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0

一个不一样的公式笔记

包含了高中三年最重要的所有公式。此外附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上公式的使用条件、注释、推导。帮助学生
更好的掌握公式。
第一版

詹文康
根据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课程 制作
Chiam Wen Kang

2021 年 5 月

此公式笔记为公开资料,欢迎任何人公开分享及自由使用。
唯不可以擅自贩卖此公式笔记盈利,且必须保留、注明原作者的名字。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贴士:点击目录中的章节标题或页码 就可以快速跳转到某章节)

目录
目录 ............................................................................................................................ 1
前言 ............................................................................................................................ 3
鸣谢 ............................................................................................................................ 3
阅读须知事项 .............................................................................................................. 4
公式种类 ................................................................................................................. 4
常用数学符号表示法: ............................................................................................ 4
物理量 の 符号和单位 ............................................................................................... 5
高一(力学部分)....................................................................................................... 6
位移与速度 .............................................................................................................. 6
牛顿力学 ................................................................................................................. 8
力矩(静力学,非共点力) ......................................................................................... 9
各种力の性质 ........................................................................................................ 10
平面运动 ............................................................................................................... 12
功、能 ................................................................................................................... 12
动量守恒定律 ........................................................................................................ 14
流体力学 ............................................................................................................... 16
高二 .......................................................................................................................... 17
温度与热量 ............................................................................................................ 17
热的传递 ............................................................................................................... 18
气体定律 ............................................................................................................... 19
气体分子运动论&热力学 ....................................................................................... 19
振动,简谐运动..................................................................................................... 22
机械波 ................................................................................................................... 25
几何光学(光的反射和折射) ............................................................................... 28
光的波动性 ............................................................................................................ 31
高三 .......................................................................................................................... 33
电场 ...................................................................................................................... 33

詹文康 1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恒定电流 ............................................................................................................... 34
电流与磁场 & 电磁感应 ......................................................................................... 36
交流电 ................................................................................................................... 38
量子物理学 ............................................................................................................ 41
原子与原子物理学 ................................................................................................. 43
极少考的章节 ............................................................................................................ 45
转动(高一) ........................................................................................................ 45
物质的性质(高二) ............................................................................................. 46
相对论简介(高三) ............................................................................................. 48
版权声明 ................................................................................................................... 49

詹文康 2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前言
本人 詹文康 是兴华中学 2020 年的毕业生。毕业后,希望能帮助其他学生更好的掌握
高中物理课程,复习课程的公式,因此制作了这份公式笔记。这份笔记公开于大众,供任何需
要的人查阅。此公式笔记除了整理了高中最重要的公式以外,还将所有公式的使用条件、物理
量、部分推导等细节都纳入其中。希望可以借此帮助学生更了解每个公式的由来及性质,以达
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其中部分内容包括微积分,学生可自行选择观看。

此公式笔记的主要对象为正在复习高中课程的高三生,但也可供其他年级使用。个人
不建议囫囵吞枣的死背所有公式。最重要的是理解公式,并了解公式与公式之间的关系,如此
一来,就只需记得最重要的公式了。

记得,此公式笔记不能取代课本,因只有课本能提供完整的知识。祝大家能享受学习
物理的过程。如果觉得此笔记对你有用,欢迎分享这份笔记给身边的人。若有不足之处,本人
深感抱歉,还请各位体谅,并向我指正。

鸣谢

感谢 父亲 詹兴耀(詹老师物理教室),以及 母亲 赖家玉。
他们自小给予我的科学教育及无数支持,
成就了今日的我。

感谢 黄瑞宏、周锦亮 以及 其他朋友
在编辑期间提供陪伴、意见,并为此笔记审稿。

感谢 物理老师 洪福孝师 及 陈伟轩师,


以及 兴华中学全体教师 为莘莘学子提供的优质的教育环境。

感谢 无数过去与现在的 科学家、数学家、教育人士等等。
因为知识,是前人智慧的累计。

詹文康 3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阅读须知事项
考虑到一些概念跨越多个章节,因此部分公式、章节的顺序、排布并没有完全按照董
教总出版的《高中适用 物理》顺序排列。

公式种类 笔记符号
定义式 (蓝色) (ξ1), (ξ2), (ξ3), … : 方程式的编号
基本公式 (红色) の:的
较不重要公式 (褐色) &:和
(后两者 纯属个人的分类)
(以上是为了让阅读更简洁)

常用数学符号表示法:
Δ(某个物理量) = (末状态の该物理量之值) − (初状态の该物理量之值)
exp:Δ𝑋 = 𝑋末 − 𝑋初

∑(某个物理量) = 该物理量 之和

exp:∑ 𝐹 = 𝐹1 + 𝐹2 + 𝐹3 + ⋯

向量的乘积:
内积 “ ⋅ ” 外积 “ × ”
𝑎⃑ ⋅ 𝑏⃑⃑ = (𝑎)(𝑏) 𝑐𝑜𝑠 θ 𝑎⃑ × 𝑏⃑⃑ = (𝑎)(𝑏) 𝑠𝑖𝑛 θ

exp: exp:
力做功,(ξ23) 力矩,(ξ12)
𝑊 = 𝐹⃑ ⋅ 𝑠⃑ = 𝐹𝑠 𝑐𝑜𝑠 θ M = 𝑟⃑ × 𝐹⃑ = Frsin

詹文康 4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物理量 の 符号和单位
这里只列出常见、必须记忆、重要的单位。部分容易导出的导出单位此处不放了。
(有些物理量有一样单位,所以放在同一栏)

SI unit 的 7 个基本单位 可导出的 SI 单位


物理量 符 单位 物理量 符号 单位

长度 𝑙 m 米 力 𝐹 N 牛顿
质量 𝑚 kg 千克 能量(功、热量) 𝐸 J 焦耳
时间 𝑡 s 秒 功率 𝑃 W 瓦特
热力学温度 𝑇 K 开尔文 动量、冲量 𝑝, 𝐼 kgms −1 千克米每秒

电流 𝐼 A 安培 压强 𝑝 Pa 帕斯卡尔

物质的量 𝑛 mol 摩尔 角速度 ω rad ⋅ s −1 弧度每秒

发光强度 𝐼𝑣 cd 坎德拉 电量 𝑄 C 库伦
电场强度 𝐸 NC −1 牛顿每库伦

电势、电动势 𝑉, ε V 伏特
电容值 𝐶 F 法拉
磁通量 ϕ𝐵 Wb 韦伯
磁通量密度
𝐵 T 特斯拉
即 磁感应强度
自感系数 𝐿 H 亨利
电阻、电抗
𝑅, 𝑋, 𝑍 Ω 欧姆
和 阻抗

詹文康 5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高一(力学部分)

位移与速度

匀速运动 の 位移:
𝑠 = 𝑣𝑡 (匀速运动只有一个公式)

匀加速运动 の 位移:
注: 匀速运动(速度为常数)≠ 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常数)
Δs
瞬时速度(微分形式): 平均速度:𝑣 = Δt
----(ξ2)
𝑑𝑠
𝑣 = 𝑑𝑡 ----(ξ1) 一般上, 初速度用 “𝑢” 或者 “𝑣0 ” ;末速 则用 “𝑣”

瞬时加速度(微分形式): 平均加速度:
𝛥𝑣
𝑎=
𝑑𝑣
----(ξ3) 𝑎= ----(ξ4)
𝛥𝑡
𝑑𝑡
𝑣 − 𝑢
⇒ 𝑎=
𝑡
⇒ 𝑣 = 𝑢 + 𝑎𝑡

五个匀加速的公式(推导过程见下一页),
𝑣 = 𝑢 + 𝑎𝑡 ----(ξ4) 没有𝑆
1
𝑠 = 𝑢𝑡 + 2 𝑎𝑡 2
----(ξ5) 没有𝑣
2𝑎𝑠 = 𝑣 2 − 𝑢2 ----(ξ6) 没有𝑡
1
𝑠 = 2 (𝑢 + 𝑣)𝑡 ----(ξ7) 没有𝑎
1
𝑠 = 𝑣𝑡 − 𝑎𝑡 2 ----(ξ8) 没有𝑢
2
条件:过程中加速度不变(匀加速运动)
𝑆:位移 𝑢:初速 𝑣:末速 𝑎:加速度 𝑡:时间

詹文康 6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当加速度 a 为常数(不变)时
推导 方法 1(微积分):
由 (ξ1), (积分形式) 𝑠 = ∫ 𝑣 ⋅ 𝑑𝑡
代入 (ξ4), 𝑠 = ∫(𝑢 + 𝑎𝑡) ⋅ 𝑑𝑡
1
𝑠 = 𝑢𝑡 + 2 𝑎𝑡 2 (取常数项为零)

推导 方法 2:由 v-t 图,
1
曲线下面积为位移, 梯形面积,𝑠 = 2 (𝑢 + 𝑣)𝑡 ----(ξ7)
1
代入 (ξ4), 𝑠 = 2 (𝑢 + 𝑢 + 𝑎𝑡)𝑡
1
𝑠 = 2 (2𝑢 + 𝑎𝑡)𝑡
1
𝑠 = 𝑢𝑡 + 2 𝑎𝑡 2
1
∴ 𝑠 = 𝑢𝑡 + 𝑎𝑡 2 ----(ξ5)
2
- 条件:匀加速直线运动

𝑣−𝑢
由 (ξ4), 𝑎=
𝑡
𝑣−𝑢
𝑡=
𝑎
将式子其代入(ξ5),
𝑣−𝑢 1 𝑣−𝑢 2
𝑠 = 𝑢( )+ 𝑎( )
𝑎 2 𝑎
𝑣−𝑢 1 𝑣 2 − 2𝑣𝑢 + 𝑢2
𝑠 = 𝑢( )+ 𝑎( )
𝑎 2 𝑎2
2𝑎𝑠 = 2𝑢𝑣 − 2𝑢2 + 𝑣 2 − 2𝑣𝑢 + 𝑢2
2𝑎𝑠 = 𝑣 2 − 𝑢2

∴由(ξ4) , (ξ5)消去 t, 得

2𝑎𝑠 = 𝑣2 − 𝑢2 ----(ξ6)

- 条件:匀加速直线运动

詹文康 7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牛顿力学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牛一):惯性定律(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这种状
态为止。

动量
动量的定义:

动量,𝑝⃑ = 𝑚𝑣⃑ ----(ξ9) (此公式任何物体都可以使用)

冲量,𝐼 = 𝐹𝑡 = Δ𝑝
𝑝⃑:物体的动量
𝑚:该物体的质量
𝐼:冲量
𝑣⃑:该物体的运动速度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牛二): 很重要


物体的动量变化率跟它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动量变化率方向跟力的方向相同。
𝛥𝑝
即 ∑𝐹 ∝
𝛥𝑡
𝛥𝑝
使用标准单位(SI Unit)时,得 ∑𝐹 = ----(ξ10)
𝛥𝑡
∑ 𝐹:物体所受的合力 𝛥𝑝:物体的动量变化量 𝛥𝑡:物体受力的时间

将(ξ9)以及(ξ4)代入(ξ10),
得另一种形式的 牛二: ∴ ∑ 𝐹⃑ = 𝑚𝑎⃑ ----(ξ11)
𝛥𝑝 条件:任何物体都可以使用
∵ ∑𝐹 =
𝛥𝑡

𝑚 ∆𝑣 ∑ 𝐹:某物体所受的所有合力
∑𝐹 =
Δt 𝑚:该物体质量
𝑎:该物体所受的加速度
∴ ∑ 𝐹 = 𝑚𝑎
(此公式(ξ11)较常用)

詹文康 8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牛三):反作用力 —— 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特点:
每个力都必定有一个反作用力
1. 两者大小相等
2. 两者方向相反
3. 两者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另外:两者必定会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exp 都是万有引力 / 都是电磁力 / 都是摩檫力)

力的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 步骤(有加速度时)
1. 把全部力 画出来
2. 画出坐标轴(一般沿着物体加速的方向画坐标轴)
3. 找出力和坐标轴之间的角度
4. 分解力(变成 x 的分力 和 y 的分力)
5. x 轴: ∑ 𝑭𝒙 = 𝐦𝒂𝒙
6. y 轴: ∑ 𝑭𝒚 = 𝒎𝒂𝒚
(如果物体平衡静止,则 加速度 𝑎 = 0 )

力矩(静力学,非共点力)
力矩的定义:
M = 𝑟⃑ × 𝐹⃑ = Fr𝑠𝑖𝑛θ ----(ξ12)

𝑀:力矩,有时用“τ (tao)”表示
𝐹:力 θ:力和半径(杆)的夹角
𝑟:杆长(力的作用点 和 支点距离)
(此处的 𝑟 不是力臂,力臂是图中的𝑟 𝑠𝑖𝑛 θ )

当物体平衡,合力矩为零—— ∑ 𝑀 = 0

詹文康 9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各种力の性质
弹力

𝐹弹力 = -𝑘𝑥 ----(ξ13)

条件:用在弹簧或有弹性的东西
“ − “ 代表弹力与位移方向相反(只看大小时,可不放 ”-”)
𝐹弹力 :弹力
𝑘: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硬度有关)
𝑥:弹簧的伸长量

弹簧串联, 弹簧并联,
1 1 1 1
= + + +⋯ k total = k1 + k 2 + k 3 + ⋯
𝑘𝑡𝑜𝑡𝑎𝑙 𝑘1 𝑘2 𝑘3

支持力
——没有特别公式(一般用受力平衡,加速度来算)

张力(绳子)
——没有特别公式(一般用受力平衡,加速度来算)

摩檫力
1. 静摩檫力 𝑓𝑠 :
静摩檫力——没有公式
最大静摩檫力——有公式:
𝑓𝑠 𝑚𝑎𝑥 = 𝜇𝑠 𝑁 ----(ξ14)

𝑓𝑠 𝑚𝑎𝑥 :两个表面间的最大静摩檫力
𝜇𝑠 :两个表面的 静摩擦系数(只和材料有关)
𝑁:两个物体间的支持力(其实就是物体间的压力啦~)

2. 动摩檫力 𝑓𝑘 :
动摩擦力, 𝑓𝑘 = 𝜇𝑘 𝑁 ----(ξ15)

条件:两个表面有相对运动,就用这个公式
𝜇𝑘 :两个表面的 动摩擦系数(只和材料有关) 𝑓𝑘 :两个表面间的动摩擦力

詹文康 10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万有引力(重力)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𝐺𝑀𝑚
𝐹𝐺 =
𝑅2
----(ξ16)
条件:两个物体必须近似球体,或相距很远(基本上中学的题目都可以直接用)
𝐹𝐺 :万有引力大小
𝑅:两个物体质心的距离
𝐺:万有引力常数 𝐺 = 6.67 × 10−11 𝑁 ⋅ 𝑚2 ⋅ 𝑘𝑔−2
𝑀 和 𝑚: 两个物体的质量

浮力 ——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即 𝐹浮力 = 𝑊排开的水
⇒ 𝐹 = 𝜌𝑉𝑔 ----(ξ17)
浮力

𝜌:液体(通常是水)的密度
𝑉:泡在液体里 的物体の体积
𝑔:重力加速度

注:(静电力 与 电磁力 在高三部分)

记得:向心力不是一种力,而是合力

詹文康 11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平面运动
开普勒三大定律:可见《高中物理 上册》pg197,三者皆可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得之,故不详记。
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1. 抛体
x & y 分开看, 用 Chp 3 位移与速度 (ξ1) ~ (ξ6)的公式就够了

2. 圆周运动
𝑣2
把(ξ18) 代入(ξ11)
向心加速度 𝑎𝑐 = ----(ξ18) 𝑚𝑣 2
𝑟 向心力,𝐹𝑐 = ----(ξ19)
𝑟
𝜈:线速率(只看大小,不看方向) 𝑟:圆周运动半径 m:运动物体の质量
𝑎𝑐 :向心加速度 𝐹𝑐 :向心力

当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 𝐹⊥ = 𝐹𝑐

∆𝜃 𝑑𝜃 角速度 & 速度 の 换算
角速度, 𝜔= 或 𝜔= ----(ξ20)
∆𝑡 𝑑𝑡 𝑣
𝜔: 角速度 𝑡:物体转动的时间 θ:物体扫过的角度 𝜔= ----(ξ21)
r

𝜔、𝑇、𝑓 之间可以直接互相转换,也就是说三个物理量有直接的连接。
2𝜋
𝜔 = 2𝜋𝑓 = ----(ξ22)
𝑇
𝜔: 角速度 𝑇: 周期 𝑓: 频率

功、能
功的定义:
𝑊 = |𝐹||𝑠| cos(θ) = ⃑F⃑ ⋅ s⃑ ----(ξ23)

(𝐹 与 𝑠 平行时, 𝑐𝑜𝑠 0° = 1 ⇒ 𝑊 = 𝐹𝑠)

𝐹: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𝑆:物体的位移 功率的定义:
𝜃:力和位移的角度
𝑊
(积分形式:𝑊 = ∫ 𝐹𝑑𝑠) 𝑃= ----(ξ23)
𝑡
𝑃:功率 𝑊:功 𝑡:做功所花的时间

詹文康 12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功能定理:
由 (ξ6) 与 (ξ11), 消去“𝑎”
对于一个刚体(坚硬的固体),
合力所做的功 = 动能的变化量
∑ 𝑊 = 𝐸𝑘末 − 𝐸𝑘初
1 1
或 ∑ 𝐹𝑠 cos(θ) = m𝑣 2 − m𝑢2 ----(ξ24)
2 2
任何刚体都可以使用此公式

1. 𝑢:初速;𝑣:末速
2. ∑ 𝑊 = ∑ 𝐹 𝑠 cos(θ) :合外力做的功
1
3. 𝐸𝑘末 = m𝑣 2 :末动能
2
1
4. 𝐸𝑘初 = m𝑢2 :初动能
2

势能 & 保守力做功 の关系:


势能:一个物体因为(在重力场或电场中)位置而具有の能量

势能变化量 = −(保守力做功)

∆𝐸𝑝 = −𝑊 ----(ξ25)
保守力

例子: 重力势能の变化量 = −(重力做功)


电势能の变化量 = −(静电力做功)

机械能: 机械能 = 动能 + 势能
当一个系统只有保守力做功时,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前后の机械能总量不变)。

1
物体的动能: 𝐸𝑘 = 2 𝑚𝑣 2 ----(ξ26)
𝑚:物体的质量 𝑣:物体运动的速度 𝐸𝑘 :物体拥有的动能

物体的重力势能: 𝐸𝑃 𝑔𝑟𝑎𝑣𝑖𝑡𝑦 = 𝑚𝑔ℎ ----(ξ27) 条件:物体接近海平面


ℎ:物体(由零势能面算起)の高度 𝑔:重力加速度 𝑚:物体的质量

1
弹簧的弹性势能: 𝐸𝑃 𝑒𝑙𝑎𝑠𝑡𝑖𝑐 = 2 𝑘𝑥 2 ----(ξ28)
𝑥:弹簧平衡位置到物体所在位置的距离 𝑘:弹簧的劲度系数

詹文康 13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动量守恒定律
一个系统的动量变化量,
根据牛二(ξ10),

𝛥𝑝𝑇𝑜𝑡𝑎𝑙 = 𝛴𝐹𝒕
𝛥𝑝𝑇𝑜𝑡𝑎𝑙 :系统总动量变化量 𝛴𝐹:合力 𝑡:力的作用时间
当 𝛴𝐹 = 0,则 𝛥𝑝𝑇𝑜𝑡𝑎𝑙 (即动量守恒),系统前后总动量不变, 得公式 (ξ29)

系统前后动量的合不变:
∑ 𝑝⃑初 = ∑ 𝑝⃑末
或 mA uA + mB uB = mA vA + mB vB ----(ξ29)
(A 和 B 是不同物体)

条件:
1. 系统的合外力为零 (或者过程时间极短) 即 𝑭𝒕 → 𝟎

𝑢: 初速; 𝑣:末速 动量 𝑝 = 𝑚𝑣

詹文康 14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碰撞
∵碰撞发生时间很短 𝑡→0
∴合外力与时间的乘积, 𝐹𝑡 → 0
∴系统总动量守恒 ∑ 𝑝⃑初 = ∑ 𝑝⃑末
完全非弹性碰撞:
弹性碰撞: 非弹性碰撞
(属于 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
特性: 动能不守恒 两个物体末速度
动能守恒(机械能也守恒)
(机械能也不守恒) 一样

一维弹性碰撞公式
动量守恒(ξ29): 𝑚𝐴 𝑢𝐴 + 𝑚𝐵 𝑢𝐵 = 𝑚𝐴 𝑣𝐴 + 𝑚𝐵 𝑣𝐵
{ 1 1 1 1
动能守恒: 𝑚𝐴 𝑢𝐴2 + 𝑚𝐵 𝑢𝐵2 = 𝑚𝐴 𝑣𝐴2 + 𝑚𝐵 𝑣𝐵2
2 2 2 2

整理,得
𝑚𝐴 (𝑣𝐴 − 𝑢𝐴 ) = −𝑚𝐵 (𝑣𝐵 − 𝑢𝐵 )
{
𝑚𝐴 (𝑣𝐴2 − 𝑢𝐴2 ) = −𝑚𝐵 (𝑣𝐵2 − 𝑢𝐵2 )

第二个式子,展开平方差,再拿两个式子相除,得
𝑣𝐴 + 𝑢𝐴 = 𝑣𝐵 + 𝑢𝐵
𝑣𝐴 − 𝑣𝐵 = −(uA − 𝑢𝐵 ) ----(ξ30)
意义:一维弹性碰撞中,二物体相对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

将(ξ30)代如动量守恒的式子(ξ29),消去𝑣𝐵 ,得
𝑚𝐴 𝑢𝐴 + 𝑚𝐵 𝑢𝐵 = 𝑚𝐴 𝑣𝐴 + 𝑚𝐵 (𝑣𝐴 + 𝑢𝐴 − 𝑢𝐵 )
整理,使𝑣𝐴 成为主项,
𝑚 −𝑚 2𝑚𝐵
𝑣𝐴 = 𝑚𝐴+𝑚𝐵 𝑢𝐴 + 𝑚 +𝑚 𝑢𝐵 ----(ξ31)
𝐴 𝐵 𝐴 𝐵

𝑚 −𝑚 2𝑚𝐴
类似的,可以得到,𝑣𝐵 = 𝑚𝐵 +𝑚𝐴 𝑢𝐵 + 𝑚 𝑢𝐴
𝐵 𝐴 𝐵 +𝑚𝐴

使用条件:一维弹性碰撞

𝑚𝐴 :A 物体的质量 𝑢𝐴 :A 物体的初速度 𝑣𝐴 :A 物体的末速度


𝑚𝐵 :B 物体的质量 𝑢𝐵 :B 物体的初速度 𝑣𝐵 :B 物体的末速度

詹文康 15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流体力学
𝐹
压强, 𝑃=𝐴 ----(ξ32)
𝑃:压强 𝐹:压力 𝐴:面积

阿基米德原理
(ξ17): 𝐹浮力 = 𝜌𝑉𝑔

连续方程式(稳定流动)
∵流体具连续性 (推导见《高中物理 上册》pg383)
∴每秒流过两个截面的流量一样
d𝑉
∴ = 𝐴1 𝑣1 = 𝐴2 𝑣2 ----(ξ33)
dt

条件:“截面 1”(𝐴1 ) 与 “截面 2”(𝐴2 ), 必须


在同一条管线上面,两者要连续
𝑣:流体流速 A:流体经过的截面积
𝑉:流体体积 𝑡:时间

伯努利方程方程式
(推导有点长,可见《高中物理 上册》pg388,其本质为功能定理)
1 1
𝑝1 + 2 𝜌𝑣12 + 𝜌𝑔ℎ1 = 𝑝2 + 2 𝜌𝑣22 + 𝜌𝑔ℎ2 ----(ξ34)

条件:理性流体,二点互相连接
𝑣:速度
𝑝:流体压强
𝜌:流体密度
ℎ:该点的高度
𝑔:重力加速度

理想流体:不可压缩,无粘滞性的流体

詹文康 16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高二
温度与热量
内能:
物体中大量分子所具有的能量,包括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由于分子相互作用而具
有的分子间势能,叫做内能。

热力学第零定律:
如果两个物体分别同时与第三个物体达到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物体一定也处于
热平衡状态,这个规律叫作热力学第零定律。(the zeroth law of
thermodynamics)
意义: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物体拥有相同的温度。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气体的内能增加量 等于 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 加上 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即 ∆ 𝑈 = 𝑄 + 𝑊 ----(ξ35)

使用条件:任何气体(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熵值(enthopy) 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中学没教)
意义:与热有关的实际宏观自然过程是不可逆的。

热力学第三定律:
当绝对温度趋于零,熵值也趋于零。(中学没教)
意义:绝对温度永远达不到。

热量:热传递的多少
热容量:某物体,温度升高 1K 所吸收的热量 (单位:𝐽𝐾 −1 ) ——(不重要)
比热容量(比热):
1kg 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K 所吸收(或吸收)的热量。 ( 单位:𝐽𝑘𝑔−1 𝐾 −1 )
𝑄
𝑐 = 𝑚(𝑇 −𝑇 ) ----(ξ36)
2 1

𝑐 (小写):比热容量 𝑄:物体吸收的热量 𝑚:物体的质量 𝑇2 − 𝑇1 :吸收热量前后物体的温差

(ξ36) 移项,得物体温度升高所吸收的热量, Q = 𝑚𝑐(𝑇2 − 𝑇1 )

摩尔热容量,
1 mol 某种气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K 所吸(或释放)的热量. ( 单位:𝐽𝑘𝑔−1 𝐾 −1 )
整理, 得:
𝑄
𝐶= ----(ξ37) Q = nC(T2 − T1 )
𝑛 (𝑇2 −𝑇1 )
𝐶(大写):摩尔热容量 𝑛:物质的量 𝑄:物体吸收的热量

詹文康 17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熔化热 & 汽化热


熔化潜热:1kg 的晶体物质完全熔化成同温度的液态物质所需吸收的热量,简称熔化热。
𝑄
𝐿𝑓 = 𝑚 ⇒ Q = mLf ----(ξ38) Lf :熔化热

汽化潜热:1kg 的液态物质完全汽化成同温度的气态物质所吸收的热量,简称汽化热。
𝑄
𝐿𝑣 = 𝑚 ⇒ 𝑄 = 𝑚𝐿𝑣 ----(ξ39) L𝑣 :汽化热

热膨胀
线膨胀: ∆𝑇 = 𝑇2 − 𝑇1 :
𝑙 −𝑙 温度的变化量
线胀系数,𝛼 = 𝑙2 ∆𝑇1 ⇒ 𝑙2 = 𝑙1 (1 + 𝛼 ∆T) ----(ξ40)
1 α:线膨胀系数
面膨胀:
𝐴 −𝐴 𝑙:长度
面胀系数,𝛽 = 𝐴2 ∆𝑇1 ⇒ 𝐴2 = 𝐴1 (1 + 𝛼 ∆T) ----(ξ41)
1
𝛽:面膨胀系数
体膨胀:
𝑉 −𝑉 𝐴:面积
体胀系数,𝛾 = 𝑉2 ∆𝑇1 ⇒ 𝑉2 = 𝑉1 (1 + 𝛼 ∆T) ----(ξ42)
1
视膨胀(液体): ——较少用 γ:体膨胀系数
𝑉溢出的液体
视体胀系数,𝛾视 = 𝛾液体 − 𝛾容器 = ----(ξ43) 𝑉:体积
𝑉容器 ∆𝑇

热的传递
热传导——傅里叶定律
𝑄 𝜅𝐴 ∆𝑇
传导热流率, = ----(ξ44)
𝑡 𝑙
𝑄
:热流率(每秒流过物体的热量)
𝑡
𝜅:热导率(常数,和材料有关)
∆𝑇:物体两端的温度差
𝐴:物体截面积
𝑙:物体长度
热辐射——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𝑄
热辐射的热流率, 𝑡 = 𝜀𝜎𝐴𝑇 4 ----(ξ45)
𝜎: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 𝜎 = 5.67 × 10−8 𝑊 ⋅ 𝑚−2 ⋅ 𝐾 −4
𝜀:辐射系数,和材料有关(其值为 0 ~ 1 之间,理想黑体 𝜀 = 1)
𝐴:该物体表面积 𝑇:该物体表面温度
𝑄
:辐射热流率(每秒辐射的热量)
𝑡

热对流——没有公式
(分为 强迫对流 & 自然对流)

詹文康 18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气体定律
波义耳定律: 温度固定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
查理定律: 压强固定
𝑝V = nRT ----(ξ46) 压强定律: 体积固定

𝑝:气体的压强 𝑉:气体的体积 𝑛:气体的摩尔数 𝑇:气体的温度


𝑅:理想气体常数 𝑅 = 8.314 𝐽 ⋅ 𝑚𝑜𝑙 −1 ⋅ 𝐾 −1

N R
pV = nRT ⇒ pV = ( ) RT ⇒ pV = N ( ) T ⇒ pV = NkT
NA NA
(ξ46)的扩展: 𝑝V = nRT = NkT ----(ξ46)
𝑛:气体分子 的 物质的量 𝑁:气体分子的个数
𝑅
𝑅:理想气体常数 𝑘:玻尔兹曼常数 𝑘 = 𝑁 = 1.38 × 10−23 𝐽𝐾 −1
𝐴

气体分子运动论&热力学
根据牛顿力学(动量定理),可以推导出: (推导可见《高中物理 中册》Pg 139)
1 𝑁𝑚
𝑝=3 𝑣𝑟𝑚𝑠 2 ----(ξ47)
𝑉
1
⇒ p = 3 ρ𝑣𝑟𝑚𝑠 2 ----(ξ48)

条件:气体是理想气体 (无论自由度 f 是多少都可以使用该公式)

𝑝:气体的压强 𝑉(大写):该气体的体积
𝑁:该体积中气体分子数 𝑣𝑟𝑚𝑠 (小写):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
𝑁𝑚
𝑚:单个气体分子的质量 ρ:气体的密度,ρ =
𝑉

方均根速率 vs 平均速率
方均根速率, 平均速率,
∑(𝑣 2 ) ∑𝑣
𝑣𝑟𝑚𝑠 = √̅̅̅
𝑣2 = √ ----(ξ49) 𝑣̅ = 𝑁
----(ξ50)
𝑁
(全部气体分子的速率的平方 的平均值 的开根号)
(全部气体分子速率的平均值)

1
将 (ξ46) 代入 (ξ47),消去 𝑝 和 𝑉, 得 𝑛𝑅𝑇 = 𝑁𝑘𝑇 = 3 𝑁𝑚𝑣𝑟𝑚𝑠 2
∴整理,得 平均平动动能:
1 3
平均平动动能 = 𝑚𝑣𝑟𝑚𝑠 2 = 2 𝑘𝑇 ----(ξ51)
2

任何气体都可使用
注意:平均动能 不是 平均平动动能,
因为 “动能” 包括 “平动动能” 和“转动动能” (和“振动动能”)

詹文康 19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气体的内能
气体内能 = 气体分子的动能 + 气体分子的势能
∵理想气体,分子间无作用力

∴理想气体,分子间没有势能

∴理想气体, 气体内能 = 气体分子的动能

𝑓:自由度 (exp:沿 x 轴平动,沿 y 轴平动,绕 x 轴转动。。。)


1 1
气体每个自由度所拥有的能量 = 𝑛𝑅𝑇 = 𝑁𝑘𝑇
2 2
理想气体内能,
𝑓 𝑓 𝑓
𝑈 = 2 𝑝𝑉 = 2 𝑛𝑅𝑇 = 2 𝑁𝑘𝑇 ----(ξ52)
条件:气体是理想气体
𝑈:气体内能 𝑓:自由度

热力学第一定律:
∆𝑈 = 𝑄+𝑊 ----(ξ53) (本质为能量守恒)

条件:任何气体
𝑊:外界对气体做功(外界对气体做正功时为正)
𝑄:外界给气体的热量(热量传入气体时为正)

外界对气体做的功,( 将(ξ32)代入(ξ23) )
𝑠1 𝑣1 𝑣2 𝑣2
𝑊 = −𝑊气体对外做功 = − ∫ 𝐹 𝑑𝑠 = − ∫ 𝑝𝐴 𝑑𝑠 = − ∫ 𝑝 𝑑(𝐴 ⋅ 𝑠) = − ∫ 𝑝 dV
𝑠2 𝑣2 𝑣1 𝑣1
𝑣
𝑊 = − ∫𝑣 2 𝑝 dV ----(ξ54)
1

条件:任何气体
𝑊:外界对气体做功 𝑝:气体的压强 𝑉:气体的体积

理想气体四种能量变化过程:等容、等压、等温、绝热
四种理想能量变化过程 共同条件:

𝑓 𝑉
∆𝑈 = 𝑄+𝑊 , 𝑈 = 2 𝑛𝑅𝑇 , W = − ∫𝑉 2 𝑝 dV
1

詹文康 20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以下四个过程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等容过程
体积不变 ⇒ 外界不对气体做功(𝑊 = 0)
𝒇
∴ 𝑸 = ∆𝑼 = ∆𝒑 𝑽
𝟐
𝒇
= 𝒏𝑹 ∆𝑻
𝟐

定容摩尔热容量,𝐶𝑣 = 𝑓2 𝑅
∴ 𝑸 = ∆𝑼 = 𝒏𝑪𝒗 ∆𝑻

等压过程
压强不变 ⇒ 𝑝为常数
𝑣
W = − ∫𝑣 2 𝑝 dV ∴ 𝑸 = ∆𝑼 − 𝑾
1
𝒇
W = − 𝑝 ∆𝑉 = − 𝑛𝑅 ∆𝑇 = 𝒏𝑹 ∆𝑻 + 𝒏𝑹 ∆𝑻
𝟐
𝑓
Q = (2 + 1) 𝑛𝑅 ∆𝑇
𝒇
定压摩尔热容量,𝑪𝑷 = ( + 𝟏) 𝑹
𝟐
∴ 𝑸 = ∆𝑼 = 𝒏𝑪𝑷 ∆𝑻

等温过程
温度不变 ⇒ 𝑇为常数 ∵ U = 𝑛𝑅𝑇 ⇒ ∆U = 0
𝑣
𝑊= − ∫𝑣 2 𝑝 dV
1
∆U = 0 = W + 𝑄
𝑣 𝑛𝑅𝑇
𝑊= − ∫𝑣 2 dV
1 𝑉 𝑽𝟐
𝑣 1
𝑸 = − 𝑾 = 𝒏𝑹𝑻 𝒍𝒏 ( )
𝑊= −𝑛𝑅𝑇 ∫𝑣 2 dV 𝑽𝟏
1 𝑉

𝑽𝟐
𝑾 = −𝒏𝑹𝑻 𝒍𝒏
𝑽𝟏

绝热过程
绝热 ⇒ 𝑄=0
∴ ∆𝑈 = 𝑊
𝑑𝑈 = 𝑑𝑊 𝑓 𝑑(𝑝𝑉)
f ∴ = −𝑝
d( nR T) = − 𝑝 dV 2 𝑑𝑉
2
f 𝑑𝑉 𝑑𝑝
f (𝑝 +𝑉 ) = −p
𝑑(𝑝𝑉) = −𝑝 dV 2 𝑑𝑉 𝑑𝑉
2
f 𝑑𝑝
(𝑝 + 𝑉 ) = −p
2 𝑑𝑉
f 𝑑𝑝
用 2
(𝑝 + 𝑉 𝑑𝑉) = −p 解微分方程(高三数学下册内容),可得
𝐶𝑝 𝑓+2
𝑝𝑉 γ = 𝐶 ,其中 𝐶 为常数;γ 称为热比, γ = =
𝐶𝑣 𝑓
或 𝑝1 𝑉1 γ = 𝑝2 𝑉2 γ

詹文康 21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振动,简谐运动
𝑘:振子恢复力与位移的比值(一般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𝑇:振子来回一趟所需的时间
𝑓:振动频率(振子每单位时间(每秒)所完成的周期数)
𝜔: 角速度

与圆周运动一样,振动也可以使用关系 (ξ22) , 即 ω = 2π𝑓 =



𝑇

弹簧振子
弹簧振子:
𝑘
𝜔 = √𝑚 ----(ξ55)

条件:简谐运动
𝑘:弹簧的劲度系数
𝑚:弹簧振子的质量
𝜔:弹簧振子振动时的角速度

𝐹 = 𝑚𝑎
−𝑘𝑥 = 𝑚𝑎
𝑘
𝑎 = −( )𝑥
𝑚
𝑎 = − ω2 𝑥 (代入 (ξ55))
得 振子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𝑎 = − 𝜔2 𝑥 ----(ξ56)
条件: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 的任何时刻都满足此条件)
𝑎:振子振动某一刻时的加速度 𝑥:振子某一刻时的位移

简谐运动中,振子的势能
1
𝐸𝑝 = 2 𝑘𝑥 2 ----(ξ57)

𝐸𝑝 :简谐运动 振子的势能 𝑥:振子的位移

詹文康 22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简谐运动和匀速转动物体的投影运动一样,得:
x = x(𝑡) = A sin(ωt + ϕ) ----(ξ58)

其中,振动的“相位” 𝜃 = 𝜔𝑡 + 𝜙
使用条件: 振子做简谐运动
x = x(𝑡) :代表 𝑥是 𝑡 的函数(位置随时间在变化)
𝐴:振幅,是常数。在振动过程不变
θ:振动的相位
Φ:初相位,是常数。即开始振动时(t=0),振子的初始相位(状态)
𝜔:角速度
𝑡:由振动开始算起的时间
𝑥:物体所在的位置
(如果用“cos”,x = x(𝑡) = A cos(ωt + ϕ) , 则下方 v, a 的公式 (ξ59), (ξ60) 会不一样)

(ξ58) 进行微分,
𝑑𝑥 d
v= = 𝑑𝑡 [A sin(ωt + ϕ)]
𝑑𝑡

得 某时刻的振动速度,𝑣 = 𝑣(𝑡) = 𝐴𝜔 𝑐𝑜𝑠(𝜔𝑡 + 𝜙) ----(ξ59)

(ξ59) 进行微分,
𝑑𝑣 d
𝑎= = 𝑑𝑡 [Aω sin(ωt + ϕ)]
𝑑𝑡

得 某时刻的振动加速度,𝑎 = 𝑎(𝑡) = −𝐴𝜔2 𝑠𝑖𝑛(𝜔𝑡 + 𝜙) ----(ξ60)

由(ξ58), (ξ59), (ξ60) , 得 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 的最大值


𝑋𝑚𝑎𝑥 = 𝐴 ; 𝑣𝑚𝑎𝑥 = 𝐴ω ; amax = Aω2

∵ 𝐬𝐢𝐧𝟐 (𝛚𝐭 + 𝛟) + 𝐜𝐨𝐬 𝟐 (𝛚𝐭 + 𝛟) = 𝟏


将(ξ58), (ξ59) 代入,可消去 𝐬𝐢𝐧(𝛚𝐭 + 𝛟) & 𝐜𝐨𝐬(𝛚𝐭 + 𝛟), 得

𝟐 𝟐
𝒙 𝟐 𝒗 𝟐 𝒙 𝒗
( ) +(
𝑨 𝑨𝝎
) = 𝟏,即 (𝑿 ) + (𝒗 ) =𝟏 ----(ξ61)
𝒎𝒂𝒙 𝒎𝒂𝒙

运用:已知某一刻振子的位移,求此刻速度
成立条件:同一时刻 下比较位移和速度关系
此公式不可直接用于作答题(需先推导才可使用)
𝑎 2 𝑣 2
同理,用(ξ59), (ξ60), 得 (𝑎 ) + (𝑣 ) =1
𝑚𝑎𝑥 𝑚𝑎𝑥

1 1
由(ξ26), (ξ28), 弹簧振子 势能,𝐸𝑝 = 2 𝑘𝑥 2 , 动能,𝐸𝑘 = 2 𝑚𝑣 2

系统的总能量, 𝐸𝑡𝑜𝑡𝑎𝑙 = 𝐸𝑝 + 𝐸𝑘

詹文康 23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单摆
由力学分析,得

恢复力, 𝐹 = 𝑚𝑔 sin 𝜃
∵ θ → 0 ,很小
𝑥
∴ 𝑠𝑖𝑛 θ ≈
𝑙
𝑥
∴ 𝐹 = 𝑚𝑔 ( )
𝑙
x
𝐹 mg 𝑚𝑔
𝑙
单摆中,力和位移的比,k = = =
𝑥 𝑥 𝑙

𝑚𝑔
∴ 对单摆而言 𝑘= 𝑙
----(ξ62)

𝑘:单摆振子中,力和位移的比
𝑙:摆线长度 𝑚:单摆质量 𝑔:重力加速度

(ξ62) 代入 (ξ55), 得
单摆运动的角速度,
𝑔
𝜔 = 2πf = √ 𝑙 ----(ξ63)

(弹簧振子的其它公式都可以用在单摆上)

詹文康 24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机械波
某一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现象称为波动。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波长:𝜆 振幅:𝐴
频率:𝑓 周期:𝑇
波速:𝑣

同样,可以使用关系 (ξ22) , 即 ω = 2π𝑓 =
𝑇

波速公式:
λ
波速,𝑣 = 𝑓𝜆 = 𝑇 ----(ξ64)
条件:任何波都可以使用

声波(空气波)的波速
𝑣 = 331.5 + 0.6 ⋅ θ (unit: ms −1 ) ----(ξ65)
条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𝜃:当下温度,(摄氏度 °C)

弦的波速
𝑇
𝑣=√ ----(ξ66)
𝜇
条件:任何绳子上的横波波速
𝑚
其中, μ= :绳子的线密度 (全部用 SI unit)
𝑙
𝑇: 绳子张力 𝑣:绳子上的横波速度 𝑚:绳子质量 𝑙:绳子长度

简谐波方程式
𝑡 𝑥
介质中,某点的振动位移,y = y(x, t) = A 𝑠𝑖𝑛 2π (𝑇 ± λ) ----(ξ67)

条件:此波必须为简谐波(简谐振动所产生的波)
𝑦 = y(x, t):振动位移 𝑦 是 𝑥 和 𝑡 的函数 𝑥:振动点平衡位置和原点的距离
当波向正 X 轴传播: 中间取负号 ( - )
当波向负 X 轴传播: 中间取正号 ( + )

注意: 此处的 𝑥 与简谐运动中公式常用的 𝑥 不一样。


简谐运动中,𝑥 = 振动点振动位移
机械波中 ,𝑦 = 振动点振动位移;𝑥 = 某振动点与原点的距离

詹文康 25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波的反射、折射
波的反射 波的折射
入射角 = 反射角
sin 𝜃1 𝑣 n
即 𝜃𝑖 = 𝜃𝑟 ----(ξ68) = 𝑣1 = n2 ----(ξ69)
sin 𝜃2 2 1

条件:任何波 反射 都可以使用 条件:任何波 折射 都可以使用

波的叠加
介质受到两列波的作用而产生的位移等于各列波单独存在时使介质产生位移的和,这
规律被称为波的叠加原理。(𝒚 = 𝒚𝟏 + 𝒚𝟐 + 𝒚𝟑 + ⋯)
(简单来说:波可以叠加在一起,产生的位移可以相加。)

驻波:波形虽然随时间而改变,但不向任何方向移动的波叫做驻波。

乐器的驻波公式:
两端都是波节 /
一端是波节,另一端是波腹
两端都是波腹
例子:两端固定的弦 / 例子:一端自由滑动,一端固定的弦 /
开管空气柱 公式: 闭管空气柱 公式:
𝜆 𝜆
𝐿 =𝑛⋅2 ----(ξ70) 𝐿 =𝑚⋅4 ----(ξ72)
(ξ70) 代入 (ξ64) ,得 (ξ72) 代入 (ξ64) ,得
n v v
f=2⋅L ----(ξ71) f=𝑚⋅L ----(ξ73)

其中,𝑛 ∈ {1, 2, 3, 4, … } 其中,𝑚 ∈ {1, 3, 5, 7, … }


𝐿:管长 或 弦长 𝐿:管长 或 弦长
𝑉:波在该介质(空气或弦)的 𝑉:波在该介质(空气或弦)的速度
速度

詹文康 26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𝑓 = |𝑓1 − 𝑓2 | ----(ξ74)

𝑓1 :第一个声波的频率 𝑓2 :第二个声波的频率
𝑓拍 :两个波叠加后,听到的拍频(音量大小变化的频率)

多普勒效应
𝑣±𝑣𝑜
𝑓𝑜 = 𝑓 ----(ξ75)
𝑣∓𝑣𝑠 𝑠

𝑂:观察者 observer 𝑓𝑜 :观察者听到的频率 𝑣𝑜 :观察者的运动速度


𝑆:声源 source 𝑓𝑠 :声源的原本频率 𝑣𝑠 :声源的运动速度
𝑣(无下标): 介质的声速

±:用 逻辑 & 情况 来判断正负(以下的表不建议背,建议用理解来记忆)


情况 𝒗𝒐 𝒗𝒔
+ 观察者正靠近波源 波源正远离观察者

− 观察者正远离波源 波源正靠近观察者

詹文康 27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几何光学(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折射

反射定律:
1.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3. 入射角=反射角 即 (ξ68)
𝑖=𝑟

折射定律:
1.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 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3. 入射角的正弦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即 斯涅尔定律)

斯涅尔定律(ξ69):
𝑠𝑖𝑛 𝑖
𝑛=
𝑠𝑖𝑛 𝑟

介质 1 对 介质 2 的相对折射率:
𝑛 𝑣2 λ 𝑠𝑖 𝑛 𝜃2
𝑛12 = 𝑛1 = = λ2 = ----(ξ76)
2 𝑣1 1 𝑠𝑖𝑛 𝜃1

条件:波发生折射

𝑛12 :介质 1 对 介质 2 的相对折射率 𝛉:该介质的折射角 或 入射角


𝑛2 :介质 2 的绝对折射率 𝑛1 :介质 1 的绝对折射率
𝑣:光(或其他波)在该介质的速度 λ:该介质中该光源的波长

注意:n 的“1、2” 与 𝑣 、 𝑠𝑖𝑛 θ 的“1、2”位置倒反

介质 1 的 绝对折射率:(就是 该介质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
C0
𝑛10 = 𝑛1 = ----(ξ77)
𝑣1

𝑛10 或 𝑛1 :介质 1 的 绝对折射率 𝐶0 :真空光速

詹文康 28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全反射现象:
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度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将等于 90°。此时,如果入射
角度再继续增大,折射光线将消失,此时光全部反射回光密介质。光全部反射,不发生折射的现象叫做
全反射。
全反射临界角:
(ξ76),令介质 2(光疏)的折射角θ2 = 90° ,
此时的入射角𝜃1 为临界角θ𝑐 。
n1 sin 90°
n12 = =
n2 𝑠𝑖𝑛 θ𝑐
1
整理,得临界角公式,𝑠𝑖𝑛 𝜃𝑐 = 𝑛 ----(ξ78)
12

𝜃𝑐 :某介质临界角 𝑛12 :该介质相对折射率

球面镜(或面镜)成像公式:(推导见《高中物理 中册》pg246,248-250)

1 1 1
+𝑣 = ----(ξ79)
𝑢 𝑓

𝑢:物距 𝑣:像距 𝑓:焦距

𝑅
𝑓= ----(ξ80)
2

𝑅:球面镜的半径

ℎ′
𝑚=

ℎ′ 𝑣
𝑚= = −𝑢 ----(ξ81)

𝑚:线性放大率 ℎ:物高 ℎ′:像高

情况 物距 𝑢 像距 𝑣 焦距 𝑓 线性放大率 𝑚
+ 实物 实像 聚焦镜,有实焦点(凹面镜/凸透镜) 正立的像
- 虚物 虚像 发散镜,有虚焦点(凸面镜/凹透镜) 倒立的像

水的实深与视深
水的实深与视深(推导见《高中物理 中册》Pg261)

𝑛 = ℎ′ ----(ξ82)

条件:眼睛由正上方看水中的物体
𝑛:水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
ℎ:物体在水中的实际深度(实深)
ℎ′ :物体在水中看起来的深度(视深)

詹文康 29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棱镜和透镜 (推导有部分简化)

𝑖1 :三棱镜入射角
𝑖2 :三棱镜出射角
𝐴:棱镜顶角的

𝛿:偏向角
(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之间的夹角)

𝑟1 + 𝑟2 = 𝐴 ----(ξ83)

根据图,运用几何学可得 𝛿 = (𝑖1 + 𝑖2 ) − (𝑟1 + 𝑟2 )


代入 (ξ84),
𝛿 = 𝑖1 + 𝑖2 − A ----(ξ84)

当两边光束对称时 ( 𝑖1 = 𝑖2 , 𝑟1 = 𝑟2 ),偏向角 𝛿 最小
𝐴
此时 (ξ83),2𝑟 = 𝐴 ⇒ 𝑟=2
𝐴+𝛿
(ξ84),𝛿 = 2i − A ⇒ 𝑖= 2
sin i
∵ 𝑛 = sin r
𝐴+𝛿
𝑠𝑖𝑛( )
2
∴ 𝑛= 𝐴 ----(ξ85)
𝑠𝑖𝑛( )
2
(条件:棱镜两侧光线为对称状态)

詹文康 30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光的波动性
光程:光程是 该介质的折射率 与 光在该介质中传播的几何路程 的乘积。
𝛿 = 𝑛𝑑 ----(ξ86)
意义:把光在某个介质中传播的时间,放到真空中,则光能够走的距离。

干涉 和 衍射(接下来的推导可见《高中物理 中册》课本 Pg315 ~ 335)


干涉 衍射
有限个子波光源的叠加所产生 无限个子波光源的叠加所产生
例子:双狭缝干涉 例子:单缝衍射
光栅衍射
薄膜干涉 泊松亮斑
牛顿环 晶体 X 射线衍射(高三 chp26 章内容)
条件: 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同时满足这两者的光波为相干光波)

干涉
双狭缝干涉
亮纹 暗纹
𝑥 1 𝑥
𝑚𝜆 = 𝑎 (𝑚 + ) 𝜆 = 𝑎
𝐷 2 𝐷
𝑚 = 0, 1, 2, 3, 4, … 𝑚 = 0, 1, 2, 3, 4, …

λ:该光在此介质中的波长 𝑎: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
𝑥:光屏中心点到某个亮纹(或暗纹)的距离 𝐷:双缝到光屏的距离

空气薄膜干涉(公式会因折射率而改变,此公式只限空气)
亮纹 暗纹
1
2ℎ = (𝑚 + ) 𝜆 2ℎ = 𝑚𝜆
2
𝑚 = 0, 1, 2, 3, 4, …
𝑚 = 0, 1, 2, 3, 4, …

λ:该光在此介质中的波长 ℎ:薄膜的厚度

牛顿环
亮纹 暗纹

1 𝑟 = √𝑚𝜆𝑎
𝑟 = √(𝑚 + ) 𝜆𝑎
2 𝑚 = 0, 1, 2, 3, 4, …
𝑚 = 0, 1, 2, 3, 4, …
𝑟:半径(某个牛顿环的半径) λ:波长 𝑎:透镜的曲率半径

詹文康 31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衍涉
单缝衍射
亮纹(非中央亮纹) 暗纹
1 𝑚𝜆 = 𝑎 𝑠𝑖𝑛 𝜃
(𝑚 + ) 𝜆 = 𝑎 𝑠𝑖𝑛 𝜃
2 𝑚 = 1, 2, 3, 4, …
𝑚 = 1, 2, 3, 4, … (注:单缝衍射 m 不包括 0)

(注:单缝衍射 m 不包括 0)

λ:该光在此介质中的波长 𝑎:单缝的宽度
θ:中央亮纹与某亮纹(或暗纹)之间的夹角

光栅衍射
亮纹 暗纹
𝑚𝜆 = 𝑑 𝑠𝑖𝑛 𝜃 1
(𝑚 + ) 𝜆 = 𝑑 𝑠𝑖𝑛 𝜃
2
𝑚 = 0, 1, 2, 3, 4, … 𝑚 = 0, 1, 2, 3, 4, …
λ:该光在此介质中的波长
𝑑:光栅常数(光栅中,两个邻近的缝之间的距离)
θ:中央亮纹与某亮纹(或暗纹)之间的夹角

晶体 X 射线衍射(推导见《高中物理 下册》Pg316)
亮纹 暗纹
𝑚𝜆 = 2𝑑 𝑠𝑖𝑛 𝛼 1
𝑚 (𝜆 + ) = 2𝑑 𝑠𝑖𝑛 𝛼
2
𝑚 = 0, 1, 2, 3, 4, … 𝑚 = 0, 1, 2, 3, 4, …
λ:该光在此介质中的波长
𝑑:点阵常数(原子之间的距离)
𝛼:掠射角(晶体面与光线之间的夹角)
注:掠射角 不是 入射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如果遇到其它类型的干涉、衍射,就可能需要自己推导公式。

詹文康 32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高三
电场
库仑力
𝑘𝑄𝑞
𝐹𝑄 = ----(ξ87)
𝑟2
𝐹𝑄 :库仑力(电荷力,属于电场力) 𝑄 和 𝑞: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
𝑘:库伦常数𝑘 = 8.99 × 109 𝑁𝑚2 𝐶 −2 𝑟:两个点电荷的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电场 特例: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
⃑⃑⃑⃑⃑
𝐹𝑄 𝑘𝑄𝑞
𝐸⃑⃑ = 2 𝑘𝑄
𝑞 𝐸= 𝑟 = 2
𝐸:电场强度 𝐹𝑄 :电场力(包括库仑力) 𝑞:检验电荷
𝑞 𝑟

电势能 势能变化量 ∆𝑈 = −𝑊 (ξ25) 代入 𝑊= 特例: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


∫ 𝐹𝑑𝑠 (ξ23) 𝑟
U = − ∫ ⃑⃑⃑⃑⃑⃑
𝐹𝑄 ⋅ 𝑑𝑟⃑
∆U = − ∫ ⃑⃑⃑⃑⃑⃑
𝐹𝑄 ⋅ 𝑑𝑠⃑ ∞
𝑟
𝑘𝑄𝑞
= −∫ 2
⋅ 𝑑𝑟
∆𝑈:两点的电势能差 𝐹𝑄 :电场力 𝑠:位移 ∞ 𝑟
𝑘𝑄𝑞
𝑈=
设无限远处为零势能面 → 𝑟

电势 特例: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
∆𝑈 𝑈
∆𝑉 = 𝑉= 𝑞
𝑞 𝑘𝑄𝑞
𝑟
∆𝑉:电势差 = 𝑞
𝑘𝑄
设无限远处为零势能面 → 𝑉= 𝑟

总结:电场力、电场、电势能、电势的四角关系(和 )

与检验电荷 与检验电荷
(𝒒) 有关 (𝒒) 无关

与力
电场力 电场
相关

与能量
电势能 电势
相关

詹文康 33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电容
介电常数
1
𝑘 = 4π𝜀 ----(ξ88)
0
ϵ0 :真空电容率 或称 真空介电常数

非真空状态: 𝜀 = 𝜀𝑟 𝜀0
𝜀:某介质的电容率 𝜀𝑟 :相对电容率 𝜀0 :真空电容率𝜀0 = 8.854 × 10−12 𝐶 2 𝑁 −1 𝑚−2

电容定义 平行板电容: 带电球体电容:

Q 点电荷电势,
C= −−−−(ξ89) 𝐶=
𝜀A
−−−−(ξ90) 𝑉=
𝑘𝑄
V 𝑟
𝑑
𝑄 𝑟
∴ 整理, =
𝐶:电容的电容值(和电容器有关) 𝐴:平行板面积 𝑉 𝑘
𝑄:电容储存的电荷 𝑑:二平行板间距
代入(ξ89),得
𝑉:电容产生的电势 𝑟
𝜀 = 𝜀𝑟 𝜀0 :平行板间材质的
𝐶=𝑘 −−−−(ξ91)
电容率 𝑟:球体半径

电容器串联, 电容并联,
1 1 1 1
= + + +⋯
𝐶𝑡𝑜𝑡𝑎𝑙 𝐶1 𝐶2 𝐶3 𝐶total = 𝐶1 + 𝐶2 + 𝐶3 + ⋯

电容器储存的能量:
𝟏
𝑬 = 𝟐 𝑪𝑽𝟐 ----(ξ92)

恒定电流
电流强度(即 电流) 的定义: 自由电子速率公式:(推导见《高中物理 下册》pg77)
𝒒 𝒅𝒒
𝑰= 或 𝑰= −−−−(ξ93) 𝑰 = 𝒏𝒒𝑺𝒗 ----(ξ94)
𝒕 𝒅𝒕
𝐪:通过导体截面积的电量 𝒕:时间 𝒏:导体内,单位体积的自由电子数 𝑺:导体截面积
𝒒:带电运动粒子的电荷量(exp:电子) 𝒗:电子平均的运动速率

欧姆定律: 𝑉 = 𝐼𝑅 ----(ξ95) 𝐼:通过元件的电流


条件:电子元件为线性元件 (符合该公式的电子元件为线性元件) 𝑅:元件的电阻 𝑉:元件两边的电压

电阻率:
𝑙
𝑅 = ρ𝑆 ----(ξ96)
𝑅:导体的电阻 ρ:电阻率(和材料有关) 𝑙:导体的长度 𝑆:导体的截面积

电功率, P = IV ----(ξ97)
𝑃:某电器的电功率 𝐼:流过该电器的电流 𝑉:该电器两端的电压

詹文康 34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电池路端电压公式: 𝜀 = 输出电压 + 内阻消耗的电势差


ε = 𝑉 + 𝐼𝑟 ----(ξ98)
ε:电池的电动势 𝑉:电池路端电压(输出电压)
𝐼:流过电池的电流(输出电流) 𝑟:电池的内电阻

平衡电桥公式:

𝑅1 𝑅
= 𝑅3 ----(ξ99)
𝑅2 4

使用条件:电桥为平衡状态(即没有电流经过电流计○
G)

基尔霍夫第一定则(节点电流定则,Kirchhoff’s Current law):


任意节点上流入电流的代数合等于零
(流入电流为正,流出电流为负)

∑𝐼 = 0 ----(ξ100)

或 流入电流 = 流出电流

基尔霍夫第二定则(回路电压定则,Kirchhoff’s Voltage law):


对任一闭合回路,指定一个方向绕行一周,沿路的电势变化的代
数合为零。
(升高为正,降低为负)

∑𝑉 = 0 ----(ξ101)

基本电荷 / 元电荷——电子的电量
符号: 𝑒 = 1.602 × 10−19 𝐶

詹文康 35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电流与磁场 & 电磁感应


电、磁、力, 三者的交互作用 重点大纲:

电磁学 三大现象
磁+电 → 力 电 → 磁 磁+动 → 电
电磁生力 电生磁 动磁生电
电流处在磁场中,会 电流会在周围空间产生 磁通量变化时,会产生电动势
受到力(电磁力) 磁场 (感应电动势)
𝜇 𝐼 ∆ϕ
1. 安培力 F = ILB 1. 通电直导线 𝐵 = 2𝜋0 𝑟 1. 封闭回路磁通量变化 𝜀 = −𝑁 ∆𝑡
2. 洛伦兹力 F = qvB
2. 通电螺线管 𝐵 = 𝜇0 𝑙 𝐼
𝑁
2. 直导线切割磁场 ε = 𝐵𝑙𝑣
电磁力方向:安培右手定则 感应电动势方向:楞次定律

磁通量 vs 磁通量密度(磁感强度):
磁通量
⃑⃑ ⋅ 𝐴⃑ = (𝐵⊥ )𝐴 = 𝐵𝐴 cos θ
Φ=𝐵 ----(ξ102)
Φ:通过某面积的磁通量
𝐴⃑:面积(其方向为法向量方向,即“normal to A”的方向)
⃑⃑:磁通量密度 (或称 磁感应强度)= 单位面积的磁通量(𝐵⊥ :垂直𝐴的分量)
𝐵
θ:面积的法向量与磁场间的夹角(如图)

电磁生力
安培力(电磁生力)

F = ⃑⃑⃑⃑
IL × ⃑B⃑ = ILB⊥ ----(ξ103)

𝐹:导线受到的安培力 𝐼:电流
𝐿:直导线长度
𝐵⊥ :电线周围(垂直于电流)的磁感应强度

洛伦兹力(电磁生力)
把 (ξ94) 代入 (ξ103) , 安培力是由于𝑁个流动电荷的洛伦兹
𝑁 × 𝐹洛伦兹力 = (𝑛𝑞𝑆𝑣)𝐿𝐵 力叠加所产生的。
∴ 安培力 = 𝑁 × 洛伦兹力
𝑁 × 𝐹洛伦兹力 = (𝑛𝑆𝐿)𝒒𝑣𝐵
𝑁 × 𝐹洛伦兹力 = (𝑁)𝑞𝑣𝐵
⃑⃑ = 𝑞𝑣𝐵⊥
𝐹 = 𝑞𝑣⃑ × 𝐵 ----(ξ104)
𝐹洛伦兹力 = 𝑞𝑣𝐵
𝐹:电荷受到的洛伦兹力
注:𝑁是 长度𝐿,截面积𝐴 的导 𝑞:电荷 𝑣:电荷的运动速度
体中の移动电荷的数量。 𝐵⊥ :电荷周围(垂直于电荷运动方向)の磁感应强度

詹文康 36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电生磁
通电直导线 周围产生的磁场(电生磁)
𝜇 𝐼
𝐵 = 2𝜋0 𝑟 ----(ξ105)

𝐼:电流 𝑟:电线与某点(P)的距离
𝐵:直导线周围的点(P)磁感强度

μ0 :真空磁导率(常数)μ0 = 4π × 10−7 𝑇 𝑚𝐴−1

螺线圈内的磁场(电生磁)

𝑁
𝐵 = 𝜇0 𝑙 𝐼 ----(ξ106)

𝐼:电流 𝑁:螺线圈总匝数 𝑙:螺线管の管长


𝐵:螺线圈内的磁感强度
𝜇0 :真空磁导率(常数)= 4𝜋 × 10−7 𝑇 ⋅ 𝑚 ⋅ 𝐴−1

动磁生电
封闭回路磁的通量变化(动磁生电,法拉第定律):
𝑑ϕ
微分形式: 𝜀 = −𝑁 𝑑𝑡 ----(ξ107)
∆ϕ
或 𝜀 = −𝑁 ∆𝑡
(负号代表了楞次定律,电动势会阻碍原磁场变化)

𝑁:线圈总匝数 𝑡:时间
Φ:通过线圈的磁通量(Φ是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𝜀:线圈中产生的电动势(感应电动势)

直导线切割磁场(动磁生电):
𝑑𝜙
(ξ107), 𝜀=𝑁
𝑑𝑡
𝑑(𝐵𝐴)
𝑁 = 1, 并代入(ξ102), 𝜀=
𝑑𝑡
𝑑(𝑙⋅𝑠)
此处𝐵是常数,面积𝐴 = 𝑙 ⋅ 𝑠, 𝜀=B
𝑑𝑡
𝑑𝑠
∴ 导线上电动势 𝜀 = 𝐵𝑙 = 𝐵𝑙𝑣
𝑑𝑡

ε = 𝐵𝑙𝑣 ----(ξ108)
𝑙:直导线长度 𝐵:直导线所在的磁感强度
𝑣:直导线切割磁场的速度(垂直于磁场)
𝜀:直导线两端的电动势(感应电动势)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的磁通量变化。

詹文康 37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交流电

交流发电机(正弦交流电 的电动势)
𝑑𝜙
(ξ107), 𝜀=𝑁
𝑑𝑡
𝑑(𝐵𝐴 𝑐𝑜𝑠 θ)
代入(ξ102), 𝜀=𝑁 𝑑𝑡
𝑑 𝑐𝑜𝑠(ωt)
θ = ω𝑡,转子在转动,θ在改变, ε = NBA 𝑑𝑡
∴ 𝜀 = −𝑁𝐵𝐴𝜔 𝑠𝑖𝑛(ω𝑡) 交流发电机产生的电流:

𝜀 = 𝑁𝐵𝐴𝜔 𝑠𝑖𝑛(𝜔𝑡) −−−−(ξ109) (正弦交流电 的电流)


ε 𝑁𝐵𝐴𝜔
输出电流,I = = 𝑠𝑖𝑛(𝜔𝑡)
𝑅 𝑅
= 𝑉𝑚𝑎𝑥 𝑠𝑖𝑛(𝜔𝑡)
𝐼 = 𝐼𝑚𝑎𝑥 sin(𝜔𝑡) ----(ξ111)
其中, 𝑉𝑚𝑎𝑥 = 𝑁𝐵𝐴𝜔
𝑁𝐵𝐴𝜔
𝑁:发电机线圈总匝数 𝑡:时间 其中,𝐼𝑚𝑎𝑥 =
𝑅
𝐵:发电机线圈周围的磁感强度 𝐴:线圈面积
ω:发电机线圈转动的角速度 𝜃:磁场&线圈法向量の夹角 𝑅:发电机连接的 电阻

𝜀:发电机所产生的电动势(感应电动势)

正弦交流电的 有效电压 (或 方均根电压): 类似的,正弦交流电的 有效电流


(或 方均根电流)
𝑉𝑚𝑎𝑥
𝑉𝑟𝑚𝑠 = ----(ξ110) 𝐼𝑟𝑚𝑠 =
𝐼𝑚𝑎𝑥
----(ξ112)
√2
(此处推导所需的概念很长,此处省略,
√2
详情可见《高中物理 下册》Pg 225, 226)

电感现象(自感):
变化电流经过电感元件 → 产生变化的磁场 → 产生“反电动势” 电
电感定义: ε = −L 𝑑𝑡
𝑑𝐼
----(ξ113) (负号代表方向)


ε:电感元件产生的反电动势 𝐿:电感系数 件
𝐼:电流 𝑡:时间

推导电感公式,
(ξ102)代入 (ξ107),
𝑑𝜙
𝜀 = −𝑁 𝑑𝑡 = −𝑁
𝑑(𝐵𝐴) 将所得方程式与(ξ113)做比较
𝑑𝑡

代入螺线圈磁场公式(ξ106), 得 螺线管电感公式:
𝑁
𝑑(𝜇 𝐼 ⋅ 𝐴) 𝜇𝑁 2 𝐴
𝜀 = −𝑁 𝑙 𝐿= ----(ξ114)
𝑑𝑡 𝑙
𝜇𝑁 2 𝐴 dI 𝑙:螺线管の长度 𝐴:电感截面积
整理, ε = −( ) ⋅ dt 𝐿:螺线管の电感系数 𝑁:电感线圈匝数
𝑙

詹文康 38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电抗现象(分为 感抗 & 容抗)

感抗(电感所产生的电抗)
交流电经过电感元件时,电感会阻碍交流电(类似电阻)
𝑉𝑚𝑎𝑥
感抗值定义:𝑋𝐿 = ---(ξ115)
𝐼𝑚𝑎𝑥

推导感抗:
设交流电电流为 𝐼 = 𝐼𝑚𝑎𝑥 𝑠𝑖𝑛(ω𝑡)
𝑑𝐼
(ξ113), 𝑉 = −ε = 𝐿 ⋅ 𝑑𝑡
𝑑(𝐼𝑚𝑎𝑥 𝑠𝑖𝑛(𝜔𝑡))
𝑉=𝐿⋅
𝑑𝑡
𝑉 = 𝜔𝐿 𝐼𝑚𝑎𝑥 ⋅ 𝑐𝑜𝑠(𝜔𝑡)

∴反电动势的最大值, 𝑉𝑚𝑎𝑥 = 𝜔𝐿𝐼𝑚𝑎𝑥


𝑉𝑚𝑎𝑥
∴ ωL = 𝐼𝑚𝑎𝑥

与(ξ115)比较,得 𝑋𝐿 = 𝜔𝐿 ----(ξ116)

𝑋𝐿 :感抗值(电抗值) 𝜔 = 2π𝑓:电源的角速度 𝐿:电感系数

容抗(电容所产生的电抗)
交流电可以经过电容,此时电容会阻碍交流电(类似电阻 或 感抗)
𝑉𝑚𝑎𝑥
𝑋𝐶 = ---(ξ117)
𝐼𝑚𝑎𝑥

推导容抗:
设电容两端电压为 𝑉 = 𝑉𝑚𝑎𝑥 𝑠𝑖𝑛(ω𝑡)

(ξ93), 𝑄 = 𝐶𝑉
𝑑𝑄 𝑑𝑉
两边微分, 𝑑𝑡
= 𝐶 𝑑𝑡
𝒅𝒒 𝑑𝑉 𝑑(𝑉𝑚𝑎𝑥 𝑠𝑖𝑛(𝜔𝑡))
代入𝑰 = 𝒅𝒕
(ξ93), 𝐼 = 𝐶 𝑑𝑡 = 𝐶 𝑑𝑡

𝐼 = 𝜔𝐶𝑉𝑚𝑎𝑥 𝑐𝑜𝑠(𝜔𝑡)
∴ 𝐼𝑚𝑎𝑥 = 𝜔𝐶𝑉𝑚𝑎𝑥
1 𝑉𝑚𝑎𝑥
=
𝜔C 𝐼𝑚𝑎𝑥

1
与(ξ117)比较,得 𝑋𝐶 = 𝜔C ----(ξ118)

XC :容抗值(电抗值) ω = 2πf:电源的角速度 C:电容值

詹文康 39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阻抗
阻抗(包括容抗&感抗):交流电流 动时,容抗&感抗 对其的阻碍。(类似电阻)
𝑋 = 𝑋𝑙 − 𝑋𝐶

电阻、电容和电感串联的交流电(概念很复杂,我就只丢公式了):
阻抗 定义(电阻和电抗的总合):
𝑉𝑚𝑎𝑥
𝑍= ----(ξ119)
𝐼𝑚𝑎𝑥

𝑍:阻抗 𝐼𝑚𝑎𝑥 :通过电路の电流的最大值


𝑉𝑚𝑎𝑥 :全部元件的两端の总电压的最大值

阻抗 计算公式(电阻和电抗的总合): 电压极值:

𝑍 = √𝑅 2 + (𝑋𝐿 + 𝑋𝐶 )2 ----(ξ120) 𝑉𝑚𝑎𝑥 = 𝐼𝑚𝑎𝑥 ⋅ 𝑍 (ξ119)


= 𝐼𝑚𝑎𝑥 √𝑅2 + (𝑋𝐿 + 𝑋𝐶 )2
电压电流的相位差: = √(𝐼𝑚𝑎𝑥 𝑅)2 + (𝐼𝑚𝑎𝑥 𝑋𝐿 + 𝐼𝑚𝑎𝑥 𝑋𝐶 )2
𝑋𝑙 −𝑋𝐶
tan 𝛼 = ----(ξ121) 𝑉𝑚𝑎𝑥 = √𝑉𝑅2 + (𝑉𝐿 + 𝑉𝐶 )2 ----(ξ122)
R

注:在交流电中,最大电压 𝑽𝒎𝒂𝒙 与 最大电流 𝑰𝒎𝒂𝒙 不一定会同时发生。

𝐿𝐶震荡电路の震荡频率:
1
ω = 2π𝑓 = ----(ξ123)
√𝐿𝐶

ω:角速度 𝑓:震荡频率 𝐿:封闭电路中的电感值 𝐶:封闭电路中的电容值

变压器
两组线圈产生の电动势(ξ107):
𝑑𝜙 𝑑𝜙
𝑉1 = 𝑁1 和 𝑉2 = 𝑁2
𝑑𝑡 𝑑𝑡
当两组线圈绕着同一个铁心,他们有着共同的磁通量ϕ,
𝑑𝜙 𝑑𝜙
⇒ =
𝑑𝑡 𝑑𝑡
𝑉1 𝑉
∴ = 𝑁2 ----(ξ124)
𝑁1 2

𝑉1 :输入电压 𝑁1 :输入线圈匝数(初级线圈匝数) 使用条件:变压器是理想变压器


𝑉2 :输出电压 𝑁2 :输出线圈匝数(次级线圈匝数)

输出功率 = 输入功率 ⇒ 𝑃1 = 𝑃2
代入(ξ97) ∴ 𝐼1 𝑉1 = 𝐼2 𝑉2 ----(ξ125)

𝐼1 :输入电流 𝐼2 :输出电流 𝑃1 :输入功率 𝑃2 :输出功率

詹文康 40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量子物理学
波粒二象性:光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子说:
光子能量: 光子能量&动量关系:
𝐸 = 𝑝𝑐 ----(ξ127)
𝐸 = ℎ𝑓 ----(ξ126)
使用条件:只能用在光子
𝐸:光子的能量 𝑝:光子的动量 𝑐:光速

使用条件:只能计算光子的能量
光子动量&波长关系:
将(ξ127)代入(ξ126), ℎ𝑓 = 𝑝𝑐
𝐸:某光子的能量 ℎ𝑓
𝑝=
𝑐
𝒇:该光的频率,有时用"𝒗"来表示。

ℎ:普朗克常数,ℎ = 6.626 × 10−34 𝐽𝑠
代入(ξ64), 𝑝= ----(ξ128)
𝜆

使用条件:光子 或 物质(物质波波长)
𝑝:光子动量(物质的动量)
λ:光子波长(物质波波长)

光电效应: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产生原因:当光射到金属表面的电子,光子的能量会传给电子
光电效应方程式:
𝐸 = 𝑊0 + 𝐸𝑘 𝑚𝑎𝑥 ----(ξ129)
光子

使用条件:光电效应
𝐸光子 :光子所具有的能量
𝑊0 :电子的逸出功(逃离原子所需的能量)
𝐸𝑘 𝑚𝑎𝑥 :电子离开原子核后の最大初动能

𝑐 功能定理,遏止电压做功使电子动能减为零:
𝐸光子 = ℎ𝑓 𝑊0 = ℎ𝑓0 ,其中𝑓0 = λ 𝑊遏止电压 = −𝑒𝑉 = 0 − 𝐸𝑘 𝑚𝑎𝑥
0
1
𝑓0 :临阈频率(刚好可发生光电效应的频率) 𝐸𝑘 𝑚𝑎𝑥 = 𝑒𝑉 = 𝑚𝑒 𝑣 2
2
𝜆0 :截止波长(刚好可发生光电效应的波长)
𝑒:电子的电量(元电荷) 𝑚𝑒 :电子质量
𝑉:遏止电压(使电子动能减为零所需的电压)

结合以上三者入公式(ξ129),可得
ℎ𝑓 = ℎ𝑓0 + 𝑒V ----(ξ130)
使用条件:光电效应

詹文康 41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物质也有波的性质
物质波的波长:

𝜆=𝑝 (和光波的波长公式,(ξ128) 一样)
𝜆:物质波波长 ℎ:普朗克常数 𝑝:该物质的动量

物质是波,因此也可以产生 衍射&干涉,就和光类似。只是物质波波长一般很短。

波尔氢原子模型
推导波尔的氢原子模型:
方程 原因


1 ∵ 𝜆=
𝑝
𝒉 电子具有波的特性
∴ 𝝀 = 𝒎𝒗

𝟐𝛑𝒓 = 𝒏𝛌

2 电子“轨道”周长须是波长の整数倍,电子才能稳定

𝑘𝑄𝑞 𝑚𝑣 2

3 ∵ 𝐹𝑞 = 𝐹𝑐 ⇒ =
𝑟2 𝑟
库仑力为电子转动提供了向心力
𝒌𝒆𝟐 𝒎𝒗𝟐
∴ =
𝒓𝟐 𝒓
∵ 𝐸 = 𝐸𝑃 + 𝐸𝑘

4
𝒌𝒆𝟐 𝟏 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包括电势能和动能
∴ 𝑬=− + 𝒎𝒗𝟐
𝒓 𝟐

将方程式○
1 代入○
2 消去𝛌,得 𝑚𝑣𝑟 = 𝑛 2π —○
5 (波尔 角动量量子化)

整理○
3 ,○
4 ,○
5 ,消去𝑟, 𝑣,可以得 波尔氢原子能阶公式

氢原子能阶公式
2𝜋 2 𝑘 2 𝑚𝑒 4 1
𝐸=− ⋅ 𝑛2 ----(ξ131)
ℎ2

其中,常数,把单位换为 𝑒𝑉
2π2 𝑘 2 𝑚𝑒 4
𝐸1 = − = 2.18 × 10−18 𝐽 = 13.6 𝑒𝑉
ℎ2
𝐸 −13.6
将常数整合,E = 𝑛12 = 𝑒𝑉 −−−−(ξ131)
𝑛2

𝑘:库伦常数 𝑚:电子质量 𝑒:元电荷(基本电荷) ℎ:普朗克常数


𝐸:氢原子的能级(电子所带的能量) 𝐸1 :氢原子的基态能量 𝑛:量子数

詹文康 42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原子与原子物理学

X 射线的产生
x 射线产生:当有电子射到阳极时(金属板),会发生急剧减速,此时
释放的能量会成为 X 射线。(此时产生的 X 射线频率落在一定范围)

产生的 X 射线的最大能量 = 电子动能 (x 射线由电子减速产生)


𝐸𝑚𝑎𝑥 = 𝐸𝑘电子
1
ℎ𝑓𝑚𝑎𝑥 = 𝑚𝑣 2
2

∴ ℎ𝑓𝑚𝑎𝑥 = 𝑒𝑉 ----(ξ132)

当频率最大时,波长最小。其转换关系,(ξ64):
𝑓𝑚𝑎𝑥 ⋅ 𝜆𝑚𝑖𝑛 = 𝑐
1
𝐸𝑘电子 = 𝑚𝑣 2 :射线管射出的电子的动能
2
𝑓𝑚𝑎𝑥 : X 射线的最大频率 𝜆𝑚𝑖𝑛 :X 射线的最小波长
𝑉:射线管两极的电势差(加速电压) 𝑒:电子电荷(元电荷)

X 射线衍射(晶体衍射)
见 本公式笔记 “衍涉”中“晶体 X 射线衍射”的公式

放射性&衰变
射线种类 𝛼射线:氦核束 𝛽射线:电子束 𝛾射线:电磁波
对应的衰变方程 𝐴
𝑍𝑋 ⟶ 𝐴−4
𝑍−2𝑌 + 𝟒𝟐𝑯𝒆 𝐴
𝑍𝑋 ⟶ 𝐴
𝑍+1𝑌 + −𝟏𝟎𝒆 (伴随 𝛼/ 𝛽 衰变 发生)
(核反应)

叙述: 原子核中,其中一个中
衰变时,原子核把多
原子核中少去两个 子变成一个质子(留在
余的能量释放出来,
质子,两个中子 原子核内)和一个电子
(射出来)。 变成电磁波。

核反应中,总质量数(𝐴)和总电荷数(𝑍)都会守恒
——对应物理的 质量守恒 & 电荷守恒

詹文康 43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衰变的性质
衰变速率(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数)与现存的原子核数成正比:
𝑑𝑁
= −𝜆𝑁 ----(ξ133)
𝑑𝑡

条件:某种元素发生衰变(公式的负号代表原子核数量在减少)
𝑁:现存的原子核数 𝑡:时间 λ:衰变常熟(不是波长)

原子核数与时间的关系: 衰变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用(ξ133)解微分方程,得 𝑑𝑁
衰变速率 , 𝑅 = 𝑑𝑡
𝑁 = 𝑁0 𝑒 −𝜆𝑡 ----(ξ134)
1 −λt 将(ξ134)微分一次,
1 𝑙𝑜𝑔𝑒 (2)
整理以上公式,得 N = 𝑁0 (( )
2
) 得 𝑅 = 𝑅0 𝑒 −𝜆𝑡 ----(ξ136)
1
1 − 𝑙𝑛(2) λt
N = 𝑁0 ( )
2 同理,
1 1 𝑡
令 = − (𝑙𝑛 ) λ 1 𝑇
𝑇1 2
2 (ξ136),把λ 换成𝑇1 : 𝑅= 𝑅0 (2)
2
∴ 𝑇1 ⋅ λ = 𝑙𝑛 2 ----(ξ135)
2

𝑑𝑁
(ξ134),把λ 换成𝑇1 𝑅=
𝑑𝑡
:元素的衰变速率
2
𝑅0 : 当 𝑡 = 0 时的衰变速率
𝑡
( )
1 𝑇1
𝑁 = 𝑁0 ( ) 2
2
𝑇 = 𝑇1 :半衰期 𝑁0 :当𝑡 = 0时,原子核的数量
2

核反应の能量
爱因斯坦 质能量方程:
𝐸 = 𝑚𝑐 2 ----(ξ137)
∴ ∆E = ∆𝑚𝑐 2

意义:质量就是能量,两者可以互相“转换”
(第二个方程通常用在核反应)

𝐸:物质内的能量
𝑚:该物质的质量 𝑐:光速
质量⇌能量
∆𝐸:物质(核反应)释放的能量
∆𝑚:该物质(核反应)的亏损质量

詹文康 44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极少考的章节
(此部分极少出现在高中统考,较适合能力较好,并且想多学一些,并且想更上一层楼的学生学习)

转动(高一)
转动与平动是物体的两种运动,两者有着很类似的公式,但物理量不太相同。
(以下表格为两者的对照,因为两者有些相似)
对照表: (条件:物体是刚体(rigid body) ),此处推导略过
平动 转动 (转换关系)

弧长
位移: 𝑠 角度: θ θ=
𝑟
∆s ∆θ 𝑑𝜃 𝑣
速度: 𝑣 = ∆𝑡 角速度: 𝜔 = 或 𝜔= ω=
∆t 𝑑𝑡 𝑟
∆𝑣 ∆𝜔 𝑑𝜔 𝑎
加速度: 𝑎 = 角加速度(alpha): 𝛼 = 或 𝛼= α=
∆𝑡 ∆𝑡 𝑑𝑡 𝑟
作用力: 𝐹 力矩(ξ12): 𝑀 = 𝐹𝑟 𝑠𝑖𝑛 𝜃

转动惯量: 𝐼 = 𝑚𝑟 2 积分形式:
质量: 𝑚
立体的东西必须用积分形式的公式 → 𝐼 = ∫ 𝑟 2 𝑑𝑚

平动 转动 (转换关系)

动量: 𝑝 = 𝑚𝑣 角动量: 𝐿 = 𝐼𝜔 (当合力矩=0,角动量守恒) 𝐿 = 𝑟⃑ × 𝑝⃑ = 𝑚𝑣𝑟

平动动能: 转动动能:
1 1
𝐸𝑘平动 = 𝑚𝑣 2 𝐸𝑘转动 = 𝐼𝜔2
2 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刚体转动定律:
(ξ11):
𝑀 = 𝐼α
𝐹 = 𝑚𝑎
切线加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角加速度转动运动:
𝑎T = 𝑟𝛼
1 1
𝑠 = 𝑢𝑡 + 𝑎𝑡 2 𝜃 = 𝜔0 𝑡 + α𝑡 2
2 2 切线加速度:
𝑣 = 𝑢 + 𝑎𝑡 𝜔 = 𝜔0 + 𝛼𝑡
𝑣2
𝑣 2 = 𝑢2 + 2𝑎𝑠 𝜔2 = 𝜔02 + 2𝛼𝜃 𝑎𝑟 =
𝑟
弹力: 𝐹弹 = 𝑘𝑥 转动恢复力矩 : 𝑀 = 𝑘θ (两者的 k 都是常数)

詹文康 45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物质的性质(高二)

固体的形变,杨氏模量
应力: 应变:
𝐹 ∆𝑙
𝜎=𝐴 ----(ξ138) ε= ----(ξ139)
𝑙0

𝜎:棒子上の应力(类似压强) 𝜀:应变(棒子伸长的比例)
𝐹:棒子被拉伸产生の弹力 ∆𝑙:棒子の伸长量
𝐴:该棒子の截面积 𝑙0 :该棒子の原长

杨氏模量:
𝜎
𝐸= ----(ξ140)
𝜀

𝐸:杨氏模量 𝜎:应力 𝜀:应变


杨氏模量与材料有关

液体的性质
表面张力:
𝑓 = 𝛾𝑙 ----(ξ141)

𝑙 :液体分界线的长度
𝑓:分界线两边的表面张力
𝛾:液体の表面张力系数

表面张力系数和液体性质有关系

接触角: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接触处,固体表面和液体表面切线之间的夹角

当 θ = 0°:完全浸润 当 θ = 180°:完全不浸润
(接触角和该固体、该液体的性质有关)

詹文康 46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毛细管现象的水柱高度:
∵ ∑ 𝐹合力 = 0

𝑓𝑦 = 𝑚𝑔
𝑓 𝑐𝑜𝑠 θ = (𝜌𝑉)𝑔

代入(ξ141),液体柱体积 𝑉 =  𝑟 2 ℎ,

 𝑙 𝑐𝑜𝑠 𝜃 = 𝜌( 𝑟 2 ℎ)𝑔

提供张力的周长,𝑙 = 2𝜋𝑟,

 (2 𝑟) 𝑐𝑜𝑠 𝜃 = 𝜌 𝑟 2 ℎ𝑔
2  𝑐𝑜𝑠 𝜃 = 𝑟ℎ  𝑔

整理,得
2 𝑐𝑜𝑠 θ
ℎ= ----(ξ142)
𝑟ρ𝑔

ℎ:毛细管现象的水柱高度
𝑟:毛细管的内径
𝛾:液体の表面张力系数
θ:液体与固体の接触角
ρ:液体的密度 𝑔:重力加速度

詹文康 47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相对论简介(高三)
推导省略,有兴趣者可以上 youtube 找教学
(不建议看课本的相对论推导,因为课本使用非常高能、专业的推导,很难理解)
𝛄因子: 𝑣:物体运动的速度
𝑐:光速
1
𝛾= 2
----(ξ143) 𝛾:𝛄因子,相对论常见的一串东西,等一下会用到
√1−(𝑣)
𝑐 γ因子 永远会大于 1

时间膨胀: 𝜏:本真时间(运动中的物体 感受到的时间)


𝑡:外部(静止)观察者观察到的时间
𝑡 =𝛾⋅𝜏 ----(ξ144) 𝛾:𝛄因子

𝛾>1 ⇒ 𝑡>𝜏 (外部观察者发现时间“膨胀”了)

长度收缩: 𝐿0 :物体的原长(运动中的物体 静止时的长度)


𝐿:物体运动时,外部(静止)观察者观察到的运动物体の长度
𝐿0
𝐿= ----(ξ145) 𝛾:𝛄因子
𝛾
𝛾 > 1 ⇒ 𝐿 < 𝐿0 (外部观察者发现长度“收缩”了)

物体质量: 𝑚0 :物体的静止质量(运动中的物体 静止时的质量)


𝑚:外部(静止)观察者观察到运动物体の质量
𝑚 = 𝛾𝑚0 ----(ξ146) 𝛾:𝛄因子
𝛾 > 1 ⇒ 𝑚 > 𝑚0 (外部观察者发现运动物体质量“变重”了)

相对速度: 以下是比喻:
𝑣 ′ +𝑣0
𝑣= 𝑣′ 𝑣
----(ξ147)
1+ 20 𝑣 ′ :汽车相对传输带的速度
𝑐
𝑣0 :传输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𝑣:汽车相对地面的速度

特别之处:
经典物理学 会认为,𝑣 = 𝑣′ + 𝑣0 ,但是“经典
物理”只有在速度远小于光速时,才可使用。
质能方程 (ξ137) —— 质量就是能量 : 𝐸:物质内的能量
𝐸 = 𝑚𝑐 2 𝑚:该物质的质量 𝑐:光速

其它相对论的公式(有很多),这里不写出来了。请放心,如果考试考相对论,而且
考很难的话,连中学物理老师都不一定全部会做,更加不用说其他考生了。

“jika semua orang mati, takada orang mati”


- from a random SPM teacher

詹文康 48
高中物理 公式笔记

版权声明

此公式笔记是由本人 詹文康 所整理,耗时四个月。其中公式主要引用自 董教总华文


独中工委会统一课程委员会 编辑,马来西亚董总在 2017 年到 2020 年间所出版的教
科书 《高中适用 物理》 上、中、下册。另外,本人也有自己附加公式的推导及注释
内容。
附加图片来自《高中适用 物理》以及谷歌网站搜索。

本人允许任何人(包括学校、补习中心等)使用该公式笔记,也欢迎任何人公开分
享、打印这份笔记,以方便学生学习物理。使用此笔记时请保留原作者等原始资料。
唯有不可将此公式笔记将其占为己有、直接贩卖并盈利。

詹文康 4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