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智宝鬘) - 2019-12-10 《八曲仙人之歌》七言偈颂体中译本 - 译者序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

《八曲仙人之歌》七言偈颂体中译本 | 译者序

原创 灵智宝鬘 灵智宝鬘
2019-12-10原文
《八曲仙人之歌》七言偈颂体中译本:译者序
“偈颂”一词,是梵文gāthā的汉译。“偈”为梵文gāthā音译,“颂”则是
指gāthā这一文体和我国本有的文体“颂”相近,故将音译和意译结合
,成了“偈颂”。随着佛经的汉译,这一文体被引介进入了汉土,经过
不断地传播、演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中文诗歌类型。

gāthā这个梵语词汇的词根是gai,是歌唱之意。gāthā在印度最早是
婆罗门祭祀、赞颂神的歌咏形式,和我国古代用以祷告神明的“颂”同
一目的。而后gāthā慢慢具有更为宽泛的运用,在宗教文本中,用以
赞美神或圣者、阐述义理等,但它具有一定格律、用以歌咏的特色依
然存在,这也在汉译佛经中得到了保留。汉译的“偈颂”不要求押韵,
也不讲究平仄,只是每句固定字数,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都有。
有些汉译佛经全文皆由偈颂形式而成,比如《法句经》,此经共分为
39品,皆以偈颂形式(四言、五言或六言)呈现,共计3100句;又
比如《文殊师利发愿经》为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全经皆以五言偈颂
呈现,共计176句。《成实论》中提到了偈颂体的特点:“严饰言辞,
令人喜乐,如以散华或持贯华,以为庄严。”偈颂体的言辞大多虔敬、
庄严,读颂时,使人有相应的心灵感受,并且字数相齐的格式,也利
于记诵传唱。汉地的佛教徒对这些汉译佛经熟悉之后,逐渐地,也开
始用这种诗歌体裁,留下了自己对于修道的感悟和见地。相对于讲究
平仄的中文古体诗词而言,这些偈颂形式自由,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
能自己创作。很多禅宗悟道诗,就是这样的体裁。

gītā和gāthā是同一个词根,gītā是一个动名词,表示咏唱出来的诗
歌之意,在印度的灵性文化中是一类特定的文体形式,通常由一个开
悟的圣者以带格律的诗歌方式来把灵性教义表达出来。其中最著名的
代表作,就是《薄伽梵歌》(Bhagavadgītā),因为它的宣说者是
薄伽梵(即黑天),所以是“薄伽梵”的“歌”之意。《八曲仙人之歌》
(Aṣṣāvakragītā)也是以宣说者的名字八曲仙人为题名。
冠以gītā之名的印度教经典,若要呈现其“可被歌咏”的原貌,那么最
适合的中文文体,就是诗歌体。深具汉语旧学功底的徐梵澄先生,采
用了楚辞骚体来翻译《薄伽梵歌》,他这样解释:“抑此圣典,歌也。
歌必可唱咏讽诵,于华文以古诗体翻之也宜。抑此歌,圣典也。译词
当不失其庄敬,出义须还之于梵文也无失。敬不失礼,而文义可复,
庶几近之矣。”(徐梵澄:《薄伽梵歌》再版序言)

余辈才学有限,对徐梵澄先生这样的才识,只能高山仰止。唯一让我
们有勇气来翻译《八曲仙人之歌》的,是因为我们相信语言是一直在
发展的文化载体,而这些灵性诗歌的最大目的,就是能被世人继续阅
读、受持唱诵,让人读时,激发起敬重之情和对永恒、真理的渴望,
这才是gītā的目的。所以我们选择了用非常现代的七言来翻译《八曲
仙人之歌》。

七言在古代译经时,虽不是最为常见的,但也多次出现,比如东晋法
显所译《大般泥洹经》,就有七言偈颂八十五句。面对现代华语读者
,尤其是受西方语法、词法影响很深的读者,若中文译本太具中文色
彩,反似谬误。中国古代翻译佛经偈颂所用的语言,也不是士大夫艰
深、华丽的文字,而是通俗的白话,使得大众皆可读懂。所以我们适
当保留了一些非常现代的语言,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比如“感官
”一词,若显文雅,可用佛教术语“六根”来翻译,但为了不让非佛教背
景的读者有阅读上的困难,我们还是使用了“感官”这样的现代名词。

不过,用语通俗,并不是流于俚俗,不应该屈就一些一时流行的语言
,而枉顾中国汉文字在千年的佛经汉化过程中,已经对一些梵语术语
的成熟归化,比如“自性”一词。(可参见译者后记)

而且灵性、宗教情感上的浓度不应该被翻译稀释,读来应该依然有庄
重之感。《八曲仙人之歌》的梵语唱诵铿锵有力、庄严肃穆,感兴趣
的读者可以在youtube上听到全本的梵语吟唱:https://www.youtu
be.com/watch?v=Y73UsUETk0o

我们摘录了第一章的第二、三小节,音频文件就在本文最顶端,读者
可一听为快:

1.2这两句翻译成七言,则是:

八曲仙人云:
吾儿!若要得解脱,须避外境如毒药;
宽直慈与知足心,及以无上至真理,恰似甘露定要寻。
1.3 这两句是:

汝非地水火风空,欲得解脱须晓了:
自性见证此一切,彼即本具之觉性。

读者可以看到,《八曲》梵文原文的每一颂,都是两句,我们的中译
尽量保持为四句七言,但为了保证文意不缺失,有时候不得不加上一
两句,成为五句、六句七言。梵文是一种比较精简的语言,语法甚为
复杂,所以一旦用其他语言来翻译,长度往往会增加很多。当然也有
相反的情况,梵文原意相对简单时,两三句七言就能够表述全部的意
思。而且,有时候我们只能进行同义的重复和扩展,来保持七言的字
数相齐,举例来说,比如“一切都是虚妄的”,用七言来表达,就是“一
切非真皆是妄”。“一切非真”和“皆是妄”是重复性的表达,是为了保持
字数齐整,不得已而为之。其实经常阅读佛经的读者,也会发现这种
重复性,千年之前,译者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并且做出了同样的选
择。但我们的译本完全尊重梵文原文,只是同一意思的重复而已,并
没有添加更多的衍生含义。

每一颂的中译,都认真地和梵文原文做过比较,确保没有任何的漏译
。另外,为了使七言的意思更明确易懂,照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我们适当地添加了标点。
我们相信,念诵《八曲仙人之歌》,单纯只是念诵,都会在各位读者
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那颗种子,自会发芽。

对此,可以讲一个小故事:

罗 摩 克 里 希 那 ‧ 帕 拉 弘 萨 ( Sri Ramakrishna
Paramahamsa)非常推崇《八曲仙人之歌》,他让自己的爱徒纳仁
(Naren)好好学习这本经典,但是纳仁对此非常排斥,罗摩克里希
那没有办法,只能连哄带骗,让他在给自己按摩的时候,借口为了打
发时间,让他为自己念诵。才读了几句,纳仁就非常生气,他无法接
受有人会宣称自己成为神,“神就是神,人怎么能成为神?!”实在是
大逆不道。但是老师劝他既然已经开始读了,就把全诗读完,于是纳
仁硬着头皮读了下去。读着读着,歌中那浓烈的虔诚和巨大的力量将
他征服了,“不二”、“无生”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之后这位叫做纳仁
的 年 轻 人 , 成 为 了 斯 瓦 米 · 维 韦 卡 南 达 ( Swami
Vivekananda),也就是举世闻名的辨喜尊者。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不
二论,成为了将印度不二论智慧弘扬到西方的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
之一。

《八曲仙人之歌》七言偈颂体中译本参考的中/英译本:

1. 微信公众号“妙高峰上”的《八曲仙人之歌》白话自由体中译本,
以及恩师三不叟的讲解。

2. Swami Nityaswarupananda 的 《 八 曲 本 集 》 ( Ashtavakra


Samhita )第四版。其英文译文大多数比较准确,但有意译的成
分。此译本提供了对梵文原文的逐字释义,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但遗憾的是没有提供梵文的罗马转写。
3. John Richards 的 《 八 曲 仙 人 之 歌 》 ( Ashtavakra
Gita ),此英译本提供了梵文原文及罗马转写。英文译文相对比
较 严 谨 , 有 很 多 偈 颂 直 译 的 程 度 比 Swami
Nityaswarupananda的译本更高。
4. Ananda Wood 的 《 八 曲 仙 人 之 歌 》 ( Ashtavakra
Gita ),此译本是能够在互联网上搜索而得到的免费分享的译本
。其译者在文字上自由发挥和扩展得较多,译文本身参考价值不
大。但此译本提供了罗马转写的逐词英译,虽然其中个别梵文词
汇明显错译,但其罗马转写按单词做了拆分和英译,非常方便查
询 。 若 与 Swami Nityaswarupananda 和 John
Richards的译本对照着看,就具有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5. Swami Shantananda
Puri 的 《 顿 悟 自 性 : 八 曲 仙 人 之 歌 讲 解 》 ( Instant Self
Awareness : Talks On Ashtavakra
Gita ),此译本比较严谨,直译程度很高,在梵文很精简的地方
, 其 英 文 译 文 稍 有 展 开 。 当 Swami
Nityaswarupananda 和 John
Richards 的 译 本 出 现 一 些 分 歧 时 , 我 们 主 要 参 考 了 Ananda
Wood的罗马转写的逐词英译,以及此译本。
此七言译本在某些偈颂的含义上会和“妙高峰上”的白话版稍有出入,
原因是妙高峰版主要依照的英译本是Swami
Nityaswarupananda的译本,但此英译仍然有不少意译的成分,在
仔细比较了梵文和其他英译后,某些偈颂我们以梵文原文为准。

此七言译本旨在方便念诵,所以学术上的一些注解,如对比某些版本
之间的差异,或者对特有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我们都没有加入。对
于八曲仙人和他的弟子迦纳卡的生平,以及本诗的历史背景等,也不
另做介绍。有心了解更多的读者,可以去参考公众号“妙高峰上”资料
文章,那里不仅有注解的白话译本,还有八曲仙人的生平等资料。

恩师三不叟对于《八曲仙人之歌》的全文做过逐句的细致讲解。八曲
仙人所教导的,与恩师一直在坚持的“道不属修”的禅宗顿门异口同声
,加上恩师三十年来阅尽当今中西方多种灵修流派,对当下学人甚至
导师们常犯的种种偏失极为清楚,所以他的讲解直接明了,语言生动
亲切,切中肯綮。目前恩师的讲解文字记录,经由多位师兄弟辛勤整
理,正在公众号“妙高峰上”连载中。欢迎关注。

《八曲仙人之歌》七言体译本的译者:

这一七言译本凝聚三位译匠的工作,有人打造出了模样,有人精选皮
料,有人加以抛光。三个皮匠,各司其职,各扬其长,每个角色都很
重要,缺一不可。

这也是“灵智宝鬘”翻译团队一向的主张,任何篇幅较长的译文,若条
件允许,都要尽可能与他人合作,因为翻译需要热烈的赤诚之心推动
,也需要精细的工匠精神打磨,以及轻盈的灵感启发。翻译是一项挑
战耐力和专注力的工作,一个人独立完成,往往会在后期显露疲态,
个人语言风格的套路、重复性和单调性就会暴露无遗。多位译者合作
完成的作品,可以做到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直接中不失婉转,细腻
中又带有爆发。同时,表达的多样性和变化性都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但这种译者的合作,其实非常奢侈,只有拥有共同的见地的法友,
并且在语言能力上旗鼓相当,才能如此无间合作。幸而相遇,只因圣
者加持。

智严、钟七条、笛哲
2019年12月

参考论文:
LINDH, A. B. (1992). Gatha-Gita: A Genre Study. Temenos -
Nordic Journal of Comparative Religion, 28.
Aṣṣāvakragītā (the Song of the Self Supreme), edited by
Radhakamal Mukerjee,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2005.
《 浅 析 六 朝 汉 译 佛 典 偈 颂 之 文 学 特 色 ——
以经藏偈颂为主》,王晴慧,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六期(2001.07
),页25-66

点击“ 喜欢作者”,支持原创翻译!

精选留言

暂无...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