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蒙学的文化价值 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 李玲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2015 年 6 月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n,

2015
第 37 卷第 3 期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Vol. 37 No. 3

中国传统蒙学的文化价值
———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李 玲
( 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摘 要: 蒙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存在,有着丰富的涵义和鲜明特点。从文化哲学的视角透视中国
传统蒙学符号与意义一体的本质,考察历时态视野中蒙学生成发展历程,蒙学具有文化传承与文化成人、体现和丰富中国传
统文化以及日常生活模式的文化价值。当代中国需要构建新蒙学。
关键词: 传统蒙学; 文化哲学;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9975( 2015) 03 - 0039 - 03
收稿日期: 2015 - 03 - 13
作者简介: 李 玲( 1988—) ,女,湖南株洲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2012 级硕士研究生。

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积淀了不同的文化特质 ,科 伦”、“守孝悌”、“修身养性”为核心内容,重视生活习
技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更新换代。 不管身处中国 惯以及礼仪养成。考察传统蒙学教材的基本内容,不
还是西方,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教育都与文化大环境 管是童蒙教育初期阶段基于识字使用的家训体 、格言
密切相关。中国传统蒙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和 诗、语录体等启蒙教材,或者儿童稍长使用的经学、文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极厚重的文化价值 。 史读本,著作人都在人伦修养和道德教化上投入了大
一、中国传统蒙学的涵义与特点 量关注,非常注重道德教化。
( 一) 中国传统蒙学的基本涵义 2. 教育内容上注重知识、文化和传统礼仪习俗
蒙学是指我国古代家庭、社会、学校对幼儿进行 教育。人们常说“不读《贤文》不出门,读了《琼林 》走
的早期启蒙教育,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 天下”,人们更是把《三字经》誉为“一部袖里《通鉴纲
阶段。蒙学的教育对象是蒙养阶段的儿童,即蒙童, 目》”,这些都说明,蒙学读物大多涵盖内容繁广,出
其年龄段大致为七八岁至十岁之间。 其教育方法是 经入史,集百家之言,得其精华,一本读物犹如一部百
以背诵与练习为基本手段,注重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 科全书。同时,因其以幼童为主要受众,蒙学读物通
特点,强调文道结合、以身作则、因材施教、潜移默化。 常把深奥难懂的高雅典籍通俗化,并加以人生哲学、
中国传统蒙学的内容主要是识字、声律教育、道德伦 道德伦理、处世方略,易学易懂、切近实用,能够面向
理教化、社会历史教育、书写训练和文章写作。 我们 全体大众。另外,因为中国古代教育资源的稀缺,很
最为熟 悉 的 蒙 学 著 作,分 别 是 指《三 字 经》、《百 家 多人终身完整的教育过程止步于蒙学教育阶段 ,从某
姓》、《千字文》和《千家诗 》,此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著 种程度来讲,蒙学教育构成了他们的最终教育程度,
作还有《幼学琼林》、《增广贤文》、《龙纹鞭影》、《颜 往往引领着他们的人生方向。
氏家训》、《弟子规》、《女儿经》、《声律启蒙》等等。 3. 育人方式上注重 个 别 教 学 和 家 庭 教 育 的 结
( 二) 中国传统蒙学的特点 合。蒙学的办学形式主要以私塾为主,基本的学习方
1. 教育思想上注重 传 播 儒 家 传 统 伦 理 道 德 观 式是诵读、记忆和解读,诵读和记忆的学习过程要求
念。传统蒙学秉承“蒙以养正 ”的教育理念,以“明人 孩童终身熟记蒙学典籍,牢记心中,在此后的漫长人
39
生路上再渐悟和践行。同时,家庭教育是蒙学教育的 教育阶段,它使文化精神得以固化下来。 因此,要研
重要构成。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形态的涣散性和教 究蒙学的生成,必须将其放在它所存在的社会文化的
育资源的稀缺性、昂贵性,决定了对于平民百姓而言, 大背景中来进行历时性维度分析。
蒙养教育往往要由家长和家族长者承担 ,这就促成了 关于蒙学发展史方面的研究,大部分的学者都认
一类别样的蒙学典籍体裁,即家训、家书和家规等。 同蒙学萌芽于殷周时期,秦汉魏晋时期开始逐渐发展
4. 思维方式上缺乏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 蒙学 成体系,至隋唐时期成熟,到宋元明时期达到鼎盛,清
重伦理道德教育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居于统治 末至民国时期逐渐衰落。 这样的脉络呈现出的是蒙
地位是分不开的。 首先,强调“三纲”、“五伦”、“孝 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又独具创新 。 殷周时
悌”的家庭伦理建设,在本质上就是强调特殊性的亲 期是农业文明的萌芽期,实际是处于原始社会与农业
情感,将特殊的道德情感置于普遍理性之上,普遍理 社会的裂变期,而“原始思维表现为一种无个性的、
[4]81
性必须服从这种情理之“理 ”,这是中国传统蒙学缺 缺乏自我意识和集体意向或集体无意识。” ,反映
乏普遍理性精神的体现。其次,统治阶级将封建中央 在蒙学上,我们发现萌芽期的蒙学承担的主要是“识
集权思想渗透到蒙学读物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 字”的任务,比如《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
童蒙的思想自由和解放。 月盈昃,辰宿列张 ”,没有特定的思想内涵。 隋唐之
二、中国传统蒙学的文化哲学涵义 后,中国古代社会进入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社会 ,在
文化哲学注重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模式, 这种文化模式下,人们主要生存在以宗法关系维系的
指引我们重新审视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 自然和社会秩序之中,在这个大背景下,蒙学也就不
引领我们充分认清蒙学的文化工具性和文化本体性 。 自觉地打下“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的烙印,此期,蒙学
( 一) 符号与意义一体的蒙学本质 无论从其“明人伦、首孝悌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
人类文化哲学家恩斯特 · 卡西尔在《人论 》中揭 还是从其读本的“三纲五常”、“修身养性 ”的教育内
示了文化哲学的运动逻辑: “人—运用符号—创造文 容上,都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模式的特征。 由此可
[1]12
化” ,以及“人能够以符号形式的稳定性形成一种 见,童蒙教育具有很强的历史阶段性特征,蒙学往往
( 和诸种) 客体化的形式系统 ( 结构 ) ,把握包括科学 渗透着其所在时代的文化特征与内涵 ,展现着其所在
( 知 识 ) 在 内 的 全 部 的、整 体 的 人 类 文 化 生 活 世 时代的文化气质和性格。
[2]39
界。” 以这种理论为支撑,我们发现,蒙学的本质 三、中国传统蒙学的文化价值
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文化创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 ( 一) 作为一种文化资本: 蒙学的文化传承与文
与意义相统一的活动。这里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蒙学 化成人
是被赋予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意义的文化创造活动 。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本是由学
徐梓在探讨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指出“如 校、家庭、社会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模式以
[5]8
果说历代的圣经贤传,表达的是少数士人的思想与情 及文化的物质载体所构成的资本” 。“幼儿从出生
感,希望和企盼,表达的是精英儒家认为‘应该怎么 ’ 开始,就在其所周遭的文化社会环境中不断习得文化
的道德理想,那么,童蒙读物相对来说,反映的则是广 而逐渐累积各种知识,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
大民众 实 际 的 生 活,是 传 统 文 化‘是 怎 么 样 ’的 实 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幼儿的文化资本积累过程,是
[3]13 [6]42
际。” 另外一层含义是: 幼儿通过蒙学教 育 学 习 先天文化资本与后置性文化资本的统合过程。”
后,既能初步认识其所生活的世界,也能体验自己的 中国传统蒙学是幼童积累文化资本的最为基础性的
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蒙学因其在诞生之初就内在 重要文化场域。通过私塾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幼童学
地蕴含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本源因素 ,又在每一 习了一种知识,就在无形中地接受了一定的思维方
代新生的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之初 ,对他们的主观世 式,这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素材 ,使幼
界进行了改造,故而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童触摸、建构、创造知识,使他们文化成人。
( 二) 继承与创新的蒙学生成与发展 陈来在其著作中讲到,“中国文化的价值结构体
文化并不只是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问题 ,文化就 系有两种,一是少数圣贤经典中记载的理想的价值体
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总体性文明的每一条血管中,自 系,二是一般民众生活和日常行为所表现的实际价值
发地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中的人的各种生存活动 。 取向,简单 地 说,就 是 儒 家 精 英 伦 理 和 世 俗 儒 家 伦
[3]13
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的生成也必然 理。” 中国古代蒙学思想即属于后者。 我们认为,
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影响 。同时,蒙学作为 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上,与儒家正统经典相
40
比,传统蒙学读物并没有丝毫逊色,反而更加典型、充 得其次了,虽然《小学》这本书备受理学家们的推崇,
分、鲜明。周谷城曾指出: “我们研究文化史,应当着 但终归没有广泛流传,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考虑
眼全民族和各阶层人民文化的演进 ,着眼以往各时各 童蒙的特点和不切合人们的日常生活 。
地社会上多数人的文化状况。 所以,研究唐五代文 四、中国传统蒙学的现代化建构
化,除了《北堂书钞》、《监本九经 》,还不妨研究研究 ( 一) 转变启蒙教育理念: 德育与智育并重
《兔园册》残篇; 研究宋代文化,除了《困学纪闻》、《剑 重建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扭转当前过于重视知
南诗稿》,也不妨研究研究《三字经》和《百家姓 》。 虽 识教育的启蒙教育现象。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物
然《兔园册》不必为虞世南所编,《三字经 》不必为王 质生活和社会服务都得到了高速发展 ,但我们也认识
应麟所撰,而且《三字经 》也不一定只为村夫牧子诵 到了精神文明成长的相对滞后。 按照人的培养教育
读,但当时普通人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而 规律来讲,道德教育更需要前压,孩童的启蒙教育更
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历史 应是先启道德教化之“蒙 ”。 因此,整个社会应当从
观,在这类书中,确实要比在专属文人学士的书中,有 教育理念上强调启蒙教育阶段孩童世界观和伦理道
[7]1
着更加充分而鲜明的反映。” 因此,传统蒙学在指 德观念的教育,并提出德育与智育并重的现代蒙学理
导人们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发扬内在道德价值的特 念,现代化的蒙学培养具备生存能力、有主体精神、能
殊效准,不仅体现了儒学的基本伦理精神,而且把儒 主宰命运的自主的“人”,实现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
学深奥难懂的文化典籍通俗化了,同时,引入了人们 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
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处世态度 、立身准则等方面 ( 二) 更新蒙学教育内容: 去粗与取精并进
的内容,确立了一个儒者所应具备的理想人格,其流 蒙学要与时俱进。 前面我们提到了中国传统蒙
传比儒家经典还要广,更易深入人心。 学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在构建现代蒙学的过程中首
( 二) 作为一种文化实践: 蒙学体现并丰富着中 先要做的就是对传统蒙学教育内容进行甄别和提炼 。
国传统文化日常生活模式 一方面,在蒙学教育内容的取舍上,应当严肃地避免
哈贝马斯认为,文化实践是人类参与改造世界的 “伦理中心主义 ”,比如对于传统蒙学读本中关于封
过程中炮制文化产品以及形成思想精神的活动 ,是人 建思想教育 的“三 纲 五 常”、“尊 卑 有 序”、“安 分 保
们创造反映或者体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 守”等内容应当予以标注,或者在必要的环境下对传
内容的文化产品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 统蒙学读本进行合适的改造,并适时地将现代理性、
为,蒙学是古代中国人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出的文 民主和契约精神渗透到新蒙学教育内容当中 。 另一
化产品,它是传统中国文化模式的一种实践形态,它 方面,对于传统蒙学读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应当予
本身的生成发展过程,体现着也不断丰富发展了中国 以保留和提炼,使启蒙教育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任务 。
传统文化日常生活模式。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极其 ( 三) 提升蒙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创新与传承
哲学》中比较了中国、印度和西方三种文化模式,梁 相统一
先生提出“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 蒙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当更趋多元化 ,注重传
[8]69
本精神的” 。衣俊卿在《文化哲学十五讲 》里,通 承与创新相统一。如在蒙学教育内容的呈现上,我们
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把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为“以 可以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其内容不单单停留于书本,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核心和主体的一种经验主义和 而是将其“声光电”化,让它们立体的、可视化地呈现
自然主义的文化 ”。 汤一介在《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 在教育对象面前。再比如在蒙学教育的受众上,完全
里归纳儒学文化的特质时总结出“宗法性”、“天人合 可以不拘泥于面向启蒙教育的儿童 ,中学生、大学生、
一的人文本质”、“直觉、模糊、整体的思维方式 ”等特 社会人群都应该是蒙学的受众,我们应当在学校教育
点。我们通过前文对蒙学本质与特点的认识 ,不难发 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注入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思想。
现,蒙学就是一种体现着儒家“宗法性 ”与道家“意欲 再有,可以思考将蒙学教育形式艺术化,使蒙学教育
自为”的传统文化模式的文化产品。 另外,蒙学深深 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形成教育和传导合力 。
根植于传统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世界 ,其本身的自主 ( 四) 加强蒙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性决定了它并不受精英儒家理论的控制 ,延续着它固 中国古代承担蒙学教育任务的教师大多是本乡
有的民间风格。比如,朱熹煞费苦心为幼童启蒙编写 本土的穷秀才,所谓富不教书。中国古代最广泛的蒙
的《小学》,就是一本以辑录前人话语为主的蒙学读 学教育虽有其特点,但承担孩童启蒙教育的都是穷困
本,其主要目的是教蒙童做人,识字和学习语言倒显 落魄的最底层读书人,按照现代教育 ( 下转第 53 页)
41
需要知识分子的转型,需要“策士型 ”的知识 分 子。 总体而言,本届论坛围绕政治传播与公共治理两
在利益群体和诉求多样化的环境下 ,新型智库为不同 大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探讨,提出
群体的利益诉求提供交流平台。 新型智库也要有一 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有效推动了政治传播与公
些前瞻性的研究,可以给政府内部提供,不一定都进 共治理的发展。这正如荆学民教授在大会闭幕式上
入外部的舆论市场,公开的舆论市场有可能导致舆论 所言,本届公共治理与政治传播论坛很好地体现了
失控。新智库及其“策士型 ”的知识分子,应该在知 “三个度,两个结合”。一是高度,政治传播不同于其
识与政治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假设桥梁。 他的传播,政治传播的高度就是要从政治性出发,立
重庆大学董天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 ”研究进行 足于中国的政治文明、中国的政治价值,来考察和研
了学术反思。董天策认为,对于研究网络动员和群体 究中国的政治传播。无论是涉及到意识形态,还是公
性事件及其关系,不应是一个简单的防范应对处置控 共治理,无论是涉及到一般政治传播理论,还是中国
制的话语模式,而是探讨民主协商式公共治理的理念 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传播理论,都站到了这个高度,彰
和举措,因而要突破刚性维稳的思维方式,转换成公 显了政治传播研究者对当下中国现实政治的深度关
共治理的思维方式。 切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是高度。 二是深度,
南昌大学的彭文龙对网络反腐的发展历程及运 无论是马列经典著作解读还是宪法解读 ,无论是政治
行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从公共治理的视角对网络反腐 学深层学理性的探讨,还是哲学深层学理的探讨都展
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反腐解决了中国公共治理的工 现了这次研讨会的深度。三是广度。在这个论坛上,
具困境,在共同聚焦于腐败这一议题后,基于对善治 政治学,传播学,新闻学,法学,舆论学,文化学,历史
目标的追求,各参与主体正在努力实现行为模式的转 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多学科“齐抓共管 ”推动和
变,共同促进网络反腐的发展。网络反腐是中国公共 深化政治传播研究,使政治传播研究风生水起。所谓
治理的成功实践,实现社会的共治与善治,需要政府 “两个结合 ”就是既体现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也体
与社会公众分析所处的历史境遇,把握时代发展方 现了学理性与实证性相结合。
向,不断深化对公共治理实践逻辑的认识与运用 。 [责任编辑 刘国荣]
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欂
( 上接第 41 页 ) 理念来讲,他们均缺少蒙学教育系统 以及承担社会角色所需要的人生社会知识先传授给
科学的总体修养要求。而反观我国当前教育体系, 子女。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家庭和家族的“家
的、
教师队伍整体修养不足也正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 风”传承,强调家族和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题。我国现阶段师范类高等教育学校没有开设培养蒙 重建蒙学,就是要弥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鸿沟,
学教育的专业或者课程,
并且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 重新提振家庭教育责任,并强烈提倡家庭教育的核心
中学,
整体上讲缺少胜任蒙学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
蒙 任务应该是“成人 ”教育,避免家庭教育过于功利的
学教育的内容只是散见于启蒙教育的德育课堂或者初 偏失。
高中的语文课程里,各类打着以蒙学教育为特色的民 参考文献:
间培训机构,也多是为迎合市场而机械式模仿传统的 [1]卡西尔 . 人论[M]. 甘阳,译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私塾”, 2013.
“蒙馆”、 真正拥有能融会贯通儒家经典,并外
[2]李鹏程 . 理性哲学走向文化哲学的历史必然性———略论
化于启蒙教育的专业教师却寥寥无几。因此,重建蒙
卡西尔符号哲学的哲学史转折意义[J]. 学海,
2010( 4) .
学的当务之急加强蒙学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3]徐梓 . 传统蒙学与传统文化[J]. 寻根,
2007( 2) .
( 五) 弥合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鸿沟
[4]衣俊卿 . 文化哲学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近代以来,许多中国学者认为,西方幼儿教育的 2004.
成功经验之一是始终将儿童与社会相关联 ,让社会教 [5]李全生 .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J]. 东方论坛,2003( 1) .
育儿童,有利于从小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 、公德意识、 [6]李传英 . 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 西南大
国家意识和团队意识,而在我国,不少家长恰恰是把 学,
2011.
更多的教育任务推向学校,懒于承担家庭教育应有的 [7]周谷城 . 传统蒙学丛书·序[M]. 湖南: 岳麓书社,1985.
责任。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倡导“修身、齐家 ”,然后才 [8]梁漱溟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06.
能“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社会认为家庭把自己
[责任编辑 刘国荣]
的子女送入社会之前,要把道德准则、社会价值观念

5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