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9

愛的教育、性的教育——談吳森《情與中國文化》

張秉權博士

引言︰〈情與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午安﹗在這個天寒地凍的日子,大家遠道而來參加這個演講,十分難得。我亦希
望這個演講「有情」,能夠帶給大家一些溫暖,別要白花了這個下午。
當我最初接到這個任務,要處理吳森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是有點壓力的,因為
這篇文章被選入課程是一個有意的安排。大家也許知道,中國語文及文化科不設
定一些「必讀」的「課文」,有的只是「文化專題篇章」。多年前我曾經參與設計中 國
語文及文化科課程的工作,因此在編選這六篇文章的時候,我也曾提出意見。我
們深知編選文化篇章的不容易,而每一篇文章都有其重點、優點、甚或缺點。然而
我們重視的是整個文化專題篇章的架構。因此,大家可以看到課程的第一篇是唐
君毅先生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這是一篇從宏觀角度談中國文化的文章,探
討了許多根本的問題。然後我們又有談中國科學的文章〔毛子水〈中國科學思想〉,
現改為劉君燦〈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談中國藝術的文章〔韋政通〈中 國
文化概論‧藝術〉,現改為趙永新〈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還有從社會學角 度
談中國文化的文章〔金耀基〈中國的傳統社會〉〕,以及談人生的意義的文章〔殷 海
光〈人生的意義〉
〕。最後,我們希望找到一篇很淺近的、親切的、比較閒話家常 的
文章來談談中國文化。為此,專責的委員會看過超過一百篇的文章,最後才選出
了吳森先生的〈情與中國文化〉,而這篇文章的特色是以比較淺近、親切的「情」來
概括中國文化中的一些面向。

〈情與中國文化〉中的愛情

關於「情」,我想沒有人對它感到陌生,因為凡人皆有情。不是嗎?即使像大家十
七八歲的年紀,也起碼感受過父母的親情、兄弟姊妹之間的手足之情、此外還有
朋友間的友情。至於愛情,我想更是大家這個年紀十分嚮往的。當然,〈情與中國
文化〉一文絕對不止於談愛情,然而我也得承認,在挑選這篇文章的時候,至少
我自己對當中「愛情」的主題是「情有獨鍾」的。而今天的講題「愛的教育、性的教育」
也是環繞「愛情」這個主題。我相信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對文中有關婚前性
行為的「wonder」和「concern」的問題最感興趣。記得前年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公
開試亦出現過有關於婚前性行為的題目。當然,吳森先生這個說法很有爭議性,
也並不周全;然而或者正因為這個說法能刺激思考,這篇文章才終得入選也說
不定。無論如何,「情」為中國文化這個課題帶來一個別致的切入點。這正是令我

1
感到這次講座有壓力的原因,因為大家都很關心這篇文章的「愛情」主題,讀這
篇文章的時候自然亦會產生很多問題、很多聯想,甚至與生活上的經驗連繫在一
起。所以在稍後的答問環節裏,我並不一定可以招架同學們的提問,只希望可以
引發大家來互相討論。

中國古籍文獻中的「情」與「愛」

在中國人的社會裏,又或是中國歷史古籍中,比較深刻地談論到「愛」的本質,
尤其是「男女之愛」的文字資料似乎並不多。因此在大家手上的補充資料裏〔參見
「演講資料」〕,有關「愛」的部份幾乎全都引自西方的材料。為什麼會這樣的呢 ?
很多人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我認為大概是因為整個西方文化,對個人成長與獨
立人格的發展是特別重視的。於是對男女之愛,對兩個陌生人之間的關係,西方
也自然比較正視,亦因而有更豐富的文化產物,例如小說、戲劇、文獻等,去探
討這個問題。在中國文化中,的確不會強調要獨立地處理「人」的問題,反而傾向
把「人」放在家庭、社會、文化、國家等或大或小的文化圈中去處理。是故處理兩個
人之間的戀愛,就沒有那麼集中,或相對地沒有西方的深刻了。

中國古籍文獻中的「性」

反觀古代中國人對「性」的態度和觀念,卻是十分坦然和開放,認為是一件相當
自然的事。先引一段《周禮》的文字︰

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
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
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周官.地官媒氏》)

原來「男三十而娶」
「女二十而嫁」在當時是一個合理的制度,而且還有一個專 司
嫁娶的「媒官」為這些男女在仲春(中春)之月安排一個見面的機會,甚至「奔者
不禁」,可謂十分自由開放,一點也不古板。一般而言,當時男子的適婚年齡是
二十至三十,女的是十五至二十。若男子三十未娶,女子二十未嫁,就要勞煩媒
官了。再引《孟子》裏的一段︰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
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孟子.萬章 》)

所謂「食色性也」——許多人以為這是孔子或孟子的話,其實是告子說的——,
這點孟子亦不反對,他亦認為人成長以後「知好色則慕少艾」,是十分自然的「本
能」,是人性的一部份。繼而「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

2
不得愛慕就會心裏不舒服,即所謂「熱中」。「知好色則慕少艾」是以本能的角度 來
談性的,對異性的好奇和好感,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人對於精神境界畢竟有所
要求,有所提高,所以有謂「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
即「大孝」之人能夠終身慕父母,不限於年少時候。小時候「慕父母」一點也不奇怪,
嬰孩固然整天依戀父母,我們在街上也常看到兒童嚷著要爸媽買東西,不斷纏
著父母。但長大以後呢?我偶然也問我的學生,最近有跟父母談天嗎?這個星期
跟父母說過多少句話呢?媽媽最近關心的問題是什麼?爸爸最近工作可順意?
許多時候,待我們長大了就沒有機會再與父母交談了。能夠五十而慕父母,終身
都慕父母,舜做就做得到了,因此舜成為孟子心目中「大孝」的典型。但一般人
「好色則慕少艾」,男女互相傾慕,卻是中國文化中肯定的本能,從來不曾否定
的。因此所謂「五倫」中亦包括「夫婦」一倫,甚至有人以為是「五倫」中排名最先的
關係。

《詩經》的第一篇是〈關雎〉,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有人以道學的角度探討〈關睢〉,
謂歌頌「后妃之德」。而近代卻有更多人以比較活潑的角度,以愛情為〈關睢〉之 主
題,探討其中對男女相戀過程的細膩描寫。
由此我們可以很概括地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對「性」坦然接受的、自然的態度。當然,
中國傳統文化後來也有很漫長的轉變過程,尤其是在宋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欲」
的教條之下,這種坦然的態度也有所變化,這是後來的事了。
剛才我說中國人對「愛」的探討似乎沒有西方的深刻,這個個人的看法可以有爭
論餘地。但是中國人卻以另一個字去表達「愛」,那就是「情」 。

「情」為何物?「情」為「真實」

吳森的文章題目是〈情與中國文化〉,當中亦有對「情」字下一定義。我特地翻翻
《論語》,在整部《論語》二十篇中,原來也有兩個提到「情」的地方,分別在《子路》
和《子張》篇中,都印在你們的補充資料內了。

孔子曰︰「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 )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請留意這兩段《論語》所提及的「情」,都不是我們今天狹義理解的「愛情」。這兩 個
「情」字,都有「實」

「實在」的意思。
「上好信」即在上者有信用的話,「則民莫敢 不
用情」即人民不敢不對你「真實」;會實幹,不敢偷呃拐騙。

曾子的那一段則以為:作為治獄之官 (就像今天的法官) ,若在審案時得知真相


( 得其情」),則千萬不要沾沾自喜,為捉到犯人的罪狀而高興;反而應該「哀矜

3
而勿喜」,應懷有同情之心去憐憫這些罪犯。

從以上例子可見在《論語》裏出現的「情」字,都有「實在」「真相」的含義。為什麼 我
要在這裏引用《論語》這個「情」字呢?我希望強調的是︰「情」是一個含義非常豐
富的字眼,有多層不同的含義。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含義、甚至是很「原始」的含
義就是——「真實」 。情必應真,所謂「真情」 --- 真實的感情。

中西愛情比較︰個人與群體

由此亦帶出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情」,與西方的「情」,其中一個很大的分別,就
是我們的情是比較「踏實」的,比較「實在」的。修讀「中國文學」科的同學應該讀過
《孟子.告子》,其中一句是這樣的︰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乃所謂善也。」(《孟子.告子》 )

當中提及的「情」與「性」相通,都是指真實的性情。全句意思是順著個人的性情,
真實不妄地發展,就可以為善,這也證實人是性善的。另一段《荀子.正名》所提
及的情,也有類近的意思。

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荀子. 正
名》)

由此可見「情」與「性」關係密切,而中國人談論「情」,也是從很實在的角度來探
討的。剛才我提到西方人討論「愛」的時候比較集中、比較豐富,大概是因為他們
比較重視「個人」的獨立性、「個人」的成長。而中國人則把人放在一 個或大或小的
環境裏面,具體的環境當然比抽象的理念世界更「實在」、更「真實」,因為我們 不
是獨立存在的。固然,中國人亦肯定人有獨立的一面、頂天立地的一面;但是我
們同樣很真實地存在於群體之中、在家庭之中、在社會之中。不論從橫向的空間或
縱向的時間而言,我們都是與其他人有關係的。因此中國人談論「愛」的時候,很
快就會落入「責任」
、「影響」的討論裏去。很難說這種角度是好還是不好,但這 確
是中國文化的實情,我們的確習慣於以比較踏實的態度談論愛情。

「權宜」的愛情

雖然吳森的文章亦提到有許多不同的「情」,如父母親情、兄弟之情、甚至對古人、
對天地萬物皆有情,但我今天希望集中於討論「愛情」。從我整理的參考資料裏 ,
大家可以看到《孟子》的《離婁》
、《萬章》及《盡心》篇的數段。請先看首兩段 :

4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孟子.離婁》。趙曰︰「舜懼無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 。娶而告父母,禮
也;舜不以告,權也。故曰,猶告,與告同也。」 )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
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
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孟子.萬章》 )

以上片段帶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愛情」遇上矛盾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理呢?
「舜不告而娶」是一個頗為人熟悉的故事。剛才已說過舜是中國歷史上孝子的典型,
他非常孝順父母,即使父親偏愛舜的弟弟,舜仍然十分孝順。然而舜卻在娶妻時
沒有稟告父親。於是萬章就問孟子,舜這樣做對不對。孟子則回答他︰因為舜心
知父親不喜歡他,一定不容他娶妻;而男女婚姻是「人之大倫」,不娶妻則對父
母更不孝,於是兩害相權之下,只好「不告而娶」,他的「不告」甚至就如已經稟
告父母一樣恰當(「猶告也」)。後世注解認為「娶而告父母,禮也;舜不以告,
權也。

「權」是「權宜」

「權衡輕重」的意思,可見傳統中國對這些問題處理得非 常
彈性,很懂得從權。「禮」固然十分重要,愛情也有愛情的「禮」,因為中國的愛 情
不是兩個人之間的問題,而是兩個家庭,甚至兩個家族的問題,因此要有禮的
規範;但原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禮」卻並非最高的、必然要遵守的戒條。孟子
這個例子甚至告訴我們,即使像舜這樣的賢人,也可以有不守禮的時候,即表
明重點在於「權」,即權衡不同環境情況,作出不同的決定。

同樣出自《孟子》的「男女授受不親」的討論也很有趣。
「男女授受不親」本來是應 遵
守的行為規範,但是眼看嫂嫂掉進河裏快要溺斃,孟子就認為當然不用遵守這
項「禮」,不必害怕肌膚相親,要趕快扶起她。生命是重要的﹗因此,「男女授受
(
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孟子.離婁》)。由此可見,善於權衡在
儒家思想裏十分要緊,而中國人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把「愛情」踏實地放在
各種不同環境、實情上,去討論各種道德和人倫關係的問題。

承認人有「好色」的本性

此外還有另一段關於齊宣王的故事,大家不妨一看:

(齊宣)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 ︰「……王如好貨,於百姓同之 ,
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 ︰「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
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
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孟子.萬
章》)

5
孟子勸齊宣王推行仁政,齊宣王雖知行仁政是好的,然而他亦非常坦白,坦言
自己也的缺點是好財貨又好美色。孟子當然循循善誘,並謂人皆有好色與好財貨
之心,重點是能否「推而廣之」。若齊宣王能夠「與眾同樂」,體察百姓同樣對愛 情
有所期望,並使適齡男女皆覓得合適的對象(「使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大
家安居樂業,那麼為王者好色亦不是什麼罪過。大家留意,孟子並非口是心非地
說這番話的,他是真心真意地認為好色好貨乃人之常情,甚至肯定這是人性的
一部份。這就是孔子、孟子對人性的平實態度。如果孟子一下子抹殺了人的好色之
心,就不乎合人之常情了。

「愛」的不同等級

回應剛才我所說,中國談「愛」的文獻比西方少,亦沒有西方的深刻,但仍然有
提到「愛」的片段。例如《孟子.盡心》的其中一節︰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
民而愛物。」(《孟子.盡心》 )

從這一節裏,我們可以看出「愛」、「仁」

「親」是有分別的。對於一切的物,我們 會
愛惜,例如飼養牲畜、種植花草,總之對於我們喜愛的物件,我們不會隨意毀壞,
這就是孟子所謂的「愛」。但這種「愛」不是「仁」(「愛之而弗仁」),你不會對物 件
動惻隱不殺之心,但你應對人民有惻隱之心,以仁心對待。而這種「仁」又不及
「親」,「親」是對自己親人血脈相連的感情,是親人之間獨有的。由此可見,第一,
儒家所講的愛是有等差的,由親及疏,推己及人;第二,「愛」在中國儒家文化
中是被正視的,但明顯地位不是最高的,而且與「情」亦有所差別。

「愛」情與「恩」情

另外,我希望大家留意一點,就是中國人談「愛情」的時候很重視「恩」這個字。我
先以元曲《琵琶記》為例。
《琵琶記》的故事講述一個名叫蔡伯喈的男子,離開家 裏
的妻子與父母,上京赴考。他高中以後卻被丞相留住,更娶了丞相的千金。可憐
家裏的髮妻與父母日日夜夜地盼他回家,直等到父母也去世了。蔡伯喈的前妻趙
五娘於是上京尋夫,途中歷盡艱辛。在趙五娘將要尋到夫婿的時候,《琵琶記》有
以下一段曲文︰

旦(趙五娘)︰「暗中思忖,此去好無準。只怕他身榮貴,把咱不認。若是他不瞧,
可不空教我受艱辛?沒,他未必忘恩。我這裏自閑評論,他須記一夜夫妻百夜恩
怎做得區區陌路上人?」(〔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齣》)

6
這段曲文說趙五娘怕蔡伯喈顯貴以後不認他,其後又轉念一想,「他未必忘恩」,
並「須記一夜夫妻百夜恩」。可見中國人的夫妻之間是講「恩情」

「恩愛」的。為什 麼
是「恩」呢?大家不妨想像一下。一個人,與另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在某場合
裏認識,然後結為伴侶,建立家庭。維持一個家庭,要經過許多辛勞,傳統的分
工是男的外出工作,女的侍奉翁姑、操持家務。成立一個家庭,令大家的生活有
安全感、溫暖感,當中是有恩情的。儘管從前的人未必經過「眾裏尋他千百度」的
求偶過程,可能都是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的,但當中的「恩情」都是一
樣的。我們應正視其間的勞苦辛酸,對伴侶的付出要有一個感恩的心。因此,夫
妻之情不是基於「責任」或「血緣」,而是兩個本來沒有關係的人之間的恩情。而拋
棄「糟糠之妻」,就是「忘恩」,於是蔡伯喈後來有以下一段曲文︰

生(蔡伯喈)︰「比似我做了虧心台館客,到不如守義終身田舍郎。《白頭吟》 記
得不曾忘,綠鬢婦何故在他方? 書,我只為你其中有女顏如玉,卻教我撇卻糟
糠妻下堂。還思想,休休,畢竟是文章誤我,我誤妻房。」(《琵琶記.第三十 六
齣》)

蔡伯喈自己亦慚愧不已,可見中國傳統對夫妻恩情的重視。事實上,在中國古典
文學裏,不論是小說、戲曲、詩詞,都十分瞧不起「始亂終棄」、
「拋棄糟糠」的人 ,
因為他「忘恩」,忘記了夫妻之間的「百夜之恩」。這裏亦進一步印證中國文 化踏踏
實實地顧及全體人倫關係的特色,因為即使夫妻之情,亦免不了考慮到父母、子
女、家庭等問題。

西方愛情中的 “ Concern”?

夫妻之間的「恩情」,其實即也近於吳森文章裏所講的“concern”。至於西方的愛
情是否真的只有“wonder”而沒有“concern”呢?我以為不是的。大家不妨看看參
考資料中的第一頁,有關「愛」的那一節。我引錄了一些有關愛的西方文獻,先看
《聖經》裏一段很著名的經文︰

「愛是堅忍的,仁慈的;有愛就不嫉妒,不自誇,不驕傲,不做鹵莽的事,不自
私,不輕易動怒,不記住別人的過錯,不喜歡不義,只喜愛真理。愛能包容一切,
對一切有信心,對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 」
「妻子對自己的身體沒有主權,主權在丈夫;同樣,丈夫對自己的身體也沒有主
權,主權在妻子。」(《聖經.哥林多前書》 )

大家看看當中有沒有“concern”呢?一定有,裏面清楚地說明愛包含關顧、忍耐
犧牲。另一段談論愛情的典範文字來自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以下

7
是朱生豪譯本的選段︰

羅密歐︰「啊﹗你就這樣離我而去,不給我一點滿足嗎?」
朱麗葉︰「你今夜還要什麼滿足呢?」
羅密歐︰「你還沒有把你的愛情的忠實的盟誓跟我交換。 」
朱麗葉︰「在你沒有要求以前,我已經把我的愛給了你了;可是我倒願意重新給
你。 」
羅密歐︰「你要把它收回去嗎?為什麼呢,愛人?」
朱麗葉︰「為了表示我的慷慨,我要把它重新給你。可是我只願意要我己有的東
西︰我的慷慨像海一樣浩渺,我的愛情也像海一樣深沉;我給你的越多,我自
己也越是富有,因為這兩者都是沒有窮盡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II,2,朱生豪譯)

我希望大家留意朱麗葉最後的那一段話,她說「我的愛情也像海一樣深沉;我給
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為這兩者都是沒有窮盡的。……」,說明愛是
越給予別人,自己擁有越多。金錢可不是這樣了,否則越給予別人自己越富有也
不錯。可以斷言,如果沒有經驗過「越給予愛,自己就越富有」的經驗,那就算不
上經歷過真正的愛情﹗

另一段是來自一套美國電影“Marvin’s Room”(中譯︰《一切從心開始》)的對白。
故事講述兩姐妹,姊姊貝茜(戴安姬頓飾)受父親和姑媽寵愛,妹妹阿莉(梅
麗史翠普飾)卻與家人關係淡漠,多年不見。一次兩姊妹相聚談心,姊姊說了一
句「我真幸運」(I’m lucky),妹妹立刻接道︰「當然,父親和姑媽一向偏愛你。」
姊姊卻說了以下一番話︰

Bessie︰「我真幸運,我能夠這樣深深地去愛他們(父親和姑媽),我真感到
幸運。」 (Marvin’s Room, Scott McPherson, 1991)

我看電影時看到這一段感到很觸動,原來能夠去愛別人,是很幸福的事。這一點
與《羅密歐與朱麗葉》所講的「越給予越富有」亦互相呼應,說明在愛人的過程中
能夠獲得滿足感,而越愛人就會越幸福。《聖經》也有所謂「施比受更為有福」。 以
上所舉的都是古今西方的例子,當中蘊涵的自然是“concern”,所以不能說西
方愛情沒有“concern”。

《人魚公主》與《風流劍客》裏的 Wonder 與 Concern

為了準備這次演講,我特地問我的太太,哪個愛情故事叫她最印象深刻。她想了
想後,說是安徒生童話故事裏的〈人魚公主〉。大家或者也看過這故事吧?有的 版

8
本譯作〈海的女兒〉。年輕美麗的人魚對陸地上的世界十分好奇,更愛上地面上 的
王子,並在一次風暴中救了他。王子不知道救他的是人魚公主,而她卻以自己的
聲音換來人的身體到岸上的世界去,希望獲得王子的愛情。人魚公主明顯地對王
子有“wonder”的一面,但她的愛裏面也有很深的“concern”,還有犧牲。因為即
使人魚公主最後得不到王子的愛,要面對化成泡沫的悲劇,她也不願以王子的
性命來換取把自己變回人魚的唯一機會,於是黯然化成泡沫,終於消失。當中蘊
含的,當然不只是“wonder”這麼簡單。

還有法國《風流劍客》(Cyrano de Bergerac) 的故事,曾經被拍成電影 (中譯《大鼻


子情聖》)。主角西哈諾貌醜卻文采風流,他的心上人表妹卻愛上一個英俊而胸無
點墨的人。西哈諾一方面關心表妹的心事,一方面又覺自己配不起她,最後只好
作出一個痛苦的決定,把自己的才華獻給那英俊的男子,代他寫情書,以打動
表妹的芳心。當中有許多精彩的場面,這裏不一一細表了。我想說的是這位大鼻
子情聖對心上人的關懷情深意重,終而將個人的愛昇華,以表妹的快樂為目的,
壓抑自己的感情,玉成意中人的好事。這當然是 Concern。

愛的元素︰ C、R、R、K

一位很有名的二十世紀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寫了一本很著名的書,
名 叫 “ The Art of Loving” ( 《 愛 的 藝 術 》 ) 。 該 書 把 愛 的 元 素 總 結 為 四 ︰
CRRK。“C”就是“CARE”,「關懷」的意思;“R”是“RESPONSIBILITY”,即
「責任」;另一個“R”是“RESPECT”,即「尊重」。這都能夠理解吧,愛要包括 關
懷,要負責任,並且要尊重對方。最後的“K”代表“KNOWLEDGE”即「知識」的
意思。為什麼愛情與知識有關呢?因為愛包括了“to know you”,要明白對方,
這點很重要。在了解對方的過程裏,一定有好奇“wonder”,沒有“wonder”的戀
愛是不可能的,戀愛而沒有“wonder”就一點也不“wonderful”了﹗〔眾笑〕所以
wonder 和 concern 在戀愛中是應該並存的,問題是如何平衡而已。

踏實的愛與抽象的愛

如何平衡 wonder 與 concern,如何在西方與中國文化的分野中取得調節,實在


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在第三頁的參考資料裏,引錄了饒宗頤教授的一篇文章,篇
名是〈一眼與雙眼〉。這是一篇比較中國文化與希臘文化的文章。許多人喜歡把 中
國和希臘加以比較,原因是希臘和中國一直被認為是東西文化的源頭和代表。文
章裏引用古代東羅馬的一句話︰「除了用雙眼觀察一切的中國人和僅以一隻眼來
觀察的希臘人之外,其他的所有民族都是瞎子。」說明中國人善於觀察全體全 象,
而西方人則長於概括抽象。因此「一言以蔽之︰即在雙眼和一眼之分。中國人是十
分務實的民族,其傳統的思想方法,所重在『事』,認為理寓於事,不隨便離事

9
而言理;希臘人則不然,統事於理,喜歡做出抽象理論,企圖拿來證明一切的
事實。」這也是強調中國人務實的特性,因此談論問題 (包括愛情問題) 的時候,
多涉及具體「實情」,多與其他倫理道德問題相涉。

我還可以舉出另一說明中國人比較踏實的例子,阿富汗詩人魯米( Rumi)有一
首名叫“Chinese Art and Greek Art”的詩。詩中講述有兩位分別來自中國及希臘的
藝術家,他們在一位國王面前比賽誰是出色的藝術家。於是國王命令兩位藝術家
粉飾一個房間,一邊是中國人的另一邊是希臘人的,中間以一塊簾子隔著。中國
藝術家向國王要了百多種顏料,每天都勤奮佈置;而希臘人卻什麼也不要,只
是不停地把牆壁洗淨磨光,使牆面光潔純淨。比賽結束了,大家首先都十分驚訝
於中國藝術家房子中的五光十色、鮮艷輝煌。然後希臘藝術家把簾子拉開,中國
藝術家房子中的顏色與美麗全都反映在他的房子裏,而且這些顏色還會隨著光
影而變化。這首詩似乎更推許希臘人的聰明。然而,沒有中國人的踏實用心,沒
有他提供的基礎,希臘人的房子會那樣美麗嗎?所以,平心而論,中國和西方
的思維模式可謂各有所長。

總結

總括而言,我今天的演講希望說明:中國語文及文化科這個課程以至吳森這篇
文章,都有助我們思考中國文化的特點。在感情的處理方面,中國人比較重視群
體,重視家庭,會以務實的態度,把愛情放在家庭倫理的問題上去討論,夫妻
之情亦講求感恩的心,注重恩情。有關愛情的種種權衡,也是十分務實的。所以,
我認為了解中國人務實的性格對理解中國愛情觀念很有幫助。
至於 wonder 和 concern,我想不可能簡單地視為中西愛情觀的分野。這兒我要補
充一點,吳森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 1974 年,先前他曾經在美國教學十多年,
因此他親身經歷過六十至七十年代西方的反叛 (以「嬉皮士」為代表) 思潮。那時
候的美國青年大都嚷著要反戰、爭取個人的自由、要求性解放,因此而有“Make
love but not war”的口號。在這個背景下,吳森自然會認為西方較自我,不會
concern 別人。他這個說法是基於他的印象,而這樣的印象是有其特殊的時代背
景的。
最後,我想以饒宗頤教授文章的一段話結束今天的演講,他說︰

「今天我們研究傳統與現代關係這一課題,主要貴在於知彼知己的原則下,做出
認真和深入的探索,然後方有建設性的結論。過去那些過度的、無謂的,自我誇
張和任意的自我貶抑的各種言論,實際是出於不正確的認識與一時愛、憎的情緒,
都是不必要的。 」

大家研習中西文化的時候,我希望也能抱持這種態度。時間差不多了,我的演講

10
到此為止,希望稍後聽到大家的提問。謝謝﹗

問︰張博士,請問 「愛」與「情」這兩個字在中國與西方的理解有何分別?

張︰「愛」和「情」其實都可以是英文“love”的翻譯,因此所謂「愛」

「情」之分 ,
其實無妨是翻譯的問題。剛才我也提過,西方談「愛」比中國人深刻和豐富,而中
國人則少談「愛」,多談「情」。中國人的「情」,有真實、事實的意思,這種理解 比
較闊、比較踏實。而中國人的「愛」,就明顯比不上對人和對親人的感情,因為我
們只會說「愛物」。這都是我剛才說過的。然而,我認為討論「愛」與「情」的重點 決
不在定義,而是要著意找出中國人與西方人討論愛情之不同方法,以及中國人
本身在面對這些觀念時的態度。

問︰吳 森先 生在 文中 面對 學生 的提 問, 結果 以 wonder 和 concern 來回答 ,


請問如果張博士遇到這個問題,你會如何回答呢?

張︰我想這個問題你們都向老師問過吧﹗〔眾笑〕我想關鍵還是在於上面提過的
一個「權」字。上次陳永明教授的演講不是也提到權衡和選擇的重要嗎?道德問題
的意義在於你有「選擇」的權利。你們有自由去選擇,有能力衡量好壞,然後再對
自己的選擇負責任。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大家不妨參考吳森文章提及有
關「三年之喪」的一段,孔子給宰予的答案是「汝安則為之」,就是你覺得心安,
你肯定自己的選擇,就儘管去做 (行為是你的,別人也反對不來)。由於具體情況
不同,問題的答案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但要記著:你的選擇代表了你自己,
代表了你之所以為你 (而不是別人) 的關鍵。我們要對自己的選擇、對自己的行為
負上責任,那是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就是如此而已。

問︰時下許多人以互聯網結識朋友,甚至成為人際交往中重要的一部份。
你認為這種媒介的發展對人與人之間的情有什麼影響?

張︰看來我不是很合適回答這個問題的人選。我有用互聯網,但沒有用過 ICQ。
不過我很相信社會是不斷轉變的,在不同的環境裏,人總有不同的方法與別人
交往。最近在新聞中聽見 ICQ 中經常有人以假身份、假名、假性別去與人相交,
因此社會人士擔心大家以後會生活在一個很不真實的世界裏。但我以為有一件事
是不變的,就是我們始終要向自己負責。能夠向自己負責,就能夠學會如何在一
個虛擬的世界裏自處。

問︰剛才張博士在演講裏提到中國古代的性觀念也有開放的一面,到底
性是何時開始變成禁忌的呢?而你對這種轉變又有什麼看法呢?

11
張︰中國人曾經視性為人生中很自然的一部份,與天地陰陽男女日月盈虧一樣
自然。歷代有很多變化,或大或小。最明顯的轉變發生於宋明理學提倡的時期。那
時正統的道學家認為人的欲望是污穢的,是要禁制以至滅絕的。以這樣的眼光來
看性,就自然是不大開放,不大健康的,我個人意見亦認為這樣不好。但當然不
得不提,宋明理學本身亦有很大的成績,對個人心性與性理的探討十分深刻。

主持︰時間關係,今天演講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整理︰黃念欣、黃慧敏

12
演講附錄資料︰
愛的教育、性的教育

——談吳森《情與中國文化》
張秉權
2000 年 2 月 29 日

1、愛

  「愛是堅忍的,仁慈的;有愛就不嫉妒,不自誇,不驕傲,不做鹵莽的事,
不自私,不輕易動怒,不記住別人的過錯,不喜歡不義,只喜愛真理。愛能包容
一切,對一切有信心,對一切有盼望,能忍受一切。 」
  「妻子對自己的身體沒有主權,主權在丈夫;同樣,丈夫對自己的身體也沒
有主權,主權在妻子。」(《聖經.哥林多前書》 )

  羅密歐︰「啊﹗你就這樣離我而去,不給我一點滿足嗎?」
  朱麗葉︰「你今夜還要什麼滿足呢?」
羅密歐︰「你還沒有把你的愛情的忠實的盟誓跟我交換。 」
朱麗葉︰「在你沒有要求以前,我已經把我的愛給了你了;可是我倒願意
重新給你。 」
羅密歐︰「你要把它收回去嗎?為什麼呢,愛人?」
朱麗葉︰「為了表示我的慷慨,我要把它重新給你。可是我只願意要我已有
的東西︰我的慷慨像海一樣浩渺,我的愛情也像海一樣深沉;我給你的越多,
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為這兩者都是沒有窮盡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 》II,2,朱生豪譯〕
  
  Bessie︰「我真幸運,我能夠這樣深深地去愛他們(父親和姑媽),我真
感到幸運。」 (Marvin’s Room, Scott McPherson, 1991)

《美狄亞》Medea, Euripides,431BC
《海的女兒》(《人魚公主》),安徒生(H.C.Andersen,1805-1875)
《風流劍客》Cyrano de Bergerac, Edmond Rostand,1897
The Art of loving, Erich Fromn,1956

2、性

13
  「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
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
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周官.地官媒氏》)
  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
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孟子. 萬
章》)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
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
女,鐘鼓樂之。(《詩經.關助》)

3、情

孔子曰︰「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 )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
張》)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乃所謂善也。」(《孟子.告子》 )
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怨哀樂謂之情。」(《荀子. 正
名》)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
也。」(《孟子.離婁》。趙曰︰「舜懼無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 。娶而告父母,
禮也;舜不以告,權也。 故曰,猶告,與告同也。」 )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
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
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孟子.萬章》 )

(齊宣)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 ︰「……王如好貨,於百姓 同
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 ︰「昔者大王好色,愛厥 妃

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
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孟子.萬
章》)

14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 )

旦(趙五娘)︰「暗中思忖,此去好無準。只怕他身榮貴,把咱不認。若是
他不瞧,可不空教我受艱辛?沒,他未必忘恩。我這裏自閑評論,他須記一夜夫
妻百夜恩,怎做得區區陌路上人?」(〔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齣》)
生(蔡伯喈)︰「比似我做了虧心台館客,到不如守義終身田舍郎。《白 頭
吟》記得不曾忘,綠鬢婦何故在他方?書,我只為你其中有女顏如玉,卻教我撇
卻糟糠妻下堂。還思想,休休,畢竟是文章誤我,我誤妻房。」(《琵琶記.第 三
十六齣》)

15
《一眼與雙眼》

  古代東羅馬的薩珊王朝,有人說過:「除了用雙眼觀察一切的中國人和僅以
一隻眼來觀察的希臘人之外,其他的所有民族都是瞎子。」(見法儒阿里.瑪 札
海里所著的《絲綢之路》,耿升譯本頁三二九,據稱這一說法源自摩尼教徒。)薩
珊唐代稱為拂菻,與華交往歷史悠久,一直到明太祖登基後的第四年,還有《諭
拂菻王》一檄文,交由該國捏古倫親自帶往,諭知中國已經改易朝代,改元曰洪
武(《明實錄》卷六七,見《全明文》卷二十)。當時東羅馬似乎特別稱讚中國的物
質文明,能夠觀象制器,不像希臘人只有理論而已。中國的造紙術、火藥、瓷器等
等向西方的傳播,正可說明這一事實。
使用雙眼可以觀其全體,使用一隻眼則長於概括,簡單地說是全象與抽象
的區別。前者照顧到全面的事實,後者注意事實的某些特徵,加以概括性的說明。
這是中國人使用的思想方法,與西方人的差別,一言以蔽之:即在雙眼和一眼
之分。中國人是十分務實的民族,其傳統的思想方法,所重在「事」,認為理寓於
事,不隨便離事而言理;希臘人則不然,統事於理,喜歡做出抽象理論,企圖
拿來證明一切的事實。畢竟人還是兩隻眼睛的動物,上帝是給人們的雙眼,而不
是給一隻眼的!我參加過不少外國漢學家的小型討論會,發現他們討論漢學上
的歷史問題,每每方纔認識幾樁事實,即喜歡企圖建立一套理論拿來作全面的
解釋,有時不免「屈事以就理」。而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認識,似太過於注意一 些
零碎的事實,不敢輕易去作概括性的系統理論,好像膽識有點不夠。
中國歷史上的學人不太熱心追求純粹理性的抽象理論。他們不太喜歡去造論,
並不是沒有這種能力,而是慣用雙眼,來照顧事實。而不敢使用一眼,以免抹殺
事實,用佛家的語言來說是要做到「事理無礙」、
「事事無礙」,能否真正做到還 值
得研究。
東羅馬人對古代中國的評價,是出於有深度的由衷而恰當的了解,不是歪
曲和阿諛。今天我們研究傳統與現代關係這一課題,主要貴在於知己知彼的原則
下,做出認真和深入的探索,然後方有建設性的結論。過去那些過度的、無謂的、
自我誇張和任意的自我貶抑的各種言論,實際是出於不正確的認識與一時愛、憎
的情緒,都是不必要的。
用一眼與隻眼,作為希臘和中國的區分,事實亦是東西文化的主要分歧點。
季羨林先生對波斯人這幾句話,近日嘗有過簡單的介紹。本人特別作上列一點補
充。二者之間,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希望大家注意,再作進一步的討論。
饒宗頤《文化之旅.一眼與雙眼》
牛津大學出版社 香港 1997 頁 145-146 頁。

16
CHINESE ART AND GREEK ART

The Prophet said , “There are some who see me


by the same light in which I am seeing them.
Our natures are one.
Without reference to any strands
of lineage,without reference to texts or traditions,
we drink the life-water together.”
Here ‘s a story
about that hidden mystery:
The Chinese and the Greeks
were arguing as to who were the better artists.
The king said,
“We’ll settle this matter with a debate.”
The Chinese began talking,
but the Greeks wouldn’t say anything .
They left.
The Chinese suggested then
that they each be given a room to work on
with their artistry, two rooms facing each other
and divided by a curtain.
The Chinese asked the king
for a hundred colors, all the variations,
and each morning they came to where
the dyes were kept and took them all.
The Greeks took no colors.
“They’re not part of our work.”
They went to their room
and began cleaning and polishing the walls. All day
every day they made those walls as pure and clear
as an open sky.
There is a way that leads from all-colors
to colorlessness. Know that the magnificent variety
of the clouds and the weather comes from
the total simplicity of the sun and the moon.

The Chinese finished, and they were so happy.


They beat the drums in the joy of completion.

17
The king entered their room,
astonished by the gorgeous color and detail.
The Greeks then pulled the curtain dividing the rooms.
The Chinese figures and images shimmeringly reflected
on the clear Greeks walls. They lived there,
even more beautifully,and always
changing in the light.

The Greek art is the sufi way.


They don’t study books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y make their loving clearer and clearer.


No wantings,no anger. In that purity
they receive and reflect the images of every moment,
from here, from the stars from the void.

They take them in


as thought they were seeing
with the lighted clarity
that sees them.

In your light I learn how to love.


In your beauty,how to make poems.

You dance inside my chest,


where no one sees you,

but sometimes I do,


and that sight becomes this art.

Drumsound rises on the air,


its throb,my heart.

A voice inside the beat says,


“l know you’re tired,
but come .This is the way.”

Are you jealous of the ocean’s generosity?

18
Why would you refuse to give
this joy to anyone?

Fish don’t hold the sacred liquid in cups!


They swim the huge fluid freedom.
Rumi
The Essential Rumi pp121-123
Penguin Books,Eng. 1995

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