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身心关系

———从胡塞尔动感理论到梅洛 - 庞蒂知觉现象学

毛燕妮 陶渝苏

【 摘要】 梅洛-庞蒂的 《 知觉现象学》 和胡塞尔的 《 危机》 《 观念 2》 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承继关系, 其中对


身心关系的探讨是这种承继关系的核心问题。 胡塞尔认为, 人的感知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
在此身心是一体的。 胡塞尔动感理论对身心一体的初涉, 为超越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作出极具创见性的贡献。
然而, 囿于意识哲学和知识论的束缚, 胡塞尔最终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身心二元论。 梅洛-庞蒂从存在论的
角度提出: 身体在世界中的活动、 行为的意向性以及身体性的知觉体验才是现象学的最原初状态; 在 “ 在
世之在” 的初始条件下, 身心必然是浑然一体、 不分彼此的。 这使他在处理身心合一问题时获得比胡塞尔
思想更加合理的解释。
【 关键词】 动感; 身体; 在世之在; 习惯性身体
中图分类号: B516. 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60 (2023) 03-0092-07

作者简介: 毛燕妮, 贵州兴仁人, 哲学硕士, ( 贵阳, 550025)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陶渝苏, 四川长宁人, 哲学学士, ( 贵阳, 550025)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

胡塞尔的动感理论是对传统的感知理论的突破,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它将感知展显为一种


综合活动, 由此超越了传统经验论的观点; 二是它第一个提出了作为感觉器官的身体是一个心理物理
统一体的思想, 即身心一体的理论。 这直接导致了梅洛 - 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并深刻影响了当代法国
哲学。 但胡塞尔束缚于意识哲学的框架和知识论的问题性, 未能彻底解决身心问题。 梅洛 - 庞蒂从存
在论的视角出发推进了身心问题的探讨, 他肉身化身体的概念实现了存在论意义上的身心合一。

在经验论传统中, 人们在认识发生问题上一直遵循刺激 - 反应这样一种被动的解释模式。 康德提


出先验论, 以先天综合解释认识的发生, 试图突破传统的解释模式。 他认为, 先天的认识形式是经验
的可能性条件。 在先验感性论阶段, 时间和空间作为纯直观形式, 是感性直观之所以可能的先验条
件, 也是数学先天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的先验条件。 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分析论一起, 构成康德所谓的
“ 哥白尼式革命” : 不是 “ 认识必须符合对象” , 而是 “ 对象必须遵照我们的认识” 。 但是, 对于这种
所谓 “ 革命” , 胡塞尔的评价并不高。 在胡塞尔看来, 康德把研究的视角从外在事物引向主体自身,
这是值得称道的, 然而就其思想的实质来看, 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并未突破刺激 -反应的传统模式。
胡塞尔是真正系统揭示主体构造功能的第一人。 现象学并不回答事物的存在问题, 而是聚焦于事
物在主体意识中的显现方式。 鉴于此, 现象学将自己的使命确定在研究主体是如何构造出超越性的事
物上。 正如保罗·利科 ( Paul Ricoeur) 所言: “ 《 笛卡尔沉思》 以一种堪称典范的哲学勇气得出了此

92
身心关系

决定的一切结论: 返归自我导致一种单子论, 按此, 世界主要成为我的自我所展开的意义。” ①


胡塞尔认为, 人们迄今一直在孤立地思考物的问题; 然而, 物是相对于环境才成为其 “ 所是者”
的, 因而我们必须重新理解所谓 “ 实在性” 这个概念。 “ 物的实在性” 的含义极其多元, 其实在的特
性完全相关于感觉 “ 图式规则复多体之统一体” ②, 此图式规则又与相应环境联系在一起。 环境分为
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两者都会对人的知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 他把物称为一个 “ 知觉关
联域系统” : 第一, 外部环境的连续变化意味着感觉图式的连续变化。 比如, 在不同时间的不同光照
下, 同一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关于这一点, 莫奈的印象派画作给予了最好的诠释。 第二, 我们
不可能离开作为感觉器官的身体来单纯地描述物本身。 “ 作为感性知觉的物质物的性质, 如其对我直
观呈现的, 依存于我的性质, 依存于进行经验的主体的性质, 此性质相关于我的身体和我的 ‘ 正常
感性机能’ 。” ③ 给予性才是原初性的基础。 换言之, 从感知活动及其结果来看, 根本不会有孤立的
“ 物” 存在, “ 我的身体” 和 “ 我的感性机能” 必定参与其中, 并对其产生决定性作用, 于是, 所谓
“ 物” 不过是相对于 “ 我的身体” 的物。
由此, 胡塞尔引入身体 ( Leib) 概念。 首先, 身体是知觉的器官, 例如我们的眼睛会朝向被视
物, 我们的手可以触摸对象的表面, 更重要的是身体是运动的。 正如利科所言: 身体就像一个能够
“ 自由移动的感觉器官整体一样” ④, 身体的运动会导致事物的显现发生变化。 比如, 我转动眼睛或转
动头部, 就会使事物在感知中的显现发生变化; 我伸出手去触摸对象, 手可以来回伸缩和移动, 甚至
我还能够移动身体, 使之靠近物体或远离物体或绕着物体转动。 在这些情况下, 事物的显现肯定会发
生变化。 简言之, 胡塞尔发现, 人在感知事物的时候, 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自由地运动自己的感
官, 从不同的位置、 侧面和角度去感知事物。 “ 我们必须指出这样的综合, 它在把握的射线所穿越的
‘ 物显现’ 的因素和相应的 ‘ 知觉状态’ ( 例如, 注视时眼的位置, 触摸时臂、 手、 指的位置) 之间
建立关系。” ⑤
胡塞尔这种看似平常的揭示引发了一场革命, 无论洛克的 “ 第二性质” , 还是康德的先验感性
论, 都没有达到胡塞尔的动感理论的深度。 洛克认为, 色香味等 “ 第二性质” 其实是事物的客观性
质与主体的感官性质的综合结果, 并不纯粹是客观的。 康德将其先验论自比为 “ 哥白尼式革命” , 但
从实质来看, 它也是感性内容与主体先天形式的综合结果, 只不过他对先天形式的研究比洛克要细
致、 系统。 他们的共同优点是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认识中主体的作用, 共同缺陷是都认为人的感知行
为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 不是动态的而是静态的。 只有处于动态中的感知才是一种自由自发的活
动, 其感知的结果才是一种多层次的丰富的感觉显现的综合统一体。 尤其重要的是, 事物在动感中的
显示才是感知活动的 “ 元显示” ⑥ ( Beurkundung) , 是 “ 实事本身” 。
其次, 身体是方位的中心、 始源的零点。 每个感觉器官都是一个定位场, 它总是在特定的方位上
知觉事物的; 反之, 物总是从身体的某侧显现自身的。 身体具有这样的特征: “ 它含有所有定位作用
的零点。” ⑦ “ 远” 是相对于我而言的远, “ 右” 指示的是我身体的右侧或右手, 因而, 一切事物所处
的远近左右都是以我为中心的, 是相对于我而存在的。 胡塞尔进而指出, 随着眼、 手、 身等的自由运
动, 就会形成一种有序的动机化 ( Motivation) 感觉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 我们处处都能发现 “ 如果 -

① [ 法] 保罗·利科: 《 胡塞尔的 〈 观念 2〉 : 分析和问题》 , [ 德] 胡塞尔: 《 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


念 ( 第 2 卷) 》 , 李幼蒸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年, 第 356-357 页。
② 根据利科的解释, 所谓图式是作为一种 “ 知觉关联域” , 物是通过身体在方位上的变化而侧显出来的诸方面的统一体。 身体对于
物是有着构成作用的, 心灵对身体具有依存性, 物对环境也具有依存性, 若干依存性的相互叠加才形成身体对于物的构成作用,
这种构成作用是根据一定规则进行的, 因此, 物是 “ 图式规则的复多体之统一体” 。 ( 参见 [ 德] 胡塞尔: 《 现象学的构成研究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 第 2 卷) 》 , 第 377、 36 页。)
③ 同上, 第 46-47 页。 此处中译概念 “ 躯体” 据原著改为 “ 身体” , 以下均照此处理。
④ 同上, 第 366 页。
⑤ 同上, 第 17-18 页。
⑥ 同上, 第 36 页。
⑦ 同上, 第 130 页。

93
《 现代哲学》 2023 年第 3 期

那么” 或者 “ 因为 -所以” 这样的关系: 如果眼睛这样或那样转动, 那么事物的形象就会这样或那样


地变化。 这种动机化秩序被胡塞尔称为 “ 身体性因果关系” ( leibhaftige Ursächlichkeit) ①。
与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不同, 胡塞尔更强调触觉的作用。 触觉 ( 身体) 与视觉和听觉不同, 它能
够提供感知活动的原初性定位。 “ 在物中以原则的和适当的方式加以定位的感觉” ②, 都是与身体以及
触感相联系的, 我去看、 去听、 去触摸, 都是身体此时发出的动作, 同时伴随着目光投向物体时眼睛
的压力感, 耳朵去听声音时耳膜受到的震动感等。 “ 眼睛被触碰, 其本身提供着触感觉和运动感觉;
因此它必然被统觉为属于身体。” ③ 换言之, 在胡塞尔这里, 触觉与动感被统觉为身体。 触觉之所以
成为其他一般感觉的前提条件, 是因为触觉有一种定位的功能, 所有其他感觉都是由它发出的; 它使
我们在感知活动中不仅感知到了物的性质, 而且同时感知到感知活动本身。
触觉具有一种其他感觉所不具备的双重功能、 双重触碰: 同一种感觉既能呈现 “ 被探索物” , 又
能探索身体本身。 于是, 每个触及都蕴含着两种 “ 统握” , 其中有两种物被构成———物的广延和感觉
的定位: 一方面它能感受到物体的外延以及外延所指向的实在特性, 如颜色、 光滑、 硬度、 热度等;
另一方面, 我在身体 “ 之上” 或 “ 之内” 能够感觉到手表面的温暖、 脚的冷、 指尖的触感, 甚至能
在身体的各相关部分感受到衣服的压力和张力, 我在移动手指时会有运动的感觉, 在此过程中一种感
觉以变化的方式遍及手指。 当我用手触碰玻璃杯时, 我能感觉到杯子光滑的表面和精致的边沿, 然而
当我注意到我的手和手指的时候, 我也能感觉到触感, 而且当我的手离开玻璃杯, 那种触碰感仍旧留
有余存。 这说明通过触觉, 我们能够清楚地体验到, 物与从事感觉的器官及活动是纠缠在一起并同时
发生的。 根据利科的阐释, 我们正是在器官的功能点上 “ 遇到了心灵” ④。 毋庸置疑, 胡塞尔对动感
和触感分析的精微性和准确性在哲学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此外, 动感是一个自由的活动, 其自发性功能属于每种知觉。 根据胡塞尔的观点, 物质世界实际
上是依存于我的感性经验而存在的, 甚至是依存于身体的感性机能而存在的; 感性经验不是 “ 刺激 -
反应” 的被动过程, 而是一种受自由意志支配的动觉感知过程。 因此, 感知过程是一个 “ 如果 - 那
么” “ 因为 -所以” 的动机化过程, 它也可以被称为 “ 身体性因果关系” : 即使我现在没有看到此物
的另一侧面, 如果我走到侧面去, 就完全可以直接观察到那个侧面; 如果我看不到高处的物体, 我可
以垫着凳子站上去, 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胡塞尔在谈及动机与自由的关联时指出: “ 只要该物 ‘ 为我
构成着’ , 只要我经验此物特性的可能性 ( 能力) 敞开着, 或特别是在属于构成性把握内容的经验环
境中我经验此颜色的可能性 ( 能力) 敞开着, 只要我合理地判断着 ‘ 该物有颜色’ ———我就在被这
样的动机决定着, 此动机或者存在于物本身的统觉中, 或者间接地存在于联结着其他被经验物的
‘ 关联域统觉’ 中。 在此我暂时不需要看见物的颜色或看见任何别的东西。” ⑤ 无论是 “ 物本身的统
觉” , 还是 “ 关联域统觉” , 都体现了意识在感知活动中的构成作用, 都毫无疑问地与自由相关联。
在胡塞尔看来, 身体是意志的器官, 它受自我意志的支配而能够直接地和自发地运动, 即使是眨眨
眼、 转动眼球、 手指轻轻地抖动一下等, 这些极其微小的动作都是因自我意志而产生的自由自发的运
动。 基于这种认识, 胡塞尔进一步发现和阐释了身体是一个心理物理的统一体的思想。

笛卡尔以其普遍怀疑的方法确立了 “ 我思” 的奠基性存在, 形成近代的身心二元论传统。 身心


二元论提出一个严重的知识论问题: 彼此分离的两个实体如何相互联系? 用胡塞尔的话说, 内在主体
如何超越自己去 “ 切中外物” ?

① [ 德] 胡塞尔: 《 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 第 2 卷) 》 , 第 53 页。
② 同上, 第 125 页。
③ 同上, 第 123 页。
④ 同上, 第 380 页。
⑤ 同上, 第 58 页。

94
身心关系

根据利科的解释, 自我在胡塞尔那里具有两个不同层次: 一是作为现象学还原产物的纯粹自我,


二是作为 “ 此世界中一实在的人自我” 。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 纯粹自我是一切实在的构成者, “ 物、
动物和人均相对于它并在它之中存在着” ①。 心灵与一切事物一样, 也是被构成者; 换言之, 心灵不
是先验意义上的, 而是经验意义上的。 “ 纯粹自我和心灵实在应该被看作是双极轴, 一者只是构成
者, 另一者是众多被构成的实体之一。” 然而, 心灵实在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实在, 它是同一主体、 同
一自我的生命流, “ 没有始尾, 却在一身体内 ‘ 被把握’ ” , “ 在将物还原时我还原着我自己这个
人” ②。 因此, 胡塞尔所说的心物一体, 指的是经验层面的心灵实在与物质层面的身体实在的相互依
存性。 在他看来, “ 心灵体验是与其身体 ‘ 固着’ 在一起的。” “ 心灵主体具有作为其身体的一种物质
物, 因为后者被赋予生命, 即它具有了心灵体验, 此心灵体验在人的统觉的意义上, 与身体在特殊内
在方式上合一。” ③ 显然, 在他那里心身是一元的。
胡塞尔区分了两类自然: 一是 “ 最初义上的自然” , 也就是物质性自然; 二是 “ 扩大义上的自
然” , 也就是 “ 有灵魂的、 在真正意义上 ‘ 活的’ 动物性自然” 。④ 他认为动物性自然是一种 “ 活的
自然” , 这种活性体现在它将感觉、 表象、 感情和各种心理活动包括在自身之内, 同时又具有物质物
的特征, 它是动物的或人的活动及其状态, 因而属于 “ 时空世界” 。 动物自然是物质自然与精神自然
的复合体, 胡塞尔称之为物理心理统一体。 “ 有生命的身体” 确实是以物质性身体为前提的, 但它们
“ 还具有新的方面, 即新的特性系统, 心灵系统……相关的这些新特性是作为属于相关的身体的特性
在经验中被给与的, 而且正因为如此此身体被称作一种心灵的或为一种精神而存在的 ‘ 身体’ ” ⑤。
根据胡塞尔的观点, 身体作为知觉器官, 恰恰是物 ( 感觉图式) 和心灵的交汇处。 前面已谈及,
触觉最能体现这种不可分的双重功能———心与身的自然交汇, “ 当我用我的右手触及我的左手时, 我
的身体显现两次, 一次是作为 ‘ 探索者’ ( Ce qui explore) , 另一次是作为 ‘ 我所探索者’ ( Ce que j'
explore) ” 。⑥ 显然, 在他看来, 感觉并不是单纯的静观, 而是动感; 触觉不仅显现了被探索的物,
而且显现了我的主动探索, 我能够自由地运动作为物质物的身体, 这种运动自由无疑属于心灵。 概言
之, 在有生命的身体中, 在原初的感觉中, 就已经有了被构成的物和被构成的心灵的分化; 这种分化
又共属于一个身体, 胡塞尔称之为 “ 相互依存性” 。
传统的经验论者认为, 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 而经验是外感官所获得的一种偶然的和个别的感
知。 胡塞尔认为, 经验论所说的 “ 经验” 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 它不具有原初性。 现象学还原开
显了 “ 原初经验” , 我们的一切经验和知识都源于 “ 原初经验” 的构成, 它展显了经验自我本身的特
性: 在身体的器官—功能点上, 心物交汇合一。 胡塞尔对 “ 原初经验” 的开显在超越笛卡尔二元论
的方向上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他的这种创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20 世纪法国哲学。 遗憾的是, 胡塞
尔囿于意识哲学的框架和知识论的问题性, 在他那里, 身心依然是二分的; 因此, 他仍须面对心与物
的联结问题。 这表明他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的超越并不彻底, 并陷入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
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分析, 原初的所与性实质上是两种在构成上密不可分的经验关联体: 一方
面, 它是感知图式的复多体, “ 物是作为图式统一体被构成的” ⑦, 它在意识的统一体中展开, 呈现为
一种原初所与诸侧面的复多体, 每个侧面都相关于动感定位化的零点即 “ 此处” , 因此, 物在不同的
位置和部分中具有不同的性质, 它是具有深维 ( 前后) 、 宽维 ( 左右) 和高维 ( 上下) 的系统; 另
一方面, 它是心灵经验的复多体, 关涉到心灵的诸体验, 这些心灵体验在意识统一体中流动、 相互渗
透和彼此结合。 与物相比, 心灵不是被图式化的统一体。 物在原则上是可分割的; 而心灵没有位置、
没有部分, 它在本质上是绝对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尽管胡塞尔坚持在经验关联体中进行心物分析, 但

① [ 德] 胡塞尔: 《 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 第 2 卷) 》 , 第 372 页。


② 同上, 第 372 页。
③ 同上, 第 102 页。
④ 同上, 第 24 页。
⑤ 同上, 第 28 页。
⑥ 同上, 第 380 页。
⑦ 同上, 第 106 页。

95
《 现代哲学》 2023 年第 3 期

心与物是两种彼此分隔的实在, 因此他始终要面对二者的关联性问题。
为了阐明二者的关联性问题, 胡塞尔诉诸于心物的相互依属性。 根据其现象学分析, 物是主体构
成的结果, 其构成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知觉构成层次和物构成层次。 从知觉构成层次看, 物的直观性
质对经验主体之身体具有依存性, 它是感性经验关联域的指号。 从物构成层次看, 它赋予物以持续的
存在, 它以一套持续的数学特性构成物的普遍结构。 这表明, 无论是低层次的物构成, 还是高层次的
物构成, 都离不开心灵的作用, 此即所谓物对于心灵的依属性。 从心灵方面看, 心灵具有自身的统一
性, 这种统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心灵存在于物质性身体的功能关联体内, 它与身体这一环
境, 与物理自然中的环境, 具有一种条件性关系; 另一方面, “ 心灵存在的形式即是社会共同体的形
式” , “ 因为一种统一存在共同体是通过相互理解的纽带相联结的” ①。
从胡塞尔对心物关联性问题的解决可以看出, 尽管他始终强调心身一体和心物共属, 但囿于意识
哲学的框架和知识论的问题性, 他未能真正克服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在他那里, 心身仍是二分的,
心物不具有真正的共属性。 而梅洛 -庞蒂从存在论出发关于心身问题的现象学思考, 为我们破解胡塞
尔的疑难提供了有益启示。

1939 年, 梅洛 -庞蒂赴卢汶胡塞尔档案馆查阅了胡塞尔 《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 未发表


的部分、 《 观念 2》 ( 即 《 现象学的构成研究》 ) 手稿及其他手稿。 1944 年, 唐·迪克陶 ( Tran Duc
Thao) 从卢汶带回一批胡塞尔的重要手稿, 梅洛 -庞蒂是法国当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批资料的学者之
一。 正是凭借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 梅洛 -庞蒂才完成了 《 知觉现象学》 的创作。 关于梅洛 - 庞蒂的
现象学研究, 雷诺·巴尔巴拉 ( Renaud Barbaras) 曾指出: “ 我想要阐明法国现象学的两位重要人物
萨特和梅洛 -庞蒂借鉴德国现象学的方式。 首先, 需要强调的是, 对于这两个人来说, 德国现象学是
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著作混为一体的, 涉及的是他们的意向的共同点而不是其差异, 并把他们看作
是同一种哲学方法的可并肩比拟并且可能是相互补充的两个人物———仿佛德国现象学是一种双头同体
的存在。” ② 正是这种研究特点促成了梅洛 -庞蒂从知识论向存在论的突破。
前述业已表明, 在胡塞尔那里实际上是有两个不同的自我概念: 一个是作为现象学还原的剩余物
的先验自我, 另一个是作为 “ 此世界中一实在的人自我” 。 也就是说, 胡塞尔已经关注到 “ 在世存
在” 的经验自我, 只不过他没有对其进行存在论意义上的进一步阐明。 梅洛 - 庞蒂认为自己正是在此
基础上接着说, 将胡塞尔未及深入研究的东西大加发挥, 并使之系统化: “ 回到事情本身” 就是回到
前知识的世界, “ 我找到的不是内在真理的一个中心, 而是一个注定在世的主体” ③。
在 《 知觉现象学》 之前出版的 《 行为的结构》 中, 梅洛 -庞蒂就已明确强调, 为了理解意识和自
然的关系, 不能再沿袭笛卡尔和胡塞尔的反思理论, 因为根据这种理论, 我们逃不出内在性的束缚,
只能遭遇意识与它自身的纯粹重叠。 意识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只能通过行为的概念来通达。 形式生理
学④及其后继成果证明, 刺激不是被动的, 只有那些对有机体来说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东西才会起到刺
激的作用; 同样, 只有当我们把反应 “ 把握为指向某个环境的行动 ( 获取猎物、 逃避危险引诱同类

① [ 德] 胡塞尔: 《 现象学的构成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 ( 第 2 卷) 》 , 第 111 页。


② [ 法] 雷诺·巴尔巴拉: 《 在法国现象学中的德国现象学》 , 张尧均译, 《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3 期。
③ [ 法] 梅洛-庞蒂: 《 知觉现象学》 , 杨大春、 张尧均、 关群德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年, 第 6 页。
④ 巴甫洛夫式的经典生理学认为, 身体行为是受到 “ 恒常性假设” 的支配的, 被客观属性所规定的诸刺激是对特殊的接收者起作
用的。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肯特·戈尔茨坦 ( Kurt Goldstein) 在其著作 《 机体论》 ( Der Aufbau des Organismus) 中对巴甫洛夫反射
论进行反驳, 用机能整体观反对巴式用简单的 “ 刺激-反应” 来解释身体的行为, 身体对刺激的反应不是孤立的, 受到环境、 背
景、 图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雷诺·巴尔巴拉在 《 梅洛-庞蒂: 意识与身体》 中概括了戈尔茨坦的观点。 ( 参见 [ 美] 戈尔茨坦:
《 机体论》 , 包蕾萍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第二、 六章; [ 法] 雷诺·巴尔巴拉: 《 梅洛-庞蒂: 意识与身体》 , 张
尧均译, 《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1 期。)

96
身心关系

等等) 时” ① 才能真正理解它。 “ 肉身化的身体” ( chair) ② 正是行为的承载者。 显然, 从胡塞尔动感


理论到梅洛 -庞蒂行为结构的研究, 再到其身体活动的知觉现象学研究, 其间有一条明晰的思想发展
的轨迹。
在 《 知觉现象学》 中, 梅洛 - 庞蒂指出, “ 还原的最大教益是完全还原的不可能性” ③。 当我们揭
示 “ 在世存在” 时就已经摒弃了任何一种唯心主义。 他论证道, 如果我们是绝对的心灵, 那么这种
还原是不可置疑的。 问题是, 我们是处于历史情境中的存在, 是身处世界之中的存在, 我们的 “ 反
思” 是在 “ 时间流中就位的” , 因此, 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把握到包含着 “ 全部思想的思想” ④。
在他看来: “ 彻底的反思是意识到它自己对于作为其最初、 持久和最终处境的未经反思的生活的依赖
……海德格尔的 ‘ 在世界之中存在’ ( In - der - Welt - Sein) 只有在现象学还原的基础上才能显现出
来。” ⑤ 事实上, 胡塞尔已经意识到, 正是由于 “ 行为的意向性” 作为前述谓统一的意向性, 现象学
才成为一种关于起源的现象学。 对于梅洛 -庞蒂, 哲学不是一种对 “ 预先的真理的反映, 而是像艺术
一样是一种真理的实现” ⑥。
梅洛 -庞蒂通过对对象 -视域结构的分析指出, 我们的周围环境其实是一个没有确切证明的匿名
视域, 正是它使物体总是处在未完成的开放状态——— “ 就像它在知觉经验中实际上所是的那样” ⑦。
与海德格尔一致, 梅洛 - 庞蒂认为, “ 在世存在” 意味着我们生存于世, 凭靠着我们的知觉体验, 世
界不断向我们敞开。 因此, 他把身体放到世界之中来探讨其功能。 “ 在世存在” 是前客观的, 它既有
别于任何广延物体, 也有别于任何我思活动, 所以身体的功能超越了任何生理学和心理学以及将两者
合并在一起的解释。 身体是 “ 在世存在” 的一个载体, 身体的活动不是认识性的, 而是实存的; 对
人而言, 拥有一个身体就意味着可以参与到一个环境中, 比如进入我们的工作、 处境、 习惯场景的自
然运动中, 去筹划、 去行动、 去改变。 “ 只有通过完成自己, 并且在我是一个起身走向世界的身体的
范围内, 我才能理解活的身体之功能。” ⑧ 梅洛 -庞蒂通过对疾病感缺失和幻肢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的
分析指出, 处于实际世界中的残疾人, 虽然机能不全或肢体残缺, 但他仍然继续走向世界。 我们对身
体拥有知觉是与它所介入其中的活动场域相关联的; 幻肢现象表明, 我拥有一个虚幻的胳膊, 我仍然
能做此前这只胳膊所能做的所有事情, 我的身体仍然属于我受伤前的那个活动场域 ( 比如操纵机器、
挖地除草、 端枪射击等) 。 比如, 当我重新回到我曾经工作的环境时, 熟悉的场景很容易唤起我的回
忆与激情, 在这种情形下, 幻肢的出现是能够理解和想象的。
从存在论角度解答身心问题是梅洛 -庞蒂的一大贡献。 他明确说 “ 我的身体包含着两个不同的层
面: 习惯身体的层面和现实身体层面” ⑨, 身体的习惯性活动表征着人类童年时期的状态。 它表明,
在初始阶段, 灵魂和身体是不分的, 二者在行动中结合起来。 人为什么会有幻肢现象? 首先, 当我们
将回忆和情绪带入我们身处的世界时, 幻肢现象就可能出现。 当一个人身处无法应付且不愿离开的情
境, 也就是面临存在的绝境时, 就会情绪激动, 此时与其承认失败, 还不如把阻碍他行动的客观条件
砸碎, 在幻觉中实现一种象征性的满足。 在梅洛 - 庞蒂看来, 这种情况说明在 “ 在世存在” 的背景
下, 回忆、 情绪、 幻肢是等同的。 其次, 为什么切断传导神经会使幻肢消失? 由于我们的整个存在都
是 “ 在世存在” , 感觉 - 运动的回路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流; 一个人越是关注自己完整的存在,
这种感觉 -运动的回路就越加清晰地展示出来。 因此, 在某些情况下, 恒定的刺激会产生恒定的反

① [ 法] 雷诺·巴尔巴拉: 《 梅洛-庞蒂: 意识与身体》 , 张尧均译, 《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1 期。


② 梅洛-庞蒂 “ 肉身化身体” ( chair) 的涵义, 参见 [ 法] 雷诺·巴尔巴拉: 《 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的难点》 , 邓刚译, 《 同济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年第 5 期。
③ [ 法] 梅洛-庞蒂: 《 知觉现象学》 , 第 10 页。
④ 同上, 第 10 页。
⑤ 同上, 第 11 页。
⑥ 同上, 第 19 页。
⑦ 同上, 第 109 页
⑧ 同上, 第 116 页。
⑨ 同上, 第 124-125 页。

97
《 现代哲学》 2023 年第 3 期

应。 来自残肢的兴奋会将被截肢体保留在神经通路中, 被截肢者的经历填补了残肢的空隙, 使他产生


幻觉。 只有切断传导神经通路, 这种兴奋才会消失。①
梅洛 -庞蒂说, 以上两种事实是具有内在联系的, 应该根据同一个理念来解释: 人的初始状态实
际上是一种如同动物性的恍惚生存状态。 初民的行为是一种处境化的生存性行为, 这种行为跟动物应
付周遭环境的行为没有根本区别, 它是身心一体的, 没有对象化意识, 没有认知性活动。 从当前身体
的角度看, 精神与具身化的身体拉开了距离, 精神获得一种相对的独立性。 也就是说, 人终究要超越
初始混沌的存在状态, 他会做远离具身化的抽象运动, 去想象、 设计、 筹划、 创造自己的未来。 但
是, 人的身体永远有一种习惯性活动, 这种习惯性始终与其生存环境紧密相连。 “ 给予自己一个习惯
的身体对于更加整合的实存而言乃是一种内在的必然。 我们之所以能够把 ‘ 生理现象’ 和 ‘ 心理现
象’ 彼此连接起来, 是因为被重新整合进实存之中后, 它们不再被区分为术语在己的秩序和为己的
秩序, 因为它们两者都被引导到一个意向极或一个世界。” ②
梅洛 -庞蒂与胡塞尔都把身体视为空间关系的中心, 但他们对空间关系的解释有着本质区别。 如
前所述, 胡塞尔将空间理解为位置意义上的概念, 而身体具有一种定位化的功能, 它是方位的零点,
即一切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都是由它来决定的。 与之相反, 梅洛 - 庞蒂认为, 身体的空间性不是位置
上的, 而是处境意义上的; 换言之, 身体总是处于一个参与着任务的具体处境中的, 在此空间关系
中, 身体当然处于中心, 但这意味着我去捕猎, 我得避险, 等等。 这就是说, 身体总是 “ 在世存
在” 。 梅洛 -庞蒂通过对某些病人的病理学分析案例来说明这一点。 当要求病人进行具体的身体动作
时, 他需要先将自己的身体置于一个完整的情境中, 构建出一个 “ 身在其中” 的空间, 然后动用全
身来实施相应的习惯性行动, 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那样。 当告诉他不要那么繁琐, 只需按照指令直接完
成动作即可时, 他此前的灵巧和熟练都荡然无存。 这就很好地说明: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 身体的能动
性表现为一种最基本的意向性, 是将身体送至前反思的处境之中, 去与周围的物体打交道, 去完成某
一个具体的与生存直接相关的任务, 在此首先需要的不是 “ 我思” , 而是 “ 我能” 。 毫无疑问, 这是
一个习惯性的身体, 而不是一个去从事认识和表象的身体。 正是习惯性的身体, “ 在世存在” 的身体
成为身与心的交汇处, 在此, 身心缠绕在一起, 不分彼此。 “ 心灵和身体的统一不是通过在其一为客
体、 另一为主体的两个外在项之间的一种专断命令来保证的。 它在实存运动中的每一瞬间获得实
现。” ③
胡塞尔的动感理论为身心一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梅洛 - 庞蒂从总体上继承了胡塞尔
的思想, 因此在 《 知觉现象学》 阶段, 他的整体观念仍然带有浓重的先验性色彩, 这可以从他对身
体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形式化的追求中体察到。 但是, 梅洛 - 庞蒂并未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截然分开,
他从海德格尔那里获得存在论的视角, 因此, 他从 “ 在世存在” 出发对身心一体问题的解决比胡塞
尔的方案更加合理。

( 责任编辑 行 之)

① [ 法] 雷诺·巴尔巴拉: 《 梅洛-庞蒂: 意识与身体》 , 张尧均译, 《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1 期。


② [ 法] 梅洛-庞蒂: 《 知觉现象学》 , 第 131 页。
③ 同上, 第 133 页。

9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