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关"笔帖式"考述(阮锋)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

海洋史研究 ( 第十一辑)

2017 年 10 月 第 170 ~ 182 页

粤海关 “ 笔帖式 ” 考述
*
阮 锋 范少垒

笔帖式是清朝特有官制, 品级不高但很重要。 清朝前期的笔帖式 ( 尤


其是中央派出之笔帖式) ,具有文武兼备、 深入地方、 上传下达的特点, 成
为沟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媒介,对笔帖式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方部门
的沿革和发展。
已有学者注意到笔帖式, 如李红 《清代笔帖式 》 将笔帖式的设置、 职
掌和品级等问题进行归纳; 台湾陈文石 《清代的笔帖式 》 对中央政府文职
机构内的笔帖式职掌展开翔实考证 ; 杨锦麟 《笔帖式与 1673 ~ 1683 年清朝
决策系统》 归纳笔帖式在战争中驰递军情、 联系中央和地方的媒介作用;
赵郁楠 《清代笔帖式之特色 》 从笔帖式的职掌考察, 探讨其沟通满汉、 联
系中央和地方的两大作用; 沈一民 《清初的笔帖式 》 研究笔帖式名称产生
的历史以及清初笔帖式设置情况; 石涛 《清代笔帖式新论 》 考察笔帖式在
不同时期地位、职能的变化情况。 这些研究皆从不同层面切入笔帖式的研
究。但学界对海关尤其是粤海关笔帖式没有详细剖析 ,也没有对其发展沿革
及职能、地位等进行系统分析。 因此有必要理顺笔帖式与监督等官职的关
系,进一步探讨清朝粤海关的人事配置及管理制度 。

* 作者系广州海关工作人员。
粤海关 “笔帖式” 考述 171

一 笔帖式概况

( 一) 笔帖式的来源、设置

笔帖式 ( bithesi) 是满文名词 “bithe” ( 书、 信、 文之义, 读作 “笔特


赫”) 加上 “si” ( 音近于普通话的 “希 ” 或 “式 ”) 而形成的一个派生名
词,是清代特有的官职。① 《清通志》 记载其源流演变:

本朝诸司衙门,各置满洲、蒙古、汉军笔帖式,以翻译清汉章奏文
牍,盖即金元女直令史、译史,蒙古笔且齐之职,而其原实沿历代令史
遗制。特是唐宋用人颇轻,而今笔帖式登用之广、迁擢之优,固非前代
仅称杂流者可比也。②

笔帖式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明万历四十三年 ( 1615) , 《清太祖实录 》


记载,努尔哈赤 “谕各牛录下出十人, 牛四头, 于旷土屯田积贮仓廪。 复
设官十六员,笔帖式八员, 会计出入 ”。③ 但这极有可能是纂修官的误记。
根据现存文献,学界较一致认可的清代笔帖式正式出现在天聪三年 ( 1629)
四月,皇太极建文馆 ( 也被称为直房、书房,满文均为 bithei boo) , “命儒
臣分为两直, 巴克什达海, 同笔帖式刚林、 苏开、 顾尔马浑、 托布戚等四
人,翻译汉字书籍; 巴克什库尔缠同笔帖式吴巴什、查素喀、胡球、詹霸等
四人,记注本朝政事,以昭信史”。④
笔帖式的设置: 笔帖式依其品级可分为有品笔帖式和无品笔帖式两种。
前者分五至九品; 后者还细分为: 效力笔帖式、无顶戴笔帖式、额外笔帖式
等,均属未入流。⑤ 可见笔帖式品级并不高,但其设置十分广泛。
清初入关前, 在文馆———内三院中拥有大量的笔帖式, 如 “满洲笔帖

① 沈一民: 《清初的笔帖式》,《厦门大学学报》2006 年第 2 期。
② 《清通志》 卷 64,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第 7141 页。
③ 《清太祖实录》 卷 4,中华书局,1986,第 60 页。
④ 《清太祖实录》 卷 5,中华书局,1986,第 70 页。
⑤ 赵郁楠: 《清代笔帖式之特色》,《满族研究》2006 年第 4 期。
172 海洋史研究 ( 第十一辑)

式、习汉文笔帖式 ”①。 此外, 据 《清史稿》 “选举志 ” 载: “京师各部院,


盛京五部,外省将军、 都统、 副都统各署, 俱设笔帖式额缺。”② 乾隆四十
五年 ( 1780) 所修 《历代职官表 》 记录刑部、 户部、 都察院、 内务府等衙
门笔帖式人数都达百名以上。
以上材料表明,笔帖式遍设于清朝国家机构各衙门之中 ,同时在地方也
广泛存在。根据 《啸亭杂录》 记载: “国初海内甫定, 督抚多以汉人充之,
凡文移用国书者皆不识, 每省乃委内院笔帖式数人, 代司清字文书”, “后
内三院改为内阁、翰林院、翻书房等署,而督抚衙门笔帖式仍沿旧衔。未及
更正。”③ 可见各省督抚衙门也设有笔帖式 。
此外,清朝中央还会派出笔帖式。 此类笔帖式多文武兼备, 能深入地
方,起上传下达作用; 同时为皇帝搜集信息情报,是沟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
媒介。当笔帖式成为一种差遣时,其以中央官员的身份挂职地方,虽从事琐
碎杂务,但从一个侧面体现国家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④

( 二) 笔帖式的职责、作用

最初之笔帖式和巴克什具有以后内阁学士和翰林官员的性质 。天聪五年
( 1631) 在六部设置办事笔帖式及此后的演化中 ,笔帖式成为文书档案工作
人员。再后来,随着派出笔帖式的增多,其辅助政务、驰递军情、监督地方
等作用日益凸显。
入关后,清朝中央机构走向正规,实行满汉复职制,与其相配合的公文
制度也是满汉两种文字同时使用,所谓 “满汉合璧 ”。此时,翻译满汉章奏
文书成为日常行政中的重要事务。笔帖式通晓满汉语, “专管翻译, 司文书
收发”,其工作性质可分为: 翻译笔帖式、 缮写笔帖式、 贴写笔帖式, 分别
掌管翻译、缮写满汉章奏文书等。档房笔帖式之分 “曰委署主事, 曰掌稿,
曰缮折,曰牌子,所以供笔札、司收掌、任奔走,而实则学习部务,以备司
员之选, 分 吏 胥 之 权 也。 故 列 一 等 者, 不 三 年 外 存 至 员 外、 郎 中 而 掌 印
矣”。⑤ 可见辅助政务是笔帖式的重要职责 。

① 《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 1614 页。
② 《清史稿》 ( 第 12 册) 卷 110,中华书局,1976,第 3213 页。
③ 昭梿: 《啸亭杂录》 卷 8,中华书局,1984,第 329 页。
④ 石涛: 《清代笔帖式新论》,《晋阳学刊》2015 年第 3 期。
⑤ 震钧: 《天咫偶闻》,甘棠精舍,1907,第 19 页。
粤海关 “笔帖式” 考述 173

崇彝在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 中说, 笔帖式 “供缮本、 递折诸差 ”。①


震钧在 《天咫偶闻》 中说笔帖式有 “牌子 ”, 这都指传递文书。 《清圣祖实
录》 卷 103 载: “若惟送本接本, 用一笔帖式足矣。” 上述史料说明传递文
书也为笔帖式例行工作之一。
至于派出笔帖式的作用, 杨锦麟在其 《笔帖式与 1673 ~ 1683 年清朝决
策系统》 中,将笔帖式 “驰递军情 ” 的作用具体归纳为: 监督各地官员言
行动态、考察他们对中央政权的忠诚程度 ,并随时向皇帝本人汇报; 直接派
驻各省督抚衙门及主要战区各支主要军队 ,随军行动并如实考察、监督中央
决策的执行贯彻情况, 将有关军情通过通信系统向最高决策人输送信息②。
可见,笔帖式有效地向中央皇帝输送地方情报 ,成为联系中央和地方的重要
媒介。

( 三) 笔帖式的入仕、升迁

以民族属性和身份为标准, 清代官缺分为满洲缺 ( 包括宗室 ) 、 蒙古


缺、汉军缺、内务府包衣缺及汉缺。③ 笔帖式纯为满洲、 蒙古、 汉军缺和内
务府包衣缺,亦即为旗人专缺,其中多数又为满洲缺。《清史稿》 记载:

满人入官,或以科目,或以任子,或以捐纳、议叙,亦同汉人,其
独异者惟笔帖式。京师各部、院,盛京五部,外省将军、都统、副都统
各署,俱设笔帖式额缺。其名目有翻译、缮本、贴写。其阶级自七品至
九品……六部主事,额设百四十缺,满、蒙缺八十五,补官较易。笔帖
式擢补主事,或不数年, 辄致通显。 其由科甲进者, 编、 检科仅数人,
有甫释褐即迁擢者。翰林坊缺,编、检不敷补用,得以部院科甲司员充
之,谓之外班翰林。④

可见,笔帖式是旗人入仕显达的重要途径,“将相大僚多由此历阶”⑤。

① 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第 37 页。
② 杨锦麟: 《笔帖式与 1673 ~ 1683 年清朝决策系统》, 《厦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 年第 2 期。
③ 傅宗悬: 《清代文官缺分之研究》,《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70 年第 21 期。
④ 《清史稿》 ( 第 12 册) 卷 110,中华书局,1976,第 3213 页。
⑤ 福格: 《听雨丛谈》,中华书局,1997,第 18 页。
174 海洋史研究 ( 第十一辑)

笔帖式升迁较易且快,被称为 “八旗出身之路 ”。 清代规定, 每 3 年考


核百官,名列一等者加级记名,作为升迁重要依据。 “京官七而一, 笔帖式
八而一,道、府、州、 县十五而一。”① 结合上文 《清史稿》 “有甫释褐即
迁擢者” 等描述,可见其升迁速度。 这既是清代 “首崇满洲 ” 国策的既定
产物,亦构成笔帖式入仕、升迁的重要特色。年羹尧、舒赫德、富俊等名臣
都是笔帖式出身。

二 关差笔帖式

( 一) 涉及税收财政方面的笔帖式

清代前期的税务大宗来自地丁、盐税与关差等,其中盐税、关差两项多
由内务府包衣兼织造衔来担任监督工作 ,② 可见,清代统治者初期十分倚重
内部人员对具重要经济命脉的监督和管理 。清代榷关的主要管理者可分为两
类: 一是专差,如监督; 二是兼差,如督抚兼管、福州将军兼管等。专差官
员由两部分人组成: 一种是司官,即监督; 一种是笔帖式。清中后期专差官
员专指监督。专差官员中的笔帖式由中央随监督派往重要口岸 。
织造、海关、常关、盐务等旗人官员上任均带有笔帖式充任幕僚 ,笔帖
式则需在正官行使职能方面有所建树 ,便自然具备了经济方面的职能。③ 笔
帖式的职能往往依附于所属正官的职能。 清代惯例, “旗员外任督抚、 织
造、关盐等差,皆有笔帖式从行, 以通晓汉文, 而实则幕客专之 ”④。 由康
熙始,盐政巡盐例带笔帖式,“康熙七年题准, 巡视盐课, 各带翻译满汉笔
帖式一员随往。十年题准,添带满汉文笔帖式一员 ”⑤。 顺治、 康熙年间确
定的清代海关官制中, 笔帖式作为协助监督管 关 的 主 要 属 吏, 时 称 “副
官”。在一定时期笔帖式既可以代理海关监督管关 , 又可以掌握海关监督的
部分权力,作用非常明显。 浙海关、 江海关 “以内务府司员监收, 笔帖式

① 《清史稿》 ( 第 12 册) 卷 6,第 113 页。


② 吴静芳: 《清代前期巡视两淮盐政官员之探讨 ( 1645 ~ 1830) 》,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研究所
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③ 石涛: 《清代笔帖式新论》,《晋阳学刊》2015 年第 3 期。
④ 萧奭: 《永宪录》,台湾文海出版社,1972,第 105 页。
⑤ 昆冈等: 光绪 《大清会典事例》 卷 1028 《督察院·巡盐》,中华书局,1991。
粤海关 “笔帖式” 考述 175

副之”①。一旦监督有丁忧、病故等特殊情况, 所属漕运都督可委任副关笔
帖式代理监督一职。②

( 二) 关差笔帖式的派遣

笔帖式作为榷关专差始于顺治七年 ,当时在独石口、杀虎口差满官笔帖
式收税。顺治十一年定各关兼差户部满汉官笔帖式例 ,即在派出满汉司官的
同时,也派出笔帖式,这是首次由中央向各省关派出除主管官员时 ,同时派
出委员。
顺治十三年,派往各关的笔帖式又被取消, 仅 “两翼差笔帖式, 张家
口、杀虎口各关” 在差遣满汉官的同时, 仍派出笔帖式一人。 到康熙元年,
又将张家口、杀虎口的做法推广到各关。 而且笔帖式的选拔与满汉官一样,
六部咨送,轮掣使用。但是康熙三年,又恢复顺治十三年的做法: 各关停差
笔帖式,两翼、张家口、杀虎口,仍照旧例。③ 康熙十一年,重新 “更定关
差员数”,谕令不论满洲、汉军、 汉人、 序俸掣签, 每关差司官一员, 笔帖
式一员。“此后,除在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时, 于新设立的四个海关差
满汉监督各一人外,兼差基本停止。”④
直到康熙二十三年,在扩大司官选拔范围的同时,对于笔帖式的差遣也
作了 “其各衙门笔帖式,亦应均差”⑤ 的规定,将司官与笔帖式作为中央派
出的税官和委员的身份明确固定下来。 康熙五十五年 ( 1716) 前后, 因差
派过滥曾一度停遣诸关笔帖式,但是个别税关仍然有特例派出。如准泰出任
闽海关监督时,就因 “税口辽阔, 准着选委主事四格等八人带往办事, 稗
得臂指之效”⑥。这些人作为委员被分派到重要口岸。 其中派往泉州税口的
徐均达不久病故,准泰为此事还专门闻奏皇帝。又如粤海关监督祖秉圭于雍
正七年四月从京城起身赴任时, 也因 “沿海税口大小四十余处, 幸蒙圣恩
赏给带出五人分委大口,督率家人书役征收口税”⑦。
乾隆四年在准泰出任淮安关监督时 ,奏请派发内务府笔帖式两名帮办关

① 《松江府志》 卷 28 《田赋志·附关税》,嘉庆二十二年刊本。
②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 卷 1,上海古籍出版社,1953。
③ 乾隆 《大清会典则例》 卷 48 《户部·关税》。
④ 吴建雍: 《清前期榷关及其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84 年第 1 期。
⑤ 康熙 《大清会典》 卷 34 《户部·关税》。
⑥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 15)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 316 页。
⑦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 15) ,第 305 页。
176 海洋史研究 ( 第十一辑)

务。乾隆二十四年八月谕军机大臣等 :

普福奏请将庆丰司笔帖式永清发淮办理税务等语 ,所奏非是。关务
需人,前此间有发往协理者,此不过随宜偶一行之,岂得辗转相承,沿
为定例。若司榷之人,皆以平素熟识,指名发往,其中彼此瞻顾,势所
难免,不可不防其渐。如以家人胥役无可信之人,则当由管理内务府王
大臣慎拣妥员发往。倘该员佐理不能胜任,监督亦可据实陈奏,方于政
体允协。此次即交内务府总管拣选笔帖式一员发往淮关查办税务 ,并着
内务府行文,饬令该监督普福知之。①

上述材料可以说明康熙五十五年后至乾隆前期各关笔帖式差遣的一些情
况。第一,各关笔帖式的差遣并无章可循,主要是税关监督根据需要,随时
请命。而且举荐海关笔帖式之权, 初由海关监督在前任笔帖式中奏请留任,
或从内务府笔帖式中指名请发。第二,各关笔帖式已经由康熙年间的均差被
内务府专差取代,规定笔帖式一律由内务府选员引见 。期满必须回京,不得
延长任期。第三,相较前期笔帖式,此时笔帖式已无实权,仅称委员,帮办
关务而已,已经不再具有当初 “副关” 那么高的地位和权力。
据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 》 记载, 乾隆、 嘉庆、 道光各朝, 闽海关
笔帖式被委派分管大口事务。 如乾隆七年, 闽海关笔帖式伊伦 “委管厦门
税口”②; 乾隆十一年笔帖式奇宠格 “委管厦门税务”; 嘉庆十二年笔帖式和
通额 “委管南台口税务”③; 道光六年笔帖式丰安 “委管南台口税务”。

三 粤海关笔帖式

( 一) 清代粤海关及其人事管理概况

古代广东和外国商人长期有贸易来往 ,每个朝代都设有官员管治。在进
入稳定期后,清政府开始处理中外贸易的问题 ,设置官员管理海关和中外贸

① 《清高宗实录》 卷 595,中华书局,1986,第 626 页。


② 林京志: 《乾隆年间由泰国进口大米史料选》,《历史档案》1985 年第 3 期。
③ 徐艺圃: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三编》,中华书局,1996,第 349 页。
粤海关 “笔帖式” 考述 177

易事务,于是就有粤海关的设置。总体来看, 粤海关是一个专业性的衙门,
专管广东省沿海等处贸易税务。① 关于粤海关的行政组织有笔帖式、 委员与
杂职、胥吏、家人、长随与差役等。
康熙二十三年起清政府先后在闽、粤、江、浙 4 省设立海关并设置海关
监督 ( 亦称 “海税监督”) 主管海关行政事务。监督多从内务府和户部满族
司员派充,并受户部管辖,所以外国人称海关监督为户部。
康熙二十三年覆准,闽粤两省海关,“设满汉海税监督各一人, 笔帖式
各一人,两年一易……一年更代,专用满员”②。康熙二十八年谕令: “嗣后
海关着各差一人。”③ 据此,海关设立初期, 专差主管官员主要为海关监督
与笔帖式。海关监督的属官为笔帖式。 下属官吏有家人、 亲信, 随监督进
退。另有地方推荐安排的书吏、巡役等,不随监督去留。
至康熙晚年对榷关的人事行政管理采取重大改革之前 ,海关监督直隶中
央,实行垂直领导。这样虽利于政策通达、法令贯彻,但与地方官员缺乏协
调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因此,康熙晚年把榷关的主要管理权交由地方巡抚兼
管。雍正秉承康熙的政策, 雍正元年 ( 1723) , 谕令: “嗣后税务交与地方
官监收,于钱粮地方均有益, 着议奏。” 随即议定: “粤海关、 九江等关同
例,停其 遣 官, 浙 江 等 关 均 交 与 该 抚, 令 地 方 官 兼 管, 所 收 税 银 照 例 解
部。”④
于是,雍正元年 ( 1723) 即停止派海关监督, 将关务交予巡抚, 令地
方官兼管。此后近 30 年,除雍正七年 ( 1729) 复设海关监督外, 总督、 巡
抚、将军等都分别主管过海关。 乾隆十五年 ( 1750) 复设监督, 不过, 督
抚拥有对监督的稽查权力, “监督专管, 仍责成该督、 抚查明, 按月造册,
密行咨部,俟期满核对”⑤。
乾隆二十二年 ( 1757) ,清政府实施更严格的限关政策, 西洋 “番商 ”
( 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洋商人 ) 只能在广州进行贸易, 粤海关
侧重于管理与西洋、南洋的贸易,繁荣的外贸促进了粤海关贸易的增加 ,粤

① 王日根: 《与海贸打交道之官私机构的深度解读———陈国栋 〈清代前期的粤海关与十三行〉


评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4 年第 4 期。
② 嘉庆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卷 189 《户部·关税》。
③ 《清圣祖实录》 卷 140,中华书局,1985,第 19 页。
④ 梁廷枏: 《粤海关志》 卷 7,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 114 页。
⑤ 梁廷枏: 《粤海关志》 卷 7,第 115 页。
178 海洋史研究 ( 第十一辑)

海关监督地位尤显重要。 监督任期一般为 3 年, 个别也有短仅 1 年或长达


10 余年的。
总体而言, 粤海关监督以专 任 为 主 ( 仅 雍 正 二 年 至 乾 隆 十 五 年 为 兼
任) ,江、浙、闽三海关以地方官员 ( 督抚或将军 ) 兼任为主, 而实权仍被
内务府或户部所派专任监督操纵 。在 《粤海关志》 中提及: “我朝厘定关榷
官制,有兼管、有简充。 天下海关在福建者, 辖以将军; 在浙江、 江苏者,
辖以巡抚; 惟广东粤海专设监督, 诚重其任也。”① 粤海关的重要性可见一
斑。

( 二) 粤海关笔帖式的派遣

康熙二十三年,首任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呈称: “其海口众多, 地方辽


阔,若不时巡查,以致漏课,不照各关例,将职等素所知笔帖式坐名多带各
一员。” 可见,粤海关初设时即参照一般钞关的情形设置笔帖式。 而且考虑
“地方辽阔” 的实际,允许宜尔格图在 “所知笔帖式 ” 中 “坐名 ” 多带一
名笔帖式。②
康熙三十八年,英国船只马克里斯菲号 ( The Macclesfield) 到广州时,
一位 “第二户部 ” ( the Second Hoppo) 曾接见其船员。 陈国栋认为 “这位
‘第二户部’ 大概就是海关笔帖式 ”③。 不过, 如上所言, 笔帖式作为 “副
关” 仅存在于康熙朝一段时间内。
粤海关监督祖秉圭于雍正七年四月从京城起身赴任时,也因 “沿海税口大
小四十余处,幸蒙圣恩赏给带出五人分委大口,督率家人、书役征收口税”④。
乾隆二十四年,粤海关监督尤拔世奏称: “粤关大小口岸六十余处, 相
距甚远,委有微员,不可倚信。请照淮安关例,拣发内府笔帖式一员来粤协
查。养廉于关督养廉内拨给五百两。” 得旨: “好。”⑤ 据陈国栋考察, 乾隆
二十四年,粤海关笔帖式的派遣可能并没有真正实现 。
但是 , 据 《清高宗实录 》 记载 , 乾隆二十七年 , 淮关监督普福奏称 :

① 梁廷枏: 《粤海关志》 卷 7,第 114 页。


② 《康熙二十三年户部开洋设关原案》,《明清史料》 丁编,第 8 册,“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
研究所,1999,第 745 ~ 746 页。
③ 陈国栋: 《粤海关 ( 1684 - 1842) 的行政体系》,《食货月刊》1981 年复刊第 11 卷第 4 期。
④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 ( 第 15 册) ,第 305 页。
⑤ 《清高宗实录》 卷 599,中华书局,1986,第 715 页。
粤海关 “笔帖式” 考述 179

“现在淮关委用笔帖式长泰 、 增绶 、 福保等三员俱已期满 , 可否陆续送京


引见 ”, 乾隆谕曰: “内务府官员 , 原有三年考察黜陟之例 , 长泰等在关助
理 , 业经期满 , 若仍久留该处 , 无论该员不得升转之阶 , 且人数不齐 , 安
保其中必无以事熟转生弊端者 , 又何如另易新员 , 俾得黾勉从事乎 ? 嗣后
各关差委笔帖式等三年期满 , 即送内务府带领引见 , 候朕降旨酌量留京 ,
分别录用 。 所需接委人员 , 仍由内务府另拣 , 奏明更替。”① 由 “嗣后各关
差委笔帖式等三年期满 ” 可见, 各关差委笔帖式已然十分常见, 考虑到粤
海关的重要地位,以及雍正七年粤海关监督祖秉圭的情况 ,笔帖式的派遣应
无疑义。

( 三) 粤海关笔帖式的特殊性

粤海关笔帖式作用的发挥与粤海关的管理模式特别是监督专差 、督抚兼
差、监督与督抚共管演变密切相关。我们分三个时间段考察这种关系 。
一是从粤海关设立到康熙五十五年前后裁撤关差笔帖式 。此时笔帖式作
为 “付关” ( 副关) 的作用发挥明显。上文有论,关差笔帖式可谓中央及地
方笔帖式 “文书人员 ” 及派出笔帖式 “驰递军情 ” 的重叠, 既是监督之佐
贰,可以代理监督管关,掌握监督的部分权力,同时作为中央派驻地方的官
员,作用较大。
二是从康熙五十五年裁撤关差笔帖式至乾隆初期关差笔帖式重新启用 。
该段时间恰好与榷关管理交地方总督 、巡抚、将军兼管时期基本重合,笔者
认为这并非纯属巧合。粤海关辖区辽阔, 除了大关、 澳门离监督衙门较近
外,其他 5 个总口的辖区监督都不可能亲自管理 ,甚至于监督在任职期间都
未曾到过这些地方,监督只得派家人、长随、书役前往管理,但一直缺少一
个主管。
毛克明兼任粤海监督时, 就以他的任职经验向朝廷提出一些意见, 他
说: “粤东海关, 地面辽阔, 事务繁多, 洋商胥吏以及地方势豪, 引诱串
通,弊端百出,监督一官难于稽查防范,不若就近归于督抚兼管,则通省文
武军民均受统属、节制, 不敢欺公玩法, 再令京员掌监督印信, 监收钱粮,
则税务肃清,而弊可杜。”②

① 《清高宗实录》 卷 672,中华书局,1986,第 510 页。


② 梁廷枏: 《粤海关志》 卷 7,第 115 页。
180 海洋史研究 ( 第十一辑)

于是我们看到,在督、抚兼管关务期间, “副监督” 的设置一直不断调


整,但效果并不明显。如乾隆九年,广州将军奏准委派军标员弁协同管理粤
海关,因 “书役舞弊” 于乾隆十五年复设监督后主张撤回员弁改派 “委员 ”
为各总口的负责人 ( 这些委员并非监督委派,因为监督不具备这种权力) 。
陈国栋认 为, 乾 隆 二 十 四 年 粤 海 关 笔 帖 式 的 派 遣 可 能 并 没 有 真 正 实
现①,原因之一为 《粤海关志》 未有相关笔帖式的名衔, 同时上述尤拔世所
称 “不可倚信” 的 “委员 ” 尚未裁撤, 笔帖式并没有增设的必要。 由此可
见,笔帖式的 “缺席”,一定程度上加剧甚至导致兼管、共管过程中不断修
正制度,调整对各总口的具体管理模式。
在上述衍化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粤海关监督几乎没有直属于他的官
员帮他做事, 大关、 澳门和五总口的委员都属于地方官 。 同时, 由于督、
抚、将军特别是总督在很长时间内共同管理粤海关的关务 ,纵使其后划归监
督专管,但督、抚依然有稽查权责,且由督标营的军队分享了维持贸易秩序
的权力。再者,对于所在地的人民缺乏行政上、司法上的权力,地方官在很
多地方可以插上一脚。粤海关在设立时就定位为一个独立的税务机关 ,它负
责广东一省的海关税收和稽查活动 ,但与广东地方政府不相统辖,所以每遇
到需要地方政府协助时, 粤海关就更显得无能为力, 这些海关官员多为书
吏、巡役,对于商人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权力, 而总督、 巡抚这些地方官
员,又不怎么关心海关事务。 “地方文武官弁, 以为无与己事, 并不协
力”②,每当遇到 “奸商之隐漏, 地棍之把持 ” 时③, 粤海关的执行力更大
打折扣。
上述因素使得这一时期粤海关关务与地方的关系更加盘根错节 。由于笔
帖式的派遣并无定论,且监督的权力受制于地方大员,笔帖式的作用发挥受
到很大限制。
三是乾隆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 在 《粤海关志 》 中, 我们并没有看到
像闽海关一样有笔帖式被委派分管大口事务的记载 。这与上文所述监督权力
受制于地方大员的情形一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海关监督的属吏员役
的统称一般有笔帖式、 书吏、 通事、 家丁 ( 家人 ) 和头役 ( 司弁 ) 等各类

① 祁美琴: 《关于清代榷关 “差官” 问题的考察》,《清史研究》2003 年第 4 期。


② 梁廷枏: 《粤海关志》 卷 7,第 114 页。
③ 梁廷枏: 《粤海关志》 卷 7,第 114 页。
粤海关 “笔帖式” 考述 181

管关吏员, 下辖各等差役, 在海关各口履行查验、 开舱、 押船、 丈量、 登


录、征税、贴写、领牌和放关等具体的管理职责。粤海关除设笔帖式外,大
关和澳门 2 总口设旗员、防御 2 员分驻,惠、潮、高、琼、雷州 5 总口设委
官 1 员,另省属 10 小口则派设家人和书役。 可见, 笔帖式作为帮办的作用
依然存在。
嘉庆十七年上谕: “各关口征收税课, 例有分设口岸, 该监督等向来只
派家人、 长 随 前 往 分 驻, 率 同 书 吏 征 收, 其 中 实 难 免 串 通 隐 漏, 以 多 报
少……近年来税课短少,未必不由于此 …… 嗣后该监督各于所属内 ( 司府、
库使及笔帖式等官内 ) 拣员分派所司税口, 督同书役家丁, 验货纳税, 逐
日登记报查。”① 这些司府、 库使及笔帖式, 虽官品低微, 皆系职官, 较之
家丁 “较为得力”。
由上可见,这一时期笔帖式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

结 语

在康熙废除海禁, 宣布开海贸易、 创设海关后, 粤海关因广东贸易最


盛、税收颇丰而成为四省海关之首。然而,对海关尤其是粤海关笔帖式的派
遣及其特殊性的分析研究,目前似乎还有待深化拓展。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
果总结吸纳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粤海关的人事配置和管理制度 ,以及笔帖式
在粤海关的地位和作用等资料,分析探究粤海关笔帖式的特殊性和派遣 ,论
述清代海关笔帖式一职的设立、职掌及管理制度。本文认为海关 “笔帖式 ”
的发展经历过很多不同的阶段: 既有曾经手握大权、成为 “第二把手 ”, 亦
有只作帮办之用、地位低下; 既经历取消裁撤之时,亦有恢复起用之日; 即
使是差遣任用,也时有不同。
相对其他海关,粤海关笔帖式有不同的特色。清朝统治者一向重视粤海
关,因此在参考其他钞关的做法时, 通商可以派遣更多笔帖式协助帮办关
务。粤海关笔帖式作用的发挥与粤海关的管理模式特别是监督专差 、督抚兼
差、监督与督抚共管演变密切相关。即使在不同时期地位也有不同,制度不
断衍化,粤海关监督几乎没有直属于他的官员帮他做事 ,无论大事小事,笔
帖式的作用一直不容小觑。由于笔者学识粗浅,本文对一些问题尚未能细致

① 《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 ( 第 17 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 490 页。


182 海洋史研究 ( 第十一辑)

探讨,比如,对粤海关笔帖式具体关务的操作等方面的细致论述 ,特别是与
其他海关笔帖式的派遣和特点未能有一个更深入的横向对比分析 。诸如此类
的问题,仍然值得日后深入探讨。

R esearch on Bithesi in C anton C ustoms


Ruan Feng,Fan Shaolei

Abstract: As an offspring of successive and transformed functions of Baksi


from Late Jin Dynasty,Bithesi w as occupied by Bannerman ( mainly M anchurian) .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Bithesi w as assigned to central and local
departments. T aking the importance of Bithesi into consideration inspite of its low
rank in Q ing Dynasty,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se its structural establishment,
candidate selection,engagement in politics,control exercising,promotion and
function in Q ing's administration. After the abolishment of ban on maritime trade
and the announcement of resuming foreign trade and establishing customs by
Emperor Kangxi,C anton C ustoms ranked first among customs of four provinces
due to the prosperous trade and abundant revenue of C anton province. How ever,
there seems to be no deep research or analysis on the assign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ithesi. Hereby,basing on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the author aims to
collect and collate the personnel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C anton C ustoms and
the posi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Bithesi in C anton C ustoms,to probe into the
assign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ithesi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people w ho
w ant to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this official position.
Keywords: C anton C ustoms; Bithesi; Q ing Dynasty; Assignment

( 执行编辑: 王潞)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