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4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

实验指导书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 编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二〇二一年九月
目 录
绪论 ........................................................................................................ 1

误差和数据处理 ..................................................................................... 4

实验一:固体密度测量 ....................................................................... 14

实验二:转动惯量测量 ....................................................................... 20

实验三:杨氏模量测量 ....................................................................... 28

实验四:表面张力测量 ....................................................................... 35

实验五:静电场描绘 ........................................................................... 41

实验六:密立根油滴实验 ....................................................................48

实验七:基本电路 ............................................................................... 53

实验八:示波器的使用 ....................................................................... 58

实验九: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 ............................................................66

实验十:迈克尔逊干涉 ....................................................................... 79

实验十一:牛顿环 ............................................................................... 86
绪论

一、大学物理实验的意义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一般规律以及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它必

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依靠观察和实验。归根结底,物理学是一

门实验科学,无论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发现都必须以严格

的科学实验为基础,并通过今后的科学实验来验证。

大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和直接的作

用:

(1)实验可以发现新事实,实验结果可以为物理规律的建立提

供依据:经典物理学规律是以以往的无数实验事实为依据总结出来的;

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为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卢瑟福从大角度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核基本模型等。

(2)实验又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重要判据:理论物理与实验

物理相辅相成,规律、公式是否正确必须接受实践检验,只有经受住

实验检验,由实验所证实,才会得到公认。

除此之外,大学物理实验课覆盖面广,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多

方面的实验内容,丰富的思想方法手段,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

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

德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验守则
1
为了保证实验正常进行以及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实验

工作习惯,特制定下列规则:

1 实验前做好预习

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如因步骤复杂无法按时完成,既不能拖延时间,

也不能带走仪器。所以必须事先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实验课并不

是只记录数据,还要对数据进行处理,所以应携带草稿纸、坐标纸和

计算器。

2. 操作前检查仪器

实验仪器属于公共基础设施,为全校各班共用。如果上个班某个同学

损坏了仪器,下个班就不能上课。所以,正式实验前应根据仪器清单

核对自己使用的仪器是否缺少或损坏,填写“安检”报告单。否则,

别人损坏仪器的责任就转移到你头上了。

3.实验中严谨操作

学生应按约定时间进行实验,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

实验仪器一般比较昂贵,动辄成千上万,所以操作时应小心谨慎,严

格遵守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规则及注意事项。如损坏仪器应及时报告

指导教师,说明损坏原因。因违规操作造成仪器损坏者,依据学校相

关规定进行处理。实验时应保持安静,不得擅自调桌、调换仪器。

4.出场前整理仪器

实验完毕应将实验数据交给指导教师检查,将仪器、桌椅放置整齐。

为了不影响下个班实验,应配合教师进行“二次安检”后才能离开。

5.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

2
课下认真处理实验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下次做实验时上交。

三、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3
误差和数据处理

一、测量

我们在进行物理实验时,不仅要对实验现象进行定性的观察,更

主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了揭示物理量之间的内

在关系,需要运用测量仪器对物理量进行测量。

所谓测量,就是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把被测量与作为标准的同

类单位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测量可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获得测量结果的方式不同,可将测

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凡是利用量具、量仪直接对待测量进行

测量,就能得到待测量结果的操作,称为直接测量。如用米尺测物体的

长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均属于直接测量。先通过若干直接测量的

结果,然后利用一定的函数关系求出待测量结果的操作,称为间接测量。

例如根据质量和体积即可计算出密度,此为间接测量。

二、误差

从测量角度讲,任何一个待测物理量,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一个

确定的真值客观存在。但由于实验仪器、条件、方法、人的观察能力

等因素的存在,真值是不可能确切得到的,测量结果仅是待测量的近似。

一般地,我们把测量值 xi 与被测量的真值 x0 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简称

误差),记作

x  xi  x0

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称为相对误差,记作

4
x
E  100%
x0

真实值永远达不到,在实际运算中一般用算术平均值 x 代替真实值。

根据误差来源和性质的不同,一般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 系统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的多次测量时,保持常数或以可以预知的方式变化的那

一部分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1)仪器误差

仪器误差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或没有按规定的条件使用仪器而造

成的误差,如天平不等臂、零点没有调准等。

(2)方法误差

方法误差是由于实验方法本身或理论不完善导致的误差,如测量方法

中有关因素考虑不周全,有附加值进入观测或采用近似公式等。

2 偶然误差

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数学期望为零的随机误差通常

称为偶然误差。

(1)主观方面

指由于人的感官(听觉、视觉、触觉)灵敏程度不相同及操作不熟练而

表现出来的估读能力不一致等。

(2)环境方面

气流扰动,温度的微小起伏,不规则的振动,杂散电磁场不规则的脉动

及噪声等对结果造成影响。

偶然误差的存在使得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做多次测量时,每次
5
测量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变幻无常。但是如果增大测量次数,能发现

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服从一定的统计分布(正态分布):

如图为偶然误差的概率分布曲线,测量结果落在区间 ( x1, x2 ) 内的可能

性,称为置信概率,其中落在 ( x0   , x0   ) 的概率为 68.3%.曲线越瘦,

说明测量的精密度越高。为此将曲线上拐点的横坐标  作为正态分布

函数的一个特征量,称为标准误差(标准差)。它的平方称为样本方差:

1
 x2  lim
n  n
i ( xi  x0)2

由于真值未知,实验也不可能重复无限次,我们常用贝塞尔方法计算

测量序列的标准偏差:

1
Sx   ( xi  x )2
n 1 i

以及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1
Sx 
n(n  1) i
( xi  x )2

测量者在观察、测量、记录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粗

6
心大意、疲劳等原因,经常会出现错误。错误不属于误差的范畴,是应

当避免的。

三、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使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程

度。按照评定方法的不同,标准不确定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统计方

法评定随机误差的不确定度,称为 A 类标准不确定度;另一类是由非

统计的方法来估计系统误差的不确定度,称为 B 类标准不确定度:

1
uA  S x   ( xi  x0 )2
n(n  1) i

仪
uB 
K

其中 K 为置信系数。大学物理实验中,默认多次测量服从均匀分布,

取 K  3 ;  仪 为仪器的误差限,列表如下:

总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  u A2  uB2

测量结果表示为:
7
x  x  uC

相对不确定度:

uC
Ex   100%
x

由于直接测量量具有不确定度而导致间接测量量也具有不确定度,叫

做不确定度的传递。下面介绍传递规律。

设间接测量量 N 与直接测量量 x,y,z, …的函数关系为 N=f(x,y,z,…).因

不确定度是一微小量,可按微分运算处理:

f f
N  x  y  
x y

由 uN | N | , ux | x | , u y | y | ,……可得(假定直接测量量相互独

立,则所有交叉项均为零):
2 2
 f   f 
uN   ux    u y   
 x   y 

对于乘除法,可先取对数再微分。各种函数的传递公式如下表:

四、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的定义

用米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记为 13.4cm、13.5cm、13.6cm

8
都可以。换不同的测量者进行测量,前两位数不会变化,将其称为准确

数字,但最后一位数字各人估计的结果可能略有不同,将这位数称为欠

准数字或可疑数字。虽然最后这位数字欠准,但是它客观地反映出该

物体比 13cm 长,比 14cm 短的实际情况,比较合理。测量结果中可靠

的几位数字加上可疑的一位数字,统称为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注意,

前面的 0 无效,后面的 0 有效。如 0.000000012300 有 5 位有效数字。

2.有效数字的表示:

A.科学计数法

小数点不移动乘以 100 ,左移一位乘以 101 ,右移一位乘以 101

如 0.000000012300=1.2300× 108

B.舍入规则

四舍六入五向右,

右侧有数进上去,

右侧为零向左看,

奇数进上偶舍弃。

例:

4.5104=4.510

4.5106=4.511

4.5105=4.510

4.5115=4.512

3.有效数字的运算:

总原则:准确数字与准确数字进行运算时,其结果仍是准确数字;可疑

9
数字与准确数字或可疑数字与可疑数字进行运算时,其结果均是可疑

数字;最后结果中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由总原则可得到一些具体的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1)几个数进行加减运算时,其结果的有效数字末位和参加运算的诸数

中末位数量级最大的那一位取齐。例如 278.2+12.451=290.651=290.6

切记:这不是一道数学题,物理和数学不同,数学必须精确,要多小

有多小;物理只能近似,小到纳米就会有量子效应,最小不过普朗克

长度。

(2)几个数进行乘除运算时,其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参与运算诸数

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相同。例如 5.438×20.5=111.479=111.5

(3)一个数进行乘方、开方运算,其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被乘方、开

方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4)函数运算(对数函数、指数函数或三角函数等):将自变量欠准位上、

下波动一个单位,观察结果在哪一位上波动,结果的欠准位就取在该位。

例如,计算 lg3.35 的结果,分析如下:

lg3.34=0.5237… ,lg3.35=0.5250…,lg3.36=0.5263…,可以看出 3 个运算

结果在小数点后的第 3 位产生了差别,故 lg3.35=0.525

五、数据处理方法

做实验并不是只动仪器不动笔,还要进行数据处理,亦即将实验数据

记录下来并计算、绘图等。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列表法、作图法、

逐差法、最小二乘法等。

1.列表法

10
为了使记录的数据一目了然,避免混乱、丢失,实验中记录数据时,均应

将数据列表表示。列表的要求是:

(1)在实验预习或计划阶段完成表格设计

(2)表格要简单明了,便于表达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标题栏中要注明表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单位,单位不得记录

在测量数据上。

(4)表中的数据必须忠实于原始测量结果,要正确反映测量结果的有效

数字,记录要整齐清楚,并且不得涂改(如果个别数据确实记错或有疑

问时,只许将错的数据轻轻画一道,然后在其旁边或上、下处记上正确

的数据)。

(5)在表格正上方写出表名。

(6)必要时,另外注明所使用的测量仪器的型号、量程、级别等以及测

量有关的环境参数、引用的常量和物理量等。

(7)数据表格可分为原始数据记录表格、实验数据表格两种,一般将二

者合二为一。实验数据表格中除了包括原始数据表格外,还包括有关

的计算处理结果以及一些中间计算结果,如平均值、标准偏差、不确

定度等。

2.作图法

是将一系列数据之间的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通过对图形特征的分析,

能够归纳出重要的物理规律。作图法简单、直观,是科学实验最常用

的数据处理方法。

为了使图线能清楚、定量地反映出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并能准确地

11
从图上确定物理量值或求出有关常数,在作图时必须注意准确度要求。

作图方法与规则如下:

(1)作图一定要用坐标纸

当确定了图线所要表示的内容和函数的形式之后,根据情况选用毫米

坐标纸、单对数坐标纸或其他坐标纸。 预习时应根据实验项目的作

图需要,自行准备坐标纸。

(2)选取坐标轴的比例与标度

坐标纸的大小及坐标轴的比例应根据数据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及结果

的需要来定。 一般来说,数据中可靠的数字在图中也是可靠的,数据中

有误差的一位,在图中应是估计的。 即图纸中的一小格对应测量值中

的可靠数字的最后一位。 如果图线只是定性地表示两物理量的关系,

可以不按这一原则作图。

对应比例的选择符合简单、便于读数的原则,一般选用 1:1、1:2、1:

5、2:1 等为好,不宜选用 1:1.5、1:3 等。 为使图线整齐、美观,

应合理布局,使图线比较均匀地充满整个图纸,而不是缩在一个角或偏

在一边。 纵横两轴的比例可以不同,坐标轴的起点也不一定从零开始。

若数据特别大或特别小,可以在坐标轴末端,物理量名称或符号之前用

乘积因子表示。

(3)标明坐标轴

以横轴代表自变量,以纵轴代表因变量,画两条轴线。 轴线的末端加箭

头,并标明所代表的物理量名称或符号及单位(要加括号) 。 并按顺序

标出坐标轴整分度上的量值。

12
(4)标点与连线

将测量数据用尖铅笔在坐标纸上以+、*等符号标注数据点,要使各测

量数据的坐标准确地落在所标符号的中心。一条实验曲线标同一种符

号。当一张图纸上要画几条线时,不同线就用不同符号标记数据点予

以区别。

连线一定要用直尺等作图工具。 根据不同情况把数据点连成光滑的

直线或曲线。 因每一个实验点的误差情况不一定相同,故不应强求图

线通过每一个实验点,而要求图线两侧的实验点与图线的距离最为接

近且两侧分布大体均匀。 这相当于在数据处理中取平均值。 连线要

细而清晰,过粗会因作图带来附加误差。 需要注意的是,校准曲线要通

过校准点连成折线。

(5)写明图线特征,标图名

利用图上的空白位置注明实验条件和从图纸上得出的某些参数,如截

距、斜率、极大极小值、拐点和渐近线等。 通过计算求某一特征量

时,图上需标出被选计算点(一般不要选取实验点)的坐标及计算结果。

在图纸下方或空白位置写出图纸的名称及某些必要的说明。 最后写

上实验者姓名、实验日期,将图纸与实验报告订在一起。

在用作图法处理数据时,为使所画图线真实地反映测量值之间的关系,

实验时应根据图线的大致形状选取测量点。 若是直线,自变量可等间

距变化;若是曲线,则曲率变化越大的地方,测量点应取得越密集,否则

拟合直线的斜率和截距采用数学上的两点法计算得出。

13
实验一:

固体密度测量
一、目的

1 学习游标卡尺及电子天平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 掌握直接测量量和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评定、有效数字的基本概念

及运算法则。

3 初步认识消除系统误差的实验方法。

二、课题原理

设一物体的质量为 m,体积为 V,密度为该物体单位体积内所含的

质量大小,有

m

V

质量 m 用电子天平测定,V 的测定要根据测件的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规则物体来说可以通过测定边长、半径、厚度等物理量然后进行

计算获得;对于不规则物体来说则要通过特定的方法来测定,如排水法。

例如,铜柱直径为 d,高度 h,质量 m,则密度为


m m 4m
  
V 1  d 2h  d 2h
4
铜套高 h,内径 d1 ,外径 d2 ,质量 m,则密度为
m m 4m
  
1
 ( d 22  d12 )h  (d 2  d 1 )h
2 2
V
4
三、仪器设备和工具

游 标 卡 尺 ( 测 量 范 围 :150mm; 精 度 :0.02mm), 电 子 天 平 ( 测 量 范
14
围:500g;精度:0.01g),密度测量实验盒(铜柱、铜套、长方体、细钢丝)

游标卡尺简介:

在使用毫米分度的米尺测量长度时,对毫米以下部分的估读误差是很

大的。为提高测量精度,可在米尺上附带一根可沿其主尺本身移动的

副尺(称为游标),构成游标卡尺,根据游标上分度值不同,游标卡尺大致

可分为 10 分度、20 分度、50 分度三种规格。

如图为 50 分度游标卡尺,游标紧贴主尺滑动,外量爪用来测物体的厚

度、外径等,内量爪用来测孔的内径,深度尺用来测量槽的深度。

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时,首先应确定游标的最小分度值。一般的游标

卡尺,游标上 N 个分度格的长度与主尺上 N-1 个分度格的长度相同。

例如,50 分度的游标卡尺的游标上 50 个分度格的长度与主尺上 49 个

分度格的长度相同。主尺上一格与游标上一格的长度之差称为游标的

最小分度值。如 50 分度游标卡尺,50 个格差 1mm,1 个格差 0.02mm.

游标卡尺的读数,可依以下三步进行:

a. 根据副尺零线以左的主尺上的最近刻度读出整毫米数。

b. 根据副尺零线以右与主尺上刻度对准的刻线数乘上 0.02 读出小数。

15
c.将上面整数和小数两部分加起来,即为总尺寸。

如图所示,副尺 0 线所对主尺前面的刻度 64mm;副尺 0 线后的第 9 条

线与主尺的一条刻线对齐,副尺 0 线后的第 9 条线表示: 0.02×9= 0.18

mm;所以被测工件的尺寸为:

64+0.18=64.18mm

四、过程与方法

1.预热(30 分钟)

将电子天平放在稳定平台上,取下上盖,连好电源线,打开背面开关,

此时依次显示“8.8.8.8.8.8.”
,“500.00”,
“------”
,最后显示“0.00”

注意关闭门窗、电扇,避免气流扰动。

2.用游标卡尺测量铜柱高 h 和直径 d,记录在表 1 中

3.用游标卡尺测量铜套高 h 和内径 d1 和外径 d2 ,记录在表 2 中

4.校准

秤盘不放任何物品,长按“CAL/TAR”键不放,直到显示“CAL”后松

,将 500g 标准砝码置于秤盘上,显示“------”
手。稍候闪烁“500.00” ;

数秒后显示该砝码数值。拿去砝码,示数逐渐减小,最后显示“0.00”

校准结束。注意按键力度,太小不管用,太大损坏仪器(需要赔偿)

5.去皮(整块、无腐蚀性固体可略去此步)

将容器置于秤盘上,显示容器重量;短按“CAL/TAR”一下松手,显
16
示“0.00”
,此时已去皮。

6.称量

将待测铜柱置于秤盘上(颗粒、腐蚀性固液体置于容器中),将天平

读数记录在表 1 中;取下铜柱,换成铜套,将天平读数记录在表 2 中。

表 1 铜柱密度数据记录表

h d m

次数 3

平均值

uA

uB   仪 / 3

u  u A2  uB2

 仪 为仪器误差限,取为仪器精度即可(卡尺 0.02mm,天平 0.01g)

4m
 2

d h

2 2 2
  ln     ln     ln  
E   uh    ud    um 
 h   d   m 
2 2 2
u  u  u 
  h   4 d    m  
h  d  m

u    E  

17
测量结果:     u 

表 2 铜套数据记录表

h d1 d2 m

次数 3

平均值

uA

uB   仪 / 3

u  u A2  uB2

4m
 
 (d  d12 )h
2
2

2 2 2 2
  ln     ln     ln     ln  
E   uh    ud1    ud 2    um 
 h   d 1   d 2   m 
2 2 2 2
 uh   2d1ud1   2d 2ud 2   um 
    2 2 
 2 2 
  
 h   d 2  d1   d 2  d1   m 

u    E  

测量结果:

    u 

18
五、准备工作和预习要求

天平预热半小时

六、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七、注意事项

电子天平为精密仪器,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测量结果,所以不能

将防护罩取下来,实验过程中要关闭门窗和电扇,避免说话和走动。

八、思考题

依据测量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19
实验二:

转动惯量测量
一、目的

1.用实验方法检验刚体的转动定律。

2.掌握利用刚体转动定律测定刚体转动惯量的实验方法。

3.学习曲线改直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课题原理

图为转动惯量实验仪的组成,其中 1 为平盘,2 为挡光柱,3 为塔轮,

4 为光电门,5 为滑轮,6 为载重砝码及挂钩。在塔轮上缠几圈细线

并挡住挡光柱,松开挡光柱后载重砝码加速下落,带动塔轮一起转动。

载物台空载时,挂钩分别放 1 个和 4 个载重砝码( m1  m, m2  4m )

设细线拉力为 T,对载重砝码进行受力分析,得

m1 g  T1  m1a1 ○
1

m2 g  T2  m2a2 ○
2

20
设塔轮绕线半径为 r ,转轴摩擦力矩为 M  ,塔轮系统转动惯量为 I 0 ,

角加速度为  ,对塔轮系统进行力矩分析,得

rT1  M   I 0 1 ○
3

rT2  M   I 0  2 ○
4

无滑滚动时,满足约束条件

a1  r1 ○
5

a2  r2 ○
6

联立消去 M  ,求得

m2  m1 m   m2  2 2
I0  gr  1 1 r
 2  1  2  1

因 a  g , g  a  g , r 2 很小,上式可简化为

(m2  m1 ) gr
I0 
 2  1

同理可知,载物台负载时,角加速度变为 1,  2 ,总转动惯量为

(m2  m1 ) gr
I
 2  1

根据转动惯量的叠加原理,可知待测物的转动惯量为

I x  I  I0

由此可见,只要知道了角加速度,就可求得转动惯量。

1 ○
联立○ 3 ○
5 得

m1 gr  M 
1 
I 0  m1r 2

摩擦力矩可认为恒定不变,则质点系中每一质点做匀角加速圆周运动,

21
满足

1
1  0t1  1t12  n1  2
2

1
2  0t2  1t22  n2  2
2

联立得

2(1t2  2t1 )
1 
t1t2 (t1  t2 )

可见,关键是测出转的圈数 n1, n2 相应的时间 t1, t2 .

为减小误差,我们用毫秒计时器代替秒表进行测量。

三、仪器设备和工具

1.毫秒计时器

2.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

3.平盘、铝环、铁环、测试砝码(2 个 100g,1 个 300g)

4.滑轮及支撑架、细线、载重砝码及砝码挂钩

四、过程与方法

1.接线

将载物台放正,使 2 光电门连线与桌边平行(右侧与毫秒计时器相连);

将滑轮对准塔轮边缘,细线一端在最上层塔轮绕一周后打死结,经塔

轮上两层间缺口转到下层塔轮,再穿过滑轮延伸到地面,系上砝码挂

钩,在刚好离地处打死结。

2.开机

把毫秒计时器电源插好,打开背面开关
22
3.测量空载时的转动惯量

(1)绕线

载物台不放铝环,在挂钩上放 1 个砝码( m1  m )

旋转塔轮直至挂钩上端将要到达滑轮边缘,记录挡光柱经过右侧光电

门的次数 n0 (首次不计),稍微松开塔轮,在挡光柱经过光电门前用

硬纸片挡住挡光柱。

向轮轴绕线时,要保证线垂直于轮轴,注意绕线不要互相重叠。

(2)下落

,将计时次数调整为 n0 ;按“开始”
按“复位”→“设置”→“增/减” ,

拿走硬纸片,等待砝码下落至地面。

(3)记录

,找出 n1  1, n2  n0 相应的时间 t1, t2 记录在表格中。


按“查询”

(4)重复

重复(1)至(3)5 次,记录在表格中。

(5)加码

载物台不放铝环,在挂钩上放 4 个砝码( m1  4m )
,其他不变,

重复(1)至(4)步,将相应时间 t1, t2 记录在表格中。


4.测量负载时的转动惯量

载物台上放铝环,挂钩放 1 砝码,重复第 3 大步的(1)至(4)小步,

将相应时间 t3 , t4 记录在表格中;

载物台上放铝环,挂 4 个砝码,重复第 3 大步的(5)小步,将相应

时间 t3 , t4 记录在表格中。

23
5.关闭电源,砝码入盒,收拾整齐

表 1 刚体转动时间

条件 次数 1 2 3 4 5

空载 1 砝码 t1

t2

1

4 砝码 t1

t2

2

负载 1 砝码 t3

t4

1

4 砝码 t3

t4

 2

基本参数:一个砝码 m=20g,半径 r=3.00cm

简化:计算 u 把  看作直接测量;毫秒计误差小,忽略 B 类不确定度。

空载时:

1 

2 

u1 

u 2 

24
(m1  m2 ) gr
I0  
1   2

uI0 u1  2 u21  u22


E I0    
I0 1   2 1   2

uI0  E I0 I 0 

I 0  I 0  uI0 

负载时:

1 

 2 

u1 

u2 

(m1  m2 ) gr
I  
1   2

u21  u22
EI  
1   2

uI  E I I 

I  I  uI 

待测铝环的转动惯量:

I x  I  I0 

uI x  uI 2  uI0 2 

I x  I x  uI x 

uI x
EI x  
Ix

1
铝环转动惯量的理论值: I理论 = M(R12  R 22)=
2

25
其中 M=500g, R1  11.15cm , R2  12.40cm

五、准备工作和预习要求

1 什么是物体的转动惯量,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2 什么叫曲线改直? 试举例说明。

3 推导过程忽略了哪些条件,并做了怎样的近似?

六、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七、注意事项

1 向轮轴绕线时,要保证线垂直于轮轴,注意绕线不要互相重叠。

2 注意线的下落高度,保证 n=4 时砝码不会落在地上。

3 为了满足初速为零,启动前应先使挡光杆挡住光,保证一启动就开始

计时。

4 对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计算毬值的重复性中分析得出:承重

较大时,外力矩较大,重复性较好,因此,建议把加上圆板后的系统作为

I0 测量的条件,外力矩 M 从 3mgr 开始。

八、思考题
26
1.负载与空载相比,哪种情况下  值的重复性好?若加上平盘,误差

会增大还是减小?

2 为了满足 0  0 ,启动前应先使挡光杆挡住光,保证一启动就开始

计时。若 0  0 不满足,使得 I 值偏大还是偏小?

3.近似 a  g , g  a  g ,使得测量结果偏大或偏小?

27
实验三:

杨氏模量测量
一、目的

1. 学习一种测量杨氏弹性模量的方法;

2. 掌握用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方法;

3. 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二、课题原理

柱状体的长度 L,截面积 S,受外力 F 作用时的形变量ΔL,满足

虎克定律:

F L
Y
S L

式中 Y 称为杨氏弹性模量,其单位为 N/m2,是表征材料抗应变

能力的一个固定参量,由材料的材质决定,与其几何形状无关。钢丝

的直径为 d,则

FL 4 FL
Y 
S L  d 2 L

可用读数显微镜配 CCD(电荷耦合器件 Charge


由于一般ΔL 很小,

Couple Device)成象系统直接测量,把原来从显微镜中看到的图象通

过 CCD 呈现监视器的屏幕上,便于观测。

三、仪器设备和工具

立柱(约 1.3m)、金属丝(长约 95cm,直径约 0.18mm)、读数显微

镜(分度值 0.05mm,含磁性底座及支架)、100g 砝码(1 个)


,200g

28
、水平仪、720 线彩转黑 CCD 及电源、14 寸液晶监视器、
砝码(9 个)

12V 电源适配器、AV 线、钢卷尺(另配)


、螺旋测微器(另配)

四、过程与方法

1.用直尺测量金属丝长度 L;用外径千分尺测量金属丝直径 d(测 10

,记录在表 1 中。
次)

2.调节仪器

(1)调节支架铅直(用底脚调平螺丝调节,使水平水泡的水泡到正

中间)
,使金属丝下端的钳形平台无摩擦地上下自由移动。挂上砝码

托盘,进行配重,使金属丝拉直。旋转金属丝上端的夹套组件,使十

字分划线的水平线对准钳形平台两侧的限制圆柱转动的小螺丝;两侧

29
同时对称地将旋转螺丝旋入刻槽中部,力求减小摩擦。

(2)将导轨、滑块、显微镜座、显微镜装配好,置于立柱前,显微

镜目镜对准金属丝下的十字分划板:

(3)粗略调节显微镜目镜,直到用眼睛看到清晰的十字标尺

(4)将 CCD 摄像头装到 CCD 座上,并置入导轨,CCD 摄像头镜头对

准显微镜目镜。将 CCD 摄像头的视频线接到 AV 延长线上,AV 延长线

的另一端接到液晶屏的视频输入端(Video in)
。将 12V CCD 电源适配

器直流侧接入 CCD 探头的电源插口上,电源适配器和液晶屏交流侧

插入 220V 交流电源插座。开启液晶屏电源,出现 CCD 摄像头所摄取

到的图像。细微调节显微镜目镜,直到屏幕上出现清晰的十字标尺:

(5)调节显微镜前后距离,直到看清金属丝下清晰的十字凹槽:

30
(6)调节显微镜的升降台,使十字凹槽对准十字标尺中心刻线;

3.观测伸长变化

记下空载时液晶屏上细横刻线指示的刻度为 l0 ,然后在砝码托盘

上逐次加 200g 砝码,将对应的读数 li 记录在表 2 中;再将所加砝码

逐个减去,将对应的读数 li 记录在表 2 中;

4.断开电源,将实验台收拾整齐。

表 1 金属丝长度和直径测量

次数 1 2 3 4 5 平均值

L/cm

d/mm

表 2 金属丝受力后的伸长量测量

叉丝位置 li  li


li / mm li/ mm li 
2
砝码数

31
5

用逐差法进行处理
___
(l5  l0 )  (l6  l1 )  (l7  l2 )  (l8  l3 )  (l9  l4 )
L  
5

4 MgL
因ΔF=ΔMg,故 Y  
 d 2 L

其中 M  200g  5  1kg (每次增加 200g)


,重力加速度 g  9.8N / kg

金属丝长度和直径的不确定度:

 (L  L)i
2

uLA  i

n ( n  1)
2 2
uL  uLA  uLB 

 (d i  d )2
udA  i

n ( n  1)
2 2
ud  udA  udB 

仪
其中 B 类不确定度为 uB  .钢卷尺的误差限为 0.1mm,螺旋测微器
3

误差限 0.005mm.

杨氏模量的不确定度(因采用逐差法,不再计算伸长量的不确定度)

2 2
uY  u   2u 
EY    L   d  
Y L   d 

uY  EY Y 

32
杨氏模量的测量结果:

Y  Y  uY 

五、准备工作和预习要求

1 材料相同,但粗细长度不同的两根钢丝,杨氏弹性模量是否相同?

2 本实验求杨氏模量必须满足哪些实验条件? 这些条件如何提出的?

六、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七、注意事项

1、仪器不用时应用镜罩遮挡物镜、目镜,CCD 镜头。镜头表面镀有

增透膜,避免潮湿和腐蚀性气体,镜上头有灰尘、污迹时,用擦镜纸

擦去,切勿用手指、粗布擦,以免镜面起毛,影响观察和读数的准确。

2、加负荷时一定不可超过钢丝的弹性限度(不超过仪器所备砝码),

否则上述计算公式就不成立。

3、被测钢丝长度调整好后,一定要用锁紧螺钉将钢丝紧固在钢丝夹

头中,防止钢丝偏斜。保持被测钢丝在整个实验中处于垂直状态。

4、仪器要放在干燥通风、无腐蚀性气体的室内,并防止突然撞击与
33
强烈振动,防止损坏仪器表面。取砝码要轻取轻放,待钢丝不动时再

观测数据。

八、思考题

将测量结果与公认值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34
实验四:

表面张力测量
一、目的

1.深入了解表面张力的概念,学习测微小力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用拉脱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及逐差法处理数据。

二、课题原理

1 液体表面张力

由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使每个位于表面层内的分子都受到一

个指向液体内部的力,这就使每个分子都有从液体表面进入液体内部

的倾向,所以液体表面积有收缩的趋势,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液滴

总是呈球形,致使其表面积缩到最小,这种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叫做

液体的表面张力。

2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量原理

图1

如图 1,将一表面洁净的矩形金属薄片浸入水中,使其底边保持水平,

然后将其轻轻提起,则其附近液面呈现如图示的形状,则   0 时,f

方向趋向垂直向下。在金属片脱离液体前,受力平衡条件为

35
F  f  mg (1)

f  2 (l  d ) (2)

F  mg
 (3)
2(l  d )

若用金属环替代金属片,则(3)式变为

F  mg
 (4)
 ( d1  d 2 )

式中 d1,d2 为圆环的内外直径。

若用补偿法消除 mg 的影响,即

f  F  mg

则(4)式可写为

f
 (5)
 ( d1  d 2 )

即为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三、仪器设备和工具

拉脱法液体表面张力实验仪、霍尔法位移式力敏传感器(含支撑架、

、柱形水槽、测件专用盒(含砝码吊盒、砝码 7 个、吊环、
连接电缆)

镊子、水平仪)
、游标卡尺(另配)
、温度计(另配)

四、过程与方法

1,开机预热 15 分钟。

2,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环内径和外径,记录在表 1 中。

3,在柱形水槽中注入自来水(半槽即可),用水平仪调节力敏传感器
36
底座,使之水平。

4,将砝码盘挂在力敏传感器的钩上,读取电压表的初读数 U0

5,用镊子夹住砝码,轻轻放入砝码盘中,每增加一个读取一个电压

值 U i ;加入 7 个砝码后,再逐渐减少砝码,每减一个读取一个电压值

U i ,填入表 2 中

6,取下砝码盘,挂上吊环,顺时针转动升降台调节旋钮使水槽上升,

当环下沿接近液面时,仔细调节吊环的悬挂线,使吊环水平(注意动

作不能太大,否则影响到力敏传感器准确性)。然后继续转动升降旋

钮使吊环下边沿全部浸入液体中(不可使吊环完全浸没)

7,停顿片刻,待稳定后缓慢转动升降旋钮使水槽下降,记下当吊环

拉断液柱瞬间电压表读数V1 (表 3)

8,等待片刻,待吊环静止后,记下电压表读数V2 (表 3)

9,重复 6、7、8 三步 5 次,将相应值记录到表 3 中。并用温度计测

出此时温度。

10,关闭电源,倒掉水槽中的水,将实验台收拾整齐。

表 1 吊环的内外直径

次数 1 2 3 4 5 平均值

内径 d1

外径 d 2

37
表 2 仪器转换系数测量

电压表的初读数 U0 =__________

砝码数 0 1 2 3 4 5 6 7

增重读数

U i

减重读数

U i

均值
U i  U i
Ui 
2

表 3 表面张力测量

次数 拉脱瞬间 拉脱后 表面张力

最大读数V1 静止时读数 V2 K (V1  V2 )



 ( d1  d 2 )

1,求内外径平均值(表 1)

2,用逐差法求仪器的转换系数 K(表 2)

每增加 1 个砝码( m  1g )时电压增量 Ui  Ui 1  Ui  m

为充分利用数据,减小误差,可采用作图法、逐差法或最小二乘法。

38
本实验采用逐差法。

将数据分两组 (U 0 ,U1,U 2 ,U 3 ),(U 4 ,U5 ,U 6 ,U 7 ) ,设 Ui  Ui 4  Ui ,其平均值为


(U 4  U 0 )  (U 5  U1 )  (U 6  U 2 )  (U 7  U 3 )
U  
4
因 Ui : 4Ui ,故力与电压间转换系数(1V 电压相当于几 N 的力)为
F 4  m  g
K  
U U
其中 m  1g  103 kg ,重力加速度 g  9.8m / s2  9.8N / kg

3,计算表面张力(表 3)

4,计算表面张力平均值和不确定度(为简化,不再计算 B 类不确定

度及不确定度的传递)
1   2   3   4   5
 
5
n

 ( i   )2
uA  i 1

n (n  1)

 =  u A 

表面张力系数理论值(温度______时)

0 =

五、准备工作和预习要求

1.仪器开机需预热 15 分钟;

2.接半槽自来水

六、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39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七、注意事项

1.特别注意手指不要接触被测液体;

2.力敏传感器使用时用力不宜过大,以免损坏传感器;

3.实验结束须将吊环用清洁纸擦干,用清洁纸包好。

八、思考题

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误差:

1 测量金属环本身不平。

2 读数时候的视觉误差。

3 环境造成的误差,人的走动,或桌子的振动等。

40
实验五:

静电场描绘
一、目的

1.了解用模拟法测量物理量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用模拟法来研究静电场,掌握准确模拟的实验条件和保证措施。

二、课题原理

描述静电场的空间分布可以用电场强度 E 和电势 V 两个基本量,由于

标量在计算和测量上要比矢量简单得多,所以实验中对静电场的研究

往往通过电势分布来进行。 然而,即便如此,直接测量静电场分布仍然

很困难。原因有两点:

(1)静电场是指对于观察者静止的电场,场区不能有电荷运动,所以不能

用伏特计直接测量电势。

(2)当探针放入待测的静电场时,探针上会产生感应电荷,这些电荷产生

的电场叠加在原电场上,使原电场发生显著的畸变,测量将失去意义。

实验中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常采用以电流场模拟静电场方法间接达到

测量静电场的目的。为使稳恒电流场模拟的静电场结果具有确切意义,

模拟用的电流场必须具备物理相似性,即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电流场与静电场存在一一对应的物理量。

(2)对应的物理量满足形式相同的数学方程。

(3)具有形式相同的边值条件。

通过对稳恒电流场和静电场的分析、比较,可以清楚看到:两种场都有

41
电势的概念,而且两种场都遵守高斯定理和拉普拉斯方程。因而只要

电流场的边界条件(包括几何条件)与静电场的相同,便可由微分方程

唯一性定理得知电流场的电压分布与静电场的电势分布为一一对应

关系。

本实验是模拟真空或空气中的静电场分布,故如上的物理相似性

条件要通过以下实验条件来保证:

(1)设计电极形状时,需按电器设备中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分布以一定

比例放大或缩小制成电极。 当然在具体问题中,可利用场的对称性,

合理简化电极的形状。例如:无限长均匀带电圆柱周围的电场分布在

整个三维空间,但由于它的电场有轴对称性,电力线垂直于柱体,所以

模拟的电流线也只在垂直于圆柱体的平面内。这样,只要测其中任何

一个截面的径向电势分布就可以了。因此,电极的形状可制成有限高

的柱体。

(2)几何上的相似并不等于物理也相似,只有两种场在边界上满足相同

的边值条件时,其分布才会相同。 因此,当静电场中的带电体是等势体

时,电流场中的电极也必须尽量接近等势体,这就要求制作电极的金属

材料电导率必须远大于导电介质的电导率,以致可忽略金属电极上的

电势降落。 本实验中采用铜或铝作电极,用水(去离子水更好)作为导

电介质,基本满足上述要求。 但实验中电极要除锈,导线与电极要接触

良好。另外,模拟场范围应远离水盘边缘。

(3)为了模拟真空或空气中的静电场分布,所采用的导电介质应为电阻

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导电材料。本实验用水作为导电介质。要求实验时

42
水盘要调平,以保证水盘中的水厚薄均匀,从而电阻均匀。

三、仪器设备和工具

高阻抗数字电压表,静电场描迹仪,亚克力水槽,插件式铜制电极(5 种),

导线(2 红 1 黑)
,坐标纸若干张(自备)。

图 1 静电场描绘仪

1 同步探针座;2 探针管;3 探针;4 载纸板;5 电极;6 水盘;7 接线柱

图 2 五种电极(同轴电缆、偶极子、镜像电荷、平行板、聚焦)

四、过程与方法

1.打开描绘架上层的黑色金属方框,放上 2-3 张(根据组员数决定)

描绘用的坐标纸,然后将其合上。

2.取出水槽,放入同轴柱形电极板,然后注入干净的自来水,使之略

43
高于电极板,并将水槽放回描绘架下层,居中。

3.将下层探针伸入水槽中,触碰与红色插孔相连的高电位电极。再将

探针座(红色)插孔与电压表的“探针输入”(右侧红色插孔)用红

导线相连,电极板红色插孔与“电压输出”(左侧红色插孔)用红线

相连,电极板黑色插孔与“接地”(中间黑色插孔)用黑线相连。

4.打开电源开关,将档位开关置于“内侧”
,旋转电压调节旋钮至 12V;

再把档位开关置于“外侧”,再旋转电压调节旋钮至 12V.

5.移动下层同步探针,当电压表示数降为 10V 时轻轻按下上层探针,

在坐标纸上扎一小孔;沿理想的等势线移动下层探针,当电压表示数

再次变为 10V 时轻轻按下上层探针,再在坐标纸上扎一孔。如此重复

十几次,直至扎出一条完整的等势线。为美观,建议让针孔均匀分布。

6.用同样方法,分别扎出 8V、6V、4V、2V 的等势线;

7.关闭电源开关,取出坐标纸和同轴电极板,换上新的纸和其他 4 种

电极板,重复上述过程。

8.关闭电源,拔出导线,取出水槽,将水倒掉,并将电极板并排侧立,

将实验台收拾整齐。

9.用铅笔将针孔连成平滑曲线(等位线簇);再根据电场线与等位线

正交,画出几条电场线,并指出电场线方向,得到完整的电场分布图。

为美观起见,应使电场线对称分布。为区分方便,等势线画成虚线,

电场线画成实线。

描绘结果(将 5 种电极的电场分布图粘贴在此处):

A.同轴电缆

44
B.偶极子

C.镜像电荷

D.平行板

E.聚焦电极

我们只计算同轴电缆,对其他电极感兴趣的同学可自行设计表格计算。

根据高斯定理,同轴电缆的场强分布为


Er 
2 0r

据电势与场强微分关系,取接地外套筒电势为零,得套筒间电势分布

U0 R
Ur  ln B
R r
ln B
RA

为观察方便,取对数坐标,设法将曲线该直。上式可变形为:

U r RA
ln r  ln RB  ln
U 0 RB

测出同轴电缆各等势线半径,填入下表。然后以 X  Ur / U0 为横轴,

Y  ln r 为纵轴用坐标纸作图。已知两电极间电压 U0  12V ,同轴电缆

RA  1cm , RB  5cm .本实验由于使用描点作图,故不再计算不确定度。

表 1 同轴电缆的静电场分布

45
Ur 2V 4V 6V 8V 10V

X  U r / U0

4
ri
5

Y  ln r

Ur
ln r  曲线(粘贴在表格下方)

U0

五、准备工作和预习要求

1 怎样由测得的等势面绘出电力线? 电力线的疏密和方向如何确定?

能否从你绘制的等势线或电力线图中判断哪些地方什么较强? 哪些

地方什么较弱?

2 实验中若水盘不平,水深处和水浅处的等势分布将如何变化? 平行

板之一接触不好,等势线又将如何变化?

46
3 本实验中的导电介质若采用导电纸或者电解质溶液,应分别使用什

么电源? 为什么?

六、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七、注意事项

1 接水不可过满,半槽即可,否则会使仪器过于敏感而无法使读数稳

定下来。

2 移动探针时,动作要轻缓,以免划破导电纸。

3 一条等势线上相邻两点间距离不超过 1cm 为宜,两曲线急转弯或

两条曲线靠近处,记录点应该取得密集一些。

4 实验时,上、下探针应保持在同一铅垂线上。

八、思考题

实验条件变化 等势线/电力线变化

电源电压提高一倍

水盘不水平或盘底不平整

电极接触不良或表面有氧化锈斑
47
实验六:

密立根油滴实验
一、目的

1.验证电荷的不连续性及测量基本电荷电量。

2.学习处理离散数据的方法——最大公约数法。

二、课题原理

1.基本原理

质量为 m,带电量为 q 的油滴,在两块加有电压 U 的平行极板之

间受电场力和重力的作用,如图所示。若调节极板间的电压 U,使二力

平衡,此时

mg  qE  qU / d

平行极板未加电压时,油滴受重力作用而加速下降,但是由于空气的黏

滞阻力与油滴的速度成正比,油滴下落一小段距离达到某一速度 vg 后,

阻力与重力平衡(空气浮力忽略不计),油滴将匀速下降。 由斯托克斯

定律可知:

mg  6 rvg

4
设油滴的密度为  ,油滴的质量 m   r 3 ,于是油滴半径为
3

48
9 v g
r
2 g

2.测定均匀速度 vg

当电压 U=0 时,设油滴匀速下降的距离为 l,时间为 tg,则


l
vg 
tg

考虑到粘滞系数修正(b=8.22*10-5m·Pa)


 
b
1
pr

最终

三、仪器设备和工具

密立根油滴仪(含电源)
、油滴盒、钟表油、滴管(另配)、喷雾器、

监视器(含电源)
、油滴仪-监视器连接线

四、过程与方法

1.连接导线,打开电源,预热 10 分钟。

2.调整实验仪底部的旋钮,通过水准仪将实验平台调平,使平衡电场方

向与重力方向平行。极板平面是否水平决定了油滴在下落或提升过程

中是否发生前后、左右的漂移。

3.按“确认”键,进入分划板测量状态;按“复位”
,使计时器清零;

按“平衡”键,将电压调到 250V 左右

4.用滴管从瓶中吸取少量钟油,由玻璃嘴滴入喷雾器里,所灌的油不可
49
高于喷雾器里面的出气管,否则会造成出气管阻塞无法喷雾。

5.将喷雾器竖起, 再挤压气囊,将油喷入油雾室。打开油雾孔开关,

使油滴从上电极板中间的小孔落入电场中,此时监视器上应该出现大

量油滴。 若没有看到油滴的像或油滴像不清晰,应检查喷雾器是否有

油喷出或落油孔是否阻塞,调整成像旋钮使其前后移动直至在监视器

上看到清晰的油滴像。

6. 喷入油滴后,注意观察几颗缓慢运动、较为清晰明亮、体积适中的

油滴。按“上升”、
“下降”、
“上升”、
“下降”几次,驱走不需要的油

滴。大而亮的油滴虽然比较容易捕捉,但必然质量大,所带电荷也多,造

成匀速下降或提升时间很短,增大了测量误差;太小的油滴则受布朗

运动的影响明显,测量时起伏涨落较大,也不易测量。一般选直径

2~5mm 的。

7.选择适当油滴,仔细调节平衡电压,保证其在观察的一段时间内始终

平衡在某一格线上,然后通过“提升”键将选择好的油滴移到某起始

格线(0 刻线)上。

8.按“下降”,再按“计时”键,此时计时器启动,开始记录油滴下落时

间。当油滴下落至预定格线(6 格 1.2mm)时,按“暂停”键,油滴即

可停止下落;再按“确认”键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屏幕上。

9.按“提升”键,使油滴再次被提升至起始格线上,并微调平衡电压,

保证油滴的平衡。重复以上步骤 5 次,将屏幕显示结果记录到表 1 中。

10.按“确认”键,回到测量状态。重复以上步骤,记录到表 1 中。

11.关闭电源,将实验台收拾整齐。

50
表 1 油滴电量测量

油滴序号 实验次数 平衡电压 下落时间 油滴电量


1 1
2
3
4
5
2 1
2
3
4
5
3 1
2
3
4
5
4 1
2
3
4
5
5 1
2
3
4
5
6 1
2
3
4
5
7 1
2
3
4
5
8 1
2
3
4
5

求各电荷量的最大公约数,即为基本电荷电量。

51
五、准备工作和预习要求

如何快速捕捉到合适的油滴?

六、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七、注意事项

1 喷雾器为玻璃制品,使用时请轻拿轻放。 喷雾器不用时请将喷雾器

竖置,放在指定的杯子里,以免喷雾器滚落或将油滴到实验台上。

2 喷油时喷雾器喷头不要深入喷油孔内,如发现喷油后,屏幕上没有油

滴出现,请检查落油孔是否被油滴堵塞。 如堵塞请先关闭电源,再清除。

3 由于油滴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挥发状态,在对同一油滴进行多次测量

时,每次测量前都需要重新调整平衡电压,以免引起较大的实验误差。

八、思考题

1.如何判断油滴盒内平行板是否水平?不水平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2.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用 CCD 成像系统观测油滴比直接从显微镜中观测有何优点?

52
实验七:

基本电路
一、目的

1.学习万用表的用法

2.学习测量线性和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的方法,并绘制其特性曲线

3.掌握运用伏安法判定电阻元件类型的方法

二、课题原理

1.电阻元件

(1)伏安特性

二端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是指元件的端电压与通过该元件电流之间

的函数关系。通过一定的测量电路,用电压表、电流表可测定电阻元

件的伏安特性,由测得的伏安特性可了解该元件的性质。通过测量得

到元件伏安特性的方法称为伏安测量法(简称伏安法)。把电阻元件

上的电压取为纵(或横)坐标,电流取为横(或纵)坐标,根据测量

所得数据,画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曲线,称为该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曲线。

(2)线性电阻元件

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满足欧姆定律。在关联参考方向下,可表示

为:U=IR,其中 R 为常量,称为电阻的阻值,它不随其电压或电流改

变而改变,其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具有双向性。

(3)非线性电阻元件

53
非线性电阻元件不遵循欧姆定律,它的阻值 R 随着其电压或电流的改

变而改变,即它不是一个常量,其伏安特性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曲线。

(4)测量方法

在被测电阻元件上施加不同极性和幅值的电压,测量出流过该元件中

的电流;或在被测电阻元件中通入不同方向和幅值的电流,测量该元

件两端的电压,便得到被测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三、仪器设备和工具

、万用表 2 台(另配)
直流稳压电源(0-30V) 、100Ω电阻、白炽灯泡

(12V/0.1A)、灯座、9 孔插件方板、长导线(红黑各 1 根)、短导线

(红黑各 8 根)、短接桥(10 只)、坐标纸若干(自备)

四、过程与方法

1.测量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1)按下图接线,取 RL=100Ω,Us 用直流稳压电源,先将稳压电源

输出电压旋钮置于零位。
54
(2)调节稳压电源输出电压旋钮,使电压 Us 分别为 0V、1V、2V、

3V、4V、5V、6V、7V、8V、9V、10V,并测量对应的电流值和负载 R

L 两端电压 U,数据记入表 1;

(3)断开电源,稳压电源输出电压旋钮置于零位。

2.测量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1)按下图接线,实验中所用的非线性电阻元件为 12V/0.1A 小灯泡。

(2)调节稳压电源输出电压旋钮,使其输出电压分别为 0V、1V、2V、

3V、4V、5V、6V、7V、8V、9V、10V、11V、12V,测量相对应的电

流值 I 及灯泡两端电压 U,将数据记入表 2 中。

(3)断开电源,将稳压电源输出电压旋钮置零位。
表1 线性电阻元件实验数据
Us(v) 0 1 2 3 4 5 6 7 8 9 10
I(mA)
U(v)
R=U/I ()
表2 非线性电阻元件实验数据
Us(V)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I(mA)
U(V)
R=U/I()
55
根据表 1,以 U 为横轴,I 为纵轴,在坐标纸上作出线性电阻元件的

伏安特性曲线:

根据表 2,以 U 为横轴,I 为纵轴,在坐标纸上作出非线性电阻元件

的伏安特性曲线:

五、准备工作和预习要求

1 万用表可以测量哪些物理量? 测量电压、电流时分别要注意什么?

2 万用表的欧姆挡有什么特点? 测量电阻时应注意什么?

3 用伏特计法检查电路故障时,一般应按什么检查顺序?

六、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56
七、注意事项

1.先连好电路,检查无误后再打开开关。避免短路电流过大烧坏仪器。

2.先将电源电压调至最低再升高。不可使电压过高,以免烧坏仪表。

八、思考题

1.比较 100Ω电阻与白炽灯的伏安特性曲线,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不同的伏安特性曲线的性质分别称它们为什么电阻?

3.从伏安特性曲线看,欧姆定律对哪些元件成立?哪些元件不成立?

57
实验八:

示波器的使用
一、目的

1. 了解示波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熟悉示波器使用方法,能较快地调节出稳定的待测信号波形;

3. 掌握用示波器测电信号的幅值、周期和频率及利用李萨如图形测

未知信号频率的方法。

二、课题原理

1.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原理

只在 Y 轴上加一正弦电压,则电子束打出的亮点将随电压变化在竖直

方向来回运动。若电压频率较高,看到的是一条竖直亮线。

仅在 X 偏转板上加此扫描电压,且频率足够高,则荧光屏上只显示出

一条水平亮线———扫描线。

如果在 Y 轴上加正弦电压,同时在 X 轴加“锯齿波”电压,电子的运

58
动将是两个互相垂直的运动合成。

2. 同步概念

为了获得稳定的波形,锯齿波电压的周期 Tx 和信号波形的周期 Ty

之间应满足 Tx=nTy 成立。


(n=1,2,3…)从而使示波器上出现稳

定的、数目合适的完整波形。但是输入 Y 轴的被测信号与示波器内部

的扫描锯齿电压信号是互相独立的。由于环境或其它因素的影响,它

们的周期或频率可能发生微小的改变,这时虽可通过人工调节扫描微

调旋钮使波形稳定,但过一会儿,又发生改变,波形又移动起来。观

察高频信号时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为此示波器内装有扫描同步装置,其实质是将被测信号的一部分

引入扫描信号发生器,迫使锯齿波电压的频率自动跟踪被测信号频率

的变化,确保 Tx=nTy,这就是所谓的同步。面板上的“触发电平”旋钮

即为此而设。

3. 利用李萨如图形测频率

当两个相互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分振动频率不同的条件下,合振动

的轨迹不能形成稳定的图案,但如果两个分振动频率成整数比,则合

成振动的轨迹为稳定的曲线,曲线的花样和分振动的频率比、初位相

有关,得出的图形称为李萨如图形。由于图形花样与分振动频率比有

关,因此可以通过李萨如图形的花样判断二分振动的频率比,通过频

率比可由已知频率测量未知频率。

稳定的李萨如图形有一个特点:两信号的周期之比为整数之比,

且等于图形在 X 和 Y 方向上的外切点数之比。即 Tx:Ty=fY:fX=nx:

59
ny,如下图。

三、仪器设备和工具

数字示波器,示波器专用信号源,探头连接线(2 根)
,USB(自备)

1.电源开关 2.菜单开关 3.万能旋钮 4.功能选择 5.默认设置 6.帮助

7.单次触发 8.运行/停止 9.自动设置 10.触发系统 11.探头元件

12.水平控制 13.外触发输入 14.垂直控制 15.模拟通道输入 16.打印


60
17.菜单选项 18.USB 接口

四、过程与方法

1.功能检查

a. 打开示波器电源。按下【DEFAULT SETUP】按钮。

b.将探头连接器上的插槽对准 CH1 按下去,然后向右旋转拧紧探头。

将红、黑鳄鱼夹连接到“探头元件”的“1kHZ”和“接地”上。

c. 按下【AUTO】 按钮。几秒钟内,屏幕会显示方波。

d. 连按两次 CH1 按钮删除通道 1,按 CH2 显示通道 2,重复 b 和 c。

2.测前准备

插入 USB,点击示波器专用信号源右侧三角形按钮,选择“测前准备”

取下鳄鱼夹,调节“Vertical”垂直系统的“Variable”电平旋钮和“Position”

位置旋钮,使屏幕上显示两条水平直线。

3.电压测量

将探头连接线输入端黑色鳄鱼夹与 GND 接地相连,输出端与示波器

CH1 相连。点击示波器专用信号源右侧三角形按钮,选择“电压测量”

61
a.红色鳄鱼夹与信号 1 相连,点示波器“Measure”按钮,选“电压

测试”
;调节“Level”触发电平旋钮至信号波形之间,使图像稳定。

点击“print”按钮,将 bmp 图像保存到 USB 中(实验完毕取下 USB,

插入电脑,将相应图像打印出来粘贴到下表中)。

b. 红色鳄鱼夹与信号 2、3 相连,重复上述过程

表 1 电压测量

信源 信号 1 信号 2 信号 3 信号 4

图像

电压值

4.周期/频率测量

调节信号源 至“周期/频率测量”
,点击示波器“Measure”

,重复第 3 步,实验完毕将图像粘贴在下表中。
按钮,选“时间测试”

表 2 频率测量

信源 信源 1 信源 2 信源 3

图像

频率

62
5.相位差测量

a.把信号 1 接入 CH1,把信号 2 接入 CH2。点示波器“Display”,选择

YT(双踪)显示格式。调节“Level”至信号波形之间,使图像稳定。

b.调节“Vertical”垂直系统的“Variable”电平旋钮和“Position”位

置旋钮,使两个波形峰值重合,读出水平方向一个完整波形所占小格

数 N;调节“Horizontal”水平系统的“Position”位置旋钮,将信号 2

波峰与信号 1 重合,记下波形水平方向平移的小格数ΔN;则相位差

N
为   2
N

c.点击“print”
,实验完毕将相应图像打印出来粘贴到下表中。

d.信号 1 不变,将信号 2 换成信号 3,重复上述过程

表 3 相位差测量

信源 信源 1 和 2 信源 1 和 3 信源 1 和 4

图像

相位差

6.李萨如图形测未知信号频率

a.已知信号 1 频率 70Hz,输入示波器 CH1;待测信号 2 输入 CH2;点

示波器“Display”选 XY 格式,点 print,实验完打印粘贴到表中。

b.信号 1 不动,将信号 2 换成信号 3 和 4,重复上述过程。

63
表 4 李萨如图形

信源 信源 1 和 2 信源 1 和 3 信源 1 和 4

图像

频率比

频率

五、准备工作和预习要求

1 示波器荧光屏上看不到亮线时,可能有哪些原因? 应如何调节方可

找到亮线?

2 若屏上图形向左或向右跑动,原因是什么? 如何调节,才能使它稳定

下来?

六、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七、注意事项

1 为了防止对示波器的损坏,不要使示波器的扫描线过亮或光点长时

间静止不动。
64
2 示波器的输入端和探头输出端的最大电压不要高于极限电压值,即

Y1、Y2 输入极限值峰峰电压值为 400V。

3 测量信号幅度与周期时,应将垂直微调旋钮和扫描微调旋钮都调到

“校准暠位置,否则与标准不符。

4 关闭示波器电源前,先旋辉度调节旋钮使其变暗。

八、思考题

1. 示波器荧光屏上看不到亮线时,可能有哪些原因?

2. 李萨如图形不稳定(不断翻转)是何原因?怎样使其稳定下来?

加大触发电平行不行?为什么?

65
实验九:

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
一、目的

1.了解分光计的结构,掌握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2.自准法测量三棱镜的顶角;

3.平行光法测量三棱镜的最小偏向角;

二、课题原理

3
1 2

如图,ABC 表示一块三棱镜,AB、AC 面经过仔细抛光,光线沿 P 在

AB 面上入射,经过两次折射在 AC 面上沿 P′方向出射,P 和 P′之

间的夹角δ称为偏向角。

由几何关系,可知

  1  2  (i1  i1)  (i2  i2 )  (i1  i2 )  (i2  i1)  i1  i2  4  i1  i2  

设三棱镜折射率为 n,由折射定律可知

sin i1  n sin i1 (*)

n sin i2  sin i2 (**)

66
于是

  i1  arcsin(n sin i2 )    arcsin(n sin i1)  arcsin[n sin(  i1)]  


d n cos i1  n cos(  i1)
  0
di1 1  n sin i1
2 2
1  n 2 sin 2 (  i1)

移项后平方,再移项,利用平方差公式及和角公式、和差化积公式,

sin  sin(  2i1)  n 2 sin  sin(  2i1)

因为 sin   0 ,所以必有

sin(  2i1)  0


i1 
2

 d
当 i1  时,di  0 恒成立,故此时偏向角有极小值,称为最小偏向角,
2 1

记作  min

由(*)式可得
  min
sin i1 sin(i1  1) sin( 2  2 )
n  
sin i1  
sin sin
2 2

由此可知,要求得棱镜材料折射率 n,必须测出其顶角和最小偏向角。

三、仪器设备和工具

分光计(含电源适配器),汞灯(含电源),平面反射镜,三棱镜,

补光凸透镜(含电池,另配)
,光栅(另配)

67
1、目镜视度调节手轮 2、阿贝式自准直目镜 3、目镜锁紧螺钉 4、望远镜 5、望远镜调焦
手轮 6、望远镜光轴高低调节螺钉 7、望远镜光轴水平调节螺钉(背面) 8、 望远镜光轴
水平锁紧螺钉 9、载物台 10、载物台调平螺钉(3 只) 11、三棱镜 12、载物台锁紧螺钉
(背面) 13 平行光管 14、 狭缝装置锁紧螺钉 15、狭缝装置 16、平行光管调焦手轮(背面)
17、狭缝宽度调节手轮 18、 平行光管光轴高低调节螺钉 19、 平行光管光轴水平调节螺钉
20、 平行光管光轴水平锁紧螺钉 21、 游标盘微动螺钉 22、 游标盘止动螺钉 23、 制动
架(二) 24、 立柱 25、 底座 26、 转座 27、 转座与度盘止动螺钉(背面) 28、底座
止动螺钉 29、制动架(一)30、度盘 31、游标盘 32、望远镜微调螺钉 33、支臂

读数装置由度盘和游标盘组成。度盘圆周被分为 720 份,分度值为

30′,30′以下需用游标来读数。游标上的 30 格与度盘上的 29 格角

故游标的最小分度值为 1′,
度相等, 如图所示位置应读作 113.5º15′

=113º45′

采用双游标读数,是为了消除度盘中心与仪器中心轴不重合而引起的

偏心差。测量时记录下两个窗口读数然后取平均值即可。
68
四、过程与方法

1.分光仪的调节

0)首先应该进行目测粗调,使望远镜、平行光管大致垂直于仪器主

轴,使载物平台下的三个调节螺丝支撑平台高度基本一致。

1)目镜的调焦

目镜调焦的目的是使眼睛通过目镜能很清楚地看到目镜中分划板上

的刻线。

方法:先把目镜调焦手轮(1)旋出,然后一边旋进,一边从目镜中

观察, 直到分划板刻线成象清晰。

2)望远镜的调焦

望远镜调焦的目的是将目镜分划板上的十字线调整到物镜的焦平面

上, 也就是望远镜对无穷远调焦。

方法:

a. 接上灯源。
(把从变压器出来的 6.3V 电源插头插到底座的插座上,

把目镜照明器上的插头插到转座的插座上)

b. 在载物台的中央放上平面反射镜。 其反射面对着望远镜物镜, 且

与望远镜光轴大致垂直。注意使镜面通过载物台调平螺钉三角形一边

的中垂线。
69
P

M N

c. 通过望远镜光轴上下位置调节螺钉(6)和转动载物台,使望远镜

的反射象和望远镜在一直线上。从目镜中观察, 此时可以看到一亮

十字线, 松动望远镜调焦手轮(5),前后移动目镜,对望远镜进行

调焦, 使亮十字线成清晰象,锁紧(8)

3)调整望远镜的光轴垂直旋转主轴

a. 调整望远镜光轴上下位置调节螺钉(6),使反射回的亮十字精确

地成象在分划板双十字线的上十字线上(C 点)

b. 把游标盘连同载物台平行平板旋转 180° 时观察到亮十字可能

与十字丝有一个垂直方向的位移, 就是说,亮十字可能偏高或偏低。

c. 调节载物台调平螺钉 M、N, 使位移减少一半。

d. 调整望远镜光轴上下位置调节螺钉,使垂直方向的位移完全消除。

e. 把游标盘连同载物台、 平行平板再转过 180° 检查其重合程序。

重复 c 和 d 使偏差得到完全校正。

f. 载物台不动,将平面反射镜逆时针转过 90 度后压住。顺时针转动

70
载物台 90 度,观察绿十字是否仍在十字分划板上方交点处。若不在,

则调节载物台调平螺钉 P 使之重合。注意,只调 P,不再动 M 和 N

4)将分划板十字线调成水平和垂直

当载物台连同平面反射镜相对于望远镜旋转时, 观察亮十字是否水

平地移动, 如果分划板的水平刻线与亮十字的移动方向不平行, 就

要转动目镜, 使亮十字的移动方向与分划板的水平刻线平行, 注意

不要破坏望远镜的调焦, 然后将目镜锁紧螺钉旋紧。

5)平行光管的调焦

目的是把狭缝调整到物镜的焦平面上,就是平行光管对无穷远调焦。

方法:

a.打开狭缝(17)约 1mm, 用水银灯照明狭缝。

b.把平行光管光轴左右位置调节螺钉调到适中的位置, 将望远镜管

正对平行光管, 从望远镜目镜中观察, 调节望远镜微调机构和平行

光管上下位置调节螺钉(18),使狭缝位于视场中心。

c.松动(20)
,前后移动狭缝机构, 使狭缝清晰地成象在望远镜分划

板平面上。锁死(20)。

6)调整平行光管的光轴垂直于旋转主轴

调整平行光管光轴上下位置调节螺钉(18)
, 升高或降低狭缝像的位

置, 使得狭缝与目镜分划板的竖直刻线平行,狭缝对目镜视场的中

心对称;旋转狭缝机构,使狭缝与目镜分划板的水平刻线平行,注意

不要破坏平行光管的调焦, 然后将狭缝装置锁紧螺钉旋紧。

71
2.测量三棱镜的顶角

a.使放在上面的三棱镜的工作面与望远镜光轴垂直(因为望远镜已调

好,其光轴与仪器主轴已垂直)。为测量顶角和最小偏向角作准备。

调节方法:调载物台的上下台面大致平行,将棱镜放到载物台上,调

节时必须注意平面镜和三棱镜的放置位置。使棱镜的三个角对准平台

下三螺钉(如图所示),调载物台的上下台面大致平行。接通目镜光

源,遮住从平行光管来的光。转动游标内盘(连同转动载物台)在望

远镜中观察从侧面 AC 和 AB 反射回来的十字像,只调节载物台下三

螺钉(用各半调节逐次逼近法)使其反射像都落到上十字线处,如图所

示。调节时,切莫动望远镜仰角螺钉。

b.测三棱镜的顶角:

72
,转动望远镜和刻度盘,使镜面 AC 正对望
拧紧游标盘止动螺钉(22)

远镜(绿十字与分划板重合)。锁紧望远镜止动螺钉,将左右两游标

读数 A1、A2 记录在表 1 中。松开望远镜止动螺钉,再转动望远镜,

使 AB 面正对望远镜(绿十字与分划板重合),将左右两游标读数 B1、

B2 记录表 1 中。由此可得三棱镜顶角为:

1
  180   A1  B1  A2  B2 
2

3.测三棱镜的最小偏向角(选做,多做加分)

1)平行光管狭缝对准前方水银灯的光源。

2)旋松望远镜制动螺丝和游标盘制动螺丝,把载物台及望远镜转至

如图中所示的位置(1)处。

注意,三棱镜的其中一个光学表面 AC 与平行光管垂直,平行光管出

来的光斜入射至光学表面 AB 上,三棱镜的顶角位于载物台中心。左

右微微转动望远镜,找出棱镜出射的各颜色的水银灯光谱线(各种波

长的狭缝像)。

3)轻轻转动载物台(即改变人射角),在望远镜中看到谱线跟着移动,

使谱线往δ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往顶角 A 方向移动),望远镜跟踪谱

线转动(操作时,一手轻转载物台,一手转望远镜,保证在视场中始

终能看到谱线)直到棱镜继续转动,而谱线开始反向移动。这个谱线
73
反向移动转折的位置,即光线以最小偏向角射出的方向。固定载物台,

再微动望远镜,使其分划板上的中心竖线对准其中的绿色谱线(也可

为其他颜色,对准哪种颜色测的就是那种色光的折射率)
,读出游标

1 和游标 2 的读数θ1、θ2,记录在表 2 中。

4)取下三棱镜,载物台保持不动,转动望远镜对准平行光管(如图

所示位置 2)
,使分划板中心竖线与狭缝像重合,再记下游标 1、游标

2 的读数 1 、 2 ,此时绿谱线的最小偏向角为

1
 min   1  1  2  2 
2

表 1 测量三棱镜顶角

次数 游标刻度 棱镜 A 面 棱镜 B 面 Aj  B j 顶角

1 左

2 左

3 左

4 左

5 左

注意:当主刻度盘跨越 0 刻线,一般有 Aj  B j  180 ,此时 Aj  B j 要

74
按补角计算,即换成 360  Aj  B j 填入表格!否则会产生错误结果!

表 2 棱镜最小偏向角(选做,多做加分)

次数 游标刻度 绿线位置 白线位置 j  j 最小偏角

1 左

2 左

3 左

4 左

5 左



u A 

仪
u B  
3

其中 仪  1

u  u2 A  u2 B 

    u 

75
(以下选做,多做加分)

 min 

u min A 

仪
u min B  
3

u min  u2min A  u2min B 

 min   min  u min


  min
sin(  )
n 2 2 

sin
2
   min
sin
n( ,  min )  2

sin
2
2 2 2 2
un   ln n    ln n  u2     min   u min    min
E   u    u min    cot  cot   cot 2
n      min  4 2 2 4 2

un  nE 

n  n  un 

五、准备工作和预习要求

调节望远镜时,如何判断十字叉丝和十字像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即如何

判断有无视差) ?
76
六、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七、注意事项

1 调节分光仪时必须严格按照步骤进行,先后次序决不能颠倒,否则调

节无效,必须重调,因为后面步骤的调节是以前三棱镜在平台上的位置

面为标准的。

2 分光仪调整好以后,放上三棱镜时,不能再调望远镜和平行光管的聚

焦和高低等,否则前功尽弃。 这时只可以调节平台下边的三个螺丝(如

果需要的话) 。

3 三棱镜顶角应放在接近平台中心位置的地方,否则会给找狭缝像带

来困难。

4 计算时,当主刻度盘跨越 0 刻线,一般有 Aj  B j  180 ,此时 Aj  B j

要按补角计算,即换成 360  Aj  B j 填入表格!否则会产生错误结果!

77
八、思考题

1.调节望远镜光轴与仪器主轴的垂直关系时,为两面反射回来的十字

像:(1)都偏上 (或都偏下);(2)一面偏上、一面偏下,分别应如何调

节? 如果一面偏上 3a,另一面则偏下 a,这时应如何调节,怎样迅速使两

面反射的像都与叉丝重合?

2. 载物平台下边有三个调节螺丝用来调节其倾斜度,为了在实验中便

于调节,对于平面镜和三棱镜应分别如何放置(画图说明) ?

78
实验十:

迈克尔逊干涉
一、目的

1.观察干涉条纹,考查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面光源的等倾、

等厚干涉的形成条件、条纹特点,加深对干涉理论的理解;

2.熟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特点及调整和使用方法。

学会用它测量单色光波波长及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二、课题原理

1.产生干涉的等效光路

迈克耳逊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花样与 M1’、M2 间的空气薄膜(厚

度为 d)所产生的干涉是一样的。

2.单色点光源产生的非定域干涉

79
He-Ne 激光光源发出的球面波先被分束镜 G1 分光,然后射向两

个全反镜,经 M1’,M2 反射后,在人眼观察方向就得到两个相干的

球面波,在它们相遇的空间处形成非定域干涉。当 M1’∥M2 时,和

M2 平行放置的观察屏上就出现同心圆条纹,圆心在光场的中心。两

虚点光源间距是 M1’和 M2 间距 d 的 2 倍,即圆心处光程差为 2d。

若将屏 E 放在满足 Z>> d 的地方, 光程差可近似为 L=2dcosθ

1
(式中 k=0,1,2…
当 L  K  时形成明条纹,当 L  ( K  ) 时形成暗条纹。
2

称为干涉级)当θ=0 时,光程差 L 最大,故圆心 A 点对应的干涉级

k 最高。移动 M1,若 d 增加,与 k 级相应的条纹的θ角变大,条纹

沿半径外移,可看到条纹从中心“涌出”的现象。反之,条纹向中心

。每“涌出”或“收缩”一个条纹,光程差 L 改变一个波长。
“收缩”

设 M1 移动了Δd 距离相应地“涌出”或“收缩”的条纹数为 N,

则ΔL=2Δd=N  ,即

2d
=
N

只要从仪器上读出 M1 移动的距离Δd,并数出中心“涌出”或
80
“收缩”的条纹数 N,利用上式就能测出光源波长 

三、仪器设备和工具

激光器(电源适配器另配),迈克尔逊干涉仪(含水平仪、扩束透镜、

分光板/分束镜 G1、补偿板 G2、移动全反镜 M1、固定全反镜 M2、

粗动测微手轮、微动测微手轮)

测微手轮即螺旋测微器,主尺圆筒上有上下两排刻度,每排间隔都是

1mm,上下排刻度间隔 0.5mm;活动套筒上刻有副尺,有 50 刻度,

将主尺的上下排之间间隔的 0.5mm 进行 50 等分,


故副尺每格 0.01mm;

套筒转一周,在主尺上移动半格,转两圈移动一格。

利用测微螺旋装置可量准到 0.01mm,对最小分度还可进行 1/10 估计

读数,读出 0.001mm 位的读数。

读数方法:

测量时常遇到副尺套筒的边缘压在主尺的某一刻线上,此时,应根据准

线和副尺 0 刻线的相互关系来判断它是否超过主尺上某一刻线。如果

副尺的 0 刻线在准线上方,则没有超过,若 0 刻线在准线下方,则已超过。

如图所示,副尺 0 刻线在准线的上方,没有超过主尺的 6mm 刻度线,但

81
它的边缘已超过半毫米刻线,故读作 5.986mm,不应读作 5.486mm。

螺旋测微计分 0 级、1 级和 2 级三种精度级别,通常实验室使用的为 1

级,其示值误差在 0~100mm 范围内为 0.004mm,加上估读误差,则千

分尺的极限误差为 0.005mm

四、过程与方法

1.布阵

(1)拉上窗帘,取下镜头纸

(2)调整底脚调整平螺丝,利用水平仪调节干涉仪平台水平,拧紧

锁啳,以保持实验全过程稳定可靠;

(3)检查 M1 到 G1 分光面之间的距离大致与 M2 到 G1 分光面之间

的距离相等。如果不是,通过转动右边粗动测微手轮来实现。此时,

粗动测微手轮应标定在 6mm 处左右。

(4)插上电源,使激光束从激光器前端小孔射出。调整激光器后的

调节螺丝(上边的螺丝用于调节上下,下边的用于调节左右),激光

束经 G1 中心反射到 M2 中心;调整 M2 镜架后调节螺丝,使光点反

射象原路返回,并与激光器前端小孔重合。再调整从 G1 透射到 M1

中心的光束:通过调整 M1 镜架后调节螺丝,使反射光到达 G1 时恰

好与 M2 的反射光相遇。此时从光屏观察,可看到两个系列的光点:

(5)调整 M2 镜架后调节螺丝,使得两系列光点尽量集中,并选取

最大最亮的两个光点严格重合。可以说,M1 和 M2 就基本垂直,即

82
M1′和 M2 互相平行。

2.启动阵法

将磁性扩束透镜贴到激光出口,调整上下左右位置,使其共轴;调节

粗动测微手轮,使屏幕出现干涉条纹(同心圆),条纹中心处在光屏

中心。

3.观阵

记下开始时(N=0)M1 镜的位置(d0)。缓慢而均匀地旋转前边的

微动测微手轮,记下从干涉圆纹中心“涌出”(或陷入)的条纹数,

每隔 20 个条纹记一次 M1 的位置,填入表 1 中。

4.破阵

拔下电源,包上镜头,拉开窗帘。

表 1 测量激光波长

N dN N d N  250 d N  d N 250  d N

0 250

50 300

100 350

150 400

200 450

利用逐差法计算激光波长,并用不确定度完整表示测量结果
d 0  d 50  d100  d150  d 200
d  
5
 (u d N  u d ) 2
uA  N

n( n  1)

83
其中 d N 共 5 组,取 n=5

仪
uB  
3

其中仪器误差限取为 仪 =0.005mm

ud  u A2  uB2 

2 d
 
N

其中 N 为涌出的条纹数,相对于 0 级分别为 50,100,150,……450;

相对于 d N 都是 250,故此处取 N=250(其实是 N  250 )

2ud
u  
N

结果表示:     u 

五、准备工作和预习要求

非定域干涉圆形条纹产生的条件和特点是什么? 面光源的等倾、等厚

干涉条纹各发生在何处?

六、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84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七、注意事项

1 迈克尔逊干涉仪属于精密、贵重仪器,尤其在调整迈克尔逊干涉仪

的反射镜时,须轻柔操作,不能把调节螺钉拧得过紧或过松。 实验前必

须认真阅读注意事项。

2 务必保持光学器件的清洁,切勿用手触摸或用手帕擦拭镜面。

3 若操作中发现运转不灵活,立即停止操作,检查原因。 严禁强行操作,

以免损坏仪器。

4 为使测量结果准确,操作必须细心、耐心。 粗调手轮和微调手轮的

转动要缓慢均匀,以免引起较大偶然误差,更不能

引入空程(螺旋间隙)误差。 粗调手轮和微调手轮的读数要协调一致。

5 激光束亮度很高,不可用眼睛直接观看未经漫散射或扩束的细窄激

光束,以免损伤眼睛。

6 实验完毕,必须放松 M1、M2 镜背面的调节螺钉,以免镜面变形。

八、思考题

条纹涌出或陷入,这说明什么?

85
实验十一:

牛顿环
一、目的

1 观察等厚干涉现象,了解其特点。

2 学习使用干涉法测量微小长度。

二、课题原理

如图所示,将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凸透镜面向下置于一平面玻璃

上,即组成一个牛顿环装置。 透镜凸面和平面玻片上表面之间形成一

空气间隙,在一接触点 O 为中心的任一圆周上的各点,空气间隙的厚

度相同。 当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入射时,经空气间隙上下表面反

射的两束光将发生干涉,其干涉条纹是以 O 为中心的明暗相间的同心

圆环,此环即称为牛顿环。

86
设凸透镜的曲面半径为 R,以接触点 O 为中心,半径为 rk 的圆周上一点

的空气隙厚度为 dk。由干涉条件,在此圆周上形成暗纹的条件为

由几何关系可知

因 R ? dk ,故略去平方项,可得

于是

其中 k 为暗环级数,  为入射光波长。

可见,只要能测得第 k 级暗纹的半径 rk,就可以确定透镜的曲率半径 R。

但是,在实际测量中,由于两接触面之间难免附着尘埃,并且接触时难

免发生弹性变形,因而接触处不可能是一个几何点,而是一个面。 这样,

近中心处的环纹会比较模糊,以致难于确切判定条纹级数 k 和精确测

定半径 rk。为避开直接判断 k 值和测量 rk,可采用测量离中心较远但比

较清晰的两个暗环的直径的方法。 设测得第 m 级和第 n 级暗环的


87
直径分别为 Dm 和 Dn,可得

三、仪器设备和工具

牛顿环装置(含收纳专用木盒)、读数显微镜、钠光灯(含电源)

读数显微镜是一种视角放大(显微镜)和螺旋放大(工作台)的螺旋测微

装置组合仪。其结构如图所示。

1 目镜接筒; 2 目镜; 3 指针; 4 标尺; 5&6 方轴及锁紧手轮 I; 7 接头轴; 8 锁紧手轮 II;


9 底座; 10 反光镜旋轮; 11 压杆; 12 半反镜; 13 物镜; 14 微调鼓轮; 15 镜筒;
16 调焦手轮及刻尺; 17 棱镜室

读数显微镜是一种精密测量位移和长度的仪器,它是由一个显微镜和

一个类似于千分尺的移动装置构成。当转动鼓轮时,镜筒就会来回移

动,从目镜中可以看到十字叉丝在视场中移动,从固定标尺和鼓轮上就

可以读出十字叉丝的移动距离。固定标尺内螺杆的螺距为 1mm,鼓轮
88
转动一圈,镜筒移动 1mm。鼓轮上刻有 100 个等分格,鼓轮转动一格,

镜筒移动 0.01mm。

注意事项:

(1)由于螺旋测微装置是利用螺杆传动的,传动结构间总存在微小的间

隙,使正反传动时产生所谓的螺旋间隙误差。 因此,在转动鼓轮进行测

量时,应向同一方向移动,以消除螺纹间隙误差。

(2)显微镜支架在立柱上,必须将锁紧平轮扭紧,防止使用不慎时发生镜

筒下落,而损坏物镜。

(3)光学仪器的任何光学表面,不允许用手或其他粗糙物品去擦拭,机械

部分也不能强行操作及任意拆卸,否则会降低测量精度,甚至损坏仪器。

四、过程与方法

1.自然光下观察牛顿环。 借助自然光,用肉眼直接观察牛顿环,调节牛

顿环装置上的三个调节螺钉,使牛顿环圆心位于透镜中心。 调节螺钉

松紧要适合,既要保持稳定,又不能过紧使透镜变形。

2.粗调光路。 将显微镜镜筒调到读数标尺中央,把牛顿环装置放在载

物台上,移动显微镜整体方位和 P 的角度,使视场尽可能明亮,如图。

89
其中 M 为读数显微镜镜头,P 为显微镜上的小反射镜,L 为牛顿环装置。

注意:当光源高于半反射镜 P 时,应使半反射镜仰角略大于 45 度;

当光源低于半反射镜时,应使半反射镜仰角略大于 45 度。底部大反

射镜应反转向内,避免反射光进入牛顿环,影响观察背景。

3.调节显微镜目镜 2,使十字叉丝清晰。 旋转调焦手轮 16,使显微镜

上升至刻尺 18mm 左右处,直到看清牛顿环并使叉丝与环纹间无视差。

(注意:调焦时,镜筒应由下向上调以免碰伤物镜或被测物)。

4.定性观察待测圆环是否均在显微镜读数范围之内并且清晰。移动牛

顿环装置使叉丝对准牛顿环中心。

5.定量测量。

旋转测微鼓轮,使十字叉丝向左移动,当数到左边第 21 级暗纹时,

反向旋转鼓轮,使十字叉丝向右移动,读出左边第 20、19、18、17、

16、10、9、8、7、6 级暗环与十字叉丝相切的位置,记录在表 1 中

第 2 列和第 6 列中;继续旋转鼓轮,使十字叉丝跨过牛顿环中心向右

移动,读出右边第 6、7、8、9、10、16、17、18、19、20 级暗环与

记录在表 1 中第 7 列和第 3 列中(从下往上填)


十字叉丝相切的位置, 。

注意,为减小误差,测量时鼓轮必须一直沿一个方向转动,不可测完

表中第 2 列就接着测第 3 列;移动时沿着各环直径方向,否则测的是

弦长而非直径。

6.关掉电源,将实验台收拾整齐。

90
表 1 暗环直径测量

级数 位置 直径 级数 位置 直径

m 左 Xm 右 X m Dm n 左 Xn 右 X n Dn

20 10

19 9

18 8

17 7

16 6

根据 Dm  X m  X m , Dn  X n  X n 将表 1 补充完整。再利用逐差法计算:

2 ( D162  D62 )  ( D172  D72 )  ( D182  D82 )  ( D192  D92 )  ( D20


2
2
 D102 )
D D 
m n 
5

Dm2  Dn2
R 
4(m  n)

其中 m-n=10,   589.3nm

因采用逐差法减小误差,不再计算不确定度。

五、准备工作和预习要求

请查阅大学物理等厚干涉部分,简要说明反射牛顿环和透射牛顿环有

什么异同?

91
六、评价标准
标准
A B C D
依据

课前准备 预习充分 未画表格 漫无目的 无故旷课

10% 自备稿纸 敷衍了事 空手而来 没有假条

课堂表现 专心致志 迟到早退 大声喧哗 损坏仪器

30% 提前做完 私自换组 不务正业 盗窃设备

课后报告 内容正确 略有小错 延期交稿 未交报告

60% 条理清晰 字迹潦草 丢三落四 抄袭编造

七、注意事项

1 钠光灯在工作时,不要随便移动,以免震坏灯丝。 关灯后,应等待

15min 后才能再次启动。

2 测量时,应尽量使叉丝对准条纹中心读数。

八、思考题

1 实验中,除讨论的两表面反射光外,其他表面所反射的光之间能否产

生干涉?为什么?

2 为什么要采用单色光作为光源?

9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