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智宝鬘) - 2019-12-11 《八曲仙人之歌》译后记之一:"意识"和"大我"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八曲仙人之歌》译后记之一:“意识”和“大我”

原创 灵智宝鬘 灵智宝鬘
2019-12-11原文
译后记之一:“意识”和“大我”
——《八曲仙人之歌》七言偈颂体中译本中的几个关键词汇
本文算是一个简短的译者小笔记,此文的核心主题也是我们在一开始
着手翻译《八曲仙人之歌》时初衷的一部分,那就是面对现代诸多的
不二论专业词汇的中文名称,比如“觉性”、“自性”、“意识”、“大我”、
“真我”等等,我们希望能在《八曲仙人之歌》这样一个古老(大约为
公元前五、四世纪之间,比佛陀所在的时代稍晚)的印度不二论经典
文本中,找到这些词汇的源头,来看一看它们的“前世今生”。借此可
以探究一下,中文译者在翻译不二论著作时,该如何选择用词,才能
尽可能符合原始梵文文本的本义。

1. “意识”或“觉”

印度不二论吠檀多著作译为英语后,常出现consciousness一词,这
一词汇被许多中文翻译者译为了“意识”。从《八曲仙人之歌》的诸多
权威英译本来看,consciousness主要用来翻译两个梵文词根以及其
变格,其一是cit,其二是budh。

cit有“了知”、“能觉知”的意思,在《八曲》的梵文原文中频繁出现,
并常加以修饰、限定,来指出这一“觉知”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头脑的觉
知 , 比 如 cin-
mātra,就是以mātra(唯有、纯然)来修饰cit,突出这是“纯然之觉
”。而一般层面上的头脑的作用,则是用cit的衍生名词cittaḥ来表示
,其英译为mind,与consciousness泾渭分明。

cit的另一个衍生变位名词为caitanya,《八曲》中出现过两次,分别
为 第 三 章 第 四 颂 的 śuddha-
caitanyam 及 第 九 章 第 六 颂 , 英 译 者 们 在 两 处 都 将 之 译 为 pure
consciousness,哪怕第九章第六颂并没有śuddha(纯净)这一形
容词的修饰,可见英译者们知道caitanya指的是非主客体对立的那种
“觉知”。所谓的纯净的觉知,其实就是“能知”“能觉”,在吠檀多的其他
经典中,导师们阐述清楚了caitanya所侧重的乃是“能知”的“力量”的
一面,所以我们将caitanya译为“觉力”。

此外,同样有“觉”的意思还有动词budh的变位及衍生词,比如bodh
o、bodhātmā、buddha等。动词词根budh指的是“醒着、观察、知
道”,bodho为其名词形式,《八曲》中反复出现bodho’ham,即“
我就是觉性”之意。“觉醒过来的人”是buddha,就是汉译“佛陀”一词
的原义,《八曲》中有类似的称呼,在第十八章中,反复使用budha
ḥ(知道的人,智者)一词来称呼觉醒之人;第一章第十六颂中出现
了 śuddha-buddha 的 说 法 , 英 译 为 pure
consciousnes,也就是纯净之觉的意思。budh和cit相比,偏向于“
智慧”、“了解”的一面,所以budh一词的变位也常被英译为knowled
ge。

由此可以看到,如果中文翻译者没有参考梵文原文,只是径直将英译
本中的consciousness一词按照英汉字典的词条,翻译成现代中文的“
意识”,实在是一大遗憾,堪称过失。我们这一七言体译本中,cit和b
udh的名词变位被译成“觉”或“觉性”,当其作为一种描述性词语出现
时,我们译成了“能知”、“能觉”。

有 些 英 译 ( 比 如 Swami Nityaswarupananda 和 Swami


Shantananda
Puri的译本)也会把sphurti这一梵文翻译成consciousness,但这一
梵 文 的 直 译 意 思 是 闪 烁 、 遍 照 , 通 常 还 会 跟 后 缀 词 -
mātro , 即 “ 独 自 ” 、 “ 唯 独 ” 之 义 , sphurti-
mātro,就是“独耀”的意思,这和中文的“意识”二字就更加风马牛不
相及了。

2. “大我”或“自性”
《八曲》梵文原文中出现的ātman一词(及其不同格式:ātmānaḥ
、 ātmā ) , 在 英 译 本 中 通 常 被 翻 为 Self , My nature , My true
being。ātman有“我”、“自己”的意思,我们在翻译其他不二论的著
作中,通常将之译为“真我”,但“真我”一词比较现代,在《八曲》这
一七言体译本中显得有点突兀,所以就没有采用这种译法,而是译为
了“自性”。有时为了简洁,就只用一个“性”字,这也是借用历代汉译
佛经的译师们的做法。加了前缀para(究竟、至高)的paramātma
,我们译成了“究竟自性”。

很多不二论吠檀多的中译将Self翻译成了“大我”、“自我”,或许是因为
Self首字母大写,故为“大我”,要强调其为真正的自己,故称“自我”。
但诸多不二论导师的教授中都强调过,Self(ātman)是没有维度的
,是无大无小的,所以“大我”有误导大小对立之嫌。而且“大我”一词
从侧面支持了某些扩张心识的修行法门,以为把心识扩张到无限大,
这就是了,大谬也。假的东西再怎么模拟真心,都不是的,只是自我
安慰一下而已。此外,翻译成“自我”也很不妥,因为会和英文的ego
相互混淆,让人分不清楚到底指的是哪一个。

另外,梵文有很多表示“自己”这一含义的词汇,比如sva,通常会加后
缀 , 比 如 sva-sthah , sva-
prakaso,其中sthah是“安住”的意思,而prakaso是“闪耀”之意。英
译 本 中 通 常 会 译 成 self-abiding 和 self-
shining。所以这两个词跟后缀合在一起,前者是“自安住”、“安住自
性”的意思,后者是“自闪耀”、“自放光”、“自性独耀”之义。由此可见
,某些描述性的词汇,也可以用来指代“自性”、“真我”。sva还有一个
后 缀 , -rupa 或 -roopa , 加 了 这 个 后 缀 后 , sva-rupa 或 sva-
roopa , 英 文 一 般 翻 译 成 true nature , true form , true
Self,中文就是“真实自性”。
综上所述,我们呼吁中文的译者同行们,在进行从英译本到中译本的
引介工作时,应该更多的考虑专业词汇的梵文原意,而不是对英译本“
照单全收”直译成中文。因为英语本身不具有悠久的灵修文化传统,所
以它的词汇相对很局限,在很多表达上缺乏专业性和多样性。与之相
比,中国古代的佛教译经师们早就留下了丰富的梵译汉的经验,作为
后辈的我们,大可以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之上,将印度灵修文化的精
髓进一步阐扬出去。

钟七条、智严、笛哲
2019年12月

点击“ 喜欢作者”,支持原创翻译!

精选留言

暂无...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