、还需要的东西,相关行业都有发展前
景。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不能说哪个行业不好,各行各业
都值得去发展,至于其中结构怎么调整、怎么兼并重组,
怎么使好企业发展起来,淘汰一部分落后产能,可能是各
行各业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现在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国
家政策支持,各种投资也更加青睐 ;但是这些产业的风
险也很大。
“风口”之处也是风险之处,大家一窝蜂都涌
向风口,成功是有可能的,但失败的概率也很高。投资者
需要认真分析,往往风口反倒是风险聚集的地方,而且是
风险很大的地方。
我比较鼓励支持隐形冠军的产业,不是风口,量也可
能不是很大,主要生产的是一些关键的元器件、元配件、
原材料,是中间产品,不是最终产品,知名度不高。但
是只要能够有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技术创新,
27
企业肯定能稳稳当当地发展。这种产业竞争小,风险也小,
如果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看清楚技术路线,始终坚定发
展方向,也许一开始不是那么红火,但是长远来看发展
稳定,利润率也不会低。从技术来看,这些都涉及关键
技术,也就是所谓“卡脖子”的东西,而且往往不是一个
国家卡,是联盟“卡脖子”
。这些领域如果企业突破了技
术封锁,就会是非常好的产业,也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但反过来说,这些产业也比较难做,因为它需要很长的时
间,需要工匠精神,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企业家真正沉进
去,真正钻研把关键技术攻破。
(三)对未来政策的展望
所谓政策有两类。一类就是产业政策,比如对房地产
业的政策,它属于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的政策。原则上来
说,市场经济不应该有很多产业政策。政府刺激一个产业,
这就等于把产业“挂”在了政府身上。它发展不好政府负
不负责?泡沫破裂了产生的风险政府承担吗?原则上来说,
政府不应该制定太多产业政策,但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比较
特殊,由政府组织开展部分产业攻关可能是必要的。
另一类是宏观政策,宏观政策不是对某个产业的刺
激政策,而是普惠的。能够预期的是宏观政策会有更积极
28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的表现,更积极地拉动市场发展。
政府真正应该做的是制定宏观政策,宏观政策具有
普惠性。比如财政政策,当民间投资者和消费者不花钱的
时候,政府花钱投资真金白银买东西,买了东西就有了传
导效应,卖家可以成为别人的买家,中间产品就会带动整
个产业,从而促进就业、带动消费。政府应通过这种宏观
政策调控促进各行各业发展。
各个行业的具体发展应该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是
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事。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政府不知道
哪个行业、哪个技术是好的,因为如果政府都知道了,那
企业更知道了,大家都知道了就不是创新了。政府应该实
施普惠的制度,比如鼓励创新创业、搞孵化器等,对所有
的创新都给予支持和鼓励,为年轻人解决一些问题,给予
支持。但是企业具体发展哪些产业,政府不能决定。政府
也可以搞一些投资基金,我们通常称其为“引导基金”
。但
我们认为政府更应该“跟投”私人的投资基金,由他们去
发现价值,投资者投入了自己的钱,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
政府这个时候“跟投”
,为投资者分担风险,这才是政府
要干的事。
所以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少制定产业刺激政策,
29
多制定一些普惠的宏观性政策,让市场去选择,让民营经
济去选择哪些是真正需要发展的。
(四)对网红征税的看法
征税将对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带来哪些问题?互联网应
该如何征税?这些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全世界都在探
索,比如欧洲人特别强调数字税。这对互联网产业的负面
影响也在预期范围内。各行各业都交税,互联网产业也不
能例外。Facebook 这些公司也都面临这些问题,各国也出
台了相关的政策。我们应该将这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
考虑,而不是作为一个刺激经济或者不刺激经济的问题来
考虑。
网红其实是属于电商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个新产业的
发展一定会有调整的过程,大家要放平心态,新产业出现
了就会和社会发生关系,也会和政府与税收发生关系,这
都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交税,每个企业也都交税,这是
普遍性的问题,其出发点不是打压企业。
(五)对中美贸易战的预期
就贸易战本身而言,
预计 2022 年美国会减掉一些关税,
这是可以期待的。因为现在通货膨胀,加征关税反而导致
美国物价上涨。美国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表示,关税
30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是对消费者收的税,在某些情况下加征关税对美国消费者
反而产生了不利影响。耶伦表示拜登政府正在考虑对中国
减免部分领域的关税,美国贸易部门一定在研究在哪些领
域降关税哪些领域不降,先降哪个,不降哪个,怎么找筹
码让中国让步。因此预计美国会降一部分关税,这对我国
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但是同时,美国也可能会出台利空的政策,继续打压
中国的企业,继续阻断面向中国的高科技技术的供给,继
续把中国的企业纳入相关管制名单,这些遏制中国发展的
措施仍会继续。国内企业对这个需要有提前预判,宁可想
得恶劣一点,宁可做更坏的打算,也不要抱有更多的期望。
中美贸易战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是大国竞争的事情,
贸易战只是一个借口、一个幌子,是开头,是采取一系列
遏制手段的起点,后面的手段要厉害得多。
(六)对全球供应链布局调整的看法
从中美贸易战发生,再到疫情发生,特别是最初阶段
武汉封城对全球的制造业产业链造成了一定冲击后,全世
界都在讨论“去中国化”的问题。这不是说完全脱离中国,
而是主要的采购还在中国,但是要分离一部分在其他地方,
不能都放在中国,
“N+1”的观念应运而生。所以这个调整
31
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也是合理的。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廉
价的劳动力、完善的供应链、较低的交易成本等优势,全
球产业链很多集中布局在中国。在中国,一个新产品刚设
计好,打一个电话,下个星期产品就能上线了,这在其他
地方是做不到的,越南、印度都做不到。但是,产业链过
于集中在中国,本身确实是有问题的,是需要进行调整的,
这次疫情也突出了这个问题。
最近美国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表示,这次通货膨
胀是因为供给不足,美国产业全都转移出来了,国内供给
都只能靠进口,疫情大流行情况下进口成本提升导致物价
上涨。所以她认为美国将来要想办法把一部分必需品产业
移回本国。我认为这些产业无法移回美国,但可以移到墨
西哥、加拿大这些从属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甚至可
以移到同属一个时区的南美,这样调整起来比较方便。这
预计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美国会通过一些政府政策转
移产业。受疫情影响中欧班列也遭遇了“堵车”
,欧洲也在
考虑将部分产能布局在欧洲、北非区域里。
现在有三大时区的三大经济板块的说法,我认为在一
定时间内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有两点,我们应该给
32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予高度重视。
第一,对未来的变化做一些反向思考。虽然疫情最初
阶段“去中国化”
、“中国 +1”愈演愈烈,但到疫情后半期
大家发现,产业链多数在中国也有好处,因为中国能够迅
速保持稳定,能够迅速把疫情控制住,保障供给。所以疫
情后期中国对疫情的控制能力,缓解了原来甚嚣尘上的“去
中国化”的压力,改变了一些国家最初要从中国转移出去很
多产业的想法,现在认为不需要转移那么多。美国企业也
在中国增加投资,2020 年的直接投资增长率高达 15.6%,
美国商会的调研显示,80% 的受访者要在中国追加投资。
第二,全球产业链这么调整对中国企业也不是坏消息,
虽然 GDP 会少一些,
但是也反过来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也可以参加欧洲、北非、美洲的板块竞争。就像
有些企业因为贸易战
“走出去”了,
在很多东盟国家投资发展,
这为企业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新机会。以前国外企业来中国,
现在它们需要全球化布局,反而为中国企业出海投资提供
了条件,中国企业因此可以加入全球化竞争。当然美国会
采取各种限制,但中国企业仍然是有机会在其他地区发展
的。
中国企业将来可以更多到全球各地发展,进行全球化
33
的布局。全球产业链在进行调整,我们也可以在全球产业
链调整当中发现新机会,发现新路径。
(七)对如何应对货币贬值的看法
首先,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经济学资产管
理的基本逻辑。钱可以投资在不同的货币上,就可以对冲
汇率风险。其次,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企业手里有
钱就往往容易盲目扩张,但是在不太确定的情况下,进入
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就会出风险。
有时候资金作为现金保管,比进行不确定性大的风险投资
会好一点。
因此,要量力而行,要认真分析投资机会,这是我们
保持财富增长的一个最基本逻辑。盲目扩张,缺乏对市场
规律的敬畏之心,则容易出事。
(八)对香港未来发展的展望
在香港这次立法会选举之后,国际社会上产生了一些
说法和评论,这是难免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
看将来会对外资企业产生什么影响。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除了利润指标等因素外,资本普
遍喜欢稳定,而不喜欢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即使有短期
波动,但当香港能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环境时,资
34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本仍然会青睐香港的。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肯定希望香港能够稳定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向世界表明“一国两制”的优势。香港作
为世界自由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其自由贸易关税
区、港口的优势,也将会继续巩固和加强。未来随着美国
中概股更多地回流到香港,其资本市场的作用将得到进一
步发挥。同时,中央政府也特别希望香港能够融入粤港澳
大湾区的发展。近期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提出,要
打造“北部都会区”
,这是香港为改善民生,解决收入差
距等问题所做出的一大努力。
所以我觉得香港的明天会更好。稳定下来之后,要考
虑怎么发展的问题。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市场经济、自
由金融等特质不会发生改变。特别是在中国抵御遏制和封
锁的情况下,香港作为中国经济和世界大循环联通的节点,
将在中国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九)对未来五年“灰犀牛”事件的预期
国内发生的风险基本大家都看到了,问题基本暴露
了,该解决的正在解决,当然也许会出现新的“爆雷”事
件,但是这个问题已经被大众关注了,它不是一个“灰犀牛”
事件。
35
最大的“灰犀牛”事件是美国资本市场。美国资本市
场的风险无法预测,但风险又是最大的。美国这几年发了
这么多货币、这么多的债,会有什么后果?美联储加息会产
生什么样的震动?这是无法预测的,但是产生震动的可能
性始终存在,这属于“灰犀牛”事件,还可能有“黑天鹅”
事件,这些的确需要密切关注。

36
2022 年国内外政治形势展望
作者:郑永年

37
很多人对 2022 年的政治形势非常感兴趣,希望能有
一些靠谱的预测,但预测其实是非常困难的。2022 年,中
美两国都进入了重要的政治年份,中国要召开中国共产党
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美国要进行中期选举,这其中的
细节和结果是无法预测的。中国很稳定,而美国政治已经
变得很难预测。正如没有人能预测到强大的苏联会解体,
也没有人预测到从前被视为灯塔的美国民主会变成如今这
样。
然而,即便不去预测结果,我们还是可以对 2022 年
中国面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做一些分析和展望。今
天上午樊纲教授主要聚焦中国内部的一些经济变化 ;不过,
外部形势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同样非常重要,因此
以下我就从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外部环境正
在发生哪些变化,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外部形势变化三
个层面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38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对外开放的产物

就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而言,我们要承认,
外部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客观的,也是重大的。
过往四十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人类经济历史中罕见的持续
高速增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
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都是在对外开放的条
件下取得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外循环”的情况下
取得的。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 2001 年加入 WTO 为分水岭,
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原本处于全球产业格局边缘的中国
逐渐步向核心。自此世界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在这一重大而深刻的变迁中,融入全球产业链至少在以下
三个方面对中国产生了关键影响:
(一)通过加入全球分工体系释放了人口红利
首先,中国通过加入全球分工体系释放了人口红利。
改革开放以前,因为各种内外因素,中国是一个非常封闭
的经济体。时至今日,中国高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国
际劳动分工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融入世界经济是非常
重要的,因为这使得中国所拥有的人口红利得到了释放。
39
经济学家一直在讲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
每个国家的人口红利是否会自然得到释放呢?显然不是。
人口红利的释放需要很多条件,比如至少需要实现工业化。
印度有庞大的人口规模,东南亚、非洲很多国家劳动力资
源也很丰富,但是由于工业化程度比较低,就很难充分释
放人口红利。
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就完成了第一波国家主导的工业化,
具备了基本的工业基础,但是在资本和技术上仍然存在明
显短板,因此彼时中国的人口优势还不完全是劳动力优势。
改革开放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但是直到加入 WTO,
中国的人口红利才得到充分释放,极大地加速了第二波和
第三波工业化。此时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角色,从某
种意义上说,是中国的劳动力加上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和
技术共同扮演的。加入 WTO 后,中国的东南沿海每年都吸
纳了海量的农民就业,在很多年里,单是珠三角地区每年
就吸收了 3000 多万农民工。2020 年,珠三角的农民工已
经达到 4223 万人的规模。1 近些年来美国一直有人抱怨说

1
参见 :国家 统计局 . 2020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EB/OL]. [2021-04-30].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 b/202104/t20210430_1816933.html.
40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中国“偷”走了美国的就业机会。这当然是一种谬误,因
为这是全球化造成的国际劳动分工的结果,但是这种简单
粗暴地将美国的失业问题归咎于中国的论调之所以很有市
场,也是因为它确实符合了很多思维能力有限的人的“朴素
的直觉”

这种情况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更加生动地说明。福
特汽车作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代表,凭借其技术
优势,建立了大量的工厂,带来了可观的就业和税收。全
球化时代到来,作为美国第三次工业时代的代表企业,苹
果公司同样具有技术优势,但是它的生产环节全都外包了,
对美国的就业和税收的贡献远不及当年的福特,而苹果公
司就是全球化时代美国产业界的缩影。自 20 世纪 80 年代
之后,美国工人阶级的处境日渐艰难,他们的角色似乎被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人所替代。
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珠三角的农民工就是美国的工
人阶级。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世界改变了中国,中国也
改变了世界,而当中国和外部世界彼此的影响足够重大和
深刻的时候,外部世界也会产生变化,这个我们接下来还
会谈到。
(二)借助全球化分享技术扩散红利
41
其次,借助全球化,中国享受到了技术扩散的红利。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技术领域取得很大进步,这就与欧
美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分不开。美国一直说中国“偷”了
美国的技术,这不是“偷”
。只要是开放的、全球化的环
境下,技术的扩散是不可阻挡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
业化国家,美国早期建国之后,也是从“偷”英国的技术
起家,德国也如此,这是技术扩散的必然规律所导致的。
过往四十年间,在西方技术向中国扩散的过程中,西
方发达国家为其技术找到了广阔的应用市场,赚取了高额
利润,从而使其得以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如果技术没有
扩散到中国庞大的市场中,西方尤其美国的技术进步不会
那么迅速。所以这一过程中,西方和中国是互利的。
(三)对外开放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崛起
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中国的民营企业
家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来源是个体户。20 世纪 80 年代
改革开放后,大江南北的个体户群体中诞生了首批民营企
业家 ;第二个来源主要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朱镕基总
理主导的民营化改革,
客观上催生了中国的一批民营企业家;
第三个就是外资企业,外资进入中国之初主要从事制造业,
后来逐渐涉足各类服务业,这个过程客观上也培养了一部
42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分中国的企业家。
今天上午樊纲教授说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现在还没脱
钩,而且也脱不了钩,这主要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功劳,因为
国有企业和美国本来就没有挂钩。民营企业一直是中国和
世界经济接轨的主力。中国和美国没有脱钩,不仅仅是因
为外资企业的在华利益,更是因为中国的民营企业高度嵌
入了全球产业链。尤其是新冠疫情之下,很多西方国家的
工厂不能正常生产,这就更加需要在疫情控制较好的中国
扩张生产,尤其是让一向具有高生产调节敏锐度的中国民
营企业加紧生产,用其韧性来填补供应链上空缺的部分。

43
二、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经验,我们发现,如果离开了对
外开放,就很难解释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然而这也就意
味着,如果外部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
展也必然受到冲击。随着中国释放人口红利,分享技术
红利,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力,
外部世界对我们的警惕乃至排斥也逐渐显露。这种变化在
西方社会早已有之,但 2017 年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后局
面急剧恶化。总结起来,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主要有三方
面的不利变化 :
(一)
“四分”和“四全”诱发中美对峙
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中,最重要也最有外部性的,就是
美国与中国关系的变化。具体来说,美国在特朗普时代开
始形成的“四分”和“四全”的对华战略使得中美从强调
合作共赢逐渐转向强调战略对峙。特朗普作为一个操弄民
粹主义、摒弃政治正确观念、不按套路出牌的“政治素人”
和“政治狂人”
,对中美关系的破坏是全方位的。在他的鼓
吹之下,美国逐渐形成了“四分”和“四全”对华政策。
“四分”指“四个分化”
,即分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
44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民、分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分化汉族和
少数民族,以及分化“中”
(中国大陆的中国人)和“华”
(港澳台中国人及海外华人)
。很显然,通过“四分”
,美国
试图从内部分化中国。与此同时,美国也试图通过“四全”
策略从外部遏制中国,即动用全政府、全社会、全方位、
全世界的力量与中国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从安全议题到政治议题上
都出现了尖锐对立,安全问题包括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等,
政治问题包括香港问题、新疆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在
非政治议题上出现了“脱钩”危机,除了贸易、投资、
技术、
标准方面的部分
“脱钩”
,更要紧的是
“知识脱钩”

一些在美华人教授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对中国留学生在专
业和签证方面的限制,对中国海外文化机构的关停,就是
这方面的例证。最后,美国并非独自行动,而是拉拢其新
老盟友一起来围堵中国。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旧的不再赘述,
最新的是 2021 年 12 月,拜登张罗了110 个国家和地区在
线上开所谓的全球“民主峰会”
,其在世界范围内拉帮结派
围堵中国的意味浓烈。这种趋势会在今后几年变得越来越
严峻。
(二)
“新冷战”下冲突已成可能
45
如今的美国政界,两党之间鲜有共识,即便是拜登政
府力推的“大基建”也是掣肘重重,但是在对华强硬这一
点上,两党间罕见地达成了共识。从反建制、四处“退群”

鼓吹“全面脱钩”的特朗普,到传统建制、重新“加群”

推崇“精准脱钩”的拜登,近年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是
“新冷战”的思维模式在总体上和本质
局部和表面的,
上得以延续,甚至在局部发生“热战”的可能性也浮
上台面。
关于“新冷战”的施政手段和工具,美国方面已经说
得很清楚:
合作、竞争、对抗,也就是在有价值合作的领域,
选择合作;在有必要竞争的领域,着力竞争 ;在关键战略
分歧上,竭力对抗。我个人认为,其实有四种:
合作、竞争、
对抗和冲突,因为可控的对抗是对抗,不可控的对抗就已
经是冲突。
如今中美之间明确存在密切合作的领域,恐怕只有应
对气候变化一项。在这方面,首先美国自己的立场伴随着
政府更替就出现过大的摇摆,其次在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
展中国家的合作也是多见于文本、少见于行动。因为在缺
乏政治互信的前提下,即使中美分明觉察到在气候变化领
域开展合作对两国乃至世界都非常必要,一旦进入实践层
46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面,协议也很难落地。
与合作方面的乏善可陈相比,中美之间的竞争领域倒
是要广阔得多,甚至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展开了不
同程度的竞争。从芯片、5G 之类的硬科技领域到民主话语
权的意识形态领域,从全球范围内围堵中国的“一带一路”
倡议到插手中国内部的香港、新疆事务,美国制造的竞争
压力无处不在。
竞争走向激烈化,就成为对抗,而对抗发展到白热化,
就有失控而发生冲突的可能。目前还没有发生现实的冲突,
但是潜在冲突是可能存在的,主要集中在南海问题和台湾
问题这两个焦点上,这其中又以台湾问题最有可能出现实
质性冲突。现在美国开始以台湾问题作为其核心战略支点
来制定对华政策,而我们也必然以捍卫国家主权、解决台
湾问题为战略核心来应对美国的政策。近日美国宣布拟与
日本在鹿儿岛建立军事基地,应对台海“突发情况”
,这
已经非常危险。如果美国落实此项计划,将必然迫使中国
也以军事部署作为应对,彼时在台海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将
进一步提高。
(三)无政府状态加剧系统性崩坏
总体来说,当今世界已经重回一战前的无政府状态,
47
而无政府状态正在加剧国际体系的系统性崩坏。尽管
我们现在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二战以后联合国体系最重要的
支持者、维护者,但是这个体系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很
多东西已经脱离了联合国体系的控制。
旧的秩序已在瓦解,新的秩序尚未形成,于是强人政
治在世界大国间再度流行。俄罗斯的普京总统是强人,土
耳其的埃尔多安总统也是强人,美国的前总统特朗普是强
人吗?就算不是强人,他也要打扮成强人。孱弱的国际秩
序遭遇强人领导的大国政治,结果就是战略力量的重组和
碰撞。比如,俄罗斯在这几年的一番操作之下,拉拢白俄
罗斯和乌克兰东部地区,在未来诞生一个“小苏联”不是
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北约东扩在战略上对俄罗斯
步步紧逼有着必然关系,但无论如何,北约和俄罗斯的行
动模式,正好反映出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各国的行动逻
辑,而它们的行动在效果上又反过来加剧了国际体系的崩
坏。出现类似情况的还有土耳其,土耳其近代以来是世俗
化的国家,一度还有可能加入欧盟,但现在又在宗教化,
想借此来建立“泛突厥主义”联盟,从而对抗并不真心接
纳它的西方,
甚至通过东突力量染指中国的内部事务。此外,
还有我们的南亚邻居印度也有意打造南亚次大陆乃至整个
48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印度洋上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南亚联盟,成为美国印太战略
的亚洲桥头堡,以此对抗其战略假想敌——中国。
崩坏的世界体系下,每个大国都在构建自己关于未来
世界秩序的图景,而它们的期待往往彼此冲突,在根本利
益上无法达成战略共识,甚至缺乏做出战略妥协的意愿。

49
三、对外维度上积极应对外部冲击

原本的开放环境有所变化(国际形势有所变化)后,
那么中国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应对策略呢?对外,过往的开
放策略能否继续?对内,又有哪些重大而迫切的改革必须
全力开展?这是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我们这一辈
中国人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
中国在第一代领导集体任上经历了比较严酷的外部环
境,可以说是在孤立中艰难耕耘 ;而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和
我国自身政策的调整,在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主政期
间,中国经历了一个较好的时期,国际上总体上呈现了和
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但是如今的外部环境再度变得严峻,
出现了刚才提及的,美国对华政策诱发中美对峙、
“新冷战”
下冲突成为可能、全球无政府状态加剧国际体系崩坏等重
大挑战,为此,中国要在对外和对内两个维度分别做好以
下工作,应对外部世界造成的冲击。
(一)争取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
首先,在对外层面,虽然如今的外部环境不佳,但
是我们不应放弃争取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的努力。目
前国内有一部分观点对外部世界极度失望,对我们自身的
50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情况又过分乐观,于是出现了一种扭曲的看法,就是中国
不再需要争取平稳的外部环境了,对像美国这样自身问题
重重,还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的竞争对手,则希望它继续
烂下去,甚至发生内战。
但是如果放下情绪,我们就不得不承认,美国彻底乱
了,对中国、对世界来说都不是好事。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讲,
如果美国彻底动乱,世界体系就会陷入极度混乱,而包括
中国在内的其他力量,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替代美
国,
从而构建起一整套新的国际体系。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讲,
美国因动乱而陷入衰退,必然牵连全球经济,再加上这两
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
不仅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会遥遥无期,
甚至还会发生大萧条,彼时中国经济想要独善其身,几乎
是不可能的。
另外,必须强调的是,在最差的情况下,美国发生动
乱的后果还包括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那样的代价,是我
们无论如何也不想承担的。或者即便没有那么极端,美国
并未整体性地陷入混乱,但是由于内部的混乱局面长期无
法缓解,就有可能导致其向外转移矛盾。相应的结果就是
在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上彻底走向激进。如果此
时中国也未能在这一过程中有效抑制事态恶化,甚至放任
51
局面滑向最危险的情形,那么之前我们提到的台海冲突就
真的有可能发生。诚然,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退无可退,美
国对中国的持续紧逼也会激起反抗,但是尽一切可能稳住
美国国内的鹰派势力,在国际上争取其他势力的支持,至少
不介入台湾问题,仍然是现阶段的理智之选。
所以说,我们当然希望美国能稳定下来,希望帮助美
国稳定下来。一个稳定的美国对中国有好处,这是我们营
造一个相对平稳的、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的重中之
重。
(二)坚持对外开放
争取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非常重要,但我们也要估计
到更加艰难的情形,即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难以达成,敌
对势力步步紧逼。那么面对一个更加莫测、凶险的外部
环境,中国是否还应坚持对外开放呢?我想,答案是
肯定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对外开放的产物。因为只
有坚持开放,只有在不触及底线的一切事务上最大限度地
避免与外部世界脱钩,中国才有未来。
现在有一些人不了解实际情况,也不尊重客观规律,
盲目自信,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如果要与我们“脱钩”

那就索性“脱钩”
,美国限制我们什么,
我们加把劲攻关一下,
52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就都能自己生产。这完全是脱离现实的想法。中国虽然已
成为全球最大的技术应用市场,但远不是最大的技术原创
市场,很多所谓的“中国制造”
,在关键技术上仍受制于人,
甚至还没有摆脱“中国组装”的影子。而且即便中国真的
具备了生产一切东西的技术,也不可能在脱钩的情况下,
取得生产一切产品的原料 ;即便中国拥有了所有的原料和
技术,可以生产所有的产品,提供所有的服务,也不可能
在所有的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门类上都具有比较优势,这是
禀赋规律所决定的。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是不足
以进入外部市场的;而如果单单依靠内循环,中国就无法
再维持高速度或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
更何况,一切生产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
要发展生产力,海量资本、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缺一
不可,但人才最为可贵。因为在全球化时代,资本的流
动性很强,技术的扩散虽然可能受到阶段性的阻挠,但是
长期来说也是不可阻挡的,唯有劳动力最易受到各种因素
的影响而难以迁移。所以如果一定要比较,那么可以说中
美之间经贸脱钩远不及人才脱钩的伤害大。如今美国正在
分领域实施与中国的人才脱钩,但美国吸纳全球人才的渠
道比我们要广。这也就意味着,与中国人才脱钩的策略对
53
美国来说,是损失,但不致命。而对我们来说,一旦与美
国及美国领导的西方世界发生人才脱钩,损失则是难以估
计的。当今世界对人才的竞争白热化,美国虽说要与中国
人才脱钩,2021 年美国大使馆还是向中国留学生发放了超
过九万个学生签证,我们的有关部门却主动取消了很多和
西方大学的交流项目。不管是因为政治原因还是疫情影响,
这种做法都是值得警惕的。

54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四、对内维度上走向新发展阶段

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绝不仅仅是指外部世界
的变化,内部也有变化,这个变化是非常深刻的。所以除
了以上提及对外的维度,我们还应注意到,无论外部世界
如何变化,某些对内工作都应坚持开展,这其中最要紧的
有两项,即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
(一)共同富裕
之前已经提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加入
WTO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GDP 总
量位居全球第二 ;人均 GDP 也已接近 11000 美元 ;中产阶
级人口占比达 30% ;扶贫更是促进了8 亿多人口的脱贫。如
今站在历史节点上,
党和国家提出在“第二个百年”实现
“共
同富裕”的理想,恰逢其时。今年二十大,共同富裕肯定
会成为最重要的议程之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持续影
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然而很可惜,对于共同富裕,中国社会中从普通老百
姓到很多政界、商界的精英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关于“初
次分配主要是侧重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三次分
配讲补充”
,关于共同富裕的终极目的,总有一些出于自己
55
偏好的误解,或是引发“被剥夺的恐慌”
,或是产生“被富
裕”的幻想,这都是不对的。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政
府要广泛地开展引导,宽容地鼓励辩论,争取在最大限度
上让更多人正确领会共同富裕的真谛,从而摆正心态,积
极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去年,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请我去浙江考察了共同富
裕的试点工作,之后我就对以上问题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虽然是讲三次“分配”
,但并不是说
只有政府才是“分配”的主体,实际上,任何一次分配,
都是市场、政府、个人在协作中共同完成的。相应地,
任何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个人,任何不尊重市场规律的政
府,任何不遵守法律法规、不响应群众合理诉求的企业,
都将失去参与分配的资格。
其次,三次分配虽然各有偏重,但是任何一次分
配都需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做必要的斟酌 ——第一
次分配奖励多劳多得,只要是合法的劳动所得,上不封
顶,这是效率的一面。但与此同时,初次分配“侧重”效
率绝不是“忽视”公平,其对公平的追求,就体现在反垄
断、反投机、设立最低工资标准以保护弱势群体等举措上,
这就是公平的一面。第二次分配,通过政府的财政、税
56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收政策来起效,突出公平。但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设
计税率时也必须慎重考虑,不断调整具体的政策内容和规
定事项,把必要的激励机制融进去,调动全社会的生产积
极性,这恰恰是效率的一面。第三次分配,讲求补充,意
在让相对富有的群体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对最为贫困、弱
势的群体进行补充资助。这看起来是在强调公平,但其实
如果该次分配真正做好,其具体的手段往往就不是现在常
见的企业和个人出面捐一笔钱了事,而是由这些企业和个
人成立基金会,运作或委托运作如大学、智库、科研机构、
医院、针对特殊群体的救助机构等具有公共属性的社会
功能组件。因为如果这类机构中的每一家都交给政府来运
作,成为事业单位,分配人员编制,肯定不是最有效率的
办法。
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绝不是平均富裕,不会颠覆过往
的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不是让中国社会停留在
既有的财富水平上,然后在内部跟着权力的指挥棒来把仅
有的财富在人群中挪来挪去,而是要达成效率和公平更好
的结合,从而持续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动力,同时
也不让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掉队。
最后,如果一定要通过量化的指标来理解共同富裕的
57
终极目标的话,共同富裕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和三
次分配调节,将中国社会从一个以无产阶级为主的社
会提升为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目前中国社会还
是一个“无产阶级”占据绝对多数的社会,无产阶级占比
高达 70%。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开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是希
望在观念和话语上,使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的执政目标
话语涵盖建立稳固的中产阶级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
会的进步,党代表的利益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与时俱进。
在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路上,中国共产党逐步把
中国社会转变为中产阶级社会,符合历史的趋势,符合民
族的利益。
(二)高质量发展
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
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
段。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容,2021 年,习总书记在
两会期间的讲话、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政治
局审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时的批复也都做出了相关阐述,围绕“高质量发展是适应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
,“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
58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理念的根本体现”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变化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必由之路”四点基本内涵形成了一整套全面的理论,这都
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领会的内容,以下我谨从一个普
通学者的角度,选择个人认为高质量发展中的三个重点工
作领域,简要地谈几点分析心得。
第一,解决好人口问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我在谈生产力发展时强调,提高生产力的问题归根结底是
人的问题。而高质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要
提高生产力,因此本质上同样是人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发
展这样的宏观领域谈人的问题,离开了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如何缓解老龄化、少子化危机,
人口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有更专业的分析,我也还处于吸收、
分析之中,暂时没有过多的观点,但是根据观察得到了两
点经验。其一,中产阶级家庭对政府的生育政策更为敏感
(因为富裕和贫困阶层的生育意愿更少受到生育、教育成本
的影响,因此早已释放完毕)
,因此不断壮大中产阶级,生
育政策才能奏效。壮大中产阶级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人口数
量问题,以及同等重要的人口质量问题的根本办法。所以
我建议,今后考察地方官员,一个比 GDP 更优的指标,可
59
能就是当地中产阶级的增量和增速。其二,全球范围内,
大城市的生育率普遍低于同一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中小型
城市,更显著低于村镇。因此,我国当前优先发展大城市
的战略,至少从人口问题的角度来说,还有再探讨的空间。
第二,解决好城市的发展和治理问题才能实现高
质量发展。城市的发展和治理问题之所以重要,首先当然
是因为刚才提到的人口问题——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会对生
育起到抑制作用。所以发展中小城市,为日渐萎缩的村镇
找到新的出路,绝对是值得重视的工作。其次,关注城市
的发展和治理也关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既有的城市化
模式是和房地产行业深度捆绑的,客观上也促成了房地产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地位。但是房地产大发展带
来的高房价的恶果已经被我国社会充分领略。长期来看,
既有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挤占了太多的居
民消费,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央“房住不
炒”的政策,即便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还是应当坚持下
去。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高城市化率和发展中小城镇并
不矛盾。德国是城市化率非常高的一个国家,但德国 80%
的人口还居住在 2 万人以下的小镇,且幸福感很高,这就
值得我们借鉴。经济学家们更喜欢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单
60
2022 年国际局势与中国政经形势展望

位面积的 GDP 贡献要高于小城镇和农村,但是如果将居民


幸福感纳入考量,从高质量发展而非数量发展的角度看问
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第三,打造优质文化生活才能成就高质量发展。
一个人在物质层面上的追求是有极限的,毕竟能吃、能穿、
能住、能乘的,终究也就那么多,但是一个人在文化意义
上的追求可以是无限的。因此,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也
就是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向追求生活文化品位过渡的过
程。如今中国有4亿中产,他们大多从事着体面的工作,按
揭着条件较佳的寓所,为自己和家人置办了数额不等的保
险,甚至还做了一些金融投资。但是论及生活是否有“高
级感”
,他们中的很多尚不满意,因此他们愿意,也需要在
提高文化生活品位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这对下一
阶段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是利好因素。

61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参考,报告内容并不构
成对任何经济体或行业资讯的分析。报
告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截至发布日为止
的分析和判断,不一定代表广州粤港澳
大湾区研究院的观点。

版权声明

本报告版权仅为广州粤港澳大湾区
研究院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
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
表。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广州粤
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
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地址:广州国际港航中心 42-43 楼
网址:www.gigba.org.cn
微信公众号: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