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4

规范 С П 477.1325800.

2020《高层建筑和综合设
施。消防安全要求》(俄罗斯联邦建设和住房公用事
业部 2020 年 1 月 29 日第 45/PR 号命令批准)
Highrise buildings and complexes.Fire safety
requirements
实施日期为 2020 年 7 月 30 日。
首次引入

导言
制定本套规则是为了满足 2009 年 12 月 30 日第 384-Ф З 号联邦法《建(构)筑物安全技术规程》[1]的要
求。此外,本套规则的适用可确保符合 2008 年 7 月 22 日第 123-Ф З 号联邦法《消防安全要求技术规程》
[2]的要求。

本规程规定了根据以下要求设计的高层建筑和综合建筑的消防安全要求
С П 253.1325800.2016 和 С П 267.1325800.2016。

该套规则由以下作者组成的小组完成:SRO"MOAB"协会(工作负责人:技术科学博士
M.M.Mirfatullaev)、JSC"Puls"(技术科学博士,E.A.Meshalkin 教
授)、NP"AVOK"(А.Н.Kolubkov)、JSC"NIC"建筑"、FSBU VNIIPO EMERCOM、FSBU"TsNIIP"俄罗斯建设
部。

1 适用范围
1.1 本规程规定了高度大于 75 米的功能火灾危险等级 Ф 1.3 的建筑物和综合设施以及高度大于 50 米的其
他功能火灾危险等级的建筑物和综合设施的设计、施工、改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消防安全要求。

1.2 本规程不适用于生产、仓储和农业用高层建(构)筑物的设计和施工。

2 法规参考文献
在本《规则》中,使用了对下列文件的规范性参考:

Г О С Т 12.4.026-2015 劳动安全标准体系。信号颜色、安全标志和信号标记。目的和适用规则。一般
技术要求和性能。试验方法

Г О С Т 33652-2015(EN 81-70:2003)乘客电梯。无障碍技术要求,包括残疾人和其他群体的无障碍

Г О С Т Р 12.2.143-2009 劳动安全标准体系。光致发光疏散系统。检验要求和方法

Г О С Т Р 51844-2009 消防技术。消防柜。一般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Г О С Т Р 52382-2010(EN 81-72:2003)乘客电梯。消防电梯

Г О С Т Р 53271-2009 消防技术。救援消防队员的袖子。一般技术
要求。试验方法

Г О С Т Р 53272-2009 消防技术。消防绳索下降装置。一般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Г О С Т Р 53274-2009 消防技术。救生消防队员的梯子。一般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Г О С Т Р 53294-2009 纺织材料。床上用品。家具的软构件。窗帘。谢幕。易燃性试验方法

Г О С Т Р 53296-2009 在建(构)筑物中安装消防人员电梯。消防安全要求

Г О С Т Р 53299-2013 风管。阻燃试验方法

Г О С Т Р 53300-2009 建(构)筑物防烟保护。验收和定期试验方法

Г О С Т Р 53313-2009 电气安装专用产品。消防安全要求。试验方法。

С П 1.13130.2009 消防系统。逃生通道和出口(第 1 次修改)

С П 2.13130.2012 消防系统。保护工程的耐火性(第 1 号修改)

С П 3.13130.2009 消防系统。火灾警报和人员疏散控制系统。消防安全要求

С П 4.13130.2013 消防系统。限制火灾在保护设施中的蔓延。对空间规划方案和结构方案的要求(第 1 号修
改)

С П 5.13130.2009 消防系统。自动火灾报警和灭火装置。设计标准和规范

С П 6.13130.2013 消防系统。电气设备。消防安全要求

С П 7.13130.2013 采暖、通风和空调。消防安全要求

С П 8.13130.2009 消防系统。室外消防供水水源。消防安全要求

С П 17.13330.2017《建筑标准与规范 С Н и П II-26-76 屋面》(第 1 号修订)

С П 52.13330.2016《建筑标准与规范 С Н и П 23-05-95*自然照明和人工照明》

С П 54.13330.2016《建筑标准与规范 С Н и П 31-01-2003 多户住宅建筑》(对第 1 号、第 2 号进行了修


改)

С П 59.13330.2016《建筑标准与规范 С Н и П 35-01-2001 行动不便人群的建(构)筑物的无障碍


性》

С П 60.13330.2016《建筑标准与规范 С Н и П 41-01-2003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第 1 号修订)

С П 118.13330.2012《建筑标准与规范 С Н и П 31-06-2009 公共建(构)筑物》(对 N 1、N 2、N 3


进行了修改)

С П 252.1325800.2016 学前教育机构大楼。设计规范(修改 N 1)

С П 253.1325800.2016 高层建筑工程系统

С П 256.1325800.2016 住宅和公共建筑电气装置。设计和安装规范(修改 N 1、N 2、N 3)

С П 267.1325800.2016 高层建筑和综合体。设计规范

注-在使用本规程时,应检查操作
公共信息系统中的参考文件----在互联网上的联邦标准化执行机构官方网站上,或根据截至当年 1 月 1 日公
布的年度信息索引“国家标准”和当年每月信息索引“国家标准”的版本。如果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被替
换,则建议使用该文件的当前版本,同时考虑到对该版本所作的所有更改。如果所引用的日期文件被替换,
则建议使用上述批准(接受)年份的文件版本。如果在本套规则通过后,对所引用的日期的参考文件作了修
改,以影响所引用的规定,则建议在不考虑该修改的情况下适用该规定。如果参考文件被删除而未被替换,
则建议在不影响参考的部分适用提及该文件的规定。建议在联邦标准信息基金中检查有关规则集运作的信
息。

3 术语和定义
本套规则采用[1]、С П 267.1325800 中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相应的定义:

3.1

中庭:建筑物的多光照空间(三层或三层以上),垂直发展,与建筑物的楼层部分(画廊、房间的围护结构
等)相邻,通常有顶部照明。水平发展为多光照通道(长度超过高度时)的中庭称为通道。[С П
118.13330.2012,附件 B,第 Б.4 条]

3.2

安全区:保护人员不受火灾危险因素影响或火灾危险因素不存在或不超过最大允许值的区域。[第 2 条第 2 款]

3.3 消防箱高度:消防车通道表面标高或隔开下部消防箱的消防楼板上标高与隔开上部消防箱的消防楼
板上标高或无阁楼层(阁楼楼板)的最大高差。

3.4 高层建筑:根据 С П 1.13130 确定的高度大于 75 米的建筑——功能火灾危险等级 Ф 1.3;超过


50 米-其他功能性火灾危险等级。

3.5

高层建筑群: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高度的建筑物(至少包括一个高层建筑)组成,通过建筑规划技术相互
连接(可以有共用的地下部分或柱状部分,结合穿越等)。[SP 267.1325800.2016,第 3.6 条]

3.6 电梯的区域组织:由一组(一组)电梯对建筑物下部进行维护,由另一组(组)对建筑物上部进
行维护。

3.7

消防部分:由消防障碍物分隔的消防部分。[2,第 2 条,第 22.1 款]

3.8

结构的耐火极限(填补防火障碍物开口):从标准试验条件下的火灾开始到该结构(填补防火障碍物开口)
规定的极限状态之一发生的时间间隔。[2,第 2 条,第 31 款]

3.9
防烟系统:旨在防止或限制火灾时建筑物和构筑物被烟熏的危险以及火灾危险因素对人员和物质价值的影响
的一整套组织措施、空间规划方案、工程系统和技术手段。[2,第 2 条第 40 款]

3.10

消防系统:旨在保护人身和财产免受火灾危险因素影响和(或)限制火灾危险因素对保护对象(产品)影响
的一整套组织措施和技术手段。[2,第 2 条第 41 款]

3.11

逃生出口:通往逃生路线的出口,直接向外或进入安全区。[第 2 条第 48 款]

3.12

逃生路线:直接通向或进入安全区域的人员移动和(或)移动路线,在发生火灾时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
要求.[2,第 2 条,第 49 款]

3.13

疏散:人员有组织地自行从可能对人员造成火灾危险的场所直接进入或进入安全区域的过程.[2,第 2 条,第 50
款]

4 缩略语
本套规则的缩写如下:

А П З–自动防火;

自动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灭火装置;

AUSP——火灾自动控制装置;战争遗留爆炸物-内部消防水管;

MGN-行动不便的人口群体;П Д В–防烟

通风;

П Т П–灭火计划;

SOUE-警报和疏散管理系统;П П Д З–防烟系统;

П З–消防系统;ATP 是火灾报警系统。

5 对空间规划方案的要求
5.1 属于不同功能火灾危险等级的高层建筑(综合体)的部分应通过防火屏障(墙、楼板)划分成
独立的消防隔间。

消防隔间的划分应采用防火墙和(或)1 型防火楼板,根据表 6.1 的规定,防火极限提高,或采用防火楼板


划分的技术楼层。消防区段的划分可以通过其他类型的消防障碍物进行,包括。根据[2],以建筑物或其它
工程方案的体积构件的形式。
根据设计任务书,技术楼层或其每个部分应成为其中一个消防隔间的一部分,或被分配到一个单独的消防隔间。

技术楼层(全部或部分)应用于布置建筑物、综合设施的工程技术保障系统,包括。相邻垂直消防隔间的设
备。将住宅和(或)非住宅用房布置在技术楼层的一部分时,应用防火墙和 1 型楼板进行区分;在这种情况
下,允许将它们分配到相邻的垂直消防隔间之一。

5.2 根据房间的功能火灾危险等级,消防间(段)内地上层的最大面积应为:

- 1500 以下 -Ф 1.2 级(宾馆、宿舍);

- 2000 年以前-等级为 Ф 1.3(住宅,包括公寓和公寓酒店);

- 2500 以下 -在其他情况下。

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停车面积不应大于 3000 在下
列情况下,允许地下停车库消防间的面积增加 100%
将其分成面积不超过 3000 的部分 以下技术解决方案之一:

- 水幕与固定或火灾时自动下降的防烟屏(窗帘、窗帘)相结合,耐火极限不小于 EI 60;

- 无火灾荷载的区域(通道),宽度不小于 8 米或宽度不小于 6 米,在中间设置喷淋帷幕,排成一列,


计算数量
喷水器,在整个长度上单位流量为 1 运行时间不小于 1 小时
时,应保证采取组织措施,防止火灾负荷在上述区域(通道)内;

- 1 型防火隔板,两侧由 AUP 喷水喷头保护,每隔 1 米安装,距离隔板不超过 0.5 米;

- 安全走廊,由防火障碍物划定,耐火极限不低于 REI 90,并在发生火灾时提供空气补充。

5.3 建筑物、综合体地上部分下部消防间的高度不应超过:用于设置功能火灾危险等级 Ф 1.3 的住宅用


房——75 米,用于设置其他功能火灾危险等级的公共用房——50 米。每个上部消防间的高度不应超过 50
米。

建筑物高度根据 С П 1.13130 确定。

各功能性火灾危险等级(Ф 1.3 除外)消防间的允许高度(层数)应按照 С П 2.13130 的规定取值,对于结构


火灾危险等级为 С 0 的耐火等级为 I 级的相应建筑物,应符合本规程 5.1 的要求。

在综合设施的高层建筑中,不允许设置消防隔间和功能火灾危险等级 Ф 1.1、Ф 4.1 的房间,特殊规定的情况


除外。

5.4 高层建筑、综合设施中的柱形板可考虑多功能用途或与主楼相关的其他功能火灾危险等级。柱体
附着部分的尺寸不应超过
下午 3 时 15 分柱体应分到面积小于 3000 的独立消防隔间。 或
由多个隔间组成,面积达 3000 每间,但主楼及柱脚的楼层面积总和不超过消防
舱内允许楼层面积的情况除外,而建筑物及柱脚的上一层相邻房间属同一功能性火灾危险等级。

根据设计任务书,允许在高层综合建筑的内置和附属部分设置学前教育机构,以及符合 С П 118.13330、С
П 252.1325800、С П 4.13130 的要求的 Ф 4.1 级教育机构,并将相应房间组划分成单独的消防隔间。
高层建筑的内置-附加部分(柱体)的使用屋顶应符合 С П 17.13330 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允许沿防火
等级不低于 Г 1、В 1、Р П 1 的功能涂层的不易燃材料铺设保护层。

为了疏散用作娱乐、运动和休闲区的高层建筑和综合体的柱状楼层上的人员,应设置 3 型室外露天楼梯,以及
通往建筑物和综合体高层部分的无烟楼梯间的出口的计算数量,如 Н 2 或 Н 3。

5.5 在高层建筑中,300 至 600 个座位的休息室的高度不应超过 10 米,150 至 300 个座位的休息室的高度


不应超过 28 米,100 至 150 个座位的休息室的高度不应超过 50 米。

休息室的容量,以及在高度超过 50 米的住宅和公共建筑表面上的观景台和其他平台上的计算人数不应超过
100 人。

5.6 根据 С П 118.13330 规定的计算容量超过 50 人的餐厅、咖啡厅和其他餐饮企业,在建筑物内的高度


超过 50 米时。从这些房间的门到无烟楼梯间 H2 和(或)H3 的入口的距离不得超过 20 米。

放置在使用的路面上时,包括在露天夏季餐厅、咖啡厅、休闲区、观景台和同时有 50 人以上的其他平台上,
应至少设置两个通往无烟楼梯间的疏散出口,如 Н 2 和(或)Н 3。

5.7 同时可容纳 300 人以上的房间应按照 6.1 的规定用防火墙和楼板与其他房间隔开。从这些房间的门到


疏散出口的距离不得超过 20 米。

5.8 应根据[2]、С П 59.13330 和第 8 章的规定设置安全区。

此时,安全区房间应与其它房间、走廊隔开,建筑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小于 REI(EI)60,洞口填充不小于
EIS(EIWS)60。

5.9 中庭(通道)应根据设计任务书设置在建筑物地上部分的下部消防隔间内,或设置在内置和附加部
分(柱体)内。

在建筑物和综合设施中设计一个或多个中庭,包括在满足下列要求的情况下,应在其范围内设置开放式楼梯、
排水沟、自动扶梯、全景电梯等,以及画廊上有开放式开口的房间:

- 中庭应布置在一个消防隔间的范围内,在该隔间楼板的开口处可放置自动扶梯、露天楼梯和升降
机(包括全景楼梯);

- 房间和走廊的围护结构,在与中庭相邻的地方,其耐火极限应不小于 EI(EIW)60,或由厚度不小于 6 毫米
的钢化玻璃制成,具有非标准耐火极限,安装自动喷水喷头 AUP,以确保喷水,并位于相邻房间(走廊)
的一侧,距隔墙不超过 0.5 米,间距不超过 2 米;

- 在通向中庭的露天开口处,包括自动扶梯和廊室的露天开口处,设置防火极限不小于 E45 的火灾时下降


的防烟窗帘、窗帘、窗帘,这些窗帘应配备自动和遥控驱动装置(无热元件)或固定防烟屏。排出的窗帘
(屏风、窗帘)的工作高度应不小于火灾时产生的烟层厚度,应在设计阶段通过计算方法确定;在这种情
况下,它们的下限应位于距地面标高不小于 2.5 米的高度;

- 根据 С П 2.13130 确定带中庭的消防间内的楼层面积;

- 在有相应计算依据的情况下,可以在自然激励的情况下,从中庭的容积中设置矿坑排风系
统;

- 中庭涂层中的光透明填充应采用 Н Г 类材料,当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涂层的结构应由外伤安全加固玻璃制成。允许使用可燃性不低于 Г 1 的光透明材料,不
会形成热液滴和熔体;

- 为了扑灭中庭空间,AUP 喷水喷淋器可以不安装在中庭的屋顶上,而安装在楼层间楼板、阳台的突出结
构下(包括:距洞口边缘不超过 0.5 米且间距为 1.52 米)。

5.10 火灾危险等级为 В 1 В 3 的生产和库房,包括储藏室、书库、档案室,不允许放置在 50 米以上的


高度,也不允许放置在 50 人以上的房间下面。

5.11 不允许在建筑物和综合设施内布置 A 类和 B 类易燃易爆房间。

5.12 高层建筑的内置变电站和(或)附属变电站的变压器应为干燥的或带有不可燃骨料的,并放置在底
层、地下室、地下底层或技术楼层中的任何一层。

变电站应采用符合 6.1 规定的耐火极限的建筑结构。

5.13 楼层的电梯出口应通过电梯大厅设置,电梯大厅应与相邻走廊和房间用防火隔板隔开,包括。玻
璃,根据 6.1。

5.14 电梯井和机房结构的耐火极限应符合 6.1 的要求。

5.15 在高层公共建筑中(在住宅中,当楼层面积大于 550 时) )应至少设置两


个无烟楼梯间,型号为 H2(火灾时楼梯间容积内有空气加压)或型号为 H3(每层有入口,通过消防楼层
有空气加压的门斗)或两者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楼梯间中至少有一个应设置为无烟的 H2 型,每个楼
层的入口应通过带火灾楼层空气加压的门斗门,符合 С П 7.13130 的要求。

H2 或 H3 型无烟楼梯间的出口应设置在:
- 直接向外进入相邻区域,从另一个区域通过公共大堂(大厅),如果其中一个大堂(大厅)除了通往大
堂的出口外,还提供直接向外的出口。

楼梯间应提供应急照明和疏散照明,根据第一类供电可靠性提供电源,疏散通道的所有区段应根据 Г О С
Т Р 设置光致发光或光致发射指示器。
12.2.143 和 SP 1.13130;此时楼梯间允许在每层外墙上无采光孔。

建筑物地下室(地下)楼层的疏散出口应直接向外设置,与建筑物地上部分的公共楼梯间分开。

所有不冒烟的楼梯间都必须有通往屋顶的楼梯间出口。屋顶出口的门应设置为 1 型防火门。

5.16 用于从建筑物和综合设施高层疏散的 Н 2 型无烟楼梯间,在主要出口的高度应配备有火灾时空气加


压的 1 型门斗。允许使用隔热门斗作为指定的门斗,其建筑结构符合 6.1 规定的门斗要求(外部出口门除
外)。

6 对结构方案的要求
6.1 建筑结构的耐火极限应不小于表 6.1 中的规定。

表 6.1 建筑结构的耐火极限

最低耐火极限,min

建筑物高度,m
结构(建筑物构件)名称 100 以上
100 以 150 以
150 以
下 上

(包 (含)
括)
1 承重柱、墙、连杆、加劲板、桁架、楼板和无顶楼屋顶构件(梁、横梁、板、
R 150 R 180 R 240
板)*
2 外墙幕墙 E 60 E 60 E 60
REI
3 层间楼板(包括阁楼和地下室上方) REI 120 REI 120
120
4 涂层元件:
-铺板 RE 30 RE 30 RE 30
-梁、横梁、横梁、框架、桁架 R 30 R 30 R 30
5 用于疏散和救援人员以及直升机平台或屋顶救援舱的涂层:

RE
-铺板 RE 120 RE 120
120
-梁、横梁、横梁、框架、桁架 R 150 R 180 R 180
6.楼梯间结构:
REI
-内墙 REI 150 REI 180
240
-行军和场地 R 60 R 60 R 60
7 用于将建筑物划分为消防隔间的防火墙和楼板 REI
REI 150 REI 180
240
8.矿井结构:
-电梯和通信井、水渠和箱,不跨越消防隔间的边界 REI
REI 120 REI 120
120
-跨越消防区边界的电梯和通信井、通道和箱;消防队运输用电梯井
REI
REI REI 180*
240*
150*
9 内幕墙(隔墙):
-旅馆房间、办公室等之间。 EI 60 EI 60 EI 60
EI
-与中庭隔开的房间;走廊和酒店房间、办公室之间 EI 60, EI
60,EI
EIW 60 60,EIW W 60
60
-应急发电机和柴油发电站的隔间
EI 180 EI 180 EI
180
-面积超过 2000 个的分隔交易室 以及其他供 500 人以
上同时居住的大厅式房间。 EI 180 EI 180 EI
180
-相互隔离的公寓(公寓) EI 90 EI 90 EI 90
-将公寓与其他房间和走廊隔开 EI 30 EI 60 EI 60
EI
EI 60, EI
-分隔电梯大厅 60,EI
EIW 60 60,EIW W 60
60
EI
-用于运输消防队的分隔电梯大厅和电梯前厅 EI 60, EI
90,EI
EIW 60 90,EIW W 90
90
EI
EI 60, EI
-将内置干热浴与其他房间隔开 60,EI
EIW 60 60,EIW W 60
60
-生活服务企业的分隔间,面积
EI 60 EI 60 EI 60
300 多
-书库和档案馆的分隔间 EI 90 EI EI 120
120
-变电所隔间 EI 60 EI 60 EI 60
*确保建筑物的整体强度和空间稳定性,并防止建筑物结构在火场外逐渐(雪崩式)倒塌。建筑物非承重
构件的结构资料由设计单位在建筑物技术文件中提供。备注:作为防火楼板支撑的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应
不小于楼板本身的耐火极限。
6.2 为保证承重结构(建筑物构件)和工程技术保障系统管线的耐火极限,应采用结构设计
根据 С П 2.13130 进行防火。

布置工程设备用房、其它技术用房和辅助用房时,包括储藏室,在地下楼层的一部分,这些房间应通过防火屏障
(墙、隔墙)和 1 型门锁将其与其他功能性房间隔开,防火屏障的耐火极限不小于 REI 60(EI 60)。

6.3 具有表 6.1 中规定的耐火极限(外墙除外)的结构中的门、人孔和其他洞口填充物应为防火。对于


EI60(EIW60)的结构,它们的耐火极限应至少为 EI30(EIS 30,EIWS 30),在其他情况下,它们的耐火
极限应至少为 EI60(EIS 60,EIWS 60)。

电梯大厅的门和机房、电梯的门应采用防烟型。

在用于敷设工程系统充水管道的通信井中,允许使用防火门(人孔等)。2 型。

用于铺设管道和工程管线的通信井和箱壁应具有与交叉楼板相对应的耐火极限。当这些矿井穿越消防隔间边界
时,其耐火极限应与穿越楼板的耐火极限一致。

6.4 外侧有立面系统的外墙应为 K0 级火灾危险等级,采用不易燃的衬里、装饰、隔热、防风材料


(不属于低易燃材料)。

6.5 防火楼板应将外墙隔开,并突出墙体外平面不小于 30cm。此时应设置一层间填充墙的盲段(防火


带),其高度不小于 1.2 m,耐火极限不小于 E 60。

如果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则允许不用防火楼板隔开外墙:

- 与楼板相连接处的外墙部分(防火带)为盲板,下一层窗户顶部与上一层窗户底部之间的距离不小于
1.2 米;

- 外墙各段的耐火极限(包括:根据特征(EI),其设置不小于防火楼板;

- 这些外墙段(包括连接节点)的火灾危险等级应不小于 K0;

- 建筑物外墙的外部绝热层、饰面和装饰(厚度大于 0.5 毫米)应通过防火截止器隔开,该截止器由


不易燃材料制成,垂直尺寸不小于楼板厚度。

6.6 光透外墙结构的耐火极限应符合外墙幕墙的要求。

对于具有非规定耐火极限的洞口或段的外墙(包括:窗洞、带式玻璃窗等,与楼板相邻处的墙段(层间带)
应为实心(无洞口),下卧层窗户顶部与上卧层窗户底部之间的高度不小于 1.2 米。

外墙各段的耐火极限应不小于 E 60,连接节点不小于 EI 60,加固节点不小于 R 60。

附注

1 允许用部分或全部透光的方式完成上述区段(层间带),其中包括窗户结构的一部分,如果它们
达到规定的 1.2 米高度,则具有适当的耐火极限。

2 这些要求不适用于阳台板凸起不小于 0.6 米的凉廊和阳台的门,也不适用于疏散出口。

6.7 当建筑物外墙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夹角小于 135°时,以及


位于墙角顶部不同侧面的外墙上的洞口最近两面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 4 米,在洞口的相应墙段上应设置耐火
极限不低于 E 30 的消防填料或喷淋系统。

6.8 高层建筑的屋顶应采用不燃材料,并考虑 5.4 的要求。如果安装可燃防水地毯,以及火灾危险指数低


于 Г 1、В 2、Д 2、Т 2 的隔热层,则应在顶部用厚度不小于 50 毫米的不燃材料覆盖。

6.9 对于高度超过 17 层或超过 50 米的建筑物,根据[2,表 28]的规定,使用具有火灾危险的材料对墙、天


花板、疏散通道(公共走廊、大厅、门厅、门厅、楼梯间、电梯间)进行装饰、饰面、地面覆盖。

疏散通道(公共走廊、大厅、门厅、门厅、楼梯间、电梯间)吊顶的填充材料应符合对吊顶饰面材料的要求
[2,表 28]。

6.10 根据[2,表 29]的规定,用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材料对大厅内的墙壁、天花板、地板进行装饰和饰面。


大厅内吊顶的填充材料应符合[2,表 29]对吊顶饰面材料的要求。

6.11 宾馆房间和其他功能火灾危险等级建筑物的卧室内,不允许使用火灾危险等级高于 km2 等级的装饰材


料、墙壁和天花板的饰面材料、吊顶填充材料和地板覆盖材料。

6.12 人员密集的房间(可同时容纳 50 人)。根据 Г О С Т Р 53294 的规定,软家具、窗帘和窗帘


不应属于易燃物品。

6.13 在人员密集的房间内,用于软垫家具的室内装潢材料、填充物和衬垫材料不得因燃烧产物的毒性
而被列为极其危险的材料。

6.14 其他用于建筑物的材料不应属于 Г О С Т Р 53294 规定的易燃材料。

7 防火和防火系统要求
7.1 对供热、采暖(包括空气)、通风、空调系
统的要求
7.1.1 供热、采暖(包括空气)、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以及采矿和采暖系统的消防安全应符合 С
П 7.13130、С П 60.13330、С П 253.1325800 的要求。考虑高层建筑和综合体具体情况的附加要
求,包括在本规程中规定了内置在它们中的部件,以及内置附加的柱体和其他功能相关部件。

7.1.2 通风、空气调节和空气采暖系统应单独设置在不同消防隔间的房间组内。

7.1.3 允许在同一消防隔间内设置公共通风、空气调节和空气采暖系统,用于以下几组房间:

(a)住宅;

b)社会、行政、生活和生产类别 B4、D(任何组合);
c)В 1、В 2、В 3、В 4、Д 类生产仓库或 В 4 类仓库;

d)生产类别 В 1、В 2、В 3 和 В 4 的任何组合,条件是在被连接的一组房间的集气管上安装了常开消防


阀;

5)B1、B2 或 B3 类之一的仓库和储藏室,不超过三层(单独或串联);

f)在地下或地上封闭停车库中,无论等级多少,只要根据 С П 7.13130 在风管上安装了常开的消防阀门,就


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等级;

g)生产等级 В 4 和 Д 以及等级 В 4 和 Д 的仓库(任何组合),条件是在用于维护等级 В 4 的房间和仓库的风


道上安装了正常开启的消防阀门。

7.1.4 允许将一组房间合并到同一消防隔间的一个通风系统中,并将其他房间连接到主要房间组
中:

a)住房----行政、生活和公共住房(考虑到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b)公共用房(有大量人员居住的房间除外)——行政生活用房或生产用房 В 4;

3)生产类 В 1、В 2、В 3、В 4——行政生活用房和公共用房(有大量人员居住的房间除外)。

如果在被连接的房间组的集气管上安装了常开的消防阀,则允许将 A、B 和 C 组房间合并成一个系统。

核心房组应包括总面积大于附属房地总面积的一组房地。附属房间的总面积应为
不会超过 300。

7.1.5 根据 С П 7.13130.2013 第 6、7 节的要求,布置任何用途的通风系统的通风设备。

7.1.6 根据第 6、7 节的要求,在建筑物的高层部分,室外空气和排风装置的接收装置可以布置在建


筑物的立面图上。
С П 7.13130.2013。

如果在与通风设备室围墙相交的地方,在公共交换通风进气系统的风管上安装了常开消防阀,则允许为公共交换
通风进气系统(В 1 级房间的维护系统除外)和相邻消防隔间的公共空气进气系统设置公共空气接收装置。对
于上述阀门,应设置自动检测供电线路和控制线路的完整性、闸门(闸门)的最终位置状态,并向调度控制台发
出事故信号。应通过切断安装此类阀门的公共交换通风系统的用电设备,将此类阀门的闸门(闸门)自动切换到
关闭位置。

7.1.7 在布置进气和排气系统燃烧产物排放系统的室外空气接收装置时,应遵循 С П 7.13130.2013


第 7 节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设备应设置在建筑物的相对立面上。

如果不能在建筑物的相对立面上布置进气道和排气道燃烧产物排放系统的室外空气接收装置,则允许在同时
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将其布置在同一立面上或相邻立面上:

- 燃烧产物应以至少 20 米/秒的速度排放,向下和(或)侧向(相对于地平线)的角度不超过 30°;

- 这些装置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 5 米(从边缘到边缘)。

在所有情况下,位于
立面图,垂直距离(从边缘到边缘)不小于 15 米,水平距离非阻燃玻璃窗孔不小于 5 米(从边缘到边缘)。

在这些装置上应安装烟雾探测器或其他类型的烟雾探测器,根据其控制信号,应关闭进气道系统,包括关闭
该系统中的常闭消防阀。

7.1.8 在所维护的消防舱内,任何用途的系统(不包括 PDV 系统)的中转风管和总管应具有耐火极限(不小


于 EI 120)。

上述风管和总管允许设计:

a)不可燃材料,其耐火极限为非标准化,但须敷设在具有耐火极限不低于 EI 120 的围护结构的一般竖井


中,并在根据 7.1.11 的规定通过管道穿越竖井围护结构时安装防火阀;

b)在安装防火阀时,用不易燃材料制成,当空气管道与隔墙、墙、楼板的结构之间的每一次交叉时,根据
7.1.11 规定的耐火极限。

任何用途的通风系统(PDV 系统除外)的中转风管,在穿过服务消防间的防火障碍物后,应设计成不低于 EI
180 的耐火极限。

上述过境风道在设计时,如果每个风道都位于单独的竖井内,其防护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小于 EI 180。在这种情
况下,从维护的消防隔间连接到这种过境风管的总管或风管的耐火极限应不小于为保护交叉房间和容积的建筑围
护结构规定的耐火极限。

7.1.9 允许对公共交换通风系统的风管进行中转敷设,以及通过气闸的进气道系统,电梯大厅和楼梯
间,条件是保证过境风管的耐火极限(根据完整性和隔热能力的损失)不小于为保护交叉房间和容积的
建筑围护结构所设置的极限,以及保证根据 С П 1.13130 的要求沿宽度和高度沿逃生路线的标准参
数。

7.1.10 在下列条件下,允许将用于各种消防隔间的任何用途系统(不包括采矿和采矿系统)的中转风管
和歧管敷设在具有耐火极限不低于 EI 180 的围护结构的公共竖井中:

- 在所维护的消防舱内设置耐火极限为 EI 60 的中转风管和总管,通过常开消防阀通向垂直总管的
分层分支管;

- 另一消防隔间系统的中转风管,其耐火极限不小于 EI 180。

具有额定耐火极限的风管,包括法兰间连接的密封组件、与具有额定耐火极限的建筑围护结构的交叉组件,
以及悬挂、支撑组件等,应符合 С П 7.13130.2013 第 6 节的要求。

应根据 Г О С Т Р 53299 规定的方法,在符合性评定文件中确认是否可以在螺旋锁管和无法兰(管嘴)


风管中使用防火涂料。

不允许在规定耐火极限的风管中使用自粘防火涂料、自粘箔带、法兰间密封和 Г 1 类可燃密封剂。

7.1.11 常开式消防阀安装在具有额定耐火极限的建筑围护结构的洞口和(或)穿越这些结构的风道中,
其耐火极限应为:
- EI 90——当防火障碍物的额定耐火极限 REI 120 及以上时;

- EI 60——当防火障碍物或建筑围护结构的额定耐火极限为 REI 60 时;

- EI 30-当防火屏障或建筑围护结构的额定耐火极限 REI 45(EI 45)时。

7.1.12 根据 С П 7.13130.2013 第 7 节的要求以及本套规则的 7.1.1 的要求,对高层建筑和综合建


筑以及此类建筑的内置部分、内置附件部分,包括柱板、地下停车场等进行防烟保护。

7.1.13 高层建筑和综合设施中的矿坑掘进系统应采用机械驱动。

允许在外部围栏上设置开口,以补偿燃烧产物的清除量。上述开口应符合 С П 7.13130 的要求。

7.1.14 高层建筑的高空作业系统应独立于高层建筑部分的高空作业系统。

允许使用通用的 PDV 进排风系统来保护住宅楼和公寓楼层的走廊以及位于同一消防隔间内的公共用途的内置


房间。

7.1.15 用于从走廊、大厅、廊道中去除燃烧产物的排风炉排风系统应主要与用于从房间中去除燃烧产物
的系统分开设计。

在楼层(带公共走廊或自由布置)采用不同规划方案的高层建筑中,允许安装用于保护走廊(大厅)和公共
房间(不包括有大量人员居住的房间)和行政用途的公共通风系统,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不允许在同一楼层连接相通的走廊(大厅)和房间;

- 在楼层范围内,与总排风系统相连的房间面积不应超过规定的 5.2;

- 该系统通过质量流量去除获得的设计值中较大的燃烧产物;

- 系统工程设备元件的耐火极限应符合保证从房间内清除燃烧产物的系统规定的耐火极限;

- 该系统采用常闭消防阀,对该阀设置自动检查供电和控制线路的完整性、闸门(闸门)的最终位置,并
将事故信号发送到调度控制台。在上述阀门的组成中,只允许使用可逆伺服驱动器,以确保在远程模式
下将气门(闸门)恢复到初始位置。

7.1.16 直接从 3000 房间清除燃烧产物时 及以上


它们必须在结构上划分为每个面积不超过 3000 的烟雾区,同时考虑到其中一个区域可能发生火灾。沿任
一轴线的最大烟区长度不得超过 60 米。

每个排烟装置的房间面积应通过计算确定,不超过 500 .对于指定的计算,可以应用依赖项:

,
哪里? -在温度下通过一个烟雾接收装置排出的燃烧产物的流量 , ;

- 考虑排烟装置位置的无量纲系数(当装置水平布置时,取 1.0,装置轴线与墙壁或隔墙之间的距离为
2D 或更大,其中 D 为排烟装置的等效液压直径,m;在其他情况下,包括垂直布置时,取 0.5);

d——从烟层下限到受烟装置下限的距离,m;

- 烟层温度,K;

- 环境温度,K;

-烟雾接收装置之间的最小距离,米。

在所有情况下,从烟层的下限到受烟装置的下限的距离应满足不等式 .

用于对烟区进行结构划分的防烟罩(窗帘)应采用不低于 Г 1 的易燃材料(网、编织布等)制成。此种屏幕
的下限应为
离…很远 在烟层底部下方 m。

7.1.17 如果在吊顶或吊顶的高度上有总面积超过房间或走廊几何截面面积 25%的均匀分布的开口,则允许


在吊顶或吊顶的后面布置排烟装置。

7.1.18 排风炉系统应考虑:

a)符合 С П 7.13130 要求的耐火范围的风机;

b)符合 С П 7.13130 要求的风管和管道,耐火极限不小于:

- EI 180——用于消防室外的中转风管和竖井,在消防室隔开的防火障碍物的额定耐火极限下,其敷设通
过的防火障碍物,REI 240 及以上;

- EI 120 用于维修消防舱内的垂直风管和竖井。

应根据 С П 7.13130.2013 第 7 节的要求来确定受保护楼层内空气管道的耐火极限;

c)根据 С П 7.13130.2013 第 7 节的要求,消防常闭阀。

7.1.19 抽气式钻井平台系统的排放装置到建筑物屋顶(屋顶)消防直升机运输救援舱平台的距离应
不小于 10 米(从边缘到边缘)。

7.1.20 如果在电梯出口处的“主着陆层”上设置有独立进气道系统保护的电梯大厅(门廊),则允许不
向保证高层建筑(综合体)地上层和地下层之间连接的电梯井下部送风。

在地下楼层设置双门斗闸门时,允许不采用进气道系统将室外空气送入电梯大厅。

进气道的耐火极限应不小于:

- EI 180——用于消防室外的进气口和进气道,在消防室的消防屏障规定的耐火极限下,其敷设通过的消
防屏障的耐火极限,REI 240 及以上;

- EI 120——铺设保护消防单位运输方式下电梯井的进气系统通道时,H2 型无烟楼梯间;
- EI 60——在无烟楼梯间的层高入口处以及汽车封闭停放区铺设进气道时;

- EI 45-在其他情况下。

进气道系统的常闭消防阀的耐火极限应不小于这些系统的风管要求的耐火极限。

7.1.21 为了防止由进气式喷气机系统向有排风式喷气机保护的房间(包括内置和附加的封闭停车场)输送
的进气干扰烟层,室外送风装置的上界应位于距烟层基底 1.0 米及以上的地方。如果不能满足该条件,则
应将气流速度限制在
进气装置“活”截面平面内 1.0 m/s,此时不允许将此类装置放置在烟层中,包括:部分。

7.1.22 对于内置的高层建筑和附属的高层建筑,允许使用所有级别的公用交换通风系统,条件是它们被
划入同一个消防隔间,条件是它们符合 С П 7.13130 要求的矿火排放系统的耐火极限。

7.1.23 时间间隔,为此,进气-排气式矿砂排放系统应达到设计要求的参数(进料量、进料量)。考虑到
С П 7.13130 规定的进气系统开启时的延迟,包括打开消防常闭阀和其他元件,从信号到达指定系统的
消防控制仪表时起,不得超过 90 秒。

从上述系统用电设备断电之时起,公共交换通风系统中的消防常开阀进入关闭状态的时间不应超过 60 秒。

7.1.24 执行机构和装置应提供由至少 0.999 无故障操作概率确定的要求的动作可靠性水平。

7.1.25 应根据 Г О С Т Р 53300 的要求进行投运验收、技术维护和维修。

进行技术维护时的检查周期应根据使用说明书进行,但根据 Г О С Т Р 53300 的要求,每两年至少检查


一次。

7.2 对供电系统的要求
7.2.1 设计、安装和维护保护项目的电气设备及其消防系统,包括防雷装置,应符合 Г О С Т Р
53313,
С П 253.1325800,С П 256.1325800,[5],С П 6.13130,С П 3.13130。

7.2.2 高层建筑处理厂和综合体的技术设备的供电应按一级供电可靠性考虑。

第一类供电可靠性用电设备应包括:

- 用于运送消防单位的电梯;

- SPDS;

- ATP 和 SOUE;

- 疏散照明;

- AUP 和战争遗留爆炸物;

- 工程技术保障系统的消防装置;

- 自动防火门、大门、窗帘、窗帘等的驱动装置;

- 信号照明;

- 与紧急救援服务部门的紧急通信系统;

- 消防站楼层的消防安全区通信系统;
建(构)筑物中央控制室;

-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和工程技术支持系统。

火灾报警和灭火系统应根据[2]和 С П 6.13130 配备不间断电源。IPB 应放置在建筑物的技术室内;在这种


情况下,他们必须确保工程系统在停电或外部和内部主要电源被切断时的功能。

7.2.3 允许使用柴油发电机组(DGU)作为额外的独立电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满足以下要求,则允许
将 DGU 放置在建筑物尺寸内的地上或地下楼层或独立建筑物内:

- 墙体和楼板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应不小于 REI 180;

- DGI 房间的出口应直接向外,DGI 房间与其他房间之间的连接应通过火灾时空气加压的 1 型气闸进行;

- 防止燃料在溢出时扩散(边、堤等);在 DGU 装置下安装托盘,其设计目的是使燃料总量溢出;

- 设置气体分析仪,用于检测燃料泄漏,并将信号输出到消防站房间,以及有机械激励的应急通风装置;

- 在 Д Г У 房间内设置自动报警装置;

- 主内置燃料储罐的体积不得超过 1
在每个 DGU 的结构中;

- 根据火灾时规定的标准运行时间,DGU 的功率和燃料储备应保证特别提款权系统的运行。

考虑到标准文件中规定的消防安全要求,允许在单独的建筑物中使用燃气发电机组。

7.2.4 从变电站和自备电源到位于每个消防隔间内的自动备用输入配电装置(В Р У)的供电电缆应敷


设在单独的、专用的阻燃通道(箱)内,或采用阻燃电缆。

火灾条件下电缆线路和电线的工作能力应符合 С П 6.13130 的要求。

7.2.5 每个消防隔间的输电线上应安装 300 毫安的保护切断装置(OZO),用于消防保护。

在楼层配电盘中建议安装动作电流为 100 毫安的遥控装置,在公寓配电盘中建议安装额定动作电流不超过 30


毫安的遥控装置。

如果根据 С П 256.1325800.2016 附件 A 的 A.1.2 进行计算,确定断路器的额定切断差动电流应该更大,则


应使用额定切断差动电流更高的断路器;此时,对于为插头连接器供电的分组线路,必须设置额定切断差动
电流不超过 30 毫安的断路器。

7.2.6 带自备电源的疏散照明灯具应:

- 在模拟工作电源网络故障的远程测试装置上提供集成测试装置或连接设施;

- 其设计应能保证其在高温条件下的可靠运行,电池应能在人员完全疏散所需的时间内使用,但至少
为 3 小时。

7.2.7 应根据 С П 52.13330 设置应急照明。电路中任何灯具的损坏和(或)其内部发生故障,


包括 B
由于环境温度升高(火灾),不应影响连接到相关电线和整个系统的其他灯具的功能。在沿有线通信线路和
电力线路运行的灯具中,应使用阻燃接线端子、连接器或其它用于连接电线的装置。

7.2.8 配电盘的设计应防止燃烧扩散到外部,以及从弱电室扩散到强电室,反之亦然。

7.2.9 特别保护装置的用电设备应由自带自动配电装置的自动配电装置或带自动配电装置的配电盘供电,
该配电盘应连接到控制装置之后和每个消防隔间内的主自动配电装置保护装置之前。独立输电线的立面
部分应具有独特的颜色(红色)。

7.2.10 分组敷设时,从 В Р У 到消防装置面板的明敷布线应采用矿物绝缘阻燃电缆或其它 FR 型阻燃电


缆。不易燃材料或金属管整体敷设在建筑结构空隙中的特别保护装置用电线可以用电缆或导线来完成,对
这些电缆或导线没有防燃要求。

从楼层配电盘到房间的电缆和电线的分层布线应在符合 Г О С Т Р 53313 要求的通道或梯形钢筋中完成。

7.3 火灾报警系统要求
7.3.1 ATP 的设计应符合 С П 5.13130 的要求。

7.3.2 高层建筑应配备地址式或地址模拟式的 ATP,以便能够确定火灾发生的位置,精确到房间(公


寓)。

火灾自动报警器应安装在所有房间(包括公寓、办公室、走廊、电梯间、门厅、门厅、技术室等),通风室和
湿流程房间除外。

组织和技术措施应保证在收到故障信号后不超过 2 小时内恢复参与控制信号形成的 ATP 元件的工作能力。

当一个或多个房间、公寓的通信线路受损时,应通过自动切断线路受损部分来保持与其它房间、公寓安装的系统
元件的通信。建议使用带分支的 ATP 环形回线到每个房间、公寓,并在分支线路上自动保护短路。

7.3.3 自动调节装置的控制仪表应保证:

- 自动特别提款权的分层和分区控制算法的实现;

- 房间、区域、消防隔间、建筑物、综合设施内的自动保护装置各元件动作的灯光指示和声音报
警;

- 检查并按时间记录自动保护装置元件的运行数据,以及以打印输出形式将这些数据形成文件的可能性。

7.3.4 ATP 应设计为整个建筑物的单一结构。该系统应具有扩展(备用)能力。

7.4 火灾报警和疏散控制系统要求
7.4.1 应根据 С П 3.13130 和表 7.1 的要求设置疏散报警和控制系统(SOUE)。

附表 7.1
索埃型
消防舱 建筑物高度,m
150 次以下开 150 以上

1 包括住宿和行政用房 3 4
2 带公用设施 4 5

根据设计任务书,可以结合内部导航元件(壁挂式、悬挂式、落地式)使用 SOUE。

7.4.2 语音报警器应安装在经常有人居住的房间内(包括:在人员疏散通道上,包括楼梯间。住宅中只
允许在住宅的前厅安装报警器
当公寓面积不超过 150 .

7.4.3 为保证对配备有 4 型和 5 型消防安全设备的消防隔间的人员分阶段疏散进行通知和控制,在电梯


间、消防安全区、人员疏散通道上,包括疏散楼梯平台上,应安装与消防站(调度室)相连的通话装
置。

7.4.4 高层建筑群的消防设备控制应在消防站(调度室)内进行。

警报和疏散控制系统应保持每个消防舱内的操作自主性。在与消防站(调度室)的通信线路损坏的情况
下,SOUE 应从相应消防站的 APS 控制信号启动。

7.5 对消防给水及灭火系统的要求
7.5.1 外部消防供水应根据 С П 8.13130 的要求,从保证生活饮用水和消防需要用水量的环形供水
管网中提供,并在距离建筑物和综合体纵向两侧不超过 150 米的地方安装不少于三个消火栓。

7.5.2 高层建筑和综合体的内部消防输水管道(管网和机组)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根据 С П
5.13130 建造的自己的泵站(装置),也可以是与 А У П 相结合的。

7.5.3 消防泵站房间的出口可通过地下停车间或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其他技术间、综合设施进入无烟楼梯
间,如 Н 2 或 Н 3;此时,从泵房门到无烟楼梯间入口的路径长度应不超过 20 米。

7.5.4 在带有公共用途房间的每个消防隔间内,用于内部灭火的水流量应为 8 个喷流,每个喷流 2.5 升/


秒,在带有生活区的消防隔间内——不少于 4 个喷流,每个喷流 2.5 升/秒,在设计屋顶锅炉房时——不
少于 2 个喷流,每个喷流 2.5 升/秒。

在带有公共用途房间的消防舱内,允许使用 2.5 升/秒的战争遗留爆炸物,条件是安装了能保证供水流量为 5


升/秒的立管。

高度大于 50 米、容积大于 50 米的公共建筑、公共行政建筑和生活办公楼内部消防用水量和喷流数量


50000 以下 应至少取 40 升/秒,其中从消防栓射出四个射流,每个射流 2.5 升/秒,消防立管射流 30
升/秒。

高度大于 50 米、容积大于 50 米的公共建筑、公共行政建筑和生活办公楼内部消防用水量和喷流数量


50000 以上 取值不小于 50 升/秒,其中消防栓取值 8 升/秒,每个取值 2.5 升/秒,消防立管取值 30
升/秒。

7.5.5 消火栓应配有手动重叠式消防桶(用于
在设计任务书规定的情况下,允许增加装有发泡剂、计量器和水溶液或泡沫灭火用手动发泡剂的容器。

7.5.6 根据[2]和苏联国家标准 Г О С Т Р 51844 的规定,在高层建筑的每一层允许设置带水环线


圈的多功能综合消防柜,该消防柜应配备长度不小于 20 米的不可压半刚性套管和手动重叠消防筒,
以及从高处救人的设备和呼吸器官的个人防护设备。

建筑物使用屋顶上用于灭火的消火栓应安装在楼梯间通向屋顶时(在暖和的房间内)。

7.5.7 为了将战争遗留爆炸物和 AUP 连接到建筑物外部的移动式消防设备,应在底层设置两根带有 DN80 消


防连接头的支管,用于根据 8.6 的要求连接高压泵。应通过在建筑物内安装阀门和止回阀来调节系统中灭
火剂的供应。建筑物外部的消防连接头应布置在消防车入口的位置,并根据 Г О С Т 12.4.026 标有
消防安全标志。

7.5.8 高层建筑应根据 С П 5.13130 和 С П 267.1325800 的要求安装自动报警系统。为了消除设计


任务书中的误报警,采用自动喷水灭火自动报警装置。

7.5.9 高层建筑,包括住宅建筑,允许根据[2]的要求增加设备。在 AUSP 中,建议使用 ATP 信号或火灾卫


星探测器强制启动的喷头(喷雾器);在这种情况下,喷水器应安装在房间门窗开口上方,以及走廊
内,根据 С П 5.13130 的规定,根据火灾发展的危险程度,对第 1 类房间设置喷水强度和用水量参数。

喷头(喷雾器)的放置还应保护公共建筑的正面玻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从位于被保护房间入口处的装置
和消防站房间远程启动自控装置的可能性。

7.5.10 AUP 应按垂直和水平消防隔间数量划分的区域进行。每个消防隔间应设置独立的通信、仪表


和灭火装置控制部件。

7.5.11 允许为不同的消防隔间设置单一的供应管道,条件是它们敷设在单独的矿井中,其耐火极限是根
据表 6.1 中所穿越的防火障碍物的耐火极限确定的。自动给水器应采用液压气压罐
体积不小于 3 它位于受保护建筑物(区域)的顶部。

7.5.12 对于高度超过 100 米的建筑物,每 50 米高的楼层技术室内或每个立式消防隔间允许设置模块式灭


火装置(组合式),并配有用于灭火液的出厂容器。

7.5.13 在高层住宅中,每套住宅应按要求设置 DN15 с 1/2"的吊车连接户内消防装置


SP 54.13330。

7.5.14 在设计建筑物内的垃圾处理系统时(包括在楼层上采用捆绑式垃圾收集系统时),应在楼层上的此
类房间内设置 AUP,而对于垃圾收集室,则应在整个区域和垃圾管道筒内设置 AUP,每隔两层至三层设置
喷水器。在设计建筑物内的集中除尘系统、管道、气动管道和其他系统时,应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为其设置 ATP 和 AUP。

7.6 对电梯设备的要求
7.6.1 为了保证消防部门的活动和救援,在高层建筑中(在高层综合建筑中——在每栋建筑中)应至少设
置两部电梯(如果电梯的工作组织采用分区方案——在每栋建筑中),消防部门的工作状态为:
符合 Г О С Т Р 53296、Г О С Т Р 52382、Г О С Т 33652 的要求。

在高层建筑和综合体的地下部分,如果将其划分为多个消防隔间(段)并有一组电梯,则应在一层(层)上设
置两部电梯用于运送消防单位,如果有几组电梯,则每组电梯中至少有一部电梯。

用于运输(运输)消防部门的电梯应设置在单独的竖井内,所有楼层都有独立的电梯大厅。

符合 Г О С Т Р 53296 的要求时,允许设置与其它电梯共用的电梯井和电梯厅。电梯井和电梯厅的建筑围
护结构的耐火极限应符合 6.1 的要求。

消防部门电梯之一的出口不应通过建筑物和综合设施的公共大厅。

高层建筑和综合建筑中消防部门的每部电梯的载重量应不小于 1000 公斤。

7.6.2 连接地下楼层和建筑物地上部分的电梯井的设计应不高于地上一层。

在论证用电梯连接高层建筑(综合体)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工艺必要性时,上述电梯应符合 Г О С Т
Р 53296 规定的消防部门电梯的要求,并考虑 6.1 的要求。

当地下楼层的上述电梯与汽车储藏室(停车区)连接时,应在这些电梯的出口处(地下部分)设置两个顺序
排列的 1 型门锁,根据 С П 7.13130 的规定,用进气道保护。

7.6.3 客货电梯驾驶室装饰材料的消防技术性能,以及此类电梯驾驶室隔间的围护结构(墙、地板、天花
板、门)应符合 Г О С Т Р 53296、Г О С Т Р 52382 对消防部门电梯的要求。

7.6.4 位于建筑物或综合体高层部分的主要着陆层(指定楼层)的电梯入口应配备电梯厅,电梯厅应
符合 1 型门斗门的要求。

8 确保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
8.1 设计方案应保证火灾发生时人员能不受阻碍地及时疏散到安全区域或安全区域。

8.2 根据[2]、С П 1.13130 和 С П 59.13330 对安全区的设置和布置提出要求。

8.3 在确定逃生路线参数时,建筑物、消防间或房间内的人数应根据 С П 1.13130 中的人均面积(包括


设备占用的面积)来确定。

建筑物住宅区安全区的面积应按居住在住宅区楼层的 20%的人来取值,其中包括:M4 机动组一人按[4]


(坐轮椅-单位面积 2.65 ).地下停车场和其他房间楼层安
全区的面积应根据设计任务书确定,包括不少于 1 名 M4 移动组人员。

8.4 高层建筑楼层的疏散出口应设置在无烟楼梯间内。

8.5 建筑物的无烟楼梯间不得有通往不同走廊隔间的出口,这些隔间由带门的防火隔板隔开。
8.6 用于疏散人员的楼梯上的疏散通道宽度,包括位于楼梯间的,其宽度不应小于通往楼梯间的任何疏散
出口,但不得小于,m:

1,2-在住宅楼内;

1.35-用于其他用途的建筑物。

楼梯间的间隙应不小于 120 毫米(光),楼梯间的坡度不大于 1:1.75。

在无烟楼梯间的范围内铺设直径为 80 毫米的干管和每一层配备 DN80 消防连接头的成对消火栓时,楼梯间和楼


梯间护栏扶手之间不允许设置间隙;设计工作压力应不小于 2.0 MPa。

8.7 对于带中庭的高层建筑,应根据 С П 1.13130、С П 4.13130 的要求设计逃生通道。允许采用以


下疏散出口:

- 穿过中庭空间或中庭画廊的走廊,但须按照 5.9 的规定由防火屏障隔离,通往疏散楼梯间(直接或通过


安全走廊)或向外(直接或通过安全走廊);

- 通过中庭带自动扶梯(开放式楼梯)的空间或中庭画廊,但须按照 5.9 的规定用防火障碍物隔离,进入


疏散楼梯间(直接或通过安全走廊)或向外(直接或通过安全走廊);

- 从房间、画廊到室外露天楼梯(标高不超过 18 米);

- 邻近房间,有消防安全标准文件规定的出口。

建筑物地下部分的房间和走廊与中庭之间的连接只能通过火灾时带空气回水的 1 型门斗闸门。如果房间是用来
睡觉(休息)的,从房间门到受保护的逃生出口的水平通道上的逃生路线,通往楼梯间的通道长度应不超过 30
米。如果房间不用于睡眠(休息),则该通道的长度应不超过 60 米。从不能进入中庭的房间通过中庭的通道
不应视为疏散通道。

8.8 走廊应用隔板隔开,隔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 EI 45,并用不低于 2 型的防火门填充洞口,隔板的长度


不超过:

- 一般情况下 60;

- 30-在住宅楼、旅馆、公寓旅馆。上述门的开启方向没有规

定。

8.9 除用于运输消防单位的电梯间和用作安全区的电梯间外,不允许通过楼层电梯间设置逃生通
道。

8.10 疏散通道从房间门到无烟楼梯间(H2)和无烟楼梯间(H3)前面的门斗门的距离应为 m,不大


于:

12-在居住区,用于高度超过 75 米的公寓;15-在死胡同走廊;

20——用于高度超过 50 米的人群居住的房间,以及同时居住人数超过 500 人的房间;

25 在其他情况下。

8.11 建筑物根据 Г О С Т Р 53271、Г О С Т Р 53274、Г О С Т Р 53272 的设计方


案配备火灾时人员个人防护设备,以及高空救援设备(个人和集体)。
应配备呼吸和视力器官的个人防护设备:

- 在高度超过 50 米的有固定工位(人员位置)的房间内;

- 旅馆房间;

- 在安全区。

疏散人员的工作场所应配备呼吸和视觉器官的个人防护设备,以及防止热效应增加的局部防护设备。

防护设备的数量是根据属于 MIH 的人员和用于确保疏散的人员的估计人数确定的。

根据 Г О С Т Р 12.2.143、С П 3.13130 和本套规则的要求,疏散通道和出口应配备导航、光致发光、


光致发射疏散系统。

9 消防救援分队保障要求
9.1 为了保证消防救援单位的活动,必须根据[2]和 С П 4.13130 的要求并考虑以下补充要求来制
定设计方案:

-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设置消防直升机运输救援舱的平台;

- 在楼层上设置安全区;

- 设置消防设施;

- 为建筑物配备个人和集体的火灾防护和救生设备。

9.2 根据 С П 4.13130 的要求,在建筑物的屋顶(屋顶)上应设置尺寸不小于 5 х 5 米的场地,用于消


防直升机的运输救援舱。

9.3 消防设施应设置在每个消防隔间的较低楼层。它们的设备是在 TPP 开发阶段确定的。

位于建筑物底层的项目消防站应与消防站(调度室)相邻。

位于消防舱内的项目消防站应位于距无烟楼梯间 H2 或 H3 或用于运送消防单位的升降机不超过 30 米的地方。

在符合 С П 59.13330 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在安全区域内设置消防设施。

9.4 应根据 С П 4.13130 的要求设置通往高层建筑的通道和通道,并考虑以下附加要求:

- 消防车的入口应从高层建筑、综合体的各个方向提供,包括其内置和附加部分(柱体)的尺
寸;

- 设置消防救援器材场地,设置相应的标线,不允许放置其他类型的机动车;

- 消防救援设备的配置应根据[2]和消防技术规程的要求,保证人员进入建筑物的任何房间(考虑到消防
设备的战术技术性能),以便救人,并运送灭火设备。
10 对一整套消防安全组织技术措施的要求
10.1 对于高层建筑和综合体,应按照规定程序制定和协调消防技术设计方案(“消防起重机械的布
置”一节)。

10.2 消防安全组织技术措施的组成:

- 使用具有合格声明或合格评定文件的产品;

- 是否有执行文件;

- 遵守防火规程[3];

- 根据[3]的规定,为项目提供两倍数量的灭火器;

- 由被许可人进行消防安全设施的安装、维护、维修工作;

- 记录建筑物的技术使用日志,包括技术维护和维修信息,包括特别提款权;

- 培训消防安全措施,并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实际操作培训,以练习人员在发生火灾时疏散和救人的
行动。

10.3 疏散计划应说明火灾时人员保护和救援设备的位置、接近此类设备的方法、数量和使用程序。

书目
[1] 2009 年 12 月 30 日第 384-Ф З 号联邦法《建(构)筑物安全技术规程》

[2] 2008 年 7 月 22 日第 123-Ф З 号联邦法《消防安全要求技术规程》

[3] 俄罗斯联邦政府 2012 年 4 月 25 日第 390 号《消防条例》决议

[4] 确定不同功能火灾危险等级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消防舱内火灾危险计算值的方法(由俄罗斯联邦民
防、紧急情况和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 2009 年 6 月 30 日命令批准)。N 382)

[5] С О 153-34.21.122-2003 建(构)筑物和工业管线防雷装置规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