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九年級(中二)單元二啓思練習冊《阿 Q 正傳》簡介

2021.1.25
《阿 Q 正傳》寫於 1921 年 12 月至 1922 年 2 月之間,最初分章刊
登於北京《晨報副刊》。《阿 Q 正傳》第一章發表於 1921 年 12 月 4 日
《晨報副刊》的「開心話」欄,開頭諷刺考證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寫法
但魯迅「實不以滑稽或哀憐為目的」,並希望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
國人的魂靈來」。第二章起移載「新文藝」欄,直至 1922 年 2 月 12 日
登畢,以後收入小說集《吶喊》。

《阿 Q 正傳》是體裁小説。

主題:
《阿 Q 正傳》寫出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改革,並透過農
村中貧苦僱農阿 Q 的藝術形象,影射出人性的劣根,如卑怯、精神
勝利法、善於投機、誇大狂與自尊癖等。

人物

 阿 Q──小說主人公,社會中的小人物,一窮二白,但自尊心
很重。每次遭遇到不幸的事,都會找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為自己
安慰。小說中寫明「Q」為「quei」(拼音:quèi)之縮寫,不過如
今大多數人已經習慣按英語字母 Q 的發音來唸。
 趙太爺──鄉紳,阿 Q 的「米飯班主」,對阿 Q 甚為苛刻。
 吳媽──趙太爺家女工,阿 Q 曾對她出言不遜。
 小 D──亦為底層人物,幫傭為生,曾與阿 Q 幹架。D 為 Don
之縮寫,魯迅表示小 D 應讀做「小同」,並認為他「長大後也是
另一個阿 Q」。

土穀祠,魯迅筆下的阿 Q 經常出現的地方
“ 但雖然是蟲豸,閒人也並不放,仍舊在就近什麼地方給他 ”
碰了五六個響頭,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以為阿
Q 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鐘,阿 Q 也心滿意足的得
勝的走了,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
「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 。狀元不也是「第

1
一個」麼?「你算是什麼東西」呢!?──《阿 Q 正傳》

阿 Q「多住未莊,然而也常常宿在別處,不能說是未莊人,即
使說是『未莊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孑然一身,一窮二白,
常替趙太爺做短工,但常被趙太爺苛待。平日更常被人瞧不起,然
而阿 Q 卻常用「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

一日,阿 Q 又惹上瞧不起的王鬍,又碰上討厭的假洋鬼子,都
被打了一頓。就在憤憤不平時,卻迎上了小尼姑。阿 Q 調戲了一番,
逗得人們嗤嗤地笑後,才得抒懷。可是阿 Q 就此思起春來,徹夜未
眠、胡思亂想一通。

又一天,阿 Q 在趙家舂米,竟對趙家的女工吳媽出言不遜。趙
家的人又藉此向阿 Q 勒索錢財,更不再給他工作。自此趙家工作都
交了給小 D 做。阿 Q 很多日子都捱餓受寒,把家當都典押了。終於
決計出門求食,到了靜修庵,才拔幾個老蘿蔔,卻被黑狗追個狼狽
不堪。這時,阿 Q 決意要入城了。過了一些日子,人們見到阿 Q 衣
著光鮮,都紛紛巴結阿 Q。人們的態度都轉變了,都向他要城裏的
貨,但後來得悉阿 Q 進城是當小偷,又不再敬畏他了。

某一夜,傳聞革命黨到了未莊,人心慌亂起來。縱然人們不怎
談論,看似沉寂,但其實人們心中還有疑惑。阿 Q 則本來也痛恨革
命黨的,因為他以為革命就是造反——就是與他作對。但見到未莊
的村民都惶恐得不得了,他也嚮往起革命來了。於是阿 Q 常在街上
呼嚷着革命的事情。人們在寧可信其有下,又對阿 Q 敬畏起來,尤
其趙太爺甚至聞名百里的舉人老爺都怕革命黨,這使阿 Q 快意起來。
然而,真正的革命黨真的來了,阿 Q 卻被拒絕加入。後來他不明不
白被官兵捉入牢獄,被陷以「借革命之名造反,搶劫趙家一夥同謀」
的罪狀,糊裏糊塗的被問了話,又糊裏糊塗的答了話,再糊裏糊塗
的畫了押。更被以一儆百的遊街示眾。他知道要死了,卻又不反抗,
甘願被送上法場,無人爭議地槍斃了。

阿 Q 這一形象有其複雜的性格,但人物的內心世界並不複雜。
在欺壓時期用精神勝利法來使自己獲得感情上的平衡,精神沒有執
著的追求;相反,玩世不恭的態度反映了流氓無產者的信念喪失
[4]
。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年編者曾放在「開心話」專欄內,
其實飽含著沉痛、哀傷,有心人讀來並不認為開心。

1937 年 3 月,毛澤東在延安和美國作家史沫特萊說起《阿 Q 正
傳》,評價到中國國內有一部分人是帶著阿 Q 精神,在任何時候都

2
認為自己是勝利的,別人則是失敗的。並在 1955 年 10 月,七屆六
中全會上談不要當「假洋鬼子」,不准別人從事革命[5]。

任繼愈認為研究評論《阿 Q 正傳》的文章很多,也有寫得相當
好的,他們從文學方面著眼的多,抓住中國農民的本質來深入剖析
的文章卻是少見。許多人看不到這一點,嘲笑阿 Q 的某些缺點、毛
病,其實這些毛病人人都有,是中華傳統文化長期帶來的胎記。錢
理群認為魯迅直到臨死前,還為「《阿 Q 正傳》的本意……能瞭解者
不多」而感到「隔膜」,其主要方面就是魯迅對「阿 Q 似的革命」的思
考不為人們所瞭解。魯迅的感慨「《阿 Q 正傳》的本意,我留心各種
評論,覺得能瞭解者不多。搬上銀幕以後,大約也未免隔膜,供人
一笑,頗亦無聊,不如不作也。」[1]

魯迅曾說過,阿 Q 的身上也有革命的意識,[6]但研究者對此探
討不多。汪暉指出「阿 Q 有幾次要覺醒的意思。這裏說的覺醒不是成
為革命者的覺醒,而是對於自己的處境的本能的貼近。……阿 Q 的
革命動力隱伏在他的本能和潛意識裏。」[7]

地位

該小說被翻譯成各種語言。法國文豪羅曼·羅蘭認為「這部諷刺寫實
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 Q,我永遠忘不了阿 Q 那
副苦惱的面孔。」[8][9]此外也影響著中國其他的文學家及其著作,比
如老舍先生的《貓城記》中描寫看客的冷漠[10]。

文化影響[編輯]

 現今的中文也借小說主角阿 Q 的特色,「阿 Q」也有逃


避現實、聊以自慰的精神勝利法的意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