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

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ISSN 1000-4890,CN 21-1148/Q

《生态学杂志》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宁夏植被碳汇能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的多维探测
作者: 侯迎,褚阳,杨千龙,郑芳,张舒欣,皇甫霞丹
收稿日期: 2023-04-17
网络首发日期: 2023-07-07
引用格式: 侯迎,褚阳,杨千龙,郑芳,张舒欣,皇甫霞丹.宁夏植被碳汇能力时空变
化及驱动力的多维探测[J/OL].生态学杂志.
https://kns.cnki.net/kcms2/detail/21.1148.Q.20230707.0922.006.html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
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
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
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
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
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
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
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
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
学术期刊(网络版)
》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
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是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
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网络首发时间:2023-07-07 13:42:41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2/detail/21.1148.Q.20230707.0922.006.html

宁夏植被碳汇能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的多
维探测
侯 迎 1,2 褚 阳 1 杨千龙 1 郑 芳 1,2* 张舒欣 1 皇甫霞丹 1
(1 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银川 750021;2 宁夏(中阿)旱区资源评价与环境调控
重点实验室,银川 750021)
摘 要 开展区域植被碳汇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对提升植被固碳能力、助力国家碳中和
起到关键作用。基于宁夏 MODIS 遥感数据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方程,综合应用随机森林、地
理探测器和空间偏相关分析,探讨不同空间尺度植被碳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
为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0—2020
年宁夏植被碳汇能力呈整体增加(南部>中部>北部)、局部显著减弱的变化趋势(北部银
川平原、石嘴山市、沙坡头区等城市中心显著减弱);宁夏全域植被碳汇主要受自然因子及
其交互作用影响,植被、植被∩气候、植被∩高程为主要驱动力,其次是人文因子的国内生
产总值(GDP)和土地利用类型;其中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与降水量的非线性增强交
互作用对植被碳汇能力的驱动力最高(84.8%);就不同区域而言,北部引黄灌区主要是植
被、人口密度、植被∩人口密度、植被∩气候为主要驱动力;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主要
驱动力为植被、气候、植被∩气候和植被∩GDP。
关键词 植被碳汇能力;净生态系统生产力;随机森林;地理探测器;宁夏
Multi-dimensional detection o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and driving factors in vegetation
carbon sink capacity in Ningxia, China. HOU Ying1,2, CHU Yang1, YANG Qianlong1, ZHENG
Fang1,2*, ZHANG Shuxin1, HUANGFU Xiadan1 (1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2Ningxia (China-Arab)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
Assessment and Environment Regulation in Arid Region,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 As a carbon sink, regional vegetation has a key role in achieving national carbon
neutrality. It is thu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veget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duct an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a
regional vegetation carbon sink. Based on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Ningxia, China and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equation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and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the vegetation carbon sink capacity were
explored by random forest, GeoDetector,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 the vegetation carbon sink capacity in Ningxia increased overall (with
southern part > central part > northern part) bu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locally in urban centers
such as Yinchuan City, Shizuishan City, and Shapotou District in the northern irrigation area from
2000 to 2020. The vegetation carbon sink capacity in Ningxia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natural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namely, vegetation, vegetation–climate, and vegetation–elevation,
followed by human factors, namely,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nd land use type. The
nonlinear enhanced interaction between vegetation normalized index (NDVI) and precipitation
w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of the change in vegetation carbon sink capacity (84.8%). The mai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61008)、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AAC03121)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一般项目(20YJAZH137)资助。
收稿日期:2023-04-17 接受日期:2023-05-30
通信作者 E-mail: zhengf05@163.com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northern irrigation zone were vegetation, population density,
vegetation–population density, and vegetation–climate, where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central arid zone and the southern mountainous region were vegetation, climate,
vegetation–climate, and vegetation–GDP. The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ingxia Yellow River Basin.
Key words: vegetation carbon sink;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random forest; GeoDetector;
Ningxia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报告,碳排放导致未来全球变暖,
产生不可逆的影响(Misal et al.,2022)。为此,各国均提出不同程度的减排承诺与措施(段
晓男等,2016)。植被生态系统通过其碳汇功能,能有效地吸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碳排放。
因此,明确不同地区碳汇能力是提升植被固碳能力,抵消人为活动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
重要策略之一(Piao et al.,2022;Wang et al.,2022)。
已有学者利用涡度相关法(王杰帅,2020)、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模拟(Friedlingstein et
al.,2020)、大气及遥感反演(Yang et al.,2022)等不同测算方法,选用净初级生产力(NPP)
(刘杰等,2022)、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Thomas et al.,2021;He et al.,2022)等不同指
标,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刘刚等,2017;周夏飞等,2019),不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时空演变
过程(孙滨峰等,2018;何源等,2021;Cai et al.,2022)。此外,针对植被碳汇能力的驱动因素和
作用机制的研究亦是国际研究热点。已有研究利用地理探测器(何宏昌等,2022)、随机森
林(姜萍等,2022)、系统动力学(Wang et al.,2022)等方法,分析海南(刘应帅等,2022)、
川西高原(陈杰,2020)等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碳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植被碳汇能力驱
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明显,不同季节气候因子对植被碳汇能力影响不同(刘应帅等,2022)。
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自然因素对植被碳汇的单模型驱动力分析(张新中等,2020)。
面对植被碳汇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缺乏多种评价模型的综合分析和适用性评价,在影响因子
层次缺乏人文因素以及多因素的交互作用方面的分析。
宁夏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前关于宁夏植被碳汇的研究主要围绕
中部草地生态系统固碳量(李剑萍等,2013;任小玢等,2022)、银川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
力及时空演变规律(米楠等,2013)、宁夏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张娥娥,2017)等方面;
研究方法多借助于回归分析(洪乐乐等,2022)、相关分析(任小玢等,2022)等传统方法,
而在驱动力分析方面具有较高精度和优势的随机森林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运用较少(任涛
等)。总体而言,宁夏地区相关研究较薄弱,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植被碳汇能力
的强弱、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 MODIS NPP 影像数据和土壤微生物呼
吸模型,分析 2000—2020 年宁夏植被碳汇能力的时空演变规律,再利用随机森林、地理探
测器、空间相关分析三种定量评价模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植被碳汇能力的驱动因素和作用
机制,为宁夏双碳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宁夏地处黄河上游,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
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大于 1000 m。降水量集中于南部,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根据区域
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因子特征,将宁夏划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区
域(图 1,以下分别简称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以探讨不同空间尺度的植被碳汇能力及驱
动力。
图 1 研究区位置图
Fig. 1 Research location map
注: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 GS(2019)1822 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
图无修改。下同。
Note: The map is based on the standard map of GS(2019)1822, which is downloaded from the standard map
service website of the State Bureau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e same below.
1.2 数据及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 NEP 表征植被固碳能力,该指标由植被 NPP 数据与土壤呼吸量相减得到。NPP 选
取 2000—2020 年 MODIS NPP 影像数据(NASA,序列号:MOD17A3H),该数据已运用
于宁夏的植被生长研究(洪乐乐等,2022),在本研究区具有较高精度和适应性(李诗瑶等,2022;
任小玢等,2022)。
气候变化和人文要素等因素通过促进植被生长间接增加碳汇:国内生产总值(GDP)、
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等人文因子(赵慧等,2021);气候、植被、土壤类型、地表特征
(地貌、高程、坡度)等自然因子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要素(杨卫东等,2023);此外,
宁夏地处干旱区、半干旱区,地表径流、SPEI 和 sc_PDSI 等水分胁迫条件对植被生长影响
更是剧烈(周温存等,2023;Li et al.,2023)。因此,为了定量分析宁夏植被碳汇能力的空间异
质性及驱动力,从人文因子、自然因子 2 个层面,社会经济、人类活动、气候、水文、植被、
土壤因子 6 个层次,构建涵盖 GDP、人口密度、年均温等 16 个潜在影响因子的碳汇能力评
价体系(表 1)。上述数据经预处理后(表 1),重采样至与 MODIS NPP 数据相同的空间
分辨率(500 m)。
表 1 植被碳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Table 1 NE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data sources
数据处理
类型层 子类型层 指标层 代码 单位 数据来源
Data
Type layer Subtype layer Index layer Code Unit Data sources
processing
社会经济
人文
因子 国内生产总值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年 缺失数据用
因子 X1 亿元
Socioeconomic GDP 鉴》 均值填补
Humanistic
factor
factor
人类活动 土地利用类型 X2 / CLCD 数据集 -
因子 Landuse type
Human activity 人口密度 人·k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X3 -
factor Density of population m-2 WorldPop 组织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 X4 / MODIS13Q1 -
NDVI
因子
植被类型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
Vegetation factor X5 / -
Vegetational form 数据中心
年均气温 由克里金插
Average annual X6 ℃ 值获取栅格
temperature 数据

Penman-Mon
气候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teith 法计算
X7 / 英国国家大气科学中心
因子 SPEI 并插值获取
(NCAS)
Climatic factors (刘海等,
2023)
自校准帕尔默干旱指数
自然 X8 / 由克里金插
sc_PDSI
因子 值获取栅格
年降水量
Natural X9 mm 数据
Annual precipitation
factor
水文因子 径流系数
X10 / -
Hydrological factor Runoff coefficient
土壤类型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
X11 / -
Soil tyoe 数据中心
地貌类型
X12 / -
Geomorphic type
坡向
X13 /
地表因子 Aspect
Surface factor 曲率 基于 DEM 计
X14 /
Curvature 算得到
坡度
X15 °
Slope
高程
X16 m 地理空间数据云 -
DEM
1.3 研究方法
1.3.1 NEP 值估算
植被 NEP 是衡量区域植被碳汇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不考虑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前提
下,NEP 值等于植被 NPP 与土壤微生物呼吸消耗碳量的差值(杨元合等,2022;杨卫东等,2023)。
估算公式为:
𝑁𝐸𝑃(𝑥, 𝑡) = 𝑁𝑃𝑃(𝑥, 𝑡) − 𝑅𝐻 (𝑥, 𝑡) (1)
式中:NEP(x,t)和 NPP(x,t)分别为 x 像元在 t 时间的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g C·m )和植 -2

被净初级生产力(g C·m-2),RH(x,t)为 x 像元在 t 时间的土壤微生物呼吸量(g C·m-2)。NEP>0,


表示植被固定的碳多于土壤微生物呼吸消耗的碳,植被固碳呈碳汇作用;反之,则为碳源作
用(朴世龙等,2022)。
土壤微生物呼吸量 RH 估算公式为:
𝑅𝐻 (𝑥, 𝑡) = 0.22 × (𝑒𝑥𝑝(0.0912𝑇(𝑥, 𝑡)) + ln(0.3145𝑅(𝑥, 𝑡) + 1)) × 30 × 46.5% (2)
式中:𝑇(𝑥, 𝑡)为 x 像元的平均气温(℃),𝑅(𝑥, 𝑡)为 x 像元的平均降水量(mm)。
1.3.2 随机森林评价模型
该方法是一种综合决策树学习模型,利用bootstrap抽样方法进行抽样,降低模型的多余
拟合,提高训练集的随机性,以及驱动力分析的效率和合理性(姜萍等,2022)。通过计算
Gini系数(G值)判断指标的重要性,G值越大,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力越强;反之,
影响力越弱。计算过程详见文献(孙鸿超等,2019)。
1.3.3 地理探测器
该模型通过空间异质性,确定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空间分布的一致性。通过计算 q
值度量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驱动力,q 值越大,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解释力越强;反之,解释
力越弱。计算过程详见文献(王劲峰等,2017)。
2 结果与分析
2.1 宁夏植被碳汇能力时间变化特征
2000—2020 年宁夏 NEP 均值位于-185.7~733.66 g C·m-2·a-1,单位内 NEP 平均值为
106.96 g C·m-2·a-1。整体上宁夏 NEP 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图 2),南部植被碳汇能力上升速
率最强(9.085 g C·m-2·a-1),中部次之(4.861 g C·m-2·a-1),北部较弱(2.502 g C·m-2·a-1)。
南部植被碳汇能力稳步增加,但宁夏全域、中部及北部 2000—2006 年植被碳汇能力呈缓慢
增加或减少的趋势,2006 年以后植被碳汇能力快速增加。

图 2 2000—2020 年宁夏 NEP 变化趋势


Fig. 2 Temporal change trend of NEP in Ningxia from 2000 to 2020
2.2 宁夏植被碳汇能力空间变化特征
由宁夏 NEP 均值空间分布图可知(图 3a),NEP 呈现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最高值位
于南部的六盘山区,最低值位于北部灌区的的银川市和石嘴山市。植被碳汇能力由南到北递
减,南部 NEP 的均值普遍较高,属于碳汇区,其中六盘山区植被碳汇能力最强,清水河沿
岸地区出现零星的碳源区;中部的同心县、海原县属于较弱的碳汇区,其中清水河沿岸、南
华山和罗山地区碳汇能力较强,其他地区属于较弱的碳源区;北部除黄河沿岸为较弱的碳汇
区外,其他区域均为较强的碳源区,其中银川市、石嘴山市、沙坡头区存在较强的碳源区。
经趋势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图 3b),宁夏 NEP 均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北部大
部分地区植被碳汇能力呈较弱的显著增加趋势(P<0.05),但在城市中心呈不变或较强的
显著减弱趋势,特别是银川平原、石嘴山市和沙坡头区城市中心以显著减弱为主(P<0.05);
中部植被碳汇能力以显著增加为主(P<0.05),在同心、海原县增加幅度较大,但在清水
河沿岸存在零星的显著减弱区域(P<0.05);南部植被碳汇能力显著增加(P<0.05),但
在清水河沿岸和六盘山区有零星的显著减弱区域(P<0.05)。
综上,中部、南部地区作为宁夏主要碳汇区,植被碳汇能力显著增强(P<0.05,南部
增幅>中部增幅)。北部植被碳汇能力整体也在显著的增加(P<0.05,中部增幅>北部增幅),
但在银川平原、石嘴山市、沙坡头区等城市中心存在主要的碳源区,植被碳汇能力显著减弱
(P<0.05)。
图 3 2000—2020 年年宁夏 NEP 空间分布(a)及趋势变化(b)
Fig. 3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 and change trend (b) of NEP in Ningxia from 2000 to 2020
2.3 驱动力多维探测分析
2.3.1 基于随机森林的驱动力分析
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计算评价各因子影响程度的结果显示(图 4),NDVI 对宁夏各区域
植被碳汇能力的影响最强烈(评分>2)。除此之外,宁夏全域植被碳汇能力还受人类活动
(土地利用类型)、气候因子(年降水量、SPEI)的影响。区域尺度上,北部植被碳汇能
力还受气候(年均温、年降水量)、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中部植被碳汇能力
还受社会经济(GDP)、气候(年降水量、年均温)的影响;南部植被碳汇能力还受到气候
因素(年降水量)的影响。

图 4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 NEP 影响因子评价结果


Fig. 4 Evaluation results of NEP impact factors in Ningxia by random forest

2.3.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驱动力分析
利用因子探测计算各因子的解释力(表 2),NDVI 是影响宁夏全域植被碳汇能力空间
分异的主要因素(q>0.6);GDP、土地利用类型、高程的 q 值均大于 0.3,是影响宁夏全
域植被碳汇能力的次要因素。
区域尺度上,NDVI 是影响宁夏各区域植被碳汇能力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力均为
最大值(q>0.6)。除此之外,北部植被碳汇能力还受人类活动(人口密度)、水文因子(径
流系数)的强烈影响;中部植被碳汇能力还受气候因子(年均温、sc_PDSI)的较弱影响;
南部植被碳汇能力还受社会经济(GDP)、地表因子(土壤类型和地貌类型)的强烈影响。
表 2 因子探测结果
Table 2 Results of factor detector
地区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X13 X14 X15 X16
Area
北部引黄灌区
0.098 0.014 0.602 0.681 0.301 0.076 0.043 0.035 0.04 0.427 0.219 0.264 0.001* 0.08 0.064 0.299
Northern
中部干旱带
0.275 0.239 0.016 0.653 0.294 0.398 0.26 0.384 0.305 0.227 0.279 0.12 0.007 0.023 0.046 0.37
Central
南部山区
0.492 0.011* 0.048 0.772 0.206 0.135 0.195 0.164 0.355 0.124 0.431 0.479 0.004* 0.099 0.013* 0.333
Southern
全域
0.536 0.338 0.218 0.716 0.242 0.266 0.03 0.004 0.006 0.005 0.333 0.259 0.015 0.324 0.28 0.318
Ningxia
*P﹤0.05

风险因子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双因子交互作用对宁夏植被碳汇能力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大
于单因子作用,因子交互作用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作用,无独立关系。在全域尺度上,
NDVI 与年降水量、年均温、高程三种因子的交互作用最强,交互作用大小分别为 0.848、
0.827、0.823,即植被和气候因子、高程等自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宁夏植被碳汇能力
的主要驱动力。区域尺度上,北部 NDVI 与人口密度、年降水量、SPEI 的和交互作用最强,
交互作用大小分别为 0.730、0.723、0.722,即植被和人类活动、气候因子的交互作用是影响
北部植被碳汇能力的主要驱动力;中部、南部均以 NDVI 与年均温、sc_PDSI、GDP 的因子
交互作用最强,且南部地区的交互作用(0.824、0.807、0.804)强于中部(0.779、0.774、
0.774),这表明植被和气候因子、社会经济的交互作用是影响中南部植被碳汇能力的主要
驱动力。
2.3.3 宁夏植被碳汇驱动力综合分析
宁夏全域和北部地理探测器与随机森林模型的结果相似。宁夏全域植被碳汇能力受自然
因子(NDVI)影响为主、人文因子(GDP、土地利用类型)为次,同时受自然因子间交互
作用的强烈影响(NDVI∩气候、NDVI∩高程,表 3)。
北部植被碳汇能力主要受自然因子(NDVI、径流系数)和人文因子(人口密度、土地
利用类型),以及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强烈影响(NDVI∩人口密度、NDVI∩
气候因子)。进一步引入植被碳汇能力与降水和温度的空间偏相关分析,用于验证分析(图
5 a,b)。结果显示,北部是宁夏人口最稠密、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植被碳汇能力受自
然因子和人文因子共同作用强烈,且水分条件对北部地区的驱动作用强于温度。
中部的模型结果存在一些差异,随机森林模型显示植被碳汇能力受自然因子(NDVI、
气候)和人文因子(GDP)强烈影响;地理探测器模型显示植被碳汇能力受自然因子(NDVI、
气候),以及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强烈影响(NDVI∩气候、NDVI∩GDP);
空间偏相关分析显示植被碳能力与温度存在较强的负相关,与降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在社
会经济较发达的清水河流域,植被碳汇能力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图 5a,b)。综合三种模
型,在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植被稀疏的宁夏中部干旱带,植被碳汇能力以植被因子和气
候因子的影响为主,GDP 的影响为次,叠加植被与 GDP、气候因子的交互作用。
南部的模型结果差异较大,随机森林模型显示植被碳汇能力受自然因子影响为主(NDVI、
年降水量);地理探测器模型显示除自然因子外(NDVI、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碳
能力还受社会经济影响(GDP),以及自然和人文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强烈影响(NDVI∩气
候因子、NDVI∩GDP);空间偏相关分析显示植被碳汇能力与温度呈现较强的正相关,与
降水呈现弱相关(图 5a,b)。综合三种模型,在降水相对较多,海拔相对较高的宁夏南部
山区,植被碳汇能力以植被因子和温度的影响为主,地表因子影响为次,GDP 以交互作用
(双因子增强)的形式对植被碳汇能力产生影响(GDP∩植被因子)。

图 5 宁夏植被碳汇能力与温度(a)和降水(b)的空间偏相关分析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c)
Fig. 5 Spatial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vegetation carbon sink capacity with temperature (a) and
precipitation (b) and land use type change (c) in Ningxia
表 3 不同尺度宁夏植被碳汇能力驱动因素
Table 3 Driving factors of vegetation carbon sink in Ningxia at different scales
驱动因素 Driving factors
区域 主要交互作用驱动力
主要驱动力 次要驱动力
Area Primary interaction drivers
Primary drivers Secondary drivers
北部引黄灌区 径流系数、土地利用类 NDVI∩人口 NDVI∩年降水
NDVI、人口密度 NDVI∩SPEI
Northern 型、降水 密度 量
中部干旱带 NDVI∩年均
NDVI、气候 GDP、年均温、sc_PDSI NDVI∩sc_PDSI NDVI∩GDP
Central 温
南部山区 NDVI∩年均
NDVI、均温 地貌类型、土壤类型 NDVI∩sc_PDSI NDVI∩GDP
Southern 温
全域 GDP、土地利用类型、 NDVI∩年降
NDVI NDVI∩年均温 NDVI∩高程
Ningxia 气候 水量
3讨 论
宁夏 NEP 均值与甘肃石羊河流域、陕西省、青海高原 NEP 均值相似(石志华,2015;张
新中等,2020;刘凤等,2021),低于甘肃省(2.4~912 g C·m-2·a-1)(刘春雨等,2014)。这种
差异可能是由土壤微生物呼吸量所致,甘肃近年来气候变化趋于暖湿化(菅煜婷等,2022),
土壤微生物呼吸量减少,导致 NEP 较大。
温度和降水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植被碳汇能力产生影响。水分亏缺时,抑制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植物代谢活动和碳汇能力减弱(王菲等,2023);适度的
升温和增加降水量能提高植被代谢活动、延长植被生长周期,提升植被碳汇能力(杜晓铮
等,2018)。因此,随着近年来宁夏年降水量和温度增加(赵逸雪等,2021),植被碳汇能力
整体上呈波动增加趋势。
植被碳汇能力的空间变化与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特征有关(李涛等,2016)。在宁
夏北部的城市中心,由于区域经济、人口增长较快,土地利用从高碳汇土地利用类型(林地、
草地、耕地)向低碳汇土地利用类型(建筑用地)转变(图 5c),NDVI 退化明显(黄悦悦
等,2019)。因此,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子的交互影响下(NDVI∩人口密度,q=0.73),这
些区域植被碳汇能力下降明显。在宁夏南部,土地利用从低碳汇土地利用类型(建筑用地)
向高碳汇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转变(图 5c)。并且该区植被更新快,树龄组合好,
NDVI 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李存厚等,2021),具有较强的植被固碳效果(Wang et al.,2022;Li
et al.,2023)。因此,在自然因子及其与人文因子的交互作用影响下,南部植被固碳能力上
升速率最强。
在年际尺度,水分是陆地碳汇变化的主导因子(Wang et al.,2022)。在降水量较少的宁
夏北部地区,植被碳汇能力受降水的影响强于温度;在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植被稀疏的
宁夏中部地区,植被碳汇能力同时受到降水的正向作用和温度的负向作用;而在降水相对较
多、降水变率低、海拔相对较高的宁夏南部山区,植被碳汇受温度影响强于降水(杨元合
等,2022)。此外,宁夏植被碳汇驱动力与邻近地区差异较大,温度是影响青海高原(刘凤
等,2021)和陕西省(石志华,2015)植被碳汇的主要因素,降水在较干旱的石羊河流域(张
新中等,2020)和新疆地区(杨静等,2017)是主要影响因子,气候对内蒙古植被碳汇的驱动
影响较弱(何源等,2021),GDP、人口等人文因子对陕西植被碳汇影响较弱(石志华,2015),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足导致。
本文综合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地理探测器和空间偏相关分析三种模型,提升驱动力分析
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宁夏植被碳汇影响因素分析的不确定性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在后续的
研究中,可构建更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扩大研究范围,提高数据的空间采样分辨率,引入
机器学习等新兴方法,更深入地分析植被碳汇能力的驱动机制及其空间异质性。
4 结 论
2000—2020 年宁夏植被碳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在北部的银川市、石嘴山市、沙
坡头区等城市中心植被碳汇能力显著减弱。宁夏植被碳汇能力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逐步减少
的趋势,其中南部增加速率>中部速率>北部速率。宁夏全域植被碳汇主要受自然因子及其
交互作用影响,植被、植被∩气候、植被∩高程为主、人文因子(GDP、土地利用类型)为
次要驱动力,其中 NDVI 与降水量交互作用对植被碳汇能力的解释力最强。北部主要受自然
和人文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影响,植被、人口密度、植被∩人口密度、植被∩气候为主,径流
系数、土地利用类型为次要驱动力。中部和南部受自然因子及其与人文因子的交互作用影响,
植被、气候、植被∩气候、植被∩GDP 为主,气候、地表因子为次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陈 杰. 2020. 川西高原生态系统碳源/碳汇时空变化及影响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信息工程
大学.
杜晓铮, 赵 祥, 王昊宇, 等. 2018. 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38(23): 8296-8305.
段晓男, 曲建升, 曾静静, 等. 2016. 《京都议定书》缔约国履约相关状况及其驱动因素初步分析. 世界地理
研究, 25(4): 8-16.
何 源, 李星锐, 杨晓帆, 等. 2021.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固碳量及固碳潜力估算. 草地学报, 29(10):
2274-2285.
何宏昌, 马炳鑫, 靖娟利, 等. 2022. 近 20 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 NPP 时空变化及自然因素地理探测. 水土
保持研究, 29(3): 172-178.
洪乐乐, 沈 艳, 马红彬, 等. 2022. 2000—2019 年宁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应用生态
学报, 33(10): 2769-2776.
黄悦悦, 杨 东, 冯 磊. 2019. 2000—2016 年宁夏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生态学杂志, 38(8):
2515-2523.
菅煜婷, 张 勃, 黄 浩. 2022. 近 58 年甘肃气候变化区域差异分析及环流影响. 高原气象, 41(5):
1291-1301.
姜 萍, 胡列群, 肖 静, 等. 2022. 新疆植被 NDVI 时空变化及定量归因. 水土保持研究, 29(2): 212-220.
李 涛, 杨知建, 甘德欣, 等. 2016.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效应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
报, 32(4): 539-545.
李存厚, 冯克鹏. 2021. 2011—2020 年宁夏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西北水电, (3): 27-33.
李剑萍, 张学艺, 陈晓光, 等. 2013. 宁夏近 20a 草地碳汇的初步估算. 宁夏工程技术, 12(2): 97-100.
李诗瑶, 丛士翔, 王融融, 等. 202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盐池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干旱区地理,
45(4): 1186-1199.
刘 凤, 曾永年. 2021. 2000—2015 年青海高原植被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变化. 生态学报, 41(14): 5792-5803.
刘 刚, 孙 睿, 肖志强, 等. 2017. 2001—2014 年中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生态学报, 37(15): 4936-4945.
刘 海, 姜亮亮, 刘 冰, 等. 2023. 近 40 年中国干旱特征及其对植被变化影响研究. 生态学报, 42(19):
1-14.
刘 杰, 汲玉河, 周广胜, 等. 2022. 2000—2020 年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作用.
应用生态学报, 33(6): 1533-1538.
刘春雨, 董晓峰, 刘英英, 等. 2014. 甘肃省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4(1):
163-170.
刘应帅, 余 瑞, 郑彬彬, 等. 2022. 海南岛森林植被 NEP 季节性时空变化规律及气候驱动因素分析. 热带
生物学报, 13(2): 166-176.
米 楠, 卜晓燕, 米文宝. 2013. 宁夏旱区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7(7): 52-55.
朴世龙, 岳 超, 丁金枝, 等. 2022. 试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在“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52(7): 1419-1426.
任 涛, 田 国 亮 , 宁志 杰 , 等 . 2023. 基于 地 理 探测 器和 随 机 森林 的岩 溶 塌 陷易 发性 评 价 . 灾 害学 ,
1-10[2023-06-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097.P.20230221.1640.003.html.
任小玢, 张东海, 俞鸿千, 等. 2022. 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在宁夏草地变化中的相对作用. 生态学报, 42(19):
7989-8001.
石志华. 2015. 基于 CASA 与 GSMSR 模型的陕西省植被碳汇时空模拟及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杨
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孙滨峰, 赵 红, 逯 非, 等. 2018. 东北森林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报,
38(14): 4975-4983.
孙鸿超, 张正祥. 2019.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景观格局脆弱性变化及其驱动力. 干旱区研究, 36(4): 1005-1014.
王 菲, 曹永强, 周姝含, 等. 2023. 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区植被碳汇估算及其气候影响要素. 生态学报, 43(6):
2501-2514.
王杰帅. 2020. 基于涡度法的西南丘陵区森林碳通量观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王劲峰, 徐成东. 2017. 地理探测器: 原理与展望. 地理学报, 72(1): 116-134.
杨 静, 黄秉光, 黄 玫, 等. 2017. 近 55 a 新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干旱区地理, 40(5):
1054-1060.
杨卫东, 曾联波, 李 想. 2023. 碳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38(2): 151-167.
杨元合, 石 岳, 孙文娟, 等. 2022.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52(4): 534-574.
张娥娥. 2017. 宁夏森林碳汇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价(硕士学位论文). 银川: 宁夏大学.
张新中, 李 育, 张成琦, 等. 2020. 2000-2014 年石羊河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变化分析. 兰州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56(4): 486-492.
赵 慧, 韩颖娟, 张承明, 等. 2021. 宁夏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人类活动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49(14):
220-226.
赵逸雪, 褚 阳, 张汉辰. 2021. 宁夏历史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基于 MLP 神经网络的趋势预测. 宁夏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1-8.[2023-06-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4.1006.n.20210926.0959.006.html.
周温存, 刘正佳, 王 坤, 等. 2023. 北方农牧交错区干旱特征变化及其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地球
信息科学学报, 25(2): 421-437.
周夏飞, 於 方, 曹国志, 等. 2019. 2001-2015 年青藏高原草地碳源/汇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水
土保持研究, 26(1): 76-81.
Cai WX, He NP, Li MX, et al. 2022.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Chinese forests from 2010 to 2060: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its regulatory strategies. Science Bulletin, 67: 836-843.
Friedlingstein P, O'Sullivan M, Jones MW., et al. 2020. Global carbon budget 2020.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12:
3269-3340.
He B, Chen C, Lin SR, et al. 2022. Worldwide impacts of atmospheric vapor pressure deficit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9: 4.
Li TW, Guo LL, He B, et al. 2023. The forest resistance to droughts differentiated by tree height in Central Europ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128, e2021JG006668.
Li XY, Piao SL, Huntingford C, et al. 2023. Global variations in critical drought thresholds that impact vegetation.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10: nwad049.
Misal H, Hoare VHC, Miles V. 2022. Responding to the climate crisis: Taking action on the IPCC 6th Assessment
Report. Weather, 77: 149-150.
Piao SL, Yue C, Ding JZ, et al. 2022. 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the ‘Carbon Neutrality’
Strategy.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5: 1178-1186.
Thomas S, Wüest A, Müller B. 2021.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of lakes estimated from hypolimnetic organic
carbon sink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57: e2020WR029473.
Wang DJ, Li YQ, Xia JZ, et al. 2022. How large is the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8: 015001.
Wang K, Ana B, Philippe C, et al. 2022. Regional and seasonal partitioning of water and temperature controls on
global land carbon uptake vari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3469.
Wang YL, Wang XH, Wang K, et al. 2022. The size of the land carbon sink in China. Nature, 603: E7-E9.
Wang ZY, Li X, Mao YT, et al. 2022. Dynamic simulation of land use change and assessment of carbon storage
based on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t the city level: A case study of Bortala, China. Ecological Indicators, 134:
108499.
Yang HF, Chen W. 2022.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urban vegetation carbon sink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human activities in Huaibei,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9: 31957-31971.

作者简介 侯 迎,男,1985 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演变。


E-mail: holying@nxu.edu.cn
责任编辑 李凤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