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世界音樂個人報告 111201004

壹、電影
我看電影之前所接觸有關敘利亞的訊息,幾乎都是將敘利亞人作為一個客體拍
攝,而很少看到敘利亞人講述自己的感受。基南說的話有觸動到我,我的同學過世的
時候,我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辦法讀書。我覺得我能夠同理他的感受,當自己無能
為力的時候,很容易對自己所努力的方向產生質疑。質疑的過程很痛苦,完全不想再
體驗一次,但的確是有意義的,你會發覺產生質疑以前的自己事實上是非常愚昧的。
據我所知,有很多海外的敘利亞人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其他同胞。敘利亞人的確非常需
要協助,但我覺得我們或許可以不只是用憐憫的眼光看他們,而是意識到他們都是完
整的、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個體。
另外裡面的琵琶音樂家吳蠻非常顛覆我對國樂音樂家的想像。以前覺得彈國樂
的人氣質應該是比較內斂、保守的,但是吳蠻超級活潑,尤其是他在樂器行彈鋼鐵人
的地方。不過,如果不是這麼「愛玩」、喜歡嘗試新東西的人,也不會加入絲路樂團
吧。

貳、音樂文化
我最喜歡的音樂幾乎都是南島語系的,像布農族的祈求狩獵豐收歌、毛利人的
戰舞和夏威夷的 Hula。對現在流行音樂影響最大的北美黑人音樂如藍調、放克、嘻哈
反而不太喜歡(爵士是例外)。我想可能是因為節奏的關係?南島系的節奏比較舒
緩,即使像 Haka 這種很兇的歌也是,而黑人音樂的節奏有種把人整個抓住、強迫你
融入的感覺,讓人想到非洲音樂本來的社會功能。看過一個 youtuber 解說貓王,他說
黑人靈歌其實受到非洲泛靈信仰儀式非常大的影響,與其說是一個歌者在表演,不如
說那個歌者就像主祭一樣,把現場的所有人拉進一種出神的狀態。所以,這樣的氛圍
對很多沒有接觸過這種音樂風格的白人群眾是很新奇的體驗,貓王則作為這種音樂風
格的引介者而收穫了大量的粉絲。如果那位 youtuber 沒有誇大的話,這或許能解釋我
為什麼沒有很喜歡現在的流行樂,我不太喜歡被人控制或完全跟著群眾走的感覺,那
讓我覺得很浮躁,而我也很害怕失控。不過爵士樂就不太會給人這種感覺,讓人覺得
很舒壓,聯想到禮拜五晚上的超市和打折的飲料。
印尼的甘美蘭音樂我很喜歡,有種神祕的氛圍,只是我覺得它就像祭孔大典的
音樂一樣,有點壓迫感,不會想要在睡前拿出來聽。我上完課才發現,其實我很久以
前就聽過甘美蘭,但可能是被《千年之戀》MV 所誤導,我一直以為那是中亞或西亞
的音樂。老師在介紹爪哇甘美蘭時播放的貝達亞舞非常美,實在很令人嚮往,有機會
想去爪哇旅行,看看他們傳統的宮廷建築。我也在 youtube 上找到一首峇厘島的甘美
蘭音樂,搭配的迎賓舞很美,它的音樂風格感覺的出來是峇厘島甘美蘭,但不像老師
播給我們聽的範本那樣凌亂,感覺更容易接受。
另外,甘美蘭音樂感覺和大眾最有關係的,應該是在電影配樂方面的應用?我
發現我很喜歡的賽博龐克動畫電影《阿基拉》的配樂也用了很多甘美蘭元素。甘美蘭
的金屬質地和充滿神秘感的共鳴把那種既科技又宗教、既頹廢又神聖的氛圍表達的淋
漓盡致,很巧妙的連結了古典與未來,真的很適合放在科幻電影。我很喜歡的電影配
樂《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原版也是用電子樂模仿甘美蘭樂器的,不過這首曲子我更偏
愛鋼琴的版本(更煽情XD)。
另外我也很喜歡印度音樂。當時因為心態有點崩,缺席了很多堂課,所以印度
音樂的後半部幾乎沒聽到,實在很後悔。我很喜歡印度音樂的持續低音還有裝飾音,
很有異國風情,一聽就有印度的味道。之前我在網路上聽過一首外國復原的古希臘音
樂,覺得它人聲的裝飾音很有印度音樂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希臘和印度同屬印
歐語系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應該所有印歐語系的音樂往上追溯都可以發現類似
的風格吧。除此之外,幾年前外公過世幫忙誦經時,我有想過誦經(梵唄?)的曲調
和音樂究竟是中國用中國本土的音樂形式唱佛經的內容,還是印度傳進來的音樂形
式?到現在還是沒有解答,因為我不太確定誦經唸到像〈爐香贊〉時一個字轉好幾個
調,但轉得很慢,每個音都拖得略長的部分是不是裝飾音。誦經好像跟祭孔大典的人
聲也有點像,但又不太一樣,祭孔的音樂一個字只有一個音階,沒有上下起伏,但是
誦經有。
對了,中西部的印第安音樂我也很喜歡,尤其是 Jingle Dress dance 的地方,
雖然一開始不太習慣他們好像在嘶吼的唱腔。其實中西部印地安人的人聲有些地方聽
起來和台灣原住民的音樂有一點點像,尤其是高音的地方,可能是音階的緣故?玻利
維亞的排簫也很好聽,不過雨季祭曲聽起來實在太像國樂了,讓我嚇了一大跳。
除此之外,雖然老師對東非音樂的著墨較少,但我記得東非的衣索比亞是世界
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國家(據說是示巴女王的後代),蠻好奇他們的聖歌和美洲有什麼
不同,這部分就只能靠自己補資料囉。
叁、其他收穫
老師的課除了補充許多知識之外,對我來說更有價值的,是對與這些音樂相連
結的文化的介紹。我覺得雖然很多音樂即使不知道意思還是很好聽,但能懂得它的歌
詞又是另一層意思,像是 Maroon5 的 Memories,我在看到歌詞之前一直以為它是一
首很歡樂的歌。如果能再知道那樣的歌詞是在什麼情境脈絡下產生就更有意思了,所
以音樂與文化的關係就變得很值得探究。不過,比起較硬性的社會功能的介紹,我對
該社會的美感表現方式比較有興趣,之前在學校的圖書館嘗試找過一些資料,然後找
到了一本好書,已經過世的人類學家胡台麗所寫的《排灣文化的詮釋》。本書的內容
大致圍繞排灣族的美感文化,讀完之後可以發現看似毫不相干的物質符碼背後都有一
個共通的概念-哀思。哀思包含了對過去的追念以及對不在現世(包含真實存在的過
去以及虛構故事)之物的美化(從前從前...)。哀思在排灣族的美感表現中占據了重
要的地位,自然也影響了排灣族的音樂文化。舉例來說,排灣族的虛構傳說
mirinmiringan 就是以和喪禮哭調類似的方式在孩童床前吟唱,但排灣族人並不因此而
覺得 mirinmiringan 可怕,相反地,mirinmiringan 以它多情且引人落淚的情節,例如
家道中落的貴族、不得相守的情人、受到父母誤解的孩子、返回天界的美女等膾炙人
口的故事受到歡迎。
老師上課時介紹過的排灣笛,在這本書裡也占了相當多的篇幅。排灣笛傳統上
最常見的場合有二,一是喪禮,二是追求女子。不了解哀思影響的人,可能怎麼也想
不到這兩個八竿子打不著一起的場景怎麼會被並列在一起,要解釋它,得從哀思的邏
輯去解釋。排灣笛的笛聲在排灣族人的詮釋裡,是"聽起來像哭聲一樣的",傳統上
都由男性吹奏,因為他們認為造物主納婀馬第(Naqemati)賦予了女性流淚的能力,
而男性比較少,所以男性需要依靠笛聲去表達他們的哀傷。能使人產生共鳴、引人落
淚的笛聲被認為是最優美的笛聲。那麼,笛聲與喪禮的連結就顯而易見了,但為什麼
男性要以這樣悲傷的曲調去追求女子呢?我看完書之後將原因大致分為二,一是因為
哀傷在排灣族的情境脈絡下,也可以被當作是"有用心"、有付出心血的證明。用我
自己的詮釋,大概就是人只有對珍愛的事物才會產生恐懼失去的心理,以及明白終究
會失去而產生哀傷,如果是不在乎的東西,失去了也不可惜,那就不可能產生難過的
情感了。二是因為排灣族傳統的婚姻講求門當戶對,多是父母之命,經常出現相愛的
兩人被拆散的情況,這樣的情境底下,笛聲頗有種告別的意味。事實上,以前未婚的
男女不可以公開宣稱某個人是自己的情人,所以排灣笛其實也像泰雅族的口簧琴一
樣,是一種 under joke,不知道內情的人是不知道這首曲子是為了誰而吹、內容又是
在說什麼的。或許比起追求女性,笛聲更像是在確認已經發生卻不可言說的情感,在
離別的前夕互訴衷腸吧。書中還有其他內容,包含胡台麗在拍攝紀錄片《愛戀排灣
笛》時觀察老一輩的排灣族人對攝影的態度,也非常有趣,但是跟音樂的關係沒有那
麼大,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對了,日本 2022 年時有出了一部改編自古典文學《平家物語》的動畫,裡面
有很多傳統的琵琶法師一面彈琵琶,一面頌唱平家物語內文的橋段,很值得一看。
肆、參考資料
● 貓王背後的文化陰謀
● 你聽過世界上【最古老的歌曲】嗎?2000 年前的古希臘音樂聽起來是什麼樣子?
● 【巴里島迎賓舞 Tari Pendet】Anastasia Melati 臺大永恆之歌甘美朗樂團@世界音樂
在 A8-印尼的聲響交織 x 開幕茶會|A8 藝文中心

伍、推薦的民俗音樂
私心推薦一下~
● 跛足之馬
● 排灣族歌曲-奈何
● 南美祕魯印地安民歌《 El Condor Pasa 老鷹之歌 》排笛 ( Pan Flute / Sáo quạt /
팬플룻 / パンフルー ) 演奏版 Cover By Free Up 樂團

● 敦盛之死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