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飞论文初稿(8 26提交版)修改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4

(申请硕士学位)

论文题目: NJ 银行生物医药企业信贷业务模式创新研究

作 者: 王宏飞

专 业: 工商管理(MBA)

研究方向: 企业战略管理

指导教师:
二〇二一年三月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
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摘 要

生物医药企业作为我国小微企业的一种重要产业分类,在增加就业、促进
经济结构优化转型以及科技创新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将产业结构调
整和推动生物科技创新的重任,交给前述的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发
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大量的科技型生物医药小微企业依然面临着巨大
的运营资金缺口问题,严重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生物医药自身具备的“高投
资、高风险、长周期”的特征,使得生物医药企业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
低成本融资来填补资金缺口。面临这种市场现状,对于自身发展受规模限制,
地域限制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城市商业可以发挥自身的
区位优势、产品灵活优势,改善生物医药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借助服务
日益成长的生物医药企业的机遇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提高区域市场竞争力。
本文从 NJ 银行的角度,对 NJ 银行开展生物医药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模式创新
进行研究,结合具体案例对 NJ 银行服务生物医药小微企业业务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发现 NJ 银行存在在。。。。。。生物医药行业业务基础
较为薄弱、传统的信贷模式不适应生物医药行业的业务特征以及原有的考核机
制不适应生物医药行业业务的需求这三方面问题。根据笔者对于研究区域内的
生物医药企业进行的问卷等调查,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研究,提出了三个可能
的解决方案:一是针对客户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信贷产品创新、二是创新符合
行业特色风控的模式、三是以投贷联动产品为代表的模式跨界创新并针对存在
的问题从针对客户发展阶段特征的信贷模式创新、建立特色风控模式、创新收
益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搭建专业人力资源体系、运用大
数据等金融科技、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等多措并举,研究 NJ 银行服务生物医药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模式创新的对策。本文研究结论为诸如 NJ 银行等区域城市商
业银行拓展类似生物医药科技型小企业信贷业务提供借鉴。
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 1 章,绪论。主要对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研
究思路和逻辑框架进行论述;第 2 章,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对文中运用的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进行介绍,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 3 章,现状
分析。对研究主体 NJ 银行及其在江北新区的业务现状进行分析,剖析生物医药
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机遇及挑战及解决这些问题及挑战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第 4 章,解决方案。根据笔者对于研究区域内的生物医药企业进行的问卷等调
查,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研究,提出了三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一是针对客户不
同发展阶段特征的信贷产品创新、二是创新符合行业特色风控的模式、三是以
投贷联动产品为代表的模式跨界创新;第 5 章,保障策略。主要论述了落实和
推进解决方案落地所需要的配套保障策略,如完善服务实体,鼓励创新的绩效
考核体系、搭建生物医药专业人力资源体系、运用数字化等金融科技综合评估
客户、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等。第 6 章,结论。通过上述的研究,本文期望能
够为 NJ 银行在发展生物医药细分产业业务的过程中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和
方法,解决生物医药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瓶颈和障碍。
关键词:NJ 银行、生物医药、信贷模式、创新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in China,


biomedical enterpris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employment,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the task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promoting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entrusted to the aforementioned biomedical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Bio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needs 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but a large number of technology-based small and micro
Bio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re still facing a huge operating capital gap, which
seriously limits their further development. Biomedici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vestment, high risk and long cycle",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for biomedicine
to obtain low-cost financing from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fill the
funding gap. Facing this kind of market situation, it is a huge opportunity for city
commercial banks whose development is limited by scale and region. City
commercial bank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location advantages and product
flexibility advantages to improv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small and micro
biomedical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opportunity of serving growing
biomedical enterprises, they can further expand their business and improve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Market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J ban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redit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NJ bank in biomedical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NJ bank serving biomedical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with specific cases,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credit model innovation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stomer development stage,
establishing characteristic risk control mode, innovating income mode and innovating
service mod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NJ bank's credit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 serving biomedical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by taking
multiple measures such as service mode, improv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building professional human resource system, using big data and other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building innovative enterprise culture. For example NJ bank and
other regional city commercial banks to expand similar biomedical technology-based
small business credit business to provide referen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opic,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the third
chapter,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NJ bank and its business status
in Jiangbei new area,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existing in the credit
business of biomedical enterprises, and analyzes the value of solving thes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chapter four, solutions.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author for biomedical enterprises in the research area,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work practice and research, four possibl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first, the credit mode innovation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stomer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seco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isk control mode in line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ird, the innovation of credit business income mode; fourth,
the innovation of bank service mode; fifth, the innovation of credit business income
mode Chapter two is the guarantee strateg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upporting support strategies needed to implement 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lutions, such as improving service entities, encourag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building biomedical professional human resource system, using big
data and other financial technology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customers, and
building innovative enterprise culture. Chapter six, conclusion and prospect. 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hopes to provide NJ bank with a reference idea and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business of biomedical subdivision industry,
and solve the bottleneck and obstacle in the financing process of biomedical
enterprises.
Key words: Bank of Nanjing;Biomedical;Credit model;Innovation
目 录

原创性声明.........................................................................................................................................2
摘 要....................................................................................................................................................I
Abstract.............................................................................................................................................II
目 录.................................................................................................................................................IV
第 1 章 绪论.......................................................................................................................................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1
1.2 研究的意义.........................................................................................................................4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5
第 2 章 相关理论...............................................................................................................................7
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7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9
2.3 信贷配给理论...................................................................................................................10
第 3 章 现状分析.............................................................................................................................12
3.1 NJ 银行简介......................................................................................................................12
3.2 NJ 银行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信贷业务的机遇.............................................................13
3.3 NJ 银行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信贷业务问题分析.........................................................15
3.4 NJ 银行强化生物医药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分析.............................................................18
第 4 章 NJ 银行生物医药企业信贷业务模式创新........................................................................22
4.1 基于园区客户的问卷调查................................................................................................22
4. 2 信贷模式创新的逻辑框架................................................................................................24
4.3 符合行业客户特征的信贷产品创新...............................................................................25
4.4 生物医药行业特色风控模式创新....................................................................................27
4.5 业务模式的跨界创新-投贷联动......................................................................................32
第 5 章 保障策略.............................................................................................................................37
5.1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37
5.2 搭建专业的人力资源体系..............................................................................................38
5.3 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39
5.4 企业创新文化构建...........................................................................................................40
第 6 章 结论.....................................................................................................................................42
参考文献...........................................................................................................................................44
附 录.................................................................................................................................................46
致 谢.................................................................................................................................................47
原创性声明.........................................................................................................................................2
摘 要....................................................................................................................................................I
Abstract...............................................................................................................................................II
目 录.................................................................................................................................................IV
第 1 章 绪论.......................................................................................................................................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1
1.2 研究的意义.........................................................................................................................4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5
第 2 章 相关理论...............................................................................................................................7
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7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9
2.3 信贷配给理论...................................................................................................................10
第 3 章 现状分析.............................................................................................................................12
3.1 NJ 银行简介......................................................................................................................12
3.2 NJ 银行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信贷业务的机遇..............................................................12
3.3 NJ 银行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信贷业务问题分析.........................................................15
3.4 NJ 银行强化生物医药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分析..............................................................18
第 4 章 NJ 银行生物医药企业信贷业务模式创新........................................................................23
4.1 基于园区客户的问卷调查................................................................................................23
4.2 信贷模式创新的逻辑框架................................................................................................25
4.3 匹配客户特征的信贷产品创新.......................................................................................26
4.4 生物医药行业特色风控模式创新...................................................................................28
4.5 业务模式的跨界创新-投贷联动......................................................................................34
第 5 章 保障策略.............................................................................................................................39
5.1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39
5.2 搭建专业的人力资源体系...............................................................................................40
5.3 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41
5.4 企业创新文化构建...........................................................................................................42
第 6 章 结论.....................................................................................................................................44
参考文献...........................................................................................................................................46
附 录.................................................................................................................................................48
致 谢.................................................................................................................................................49
第 1 章 绪论
本章将简单叙述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总
体上介绍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浪潮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
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逐年递增。外资银行进驻内地,以其成熟的
开放市场经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独有的政策优势强有力的杀入了国
内的金融市场,加上我国银行同业竞争加剧,金融产品、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
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市场状况。NJ 银行作为一家中小型城市商业
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如何打造自身特色发展之路,是经
营发展中的迫切之需和必由之路。

1.1.1 生物医药产业背景
生物医药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治疗罕见病症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世界各
国都将发展本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根据 IMS-Health 的预测,新兴医药市场预计将以 10-13%的速度增长。中
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医药市场,2016 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市场份额上升到 6%;预计 2020 年,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已达到 1095 亿美
元,市场份额从 2014 年的 5%上升到 7.5%。2000 年至 2020 年中国医药市场
规模及占全球比重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 1-1 2000 年至 2020 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及占全球比重

资料来源:IMS-Health(CAGR 即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资料来


源:IMS-Health(CAGR 即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1
从南京市来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南京市主导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关键
环节,已成为南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公开数据显示,2019 年,南京
市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规模达 700 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400
亿元。同时,为深入推进“四新”行动、抢抓产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南京
市将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作为五大地标产业之一强力打造,并出台《南京市
打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提出到 2022 年,全市新医药与生
命健康产业规模超 3200 亿元。
从企业规模看,截止 2020 年,南京市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达 28362 家,近五
年的年增速达 20%以上。并且,集聚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优质主体,其中,
包括 2173 家生物医药生产研发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650 家、2 家医药工业百
强企业、24 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 1827.34 亿元。
图 1-2 2015~2020 年南京市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增长情况

 
30000 28362
25123
25000
20669
20000
16624
15000 12919
10102
10000

5000

0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数据来源:火石创造数据库
从产业政策来看,近年来,南京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全力打造南京
产业地标,政策环境不断优化。2018 年 1 月,南京发布《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
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设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推动科技
成果和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一流科技产业园区、打
造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健全科技金融服务和财政支持体系、营造开放包
容的优良环境等一系列创新发展举措;2020 年 4 月,南京提出实施“四新”行
动计划,提出要重点发展新医药与新健康产业,通过加快重点载体平台建设、
聚焦重点技术领域、加大重大项目引进力度、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优化产
业发展生态环境,实现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的来看,南京市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培育了一批领先企业,
建成医药产业全产业链体系,形成较为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构建起较好的创
新能力,并在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基因技术和
细胞治疗等领域优势显著。所以生物医药行业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协同加
持下必将迎来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市场前景广阔。

1.1.2 银行发展需求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千载

2
难逢的机遇。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根植于实体经济的沃土。而在我国的
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实体经济资金来源的重
要渠道。对于小微企业而言,银行信贷作为其资金来源的首要组成部分,小微
企业的发展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也是自身存在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形势下,银行业为推动小微企业更加效率、更具公平和可持续地发
展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而在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经济下行,中国经济也处在
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体系较为单一情况下,商业
银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针对金融发展脱实向虚、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各行
各业对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小微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 年第五次
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
并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使命。政府工作报告多
次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促
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以鼓励和推动银行业更好的服务小微企业,进而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突
出问题。所以,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尤其是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生物医药小微
企业更能凸显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担当。
NJ 银行作为一家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一直秉承服务实体经
济,服务小微企业的宗旨,自 1996 年成立以来,南京银行已持续开展小微金融
服务 25 年。2009 年 4 月,设立总行小企业金融部开启小微专营化道路――12
年的时间,全行小微贷款余额从不到 100 亿元增长到超 2000 亿元,是在推进服
务小微企业的信贷转型中先于同行的服务领头羊。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
步推行,导致国内各家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仅仅依靠传
统的经营理念和思路,固守原有的信贷模式已经很难满足 NJ 银行自身经营发展
的需求。在新的金融形势下,NJ 银行想要获得更好的竞争力,必须加速转型创
新,而生物医药行业作为南京市乃至全国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战略性行业正处于
方兴未艾的阶段,服务好生物医药小微企业,陪伴企业成长,是 NJ 银行发展的
重要战略转变。在这一战略转变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生物医药属于
技术密集型行业,早期的生物医药企业基本是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其研发的周
期也相对较长且不确定性较大,如何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点,是一
个非常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1.1.3 研究问题
本文从生物医药企业作为小微企业的典型行业生物医药为切入点,从 NJ 银
行的角度,对 NJ 银行开展生物医药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模式创新进行研究,以生
物医药发展最具特色的南京江北新区为例,结合区内生物医药小微企业的发展
特点、融资需求特点、融资现状、信用风险特点等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及自身
工作实践经验,试图回答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1)NJ 银行在生物医药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哪些问题与机遇?
(2)NJ 银行如何对生物医药行业细分信贷模式进行创新?
(3)NJ 银行如何保障创新信贷模式的实施与推进?

3
1.2 研究的意义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
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
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
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
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商业银行中的 NJ 银行信贷模
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国内外信贷模式创新经验,分析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模
式创新的障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信贷模式。
对于加快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服务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公认的高技术、高成长性、知识密集型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稳定保持 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2 年全年累计实
现医药工业总产值 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21.67%,高于全国高技术产业的平均
增速,对国民经济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金融危机以来少数几个保持高速
增长的产业之一。支撑生物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新药研发,只有通
过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研发新品,才能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绝大多数中小型医药企业而言,是无法仅
通过自有资金的投入来实现新药创制与发展,需要大量外部资金的介入。而生
物医药新品的研发又存在着技术、政策、市场等风险,前期研发和推广过程一
般较长,这种高风险和长周期特性恰恰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安全
性的经营原则相悖,使得生物医药小微企业较难获得银行信贷等传统融资方式
资助。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其追求的目标是优质的资产和最大化的收
益,最大化的收益就要求能及时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所以现有的传统信贷业
务主要以固定资产抵押、无形资产质押、担保等形式为主,但是大部分小微生
物医药企业主要以轻资产运用为主,无法提供传统信贷所需的抵押物等缓释措
施。再者,相对小微企业,中大型企业的信贷业务除了能够银行带来单纯的贷
款利息以外,还可以产生大量低风险的诸如中间业务收入等综合收益,此外,
大量的小微企业业务需要银行付出更多的监管成本。诸多原因导致了小微生物
医药企业一直无法突破融资难的困局。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南京市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发展规划的重点产业,
帮助小微生物医药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小微生物医药企业健康良性发
展具不仅能改善民众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对于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结
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 NJ 银行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深耕行业,
提高区域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4
1.3.1 研究思路
本文基于对大量前辈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回顾了 NJ 银行生物医药行
业现有的信贷业务模式及问题,提出基于自身工作经验及认知的关于本单位对
于生物医药行业信贷业务模式的创新思路及建议。

1.3.2 研究框架

图 1-3 论文基本框架图

5
6
第 2 章 相关理论
生物医药小微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与支持,但是
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由于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把握难度、借款人与贷款人信息
的不对称以及银行业信贷配给等因素导致生物医药小微企业融资面临诸多困难,
本章将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贷配给理论这三方面来综述
理论及前人研究情况,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是企业的发展与成长的动态轨迹,包括初创、成长、成熟、
衰退等几个阶段。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试图为处于不同生命周
期阶段的企业找到能够与其特点相适应、并能不断促其发展延续的特定组织结
构形式,使得企业可以从内部管理方面找到一个相对较优的模式来保持企业的
发展能力,在每个生命周期阶段内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进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周
期,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没有资产就看经营流水,
把贷款与具体的业务挂钩。从单个客户来讲,银行需了解企业本身的生命周期,
企业在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同。银行只有掌握了企业的生命周期,才能准
确判断其融资需求是否合理并给予相应的授信,在企业规模成长的过程中,银
行与企业的合作思维也需调整。从以往经验来看,企业的发展战略也会调整,
不少小型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后,容易产生盲目扩张的冲动、拓展其他业务等。
银行需要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飞速发展,金融机构面临巨大挑战,信
贷市场作为维持经济运行的关键载体,信贷模式创新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
中金融服务匹配企业的生命周期,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时期获得信贷资源,
同时还有利于信贷资源的高效配置。银保监会曾指出: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与企
业生命周期和生产周期不能很好匹配,既容易造成大中型银行过度挤占信贷资
源,又使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缺少必要的孵化资金支持。不同发展阶段企业
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融资需求。风险投资适合初创期企业融资特点,银行信
贷更能满足成长期融资需求,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对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十
分重要。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应围绕企业成长发展周期规律,
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这意味着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需要调整。当前的金融服
务,需要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里的支持重资产企业,转到学会支持轻资产运营
的创新型企业上;要从主要服务于企业有正的现金流的阶段,转到服务于企业
的整个生命周期上。
对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其早期研究着重于探讨企业是否
存在生命周期的现象。英国学者马森·海尔瑞 [20] (Mason Haire,1959)从生
物学中“生命周期”视角,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随着企业在自身
发展进程中,与生物的发展进程类似,它会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衰退直至
灭亡的整个动态过程。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学家 Weston 和 Brigham 将生命周
期和融资相融合,并根据企业成长不同阶段融资渠道的变化,提出了企业财务
成长周期理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营业绩和利润率等是决定企
业融资处境的重要因素。依据上述理论,企业财务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

7
创建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然后在 1978 年,Weston 和 Brigham 有将企业
财务增长周期理论进行了细化和扩展,从企业生命周期变化过程分析了企业融
资结构的改变,并认为企业财务增长周期有 6 个阶段:创始阶段、成长阶段 I、
成长阶段 II、成长阶段 III、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22]。伊查克·爱迪思
(Adizes,1989) [8]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企
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把企业成长过程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
盛年期、贵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共十个阶段,认为企业成长的
每个阶段都可以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两个指标来体现:当企业初建或年轻时,
充满灵活性,做出变革相对容易,但可控性较差,行为难以预测;当企业进入
老化期,企业对行为的控制力较强,但缺乏灵活性,直到最终走向死亡。
国内学者陈佳贵(1995)[1]基于企业规模变化的视角,重新划分企业生命
周期,分别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李
业(2000)[3]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他不同于陈佳贵
将企业规模大小作为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的变量,而将销售额作为变量,以销售
额作为纵坐标,其原因在于销售额反映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实现的价
值,销售额的增加也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增强为支持,
它基本上能反映企业成长的状况。他指出企业生命的各阶段均应以企业生命过
程中的不同状态来界定。因此他将企业生命周期依次分为孕育期、初生期、发
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张玉明,邓志钦,燕鹏(2005) [10]将高新技术企业分
为六个周期,即研究开发周期、创业周期、早期成长周期、加速成长周期、稳
定成长周期和成熟周期六个周期,之后不同的学者对生命周期理论有不同的研
究。随后的越来越多地研究也表明企业成长和发展存在由盛至衰、从生到死的
动态轨迹,成为了 21 世纪管理学、经济学领域研究最为普遍的假设之一。
本文综合已有的研究,将生物医药企业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
衰退期四个生命周期,同时结合研究区域产业发展特点聚焦在初创期、成长期
这两个最具信贷模式创新研究的发展阶段上。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利率可以有效调节信贷资金的供求平衡,信贷市场经过不断
调整和发展,最后总可以产生均衡的利率和少量的信贷配给,信贷配给即信贷
资金缺口,指借贷市场的贷方(银行)提供资金少于借方(中小企业)需求的一种
状况。但是,在实际的信贷市场中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信贷错配。这
意味着即使很多中小企业可以按照高于市场的利率融资,但是金融信贷机构也
很难会批准这些企业的信贷要求。
Stiglitz 和 Weiss(1981) [18]提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中小企业信用记
录较少缺乏证明风险状况的信贷证据,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使得中小企业更
难获得商业银行信贷支持。20 世纪 70 年代,乔治·阿克尔洛夫[4]在发表的
《次品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市场”的概
念。随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宾塞分别通过
在金融市场、劳动力和商品交易三个不同的领域研究信息不充分情况下的供需
问题,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经济

8
主体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处于不对等状态。当一方掌握的相关信息比另一方
更充分时,就会使得一方在决策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而如果对相关信息了解较
为贫乏,则会在决策中处于不利位置。在金融市场中,特别是对于信贷投向的
因素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尤为典型。Berlin 和 Mester(1997) [21]指出为解决
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分为关系型和交易型两种模式,关系型
模式即指通过将“硬信息”转换为“软信息”,从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
Berg 和 Udell(2002) [13]分析并讨论了中小企业对银行信贷融资组织结构的
影响,相信中小型商业银行有其独特的优势,服务更有针对性,组织结构相对
简单,获取一些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的非公开信息比较容易,可以与中小企业
建立密切联系。
张明喜(2009) [11]认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依然秉承“抓大放小”的观念,
忽视了信用程度和资信等级均不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机构设置、信用评
级、贷款首先权限方面的机制设置不能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求。陈玉荣
(2009) [2]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产权单一,资金
规模小,经营管理不规范,经营行为短期化,抗风险能力低。另外科技型中小
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或者没有会计报表,资信等级普遍不高银行与其信息严重
不对称,缺乏足够信心,通常不愿意冒风险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郑小
萍,刘盛华(2010) [12]认为在一个信息不对称严重的经济环境下,银行之间的
博弈竞争结果会造成银行之间的信贷模仿,因此个别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惜贷倾向,会作为一种信号在银行间反复传递并因此得到增强,从而使整个银
行体系形成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较为普遍的惜贷行为。由于中小银行在信贷市场
上并不存在信息优势,对大银行的信贷模仿难以避免。邱翠兰 (2012) [5]认为
银行内部缺乏竞争机制,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事实上的信贷风险终身
责任制使得信贷人员偏于保守,滋生“无过就是功”的消极思想,普遍存在着
恐贷、惧贷心理。相关的信贷人员缺乏发放信贷的激励,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调
动起来。魏小红(2012) [7]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银行难以获
得其准确财务信息,导致银行难以审核和确定是否给予其信贷支持。王元月
(2012) [6]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各城市商业银行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
争环境,也极力争取大企业大客户以取得更安全的收益,同样存在对科技型中
小企业“惜贷”的现象。

2.3 信贷配给理论

在信贷市场上,信贷资金是资本要素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利率作为资本要
素的价格,较高的利率意味着较高的资本使用成本。但是,信贷的供给曲线不
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一直单调上升,信贷的需求曲线也不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
一直单调下降,信贷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相交点并不是供需双方理性行为所决定
的信贷市场均衡点。当信贷市场上有众多的资金需求时,就会出现对贷款的需
求超过供给,导致信贷市场出现无法出清的现象,也就出现了信贷配给行为。
经济学家 Adam Smith(1776 年) [9]在他著名的著作《国富论》中对信贷配
给现象进行了论述,虽然没直接使用“信贷配给”一词,但说明了信贷配给的实
质,当信贷配给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率受到外力作用时,信贷就会发生配置的情
况。商业银行以法律和质押品等非利率手段独立地分配信贷资金,出现信贷配给

9
现象。Keynes(1930) [19]在《货币论》中对“未被满足的借方需求”的讨论,
描述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确实存在银行以非价格手段独立
地配给信贷资金的现象。现代最早研究信贷配给理论的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
Roosa 等人,此阶段开始关于信贷配给的理论研究大多与信贷市场资金供求双
方面临的利率管制、准入限制等制度限制、市场竞争的不完全与银行的资产结
构 偏 好 有 关 。 20 世 纪 70 年 代 中 期 以 后 , 信 贷 配 给 理 论 渐 入 成 熟 。
Baltensperger(1978) [14]将信贷配给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前者为均衡信贷
配给,是由非对称信息造成的以调整利率方式进行;后者为动态信贷配给,它是
由非价格因素产生的,其认为非利率条件与利率条件都是决定贷款价格的因素。
从此,新凯恩斯经济学家从隐性合同与不对称信息方面对信贷配给进行了分析,
发展了凯恩斯非市场出清假说。隐性合同理论研究的是不同的局限条件下如何
以彼此默契的复杂合同的方式来实现劳动市场的均衡,以解决当事人之间分享
投资的价值与效用的不确定性问题。Fried 和 Howitt(1980) [16]认为,银企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签订隐性合同,不仅降低风险而且可从涉及不确定的未来
交 易 量 、 交 易 价 格 的 “ 隐 性 合 约 ” 关 系 中 获 得 利 益 好 处 。 Gale &
Hellwing(1985) [17]认为最优贷款合约是附带破产条件的标准债务合约,对客
户贷款数量实行信贷配给。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使得经济学家 Bester(1985)
[15]将不完全信息和合约理论运用到信贷市场中,打破新古典假设,建立逆向
选择模型(又称隐藏信息模型)与道德风险模型(又称隐藏行动模型),提出信贷
配给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的存在,认为银行从利润最
大化出发,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通过非价格手段对利率的自行控制以实现银企
之间的激励相容,来消除作为信贷风险根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优化信贷
资产配置效率,从而将信贷配给理论发展模型与实证研究贷配给理论推向一个
新的高度,逐步形成了目前最流行的信贷配给理论。

10
第 3 章 现状分析
上文从生物医药行业的行业信贷模式创新的背景意义、本文章所采用的的
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文献三个角度阐述了提出本文章课题的背景。下面将通过
对于 NJ 银行自身的发展情况,产业定位以及目前相关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
论,并且梳理出解决如上问题对于银行自身的价值。

3.1 NJ 银行简介

NJ 银行成立于 1996 年 2 月 8 日,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


行,在全国城商行中率先启动上市辅导程序并于 2007 年成功上市。截止 2020
年,公司注册资本为 100.07 亿元,资产规模约 1.5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约 1748
亿 元 , 增 幅 12.93% , 存 款 余 额 9462 亿 元 , 较 年 初 增 长 951 亿 元 , 增 幅
11.33%,贷款余额 6745 亿元,较年初增长 1125 亿元,增幅 21.7%,其中小微金
融贷款余额突破 2000 亿元,较年初增长 246 亿元,增幅 18.58%,2020 年全年
实现营收 344.65 亿元,同比增长 6.24%,实现净利润 131.01 亿元,同比增长
5.2%。
目前 NJ 银行下辖 17 家分行,200 余家营业网点,主要业务范围覆盖江苏全
省、北京、上海、杭州。NJ 银行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健发展,已经成为一家业绩
优良,风险控制能力强,发展迅速的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
表 3-1 NJ 银行 2018-2020 主要财务数据
主要会计数据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经营业绩
营业收入 34,465,476 32,442,262 27,405,558
营业利润 15,579,086 14,938,390 12,711,546
利润总额 15,501,337 14,893,041 12,672,599
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净利润 13,100,883 12,453,477 11,072,911
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扣除
非经常性损益
后的净利润 13,058,404 12,397,508 11,053,008
经营活动产生
的现金流量净
额 29,988,323 28,154,431 41,660,138
规模指标
总资产 1,517,075,765 1,343,435,371 1,243,269,020
总负债 1,409,042,793 1,255,507,175 1,164,502,961
总股本 10,007,017 8,482,208 8,482,208
归属于上市公 106,876,127 86,880,541 77,807,677
司股东的所有

11
者权益
存款总额 946,210,819 849,915,979 770,555,838
贷款总额 674,586,703 568,864,257 480,339,718
同业拆入 16,871,035 14,206,311 23,717,226
贷款损失准备 24,188,979 21,229,873 19,765,085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3.2 NJ 银行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信贷业务的机遇

NJ 银行作为一家坐落于南京市的本土城市商业银行,南京市是其经营发展
的主阵地,而江北新区作为南京市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域,其国家级新区
的战略地位和市场潜力,是 NJ 银行必须深度合作和发掘的新战场。另外,江北
新区提出的打造“基因之城”的发展战略,为区内吸引聚集了一大批优质的生
物医药企业,所以以江北新区作为本文的具体研究区域,是对于 NJ 银行生物医
药信贷业务创新研究最具代表性的选择。

3.2.1 江北新区产业规划重点支持
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肩负着建设国家扩大对外开
放重要窗口、创新体制机制重要平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产城融
合发展重要示范区的重大责任,承载着新时代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自 2015 年成立以来,江北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使命必达的责任担当,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对标找
差、奋力开拓,实现了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的蝶变,正成长为南京市经济发展
的新引擎、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十四五”期间,江北新区将紧紧抓住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双区引擎”
发展机遇,强势打造“基因之城”,加速将江北新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
流的创新之城、未来之城、幸福之城、开放之城,推动新区能级再跨越。江北
新区打造“基因之城”的关键,在于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路径在于
聚焦新药研发。随着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前期培育的大量医药创新
企业逐步地成长壮大,逐渐成为金融机构优质的客户资源。

3.2.2 区域产业规模逐年扩大
经过 5 年发展,新区生命健康产业企业总数从 180 余家增长到 900 多家,
涵盖医药研发、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医疗器械、医药销售、健康
服务等上下游环节;营收规模从不足 150 亿元,发展到 2019 年全产业链主营业
务收入突破 900 亿元,5 年内产业发展实现 500%的超高速增长。健友生化、基
蛋生物、威尔药业、药石科技等 4 家企业已在主板、创业板上市,微创医学是
南京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新区年收入达 10 亿元企业 7 家,达 1 亿元企业 36
家,达 2000 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 44 家,从业人员突破 2 万名。
从产业分类来看,目前新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分为:医药研发与生产、
医疗器械、检验检测、研发服务外包、中医药等五个产业分类。
医药研发与生产:医药研发与生产细分了载体类靶向药物、活性成分提取

12
及合成、提取及培养的生物活性物质、细菌/神经抑制类药品、药物制剂等五小
类,代表企业有南京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南京健
友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康海磷脂生物技
术有限公司、南京易亨制药有限公司、江苏威凯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
医疗器械细分为无源及置入式器械、麻醉和呼吸器械、重复或一次性使用
器械、体外诊断器械、机电医疗器械等。南京市排名前 50 的医疗设备、器械企
业及诊断试剂公司三分之一以上已在江北新区集聚,该产业已成为新区的特色
优势产业。代表企业有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双威生物医学科
技有限公司、南京诺尔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亿高微波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南京康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巨鲨医疗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等
检验检测主要包括了医药、农药、食品、环境检测和基因、生物及医学检
验。代表企业有南京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江苏中谱检测有限公司、南京
世和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欧萨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
研发服务外包主要包括医药 CRO 医疗器械服务以及中医药服务外包。代表
企业有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健友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南
京药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金斯康科技(南京)
有限公司、南京海昌中药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
中医药主要包含中药及保健品。代表企业有南京海昌中药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南京圣诺生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
图 3-1 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分类占比情况

产业分类
4%

21%
35%

9%

31%

医药研发与生产 医疗器械 检验检测


研发服务外包 中医药

13
产业分类
4%

21%
35%

9%

31%

医药研发与生产 医疗器械 检验检测


研发服务外包 中医药

数据来源:江北新区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

3.2.3 区域内同业竞争较小
目前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但是由于起步时间较晚,
区内生物医药企业大部分都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金融机构介入生物医药小微
企业也尚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机构从事生物医药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对于金融机
构从业人员的个人专业知识背景、信贷资源匹配、行内组织架构等进入门槛较
高,目前区域内各家金融机构对于生物医药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均处于初步接触
阶段,各家银行对于介入该市场大都保持谨慎态度,该细分市场基本处于无竞
争状态。
NJ 银行从 2015 年起就着力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行内重点的业务发展方向,
成立了专门的医疗健康产业团队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培养与业务开展,并且联
合新区政府与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成立了新区产融中心,帮助生物医药
企业对接金融机构、同业、政府、直接融资市场等资源,已经积累了一批发展
情况好、合作粘度高的生物医药企业合作伙伴,逐渐在新区范围内打造了医疗
健康特色银行的品牌,抢先占领了生物医药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市场。
面对区域市场的先发优势,NJ 银行在生物医药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开展中面
临的同业竞争较小,更加应该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不断拓展客户群体、创新
信贷产品,不断提高服务客户的效率与质量,将 NJ 银行打造为区域范围内生物
医药信贷业务最具特色与实力的金融机构。

3.3 NJ 银行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信贷业务问题分析

银行的经营目标和管理模式与生物医药企业的性质存在矛盾。目前 NJ 银行
发放贷款多以固定资产抵押、无形资产质押、担保等形式为主,更重视贷款的
安全性、合规性,这与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管理策略相契合。与之相对的是,
以轻资产运用为主的小微生物医药企业,难以提供足量的抵押品向银行借贷。
此外,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发展中大型企业的信贷业务。一方面与大型企业的业
务可以获得除信贷业务外的中间业务收益,另一方面能够规避小微企业信贷业

14
务带来的监管成本。以上诸多原因导致了小微生物医药企业一直无法突破融资
难的困局。

3.3.1 生物医药行业业务基础薄弱
从企业自身来看,小微生物医药企业财务制度尚不健全,无法满足银行等
金融机构对于规范财务数据的要求;小微生物医药企业适应能力较弱,不确定
性高,处于初创期的小微生物医药企业在创业的过程中遭遇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其应对市场变化及风险的能力较弱,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较少。另外由于
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要求专业背景和知识的行业,所以传统的银行经
营中对于生物医药行业重视度并不十分高,其轻资产、高风险的行业特性让保
守、传统的商业银行不敢去涉足。并且,目前江北新区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都
属于初创期,公司经营历史短,规模小,从银行角度来看这个行业目前属于高
投入、低回报的行业,对于深度服务生物医药企业的积极性较弱。
自从 2015 年设立南京市国家级江北新区,NJ 银行同步设立了江北新区分行,
目前 NJ 银行在江北新区的业务基本由江北新区分行开展,截止 2020 年 12 月,
NJ 银行江北新区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45.68 亿元,其中普惠金融贷款余额
20.7 亿元,科技金融贷款 21.84 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企业存量客户 42 户,信贷
余额合计约 4.45 亿元,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9.7%,目前占比较低。
图 3-2 NJ 银行江北新区分行 2020 年小微信贷业务数据

普惠金融

生物医药
4.45 亿元

其他

数据来源:公司内部数据整理
与大企业的信贷业务往往派生大量中间业务相比,小企业贷款单笔数额小,
总体笔数多,不可能像大中型企业那样,为银行带来大量存款、结算、中间业
务等综合业务收益,银行还得在小企业身上耗费大企业数倍的监督成本,所以,
银行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对于小企业并不信任,因而采取信贷配给相当有限。
更何况生物医药企业作为小企业,存活率低、企业生命周期长,但资金需求又
大,企业的资金往往在初期全部用于临床实验投入,很难有沉淀,维持自身营
运尚有一定难度,要对商业银行发生频繁业务、带来持续收入更是少之又少因
此,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收益的考量,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资金也随之减少。

15
3.3.2 传统信贷模式不适应生物医药行业的业务特征
NJ 银行江北新区分行的小微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全部上收至分行授信审批部 ,
包括小额授信审批,都需要经过客户经理、部门负责人、分行风险经理、分行
审批人、分行授信审批部负责人以及分行相关业务分管行长这几个职位层层审
批,这样的流程长度不仅浪费员工和客户时间、降低工作效率,也会经常造成
信息传递不够全面或者失真,影响对客户的判断。生物医药小微企业对于金融
服务需求变化快,品种多,更加注重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传统的信贷业务模
式与生物医药小微企业的需求无法匹配。
生物医药企业属于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及未
来的利益增长点都集中在新产品上。但银行对新生物技术产品的应用领域及治
疗效果了解甚少,对于产品研发成功的概率大小、研发所需时间的长短均不明
了,对需要花费的成本也不明确,更无法得知新产品的未来收益状况。在如此
高度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专业评估困难、资金投入风险大,银行更倾向
于贷款给技术成熟的传统企业及项目。同时银行贷款以抵押贷款为主,抵押物
多为固定资产、存货等有形资产。但是,生物医药企业主要是依靠新的生物技
术方法创造更多的有力价值,这些技术方法被归类于无形资产。与其他行业的
企业相比,生物科技企业的有形资产相对较少,专利技术为主的无形资产占总
资产的比重较高,而银行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难以对核心技术、专利等
无形资产做出准确评估,使得生物医药企业在通过抵押贷款方式融资方面处于
不利的境地。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型主要从企业的销售情况、企业的资产实力、
提供的缓释措施、企业的纳税情况、企业的经营历史等要素进行分析评价,但
是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的企业,普遍属于轻资产运营、成立时间短,
研发阶段无纳税等,所以往往很难通过传统评估标准取得金融支持,成为制约
企业发展的瓶颈。
处于研发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对于公司运营研发资金的需求往往金额较大,
需要投入的时间也较长,在目前的药品审批制度下,药品研发分为 5 个阶段,
分别为前期研究,药学研究,工艺合成,临床实验和最后实现商业化。而每个
阶段又必须经历一定的时间周期,仿制药根据国家药监局关于进一步完善药品
关联审评审批和监管工作有关事宜的公告(2019 年第 56 号)需进行一致性评价一
个药品,走完整个一致性评价流程保守估计在一年半左右,做一个药的一致性
评价,保守估计需要 500 万元。每做一轮生物等效性验证就要花费 300 万左右,
如果几轮不通过,费用飙升至超过千万也是有可能的。而对于新药研发,整个
研发过程更是会长达 5-10 年。但是在传统银行的评价体系下,对于处于研发阶
段的小微企业能够给予的信贷支持往往非常有限,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经营需
求。
图 3-3 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周期图

16
来源:互联网
图 4-1

3.3.3 考核机制不适应生物医药行业业务的需求
NJ 银行没有对生物医药信贷业务设置专门的部门或者从业人员,每一个分
支网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客户经理都有着完成各类小微信贷业务相关指标
的任务。由于不同的客户经理自身拥有的资源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都各不相同,
这并不利于发挥好不同人员和机构的自身优势。生物医药企业业务风险大、门
槛高,传统的考核机制导致经营机构及客户经理对于此类客户和业务都是尽量
回避。
另外,NJ 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存在着一个问题:人力边际成本不变,发放
10 万元贷款和发放 500 万元贷款所做的工作量是基本一样的,但是带来的利
润、收益和规模效益却相差 50 倍。而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提成计算方式都
会按照总额这个概念考核:比如贷款总余额、存款总余额等等,所以各个机构
和客户经理依旧会分散相当一部分精力去挖掘有抵押物、财务信息完整规范、
规模效应更强的大额贷款客户。导致经营单位服务生物医药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17
不高。

3.4 NJ 银行强化生物医药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3.4.1 弥补传统业务冲击
传统银行面临的挑战巨大,市场竞争力不断下滑,一方面是来自互联网金
融的冲击,以蚂蚁金服、陆金所、腾讯微粒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贷款机构切分
了大量中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份额;根据网贷之家 2014-2019 年统计数据表明,
如下表所示,我国网络贷款在 2017 年发放 28048.49 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点,
近两年来由于国家整治非法 P2P 网贷虽然网络贷款规模有所下降,但是互联网
贷款企业通过对积累和处理客户大数据的能力,依靠股东自身平台的入口资源,
其获客非常的快捷、方便,能直接通过互联网向有需求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不断冲击着商业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另外在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方面也造成了
较大的冲击,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如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渠道具有强大的吸纳
存款的能力,用户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将原本存放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转移支付
至第三方支付平台,对银行储蓄资金总量影响重大,巨大的交易量使得在第三
方支付平台沉淀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数据显示仅 2019 年第四季度中国第三方
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就达到了 59.8 万亿元,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支付宝日均沉淀
资金超过 100 亿元,随着我国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资金积累的规模效应将更
加明显。

图 3-4 2014-2019 年中国网络贷款额及增长率

30000 350.00%

300.00%
25000
250.00%

20000 200.00%

150.00%
15000
100.00%

10000 50.00%

0.00%
5000
-50.00%

0 -100.00%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数据来源:网贷之家

18
另一方面是以工农中建交为代表的国有股份制银行的竞争,随着新冠疫情
的影响下,在强制政策指引下大部分国有大行开始强力介入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相比国有大行,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 NJ 银行自身资金成本较高导致产品定价缺
乏优势。2020 年 NJ 银行净息差 1.86% ,较上年基本持平。2019 年 8 月 17 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9〕第 15 号》,改革完善贷款市场
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要求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 LPR 定价。2019
年 12 月 28 日,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9〕第 30 号》,推进
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平稳转换。在疫情影响下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以及
LPR 改革导致市场利率下行的背景下,资产端收益水平承压。根据上市公司年
报数据,2018 年-2020 年 NJ 银行净息差基本维持在 1.8 左右的水平,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净息差水平在 2.2 左右,中国银行的净息差在 1.9 左右,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 NJ 银行的净息差水平相较国有大行较低,盈利能力还
有待加强。但是轻资产的生物医药行业,尤其是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国有大行
涉及较少,是一个竞争小的细分市场,此类客户对于贷款价格的敏感度及谈判
能力较弱,抓住生物医药细分市场,对于缓解息差收窄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图 3-5 2018-2020 年中国部分银行净息差对比

2018-2020 年银行净息差
2.5

1.5

0.5

0
工行 中行 建行 农行 NJ 银行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数据

3.4.2 符合政策方向,提升银行声誉
宏观来看支持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企业完全符合国家

19
政策的导向,对于稳就业、保民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面对中小微企业
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国务院、人民银行及银保监会等多部门多次印发文件,
对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作出重要安排,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提
质增效、持续优化银行内部政策安排、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切实提升贷款定价
能力、着力完善融资服务和配套机制等方面,对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提出具体要求,要求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优化对个体工商户的
信贷产品服务,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国家积极倡导通过定向降准、再贴
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同时通过完善债券发行机制、鼓励直接融资等手
段,积极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动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现增量、扩面、降本、控
险平衡发展。截至 2019 年 6 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35.63 万亿元,其中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单户授信总额 1000 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0.7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14.2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 7.14 个百分点;有贷款
余额户数 1988.31 万户,较年初增加 265.08 万户。

图 3-6 2017-2019 中国小微企业贷款情况

数据来源:2019 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
微观来看,符合南京市“两城一中心”政策导向。自 2015 年南京江北新区
设立以来,大量中小微企业入驻新园区。南京城市 2035 规划也提出,要全力打
造“一主一新”两个中心城区,即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使江北新区形成以
基因细胞产业为引领的生命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

3.4.3 衍生大量存款收益
在当前直接融资市场非常活跃的情况下,在早期支持小微生物医药企业的

20
发展,在其达到自身里程碑事件时大概率会有大量外部投资机构进入,股权融
资的资金可以为银行带来可观的存款收益,该笔资金往往能够在银行账户中留
存超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是银行优质的低成本负债。
图 3-7 NJ 银行江北新区分行 2017-2020 年生物医药企业业务情况(单位:万
100000
90128
90000 84330 86282
80148
80000
69120
70000
60798 59693
60000
52879 51875
50000 44776 44568
42976
39658
40000
31675
30000 25768 27808

20000

10000

0
2017 2018 2019 2020

授信 用信 时点存款 日均存款

元)
数据来源:内部数据经过整理
从 NJ 银行江北新区分行 2017-2020 年生物医药企业业务的数据可以得出,
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授信从 2017 年的 4 亿元左右逐年递增,截止 2020 年,生
物医药企业授信金额增长超过一倍,达到 8.4 亿元。与此同时,授信企业为银
行贡献的存款也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上升而增加,时点存款从 2017 年的 5.2 亿
元到 2020 年已达到 8.6 亿元,日均存款由 2017 年的 2.7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5.9 亿元,年均增速超过 15%。
随着新冠疫情引发的资本市场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的逐步重视,生物医药企
业自身股权融资为银行带来的存款沉淀收益预计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21
第 4 章 NJ 银行生物医药企业信贷业务模式创新
上一章节讨论了目前江北新区内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并对 NJ
银行江北新区分行在生物医药产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为
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以及抓住市场机遇,本章将区内生物医药企业的客户特
征及生命周期进行分类,进而提出未来信贷业务服务该类企业的转变方法。

4.1 基于园区客户的问卷调查

我们期望通过问卷调查希望达到的目的,江北新区内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众
多,不同企业的自身情况和需求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研究区内生物医药企业
的特征及需求,本文采用了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归纳收集了生物医药企业的经
营情况和融资需求情况。作者通过微信小程序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江
北新区内部分小微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需求状况。发放了多少问卷最终收到 50
家小微生物医药企业的问卷,问卷主营包含的内容有:企业名称、成立时间、
行业细分、上年度销售规模、资产规模、是否有银行融资、融资需求是否满足、
融资可提供的担保措施等,具体数据如下:
一、样本企业细分行业分布概况
本次调查的企业样本涉及医药研发与生产、医疗器械、检验检测、研发服
务外包、中医药等。
表 4-1 样本企业分类
行业细分类型 企业数 占比
医药研发与生产 15 30%
医疗器械 5 10%
检验检测 11 22%
研发服务外包 16 32%
中医药 3 6%
合计 50 100%

二、成立时间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创业初期和成长期为主
样本企业中有 13 家成立时间不满 1 年,占比 26%;成立时间在 1-3 年的企
业有 21 家,占比 42%;成立时间在 3-5 年的企业有 10 家,占比 20%;成立时间
超过 5 年以上的企业有 6 家,占比 12%。综合来看,成立 5 年以内的初创企业占
到了样本企业的 88%,大部分企业尚处于成立初期。

22
表 4-2 样本企业成立年限
成立年限 企业数 占比
1 年以内 13 26%
1-3 年 21 42%
3-5 年 10 20%
5 年以上 6 12%

三、资产规模较小:资产规模小、销售规模小
此次参与调查的样本企业大部分资产规模小于 5000 万元,占比超过 80%,
大部分企业均为小微企业。参与调查的样本企业有 12 家暂未形成销售收入,占
比 24%;21 家销售收入在 1000 万元以内,占比 42%;15 家销售收入在 1000-
5000 万元之间,占比 30%,销售收入超过 5000 万元的企业只有 2 家,占比 4%。
从数据可以得出,大部分企业处于无销售或销售较少的阶段。
表 4-3 样本企业资产及销售情况
资产总额 企业数 占比
5000 万元以内 42 84%
5000 万元以上 8 16%
四、销售规模相对较小
此次参与调查的样本企业有 12 家暂未形成销售收入,占比 24%;21 家销售
收入在 1000 万元以内,占比 42%;15 家销售收入在 1000-5000 万元之间,占比
30%,销售收入超过 5000 万元的企业只有 2 家,占比 4%。从数据可以得出,大
部分企业处于无销售或销售较少的阶段。
上年度销售规模 企业数 占比
暂无 12 24%
1000 万元以内 21 42%
1000-5000 万元 15 30%
5000 万元以上 2 4%

五四、银行融资信贷情况:融资困难
从参与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已获得银行融资的企业有 18 家,占比
36%,觉得银行融资已经能够满足公司经营发展需求的企业有 10 家,占比 20%,

23
可以接受银行进行融资模式创新的企业有 48 家,占比达 96%。从数据中我们不
难看出,大部分的企业未获得银行融资,银行的融资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以及
生物医药企业对于创新型融资模式接受度较高。
表 4-4 样本企业融资情况
企业数 占比
已获得银行融资企业 18 36%
融资额度满足公司发展 10 20%

的企业
可以接受创新融资模式 48 96%

的企业

六五、担保情况:可抵押资产少
从此次问卷调查得出的反馈结果来看,样本企业能够提供房产、土地抵押
的企业数量仅占比 10%,可以提供股权、知识产权质押的企业占比为 70%,希望
办理弱缓释、信用担保的企业占比超过 98%。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小
微生物医药企业,大部分企业无法在申请贷款时向银行提供抵押担保。
表 4-5 样本企业担保情况
可提供的担保方式 企业数 占比
房产、土地抵押 5 10%
股权、知识产权质押 35 70%
第三方担保 20 40%
信用(包含个人信用担 49 98%

保及政策分担产品等)
其他 1 2%
综合以上问卷调查显示,全部样本企业成立 5 年以内的初创企业占比达
88%,资产规模在 5000 万元以内的占比 84%,销售规模在 5000 万元以内的占比
96%,能够提供固定资产抵押的企业占比为 10%,超过 98%的受访企业希望能够
获得信用类贷款。并且在受访企业中已经获得银行融资的企业仅占比 36%,大
部分生物医药企业都未能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进一步反映了生物医药类

24
小微企业在银行类金融机构融资难的问题,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目前现行的银行
信贷政策匹配难度大,无法获得信贷资金的支持。

4.2 信贷模式创新的逻辑框架

通过对于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结合对于区内 50 家生物医药

企业的问卷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江北新区范围内绝大部分的生物医药企业
均处于初创期或者成长期,所以探讨如何针对初创期及成长期的生物医药企业
设计创新信贷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下文也将围绕初创期及成长期的目标客户群
体及其行业特征来讨论。

图 4-1 初创期与成长期信贷创新框架

25
4.3 符合行业匹配客户特征的信贷产品创新

通过以上的关于信贷模式创新的逻辑框架的梳理,我们将从企业生命周期
的角度,结合不同时期企业特点,从产品创新、风控创新及跨界创新三方面,
探索适合初创期和成长期生物医药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

4.3.1 针对初创期客户的信贷产品创新:利用政策杠杆,建立政府分担制
度贷款
对于初创期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在其创业初期往往无法向银行提供任何
形式的资产抵押,而且很多企业自身的经营历史较短,自身销售和利润没有一
个可以参考的历史周期数据,所以在服务这类小微生物医药的企业的时候,NJ
银行作为本土国有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政府与银行合作开发的各类风险
分担类的产品,在最大限度的服务客户的同时降低银行端的信用风险。目前 NJ
银行主要的业务模式仍然是抵押、质押、担保等形式开展,应该不断创新信贷
产品与政府风险分担政策结合,其中最符合生物医药企业的政府分担政策主要
有:“宁创贷”、“苏科贷”风险分担。
“宁创贷”是由南京市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合作开发的针对南京市内注册
并正常生产经营的小微企业的政策分担创业类贷款产品,给与申请的小微企业

26
单户不超过 2000 万元的授信额度,用于公司的生产经营。“宁创贷”由南京市
财政设立总额 10 亿元的风险代偿资金,合作银行对小微企业发放的不超过同期
限贷款利率上浮 30%的信用贷款等弱抵押、弱担保贷款发生风险,由市财政对
贷款逾期 60 天本金未收回部分给予风险代偿,代偿逾期本金比例超过 80%。在
生物医药企业信贷业务过程中充分利用“宁创贷”代偿政策,可以极大程度地
降低金融机构的信用损失风险。
“苏科贷”全称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贷款,是由省、地科
技部门联合商业银行以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种政策
性贷款,重点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首贷难题。支持年销售收入 5000 万以下,职
工总数 300 人以下,且具有大专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 30%以上,直接
从事科研开发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得低于 10%,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
比例不低于 4%的科技型企业。

企业
银行
政府

表 4-6 苏科贷产品信息

名称 苏科贷Ⅰ-1 苏科贷Ⅰ-2 苏科贷Ⅰ-3 苏科贷Ⅱ

支 持 企 业 条 件 ≤2000 万(含)(首贷) <2000 万(续贷) ≤5000 万 5000 万-4 亿

(上年销售收入) 和 2000-5000 万(含)

贷款额度 首贷不超 300 万(含) 首贷不超 300 万(含) 不超过 500 万(含) 不超 2000 万

续贷不超过 500 万(含)

贷款期限 不超一年(含) 不超一年(含) 不超一年(含) 不超一年(含)

贷款利率 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 上浮不超基准 10% 上浮不超基准 20%

风险补偿比例 省 45%+地方 45%+银行 10% 省 40%+地方 40%+银行 20% 省 45%+银行 55% 省 10%+ 地方 20%+ 银行

70%

4.3.2 成长期客户信贷产品创新:知识产权质押、税务贷

27
对于成长期的科创企业,如果面临资金紧张、实物资产不足的状况,NJ 银
行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抵押、税务贷等方式向银行获取资金支持。
所谓知识产权质押就是以企业获科技人员合法拥有的专利权、注册商标专
用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为质押标的物出质,经过估价后,作为抵
押品,向银行等融资机构获取资金,并按期偿还资金本息的一种融资行为。知
识产权抵押在解决生物医药企业短期融资困难方面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是解决抵押物缺乏问题。生物医药企业具有技术密集特点,但其固有资产并
不多,所以难以满足传统信贷体制下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而知识产权质押
贷款属于无形资产融资,不需要有形抵押物进行质押,实现了抵押物多元化,
能够有效缓解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助推企业自主创新,以无形资产
质押贷款,能够激发生物医药企业的科研创新热情,让更多此类企业获得实惠,
便能使其更加坚定自己的创新方向,刺激企业申报专利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
维权意识。三是扩大金融机构服务范围。作为一项全新金融产品,知识产权质
押贷款的推出有效扩大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并且生物医药企业具有高回报
性特征,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全新的利润增长点,助力其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

4.4 生物医药行业特色风控模式创新

NJ 银行目前主要的风控体系还是建立在原有的重抵押、重经营历史、重订
单的审批逻辑上,现有的风控模式并不适合小微生物医药企业的行业特征及发
展现状,所以针对小微生物医药企业应建立特色的风险控制体系,贷前重知识
产权、技术水平、产品市场前景等,贷中重资金使用方向,贷后跟踪企业发展
节奏、团队稳定性、研发进展、外部融资进展等。从贷款的全周期把握客户,
控制信贷业务风险。
表 4-7 传统风控模式与新型分控模式对比
传统风控模式 新型特色风控
关注抵押品价值 考察知识产权、技术实力
关注经营历史 考察内部稳定性
关注经营业绩 考察研发进展
关注市场前景 与政府合作共担风险
具体来看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呈现不同的风险特点,因此对于生
物医药企业的风险控制需要根据具体客户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有所侧重。下面,
将通过笔者自身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成功案例为例,具体阐述对初创期及成长
期的生物医药企业风控体系设计的侧重与区别。

4.4.1 初创期企业风控体系设计
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集中在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上,企业产品技术研
发阶段资金投入量大,且长期无收入,资金流完全依靠外部融资。因此,对初
创期的生物医药企业风险控制更应该注重贷前的风险识别和贷后研发成果转化
生产的过程。在贷前风险识别是应重点关注研发产品的未来市场环境及企业的
研发技术能力,。在贷后要关注企业研发成果从技术转化为生产产品的里程碑
事件。利用自身资源,如合作的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在

28
贷前尽调时了解产品的市场前景,抓住企业研发、生产技术先进性的评估重点,
风险程度就可以大大地降低。在贷后要关注企业研发成果从技术转化为生产产
品的里程碑事件,另外需要关注产品的量产节点,企业产品一旦面世就有销售
带来的现金回流,产品是初创期医药企业的成败关键,因此应对初创期生物医
药企业建立以产品前景、技术能力、里程碑事件达成为关注重点的分阶段风险
控制体系。
为了更好体现本文提出的风控解决方案,本文以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为例,
NJ 银行合作的 A 公司特色风控设计分析(初创期)
案例企业 A 为笔者所在团队成功落地实施的一笔生物医药企业特色风控案
例,A 企业是一家初创期药用辅料研发企业,2019 年作者在初步与其接触时公
司产品尚处于研发阶段,企业之前在多家银行申请贷款遭到拒绝,在实地考察
及与企业创始人深入沟通后我们了解到在与企业深度沟通后较为看好企业发展
潜力,为其设计了特色的贷前、贷中、贷后风控管理体系。
A 公司产品及研发介绍:
A 公司的主要业务为高端药用辅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体产品是液
体注射药物常用的增溶剂。药物生产是添加增溶剂可以改善其澄明度,提高稳
定性,用量一般为 1~2%。药用辅料行业分类如下表所示。
企业完全按照药品生产新版 GMP 实验室要求建设,致力于高端药用辅料的
开发和应用,提高药品质量,改善药品性能,保障用药安全,努力使企业成长
为为药用辅料的骨干龙头企业。由于药用辅料的质量对于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药用辅料的质量控制有着严格的要求。该公司的
核心竞争优势就在于利用生物酶法将杂质有效转化控制降低到接近临界值,全
程自动化控制也对技术参数进行精确控制。笔者团队在贷前调查时发现企业产
品具有竞争小,市场广泛的特点,且其自身研发实力较强,
企业现阶段目标产品未来 3-5 年国内只有不超过 5 家公司供应,且该企业
拥有独家专利,质量标准收录进入《中国药典》(2015 年版),质量标准优于美
国药典、欧洲药典及日本药局方。产品的深度开发将进一步提高本品的功能性
指标,并进一步降低其过敏性及溶血性,从而使本品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目标
产品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前景较为看好。在与企业深度沟通后较为看好
企业发展潜力,为其设计了特色的贷前、贷中、贷后风控管理体系。本文认为,
A 公司信贷案例可以作为 NJ 银行实施新的风控体系的范本。以下,本文结合 A
公司,提出 NJ 银行的风控体系设计。
A 公司风控体系设计
(1)(1)贷前:公司的贷前调查与风险识别
对于生物医药医药企业在进行贷前调查时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核心团队成
员背景、技术先进性、现有厂房及实验室的完备性,剖析企业成长过程中从研
发到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风险,一一核实企业是否已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从 A 公司的案例来看,A 公司研发团队完整,创始人及核心团队成员均在国
际知名药企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产品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且研发已有阶段性
成果并且在该领域获得一定突破,产品价值较高且目前生产前置条件已具备。

29
该项目的核心技术成果为企业创始团队成员自主研发,拥有专有技术。企
业专业从事药用辅料的研发,建有研发实验室,引进了数十名海外优秀的科研
人才,研发团队行业经验丰富,依托自身技术团队,自主开发出注射级聚山梨
酯的合成工艺,通过科研团队攻关,克服了起始原料油酸提纯领域的难题,将
油酸的纯度提高到了 95%以上。并通过摸索新的技术路线,极大地减少了聚山
梨酯化学合成过程中的各类杂质,进而将聚山梨酯的含量提高到 99%以上,显
著提高了其用药安全性。
A 公司自有资金投入建设的 GMP 厂房建设完成,环保、安监、消防均已通
过政府部门审查,获得批文,研发及生产条件具备。同时生产工艺路线设计合
理,在投产初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生产调试、工艺路线改进及设备微调。
A 公司研发团队完整,创始人及核心团队成员均在国际知名药企有多年的
工作经验,对产品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且研发已有阶段性成果并且在该领域获
得一定突破,产品价值较高且目前生产前置条件已具备。
项目的主要风险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 技术风险;公司产品尚处于研发基本完成阶段,尚未进行多轮有效中试,
现有厂房及设备具备生产能力,但尚未进行过规模量产测试。技术泄密风险方
面,作为国内仅有几家有生产本产品能力的企业,其他企业及研发环节的关键
人物技术窃取、泄密的风险较高。
② 注册风险;目前已经获得江苏省食药监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
《总局关于调整原料药、药用辅料和药包材审评审批事项的公告》(2017 年第
146 号)自 2017 年 11 月 23 日后原料药、药用辅料均实行关联审评制度,这个制
度的实施,对于本产品而言,在获得登记好后还无法进行销售,必须与下游企
业完成关联审评后才能进行销售。新政要求集中由国家食药监局审评,尺度和
要求更高,关联审评一般耗时为一年左右,但药用辅料在药审中心共有 1209 条
记录,其中已激活并批准完成与上市制剂联合审评审批的只有 15 条,占比仅为
1.2%。积压产品较多加上政策过渡期的关系,整个审批时间延长。
(2)(2)贷中:信贷方案设计及贷款投放
在为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设计信贷方案时,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资金需求
特点,判断企业目前研发的具体节点,对于剩余节点所需要的资金提前做好规
划,严格控制企业将全部信贷资金用于研发投入,避免资金被违规挪用。另外
在信贷方案设计时,对于无法提供担保措施的生物医药企业应尽量使用政策分
担类的产品,分担信用风险。
从 A 企业的案例来看,根据企业处于研发阶段的特点,信贷设计的总体方
案为宽授信、严用信、控用途。为企业批复了 1000 万元基本授信额度,首次不
超过 500 万元,后续根据企业研发进展分次提款。所有贷款资金均需用于企业
研发投入,禁止关联企业支付,全额受托支付,由银行工作人员审核企业提交
的贷款用途证明材料后直接支付至供应商账户。在担保措施方面则采用弱担保
的信用方式办理,由企业实际控制人夫妇提供个人连带责任保证,另外该笔弱
担保贷款符合“宁创贷”的风险分担条件,被纳入“宁创贷”风险代偿范畴。
(3)(3)贷后管理:非信贷合作及关键节点验证

30
在贷后管理方面,应该不断加强除了贷款以外的全方位合作, 包括但不限
于将本行账户作为主要结算账户、在本行代发工资等。通过企业日常的资金流
向以及企业员工的变动情况,结合现场调查得到的企业研发进度等信息综合判
断信贷业务的风险。
A 企业在贷款投放后,笔者要求 A 企业将我行作为主要结算银行,并且在我
行办理员工工资代发,由管户客户经理定期监测企业的账户流水信息,监测其
所有资金是否用于投入研发及生产,另外通过代发工资的人数判断企业是否处
于良性发展阶段。此外,根据企业提供的研发与生产关键节点及里程碑事件,
定期回溯验证其是否按预期节奏进行推进。

4.4.2 成长期企业风控体系设计
对于成长期的生物医药企业一般产品已经推向了市场,销售渠道的铺设,
营销方案的选择,销售与产量的配合,带来产线的扩大、工艺升级,进而带来
流动资金需求的快速上涨,整个企业保持稳定的现金流至关重要。所以,对成
长期生物医药企业的风险控制应重点在企业现金流监测。另外由于生物医药行
业技术迭代较快,对于行业前沿趋势判断对于刚刚将产品推向市场销售的成长
期生物医药企业也十分关键,在贷后管理应及时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以及客户产
品的市场前景。
NJ 银行合作的 B 公司特色风控设计分析(成长期)
案例公司 B 为笔者成功办理落地的成长期生物医药企业案例,下面我们通
过对于 B 公司的分析来为 NJ 银行在推进成长期生物医药企业信贷业务提供可能
的借鉴。B 公司是一家注册在南京市江北新区的生物制药企业,企业的主营业
务为肝素提取纯化和肝素类粘多糖产品,利用生猪小肠粘膜提取并制成肝素粗
品,因肝素粗品中含有杂蛋白,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需进一步提取纯化
加工成肝素原料药,肝素原料药可直接用于制成标准肝素制剂,或进一步加工
制为低分子肝 素原料药,最终制成低分子肝素制剂。标准肝素制剂和低分子肝
素制剂可直接应用于临床治疗。
随着对肝素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肝素类药物的临床适应症在不断扩展,
除了用于 抗凝血、抗血栓以外,更多地应用于抗肿瘤方面。近年来,国内外陆
续发现肝素在心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骨科、普外科、肿瘤科、妇科、产
科、呼吸科、儿科等临床学科的几十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随
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和肝素新用途的不断发现,未来肝素
类药品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
公司研发投入力度较大,凭借 10 多年积累的工艺创新,联合南京大学、南
京医科大学等科研院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初次与企业洽谈合作时,企业已占
据一定的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属于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但产能受限,无法进
一步发展。
针对 B 公司的实际情况,笔者为 B 公司量身定制了符合其需求的信贷方案。
本文认为,B 公司信贷案例可以作为 NJ 银行实施新的风控体系的范本。以下,
本文结合 B 公司,提出 NJ 银行的风控体系设计。
B 公司风控体系设计
(1) 贷前:公司贷前调查与风险识别
对于成长期的生物医药企业,在贷前调查时关注其行业竞争情况,产品技

31
术水平及各类资质取得情况,另外对于企业上下游客户的稳定性的识别也是至
关重点的。
从 B 公司的产品肝素来看,全球肝素制剂行业生产企业主要以美欧大型医
药公司为主行业集中度较高目前,国际主流肝素制剂企业包括
Pfzer 、 APP 、 Sanoli 等 传 统 品 牌 肝 素 制 剂 企 业 , 以 及 Sagent
Sandoz、Amphastar 等新兴肝素制剂企业。其中,Pfizer、Sagent、Sandoz 等
企业均为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公司肝素制
剂经销商已覆盖全国主要省区。
除了拥有稳定的合作伙伴在,企业在认证和质量管理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
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美国 FDA 现场检查和欧盟 CEP 认证权威性较高,美国 FDA
现场检查被公认为目前全球医药行业最严格和最规范的审核体系。公司已通过
美国 FDA 现场检查、欧盟 CEP 认证、日本 PMDA 认证。技术优势方面,公司是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团队至今已从事肝素相关产品生产超过 20 年。公司具
备标准肝素钠及各种低分子肝素钠的实验研究、中试放大、分离纯化、QPCR 基
因测定、鉴定、质量控制的仪器设备,拥有一整套有关肝素产品的研究、生产
技术和关键工艺,形成了对肝素产品生产的可控制可追溯、可检测的工艺技术
特点,是国内从事肝素产品生产和研究条件最完善的企业之一。
项目的主要风险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 缺乏通畅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与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相比,目前只能通过自身内部积累和部分外部银行
贷款融资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从而限制了公司在引进先进技术、壮大销售力
量、研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等方面的投入。公司目前尚未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
资的渠道没有打开,融资渠道的单一束缚公司更快的发展。
② 主营业务产品发展不均衡,收入结构相对单一
公司主营药品原料、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涵盖标准肝素原料、
低分子肝素原料及其制剂等肝素产业的主要产品类别。其中,标准肝素原料是
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低分子肝素原料及其制剂已实现批量生产。因主营业务
产品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公司目前主要收入来源于标准肝素原料的销售,收入
结构略显单一,面临潜在的盈利波动风险
(2) 贷中:信贷方案设计及贷款投放
结合贷前调查发现的企业存在的问题,成长期贷中信贷方案设计时需要针
对去解决企业的问题来设计。从担保方式来看,成长期生物医药企业其在漫长
的研发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核心专利,方案设计时可以将企业的核心知识
产权专利作为担保物来质押,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起来。
从 B 企业的具体案例来看,笔者根据根据企业其处于产能扩充阶段对于中
长期流动资金需求较大的特点,信贷设计的总体方案为长短错配、定向投放、
业绩支撑。为企业配置了 8000 万元的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及 2000 万元的短期
流动资金贷款,中长期贷款专项用于企业扩充改造生产线,短期贷款则用于企
业采购原材料及补充日常流动资金。该笔授信主要采用公司专利等知识产权质
押的形式办理,为企业解决了动产变现难,资金短缺的问题。
(3) 贷后管理:关注企业现金流
对于成长期的企业主要把控的风险环节为企业现金流的判断,包括现金流
的金额及时间点等。贷款投放后要求企业每月最少按季度提供财务报表,对报
表数字进行核对,根据企业销售特点,对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等科目进行重点

32
关注,通过每月企业财务报表的对比,发现企业运营的动态变化。每季度对企
业进行实地走访,了解企业各项业务开展情况。
在与 B 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笔者团队坚持按季度实地走访企业,并且要求
企业提供企业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以及科目余额表,结合企业在我行的结
算流水情况及大数据搜索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

4.5 业务模式的跨界创新-投贷联动

目前生物医药小微企业的融资仅仅通过债券融资并不能满足企业的经营发
展需求,其大量的研发投入及人员薪资支出主要还是依赖外部的股权融资。其
次,银行通过投放信贷资金介入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生物医药小微企业信贷业务,
其获得的收益也非常有限,在承担巨大风险的同时未获得相对应的收益。所以,
将贷款与投资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必要,故而投贷联动的跨界创新对于更好地
推动生物医药信贷业务创新至关重要。
投贷联动是一种新型贷款方式,其性质介于股权投资和银行信贷之间。在
商业银行等机构对企业进行评估后,以“债权+股权”的的方式对企业提供资金,
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NJ 银行借助自身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及资源,在全国率先
创新推出“小股权+大债权”投贷联动业务,依托指定股权投资公司,进行单户
投资比例不高于 5%的股权投资,再结合大比例的债权投资,即信贷发放满足企
业成长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通过投资入股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充分掌握
企业经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精准解决企业资金痛点,在合作期间内,为企业
设计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满足企业中长期发展的资金需求。这种业务跳出传统
银企合作关系,通过“小股权”纽带连接,银行和企业成为一家人,一方面企
业可获得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且资金使用与企业经营节奏相互匹配,资金
效率和效益较高,为企业未来 2-3 年的发展备好“资金粮草”,打造安全稳定
可持续的资金链;另一方面银行股权投资为企业减少单纯财务投资者的进入,
延缓企业股权再稀释时间,让创始股东宝贵的股权发挥最大效用,而且没有对
赌、没有期限要求的战略投资者,不干预企业经营,保障创始股东积极性,企
业也可以进入银行资源体系,共享银行资源整合优势,提升品牌和形象。
目前市场主流的投贷联动形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投贷联盟
以私募机构为主、商业银行为辅。银行提供包括贷款、相关金融产品支持、
融资解决方案等一揽子方案,同时锁定投资企业的顾问咨询服务和现金结算业
务,实现股权和债权的转换。

图 4-2 投贷联盟示意图

33
二、认股协议贷款
银行在发放贷款同时,与初创企业签订认股协议,约定未来时间可以以行
权价格认购企业股票,这部分股权由私募代持,并于银行约定收益分成。且在
未来产生溢价后,按比例共享分成。
图 4-3 认购协议贷款示意图

三、专项贷款协议
商业银行向私募机构发放专门用于目标客户的贷款,实现对初创企业的间
接资金支持。该贷款由私募机构向初创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当企业实现股权溢
价后,初创企业归还本息给私募,由私募机构再归还给银行。

图 4-4 专项贷款协议示意图

34
虽然目前金融机构对于投贷联动已经有一定的探索,但是在实际实施中往
往因为自身政策、合作机构配合度、企业情况等因素导致具体实施较为困难。
结合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实际经验以及对于江北新区范围内生物医药企业的实际
经营发展情况,本文认为因结合企业生命周期区别设计具体的投贷联动方案。

4.5.1 初创期企业的投贷联动设计

对于初创期企业高风险的特征,期权投资加贷款是较为稳妥的选择。期权
投资加贷款即为:“贷款+期权”模式,商业银行给生物医药小微企业提供贷款
业务,并在企业签订贷款协议的同时建立一份股权期权合约。合约约定银行对
企业的未来股权有选择权,在条件成熟时银行可选择行权从而获取企业股权。
通过企业上市被并购以及第三转让等方式达到股权增值目标从而实现股权收益
的共享。

图 4-5 “贷款+期权”模式示意图

35
此阶段生物医药企业项目成果处于由研发试制到市场转化的阶段,企业的
主要活动是筹集资金进行科技产品的市场转化、生产线建设及市场开拓等,因
此资金需求数量显著增加,资金需求时间更为紧迫。然而初创期的生物医药企
业面临着技术、市场、管理等多重风险,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有
限,信用信息披露不足等,导致生物医药企业外部融资能力较弱,外源性资金
支持有限。 内源性融资以及政策性融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风险资本则成为解决该阶段企业融资缺口的重要渠道。此阶段商业银行对目标
企业的公司治理、财务情况、经营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严格筛选并确定优质
项目,以期权投资和贷款的形式投放,在给予生物医药小微企业支持的同时获
得未来超额收益的权益。

4.5.2 成长期企业的投贷联动设计

对于成长期企业,其经营发展更加成熟,自身风险及市场更加容易判断和
识别,针对此类企业直接投资的模式更加能够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
投资收益。即通过旗下理财子公司对目标企业进行直接的股权投资,同时根据
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及需求给予相应的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

图 4-6 直接投贷示意图

36
此阶段生物医药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销售量不断增加,市场份额
逐渐扩展,企业的主要活动是需要更大规模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拓宽销售渠
道,开拓新的市场。相比于初创期,企业产品销售能够带来少量的资金流入,
有较稳定的财务现金流和良好的盈利水平,形成一定数量的留存盈余等内源融
资,同时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所提升,外源性资金支持不断增强,然而相对于成
长期快速扩展所需要的庞大资金而言,现有的资金支持依旧不足,生物医药企
业依旧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此阶段是投贷联动实施落实的黄金时期,商业
银行与理财子公司公司按协议比例进一步加大股权投资和信贷发放的资金额度,
开始获取企业成长带来的固定利率收益。

37
第 5 章 NJ 银行信贷业务模式创新的保障策略举措
第四章本文。。。。。,为了保障 NJ 银行对于生物医药产业信贷创新顺利
推进,自身内部改造和调整必不可少,本文从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体系、数字
化转型与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5.1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目前 NJ 银行的在绩效考核体系方面仍存在众多急需调整的问题,具体可以
概括为:
各部门绩效目标协同性不足。银行虽然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但是缺少对战
略目标实现路径的细化,各部门围绕着战略目标提报本部门的职能规划,但是
缺乏统筹,彼此独立,未能实现有效协同。例如,前台业务部门的主要考核指
标集中于客户增量、投资收益、存贷款业务增量、客户满意程度等方面,营销
业务权重较大;但是中后台主要聚焦于风险管理与监控、贷款审批、合规性审
查,从风险和法律的角度对贷款的合规性进行考量。在此考核标准下,前后台
考核绩效存在一定矛盾,协同性较差;
绩效目标缺乏落地措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不匹
配的状况,存在空有公司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却没有制定明确具体的行动方
案和工作任务。例如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大多是商业银行都提出加大对中小
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的战略目标,但对于具体的授信方式、风险管控、风险
评估没有及时改进,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公司战略难以落实。绩效目标对长期结
果关注不足。公司在目前的绩效考核中非常重视存贷款增量、客户增量等短期
的经营结果的达成,缺少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牵引;导致企业时刻处于
“救火、灭火”状态。绩效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的组织绩效管
理缺乏强有力的统筹主体,前台营销业务部门和中后台风险管理、合规审查部
门的绩效管理存在脱节、标准不一,各环节的工作散落在几个部门;
绩效指标缺乏弹性。银行绩效考核过于看重存贷款增量、客户增量等数量
型指标,绩效指标一味的追求量化,不能真实的反映员工实际工作情况;绩效
考核结果及应用不合理。绩效考核结果的区分不明显,负激励为主的考核方式
与当前薪酬支付策略不匹配等。
要完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EVA 考核是商
业银行的传统考核模式,日均存款、贷款日均、客户数等为主要指标,依据
EVA 创利对人员的绩效进行考核。同时,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采取不良薪酬减记
的方式,以实现风险,防止道德风险,人员绩效薪酬与风险相挂钩,但是该考
核体系一定程度压制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对于初创生物医药企业,以维持自营为主要目标,难以有大量存款、
中间收入等带来 EVA 贡献;其次,生物医药小微企业数量达、细分领域众多,
不同领域的企业的技术、产品特点各异,信贷客户经理队伍面对如此众多领域
的技术和产品特点难以全面掌握,科技金融人员因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进
行判断,工作量较普通的客户更高;再次,小微企业未来具有不确定性,风险
把控更难,风险暴露带来减薪,将极大的降低人员的积极性。
由此,需要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建立差异化考核的体系。对于生物医药领域,

38
重点关注服务满意度、客户成长性、服务客户数、发放贷款笔数等指标。为客
户经理建立专门的薪酬等级体系,与传统的信贷客户经理相区别。此外,当业
务出现风险时,严格遵守相关规制,经核查不存在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客户
经理,不进行问责,消后顾之忧。

5.2 搭建专业的人力资源体系

除了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之外,还需要搭建更加复合的人力资源体系。与传
统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相比,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业务对从业人员的要
求更高。相关人员既要对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和领域有一定程度了解和把握,还
要对初创初成长型的科技企业有较为前瞻性的判断。这就要求银行内部需要不
断增加员工的相关知识水平。由于科技金融业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
需要对企业,信贷产品、风险管控都有一定了解,还要有一定深度的行业研究。
可以通过轮岗轮岗,如在业务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后,到风险审批、管理等部门
学习,实现风险、管理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培养和储备复合型人才。
搭建专业的人力资源体系需要拓宽招聘通道,选拔复合型人才。包括: 1)
校园招聘从经管类专业人员向更广泛的专业领域转变。商业银行在招聘时主要
面向商学院学生,该部分学生熟悉经管、会计等科目。生物医药行业对于相关
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更高,经管类学生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把握技术走向和
行业动态。因此,建议招聘从过去的金融、财会、法律、计算机等专业拓宽到
通讯、医学、机械、材料、工程等专业。重视复合型背景,提高团队的多样性,
实现复合型人才队伍打造。2)从投行、证券等外部机构引入更多优秀人才。商
业银行的人才在传统信贷领域较为充足,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科技金融天生具有
创新因子,因此,从业人员的创新思维、战略眼光都非常重要,投行、证券等
机构聚集一大批富有战略眼光的精英人才,对于行业的研究更加具有复合型思
维,因此可以积极对接各类优秀人才,拓宽人才引用渠道。需要注意的是,该
类人才与商业银行现有的人才及薪酬体系不完全匹配,需要创新薪酬绩效体系,
实现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真正做到留得住人才。
另外,银行内部行业研究专家队伍培养。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打造一批专家
队伍来增强竞争力。虽然市场上存在大批专业的研究团队,可以委托第三方进
行金融研究。但是商业银行内部研究主要基于信贷的角度,需要契合银行信贷
风险识别、管控的要求,符合业务发展需要。通过打造一支源于商业银行科技
金融业务的专业研究队伍,将有利于商业银行在未来更好服务实体、实现业务
转型、抢占战略高地。
搭建专业化培训体系。科技金融队伍的培训体系要深入结合业务实际,各
种实地演练和内部交流,来提升队伍能力。一是要打造新型学习队伍,提高专
业服务能力。要求科技金融条线从业人员要充分研究,了解客户、业务和产品,
提高对科技企业的了解,提高客户的认同感;二是换位思考,为客户出谋划策,
提高客户满意度。应当满足客户合理的金融需求。对于出现经营困难的客户,
金融机构也应该主动、切实地为客户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开展交流会,行业互
动形式,在学习交流中提升业务能力;三是加强学习研讨,培育行业专长。定
期进行行业研讨分析,并引导科技金融服务团队以深入研究重点行业,通过了
解行业的平均水平、上下游情况等,最终形成行业研究报告,准确定位客户在

39
行业的地位,从而有效地筛选目标客户和把控风险。
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从机制、培训、考核等多方面综合建设。最为重要的
是商业银行高层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人才培养使用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
及多个部门,没有总行层面的领导和统筹,难以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同
时,人才队伍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长时间的积累和打磨,不断经受
业务实践的检验,因此,需要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容忍度,能够较
为持续的给予支持。

5.3 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数字化与信息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
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逐
渐成为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手段,在某些领域的工作已有取代人工的趋势,因
此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公司生产经营模式发
生深刻的变化,基于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是检查工作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生活需求,也是一个公司适应市场,促进自身发展的
需要。信息化带来的改变不仅仅限于某个企业,更重要的是它将影响整个行业
的发展,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借助信息化浪潮企业可以更上一层楼,但也有
可能颠覆在浪潮之中,因此企业要妥善处理好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就是银行业务的线上化。目前银行业深刻
认识到线上化经营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加速了“以客户为中心、全渠道联动、
数据驱动”的精细化、高质量数字化转型之路。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在内部驱动
力和外部驱动力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外部驱动力有三个最根本的因
素:第一,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使得大量金融服务需求走到
了线上;第二,金融科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中小银行有能力将业务线上化;
第三,监管机构发布金融支持政策,加速银行业中长期高质量发展,让商业银
行业务数字化转型具备了可能性。
数字化转型框架的搭建要以大数据为基础,以金融科技为支撑,建设智慧
银行。这里有三个关键点:业务数据化、业务场景化、场景智能化。业务数据
化包括行内、行外数据,包括数据标准、数据质量,只有真正使数据成为数据
资产,才能具备价值;数据具备价值后,必须把它应用到业务场景里去,用于
经营分析、精准营销、营运优化、风险控制等等;这就是数字银行包括开放银
行的概念;最后一个关键的点就是要让应用更加高效,人脸识别、语音交互、
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一系列的技术使得场景应用更加智能化。业务数据
化有一个深刻的背景,那就是通过数字的表达,把业务的物理世界搬进数字世
界。这一点在银行的零售业务线上化中表现得很充分。在零售业务线上化过程
中,银行通过客户的交易信息和特征信息,以及行为数据,实现了对客户风险
的判断从主观慢慢转向以客观判断为主。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将深刻改变对公
业务的数字化。通过数据化的改造,使得公司法人的经营管理活动能够镜像投
射到数据世界里,实现银行对公司以客观为主的信用风险判断。价值判断的转
变,可能会深刻的改变银行的对公业务。
疫情下,智能风控的意义更加突显。大数据风控在业内已经普遍应用,内
外部数据结合的应用是很成功的。这一轮疫情产生的冲击整体是可控的,疫情

40
初始阶段,逾期确实有一些上升;随着疫情的平缓和各项社会工作的恢复,逾
期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未来的信用风险会有一定的上升。数字化转型过
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是打造数据中台。中台能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更高效地向前
台提供标准化的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

5.4 企业创新文化构建

企业发展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文化的竞争最终也是落实
到对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无论是内部凝聚力
还是外部竞争力。一个民族要有信仰国家才有希望,一个企业要有独自的文化
员工才会有凝聚力,企业才会做大做强,因此要不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生
物医药企业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典型,其自身文化的创新性是企业的重要特征和
内核,所以想要更好地拓展生物医药信贷业务,更好地理解生物医药企业客户
的文化和业务,培训银行自身的创新文化必不可少。
第一,树立充满愿景的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企业文化能够对人才队伍的
建设和发展起到引领和凝聚的作用,所以明确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能够逐渐
完善和丰富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内涵,使员工更加具有文化自觉,也就有利于
强化商业银行的发展合力,并实现商业银行人才队伍的自信、严谨、专业和规
范;第二,促使企业价值理念内涵更加丰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与商业银行自
身发展以及人才发展的结合,并将企业价值理念深入到每一名干部员工的日常
工作之中,使企业文化能够深入其工作过程中,提升从业人员的工作自觉性,
并促使其充分发挥潜能;第三,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明确企业文化对于银
行发展的引导作用,调动各个部门以及兴趣协会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工
作,并对制度文化、营销文化、服务文化、风险文化、创新文化等多个文化体
系进行推动,同时落实民主管理工作,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促使信息反馈渠道
更加丰富且完善,若员工面临问题或遇到困难,应及时提供帮助,以提升工作
人员对于商业银行的归属感;第四,对统一的品牌运作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
以有效开展品牌建设工作。
NJ 银行在进行转型时,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企业文
化,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随着新员
工的不断增多,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只有大部
分人都认同企业文化,力向一处使,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41
第 6 章 结论
本章将对前文的研究做出总结,阐明主要的研究结论。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增加就
业岗位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伴随着小微企业的迅速发展,资金
不足问题日益成为阻碍全国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另外 NJ 银行作为一
家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金融信贷市场中想要做出特色,
提升成绩,也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寻找到破局之策,创新信贷模式,拓展客户
群体。从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前景来看,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推动医疗需求增长,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现代医药行业
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都将推动生物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深耕生物医药行业
金融服务必将为 NJ 银行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通过对注册在江北新区内 50 家生物医药小微企业的调查得出,样本企业成
立 5 年以内的初创企业占比达 88%,资产规模在 5000 万元以内的占比 84%,销
售规模在 5000 万元以内的占比 96%,能够提供固定资产抵押的企业占比为
10%,超过 98%的受访企业希望能够获得信用类贷款。并且在受访企业中已经获
得银行融资的企业仅占比 36%,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都未能获得银行的信贷资
金支持,进一步反映了生物医药类小微企业在银行类金融机构融资难的问题,
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目前现行的银行信贷政策匹配难度大,无法获得信贷资金的
支持。
基于上述的调查,本文从生物医药企业作为小微企业的典型行业生物医药
为切入点,从 NJ 银行的角度,对 NJ 银行开展生物医药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模式
创新进行研究,以生物医药发展最具特色的南京江北新区为例,结合区内生物
医药小微企业的发展特点、融资需求特点、融资现状、信用风险特点等结合国
内外先进经验及自身工作实践经验,提出了如下的几点方法:
其一,结合生物医药小微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设计符合行业客
户特征的信贷产品,如针对初创期企业的政策分担贷款、创业贷款,针对成长
期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税务贷款等。
其二,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小微企业设计不同的风险控制体系,在银行传
统的风险管控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特点创新提出了覆盖贷
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的风险控制方案。
其三,对于传统银行信贷产品无法介入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使用投贷联
动作为补充手段,并且针对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由于其本身风险较成长期的小
微企业更大的特征,在投贷联动产品介入时应使用期权的形式进行开展,这样
可以更大程度地保护银行自身的资金安全。
最后,为了保障以上方案的顺利推进,应该逐步完善 NJ 银行内部绩效考核
体系,搭建更加专业的人力资源体系,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培育创新型的企
业文化。

42
参考文献
[1]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5-13.
[2]陈玉荣.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J].理论探讨,2009(04):99-102.
[3]李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J].南方经济,2000(02):47-50.
[4]乔治·阿克洛夫.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J].经济导刊,2001(06):1-
8.
[5]邱翠兰.浅析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8(13):262-
263.
[6]王元月,卢光志,刘玉刚,杨恩斌.信用风险量化方法的发展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36-39.
[7]魏小红.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经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8]伊查克·爱迪斯.企业生命周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亚当·斯密.国富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10]张玉明,邓志钦,燕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与资本结构优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
术管理,2005(07):139-143.
[11]张明喜.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J].海南金融,2009(12):76-79.
[12] 郑 小 萍 , 刘 盛 华 . 中 小 企 业 融 资 中 信 息 不 对 称 问 题 探 析 [J]. 中 央 财 经 大 学 学
报,2010(09):48-52.
[13]Allen N. Berger and Gregory F.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2, 112(477) : F32-F53.
[14]BaltensperpergerE.Credit Rationing Theory Issue and
Question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and Banking,1978(2):170-183
[15]Bester H. Screening vs. rationing in cerdit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4):850- 855.
[16]Fried , Joel and Howitt Peter.Credit Rationingand Implicit Contract
Theory[J].Journal of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80(3):471- 487.
[17]GaleDand HellwingM. Incentive- comlatibledebtcontracts :theone- period
problenm[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58(6):647- 663.
[18]Joseph E. Stiglitz and Andrew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3) : 393-410.
[19]Julesmenken. A Treatise on Money[J].Nature,1931,127(3216):919-920.
[20] Mason Haire ,Modern Organization Theory: A Symposium of the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on Human Behavior.
[21]Mitchell Berlin and Loretta J Mester. On the profitability and cost of
relationship lending[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8, 22(6) : 873-897.
[22] Weston, J. F., & Brigham, E. F. (1975). Managerial Finance. 5th
Edition, London: The Dryden Press.

43
附 录
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需求调查问卷

44
45
致 谢
一转眼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时光即将要进入尾声,在这段时间里,我收获
了很多,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很多帮助,完善了自己知识体系,拓宽了自
己的人际关系,这一切将使我受益终身。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导师刘春林教授,他在论文的选题、开题、
找资料、指定论文框架以及最终的论文定稿的各个环节认真的帮我修改初稿,
并提供了很多的指导和中肯的建议,让我领略到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
学术功底,在论文写作遇到瓶颈的时候导师总能以他非常独特的见解让我豁然
开朗。除此之外他还具有严谨治学、耐心施教的态度,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
匪浅,终身难忘。我从导师身上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的技术知识,也学习到了一
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得做人做事的态度,导师对我指导和关怀我永怀感激,再
次表示我衷心的感谢。
在这个求学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他们也帮助我很
多,在生活上关心我,在学习上帮助我,在思想上感染我,本次课题的顺利完
成与他们的帮助也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团结友爱的大集体中,我学会了合作共
赢,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我学会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学习态度,正是
由于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重又一重的障碍,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才能顺利完成本次课题,在此谢谢大家。
感谢我的家人在我求学的过程中给与我的鼓励和支持、理解,感谢各位老
师们感谢关心我的同学们,感谢所有人的陪伴,让我度过了美好的两年半的南
大时光。

4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