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

C2AU2A UGEO 20200501

第四章 第二级产业

——讲义——
第一节 第二级产业的类型与发展

授课对象:C2A,U2A
课 本:
《人文地理》

1)第二级产业概述(pg82):

#工业
#原料加工后,改变产品的形式,增加其用途与价值
#包括制造业和营造业
#科技进步、研发创新的结果,制造业的区位也随之改变
#提升国家收入的主要产业

2)农业社会 形成 工业社会的因素(pg82)
#工业社会 = 第二级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超过第一级产业
#工业的*单位劳力产值高于农业
#工业发展使农业技术提升,农业劳动人口得以降低,剩余的劳动人口便进入工厂就业

3)不同工业发展程度的国家列表(pg83)
序 年份 国家 工业发展程度 当今经济发展程度

1 18 世纪中叶
英国最早,其他西欧国家陆
早期工业国家 发达国家

19 至 20 世纪初
续跟进

2 美国、加拿大、日本 早期工业国家 发达国家

二战后(1954 后)
亚洲、中南美洲及非洲国家 致力发展工业 发展中国家

3 1980 年代 *亚洲四小龙——港台韩新 发达国家

1990 年代 *亚洲四小虎——马泰印菲
新兴工业化国家

4 2000 年后
发展中国家
中国、越南 新兴工业化国家 发展中国家
备注:发达国家又称为先进国家、已开发国家。

【名词释义】单位劳力产值:1 单位的劳力在一定时间内所能生产的数量。
【补充资料】

地图一、各国经济发展程度(2008)

蓝色:先进国家;红色:未开发国家;橙色:发展中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的分类)

1)何为制造业?何为营造业?
【思考题】

2)在下图中,哪一个时间点真正进入工业化?

3)国家一旦进入工业社会后,也就成为发达国家了吗?请提出你的看法。
4)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西半球还是东半球?
C2AU2A UGEO 20200508
第四章 第二级产业

——讲义——
第二节 传统工业区位因素

授课对象:C2A,U2A
课 本:
《人文地理》

1) 重要概念:
#地理 —— 探讨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人口、经济、交通、聚落、政治。
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

#区位:Location。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也有位置、方向、分布、位置关系的意义。
探讨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理论:Theory。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用于“辩论是非、争论和讲道理”。
随着时间推移,可以被进一步修改或替换。
#传统工业区位 vs 现代工业区位

2)传统工业区位理论(pg84)
#区位论之夫——杜能(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在 1826 年提出区位理论
#最佳设厂的区位
#假设:任何地方设厂都没有空间差异(设备、原料、营运费用都一样)
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 >>> 运输
运输成本高低 >>> 原料与产品的运输距离

3)传统工业区位因素(pg84)
序 影响区位的关键因素 最佳设厂地点 工厂例子 工业区位类型
原料重,产品较轻
1 #原料运输成本 > 原料产地附近 制糖厂、油棕榨油厂 原料指向型工业
产品运输成本
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
大致相同
2 #原料运输成本 <
接近市场 家具厂、玻璃厂、饮料厂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运输成本
产品需要保鲜 接近市场 鲜乳厂、糕饼厂
3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电价较便宜处 炼铝厂 动力指向型工业
4 需要大量廉价劳工 工资低廉的人口稠密区 成衣厂、电子装备厂 劳力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integrated
5 人员专业技术要求高 高等学府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circuit)
、卫星、飞机、精 技术指向型工业
密仪器
【思考题】当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大致相同时,为何原料运输成本会小于产品运输成本?
C2AU2A UGEO 20200520

第四章 第二级产业

——讲义——
第三节 影响区位选择的其他因素

授课对象:C2A,U2A
课 本:《人文地理》

1)前提摘要:第二节 传统工业区位因素

#工 业
#最佳工业区位:生产成本最低或市场利润最高
区 位:工厂设厂(生产)的地点或位置

#工业区位因素:
原料-动力-运输-劳力-技术-政府政策-市场

***不同的工业活动对设厂区位的要求并不一致
#传统工业区位因素:

——运输(产区 vs 市场,原料 vs 产品)、动力、劳力


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力指向型

#工厂的空间位置——经济因素最为关键

2)影响区位选择的其他因素(现代工业区位因素)(pg86-89):

【专有名词】:a.规模经济 b.聚集经济 c.产业连锁 d.产业群聚

a. 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pg86-87)


名称:内部经济
定义:工厂因生产规模扩大(大量生产)而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单位生产成本降低)
特色:·人力、设备专业化 ·大型机械设备 ·较多机器设备 ·大量采购与销售。
优势:产品标准化、提高产能及产品良率、原料议价空间大(成本下降)。
设厂地点较不受限制。
补充:(隐忧)规模不经济(产量增加:加班费、精神状态、机器损耗),例子:餐厅。
b. 聚集经济 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pg87)
名称:外部经济
定义:工厂因在某区集中而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不同老板的工厂互相得到好处

·共享基础设备(污水处理、公路建设、员工宿舍…) ·技术服务及代工的便利
特色:·同性质工厂

·资讯快速流通、较易掌握商情资讯
例子:石化工业、造船业

c. 产业连锁 Industrial linkages(pg87-88)

特色:·上下游=原料产品连锁、资金往来连锁、资讯交换连锁、产品物流连锁或转包代工连锁
定义:广义——工厂间因业务需求与其他产业接触,所产生的交流关系(原料、产业或服务)。

·连锁关系越强,越能促成工厂聚集
·世界各大工业区形成的原因之一
例子:纺纱厂—织布厂—染整厂(印染)—成衣厂

d. 产业群聚 Industrial Cluster(pg88-89)


定 义:概念源自“聚集经济”。因资讯科技进步而开始突破空间的限制。
两者差异:空间上不一定集中。
强调重点:工厂之间有紧密的网络关系,利于彼此沟通与研发创造和学习。

例子: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 > 微电子工业的专业分工网络


网路优势:·市场资讯流通快速 ·快速调整经营组织 ·研发创新交流迅速

1)请简述:规模经济、聚集经济、产业连锁、产业群聚。
【思考题】

2)聚集经济:厂商会不会因为担心同性质厂商削价(恶性竞争),而不愿意聚集?
C2AU2A UGEO 20200531

第四章 第二级产业

——讲义——
第四节 社会、环境效益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授课对象:C2A,U2A
课 本:《人文地理》

1)前提摘要:

杜能/邱念:“区位论之父”——1826 年发表的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韦伯 :1909 年出版《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 传统工业区位因素(pg84-85)
最佳工业区位:生产成本最低或市场利润最高

第三节 影响区位选择的其他因素(现代工业区位因素)(pg86-89):
a.规模经济 b.聚集经济
c.产业连锁 d.产业群聚

【请大家跳出原有的“规范”,做其他思考】

2) 第四节 社会、环境效益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a.社会效益:社会效果、社会利益(Social benefit)(pg89)
I
ex:彭亨州关丹的甘孟(Gambang)、登嘉楼州的直落加隆(Teluk Kalong)
缩小差距:政府在利润较低的区位设立工业区

II 个人偏好:企业家为了发展家乡经济
III 工业惯性:区位优势消失后仍选择驻留在当地

b.环境效益(pg90)
I 环保法令:严格?宽松?
$$$ vs 环境品质
注:对此课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询“企业社会责任”(CSR),了解更多详情。
C2AU2A UGEO 20200608

第四章 第二级产业

——讲义——
第五节 现代工业发展的挑战

授课对象:C2A,U2A
课 本:
《人文地理》

1)前提摘要:

原料加工后,改变产品的形式,增加其用途与价值。
第一节 第二级产业类型与发展

不同工业发展程度的国家列表:
序 年份 国家 工业发展程度 当今经济发展程度

1 18 世纪中叶
英国最早,其他西欧国家陆
早期工业国家 发达国家

19 至 20 世纪初
续跟进

2 美国、加拿大、日本 早期工业国家 发达国家

二战后(1954 后)
亚洲、中南美洲及非洲国家 致力发展工业 发展中国家

3 1980 年代 *亚洲四小龙——港台韩新 发达国家

1990 年代 *亚洲四小虎——马泰印菲
新兴工业化国家

4 2000 年后
发展中国家
中国、越南 新兴工业化国家 发展中国家

最佳工业区位:生产成本最低或市场利润最高
第二节 传统工业区位因素

a.规模经济 b.聚集经济
第三节 影响区位选择的其他因素(现代工业区位因素):

c.产业连锁 d.产业群聚

a.社会效益:I 缩小发展差距 II 个人偏好 III 工业惯性 b.环境效益:I 环保法令


第四节 社会、环境效益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2) 第五节 现代工业发展的挑战

a. 内部环境的挑战:企业的组织结构(pg91-93)
I 工资
#主要影响劳力密集型工业的工业区位
#变化:
国家发展 投入工业发展 经济成长
工资 低廉 上涨

*该国非技术型劳工失业率提高【外籍劳工】
现象 吸引外资 本土与外资企业外移 或 招徕国际移工

II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出生——退出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新创期/导入期
产品生命周期与工厂区位的关系: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特色 生产技术不稳定 生产技术逐渐成熟 产品大致定型 市场逐渐饱和
市场不稳定 市场接受度渐增 —大量生产 对新产品的期盼
研发新产品 标准化流程建立
生产需求 研发技术的能力 产量提升;寻求降低 寻求最低生产成本 产品逐渐退出市场
市场资讯 生产成本
——开拓海外市场、
克服关税障碍
生产区位 已开发国家的都市 其他已开发国家的 生产移向工资低廉
附近 工业区 的开发中国家
研发新产品

*原始区位分出去后
趋向集中 区位扩散

*原始区位分出去后
区位(空间)移转
仍继续运作
停止运作
b. 外部环境的挑战:全球市场的趋势(pg94-96)

I 时空压缩的影响:交通革新使各地的距离仿佛变得靠近了!

1994 年前 15 小时
年代 交通工具 交通时间

1994 年后 8 小时
吉打到柔佛:省道
吉打到柔佛:高速公路——南北大道

#减少工业区位选择的限制
#把不同部门设立在世界各地;视情况迁移,以保持竞争力。

II 环保意识兴起
#将环保费列入工业生产成本
#成本过高的话,可能进行区位调整

III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冲击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强的产业可开拓新市场
:贸易障碍降低,利于在全球生产资源转移

依赖内需市场的产业因外国产品竞争而处于弱势

c. 工业 4.0——未来的工业愿景(pg96)
#直接生产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大数据
C2AU2A UGEO 20200617

第四章 第二级产业

——讲义——
第六节 我国工业的发展及其区位特征

授课对象:C2A,U2A
课 本:
《人文地理》

1)前提摘要:

第一节 第二级产业类型与发展
第二节 传统工业区位因素
第三节 影响区位选择的其他因素:现代经济
第四节 社会、环境效益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 现代工业发展的挑战:内部、外部

2) 第六节 我国工业的发展及其区位特征


 制造业当中的 70%:石化工业、电子电器工业及食品工业
我国主要工业:制造业
a. 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历程(pg97-98)

目前
农产品加工、纺织、汽车、电子电器、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和
科学仪器

1997 *亚洲金融风暴:外资出走,打击我国工业发展

1990 *劳力成本增加、地价上涨:部分企业外移、本国企业招徕国际移工
高科技产业:多媒体超级走廊、生物谷——新兴工业化国家(四小虎之一)

1987 *工业化社会:第二级产业就业人口 > 第一级就业人口

1985
重工业:国产车、电子电器产业

1980 *国内经济、资金、技术改善
重化工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造纸

1970
出口导向经济政策:国际市场所需商品
#槟城、雪兰莪和马六甲成立自由工业区:电子电器、汽车装备

1960 *高失业率
进口替代政策:纺织工业、食品工业

1957
初级农矿产:橡胶、锡矿
#经济发展水平低

注:敦马哈迪.穆罕默德医生:我国第四任(1981 年-2003 年)及第七任(2018 年-2020 年)首相,


被称为“马来西亚现代化之父”。
b. 我国各类工业主要分布地区(pg98-99)
#马来半岛西海岸
#3 大工业重地:槟城,雪隆区,柔佛
#工业区:200++
#自由工业区:18

原料区位 :农产品加工业(林业-山打根、话望生;糖——朱宾)、
石油化工业(石油——吉利地、波德申)、其他(石灰——怡保)

劳力指向+交通区位:槟城芭六拜(Bayan Lepas)“东方硅谷”
交通区位 :钢铁厂——雪兰莪巴生、修船及造船厂——柔佛巴西古当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