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这次的书是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老爷子的表达干净清晰、犀利睿智、不说

废话,十分好读,我只花了两天不到就读完。这本书本身就像个艺术品,让你有一
探究竟的欲望。敢于留白的封面设计、黑色衬线字体的大标题、干净宽阔的图文排
版,质感很好的纸张,要说最精心的设计到了一定层次就是最彻底的抛弃,最极致
的简约,很有日本设计的味道。

其实对原研哉本人并不了解,对于设计领域也涉猎不深。通读下来了解到他好像是
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在初期主导确定了 muji 的定位和哲学,所以从 muji 的风格
就可以看出这位大师的风格了吧。基本上他还是一个平面设计师,在日本很有名气,
设计过长野冬奥会、爱知世博会等日本国家形象相关的赛事宣传物料设计,还设计
过东京很多座有名的商场的外观,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

《设计中的设计》翻译为 Designing design 较为合适,即对“设计”这个概念重


新进行反思。原研哉在书中也说道,他对自己的定义是一个“设计者”,在某领域
加上“者”,这个“者”就应该是对前面这个概念进行探索、更新、完善的一个角
色。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不仅仅是实践设计这个过程,同样还通过自己的活动、反
思来反哺“设计”。

在赋予了自己这样的使命下,他对“设计”到底是什么展开了发问。在书中,他结
合理论与实践,梳理了从古至今设计思想的演变,接着试图阐明当代设计者所处的
时代定位以及未来使命,以及他自身为此做了什么工作。

下面简要梳理一下他的观点,以及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地方。

1、设计是什么?——对于日常的陌生化

一直熟练的做某件事情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原研哉打了个比方,比如这里
有个杯子,你也很清楚这就是个杯子。如果现在有人突然对你说:“设计一下这个
杯子吧!”你该怎么办呢?即使你意识到这个杯子即将成为你的设计对象,但是在
当时你也会因为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它,而感到自己越来越不了解这个杯子。
但这就是关键所在:这可能觉得自己对这个杯子的了解在倒退,但是其实并不是,
因为你不再是毫无意识地就将此物品定义为杯子,而是进行了更深层地思考,所以
你对这个杯子其实是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这就是对于日常的陌生化。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和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
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2、设计从何而来,走向何方

许多设计师关注创造力的获得与表现,但是原研哉认为,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
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身后也一样隐藏着创
造的源泉。因此他很注重从设计的历史沿革来把握自身设计的支点。

设计概念是如何产生的?现代设计的概念,大概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工业大革命的机械大生产带来的是商品的多样化和规模化,然而当时社会的审美仍
然保留着过分装饰的王朝气息。这样,在工业革命的初期,由于机器制造水平的不
发达,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生产出了一批粗糙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地位是尴尬的:
一方面机器生产是进步的象征,而一方面又践踏了手工技术的传统美感。两者如何
调和?如何平衡创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就成为了拷问当时的艺术家们的问题。
约翰·拉金斯和威廉·莫里斯作为这个浪潮里的先驱,第一次吹响了面向“当代”的
设计的号角。

从这里开始,以“新艺术运动”的名义出现了一些列的艺术思潮,各种立体派、未
来派、达达主义、新构成主义此起彼伏的出现,席卷了整个世界,为的是与过去的
艺术形式告别。这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的解体作业,让造型与艺术领域成为了一片瓦
砾场,然而却是一片充满营养的瓦砾场。

包豪斯学院从这里接过了设计的接力棒。他们把这堆瓦砾放入到一个巨大的研磨器
中磨碎,再对粉末进行整理。所有与造型有关的要素,色彩、形态、质地、素材、
节奏、空间、运动、点线面、都被进行了重新整理,最终被还原到了起点,精简到
了无法再精简的地步。包豪斯开始直面工业化大生产汹涌而来的现实,在工业化大
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设计的造型,诞生了以实现功能为目标的设计观,为现代
设计概念的提供了一个形成的契机。

美国则在他们的实践中确定了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不管好坏与否,美国的设计是
经济导向的。设计被当做一种经营资源来使用,制造商们首先通过市场调研把握消
费者的喜好厌恶,再通过设计来不断变化产品的风格,以持续地占有市场份额。因
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这样的设计观也随着他们的影响而波及世界。

从混乱到暂时稳定,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又即将步入到再一次的
混乱当中。电脑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产业的变革,现有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设
计理念也许在未来都将被完全推翻,该如何在高速的技术浪潮和捉摸不定的未来中
把握设计呢?当代设计师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十字路口进行设计、反思。对此,
原研哉试图让自己安心下来,不要那么急躁:他认为,电脑不是一种道具,而是一
种素材。如果要将某一种素材当成优秀的素材,第一步就是要把素材的特性无限纯
化。就像对于雕塑而言,黏土是隐藏着无限可能的素材,但是如果黏土中藏着钉子
或金属片的话,人们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塑造它。因此可能性的实现是以黏土作为雕
塑素材的纯粹分不开的。对于电脑技术,人们不应该只是粗蛮地使用计算机,还要
用心思考如何以数字建构起来的新素材开拓一个理性世界。

3、设计师不是创意的搬运工,而是消费欲望的引导者

当我们一直在做某件事,我们可能不会满足于仅仅是完成它,而是怎样完成得更好。
原研哉在“更好的设计”上的定义是认为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对消费欲望进行引导。
听起来像是商家为了卖出更多商品背后的“阴谋”,那么该如何理解“对消费欲望
的引导”?

我认为原研哉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承担。消费有时候不仅仅是满足了生产
者的利益,更是构成人们生活质量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设计又是承担着从产品的生
产、流通、消费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拥有能改变社会
意识的能量。
例如,“两室一厅”是建筑家西山卯三在关东大地震之后苦心研究出的一种对日本
人来说比较标准、合理的生活空间。但是这个单词现在竟然成为了描述日本住宅空
间的单位记号,各种房产中介的宣传、电视广告上充斥着“两室一厅”、“三室一
厅”、“多少平米”等口号。也许对房地产商来说非常便利,但原研哉认为,这种
以数字来衡量居住空间的做法,降低了大众阶层对住宅空间的欲望水准,是一种失
败的消费引导。

那么如何进行引导?一种可能是“美感”。事实上,当富有美感的商品在审美意识
相对不成熟的国家销售时,也会对当地的消费者们产生启发,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
但那些审美意识成熟的消费者是不大可能接受意见粗陋的商品的。这就是“美感带
来的好处”——当与缺乏美感的商品并置时,有美感的商品更具有吸引力,也更
能开启人们的消费意识。

另一种可能,是“批判性”。如何设计,在产品使用的初期,就帮助人们形成对生
活环境的合理看法,大众的消费意识是否会有所不同?这可以联系原研哉在“Re-
Design”展览上邀请建筑家坂茂所做的一个“方形卫生纸”的例子。坂茂设计了
一种四角形纸管的卫生纸。抽取这种纸时会因为阻力发出咔哒咔哒声,但是这正是
这个设计的用心之处所在:造成使用的不便,唤起节约能源的意识。另外,由于圆
形的卷筒纸在排列时,彼此间会产生很大的间隙,但是四角形就不会,人们在搬运
或者储存时就可以节省空间。只是将卫生纸中间的芯改成四角形,就可以发生如此
大的变化。这个设计的意义,并不在于要将世界上的卷筒卫生纸都改成四角形,而
是暴露一种设计所具有的改变生活意识的能力和“批判性”。
因此,对消费意识的引导就像是培育一块土地,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先去进行土壤分
析,再改良品种,或改为种植其他品种。不一定是把土壤的条件作为既定的,再在
此之上开发品种,为土壤施肥,同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和我对于广告还有营销的想法非常相近,现在的广告或者营销,呈现出一种趋势,
那就是迎合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因为要获得流量,就必须生产赚人眼球的
内容,什么内容赚人眼球?之前看过一篇所谓“运营宝典”的文章,总结了“运营
七宗罪”,即越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本能的内容,越能引人关注,这就出现
了许多新媒体、营销号为了博取流量而不断地生产一些低俗、贩卖焦虑情绪的内容。
也许一时能够满足了它们的 kpi 指标,但是这样的目光是短浅的,只会把我们的信
息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所以不论是广告、市场营销,这类泛内容的从业
者,应该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地位之重要,而怀揣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不过这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理解原研哉“引导”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凭什么
认为“美感”就是所谓的好的标准呢?如果不仅仅是美感,那么世界上人们生活的
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该凭谁的意志去觉得什么样的消费意识是“好的”消费意识呢?
设计师吗?还是另有其他人?“引导”总归是顺着某种意志进行的,那么会不会出
现权力意志的压制问题?

4、日本设计的角色:承接世界文化璀璨珍珠的盘子

原研哉对自己的定位不仅仅是一名“设计者”,更是一名“日本的”设计者。对于
作为日本人所承担的角色,他非常看重。他提到,记者高野孟在《世界地图的阅读
方法》中谈到日本的位置时,表达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将地图九十度向右翻转,
把欧亚大陆看成是“老虎机台”,那么位于最下面的日本,就像是一个接珠子的盘
子。

日本文化就像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全盘接受了许多种文化,固然会带来一片混沌,
但是日本以边缘意识平衡了所接受的各种文化感觉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
那就是一种谦卑的意识:把自己放到世界的边缘,摆在更谦卑的位置来思考问题,
即主动了解世界,又冷静地察觉到自己的有点与缺点。

而在现在,随着邻国中国的崛起,世界都在关注这个新的经济基准。原研哉认为日
本不能在面对这个新基准的时候手忙脚乱,而是要更加认清自己的地位:一个国家
的高速成长时期就像是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经过了青春期,进入了成熟期。
人类的幸福并不只是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才能找到,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文化长处所
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所具有的典雅气质。否则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
因为不知道怎样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

5、“信息之美”:要传达信息,也要美

老爷子给我的感觉是,他还是和绝大部分设计师一样,在发问了一遍又一遍设计是
什么以后,还是会不自觉地回到对“美感”的追求上面。

原研哉认为,设计师的任务在于控制信息的品质,记忆并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
是在接受外部信息的同时,依次被一一唤醒,彼此验证,再充实以新的信息。设计
行为,则是以这种组合而成的印象为前提,并且有意识地干预这一组合过程的行为。
他提出了一个口号,“构筑信息之美”,即在这个有意识的干预过程中,融入一定
的美感。

如果欣赏他的作品不难发现,不管是极简朴素、还是繁复热烈,或是选择一些独特
的素材,都有一种微妙的美感在里面。我想问的是,多大程度上“优美”或者“美
感”是艺术或设计的准则呢?因为在以往,艺术往往等同于美,然而随着那么多新
艺术思潮的产生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优美仿佛已经不再是艺术的唯一准则。亦或
是,美一直是准则,只是我们对“美”的概念认知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