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Strauss: The Beatiful Blue Danube, Waltz For Orchestra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1

進⾏曲與圓舞曲

J. Strauss: The Beatiful Blue Danube, Waltz for Orchestra


進⾏曲與圓舞曲
D. Shostakovich: The Second Waltz (Euphonium, 2:26)
進⾏曲與圓舞曲
蕭士塔高維奇 (D. Shostakovich) 的
«多元化樂隊組曲» (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1955-56)
由八首樂曲組成,樂曲次序如下:

‹進行曲› (March)
‹第一號舞曲› (1st Dance)
‹第二號舞曲› (2nd Dance)
‹小波卡舞曲› (Little Polka)
‹抒情圓舞曲› (Lyric Waltz)
‹第一號圓舞曲› (1st Waltz)
‹第二號圓舞曲› (2nd Waltz)
‹終曲› (Finale)
進⾏曲與圓舞曲
蕭士塔高維奇這部 «多元化樂隊組曲»,
一如在樂譜出版時的註記,並不需要整組連續演奏,
事實上,也可隨意更換樂曲的演奏順序。
其中 ‹第二號圓舞曲› 是這部組曲最出名的一首樂曲,
甚至說是蕭士塔高維奇最知名的樂曲也不為過,
俄國人還將此首樂曲稱之為 ‹俄羅斯圓舞曲›。

這首電影配樂最早是出現在 1955 年的俄國電影


«第一梯隊» (The First Echelon) 中,
由於旋律深受大眾喜愛,被廣泛運用於許多場合,
這包括了各類運動比賽、其他戲劇作品
以及大型集會活動等。
進⾏曲與圓舞曲
«第一梯隊» (The First Echelon), D. Shostakovich: The Second Waltz
進⾏曲與圓舞曲
圓舞曲可說是所有舞曲中流傳度最廣,。;
也是最受世人喜愛的一類。
同樣是圓舞曲:可以是如約翰 • 史特勞斯
(Johann Baptist Strauss, 1825-99) 般老少咸宜;
也可以似蕭邦雖具格調然而雅俗共賞。

另外在歌曲、合唱、芭蕾與歌劇等各種型態的樂曲中,
處處可見圓舞曲的蹤影,
除了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之外,
亦同時可兼具實用與藝術性。
進⾏曲與圓舞曲
之前提到蕭邦的鋼琴作品的分類,
有屬於舞曲的一種類型,
這包括馬祖卡舞曲、波蘭舞曲以及圓舞曲三種。

其中馬祖卡舞曲與圓舞曲都是三拍的舞曲:
一個是來自波蘭的民間舞蹈;
一個則是全世界共通的舞曲。
蕭邦為這兩個曲種各自寫下了 58 與 19 首樂曲之多,
也使得這兩種舞曲成為鋼琴曲目的一部分。

兩者之間極難分辨
進⾏曲與圓舞曲

馬祖卡舞曲的創作貫穿了蕭邦的一生,
也由於如此,蕭邦的學生蘭茲 (Wilhelm von Lenz, 1809-83),
也是許多浪漫時期音樂家朋友的德裔俄籍作家,
這樣敘述了蕭邦的馬祖卡舞曲:

蕭邦的馬祖卡舞曲體現了波蘭的音樂靈魂,
即便身處路易菲利浦 (Louis-Philippe) 的巴黎沙龍,
蕭邦穿越時空展現來自家鄉的音樂風情;
也是史上一個絕無僅有的政治鋼琴家。
進⾏曲與圓舞曲
法國名鋼琴家也是蕭邦權威之一的柯爾托
(Alfred Cortot, 1877-1962),將蕭邦的馬祖卡舞曲分為五類:
舞蹈性的馬祖卡;歌唱性的馬祖卡;
舞蹈與歌唱兼具的馬祖卡;
哀歌似的馬祖卡與果決的馬祖卡等。

藉由白遼士的論述,可以更靠近蕭邦心中的馬祖卡:
蕭邦的馬祖卡有著無法想像的細節,
需要最高段的手法來實現它的趣味性,
琴錘擊絃,如精靈般的聽覺,
藉由鋼琴這項樂器發出誘人的聲響。
進⾏曲與圓舞曲
F. Chopin: Mazurka in B minor, Opus 33-4
進⾏曲與圓舞曲

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在 1880 年創作了一部 «絃樂小夜曲»。
(Serenade for String Orchestra, Opus 48)
同年另有 «義大利隨想曲» (Italian Capriccio , Opus 45),
以及 «1812序曲» (Overture 1812, Opus 49) 兩部名曲。

柴可夫斯基這部以維也納樣式的弦樂作品,
讓人回想起莫札特的最後一首小夜曲,
而其受歡迎的程度也是不相上下;
一般說來被認為是此浪漫時期的小夜曲中最出色的,
並具有濃郁的俄羅斯氣息。
進⾏曲與圓舞曲
柴可夫斯基對莫札特的喜愛是眾人皆知的,
他在 1887 年寫下一首第四號 «管弦樂組曲» (Orchestral Suite no.4),
通常以 «莫札特仿作曲» (Mozartiana) 的別名為世人熟知。
因此柴可夫斯基的 «絃樂小夜曲» ,
一般也被世人認為是靈感來自莫札特的作品。

此曲一共有四個樂章,
小奏鳴曲形式的樂章、圓舞曲、輓歌、終曲 (俄羅斯主題)
I. Pezzo in forma di sonatina
II. Valse
III. Elegie
IV. Finale (Tema russo)
進⾏曲與圓舞曲
莫札特與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樂章比對
莫札特的 « G 大調小夜曲» 作品 525
I. 快板
II. 浪漫曲: 行板
III. 小步舞曲: 稍快板
IV. 輪旋曲: 稍快板

柴可夫斯基 «絃樂小夜曲» 作品 48
I. 小奏鳴曲形式的樂章
II. 圓舞曲
III. 輓歌
IV. 終曲 (俄羅斯主題)
進⾏曲與圓舞曲
柴可夫斯基 «絃樂小夜曲» 的四個樂章,
乍看之下與莫札特的弦樂小夜曲,
主要只是圓舞曲與小步舞曲的差異。
浪漫曲與輓歌是慢板樂章,
輪旋曲是古典時期終樂章的經常選項;
事實上柴可夫斯基捨棄了小夜曲最重要的小步舞曲樂章,
而改以當時最流行的圓舞曲取而代之。
就柴氏的作品看來圓舞曲顯然是其拿手項目,
而這首圓舞曲也是這整部作品最常被單獨演出的樂章。

莫札特遺失了一個樂章
而柴可夫斯基則是選擇了如交響曲的樣式
進⾏曲與圓舞曲
P. Tchaikovsky: Serenade, Opus 48 Valse 10’53”
進⾏曲與圓舞曲
柴可夫斯基著名的三部芭蕾,
«天鵝湖» (Le lac des cygne, 1876) 1875
«睡美人»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 1889) 1899
«胡桃鉗» (Casse-noisette, 1891) 1892
無疑是世人最熟悉的芭蕾舞劇,
也都有著膾炙人口的圓舞曲樂段。
三部舞劇同樣具有歡樂與滿足夢想的功能,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音樂內容一如交響曲般豐富,
藉由劇中人物情緒與夢幻場景的需要,
激發了柴可夫斯基巨大的想像力,
最後成就了這三部音樂史上的鉅作。
進⾏曲與圓舞曲
芭蕾音樂搭配舞蹈情節演出,
雖然演奏的時間極長,
然而幾乎都是經過柴可夫斯基的精心處理。

在 «天鵝湖» 中有非常多段的圓舞曲,
這包括了 ‹小天鵝圓舞曲› (danse de petits cygnes) 、
‹大天鵝圓舞曲› (danse des grands cygnes) 、
‹新娘圓舞曲› (danse de fiançailles) 等等,
然而其中最常被演出的是第一幕第二場景的圓舞曲。
這首圓舞曲一般稱之為王子與村女的圓舞曲,
但樂譜上僅寫著圓舞曲的字樣,
其中並有一段王子的獨舞。
進⾏曲與圓舞曲
P. Tchaikovsky: Valse du premier acte from Le lac des Cygnes
進⾏曲與圓舞曲
S. Prokofiev: Cinderella’s Waltz form “Cinderella” Opus 87-37
進⾏曲與圓舞曲
普羅高菲夫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是二十世紀俄國音樂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通常依其出走與回到俄國大致劃分他的創作時期。
1918 年由於俄國十月革命,
普羅高菲夫陸續前往美國、法國與德國,
1927 年首度回到莫斯科,直到 1936 年定居莫斯科。
基本上普羅高菲夫被視為現代的古典作曲家。

普羅高菲夫年幼即展現過人的音樂天分,
在 1918 年前他經常於俄國身兼作曲家與鋼琴家身分
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
精湛的鋼琴技巧也為他博得極高名聲。
進⾏曲與圓舞曲

普羅高菲夫創作風格的三個時期

1918 年前的俄國時期:
雖然已脫離歐陸的浪漫風格,仍遵守調性創作;
作品以其強烈的生命力與尖銳的不諧和音為鮮明標記。

1918-30 的外國時期:
對於調性不予理會,風格更加大膽衝突。

1930 年後的蘇聯時期:
大量運用俄國民間音樂,音樂轉為單純而親近大眾。
進⾏曲與圓舞曲
S. Prokofiev: Cinderella’s Waltz, Midnight form “Cinderella” Opus 87-37 & 38
進⾏曲與圓舞曲
在歌劇中有不少使用圓舞曲的例子,
大多是歡樂或是華麗的場景,更經常是舞會的劇情背景。
古諾 (Charles Gounod, 1818-1893)
的 «羅密歐與茱麗葉» 為一部五幕歌劇,
在聲樂上以輕巧的花腔女高音
作為茱麗葉吸引眾人目光的設定,
在第一幕茱麗葉一出場即有 high D 的表現,
然而接著讓羅密歐為之傾心的即是全劇最出名的詠嘆調
«啊 ! 我願活在夢中»。
(Ah! Je veux vivre dans ce rêve)
此詠嘆調以快三拍的圓舞曲寫成,
充滿對愛情的想像,
炫技的聲樂技巧成功地使其成為令人接受聲樂作品的範例。
進⾏曲與圓舞曲
Ah! Je veux vivre
dans ce rêve qui m’enivre;
Ce jour encore, Douce flamme,
Je te garde mon âme
Comme un trésor!

我願活在
醉人的夢中,
延續著甜蜜的火焰,
我將你當作珍藏寶物,
放在我的靈魂中!
進⾏曲與圓舞曲
Cette ivresse de jeunesse
Ne dure, Hélas! Qu’un jour!
Puis vient l’heur où l’on pleure.
Le cœur cède à l’amour,
Et le bonheur fuit sans retour.

青春的微醺感
只有短暫的一天,
之後便是哭泣的時刻!
心靈屈就於愛情,
快樂一去不復返。
進⾏曲與圓舞曲
Loin de l’hiver morose
Laisse-moi sommeiller
Et respirer la rose
Avant de l’effeuiller.

遠離灰暗的冬天,
讓我沈睡吧
而在玫瑰凋謝之前,
一聞她的香味。
進⾏曲與圓舞曲
Ah! Douce flame,
Reste dans mon âme
Comme un doux trésor
Longtemps encore!

啊!青春的火焰,
長駐我心靈
如同甜蜜的珍寶
永久留存 !
進⾏曲與圓舞曲
F. Gounod: Je veux vivre from Romeo & Juliette
進⾏曲與圓舞曲

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歌劇名作


«波西米亞人» (La Bohème, 1896) 中,
慕賽特 (Musetta) 出場的詠嘆調 ‹當我獨自走在大街上›
(Quando me’n vo’ soletta per la via),
是整部歌劇極為出名的歌曲之一,
也經常有慕賽特的圓舞曲 (Musetta’s Waltz) 這個別名。

普契尼以略輕帶點花腔的音色呈現慕賽特花蝴蝶的性格,
緩慢的三拍子展現誘人的女性風情,
也清楚劃分了與劇中另一女主角咪咪 (Mimi) 的相異性。
進⾏曲與圓舞曲
(sempre per avere l’attenzione di Marcello)

Quando me’n vo’


Quando me’n vo’ soletta per la via
la gente sosta e mira
e la bellezza mia tutta ricercar in me,
da capo a piè.

我沿著大街
快活自在地遊逛,
人人都停下腳步望著我,
發現我從頭到腳
都十分迷人非常漂亮。
進⾏曲與圓舞曲
Ed assaporo allor la bramosia sottil
che da gli occhi traspira
e dai palesi vezzi intender sa
alle occulte beltà.
Cosi l’effluvio del desio
tutta m’aggira
felice mi fa, felice mi fa!

我品味到了狡詐的慾望
閃耀在他們的眼睛裡
他們從我外在的嫵媚
發現了我內在的美麗。
他們發出了渴望的喘息
像旋風一樣地圍繞著我
使我多麼快活 !
進⾏曲與圓舞曲
E tu che …
…sai, che memori e ti struggi,
da me tanto rifuggi ?
So ben: le angoscie tue
non le vuoi dir, …
… so ben, ma ti senti morir !

你早就知道…
…是誰如此懷念和渴望著你,
為什麼你還要離開我 ?
我知道你心裡非常痛苦
但就是不說…
…甚至為了這都不想活 !
進⾏曲與圓舞曲
G. Puccini: Quando me’n vo’ soletta per la via
進⾏曲與圓舞曲
雷哈爾 (Lehár Ferenc, 1870-1948):
«風流寡婦» (Die Lustige Witwe, 1905)

在十九世紀歐洲歌劇蓬勃發展之際
同時出現一種無論在音樂或故事題材上
都更貼近一般市民的輕歌劇 (Operetta)
這類型的作品夾雜了大量口白
音樂也經常運用當時流行的舞曲類型
同時重視舞蹈的呈現
簡而言之可說是創作者少了些流傳後世的企圖心
而更加迎合大眾口味的娛樂性作品
進⾏曲與圓舞曲
«風流寡婦» 算是雷哈爾早期作品
自 1905 年首演大獲成功後持續受到世人的喜愛
也可說是在 1899 年小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 Strauss II, 1825-99) 逝世後
再次將維也納圓舞曲 (Valse) 發揚光大的作品
除了圓舞曲之外,雷哈爾在這部輕歌劇中
以進行曲 (March) 形式譜出多首膾炙人口的樂曲
其中許多中段 (Trio) 熱鬧而歡樂
展現出法式康康舞 (cancan) 風情
充分洗腦的旋律令人朗朗上口
進⾏曲與圓舞曲
人物介紹:

龐特維德林國的達尼羅 (Danilo) 伯爵
與領地上前女僕漢娜 (Hanna)
原先即互有好感,因家境懸殊而無法交往
達尼羅之後成為外派巴黎的外交官
經常流連於美心餐廳藉以忘卻這段傷心的戀情
漢娜則與富有的銀行家結婚
並繼承了一大筆遺產
成為富甲一方,眾人熱烈追求的寡婦
並且來到巴黎尋夢
進⾏曲與圓舞曲
傑達 (Zeta) 男爵為龐特維德林國駐巴黎代表
法蘭琪娜 (Valencienne) 則是代表夫人

法蘭琪娜私下與卡米爾 (Camille) 郡守往來


但又希望維持她正派代表夫人的形象

卡斯卡達 (Cascada) 與聖布里奧許 (St. Brioche)


是追求漢娜的男子
涅谷許 (Njegus) 則是使館秘書,為全劇唯一的說角

另有露露與嘟嘟等六位美心餐廳的輕佻女子
進⾏曲與圓舞曲
雷哈爾為女主角漢娜準備了華麗的出場
在宴會中受到眾男子熱烈追求
漢娜唱出 ‹我還未適應巴黎的生活›
(Hab’ in Paris mich noch nicht ganz so acclimatisiert)
此曲以馬祖卡-圓舞曲-馬祖卡寫成
漢娜在此曲唱出身為有錢寡婦的心境
圓舞曲在男聲伴唱下直達高峰

我經常聽人這麼說
我們的價值體現在金錢上
In unserm Geld liegt unser Wert,
So hab’ ich’s immer gehört!
進⾏曲與圓舞曲
Lehár: Hab’ in Paris mich noch nicht ganz so acclimatisiert, (0’56”)
進⾏曲與圓舞曲

接著是由達尼羅與傑達領唱的七重唱,
‹女人該被如何對待›
(Wie die Weiber man behandelt)。
這段音樂以七個男人七嘴八舌的型態討論女人,
在各方面都充滿了喜感。

此曲分為進行曲與中段兩個部分,
最後七人齊唱的中段一如典型的康康舞曲,
速度由慢而快終至沸騰。
進⾏曲與圓舞曲
Lehár: Wie die Weiber man behandelt, (0’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