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基金经理访谈纪要

工银瑞信赵蓓医药投资观点

2021/06/09 研究员:杨皓童


 一、基金经理简历



@南
硕士,曾在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投资经理助理。2010 年加入工银瑞信,现任研究部副总监、医疗保健
研究团队负责人。

2014 年 11 月 18 日至今,担任工银医疗保健行业股票型基金基金经理;

2015 年 4 月 28 日至今,担任工银瑞信养老产业股票型基金基金经理;

2016 年 2 月 3 日至今,担任工银瑞信前沿医疗股票型基金基金经理。

2018 年 7 月 30 日至 2019 年 12 月 23 日,担任工银瑞信医药健康行业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2020 年 05 月 20 日起,担任工银瑞信科技创新 6 个月定期开放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南

 二、医药投资观点

(医药投资注重两点:一、核心驱动力为创新能力;二、药监局医药准入政策和医保支付政策对行业创新发展
的影响。)

投资医药行业应该是分享它的成长性,医药行业最大的吸引力是长期的成长性比较确定。投资医药行业有个基本
逻辑,医药行业的成长性推动力其实不是在于老龄化或者需求旺盛,医药行业的驱动力在于创新能力。医药是一
个典型供给创造需求的行业,人类在解决疾病和延长寿命上的需求是无限大的,行业能做多大,发展有多快,医
药行业的供给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疾病,延长寿命的本质驱动力在于创新,研究医药对于创新的研究应该是最核心
的东西。

第二点就是应该比较下各国的政策,全球来看,药监系统的医药准入政策比较严格,另外就是医保支付政策,无
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保支付体系,或者是以我国、欧洲、日本等为代表的国家医保体系,都是由第三方来支付
的,并不是老百姓自费的消费,所以准入政策和支付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比较大。

行业本质的驱动力是创新,第二个层面医药准入政策、医保支付政策对行业的成长性影响比较大,我们做医药行
业投资的过程中延续这两点基本考虑因素,有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一、新医改药监系统准入改革:创新药优先审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二、医保支付系统改革:创新药谈判

机制,集采政策。)

@南

对于目前我们国家医药行业的投资,大的背景上一个是 09 年以来的新医改,15 年是一个分水岭,15 年以后医改


政策进入了深水区,方向正确、力度大,对医药行业产生了非常大、非常快的影响,加速了医药行业内部结构性
1/4
基金经理访谈纪要

的调整。从大的政策的背景上看,一方面是药监系统做的一系列的改革,对于创新药优先审评加速审批,仿制药
做一致性评价,同等质量层次的仿制药可以认为是同样的产品。第二点比较重要的医保支付系统的改革,一个是
对于创新药提出了谈判机制,审批出来的第一年、第二年企业和医保局进行谈判,双方达成共识药品就可以进入
医保报销了。医保局影响很大的政策就是集采,过了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延伸到同质性比较强的器械,通过集
采政策进行降价,节省了医保的基金。这两个部门的改革相辅相成,沿着同一个方向改,鼓励创新,医保总支出


费用中创新的占比持续扩大,第二对仿制药降价,预期在总费用占比持续下降。医保还有其他的规范医保基金使


用的举措,比如对辅助用药的限制使用,中药的限制使用等,逐步在内部调结构。


@南
产品端的降价带来的连锁效应是降低了医生的收入,也损害了医院的利益,以前医生会有一些从产品端补贴的灰
色收入,这是能赚钱的,但现在零差价赚不了钱了,所以只有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来补贴医院和医生的补贴。

(未来十年长期大方向:创新药、创新器械、医疗服务,医保支付中仿制药、同质性强的器械、中药比重下降。)

我们觉得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面,卫生总费用的结构调整都是非常快的,医疗服务占比提升,创新产品的占比提
升,仿制药、同质性比较强的器械、中药的比重都会下降,这样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未来很长时间整个医药的
机会都是来自于创新药、创新器械、医疗服务,其它的就是和医保没有关系的自主消费的产品,比如医美、OK
镜也是有机会的。

18 年底政策确定后,以后的投资方向都不会有较大的变化了,未来的方向都很明确了,后面几年都是在这些政
策的延续,之后都是按照这个方向投,对行业的影响也是连贯性的。

 三、Q&A

Q1:和市场上其它医药主题基金差异及优势?

我管的这个产品是医药主题基金,股票型基金,仓位上没有很大的波动,仓位变化范围很小 80%-95%。对于我来
@南

讲不怎么需要判断市场、和其它行业比较,主要是医药行业内部看未来的方向,配置有机会、长期能成长起来的
公司,做全市场的话,不同的基金经理差异很大,很多基金经理方法论跟我比较相似,投长期看未来有明确成长
性的公司。全市场能选的范围会更宽一些,医药也是范围比较宽的行业,内部也有比较独立的,上下游产业链比
较全的行业,成长性明确,各种风格的都有,周期属性、消费属性,只投医药不吃亏的。

Q2:其它产品的差异性?

我现在有 5 个公募产品,前沿医疗、医疗保健是一样的产品,养老是全市场产品,科创六个月定开是全市场基金,
可以投港股通,今年上半年刚接过来的,去年是共管的,成长精选可以投港股通,今年还是在建仓、调仓的过程
中。

Q3:其它产品的投资方法?

医药以外行业的产品,我可以把这些产品定义成“医药+”。因为我的能力圈主要是在医药这块儿,其它行业的积
累是需要过程的,我现在也不是有其它行业的投资能力,也不是很着急,医药确实是很大,各种类型的公司都有
很全的行业,很多行业在医药内部也能找到相关、关联性很相似的公司。在全基的时候,看其它行业的公司和医

药进行比较,有更好成长性和性价比能战胜医药组合就配,如果没有就不配,也不是非要做成全市场配置的产品,

全基大部分仓位也在医药里,要慢慢来。

@南

Q4:估值和盈利的匹配性?
2/4
基金经理访谈纪要

医药今年经历了 19、20 年大幅上涨,今年表现也不错,估值当下来讲是不便宜的,这背后是有原因的,市场是


有效的。医药长期成长性比较强劲,可以看到比较长的时间。医药内部是结构性的机会,不是整体的机会,结构
性的分化是非常快的,看好创新药、创新器械、医疗服务以及和医保无关的消费医疗产品,这些放在全市场来
看成长性很高。


这一两年的时间花了一些精力在看市场其他成长股,成长速度和持续性比较少能跟好的医药公司相媲美,所以医


药股贵是有贵的原因的,一旦贵了调整调整不涨也是正常的,不可能一直涨下去,拉长了看还是优质、非常有吸


引力的赛道。短期的波动也很难判断是不是有,有的话就是加仓的好时机,没有的话一直拿着就好了,不便宜也

@南
不是很担心,长期看是没问题的。

Q5:研究团队和其它资源协作?

医药团队五个人,另外还有一个基金经理谭冬寒,三个研究员,现在比较缺人,医药相关的公司越来越多,包括
新股、港股,各家基金公司都在扩人。

我们目前的研究还是非常成体系的,一直以来的工作习惯就是通过深度报告的反复讨论来做研究。首先研究员都
有自己的子行业分工,然后基金经理会给指导,阶段性精力放在哪个方向,确定了研究方向后,研究员会做一系
列研究,包括调研上市公司,找外部专家访谈,券商同业交流,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做深度报告,
在公司里对深度报告讨论,如果一次不能回答所有问题,没研究清楚的就对这个问题继续研究,直到有个共识。
我觉得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基金经理层面对方向性的把握比较敏感一些,研究员再进行深入研究,结论的
准确率很高,结论可以看很长的时间,没有问题的。

持股的特征大部分股票都是看比较长的时间,3-5 年的维度成长性很好的,估值相对比较合理的,可以看很长时

间,可以拿好几年,我们组合里都是这种特征的股票,换手率也不高,都是长期的机会。

@南

Q6:公司文化、制度?

我们公司内部氛围很好,大家比较单纯,做好研究,其它的事情考虑的比较少,没有什么内斗的现象。

Q7:前沿医疗基金产品里的个股偏离,子行业偏离?

子行业偏离比较关键,因为医药是结构性的机会,我们对医药内部结构的机会是很清楚的,就是集中在几个方向
上,配在这几个行业上胜算就非常大。其它大环境不太好的时候,是没有什么机会的。大环境看好哪些方向赛道,
会把整个细分领域相关的公司都研究清楚,竞争格局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要有比较的概念,把里面所有赛道的公
司拿出来研究下,判断谁好谁坏。特别看好的赛道,可能不会重配某个股,而进行平均化的配置。

首先选方向,其次选个股,看研究下来是否有差异,有差异再选择,没有差异就平均化的配置。

Q8:对产业政策判断?

基金体量大了之后很多股票建仓只能在底部才能建到仓位,偏左侧一些,这样比较舒服一些,但是不能保证永远

都能在左侧底部发现机会,也有没发现的话已经涨起来了,如果看很长时间的话,现在在底部也会去买。


@南

Q9:卖出股票的逻辑?重仓股?

3/4
基金经理访谈纪要

长期趋势不好了就会卖出。我们做成长性的投资,如果成长在加速或者维持在比较好的增速上就拿着,如果增速
开始下台阶,增速和估值都往下走,就会卖出。

Q10:港股医药股的投资?



现在股票越来越多,包括新股、港股,我们现在要加配人手研究更多的股票,可投的标的是很多的。


我们还是配备非常多的时间做港股研究,港股标的符合我的投资框架,包括一些创新药和创新器械,港股的标的

@南
非常丰富,我们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做研究和跟踪,后面新发的基金没法投。

Q11:对产品回撤的控制?

因为我们是股票型的行业基金,规避掉医药 beta 不可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我在去年开始在这方面


花了很多心思,一个是不太会在一个股票上配特别高的配置,降低波动性,原来基金不是很大的时候一个股票会
搞到 10 个点,现在会降下来一些,占比最高的也就 7、8 个点,另外股票数量也增加了很多。另外看好一个方向
里面有一些股票 A 和 B 没什么差异,就分散成两个买,规避个股波动带来的风险。仓位也会进行调整,80%-95%
波动,不是很大的变动。

Q12:各个子版块的估值判定方法?

产品型用 DCF 估值,长周期用 PE\PEG 估值。产品型的公司产品周期比较明显,某一个阶段产品处于快速放量期,


产品用 DCF 给产品估值。产品周期不是特别明显,可以长久性的公司看 PEG。



@南




@南

4/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