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 期末重点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经济地理学 期末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P4-7)①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②研究企业组织的
变化③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
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P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
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①经济活动的内
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地理学学科划分:(P14 图)①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气候学、生物
学与生物地理学、土壤学与土壤地理学②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与社会学、政治地
理学与政治学、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城市地理学与城市学、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③地理
技术学科:计算机学与 GIS、大地测量学与地图学、统计数学与数量地理学、工程学与遥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布
1.区位:(P34)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
的场所。
2.空间摩擦:(P34)经济活动受到空间移动的制约,即不管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空
间移动,都受空间摩擦或距离摩擦的制约。
3.区位理论:(P34-35)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
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中所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例如人类活动中包括政治活动、文化活动、
经济活动等,其内容或实体都是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区位已知,根
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
和空间形态。
4.区位条件:(P36)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即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其能
够满足的人类活动也会不同。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选择也随之不同。
5.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P38)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
是作为劳动对象,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种是作
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的场所,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等,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且收入回报高,故一般位于
城市区位。
6.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P44-46)①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
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
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②市
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
秩序等。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不同区域的不同消费习惯。可
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事实
上,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7.运费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P49-50)运费主要由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
成。线路运行费同运输距离相关,而站场费一般同运输距离无关,仅同装卸、站场设施以
及管理维护费有关。运输方式不同,运费也随之不同。以水路、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例,站
场成本一般是水路高于铁路,铁路高于公路;但就线路运行成本而言,则是公路高于铁
路,铁路高于水路;综合考虑,可得出公路适合短途运输,铁路适合中途运输,而水路适
合短途运输。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P60)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目
标的合理活动,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则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正比。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P61
图)。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
斜率比较大。
2.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前提:(P69)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第二阶段:运费指向
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第三阶段: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3.韦伯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P75-76)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1.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基本概念:(P93)①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
能够指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②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
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2.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P100-103)消费市场状况、空间距离和交通条
件、零售业间的竞争、地价的作用。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1.企业增长动因:(P115)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主要)、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
争激励。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P116-118)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
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P121-123)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
4.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P125)公司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运行。
不同类型机构的区位选择过程便是对这种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反映。在公司扩张中,销售代
理机构具有最低风险;建立区域销售部和仓库需要较多资金投入,承担风险有所增加;而
建立区域生产机构所需投入更大,所担风险最高。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1.产品周期理论:(P139-140)该理论是由弗农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主要用于
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
① 在新产品消费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
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
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产品通过
出口供应他国市场。
② 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实现部分标准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
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他国之间进行利润权衡。由于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
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③ 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
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
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
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跨国公司的微观区域选择(P143-145)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域,集中于边界地区,集
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3.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P145)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
键人员随时接触。
4.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P145)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因为大都市区具有以下优
势: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
其他大都市的高度接近性。
5.R&D 的区位要求(P151)接近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
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
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
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根据以上区位条件,公司的 R&D 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由于 R&D
区位条件与公司总部有某种相似,所以在空间上也应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
6.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P159-161)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
多面性,差异性,时间性。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1.区域产业结构:(P174)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2.区域产业分类:(P174-176)三次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要素集约度产业分
类,其他产业分类。
3.区域产业结构进化理论(P180-182)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
理,雁行形态说。
4.区域空间结构:(P183)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
式。
5.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P185)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
构。
6.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P188-189)前工业阶段,过渡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
化阶段。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P204)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
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2、区域增长极理论:(P208-210)佩鲁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
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
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
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
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3.经济区的类型:(P227-228)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P235-236)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增长率先
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
的作用,分别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赫希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原因
是,北方的发展将长期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
2.中心-外围理论:(P237-238)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之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
边缘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因多种原因在若干区域之间会有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
心”,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总体上,中心处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
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中心的发展与创新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心存在着对创新的潜在需求,使创新在中心不
断地发生。创新增强了中心的发展能力和活力,并在向外围的扩散中加强了中心的统治地
位。
3.空间相互作用理论:(P240-241)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
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区域之间的可行性,干扰机会。
4.成本学说:(P241-242)成本学说是运用生产绝对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分工的一
种理论。这里,主要介绍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① 斯密在 1776 年出版了《国富论》,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
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
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
利。
不难发现,根据他的观点,如果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商品生产方面都处于绝
对劣势,那么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发生国际分工。这显然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实际相矛盾。
② 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认为,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动和转
移,所以,不应该以绝对成本的大小来作为国家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本
来开展国际分工的贸易。
因为,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如何,都有其相对优势,即使处于
劣势,也能从中发现相对优势。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应该把资本和劳动用于具有相
对优势的产业部门,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
5.要素禀赋学说:(P242-243)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
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一般地,在资本
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
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
6.区域经济差异:(P248)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
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7.区域经济差异对语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P248-250)①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
发展的影响:首先,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
感。其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
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再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
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区域流动。
② 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人口区际迁移的重要原因
之一。欠发达区域人口向发达区域的大量迁移有利于先进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
式的传播,推动区域之间的社会融合和进步。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强化了各区域
的自我中心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地方主义的流行。所有这些影响如果与民族问题、
宗教问题、党派斗争等交织在一起,就很容易使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国家
的分裂。
8. 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P250-251)①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任何
两个区域在资源禀赋、要素结构、开发历史等方面是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了它们在经济结
构形成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尽不相同。再者,各个区域在当前和今后全
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区域之间必然会存在经济差
异。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调控性:区域经济差异与其他经济现象一样,虽然有着一定的内
在运行规律,但是,仍然可以对其进行人为干预,使之符合某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需
要。人们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是有限度的。

第十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1.技术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P260-262)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交
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
式。
2.制造业生产:(P270-271)全球制造业生产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趋势明
显。

第十一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1.汽车生产的全球变化:(P286-287)从大洲层面上分析,全球汽车生产由 20 世纪
60 年代集中于欧洲和北美洲发展到 2000 年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从国家层面分
析,同样地,汽车空间集中程度也在大幅度下降。从公司层面分析,汽车生产则向少数大
型跨国公司进一步集中。在公司内部,全球化经营成为跨国生产的方向性战略,汽车产业
链全球化配置加快,汽车无国界生产已成现实。
2.离岸金融中心的迅速发展:(P310)离岸金融亦称境外金融,离岸金融市场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金融交易的方便性要求大幅度提高,为了全
天候进行金融交易和逃避关税等的需要,离岸金融中心快速发展起来。

第十二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1.全球化与地方化的矛盾与统一:(P322-323)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经济活动空间格局
的变化。地方化与全球化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在地方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
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另一方面,强烈的地方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2.跨国公司地方化策略:(P324)地方化主要表现为其在生产管理或国际营销过程中
为扎根当地市场而迎合东道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还包括技术、
材料的本土化,以吸收当地技术、利用当地资源,形成适应东道国国情的当地市场。还表
现在企业形象的本土化和国际营销本土化。
3.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差异:(P326-328)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收益
不均。撒哈拉以南非洲前景暗淡,但也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机会。撒哈拉以南非洲工
业基础脆弱、国际竞争力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条件较差,国家财政严重依赖外援。南亚
各国政府制定的政策使该地区不断从经济全球化获得新的利益。东亚和南亚作为一个总体
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匪浅。

You might also like