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55( 3) : 25-31

2023,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doi: 10.6054 / j.jscnun.2023032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中和能力分析
许庭毓 ,王 兵 ,牛
1,
2 1,
2 1,
2*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2. 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分宜 336606)

摘要: 为了分析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能力及其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样地实测法,基于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样地实测数据,测算辽宁省的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
量。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可以在全省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 1) 第九次森林资源
清查期间,辽宁省的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为 1 233.92 万 t,乔木林植被层、其他森林植被层、森林土壤层分别贡献了
71.78%、 10.28%,相当于中和了全省 8.76% 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 2) 自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期以来,辽
17.94%、
宁省的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呈现增加的趋势( 增加了 49.71%) 。( 3) 各类林地单位面积固碳量均提升至乔木林水
平的情况下,辽宁省森林全口径碳汇量将达到 1 692.62 万 t,届时将抵消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 9.69%。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全口径碳汇; 碳中和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463( 2023) 03-0025-07

Analysis of the Full Carbon Neutrality Capacity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XU Tingyu1,2 ,WANG Bing1,2 ,NIU Xiang1,2*


( 1. Ecolog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91,China;
2. Dagangshan National Key Field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for Forest Ecosystem,Fenyi 336606,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arbon sink capacity of forest vegetation and its effect for China to achieve the
carbon neutral goals,the field measurement method of sample plots was us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forest re-
source inventory data and the field measurement data of the China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to measure
the forest vegetation full carbon sink of Liaoni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full carbon sink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play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 goals: ( 1) The full carbon sink is
1 233.92 × 10 4 t during the 9th period,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components of arbor forest vegetation layer
( 71.78%) ,other forest vegetation layer ( 17.94%) ,forest resource soil layer ( 10.28%) ,respectively,which is
equivalent to neutralizing 8.76%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Liaoning Province. ( 2) Since
the 6th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the full carbon sink of the Liaoning Province had shown an increasing trend,with
an increase of 49.71%. ( 3) According to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er unit area of arbor forest,the full carbon sink
of forests in Liaoning Province will reach 1 692.62 × 10 4 t,which will offset 9.69%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Keywords: forest vegetation; full carbon; carbon neutral

[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 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即在 2060
[1]
起了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 中国于 2020 年 年,化石燃料使用及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量
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 与生态系统吸收及其他技术方式固存的碳量之间达

收稿日期: 2022-05-2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 ∥journal -n.scnu.edu.cn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1YFF0703905)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CAFYBB2020ZD002-2)
* 通信作者: 牛香,Email: niuxiang@ caf.ac.cn
26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第 55 卷

[3]
到平 衡 。实 现 碳 中 和 的 决 定 因 素 之 一 是 碳 增 壤、动植物残体 ) 碳汇。 基于样地实测法开展的研
[4]
汇 ,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和碳循环过程将 究多针对森林资源( 乔木林 + 特殊灌木林 ) 和土壤的
CO 2 固定在生态系统中,使其成为重要的汇[5]。 全 碳汇能力,本研究除了考虑传统的森林资源 ( 即乔
[6]
球碳计划的研究结果 表明: 2010—2019 年,31% 木林和特殊灌木林 ) 外,还考虑了大多数研究中常
人为排放的 CO 2 被陆地生态系统固定。 森林作为陆 被忽视的植被层。其他森林植被层多未统计森林蓄
地生态系 统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包 含 了 陆 地 生 物 圈 积量,因此,通过生物量转化因子法估算碳储量时经
45% 以上的碳,其碳库变化会引起大气 CO 2 浓度波 常忽视这一部分。 然而,灌木是胁迫条件下形成的
动,在全球碳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7]
。 森林碳汇 典型植被,主要存在于“寒 冷、干 旱、贫 瘠、干 扰 严
被认为是抵消化石燃料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精准评 重”等生境中,辽宁省灌丛主要分布在毗邻科尔沁
价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尤 沙地的西部地区,其地上枝条再生能力强,地下根系
为重要
[8]
。 庞大,发挥重要的碳中和功能; 疏林地、未成林造林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 CO 2 地、四旁树和散生木等都具有竞争弱 、生长速度快的
的量,或者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并储存 CO 2 的能力, 特点,有助于其碳汇能力的充分发挥; 苗圃地种植密
[17]
其测算方法主要有样地实测法、材积源生物量法、净 度较大、碳密度高,同样是一处不可忽视的碳库 。
生态系统碳交换法和遥感判读法等
[9]
。 不同方法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我国固
[18]
测定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如: 利用样地实测法得到 碳潜力较高的地区之一 。 对辽宁省的森林植被
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年碳 碳中和能力精准分析,可以真实地反映林业在生态
汇量为 3.19 亿 t
[10]
; 利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得到第六 文明建设战略总体布局中的作用和地位,为地区实
[17]
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 现碳中和提供科技支撑。2021 年,王兵等 提出
为 1.68 亿 t
[11]
; 基于涡度相关法得到第六次森林资 了森林植被全口径概念。本研究针对辽宁省森林资
源清查期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为 5. 28 源的特点,采用样地实测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12]
亿 t ; 利用卫星遥感方法,结合第三次至第五次森 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 ( CFERN)
林资源清查数据,得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年碳汇 的长期观测数据,分析辽宁省的森林植被全口径碳
[13]
量为 0.19 亿 t 。 从各测算方法的理论基础上分 汇及变化规律,并讨论乔木林植被层、其他森林植被
析,我们认为材积源生物量法只能用于森林生态系 层和森林资源土壤层 3 种组分的碳汇特征。
统碳汇的粗略估算,主要原因是: 由于不同地区、不
同树种木材的密度变化较大,所以计算结果误差较 1 材料与方法
大;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法是一种理想的直接测定森
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 CO 2 通量的方法,但其不足之 1.1 研究区概况
处是: 观测点有限,且 CO 2 夜间下沉的物理特性会 辽宁省位于 38° 43 ' N ~ 43° 26 ' N、118° 53 ' E ~
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遥感判读法中森林碳汇 125°46 ' E 之间,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 辽宁省地
数据只包括碳储量数据,且理论和技术上仍然存在 势由东西向中,由北向南倾斜,根据地形地貌将辽宁
一些不完备性; 样地实测法是最直接的森林碳汇测 省划分为 3 个大区,即辽东山区、辽西北地区、辽中
量方法,虽然测量过程费时耗力,但是可以免去不必 南平原沿海地区。辽宁省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
要的系统误差和人为误差,可以实现森林碳汇的精 候,年平均气温为 5 ~ 11 ℃ ; 年平均降水量为 400 ~
准测算
[8]
。 1 150 mm,由东向西递减; 土壤分布区主要是 2 个地
样地实测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碳汇测定方 带 性 土 壤 分 布 区: 东 部 的 棕 壤 区 和 西 部 的 褐
[18]
法,如: CAI 等
[14]
利用样地实测数据结合模型估算 土区 。
[19]
了中 国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2010—2060 年 的 碳 汇 量; 根据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辽宁省共有
2
FANG 等 [15]
基于 17 000 个样地实测数据,评估了中 林地面积 735.92 万 hm ,其中森林面积( 乔木林 + 特
2
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情况; ZHU 等
[16]
基于样地实测 殊灌木林) 面积为 571.83 万 hm 。辽宁省第六次至第
数据测算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全组分 ( 林木、土 九次森林资源清查中各类林业用地面积如表 1 所示。
第3期 许庭毓等: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中和能力分析 27

表1 辽宁省森林资源统计
Table 1 Statistics of forest resour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2
面积 / 万 hm
散生木 四旁树
灌木林
清查期 乔木 疏林 未成林 蓄积 / 棵数 /
特殊灌 一般灌 苗圃地 宜林地 合计
林地 地 造林地 万m
3
万株
木林地 木林地
第六次( 1999—2003 年) 322.57 22.75 5.69 17.37 0.63 104.58 473.59 251.86 9 356
第七次( 2004—2008 年) 361.34 58.74 28.40 5.65 14.56 1.25 77.49 547.43 244.20 11 437
第八次( 2009—2013 年) 389.62 74.88 40.10 4.10 17.70 1.88 62.63 590.91 260.89 24 386
第九次( 2014—2018 年) 425.56 146.27 35.41 3.78 16.67 2.53 93.07 735.92 3.40 22 588
注: 2004 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规定》中给出了特殊灌木林的定义,在随后的统计中一直沿用,作为灌木林的一
种类型,其面积与乔木林面积相加是森林面积。

1.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
第 a 年到第 n 年测定的单位面积生物量 ( kg / hm ) ;
1.2.1 数据来源 n 为间隔年数。
( 1) 森林资源数据来源于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 ( 2) 土壤碳储量。根据森林面积的大小、地形、
资源清查数据。( 2) 植被及土壤固碳数据主要来源 土壤水分和肥力等特征,在林内坡面上、中、下部与
于以下森林生态站的长期监测数据: 分布在辽宁省 等高线平行的方位各设置 1 条样线,在样线上选择
内的 4 个森林生态站 ( 冰砬山森林生态站、白石砬 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 24 块面积为 1 hm 的样地
2

子森林生态站、辽东半岛森林生态站和辽河平原森 500 块面积为 0.1 hm2 的样地( 10 m ×


( 100 m ×100 m) 、
林生态站) ; 分布在辽宁省的邻近省份并处于同一 100 m) 。样地内设置 3 ~ 5 个乔木调查样方 ( 10 m ×
生态区内的森林生态站 ( 吉林省: 松江源森林生态 10 m) 、灌木调查样方( 2 m × 2 m) 和草本调查小样方
站、长白山森林生态站和长白山西坡森林生态站 ; 内 ( 1 m ×1 m) 。 依据土壤类 型 和 植 被 类 型 的 空 间 分
蒙古: 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站、赤峰森林生态站、七老 布,采用对角线采样法设置土壤采样点 ,并通过剖面
图山森林生态站和特金罕山森林生态站 ; 河北省: 塞 法采集土壤样品: 在每个采样点挖 1 个长方形的土
罕坝森林生态站 ) 。 并以辽宁省内建立的其他林业 壤剖面( 0.8 m × 1.0 m) ,按照先下后上的取土原则,
辅助监测站点的数据为补充。( 3) 能源消耗量数据 每隔 20 cm 采集 1 个样品,共采集了 7 650 个样品。
[20]
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 2020》 。 将同一层次多样点采集的质量大致相当的土样置于
1.2.2 研究方法 样地实测法是在固定样地上用 塑料布上,剔除石砾、植被残根和昆虫残体等杂物,
收获法连续调查森林的碳储量,通过不同时间间隔 混匀后利用四分法取样,并带回实验室利用过FeSO 4
[15]
的碳储量变化来测算森林生态系统碳汇 。 本研 滴定的方法测定土壤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 ,具体采
究利用该方法测算辽宁省森林植被的全口径碳中和 样方法和试验方法参照《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
[21]
能力。 测方法: GB / T 33027 - 2016》 和《森林土壤分析方
[22]
( 1) 植被的净初级生产力 ( NPP ) 。 采用收获法 法: LY / T 1210 - 1275》 。 实验室测定出土壤有机
获得森林的生物量数据,测定乔木层的树干、枝叶和 碳的质量 分 数 后,可 由 下 式 得 到 土 壤 的 有 机 碳 密
[21]
根系生物量,以及灌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的生物 度 :
量和凋落物量,具体方法参照《森林生态系统长期 SOCD k = C k D k E k( 1 -G k ) /100, ( 2)
[21]
定位观测方法: GB / T 33027 - 2016》 。 根据植被 2
其中,SOCD k 为第 k 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 ( kg / m ) ;
生物量的动态数据,可用增重积累法对植被的净初 C k 为第 k 层土壤的有机碳的质量分数 ( g / kg) ; D k 为
[21]
级生产力( NPP) 进行测算,计算公式为 : 3
土壤密度( g / cm ) ; E k 为第 k 层土层的厚度( cm) ; G k
W a -W a-n 为第 k 层土层中直径大于 2 mm 的石砾所占体积百
NPP = , ( 1)
n 分比。
2
其中,NPP 为植被的年净初级生产力 ( kg / hm ) ; W a 由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可得到土壤的有机碳储
2
为第 a 年测定的单位面积生物量 ( kg / hm ) ; W a-n 为 量,计算公式
[21]
为:
28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第 55 卷

k
TSOC =Σ SOCD i S i , ( 3) 8.76% 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 辽宁省森林植被单位
i=1
2 [24]
面积固碳量为 1.68 t / hm ,与 HE 等 基于样地实
其中,TSOC 为土壤的有机碳储量( kg) ; SOCD i 为第 i
2
2 测结合模型模拟方法的结果 ( 1.26 ~ 2.18 t / hm ) 基
样方土壤的有机碳密度( kg / m ) ; S i 为第 i 样方的面 [25]
2
本一致,与 YU 等 基于涡动 相 关 法 得 到 的 结 果
积( m ) 。
( 0.85 ~ 1.71 t / hm 2 ) 相近,高于 PIAO 等[13]基于遥感
土壤有机碳储量一般每隔 3 ~ 5 年采集 1 次,由
数据 和 森 林 资 源 清 查 数 据 的 研 究 结 果 ( 0. 13 t /
2 次采样年份间土壤碳储量的变化可以计算土壤碳
hm 2 ) ,说明样地实测法与涡动相关法从植被固碳生
汇能力:
态学过程的角度测算的碳汇量较为准确,而基于卫
TSOC m -TSOC n
F土 = , ( 4) 星数据反演出的是植被碳储量数据,可能会忽视植
S( m -n)
2
被的生态过程,导致碳汇测算出现误差。
其中,F 土 为单位面积林分土壤碳汇 ( t / hm ) ; m、n 为
本研究将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分为 3 个部分:
采样年份。
乔木林植被层、森林资源土壤层 ( 乔木林和特灌林 )
( 3) 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 森林碳汇资源为能
和其他森林植被层 ( 其他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
够提供碳汇功能的森林资源,包括乔木林、竹林、特
林地、苗圃地、散生木和四旁树等 ) 。 研究结果 ( 图
灌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非特灌林灌木林、苗圃
1) 表明: 乔木林植被层的固碳量最多,占总固碳量
[18]
地、荒山灌丛、城区和乡村绿化散生林木等 。森
的 71.78%,究其原因为: 辽宁省的乔木林总面积为
林植被全口径碳汇除 了 包 括 传 统 森 林 资 源 ( 乔 木
425.56 万 hm 2 ,占林地总面积的 57.83%,而乔木林
林 +特灌林) 外,还包括上述提及的森林碳汇资源,
是森林生态系统发挥碳汇功能的主体,其固碳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
强弱是影响区域固碳能力的关键因素 。其次为其他
G 全 = G 乔 +G 疏 +G 未 +G 灌 +G 苗 +G 四,散 +G 土 , ( 5)
森林植被层,即灌木林、四旁树和散生木等。这些植
其中: G 全 为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 ( t) ; G 乔 为乔木林
被在生长 过 程 中 同 样 会 进 行 光 合 作 用,从 而 固 定
碳汇( t) ; G 疏 为疏林地碳汇 ( t) ; G 未 为未成林造林地 CO 2 ,发挥碳汇的作用。 森林资源土壤层的年固碳
碳汇( t) ; G 灌 为非特灌林灌木林碳汇 ( t) ; G 苗 为苗圃 量最少( 仅占总固碳量的 10.28%) 。 本研究中森林
地碳汇( t) ; G 四,散 为城区和乡村绿化四旁树散生林 2 [26]
土壤单位面积固碳量为 0.22 t / hm ,与 ZHU 等 对
木碳汇( t) ; G 土 为森林土壤碳汇( t) 。 2
于我国北方林区的测算结果 ( 0.2 t / hm ) 差异不大。
G 乔 、G 疏 、G 未 、G 灌 、G 苗 、G 四,散 可 由 优 势 树 种 的 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固定到土壤中的部分有机
NPP 计算得到,G 土 可由单位面积林分土壤碳汇计算 碳会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转化,以 CO 2 形式重新返回
得到: 到大气; 剩余的有机碳则经过多年累积转化成稳定
G 植物 = 0.445 ×A ×NPP, ( 6) 的有机碳储存到土壤
[27-28]

G 土 = A ×F 土 , ( 7)
其中: G 植物 为 G 乔 、
G疏 、
G未 、
G灌 、 G 四,散( t) ; A 为林分
G苗 、
2
面积( hm ) ; 0.445 为生物量与碳之间的转换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辽宁省的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 图1 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期辽宁省的森林植被全口径碳


基于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与样地实测数 汇不同组分占比
据,得 到 辽 宁 省 的 森 林 植 被 全 口 径 碳 汇 量 为 Figure 1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forest full carbon in Liaoning
[20]
1 233.92 万 t; 根据《辽宁统计年鉴 2020》 、王铮 Provice during the 9th Chinese National Forest Inven-
[23] tory
和朱永彬 对我国各省区平均碳排放系数的研究 ,
可得 到 辽 宁 省 2019 年 的 能 源 消 费 碳 排 放 量 为 2.2 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的时间动态变化
14 090.01 万 t,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相当于中和了 结合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期的森林
第3期 许庭毓等: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中和能力分析 29

资源数据和 生 态 连 清 数 据 ,研 究 辽 宁 省 森 林 植 被
全口径碳汇功能的时间动态变化 。 由历次森林资
源清查数据 可 以 看 出 ,与 第 六 次 森 林 资 源 清 查 期
相比 ,第九次 森 林 资 源 清 查 期 间 林 地 面 积 的 增 长
幅 度 为 55. 39%,其 中 乔 木 林 的 面 积 增 长 了
31.93%。 由图 2 可知 : 第 九 次 森 林 资 源 清 查 期 间
辽宁省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量比第六次森林资源
清查期增长了 49.71%。 由图 3 可知 : 从第六次到
第九次森林 资 源 清 查 期 ,乔 木 林 植 被 层 碳 汇 增 长 图3 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期辽宁省森林植被全
了10.89%,森 林 资 源 土 壤 层 碳 汇 增 加 了 22.67%, 口径碳汇不同组分占比
其他森 林 植 被 层 碳 汇 减 少 了 34. 60%。 究 其 原 因 Figure 3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full carbon of forests in Liao-
为 :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辽宁省开展了多项国 ning Province during the 6th - 9th Chines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家级 、省级 林 业 生 态 工 程 。 由 表 1 可 知 : 疏 林 地 、
未成林造 林 地 、宜 林 地 面 积 分 别 减 少 了 33. 56%、 2.3 森林植被碳中和能力预测分析
[20]
4.03% 和 11.01%,即 单 位 面 积 固 碳 能 力 较 低 的 其 依据《辽宁统计年鉴 2020》 中近 35 年能源
他森林植被 层 面 积 虽 有 一 定 程 度 减 少 ,但 是 单 位 消费总量数据( 图 4) ,本研究预测 2030 年碳达峰之
面积固碳量 强 的 乔 木 林 面 积 、森 林 质 量 均 有 一 定 际,全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将达到 17 459.90 万 t。
程度的提升 ,森 林 植 被 全 口 径 碳 汇 能 力 也 有 所 加 而在假设通过合理的经营手段将现有各类林地单位
[28]
强 。LU 等 研究表明 ,我国启动的重点生态修复 面积固碳量均提升至现存乔木林水平的情况下 ,推
工程对增加 碳 汇 做 出 了 巨 大 贡 献 : 生 态 工 程 的 实 算全省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 2030 年,辽宁省的
施贡献 了 工 程 区 56% 的 碳 汇 增 量 。 根据《退耕还 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将达到 1 692.62 万 t,比第九次
林工程 生 态 效 益 监 测 国 家 报 告 ( 2016) 》 ,截 至
[29] 森林资源清查期提高了 37.17%,该情况下森林植被
2016 年,辽宁省退耕还林区域的年碳汇量为 204.00 全口径碳汇将抵消碳达峰之际全省能源消费碳排放
万 t,相当于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期辽宁省森林植被 量的 9.69%。实际上,随着森林保护工作的开展与
[30]
全口径碳汇量的 16.53%,与 WANG 等 的研究结 森林经营手段的不断改进,乔木林单位面积固碳量
将进一步提高,森林植被碳中和能力也会进一步加
果类似。由此,进一步证明了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
强。由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 图 5) 可知,辽宁
土地利用方式,改善了土壤结构,具有持续性的固碳
省森林资源的林龄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形 ,幼、中龄林
效益。
占比为 71.18%,金字塔结构的形成与辽宁省积极开
展林业生态工程有关。 由近几次清查期的数据 ( 表
1) 可以发现辽宁省乔木林面积增长的主要原因为:
一是通过经营手段使得其他林地转化为乔木林地 ;
二是通过造林来增加乔木林面积。 目前,通过造林
手段增加的乔木林地上的大多数树木处于生长发育
的初级阶段,其固碳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森林经
营中加强对现有中幼龄林的赋予和管理,可提高林
地生产力、优化林龄结构,从而提升森林植被全口径
图2 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期辽宁省森林植被全 碳汇能力。此外,辽宁省近年来调整能源结构,碳排
口径碳汇量 放系数较高的传统能源逐步被替代 ,碳排放量降低、
Figure 2 Full-carbon of forests in Liaoning Province during the 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增加的趋势有助于全省碳中和
6th-9th Chines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目标的实现。
30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第 55 卷

本研究针对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进行测算,考
虑了森林植被碳汇的所有分量,在未来的研究中可
加强对草地、湿地农田等全生态系统、全生命周期的
评估,精准测算生态空间碳汇能力,对于实现碳中和
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a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
图4 1985—2019 年辽宁省能源消费总量
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igure 4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R]. Cambridge: Cambridge Press,
2021.
1985 to 2019
[2] 习近平.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
话[N]. 人民日报,
2020-09-23( 03) .
[3] 方精云. 碳 中 和 的 生 态 学 透 视[J]. 植 物 生 态 学 报,
45( 11) : 1173-1176.
2021,
FANG J Y.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carbon neutrality
[J].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2021,45 ( 11) :
1173-1176.
图5 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期辽宁省森林资源龄组分布 [4] 朴世龙,岳超,丁金枝,等. 试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在
Figure 5 Age groups of forests in Liaoning Province during the “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J / OL]. 中国科学: 地球科
9th Chines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学,( 2022- 04- 27) [2022- 05- 25]. http: ∥kns. cnki.
net / kcms / detail /11.5842.p.20220426.1635.002.html.
PIAO S L,YUE C,DING J Z,et al. Perspectives on the
3 结论
rol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the ‘carbonn eutrality’
strategy[J / OL].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22 -
本研究利用样地实测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
04-27) [2022-05- 25]. http: ∥kns. cnki. net / kcms / de-
据和森林生态站的长期监测数据,测算了辽宁省森
tail /11.5842.p.20220426.1635.002.html.
林植被全口径碳汇。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森林植被 [5] CHAPIN F S,MASTON P A,VITOUSEK P M. Principles
全口径碳汇在碳中和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ecology[M]. 2nd ed. New York:
结果为: Springer,
2011.
( 1) 辽宁省森林植被全口径碳汇能力自第六次 [6] FRIEDLINGSTEIN P,O'SULLIVAN M,JONES M W,et
森林资源清查期以来呈现增加的趋势,第九次森林 al. Global carbon budget 2020[J]. Earth System Science

资源清查期间的全口径碳汇比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 Data,
2020,
12: 3269-3340.

期间增加了 49.71%; [7] PUGH T A M,LINDESKOG M,SMITH B,et al. Role of

( 2) 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辽宁省森林植 forest regrowth in global carbon sink dynamics[J]. Pro-


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被全口径碳汇为 1 233.92 万 t,乔木林植被层、其他
2019,
States of America, 116: 4382-4387.
森林 植 被 层、森 林 土 壤 层 分 别 贡 献 了 71. 78%、
[8] 杨元合,石岳,孙文娟,等.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
10.28%,相当于中和了全省能源消费碳排
17.94%、
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J]. 中国科学: 生命
放量的 8.76%;
科学,
2022,
52: 534-574.
( 3) 各类林地单位面积固碳量均提升至乔木林 YANG Y H,SHI Y,SUN W J,et al. Terrestrial carbon
水平的情 况 下,辽 宁 省 森 林 全 口 径 碳 汇 量 将 达 到 sink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ir contribu-
1 692.62 万 t以上,届时将抵消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 tion to carbon neutrality[J].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
9.69%。 2022,
52: 534-574.
第3期 许庭毓等: 辽宁省森林植被碳中和能力分析 31

[9] 王兵,牛香,陶玉柱,等. 森林生态学方法论[M]. 北 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0,21 ( 7 ) : 1792 -


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8. 1798.
[10] WANG B,WANG D,NIU X. Past,present and future fo- [1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森林资源报告 2014—2018
rest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arbon se- [R].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9.
questration dynamics[J]. Journal of Food,Agriculture & [20] 辽宁省统计局. 辽宁统计年鉴 2020[M]. 北京: 中国统
Environment, 11( 1) : 801-806.
2013, 计出版社,
2020.
[11] FANG J Y,GUO Z D,PIAOS L,et al. Terrestrial vegeta- [21] 国家林业局.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GB / T
tion carbon sink in China,
1981-2000[J]. Science China: 33027-2016[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Series D,
2007,
37: 804-812 [22] 国 家 林 业 局. 森 林 土 壤 分 析 方 法: LY / T 1210 - 1275
[12] DING R,KANG S,LI F,et al. Evaluating eddy covariance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method by large-scale weighing lysimeter in a maize field [23] 王铮,朱永彬.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
of northwest Chin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8( 2) : 109-115.
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98( 1) : 87-95.
2010, WANG Z,ZHU Y B. Study on the status of carbon emis-
[13] PIAO S L,FANG J Y,ZHU B,et al. Forest biomass car- sion in provincial scale of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bon stock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2 decades: estimation reducing its emission[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based on integrated inventory and satellite data[J]. Jour- 2008( 2) : 109-115.
Science,
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2005,110 [24] HE N P,WEN D,ZHU J X,et al. Vegetation carbon se-
( G1) : G01006 /1-12. questration in Chinese forests from 2010 to 2050[J].
[14] CAI W X,HE N P,LI M X,et a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7,
23: 1575-1584.
Chinese forests from 2016 to 2060: spationtemporal dy- [25] YU G R,ZHU X J,FU Y L,et al. Spatial patterns and cli-
namics and its regulatory strategies[J]. Science Bulletin, mate drivers of carbon flux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67( 8) : 836-843.
2022, China[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13,
19: 798-810.
[15] FANG J,YU G,LIU L,et al. Climate change,human im- [26] ZHU J,WANG C,ZHOU Z,et al. Increasing soil carbon
pacts,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J]. Proceedings stocks in eight permanent forest plots in China[J]. Bio-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8,115 ( 16 ) : geosciences,
2020,
17: 715-726.
4015-4020. [27] PAUSTIAN K,LEHMANN J,OGLE S,et al. Climate -
[16] ZHU J,HU H,TAO S,et al. Carbon stocks and changes of smart soils[J]. Nature,
2016,
532: 49-57.
dead organic matter in China's forests[J]. Nature Com- [28] LU F,HU H,SUN W,et al. Effects of national ecological
munication,
2017,
8: 151 /1-10.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 from
[17] 王兵,牛香,宋庆丰. 基于全口径碳汇监测的中国森林 2001 to 2010[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碳中和能力分析[J]. 环境保护, 49( 16) : 30-34.
2021, of Sciences, 115( 16) : 4039-4044.
2018,
WANG B,NIU X,SONG Q F. Analysis of forest carbon [29] 国家林业局.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
sequestration capacity in China based on forest full-aper- ( 2016)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8.
ture carbon sequestrat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0] WANG Y F,LIU L,SHANGGUAN Z P. Carbon storage
49( 16) : 30-34.
2021,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under the Grain for
[18] 王兵,鲁绍伟,尤文忠,等. 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Green Program in Henan Province,China[J]. Ecological
价值评 估[J]. 应 用 生 态 学 报,2010,21 ( 7) : 1792 - Engineering,
2017,
100: 147-156.
1798.
WANG B,LU S W,YOU W Z,et al. Evaluation of forest 【责任编辑: 庄晓琼 责任校对: 庄晓琼 英文审校: 曾姝倩,邓乾霞】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in Liaoning Province[J]. Chi-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