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大同與小康 禮記

昔 者 ,仲 尼 與於蜡 賓 1 , 事 畢, 出遊 於 觀 2
之 上,喟 3
然而
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4 。言偃 5 在側,曰︰「君子何歎?」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6 ,與三代之英 7 ,丘未之逮也 8 ,而
9 10 11
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 ,講信修
12 13
睦 。 故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
14
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 、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
15 16 17 18
分 ,女有 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 ,不必藏於己 ;力,惡
19 20
其不出於身也 ,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 ,盜竊亂賊而不
21 22 23
作 ,故外戶而不閉 。是謂『大同 』。」
24
「今大道既隱 ,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
25 26
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城郭溝池以為固 ;禮義以為
27 28 29 30
紀 ——以正君臣 ,以篤父子 ,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以
31 32 33
設制度,以立田里 ;以賢勇知 ,以功為己 。故謀用是
34 35 36
作 , 而 兵由此起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
37 38 39
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 於禮者也。以著其義 ,以考
40 41 42 43
其信 ,著有過 ,刑仁講讓 ,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
44 45 46 47
者 , 在 埶者去 ,眾以為殃 。是謂『小康 』。」

一、作者簡介
《 大 同 與 小 康 》 一 文出 自 《 禮 記 ‧ 禮 運 》。《 禮 記 》 選 編 了 東周 後 期 至
秦 漢百 餘 年 間 儒 者講 禮 的 文 章 , 主 要 內容 是 對禮 制 、 禮 儀 的記 載 和論 述 ,
是 了解 秦 漢 之 前 社會 制 度、 文 物 典 章 、道 德 規範 、 風 俗 民 情的 重 要典 籍 。
《 禮記 》 一 書 不 是 出 於 一人 之 手 , 作 者多 已 不可 考 , 大 抵 是孔 子 門徒 及 其
後 學所 傳 之 講 禮 文章 結 集, 部 分 傳 自 先秦 , 部分 出 自 漢 儒 之手 。 漢戴 德 所
傳之《禮》共八十五 篇,稱為《大戴禮記》;其姪戴聖所傳之《禮》共四十

1
九 篇 , 稱 為 《 小 戴 禮 記 》; 而 後 者 較 受 後 人 注 重 , 亦 即 今 本 《 禮 記 》。《 禮
記》與《周禮》、《儀 禮》合稱「三禮」。後世將《論語》、《孟子》、《中庸》
和《大學》合稱四書,《中庸》和《大學》就是出自《禮記》。

二、背景資料
《禮記》到唐代被列為儒家九經之一,至宋代列為十三經之一,成為
士子們必讀之書。其 主要注本為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注疏之《禮記正義》。
本文節錄自《禮記》的《禮運》篇,而《禮運》是《禮記》之第九篇。
「禮」在儒家學說中,內涵兼含個人的生活禮節及國家之典章制度,而
「 禮 」 會 因 應 時 代 環 境 的 改 變 而 有 不 同 的 「 運 行 」 方 式 , 故 稱 「 禮 運 」。
《 大同 與 小 康 》 之標 題 為《 禮 記 》 原 書所 無 ,後 人 為 了 稱 述之 方 便, 就 以
此 作為 《 禮 運 》 第一 章 之篇 名 。 本 文 記述 孔 子 對 「 大 同 」 以及 「 小康 」 兩
種社會的看法。

三、注釋
1. 仲尼與於蜡賓︰孔子當時仕於魯,以陪祭者的身份,參與魯國年終蜡祭
大典。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與︰參加。○ 粵 [預],[jyu6];○ 普 [yù]。
粵 [乍],[zaa3];○
蜡︰古時年終舉行的祭祀叫「蜡」。○ 普 [zhɑ̀ ]。賓︰陪祭

者。
2. 出遊於觀︰出遊到宮門外兩旁的樓台上。觀︰宮門外兩旁的樓台。
粵 [貫],[gun3];○
○ 普 [ɡuɑ̀ n]。

3. 粵 [委],[wai2],亦讀作[胃],[wai6];○
喟︰歎息聲。○ 普 [kuì]。

4. 蓋 歎 魯 也︰ 歎息 魯國 。意謂 魯國 處於 「據 亂」之 世, 古禮 已喪 。按︰


「喟然而歎,蓋歎魯也」二句為《孔子家語》所無,可能是後人將旁注
誤作正文,預先解釋孔子之歎息是為魯國而發。蓋:用來連接上段或上
一句,表示原因。
5. 言偃︰孔子學生,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時吳國人,在魯國做過武城
宰。
6. 大道之行也︰大道實行的時候。
7. 三代︰夏、商、周三代。英︰英明賢能之君。
8. 丘︰孔子名丘,故自稱「丘」。有說為了避諱應讀作「某」。逮︰及,
這裏是趕上的意思。
9. 而有志焉︰而看到古書上有一些記載。志︰通「誌」,記載;一說解作
「志向」,整句就解成「而有這樣的志向」。
10. 天下為公︰天下是天下人所公有的。
11. 選賢與能︰選舉賢德能幹的人出來辦事。與︰通「舉」。
12. 講信修睦︰講究信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係。
13. 不 獨 親 其親 ,不 獨子 其子︰ 第一 個「 親」 字和第 一個 「子 」字 都是動
2
詞。意思是人們不只是親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愛護自己的子女。
14. 矜︰通「鰥」,老而無妻。 ○
粵 [關],[gwaan1]; ○
普 [ɡuɑ̄ n]。寡︰老而無

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
15. 分︰職份、工作。○
粵 [份],[fan6];○
普 [fèn]。

16. 歸︰出嫁,這裏指歸宿。
17. 貨 , 惡 其 棄 於 地 也 ︰ 人 們 不 喜 歡 將 貨 財 抛 棄 在 地 上 ( 而 未 能 加 以 利
用)。貨 ︰財物、物 產資源。惡︰厭惡。 ○ 粵 [污之陰去聲],[wu3]; ○ 普

[wù]。
18. 不必藏於己︰不必私藏到自己家裏。
19.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指討厭不勞而獲。
20. 謀︰圖謀、陰謀。興︰興起、發生。
21. 作︰發生。
22. 故外戶而不閉︰因此大門可以不緊閉。
23. 大同︰儒家之理想社會。
24. 今大道既隱︰現在大道已經隱沒了。
25. 大人世及以為禮︰天子、諸侯之位世襲而成為制度。大人︰指天子、諸
侯。世及︰世襲。禮︰典章制度。
26. 城 郭 溝 池以 為固 ︰指 築起城 牆、 挖掘 壕溝 來保衞 自己 的領 土。 城︰內
城。郭︰外城。溝池︰護城河。固︰堅固的防禦工事。
27. 禮義以為紀︰禮法、義理,被作為治國的準則。紀︰法則、綱紀。
28. 以正君臣︰使君臣關係各符名份。
29. 以篤父子︰使父子關係親厚。篤︰使之親厚。
30. 以和夫婦︰使夫婦關係和諧。
31. 以立田里︰建立土地區分劃分的制度。
32. 以 賢勇 知︰ 推重 有勇 有謀的 人。 賢︰ 尊崇 、推重 ,作 動詞 用。 知︰通
「智」,智謀。
33. 以功為己︰為自己建功作事。功︰立功,作動詞用。
34. 故謀用是作︰所以陰謀詭計由此產生。用︰由。是︰此。作︰興起、發
生。
35. 而兵由此起︰而戰爭也由此而興起。兵︰兵戈、戰事。
36. 禹 、湯 、文 、武 、成 王、周 公︰ 夏禹 、商 湯、周 文王 、周 武王 、周成
王、周公旦。
37. 由此其選也︰因此成為三代中傑出的人物。選︰人選。
38. 謹︰嚴守、謹守。
39. 以 著 其 義 ︰ 用 「 禮 」 來 表 彰 他 們 ( 人 民 ) 做 對 了 的 事 情 。 著 ︰ 明 。
粵 [注],[zyu3];○
○ 普 [zhù]。義︰合宜。

40. 以 考其 信︰ 用「 禮」 來考核 他們 (人 民) 的誠信 。考 ︰考 核。 信︰誠


實。
41. 著有過︰用「禮」來明白指出他們(人民)的過失。
3
42. 刑 仁 講 讓 ︰ 標 榜 仁 愛 , 講 求 謙 讓 。 刑 : 通 「 型 」 , 作 動 詞 用 , 解 作
「以……為典範」。講︰講求。讓︰禮讓、謙讓。
43. 示民有常︰向人民昭示恆常(須遵守)的行為標準。常︰常規。
44. 如有不由此者︰如果有人不依照這些原則的話。由︰順從、遵從。
45. 在埶者去︰有權位的人也要罷黜。埶︰通「勢」,指權位、高職。去︰
罷免、去職。
46. 眾以為殃︰大家都把他視作禍根。殃︰禍害。
47. 小康︰小安,這是相對「大同」而言。

四、賞析重點
本文借孔子與言偃的對話,界定夏、商、周三代的時期為「小康」社
會 ,夏 以 前 的 古 代為 「 大同 」 世 界 , 以表 達 作者 對 儒 家 整 體政 治 社會 最 高
理想的嚮往。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開首至「而有志焉」為第一部分,講述孔子作為
賓 客參 與 魯 國 蜡 祭後 歎 息不 已 , 而 弟 子子 游 在身 邊 問 其 所 歎 之 由 ,孔 子 答
是 因為 想 到 大 道 行於 世 上 , 以 及 夏 、 商 、 周 年代 的 政 治 制 度而 歎 息。 第 二
部分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至「是謂大同」,記孔子闡述自己對大同
社 會的 看 法 。 第 三 部 分 自「 今 大 道 既 隱」 至 文末 , 講 述 孔 子對 小 康社 會 的
看法。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劇變,儒家提出「大同」的概念,表達了最理想
的 社會 形 態 ; 然 而 大 同 社會 難 於 真 正 實現 , 故 退 而 求 其 次 ,期 望 能建 立 小
康社會。

當大道得以施行的時候,天下由眾人所共同擁有,大家推舉賢能的人
擔 任領 袖 。 人 與 人之 間 講究 信 用 , 和 諧共 處 。人 們 不 只 親 愛自 己 的父 母 及
兒 女 , 而 且 博 愛 他人 , 使老 人 家 能 安 享晚 年 、壯 年 人 可 各 盡所 能 、幼 年 人
得 到良 好 教 養 ; 鰥夫 、 寡婦 、 孤 兒 、 沒有 子 女的 長 者 、 殘 疾和 患 病的 人 都
得 到照 顧 ; 男 的 有工 作 ,女 的 有 好 歸 宿。 此 外, 社 會 上 可 做到 物 資共 享 ,
人 們不 把 資 源 拋 棄或 浪 費, 又 不 會 據 為己 有 ;大 家 都 討 厭 不勞 而 獲, 也 不
會 只為 了 自 己 的 利益 而 努力 。 因 此 , 種種 自 私計 謀 都 不 會 出現 , 盜竊 、 搶
劫、作亂的行為都不會發生,家中的大門只是掩上而不用緊閉。這就是
「大同」社會。

當大道再無法施行,天下就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百姓只照顧自己的
父母及兒女,並為了自己能獲取貨物財寶而努力。王侯傳位給自己的子
弟 ,推 行 世 襲 制 度; 劃 定疆 界 , 各 自 築起 城 牆、 挖 掘 壕 溝 來保 衞 自己 的 領
土 ;以 禮 義 作 為 君臣 、 父子 、 兄 弟 和 夫婦 間 的綱 紀 , 並 設 立各 種 制度 ; 推
重 有勇 有 謀 的 人 ,為 自 己建 功 作 事 。 由於 人 們只 重 視 個 人 利益 , 陰謀 詭 計

4
因 此產 生 , 戰 爭 亦因 而 興起 。 以 此 之 故, 賢 君運 用 禮 制 治 國, 凡 事依 禮 而
行 ,使 人 民 知 道 對錯 的 標準 ; 又 標 舉 仁愛 , 講求 謙 讓 , 向 百姓 昭 示要 遵 守
的 禮義 常 規 。 只 要有 不 依禮 而 行 的 , 即使 是 有權 位 的 人 也 會被 罷 黜, 因 為
民眾會把他視作禍患。這就是「小康」社會。

本文結構清晰。第一部分可視作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專談大同社
會 ,第 三 部 分 專 論小 康 社會 。 大 同 社 會中 能 做的 , 往 往 在 小康 社 會中 未 能
企及,通過對比,使兩者的分別明晰。

本 文多 用 對 偶 , 如 「 選 賢與 能 , 講 信 修睦 」,「 男 有 分, 女 有 歸 」,「各
親其親,各子其子」,「以著其義,以考其信」;亦多用排比,如「使老有所
終 , 壯 有 所 用, 幼 有 所 長, 矜 、 寡、 孤 、 獨 、廢 、 疾 者皆 有 所 養」,「大 人
世 及以 為 禮 ;城 郭 溝 池 以為 固 ; 禮義 以 為 紀」。運用不同的句式,能使文章
讀起來更有節奏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